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发展简史

小数发展简史

一、十进小数发展簡史(论文文献综述)

井兰娟,潘丽云[1](2019)在《数学史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以小数的初步认识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问题提出小学数学教材中关于小数的学习时机与路径有两种,一种以人教版为代表的多数教材,三年级先认识分数再学习小数;另一种以北师版为代表的教材,三年级先初步认识小数后学习分数,四年级再次深入认识小数意义。前者体现数学知识的逻辑性,小数视作十进分数,学习路径由一般到特殊;后者体现螺旋式上升的认知过程,学习路径由特殊到一般。本文以

魏佳[2](2009)在《20世纪中国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的改革与发展研究》文中提出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小学数学课程,始于清朝末年。晚清时期,伴随着中与西的文化激荡,传统与现代的思想交融,应政治经济需要而求教育作出突变之产物的小学数学课程诞生了。小学数学课程从民间传授算术到小学堂算术,再到小学数学,由于受社会的政治、经济或文化变革的强力作用,经历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发展道路。小学数学教科书作为小学数学课程的主要载体,从原初的译介走向编著,从简单的移植走向创生,从匆匆的草创走向发展,在“日本化”、“美国化”、“苏化”的基础上,从不断的模仿照搬逐渐走向“自主化”,从不断的自主改革逐渐走向成熟,终于形成了今天的小学数学教科书概貌。小学数学教科书的内容作为小学数学教科书的集中体现、实现小学数学课程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乃至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核心之核心,其内容的取舍、深浅度是否合适,内容的编排、呈现方式是否科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以至影响未来人才的质量。审视我们今天的小学数学实验教科书的内容,在改革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同样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国外教科书先进的编写经验;另一方面从历史角度对我国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自身的发展历程进行系统梳理、理论提升也是尤为必要的。本研究从历史的视角,运用文献研究、历史研究、比较研究和个案分析等方法,对20世纪我国(主流)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的百年演变历程作了全景式展示,以此作为小学数学教科书改革路径探幽的落脚点。全文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充分挖掘、梳理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辩证地、全面地、客观地纵观这一变革过程,分析影响其变革的内外因素,在积极关照今天我国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改革实践的基础上,以科学的态度审视、分析这一历史画卷,从中探寻一些带有规律性的历史经验和有意义的启示和借鉴。其中既有科学的实事求是的历史感,又有强烈的“古为今用”的现实感;既对我们当前理解21世纪基唇逃纬谈母镏行⊙öЫ炭剖槟谌莸母母锞哂邢质狄庖?又对我们明确今后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的变革趋势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同时,这一系列演变与变革,也展现了我国小学数学课程教材改革、发展的脉络,会给我们把握小学数学课程教材的方向以启示,会给我们继承优秀传统、创新和发展小学数学课程教材以帮助。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简略介绍了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内容、方法、意义及基本框架,并对论文的重要概念以及时间范围、地域范围作出界定,力图使读者对论文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和把握。第二章综述国内、国外关于小学数学教科书史的相关研究,既肯定前人研究已取得的成果,同时又指出尚存的问题,从问题入手,寻找本论文研究的突破口。第三章以20世纪上半叶我国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的演进为线索,进行历史剖析。依据重要的教育政策和事件,将20世纪上半叶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清末新政时期的小学算术教科书(1902-1911);第二阶段民国初期的小学算术教科书(1912-1926):第三阶段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小学算术教科书(1927-1949)。分别对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演变的历史过程以及不同时期的特点进行具体论述和分析。第四章剖析20世纪下半叶我国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的历史变迁。依据同样的划分标准,将20世纪下半叶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的发展过程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建国初期的小学算术教科书(1950-1957);第二阶段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小学算术教科书(1958-1965);第三阶段“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小学算术教科书(1966-1976):第四阶段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初期的小学数学教科书(1977-1985);第五阶段深化改革、加快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的小学数学教科书(1986-2000)。各个阶段除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有所不同以外,民间的社会思潮及当时的教育教学实际状况也各有特点,它们共同营造了不同阶段的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的特点。第五章通过分析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的变革与外部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及教育内部的教育宗旨、教育目的、学制、课程观、数学观、知识观的嬗变等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提炼出在不稳定的社会环境下,教科书内容的发展主要依赖外部因素;在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下,教科书内容的发展主要依赖内部因素;外因与内因从分离走向融合才能更加有利于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的发展。第六章总结归纳20世纪我国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发展的经验与启示,得出八点启示。(1)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改革的阶段性特点。(2)小学数学教科书的内容在相对稳定中谋求渐进式发展。(3)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直线式”与“螺旋式”编排的钟摆现象。(4)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的呈现从重“演绎”转为重“归纳”。(5)小学数学教科书的内容需在知识、儿童、社会三者之间寻求动态平衡。(6)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发展的几大趋势,即:①从一元走向多元;②从双基走向四基;③架设数学和生活之间的桥梁;④注重数学学科与其它学科的联系与综合;⑤寻求数学知识的逻辑顺序与儿童心里发展顺序的动态平衡;⑥计算器、计算机走进小学数学教科书。(7)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的改革既要面向世界又要立足本国,处理好西学与本十化的关系,坚持“洋为中用”、“古为今用”。(8)小学数学教科书的编审权应在“统”和“放”中寻求动态平衡。本研究的拟创新之处:第一,以大量原始资料为依据,首次较为系统地梳理了20世纪我国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的发展历程,尤其是对建国前五十年不完全统计的135套小学数学教科书(不包括不完全统计的解放区的小学数学教科书10套和汪伪政府的小学数学教科书9套)和建国后16套半全国通用小学数学教科书(不包括不完全统计的340套地方小学数学教科书)的整理,是本研究的一个新的发现。第二,基于史料的分析,从影响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近百年发展的因素中总结出在不稳定的社会环境下,教科书内容的发展主要依赖外部因素;在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下,教科书内容的发展主要依赖内部因素;外因和内因应从分离走向融合,才能更加有利于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的发展。第三,从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近百年的历史发展轨迹提炼出了对当今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改革和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值得借鉴的经验和有意义的启示,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诠释小学数学课程教材的发展路向。本研究的不足之处:第一,由于解放前的小学数学教科书史料非常分散、零碎,解放后的地方小学数学教科书史料非常繁杂,致使资料的收集过程非常艰难,因此难免存在疏漏。第二,理论基础薄弱,没有很好地做到史论结合。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近百年中小学数学教科书的内容从零散走向系统、从学科导向走向价值导向,其中既有继承、传延的成分,也有新质因子的增长与嬗变。“统新故而视其通”——立足于今,融会古今;“苞中外而计其全”——立足于中,兼采中外。考察、审视我国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发展的整个历程,科学总结既往的成功经验,认真吸取违背教育规律而曲折起伏的失误教训并辨析其演变的深层原因,是为了更好地把握今天与未来。因为,历史会为我们解读今天的小学数学教科书以最深刻的启迪,而面向世界又会使每一位数学教育工作者明晰自己的使命。

