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木工人赞美(外曲)

伐木工人赞美(外曲)

一、伐木工赞(外一首)(论文文献综述)

曾曦[1](2002)在《黑金时代的爱情》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3月20日这天,是沙尘暴侵淫北方的日子。但我生活的南方这个城市却显得风和日丽。这一天,苏如被法庭宣判无罪并当庭释放。这一结果让许多人迷惑不解,显得有点义愤填膺的,则是作为公诉机关的市检察院的检

于恒星[2](2020)在《目的论指导下《杰克与天才:迷失丛林》(节选)翻译报告》文中研究说明《杰克与天才:迷失丛林》是一本儿童探险类文学的书籍,由作家比尔奈(Bill Nye)撰写。本书讲述的是三位青少年在巴西丛林的冒险故事,通过他们在冒险旅途中的人物对话以及人物活动向人们传递了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意义以及通过努力找到自己朋友的幸福愉悦。本书不仅对于青少年来说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而且对于文化传播以及环保理念的传递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佳作。本篇报告作者在翻译目的论理论指导下在翻译过程中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将原文本想要传达的文化内涵以及人文精神传递给译入语读者。借助翻译目的论采取具体的翻译策略将源语信息汉化,便于青少年儿童读者更好地理解。本篇报告介绍了翻译目的论的产生以及三大原则,该理论对文章的翻译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在目的论的指导下,报告作者对选文中的案例进行分析,阐释了如何正确地理解原文,并且在翻译过程中采取哪些翻译策略对原文进行翻译,对作者的意图以及价值观念进行重现。

苗福光[3](2006)在《生态批评视角下的劳伦斯》文中提出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既相互对立,又血脉相连。人类经历了200万年与自然和其他生物的生存斗争终于“脱离”了大自然。尤其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更是为人类战胜自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但是,人类真的脱离大自然了吗?或者他能否离开自然而独立生存?科学技术能否真的为人类带来福乐?200万年历史中的绝大多数时间里人类都在为生存而与自然斗争,从而把自然看作自己的敌人。这种人与自然相对立的思想已经成为一种定势。但是,骄傲的人类似乎忘记了自己也不过是大自然的一个物种,他不可能脱离大自然而独立生存下来。这不是说人类历史上没有人看清楚并主张人类与自然血脉相连的关系,我想,即使是人类开始有思维能力的早期也一定存在这种念头。西方人较早地就和自然脱离了,而以儒道互补为主流的中国文化更多的是主张人与自然血脉关联;但是到了近现代,中国被拖入了西方现代化的战车,人与生态自然关系变得疏远了。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极大地满足了人类的物质欲求,与此同时,科学技术带来的各种生态灾难也催使人类开始全面反思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二十世纪末叶生态哲学思潮的崛起就是这种反思的标志;以研究文学与自然环境关系为己任的生态批评就是生态思想在文学领域内进行的生态思想革命。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见证了生态批评的崛起,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对经典作家进行重新阐释是生态批评的主要任务之一。劳伦斯是进入我视线的经典作家。 本文共分四章。第一章是文学的生态学阐释。笔者首先就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作了粗浅探讨,分析了人类与自然关系角色的转换;在笔者眼中,人类不过是大自然的一个物种,只不过这个物种在大自然的生态链上变得有些特殊而已;人类不可能脱离这个生态链而独立生存下来,也许其它生物物种灭绝、自然生态极度恶化的那一天就是人类消亡的时间。接下来,笔者探讨了作为独立自然学科生态学的崛起,并探讨了生态学的崛起对其他学科领域的影响。而生态主义则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生态学为人类打开了新的视角,为重新定位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带来了革命性转换。生态主义是一种思维模式,它借助生态学的哲学内涵而非其科学方法。生态主义的出现似乎有着历史的必然性。生态批评主要关注三个方面的问题:自

陈应松[4](2003)在《望粮山》文中提出 这年春上的天气骚怪,到了五月,山上的冰还没有融化的意思,麦子甭说成熟了,就是从冰原里露出几棵绿色的脑袋来也是难事。这一天,就听说一个从陕西来的采药人在山上放言,说他在望粮山上看到了天边有一片麦子。情况本来就让人十分紧张,这人又说出让人如此惧怕的话来,于是金贵的爹余大滚子顾不得年老体衰,挺身而出,率领十来个村人上得山去,捉住陕西来的采药人痛打了一顿,打断了他几根肋骨,赶出了望粮峡谷。余大滚子用他的鹰爪手指着西南方向,对十多个刚刚施过暴的乡亲说:“你们看好了,哪儿有什么鸡巴麦子?没有,是不是没有呀?”他启发他们说。那些人分明听见余大滚子的声音

