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一楼突然倒塌,酿成悲剧

德阳一楼突然倒塌,酿成悲剧

一、德阳一座大楼突然倒塌酿惨剧(论文文献综述)

侯永生,周平[1](1996)在《德阳一座大楼突然倒塌酿惨剧》文中研究指明德阳一座大楼突然倒塌酿惨剧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侯永生,周平1995年12月8日12点左右,德阳市建筑公司第三工程处承建的一座七层大楼突然发生倒塌事故。这座由四川省德阳市棉麻公司投资100多万元兴建的办公住宿综合楼,总建筑面积7470平方米,倒塌部分3...

朱玉[2](2008)在《天堂上的云朵——汶川大地震,那些刻骨铭心的生命记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8年5月12日,举世震惊的汶川大地震让人们记住了震中损失最惨烈的地方——北川。北川被誉为中国的达沃斯,后者是瑞士的小城,以拥有宜人的气候和发达的旅游业闻名于世。北川的空气之好,有口皆碑。哪怕是刚懂事的娃娃,都会很学究地说出这个十分专业的词:负氧离子。也许就是因为空气清新,北川是远近闻名的长寿之乡。猝变的大自然,却在最短的时间内,对信赖地依偎在它怀抱中的北川县城和它的人民,展开了一场惨无人道的屠戮。成千上万个生命,在北川县城尤其是北川中学不到200平方米的地方终止了延续。学生们有的身体被砸弯曲变形,有的没有脑袋或脑袋被砸扁,有的已经没有手脚。废墟上,到处散落着沾满泥土的课本、字典和作业本,有《中国历史》,有《英汉词典》,每本书上面,都有稚嫩的笔迹……

李鸣生[3](2009)在《震中在人心》文中提出序幕震中不在汶川2008年5月12日下午3点50分,我正在北京家中写作,儿子突然从长春打来电话,急问,听说北京地震了?我慌忙打开凤凰卫视,果然地震了!但不是北京,而是四川!

赵瑜,李杜[4](2008)在《晋人援蜀记》文中研究说明汶川大地震,中国掀起了一场汹涌澎湃的抗震救灾巨澜。三晋大地,上至党政官员,下至平民百姓,不论男女老幼,山西儿女与全国各族人民一起慷慨悲歌、共克时艰,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新版"黄河大合唱"。铁血义勇,故事历历在目,反复诵读,令人壮怀不已。"天灾与救世"本就是人类亘古不变的主题,痛定思痛,禁不住掩卷沉思……

刘闳,李万卿[5](1996)在《“三丰惨剧”会不会在中国重演》文中认为 建筑物质量问题,事关重大,岂能等闲视之。韩国“三丰惨剧”,令人不寒而栗,人们惊呼: (一)1995年6月29日,对于韩国人来说是个“黑色”的日子。韩国三丰百货商店随着一声巨响,倾刻倒塌,数百入被埋在废墟中,400人被夺去了生命。翌日,世界各大报纸纷纷报道这一警世惨剧,善良的人们面对这一令人震惊的事实,发出这样的疑问:三丰百货商店的厄运会不会降临到自己的头上?

张宇光[6](2008)在《鄂军入川——湖北消防的特种战争》文中研究表明2008年5月15日,湖北省消防总队总队长刘建平中止国防大学学习期间国外考察,火速飞还武汉。等不得调整生理时差,两点钟召开办公会,天亮散会动身,9点驱车武汉机场,11点成都双流下机,而后一车绝尘。出现在入川的子弟兵前。在外考察

冯磊[7](2010)在《基于抗震策略的建筑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主要针对汶川大地震进行建筑抗震的思考。通过实例调查和资料收集,分析各类型受灾建筑在不同场地条件下遭受地震作用所产生的破坏的特征,并加以总结、归纳,将建筑抗震理论、规范融入具体的建筑设计抗震策略中。本文以此为基础,在对一些抗震建筑设计实例、地震受灾建筑实例进行分析后,构建一个粗浅的建筑设计抗震策略的基本框架。本论文首先简述了地震、地震与建筑关系、建筑抗震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以及建筑抗震的必要性和目前建筑抗震设计存在的问题。从建筑的总体规划、整体环境、建筑单体等方面入手,在以坚固、实用、经济、美观的建筑设计原则为指导下,对建筑抗震设计的必要性以及建筑抗震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归纳和总结建筑抗震设计在总体规划、建筑布局、环境控制、单体设计、细部设计、建筑材料方面内容,以及对现行抗震规范的反思和展望和建筑创作的创新等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基于抗震的建筑设计策略,作为一种提高建筑抗震性能的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和方法。希望本论文有助于促进我国建筑设计抗震水平的发展,为更深入的研究提供一个方向,共同推动建筑抗震技术的提高。

