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小学学龄儿童辍学问题研究

云南省小学学龄儿童辍学问题研究

一、云南省小学学龄儿童失学问题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曾铮[1](2019)在《云南省边境地区控辍保学政策执行研究》文中认为控辍保学政策是我国基础教育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为保障所有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政策。近年来,我国不断改善义务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但我国一些地区,特别是老少边穷岛地区仍不同程度存在失学辍学现象。在此背景下,本文通过梳理我国控辍保学相关政策,以近年来我国控辍保学政策在云南省边境地区的实施现状为基础,分析控辍保学相关政策的政策走向及特点,借助政策执行过程分析模型讨论控辍保学工作的现状以及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政策分析工具对云南省边境地区控辍保学工作提出对策建议,并希望研究成果能够给其他边境地区的控辍保学执行工作提供借鉴。第一部分,介绍控辍保学政策研究的理论基础。介绍选题的背景和意义以及研究思路和方法,然后对相关研究的国内外文献进行分析和总结,最后对控辍保学的相关概念和政策执行研究的理论进行说明。第二部分,介绍控辍保学政策的历史沿革,对控辍保学相关政策的时间演变进行分析,把控辍保学相关政策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基础教育初步发展阶段阶段,第二个阶段是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第三各阶段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阶段,第四个阶段是提高义务教育巩固水平阶段。第三部分,研究云南省边境地区控辍保学政策的现状及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并借助公共政策执行过程模型,从政策本身、政策执行主体、政策目标群体和政策环境四个方面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最后在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程志军[2](2019)在《民国时期昆明社会教育研究》文中认为在近代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和救亡图存的矛盾下,我国开明的教育家们因势利导,把社会教育视为唤起民众、旧邦新造之途径,并付诸实践。民国时期,政府进一步把社会教育事业推向前进,把社会教育以行政法规的形式确立下来。此后,通俗教育运动、平民教育运动、民众教育运动相继开展,平民学校、民众学校、民众教育馆、民众图书馆、博物馆、电影播音等教育事业纷纷推出,最广泛地对男女老幼、贫富贤愚、都市乡村的民众施以文字、生计、公民等内容的教育。尤其在南京国民政府执政期间,不断调适和完善社会教育制度和内容,使社会教育事业大放异彩,历经抗日战争的考验,更将国家、民族意识深深植入国民的观念当中。在全国社会教育发展的背景下,地处边疆的昆明也不可避免地在时代大潮下,主动做出回应,在政府和一批热心人士的支持和努力下,开始进行改造民众、普及民众基本常识、灌输民众国家观念、提高民众整体素质的教育实践。昆明的民众学校、民众教育馆、图书馆、阅览所等一批学校式和社会式机构先后建成,教育内容涉及识字、生计、卫生、体育、戏剧、音乐等诸多方面,整体上取得成效显着。但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民众对社会教育认识不足、社会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因素影响,昆明的社会教育的实际成效受到制约。民国时期昆明社会教育既是云南社会教育的一个典型,也是民国社会教育的一个缩影。本文以民国时期昆明的社会教育为研究对象,试图将其纳入民国社会教育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作一地域性的个案考察,以探求昆明社会教育发展概貌。

樊涛[3](2014)在《民国时期农村学校教育制度变迁研究》文中指出近代以前的中国,依据其自身的逻辑,长期维持着农业社会形态。农村教育依托私塾等传统学校进行,农村学校教育制度依赖于农村社会环境。而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化,国家与个人都置身于一个不断变革的环境之中,并为了各自的持续发展进行着搏击与探索。农村学校在这样的背景下,受到来自于优势阶层意志和各种利益诉求的压力迅速转型,并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乡之间走出了一条兼收并蓄、中西融合的发展道路。民国时期是农村学校教育制度变革最为剧烈的时期,不仅延续了近代以来以促进农村人口素质提升来实现国家整体现代化的思路,而且积累了在特殊历史时期促进农村学校普及与革新的经验,奠定了20世纪中期以后农村学校发展的基础。论文以历史的视角对民国时期农村学校教育制度及其变迁进行考察,并上溯至晚清。论文从各时期制度的内容入手,以文本化的制度规范所描绘的应然发展状态为依据,结合全面与局部的调查统计和时人的议论与回忆,并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发现变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对当前农村学校教育制度中的不合理现象进行解读,以达到以史鉴今的目的。论文主体分为七章,其中前五章根据时间的先后和农村学校教育制度的演进特征,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后两章则从主体的制度选择和学校的社会功能角度,探讨农村学校教育制度变革与社会的交互作用。第一章通过对现代学制建立以前的农村学校考察发现,农村学校始终从属于民众的个人本位取向,其对周围社会环境存在较高依赖,制度化程度较低。而清末民初统一学制的建立,加速了全国范围内农村学校教育制度的现代化进程。一些旧式学校改换新的面目,而从总体上看,农村学校的更新还十分缓慢。而这也奠定了民国时期两套学校体系在农村地区并立的格局。第二章主要以清末民初至20世纪20年代末的农村学校教育制度为考察对象,通过分析国家的义务教育追求对农村学校教育制度变革的影响,证明义务教育目标设定与农村有限接受新式学校之间的矛盾,促使了农村学校教育制度向多样化方向发展。新式学校的变通与传统学校的改良,以及二者的并举,成为民国时期普及农村学校的必然选择。而农村学校形式的丰富,为改变僵化的学校发展思路创造了条件。第三章和第四章通过对1930年前后农村学校发展状况的分析,认为之前农村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举措,有利于农村学校及教育普及,但有待进一步加强。在此基础上,国家对不利于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制度因素进行破除,采取简易化、短期化、多样化、弹性化等多种创新举措,以法制化手段加速新式学校的本土化和传统学校的现代化,增强农村学校对民众个别化需求的适应。事实证明,这一系列举措有效地加快了农村学校教育的发展。第五章以40年代国民教育体制下的农村国民学校体系作为考察对象。成人补习教育正式被纳入到农村国民学校体系之中,以补充因义务教育短期化所带来的教育程度不足;农村学校与地方行政系统相结合,以统制的方式巩固农村学校业已取得的成绩。但由于灵活性降低,过分强调社会本位取向,加之战争的影响,农村学校教育事业并未因此获得实质性进展。第六章考察了近代以来农村教育权力格局演变对农村学校教育制度选择的影响。认为国家和民间对于不同学校的偏好,是维持新旧学校并存的基本力量,而他们对于农村学校的控制程度,直接决定了农村学校教育制度的走向。民间力量通过维持传统学校来扞卫自身的传统领地,通过接受新式学校的方式表示对国家妥协的认可,通过促成新旧制度的融合,来展现自己在农村教育领域的存在。第七章从农村学校与民众、国家的关系入手,提出在传统制度环境下生成的农村学校“去农化”效应,在近代以后被学校与农村的诸多不契合因素放大。新式学校系统通过吸纳、隔离和筛选,将农村知识群体以升学和就业的方式导向城市,在满足国家和部分个体需求的同时,忽略了农村社会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要,从根本上抑制了农村学校教育的发展。结语指出,社会系统变迁是农村学校教育制度变迁的主要动力。农村学校教育制度的具体变革,不仅受到来自于国家层面的导向,而且受制于农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客观现实和利益结构,受系统因素的共同作用。其对当代农村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具有多重启示。

