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化学抽雄制种中不同行向和不同行比大田异交结实率研究

小麦化学抽雄制种中不同行向和不同行比大田异交结实率研究

一、小麦化学杀雄制种不同行向、不同行比田间异交结实率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现朝,廖祥政,高建刚,杨卫兵,侯起岭,赵昌平,张风廷[1](2021)在《二系杂交小麦混播制种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性分析》文中指出为研究混播制种模式下二系杂交小麦不同组合制种产量变异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以期为高制种产量杂交小麦组合的筛选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在混播制种模式下,以不育系S1和7个恢复系R1~R7为试验材料,调查穗数、穗粒数和千粒质量等产量构成因素以及抽穗期、花期和株高相关农艺性状,通过相关分析研究不同杂交小麦组合制种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穗粒数与亲本农艺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穗粒数与组合亲本的抽穗期差和花期相遇期显着相关;组合亲本的抽穗期差和花期相遇期与组合穗粒数均呈显着相关,是穗粒数变异的主要因素,而穗粒数变异是这7个杂交小麦组合制种产量变异的主要因素。

张永鹏[2](2016)在《新型小麦化学杂交剂SC2011杀雄效果及制种技术探讨》文中研究说明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做为当前世界三大主栽作物之一,其栽培面积为世界作物面积的16%,年产量可供给全世界35%的人口每年粮食需求,如何提高小麦产量历来为各国农业科学工作者所关注。通过多年小麦生产实践证明,小麦杂种优势利用是当前有效的途径。小麦杂种优势具体表现为根系生长发达、种子生活力强、抗病性好、穗大粒多产量高。化学杀雄法作为一种有效生产杂交种的技术已被广泛用于小麦制种技术中。本研究在介绍小麦制种技术的基础上,综述了利用化学杂交剂进行小麦制种的优势,以及新型化学杂交剂SC2011使用方法,最后讨论了化学杂交剂SC2011定量进行小麦杀雄后的效果。主要结果如下:1.SC2011作为一种新型小麦化学杂交剂,在试验研究中,不同品种小麦化杀后雄性不育率都超过了90%,表明SC2011与小麦不同基因型无明显的互作效应,达到了杂种小麦生产制种要求,说明SC2011是目前一种较理想的化学杂交剂,可大范围用运于化杀杂交组合配制和大面积制种实践中。2.在提高小麦产量的实践中,杂交种的应用蕴藏着无限潜力,选择小麦杂交强优势组合与成熟的制种技术相互配合,已成为当前农业科学工作者首要任务。制种田环境位置的选择,父母本行比播幅的配置、适宜的播期、化杀剂的喷施方法和时期的掌握,以及最终杂交种的收获都需要进行严格的把控,在提高制种产量的同时保证杂交种的纯度,这一切将最终决定小麦的产量。

李建武,邝翡婷,李新奇,杨益善[3](2013)在《杂交水稻机械化制种研究综述》文中指出文章对国内外杂交水稻机械化制种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分析了当前水稻机械化制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提出父母本混播混收机械化分选技术是现阶段实现杂交水稻机械化制种较为可行的技术手段,并针对父母本播差期调节这一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

