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闻摄影中“气味”的表现

论新闻摄影中“气味”的表现

一、谈新闻摄影中“闻”的表现(论文文献综述)

张洁[1](2021)在《中国摄影艺术中身体的视觉呈现 ——以《大众摄影》杂志(1979-2019)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摄影艺术是中国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摄影艺术理论的建构是中国艺术理论建构的必要内容,中国人像摄影艺术中对“身体”图像呈现的历史可以说是中国艺术史建构的重要内容。本论文以1979年《大众摄影》杂志复刊至2019年四十年以来与身体密切相关的摄影图像为研究对象,以案例研究和文献分析法,结合摄影图像本体研究和语境研究,对身体在摄影艺术中的呈现进行归纳和总结,意图结合摄影作品的时代背景、社会动因以及中国摄影艺术中的艺术观念、技术要素,审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摄影艺术发展中身体如何存在、如何以视觉艺术的方式来呈现、又表现出怎样的艺术特征。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摄影艺术的发展中,身体作为表现的对象和表现的媒介具有怎样的视觉意义和价值?在社会发展和转型的推动下,身体作为图像本体的建构对象,如何直接受到其所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审美意识形态以及技术发展变化的导引?这是本文试图回答的问题,本文所谓的“身体”,既不同于现实生活中人的生理的物理的“身体”,也不完全等同于社会意识形态视阈下的“身体”,更不同于哲学思辨中形而上的观念的“身体”,在绝大多数情形下,基本上指的是摄影艺术中所呈现的“身体”,或者说主要是摄影艺术中关于身体的图像。《大众摄影》的复刊以中国的社会改革开放为前提,时间上基本与改革开放同步,其摄影艺术的观念及其实践也与中国社会思潮的发展基本同步,所以“身体”在中国摄影艺术中的呈现,大致可以分为五种样态及阶段:现实主义摄影中的身体、实验性摄影中的身体、媚态摄影中的身体、观念摄影中的身体以及数字摄影中的身体。这五种样态在历史的发展中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现实主义摄影中的身体呈现,以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为标准,结合“形神兼备”的艺术理念,刻画“社会主义新人”,呈现身体的时代精神和时代特色;实验性摄影中的身体呈现,在现代派文艺思潮的影响下,对于身体的呈现在作品的表现形式、暗房技法、艺术观念等方面开始了新的尝试和探索;媚态摄影中的身体呈现,则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影楼、照相馆行业的发展刺激了大众对自己身体的展示和表达的欲望,促进了“媚态摄影”的发展;观念摄影中的身体呈现,得益于观念摄影的发展,使摄影艺术的创作方式、创作媒介等从传统影像中脱离出来,身体作为摄影艺术创作的媒介得以表现;随着数码摄影技术的兴起,迎来了全民摄影的时代,摄影艺术从“照相”演变为“造相”,数字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摄影艺术中对身体进行多元化的表现,数字摄影时代,伴随着生活的审美化与审美的生活化的观念发展,出现了数字摄影中的身体呈现。通过对《大众摄影》复刊四十年来以上几个方面“身体”视觉的具体艺术现象和摄影图像的梳理与分析,本文试图对中国摄影艺术中身体呈现的观念、形态及其结果进行归纳和总结,以期为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中国艺术理论发展演变的梳理与总结,提供具体的案例及其借鉴。

于千惠[2](2021)在《荷赛奖新闻类获奖作品的技术面向与价值呈现(2009-2019)》文中研究指明

董伟[3](2021)在《航拍在山东乡村文化纪录片中的运用》文中研究说明

汪伟[4](2021)在《凝视:作为对话和行动——兼论新闻摄影的兴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消费主义、行动主义和专业主义等多种动力的推动下,摄影曾通过大众传媒创造了作为对话和行动的凝视,从而激活了大众传播时代的政治和文化互动,新闻摄影因此达到其全盛时期。随后,新闻摄影随着媒介技术和社会语境的变迁而衰落,直至失去商业和政治根基。然而,在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时代,借助新兴的视觉文化实践,摄影正在复活作为对话和行动的凝视,并创造出更为复杂和多元的社会互动形态。