李琭璐[8](2008)在《与死神争夺生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震发生之后的72小时,被称为实施救援的黄金72小时,这72小时里,早到一个震区,就意味着带去生命的希望;早到一分钟,就意味着多救出许多生命。5月12日下午开始,从总书记、总理到徒步向震中挺进的战士,从压在断壁残垣下的孤儿到北京街头排队献血的大学生,无数人伸出手、挽起臂膀、迈着步伐,紧握生命,与时间赛跑。中华民族的无数个个体,在这72小时里绽放着人性的光辉、人格的光荣与人道的光芒。——题记

吴勇[9](2012)在《山地城镇空间结构演变研究 ——以西南地区山地城镇为主》文中指出城镇空间结构是城镇各种要素在城镇空间的分布关系,其实质是城镇各种要素功能组织在地域空间上的投影。城镇空间结构是不同历史阶段城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积累,并随着城镇的发展而不断演变。目前,我国西南地区的城镇正处于一个快速城镇化和高速经济发展时期,城镇人口的迅速增加所导致的城镇空间扩展以及城镇功能结构重组,正推动着城镇空间结构的快速演变。西南地区自然环境复杂、民族众多,促使西南地区地貌形态、交通结构和地域文化呈现异质性和多样性特征,而这些独特的外部环境是西南山地城镇生成、演化的决定性因素。由于西南山地城镇人口增长与土地资源、地域文化与城镇结构、城镇发展与生态安全的约束,城镇化的空间结构发展一方面迫切需要得到充分的理论解释,以设计制定合理的空间战略与治理框架;另一方面,现实的空间发展也为这方面的研究探索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机遇。鉴于此,论文分析了西南山地的自然环境特征、交通结构特征、文化结构特征,并以西南地区的山地城镇为主,归纳总结出山地城镇选址规律和空间分布规律,以及山地城镇空间选址的空间区位模式。与此同时,本文对山地地貌类型和城镇形态进行抽象简化,并以类型学归纳方法进行总结,在对大量的案例验证的基础上,勾画出山地城镇形式多样的空间结构图谱。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山地城镇为例,从城镇空间形态的拓展及用地功能的演变及作为切入点,对山地城镇形态的演变轨迹进行了较完整的历时性研究,着力总结出西南山地城镇空间结构演变各个阶段的主要影响因素、演化特征、演化规律。进而,论文进一步深入探索城镇空间结构演变与城自然生态环境、社会文化、政治制度、技术经济等影响因素的相互关系,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山地城镇空间结构演变演变的内在机制,即开放与非平衡是山地城镇空间结构演变的前提、涨落与失稳是空间结构演变的诱因、竞争与协同是空间结构演变的动力、渐变与突变时空间结构的发展方式、分叉与选择是空间结构演变的路径的内在机制。最后,基于对现实山地城镇空间演化的现实困境梳理,结合空间结构演化的机制,从充分开放、生态安全、动态成长与高效协调四个方面提出山地城镇空间结构建构和优化的途径,使我们能够有效地通过规划预置和过程控制,主观能动的引导山地城镇空间朝稳定持续的方向演化,促使山地城镇空间发展与时间耦合、与经济协调、与环境共生。以期在全球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对西部大开发中山地城镇空间结构的优化建构和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思路。