赵卓军[4](2012)在《化杀杂交小麦高效制种技术体系的研究》文中指出小麦杂交种最终要走向生产,除了选育出强优势组合外,还需要有高效的制种技术作为支撑。小麦是自花授粉作物,繁殖系数相对较低,单位面积用种量较大,因此如何经济有效的生产杂交种种子,是目前小麦杂交种生产上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同时,大力开展杂交小麦制种技术的研究,对促进杂交小麦产业化进程和实现杂交种大面积走向生产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研究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作物杂种优势研究与利用重点实验室,经过多年多点对杂交小麦大面积生产制种中的父母本花期调节、行比配置、异交结实率以及同父异母杂交组合母本异交结实率等进行了比较系统深入地研究,获得下述结果:1.在杂交小麦西杂五号大田制种条件下,父母本设不同播种时期,并采用特定的花期调节剂进行处理,研究比较处理与未处理条件下母本的异交结实率,父母本不同播种时期与是否使用花期调节剂处理均与母本异交结实率有极显着相关性,合理使用相关的花期调节剂,可以大大增加母本的异交结实率,使得制种效益明显提高。2.在西杂五号生产大田制种过程中,分别按照8:8、8:13、8:17、8:19、8:22等不同父母本行比进行种植,保证田间水肥等试验条件相同,在适宜的生长时期喷施一定剂量的化学杂交剂SQ-1,各小区药剂处理量相同。结果表明,在人工辅助授粉条件下,杂交小麦制种田,父母本不同行比结实率差异显着,在父本行数不变的前提下,母本异交结实率随着母本行数的不断增加而降低。其中,既考虑到异交结实率,又考虑到便于机械化收获,父母本8:8行比(即1:1)可以保证足够的花粉供应,适合杂交小麦大田生产制种的行比配比。3.在对西杂五号生产大田和试验田的制种异交结实率进行调查分析与比较,结果表明生产大田和试验田之间没有显着差异;西杂五号制种的行与行之间异交结实率高、数值波动较小,这对西杂五号大面积制种和推广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说明西杂五号不仅具有超高产的潜力,且父母本制种性状优良,西杂五号可以走向大田进行大面积制种,为杂交小麦突破大田生产创造了很好条件。4.通过对同父异母杂交组合的母本异交结实率进行研究与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以开麦18为父本的组合之间的异交结实率没有显着性差异;而分别以小偃22和小偃216为父本的组合之间异交结实率有着明显的差异。同时,以开麦18为父本的组合母本异交结实率平均值普遍低于以小偃22和小偃216为父本的杂交组合母本,小偃22和小偃216为父本的组合异交结实率平均值都比较高。由此可以推断小偃22和小偃216的散粉能力比较强,可在较短时间内选育出具有优良制种性状的亲本,进而以筛选或选用生产上最优良的小麦品种(系)来培育出强优势的杂交组合及杂交小麦新品种可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赵颖[5](2010)在《杂交小麦几个主要问题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试验以经我校改良的育性稳定的小麦细胞质不育系和保持系及其温敏不育系和恢复系为材料,开展了繁殖制种体系及其可恢复性和杂种优势研究,结果如下:1赤霉素敏感品系的筛选要提高细胞质不育系的繁殖产量和杂交制种产量,就必须使父本和母本有一定的株高差。然而,细胞质不育系繁殖时,父本和母本株高相等;制种过程中,也会遇到恢复系与不育系株高相近的问题。本研究以56个优良小麦品系为材料,采用外施赤霉素的方法以增加其株高,取得了不错的结果。供试品系对赤霉素均表现出一定的敏感性,喷施赤霉素后,供试品系株高增加2-16cm;但是不同的品系对赤霉素的敏感性有差异。2烯效唑干粉拌种降低不育系株高如果所培育的保持系对赤霉素不敏感,或用于制种的恢复系株高偏矮,不育系的株高偏高,则可以用降低不育系株高的方法加大不育系与保持系或恢复系的株高差。在湛江,各不育系间对烯效唑的敏感性有差异;在用赤霉素不敏感品种作保持系和恢复系时,可以用30mg/kg和40mg/kg的烯效唑干粉拌种,以降低不育系的株高。3杂交制种(1)不同组合的相对异交结实率和制种产量存在极显着差异。(2)父母本株高差异对相对异交结实率有显着影响。当恢复系株高高于不育系株高时,父母本株高差与该组合的相对异交结实率呈正相关关系。反之,父母本株高差与该组合的相对异交结实率呈负相关关系。(3)父母本水平距离与相对异交结实率的关系密切。不育系边行与中间行的相对异交结实率差异显着,而这种差异与父母本的株高差异大小关系比较密切。4不育系的可恢复性和杂种优势(1)经用6个小麦品系测恢,供试不育系只能被黔麦16恢复或部分恢复。不育系间的可恢复性存在显着差异,改良5418A及1360/S2110-2-4A和黔麦16的杂交一代自交结实率达70%以上,而982系列不育系只能被黔麦16部分恢复。其恢复源较改良前有所拓宽。(2)各不育系与黔麦16的杂交组合中,半数以上组合的单株产量均高于父本黔麦16,表现出一定的产量优势。在产量构成优势方面,各组合的单株有效穗数和千粒重均高于父本黔麦16,表现出较好的杂种优势。品质性状方面,杂种优势不是很强,有待进一步研究。

