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企业财务诊断、指导和生产促进的实践

做好企业财务诊断、指导和生产促进的实践

一、搞好企业财务诊断指导促产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孙学俊[1](1993)在《搞好企业财务诊断指导促产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培植财源,促产增收是税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经济改革的步伐正在加快,企业改革以转变经营机制为重点,因此我们税务部门的促产手段也应围绕转变企业经营机制,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这个中心。实现税收促产手段由传统性向智能性的转变,使税收促产工作更上一层楼,为企业提供管理服务,向管理要效益。而进行智力促产的关键在于搞好企业的财务状况的分析,对企业财务状况作出正确的诊断。企业财务诊断的内容比较多,需要根据促产对象的实际状况,抓住重点、解决主要问题。具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诊断:

赵勇[2](2010)在《当代中国税收服务模式变革研究 ——以7-S系统思维模型为分析框架》文中认为进入新世纪以来,为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党中央提出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构建服务型政府成为新时期我国政府组织变革与职能转变的宏伟愿景与行动目标。税收作为各级税务行政机关的重要公共职能,不仅履行着为国聚财的重要职责,而且担当着为纳税人提供服务的神圣使命。建立现代税收征管新体系,树立纳税服务的理念,是我国当前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任务。本文运用国际着名的管理咨询公司提出的麦肯锡7—S系统思维模型,相继从理念、战略、结构、体制、风格、人员、技术七个方面对我国税收服务模式变革问题进行探讨。全文包括绪论、主体、尾论三大部分,其中主体部分又分为八章。绪论是本文的引论部分,主要交代本文的写作缘起、研究意义、核心概念、研究进展、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等。第一章厘定了本文的逻辑分析框架,对7—S系统思维模型的由来及价值、运用7—S系统思维模型考察我国税收服务模式变革问题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展开论述。第二章对税收服务理念的历史、结构特征及路径演化逻辑进行了探讨,认为长期以来,我国奉行的是一种“管制型”或“管制型服务”的税收服务理念,在实践中引发一系列问题和矛盾,日益难以满足纳税人对服务的需求及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为此,笔者提出“服务型管制”的发展理念,认为新时期税收服务应当践履“寓管理于服务之中、通过服务体现管理”的理念,并在此基础上探寻构建新型税收服务理念的路径选择。第三章对我国税收服务的战略问题进行探讨,指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经济短缺和物资匮乏,为了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和发挥集中有限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我国建立了集中统管的“经济建设型”财政。在这一财政模式下,作为国家经济命脉及政权运转基础的税收要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具有“聚财为国”的特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公共财政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在公共财政模式下,要求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及为纳税人服务。不过,由于体制、观念等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聚财为民”一直停留在宣传、口号和号召的阶段,与实际行动尚存在一定差距。在此基础上,笔者尝试性提出新时期税收服务战略要实现从“聚财为民”到“为民聚财”的转变,切实尊重纳税人的权利并从根本上树立纳税人的主体地位。第四章对我国税收服务的组织结构变革进行考察,认为构建服务型税务机关是新时期税收服务组织结构变革的重要目标和路向,这不仅要求税务行政机关在组织结构上完成从竖直化到扁平化的转变,实现税收服务体系的灵巧化与多样性,而且要求税务部门转变观念、调整定位、创新机制及优化手段。第五章从税收服务社会化的角度对我国税收服务的体制变革进行考察与分析,对税收服务社会化的历史背景、动因、内涵、发展及其不足进行了探讨,指出新时期我国税收服务体制变革的方向是实现从“单中心”到“多中心”的转变,在发挥政府在提供税收服务方面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调动市场、社会、志愿组织及个人的积极性,实现政府与社会力量的协同治理。第六章从税收文化的角度对我国税收服务的风格变革问题进行探讨,在考察税收文化的内涵、功能、目标与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提出在新的时期,为更好地满足纳税人的服务需求,必须对传统的“重管理、轻服务”甚至“以管理代替服务”的消极文化观及服务方式进行重塑和再定位,并致力构建积极主动型的税收文化和服务风格。第七章对我国税收服务的人员变革问题进行探讨,认为在新的时期,要适应市场化条件下人员配置及其成长发展规律的新趋势与新要求,实现从传统人事管理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第八章对信息化条件下我国税收服务的技术变革进行考察,认为电子税务的兴起不仅是政府税收服务职能在技术和工具层面的变革,而且也是政府管理理念、方式及行为上的一次革命,其目标旨归和价值归宿在于广泛借用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政府管理与服务从人工型到电子型的转变,从而降低服务成本,并为纳税人提供更为便捷、高效和优质的服务。尾论部分对本项研究进行总结,分析研究过程存在的局限及不足,并对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进行前瞻性预测和展望。本文可能的创新在于:第一,研究视角和框架的创新。本文以7—S系统思维模型为分析框架,对我国税收服务模式变革问题进行探讨,全面考察了税收服务模式变革的理念、战略、结构、体制、风格、人员、技术问题。这种研究视角和框架在国内学术界具有开拓性和创新性。第二,研究结论的创新。在结合经验素材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笔者创新性地提出了当代中国税收服务变革的理想模式,即税收服务理念从“管制型服务”到“服务型管制”、税收服务战略从“聚财为民”到“为民聚财”、税收服务结构从竖直化到扁平化、.税收服务体制从“单中心”到“多中心”、税收服务风格从被动型到主动型、税收服务人员从传统人事管理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税收服务技术从人工型到电子型。这种见解和主张对推进税务部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及当下中国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应用价值。

湖北省襄樊市税务局[3](1987)在《切实加强基础建设 努力提高税收工作水平》文中认为 襄樊市税务局下辖12个县(市)、区税务局,共有3 200多名税务干部。1984年税务机构单独设置以来,我们从税收工作的实际出发,切实加强"经济税源、征管制度和干部队伍"三项基础建设,努力提高税收工作水平。三年来,我市税收收入每年以17%以上的幅度稳步增长,每个税务干部职工为国家收税31万多元。1985年7月,我局作为先进单位出席了全国税务工作会议;1986年7月出席了全省思想政治工作会议。

