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予学生选择目标的权力

赋予学生选择目标的权力

一、把选择操行目标的权力交给学生(论文文献综述)

任安琦[1](2020)在《高级中学德育工作对新高考的应对 ——以心理健康与生涯规划教育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4年,国务院正式出台了新高考综合改革方案,推出了文理不分科及自主选科、“走班制”教学、“两参考一依据”、外语一年两考、多元录取等改革措施,旨在打破“一考定终身”、“唯分数”论的现状,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高考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由此引发的高级中学德育问题(学生教育与管理)尤为引人注目。该研究从高考新政(也称为新高考)背景出发,通过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高考改革的系列举措以及2014年高考新政的主要内容,借助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以及韩国、新加坡、日本、印度等亚太地区国家在中学德育(提法不一样但本质相近)方面的经验,提出了新时代高级中学的德育工作必须强化生涯规划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中观德育观点,并从中观德育出发,采用实地调研、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式深入了解武汉市部分高级中学德育工作的实施现状。研究发现:在新高考的背景下,武汉市大部分高级中学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在育人政策的引领下,在生涯规划课程设置、心理健康课程设置、成长导师设置、活动载体等方面取得了显着的效果,但是由于软硬件条件的限制,它们在师资力量、德育场所、成才观念、德育保障措施等方面仍然面临不小的挑战。通过分析武汉市高级中学德育困境的原因,提出了以下建议:在生涯规划教育方面,要帮助高中生尽早树立基于生涯规划做好学业规划的意识,让他们认识自我,提早规划,做最好的自己,并通过打造生涯规划导师队伍提升学校生涯教育水平,通过开展学科渗透教育(课程生涯教育),解决师资力量匮乏的现状,借助“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学习和借鉴先行先试地区和榜样学校先进的生涯教育理念与方法;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要加强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价值的认同和理解,学校要高度重视学生因新高考引起的系列情绪压力与其他相关心理问题,通过提升学科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技能和水平、开展新高考专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拓展心理咨询中心(室)职能等来解决学生的情绪状态问题。我国新时代的高中德育迫切需要家长和社会的密切配合,只有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开展育德育心,才能形成资源合力,才能最大限度的保障青少年心理健康与生涯发展,实现全面素质教育。与此同时,中学德育工作只有在制度的保障下,借助现代化教育手段和方式,才能真正行稳致远。

何秋玥[2](2019)在《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生涯指导的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浙江省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新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化,在普通高中实施生涯指导势在必行。生涯指导作为学校教育中提供给学生的一项服务与职能,能够帮助学生在自我、学业、职业、生活等方面进行抉择与行动,以较好地管理与发展生涯。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调查研究、比较研究、个案研究的方法,调查了浙江省普通高中生涯指导实施的现状,梳理了实施以来高中所取得成效以及出现的问题,并剖析了问题的成因,进一步提出了普通高中生涯指导的实施对策和建议。论文分成六章。第一章从国内新高考改革制度和学生发展指导制度背景下对实施生涯指导的迫切要求,国际素养教育背景下对指导的重视以及指导作为学校基本职能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等方面阐述了研究背景,明确了研究意义。基于国内外文献,对生涯、生涯指导等概念进行了界定和辨析,并阐明了研究思路,确定了研究方法。第二章从实践和理论两个维度梳理了国内外关于生涯指导的研究,总结出生涯指导呈现内涵由单纯的职业指导走向综合,路径由零散活动走向系统课程化、实施人员强调专业化、支持体系构建完善化四方面的趋势,并对已有研究进行反思,为本研究进一步开展奠定基础。第三章概述了舒伯生涯发展观以及杜威的指导观和职业教育观。在两位学者的理论阐释中分析其对实施生涯指导的价值,在明晰高中学生阶段特征、明确教师指导任务、确立指导原则与要求等方面具有借鉴意义。第四章利用问卷、访谈对浙江省内普通高中生涯指导的实施现状进行了调查,结合文献资料,归纳出当前普通高中取得的生涯指导实施途径多样、助力学校管理、促进资源开发的成效,也指出了当前存在生涯指导现实取向存在偏差、实施指导专业性相对欠缺和生涯指导资源建设力度不足的问题。第五章剖析了当前生涯指导存在问题的原因,一是实施生涯指导的现实环境欠完善,二是教师实施生涯指导的专业素养有待提升,三是生涯指导相关资源的管理有待加强。第六章结合国内外生涯指导实践经验,从改善实施生涯指导的现实环境,提升教师实施生涯指导的专业素养,促进生涯指导相关资源支持三个层面论述了如何优化普通高中生涯指导的实施,助力学生生涯管理素养的发展。