聂迎彬[6](2007)在《冬小麦杂交种制种和亲本繁殖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新疆农垦科学院作物所麦类研究室经过10多年的不懈努力,在实现AL型三系配套,创造三系资源,选育强优势组合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方向中,制(繁)种技术研究是关系杂种小麦能否应用于生产的重要环节。本试验选取不育系AL18(A)和AL22(A)及相应保持系,恢复系96AR144-1为试验材料,采用正交试验设计,设置多个处理(父母本行比、施肥、密度、喷施化学调节剂),对杂种小麦不育系繁殖和杂交制种技术,以及杂种纯度鉴定技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行比处理中,随着不育系行数的加大,繁殖和制种产量呈增加的趋势,但母本结实率随行比增大呈下降趋势。本试验最佳行比为2:6,亲本繁殖和制种产量都达到最高。2.在一定范围密度加大可以增加有效穗数,提高繁制种产量。当密度为160万/hm2时,繁殖产量最高,AL18(A)和AL22(A)繁殖产量比平均产量分别增加了10.4%和9.5%。合理喷施赤霉素可以增加株高、提高母本异交结实率和产量。在AL22(A)试验中,抽穗20%时喷施赤霉素3000ppm/hm2,比对照产量增加了7.6%。3.拔节期母本追施240 kg/hm2尿素与对照相比,AL18(A)和AL22(A)制种产量比对照分别提高了6.4%和6.9%,不同处理间母本异交结实率差异极显着。母本柱头生活力与异交结实率符合韦布尔函数,AL18(A)和AL22(A)柱头生活力分别持续到第11天和第9天时活力丧失。4.正交试验分析可知,AL18(A)和AL22(A)不育系繁殖最佳处理组合为:A3B3C2D2和A3B3C3D3,杂交制种最佳处理组合分别为A2B3C2D2和A3B3C2D3。5.采用APAGE醇溶蛋白凝胶电泳方法对种子纯度进行鉴定,结果符合指数函数:Y= 0.302811×EXP(1.1964×X)。能够有效的预测田间杂交种的种植纯度。

聂迎彬,韩新年,田笑明,穆培源,邹波[7](2007)在《影响小麦杂交制种产量因素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小麦的杂种优势现象是普遍的、明显的和有利用价值的。目前小麦杂交制种的主要途径是三系配套和化学杀雄。影响三系杂交制种产量的主要因素是:优良亲本的选择以及异交栽培措施的搭配。本文就影响小麦杂交制种产量的因素及杂交制种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王苏玲[8](2006)在《普通小麦—簇毛麦—小伞山羊草双重易位系的筛选》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利用T-型雄性不育培育杂种小麦的一个关键问题是缺少合乎理想的恢复系。因此,迫切需要对现有的恢复系进行改良,加快优异恢复系的选育,创造含有优异恢复基因的优良种质,以适应杂种小麦的制种要求和近年来小麦病害日趋加重的现状。92R149是一个普通小麦与簇毛麦6VS/6AL易位系,来自簇毛麦6VS的Pm21基因是目前最有效的抗白粉病主效基因。2114是普通小麦-小伞山羊草6AL·6AS-6US易位系,携带有小伞山羊草6U染色体上的恢复基因Rf6,表现为单基因恢复,且杂种F1代呈显性,但此易位系对白粉病表现高感。为了选育出育性优良且抗白粉病的普通小麦-簇毛麦-小伞山羊草双重易位系,本研究综合利用根尖细胞(root tip cell,RTC)、染色体Giemsa C-分带、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pollen mother cell metaphaseⅠ,PMC MI)染色体构型分析、双色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和分子标记等技术,对普通小麦-簇毛麦6VS/6AL易位系与具高恢复力的普通小麦-小伞山羊草6AL·6AS-6US易位系2114杂交后代进行鉴定,从F6后代中筛选到一个育性优良且抗白粉病的普通小麦-簇毛麦-小伞山羊草双重易位系。该双重易位系高抗白粉病,抗性与抗病对照6VS/6AL易位系92R149相当。在大棚和大田的恢复度平均值在90%以上。