王红鑫[4](2021)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云南省义务教育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义务教育是国民教育发展的基石,肩负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发展的重任。云南义务教育发轫于20世纪初期,民国成立后,义务教育有了一定的进展。1916年后,由于先后兴起的护国、护法运动,形成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停滞。二六政变后,云南政局逐渐稳定,义务教育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云南仅用10余年时期,义务教育便跃居全国前列,成为边疆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的重要典范。不论是学生的数量、学校数,还是经费数、教职员数均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云南在三民主义教育宗旨的指引下围绕义务教育的建立与发展制定义务教育推行方针,以期大力推进云南义务教育的发展。本研究基于云南义务教育的发展情形,从三个方面对云南义务教育进行研究与分析:第一部分考证云南义务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从义务教育产生的背景出发,还原云南义务教育早期的发展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发展原型。第二部分考证云南推行义务教育的措施,具体可分为经费、行政管理以及师资培养三个方面:就经费而言,云南通过教育经费独立和省、中央补助款建立自上而下的三级经费承担机制与三权分立的教育经费监督机制,为义务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行政管理方面,则是建立教育厅、教育局、街村学董的三级教育行政管理体系,推行义务教育,1935年又设置专门义务教育管理机构——省县义务教育委员会以及学区督学(视导员)负责义务教育计划的制定、实施、监督、考察,为义务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行政保障;此外,针对师资不足方面,通过省立师范学校、乡村师范学校、简易师范学校、师资训练所、改良塾师、强化考核等方式培养师资,保障师资的量与质。第三个部分剖析云南义务教育发展的特点与历史作用,从义务教育经费基础、发展不均、多元发展、汉民融合、组织有力等方面,探析义务教育发展在云南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起的历史作用,以期为当代义务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刘泽云,胡文斌[5](2012)在《贫困农村地区小学教育普及情况分析——以云南省为例》文中认为本文基于云南省六个国家级贫困县2006年和2010年的调查数据,以小学净入学率和小学完成率为指标分析了贫困农村地区小学教育的普及情况,并分析了影响儿童受教育状况的因素。研究发现,在2010年,若以7岁或8岁作为入学年龄,那么这些地区可以说基本普及了小学教育;但若以6岁作为入学年龄,则普及小学教育远未实现。同时,女童与男童的受教育状况不存在差异,但处境不利的儿童(如少数民族、身体状况欠佳以及家庭收入水平较低的儿童)在接受扣完成小学教育方面仍然面临障碍,学校距离的远近也是影响儿童入学的重要因素。

慈玲玲[6](2016)在《民国时期乡村基础教育政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民国时期乡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是中国教育近现代进程中最为浓墨重彩的构成内容,而关于民国时期乡村基础教育政策的研究,更是上承清末下启新中国乡村基础教育政策构成的关键性、重要性内容。基于民国时期乡村基础教育政策的环境透视、内容阐释、过程考察与价值意蕴所进行的整体性、系统性探讨与分析,共同构建了民国时期乡村基础教育政策体系的全貌,这对于具体学习、科学论述、以及继续研究民国时期的基础教育、乡村基础教育与乡村基础教育政策,极具有跬步千里的学术价值。本论文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结合教育学、政策学等相关理论,共分为六部分(引论及主体五章),试图从环境、内容、过程和价值四方面对民国时期乡村基础教育政策进行深度系统的研究。具体如下:引论部分旨在对相关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的基础上,论证民国时期乡村基础教育政策研究的重要学术价值与研究意义。第一章主要论述了民国时期乡村基础教育政策制定与颁行的国内外政治、经济与教育环境,并详尽透视了可供借鉴的日本、美国乡村基础教育发展和可作基源的清末基础教育政策的发展。第二章和第三章主要以民国政府及其教育等部门所颁行的直接或间接的关于乡村基础教育发展的政策文件为切入点,拨云见日,系统阐释了乡村教育政策在教育行政体系划定、义务教育规划筹定、教育经费管理制定、课程实施规范订定、教职员与学生政策拟定和私塾改良办法颁定共六方面的主要内容,进而具体在乡村教育行政体系沿革,义务教育年限要求、学校及学级设置、设学方法选择、发展进程设计,教育经费筹集与支配,教科书审查、课程科目及教授时数设置,教师管理、校长任用与学生规范,以及私塾改良过程与内容等已有政策文本史料佐证的前提下力求清晰、明确的构建民国时期乡村基础教育政策的全部内容。第四章全面考察了民国时期乡村基础教育政策的决策过程与执行过程。即一方面通过对全国教育会议、教育行政会议、学制会议以及战时其他各种教育会议等各类教育会议中,若干基础教育的提案决议及其后相关政策内容的确定与颁行详情等,充分审思了乡村基础教育政策的决议与制定过程;另一方面,通过对全国及乡村基础教育实施与发展过程中,其体现在学校、教职员、学生、教育经费、义务教育、私塾改良等方面的数量变化与发展趋势分析,全面归结了乡村基础教育政策的执行与实施过程。第五章主要由教育政策的价值镜像和教育政策主体的价值博弈两部分构成,一方面从深受政权更替与战事变化影响、重视义务教育发展、兼顾国际化与本土化、渐趋规范化与法治化四个方面进行教育政策客体价值的概括总结,另一方面则从教育政策决策主体与教育政策执行主体两方面进行主体价值的细致分析,通过对政府的教育意图、教育者的理想与乡村的现实需求、乡民的教育诉求进行对比博弈,从而全面展现决策主体与执行主体的价值沟壑,进一步揭示乡绅、乡民与乡村基础教育发展的冲突,找寻乡村学校与私塾矛盾的深层原因,进而挖掘我国近代乡村社会危机的教育根源。

喻叶[7](2008)在《中国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义务教育的普及水准和质量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自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来,义务教育作为这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被要求摆在我国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的位置上。鉴于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施行之前,我国城市“普九”工作已经基本实现的事实,所以,基础教育的主要矛盾还集中在西部落后地区。本研究以“中国西部地区基础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为题,在对西部除西藏外的十一个省(市)、自治区实地调研,搜集大量的原始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对我国西部地区的义务教育发展状况进行了科学的分析,旨在找出西部义务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对造成我国西部地区义务教育不能可持续发展的原因进行了探讨,最后给出全面实施西部义务教育的必要措施。