眭秋生[3](1985)在《我国十进小数发展简史》文中研究指明 我国是最早采用十进位值制记数的国家。这种记数法使得我国古代在数值计算方面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十进小数也是我国最早发明并运用的,它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小数”,在我国古代是指微小的数,和现代十进小数的意义不尽相同。古人是用“奇零”、“余数”、“尾数”及“微数”等名称来称呼小数的。

李迪[4](1964)在《十进小数发展簡史》文中提出 十进小数的出现,是数学史上的一件大事。美国数学史家卡约利(F.Cajori)就会认为十进小数是近代数学史上关于计算基础方面的三大发明之一,他说:“近代计算的异常势力是由于三大发明:印度计数法、十进分数和对数。”因此介绍一下十进小数的发展历史是有益处的。在西洋数学史上常常把十进小数的发明归功于欧洲人,特别归功于斯古文(S.Stevin,1548-1620)等人,这是不正确的。实际上,中国、印度和中亚都在欧洲人之前使用了十进小数。我国是使用十进小数最早的国家,我们从“九章算术”的刘徽注文中找到十进小数的思想。刘徽是我国第三世纪时最杰出的数学家,他于公元263年注解“九章算术”。当时对于奇另小数的记法,主要的是(1)化成分数,(2)或用十进制的数名法。刘徽在长度的记法中采用数名:丈、尺、寸、分、厘、毫、秒、忽,“忽”是最小数名,忽以下就没有专名,在计算中他把忽做为单位,以下那些没有专名的数就是小数。当时刘徽或者把它舍去,或者化成简单的分数,或者用十进小数表达。刘徽在“九章算术”注中有三个地方用到十进小数(以十进分数思想出现)。