杨木军[9](2006)在《温光敏两系法杂交小麦技术体系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杂种优势利用作为进一步提高作物单产的有效途径之一,已在许多作物上得到证实。1992年以来,基于小麦温光敏雄性核不育的温光敏两系法杂交小麦,由于具有恢复源广、制种程序简单等特点,已成为我国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主要途径之一。针对杂交小麦研究与应用中存在的强优势组合筛选效率不够高、制种技术不够成熟这2大主要问题,在前期工作基础上,本研究利用云南生态类型丰富的自然优势,以不育系改良为重点,以稳定制种纯度、提高制种产量、简化制种技术为目标,对引进温光敏雄性核不育系C49S-87的育性稳定性、生态适应性和异交结实性等进行了改良;同时对不育系的提纯、繁殖技术,高纯度、高产制种技术和杂交小麦的栽培技术等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1.在洲交中偶然发现C49S-87/96B-138的杂种F1高度不育。利用96B-138与C49S-87杂交,育成了K78S等新不育系。在昆明自然条件下,K78S的临界不育温度为12.8℃,比C49S-87高2.1℃,临界光长12.41h,比C49S-87长0.93h;在海拔1,530~2,400m的不同生态区,K78S表现育性稳定,套袋不育度>98%的不育抽穗期为24~43d,比C49S-87至少长18d;在异交结实性上,K78S的柱头外露率比C49S-87(柱头不外露)高20%~60%、穗下节长7~9cm。K78S在不育性和异交结实性上的显着改进,为进一步降低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的制种风险,稳定、提高制种纯度,大幅度提高制种产量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转育各种品质类型或适于其他麦区应用的新不育系提供了更好的平台。2.K78S的选育表明,筛选、利用对不育系的育性难恢复的材料作转育亲本,是提高小麦温光敏雄性核不育系温光反应临界值的可行途径之一;在可利用的温光敏核不育基因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为小麦温光敏雄性核不育系不育性的遗传改良提供了一种新途径。3.利用K78S组配了通过审定的优良组合云杂5号和云杂6号;云杂5号的成功选育(2001年组配,2004年通过审定)表明,6VS/6AL小麦—簇毛麦染色体易位系是改良不育系、恢复系抗病性的优良抗源;两系法杂交小麦育种技术与常规抗病育种相结合,可进一步提高育种材料的利用效率,加快优良组合的选育进程。4.在适宜制种区的最佳播期范围内,C49S-87和K78S至少可保证不育系植株前5个分蘖穗的不育度达95%以上;而近15年的区域试验结果表明,在云南的生态条件下,所有小麦品种的平均单株分蘖穗数不超过3个;因此在正常的田间出苗情况下,影响制种纯度的主要因素并非不育系的分蘖穗,而是不育系繁殖过程中因部分植株的育性变异所导致的不育系群体育性下降,可通过育性提纯、防杂、去杂和尽可能选择育性能正常恢复的区域繁殖不育系等措施加以控制。5.在生产制种中,云杂5、6号的最佳父母本行比为2:6,加上K78S良好的不育性利异交结实性,其制种纯度可稳定达98%,产量可稳定达3750kg/hm2,比云杂3号(C49S-87组配,2002年审定)提高近70%,杂交种成本大幅度下降,制种效益显着提高。由于K78S的应用,使云南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的制种技术简化为:父母本分播、分收+人工辅助赶粉+常规小麦高产繁种技术,实现了制种技术的常规化,基本达到了建立简易、高效、低成本的杂交种种子生产技术的预期目标。6.确定了杂交小麦的总体栽培技术原则为“利用分蘖优势,构建协调群体,发挥增产优势”。杂交小麦在云南田麦区的最适基本苗为90~105×104/hm2,烟地麦区为120~135×104/hm2,相当于60~75kg/hm2的播种量,可降到常规品种的40%~50%,加上制种产量的提高,亩用种成本可降至与常规品种持平或更低,为杂交小麦的大面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7.通过多年来在不育系改良与提纯、繁殖,恢复改良与组合筛选,制种和栽培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基本建立了一套成熟、稳定、实用的温光敏两系法杂交小麦技术体系。1999年以来,云杂3号、云杂5号和云杂6号3个组合累计种植20,333hm2,平均杂种优势率达15%~20%,进一步验证了该技术体系的稳定性和实用性。此外,结合前期研究和生产实践,对不育系敏感期异常高温情况下制种纯度的保证措施,杂交组合的筛选原则,尤其是如何选育在异常低温情况下育性恢复稳定的优良杂交组合,以及进一步提高小麦杂种优势幅度的可行途径等作了探讨。