对实地调研来的第一手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从西部地区义务教育的实施过程和西部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现状两个方面对西部地区义务教育的基本情况作了宏观的把握。重点从西部地区义务教育中的入学率、巩固率、辍学率、以及“两基”人口覆盖率、文盲率这几个维度对西部地区的义务教育现状进行了科学分析。透过我国西部义务教育的现状,本研究找出了中国西部地区义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发展落后、发展不稳定、发展不平衡;西部地区义务教育法律法规的宣传、执行、监管力度不够:西部地区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且管理不善;西部地区义务教育中师资问题突出;西部地区义务教育中女童问题严重;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问题显着。这些问题都在数据的论证下显而易见。本研究还对造成我国西部地区义务教育不能可持续发展的原因进行了探讨,社会经济发展滞后、自然环境恶劣、文化传统和思想观念落后、按地区分步骤”的普九政策等都是造成西部地区义务教育不能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最后,通过对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分析,本报告提出以下战略思考:明确西部地区义务教育的目标和任务;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为指导,促进西部地区义务教育观念的更新;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促进地区之间义务教育的协调发展;加强依法治教,将西部地区义务教育的贯彻实施落到实处;加大西部地区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建立长效的义务教育经费监督和管理机制;加强西部地区义务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尽快建立覆盖西部地区的远程教育网络体系;提高西部地区义务教育的师资水平;建立健全西部地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体系。

满忠坤[8](2015)在《民生改善视域下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质量优化研究 ——基于黔东南侗乡和凉山彝区的比较考察》文中提出伴随我国基础教育整体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加之各项地区性、民族性倾斜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历史难题,教育资源配置的区域差距呈现日益缩小、相对均衡的现实图景和发展趋势。特别是进入“后普九”时代,无论是办学规模、办学形式,亦或教育经费投入、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均有了质的改善。与之同时,教育资源投入数量的增加与教育发展质量同步提升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迫切诉求尚未得到很好满足。概言之,“有学上”的问题虽基本解决,“上好学”的问题依旧突出,是“后普九”时代民族地区普遍面临的义务教育质量困境的集中表征。学校不是“文化的孤岛”,是存在于社会文化之中的。人们对教育的获取或放弃,是基于既定需要与价值判断基础上的心理倾向及行为选择,与其根植社会文化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互为表里。对学校教育问题的思考不应仅仅把视野局限在学校系统内部,而应放眼于学校教育赖以存在的整个社会文化系统及其时代变迁的场域中。民族地区的义务教育质量困境既是一个文化问题,更是民生问题。谈及民族地区的义务教育质量问题,既有研究多把原因归罪于“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或“家长观念落后”,很少从民族成员的教育需要及民生境遇出发思考问题;较少关注“免费读书”对民族成员“脱贫致富”和“体面生活”的民生需要意味着什么;较少思考对他们而言“优质教育”的现实意义是什么。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质量困境可归为广义的“民生教育学”或“穷人教育学”的范畴。通过对凉山彝区和黔东南侗乡两个主要田野点的选取和田野考察,民族地区普遍面临的义务教育质量困境可概略为如下方面:“普九”达标存有失实、学业成绩普遍低下、上学读书“不划算”、学生“流民群体”的隐忧、学校介入中传统文化的式微等方面。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与民族改善具有内在的依存关系,且表现为一定的时代变迁特征和地域特征。“学不会、不愿学、学了没用”的现实难题,导致民族群众对“免费教育”的认同和需求普遍不高,甚至对义务教育的普及怀有否定和抵制的心态,继而对获取免费教育缺乏必要动力和积极性,是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质量困境的机制性症结。与之同时,民族地区相对落后、窘迫的民生境遇,又迫切需要义务教育的普及为之提供改善民生可资依赖的基础性智力支持和观念引导。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民族地区的教育资源优势,通过多种教育形态的有效协同,使教育的普及真正为人的生存、发展和有意义生活奠定基础。具体而言,一方面,民族地区特殊的自然人文系统,要求当地教育发展必须探索特色发展的路径;另一方面,民族地区独特的自然人文系统也为教育特色发展提供了可资利用的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和可能性。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本研究主要关注社会文化对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质量的制约,但必须警惕“文化相对主义”的道德陷阱,这也是本研究对民族教育问题特殊的基本定位和创新性探讨。本研究认为,民族教育的特殊有三:即“民族性”、“地域性”、“阶段性”。基于以上结论,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质量提升面临的矛盾概略有二:一是制度化的教育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为教育与当地生产力发展水平之间的不适应;二是制度化的教育与民族(地域)文化之间不适应乃至冲突的矛盾,主要表现为学校教育与传统社会文化的不适应。当前民族地区的义务教育质量困境,并非单单是教育投入的问题。缺乏对社会文化及其变迁的应有关照和有效应对,是当前民族地区各项扶持性、倾斜性政策和资金利用低效、闲置乃至浪费的深层原因,也是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质量困境的症结所在。民族地区的义务教育质量的提升,与民族群众的日常生活和民生改善具有内在的依存关系和内在统一性,应在正确把握民族教育发展的社会文化规约性和多样性诉求的前提下,探索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与民生改善的协同共赢机制与特色路径。因此,正确对待教育改革中的民族传统文化、尊重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规约性、重视教育改革的社会文化协同性、关注民族群众的民生境遇与教育需要、增强教育改革的“教育学立场”意识,是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质量优化的基本理路。民族地区的义务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基于上述基本理路的确立,民族义务教育质量的优化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具体工作:优先普及民族地区的学前教育、有效落实三级课程、全面推进双语教学、构建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体系、进一步发展和改善民生等。当然,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质量的提升,不应机械照搬全国“大一统”的改革模式和具体方略,应以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和教育发展的客观现实和特殊性为依据,探索构建适合民族地区实际的优化机制和实践策略。教育现象的复杂性和民族教育问题的特殊性,决定了任何基于特定案例或某一视角对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质量问题的探讨,均不可避免地在形式和内容上存有空泛和偏执的不足,这也是本研究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通过更加广泛、详实、持续的田野资料,深度剖析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与社会文化的动态依存关系,探索适合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与民生改善共赢的特色协同机制和实践策略,是后续研究的主要内容。