常红梅[5](2020)在《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发展史研究(1902-1949)》文中研究表明算术是数学的一个分支,是数学的初级形态,专门研究有理数的性质和运算。算术在科学、数学、生活中处于重要的基础地位。在清末民国时期,算术作为代数、几何、三角等学科的基础,在小学和初中均设置,新中国成立后直至1962年才取消初中算术。初中算术作为小学算术的承接,是算术学科更高阶段的学习,在初步计算的基础上强调运算原理的学习与研究。初中算术同样与初中代数、几何相结合,在教科书中设置简单的代数、几何知识等。本研究以清末民国时期(1902—1949)初中算术教科书为研究对象,分四个时期,即清末时期(1902—1911)、民国初期(1912—1922)、民国中期(1923—1936)、民国后期(1937—1949),采用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探究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的发展历程;分析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初中算术教科书的编写理念、编排形式、内容体系、编写特点等;总结影响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变迁的内外部主要因素、初中算术教科书发展的整体特点;挖掘初中算术教科书编写者所持的数学教育观;得出可供当代中小学数学教科书编写借鉴的典型经验。本研究主要研究内容为以下6个部分。1.清末时期,学习日本学校制度建设经验,建立中国近代新学制与新型数学课程制度。教科书编写群体主要以留日人员为主,以翻译、编译日本教科书为主。在近代教科书审定制度初定时期,初中算术教科书编写、出版呈现多元化趋势,为教科书的本土化探索奠定了基础。代表性教科书在编写理念、内容等方面体现出新颖性、生活化的特点。2.中华民国建立初期,民国政府建立新型的民主共和体制,制订、颁布《壬子癸丑学制》,在模仿日本等国外教科书的基础上,教科书编写逐渐本土化。教科书内容体系注重小学算术与初中算术的衔接性,凸显了初中算术实用性与生活化的特点。代表性教科书编辑者展现了先进的数学教育观,为近代数学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3.民国中期,中国学制系统取法欧美,1922年建立“六三三”学制。初中实行混合数学,算术与代数、几何、三角相融合编排设置。1929年转为混合与分科制并行。初中算术教科书编写坚持混合与单科并行策略,教科书呈现多元化趋势,编写出版达到了民国时期的高峰。混合数学教科书呈现各科知识巧妙融合及融入数学史内容丰富的特点,单科初中算术教科书注重算术内部各科知识的衔接性。4.民国后期,基本沿用“六三三”学制,数学课程标准在1936年课程标准基础上进行调整。以商务印书馆和正中书局、开明书店为代表的出版机构在资源短缺、条件困难的情况下,坚守教科书的出版,推动初中算术教科书的编辑、出版保持平稳前进。《实验初中算术》、《国防算术》、《中级算术》的编写出版极具代表性。5.阐释1902至1949年间分数概念表述与分类表述的发展演变历程。分数概念表述经历了份数定义、商定义交替使用或混合使用的复杂演变过程。分数分类表述经历了不同时期对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繁分数的表述演变。演变过程同样体现出分数如何使用及继承中国传统分数表述方法和接纳域外分数界的数学文化的演变。6.通过上述五部分的具体分析,总结影响1902—1949年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变迁的内外部主要因素有:初中算术教科书的编写,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及日本、欧美的影响。探析初中算术教科书发展的宏观与微观特点,得出可供当代中小学数学教科书编写借鉴的有益经验。

房元霞[6](2008)在《小数的起源与发展》文中提出美国数学史家卡约利(F.Cajori)认为十进小数是近代数学史上关于计算基础方面的三大发明之一,所以,小数(文中"小数"均指"十进小数")的出现是数学史上的一件大事,了解小数的发展历史于我们的数学教育是非常有益的.

