工业废水中化学耗氧量COD的测定方法

工业废水中化学耗氧量COD的测定方法

一、工业废水化学耗氧量COD的测定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金晓丹[1](2021)在《基于全过程自动化滴定-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体化学需氧量》文中研究指明全自动COD滴定分析仪,是一套全自动化化学需氧量水质检测设备,该装置利用自动辨色滴定装置进行滴定终点的判定。全程无需人工干预,可直接通过软件操作进行批量样品检测。利用全自动COD滴定分析仪和手工法对不同浓度的标准样品和实际样品进行测定,通过方法检出限、精密度、准确度的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全自动COD滴定分析仪检出限为0.31 mg/L,人工法测定检出限为0.91 mg/L。在测定低浓度有机物样品时,全自动COD滴定分析仪方法相对标准偏差为1.6%,人工法测定相对标准偏差为2.1%;在测定地表水样品、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水样方面2种方法无显着性差异,但全自动COD滴定分析仪的准确度和精密度更优,在一定程度上可代替人工测定法。全自动COD滴定分析仪能够满足HJ 828—2017《水质化学需氧量的测定重铬酸盐法(发布稿)》测试要求。在实际工作中,特别是在批量水样化学需氧量监测时,能够简便快速准确地提供水体的检测结果。

马洪林[2](2021)在《含丙酮高氟废水处理工艺研究》文中提出聚醚醚酮精制生产过程中使用大量的纯水作溶剂,因此会产生相应数量的工业废水。废水中包括较高浓度的丙酮、氟化钠及微量的聚醚醚酮、二苯砜等。这些水直接排放会对环境造成较大的危害,尤其丙酮及氟化钠浓度远高于10000 mg/L,不允许直接排放,故需对其进行处理。处理后的COD(主要是丙酮)要小于80 mg/L,氟离子浓度小于10 mg/L。根据废水组成及温度,经过一段时间摸索,确定了相应的实验方法。通过分子蒸馏,回收大部分丙酮,使水中COD浓度降低到原浓度的2.5%左右;加入氯化钙,再经过板框过滤,使水中F-浓度降到10 mg/L以下;经过羟基氧化使水中COD进一步降低;最后经过活性炭吸附COD降到80 mg/L以下,氟离子浓度小于8 mg/L,根据实验过程及处理的连续性,确定了水处理工艺及主要设备分子蒸馏塔的结构。分子蒸馏过程主要考察了进料温度、进料量、蒸发器温度、刮膜速度及不同蒸馏次数对COD脱除率的影响。在进料温度32℃,进料量600 ml/h,蒸发器温度33℃,刮膜速度160 r/min,蒸馏次数为四次时,丙酮总回收率为97.7%。分子蒸馏后的水加入氯化钙生成氟化钙沉淀,用板框过滤机过滤,结果是氟离子浓度平均降至7.8 mg/L,F-离子脱除率达99%。滤饼红外光谱分析显示,微量固体有机物聚醚醚酮、二苯砜得到脱除。扫描电镜检测显示,滤饼结构致密,形态规则,形成致密滤层,更有利于微小颗粒的截留。通过热重分析,滤饼失重3.9%,确定主要为结合水与有机物失重。电羟基氧化主要考察了反应时间、电流密度、p H及电势差对COD脱除率的影响,在p H=6,氧气通入量1 L/min,电流密度11.4 m A/cm2,处理时间80 min时,COD脱除率为80%。利用活性炭吸附羟基氧化处理的废水,加盐废水与未加盐废水经过90 min后达到吸附平衡,COD脱除率为98%,剩余COD为4 mg/L左右,当吸附时间为30 min时,COD浓度低于80 mg/L。活性炭用热水解吸,120 min后达到解吸平衡。活性炭再生后,重新进行吸附,COD脱除率为96%。活性炭对丙酮吸附动力学过程与准一级吸附模型拟合度较高,说明吸附过程主要为物理吸附。根据实验过程及结果,设计出了此废水处理工艺,并根据分子蒸馏次数及来水状况设计出分子精馏塔,使设备结构更合理,工艺过程更紧凑。与传统的水处理方法相比,回收了大量丙酮;获得了可二次利用的氟化钙;大大缩短了水处理时间。

孙瑞萌[3](2021)在《模块化组合湿地设计构建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工湿地已被广泛应用于池塘养殖尾水的生态处理和循环利用。池塘养殖尾水经湿地净化处理后进入养殖池塘中循环使用,形成池塘-人工湿地生态循环水养殖系统,是当前池塘绿色养殖模式之一。本研究构建了一组模块化组合湿地和养殖池塘结合,形成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研究了启动运行阶段人工湿地对池塘养殖尾水处理效果、湿地最佳运行参数、湿地内生物膜形成动态过程、池塘水质调控效果、以及人工湿地-池塘面积配比,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模块化组合湿地由前置区、进水区、上行流湿地Ⅰ区、汇水区、上行流湿地Ⅱ区和出水区串联而成。整体湿地底层及两侧铺设土工膜防渗,湿地基质采用页岩陶粒,粒径0.5~1cm,孔隙率为0.42。池塘养殖尾水经由一台进水提升泵泵入前置区经斜板沉淀,经预处理后的上清水通过溢流口流入进水区,再依次流经进水区、上行流湿地Ⅰ区、汇水区、上行流湿地Ⅱ区和出水区回流进入池塘。在出水区可设置臭氧消毒区,水质达标后排放或回用。2.通过测定不同水力停留时间组合湿地水处理效果,讨论了模块化组合湿地最佳运行水力停留时间。结果表明:在水力停留时间为5 h时,兼顾时间有效原则,系统对尾水的净化效率较好且水处理量较大,对TN、TP和CODcr的去除率分别可达46.07%、51.25%和51.6%。研究了启动运行期间组合湿地的运行效果和池塘水质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湿地对池塘养殖尾水中TN、TP、CODCr和Chla的去除率分别为33.07%~51.55%、40.12%~72.58%、32.04%~56.98%、38.40%~78.40%。TAN、NO2--N和CODCr在上行流湿地Ⅰ区处理效率更高,NO3--N、TP和PO43--P在上行流湿地Ⅱ区的去除率更高,TN在上行流湿地Ⅰ区和上行流湿地Ⅱ区均有较好去除效果。试验后期,组合湿地对养殖池塘水质理化指标能有效调控,试验塘水中氮磷和CODc等指标显着低于对照塘。试验期间,花叶芦竹和美人蕉长势较好,植物覆盖率、植物株高和根长呈递增趋势。研究了植物对氮磷营养物的贡献率,结果表明:美人蕉对氮磷去除的贡献率仅为7.89%和5.40%,花叶芦竹长势较差对氮磷去除的贡献率仅为5.13%和1.00%;美人蕉相比花叶芦竹对氮磷去除的贡献率更高;且相比地下部分两种植物地上部分对氮磷去除的贡献率较高。计算了湿地与池塘的面积配比,结果显示:启动运行阶段,在一定淡水池塘尾水排放标准的范围内,系统人工湿地等净化面积占养殖面积的比例,一般吃食鱼养殖(400 m2净产450 kg)为30%~37%。3.研究了人工湿地内基质胞外酶动态变化特征,结果显示:湿地植物根系、根区基质和非根区基质表面生物膜可检测到15种与氮、磷和有机质降解相关的胞外酶活性,而且胞外酶种类数(N)、Shannon多样性指数(H’)和酶综合指数(SEI)随运行时间延长逐渐增加,植物根系和根区基质表面生物膜胞外酶降解能力在60 d基本达到稳定,非根区基质表面生物膜胞外酶降解能力在80 d还未达到稳定;根系表面、根区基质生物膜的胞外酶种类数(N)、Shannon指数(H’)和综合酶指数(SEI)均显着大于非根区,但根系表面与根区基质之间差异不显着。