杨锦[9](2019)在《整顿与推进:教育部长王世杰的教育活动研究(1933-1937)》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王世杰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学人从政”的典型,幼年接受儒家传统教育,少年接受西式教育,青年留学英法,获得政治经济学学士学位、法学博士学位。收到蔡元培先生邀请,回国后先后担任北京大学法学教授、国立武汉大学首任校长,于1933年4月21日任命为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长,到1938年1月1日卸任,担任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长一职长达4年8个月,是民国时期任职最长的教育部长,任职期间对各级各类教育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顿,推进了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本研究将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长王世杰置于南京国民政府黄金十年的背景下,力求完整的将王世杰担任教育部长期间的教育管理活动展现出来。本文以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长王世杰的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描述王世杰担任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长期间教育活动的具体内容,分析王世杰教育活动产生的历史背景,梳理王世杰教育部长任职期间教育活动的实施效果与影响,在此基础上,概括王世杰教育部长任职期间教育活动的总体贡献,并对王世杰的教育部长任职期间教育活动做出合理的总体评价。通过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通过对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长王世杰教育管理活动的整理考察、学理分析发现,王世杰在其位谋其事,整顿推进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全国教育的发展。王世杰教育长通过完善初、中、高等教育法令法规,制定职业教育、社会教育、边疆教育法规,使得教育法令法规初步形成体系化;通过确保各级各类教育的拨发,为各级各类教育的推进解决了后顾之忧;针对当时战事焦灼,审时度势的提出并推行教育救国方案,使得教育为战事服务。第二,通过对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长王世杰长部期间教育管理活动的研究发现,虽然王世杰经过不断努力获得了推进教育发展的显着成效,但仍旧有一些局限性。王世杰在发展教育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开展了党化教育,禁锢了学生的思想;尽管王世杰在法学上注重女性权利,但是在教育发展实施上,并未给予女性教育足够重视,使得女性教育发展仍然滞后;后期随着战事的焦灼,很多理想的教育法令法规流于形式,朝令夕改,无法实施,使得教育发展未达到预期效果。第三,通过考察分析王世杰任职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长期间教育管理活动获得以下启示:真正让懂教育的教育专家办好教育;充分协调与调动各方力量发展教育;完善的教育政策法规是衡量教育规范的标准。

李向阳[10](2020)在《邰爽秋教育经费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邰爽秋是我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着名的教育家,民生本位教育思想的创始人和民生本位教育实验的践行者。邰爽秋因其卓越的理论贡献和躬身力行的实验创新精神,与陶行知、梁漱溟、晏阳初并称为民国时期“中国教育界的四大怪杰”。邰爽秋的教育经费思想也因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切实可行的实践性,在民国时期的教育经费行政的实践中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并对丰富发展教育经费行政的学术理论研究做出了重要历史贡献。以史鉴今,邰爽秋教育经费思想对当下我国正在实施推进的教育财政体制改革,亦带来了诸多有益的启示和思考。本研究采用历史唯物主义联系、发展的辩证观点,选取文献研究、历史研究和比较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从回顾梳理邰爽秋的教育背景和教育活动实践入手,追溯邰爽秋教育经费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轨迹,呈现解读其理论构成;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分析其历史贡献;联系目前的教育财政体制改革,考量其当代价值。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邰爽秋生平及其教育活动履痕。主要对邰爽秋的教育背景、教育思想和教育实验活动轨迹进行回溯与还原,分析研究其教育经费思想形成的学识基础、思想基础和实践基础。第二部分:邰爽秋教育经费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通过对邰爽秋所处的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教育现状的回顾与总结,研究分析邰爽秋教育经费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梳理出当时教育经费行政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弊端,邰爽秋教育经费思想的理论成果是应时代要求提出的目标明确的对策建议。第三部分:邰爽秋教育经费思想的理论构成。针对其教育经费思想的理论构成要素展开分析阐释,厘清其思想理论的逻辑框架体系,这也是本研究的重心。邰爽秋从应由公众负担教育经费这一哲学基础出发,以“教育机会均等”为最高目标,从教育经费的来源、管理、分配三个维度,相继提出了教育经费增高、教育经费负担均平、教育经费独立、统一教育经费行政等四大理论命题,并以统一教育经费行政为挈领,将教育经费增高、教育经费负担均平、教育经费独立和教育机会均等生成为一个有机的组织整体。教育经费增高问题主要是建立多元化和多渠道的教育经费筹资体系,邰爽秋提出了:增高国民富力、开辟教育富源、利用无益资财、改良教育税制、扩大教费单位、鼓励人民协助、防止行政流弊、减免无形损耗等八条建议。在教育经费负担均平问题上,邰爽秋主张以建立公平的教育税制为前提,确定合理稳定的教育税源,并以“免税的限制”和“累进的税率”两项措施来保障教育经费负担均平的实现。在教育经费独立问题上,邰爽秋在呼吁特殊历史时期应该实行教育经费独立的同时,提出了教育经费独立后,保障其政策优势可以充分发挥的八项措施:教育基金之确定、教育税源之划分、预算制度之独立、加税权力之独立、征收机关之独立、保管机关之独立、用款权力之独立和审核机关之独立。在统一教育经费行政问题上,邰爽秋建议打破地方行政区域的界限,摒弃“以地方之款办地方之学”的狭隘观念,采用“以社会之款办社会之教育”的教育经费分配原则,实行教育经费集中管理,裒多益寡,公平分配。邰爽秋设计拟定了各级教育经费委员会和教育经费局《组织条例》,给统一教育经费行政提供了组织和制度建设的模本。