刘颂[5](2021)在《试论新闻摄影的真实性与艺术性》文中提出新闻摄影从字面意思就能够明白大概的含义,新闻摄影工作人员在收集新闻素材的过程中,抓实事、讲证据,采用拍摄图片的形式将发生的事实呈现出来,能够真实有效地记录事件发展的过程,也可以记录事件的某个片段,这是新闻摄影的主要特征。在实际生活中,绝大部分的新闻事件都属于突发性的,这就要求新闻摄影工作者有较高的拍摄水平,进行新闻事件的抓拍,要做到眼疾手快,在拍摄过程中抓重点,本着快、准、精的原则,通过现场的拍摄加上后期处理以及文字的描述来完善新闻内容,拍摄图片要保持真实性与艺术性共存的原则,这样才能拍出独特、优质的作品,能够博得广大人民群众的眼球,不仅能够提升新闻的点击率和曝光率,还能让受众人群在观看新闻的过程中,享受图片带来的美感和艺术感,使新闻摄影工作者不断地提升自身能力和拍摄水平,同时也培养他们的艺术情怀和审美能力。

胡晓鹤[6](2021)在《符号学视阈下报纸新闻图片的生成及表达》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科技的发展与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高效和精炼的信息越来越被需要。文本语言作为信息传达的最古老且最普遍使用的方式在时代和科技的推动下已经不能适应受众对信息获取方式和阅读习惯的转变,图片作为视觉信息传播的载体有着文字所没有的直观与易读易懂性,更能满足受众获取信息的各种需求。20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90年代,报纸开始大量引入图片展开新闻报道,关于报纸新闻图片的研究景象日趋繁荣,研究文献遍地开花。符号学作为一种研究“符号”与“意义”的综合“科学”,长期以来被人们视为人文社会科学的一般方法论。在这样的背景下,符号学与新闻传播学的融合也被提上日程。新闻学中所强调的信息的承载和表达与符号学理论中意义的携带和解释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实现契合,这无疑有助于我们从符号学的角度去探讨一种新的新闻学研究路径。本文将图片视作一种符号,并结合符号学相关理论知识主要研究其如何进行意义的产生和表达过程,文章第一二章节重在探讨作为符号的新闻图片得以成立的形式条件,即围绕“图片”这一基本范畴,厘清新闻图片的概念内涵,同时与其他易混词几组词语概念进行对比和区分,分析报纸新闻图片得以生成的构成要素、以及传者角度怎样进行选择和组合问题。接下来的章节中,将利用符号学的相关理论知识系统探究报纸新闻图片在信息传输过程中的表意机制,包括图片在皮尔斯三分模式下如何进行符号化过程,以及表意的各种修辞手法,研究从图片产生到解读过程中受众解读的内在发展动态和外在表现形式。最后对报纸新闻图片信息传播过程中出现的总问题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以期更好地指导实践。

王文倩[7](2021)在《郑小运藏族牧区民俗摄影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民俗摄影是记录近代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重要方式,也是人类利用现代影像技术手段认识自身的途径之一。藏区文化作为中国多民族格局中的特殊一隅,有着独特的魅力和研究价值。摄影家郑小运1992年至今十数次进藏拍摄藏民生活,完成了藏区民俗影像的宽广序列,作品在国际范围内产生影响,且获得十多项着名国际影展金奖。论文以影集《雪域风情——青藏高原的游牧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讨论郑小运如何呈现牧区民俗,也建构属于他自己的特殊影像世界。在归纳其高原藏族民间生活习俗类型基础上,聚焦分析摄影家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段,揭示其审美特征与艺术价值。本文以郑小运的藏族牧区(指若尔盖草原,下同)民俗摄影艺术作品为讨论对象,将其影像作品与藏族牧区文化生活紧密联系,明确他的牧区摄影作为藏族民俗摄影艺术范畴中重要的有机成分。首先基于藏区摄影的整体发展脉络,对郑小运长期而辛勤的藏族牧区拍摄经历、影像内涵作出分析,给出他在这一脉络中的定位。摄影家郑小运把他生命中青壮年最佳时段贡献给藏区牧民生活的视觉表现,他是表现牧区生活丰富而有人情味的摄影家,图像的场景与表现个性鲜明,是民俗摄影中的精品。由于摄影艺术批评界的相对滞后,郑小运的作品得到的评价也许还不足以彰显其成就,但是国际国内的获奖都令人瞩目,如:《经幡》获2014年库马诺沃国际摄影艺术展彩色类金牌奖;《牧民》获2015年国际摄影巡回展肖像类金牌奖;《牧》获2015年英格兰国际摄影沙龙金牌奖。国内奖项如《我的父老兄弟姐妹》获香港第二届全国摄影展金牌奖;《炊烟》入第十届国际艺术展;《风雪黄河源》入第十一届国际艺术展(奖项详情见附录一)。其次讨论郑小运藏区摄影的民俗内容和表现特征,分析三个层面:其一,摄影是空间艺术,摄影家在光学机器限制的空间内表现现实空间,实现现实空间与画幅空间的连接。本文论述在两个层面上揭示郑小运的影像表现空间,自然空间彰显藏区摄影特色,摄影家的个性化内涵在自然区域空间中包蕴的社会空间和宗教空间。其二,影像中塑造的典型性人物,是牧区家庭组成、社会分工的基础,体现了牧区牧业与家庭手工业结合的特点。其三、呈现的民俗特征是由前两部分民俗内容中抽取提炼的民俗的精神内涵。这一部分的结论:郑小运的影像作品富有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的价值,随着日益深入的藏族文化研究,其实证作用也会凸显出来。回到摄影艺术本身来讨论,郑小运的价值也不容忽略。该文选择对郑小运影像进行分析的主要途径:其一从构图形式、色彩审美看;其二把握他作品中的再现与表现元素、尤其突出图像乡土审美的特征;其三是确立藏区影像的结构框架,在比较中进行分析,归结到郑小运影像个性特征。