崔丹丹[10](2010)在《论新时期灾难报告文学》文中研究说明灾难是人类的一种宿命。自人类诞生之日起,灾难就如同梦魇一般纠缠着人类。在某种意义上,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灾难的历史。记录灾难,也是在记录人类自身;反思灾难,也是在思考人类自身。新时期灾难报告文学,记录了新时期以来发生在中国大陆因自然因素导致的灾祸事件,反思了灾难事件发生的原因、观照了灾难事件中的人们……这类作品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然而,当下很少有研究者对其做出应有的关注。因此,有必要对新时期灾难报告文学进行系统的研究。本文试图对新时期灾难报告文学做一个宏观、整体的研究,梳理其发生、发展的轨迹,探讨文本的精神意蕴和文本特征,反思其存在的不足。本文的各个章节的内容如下:第一章:新时期灾难报告文学的发展概况。对灾难、灾难报告文学做出定义,并对论文的主要关注点进行说明,主要放在新时期以来,以表现自然因素导致的灾祸,即以自然灾害为主要内容的报告文学作品上面;对新时期灾难报告文学进行分期,分为发生期、发展期和成熟期,并选取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进行简要的分析;新时期灾难报告文学与此前的抗灾报告文学的比较。第二章:新时期灾难报告文学的精神意蕴。新时期灾难报告文学的人性观照,主要思考作品是如何展现灾难情境下,人性的超越、沉沦和挣扎的问题;新时期灾难报告文学的“悲剧情结”主要体现在作品的悲剧情境的建构和写作者关注灾难事件、写作灾难事件时所秉持的悲天悯人的态度,在作品中表现出深深的悲悯情怀这两个方面;新时期灾难报告文学作品主要从顽强的生存精神、忘我的群体精神和悲壮的牺牲精神三个方面来展现我们的民族精神。第三章:新时期灾难报告文学的文本特征。主要分析其思辨性、如何从“文学”走向“杂学”及其较为独特的叙述模式等问题。新时期灾难报告文学的创作不仅仅是灾难现场的真实记录、可歌可泣英雄事迹的如实再现,同时更是一种创作性的思维活动;从“文学”走向“杂学”是新时期灾难报告文学一个显着的文本特征,也是其创作中的一个十分明显的趋势;主要从以全景式为主的叙述结构、多元化的叙述视角、各具功能的非叙事性话语、独具匠心的叙述技巧四个方面分析新时期灾难报告文学独特的叙述模式。第四章:关于新时期灾难报告文学的忧思。和世界性的经典作品作比较,不难发现新时期灾难报告文学存在着种种不足,如:关注视角的片面性、深层书写不足以及“后灾难”书写不足等。进而从实地调查采访的不足、书写灾难传统的缺乏等两个方面入手分析新时期灾难报告文学存在不足的原因。

二、德阳一座大楼突然倒塌酿惨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德阳一座大楼突然倒塌酿惨剧(论文提纲范文)