李文,王利民,徐洋[4](2021)在《顺序注射-图像分析测定水质COD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针对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 COD)传统测量方法检测时间长、操作不便、难以实现在线检测等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顺序注射分析技术(sequential injection analysis, SIA)和图像处理技术融合的COD检测仪,系统核心在于顺序注射图像分析平台的原理设计,图像处理流程设计,以及消解检测流程设计和消解池、检测池结构设计。对SIA结合图像处理分析技术测定COD的新方法进行了实验研究。以国标水质检测标准为基础,改进设计了顺序注射-图像分析检测流程,取液水样后,直接加入重铬酸钾、硫酸银进行消解,冷却后采集图像,基于单因变量偏最小二乘法,建立COD浓度对图像颜色特征值R(red)、G(green)B(blue)、H(hue)、S(saturation)、I(intensity)的回归模型,得到COD回归工作方程,复测定系数R2=0.995 1,均方根误差(RMSE)为4.937 3。实验结果表明,最低检出限为20 mg·L-1,重复性(相对标准偏差(RSD)≤2.54%)与国标法对比无显着差异,顺序注射-图像分析法可稳定、高效的分析不同水样中的COD含量。基于SIA结合图像处理测定化学需氧量方法研究,有助于提升水质检测仪器的技术性能,适用于多种水质检测参数。

江绍栋[5](2020)在《涂料印花色浆问答78》文中认为问:印花废水中COD是什么意思?答:所谓COD就是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的简称。生化需氧量的缺点是测定时间长,一般需要5d,实际使用不方便,特别是对于指导废水处理过程更不方便。因此又提出了化学耗氧量的指标,即用化学氧化剂氧化分解水中的有机物,用所消耗的氧化剂中的氧来表示有机物的多少,单位仍为mg/L。

杜昭[6](2020)在《含PVA印染退浆废水处理工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聚乙烯醇(PVA)是一种水溶性高分子有机聚合物,通常很难被微生物降解。由于近年来该化合物在工业生产中的使用越来越多,部分PVA废水排入水体,产生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因此,如何对含PVA的废水进行有效处理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PVA是典型的难降解有机物,生物降解性差,传统的生化处理工艺难以取得满意的处理效果,一般的物理化学处理工艺对COD的去除率也很低。为了有效降解PVA,提高其生物降解性,采用铁碳-Fenton耦合氧化法对PVA进行处理,对影响PVA降解效果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详细研究,并对PVA的降解机理进行了初步讨论。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通过正交试验和单因素优化试验,确定了铁碳-Fenton耦合氧化降解含高浓度PVA退浆废水的最佳条件,即p H值为2,Fe/C投加量为8g/L,Fe/C质量比为2:1,H2O2投加量为8 m L/L,耦合时间节点为30 min,耦合反应时长为90min。在此条件下,COD去除率达到74.1%,BOD5/COD值从0.075上升到0.32,废水的可生化性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为后续的生物处理创造了条件。(2)通过对正交实验结果的分析,得出结论,各因素对PVA氧化降解的影响大小顺序是:p H>Fe/C投加量>H2O2投加量>Fe/C质量比,即在所选定的影响因素中,p H是影响COD去除率最主要的因素,且p H对实验具有显着性影响。保证适宜的p H有利于铁碳微电解过程中亚铁离子的产生,为Fenton阶段催化H2O2提供催化剂,使整个过程得到较好的COD去除率,是确保工艺过程良好的关键条件。(3)运用活性污泥法对含高浓度PVA废水,稀释过的原废水和经Fe/C和芬顿耦合氧化的废水进行活性污泥氧化处理。结果表明,废水经铁碳和芬顿耦合氧化之后,废水中PVA被降解成易被微生物利用的物质,废水可生物降解性升高,降低了该废水后续生物处理的难度和负荷。(4)运用凝胶渗透色谱、紫外光谱和GC-MS技术初步研究了PVA的降解机理,推导出PVA被耦合反应氧化降解假设途径。铁碳微电解过程中产生还原性[H]有助于PVA解体,把大分子PVA降解为短链节的低分子量的多元醇;耦合反应开始时Fe2+与H2O2形成Fenton试剂,产生羟基自由基·OH,多元醇在活性[H]和·OH的共同作用下生成甲基丙烯酸正辛酯。

刘勰[7](2020)在《冷冻法对香料工业废水的处理效果及其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现代工业的迅猛发展,工业废水,特别是高浓度、高盐度废水,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冷冻结晶法是一种清洁且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水处理技术。无机盐与冰晶的晶核形成及生长过程中,理解无机盐晶体和冰晶纯度的影响因素以及调控方法是该工艺的关键问题。本文分别以纯氯化钠模拟废水、含高浓度氯化钠实际工业废水、含特定有机物废水为试验对象,研究了冷冻法对模拟废水及工业废水中无机盐和有机物的分离效果,进一步通过理论计算深入研究水中杂质(无机盐、有机物)和水分子及冰分子间作用强度与杂质分离效果的关系。在冷冻实验中,分别以不同饱和度的氯化钠溶液、低温下饱和状态的氯化钠溶液和两种高盐度有机废液为研究对象,实验结果发现:一,冷冻处理后,氯化钠模拟废液的电导率最高可降低68.5%,最大析盐率达到26.5%;二,氯化钠晶体在低的冷冻温度下容易长出尺寸较大的晶体,搅拌器转速过大容易使氯化钠晶体尺寸不均;三,经处理后,高盐有机香料工业废水的COD和电导率的去除率分别高达93.75%和78.2%。将冷冻法运用于香芹酮工业中产生的高浓度有机废液,并从量子化学的理论角度探讨该废液中杂质的分离机理。实验结果和理论计算结果表明,在冷冻处理过程中,磷酸钠比有机物更容易进入冰晶中,推断出冰晶中杂质的亲水性可以影响冷冻浓缩实验中冰晶的纯度。以四种有机物(正已烷,正己酸,正己醇,正己醛)为模拟有机废液,研究有机杂质的亲水性和冰晶纯度间的关系。冷冻实验结果表明,废水中己烷,正己酸,正己醇和正己醛的去除率分别可达67.07%,87.75%,94.71%和95.32%。通过量子化学,从分子水平深入研究四种有机物模拟溶液在悬浮结晶处理过程中有机杂质的分离机理。正己醛在三种极性有机物中和水分子间氢键结合能最小,对应去除率最高。而己烷作为非极性有机物,无法和水分子间缔结产生氢键,因而极易在悬浮结晶时析出与悬浮冰晶混合于溶液上层,其去除率最低。