寓真[5](2010)在《六十年史诗笔记》文中研究说明前言史诗,在辞典中通常释为"反映重大历史事件,或以古代传说为内容的叙事长诗"。这种释义显然受了西方文学的影响,以古希腊诗人荷马的《伊利亚特》为楷范,以为只有那种塑造英雄形象、充满神话色彩的长诗,才叫做史诗。殊不知在中国传统文学中,史诗的概念有别于西方,我们的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向有史诗之称。史诗意识一直

杨可栋[6](1977)在《伐木工赞(外一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祝勇[7](2019)在《故宫六百年》文中认为第一章王者之城一故宫,意思是过去的宫殿。中国历史悠长,经历过无数次王朝鼎革,也就有了无数座过去的宫殿,因此"故宫"这个词,不是今天才有。《汉书》里写:"公卿白议封禅事,而郡国皆豫治道,修缮故宫。"1"故宫"这个概念,至少在汉代就有了。"故宫"的意象,也在唐诗宋词里出出入入,像唐代刘禹锡曾在《踏歌词》里写:"桃蹊柳陌好经过,灯下妆成月下歌。为是襄

朱美姝[8](2021)在《美国西部移民家族史研究 ——以俄勒冈的里奇菲尔德家族为例》文中提出苏联解体以来,西方世界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特别是美国自认为赢得“冷战”,从此可以独霸世界,然而,也就是不到三十年,社会主义中国在世界阔步前进,美国反而陷入了政治分裂和经济混乱,在特朗普执政期间美国问题日益凸显。笔者恰在特朗普执政四年期间的两年在美国从事田野调查工作,亲身体会到美国式民主制度日薄西山,以土地开拓为原动力的美式经济走向尽头,美国社会种族主义矛盾空前尖锐。在此时刻,我们研究美国当年的西部边疆开拓个案,就会发现美国兴盛发展的历史时机和动力,经过近两百年的发展,美国开疆拓土的资源枯竭,移民动力消退,最终会导致以个人主义和利润为核心的西方民主失去生产方式的支撑。这些历史经验和制度问题对世界各国选择什么样的制度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为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提供有力域外经验。笔者在美国俄勒冈大学东亚研究所访问期间,十分有幸搜集到了理查德·查尔斯·里奇菲尔德家族的档案、日记和信件,通过对现今依然居住在俄勒冈大学所在地——尤金的里奇菲尔德家族后人的访谈,我发现这个家族史非常典型记录了从踏上这片新土地到美国独立、从西进运动到世界大战、从战后美国的崛起到今天的三个主要历史过程,理查德·里奇菲尔德的三支祖先,因为不同的原因踏上这片大陆,后来在美国西部开发中移民俄勒冈。真正的历史是无数个人的生命史,正是在所有人的具体行动中,逐渐产生了历史的必然性。家族史的意义就在于它是从个人生命史的角度去观摩这场巨大的历史盛宴,而里奇菲尔德家族史的独特性就在于他们自觉地保留并留传下来每一个时代主要家族成员的个体经历,通过采访、收集、记录这些个体经历,我们向中国读者展示出美国西部移民前后直到今天,这个移民家族在美国的生活:包括独立战争期间他们对旧世界的厌恶和对新世界的渴望,而他的后代,又站在另一个起点,视父辈建造的世界为反抗的对象。