徐仲阳[10](2006)在《杂种小麦高效制种技术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杂种小麦最终要走向生产,除了选育强优势组合外,还需要有配套的高效制种技术。小麦是自花授粉作物,播种使采用直播的方式,用种量大,加之繁殖系数相对较低,如何经济有效的生产大量的杂种种子,是目前杂种小麦生产上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开展杂种小麦繁制种技术的研究,对促进杂种小麦尽快产业化并大面积走向生产,进而对我国突破杂种小麦生产应用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正基于此,本研究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作物杂种优势利用与研究重点实验室多年大面积制种实践,对西杂一号父母本花期相遇、行比、播幅播行配置、柱头活力、杀雄剂剂量的最佳配比和最佳喷药时期,以及颖壳开张角度进行了比较系统深入地研究,获得下述重要结果:1.在父母本花期相遇差的情况下,喷施外源物质NAA和水杨酸,通过提高柱头活力和子房大小,延长授粉时间使花期能够良好相遇,提高母本异交结实率。2.在西杂一号大田制种过程中,行比2:5,2:8母本播幅不超过1.6m时,两行父本提供的花粉量基本可以满足需求;行比5:12母本播幅不超过2.4m时,父本提供的花粉量也可以满足需求。在此范围内父本面积的增加对提高异交结实率作用不显着。但是在大面积制种采用超宽播幅(父本2m,母本3-5m),授粉时保持充足的风力与人工辅助授粉,可获得高效益的制种产量,特别是有利于大型机械化操作,简化制种程序,节省制种成本。3.通过人工模拟降雨和雨后复喷小麦杀雄剂对柱头活力和株高的影响表明,杀雄剂在雨前2-8h即可发挥完整作用,并得到良好的杀雄效果良;大剂量或复喷杀雄剂,对母本柱头活力有一定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异交结实率大幅度降低;雌蕊变短变小,成棒状,羽毛没有展开。同时对母本株高有一定降低作用,具体表现在西农1376在最大剂量时植株降低到27cm(正常株高为75cm)。4.试验通过对180个母本,4个父本的720个组合调查其颖壳开张率和开张角度表明,80%以上的小麦品种对杀雄剂敏感,只有极少数小麦品种对杀雄剂表现不敏感。对开张角度的统计表明,对杀雄剂敏感品种颖壳一般都可开张至30o。5.首次将NAA和水杨酸喷施于化杀母本,可以明显提高母本异交结实率,其中NAA影响最大,在2ppm时异交结实率可高达60.90%,水杨酸处理浓度在300ppm时可达42.19%(对照为18.00%)。对穗子糖和旗叶硝酸还原酶含量的分析表明,SQ-1对其变化具有显着影响,其中化杀母本酶活力和糖含量均比对照母本高,很好解释了化杀

二、小麦化学杀雄制种不同行向、不同行比田间异交结实率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麦化学杀雄制种不同行向、不同行比田间异交结实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二系杂交小麦混播制种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调查项目及方法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组合制种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2.2 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异分析
    2.3 组合间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2.4 穗粒数相关农艺性状的变异分析
    2.5 穗粒数和亲本异交特性性状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3.1 影响穗结实特性的因素分析
    3.2 杂交小麦混播制种模式下提高制种产量的策略探讨
4 结论

(2)新型小麦化学杂交剂SC2011杀雄效果及制种技术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现状
        1.1.1 杂种优势在生物界中的利用
        1.1.2 小麦杂种优势利用途径
    1.2 化学杂交剂(CHA)在生物育种中的研究
        1.2.1 CHA的特点
        1.2.2 CHA的研究进展
    1.3 小麦制种技术的研究
        1.3.1 行比播幅研究
        1.3.2 父母本种植方向的研究
        1.3.3 制种田父母本花期相遇的研究
        1.3.4 父母本播量的研究
        1.3.5 人工辅助授粉的研究
        1.3.6 防杂保纯的研究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1.4.1 目的和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不同遗传背景材料对SC2011的敏感性分析
    2.1 供试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田间种植和杂交剂喷施方法
        2.2.2 调查与计算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4 讨论
第三章 新型小麦杂交剂SC2011杀雄及杂交效果研究
    3.1 供试材料
    3.2 试验方法
        3.2.1 田间种植和杂交剂喷施方法
        3.2.2 调查与计算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4 讨论
第四章 新型小麦化学杂交剂SC2011制种技术探讨
    4.1 选择合理制种田,防止天然混杂
    4.2 杂交剂SC2011喷施时期
    4.3 杂交剂SC2011喷施剂量
    4.4 杂交剂SC2011配制程序
    4.5 杂交剂SC2011喷施方法
    4.6 杂交剂SC2011喷施后效果检查
    4.7 仔细去杂,保证纯度
    4.8 人工辅助授粉,提高制种产量
    4.9 分收,分脱,分晒,分藏,严防机械混杂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杂交水稻机械化制种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杂交水稻机械化制种的国内外研究动态
    1.1 国外研究动态
    1.2 国内研究动态
        1.2.1 父母本条播机械化制种
        1.2.2 父母本分植机械化授粉制种
        1.2.3 父母本混播混收机械化分选制种
2 杂交水稻机械化制种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
3 总结