彭群[8](2020)在《昆明滇池水污染的线性混合效应模型研究》文中认为本文根据滇池1987—2015的水质变化情况,利用在贝叶斯框架下的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对滇池的水质污染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根据参数的后验概率密度函数,利用NUST抽样对参数进行贝叶斯估计。在文中为了比较平衡数据和不平衡数据的区别,并选出最优的模型,考虑了这两类数据在不同样本量下的随机截距模型、随机斜率模型以及带有协变量的随机斜率模型,得到在同一个模型,相同的样本量下,不平衡数据的拟合效果比平衡数据的拟合效果要差一些,而且带有协变量的随机斜率模型的预测效果是3个模型中最好的,其响应变量的预测值和真实值基本重合。在实证部分,对滇池的水污染数据考虑了三种模型,其中在随机截距模型中得出,滇池化学需氧量COD随着年份的变化其值会有一些微调;在随机斜率模型中得出,在一年中随时间的变化,其化学需氧量COD变化很小;在带有协变量的随机斜率模型中得出,滇池水污染的相关关系并对滇池的污染情况进行了预测。最后结合滇池的实际情况,对其治理工作提供一些针对性的建议。

蔡浩东[9](2020)在《高比例工业废水的城镇污水厂高标准排放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认为本课题针对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某污水处理厂进水中工业废水占比较高,出水水质要求较高的特点,对上游企业进行水量和水质的调查,分析上游企业排放污染物特征;根据上游企业水质特点及水厂A2O工艺运行情况,设置A2O+反硝化滤池中试装置,模拟污水厂运行,选用对特征污染物具有特效降解能力的包埋菌,对A2O工艺进行生物强化,选取COD,氨氮,总氮,总磷为常规污染物,苯胺为特征污染物,考察了中试规模的A2O生物强化系统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通过调整进水流量,研究HRT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通过调整硝化液回流比,研究内回流比对于氨氮,总氮去除的影响;通过高通量测序分析微生物组成。通过反硝化滤池外加优质碳源,对附着于滤料表面的反硝化菌进行强化,改善系统的脱氮效果,通过高通量测序,分析不同碳源下微生物群落特征;通过外加除磷剂,削减出水中的总磷。(1)通过对上游企业工业废水量调研,可知污水处理厂进水中工业废水占比较高,占污水处理厂进水量的40%左右,其中以印染废水,电子电镀废水,机械加工废水为主,高比例的工业废水对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行势必产生一定的影响。对上游企业常规水质采样分析可知,不少上游企业常规指标存在超标的问题,企业排入管网废水的常规指标特征符合企业特征,如印染企业排放废水COD偏高。采用ICP-AES法对污水处理厂和代表企业预处理前后的水样进行检测,结果表明Cu、Fe、Zn三种重金属含量较高。尤其电子厂原水中含有大量的铜离子,涂装厂废水中含有大量的锌离子,直接排入污水处理厂对活性污泥系统冲击极大。用凝胶色谱法,三维荧光法,以及GC-MS法对污水处理厂进水和代表企业预处理前后的水样进行有机物成分分析,上游企业废水中有机物种类繁多,成分复杂。通过发光细菌法对各工业废水进行毒性检测,结果表明各个水样均有有不同强度的毒性,都在中毒及以上级别,如果大量进入水厂,将对活性污泥系统中的微生物的正常生命活动产生很大的影响。对污水处理厂进水和代表企业预处理前后的水样进行好氧可生化性实验,不同企业废水好氧可生化性不同,COD虽有一定程度的去除,但并未降至理想水平,工业废水含有大量的难生物降解的物质。(2)通过对A2O中试系统进行生物强化,得出以下结论:启动阶段中试系统对C OD去除率为57%,氨氮去除率为89%,总氮去除率为44%,总磷去除率为62%,苯胺去除率41%。总体来说,去除效果并不理想。随着好氧包埋菌及厌氧包埋菌的投加,中试A2O对COD,氨氮,总氮,总磷,苯胺的去除有所上升,随着好氧包埋菌投加量的增加,COD的去除效果有所好转,由53.7%增长到71%。氨氮去除率达到91%,总氮去除率达到59.8%,苯胺的去除率达到64.1%。(3)对水厂及中试系统进行高通量测序,从门水平上来看,所有样品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拟杆菌门(B acteroidetes)、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相对丰度较高,其中变形菌门占据绝对优势。从属水平来看,各部分优势菌属主要有norank-fnorank-o-1-20,norank-f-Caldilineaceae,生丝微菌属(Hyphomicrobium),norank-f-norank-o-Dadabacteriales,Defluviicoccus等。(4)通过向反硝化滤池中投加不同碳源,研究碳氮比对反硝化滤池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以乙酸钠作为碳源时,C/N在34时,反硝化滤池对硝氮的去除率最高达95.4%,总氮去除率达到86.93%,出水COD没有明显增长;以甲醇作为碳源时,C/N在45时,反硝化滤池对硝氮的去除率最高达96.3%,总氮去除率达到86.86%,出水CO D没有明显增长。在碳源充足的情况下,乙酸钠作为碳源的反硝化滤池沿程反向没有亚硝酸盐的积累,且硝氮降解较快;以甲醇作为碳源的反硝化滤池,沿程方向出现了亚硝酸演的积累,且硝氮降解较慢。(5)通过对两个滤池进行高通量测序表明,两个滤池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为最主要的菌门,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绿弯菌门(Chloroflexi)、放线菌门(Actin obacteria)为次要菌门。以乙酸钠为碳源的反硝化滤池中与反硝相关的菌属从采样口1到4相对丰度依次是20.67%、21.92%、33.02%、37.41%对于以甲醇作为碳源的反硝化滤池来说,与反硝化滤池相关的菌属在采样口1到4相对丰度分别为分别为9.71%,16.65%,12.38%,8.51%。(6)对比了PAC、PFS、及PASF对于二沉池总磷的去除效果,以及PASF、PAM、磁粉组合对总磷的去除效果,并用正交试验的方法进行优化。得出以下结论:单独投加PSAF时对总磷的去除率高于PAC及PFS,从总磷的去除效果上来看,组合除磷时PSA F+PAM>PSAF+磁粉+PAM>PASF+磁粉>PASF。通过正交试验由正交实验结果可知,当PASF投加量为80mg/L,PAM投加量为0.4mg/L总磷去除率最高为89.51%。