彭靖[8](2021)在《摄影书中的图片编辑研究 ——以六本美国摄影书为例》文中认为几张看似普通而且似乎毫无关联的照片,是如何放在一起并产生叙事的?这些照片组合,又是如何构建成一本经典的摄影书?这些摄影书又是如何在摄影史中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将选取美国摄影史中几本重要的摄影书来探讨这些问题。其中有里程碑式的摄影书沃克·埃文斯的《美国影像》;第一本“流行”并立刻出现大量效仿者的摄影书,威廉·克莱因的《纽约》;彩色摄影的先驱史蒂芬·肖尔和威廉·埃格斯顿的画册;以及被称为当代摄影造书机器,也是“当红”摄影师埃里克·索斯的画册。选取这些书的原因,第一是它们的编辑手法有一定的传承关系,第二是作者都非常注重作品作为摄影书的呈现,第三是这些书都产生了许多效仿者和研究者,被公认为重要的摄影书。本文将具体分析它们的内容、形式,时代背景,探讨这些书的编辑手法、叙事方式之间的继承关系;在每个时代的特点,变化和发展;以及体现一个国家不同时代的精神面貌。最后一章将总结摄影书中图片编辑手法的特点,讨论这些摄影书对当下制作摄影书的影响和启发,讨论摄影书在数字时代的改变,展望未来摄影书的发展。

李树峰,南无哀,阳丽君[9](2021)在《2020年度中国摄影艺术发展研究报告》文中研究指明2020年摄影纪录功能的发挥,在抗疫、脱贫和纪念抗美援朝战争的系列报道中,有突出表现。摄影媒介的技术性、客观性、现场性、瞬间性、机遇性和选择性等本体属性各有侧重地得到了发挥。非常时期,有意识地运用影像建构集体记忆、民族记忆和国家记忆,是历史的责任与使命。影像与时间、记忆的关系,是三年来摄影业界的策展人和纪实摄影家们思考的中心点。历史文本与文学、影像等艺术语言是互为语境的关系。摄影从单一宏大叙事进入纪录平凡、微观的日常生活,进行活性流变式的观察,是社会的进步。2020年中国摄影活动有三个突出现象:摄影行业抱团谋生,机构收藏搅动摄影收藏市场;地方摄影史编纂风生水起,成果初现;当代摄影创作由"作品"向"文本"的转向趋势明显,展览中"文献展"异军突起。丰富的出版物和研究文章共同促进了摄影艺术的发展,丰富了摄影业态。