这一过程将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第一章主要介绍我的田野对象,通过对俄勒冈尤金地区的了解,就能更准确地了解里奇菲尔德本人以及他的故事,了解这个家族在美国西部移民历史中的典型意义和特殊位置。第二章主要依照历史先后顺序,记录并探讨了里奇菲尔德家族最早移民美国的先祖,提出他们原来的经济基础和文化特征对来到美国的影响。第三章主要展示里奇菲尔德家族移民美国后,白人在开拓殖民地,掠夺印地安人土地方面的历史细节,这些田野材料再现了美国社会制度建立初始阶段土地问题和种族问题的关系。第四章展示了里奇菲尔德家族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经历的具体活动,这段历史的意义就在于经过美国独立战争,里奇菲尔德的先辈决定“西进”。第五章和第六章记录了里奇菲尔德家族移民西部的具体过程,记录了当事人的后代如何看待父辈们历尽艰辛,逐步获得土地并赢得社会地位的过程。第七章是在通过以上田野调查和文献回顾后,我们深入研究里奇菲尔德家族史的意义和问题,而这主要是通过对里奇菲尔德本人进行访谈研究来完成的。笔者经过连续两年对里奇菲尔德本人的访谈和连续三年对其家族文献的收集整理,完成田野调查和文献研究的。从这个家族史中可以看出,每一个成员既是参与者,又是敬畏的观众。如果童年和青春期的经历植根于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那么每一代人的青春期矛盾既相似又不同,历史运动是每一代人的集体创造。对于失去自己土地、仪式和传统起源的移民国家来说,回溯家庭的历史具有文化认同的意义。1840年以后,有陆陆续续的东部和中部移民迁往俄勒冈州,他们起先是骑马和马车,然后通了铁路、水运。这中间发生了许多故事,其中就包括里奇菲尔德的先辈们,这也是美国疆域一步一步西进的过程。在这一时期,俄勒冈对于美国来说是西部边疆,具有外来文明和土著文明交界的边疆特征,西进过程也是美国人真正形成的过程,在对土地的掠夺中,诞生了美国式的民主社会。笔者观察美国西部边疆开拓史的主要视角是土地。从印第安人手中获得土地的不正义性,到为了独立从英国人手中夺取土地的正义性;大到争夺土地的战争,小到土地的投机与兼并,可以说,美国的历史就是土地发展的历史。土地不仅意味着机会,也意味着矛盾的转移。当最后一块边疆被占据以后,土地开拓之路关闭了,国内的矛盾不能再依靠新的土地来转移。特朗普当选总统,反映了美国民主派和共和派前所未有的分歧,国内的宗教矛盾、移民矛盾、贫富差距、性别矛盾一并爆发,但问题的根本在于土地。美国土地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从一开始就是商品,而不是“国有”或“集体所有”,美国移民开拓土地到哪里,那里就是美国的边界。来到新大陆的每一个人,都是从土地买卖开始的,他们跳过了旧大陆将土地和民族、土地和文化联系起来的阶段。因此,美国土地的问题深深隐藏在资本主义制度之中。新教思想所蕴含的资本主义精神,形成了美国土地价值观和企业家文化,认为土地真正唯一的价值,是可以买卖并给人类带来利益的商品。土地成为投机的目标。当然,积累财富的道路之所以畅通无阻,是因为他们有一块富饶的大陆。但是,随着西部边疆开拓时代的结束,西部再也没有更多的自由土地,对自由土地的无止境追求导致资本和领土扩张,对自由经济的无止境追求产生越来越严重的经济危机。