在教育机会均等问题上,邰爽秋积极建言中央政府和教育当局统一教育经费行政,对边远贫瘠地区的教育经费实行补助,进而推动教育机会均等目标的实现和全国教育事业的公平发展。第四部分:邰爽秋教育经费思想的历史贡献。主要是从当时教育经费行政的实践和学术研究两个角度出发,总结邰爽秋教育经费思想的历史贡献。邰爽秋教育经费思想在当时各地各级政府教育经费行政实践中,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促进地方教育经费行政的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两方面;在学术研究领域的贡献,其价值主要反映在对教育经费行政理论研究的关注和其丰硕的理论成果对教育财政研究的丰富与发展,以及其不畏世俗、敢于直言的学术精神和学者风范对教育学人的感召和鼓舞。第五部分:邰爽秋教育经费思想的当代价值。将邰爽秋教育经费思想与当下我国正在进行的教育财政体制改革相应照,分析其对现行教育财政体制机制中教育经费分担制度不合理、教育经费分配制度不公平与教育筹资法律制度不规范等现实问题所带来的有益启示和思考,以及对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经费分担制度、公平公开的教育经费分配制度以及规范完善的教育经费筹资保障制度方面的借鉴和参考。第六部分:结语。主要是总结概括了邰爽秋教育经费思想的基本特征:教育经费思想的公平性、教育经费理论的系统性和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性。同时提出,其教育经费思想的诸多理论是建立在教育经费独立的基础上的,进而分析其历史局限与不足。

二、云南省小学学龄儿童失学问题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云南省小学学龄儿童失学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云南省边境地区控辍保学政策执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理论意义
        (三)现实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实地调查和访谈法
        (三)数量研究法
    五、创新性和不足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和研究区域的界定
        一、控辍保学
        二、边境地区
        三、教育均衡
        四、政策执行
    第二节 研究理论基础
        一、政策分析理论
        二、政策执行理论
        三、渐进决策理论
        四、新公共管理理论
第二章 控辍保学政策文本梳理
    第一节 控辍保学政策变迁路径分析
        一、基础教育初步发展阶段(1978-1985 年)
        (一)政策制定背景
        (二)主要政策梳理
        (三)政策重心
        二、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阶段(1986-2000 年)
        (一)政策背景
        (二)主要政策梳理
        (三)政策重心
        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阶段(2001-2010 年)
        (一)政策背景
        (二)主要政策梳理
        (三)政策重心
        四、提高义务教育巩固水平阶段(2010-至今)
        (一)政策背景
        (二)主要政策梳理
        (三)政策重心
    第二节 控辍保学政策变迁特征分析
        一、从问题导向到目标导向
        二、从全国范围到老少边穷
        三、从数量上升到质量提高
第三章 云南省边境地区控辍保学政策执行现状及问题
    第一节 云南省边境地区控辍保学政策执行现状
        一、云南省边境州市控辍保学政策整体执行现状
        二、德宏州部分边境县控辍保学政策执行现状
        (一)盈江县控辍保学政策执行现状
        (二)陇川县控辍保学政策执行现状
        三、西双版纳州部分边境县控辍保学政策执行现状
        (一)勐腊县控辍保学政策执行现状
        (二)勐海县控辍保学政策执行现状
    第二节 云南省边境地区控辍保学政策执行的问题
        一、边境地区义务教育巩固率较低
        二、辍学原因复杂
        三、教师队伍建设不足
        四、民族教育问题
第四章 云南省边境地区控辍保学政策执行问题的原因探究
    第一节 政策本身的影响
        一、政策资源投入不足
        二、政策制度供给过剩
        三、政策目标的偏移
    第二节 政策执行主体的影响
        一、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教育管理体系
        二、控辍保学目标责任制
        三、政策最终执行者的压力
    第三节 相关目标群体的影响
        一、复杂的辍学原因带来的新难题
        二、学生家长的教育观念淡薄
    第四节 政策执行环境的影响
        一、区域教育发展不均衡
        二、经济发展滞后
        三、自然地理环境不利发展
        四、教育文化风气不足
第五章 提升云南省边境地区控辍保学政策执行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政策层面
        一、提高义务教育巩固水平,提倡质量控辍
        二、继续加强教育资源投入,优化资源配置
        三、妥善使用各种政策工具,加强政策宣传
        四、优化政策检查监督制度,加强监管力度
    第二节 政策执行主体层面
        一、提高办学积极性,主抓义务教育质量
        二、促进分工与合作,加强控辍管理机制
        三、加强教育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第三节 政策目标群体层面
        一、推进新课程改革,促进初中普职教育融合
        二、构建有效沟通渠道,提高目标群体义务教育意识
    第四节 政策环境层面
        一、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义务教育均衡
        二、推行双语教育,改善民族教育环境
        三、科学学校布局,减轻地理环境劣势
        四、改变教育观念,形成尊师重教风气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2)民国时期昆明社会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四、相关概念辨析
第一章 民国时期昆明社会教育发展的背景
    第一节 全国社会教育的繁荣
    第二节 云南社会教育的兴起
    第三节 滇省政府对社教事业的支持
第二章 民国时期昆明社会教育实施的保障
    第一节 社会教育行政保障
        一、昆明社会教育行政机构设置
        二、教育视导制度的建立
        三、依靠行政力量强迫就学
    第二节 社教经费保障
        一、省市教育经费独立
        二、社教经费的分配
    第三节 社会教育师资保障
        一、培训教师队伍
        二、培训社教人员
第三章 民国时期昆明社会教育的主要设施
    第一节 民众学校
        一、昆明民众学校的发展沿革
        二、民众学校办学概况
        三、办学效果及评价
    第二节 民众教育馆
        一、省立昆华民众教育馆的组织与业务
        二、各部门施教
        三、社教理论建设
    第三节 通俗讲演所
        一、昆明通俗讲演所的设立
        二、通俗讲演所的日常运作
        三、通俗讲演所主持下的教育活动
    第四节 图书馆及阅览所
        一、各馆所的空间分布及设置概况
        二、各馆所的内部管理
        三、各馆所的书报及阅览情况
第四章 民国时期昆明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识字教育
        一、昆明识字教育概况
        二、昆明识字教育的实践
    第二节 生计教育
    第三节 国民体育与卫生教育
        一、公共体育
        二、卫生教育