(7)基于抗震策略的建筑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图表目录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课题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1.3.1 课题研究的内容
        1.3.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3.3 论文框架
2 地震与建筑抗震
    2.1 引言
    2.2 地震的一般知识
        2.2.1 地震和地震类型
        2.2.2 地震序列
        2.2.3 震级和地震烈度
        2.2.4 地震波
    2.3 地震的破坏作用
        2.3.1 地表破坏及其影响
        2.3.2 建筑物受地震破坏形式
        2.3.3 次生灾害
    2.4 建筑抗震
        2.4.1 建筑抗震设防的目的和要求
        2.4.2 建筑抗震设计程序
        2.4.3 建筑抗震设计的总体要求
    2.5 小结
3 建筑总体设计的抗震策略
    3.1 引言
    3.2 建设场地选择与抗震
        3.2.1 选址与抗震
        3.2.2 场地条件与抗震
    3.3 建筑总体布局的抗震策略
        3.3.1 居住建筑总体布局的抗震策略
        3.3.2 公共建筑总体布局的抗震策略
    3.4 场地交通流线组织的抗震策略
        3.4.1 场地出入口的设置与抗震
        3.4.2 交通流线的结构形式与抗震
    3.5 外部环境设计的抗震策略
        3.5.1 集散广场设计
        3.5.2 活动场地
        3.5.3 停车场地
        3.5.4 外部环境的利用
    3.6 小结
4 建筑设计的抗震策略
    4.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建筑设计相关规定探讨
        4.1.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简述
        4.1.2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建筑设计相关规定
        4.1.3 “5.12 汶川大地震”后规范的修改内容探讨
        4.1.4 小结
    4.2 建筑结构的抗震策略
        4.2.1 建筑结构选型与抗震
        4.2.2 结构体系的常见震害及对策
        4.2.3 “混杂结构”与抗震
        4.2.4 小结
    4.3 建筑造型设计的抗震策略
        4.3.1 建筑体型设计的抗震策略
        4.3.2 建筑立面设计的抗震策略
    4.4 建筑平面的抗震策略
        4.4.1 建筑平面布置的抗震策略
        4.4.2 建筑人流疏散设计的抗震策略
    4.5 建筑重要组成部分的抗震策略
        4.5.1 地下部分
        4.5.2 入口部分
        4.5.3 墙柱部分
        4.5.4 楼板层
        4.5.5 楼梯间
        4.5.6 屋顶部分
        4.5.7 其他部分
    4.6 地震灾后重建的建筑设计
        4.6.1 地震灾害重建的抗震设防
        4.6.2 地震灾害重建的场地评估
        4.6.3 地震灾后重建建筑设计策略
        4.6.4 就地取材
    4.7 小结
5 抗震规范约束下的建筑创新思考与展望
    5.1 对《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思考与展望
        5.1.1 对《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思考
        5.1.2 对《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展望
    5.2 抗震规范约束下的建筑抗震技术创新
    5.3 抗震规范约束下的建筑材料创新
    5.4 小结
6 案例
    6.1 格拉纳达大学的理工学院——完美对称的抗震建筑
    6.2 马纳提亚勒斯大厦——建筑、结构与抗震的完美结合
    6.3 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县略坪镇小学——建筑设计与建筑抗震的融合
7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山地城镇空间结构演变研究 ——以西南地区山地城镇为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的基本概念与范畴
        1.2.1 山地与山地城镇概念
        1.2.2 城市形态与空间结构
        1.2.3 西南山地城镇的研究范畴
    1.3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综述
        1.3.1 国外相关研究状况
        1.3.2 国内相关研究状况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1.5.1 论文研究方法
        1.5.2 论文组织构架
        1.5.3 论文内容安排
2 山地城镇的环境特征与选址分布
    2.1 山地城镇生成发展的环境特征
        2.1.1 异质性与自相似性的自然生态特征
        2.1.2 难达性与复杂性的交通结构特征
        2.1.3 封闭性与多样性的文化结构特征
    2.2 山地城镇空间分布规律
        2.2.1 城镇随农业资源分区分布
        2.2.2 城镇沿江河呈树枝状分布
        2.2.3 城镇趋矿源区位点状分布
        2.2.4 城镇因军事防御带状分布
        2.2.5 城镇以路为线串珠状分布
    2.3 山地城镇选址的空间区位
        2.3.1 山水格局与传统选址“模式”
        2.3.2 山地地貌形态与山地城镇选址
        2.3.3 山地河流形态与山地城镇选址
    2.4 小结
3 山地城镇空间结构图谱
    3.1 山地城镇结构类型分类
        3.1.1 空间结构形态的类型分类
        3.1.2 山地地形特征的分解简化
        3.1.3 地貌形态与空间形态的综合
    3.2 山地城镇结构形态类型实证
        3.2.1 团块形态特征的结构类型
        3.2.2 带状形态特征的结构类型