李海英[9](2010)在《1953-2000年:昌耀诗歌创作综论》文中提出近些年来,诗人昌耀得到学术界越来越多的认可,对其诗歌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文本变动、资料不准等各方面原因,引起一些研究者的误解,以至于出现不当的评价和明显的误读。针对这种情况,本文以昌耀(1953-2000年)整体创作为研究对象,从文本出发,分阶段考察昌耀一生的创作,分析其诗歌创作的独特风格,初步探究其诗歌艺术魅力形成的原因。论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引言部分主要介绍当前学术界对昌耀诗歌的研究现状,以及本篇论文的出发点和研究方法。论文的主体部分共分四章。前三章以昌耀的人生际遇和生存处境的变化为时序,把昌耀诗歌创作分为三个时段,分别考察各个时段创作的变化及特点。在此研究基础上,第四章主要探求昌耀诗歌艺术风格的独特性及成因。一、1953-1967年:时代洪流中的放歌。在这一部分,与其他研究者不同之处在于,本文是以50年代在期刊杂志上公开发表的作品而不是昌耀诗集中的文本为研究依据,然后对比分析昌耀在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初重新发表的“旧作”与被昌耀改写后收入诗集中的“旧作”之间的差异,重新考察昌耀最初的精神路向和诗歌理想以及诗歌的艺术成就。通过对昌耀此阶段的歌创作的考察和分析,可以证实当前文学史和学术界对昌耀早期诗作的价值和成就存在着过高评价的不恰切之处。资料证明,昌耀早期的写作与他同时代的诗人并无不同,都是顺应时代主流的“颂歌”,此阶段的作品在艺术探索方面并未取得高于同时代诗人的成就。二、1978-1985年:新的意象和主题的锻造。本章主要从昌耀锻造“高原”意象和表达多重主题的方法入手,通过考察昌耀人生经历与他的诗歌创作之间的关系,展现昌耀诗歌创作的艺术魅力及独特价值。昌耀诗歌中的“高原”意象是由众多的自然、历史、人文意象共同构筑的总体“意象”,这一意象既是诗歌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铺展诗歌主题的必要背景,这是由“诗人”与“高原”之间独特而复杂的关系所决定的。昌耀此时的诗歌主题具有多重性,既有对新时代的热烈赞颂,也有对历史的深刻反思,还有个人抱负的强烈表达,这既是昌耀在新时期实践努力其诗歌理想的表现,也是诗人个体深层的价值目标和精神取向的体现。此阶段,昌耀的诗歌逐渐摆脱早期写作的基调,而表现出富有时代特色的浪漫主义特征,诗歌艺术达到一个自由、高远的境界。三、1986-2000年:焦虑时期。本章主要从昌耀在1980年代后期为了坚守诗歌理想、挑战现实处境和写作困境时采取的写作策略入手,考察昌耀此阶段诗歌转向的原因和转向后的特征。此阶段,昌耀遭遇到的生活、经济、事业和感情等方面的多种困扰,对其写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反映在作品里就表现为一种病态的审美取向和焦虑情绪。此阶段的作品,从诗歌外在的语言、形式到内在的情绪和审美,与前两个阶段的写作相比都有极大的变化。这既与诗人的现实处境与诗歌理想之间的冲突有关,也是诗人自身局限与时代需求之间的矛盾的体现,此时的作品普遍带有深沉、郁结、悲凉的美学特征,投射出一种理想追求、生命价值、历史意识与哲学精神相互纠结的焦虑诗绪。四、对昌耀创作分阶段的考察之后,在这一章中,从诗歌语言、意象的选择和组合、形式特征及诗人的艺术渊源等方面集中探究昌耀诗歌的艺术形式特点及风格形成的原因。结语部分在正文基础之上,对昌耀诗歌创作内容和精神流变进行分类和总结,分析“诗人”与“诗歌”之间的关系,进而强调在作家作品研究中不应忽视作家创作与文化动力、时代氛围、文学史之间的复杂关系,并纠正当下对昌耀诗歌研究的不当之处。昌耀的诗歌,是诗人以生命写就。因此本文在论述的过程中,力求将“诗”和“人”结合起来,通过对诗人的理解来考察其诗歌创作的发展和流变轨迹。

朱迪思·格斯特,朱世达[10](1981)在《普通的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一早上,要想从床上起来,就得找个碴儿,也就是要有某种信念,譬如贴在汽车保险杆上标语纸板那类的东西。在繁忙的快速公路上,人们常用这些玩意儿来互相招呼,互相慰藉:“抵制葡萄”,“要是你爱主,按下喇叭吧”,“要爱动物——吻一下河狸吧”。他们力图寻索、总结出一条条符合自己信念的口号,但最终往往总感到自相矛盾。例如:“我也有个梦——法律和秩序”,“主保祐,让我在芝加哥州银行有个好运气”,“请选举罗德·麦宽恩当美国总统”,如此等等。康拉德·贾勒特仰卧在床上,环视着房间四周的墙壁,纳闷他所收集的标语纸板都到哪儿去了。他曾经非常小心地将标语粘贴在硬纸板上,生怕损坏墙壁,还用挂钩悬吊在墙上。如今却不见了。也许随同垃圾一起给扔掉了——其中还有他初中时代的纪念品呢:“幼狐队”啦,“自袜队”啦,以及“熊队”等等8×10英寸的彩色照片。太糟糕了。抬起头能瞥到点儿东西,才会使人觉得顺心。可是,现在四周墙壁却空空如也。墙是最近重新粉刷过的。浅蓝色,这是一种令人不安的颜色。忧虑是蓝色的,而失意是灰色的。他知道这些颜色的不同含意。他曾