冯子琪[10](2021)在《约瑟夫·寇德卡摄影中的流亡美学研究》文中指出约瑟夫·寇德卡(Josef Koudelka)是纪实摄影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于1938年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曾于1968年拍摄“布拉格之春”事件,此后便离开故国,踏上流亡之路,开始了长达15年的流亡生活,并在期间创作出《吉普赛人》(Gypsies)、《流亡》(Exiles)、《混沌》(Chaos)等享誉国际的经典摄影作品。他曾言,“天地中的行走是我的创作,而流亡就是我的美学”,这样的摄影家摄影史上极为罕见。然而,在现有研究中,还未曾把寇德卡的流亡摄影放到西方文化中、特别是20世纪流亡美学的系统中去研究,因此本文旨在将寇德卡放置在这样的背景下做深度考察,总结寇德卡流亡摄影的美学风格以及对当代纪实摄影的影响。本文第一章从流亡美学这一概念出发,探索流亡意识的缘起和发展,将流亡意识归结为精英意识、抗争意识、创伤意识和文化反思意识。通过阐释流亡美学的内涵以及在文学、绘画、电影中的艺术表现,更好地理解20世纪这一独特的美学现象;第二节将纪实摄影中的“流亡”概念加以界定,区分寇德卡与20世纪初移民到巴黎的摄影师以及全球化时代以萨尔加多为代表的新时代国际移民摄影的差别,进而准确把握寇德卡流亡摄影的时代背景和风格特征。第二章聚焦于寇德卡的摄影艺术发展轨迹以及他和马格南摄影图片社的关系,将寇德卡的摄影发展路径概括为三个阶段:探索和奠基(1961-1967)、冒险与流亡(1968-1987)、积淀与救赎(1988-至今),并结合各个阶段的代表作品分析其风格的演变,着重介绍寇德卡流亡前后的经历以及该时期的作品呈现。提出寇德卡在马格南群体中的特殊性——艺术性和纪实性的共融,分析马格南图片社为寇德卡的摄影创作带来的影响。第三章结合对寇德卡的主要作品《吉普赛人》(Gypsies)、《流亡》(Exiles)以及《混沌》(Chaos)摄影语言的分析,从碎片之美、哀伤之美、自由之美的角度展开理解其美学特点。其中,寇德卡通过碎片化、偶然化的生活切片,建构起了反镜像、反都市的视觉世界;他对死亡主题和虚无荒诞的现代人生活的关注共同构成了哀伤美的内核;他对种族和身份问题的反思、抵抗媚俗的人生态度以及不拘一格的创作表达共同构成了其摄影的自由之美。第四章提炼了寇德卡的流亡美学风格,并聚焦于他对当代纪实摄影的影响:一是助推了“记者——艺术家时代”的来临,促进了纪实摄影由纪实性向艺术性的转变。二是他的工业风景摄影区别于同时代如火如荼的新地形摄影,开启了纪实摄影中的另一种风景摄影。本章分别选取阿莱克·索斯(Alec Soth)和吕楠作为国内外摄影师案例,结合各自代表作品探究寇德卡对二者的影响,进而反观当代纪实摄影语境的新趋势。

二、谈新闻摄影中“闻”的表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新闻摄影中“闻”的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摄影艺术中身体的视觉呈现 ——以《大众摄影》杂志(1979-2019)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四、概念界定和研究内容
第一章 现实主义摄影中的“身体”
    第一节 现实主义与“形神兼备”艺术理念
        一、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确定
        二、“形神兼备”艺术理念的确立
    第二节 现实主义摄影中身体的视觉呈现
        一、均衡式的人物身体构图
        二、仰式的人物身体视角
        三、大红色的人物身体色彩
    第三节 现实主义摄影艺术中身体呈现的技术建构
        一、聚精会神的特写
        二、神采奕奕的光质
第二章 实验性摄影中的身体
    第一节 现代主义与“实验性”摄影
        一、现代主义思潮与人物摄影的“实验”
        二、“实验性”摄影中的“主体意识”
    第二节 “实验性”摄影中身体的视觉呈现
        一、裸体的视觉呈现
        二、开放式构图与“不完整”的身体
        三、黑与白的提纯与抽象
    第三节 “实验性”摄影的技术路径
        一、拼贴与叠加
        一、高调的“留白”
        三、低调的“留黑”
第三章 媚态摄影中的身体
    第一节 媚态摄影与身体的“媚态”
        一、服饰装扮下的身体“媚态”呈现
        二、道具置景下的身体“媚态”表现
    第二节 身体的“美化”
        一、柔光魅影下的身体“美容”
        二、色彩喧哗下的身体“改造”
    第三节 身体的“景观”
        一、时尚的“写真照”
        二、被消费的“女郎”
第四章 观念摄影中的身体
    第一节 “观念”的登场
        一、观念的概念:观念艺术与观念摄影
        二、“身体”与“观念摄影”
    第二节 身体作为媒介
        一、摆拍——身体的“表演”
        二、自拍——身体的“镜像”
    第三节 观念性的“身体”的视觉呈现
        一、身体的“挪用”
        二、身体的“复制”
第五章 数字摄影中的身体
    第一节 数字技术对身体的呈现
        一、“数字化的身体”
        二、“美图”下的身体呈现
    第二节 “私摄影”中身体的视觉呈现
        一、“私密化”的身体表达
        二、身体的“视觉日记”
    第三节 “照相”与“造相”
        一、从“照相”到“造相”
        二、多元化的身体呈现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4)凝视:作为对话和行动——兼论新闻摄影的兴衰(论文提纲范文)