谭舒[3](2017)在《焦虑的“道-德”现象学形态》文中研究指明焦虑的“道-德”现象学形态研究最初缘起于对“道德焦虑”的研究,在选定现象学作为贯穿始终的研究方法并重新梳理了“道德”的内涵及意义后,得出“道-德”现象学作为基本研究基底的整全架构及其内部结构,将生命的展开置于“一域三界”之中进行审视,由此将焦虑视为生命在“一域三界”及其内在发展诸环节中的若干特殊体验形态,清晰地看出焦虑一方面被视为需要超越的负面体验,另一方面则在推动具有自否定性的生命之自身发展中有着积极意义。“一域三界”的划分及其阐释作为本研究的基础理论框架,具有核质作用,“一域三界”指的是“道-德”现象学视域下的生命展开环节,具体而言:“一域”是“道-德”生命流衍的整全领域,它的划定建基于对“道”与“德”的区分与厘定(即先天意识与后天意识之分,以及相应的生命发展之先天理路与后天理路之分)。一般而言,先天意识是主体生成之前的、以自然契入并体证的方式所开显的生命本真存在之域,被切身体验为松、静、软、悦的存在状态,而后天意识是从先天意识之中跌落出来、在自然且无限的存在之中划定界限、起意并认同为“我”的存在者状态,表现为有限人格的生成。先天意识与后天意识共同构成在整全意义上理解人自身的两重维度,其内在基底同一,只是根据意向的不同表现而有先天与后天的体证路径之别。“三界”是“德”之生命(即后天意识)从“道”中跌落而自身演进的三个后天环节,分别是象征界、自为界和现实界。象征界是奠基于主体效果总量“我”之基础上的发展环节,最主要的特征在于主体始终从对其对象的认同出发而认同自身,以镜像关系作为中介而认识并塑造自身。自为界是主体经过象征界的扬弃而力图找到自身在世存在根基的一个阶段,建基于作为主体人格的我之上,充分调用各人格层面(意志、感知、感受、意向)的功能及其一致性表达己身的契机以建立在世存在感。现实界是主体经过自为界扬弃而身体力行地开始与现实他者、环境互动并以价值为导向进行社会性创造活动的阶段,是主体人格实现自身需求与兑现社会价值成果的较高级发展阶段。“三界”分别代表着主体生命展开中的联结度、情绪度、真实度。基于对“一域三界”的理论奠基与探讨,本文进入相应的机制研究与形态研究,在继续深化“一域三界”之细分结构的基础上,将焦虑纳入其中并视之为推动“一域三界”之自身演绎的必要环节。在“道-德”域之整全架构中,先天意识与后天意识的区分是两重基本生命境界的分水岭,基于此,“道-德”域的基本发展原则为自然(和合于“道”的状态而不加人伪),动力表现为以先天意识统摄后天意识,以及后天意识随顺反映先天意识,相应地,“道”与“德”的内部割裂表现为存在焦虑,它的产生原因在于意向固化与后天意识选择失真,表现为与先天存在力量割裂的主体于世间存在中所不可避免地体验到的无根感、无力感等。当后天意识开始无依地流落世间,它便容易开启象征界的帷幕,在一种向往与想象的意义上为己身之存在张开一个期求完美力量的舞台,并成为配合自身演技的演员。象征界建基于既非根植于先天生命“道”之中、又非完全落脚于在世存在中的、只作为主体效果总量而被认同的“我”之上,作为从“道”中跌落而出的第一个后天境界,象征界有着迅速回归“道”与迷失无着的双重涵义,后者指向迷失焦虑的诸种表现,如讨好、指责、超理智、打岔等。当迷失焦虑不胜生命力外耗之苦而寻求自我之同一性根基之建立时,便有了建立作为主体人格我的内部动力,进入自为界。自为界中的主体人格我开始有了对自身存在于世的明晰存在感,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一个整全的人格结构及其功能。自为界中的我拥有有限自由之权限,但所面临的困难表现为在有限觉察力条件下、人格各层面可能不在意识范围之中、或各人格层面运用有限自由能力而压抑或扭曲自身、或各人格层面之间产生冲突等,由此而导致自身状态失控且存在自欺可能的虚伪焦虑。对治虚伪焦虑的方式在于主体以身体力行的方式带动自身进入实践领域,建立相对客观、可控的外部生命机制并在此基础上锚定自身身份(以此作为对接现实界的入口),在不断的行动过程中兑现社会价值,由此而契入现实界。现实界中所可能遭受的焦虑形态为实现焦虑,表现为拖延、病态优越感、好高骛远等。如果继续探讨下去,则对治实现焦虑的出路在于对伦理界的建构,然而这并非本文专攻,因此只做为研究展望而提出。焦虑作为推动“一域三界”自身发展的必要及特殊环节,从横向铺展的角度而言,它们在“道-德”现象学视域下表现出一条明晰的发展路径,表现为在前一阶段焦虑向后一阶段焦虑演进的过程中,虽伴随有主体体验的痛苦,但亦同时不断推动并开启新的存在者状态,并最终使生命在一种整全的视域下、有可能产生涌现效应意义上的、新的生命境界之打开并创造重新逼近“道”的生命状态。这些焦虑形态按照推进顺序而言,分别为:“道”向“德”的陨落焦虑、“德”的有限自由焦虑、“德”的自我建构失败焦虑、“我”对世界的原初恐惧、投射关系中的焦虑、投射认同中的失落焦虑、永不满足的焦虑、自我扭曲的焦虑、自我逃避的焦虑、现实入口模糊或滑动的焦虑、知行割裂的焦虑、社会性创造过程中的焦虑。在对全篇的展望中,从应用研究的角度提出了基于象征界与自为界之基本结构、具有组合创新意义上的“道-德”现象学视域下的焦虑自测模板。作为一个建构性、开放性研究,本文在“道-德”现象学基础上对焦虑的形态把握有多种可能的视角,这一点既是不定性的,亦是深刻的,力图在理论架构、机制及形态分析、应用诸领域为整全人之生命状态、使焦虑兑现其应有的价值而不止停留在负向体验的桎梏之中。