二、伐木工赞(外一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伐木工赞(外一首)(论文提纲范文)

(2)目的论指导下《杰克与天才:迷失丛林》(节选)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1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of the report
    1.2 Significance of the report
2 THE TRANSLATION OF EXCERPTED TEXTS
    2.1 Introduction to the text
    2.2 Translation process
        2.2.1 Pre-translation
        2.2.2 While-translation
        2.2.3 Post-translation
3 THEORETICAL FRAMEWORK
    3.1 Introduction to the skopos theory
    3.2 The rules of skopos theory
        3.2.1 The skopos rule
        3.2.2 The fidelity rule
        3.2.3 The coherence rule
4 CASE ANALYSIS
    4.1 Examples under the skopos rule
    4.2 Examples under the fidelity rule
    4.3 Examples under the coherence rule
5 CONCLUSION
REFERENCES
APPENDIX

(3)生态批评视角下的劳伦斯(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学的生态学阐释
    第一节 人与自然:角色的转换
    第二节 从生态学到生态主义
    第三节 一分为三: 人类三个知识系统的生态学建构
    第四节 文学的生态学阐释
第二章 生态原野中的劳伦斯
    第一节 劳伦斯:时代、生平和创作
    第二节 伊斯特伍德和黑格斯农场:“心灵的故乡”
    第三节 荒野中的劳伦斯
    第四节 “原野的朝圣”: 旅途中的劳伦斯
第三章 劳伦斯的自然生态思想
    第一节 作为生态批评家的劳伦斯
    第二节 劳伦斯诗歌中的自然生态思想
    第三节 劳伦斯作品中的“自然人”形象
    第四节 劳伦斯的动物生态伦理观
    第五节 康妮的选择:回归自然
第四章 劳伦斯的社会与精神生态思想
    第一节 劳伦斯对文明社会的生态批判
    第二节 劳伦斯作品中的“文明人”形象
    第三节 劳伦斯作品中性、婚姻和精神的生态哲学意蕴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故宫六百年(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王者之城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第二章天地之心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第三章午门以深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第四章太和千秋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第五章文华风流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第六章内阁长夜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第七章乾清疑云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第八章后宫芳华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第九章一座书城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第十章天府永藏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第十一章养心垂帘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第十二章寻延书屋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第十三章宁寿孤影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第十四章永别神武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8)美国西部移民家族史研究 ——以俄勒冈的里奇菲尔德家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目的和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目的
        三、选题意义
    第二节 选题特点、难点和问题
        一、特点:海外边疆移民研究
        二、难点:当事人访谈、文献收集和求证
        三、问题:如何看待美国的土地?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资料简介
        一、国内研究简介
        二、国外研究简介
    第四节 海外田野工作方法和研究方法
        一、口述史的方法
        二、历史文献方法
        三、民族学田野调查法
    第五节 逻辑框架
第一章 从认识理查德·查尔斯·里奇菲尔德开始
    第一节 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
        一、缘起
