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辩证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辩证法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辩证法(论文文献综述)

付文军[1](2016)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政治经济学批判是马克思的事业,这意味着他既要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批判性分析,又要对国民经济学展开理论省思。得益于批判,马克思主义得以生成、发展和完善。透过对一切存在的实践批判、辩证批判、历史批判、内在批判和总体批判,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维度得以凸显。深谙“批判之道”,是马克思思想得以持续发力的关键。批判乃马克思主义的本真精神,此即聚焦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关键所在。从哲学批判而政治批判,从政治批判而经济批判,是马克思批判理论的发展路向。借由“资本之思”而实现实践的“革命性变革”,最终达至“自由王国”,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基本精神。藉此,马克思向我们展示了一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密切相关的完整画卷。在政治经济学批判早期,马克思通过对“市民社会”、“私有制”、“异化劳动”、“实践”和“生产关系”等社会经济范畴的理论省察,实现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主题的转换。具体而言,从“天上迷雾”到“市民社会”、从“财产权”到“私有制”、从“对象化劳动”到“异化劳动”、从“感性直观”到实践、从“生产活动”到“生产关系”、从“批判的批判”到“哲学的贫困”、从“政治经济学批判”到社会实践的转变,即是马克思在研习政治经济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批判思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成熟时期,借助于之前的学术积淀,马克思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经济“二律背反”——劳动致富和劳动者贫困、工作日的控制和延长、减少人数和增加产量、节约和浪费、价值的增殖和丧失——的论说。同时,马克思还展开了对“商品”、“货币”、“劳动”和“资本”的批判性分析,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逻辑体系由此生成。作为一部现代性“诊断说明书”,政治经济学批判向我们展示了商品、货币、劳动和资本的多维意蕴,并先后破解了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人类之谜和资本拜物教的秘密。最后,马克思通过对“分工”、“市场”和“时空”等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范畴的全面考量,道出了“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总之,在政治经济学批判过程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与之相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本真面相得以确证,各种掩盖于物物关系之下的社会关系得到了澄明。通过理论批判和现实批判,马克思做着借思想触及社会现实的伟大尝试,并取得了巨大成功。面对变化发展了的环境(主要是新世纪之初的金融危机之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再次受到追捧。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当代“在场”,充分表明了这一理论本身的科学性,也再次说明了这一理论之于时代的意义。在我国,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援。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在中国共产党人的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也不断完善。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硕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完善也反过来印证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当代效力。

刘袁浩[2](2016)在《哲学诠释学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发展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哲学诠释学为研究工具,研究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继承与创新。从某种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是中国共产党人理解、解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一直主张以“实践”的基本观点处理“思维与存在”之间的辨证联系,进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础之上,以“实践”本身为桥梁、纽带,不断在认识主体的“主观能动”与认识客体的“客观实在”之间建立辨证联系,从而实现了对“教条主义”的拒斥以及对“实事求是”的弘扬。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以哲学诠释学的视野来研究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继承与创新。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认为,理解、解释活动的本质是对理解、解释得以发生的条件进行的哲学反思。因此,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正是在对反思理解、解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何以可能的过程中继承和创新的。以哲学诠释学为理论透视工具,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继承与创新可以这样概括,即,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实现着对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理解、解释;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人在理解、解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过程中也同时实现着对实践本身的不断推进和深化。

李后东[3](2014)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经典科学社会主义同异比较研究》文中提出异中求同、同中求异是通过现象认识本质,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循环往复的认识活动的基本要求。本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经典科学社会主义的同异比较,没有局限于找出两者的同点和异点,而是坚持“三步曲”:第一步,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经典着作和中国共产党及其主要领导人的官方文献出发,对两大“主义”(特指本文的两个比较对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经典科学社会主义”,下同)相关理论形成、发展的历史进行纵向梳理,梳理的过程就是对它们进行纵向比较的过程。第二步,在纵向梳理和比较的基础上,进一步找出两大“主义”的“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第三步,结合两大“主义”形成、发展的历史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实际,尝试分析它们两者在许多层面异中有同、同中有异的原因以及认清这种辩证同异关系的重要意义。依照上述“三步曲”,全文分别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经典科学社会主义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四个层面进行了同异比较,指出两者在这些层面异中有同、同中有异:第一,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同异比较。现在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经典科学社会主义形成、发展的时代相差有一百多年,它们之间的“代沟”是明显、巨大的。但“代沟”背后存在一些内在联系:无论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还是列宁主义阶段的科学社会主义,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它们的形成、发展都离不开科学技术革命、经济全球化浪潮以及资本主义不断发展这样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两大理论体系都是生产力和社会化大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而不是主观臆造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两者异中有同。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不同时期、发展阶段的科学技术革命、经济全球化浪潮和资本主义在发展程度、基本特征和影响范围等方面都具有较大差异,这就使得它们对于科学社会主义形成、发展的意义也存有差异。从这个意义上讲,两者又同中有异。第二,立场、观点和方法同异比较。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我们必须永远坚持、不会改变的,但它可以而且应该根据不同的历史条件和任务进行新的概括和阐发。经典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因各自面临的时代条件和时代课题不同,而在对它们的具体运用上存在差异:从立场看,两大“主义”都以无产阶级和绝大多数人的立场为根本立场。同时,两者关于这一根本立场的指代范围、表现形式和阶段性任务又有差异。从观点和方法看,两者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是一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是对经典科学社会主义观点和方法实践上运用和创新、理论上的继承和发展。创新发展集中表现在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路线论是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的中国化和大众化。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经典科学社会主义在立场、观点和方法层面是同中有异。这主要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的本质规定和批判性、科学性、革命性有机统一的根本特点决定的。认清这种辩证同异关系,有助于提高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理论创新、实践创新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第三,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同异比较。(1)对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异中有同、同中有异。从“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基本语境看,马克思、恩格斯对于未来社会主义社会本质层次的论述,是以资本主义已经灭亡,生产力已经高度发展为客观依据的。而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生长起来,尚处于初级阶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不是资本主义“瓜熟蒂落”的结果,也不具备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前提和基础。虽然两大“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客观依据差别很大,但它们都认为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前提和基础。如果离开了它,任何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都是空谈。从这个意义上讲,两者异中有同。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在经典科学社会主义那里,高度发达的生产力这个前提和基础是“完成时”,随着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社会主义本质也自然会得到体现。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那里,高度发达的生产力这个前提和基础则是“进行时”,社会主义本质的完整体现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两者又同中有异;从“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基本内容看,经典科学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最高本质体现是消灭阶级,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作为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最高本质体现。但两大“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都把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了“现实的人”身上,是手段和目标的统一: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高本质目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都是手段。但相对于经典科学社会主义的消灭阶级,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来讲,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又都变成了手段①。从上述意义上讲,两者异中有同。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两大“主义”关于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逻辑存在差异:经典科学社会主义的逻辑可以概括为:无产阶级革命——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消灭私有制——消除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实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彻底解决。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逻辑则可能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改造旧的国家机器,建立社会主义新政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等各种对立和差别,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彻底解决。从上述意义上讲,两者又同中有异。(2)对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特征的认识异中有同、同中有异。这主要体现在:①关于社会主义社会高度发达的生产力特征的思想异中有同、同中有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经典科学社会主义都遵循了唯物史观关于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和前提,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的基本原理,把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作为成熟社会主义的首要特征。但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科学社会主义那里,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物质前提和基础,特别是对于成熟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这个前提是自然而然的内在逻辑要求,相对来说是“完成时”。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那里,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必然要求和最终结果,相对来说是“进行时”。从这个意义上讲,两者同中有异。同时,我们也应看到,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经典科学社会主义,虽然在发展程度上有“进行时”和“完成时”的差异,但这种差异只是相对意义上的差异,即它们都需要一个发展的过程,而且这个发展过程的目的都是要保证和满足每个人的一切合理需要,实现共同富裕。从这个意义上讲,两者又异中有同。②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理论异中有同。从内在依据和条件看,经典科学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归全社会直接占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依据不同条件得出的不同结论。也就是说,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选择,是以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为基础,由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决定的;从“公有制”的发展程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公有制”不能覆盖到整个社会,相当一部分公有制表现为局部的或集团的公有制,大量的公有制建立在小生产的基础上,而且绝大部分的公有制采取了国家所有制或政府所有制的形式,存在公有资产的法律所有权和经济所有权相分离的可能性①。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公有制”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说的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公有制”根本不在一个发展层面。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的“公有制为主体”,是有利于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的经济制度,国家所有制和政府所有制是向未来社会所有制发展的“初级形态”,是“准公有制”。从上述意义上讲,两大“主义”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理论虽然差别较大,但这种差别之中蕴涵着内在联系和同一性。③关于个人消费品分配的理论异中有同。从理论依据和前提条件看,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按劳分配理论,需要生产力的高度发达、生产资料归全社会共同占有、商品经济和商品交换的消亡等基本条件。而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哪一条都不具备,不仅因生产力水平还比较落后而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还因商品经济不够发达而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见,两种分配方式都有它们依据的前提条件,都是与相应的条件相适应的。