章森[4](2015)在《B公司培训外包供应商的评价与选择》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源于B公司在培训外包管理过程中所发现了一个实际问题,即在开展培训外包之前,如何对外包供应商进行全面的评价,从而提升培训外包资源选择的准确性,最终提升培训外包的质量。针对这个问题,本文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基于一定的研究方法和过程,开发了一个符合B公司实际情况的培训外包供应商的评价工具,解决B公司在培训外包管理过程中的评价方法与选择标准问题,为降低培训外包的风险,提升培训质量创造了价值。本文从问题出发,通过B公司历史积累的培训统计和反应评估数据,从多个维度对问题进行了界定;明确了培训外包供应商的选择评价工具是解决B公司培训外包管理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案。本文的研究过程中,基于四个评价指标维度的确定,从相关文献中去发现了一系列指标,并对指标进行了频数分析,提炼出了高频显着性评价指标,并从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可得性和可比性两个条件对指标进行了筛选。其次,通过了层次分析的方法对指标进行了权重的设立;并通过B公司员工的态度调研,对权重的结果进行了部分验证,输出了评价工具。最后,通过评价者一致性检验和效标检验的统计方法对评价工具的信度和效度节进行了验证。理论应用上,本文综合了多个理论体系。将服务质量评价、培训有效性、服务外包、人力资源外包、企业培训课程设计、胜任力模型、供应商管理,等诸多理论基于评价指标的四个纬度进行了整合;不仅参考了培训外包供应商的资质指标,还借鉴了人力资源外包供应商及服务外包供应商的资质指标;不仅提炼了培训课程设计的要素,还萃取了培训有效性评价的要素。技术方法上,本文应用了文献频数分析、问卷调研与分析,层次分析、群体决策、相关性分析、信效度检验等多种研究手段与技术。本文的输出成果是一个培训外包供应商的选择评价工具,从四个维度下的29个指标项对一个培训外包供应商进行系统的评价,并提出了对于该工具应用的一系列保障性措施。该工具以B公司培训外包管理的问题为背景,以解决该问题为目标,最后输出的评价工具及其整个指标体系基于上述的研究过程,相比其它文献中的指标内容,具有一定程度的创新性、全面性及实践价值!

李龙[5](2014)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以湖南省为例》文中指出农产品卖难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三农”的发展,随着中国“入世”时对农产品12保护期承诺的结束,我国农产品面临国际市场压力更大。培育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是解决我国农产品占领国内外市场的关键。而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又是企业员工创造并维持的,因此,研究龙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为了提升企业竞争的突破口。我国龙头企业的传统管理模式已过时,农业企业竞争的焦点已经逐渐转移到了以人为中心的无形资产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成为了企业战略决策的核心要素,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高度决定着龙头企业未来的发展速度。基于以上认识,根据目前世界上五种主要的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及相关理论,本研究以湖南为例,通过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并重、阶段成果应用法等研究方法,创新性地提出了适合于农业龙头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模型设计思路:参照Kleiman提出的基于企业竞争优势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强调以提升农业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为宗旨,以企业战略总目标的逐步分解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实施两方面为主体来构建龙头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模型,具体包括六个模块:(1)基于企业战略的龙头企业战略人力资源规划模块;(2)基于企业战略和人力资源招聘职能的龙头企业管理者胜任力模块;(3)基于企业战略与员工考核的KPI绩效管理模块;(4)基于员工发展与公司战略的工员培训体系;(5)基于员工竞争与公司战略的激励模块;(6)基于员工凝聚力与企业核心力的企业文化创建模块。并对各模块中涉及的相关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最后提出研究结论与展望。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为四个方面。第一部分是理论研究。收集和分析龙头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的文献、理论依据。重点阐述了对本论文研究有重大参考作用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五种主要模式。第二部分是现状与问题分析。以湖南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和文案调查,彻底摸清目前龙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与问题。归纳了目前龙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有“缺乏科学的人力资源的管理理念、人力资源管理各职能模块不协调”等六个方面的不足。第三部分是模型创建和对策研究。结合第一、二部分的理论研究内容和政策现有政策措施,以湖南为例,先创建龙头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模型,然后分别研究模型中的六个具体模块的构成与管理措施。第四就是研究结论与展望。

胡朝举[6](2003)在《中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是关于中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理论与实证的研究。在借鉴前人的理论研究成果和紧密结合中国商业银行实际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理论框架,并就其理论框架对照于中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实践作出实证分析,以揭示出中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接着在深入分析中国商业银行现实的客观环境基础上,又系统地研究了中国商业银行在WTO框架下的营销理念、运行机制、营销战略和组合策略,进而提出了适宜的市场营销的配套政策措施。论文基本实现了三大目标:一是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创建了适合于开放的市场体制下中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理论框架;二是考察了中国商业银行营销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和面临的环境,从而印证并检验所创建的理论框架;三是探索了中国商业银行营销盈利机制、营销战略和政策措施。 一、论文的基本结论 本论文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综合分析与比较分析、理论分析与政策设计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得出以下研究结论: 1、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理论的创立有着丰富的理论渊源和理论基础。马克思的商品资本流通与实现理论、地租理论是商业银行营销理论形成的重要理论依据。商品资本流通与实现理论研究了商品流通并最终实现其价值的条件、机制等,指导着以客户需求为核心的营销理论的构建;地租理论提出了自然地理优势以及追加投资能产生极差收益的机制,这对商业银行的网点设置与布局等营销策略有重要指导意义。西方经济学的需求理论、价格与非价格竞争理论、产品差异化和竞争结构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心理预期理论均是商业银行营销理论的重要理论源泉。尤其对“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商业银行营销理论框架的构建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理论思路。此外,中外众多学者还对商业银行市场营销进行了直接的理论探索,也为本论文的理论构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理论是一个内容庞大的理论体系,现代商业银行营销活动应是一个从研究消费者需求开始,最后又回到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终结点的不断循环的过程,是一个内容丰富的集合概念。现代商业银行市场营销是商业银行为了生存与发展,以金融市场为媒介,以客户需求为核心,根据客观环境条件和银行自身的能力,创造与交换金融产品与服务,从而刺激和满足客户需求的社会行为和经营管理过程。它并不等同于推销和促销(推销和促销只是营销的一个基本内容),而是服务营销、关系营销、整体营销、品牌营销的集合体。商业银行市场营销又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括了探查(市场调研)、分割(市场细分)、优先(选择目标市场)、定位(市场定位)和采取产品、定价、分销、促销等策略的全部内容,也包括了营销环境分析、市场分析与定位、营销战略与组合策略选择、管理营销活动的全部过程。一个完整的商业银行营销活动,离不开营销主体、营销对象、营销载体、营销环境、营销手段、营销资源和目标等要素,因此,它又是一个系统性的和不断发展的概念。 3、制度和体制对商业银行市场营销有着深刻的影响,好的制度能有效激励和约束商业银行规范化地和有序地开展市场营销活动,并为客户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广泛和高质量的金融产品或服务。好的制度和体制对于提高商业银行生产力和竞争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竞争的效率主要取决于制度的效率,体制是构成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基本因素。经济转轨体制逐步释放了中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活力,但不合理的行政管制约束和分业经营体制也制约了商业银行营销潜力的正常发挥。在这一时期,体制不完善、制度不健全是制约商业银行市场营销正常发展的关键因素。市场体制为商业银行市场营销提供了有效的制度安排,银行高度商业化、市场化,体制或制度释放的激励机制有力地促进了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发展,尤其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商业银行市场营销活动向国际化展开,开拓了盈利的广泛可能性。由于不同体制的约束和激励条件不同,不同体制下的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盈利模型的影响因素也有重大区别,但根本区别在于体制或制度所起的作用程度不同。 4、中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目前还处于初级萌芽的发展阶段,存在较多的问题,已从多方面制约着商业银行市场营销快速成长与发展。中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起步滞后于一般工商企业,目前初步引入了西方营销理论与观念,新产品开发步伐开始加快,营销渠道和手段已开始多样化,但仍然存在市场营销理念不够成熟、市场营销组织体系不健全、市场营销的运作不够规范、市场营销效率(益)低下等问题。其中市场营销理念主要表现为市场营销观念淡薄、视营销为推销和促销;在营销组织体制方面也未建立起适应现代营销理念的营销组织机构,银行营销职能部门被弱化,银行各职能部门之间缺乏营销联动机制,营销队伍建设滞后。在营销运作方面表现为目标市场定位不准、产品开发创新不足、营销行为存在偏误,从而严重影响了银行营销效率和效益的提高,阻碍了银行产业部门的可持续发展,也制约了市场经济主体的培育和发展,在宏观上影?