刘世念[10](2020)在《臭氧牡蛎壳生物固定床-MBR处理城镇污水厂尾水用于火电厂及优化用水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火电厂既是工业用水大户,也是废水排放大户。自2015年起,国家环保政策法规要求具备使用再生水条件但未充分利用的火电项目,不得批准其新增取水许可。火电厂与所在地区分抢淡水资源,以水限电、以水定电日益严重。水资源紧张已凸显为我国火电发展的瓶颈。在此背景下,火电企业迫切需要通过开发城镇污水厂尾水深度处理技术以开辟水源,并通过优化厂内用水以节约用水,形成经济实用的火电厂工业用水技术体系,系统解决火电厂面临的用水难题。臭氧氧化反应可快速破坏大分子有机污染物的结构,将难降解有机物转变为可生化性小分子物质,而臭氧氧化生成的新鲜氧则有利于后续的好氧生物处理。生物固定床具有高效、稳定、操作简便、易实现连续运行及自控等优点,针对寡营养的城镇污水厂尾水,采用微生物友好的牡蛎壳填料生物固定床可最大限度维持生物反应的微生物量,确保生物处理的稳定运行。膜生物反应器(MBR)对胶体悬浮物(SS)、有机质等具有良好的截留作用。据此,本论文提出了臭氧-牡蛎壳生物固定床–MBR(Ozone-oyster shell biological fixed bed reactor-MBR,简称OOFBR-MBR)城镇污水厂尾水深度处理工艺,尾水经该工艺处理后用作火电厂工业用水原水;从运筹学角度,提出了火电厂优化用水策略,编制了基于回用水质标准、水平衡模型与分质用水的火电厂优化用水技术方案。开展了工艺及工艺机理、应用方案等研究,得到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采用OOFBR-MBR工艺深度处理城镇污水处理厂一级B标准的尾水,主要影响因素为臭氧投加量和水力停留时间(HRT)。随臭氧投加量的增加,OOFBR和OOFBR-MBR的COD和TP去除率均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COD最大去除率分别为66%和83%,TP最大去除率分别为58%和65%;NH4--N去除率不断增加。随进水流量增加,OOFBR和OOFBR-MBR的COD和TP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COD最大去除率分别为45%和73%,TP最大去除率分别为27%和43%;OOFBR的NH4--N去除率迅速下降,而MBR的NH4--N去除率仍保持很高,平均去除率达92%。OOFBR-MBR适宜的工艺参数为,臭氧投加量40~70mg/L;进水流量3~6L/h(HRT 25~50h、容积负荷0.0096~0.019 kg COD/(m3·d)),最大冲击负荷为0.0192kg COD/(m3d)。对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B标准的尾水,在臭氧投加量70 mg/L、HRT 25h(进水流量6 L/h)的条件下,OOFBR工艺段对COD、NH4--N、TP和浊度去除率分别可达66%、90%、45%和68%;MBR工艺段对COD、NH4--N、TP和浊度去除率分别可达41%、87%、15%和91%;OOFBR-MBR联合工艺对COD、NH4--N、TP和浊度去除率分别可达81%、99%、65%和97%。尾水经过OOFBR-MBR处理后,出水p H为7.47~7.85,浊度<0.2 NTU,COD<9mg/L、NH4--N和TP均<0.3 mg/L,优于火电厂锅炉补给水系统的RO装置进水水质要求。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水质分析以及氮平衡计算结果表明,OOFBR-MBR系统对于城镇污水厂尾水中碳氮磷具有很高的转化效率。OOFBR中先是臭氧氧化难降解有机物为可生化性小分子有机物后,被牡蛎壳上的生物膜降解掉,MBR除了有效截留残留的有机物和胶体悬浮物(SS)外,还能进一步去除残留的NH4--N和COD。约90%的NH4--N在OOFBR中被好氧氨氧化菌和亚硝化细菌转化为亚硝酸盐氮,再进一步氧化为硝酸盐氮,产生硝酸盐氮在OOFBR-MBR反硝化作用下部分(约15%)转化为氮气。TP通过聚磷菌(PAOs)好氧吸磷形成富集污泥,并随着污泥的排出实现TP的去除。采用16Sr RNA基因高通量测序分析了OOFBR-MBR内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投加臭氧前后,OOFBR和MBR反应器污泥中菌群丰度发生显着变化,OOFBR菌群保留了原污泥中29.2%的OTU(Operation taxonomy units,简称OTU),总OTU数目相对减少了28.5%,MBR中则保留31.3%的OTU,总OTU数目变化不大,臭氧对OOFBR-MBR中的微生物有明显的选择作用。OOFBR内异常球菌-栖热菌(Deinococcus-Thermus)以及浮霉状菌(Planctomyctes)细菌显着增加,有9种高丰度菌或对去除有机物污染物贡献较大,而MBR内厚壁菌(Phylum Firmicutes)、放线菌(Actinobacteria)以及浮霉状菌(Planctomyctes)细菌显着增加。OOFBR-MBR内的主要好氧氨氧化菌为亚硝化螺菌(Nitrosospira),亚硝酸盐氧化菌主要为硝化弧菌(Nitrospira)、硝化细菌属(Nitrobacter),反硝化菌则主要包括根瘤菌(Bradyrhizobium)、生丝微菌(Hyphomicrobium)等菌属。针对水中残留难降解有机物、NH4--N和TP等污染物,OOFBR-MBR的优化调控策略为,在适宜的范围内,当进水COD、NH4--N和TP升高时,宜增加臭氧投加量,提高难降解有机物的转化率及溶解氧;延长HRT以延长微生物的接触时间,有利于臭氧抗性微生物的积累和生物降解,从而提高COD、NH4--N和TP去除率;当进水COD、NH4--N和TP降低时,宜相应减少臭氧投加量和缩短HRT,保证各污染物指标在OOFBR-MBR各反应器中的高效去除。针对水资源短缺的现状以及火电厂耗水量大的特点,推荐了OOFBR-MBR城镇污水厂尾水深度处理工艺;针对火电厂用水流程复杂、水质要求差别大的特点,通过分析火电厂水量分配、消耗及排放之间的平衡关系,建立了优化的水平衡模型;从运筹学角度,制定了一种多水源及多用户之间配水优化方案,提出了火电厂一水多用、梯级使用、循环利用的用水系统运维策略,以及用、排水系统节水,分类处理分质回用含盐废水等优化用水技术措施。以湛江某2×600MW电厂为例,达标城镇污水厂尾水经OOFBR-MBR系统深度处理后,完全满足火电厂工业用水水质要求。采用优化用水技术方案后,全厂总取水量可从6849m3/d下降至3560m3/d,平均单位发电量取水量可从0.297m3/(MW·h)降低至0.143 m3/(MW·h),末端废水外排水量为512 m3/d。工程投资为7672.61万元,项目年化收益为1187.5万元,投资回收期为6.46a。

二、工业废水化学耗氧量COD的测定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工业废水化学耗氧量COD的测定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全过程自动化滴定-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体化学需氧量(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
    1.2 试剂
    1.3 实验步骤
        1.3.1 全自动COD滴定分析仪测试化学需氧量
        1.3.2 传统手工法测试化学需氧量
    1.4 数据分析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全自动COD滴定分析仪检出限的测定
    2.2 全自动COD滴定分析仪精密度和准确度的测定
        2.2.1 标准样品测定
        2.2.2 实际水样测试测定
3 结语

(2)含丙酮高氟废水处理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含丙酮废水水处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丙酮的使用价值及危害
        1.2.2 物理法
        1.2.3 化学方法
        1.2.4 生物处理法
    1.3 吸附法的研究现状
    1.4 分子蒸馏技术现状