        二、美国新教文明的危机
        三、三位一体与四位一体的关系
    第二节 理查德·查尔斯·里奇菲尔德的成长经历
        一、他的童年
        二、他的家庭
    第三节 从里奇菲尔德家看美国边疆移民的家庭教养模式
        一、严厉的母亲
        二、友好的父亲
第二章 追寻新的土地:第一代里奇菲尔德家族移民
    第一节 格里芬号的到来
        一、第一代里奇菲尔德家族成员踏上美洲大陆的背景
        二、教派分歧与家族起源
        三、荣誉炮兵团的建立和劳伦斯·里奇菲尔德
    第二节 “神圣共同体”及其经济生产方式
        一、斯基尤特:最早的落脚地
        二、巴恩斯特布尔:早期殖民地的开发
        三、早期移民的主要生产活动
    第三节 便宜的土地
        一、从印第安人手里购买土地
        二、成为年轻的土地所有者
        三、新的阶级分化和新教主义的削弱
第三章 白人的殖民开拓:移民后的里奇菲尔德家族
    第一节 贪婪的土地掠夺
        一、边疆线第一次推进的背景
        二、向西部拓殖
        三、富饶与浪费
    第二节 美国大革命前夕:资产阶级争取经济自由
        一、美国大革命前的社会分工和英国重商主义的失败
        二、掠夺土地与操控民主
    第三节 最自由的民族最革命
        一、辉格党与托利党斗争影响下的生活记录
        二、美国发生独立战争的因素
第四章 里奇菲尔德先辈经历的独立战争
    第一节 战争是令人痛苦的:里奇菲尔德的战争日记
        一、经历战争打响和动乱
        二、经历恐怖的战争场面和战时生活
        三、士气大增
    第二节 法国军队的到来与参战记录
        一、法国军队的规模
        二、法国军队的行军路线
        三、九月——法国军队参战
    第三节 约翰·麦吉尔弗拉与里奇菲尔德家族的人生交错
第五章 危险的旅途:里奇菲尔德家族的幸运之神
    第一节 俄勒冈的第一批来客
        一、穿越大平原
        二、莱伯太太和印第安人的“切手事件”
    第二节 幸运之神
        一、永远不要走捷径
        二、阿普尔盖特小道
第六章 最后的边疆:里奇菲尔德家族定居俄勒冈
    第一节 西进运动中的土地政策
        一、运河与铁路的发展和家族的西迁
        二、在南达科塔州的宅地
        三、土地、自由和资本
    第二节 在俄勒冈州的命运交汇
        一、乔治·里奇菲尔德和亚查茨印第安人保留地
        二、威拉米特河谷的繁荣和里奇菲尔德爷爷的铁路爱情
        三、里奇菲尔德父亲的律师事务所和美国社会家庭结构
第七章 额外的问题——理查德·里奇菲尔德的惑与解
    第一节 里奇菲尔德的家族精神
        一、国际互助——多元与包容
        二、崇尚和平——理查德·里奇菲尔德对越战的态度
        三、一个家族的内生动力
    第二节 中美建交后里奇菲尔德对中国的访问
        一、从尼克松到里根——共和党执政理念的转向
        二、中美建交之旅与理查德的困惑
结语
    一、问题的症结——对自由的追求退化成了自由经济的倡导
    二、把根扎进土里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1953-2000年:昌耀诗歌创作综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1953-1967 年:时代洪流中的放歌
    一、1953-1957 年:热情的歌唱
        1.1953 -1955 年:以朝鲜战争为题材的作品
        2.1955 -1957 年:早期青海题材的作品
    二、1957-1967 年:“地下写作”的作品
        1. 被改写的旧作
        2. 改写后的旧作
第二章 1979-1985 年:新的意象与主题的锻造
    一、“高原”意象
        1. “高原”形象的“发现”
        2. “高原”形体的塑造
    二、多重的诗歌主题
        1. “爱”与“死”
        2. 以“诗人”的身份发言
    三、诗人与高原
第三章 1986-2000 年:焦虑时期
    一、“困守”中的焦虑
        1. 时间意识
        2. 历史意识
    二、“人间”的痛楚
        1. 诗人之“穷”
        2. 诗人之“情”
    三、写作困境
第四章 昌耀诗艺追索
    一、语言实验
    二、意象炼造
    三、诗体探索
    四、伟大的“学徒”:模仿与创造
结语
附录:1953-1957 年公开发表的作品
参考文献
后记

四、伐木工赞(外一首)(论文参考文献)

  • [1]黑金时代的爱情[J]. 曾曦. 中国作家, 2002(03)
  • [2]目的论指导下《杰克与天才:迷失丛林》(节选)翻译报告[D]. 于恒星.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3]生态批评视角下的劳伦斯[D]. 苗福光. 山东大学, 2006(12)
  • [4]望粮山[J]. 陈应松. 上海文学, 2003(06)
  • [5]六十年史诗笔记[J]. 寓真. 黄河, 2010(05)
  • [6]伐木工赞(外一首)[J]. 杨可栋. 新疆林业, 1977(S1)
  • [7]故宫六百年[J]. 祝勇. 当代, 2019(06)
  • [8]美国西部移民家族史研究 ——以俄勒冈的里奇菲尔德家族为例[D]. 朱美姝. 中央民族大学, 2021(10)
  • [9]1953-2000年:昌耀诗歌创作综论[D]. 李海英. 河南大学, 2010(12)
  • [10]普通的人[J]. 朱迪思·格斯特,朱世达. 译林, 1981(03)

标签:;  ;  ;  ;  ;  

伐木工人赞美(外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