韩丽晶[7](2006)在《企业文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国内外学术界在企业文化与企业绩效领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学者们从众多的角度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和创新,形成了一系列理论观点,对上述问题的研究也日趋系统化和体系化。 本文针对企业文化与企业绩效领域理论研究和建设的现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发现虽然国内大多数企业的经营者们都已认识到企业文化能够提高企业绩效,但在以企业文化提高企业绩效的实际运用和建设中还存在着发展西化、建设形式化、统一化、文化建设等同于思想政治工作等诸多的缺陷,究其原因是没能准确地把握企业文化的内涵、结构和作用机制。 本文首先明确了企业文化的内涵,并运用同心圆理论构建了广义企业文化的系统整合全息图,并对企业文化与企业绩效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结合企业实例,找出了有利于提升企业绩效的企业文化构成模式。然后,通过文献综述、假设验证得到全新的企业文化与绩效相互促进机制模型。在此基础上,深入企业调研,针对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以公共事业型企业为例,提出了以文化手段提升绩效的设想和高绩效企业文化建设的方案和文化的定位,以供企业参考和借鉴。

胡邦喜[8](2007)在《基于信息化的现代大型企业设备管理理论与方法研究》文中认为为适应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对现代大型企业设备管理的新要求,本文对基于信息化的现代大型企业设备管理理论与方法进行了研究。依据现代设备管理理论与方法,以及现代分布式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最新理论成果,构建了企业设备管理信息平台模型,并着重从设备中期管理的角度,研究了设备监测与运行管理系统、设备协力维修保产体系、设备备件管理新模式、以及设备智能故障诊断系统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主要内容包括:设备管理信息平台模型分析了大型企业设备管理信息化的特点和需求,结合现代分布式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构建了基于企业服务总线(ESB)的平台架构,并设计了标准的设备管理功能模块,探讨了该平台的数据库支持、运行环境与信息安全管理问题。设备监测与运行管理系统以预知维修理论、全寿命周期费用控制与决策理论以及可靠性理论为指导,基于企业设备资产管理信息平台(PMIS),将离线检测无线传输趋势分析系统、在线监测智能诊断系统和设备寿命周期费用决策支持系统进行无缝集成,研究了各系统的拓朴结构、实现的关键技术与模型,最终构建起设备监测与运行的综合管理系统,实现对数以万计的关键设备受控点有效的监测诊断,全面控制设备的技术经济状态。设备协力维修保产体系针对传统维修体制维修力量分散、维修能力过剩或忙闲不均、维修成本过高、劳动生产率低等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协力维修保产体系;建立了两种典型的协力维修保产模式:专业化矩阵式维修保产模式和分区包干、专业综合式协力维修保产模式;构建了协力维修保产的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重点研究了该评价指标体系的离散数学模型评价方法。设备备件管理新模式针对传统备件采购仓储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三类新型的备件采购仓储模式,即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低值、小批量备件的网上超市模型;小概率、超值事故备件联合储备的共享模型;高频率低附加值消耗件和通用备件的JIT供应方式。探讨了每种备件采购仓储模式的实现原理和方法。设备智能故障诊断系统在剖析现代智能诊断理论方法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智能诊断系统网络平台模型设计、推理逻辑模型设计、数据存储与管理模块设计、数据远程通讯模块设计等关键技术,并以武钢炼铁厂5#高炉炉顶齿轮箱为实例验证了上述技术。实证研究将以上信息平台构建、设备运行管理、设备维修管理、设备备件管理和故障诊断管理的原理方法与技术手段应用于武钢的实证研究,并对实施的经济效益作了评估。

崔光明[9](2007)在《神火集团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研究》文中指出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的发展和延伸,伴随着企业文化管理时代的到来,作为为中国做出突出贡献的国有企业所面临地严峻挑战也日益凸显。国有企业不仅面临着国内的激烈竞争,也将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再局限于产品的品质、服务的优劣,而是一个企业长期积淀下来的,并且靠自身主观创造的,具有传承与感染力的企业文化。神火集团作为以能源为支柱产业的国有能源企业集团,也同样地面临着与其它国有企业一样的问题,走企业文化建设发展之路。从1983年建立之初开始至今,神火集团历经四次大的发展阶段,四次发展阶段企业文化贯穿始终。从最初原始的企业文化诞生,到文化的发展伴随着企业的发展,再到企业文化的创建,从无意识的文化衍生到有意识的文化创建,神火集团渐渐地从中体会到了文化带来的成果和快乐。本文是以神火集团正在实施的企业文化建设案例作为立论依据,通过对神火集团发展历程中衍生的企业文化的分析,提出以人为本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之处,对神火集团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进行了客观和理性地分析评价,总结了成果,指出了不足,明确了今后的方向。本文的选题目的在于运用人本管理、企业文化等相关理论,通过对神火集团案例的研究剖析,希望为神火集团企业文化建设更为深入地开展提供解决的思路;同时还希望能力所能及地为行业内开展此项工作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本文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绪论。介绍了论文的选题背景、目的、意义及创新之处;第二章以人为本企业文化建设相关理论。概述了以人为本的概念及深刻内涵,介绍了以人为本管理应具备的基本原则和要素。概述了企业文化的概念、功能、内容以及企业文化建设实施的途径步骤。本章对研究神火集团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做好了铺垫;第三章神火集团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本章对神火集团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进行了全面的概述。介绍了神火集团三个时期的发展和期间所蕴涵的企业文化,以及这一时期的企业文化特点。详细概述了神火集团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创建情况,包括神火集团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实施过程、建设内容等,并具体概述了神火集团企业文化的融合问题,指出了神火集团是如何将创建的文化与企业历史中形成的文化做好融合,如何与现有的企业的制度建设、流程建设等各项工作做好融合;第四章神火集团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诊断分析。本章结合企业文化相关理论对神火集团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案例进行了分析。总结出了神火集团开展以人为本企业文化建设的成功之处及其自身特色,分析诊断出了现存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及对策。根据分析诊断得出这样的启示:企业文化是一把手工程,是企业家的文化;企业文化决非是形式之文化,而是深入人的灵魂意识之中的思想行为文化;企业文化是员工的文化,必须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之上;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以有形的物质文化为基础;企业文化是深入细致、完美无缺的管理文化。