    1.5 电芬顿(EF)法研究现状
    1.6 本文研究目的及内容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2.1.1 实验用水
        2.1.2 丙酮(COD)回收药品及仪器
        2.1.3 氟离子脱除药品及仪器
        2.1.4 羟基氧化药品及仪器
        2.1.5 活性炭吸附药品及仪器
    2.2 实验装置
        2.2.1 过滤实验装置
        2.2.2 丙酮回收-分子蒸馏装置
        2.2.3 板框过滤装置
        2.2.4 羟基氧化实验装置
        2.2.5 吸附实验装置
        2.2.6 分析用蒸馏装置
    2.3 表征及分析检测仪器
    2.4 实验方法
        2.4.1 过滤
        2.4.2 丙酮(COD)脱除实验方法
        2.4.3 氟离子脱除
        2.4.4 羟基氧化
        2.4.5 活性炭吸附实验方法
第3章 结果与讨论
    3.1 分子蒸馏脱除废水中丙酮
        3.1.1 蒸发器温度对丙酮脱除率的影响
        3.1.2 进料量对丙酮脱除的实验
        3.1.3 刮膜速度对丙酮脱除的影响
        3.1.4 进料温度对丙酮脱除率的影响
        3.1.5 多次处理对丙酮脱除的影响
    3.2 氟离子脱除
        3.2.1 板框过滤
        3.2.2 红外检测
        3.2.3 热失重
        3.2.4 扫描电镜检测
    3.3 羟基氧化
        3.3.1 反应时间对COD脱除及水浊度的影响
        3.3.2 电流密度对COD脱除及水浊度的实验
        3.3.3 pH对COD脱除及浊度的影响
        3.3.4 电势差对COD去除的影响
    3.4 吸附
        3.4.1 静态吸附
        3.4.2 动态吸附
第4章 水处理工艺确定及分子蒸馏塔设计
    4.1 水处理工艺设计
    4.2 分子精馏塔设计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3)模块化组合湿地设计构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池塘循环水养殖与人工湿地研究进展
    1.1 国内外池塘循环水养殖发展现状
    1.2 人工湿地及其应用于池塘养殖尾水处理
        1.2.1 人工湿地简述
        1.2.2 人工湿地的组成
        1.2.3 人工湿地处理养殖尾水现状
        1.2.4 人工湿地存在的问题及现有解决措施
    1.3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池塘生态循环水养殖系统设计与构建
    2.1 试验系统组成
        2.1.1 模块化组合湿地系统的构建
        2.1.2 养殖系统构建
    2.2 系统工艺流程与特点
        2.2.1 工艺流程
        2.2.2 工艺特点
    2.3 植物的生长情况及对氮磷去除的贡献
        2.3.1 组合湿地运行初期植物生长状况
        2.3.1.1 方法
        2.3.1.2 结果
        2.3.1.3 讨论
        2.3.2 植物对氮磷去除的贡献
        2.3.2.1 方法
        2.3.2.2 结果
        2.3.2.3 讨论
第3章 系统运行效果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的运行
        3.1.2 池塘管理
        3.1.3 水样采集与分析方法
        3.1.4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停留时间条件下组合湿地处理效果
        3.2.2 湿地启动期尾水处理效果
        3.2.3.1 水质常规理化指标
        3.2.3.2 氮化合物
        3.2.3.3 磷化合物
        3.2.3.4 化学耗氧量(CODcr)
        3.2.3.5 叶绿素a(Chla)
        3.2.3 养殖过程中池塘水质
        3.2.3.1 池塘水质常规理化指标
        3.2.3.2 氮化合物
        3.2.3.3 磷化合物
        3.2.3.4 化学耗氧量(CODcr)
        3.2.3.5 叶绿素a(Chla)
        3.2.4 用于池塘尾水处理的组合功能人工湿地的面积配比
    3.3 讨论
        3.3.1 最佳水力停留时间确定
        3.3.2 湿地启动期尾水处理效果
        3.3.3 养殖池水质理化特征
        3.3.4 面积配比
    3.4 小结
第4章 处理养殖尾水人工湿地微生物酶活性特征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基质酶活性测定方法
        4.1.2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各级湿地基质酶活性差异
        4.2.2 植物根区与非根区基质酶活性差异
    4.3 讨论
    4.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顺序注射-图像分析测定水质COD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与试剂
        1)仪器
        2)试剂
    1.2 系统检测原理
    1.3 系统设计
        1)消解池与检测池结构设计
        2)顺序注射图像分析平台的原理设计
        3)系统消解检测流程设计
        4)图像处理流程设计
2 特征提取
    2.1 图像预处理
    2.2 彩色特征提取
3 结果与分析
    3.1 工作回归方程及稳定性分析
    3.2 重复性、检出限及试剂用量
4 结 论

(6)含PVA印染退浆废水处理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印染退浆废水现状
        1.2.1 印染生产工艺
        1.2.2 印染废水的来源及主要污染成分
        1.2.3 印染废水的主要特点
        1.2.4 印染废水的主要危害
    1.3 聚乙烯醇概述
        1.3.1 聚乙烯醇的性质简介
        1.3.2 聚乙烯醇的物理性质
        1.3.3 聚乙烯醇的化学性质
        1.3.4 聚乙烯醇的命名方法
        1.3.5 聚乙烯醇的溶解方法
        1.3.6 聚乙烯醇的适用领域
    1.4 退浆废水简介
        1.4.1 退浆废水的产生与特点
        1.4.2 退浆废水的影响
        1.4.3 退浆废水的处理现状
        1.4.3.1 生物法
        1.4.3.2 物理化学法