如果离开了这些条件,空谈这些分配方式和分配原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从理论内容看,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除了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进行了设想之外,更重要的是提出了按贡献分配、体现形式上的平等和事实上的不平等、承认劳动力要素的个人所有权等基本原则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不可能完全实行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设想的按劳分配,但两者具有内在联系和同一性: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与按劳分配的按贡献分配的原则具有内在的一致性③,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之形式上平等和事实上不平等的问题更加严重①,都认为劳动力所有权在按劳分配中有重要作用②。从上述意义上讲,两大“主义”关于个人消费品分配的理论虽然差别较大,但这种差别之中蕴涵着内在联系和同一性。④关于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掌握政权的理论异中有同、同中有异。建立马克思所说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条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条件有很大的差别。这就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民民主专政”和马克思的“无产阶级专政”不能简单划等号,两者具有很大差别。但二者在实质内涵上是一致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无产阶级专政是指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工人阶级、劳动者的集体事业,是民主和专政的统一。“人民民主专政”紧密联系“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实质内涵,不仅把人民当家作主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核心内容和本质要求,还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从这个意义上讲,两者异中有同。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人民民主专政”与“无产阶级专政”相同实质内涵的具体表现形式存在差异,即“大多数人”的指代范围、政权组织形式存在差异。从这个意义上讲,两者又同中有异。⑤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异中有同、同中有异。从精神文明状况的现实基础和条件看,马克思、恩格斯所论述的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精神文明状况是和高度发达的生产力,生产资料公有制以及阶级对立、剥削现象的消失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状况,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程度的限制和一些比较落后、传统思想观念的不利影响,在短时期内是无法达到那个极高境界的。但这种差异恰恰都体现了精神文明归根到底是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这一客观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讲,两者异中有同。从精神文明建设的理想目标和路径选择看,两大“主义”都以人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最终实现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为最高理想目标。但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说,更重要的是“建设”,而且在具体方式和方法的选择上,它坚持把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与时代精神、民族精神相结合。从这个意义上讲,两者则同中有异。两大“主义”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理论异中有同、同中有异,主要是因为它们是不同物质条件的产物,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本身又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认清这种辩证同异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经典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源流关系。第四,关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同异比较。(1)关于奠定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的思想异中有同、同中有异。按照经典科学社会主义的观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之后,可以纵向继承资本主义旧社会现成的发达生产力,进而进行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奠定社会主义新社会的物质基础。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没有纵向继承资本主义发达生产力的可能了,它要想尽快奠定向成熟社会主义转变的物质基础,必须在自身积累、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注重学习、借鉴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力的先进经验。显然,这是差别很大的路径。但从基本内涵看,这两条路径都同资本主义脱不了关系,都要认识和处理同资本主义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两者异中有同。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两条路径揭示了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两种不同关系:一是成熟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历史继承关系;二是初级阶段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借鉴、合作、竞争、共存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两者又同中有异。(2)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经济体制的理论异中有同、同中有异。经典科学社会主义认为,未来新社会应有计划地组织全部社会生产、消除商品经济,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张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显然,两大“主义”对于经济体制的选择,差异很大。但这种差异之中还有相同之处,即都是针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提出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两者异中有同。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虽然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设想未来新社会要有计划地组织全部社会生产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都是针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提出的,但此“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与彼“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又不是完全相同的,它们分属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讲,两者又同中有异。(3)关于社会主义社会改革、开放的思想同中有异。①社会主义改革论同中有异。从改革的理论依据看,经典科学社会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改革的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论的理论依据,但从更深层次看,它们具有相同的更深刻的理论依据。相对资本主义社会来说,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更能适应先进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但它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同其他新生事物一样,也需要一个从不完善到完善的成熟过程,因而它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某些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而且,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种矛盾具有不同的状态和表现形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论更直接地以它们为现实依据;从改革的性质看,恩格斯所说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变化和改革”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但后者具有深刻、广泛的革命性意义,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②社会主义对外开放论同中有异。从对外开放的现实依据看,两大“主义”的对外开放思想,都是以资本主义大工业和商品经济发展引发的世界性联系和普遍交往为事实依据。但这种相同的事实本身,又存在着发展范围、程度和形式等方面的差异;从对外开放的内容看,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未来社会主义是比资本主义的生产社会化和开放程度更高,已在世界范围内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对于这样的社会主义来说,“开放”已经成为它本身自然、内在的属性。而且,随着商品经济、阶级、民族、国家的逐步消灭,“开放”就是自由人联合体内部的毫无障碍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联合体之间的和谐沟通,没有了“对外”之说,更不存在和资本主义的相处问题。而从世界范围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现实社会主义,都还只是“数国”的胜利,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制共存于世。在这样的条件下,如何正确处理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就成为对外开放的重大课题。(4)关于坚持共产党领导的思想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经典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认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是和共产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应坚持它的领导地位。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坚持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核心的理论,主要针对无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时的任务和特点,核心是阐述了共产党的性质、指导思想、宗旨、组织结构等内在本质问题①。作为新时期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任务,则是通过有效执政,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从这个意义上讲,两者同中有异。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虽然两者的历史地位和首要任务存在差异,但它们的最终任务都是为实现共产主义,无产阶级和全体劳动人民的解放创造必要的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讲,两者又异中有同。两大“主义”对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异中有同、同中有异,主要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没有亲自参加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列宁对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也是初步的。相比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则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时代性、民族性和人民性。认清这种辩证同异关系,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最后,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经典科学社会主义进行同异比较的基础上,尝试对“过时论”和“背离论”进行了有理有据地辨析,认为:经典科学社会主义的有些方面已经过时;有些方面将来有可能过时;其精髓永远不会过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经典科学社会主义在有些方面的“差别”还谈不上背离;有些方面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背离,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很有可能会完全背离。

艾春洋[4](2019)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践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九大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的根本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这一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成功应用于新时代中国的发展建设与改革的伟大实践。因此,从新时代的实践出发,探讨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观,对于深入认识新时代新思想新实践的内在规律,系统把握新时代实践发展的方向,从而推动新时代伟大实践具有极其重要和深远的意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实践主体观、实践价值观、实践辩证法、实践精神和实践思维等论述和观点共同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观。这一思想的实践观的形成有坚实的现实基础和科学的理论来源,它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理论化地概括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并成为进一步指导新时代伟大实践走向成功的思想指南。论文主要由导论、六章内容和结语构成。论文的导论对论文选题的缘由与意义进行了阐述,梳理了国内不同时期的相关研究成果,说明了论文的基本框架,指出了论文的创新点,概述了论文的研究方法等内容,对论文进行了全貌式的描述。第一章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践观的现实基础和理论来源进行了梳理。论文提出的实践基础主要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实践、十八大以来历史变革与实践成就以及习近平从地方到中央的实践探索。理论源泉部分主要论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践观的中国传统哲学源泉、马克思主义源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践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中国哲学的实践观则为其打上了中国的风格和烙印。第二章着重分析和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践主体观。提出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创造主体。第三章集中探讨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价值观。主要包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实践价值的前提、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价值、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价值。第四章集中探讨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辩证法。主要包括实现目标任务的整体性方法和正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第五章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精神论。提出要以“四个自信”推动实践和发展,同心共筑中国梦建设强大凝聚力,坚持实事求是的实践精神和以钉钉子的精神狠抓落实。第六章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思维。主要有统揽全局的战略思维、优化要素的系统思维、知古鉴今的历史思维、突破束缚的创新思维和心存敬畏的底线思维。结语部分明确提出要不断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践观的研究,探究该理论体系实践观的基本内涵、实践价值、实践精神和实践思维,把握新时代伟大实践的特点,发挥实践观的理论指导作用。