吴殿信[10](2011)在《基于资源位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 ——以河南卷烟工业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资源位”是指在广义资源空间中,可以被某经济系统实际或潜在利用、占据和适应的部分,是系统经济学的核心概念。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运用自身在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知识体系,积极应对环境变化,优化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持续推出适应市场发展需要的良好产品和服务,给消费者带来有形及无形价值提升的独有的综合素质。本文以系统管理思想为指导、以系统经济学理论为方法,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构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资源位研究框架,阐述了资源位与核心竞争力的内在关系,提出资源位与核心竞争力的整合研究框架。在此基础上,以河南卷烟工业为例,通过对其发展历史的回顾,运用因子分析方法从纵向角度计量了河南卷烟工业资源位的变化。运用相关分析方法对河南卷烟工业资源位与企业核心竞争力开展实证分析,归纳得出河南卷烟工业资源位与企业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内在关系。进一步地,运用多项式拟合和GM(1,1)灰色模型分别印证和预测河南卷烟工业各项资源位。最后,在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基础上,提出提升河南卷烟工业核心竞争力的资源位对策。概括来说,本文取得以下初步研究成果:1、企业资源位表现了企业在某个发展阶段与其他企业相对比,转化、整合、争夺与动员的各种资源之和。企业资源位是一个动态的混沌系统,它是各分资源位系统的耦合,各分资源位系统及系统内部诸要素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贡献于企业综合资源位。企业资源位的分析框架可简要表述为:企业资源位={企业硬资源位,企业软资源位}硬资源位={人力资源位,资本资源位,自然资源资源位,基础设施资源位,区位资源位,…}软资源位={技术资源位,品牌资源位,…}2、企业核心竞争力能够给企业提供较大的发展潜质,促使企业在不同产品或服务市场中获取明显的竞争优势。一般来说,核心竞争力具有顾客价值性、独特性、不可仿制性、创新性、延展性等特征。3、资源位理论的产生,对核心竞争力理论是一个有益补充,集中体现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两个方面。具体来说,资源位理论改变资源学派过于依赖静态分析和均衡分析的倾向,从动态的角度,研究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由弱到强的变化速率与其它有关因素变化速率之间的函数关系。旨在通过对企业资源位与企业核心竞争力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找出制约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资源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政策措施。4、2000—2010年,在中国烟草行业改革发展的大背景下,河南卷烟工业走过“2000—2001年:艰难探索”、“2002—2003年:关小扶大”、“2004—2006年:联合重组”、“2007-2010年:打牢基础”等历史阶段。5、根据全面系统性、科学性、可比性与可操作性原则,选取专业技术资格人员比重等10项具体指标共同构成卷烟工业企业资源位指标体系。同时,选取河南卷烟工业2002—2006年的经济数据为样本,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样本企业的综合资源位及各分资源位进行计量分析。结果显示:综合指数客观反映了河南卷烟工业的发展概况,分资源位指数印证了河南卷烟工业的变迁特点,品牌、资本与自然资源资源位是影响河南卷烟工业综合资源位的主导因素。6、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组成要素大致分为三个方面:核心管理能力、核心赢利能力及核心成长能力。严格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表明:资源位与核心竞争力总体呈现正相关关系。7、选取河南卷烟工业2002-2010年的经济数据为样本,运用多项式拟合和GM(1,1)灰色模型对各项资源要素进行印证和预测,结果显示:各项资源位要素呈现较为明显的线性特征,体现核心竞争力的要素同样呈现线性特征。8、在相关结论的基础上提出提升河南卷烟工业核心竞争力的资源位对策,即在认清中国烟草市场化取向改革形势的基础上,分别从品牌、技术、营销、原料、财务、生产、人力资源、信息化和机制等9个方面入手,采取有效措施,快速提升资源位水平,进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搞好企业财务诊断指导促产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搞好企业财务诊断指导促产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2)当代中国税收服务模式变革研究 ——以7-S系统思维模型为分析框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一) 选题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二、关键概念的厘定及阐析
        (一) 税收
        (二) 税收服务
        (三) 税收服务模式
    三、国内外研究状况述评
        (一) 国外研究状况
        (二) 国内研究状况
        (三) 对国内外研究状况的评价
    四、本文研究的思路、方法、结构及创新
        (一) 本文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二) 本文的写作结构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我国税收服务模式变革问题的分析框架:7—S系统思维模型
    一、7—S系统思维模型的由来及价值
        (一) 7—S系统思维模型的由来
        (二) 7—S系统思维模型的价值
    二、运用7—S系统思维模型研究我国税收服务模式变革问题的可行性及必要性
第二章 我国税收服务理念变革:从"管制型服务"到"服务型管制"
    一、税收服务理念的产生与演变
    二、"管制型服务":我国现行税收服务理念的结构特征及问题探析
    三、"服务型管制":构建新型税收服务理念的路径选择
        (一) 人文化服务
        (二) 信息化服务
        (三) 制度化服务
        (四) 法制化服务
        (五) 社会化服务
第三章 我国税收服务战略变革:从"聚财为民"到"为民聚财"
    一、税收服务战略的内涵与演变轨迹
    二、当前我国税收服务战略存在的问题探析
    三、"为民聚财":新时期税收服务战略的努力方向
        (一) 规范税收执法行为是税收服务的基础
        (二) 建立税收执法与纳税服务的监督机制
        (三) 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是强化税收征管与优化税收服务的重要保障
        (四) 尊重与保护纳税人的权利
第四章 我国税收服务结构变革:从竖直化到扁平化
    一、当前税收服务体系的结构与特征
    二、扁平化:税收服务结构变革的新趋向
    三、构建服务型税务机关:税收服务扁平化改革的目标与路径
        (一) 转变理念
        (二) 调整定位
        (三) 构建体系
        (四) 创新机制
        (五) 优化手段
第五章 我国税收服务体制变革:从"单中心"到"多中心"
    一、税收服务社会化的缘起及内涵
    二、当前我国税收服务社会化的进展及其限度
    三、从"单中心"到"多中心":构建新型税收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 建立健全税务中介服务体系
        (二) 强化社会化报税网络服务
第六章 我国税收服务风格变革:从被动型到主动型
    一、税收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一) 税收文化的内涵
        (二) 税收文化的功能
    二、税收文化建设的目标要求与主要内容
        (一) 税收文化建设的目标要求
        (二) 税收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三、构建面向积极主动型服务的税收文化
        (一) 培育税务干部的服务观念和服务技能
        (二) 营造有利于优化税收服务的文化氛围
第七章 我国税收服务人员变革:从传统人事管理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
    一、人力资源概念的提出及内涵
    二、当前税务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问题探析
    三、我国税务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选择
第八章 我国税收服务技术变革:从人工型到电子型
    一、信息化条件下电子税务的兴起
    二、我国电子税务的历史发展和现实问题探析
    三、推进税收服务技术变革的路径选择
        (一) 科学建立纳税服务工作规范
        (二) 依法制订便捷的纳税服务程序
        (三) 有效建立纳税服务的考评机制
尾论:本项研究的总结与展望
    一、研究总结
    二、研究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4)B公司培训外包供应商的评价与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目标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际意义
    1.4 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第二章 问题的发现与分析
    2.1 问题的发现
        2.1.1 基于历史培训统计数据的发现
        2.1.2 基于历史培训反应评估数据的发现
    2.2 问题的分析
        2.2.1 基于服务价值链的问题分析
        2.2.2 基于B公司培训外包供应商评价与选择流程的问题分析
    2.3 问题的界定与解决思路
        2.3.1 问题的确定
        2.3.2 问题的解决思路
第三章 文献综述
    3.1 培训服务理论
        3.1.1 培训的服务属性
        3.1.2 培训的服务质量评价
    3.2 培训外包理论
        3.2.1 培训外包的概念
        3.2.2 培训外包的分类
        3.2.3 培训外包的收益
        3.2.4 培训外包的风险
        3.2.5 培训外包的决策
        3.2.6 培训外包的流程
    3.3 企业培训管理理论
        3.3.1 企业培训管理流程
        3.3.2 培训师能力评价
        3.3.3 培训有效性评价
        3.3.4 培训课程设计的要素
    3.4 外包供应商资质评估指标
        3.4.1 服务型外包供应商的资质评价
        3.4.2 人力资源外包供应商资质评估
        3.4.3 培训外包供应商资质评估
        3.4.4 评价指标的筛选原则和方法
第四章 指标的发现与筛选
    4.1 指标维度的确立
    4.2 各维度指标的发现
        4.2.1 培训外包服务流程维度的指标
        4.2.2 外包供应商的资质维度的指标
        4.2.3 培训讲师能力维度的指标
        4.2.4 培训课程产品维度的指标
        4.2.5 各维度指标发现的归纳
    4.3 指标的筛选
    4.4 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
    4.5 指标的评价度量方式
第五章指标权重的确定
    5.1 权重的确定
        5.1.1 指标权重确定的方法