        1.4.3.3 高级氧化法
    1.5 铁碳微电解法处理染料废水的研究现状
        1.5.1 铁碳微电解法概述
        1.5.2 铁碳微电解法反应基本原理
        1.5.3 铁碳微电解工艺的研究现状
        1.5.3.1 铁碳微电解法的研究进展
        1.5.3.2 铁碳微电解法工艺的性质
        1.5.3.3 铁碳微电解法的优缺点
    1.6 Fenton法处理印染废水的研究现状
        1.6.1 Fenton试剂与类Fenton试剂法
        1.6.2 Fenton反应处理废水中的作用
        1.6.3 Fenton高级氧化技术表现的特性
        1.6.4 Fenton氧化法处理染料废水的研究
        1.6.5 Fenton反应与其它方法结合用于染料降解的研究进展
        1.6.5.1 Fenton氧化法与混凝法结合进行染料降解
        1.6.5.2 引入其它物质促进Fenton氧化反应处理染料废水
        1.6.6 Fenton反应处理染料废水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1.7 铁碳微电解-Fenton组合工艺的技术研究
        1.7.1 铁碳微电解-Fenton联合工艺的技术研究
        1.7.2 微电解-Fenton耦合工艺的技术研究
    1.8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与意义
        1.8.1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及主要内容
        1.8.2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与创新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印染退浆废水来源与性质
    2.2 实验试剂和仪器
        2.2.1 实验试剂与材料
        2.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实验前的准备
        2.3.2 实验装置及实验步骤
    2.4 实验结果的测试方法
        2.4.1 PVA的测定
        2.4.2 COD的测定
        2.4.3 BOD的测定
        2.4.4 TOC的测定
        2.4.5 气质联用(GC-MS)
    2.5 本章小结
3 铁碳微电解-Fenton耦合工艺实验研究
    3.1 铁碳微电解-Fenton耦合工艺正交实验研究
        3.1.1 正交实验考查的影响因素
        3.1.2 正交实验的因素与水平
        3.1.3 正交实验的结果
        3.1.4 正交实验结果的分析
        3.1.4.1 试验结果与极差分析
        3.1.4.2 正交试验结果的方差分析
    3.2 铁碳微电解-Fenton耦合工艺单因素优化实验研究
        3.2.1 体系p H值对COD和 PVA去除率的影响
        3.2.2 铁碳填料投加量对COD和 PVA去除率的影响
        3.2.3 双氧水投加量对COD和 PVA去除率的影响
        3.2.4 铁碳比对CODCr和PVA去除率的影响
        3.2.5 耦合时间节点的影响
        3.2.6 耦合反应时间的影响
    3.3 活性污泥法验证废水可生化性的提高
        3.3.1 印染废水可生化性的评价
        3.3.2 活性污泥法
        3.3.3 活性污泥法实验方法
    3.4 优化条件下的去除效果
    3.5 工艺对比
    3.6 本章小结
4 PVA的耦合氧化机理研究
    4.1 PVA溶液的配制及性质
    4.2 根据表观参数的变化推断耦合反应过程中PVA的变化途径
    4.3 分子量分布的测定
    4.4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4.5 中间产物的GC-MS分析
    4.6 假设PVA的耦合氧化途径
5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7)冷冻法对香料工业废水的处理效果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高浓度有机废水的特点及常见处置工艺
        1.2.1 高浓度有机废水的特点
        1.2.2 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处理技术
    1.3 冷冻结晶法
        1.3.1 冷冻结晶法分类
        1.3.2 冷冻结晶过程
        1.3.3 冷冻结晶法的优缺点
        1.3.4 冷冻结晶法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课题研究目的
    1.5 课题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2.1.1 实验药品
        2.1.2 实验仪器和设备
        2.1.3 实验主要设备图
    2.2 实验结果的分析方法
        2.2.1 测定电导率
        2.2.2 测定总有机碳(TOC)
        2.2.3 测定化学耗氧量(COD)
        2.2.4 量子化学分析方法
第3章 悬浮结晶法在处理工业高盐有机废液中的应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与药品
        3.2.2 实验装置
        3.2.3 实验步骤
        3.2.4 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不同饱和度的氯化钠溶液
        3.3.2 冷冻法对高盐有机废液的处理效果
        3.3.3 低温氯化钠饱和溶液的处理效果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悬浮结晶法处理香芹酮生产废液的应用及理论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药品
        4.2.2 实验装置
        4.2.3 实验步骤
        4.2.4 分析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实验结果
        4.3.2 静电势计算结果
        4.3.3 有机物/磷酸钠-水分子的几何优化和RDG分析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悬浮结晶中有机物官能团对冰晶不纯度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材料药品
        5.2.2 实验装置
        5.2.3 实验步骤