一、作为社会对话和行动的凝视
    (一)观看与凝视
    (二)对照片的凝视
    (三)新闻摄影中的行动主义和消费主义
二、暧昧的凝视及其消散
    (一)多向凝视与单向灌输
    (二)角色冲突
    (三)专业主义、消费主义和行动主义的消长
三、新闻摄影的衰败与凝视网络的复兴
    (一)从数码相机到智能手机
    (二)专业新闻摄影的衰败
    (三)行动主义摄影在社交媒体上的复兴
四、结论

(5)试论新闻摄影的真实性与艺术性(论文提纲范文)

新闻摄影的主要特征
新闻摄影中真实性与艺术性的关系
新闻摄影中真实性与艺术性的保障措施
    体现新闻现场的真实性
    新闻摄影的图片说明要真实
    有效提升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6)符号学视阈下报纸新闻图片的生成及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选题缘起及意义
        一、研究选题背景
        二、课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第二节 学术界研究综述
        一、学术界研究现状
        二、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第三节 相关术语界定
        一、新闻图片
        二、符号
        三、符号化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案例研究法
        三、对比论证法
第一章 符号学视阈下新闻图片的概念及传播功能
    第一节 新闻图片的界定
        一、新闻图片的概念
        二、符号学理论下的新闻图片
    第二节 新闻图片的传播功能
        一、对新闻信息真实性的加强
        二、对新闻事实的直观再现
        三、对新闻事实细节的补充说明
第二章 报纸新闻图片的符号生成系统
    第一节 报纸新闻图片的构成要素
        一、主体符号和客体符号
        二、图片的景别符号
        三、图片的光线符号
        四、图片的色彩符号
        五、版面位置符号
        六、版面空间符号
    第二节 报纸新闻图片符号的选择与组合
        一、拍摄者的选择与组合
        二、报纸编辑的选择和组合
    第三节 报纸新闻图片与文字的搭配应用
        一、文字符号在报纸中的作用
        二、图文符号结合使用效果
第三章 报纸新闻图片的表意机制
    第一节 报纸新闻图片的符号化过程
    第二节 报纸新闻图片的符号修辞
        一、报纸新闻图片明喻符号修辞
        二、报纸新闻图片隐喻符号修辞
        三、报纸新闻图片转喻符号修辞
        四、报纸新闻图片的符号反讽
    第三节 受众对意义的接收与解读
        一、受众对报纸新闻图片意义解读的两个层次
        二、受众对报纸新闻图片意义解读的三种模式
第四章 报纸新闻图片信息传输的再思考
    第一节 报纸新闻图片信息传输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报纸新闻图片的符号造假问题
        二、泛视觉化现象日益凸显
        三、报纸新闻图片意义传播中的问题
    第二节 报纸新闻图片信息传播中薄弱环节的应对之策
        一、始终坚持以新闻真实性为前提
        二、充分发挥文字符号在报纸中的作用
        三、提高整体视觉素养
结语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郑小运藏族牧区民俗摄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藏区民俗摄影历史脉络中的郑小运
    第一节 藏区影像历史
    第二节 郑小运摄影作品定位
第二章 郑小运藏区民俗摄影中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 藏族牧区摄影的空间层次
    第二节 藏族牧区摄影的人物形象
    第三节 藏族牧区摄影中民俗的精神内涵
第三章 郑小运藏区摄影影分析
    第一节 藏族牧区摄影的审美表现
    第二节 藏族牧区摄影的审美特征
    第三节 从比较视野看其藏族牧区摄影作品
第四章 郑小运藏区民俗摄影的价值
    第一节 社会价值
    第二节 学术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摄影书中的图片编辑研究 ——以六本美国摄影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现状
    1.2 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1.3 研究的目的和创新点
第2章 何为摄影书
    2.1 摄影书的定义
    2.2 研究摄影书的切入点
    2.3 图片编辑与图片叙事
第3章 重要的摄影书分析
    3.1 摄影书中的里程碑:《美国影像》
        3.1.1 沃克·埃文斯的生平
        3.1.2 《美国影像》的编辑手法
    3.2 复杂的编辑结构:《美国人》与《纽约》
        3.2.1 罗伯特·弗兰克与威廉·克莱因
        3.2.2 罗伯特·弗兰克的《美国人》
        3.2.3 威廉·克莱因的《纽约》
    3.3 色彩进入图片编辑:《美国表象》与《威廉·埃格斯顿指引》
        3.3.1 史蒂芬·肖尔的《美国表象》
        3.3.2 威廉·埃格斯顿的《威廉·埃格斯顿指引》
    3.4 当代的摄影书:《眠于密西西比河畔》
        3.4.1 埃里克·索斯
        3.4.2 《眠于密西西比河畔》
第4章 摄影书中的图片编辑手法总结
    4.1 整体与局部
        4.1.1 串联全书的方式
        4.1.2 照片之间的连接
        4.1.3 节奏的把控
    4.2 符号的传递
        4.2.1 视觉符号的提取
        4.2.2 摄影中的常见符号
    4.3 摄影书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联系
第5章 在创作实践中的运用
    5.1 毕业创作《平行》
    5.2 图片编辑手法的运用
    5.3 作品的展览效果呈现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2020年度中国摄影艺术发展研究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现象与趋势
二、活动与问题
三、出版与研究