        5.1.2 名义群体法的组织过程
        5.1.3 层次分析法的应用
    5.2 权重的部分验证
        5.2.1 调研问卷的背景
        5.2.2 调研问卷结果的信度检验
        5.2.3 培训课程产品维度的问卷统计分析
        5.2.4 培训讲师能力维度的问卷统计分析
        5.2.5 调研问卷的部分验证结论
第六章 工具的应用与检验
    6.1 信度检验
        6.1.1 评价的背景
        6.1.2 评价的过程
        6.1.3 信度分析
    6.2 部分效度检验
        6.2.1 效标检验的概念
        6.2.2 部分效标检验的背景
        6.2.3 部分效度检验的结果
    6.3 标杆培训课程产品的评价
        6.3.1 应用的背景
        6.3.2 应用的结果
        6.3.3 应用的结论
第七章工具应用的保障措施
    7.1 保障体系
    7.2 流程保障
    7.3 沟通保障
        7.3.1 内部沟通保障
        7.3.2 外部沟通保障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以湖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实践意义
        1.2.2 理论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
        1.3.1 国外研究
        1.3.2 国内研究
        1.3.3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1 研究对象与目标
        1.4.2 研究主要内容
        1.4.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5.1 技术路线与写作框架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6.1 主要创新点
        1.6.2 难点与不足
第二章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理论
    2.1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理论
        2.1.1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形成
        2.1.2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作用
        2.1.3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植理论
    2.2 龙头企业人力资源特质理论
    2.3 企业战略理论
    2.4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2.4.1 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历程
        2.4.2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
        2.4.3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特征
        2.4.4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模式
        2.4.5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学派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龙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以湖南为例)
    3.1 龙头企业基本情况及特征
        3.1.1 龙头企业的基本情况
        3.1.2 龙头企业的主要特征
    3.2 龙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调研样本与调研内容
        3.2.1 龙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调研样本
        3.2.2 龙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调研内容
    3.3 龙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特征
    3.4 龙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3.4.1 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落后
        3.4.2 人力资源管理组成体系混乱
        3.4.3 用人与育人机制僵硬
        3.4.4 人力资源管理具有不可持续性
        3.4.5 员工激励机制落后
        3.4.6 龙头企业文化建设及人力资源管理者综合能力较差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龙头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体系设计及依据
    4.1 龙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历程
    4.2 湖南省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4.3 中央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十八大以来)
    4.4 龙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常见误区
    4.5 龙头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设计思路
    4.6 龙头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构建原则
    4.7 龙头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体系的构建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龙头企业战略人力资源规划研究
    5.1 龙头企业战略人力资源规划的概念和主要解决问题
        5.1.1 战略人力资源规划的内涵与作用
        5.1.2 战略人力资源规划主要解决的问题
    5.2 战略人力资源规划与企业战略关系
    5.3 龙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规划模型的创建
        5.3.1 龙头企业经营战略类型
        5.3.2 基于组织战略的龙头企业战略人力资源规划模型的创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龙头企业战略人力资源中管理者胜任力构成研究
    6.1 管理者胜任力理论
        6.1.1 胜任力的概念
        6.1.2 胜任力理论
    6.2 龙头企业的各级管理者的主要职责
    6.3 基于战略与绩效的龙头企业管理者胜任力构成实证研究
        6.3.1 问题的提出
        6.3.2 理论分析与研究方法
        6.3.3 样本情况介绍
        6.3.4 结果分析
        6.3.5 结论与建议
    6.4 政府对龙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才配置职能的扶植对策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龙头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KPI绩效管理体系创建
    7.1 研究龙头企业人力资源KPI绩效管理的必要性
    7.2 龙头企业战略人力资源KPI绩效管理概述
        7.2.1 龙头企业战略人力资源KPI绩效管理的含义
        7.2.2 龙头企业战略人力资源KPI绩效管理的作用
    7.3 基于加强企业竞争力与HRM考核职能的KPI指标体系的建立
        7.3.1 龙头企业战略人力资源KPI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7.3.2 龙头企业战略人力资源KPI指标体系的建立
        7.3.3 龙头企业战略人力资源KPI指标体系的选择
        7.3.4 龙头企业各级各类KPI绩效指标及考核体系构建
    7.4 湖南JM公司KPI绩效管理模型应用
        7.4.1 湖南JM公司背景及发展战略
        7.4.2 JM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KPI绩效考核实务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龙头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机制研究
    8.1 战略人力资源激励理论
        8.1.1 战略人力资源激励的含义
        8.1.2 激励理论的不同学派
    8.2 龙头企业战略人力资源激励机制、原则与作用
        8.2.1 战略人力资源激励机制
        8.2.2 战略人力资源激励原则
        8.2.3 战略人力资源激励作用
    8.3 龙头企业人力资源激励的现状
    8.4 基于加强内部竞争的龙头企业员工激励模型研究
        8.4.1 调研分析
        8.4.2 基于加强内部竞争的龙头企业激励机制的具体措施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龙头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培训体系构建
    9.1 人力资源培训理论
    9.2 龙头企业战略人力资源培训作用与原则
        9.2.1 战略人力资源培训的作用
        9.2.2 战略人力资源培训的原则
    9.3 龙头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现状及问题剖析
    9.4 基于企业战略与员工素质的龙头企业员工培训模型研究
        9.4.1 基于企业战略与提高员工素质的员工培训体系构成
        9.4.2 基于企业战略与提高员工素质的员工培训流程
        9.4.3 龙头企业员工培训的具体措施
    9.5 对加快龙头企业员工培训工作发展的政府扶植对策
    9.6 本章小结
第十章 龙头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企业文化建设
    10.1 龙头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中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10.2 龙头企业企业文化相关理论
        10.2.1 企业文化理论的产生
        10.2.2 企业文化的概念与内容体系
        10.2.3 企业文化理论的主要流派
        10.2.4 龙头企业的企业文化的概念与特质
        10.2.5 龙头企业企业文化的作用
    10.3 龙头企业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0.4 基于增强员工凝聚力的龙头企业企业文化模型创建
        10.4.1 龙头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程序
        10.4.2 龙头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原则及相应措施
        10.4.3 基于增强员工凝聚力的龙头企业企业文化框架体系构建
        10.4.4 以人为本的龙头企业企业文化建设方案通用模式
    10.5 在龙头企业企业文化建设中的政府扶植对策
    10.6 本章小结
研究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与读博期间科研学术成果