余芳[4](2017)在《战国策士形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士群体一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特性,春秋时代以君子人格进行呈现,其过于厚重导致世人对战国士人群体关注不够,尤其是对策士的定义过于狭窄,使得策士群体特征未能全面的展现在大众的视野当中。因此,本文从宏观层面对战国策士进行梳理,借助典型策士的个例分析,以管中窥豹的方式让人们更全面的了解战国策士的整体风貌。本文主要分为五章,外加一个绪论。绪论部分主要是对论文选题涉及的领域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对选题意义、价值、研究方法进行简单说明,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梳理,对战国策士研究的深度、广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为论文撰写做好前期准备。第一章分析士的发展历程,从纵向的角度梳理不同时代士人特征,以春秋时代和战国时期为着力点,总结出中国士人发展流变的规律;二是对第一点展开分析,通过对比分析得出春秋君子人格至策士风度的时代必然,以成因反照结果;三是在前两点基础上对策士这个概念进行界定,主要是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入手,理清策士的内涵与外延。第二章侧重对思想策士进行分析,总结出对文化的坚守、对战国政治的理性思考以及对自由思想的向往是思想策士形成的三个主要成因,进一步明确思想策士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对孟子进行从新界定,即思想策士与孟子的关系,孟子作为思想策士的体现,最后最后落到思想策士推动了战国哲学的发展这一宏观命题。第三章阐述战国策士及其特点,主要是对战国策士进行分类,由于其涉及人物众多且性格多元,故以单一和复杂型进行划分,主要是希望尽可能多的将不同策士进行囊括。其二是通过分类得出战国策士的主要特点,一是崇尚功利,二是足智多谋,三是人格独立。第四章对典型策士进行个例分析,前面用专章对思想策士进行了分析,这章主要是以纵横之士为底本,借助《战国策》对典型策士张仪和苏秦进行分析,以他们的人生经历为主要线索,通过对比得出策士群体多以悲剧为结局的潜在原因,得出卑微的生存现状与宏大理想的不和谐,其实是策士生存困境的最好证明,以此总结出战国策士的士人心态。第五章对战国策士语言和文体进行总结,策士的语言是铺张伶俐却音韵和谐,汪洋恣肆却不晦涩难懂,善用修辞亦能保持基本史实,具有文学与历史的双重价值。其文体虽然没有系统的体系,但已经具有比较成熟的框架,故从文本梳理的角度总结出赋体与说体是其主要特征。此外,由于文体本身的特点,很多时候有交叉与重合的地方,因此对策士文学的文体特征总结也是基于其文本的主要特点,以此加深对战国文学的了解。

杨东东[5](2017)在《学生自主学习中教师支持策略的研究》文中指出学习是人类发展的核心任务,对于学习问题的探讨历来是教育界关注的焦点。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对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程改革明确指出学生要从从被动、依赖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主动、自主的学习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成为我国实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目标。自主学习是以学生自身为主体的学习,学生是自己学习的主人与决定者,学习具有自主性、独立性以及能动性的特点。但学生自主学习并不等于学生独自的自学,自主学习效果的实现也需要教师的参与与支持。按照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在教学中,教师不再是决定学生学习的外在控制者,而是对于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支持的内在参与者。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在教师的支持下进行的学习活动,由此,对于学生自主学习中教师支持策略问题的探究就显得十分的有意义。本论文主要采用了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以及访谈法进行调查研究。深入教学实践,采用实证的研究方法调查研究和分析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现状,并探寻困扰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问题,从问题解决的角度出发来阐述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中教师相应的支持策略。以期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教学提供有益的启示。论文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研究的缘起以及研究的意义。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主要包括对已有的关于学生自主学习以及自主学习中教师支持相关的研究进行必要的梳理与分析,确定研究的主题。接下来是研究设计,主要包括论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以及核心研究问题等。第四部分主要是对自主学习理论的阐释,主要对自主学习的内涵、自主学习的特征以及教师支持的自主学习理论基础进行简述;第五部分主要是对学生自主学习状况的调查研究,从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的自我监控、学习策略以及学习环境等方面对学生的自主学习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并结合对于目标对象的访谈分析出学生自主学习存在的问题:学习动机的偏失、学习自我监控的不足、学习策略的缺乏以及对学习环境的忽视;第六部分主要是对自主学习中教师支持策略的阐述:合理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加强指导,提高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正确引领,完善学生的学习策略;积极参与,重视良好学习环境的创设。最后是研究的反思与展望。对于本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回顾反思,同时也指出进一步完善与深化研究的方向。

张兴春[6](2015)在《新形势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责任。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顺应和准确把握时代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现实问题及要求,并以此进行创新和发展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卓有成效的基础。本文旨在通过对新形势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新情况、新挑战、新问题的分析,对如何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新思路、新办法、新路径。伴随着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发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经历了起步与规范、恢复和改革发展等阶段,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可喜成就。但时至今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所处的形势发生了变化,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发生了变化,研究生群体有了新特点,如群体规模的快速增加、研究生个性变化、就业压力方面的情况变化,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变化。如经济全球化加剧、社会文化多元化凸显、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等,空前的社会变革和技术变革,在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最后,社会发展赋予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新使命。因此,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指导思想、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上也必须有所变化和发展以适应新形势。当前,研究生思想状态主流积极健康,但也存在价值取向多元化、责任感缺失、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脱节、心理健康问题频发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方面归咎于社会大环境的不良影响和研究生自身的缺陷和不足,另一方面,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未能保持与当前形势足够的与时俱进,亦成为制约研究生思想素质提高的主要原因。总体上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理念认识、目标内容、方式方法、队伍渠道、组织制度等方面尚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形势下要有所作为,必须与时俱进,进行创新和发展。理论创新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先导,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之下,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合理借鉴西方德育理论,进行综合创新,建立适应新形势所需要的新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的优化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在坚持开放性、互动性和平等性原则下,制定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设置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采取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创新,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有效性的必由之路。

陈洁琼[7](2014)在《普通高中实施分层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教育理论研究上分层教育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课题。它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对传统班级授课制的补充,是一项涉及到学校管理的改革。与国外相比,我国分层教育落后很多,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要么把分层变相为升学服务的快慢班,要么一谈分层就认为有悖教育公平,致使分层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日渐式微。高中阶段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也是目前分层教育改革的主要实施领域,鉴于此,本文将高中阶段(主要是普通高中)的分层教育作为研究主题。本文从理论的视角界定分层教育的核心内涵,通过分析我国普通高中分层教育实施中的现实矛盾及国外分层教育的不同模式,尝试构建适合国情的普通高中分层教育的框架,为学校管理者在分层教育的变革与稳定中提供实际的指导。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研究的缘起、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部分以后行政班的教育追求为核心论述了本文的理论视角,分别对分层教育的核心概念、理论基础、价值定位进行了阐释。第三部分是我国高中分层教育的实践研究,重点对浙江省近两年必修课分层走班教学的实施情况进行分析解读,并揭示出学校基建和分层机制需要完善、学生管理与教师考核存在难题、现行高考体制制约高中必修课分层走班这三个问题。第四部分通过介绍美、芬兰、新加坡三国高中分层教育的模式,得出对我国的有益启示。第五部分站在学校管理者的角度构建普通高中分层教育有效实施的框架,包括制定科学的分层模式、合理选择与管理教师、完善分层走班的条件保障三方面。最后,对分层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进行展望,如多样化课程与分层课程相融合、分层教育的其他模式等。