郭潜深[5](2019)在《马克思恩格斯共产主义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指出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主义思想,是我们党创立和发展的方向标和动力源,是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不懈奋斗的崇高理想和强大支柱,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阐述并大力弘扬的重要内容。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理想缺失、信念动摇,对共产主义思想知之甚少是重要原因。没有理论上的清醒,就不可能有信仰上的坚定。因此,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主义思想,解决“知”的问题,就成为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时代课题。本文采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方法,以马克思恩格斯共产主义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共产主义思想的来源相关理论、主要内容和特征,研究了共产主义思想的历史价值、当代价值、在当代中国最新发展成果。论文的主要结构和内容如下:第一章探究了共产主义思想的创立及其影响,分析了共产主义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和阶级基础,从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主义三个维度来梳理共产主义思想的理论来源,概括了共产主义思想的创立对世界产生的影响。第二章以“自由”为线索探讨了共产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表现在三个维度: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摆脱自然的奴役、繁重的体力劳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成为自然界的主人;二是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占有生产资料、消灭了剥削,社会管理机构代替国家、消灭了压迫,人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消灭了宗教,实行计划经济、消灭了经济危机,每个人能够得到全面发展,人成为社会的主人;三是人与自身的关系,人不仅从自然界获得物质需要,也能从社会获得精神需要,最重要的是人的感觉和特性的彻底解放,人成为自身的主人。第三章研究共产主义思想的科学性、实践性、崇高性和革命性的特征。科学性表现在科学的理论基础、成功的实践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实践性表现在共产主义理论来源于实践、共产主义运动是实践、共产主义制度是实践的结果。崇高性表现在共产主义是人类最美好的社会、人类最艰巨的事业和能够实现的理想;革命性表现在彻底的批判精神、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和消灭私有制。第四章研究共产主义思想的历史价值和当代价值。历史价值体现在为无产阶级提供了理论武器、行动指南、指导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当代价值表现为人们提供了伟大的认识工具、行动指南和引领人类社会前进方向。第五章研究共产主义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实践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和发展了共产主义思想: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但不限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新设计,主要体现在新时代、中国梦、四个全面;在人与自身的关系上提出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忘初心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陈文通[6](2019)在《领导干部要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重要论述》文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在我们党面临一系列重大考验的情况下,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领导干部要加强理论修养,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懂弄通做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好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前提,是必须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什么必须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如何学好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由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和"一个科学结论"构成的科学体系。经过长时间正反两方面的实践检验证明,马克思主义是迄今为止最先进最科学的理论体系,是一切共产党人的行动指南,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命之本,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源和根基,是中国发展和改革的基本理论指导。我们党在不同时期所犯的一切错误,都同违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有重大关系。为了学好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必须纠正和克服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种种误解,必须从源头上搞清楚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必须抓住那些揭示客观规律和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重点,必须原原本本、反反复复地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

阮文维(Nguyen Van Duy)[7](2016)在《中越马克思主义哲学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奠基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在批判继承了西方哲学史,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并概括总结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从而为人类提供了新的世界观。这种新的世界观就是为人类指出共产主义或社会主义在人类历史上出现的必然性和合理性。所以这种新的世界观也成为世界无产阶级反对资本主义实现自身解放并最终实现人类解放的历史条件的科学理论。中国和越南两个国家在各自的共产党领导下,在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压迫、实现民族解放的过程中,在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都充分地吸收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和相关的其他思想,特别是毛泽东和胡志明这两位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他们在创造性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别创立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越南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并分别成为两个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虽然中越两个国家各自的条件和国情不同,但是由于共同的理论来源和共同的社会主义理想追求,这就为中越马克思主义哲学比较研究提供了理论的和现实的两个方面基础。本文研究的目的是希望为中越两国进一步深入合作发展寻找共同的理论基础或思想基础。出于上述一些想法,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工作:第一、中越的社会历史条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比较。这一部分主要从20世纪早期中越的社会历史条件、中越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情况、中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阶段等方面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两国有很多共同之处:都面临着帝国主义或殖民主义的残暴统治,都在酝酿着如何去争取民族独立和无产阶级解放的革命任务。恰在这样的历史关头,通过苏联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中介,使中越两国几乎同时迎来了马克思主义。由于社会革命的需要,致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两国迅速传播。第二,中越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状况比较。这一部分主要从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等几个内容分别介绍了中国和越南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状况,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中越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异同点。第三,中越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具体运用和创新发展方面的比较。两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结合具体实践,都分别具体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并在具体运用中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发展。首先介绍越南共产党是如何具体运用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从而确立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共产党领导的实践原则①;其次分析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具体运用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从而确立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共产党领导的实践原则。然后结合胡志明哲学思想和毛泽东哲学思想,分别阐述了中越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做出了哪些创新发展。第四,毛泽东和胡志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贡献的比较。这一部分首先分别介绍了毛泽东思想和胡志明思想的主要内容。我们发现他们的思想有很大的一致性,都是集中于民族解放运动、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领导等几个方面。其次,进一步总结了他们的理论贡献。我们认为,他们的理论贡献主要在于,在落后国家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这个问题上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理论探索。这些理论探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方面的创新发展。第五,中越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新发展及其现实意义。中越两国同时进入全球化的新时代,同时面临着新形势、新挑战和新机遇。在新形势下,中越哲学工作者和共产党都分别进行了新的哲学思考,形成了一些新的理论认识,这些新认识不仅分别对两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还互相有借鉴意义。总之,在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布局和越南的改革开放发展方向的良好政治背景下,如何探索中-越两国人民共同合作发展的思想文化基础,是当前的重要课题。我们认为,深入开展中-越马克思主义哲学比较研究,正是两国友好合作、健康发展的深层思想文化基础中的重要内容。

刘尧[8](2019)在《习近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重要论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对意识形态工作甚为重视。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无数次强调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结合当今中国发展的客观实践,辩证地继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本文横向对新时代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论述进行梳理,概括,归纳,总结,并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具体实践路径剖析论述。第一篇,基本概念阐释(第一、二章)。第一章,意识形态及相关概念梳理归纳,剖析习近平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涵的论述,阐释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重要地位、主要功能的论述。第二章,详释习近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论述的理论来源,并分析当下的国内外背景。第二篇,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立场论述(第三、四章)。第三章,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首先,习近平关于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必然性和重要性论述;其次,根据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高度凝练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一元指导地位所面临的各种挑战;最后,对习近平提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具体做法展开研究。第四章,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阐述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内涵和外延界定;其次,分析习近平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要性;最后,对习近平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方法进行研究。第三篇,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目标任务论述(第五、六、七章)。第五章,对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概括进行详细阐述,并研究其实现路径。第六章,马克思主义引导社会思潮。论述习近平对一些错误思潮的批驳,使人民明确自己的立场,与错误思潮作斗争,更好运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第七章,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安全的论述。鉴于当前对意识形态工作存在不同程度地认识误区,威胁到意识形态工作的安全,对此,必须正本清源、以正视听,全方位,多角度展开意识形态安全领域的工作。第四篇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途径论述。即第八章,分别对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路径进行阐释论述。综上所述,本文根据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结合国内外现状,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研究和探讨了新形势下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规律,目标任务,实现路径,以期为新时代的党、国家构建完整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为新时代意识形态理论工作贡献一份力量,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理论保障。

石燕[9](2017)在《马克思恩格斯辩证法思想及其在当代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文中研究指明辩证法问题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马克思恩格斯辩证法思想对当今世界发展的很多问题,如生态问题、发展问题、资本问题、国家建设问题、人的生存问题等都有理论观照,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文以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本为基础梳理他们的辩证法思想,考察其在当代中国的运用和发展,论述其对当代中国的指导意义。马克思辩证法思想经过了萌芽、孕育和形成的发展过程。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通过分析原子概念的内部矛盾表达了对自我意识的自由的追求;在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分析了黑格尔辩证法的神秘主义、折中主义和二元论;在异化劳动理论中指出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双重错误,揭示了黑格尔辩证法否定性的虚无地位,发现了异化是黑格尔辩证法的积极环节,展现了实现共产主义独特的逻辑路线;在对自我意识哲学的批判中分析了黑格尔辩证方法的基本特征,揭露了其在现实工人实践中的危害,论述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辩证关系。最终,马克思系统阐述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这标志着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形成。马克思将历史辩证法运用于分析资本主义社会,转化为资本逻辑,指出资本逻辑"同一性"是黑格尔辩证法"同一性"现实基础的印证。恩格斯在反对杜林主义中指出了杜林哲学体系的错误,阐述了辩证法及其规律,描述了人类认识运动的辩证法;在自然辩证法中科学定义了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论述了自然、人、社会的和谐共存;在对德国古典哲学清算中阐释了黑格尔哲学体系与方法的矛盾,论述了辩证法与哲学基本问题、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在晚年通信中阐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强调辩证法是唯物史观的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本文回应了卢卡奇等西方学者提出的是否存在自然辩证法、自然能否自主辩证法的争论。在黑格尔那里,辩证法完成了本体论转向,自然、社会都具有本体维度,既然有历史辩证法,就有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承认自然辩证法的存在,还将自然辩证法内容引进历史辩证法中,恩格斯也是基于本体论角度提出自然辩证法。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自然辩证法与历史辩证法无法向黑格尔所论述的那样实现无缝衔接、和谐共存,只有推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才能恢复自然辩证法和历史辩证法和谐共存的理想状态,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是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理论趣旨,可惜,这一点没有被西方学者所理解。在革命时期,毛泽东主要从认识论和矛盾观角度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辩证法思想。在认识论上,毛泽东论述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理性认识与实践、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在矛盾观上,毛泽东论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次要的矛盾、主要的矛盾方面和次要的矛盾方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分析了对抗在矛盾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本文阐释了毛泽东研究唯物辩证法的原因,论述了毛泽东对唯物辩证法的创新,回应了施拉姆对毛泽东辩证法思想的相关误解。从辩证法是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视角,本文阐释了矛盾问题"精髓论"。从古希腊哲学开始,辩证法就具有重视理论、蔑视实践的研究倾向,马克思恩格斯实现了辩证法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毛泽东继承了辩证法的这一理解视角,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从方法论意义上提出矛盾问题"精髓论"。在建设初期,毛泽东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从"两点论"和"重点论"运用了马克思恩格斯辩证法思想;在巩固社会主义过程中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基本矛盾、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矛盾观。