(6)中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理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上篇 理论篇
    第1章 总论
        1.1 研究问题的展示
        1.2 研究背景及思路
        1.3 研究的基本方法
        1.4 研究的数据资料
    第2章 理论借鉴
        2.1 马克思有关营销的理论
        2.1.1 商品资本流通与实现理论
        2.1.2 地租理论
        2.2 西方学者有关营销的理论
        2.3 中外关于市场营销的理论
    第3章 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概念框架
        3.1 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内涵
        3.1.1 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界定
        3.1.2 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特征
        3.2 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发展
        3.2.1 市场营销观念的发展
        3.2.2 市场营销内涵的发展
        3.2.3 西方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发展
        3.3 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内容
        3.3.1 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构成要素
        3.3.2 商业银行市场营销活动的内容
        3.4 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过程
        3.4.1 营销环境分析
        3.4.2 市场分析与定位
        3.4.3 营销战略与组合策略
        3.4.4 管理营销活动
    第4章 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理论模型
        4.1 体制与商业银行市场营销
        4.1.1 体制与制度的内涵
        4.1.2 市场营销为何需要体制
        4.1.3 体制在银行营销中的作用
        4.2 不同体制下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比较
        4.2.1 经济转轨时期商业银行市场营销
        4.2.2 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市场营销
        4.2.3 经济全球化下的商业银行市场营销
        4.3 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理论模型
        4.3.1 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一般理论模型
        4.3.2 经济转轨时期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理论模型
        4.3.3 市场体制下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理论模型
中篇 实证篇
    第5章 中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发展分析
        5.1 商业银行经营体系变化分析
        5.2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分析
        5.2.1 商业银行负债结构分析
        5.2.2 商业银行资产结构分析
        5.3 商业银行经营业绩分析
    第6章 中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问题诊断
        6.1 中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现状及特征
        6.1.1 中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运行现状
        6.1.2 中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运行特征
        6.2 中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
        6.2.1 市场营销的理念不够成熟
        6.2.2 市场营销组织体制不健全
        6.2.3 市场营销的运作不够规范
        6.2.4 市场营销效率和效益低下
    第7章 中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问题分析
        7.1 中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问题的负面影响
        7.1.1 阻碍银行产业部门的可持续发展
        7.1.2 制约市场经济主体的培育与发展
        7.1.3 影响宏观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
        7.2 中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问题产生的根源
        7.2.1 经济金融体制改革滞后
        7.2.2 国有银行产权制度不明晰
        7.2.3 中国商业银行营销资源匮乏
        7.2.4 银行经营机制不合理
        7.2.5 银行营销的外部监控不力
    第8章 中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8.1 中国商业银行营销机会分析
        8.1.1 宏观经济运行良好,政治稳定
        8.1.2 中小企业面临良好的发展势头
        8.1.3 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市场快速发展
        8.1.4 居民消费市场潜力巨大
        8.1.5 国际业务市场进一步拓宽
        8.2 中国商业银行营销威胁分析
        8.2.1 外资商业银行的挑战
        8.2.2 经营理念和机制的限制
        8.2.3 经营空间和利差空间的收缩
        8.3 中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优势分析
        8.3.1 中国商业银行拥有广泛的营业网点
        8.3.2 中国商业银行有较完善的支付结算系统
        8.3.3 国内市场有相对稳定的客户群体
        8.4 中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劣势分析
        8.4.1 人才缺乏、创新能力弱
        8.4.2 资本金不足、抗风险能力弱
下篇 政策篇
    第9章 中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运行机理
        9.1 中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经营理念
        9.1.1 中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行为理念
        9.1.2 中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目标集合
        9.1.3 中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盈利模型
        9.2 中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运行模式
        9.3 中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运行机制
    第10章 WTO框架下中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战略
        10.1 机会识别战略
        10.2 市场定位战略
        10.3 市场竞争战略
        10.4 组织联盟战略
        10.5 国际化发展战略
    第11章 WTO框架下中国商业银行营销组合策略
        11.1 产品策略
        11.2 定价策略
        11.3 分销策略
        11.4 促销策略
    第12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运用
        12.1 研究结论
        12.2 政策运用
        12.2.1 改善银行营销的经济金融制度
        12.2.2 优化商业银行营销的市场环境
        12.2.3 建立良好的银行营销的微观基础
        12.2.4 规范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运作
        12.2.5 强化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监管
参考文献
附: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7)企业文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论文研究的意义
    1.2 选题的学术思想和研究内容
        1.2.1 选题的学术思想
        1.2.2 研究内容
2 企业文化理论综述
    2.1 企业文化的兴起与发展
        2.1.1 企业文化出现的必然性
        2.1.2 企业文化的发展历程
        2.1.3 国外企业文化发展状况
        2.1.4 国内企业文化发展状况
    2.2 企业文化的内涵
    2.3 企业文化的系统结构
        2.3.1 企业文化的表层
        2.3.2 企业文化的中层
        2.3.3 企业文化的核心层
    2.4 企业文化的基本特征
3 企业文化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分析
    3.1 企业文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3.2 有利于提升绩效的企业文化的分析