杨艳[8](2012)在《中职思想政治课审美化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真是教育的基石,善是教育的方向,离开真、善就无所谓美。但是真、善不等于美,真和善只有通过美的形式表现出来,使学生因美生情、因美向善、因美求真,才能使教学更加有效地体现真、达成善,最终实现合规律性、合目的性和审美性三者的有效统一,使思想政治课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思想政治课作为学校德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必须将审美化教学贯穿其中,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认识真实的自我,塑造完善的人格。本文就思想政治课审美化教学的现状、原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尝试构建思想政治课审美化教学的目标,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分别从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赵祖平[9](2012)在《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体制下的政治参与》文中研究表明政治参与,是近代政治学率先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现代民主制度建立后,公民的政治参与,成为该制度运行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标志着中国的政治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公民的政治参与有了坚实的法理基础。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广泛的民族解放战争,为了取得对外反侵略战争的最终胜利,中国人民通过各种方式坚持不懈地进行着建设现代民主政治的努力;为了团结全国抗战的力量,集中全国人民的智慧,国民政府也做出了一定程度的调整,因此,抗战时期的政治参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不同主体、不同层级、不同形式的政治参与,共同汇集成一股民主政治的洪流,构成中国现代政治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环节。本文试图立足于抗战时期中国社会急剧变动的大背景,以抗战时期国内的政治状况、各在野党派各主要社会阶层的政治诉求、战时政治参与的起步与实践、国统区的地方与省级政治参与、政治参与的高潮——两次宪政运动及联合政府运动为研究对象,试图从中揭示出社会大变动时期政治参与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当今中国政治参与的发展提供些微借鉴。

上官文坤[10](2012)在《《三国志通俗演义》俊杰论》文中研究说明东汉后期自黄巾起义、董卓之乱两次巨荡后,群雄并起,割据一方,尔虞我诈,彼此厮杀,最后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在此过程中,集团之间为了利益,抵巇捭阖,反复无常,斗争激烈。《三国志通俗演义》描述的汉末三国的情形与小说形成的元末明初的社会背景,其多元的社会形态与纵横思想盛行的战国颇多相似之处。因此到了汉末三国,纵横思潮便再次沉渣泛起,再次焕发蓬勃的生命力,甚而形成蔚为大观的态势。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都蒙上浓重的纵横色彩,这也必然在小说里留下显着的印记。纵横之士在演义里就化身为识时务的俊杰之士,这些俊杰身上具备了纵横家自为进取、争利求名、顺时乘势、藉权贵因、朝秦暮楚、崇计尚诈等一切特质。乱世尚纵横,俊杰能以一个积极的姿态投身现实,锐意进取,辩者驰说,智者应机,谋夫演略,武士奋威,量时揆宜,用取世资。本论文运用纵横学理论,以演义中的“俊杰”为视角,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探究俊杰的纵横情怀及其文化底蕴。从环境角度关照俊杰的成才之路。钟会、诸葛恪尽管天资聪颖、家世优越,但缺乏成长的压力,最终功败垂成。即便处于同一环境,谨小慎微的曹丕在夺储之争得以战胜肆志纵情的曹植。然而,身处逆境下的曹操、司马懿却能百折不挠、意志坚韧,成就谋图霸国的事业。相较而言,早年的孙权受命危难之际,性格隐忍,能屈能伸;晚年却变得自以为而是,猜忌昏庸,亦是环境使然。从遇合角度透视俊杰择主之道、用人之术。袁术、袁绍失在有才而不能用,可见识人之难。陈宫、田丰以及沮授败在固守传统儒家价值观,抱残守缺,不识时务,可见一旦相从,中途改弦易辙便困难重重。曹操知人善任,以权术相驭,对荀彧是信任之则用,疑之则弃;对贾诩则因时不同该用则用,能用则用,能贤其才却未尽其才;唯有对郭嘉是不仅贤其才亦能尽其才。孙权任人唯才,意气相投,引得张纮至死不渝,推心置腹,纯情待之。刘备唯才是举,性情相契,庞统几经坎坷,终究得以有志长鸣。法正长期郁郁不得志,终于思得明主。从处理吴蜀关系反映出战术型、战略型俊杰之异。周瑜气量狭窄、目光短浅,囚刘备,取南郡,“赔了夫人又折兵”。吕蒙和陆逊力主夺荆州,不惜代价暗袭关羽,破坏吴蜀的统一战线,身为一世猛将的他们只知为主建功而缺乏长远的政略眼光。关羽刚而自矜,倨傲不逊,破坏“联吴抗曹”的战略方针,遭到吴魏两面夹击而惨败。可知他们是能谋一时谋一域的战术家。鲁肃则不然,用心良苦,深谋远虑,他一贯坚持孙刘联盟的政治路线并身体力行维护和发展孙刘关系,可见他是一个谋万世谋全局的战略家。刘晔明智巧诈,洞察吴蜀关系,计谋狠辣独到,亦不愧为善使阴谋的战略家。而作为演义第一男主角的诸葛亮无疑是全书的灵魂,也是被神化的人物。他是贤相的典范,是智慧的化身,是卓越的战略家,一生功业彪炳,为后人敬仰。

二、把选择操行目标的权力交给学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把选择操行目标的权力交给学生(论文提纲范文)