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主要从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矛盾同一性、质量互变规律运用了马克思恩格斯辩证法思想;江泽民主要从社会基本矛盾理论、"两点论"和"重点论"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辩证法思想;胡锦涛根据系统科学和生态学的发展成果,运用系统思维管理国家,运用生态思维阐释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存。因此,全面、协调发展观蕴含了系统思维、可持续发展观蕴含了生态思维,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辩证法思想,"和谐"理念从矛盾的同一性运用了马克思恩格斯辩证法思想;系统辩证法是系统思维的深化,习近平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蕴含了系统辩证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运用了整体优化律、结构功能律和差异协同律,它要处理好其与两个环境的关系,注重系统的顶层设计,广泛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结合的积极作用。五大发展理念立足于当下中国社会现实的特殊性,从"两点论"和"重点论"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辩证法思想。"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也蕴含了系统辩证法,它强调了系统的整体性、结构性和开放性。在此基础上,本文探究当代中国唯物辩证法观的嬗变、唯物辩证法的具体形态及其实践价值。在改革开放前,我国对唯物辩证法的理解主要来源于苏联教科书,这即是苏联教科书式唯物辩证法观,它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注重从认识论角度理解唯物辩证法,这即是认识论意义上的唯物辩证法观,它高扬人的主体能动性,号召人们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倡导问题意识,开始了自主探索中国式唯物辩证法观,这即是方法论意义上的唯物辩证法观,它强调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为指导,从唯物辩证法中寻找具体的辩证方法来解决我国社会发展的疑难问题,具体表现为系统辩证法和生态辩证法。不管哪种唯物辩证法观,都是为了论证党执政地位及其领导的革命和建设道路的合法性、合理性。在此过程中,我国强调从不同的辩证思维运用和发展唯物辩证法,这就使唯物辩证法在当代中国具有不同的具体形态,即注重矛盾思维的社会主义发展辩证法、注重系统思维的系统辩证法和注重生态思维的生态辩证法。社会主义发展辩证法主要论述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它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系统辩证法是系统科学发展的产物,从系统思维研究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唯物辩证法的新形式。胡锦涛和习近平运用系统辩证法处理国家管理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以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生态辩证法是狭义生态学发展的产物,它将自然界理解为一个生态系统,从生态思维思考自然与人的辩证关系,是对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发展。胡锦涛和习近平运用生态辩证法处理自然和人的关系,以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当代中国唯物辩证法的实践价值体现在资本逻辑、系统辩证法和生态辩证法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启示上。马克思恩格斯辩证法思想具有丰富的内容,它对当今世界的很多问题都有观照、启示和借鉴意义,在当代中国还具有深厚的现实土壤和宽阔的发展空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鹿锦秋[10](2014)在《南希·哈索克的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当代美国知名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理论家南希·哈索克创建的一系列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理论成果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这些理论成果进行全面深入的解读与剖析,系统阐释哈索克将女性主义与马克思主义进行多视域融合并力促女性主义重返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探索,多层次揭示哈索克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有助于推动当代女性主义及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以期为我国当代妇女/性别研究及马克思主义研究范式多样化提供一些有价值的理论资源。哈索克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理论旨趣在于将女性主义与马克思主义进行多视域辩证融合,一方面运用马克思主义发展女性主义,另一方面从女性主义视域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补充和发展。哈索克之所以致力于这种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理论学说的创建,一是试图解决从20世纪60、70年代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诞生起就备受西方女性主义学者关注和争议的“女性主义与马克思主义能否结合及如何结合”这一理论难题;二是应对80年代中后期以来后现代主义、后马克思主义与新自由主义对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挑战和责难,坚决扞卫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正当性,促使女性主义重返马克思主义;三是立足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立场探索全球化新形势下女性解放政治实践新构想、新策略,促使女性获得解放并全面自由发展。因此,对哈索克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理论观点进行系统研究,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及女性主义发展特点及研究趋势,丰富和发展当代中国语境下的妇女/性别研究,打开国内马克思主义研究新视域,同时还有助于促使我们对如何推进我国女性全面自由发展及两性关系和谐发展等现实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但是,哈索克迄今还不为我国广大学者熟知,其所有着述均未在国内翻译出版,国内学者对她的研究也仅限于个别观点的译介、引用,因而很有必要对哈索克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专题性研究。本文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基础上,按照逻辑与历史相统一、建构与批判相结合的原则,遵循从纵向历史考察,到横向理论剖析,再到现实反思与总体评价这样一种演进逻辑,对哈索克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理论观点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梳理,分析其建构根据及内在逻辑,挖掘其积极意义及贡献,解读其内在矛盾及局限,并对相关问题提出自己的思考。导论,本文研究起点的开启。在厘定梳理“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等概念基础上,明确界定了本文研究对象“哈索克的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内涵;进而对本文理论与实践价值、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及方法进行了论述。第一章,以纵向考察和概述哈索克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出场语境、理论发展轨迹为基础,通过甄别辨析“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与“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后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等概念界限,对哈索克学术身份定位进行明确界定,为后面展开理论阐释和总体评价铺桥架路。本章将哈索克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视为主客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其理论建构的社会环境看,后现代转向与全球化语境为其提供了时代背景和文化语境;二战后西方新社会运动及第二、三波女性主义运动的发展为其提供了政治环境和实践土壤;马克思主义、西方新马克思主义及各派女性主义/性别研究为其奠定了理论基础。正是在这些客观因素促动和影响下,哈索克将实践活动与学术建构相结合,从聚焦于女性主义政治哲学、认识论到转向女性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先后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及政治经济学为分析工具,创建起一套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理论观点,有力回击了后现代主义责难,扞卫了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及马克思主义正当性,从而成为一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理论家。第二至五章分别对哈索克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立场创建而成的一系列理论成果的生成语境、哲学基础、思想实质、建构逻辑、贡献与不足等问题逐一进行多层次剖析和审视,重点探索哈索克如何将女性主义与马克思主义进行多视域结合并有助于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及马克思主义发展这一核心问题。第二章,对哈索克女性主义立场理论历史唯物主义建构逻辑进行分析。哈索克是西方女性主义立场论的命名者和最早创建者之一。女性主义立场论初创于20世纪80年代初,是哈索克最具创新性、最有影响力的标志性理论。该理论是哈索克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本体论、卢卡奇的无产阶级立场论、女性主义精神分析学的客体关系理论等多种哲学融会贯通基础上所作的吐故纳新。其独特之处在于将历史唯物主义视为建构女性主义认识论的方法论并力图从性别维度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补充与发展。这一认识论以劳动的性的分工为逻辑起点,强调女性劳动独特性对认识论建构的优先性;以女性认知优势论为核心载体,主张从性别维度对知识、政治与价值进行多元建构;以实现女性主义解放立场为根本指向,力促女性全面自由发展。尽管这种建构路径存在许多不足,但不能忽视其对西方传统父权制认识论的批判及其对推动历史唯物主义研究范式多样化的借鉴意义。第三章,深层解读哈索克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女性主义阐释。20世纪90年代以来,哈索克针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理论及西方女性主义运动在全球化、后现代及马克思主义“终结论”语境下遭遇的重重危机和诸多难题,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合理因素,以内在关系辩证法为分析工具,对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主体观和社会历史观进行了辩证女性主义阐释,建构了一种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女性主义,其内容包括:基于真理与实践、真理与权力辩证关系的女性主义真理观;基于主体从属性与能动性、集体主体与个人主体辩证关系的女性主义主体观;基于社会结构客观性与主体能动性辩证关系的女性主义社会历史观。这些理论观点对驳斥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种种诘难,扞卫马克思主义正当性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为女性主义重返马克思主义开拓了新途径,为全球化背景下女性解放实践提供了科学方法论。第四章,对哈索克超越后现代女性主义差异理论路径进行“挑战与回应”双向剖析。后现代女性主义者从“弃同求异”立场出发,指责哈索克的女性主义立场论对女性身份差异进行普遍性预设、对性别主义根源的寻求而有“生物决定论”之嫌、对启蒙真理和知识客观性过于追求而具有本质主义倾向,而且指认女性主义立场论的情境知识观与女性认知优势论这两个假设之间隐含着若干难以解决的“认识论悖论”。哈索克对这些批评进行了积极回应:修正统一女性主体身份并探索有差异的女性群体主体和个人主体之间关系;强调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自然与文化之间的融合意义;指出后现代主义忽略了马克思反启蒙理性的后现代维度;通过强调“经验”转换为“立场”的重要意义来论证边缘群体认知优势论的合法性;坚持以女性认知优越论重塑价值负载客观性,以实现知识客观性最大化并规避相对主义;呼吁建立基于对话而非对抗的女性联盟,努力达成主体间公共性。正是在对后现代女性主义挑战的理论回应中,哈索克对女性主义立场论的最初版本进行了重新审视和修正,在对后现代主义某些批评进行接纳的同时,仍竭力消除后现代主义差异观对立场论造成的不利影响,坚决扞卫女性主义立场论的正当性。第五章,对哈索克全球化时代女性解放规划新构想及其现实意义进行审视。21世纪初伴随反全球化运动迅猛发展,哈索克以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及政治经济学为分析工具,从女性主义视域对经济全球化问题进行诠释,提出了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当代全球化原始积累性别化理论,阐述了全球化原始积累性别化的表现形态及辩证过程,揭露了经济全球化对女性发展造成的不利影响及其根源。这些探索顺应了全球化时代女性群体要求经济再分配正义的正当诉求和发展趋势,为提出全球化时代女性解放运动规划新构想、推动女性主义反全球化运动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来源,同时对于揭示社会性别与经济全球化关系、促进女性主义全球化理论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理论范式多样化具有启发性。第六章,立足于当代语境并结合当代国内外女性主义或妇女/性别研究及马克思主义发展状况,分别对哈索克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理论特征、当代价值及理论局限等问题进行了概括总结、深刻反思和总体评价。哈索克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理论特征是:以推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传统为指导思想、以探索“女性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多路径结合方式”为核心要务、以坚持“女性主义批判与建构相结合”的辩证方法为方法论原则。哈索克的这种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着眼于女性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结合问题,从马克思主义的女性主义认识论、辩证法及政治经济学等视域揭示了当代西方女性处于从属地位的原因、根源以及女性解放路径。尽管这些探索在思维范式上仍存在二元对立倾向、女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结合方式仍具简单化倾向,对女性解放与社会主义关联的认识也比较薄弱,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理论成果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方女性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同时又从性别维度补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并对推进后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批判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对于推进我国妇女/性别研究也具有一定启发性。总之,本文创新之处主要表现在:其一,研究框架及内容上,尝试以女性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为主线,对哈索克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理论成果进行多视角、多层面的系统解读和深入剖析,尤其在梳理哈索克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出场路径及理论轨迹、揭示哈索克女性主义立场论历史唯物主义建构逻辑、解读哈索克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女性主义思想、剖析哈索克超越后现代女性主义差异理论路径、挖掘哈索克当代全球化原始积累性别化理论、论述哈索克女性解放规划新构想及其现实意义、总结哈索克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理论特征、当代价值及理论局限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性研究。其二,观点阐释上,通过对哈索克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系统解读,提出了如下新观点:哈索克的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从性别维度弥补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女性空场,打开了马克思主义研究新视域,有助于克服与解决女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能否结合和如何结合的理论难题;哈索克的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认识论、辩证女性主义思想有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发展;哈索克对后现代女性主义差异理论的批判和超越有助于力促女性主义重返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探索;哈索克女性主义全球化理论及当代女性解放规划新构想,深化了对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及女性解放运动新特点的理解;对哈索克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具有重要意义的理论问题进行剖析和重构,有助于推进我们对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本质特征的认识,有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概言之,本文的核心创新点就是:通过对哈索克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思想的研究,系统阐释了女性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多层面揭示了女性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探索的意义,高度肯定了哈索克在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发展过程中的理论创新与实践价值。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辩证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辩证法(论文提纲范文)

(1)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四、研究重点与创新之处
    五、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第一章 缘何聚焦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第一节 何谓批判?