        5.2.4 分析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实验结果
        5.3.2 有机物与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5.3.3 有机物/冰分子/水团簇的静电势和电荷分布
        5.3.4 有机物-水团簇/冰分子的几何优化及RDG分析
        5.3.5 有机污染物在悬浮结晶实验中的机理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8)昆明滇池水污染的线性混合效应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 论文解决的主要问题和特色
        1.3.1 论文解决的主要问题
        1.3.2 特色
    1.4 研究途径和方法
        1.4.1 研究途径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线性混合模型
    2.1 一般线性模型
    2.2 线性混合模型
    2.3 参数估计
        2.3.1 方差-协方差矩阵G和V已知
        2.3.2 方差-协方差矩阵G和V未知
第三章 贝叶斯框架下的线性混合模型
    3.1 模型
    3.2 模型的先验分布
        3.2.1 固定效应参数的先验设置
        3.2.2 相关性的先验
    3.3 参数估计
        3.3.1 NUTS抽样
    3.4 模型的收敛性
    3.5 模型的评估
第四章 模型的模拟研究
    4.1 模拟数据的生成
    4.2 模型的探索及模拟研究
        4.2.1 模型M1:随机截距模型
        4.2.2 模型M2:随机斜率模型
        4.2.3 模型M3:带有协变量的随机斜率模型
第五章 滇池水质污染的原因分析
    5.1 数据说明
    5.2 数据预处理
        5.2.1 响应变量的正态性检验
        5.2.2 数据的描述统计
    5.3 实证分析
        5.3.1 模型F1:随机截距模型
        5.3.2 模型F2:随机斜率模型
        5.3.3 模型F3:带有协变量的随机斜率模型
    5.4 滇池的治理建议
第六章 主要结论及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9)高比例工业废水的城镇污水厂高标准排放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混合排放的现状
    1.3 水厂进水中高比例工业废水的来源及主要特征
    1.4 A~2O工艺
        1.4.1 A~2/O工艺脱氮除磷原理
        1.4.2 A~2/O的特点
        1.4.3 A~2/O工艺的影响因素
    1.5 水厂运行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6 生物强化技术研究进展
    1.7 反硝化滤池在污水处理厂中的应用
    1.8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8.1 研究主要内容
        1.8.2 技术路线图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用水及保存
    2.2 实验药剂
    2.3 包埋菌制备
    2.4 常规指标检测
    2.5 重金属检测方法
    2.6 有机物的测定
        2.6.1 凝胶色谱法
        2.6.2 三维荧光光谱测定
        2.6.3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2.7 生物毒性测定
    2.8 好氧可生化实验方法
    2.9 微生物多样性检测
    2.10 实验设备
        2.10.1 A~2O-反硝化滤池中试系统
        2.10.2 反硝化小试装置
3 上游接管企业水量水质调查
    3.1 上游接管企业水量调研
    3.2 常规指标分析
    3.3 重金属分析
    3.4 有机成分分析
        3.4.1 有机物分子量分布
        3.4.2 三维荧光光谱分析
        3.4.3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3.5 发光细菌法进行毒性分析
        3.5.1 发光细菌发光曲线的绘制
        3.5.2 实验结果
        3.5.3 毒性分析
    3.6 污泥的好氧可生化性分析
    3.7 本章总结
4 A~2O段的生物强化
    4.1 A~2O装置的启动
        4.1.1 启动阶段系统对COD的去除效果
        4.1.2 启动阶段系统对氨氮的去除效果
        4.1.3 启动阶段系统对总氮的去除效果
        4.1.4 启动阶段系统对总磷的去除效果
        4.1.5 启动阶段系统对苯胺的去除效果
    4.2 投加包埋菌对系统的影响
        4.2.1 COD的去除效果
        4.2.2 氨氮的去除效果
        4.2.3 总氮的去除效果
        4.2.4 总磷的去除效果
        4.2.5 苯胺的去除效果
        4.2.6 MLSS的变化
        4.2.7 污泥SOUR变化
    4.4 HRT的影响
    4.5 硝化液回流比对中试系统脱氮的影响
    4.6 微生物群落组成分析
    4.7 本章总结
5 深度处理
    5.1 反硝化滤池
        5.1.1 反硝化滤池小试装置的启动
        5.1.2 C/N比对反硝化滤池的影响
        5.1.3 不同碳源下沿程特性
        5.1.4 不同碳源下微生物群落分析
    5.2 化学除磷
        5.2.1 单独投加除磷剂
        5.2.2 组合除磷
        5.2.3 化学除磷条件优化实验
    5.3 本章总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10)臭氧牡蛎壳生物固定床-MBR处理城镇污水厂尾水用于火电厂及优化用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臭氧氧化处理废水研究进展
        1.2.1 臭氧氧化原理
        1.2.2 臭氧氧化废水深度处理研究与应用现状
    1.3 生物固定床废水处理研究进展
        1.3.1 生物固定床原理及应用
        1.3.2 生物固定床填料
        1.3.3 生物固定床废水处理研究与应用现状
    1.4 MBR处理废水研究进展
        1.4.1 MBR原理及应用
        1.4.2 MBR废水处理研究与应用现状
    1.5 城镇污水处理厂尾水回用火电厂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1.5.1 火电厂工业用水现状与水质要求