(1)高级中学德育工作对新高考的应对 ——以心理健康与生涯规划教育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点
第二章 高考新政背景下高级中学德育工作概述及其理论依据
    2.1 高考新政概述
        2.1.1 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高考改革的回顾
        2.1.2 2014 年以来新高考改革的主要内容
    2.2 新高考背景下高级中学德育的新内涵
        2.2.1 生涯规划教育
        2.2.2 心理健康教育
        2.2.3 上述两者的内在逻辑
    2.3 理论依据
        2.3.1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2.3.2 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
第三章 武汉市高级中学德育工作现状调查结果和问题剖析
    3.1 调查对象与方法
        3.1.1 问卷的设计
        3.1.2 样本的选取
        3.1.3 调查工具
        3.1.4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分析
    3.2 新高考背景下高级中学德育工作的积极成效
        3.2.1 以政策为依托,凸显素质教育理念
        3.2.2 以课程为手段,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3.2.3 以成长导师制为引领,发展德育良性循环互动
        3.2.4 以活动为载体,营造文明祥和校园风
    3.3 新高考背景下高级中学德育工作的现实困境
        3.3.1 相关师资力量严重匮乏
        3.3.2 人才选拔时唯“分数论”导向仍然严重
        3.3.3 新的德育措施难以贯彻执行
        3.3.4 学校德育机制不健全,德育实施场所缺失
    3.4 新高考背景下高级中学德育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
        3.4.1 德育工作顶层设计乏力
        3.4.2 学生自我意识薄弱,升学择业缺乏规划
        3.4.3 教师生涯规划教育观念及技能滞后于时代发展需求
        3.4.4 教育主体相对单一且缺乏良好互动
第四章 普通高级中学德育工作对高考综合改革的适应及调整
    4.1 生涯规划教育融入德育工作全过程
        4.1.1 促进学生自我探索早做规划,做最好的自己
        4.1.2 培养生涯规划师资,打造一支专业的教师队伍
        4.1.3 实施教师全员培训,开展学科生涯渗透
        4.1.4 建立生涯教育联盟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与互补
    4.2 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成为中学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4.2.1 加强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价值的认同和理解
        4.2.2 提升德育专兼职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素养
        4.2.3 成立心理咨询中心开展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心理辅导服务
    4.3 搭建家庭、社会德育整合机制,有效形成资源合力
        4.3.1 以家庭德育为起点,父母引导并陪伴学生成长
        4.3.2 以社会德育为保障,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4.4 以制度为依托,促进德育工作行稳致远
        4.4.1 利用“互联网+”德育模式,促进德育管理手段创新
        4.4.2 完善教师育人考评体系,增加学生评教维度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附件A:关于高考新政背景下高级中学德育工作现状的调查
附件B:高考新政背景下高级中学德育工作现状访谈提纲

(2)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生涯指导的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浙江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背景
        1.2.1 国内背景
        1.2.2 国际背景
    1.3 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概念界定
        1.4.1 指导
        1.4.2 生涯
        1.4.3 生涯指导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2 国内外关于生涯指导的研究综述
    2.1 国内外关于生涯指导实践的研究
        2.1.1 国外关于生涯指导的实践研究
        2.1.2 国内关于生涯指导的实践研究
    2.2 国内外关于生涯指导理论的研究
        2.2.1 国外关于生涯指导理论的研究
        2.2.2 国内关于生涯指导理论的研究
    2.3 对国内外生涯指导的研究反思
        2.3.1 对国内外生涯指导发展历程的评析
        2.3.2 对国内外生涯指导相关研究的评析
3 理论基础:舒伯与杜威的相关阐释
    3.1 舒伯的生涯发展观
        3.1.1 生涯发展的五阶段:高中生处于生涯探索阶段
        3.1.2 生命生涯彩虹:生涯的综合性与连续性
        3.1.3 生涯发展拱门模型:生涯决策的多因素影响
    3.2 杜威的指导观和职业教育观
        3.2.1 教育即指导:指导的内涵、原则及要求
        3.2.2 对职业及职业教育的解释
4 普通高中生涯指导的实施现状
    4.1 生涯指导基本普及且初获成效
        4.1.1 生涯指导实施途径多样,生涯课程成为标配
        4.1.2 生涯指导助力学校管理,导师制度逐步形成
        4.1.3 生涯指导促进资源开发,学生体验日益丰富
    4.2 生涯指导的现实取向存在问题
        4.2.1 生涯指导存在功利指导倾向
        4.2.2 生涯指导目标的发展性不够凸显
        4.2.3 生涯指导内容大多围绕学业指导
        4.2.4 部分教师参与生涯指导的意愿不强
    4.3 实施生涯指导的专业性相对欠缺
        4.3.1 生涯规划课程系统性有待加强
        4.3.2 学科教学的渗透力度需加强
        4.3.3 生涯实践活动中的指导需深入
        4.3.4 生涯咨询的方法有待多样化
    4.4 生涯指导的资源建设力度仍有不足
        4.4.1 生涯物质及实地资源的开发率待提高
        4.4.2 生涯物质及实地资源的利用率待提升
        4.4.3 生涯信息资源教育平台普及程度较低
5 普通高中生涯指导实施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5.1 实施生涯指导现实环境的欠完善
        5.1.1 分数至上社会心理的功利驱使
        5.1.2 生涯指导目标框架的引领缺失
        5.1.3 学校领导对生涯指导的认识不够到位
        5.1.4 生涯指导激励与评估制度的不够完善
    5.2 教师实施生涯指导所需的专业素养有待提高
        5.2.1 参与生涯指导的意识不足
        5.2.2 生涯指导所需知识储备较为欠缺
        5.2.3 生涯指导所需技能有待提高
        5.2.4 生涯导师队伍的管理有待加强
    5.3 生涯指导所需资源的管理亟待加强
        5.3.1 生涯指导资源较为缺乏整合
        5.3.2 生涯指导资源较为缺乏维护
        5.3.3 生涯指导资源较为缺乏资金与技术支持
6 优化普通高中生涯指导实施的对策建议
    6.1 改善实施生涯指导的现实环境
        6.1.1 摒弃追求分数至上的社会观念
        6.1.2 建立我国生涯指导的目标框架
        6.1.3 厘清生涯指导包含的内容领域
        6.1.4 健全对生涯指导的保障与评估制度
    6.2 提升教师实施生涯指导的专业素养
        6.2.1 加强教师参与生涯指导的意识
        6.2.2 扩充生涯指导所需知识的储备
        6.2.3 提升教师生涯指导的技能
        6.2.4 实行生涯指导教师的分层管理
    6.3 促进生涯指导相关资源支持
        6.3.1 加强生涯指导资源的开发
        6.3.2 增强生涯指导资源的维护
        6.3.3 加大生涯指导资金与技术的投入
7 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学校领导和生涯教育负责人访谈提纲
    附录2 :普通高中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3 :普通高中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4 :普通高中教师实施生涯指导现状调查问卷(教师版)
    附录5 :普通高中教师实施生涯指导现状调查问卷(学生版)
个人简介