(10)约瑟夫·寇德卡摄影中的流亡美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一、研究意义
        二、创新点
第一章 流亡美学的主题阐释
    第一节 流亡意识和流亡美学
        一、流亡意识的缘起和发展
        二、流亡美学的内涵及表现形式
    第二节 纪实摄影中的“流亡”概念界定
        一、关于“流亡”的界定
        二、20 世纪纪实摄影中的三种“流亡”类型
第二章 寇德卡的摄影艺术发展历程
    第一节 寇德卡的摄影艺术发展轨迹
        一、探索和奠基(1961-1967):剧院系列作品和《吉普赛人》
        二、冒险与流亡(1968-1987):《入侵布拉格1968》和《流亡》
        三、积淀与救赎(1988-至今):《混沌》和《黑三角》
    第二节 寇德卡和马格南图片社
        一、马格南对寇德卡摄影风格的影响
        二、寇德卡在马格南中的独特性
第三章 寇德卡摄影艺术中的流亡美学特征
    第一节 细碎之间,另类真实——碎片之美
        一、碎片化、偶然化的生活切片
        二、反镜像、反都市的视觉构建
    第二节 忧郁之外,明朗之光——哀伤之美
        一、“生”与“死”的合奏
        二、虚无和荒诞:现代人的无根感
    第三节 诗意坚守,自由奔走——自由之美
        一、去中心:拥抱身份和种族差异
        二、超越性:抵抗媚俗的自由精神
第四章 寇德卡美学风格影响下的当代纪实摄影
    第一节 寇德卡对当代纪实摄影的美学影响
        一、推动“记者——艺术家时代”的来临
        二、另一种风景:探索风景摄影的全新语境
    第二节 寇德卡美学风格影响下的案例分析
        一、阿莱克·索斯:《眠于密西西比河》
        二、吕楠:《被遗忘的人》《在路上》《四季》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谈新闻摄影中“闻”的表现(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摄影艺术中身体的视觉呈现 ——以《大众摄影》杂志(1979-2019)为例[D]. 张洁. 上海大学, 2021
  • [2]荷赛奖新闻类获奖作品的技术面向与价值呈现(2009-2019)[D]. 于千惠. 辽宁大学, 2021
  • [3]航拍在山东乡村文化纪录片中的运用[D]. 董伟.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4]凝视:作为对话和行动——兼论新闻摄影的兴衰[J]. 汪伟. 新闻记者, 2021(06)
  • [5]试论新闻摄影的真实性与艺术性[J]. 刘颂. 记者观察, 2021(17)
  • [6]符号学视阈下报纸新闻图片的生成及表达[D]. 胡晓鹤.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7]郑小运藏族牧区民俗摄影研究[D]. 王文倩. 扬州大学, 2021(09)
  • [8]摄影书中的图片编辑研究 ——以六本美国摄影书为例[D]. 彭靖. 中央美术学院, 2021(08)
  • [9]2020年度中国摄影艺术发展研究报告[J]. 李树峰,南无哀,阳丽君. 中国摄影家, 2021(05)
  • [10]约瑟夫·寇德卡摄影中的流亡美学研究[D]. 冯子琪.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1(10)

标签:;  ;  ;  ;  ;  

论新闻摄影中“气味”的表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