    第四节 其他社会教育事业
        一、电化教育
        二、戏剧教育
第五章 民国时期昆明社会教育的评价
    第一节 昆明社会教育的特点
        一、社教活动开展的连续性
        二、区域优势性
        三、教育形式的多样性
        四、办学力量的多元化
    第二节 昆明社会教育的成效
        一、旧有陋习和社会风气得到改善
        二、民众识字率得到提升
        三、市民的文化生活得以丰富
        四、抗战大后方建设得到支持
    第三节 昆明社会教育的不足
        一、民众对社会教育的认识不足
        二、社会教育发展的不平衡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3)民国时期农村学校教育制度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表索引
引论
    一、 研究的缘起
    二、 研究的问题
    三、 文献综述
    四、 相关概念界定
    五、 研究的价值
    六、 研究方法
    七、 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变革的起点:清末民初农村新旧学制转换
    一、 旧制私塾与传统学校:前近代农村学校的基本形态
        (一) 私塾及其衍生
        (二) 传统农村学校的组织与形制
        (三) 传统学制对农村社会环境的依附
    二、 现代学制建立与新式农村学校体系的建构
        (一) 新式学校的引入与构建学校体系的尝试
        (二) 癸卯学制对农村学校的规划
        (三) 壬子癸丑学制的趋新改造
    三、 以旧改新:农村学校转型的基本途径
        (一) 以书院改办新式学校
        (二) 以义学、社学改办新式学校
        (三) 农村学校缓慢的过渡与更新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初期的探索:农村义务教育实现形式多样化起步
    一、 义务教育下的农村学校推广策略
        (一) 对农村学校布局的规划
        (二) 对农村设学进程的规划
        (三) 农村设学的“力求经济”原则
    二、 农村学校形式的初步变通与衍生
        (一) 初小简易科
        (二) 单级小学
        (三) 二部制与半日学校
        (四) 简易识字学塾
        (五) 小学补习科
        (六) 露天学校
    三、 农村小学男女分校与双轨制
        (一) 农村女子学校的设置
        (二) 小学双轨制的短暂尝试
    四、 私塾改良:农村传统学校的更新与利用
        (一) 以改良私塾促农村学校更新
        (二) 以改良私塾补新式学校不足
    五、 学制同一性的打破与地方性的增强
        (一) 农村学校教育制度发展方向的选择
        (二) 壬戌、戊辰学制与“因地制宜”原则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务实的选择(上):农村学校弹性化与短期化
    一、 1930 年前后全国农村学校发展的基本形势
        (一) 农村人口基数的确定
        (二) 农村学校数量及覆盖程度
        (三) 农村学生数量及入学率
        (四) 农村人口教育程度
    二、 农村学校局部制度调试与就学机会增加
        (一) 减少入学限制与扩充农村学额
        (二) 默认农村学生年龄范围的扩大
    三、 弹性化、短期化与农村学校教育制度拓展
        (一) 义务教育弹性化实施策略
        (二) 短期义务教育与农村学校“多轨制”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务实的选择(下):农村新旧学校并存与共进
    一、 农村新式学校体系的丰富
        (一) 简易小学
        (二) 短期小学
        (三) 巡回教学
        (四) 二部制
        (五) 儿童义务随习班
    二、 私塾:限制基础上的再利用及其固守
        (一) 农村义务教育的代用形式
        (二) 禁而不绝的顽强生命力
        (三) 对旧制度的保存与继承
        (四) 农村学校的供需结构矛盾
    三、 新旧学校并存下的农村教育发展评估
        (一) 农村学校呈趋新转变的稳定趋势
        (二) 小学教育规模呈总体增长的趋势
        (三) 短期小学、简易小学价值不断提升
        (四) 农村人口教育程度仍需进一步提高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战时的应对:国民教育与农村国民学校体系构建
    一、 义务教育目标的深化及其实现策略
        (一) 义务教育的两步走战略
        (二) 学龄儿童教育与成年补习教育的汇流
        (三) 从义务教育到国民教育的地方性尝试
    二、 “新县制”与国民教育制度的形成
        (一) 国民教育制度与农村学校改制
        (二) 国民学校体系的补充和发展
    三、 国民教育取向下的农村学校及教育发展
        (一) 学校改制与承载能力的显着增强
        (二) 农村学校教育普及程度获得提高
        (三) 农村人口教育程度仍在低水平徘徊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权威的攘夺:农村教育权力博弈与学校教育制度选择
    一、 民间自主选择学校教育的传统
        (一) 止于县衙的国家权力体系
        (二) 民众与士绅:民间教育权的主体
        (三) 国家权力向下渗透的尝试与受阻
    二、 民间教育权的失守与农村学校国家化
        (一) 建立统一学制对民间教育权的排挤
        (二) 国家力量对士绅阶层的分化
        (三) 推广新式农村学校成为国家的事业
        (四) “自治”名义下的权责分离
    三、 绅权扩张与农村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通
        (一) 民间教育权的有限恢复与学制地方性增强
        (二) 自治体系下的绅权存在形式
        (三) 绅权的聚集和破解
    四、 国家教育权膨胀与对农村学校统制的恢复
        (一) 县域教育权力的向上集中
        (二) 农村教育人员职能的“政教合一”
        (三) 政教之争与“校长兼任”问题
        (四) 国家对农村学校控制的有限衰减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功能的表达:农村学校“去农化”效应及其作用机制
    一、 传统教育体制下的“去农化”效应及其有限性
        (一) 农村民众对学校教育的功利主义追求
        (二) “去农化”效应对读书人的影响
        (三) 国家与民众的互利关系
    二、 现代学制下“去农化”效应的延续和加剧
        (一) 新式学校对农村学生的逐级筛选
        (二) 农村学校布局结构矛盾及对受教育者的分流
        (三) 学校管理方式对农村学生的隔离——以学校时间安排为例
        (四) 学校教学对涉农内容的弱化和排斥
    三、 “去农化”效应与农村学生离农倾向
        (一) 农村学生职业选择偏好与离农倾向
        (二) 学校教育经历对农村学生升学选择的影响
        (三) 社会流动:农村学校的价值及其背离
    本章小结
结语
    一、 社会变迁视野下的农村学校教育制度及其变革
        (一) 社会变迁对农村学校教育制度变革的推动
        (二) 制度变迁与农村学校社会功能的多重表达
    二、 民国时期农村学校教育制度变革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 赶超型的社会发展目标:坚守新式学校的依据
        (二) 经济落后与路径依赖:传统学校得以保留的条件
        (三) 多元价值取向的调和:新式学校本土化与传统学校现代化的基础
    三、 民国时期农村学校教育制度变革的经验与启示
        (一) 农村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应当兼顾多元需求