(3)焦虑的“道-德”现象学形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部分 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
    第二部分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焦虑”研究综述
        二、“道德困境”研究综述
        三、“道德焦虑”研究综述
        四、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启发
    第三部分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主要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难点、重点与创新点
    第四部分 研究总纲
第一章 现象学近现代肇始及其内在发展理路梳理
    一、现象学近现代肇始——从康德的实践理性及道德宗教说起
    二、现象学的形式形态与质料形态之争——以胡塞尔与舍勒为例
    三、现象学的情感流变形态与范畴分析形态之较——以爱德华·哈特曼与尼古拉·哈特曼为例
    四、现象学的横向显现形态与直灌体验形态之辩——以黑格尔与萨特为例
    五、现象学的道德心理流变与伦理心态转向之别——以萨提亚与海灵格为例
第二章 “道-德”现象学旨归
    一、现象学中的“道德”意涵阐发及一种中国哲学式的诠释构想
        (一) 道德意识的特点
        (二) 先天意识与后天意识的区分
    二、“道”
        (一) “道”的内涵
        (二) “道”的特点与结构
    三、“德”
        (一) “德”的内涵
        (二) “德”的特点与结构
    四、“道-德”现象学作为一种基本的哲学态度与方法论
    五、焦虑作为“道-德”现象学的衍进形态
第三章 “道”向“德”下贯的源初焦虑——存在焦虑
    一、“道-德”域的运作机制
        (一) “道-德”域的基本结构
        (二) “道-德”域基本结构的原则——自然
        (三) “道-德”域基本结构间的发展动力
    二、存在焦虑的表现
        (一) 被外界环境影响
        (二) 易怒而焦躁
        (三) 为未能达成的沟通懊恼
        (四) 为未完成的事情沮丧
        (五) 为成长中的错谬无奈
    三、存在焦虑的特点
        (一) 无根性
        (二) 主客对立性
        (三) 无力感
    四、存在焦虑的形成原因
        (一) 意向固化
        (二) 后天意识选择失真
    五、“道-德”域中存在焦虑的演化路径
        (一) “道”向“德”的陨落焦虑
        (二) “德”的有限自由焦虑
        (三) “德”的自我建构失败焦虑
第四章 主体进入象征界的焦虑——迷失焦虑
    一、象征界的运作机制
        (一) 象征界的基本结构
        (二) 象征界基本结构的原则
        (三) 象征界各结构间的发展动力——合:与先天意识渐次合一
    二、迷失焦虑的表现
        (一) 讨好
        (二) 指责
        (三) 超理智
        (四) 打岔
    三、迷失焦虑的特点
        (一) 迷失焦虑的发生具有延时性和弥散性
        (二) 迷失焦虑具有强迫性
        (三) 迷失焦虑中存在着自我证明的成分
        (四) 迷失焦虑的人格中自负与自卑共存
    四、迷失焦虑的形成原因
        (一) 迷失焦虑的分层研究
        (二) 迷失焦虑的动力研究
    五、象征界中迷失焦虑的演化路径
        (一) “我”对世界的原初恐惧
        (二) 投射关系中的焦虑
        (三) 投射认同中的失落焦虑
第五章 主体进入自为界的焦虑——虚伪焦虑
    一、自为界的运行机制
        (一) 自为界的基本结构
        (二) 自为界基本结构的原则
        (三) 自为界各结构间的发展动力——和:寻求内部一致性表达
    二、虚伪焦虑的表现
        (一) 回归自我感的悲怆
        (二) 悲剧感的丧失
        (三) 喜剧感的扭曲
        (四) 不良身体反应
    三、虚伪焦虑的特点
        (一) 否定
        (二) 荒谬与厌倦
        (三) 焦躁与愤怒
    四、虚伪焦虑的形成原因
        (一) 虚伪焦虑的分层研究
        (二) 虚伪焦虑的动力研究
    五、自为界中虚伪焦虑的演化路径
        (一) 永不满足的焦虑
        (二) 自我扭曲的焦虑
        (三) 自我逃避的焦虑
第六章 主体进入现实界的焦虑——实现焦虑
    一、现实界的运行机制
        (一) 现实界的基本结构
        (二) 现实界基本结构的原则
        (三) 现实界各结构间的发展动力——现实即实现
    二、实现焦虑的表现
        (―) 拖延
        (二) 病态优越感
        (三) 好高骛远
    三、实现焦虑的特点
        (一) 缺乏自律性
        (二) 缺乏战略性思维能力和理性决策能力
        (三) 缺乏社会感
        (四) 过度消耗意志力储量
    四、实现焦虑的形成原因
        (一) 实现焦虑的分层研究
        (二) 实现焦虑的动力研究
    五、现实界中实现焦虑的演化路径
        (一) 现实入口模糊或滑动的焦虑
        (二) 知行割裂的焦虑
        (三) 社会性创造过程中的焦虑
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研究成果
感怀与致谢