    第二节 批判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问世
        一、批判他人与马克思主义的生成
        二、回应批判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三、自我批判与马克思主义的完善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维度
        一、实践地批判
        二、辩证地批判
        三、历史地批判
        四、内在地批判
        五、总体地批判
    第四节 批判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未来
    本章小结 批判之为马克思主义的本真精神
第二章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理论进路
    第一节 马克思批判理论的转向
        一、从哲学批判到政治批判,再到经济批判
        二、马克思的批判理论:哲学—政治—经济学批判
    第二节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基本问题
        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科学过程
        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基本精神
        三、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基本问题
        四、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基本方法
        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基本尺度
    本章小结 时代孕育了马克思的批判思想
第三章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主题转换
    第一节 从“天上迷雾”到“市民社会”:解决困惑已久的物质利益难题
        一、疑惑:“应有”和“现有”的对立
        二、解惑:“市民社会决定国家”
        三、深思:通达人类解放的道路
        四、立场:“市民社会”抑或“人类社会”?
    第二节 从“财产权”到“私有制”:前置于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的大问题
        一、私有财产的来源与占有
        二、私有财产的紧张本质与主体本质
        三、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
    第三节 从“对象化劳动”到“异化劳动”:劳动的积极本质与否定本质
        一、劳动的两种样态:对象化劳动与异化劳动
        二、异化理论的多维意蕴
        三、异化劳动的出场逻辑
        四、异化劳动的理论反思
    第四节 从“感性直观”到科学的“实践”概念:批判理论的革命性变革
        一、传统认识论思想的积弊
        二、“现代实践”概念与马克思批判理论的革命性变革
    第五节 从“生产活动”到“生产关系”:唯物史观基本理论的初步阐明
        一、两种历史观的交锋:思想中的历史与历史中的思想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的科学演进
    第六节 从“批判的批判”到“哲学的贫困”:政治经济学批判成果初现
        一、“贫困的哲学”的高明之处:对私有财产的批判性考察
        二、“贫困的哲学”的失足之处:难以摆脱的“理性”原则
        三、“哲学的贫困”与“政治经济学批判”成果的初步展现
    第七节 从“政治经济学批判”到社会实践:科学批判理论的回归与践履
        一、揭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文明面相
        二、与多种思潮的对话和指导社会运动
        三、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理论旨趣
    本章小结 从毁灭性批判到建构性批判
第四章 《资本论》手稿与政治经济学批判体系的雏形初成
    第一节 从巴黎到伦敦:通达《资本论》的艰辛之路
        一、巴黎时期:《资本论》的“史前期”
        二、布鲁塞尔时期:《资本论》的“孕育期”
        三、伦敦时期:《资本论》的“创作期”
    第二节 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第一稿”: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再批判”
        一、政治经济学“再批判”的言说语境
        二、政治经济学“再批判”的理论问题
    第三节 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第二稿”: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新架构”
        一、历史批判与政治经济学批判体系的初步创建
        二、多重话语体系下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逻辑图构
    本章小结 通往《资本论》的“思想驿站”和“历史路标”
第五章 《资本论》与政治经济学批判体系的逻辑生成
    第一节 《资本论》的核心:资本主义经济“二律背反”与双重批判
        一、资本主义经济的“二律背反”
        二、双重批判之下的历史结局
        三、《资本论》透视出的新革命
    第二节 商品批判:商品与“商品世界”的谜疑
        一、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中的商品范畴
        二、价值形式的奥秘与商品经济的特征
        三、“商品世界”谜疑的崭露与破解
    第三节 货币批判:货币与“货币文明”的显形
        一、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中的货币范畴
        二、货币之为文明社会的重要载体
        三、货币神性的显形与货币幽灵的驱散
    第四节 劳动批判:劳动与“人类之谜”的解答
        一、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中的劳动范畴
        二、劳动的三维向度与“人类之谜”的解答
        三、劳动的救赎与人类文明的回归
    第五节 资本批判:资本与“资本世界”的祛蔽
        一、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中的资本范畴
        二、资本逻辑及其批判的内在张力
        三、资本拜物教的出场与“祛魅”
    本章小结 严密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叙事体系
第六章 《资本论》与政治经济学批判体系的总体考量
    第一节 分工批判:分工与“人类历史”的进阶
        一、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中的分工范畴
        二、分工的发展轨迹及其社会效应
        三、分工的历史命运与人类的前景
    第二节 市场批判:市场与商品经济的历史进程
        一、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中的市场范畴
        二、市场文明的张力与发展
        三、商品经济的作用与归宿
    第三节 时空批判:“时空之维”与资本循环
        一、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中的时间与空间范畴
        二、资本循环与运转的时空之维
        三、《资本论》是马克思的“是与时”
    本章小结“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
第七章 21世纪的资本主义批判与《资本论》的“凯旋”
    第一节 《21世纪资本论》:对《资本论》的“继承”,抑或“超越”?
        一、皮凯蒂究竟说了什么?
        二、皮凯蒂的“支持”与“反对”
        三、从《资本论》到《21世纪资本论》:“有了皮凯蒂,我们仍需要马克思”
    第二节 政治经济学批判在21世纪的“回归”
        一、为什么要回归政治经济学批判?
        二、应该回到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哪些理论?
        三、如何回到政治经济学批判?