        (二) 农村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要坚持预设与生成相结合
        (三) 辩证看待农村学校教育制度变革中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关系
        (四) 正视并规避农村学校教育制度变革中潜在的负向功能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4)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云南省义务教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回溯真相: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云南义务教育
        (二)现实诉求:为当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借鉴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民国义务教育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二)民国时期云南省义务教育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四、核心概念:“义务教育”
    五、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一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云南义务教育发展背景与基础
    第一节 云南义务教育发展历史背景
        一、云南义务教育发展时代背景
        二、云南义务教育发展现实背景
        (一)地理环境
        (二)政局曲折
        (三)经济发展
    第二节 云南义务教育发展基础
        一、现实基础
        二、师资基础
第二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云南义务教育发展情形
    第一节 云南义务教育发展历程
        一、经费独立,初步发展
        二、多元并举,发展兴盛
        三、局势恶化,由盛转衰
    第二节 云南义务教育实施形式
        一、普通小学
        二、简易小学
        三、短期小学
        四、巡回学校
    第三节 云南边地义务教育发展情形
        一、直面问题,政策保障
        二、针对地域,分地设学
    第四节 云南义务教育发展典型性案例
        一、昆明市义务教育发展情形
        二、普洱县义务教育发展情形
        三、腾冲县义务教育发展情形
第三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云南义务教育经费筹集与管理
    第一节 经费困境:推动教育经费独立
    第二节 县市不均:建立三级承担经费机制
        一、各县市自筹义教经费
        二、中央及省政府拨款
    第三节 强化监督:完善教育经费运行与监督机制
        一、经费运行制度
        二、经费监督方式
    第四节 丧失独立:义务教育发展受挫
第四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云南义务教育行政与督导
    第一节 结束混乱:完善义务教育行政管理体系
        一、分级管理:建立三级教育行政管理体系
        二、专职负责:义务教育委员会
    第二节 强化监督:恢复义务教育督学制度
第五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云南义务教育师资培养与管理
    第一节 发展束缚:师资不足
    第二节 挣脱束缚:培养师资
        一、以师范学区为中心发展省立师范学校
        二、广设县立师范学校
        三、推广短期师资训练所(班)
        四、改良塾师
    第三节 考奖并举:加强管理
        一、严格考核教师
        二、改善师资待遇
    第四节 初见成效:摆脱困境
第六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云南义务教育发展特点、作用与启示
    第一节 义务教育发展特点与经验
        一、经费支撑,阶段分明
        二、筹款差异,发展不均
        三、因地制宜,多元发展
        四、汉民并举,融合共进
        五、完善组织,赏罚分明
    第二节 云南义务教育历史作用
        一、扩大受教育者规模,加快近代化进程
        二、增强公民意识,维系边疆稳定
        三、奠定新中国时期云南义务教育发展的基础
    第三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云南义务教育发展启示
        一、贯彻“两条腿走路”方针,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
        二、完善教育管理机制,提高义务教育发展质量
        三、改善师生待遇,实施师资流动政策
结语
参考文献
    史料
    专着
    期刊、学位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致谢

(5)贫困农村地区小学教育普及情况分析——以云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方法和数据
    (一)衡量小学教育普及情况的指标
    (二)儿童受教育状况的影响因素分析:probit模型
    (三)数据
三、小学教育普及情况
    (一)小学净入学率
    (二)小学完成率
四、学龄儿童入学和完成小学教育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学龄儿童是否在学的影响因素分析
    (二)适龄儿童是否完成小学教育的影响因素分析
    (三)小结
五、结语

(6)民国时期乡村基础教育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研究的缘起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三、相关文献综述
    四、研究价值
    五、研究方法
    六、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七、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乡村基础教育政策的环境透视
    一、国外环境审察
        (一) 国外政治、经济环境
        (二) 借鉴:日本和美国乡村基础教育的发展
    二、国内环境根底
        (一) 国内政治、经济环境
        (二) 基源:清末基础教育政策的发展
第二章 乡村基础教育政策的内容阐释(上)
    一、乡村基础教育行政体系的划定
        (一) 上层教育行政体系的设置
        (二) 乡村教育行政体系的沿革
        (三) 视学与督导规程的完善
    二、乡村义务教育规划的筹定
        (一) 教育年限的要求
        (二) 学校及学级的设置
        (三) 设学方法的选择
        (四) 发展进程的设计
    三、乡村基础教育经费管理的制定
        (一) 经费筹集
        (二) 经费支配
第三章 乡村基础教育政策的内容阐释(下)
    一、乡村课程实施规范的订定
        (一) 教科书审查
        (二) 科目及教授时数设置
        (三) 训育强化
    二、乡村教职员与学生政策的拟定
        (一) 教师管理
        (二) 校长任用
        (三) 学生规范
    三、乡村私塾改良办法的颁定
        (一) 改良必要性
        (二) 改良过程与内容
第四章 乡村基础教育政策的过程考察
    一、决策过程审思:全国各类教育会议提案决议详情
        (一) 全国教育会议
        (二) 教育行政会议和学制会议
        (三) 战时其他各种教育会议
    二、执行过程归结:全国及乡村基础教育实施概况
        (一) 全国及乡村基础教育之学校发展
        (二) 全国及乡村基础教育之教职员发展