(4)战国策士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题目涉及领域的研究现状
        (一)研究专着
        (二)论文成果
    二、选题原因及研究意义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本文的研究内容
        (二)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战国策士渊源与流变
    一、士的兴起与变化
        (一)春秋时期的士族
        (二)战国时期的策士
    二、战国策士人格分析
        (一)战国策士与春秋君子人格的比较
        (一)春秋君子到战国策士的转变成因
    三、“策士”概念的界定
        (一)狭义范畴
        (二)广义范畴
第二章 思想策士大放异彩
    一、思想策士形成的原因
        (一)对文化的坚守
        (二)对战国现有政治的理性分析
        (三)对自由思想的向往
    二、思想策士形象论—孟子
        (一)孟子
        (二)孟子的王道主张
        (三)王道的余韵—吾养浩然之气
    三、思想策士的哲学价值
第三章 战国策士形象及其特点
    一、战国策士类型
        (一)单一型策士形象
        (二)复杂型策士形象
    二、战国策士的特点
        (一)崇尚功利
        (二)足智多谋
        (三)人格独立
第四章 典型策士个例分析
    一、典型策士确定标准
    二、典型策士人物
        (一)苏秦
        (二)张仪
        (三)张仪与苏秦人物比较
第五章 战国策士语言和文体的形成
    一、战国文体建构及其变化
        (一)文体的界定
        (二)战国策士文体的构建
    二、战国策士语言特点
        (一)汪洋恣肆的气势美
        (二)张扬伶俐的论辩美
        (三)通俗简约的和谐美
    三、春秋余声:纵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
        (一)春秋时代的行人辞令
        (二)战国时期的纵横之风
        (三)战国策士语言与春秋行人辞令的比较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
致谢

(5)学生自主学习中教师支持策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自主学习的相关研究
    (二)自主学习中教师支持的相关研究
    (三)已有研究述评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
四、自主学习的相关理论概述
    (一)自主学习的内涵
    (二)教师支持自主学习的理论基础
五、学生自主学习情况的调查
    (一)调查的目的与内容
    (二)调查的对象与方法
    (三)调查结果的统计
    (四)学生自主学习中的问题及其分析
六、教师支持策略阐述
    (一)合理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加强指导,提高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自我监控能力
    (三)正确引领,完善学生的自主学习策略
    (四)积极参与,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
七、研究反思与展望
    (一)研究反思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6)新形势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及框架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回顾
    第一节 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一、研究生教育的起步(1949-1966)
        二、研究生教育的恢复与改革发展(1978-1999)
        三、进入新世纪后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2000至今)
    第二节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与发展
        一、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起步与规范(1949-1966)
        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恢复和改革发展(1978-1999)
        三、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发展阶段(2000至今)
    第三节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反思
        一、决策反思
        二、管理反思
        三、研究反思
第二章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形势
    第一节 研究生群体的新特点
        一、年龄跨度较大
        二、心理发展个体差异增大
        三、群体规模迅猛增长
        四、个性趋于多样化
        五、就业压力增大
    第二节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新变化
        一、经济全球化加剧
        二、社会文化多元化凸显
        三、大数据时代的来临
        四、德育思潮的发展趋势
        五、培养目标的新要求
    第三节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
        一、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使命
        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
第三章 新形势下研究生思想政治状况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一节 研究生思想政治状况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价值取向多元化
        二、部分研究生社会责任感缺失
        三、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不一致
        四、科研学术道德有待提高
        五、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六、研究生思想政治状况存在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二节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衔接性
        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空泛
        三、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陈旧
        四、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不健全,渠道不畅通
        五、部分教育工作者理念落后
        六、部分研究生导师教书育人的作用发挥不够
第四章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资源的整合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定
        二、唯物辩证法普遍原理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
        三、人的本质学说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
    第二节 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一、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德育理论
        二、传统德育文化在研究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价值
        三、传统德育文化在研究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运用
    第三节 合理借鉴西方德育理论
        一、西方当代德育理论流派分析
        二、当代西方德育理论的特点
        三、当代西方德育理论对于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意义
第五章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要素的优化
    第一节 坚持科学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原则
        一、开放性原则
        二、互动性原则
        三、平等性原则
    第二节 制定明确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一、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两个维度
        二、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第三节 设置合理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一、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合理性的要求
        二、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第四节 采取有效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一、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提高
        二、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
第六章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的创新
    第一节 深化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
        一、构建科学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
        二、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
    第二节 拓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一、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紧密结合
        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三、建立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和干预机制
    第三节 实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合理安排
        一、构建科学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制
        二、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三、建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考评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7)普通高中实施分层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时代的变迁:分层教育的当代意义
        1.1.2 现实的审视:划一性教学之批判
        1.1.3 高中教育的特殊性:一个不容忽视的研究领域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相关研究
        1.3.2 国外相关研究
    1.4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后行政班时代的教育追求——分层教育的理论视角
    2.1 分层教育的概念界定
        2.1.1 相关概念辨析
        2.1.2 分层教育的本质与独特性
    2.2 分层教育的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主义有关人的发展学说:分层教育的理论基础
        2.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分层教育内在机制的理论基础
        2.2.3 主体教育理论:分层教育研究的新视野
    2.3 分层教育的价值定位
        2.3.1 分层教育与教育公平
        2.3.2 分层教育与生命回归
3 普通高中分层教育的实践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3.1 国内普通高中分层教育的实施现状
    3.2 浙江省普通高中分层教育模式探讨
        3.2.1 政策解读
        3.2.2 实施现状
        3.2.3 取得的成果
    3.3 浙江省普通高中分层教育的问题与困惑
        3.3.1 学校基建和分层机制不够完善
        3.3.2 学生管理与教师考核存在难题
        3.3.3 现行高考体制制约必修课分层教育
4 高中分层教育模式的国际视野——美、芬兰、新加坡的启示
    4.1 美国模式:个性化教育与走班管理
        4.1.1 美国个性化教育的特点
        4.1.2 美国走班上课管理的经验
    4.2 芬兰:无班级授课制的开放自由
        4.2.1 不以分数为衡量标志的考评体系
        4.2.2 配套服务和师资保障
    4.3 新加坡:倍感压力的双轨制与分流教育
        4.3.1 新加坡的分流教育简介
        4.3.2 分流教育与双轨制所造成的压力
    4.4 美、芬兰、新加坡分层教育模式给我国的启示
        4.4.1 保证学校自主基础上政府的引导
        4.4.2 较为完善的分层机制与教师培训
        4.4.3 重视学生自治与学校文化建设
5 构建普通高中分层教育有效实施的框架——基于学校层面的思考
    5.1 制定科学的分层模式
        5.1.1 分层机制与实施过程
        5.1.2 分层评价与层次变更
    5.2 合理选择与管理教师
        5.2.1 教师的录用与培训
        5.2.2 教师分配与管理
    5.3 完善分层走班的条件保障
        5.3.1 硬件与软件的保障
        5.3.2 社会的支持和参与
        5.3.3 政府的引导与学校的自主性
6 结论和今后继续研究的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对今后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8)中职思想政治课审美化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二、 文献综述
    三、 研究方法
    四、 创新之处与不足
一、中职思想政治课审美化教学的含义及其目标构建
    (一) 思想政治课审美化教学的概念界定
    (二) 中职思想政治课审美化教学的目标构建
二、中职思想政治课审美化教学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 中职思想政治课审美化教学的现状
    (二) 中职思想政治课审美化教学现状的原因分析
三、中职思想政治课审美化教学的实现途径
    (一) 提高教师的素养——主导
    (二) 认知学生的实际——主体
    (三) 教材内容的处理——载体
    (四) 教学过程的设计——核心
    (五) 评价体系的构建——保证
四、审美化教学在中职思想政治课中的体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学为例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设计意图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课堂实录
    (三) 课堂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和撰写的论文
附录
致谢