        1.5.2 单一尾水深度处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1.5.3 城镇污水厂尾水深度处理联合工艺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1.6 火电厂用水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1.6.1 城镇污水厂尾水深度处理用于火电厂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策略
        1.6.2 火电厂用水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策略
    1.7 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1.7.1 研究目的
        1.7.2 任务来源
        1.7.3 主要研究内容
        1.7.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臭氧-牡蛎壳生物固定床-MBR深度处理城镇污水厂尾水的工艺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供试尾水及水质
        2.2.2 试剂与材料
        2.2.3 实验装置
        2.2.4 实验方法
        2.2.5 指标及测定方法
        2.2.6 数据处理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OOFBR-MBR工艺启动运行
        2.3.2 OOFBR-MBR运行的主要影响因素
        2.3.3 OOFBR-MBR工艺运行的适宜条件及处理效果
        2.3.4 OOFBR-MBR联合工艺的控制步骤与参数调控策略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臭氧-牡蛎壳生物固定床-MBR深度处理污水厂尾水的工艺机理
    3.1 引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供试尾水及水质
        3.2.2 试剂与材料
        3.2.3 实验装置
        3.2.4 实验方法
        3.2.5 测定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OOFBR-MBR处理污水厂尾水中难降解有机物的转化
        3.3.2 OOFBR-MBR处理污水厂尾水中氮素转化
        3.3.3 OOFBR-MBR处理污水厂尾水中磷去除
        3.3.4 OOFBR-MBR内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
        3.3.5 OOFBR-MBR微生态的优化调控策略
        3.3.6 OOFBR-MBR的工艺机理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火电厂优化用水策略与技术措施研究
    4.1 引言
    4.2 火电厂用水要求
        4.2.1 城镇污水厂尾水作为火电厂水源要求
        4.2.2 火电厂各用水工段的概况及水质要求
        4.2.3 火电厂废水零排放要求
    4.3 火电厂水平衡模型建立
        4.3.1 依据与方法
        4.3.2 模型构建方法与指标
    4.4 基于水平衡模型的电厂各用水工段水平衡与评价
        4.4.1 各用水工段的水平衡
        4.4.2 水平衡模型分析
    4.5 火电厂用、排水质的评价
        4.5.1 锅炉补给水系统废水水质评价
        4.5.2 生活污水系统水质评价
        4.5.3 含油废水水质评价
        4.5.4 含煤废水水质评价
        4.5.5 脱硫废水水质评价
        4.5.6 机组排水槽排水水质评价
        4.5.7 凝汽器坑排水水质评价
    4.6 火电厂优化工业用水策略
        4.6.1 火电厂优化用水模型
        4.6.2 火电厂优化用水方法
        4.6.3 火电厂优化用水措施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火电厂优化用水技术方案及评价
    5.1 概况
    5.2 尾水深度处理回用方案
        5.2.1 OOFBR-MBR深度处理工艺装置
        5.2.2 反渗透处理装置
        5.2.3 离子交换处理
    5.3 优化用水方案
        5.3.1 全厂取水、耗水和排水分析
        5.3.2 全厂废水排放水量及水质
        5.3.3 优化用水技术方案
    5.4 优化用水技术经济性评价
        5.4.1 尾水回用经济性评价
        5.4.2 分质用水技术与经济性评价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创新点
    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工业废水化学耗氧量COD的测定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全过程自动化滴定-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体化学需氧量[A]. 金晓丹.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21年科学技术年会——环境工程技术创新与应用分会场论文集(四), 2021
  • [2]含丙酮高氟废水处理工艺研究[D]. 马洪林. 长春工业大学, 2021(08)
  • [3]模块化组合湿地设计构建与应用研究[D]. 孙瑞萌. 上海海洋大学, 2021
  • [4]顺序注射-图像分析测定水质COD方法研究[J]. 李文,王利民,徐洋.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2021(01)
  • [5]涂料印花色浆问答78[J]. 江绍栋. 丝网印刷, 2020(12)
  • [6]含PVA印染退浆废水处理工艺研究[D]. 杜昭. 郑州大学, 2020(03)
  • [7]冷冻法对香料工业废水的处理效果及其机理研究[D]. 刘勰. 华东理工大学, 2020(01)
  • [8]昆明滇池水污染的线性混合效应模型研究[D]. 彭群. 云南大学, 2020(08)
  • [9]高比例工业废水的城镇污水厂高标准排放关键技术的研究[D]. 蔡浩东.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10]臭氧牡蛎壳生物固定床-MBR处理城镇污水厂尾水用于火电厂及优化用水的研究[D]. 刘世念.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工业废水中化学耗氧量COD的测定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