    本章小结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跨越时空
第八章 政治经济学批判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历程
        一、我国对市场经济的认知历程:从否定到接受
        二、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认识的新飞跃
    第二节 政治经济学批判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启示
        一、批判私有制弊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二、批判资本的逻辑,继续发展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三、批判经济自由化,实现对社会主义经济的调控
        四、批判经济拜物教,坚持以人为中心的经济发展
    第三节 五大发展理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协同推进
        一、坚持创新发展,引领社会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二、坚持协调发展,增强社会主义建设的整体性
        三、坚持绿色发展,确保社会主义建设的可持续
        四、坚持开放发展,吸收人类市场经济文明成果
        五、坚持共享发展,体现社会经济建设的新要求
    本章小结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传承与发展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哲学诠释学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意义
        1.1.1 从“实践马克思主义”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
        1.1.2 从研究“实践”展开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规律的路径
    1.2 论题的研究状况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研究现状分析
    1.3 论文创新之处
        1.3.1 探索“结合”的内涵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内涵的逻辑起点
        1.3.2 研究“结合”的理论路径
        1.3.3 展开“结合”的路径
        1.3.4 哲学诠释学对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阐释
第二章 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工具—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哲学诠释学
    2.1 对辩证法的理解
        2.1.1 关于“辩证法”的一般表达
        2.1.2 理解辩证法的逻辑起点
        2.1.3 表达运动的形式:经验表达与概念表达
        2.1.4 概念—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实现中介
    2.2 哲学诠释学作为理论工具的适恰性
        2.2.1 施莱尔马赫的普遍诠释学
        2.2.1.1 施莱尔马赫的普遍诠释学理念
        2.2.1.2 理解是为避免误解
        2.2.1.3 理解即是重构
        2.2.1.4 理解即是比作者更好地理解作者
        2.2.1.5 狄尔泰对于诠释学的发展
        2.2.2 海德格尔对“诠释学”的贡献
        2.2.3 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
第三章 哲学诠释学视野中的毛泽东思想
    3.1 中国共产党人最初的革命实践以及民主革命纲领提出过程中的诠释因素
    3.2 中国革命基本思想形成过程中的诠释因素
    3.3 新民主主义理论形成过程中的诠释因素
    3.4“城市中心论”对中国共产党产生影响过程中的诠释因素
    3.5“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发展过程中的诠释因素
    3.6“农村包围城市”理论形成、发展过程中的诠释因素
    3.7 中国共产党党建学说形成、发展过程中的诠释因素
    3.8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产生、发展过程中的诠释因素
第四章 哲学诠释学视野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上)
    4.1 思想路线确立过程中的诠释因素
    4.2 邓小平理论形成过程的诠释因素
    4.3 社会主义本质论发展过程中的诠释因素
    4.4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发展过程中的诠释因素
    4.5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形成、发展过程中的诠释因素
        4.5.1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形成过程中的诠释因素
        4.5.2 反思正反历史经验方法论中的诠释因素
    4.6 社会主义发展战略论形成、发展过程中的诠释因素
        4.6.1“台阶式发展战略”不断深化过程中的诠释因素
        4.6.2“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过程中的诠释因素
        4.6.3“科教兴国战略”制定、实施过程中的诠释因素
    4.7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理论形成、发展过程中的诠释因素
        4.7.1 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的诠释因素
        4.7.2 社会主义分配方式改革过程中的诠释因素
        4.7.3 社会主义所有制方式变革过程中的诠释因素
        4.7.4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过程中的诠释因素
    4.8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形成过程中的诠释因素
    4.9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理论形成过程中的诠释因素
第五章 哲学诠释学视野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下)
    5.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立过程中的诠释因素
    5.2 科学发展观形成过程中的诠释因素
    5.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提出过程中的诠释因素
    5.4“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形成过程中的诠释因素
    5.5 党的建设理论发展过程中的诠释因素
    5.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过程中的诠释因素
第六章 结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发展过程的基本规律
    6.1 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途径
    6.2 反对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前提
    6.3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所以可能的根本原因
        6.3.1 从哲学基本问题理解辩证法
        6.3.2 列宁对辩证法的理解
        6.3.3 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应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所以可能的根本原因
主要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经典科学社会主义同异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比较研究的重要性
    三、比较研究的可行性
    四、相关研究成果述评
    五、基本思路、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点
第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经典科学社会主义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同异比较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典科学社会主义的形成、发展与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密不可分
        (一) 第一次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的形成、发展
        (二) 第二次科学技术革命与列宁主义阶段科学社会主义的形成、发展
        (三) 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典科学社会主义的形成、发展与经济全球化浪潮相辅相随
        (一) 第一轮经济全球化浪潮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的形成、发展
        (二) 第二轮经济全球化浪潮与列宁主义阶段科学社会主义的形成、发展
        (三) 新一轮经济全球化浪潮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发展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典科学社会主义的形成、发展与资本主义的发展关系密切
        (一)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的形成、发展
        (二) 私人垄断资本主义与列宁主义阶段科学社会主义的形成、发展
        (三) 国家、国际垄断资本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发展
    四、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同异比较
    五、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异中有同、同中有异原因及认清该辩证同异关系重要意义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经典科学社会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同异比较
    一、经典科学社会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一) 根本立场
        (二) 观点与方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一) 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立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路线的内涵不断丰富
        (三) 实事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路线的核心
    三、立场、观点和方法同异比较
        (一) “立场”同异比较
        (二) “观点和方法”同异比较
    四、立场、观点和方法同中有异原因及认清该辩证同异关系重要意义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经典科学社会主义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同异比较
    一、社会主义本质层次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本质层次的论述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社会主义本质论”
        (三) 关于“社会主义本质”思想同异比较
    二、社会主义特征层次
        (一) 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未来新社会的物质前提和基础与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最终结果
        (二) 生产资料所有制:全社会直接占有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三) 个人消费品分配:完全的按劳分配与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四) 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掌握政权:无产阶级专政与人民民主专政
        (五) 社会精神文明状况:“同传统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三、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异中有同、同中有异原因及认清该辩证同异关系重要意义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经典科学社会主义关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同异比较
    一、奠定社会主义物质基础
        (一) 经典科学社会主义认为未来新社会可以纵向继承资本主义旧社会的物质文明成果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自身积累、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注重借鉴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力的先进成果
        (三) 关于奠定社会主义物质基础思想同异比较
    二、选择合适的经济体制
        (一) 经典科学社会主义认为未来新社会要有计划地组织全部生产、消灭商品经济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张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三)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经济体制思想同异比较
    三、实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
        (一) 经典科学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不断变化、改革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论
        (二) 经典科学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开放性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开放论
        (三) 关于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思想同异比较
    四、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一) 经典科学社会主义认为共产主义事业离不开共产党的领导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
        (三) 关于坚持共产党领导思想同异比较
    五、关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异中有同、同中有异原因及认清该辩证同异关系重要意义
第五章 “过时论”和“背离论”辨析
    一、“过时论”、“背离论”产生、传播的根源
        (一) “过时论”、“背离论”产生、传播的历史根源
        (二) “过时论”、“背离论”产生、传播的现实根源
        (三) “过时论”、“背离论”产生、传播的认识论根源
    二、科学辨析“过时论”和“背离论”
        (一) “过时论”主要观点辨析
        (二) “背离论”主要理由辨析
    三、基本结论
        (一) 对“过时论”辨析的基本结论
        (二) 对“背离论”辨析的基本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践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的缘由与意义
        (一) 选题缘由
        (二) 选题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 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相关研究
        (二) 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
    三、论文基本框架
    四、创新之处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践观的现实基础和理论来源
    第一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践观的现实基础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实践成就
        二、党的十八大以来历史变革与实践成就
        三、习近平同志从地方到中央的实践探索
    第二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践观的理论来源
        一、中国传统哲学的实践观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实践观
        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第二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主体观
    第一节 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创造主体
        一、人民当家作主
        二、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三、推动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征
        二、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三、毫不动摇地加强党的建设
    第三节 国家的治理
        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塑造政府形象
第三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价值观
    第一节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实践价值观的前提
        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引领
    第二节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价值观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现实国情的必然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人民的选择
    第三节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
        一、尊重生态的价值观
        二、积极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第四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辩证法
    第一节 社会实践的整体性方法
        一、“两步走”战略突出实践的时空性
        二、“五位一体”突出实践的系统性
        三、“四个全面”突出实践的全面性
        四、立足物质生产实践增强改革的系统性
    第二节 把握社会实践的矛盾分析法
        一、矛盾分析法是科学认识新时代的有力工具
        二、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
        三、用“两点论”处理政府与市场的矛盾
        四、从实践出发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
第五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精神论
    第一节 以“四个自信”推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
        一、自信是中国共产党突出的思想和精神优势
        二、“四个自信”来自人民群众的实践
        三、“四个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前提
    第二节 同心共筑中国梦
        一、中国梦是国家和人民的梦
        二、“三个必须”是实现中国梦的实践导航标
        三、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力量
    第三节 坚持实事求是的实践精神
        一、实事求是的精神内涵
        二、“实谈兴务”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
        三、实践中注重调查研究
    第四节 以钉钉子的精神狠抓落实
        一、弘扬钉钉子精神
        二、增强狠抓改革落实的自觉性
        三、提高狠抓改革落实的本领
第六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思维
    第一节 统揽全局的战略思维
        一、重视战略思维是我们党取胜的法宝
        二、善于运用战略思维做出战略决策
    第二节 优化要素的系统思维
        一、运用系统思维全面布局改革
        二、系统把握改革的内在关系
        三、系统优化改革的各个要素
    第三节 知古鉴今的历史思维
        一、看待历史问题要以历史规律为前提
        二、审视现实问题要以历史规律为基础
        三、以历史规律为依据预见未来发展趋势
    第四节 突破束缚的创新思维
        一、通过学习提高创新能力
        二、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三、创新要坚持“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
        四、创新要坚持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
    第五节 心存敬畏的底线思维
        一、底线思维是唯物辩证法的体现
        二、底线思维是掌握事物质、量、度的科学思维
结语
参考文献
    一、着作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着作
        (二) 习近平同志的着作及论述摘编
        (三) 中国古代哲学经典着作