        3.2.3 放射形态特征的结构类型
        3.2.4 组团形态特征的结构类型
    3.3 山地城镇结构形态图谱
        3.3.1 团块形态谱的城镇结构特征
        3.3.2 条带形态谱的城镇结构特征
        3.3.3 放射形态谱的城镇结构特征
        3.3.4 组团形态谱的城镇结构特征
    3.4 小结
4 山地城镇空间结构演变的历史进程
    4.1 适从而渐进的山地聚落空间演化
        4.1.1 聚居规模和外部形态适从地形的演化
        4.1.2 聚落空间结构等级差序渐进式的演化
    4.2 定制而求变的山地城镇空间演化
        4.2.1 城镇空间形态从规范型向自由式的演化
        4.2.2 城镇内部结构从礼制性向实用性的演化
        4.2.3 空间成长由城郭分离到附城建郭的演化
    4.3 被构而转型的山地城镇空间演化
        4.3.1 城镇用地结构从单一性向多样性演化
        4.3.2 城镇空间成长从封闭型向离散型演化
        4.3.3 山地城市多区离散组合的结构模式
    4.4 自觉而新生的山地城镇空间演化
        4.4.1 产业空间与人居空间从分散到集聚的演化
        4.4.2 城市空间从地面向高空和地下空间发展
        4.4.3 空间结构从缓慢单一到剧烈多元的演化
    4.5 山地城镇空间结构成长的模式
    4.6 小结
5 山地城镇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与演化机制
    5.1 山地城镇空间结构演化的影响力
        5.1.1 自然环境因素的催生与规限影响
        5.1.2 政治文化因素的促变影响
        5.1.3 经济技术因素的助长影响
        5.1.4 影响力演化过程和综合作用模式
    5.2 山地城镇空间结构的自组织演化机制
        5.2.1 开放与非平衡是结构变化的前提
        5.2.2 涨落与失稳是结构变化的诱因
        5.2.3 竞争与协同是结构发展的动力
        5.2.4 突变与渐变是结构发展的方式
        5.2.5 分叉与选择是结构发展的路径
    5.3 山地城镇空间结构演化的逻辑进程
    5.4 小结
6 历史经验、现实困境与优化策略
    6.1 山地城镇空间演化的历史经验
        6.1.1 基于对山地环境多层面的自适应律
        6.1.2 基于对城镇功能积极响应的协同律
    6.2 空间结构演化的现实困境
        6.2.1 城市与乡村分割对立及极化发展的矛盾
        6.2.2 城镇快速发展与结构调整滞后的矛盾
        6.2.3 人地关系无序、灾害威胁加剧的问题
        6.2.4 绿地系统缺失、生态网络破碎的问题
        6.2.5 地域文化趋同、城镇特色衰微的问题
    6.3 山地城镇空间结构演化的优化策略
        6.3.1 前提策略——建立山地特色的开放空间体系
        6.3.2 保障策略——建立生态安全的空间格局
        6.3.3 方式策略——建立高效协调的空间结构
        6.3.4 路径策略——建立动态成长的管理机制
    6.4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论文创新点
    7.3 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C.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10)论新时期灾难报告文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新时期灾难报告文学的发展概况
    一 灾难、灾难报告文学的定义
    二 新时期灾难报告文学的分期
        (一) 发生期(1986 年——1997 年)
        (二) 发展期(1998 年——2007 年)
        (三) 成熟期(2008 年—— )
    三 新时期灾难报告文学与此前的抗灾报告文学的比较
第二章 新时期灾难报告文学的精神意蕴
    一 新时期灾难报告文学的人性观照
        (一) 人性的沉沦
        (二) 人性的挣扎
        (三) 人性的超越
    二 新时期灾难报告文学的悲剧情结
        (一) 新时期灾难报告文学的悲剧情境
        (二) 知识分子的悲悯情怀
    三 民族精神的文化记忆
        (一) 顽强的生存精神
        (二) 忘我的群体精神
        (三) 悲壮的牺牲精神
第三章 新时期灾难报告文学的文本特征
    一 新时期灾难报告文学的思辨性
    二 从“文学”走向“杂学”
    三 新时期灾难报告文学的叙述模式
        (一) 以全景式为主的叙述结构
        (二) 多元化的叙述视角
        (三) 各具功能的非叙事性话语
        (四) 独具匠心的叙述技巧——新时期灾难报告文学的瞬间描写与永恒记忆
第四章 关于新时期灾难报告文学的忧思
    一 新时期灾难报告文学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 关注视角的片面性
        (二) 深层思考不足
        (三) “后灾难”书写的不足
    二 新时期灾难报告文学不足原因初探
        (一) 实地调查采访的不足
        (二) 书写灾难传统的缺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四、德阳一座大楼突然倒塌酿惨剧(论文参考文献)

  • [1]德阳一座大楼突然倒塌酿惨剧[J]. 侯永生,周平. 劳动保护, 1996(01)
  • [2]天堂上的云朵——汶川大地震,那些刻骨铭心的生命记忆[J]. 朱玉. 北京文学(精彩阅读), 2008(Z1)
  • [3]震中在人心[J]. 李鸣生. 中国作家, 2009(10)
  • [4]晋人援蜀记[J]. 赵瑜,李杜. 中国作家, 2008(21)
  • [5]“三丰惨剧”会不会在中国重演[J]. 刘闳,李万卿. 建筑工人, 1996(05)
  • [6]鄂军入川——湖北消防的特种战争[J]. 张宇光. 报告文学, 2008(07)
  • [7]基于抗震策略的建筑设计研究[D]. 冯磊. 重庆大学, 2010(04)
  • [8]与死神争夺生命[J]. 李琭璐. 报告文学, 2008(06)
  • [9]山地城镇空间结构演变研究 ——以西南地区山地城镇为主[D]. 吴勇. 重庆大学, 2012(05)
  • [10]论新时期灾难报告文学[D]. 崔丹丹. 河北师范大学, 2010(01)

标签:;  ;  ;  ;  ;  

德阳一楼突然倒塌,酿成悲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