滕艳辉[7](2010)在《以“无名”命“微数”——论中国十进制小数的起源与发展》文中研究表明探讨中国古代分数的起源情况及其发展成为十进制小数的历史过程.找出中国古代分数的不同起源,结合古代历法讨论分数的广泛使用与十进制小数发展.中国古代分数起源于比例关系、度量分割及整数除法,其应用十分广泛,且形成一整套关于分数的理论.中国的十进制思想早已有之,其真实意义在于以"无名"命"微数".但由于中算数学追求数值算法的高精度性,使得现代意义下的十进制小数直到宋元时才出现.

马玉花[8](2020)在《基于数形结合思想的小学“数与代数”教学策略研究 ——以西师版小学高段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总目标中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课标》首次将数学思想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尤其是小学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强调了数学思想教学的重要性。而课堂教学是落实《课标》的主阵地,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地将数学思想的教学付诸于教学实践中。本研究从教师教学角度出发,以小学高段“数与代数”领域内容为载体,以教师的教学设计为依据展开对数学思想教学的调查研究。首先,通过查阅文献以认知表征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回答了数学思想是可以教的问题;其次,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建构了基于数形结合思想的小学“数与代数”教学现状的分析框架;最后根据现状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优化策略。本研究共分为六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绪论对问题的提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相关研究的综述、研究的思路与方法进行了系统说明。第二部分对有关数形结合思想的理论进行了阐释。从其在数学教学中的功能以及基于数形结合思想开展教学的理论基础出发,在功能分析的基础上说明研究的价值与意义,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阐明基于数形结合思想进行“数与代数”教学的科学性,为研究的可行性做进一步说明。第三部分内容对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进行了分析。首先,从《课标》对数学思想教学的要求和小学“数与代数”领域知识的特点两方面对研究的必要性进行了说明。其次,从小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西师版小学数学教材在内容呈现方面的特点两方面入手,对研究的可能性进行了分析论证。第四部分则从教师的教学设计着手,从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结构的安排、教学内容的呈现三个方面分析了小学教师“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教学,并结合访谈得到了教学现状。研究发现,基于数形结合思想的“数与代数”的教学存在教师缺乏教学意识、对数学思想在教学中的渗透不够重视、教学不够系统等问题。最后根据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原因进行了分析,为策略的提出提供依据。第五部分内容主要根据对教学现状的分析,结合研究结果,从增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素养;优化教学结构,注重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利用数形结合思想的特点构建有效课堂等三个方面提出了基于数形结合思想的“数与代数”教学的优化策略。第六部分通过对研究过程的回顾,对研究取得的成果以及不足进行了总结,并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未来的研究提出了展望。

董晓丽[9](2020)在《巴比伦数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巴比伦文明是人类历史长河的文明先锋,流传至今的科学技术散播于世界各地。巴比伦人创造的数学又是巴比伦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六十进位值制记数法的建立、正方形对角线的计算、勾股数组的发现与应用都是领先世界的惊人成就。目前国内数学史工作者对巴比伦数学的研究以简史介绍和科普为主,在专题研究与系统整理方面仍比较薄弱。本文针对后一个问题进行探讨,并在探讨的过程中对某些专题有所深入。巴比伦数学经历了六十进位值制记数法的发现和形成,倒数表、乘法表及其它数表的制定,多种基本运算的稳固,逐渐形成自己实用性的特点。巴比伦人求倒数的方法多变。倒数的应用颇广,不仅可以与乘法运算充当除法的作用,还能表示对数。一种形如???532型的正则数用来表示倒数,还用于计算所有互素的勾股数组。除了我们熟悉的时、分、秒之间的进率是60之外,巴比伦的度量制度之间进率大小和转化规律将逐一呈现。巴比伦人的计算能力超乎寻常,主要集中在算术、代数和几何上。巴比伦六十进位值制使用一种不包含任何指数部分的非常特殊的符号,实际上使用的是浮点(浮点数的表示方法类似于基数为10的科学记数法)。巴比伦算术不仅在四则运算上方法独特,还在羊的繁殖率、复利计算等应用问题上计算精细。代数方面:从实际应用中找出条件列方程,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过程涉及算法的机械化特征。几何方面:简单的几何图形可以求解周长和面积,勾股数定理的发现不仅可以高精度地求出正方形对角线的长度,还得到多组勾股数组。通过研究发现,古代巴比伦数学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鲜明的社会性。古代巴比伦数学为社会的生产生活服务,有强烈的实用性,并与天文学研究密不可分。二是算法的机械性。首先表现为几何算法化,算术的某些理论和方法在几何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还表现为计算方法程序化,每个类型的数学问题都可以用程序性的算法步骤来解决。三是局限性。古巴比伦数学非常接近重要的数学发现,但是可惜都没有坚持到最后一步,缺少必要的证明步骤。古巴比伦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比较丰富,算术理论影响到古希腊,六十进位值制风靡世界,在个别算法上机械性强,操作更加简单优越。巴比伦数学由希腊传入西方世界,对世界科学和技术的整体进步作出巨大贡献。巴比伦数学从内容到方法都适用于现在初等教育的数学教学。