        3.2.1 有利于提升绩效的企业文化产生的机制
        3.2.2 有利于提升绩效的企业文化的类型
        3.2.3 有利于提升绩效的企业文化的构成
    3.3 不利于提升绩效的企业文化的分析
        3.3.1 病态企业文化的表现
        3.3.2 病态企业文化产生的机制
        3.3.3 病态企业文化的反弹性
        3.3.4 病态企业文化的改造
4 企业文化影响企业绩效的作用机制
    4.1 企业文化对企业绩效的作用
    4.2 企业文化影响企业绩效的作用机制模型
        4.2.1 企业文化的限制因素
        4.2.2 企业文化解决企业外部问题的作用机制
        4.2.3 企业文化解决企业内部问题的作用机制
5 高绩效企业文化的建设模式
    5.1 高绩效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5.2 高绩效企业文化应具有的特征
    5.3 高绩效企业文化建设的原则及注意事项
    5.4 高绩效企业文化的确立及企业形象的定位
    5.5 高绩效企业文化建设的步骤
    5.6 大连供水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实证分析
        5.6.1 大连供水公司简介
        5.6.2 大连供水公司企业文化的营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8)基于信息化的现代大型企业设备管理理论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设备管理信息化研究现状
        1.2.2 设备管理理论与方法研究现状
        1.2.3 设备管理发展新趋势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思路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与思路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企业信息化及设备管理基本理论
    2.1 设备管理信息化技术
        2.1.1 分布式信息平台
        2.1.2 决策支持系统
    2.2 设备管理基础理论
        2.2.1 设备管理及其重要性
        2.2.2 设备管理体系的发展进程
        2.2.3 设备管理的主要内容
    2.3 设备运行管理与故障诊断基本原理
        2.3.1 设备状态管理
        2.3.2 设备运行点检体制
        2.3.3 设备故障诊断技术
    2.4 现代设备维修管理基本模式
        2.4.1 全员生产维修(TPM)的基本理论
        2.4.2 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管理(RCM)模式
    2.5 设备备件管理基础理论
        2.5.1 备件的含义、分类及主要内容
        2.5.2 备件管理的目标与任务
        2.5.3 基于信息化的设备备件管理基本模式
    2.6 现代设备管理发展趋势
        2.6.1 寿命周期理论最新研究进展
        2.6.2 零故障理论最新研究进展
        2.6.3 电子商务在设备备件采购管理中的应用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设备管理信息系统(PMIS)平台模型
    3.1 PMIS构建的基本原理
        3.1.1 设备管理信息化的发展
        3.1.2 PMIS构建的基本原则
        3.1.3 PMIS的系统特点
    3.2 PMIS需求分析与标准模块设计
        3.2.1 PMIS功能需求分析
        3.2.2 PMIS标准模块设计
    3.3 PMIS平台总体架构
        3.3.1 PMIS应用体系结构
        3.3.2 PMIS平台逻辑架构
        3.3.3 PMIS运行环境
    3.4 PMIS数据管理
        3.4.1 PMIS编码体系数据库
        3.4.2 PMIS基础资料数据库
    3.5 PMIS安全管理
        3.5.1 PMIS安全管理的含义
        3.5.2 PMIS安全管理的主要内容
        3.5.3 PMIS自身的脆弱性
        3.5.4 PMIS面临的威胁
        3.5.5 PMIS的安全保护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大型冶金企业设备监测与运行管理系统
    4.1 设备监测与运行管理系统构建原理
    4.2 设备监测与运行管理系统总体框架
        4.2.1 设备监测与运行管理系统总体思想
        4.2.2 设备监测与运行管理系统技术方案
        4.2.3 设备监测与运行管理系统基础平台
    4.3 离线检测无线传输趋势分析系统
        4.3.1 离线检测无线传输趋势分析系统研发内容
        4.3.2 离线检测无线传输趋势分析系统关键技术
    4.4 在线监测与运行管理系统
        4.4.1 在线监测与运行管理系统研发内容
        4.4.2 在线监测与运行管理系统关键技术
    4.5 设备寿命周期费用 LCC决策支持系统
        4.5.1 LCC定义及决策支持系统功能
        4.5.2 LCC决策支持系统计算模型
        4.5.3 LCC决策支持系统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大型企业设备协力维修保产体系
    5.1 现行维修体系组织形式与缺陷分析
        5.1.1 现行维修体系的基本组织形式
        5.1.2 现行维修体系存在的缺陷
    5.2 新型设备协力维修保产体系基本模式
        5.2.1 建立新型协力维修保产体系的背景、意义和内涵
        5.2.2 新型设备协力维修保产体系的主要特点
        5.2.3 新型设备协力维修保产体系的建设内容
    5.3 新型协力维修保产体系的约束机制
        5.3.1 新型协力维修保产体系的法律约束机制
        5.3.2 新型协力维修保产体系的经济约束机制
    5.4 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与数学评价模型
        5.4.1 从木桶效应看设备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5.4.2 新型协力维修保产模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4.3 协力维修保产体系经济效益离散数学评价模型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现代大型企业新型备件管理模式
    6.1 现行备件管理体制及存在问题
        6.1.1 备件管理及其 ABC分类
        6.1.2 现行备件管理业务流程和存在问题
    6.2 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大型企业备件采购网上超市模型
        6.2.1 基于信息化的备件采购网上超市的优势
        6.2.2 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备件采购网上超市的构建
    6.3 基于信息化平台的小概率、超值事故备件储备共享模型
        6.3.1 小概率、超值事故备件定义及在企业中的重要性
        6.3.2 备件联合储备共享模型的构建
        6.3.3 备件联合储备的优点
    6.4 基于信息化的备件 JIT供应模式
        6.4.1 实施备件 JIT供应的必要性
        6.4.2 实现备件 JIT管理的理论基础
        6.4.3 实行备件 JIT管理的基本流程和方法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现代大型企业设备智能故障诊断系统
    7.1 故障诊断的基本原理、方法与技术
        7.1.1 智能故障诊断的基本步骤
        7.1.2 智能故障诊断的分类
        7.1.3 智能故障诊断的方法
    7.2 企业内部智能故障诊断系统网络
        7.2.1 企业内部智能故障诊断网络功能需求分析
        7.2.2 企业内部智能故障诊断网络结构模式
        7.2.3 企业内部智能故障诊断网络硬件设计
    7.3 智能故障诊断系统关键技术
        7.3.1 智能故障诊断系统的结构功能
        7.3.2 智能故障诊断系统的诊断方法
        7.3.3 智能故障诊断系统的推理逻辑模型
        7.3.4 智能故障诊断系统的开发方法
        7.3.5 智能故障诊断系统的工作流程
    7.4 高炉齿轮箱智能故障诊断系统开发应用
        7.4.1 高炉齿轮箱智能故障诊断系统研发背景
        7.4.2 高炉齿轮箱智能故障诊断系统基本特点
        7.4.3 高炉齿轮箱智能故障诊断系统研发步骤
        7.4.4 高炉齿轮箱智能故障诊断系统运用效果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实证研究
    8.1 武钢关键设备状态监测与运行管理系统开发
        8.1.1 关键设备状态监测与运行管理系统工程概况
        8.1.2 双列高速线材轧机在线监测诊断系统
        8.1.3 炼铁厂关键部位红外热图像监测诊断
        8.1.4 二十辊森吉米尔轧机远程监测诊断系统
        8.1.5 监测诊断系统运用实效
    8.2 武钢新型设备维修保产体系的创建与运用
        8.2.1 创建新型设备维修保产体系的背景和必要性
        8.2.2 新型设备维修保产体系模式构建及运行机制
        8.2.3 武钢新型设备维修保产体系实施成效
    8.3 武钢实施备件 JIT管理的运作实例
        8.3.1 武钢二热轧简介
        8.3.2 备件实施备件 JIT管理的运作方案
        8.3.3 建立备件 JIT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
        8.3.4 实施备件 JIT管理的效果
    8.4 实证研究效果
        8.4.1 公司主要设备运行指标
        8.4.2 公司劳动生产率与经济效益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9.1 全文总结
        9.1.1 全文主要内容
        9.1.2 主要创新点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着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或参加的项目