(4)化杀杂交小麦高效制种技术体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杂交小麦杂种优势利用概况
    1.2 小麦杂种优势利用遗传机理和利用途径的研究
        1.2.1 遗传机理
        1.2.2 利用途径
    1.3 杂种小麦繁制种技术的研究
        1.3.1 CHA(Chemical Hybridization Agents)的应用研究
        1.3.2 外源激素的应用研究
        1.3.3 采用合理行比播幅的研究
        1.3.4 种植方向的研究
        1.3.5 花期相遇的研究
        1.3.6 播量的研究
        1.3.7 人工辅助授粉的研究
第二章 杀雄剂 SQ-1 诱导的小麦雄性不育父母本花期相遇的研究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西杂五号经不同处理后的母本异交结实率
        2.2.2 播期、花期调节剂处理与异交结实率的相关性分析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杂交小麦制种田父母本不同行比配置与异交结实率研究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计算方法
    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杂交小麦制种试验田和生产大田制种异交结实率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生产大田和试验田的行平均异交结实率分析比较
        4.2.2 生产大田和试验田的样点平均值分析比较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自然制种区采用同父异母组配杂交组合的母本异交结实率的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小偃216与不同母本杂交组合的异交结实率分析
        5.2.2 小偃22与不同母本杂交的异交结实率分析
        5.2.3 开麦18与不同母本杂交异交结实率分析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杂交小麦几个主要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杂交小麦的研究概况
    1.2 小麦杂种优势的利用途径
        1.2.1 两系法
        1.2.2 化杀法
        1.2.3 三系法
    1.3 三系杂交小麦繁殖制种体系的研究
        1.3.1 不育系繁殖
        1.3.2 杂交制种
    1.4 细胞质不育系的可恢复性研究
        1.4.1 不同类型不育系的可恢复性研究
        1.4.2 不同类型不育系的可恢复性比较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赤霉素敏感品系筛选试验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烯效唑干粉拌种降低不育系株高试验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方法
    2.3 杂交制种试验
        2.3.1 试验材料
        2.3.2 试验方法
        2.3.3 统计分析
    2.4 不育系的可恢复性和杂种优势研究试验
        2.4.1 试验材料
        2.4.2 试验方法
        2.4.3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赤霉素敏感品系筛选试验
    3.2 烯效唑干粉拌种降低不育系株高试验
        3.2.1 不同剂量烯效唑对各不育系株高的影响
        3.2.2 不同不育系对烯效唑的反应
        3.2.3 不同剂量烯效唑对各不育系花期的影响
    3.3 杂交制种试验
        3.3.1 不同组合的相对异交结实率和制种产量
        3.3.2 父母本株高差异对相对异交结实率的影响
        3.3.3 不育系与恢复系的平面距离对相对异交结实率的影响
    3.4 不育系的可恢复性和杂种优势研究试验
        3.4.1 不育系的可恢复性
        3.4.2 杂种优势研究
4 结论与讨论
    4.1 赤霉素敏感品系的筛选
    4.2 烯效唑干粉拌种降低不育系株高
    4.3 杂交制种
    4.4 改良细胞质不育系的可恢复性和杂种优势
    4.5 关于细胞质不育系的改良效果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6)冬小麦杂交种制种和亲本繁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杂种小麦研究概况
    1.2 国内外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现状
    1.3 小麦三系杂交繁制种技术的研究
        1.3.1 不同行比对繁制种产量的影响
        1.3.2 不同施肥量对繁制种产量的影响
        1.3.3 不同株高差对繁制种产量的影响
        1.3.4 喷施赤霉素对制种产量的影响
        1.3.5 人工辅助授粉对繁制种产量的影响
    1.4 种子纯度鉴定概述
        1.4.1 田间小区种植鉴定
        1.4.2 醇溶蛋白 A-PAGE 电泳技术
        1.4.3 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
        1.4.4 分子生物学方法
    1.5 综述小结
    1.6 本研究的重点和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三系材料及来源
    2.2 试验设计及处理方法
        2.2.1 亲本繁殖试验
        2.2.2 杂交制种试验
        2.2.3 种子纯度检验
    2.3 试验调查内容及方法
    2.4 数据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AL 型不育系繁殖技术研究
        3.1.1 父母本不同行比对不育系繁殖产量和异交结实率的影响
        3.1.2 母本各行之间产量的差异
        3.1.3 不同母本密度对不育系繁殖产量的研究
        3.1.4 喷施赤霉素对不育系繁殖产量的影响
        3.1.5 不育系繁殖试验方差分析
        3.1.6 不育系繁殖试验的极差分析
    3.2 AL 型不育系杂交制种技术研究
        3.2.1 不同行比对制种产量和异交结实率的影响
        3.2.2 不同母本行之间产量的差异
        3.2.3 喷施赤霉素对制种产量的影响
        3.2.4 不同施肥量对制种产量的影响
        3.2.5 杂交小麦制种的方差分析
        3.2.6 杂交小麦制种极差分析
    3.3 AL18(A)和 AL22(A)异交产量差异分析
        3.3.1 柱头生活力的测定
        3.3.2 颖壳张开角度的测定
        3.3.3 喷施赤霉素对株高、穗下节长和异交结实率的影响
        3.3.4 追施氮肥对有效穗数、穗粒重和异交结实率的影响
        3.3.5 各影响因子与异交产量的相关分析
    3.4 纯度检验技术研究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亲本繁殖技术研究
    4.2 杂交制种技术研究
    4.3 柱头生活力、颖壳张开角度和穗下节长对异交产量的影响
    4.4 种子纯度检验
    4.5 亲本选育
    4.6 防杂保纯措施
    4.7 经济效益分析
    4.8 本研究不足之处及其尚待研究的问题
    4.9 三系杂交制种展望
    4.10 本研究的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导师评阅表