吴维煊,章秋香[10](2020)在《刘徽《九章算术注》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及其贡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数学的瑰宝,但其体系不甚完整,部分算法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刘徽在《九章算术注》中对每个问题的注释,让中国古代数学体系走向规范,给人类留下开创性的数学定义、命题与原理,也为我国数学进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在为《九章算术》注释过程中彰显的辩证法、在不同的数学问题中挖掘一般规律、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相同问题、复杂问题转化、逻辑推理、敢于创新等思想方法,成为激励人们不断探索未知的精神财富.

二、十进小数发展簡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十进小数发展簡史(论文提纲范文)

(2)20世纪中国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的改革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相关概念及范围界定
    1.3 研究的问题、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的问题
        1.3.2 研究的思路
        1.3.3 研究的方法
    1.4 研究的意义
    1.5 论文框架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国内小学数学教科书研究综述
    2.2 国外小学数学教科书研究综述
第3章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的历史沿革
    3.1 清末新政时期的小学算术教科书(1902—1911)
        3.1.1 背景
        3.1.2 小学算术教科书编写概况
        3.1.3 小学算术教科书案例分析
        3.1.4 总体评价
    3.2 民国初期的小学算术教科书(1912—1926)
        3.2.1 背景
        3.2.2 小学算术教科书编写概况
        3.2.3 小学算术教科书案例分析
        3.2.4 总体评价
    3.3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小学算术教科书(1927—1949)
        3.3.1 背景
        3.3.2 小学算术教科书编写概况
        3.3.3 小学算术教科书案例分析
        3.3.4 总体评价
第4章 20世纪下半叶中国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的历史沿革
    4.1 建国初期的小学算术教科书(1950—1957)
        4.1.1 背景
        4.1.2 小学算术教科书编写概况
        4.1.3 小学算术教科书案例分析
        4.1.4 总体评价
    4.2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小学算术教科书(1958—1965)
        4.2.1 背景
        4.2.2 小学算术教科书编写概况
        4.2.3 小学算术教科书案例分析
        4.2.4 总体评价
    4.3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小学算术教科书(1966—1976)
        4.3.1 背景
        4.3.2 各地小学算术教科书编写概况
        4.3.3 总体评价
    4.4 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初期的小学数学教科书(1977—1985)
        4.4.1 背景
        4.4.2 小学数学教科书编写概况
        4.4.3 小学数学教科书案例分析
        4.4.4 总体评价
    4.5 深化改革,加快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的小学数学教科书(1986—2000)
        4.5.1 背景
        4.5.2 小学数学教科书编写概况
        4.5.3 小学数学教科书案例分析
        4.5.4 总体评价
第5章 20世纪中国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发展的动因分析
    5.1 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发展的外部动因
        5.1.1 政治变革对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发展的影响
        5.1.2 经济变革对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发展的影响
        5.1.3 文化变革对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发展的影响
    5.2 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发展的内部动因
        5.2.1 教育宗旨、教育目的、学制的嬗变对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发展的影响
        5.2.2 课程观、数学观、知识观的嬗变对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发展的影响
    5.3 外因与内因:从分离走向融合
第6章 20世纪中国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6.1 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改革的阶段性特点
    6.2 小学数学教科书的内容在相对稳定中谋求渐进式发展
    6.3 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直线式"与"螺旋式"编排的钟摆现象
    6.4 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的呈现从重"演绎"转向重"归纳"
    6.5 小学数学教科书需在学生、知识、社会三者间寻求动态的平衡
    6.6 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发展的几大趋势
    6.7 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的改革既要面向世界又要立足本国
        6.7.1 实事求是地批判和吸收国外先进经验——洋为中用
        6.7.2 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古为今用
    6.8 小学数学教科书的编审权应在"统"和"放"中寻求动态平衡
结束语
后记
参考文献
附录