(9)神火集团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论文选题的背景
    1.2 论文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3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以人为本企业文化建设相关理论
    2.1 以人为本管理相关理论概述
    2.2 企业文化相关理论概述
    2.3 国有能源企业文化的发展
第三章 神火集团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
    3.1 神火集团企业文化发展过程
    3.2 神火集团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起因
    3.3 神火集团企业文化建设实施过程
    3.4 神火集团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内容
    3.5 神火集团企业文化建设融合问题
    3.6 神火集团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取得的成效
第四章 对神火集团以人为本企业文化建设的得失分析
    4.1 神火集团以人为本企业文化建设成功之处
    4.2 对神火集团以人为本企业文化建设的诊断
    4.3 神火集团以人为本企业文化建设的启示
参考文献
后记

(10)基于资源位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 ——以河南卷烟工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标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2 文献综述
    2.1 核心竞争力研究综述
    2.2 卷烟工业竞争力研究综述
3 资源位理论
    3.1 资源位的概念
    3.2 资源位的分类
    3.3 资源位的功能
    3.4 资源位的宽度
    3.5 资源位的重叠
    3.6 资源位结构的度量
    3.7 企业资源位研究框架
4 资源位与核心竞争力
    4.1 核心竞争力概述
        4.1.1 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4.1.2 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4.1.3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4.1.4 相关范畴的比较
    4.2 资源位理论对核心竞争力理论的补充
        4.2.1 研究内容
        4.2.2 研究方法
    4.3 资源位与核心竞争力的整合研究框架
5 河南卷烟工业发展回顾
    5.1 2000—2001年:艰难探索
        5.1.1 中国烟草加强宏观调控和规范管理
        5.1.2 河南卷烟工业面对三大挑战
        5.1.3 河南卷烟工业相对资源位状况
        5.1.4 河南卷烟工业绝对资源位状况
    5.2 2002—2003年:关小扶大
        5.2.1 全国卷烟工业整合的效果
        5.2.2 河南卷烟工业加快联合重组步伐
    5.3 2004—2006年:联合重组
        5.3.1 2004年:联合重组效应初步显现
        5.3.2 2005年:国办发57号文件推动新一轮重组
        5.3.3 2006年:河南卷烟工业实现一体化重组
    5.4 2002—2006年的指标变化
    5.5 河南卷烟工业整合的基本经验
    5.6 2007-2010年:打牢基础
        5.6.1 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5.6.2 品牌发展站上新的起点
        5.6.3 科技进步获得长足发展
        5.6.4 基础管理得到全面加强
        5.6.5 社会形象有了明显提升
    5.7 整合取向的初步思考
6 河南卷烟工业资源位计量
    6.1 指标体系的设计
        6.1.1 构建指标体系的原则
        6.1.2 卷烟工业企业资源位指标体系的设计
        6.1.3 卷烟工业企业资源位指标体系的具体说明
    6.2 指标数据的采集与处理
        6.2.1 样本的选取
        6.2.2 指标数据的采集
        6.2.3 指标数据的处理
    6.3 河南卷烟工业资源位计量的方法与程序
        6.3.1 计量方法——因子分析法
        6.3.2 卷烟工业企业资源位指数的计量程序
    6.4 河南卷烟工业资源位计量的结果与分析
7 河南卷烟工业资源位与核心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7.1 卷烟工业核心竞争力的指标评价体系
    7.2 河南卷烟工业资源位与核心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7.3 分析结论
8 河南卷烟工业资源位的印证和预测
    8.1 多项式拟合
        8.1.1 多项式拟合的基本原理
        8.1.2 多项式拟合方法的印证和预测
        8.1.3 结论
    8.2 灰色预测(GM(1,1)模型)
        8.2.1 GM(1,1)模型的定义
        8.2.2 GM(1,1)模型群
        8.2.3 GM(1,1)模型的适用范围
        8.2.4 GM(1,1)灰色方程的印证和预测
        8.2.5 结论
9 提升河南卷烟工业核心竞争力的资源位对策
    9.1 烟草行业政策导向
        9.1.1 市场取向改革持续推进
        9.1.2 品牌主导作用日益突出
        9.1.3 对标、创优提升管理水平
        9.1.4 创新推动技术不断进步
    9.2 综合资源位的提升路径
        9.2.1 确立以黄金叶品牌为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战略
        9.2.2 提升管理水平
        9.2.3 加强创新管理
    9.3 各分资源位的提升路径
        9.3.1 品牌方面
        9.3.2 营销方面
        9.3.3 技术方面
        9.3.4 原料方面
        9.3.5 生产方面
        9.3.6 财务方面
        9.3.7 人力资源方面
        9.3.8 信息化方面
        9.3.9 机制方面
10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灰色预测模型中B矩阵的计算
附录B GM(1,1)模型程序
个人简历、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学术论文
    研究成果
致谢

四、搞好企业财务诊断指导促产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搞好企业财务诊断指导促产实践[J]. 孙学俊. 税务研究, 1993(01)
  • [2]当代中国税收服务模式变革研究 ——以7-S系统思维模型为分析框架[D]. 赵勇. 华中师范大学, 2010(09)
  • [3]切实加强基础建设 努力提高税收工作水平[J]. 湖北省襄樊市税务局. 中国税务, 1987(08)
  • [4]B公司培训外包供应商的评价与选择[D]. 章森. 东华大学, 2015(07)
  • [5]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以湖南省为例[D]. 李龙. 湖南农业大学, 2014(04)
  • [6]中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理论与实证研究[D]. 胡朝举. 西南农业大学, 2003(03)
  • [7]企业文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D]. 韩丽晶. 大连理工大学, 2006(04)
  • [8]基于信息化的现代大型企业设备管理理论与方法研究[D]. 胡邦喜. 武汉理工大学, 2007(06)
  • [9]神火集团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研究[D]. 崔光明. 郑州大学, 2007(04)
  • [10]基于资源位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 ——以河南卷烟工业为例[D]. 吴殿信. 郑州大学, 2011(12)

标签:;  ;  ;  ;  ;  

做好企业财务诊断、指导和生产促进的实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