(9)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体制下的政治参与(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学术回顾
    一 史学的研究路径
        (一) 关于抗日战争在民主革命中地位的研究
        (二) 关于战时政治人物之理念与行为的研究
        (三) 关于战时国民党中央政治系统的研究
    二 政治学的研究路径
        (一) 政治参与定义的研究
        (二) 有关政治参与动机的研究
第二章 抗战时期政治状况鸟瞰
    第一节 抗战初期的国内政治
        一、 停滞于训政阶段的现实政治
        二、 中国共产党的阶段目标
        三、 其他在野党派的希望与要求
    第二节 抗战建国进程中的政治参与
        一、 中国共产党的诉求
        二、 其他在野党派的诉求
        三、 主要社会阶层的诉求
第三章 政治参与的起步与实践
    第一节 开端于国防参议会
        一、 议事规则中的政治参与权限
        二、 政治参与的初步运行
    第二节 中央政治参与机构国民参政会
        一、 国民参政会条例对于政治参与的规定
        二、 政治参与的运作
        三、 职权的限制与缺失
    第三节 倒孔活动个案分析
        一、 倒孔活动起因
        二、 倒孔活动的开展
        三、 倒孔活动在政治参与上的意义
第四章 国统区的地方与省级政治参与
    第一节 地方自治中政治参与的推行
        一、 地方自治的理论和制度设计
        二、 新县制下的民众政治参与
    第二节 省级政治参与机关——省临时参议会
        一、 省临时参议会的设立与性质
        二、 省临时参议会的政治参与
第五章 政治参与的高潮
    第一节 第一次宪政运动
        一、 以政治参与为核心的七提案解析
        二、 普及政治参与理念的宪政宣传
        三、 宪草修订与国民大会议政会设计
    第二节 第二次宪政运动
        一、 对阻碍抗战建国一党制度的批判
        二、 政治参与的阶段性成果
第六章 政治参与要求的深化:联合政府运动
    第一节 联合政府设计中的政治参与
        一、 联合政府设想的提出
        二、 联合政府设想中的政治参与设计
    第二节 以政治参与为中心的联合政府运动
        一、 拥护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
        二、 反对所谓的“还政于民”
        三、 在四届一次参政会有关国民大会问题的较量中充当主力
    第三节 围绕联合政府问题的较量
        一、 中共在政治上主动出击
        二、 美国介入下的国共谈判
        三、 国共两党坚持各自的强硬立场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10)《三国志通俗演义》俊杰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成才篇
    第一节 顺境成才
        1、 钟会
        2、 诸葛恪
        3、 曹丕与曹植
    第二节 逆境成才
        1、 司马懿
        2、 曹操
        3、 早年之孙权与晚年之孙权
第二章 遇合篇
    第一节 识之难
        1、 袁术
        2、 袁绍
    第二节 悔之难
        1、 陈宫
        2、 田丰
        3、 沮授
    第三节 君臣遇合
        1、 荀彧
        2、 贾诩
        3、 郭嘉
        4、 张纮
        5、 庞统
        6、 法正
第三章 战略篇
    第一节 战术型俊杰
        1、 周瑜
        2、 吕蒙、陆逊
        3、 关羽
    第二节 战略型俊杰
        1、 鲁肃
        2、 刘晔
        3、 诸葛亮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把选择操行目标的权力交给学生(论文参考文献)

  • [1]高级中学德育工作对新高考的应对 ——以心理健康与生涯规划教育为例[D]. 任安琦.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9)
  • [2]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生涯指导的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浙江省为例[D]. 何秋玥. 杭州师范大学, 2019(12)
  • [3]焦虑的“道-德”现象学形态[D]. 谭舒. 东南大学, 2017(12)
  • [4]战国策士形象研究[D]. 余芳.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7(06)
  • [5]学生自主学习中教师支持策略的研究[D]. 杨东东. 西南大学, 2017(02)
  • [6]新形势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张兴春. 南京师范大学, 2015(12)
  • [7]普通高中实施分层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陈洁琼. 宁波大学, 2014(03)
  • [8]中职思想政治课审美化教学研究[D]. 杨艳. 苏州大学, 2012(05)
  • [9]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体制下的政治参与[D]. 赵祖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2(12)
  • [10]《三国志通俗演义》俊杰论[D]. 上官文坤. 温州大学, 2012(04)

标签:;  ;  ;  ;  ;  

赋予学生选择目标的权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