        (四) 其他相关研究着作
    二、期刊
    三、学位论文
后记(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马克思恩格斯共产主义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新变化
        二、部分党员理想信念状况堪忧
        三、研究选题的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近年来国内学者研究共产主义思想的现状
        二、近年来国外左翼学者共产主义思想的研究现状
        三、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共产主义思想研究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点、重点和难点
        一、研究创新点
        二、研究重点
        三、研究难点
第一章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主义思想的创立及影响
    第一节 共产主义思想创立的历史背景
        一、共产主义思想创立的社会根源
        二、共产主义思想创立的阶级基础
    第二节 共产主义思想创立的思想渊源
        一、德国古典哲学
        二、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三、英法空想主义
    第三节 共产主义思想产生以来的世界影响
        一、从理论到实践
        二、从一国到多国
        三、从曲折到新发展
第二章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主义思想的意蕴
    第一节 自然界的主人
        一、摆脱动物生存状态
        二、摆脱自然的奴役
        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第二节 社会的主人
        一、消灭剥削:社会占有生产资料
        二、消灭压迫:社会管理机关代替国家
        三、消灭宗教: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四、消灭片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
        五、消灭经济危机:计划经济
    第三节 自身的主人
        一、满足生存发展的物质需要
        二、满足快乐劳动的需要
        三、满足人的感觉和特性的彻底解放的精神需要
        四、按需分配
        五、自由发展
第三章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主义思想的特征
    第一节 科学性
        一、科学的理论基础
        二、成功的实践证明
        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第二节 实践性
        一、共产主义理论来自实践
        二、共产主义运动是实践
        三、共产主义制度是实践的结果
    第三节 崇高性
        一、人类最美好的社会
        二、最艰巨的事业
        三、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
    第四节 革命性
        一、彻底的批判精神
        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
        三、消灭私有制
第四章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主义思想的历史价值和当代价值
    第一节 共产主义思想的历史价值
        一、为无产阶级提供了认识世界的理论武器
        二、为无产阶级改造世界提供了行动指南
        三、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
    第二节 共产主义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观察分析当今世界的认识工具
        二、指导当今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
        三、引领人类社会的前进方向
第五章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主义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实践和发展
    第一节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实践和发展
        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当代中国的实践
        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发展
    第二节 人与社会关系的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实践和发展
        一、人与社会关系的思想
        二、人与社会关系的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实践
        三、人与社会关系的思想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发展
    第三节 人与自身关系的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实践和发展
        一、人与自身关系的思想
        二、人与自身关系的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实践
        三、人与自身关系的思想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发展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6)领导干部要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重要论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是以马克思的名字命名的科学理论
        1.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本源和根基
        2.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或一般原理属于马克思
        3.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客观反映现实和揭示内在规律的科学
        4.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本质是共产主义
    (二)“两个伟大发现”和“一个科学结论”构成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1. 学习马克思主义应重点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2. 要深刻认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内容和主要观点
        3. 要准确把握《资本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内容和主要观点
        4. 要正确理解共产主义或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和主要观点
        5. 马克思的唯物主义的辩证方法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式
    (三)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代表作集中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1. 阐明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的纲领性文件
        2. 集中阐述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工人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经典着作
        3. 集中阐述共产主义或科学社会主义的经典着作
        4. 着重批判以德国古典哲学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论着
        5. 关于后发展国家社会主义道路和总结无产阶级革命历史经验的论着
二、为什么必须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是迄今为止最先进的思想理论体系
        1. 马克思主义在我们所处的时代仍然是科学真理
        2. 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集中体现
        1.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经典着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源头
        2. 只有学好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才能真正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命之本
        1.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共产党人的根本
        2.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3. 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领导干部的基本功和看家本领
    (四)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革命、发展和改革的理论指导
        1. 中国共产党始终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指导
        2.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新民主主义理论的胜利
        3. 中国走上新型社会主义道路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结果
        4. 中国走上科学发展之路同样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
    (五)面对新的考验和风险必须强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
        1. 如何认识和应对新的考验和风险有待于理论上的科学说明
        2. 必须从理论上搞清楚我国现阶段的历史定位和市场经济的实质
        3. 从中国现阶段经济关系的特殊性出发说明中国共产党面临的考验
        4. 面对新的考验必须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指导下进行伟大革命斗争
三、如何学懂学好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一)必须纠正和克服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种种误解
        1. 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产生误解的源头在理论界
        2. 传统社会主义时代的错误和曲折绝不能归咎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3. 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作为规律性的认识是普遍适用的
        4.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既是革命的理论也是建设的理论
        5. 绝不能把传统社会主义的偏差和错误归咎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二)必须从基础和源头上搞清楚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在中国的具体化
        2.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源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3. 理论创新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这个源头
    (三)必须原原本本反反复复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原着
        1. 只有原原本本读原着才能全面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2. 只有原原本本读原着才能在一些重大理论问题上鉴别真伪
        3. 只有反反复复研读经典着作才能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4. 只有扩大研读原着的面才能全面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四)当前领导干部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重点

(7)中越马克思主义哲学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中越相关文献梳理
    1.3 研究方法
第2章 中越的社会历史条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
    2.1 中越20世纪早期的社会历史条件
        2.1.1 中越20世纪早期的社会经济条件
        2.1.2 中越20世纪早期的无产阶级发展状况
    2.2 中越马克思主义哲学早期传播情况
        2.2.1 中国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2.2.2 越南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2.3 中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阶段
        2.3.1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阶段
        2.3.2 越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阶段
第3章 中越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发展概况
    3.1 越南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进展情况
        3.1.1 越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任务及其必要性
        3.1.2 越南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家的主要观点
    3.2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进展情况
        3.2.1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机构及发展状况
        3.2.2 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家的主要观点
    3.3 中越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方面的异同点
        3.3.1 中越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方面的相同点
        3.3.2 中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方面存在差异
第4章 中越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具体运用和创新发展
    4.1 不同历史时期越南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具体运用
        4.1.1 越南共产党在越南民族解放运动时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具体运用
        4.1.2 越南共产党在建设社会主义制度时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具体运用
        4.1.3 越南共产党在改革开放时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具体运用
    4.2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具体运用
        4.2.1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民族解放运动时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具体运用
        4.2.2 中国共产党在建设社会主义制度时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具体运用
        4.2.3 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时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具体运用
    4.3 中越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发展
        4.3.1 胡志明哲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4.3.2 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第5章 毛泽东和胡志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贡献
    5.1 胡志明思想的主要内容
        5.1.1 胡志明关于民族解放运动的思想
        5.1.2 胡志明关于建立社会主义的思想
        5.1.3 胡志明关于党的建立思想
    5.2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5.2.1 毛泽东关于民族解放运动的思想
        5.2.2 毛泽东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
        5.2.3 毛泽东关于党的建设思想
    5.3 他们的理论贡献:在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5.3.1 加强经济建设
        5.3.2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仍然坚持继续革命
        5.3.3 加强共产党的领导
第6章 中越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新发展及其指导意义
    6.1 中越当代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机遇
        6.1.1 越南当代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机遇
        6.1.2 中国当代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机遇
    6.2 中越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新发展
        6.2.1 越南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新发展
        6.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6.3 中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意义
        6.3.1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中越繁荣发展
        6.3.2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中越友好合作健康发展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8)习近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二、选题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研究难点与创新
第一篇 基本概念梳理阐释
    1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基本概念阐释
        1.1 意识形态理论
        1.1.1 意识形态概念及发展
        1.1.2 意识形态基本特征
        1.1.3 意识形态主要功能
        1.2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1.2.1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基本内涵
        1.2.2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鲜明特征
        1.2.3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要功能
        1.3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重要地位论述
        1.3.1 事关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
        1.3.2 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及国家的长治久安
        1.3.3 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
        1.4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主要功能论述
        1.4.1 决定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
        1.4.2 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1.4.3 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2 习近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论述的理论基础和背景条件
        2.1 理论基础
        2.1.1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2.1.2 毛泽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思想
        2.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2.2 国际背景
        2.2.1 国际政治领域
        2.2.2 思想文化领域
        2.2.3 全球化网络化领域