(7)影响小麦杂交制种产量因素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杂交小麦研究概况
2 影响杂交小麦制种的主要因素
    2.1 亲本性状对制种产量的影响
    2.2 栽培措施对制种产量的影响
        2.2.1 不同行比对制种产量的影响
        2.2.2 花期调节与制种产量的关系
        2.2.3 不同播幅和双亲高度差对制种产量的影响
        2.2.4 施肥对制种产量的影响
        2.2.5 人工辅助授粉
        2.2.6 小麦制种的杂种纯度问题及解决途径
3 研究现状与展望

(8)普通小麦—簇毛麦—小伞山羊草双重易位系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一、小麦抗白粉病育种工作进展
    二、小麦杂种优势的利用途径及研究进展
        2.1 杂种小麦研究概况
        2.2 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途径
        2.3 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进展
    三、抗白粉病基因Pm21和育性恢复基因Rf6
    四、基因聚合
    五、导入小麦中的外源染色体(片段)的鉴定
        5.1 利用亲缘物种特定染色体上携带的标记性状鉴定外源染色质
        5.2 利用分带技术鉴定外源染色质
        5.3 利用分子原位杂交技术鉴定外源染色质
        5.4 利用生化标记鉴定外源染色质
        5.5 利用分子标记技术鉴定易位系
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
    一、材料
    二、方法
        1.细胞学研究方法
        1.1 根尖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制片
        1.2 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制片
        1.3 染色体Giemsa C-分带
        1.4 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
        2.分子生物学方法
        2.1 DNA提取
        2.2 引物合成
        2.3 PCR反应
        2.4 PCR产物检测
        3.抗病性鉴定
        4.育性鉴定
        5.恢复度测验
    三、结果与分析
        1.抗白粉病材料的筛选
        2.有关亲本材料的恢复力测定
        2.1 不育亲本的恢复力测定
        2.2 对抗白粉病易位系92R149的恢复力测定
        2.3 供验材料的原始亲本苏麦3号的恢复力测定
        3.抗白粉病材料且育性优良材料的恢复度测定
        4.抗白粉病材料且育性优良材料的分子标记鉴定
        5.普通小麦-簇毛麦-小伞山羊草双易位材料的分子细胞学鉴定
        5.1 C-分带鉴定
        5.2 荧光原位杂交鉴定
    四、讨论
        1.快速准确鉴定小麦-簇毛麦易位系方法的探讨
        2.本研究所得易位系6US-6BL·6BS的探讨
        3.本研究所选双重易位系频率较低的原因
        4.本研究所得材料的进一步研究与利用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温光敏两系法杂交小麦技术体系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概况
        1.1 杂种优势的概念及应用概况
        1.2 作物杂种优势的遗传机理
    2 小麦杂种优势的研究与利用概况
        2.1 小麦的杂种优势
        2.2 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主要途径及应用概况
        2.3 本研究的选题、主要内容及预期目标
第二章 温光敏雄性核不育系的遗传改良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育系改良
        2.2 改良不育系 K78S的育性及生态适应性研究
    3 讨论
        3.1 小麦温光敏核不育系育性改良的可行途径
        3.2 K78S的育性稳定性和适应性
        3.3 K78S的温光反应临界值
第三章 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优势组合选育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以C49S-87组配的杂交组合
        2.2 以 K78S组配的杂交组合
        2.3 恢复系抗病性改良
    3 讨论
        3.1 优势组合的恢复系类型