(5)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发展史研究(1902-194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问题
        1.3.1 概念界定
        1.3.2 研究范围
        1.3.3 研究内容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4.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与思路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思路
    1.6 创新之处
第2章 1902—1911年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
    2.1 清末时期历史背景
    2.2 数学教育制度
        2.2.1 数学课程标准的演变
        2.2.2 初中(高等小学)算术教科书的审定
    2.3 初中算术教科书概述
    2.4 高等小学用算术教科书个案分析——以《高等小学用最新笔算教科书》为例
        2.4.1 编译者简介
        2.4.2 编写理念与编排形式
        2.4.3 内容简介
        2.4.4 名词术语
        2.4.5 具体例析
        2.4.6 特点分析
    2.5 初中算术教科书译作个案分析——《中学算术新教科书》
        2.5.1 编译者简介
        2.5.2 编写理念与主要内容
        2.5.3 具体例析
    2.6 小结
第3章 1912—1922年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
    3.1 民国初期历史背景
    3.2 数学教育制度
        3.2.1 学制与课程标准的演进
        3.2.2 初中算术教科书的审定
    3.3 初中算术教科书概述
    3.4 个案分析——以《中学校用共和国教科书算术》为例
        3.4.1 编者简介
        3.4.2 编写理念与编排形式
        3.4.3 内容简介
        3.4.4 名词术语介绍
        3.4.5 具体例析
        3.4.6 特点分析
    3.5 数学家寿孝天的数学教育观
        3.5.1 寿孝天与杜亚泉、蔡元培
        3.5.2 寿孝天对我国近代数学教育的贡献
        3.5.3 数学教科书及教授法编写中体现的数学教育观
    3.6 小结
第4章 1923—1936年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
    4.1 民国中期历史背景
    4.2 混合时期(1923—1928)初中算术教科书发展概况
        4.2.1 学制与课程标准的演进
        4.2.2 初中算术教科书的审定
        4.2.3 初中算术教科书概述
        4.2.4 个案分析(一)——混合数学中的算术
        4.2.5 个案分析(二)——以《现代初中教科书算术》为例
    4.3 混合与分科并行时期(1929—1936)初中算术教科书发展概况
        4.3.1 课程标准的演进
        4.3.2 初中算术教科书的审定
        4.3.3 初中算术教科书概述
        4.3.4 个案分析——以《复兴初级中学教科书算术》为例
    4.4 小结
第5章 1937—1949年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
    5.1 民国后期历史背景
    5.2 初中算术教科书发展概况
        5.2.1 数学教育制度
        5.2.2 初中算术教科书概述
    5.3 个案分析(一)——以《实验初中算术》为例
        5.3.1 编写理念
        5.3.2 主要内容、具体例析
    5.4 个案分析(二)——以《建国教科书初级中学算术》为例
        5.4.1 编者及教科书简介
        5.4.2 编写理念与编排形式
        5.4.3 内容简介
        5.4.4 具体例析
        5.4.5 特点分析
    5.5 小结
第6章 1902—1949年初中算术教科书个案分析——分数概念表述及分类表述之演变
    6.1 初中算术教科书中分数概念表述之演变
        6.1.1 分数由来及其认识
        6.1.2 清末初中算术教科书中分数的概念表述之演变
        6.1.3 民国时期初中算术教科书中分数概念表述之演变
    6.2 初中算术教科书中分数分类表述之演变
        6.2.1 编译初中算术教科书中分数的分类表述
        6.2.2 自编初中算术教科书中分数的分类表述
    6.3 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影响1902—1949年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变迁的主要因素
        7.1.1 初中算术教科书编写本身的影响
        7.1.2 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
        7.1.3 日本的影响
        7.1.4 欧美的影响
    7.2 初中算术教科书发展的特点
        7.2.1 宏观特点
        7.2.2 微观特点
    7.3 启示与借鉴
        7.3.1 教科书的编辑与出版传递一种文化担当
        7.3.2 探寻教科书编写的实用性
        7.3.3 学习教科书编著者的智慧与甘于奉献的精神
    7.4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7)以“无名”命“微数”——论中国十进制小数的起源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分数的起源与发展
    1.1 从比例关系上看分数起源
    1.2 从度量的分割看分数的起源
    1.3 从整数除法看分数的起源
    1.4 分数的广泛使用
2 分数的十进制小数表示
    2.1 十进制小数的思想
    2.2 十进制小数表示法的出现
3 分数发展成十进制小数缓慢的原因
4 结论