        2.3 国内背景
        2.3.1 中国进入新时代的发展时期
        2.3.2 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发生根本性变化
第二篇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立场论述
    3 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3.1 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历史必然性
        3.1.1 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3.1.2 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
        3.1.3 马克思主义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与时俱进
        3.2 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挑战
        3.2.1 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挑战
        3.2.2 思想文化多元化并存的挑战
        3.2.3 网络信息化的挑战
        3.3 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主要方法
        3.3.1 坚持党性原则
        3.3.2 党员、干部带头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3.3.3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4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4.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
        4.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
        4.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
        4.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有机统一
        4.2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要性
        4.2.1 党和人民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宝贵成果
        4.2.2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4.2.3 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4.3 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写下去
        4.3.1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4.3.2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
        4.3.3 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特色”
第三篇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目标任务论述
    5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述
        5.1.1 国家层面
        5.1.2 社会层面
        5.1.3 个人层面
        5.2 坚持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
        5.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
        5.2.2 党与国家前途命运的重要指南
        5.2.3 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的思想指引
        5.3 找准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点
        5.3.1 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5.3.2 重点关注相关领域
        5.3.3 注重大众化通俗化
    6 马克思主义引导社会思潮的论述
        6.1 新自由主义思潮
        6.1.1 新自由思潮的产生和基本观点
        6.1.2 习近平反对新自由主义思潮的主要内容
        6.1.3 坚决抵制新自由主义思潮
        6.2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6.2.1 历史虚无主义的基本特点
        6.2.2 习近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内容
        6.2.3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危害
        6.3 改革开放质疑论及其反思
        6.3.1 改革开放质疑论的基本观点
        6.3.2 习近平反对改革开放质疑论的主要内容
        6.3.3 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6.4 马克思主义引导社会思潮
        6.4.1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6.4.2 科学处理“一元”与“多元”的关系
        6.4.3 增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话语权
    7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安全重要论述
        7.1 把握意识形态工作新态势
        7.1.1 新时代党组织意识形态现状
        7.1.2 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的渗透
        7.1.3 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领域的隐患
        7.2 坚守网络意识形态主战场
        7.2.1 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7.2.2 构建意识形态科技生态体系
        7.2.3 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
        7.3 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主要方法
        7.3.1 一以贯之马克思集体主义的意识形态基础
        7.3.2 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三权”的系统建设
        7.3.3 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第四篇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途径论述
    8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路径
        8.1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基本原则
        8.1.1 坚持一元化和多样性相统一
        8.1.2 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
        8.1.3 坚持根本和创新发展相统一
        8.2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主要路径
        8.2.1 坚持不懈加强思想理论武装
        8.2.2 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
        8.2.3 加强文化软实力提升和系统建设
        8.2.4 坚持意识形态建设贯彻全过程
        8.2.5 巩固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8.2.6 强化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建设
        8.2.7 增强宣传思想工作者队伍的“四力”
        8.2.8 讲好中国故事更好传播中国声音
结语
参考文献
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9)马克思恩格斯辩证法思想及其在当代中国的运用和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研究创新点和特色
第一章 马克思对历史辩证法的探索
    一、马克思辩证法思想的萌芽
        (一) 辩证法体现于原子偏斜运动的否定性
        (二) 辩证法体现了人的自我意识的自由
        (三) 马克思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的关系
    二、马克思辩证法思想的孕育
        (一) 马克思对黑格尔国家哲学批判中的辩证法思想
        (二)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中的辩证法思想
        (三) 马克思对自我意识哲学批判中的辩证法思想
    三、马克思历史辩证法思想的形成
        (一) 历史辩证法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论述
        (二) 历史辩证法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矛盾运动的揭示
        (三) 历史辩证法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运动的阐释
    四、马克思历史辩证法思想的运用
        (一) 资本逻辑是资本主义社会资本运行的客观规律
        (二) 资本逻辑"同一性"是黑格尔哲学体系"同一性"现实根源的印证
第二章 恩格斯对唯物辩证法的独特贡献
    一、恩格斯反对杜林主义中的辩证法思想
        (一) 恩格斯指出了杜林哲学体系的错误
        (二) 恩格斯阐述了辩证法及其规律
        (三) 恩格斯描述了人类认识运动的辩证法
    二、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思想
        (一) 恩格斯科学定义了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
        (二) 恩格斯论述了自然和人的和谐共存
    三、恩格斯晚年辩证法思想
        (一) 恩格斯对德国古典哲学清算中的辩证法思想
        (二) 恩格斯晚年通信的辩证法思想
    四、对恩格斯辩证法思想有关争论的回应
        (一) 争论的缘起
        (二) 纯粹自然能否自主辩证法
        (三)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理论趣旨
第三章 马克思恩格斯辩证法思想在我国革命时期和建设初期的运用和发展
    一、毛泽东在革命时期对马克思恩格斯辩证法思想的运用和发展
        (一) 毛泽东对"辩证法是认识论"的发展
        (二) 毛泽东对矛盾规律的发展
        (三) 对施拉姆《毛泽东的思想》有关论点的回应
    二、"精髓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一) 辩证法具有重视理论的研究倾向
        (二) 马克思恩格斯实现了辩证法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三) 毛泽东从方法论意义上提出"精髓论"
    三、毛泽东在建设初期对马克思恩格斯辩证法思想的运用和发展
        (一) 毛泽东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对矛盾观的运用
        (二) 毛泽东在巩固社会主义制度过程中对矛盾观的发展
第四章 马克思恩格斯辩证法思想在我国改革开放时期的运用和发展
    一、邓小平对马克思恩格斯辩证法思想的运用和发展
        (一) "改革是第二次革命"对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运用和发展
        (二) 邓小平对矛盾同一性的运用
        (三) 邓小平对质量互变规律的运用
    一、江泽民对马克思恩格斯辩证法思想的运用和发展
        (一) 江泽民对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运用和发展
        (二) 江泽民对"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运用
    三、胡锦涛对马克思恩格斯辩证法思想的运用和发展
        (一) 全面、协调发展观与系统思维
        (二) 可持续发展观与生态思维
        (三) "和谐"理念对矛盾观的运用和发展
    四、习近平对马克思恩格斯辩证法思想的运用和发展
        (一)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系统辩证法
        (二) 五大发展理念与唯物辩证法
        (三)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与系统辩证法
第五章 当代中国唯物辩证法探究
    一、唯物辩证法观在当代中国的嬗变
        (一) 苏联教科书式唯物辩证法观
        (二) 认识论意义上的唯物辩证法观
        (三) 方法论意义上的唯物辩证法观
    二、当代中国唯物辩证法的具体形态
        (一) 社会主义发展辩证法
        (二) 系统辩证法
        (三) 生态辩证法
    三、当代中国唯物辩证法的实践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南希·哈索克的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哈索克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发生发展
    一、哈索克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出场语境
        (一) 哈索克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时代背景
        (二) 哈索克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社会环境
        (三) 哈索克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理论渊源
    二、哈索克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理论发展轨迹
        (一) 激进主义民主观与学术理想的确立
        (二) 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研究之路的开启
        (三) 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创建与发展
    三、哈索克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理论家的学术身份定位
第二章 哈索克女性主义立场理论的历史唯物主义建构
    一、哈索克女性主义立场理论的建构语境
        (一) 推动女性主义认识论发展的需要
        (二) 促进女性主义运动发展的需要
    二、哈索克女性主义立场理论的哲学基础
        (一) 方法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
        (二) 认识论基础:卢卡奇的无产阶级立场理论
        (三) 心理学基础:女性主义精神分析学的客体关系理论
    三、哈索克女性主义立场理论的历史唯物主义逻辑
        (一) 劳动的性的分工:哈索克建构女性主义立场理论的逻辑起点
        (二) 女性认知优势论:哈索克女性主义立场理论的核心命题
        (三) 女性主义立场:哈索克女性主义立场理论的实践旨归
    四、对哈索克女性主义立场理论的评价
        (一) 哈索克女性主义立场理论的重要价值
        (二) 哈索克女性主义立场理论的局限性
第三章 哈索克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女性主义解读
    一、哈索克辩证女性主义思想的生成语境
        (一) 全球化语境下发展女性主义运动的现实呼唤
        (二) 后现代语境下发展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理论的需要
        (三) 马克思主义“终结论”语境下扞卫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需要
    二、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辩证女性主义阐释
        (一) 对马克思主义真理客观性的辩护
        (二) 对马克思主义真理辩证性问题的阐释
    三、马克思主义主体观的辩证女性主义阐释
        (一) 对福柯后现代主义主体观的批判
        (二) 对女性主体内在规定性的马克思主义阐释
    四、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辩证女性主义阐释
        (一) 对社会结构客观性与主体能动性辩证关系的马克思主义阐释
        (二) 对社会结构客观性与主体能动性辩证关系的女性主义阐释
    五、哈索克辩证女性主义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 推动了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当代价值的新阐释
        (二) 开拓了女性主义重返马克思主义的新途径
        (三) 有利于反思全球化背景下女性主义运动新问题
第四章 哈索克超越后现代女性主义差异理论的探索
    一、后现代女性主义差异理论对哈索克女性主义立场理论的批判
        (一) 对哈索克女性主义立场理论的本质主义责难
        (二) 对哈索克女性主义立场理论“逻辑悖论”的指认
    二、哈索克对后现代女性主义挑战的批判性应答
        (一) 对后现代女性主义对立场理论本质主义责难的回应
        (二) 对女性主义立场理论“逻辑悖论”的回应
    三、哈索克对后现代女性主义差异理论的超越
        (一) 哈索克对女性主义立场理论最初版本的重新审视
        (二) 哈索克女性主义立场理论与后现代主义之间的离合关系
第五章 哈索克全球化时代女性解放规划理论的创新
    一、让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在全球化女性解放规划理论中出场
        (一) 对当代主流经济全球化理论中性别视域缺场的批判
        (二) 以马克思主义为分析工具建构女性主义经济全球化理论
    二、当代全球化原始积累的性别化理论
        (一) 概念澄明:原始积累与资本积累
        (二) 核心命题:当代资本全球化是性别化原始积累的新要素
    三、全球化时代女性解放规划的新构想
        (一) 全球化时代女性解放新方向:“经济-文化-政治”三维正义
        (二) 全球化时代女性解放新策略:建构一种女性主义的团结政治
    四、对哈索克全球化时代女性解放规划理论的评价
        (一) 哈索克全球化时代女性解放规划理论的积极意义
        (二) 哈索克全球化时代女性解放规划理论的不足之处
第六章 对哈索克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反思与评价
    一、哈索克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总体特征
        (一) 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传统的推进
        (二) 对女性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多路径结合方式的探索
        (三) 对女性主义批判与建构相结合的辩证方法的发展
    二、哈索克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当代价值
        (一) 对当代西方女性主义及中国妇女/性别研究的积极影响
        (二) 对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探索的主要贡献
        (三) 对推进后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批判的重要价值
    三、哈索克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理论局限
        (一) 思维范式上的二元对立倾向
        (二) 女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结合方式上的简单化倾向
        (三) 对女性解放与社会主义关联的认识较为薄弱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辩证法(论文参考文献)

  • [1]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付文军. 兰州大学, 2016(08)
  • [2]哲学诠释学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发展研究[D]. 刘袁浩. 兰州大学, 2016(06)
  •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经典科学社会主义同异比较研究[D]. 李后东. 山东大学, 2014(10)
  •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践观研究[D]. 艾春洋. 中央民族大学, 2019(04)
  • [5]马克思恩格斯共产主义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郭潜深.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6]领导干部要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重要论述[J]. 陈文通.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19(04)
  • [7]中越马克思主义哲学比较研究[D]. 阮文维(Nguyen Van Duy). 辽宁大学, 2016(02)
  • [8]习近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重要论述研究[D]. 刘尧.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9]马克思恩格斯辩证法思想及其在当代中国的运用和发展[D]. 石燕. 安徽大学, 2017(08)
  • [10]南希·哈索克的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研究[D]. 鹿锦秋. 山东大学, 2014(04)

标签:;  ;  ;  ;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辩证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