        3.2 优良组合和恢复系筛选中的其他因素
第四章 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制种技术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K78S的繁殖
        2.2 父母本行比对制种产量的影响
        2.3 不育系主穗与分蘖穗间发育进度与育性的比较
        2.4 制种纯度检验
        2.5 制种成本简析
    3 讨论
        3.1 不育系的繁殖
        3.2 制种中最佳行比的确定
        3.3 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的制种风险和纯度控制
        3.4 C49S-87与 K78S的制种技术比较
        3.5 两系杂交小麦的制种效益
第五章 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种植密度对生育期的影响
        2.2 不同种植密度下的群体动态
        2.3 种植密度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3 讨论
        3.1 杂交小麦的分蘖优势及其利用
        3.2 杂交小麦的栽培技术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杂种小麦高效制种技术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小麦杂种优势利用概况
    2 小麦杂种优势利用遗传机理和利用途径的研究
    3 杂种小麦异交结实机制的研究
    4 杂种小麦繁制种技术的研究
第二部分 试验部分
    第一章 花期相遇及亲和力的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与分析
        1.3 小结
    第二章 行比播幅的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小结
    第三章 人工模拟降雨对SQ-1 杀雄效果以及复喷对异交结实率的影响
        3.1 材料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小结
    第四章 颖壳开张率和开张角度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外源物质对母本柱头活力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3 小结
    第六章 杀雄剂SQ-1 对不同基因型小麦诱导雄性不育效应的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3 小结
    第七章 化杀亲本发育过程中旗叶硝酸还原酶和穗部糖含量的变化
        7.1 材料与方法
        7.2 结果与分析
        7.3 小结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个人简介

四、小麦化学杀雄制种不同行向、不同行比田间异交结实率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二系杂交小麦混播制种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性分析[J]. 陈现朝,廖祥政,高建刚,杨卫兵,侯起岭,赵昌平,张风廷. 山西农业科学, 2021
  • [2]新型小麦化学杂交剂SC2011杀雄效果及制种技术探讨[D]. 张永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02)
  • [3]杂交水稻机械化制种研究综述[J]. 李建武,邝翡婷,李新奇,杨益善. 湖南农业科学, 2013(06)
  • [4]化杀杂交小麦高效制种技术体系的研究[D]. 赵卓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12)
  • [5]杂交小麦几个主要问题的研究[D]. 赵颖. 广东海洋大学, 2010(05)
  • [6]冬小麦杂交种制种和亲本繁殖技术研究[D]. 聂迎彬. 石河子大学, 2007(06)
  • [7]影响小麦杂交制种产量因素的研究进展[J]. 聂迎彬,韩新年,田笑明,穆培源,邹波. 安徽农学通报, 2007(01)
  • [8]普通小麦—簇毛麦—小伞山羊草双重易位系的筛选[D]. 王苏玲. 南京农业大学, 2006(05)
  • [9]温光敏两系法杂交小麦技术体系的研究与应用[D]. 杨木军. 南京农业大学, 2006(06)
  • [10]杂种小麦高效制种技术体系研究[D]. 徐仲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05)

标签:;  ;  

小麦化学抽雄制种中不同行向和不同行比大田异交结实率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