(8)基于数形结合思想的小学“数与代数”教学策略研究 ——以西师版小学高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核心概念界定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六)研究设计
一、数形结合思想的理论阐述
    (一)数形结合思想教学的功能
    (二)数形结合思想教学的理论基础
二、基于数形结合思想进行小学“数与代数”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一)必要性
    (二)可能性
三、基于数形结合思想的小学“数与代数”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一)调查设计
    (二)教师对数形结合思想的教学情况分析
    (三)学生对数形结合思想的学习情况分析
四、“数与代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概述
    (二)原因分析
五、基于数形结合思想的小学“数与代数”教学的基本策略
    (一)增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数学素养
    (二)优化“数与代数”教学结构,注重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
    (三)借助数形结合思想的特点,构建有效数学课堂
六、结束语
参考文献
    (一)著作类
    (二)期刊类
    (三)学位论文类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9)巴比伦数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及创新之处
2 巴比伦算术理论
    2.1 数字理论
        2.1.1 数字的命名及表示
        2.1.2 度量衡
    2.2 数表
        2.2.1 倒数表
        2.2.2 乘法表
        2.2.3 指数表
    2.3 算术
        2.3.1 整数的基本运算
        2.3.2 算术应用问题举例
3 巴比伦的代数理论
    3.1 代数方程
        3.1.1 一元一次方程
        3.1.2 联立方程组
    3.2 代数方程应用举例
        3.2.1 修建蓄水池
        3.2.2 修建灌溉渠
        3.2.3 大麦的价格
        3.2.4 分配问题
4 巴比伦几何学
    4.1 正方形的对角线
    4.2 勾股定理
    4.3 “分割线”的长度
    4.4 积分的萌芽
5 巴比伦数学的特点
    5.1 社会性
    5.2 机械性
    5.3 局限性
6 巴比伦数学对古代东西方数学的影响
7 巴比伦数学在教育教学方面的作用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十进小数发展簡史(论文参考文献)

  • [1]数学史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以小数的初步认识为例[J]. 井兰娟,潘丽云. 中小学数学(小学版), 2019(09)
  • [2]20世纪中国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的改革与发展研究[D]. 魏佳. 西南大学, 2009(10)
  • [3]我国十进小数发展简史[J]. 眭秋生.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5(02)
  • [4]十进小数发展簡史[J]. 李迪. 数学通报, 1964(10)
  • [5]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发展史研究(1902-1949)[D]. 常红梅.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6]小数的起源与发展[J]. 房元霞. 中学数学杂志, 2008(06)
  • [7]以“无名”命“微数”——论中国十进制小数的起源与发展[J]. 滕艳辉.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3)
  • [8]基于数形结合思想的小学“数与代数”教学策略研究 ——以西师版小学高段为例[D]. 马玉花. 西南大学, 2020(01)
  • [9]巴比伦数学研究[D]. 董晓丽.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10]刘徽《九章算术注》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及其贡献[J]. 吴维煊,章秋香.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0(03)

标签:;  ;  ;  ;  ;  

小数发展简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