        (三) 全国及乡村基础教育之学生发展
        (四) 全国及乡村基础教育之经费发展
        (五) 全国及乡村义务教育发展
        (六) 全国及乡村基础教育之私塾改良与发展
第五章 乡村基础教育政策的价值意蕴
    一、教育政策的价值镜像
        (一) 深受政权更替与战事变化影响
        (二) 重视义务教育发展
        (三) 兼顾国际化与本土化
        (四) 渐趋规范化与法治化
    二、教育政策主体的价值博弈
        (一) 决策主体的价值阐释
        (二) 执行主体的价值选择
        (三) 理想与现实:决策主体与执行主体的沟壑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7)中国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绪论
    一、背景和意义
    二、难点和创新之处
    三、国内外对此课题研究状况综述
    四、主要研究方法
    五、相关概念的阐释
第二部分 中国西部地区的义务教育的发展状况
    一、西部地区义务教育的实施过程
    二、西部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现状
第三部分 中国西部地区义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发展落后
    二、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发展不稳定
    三、西部地区内部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
    四、西部地区义务教育法律法规的宣传、执行、监管力度不够
    五、西部地区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且管理不善
    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中师资问题突出
    七、西部地区义务教育中女童问题严重
    八、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问题显着
第四部分 影响中国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原因
    一、社会经济发展滞后是影响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直接原因
    二、自然环境恶劣是影响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
    三、文化传统和思想观念落后是影响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深层次原因
    四、“按地区分步骤”的普九政策不利于我国西部地区义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第五部分 中国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
    一、明确西部地区义务教育的目标和任务,确保西部地区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巩固
    二、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为指导,促进西部地区义务教育观念的更新
    三、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促进地区之间义务教育的协调发展
    四、加强依法治教,将西部地区义务教育的贯彻实施落到实处
    五、加大西部地区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建立长效的义务教育经费监督和管理机制
    六、加强西部地区义务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
    七、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尽快建立覆盖西部地区的远程教育网络体系
    八、提高西部地区义务教育的师资水平
    九、建立健全西部地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体系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8)民生改善视域下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质量优化研究 ——基于黔东南侗乡和凉山彝区的比较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
        (一) 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的目标转向
        (二) 民族村寨“新读书无用论”的兴起
        (三) “学校繁荣”与“教育衰败”的隐忧
    二、相关研究的述评
        (一) 教育质量的内涵及评价研究
        (二) 乡村教育的困境与出路研究
        (三) 民族地区的教育质量问题研究
        (四) 民生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五) 既有研究不足的总结
    三、本研究的基本设计
        (一) 作为方法的民族教育问题
        (二) 民生取向研究视角的确立
        (三) 具体研究内容的设定
        (四) 研究方式与方法的运用
第一章 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质量评价的方法论
    一、教育质量评价的民生理念及文化规约性
        (一) 教育发展与民生改善的依存关系
        (二) 文化多样性与“好教育”的民生意蕴
        (三) 民族地区教育质量评价的文化特殊性
    二、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质量评价的价值立场
        (一) 强调义务教育作为国民基础教育的特殊性
        (二) 坚持义务教育普及与质量提升的双重目标
        (三) 重视教育发展之于民生改善的功能实现
        (四) 关注教育评价中“底层群众”的主体性
    三、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质量考察指标的选取
        (一) 既有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标存在的不足
        (二) 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三) “人类学范式”的教育质量评价及指标选择
第二章 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质量优化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田野点选择的方法论及基本情况
        (一) 田野点选择的方法论设计
        (二) 田野点经济社会发展的概况
        (三) 田野点社会文化背景的比较特征
    二、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质量优化面临的具体问题
        (一) “普九”达标存有失实
        (二) 学业成绩普遍低下
        (三) 上学读书“不划算”
        (四) 学生“流民群体”的社会隐忧
        (五) 学校教育介入对传统文化的消解
    三、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质量优化面临的主要矛盾
        (一) 教育免费供给与“新读书无用”的现实困境
        (二) 办学条件提升与教育质量滑坡的普遍难题
        (三) 学校教育普及与民生改善之间的双重冲突
第三章 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质量优化面临问题的原因解析
    一、民族传统文化因素对义务教育质量的制约
        (一) 信仰文化与学校教育的冲突
        (二) 民族语言文字导致的教育障碍
        (三) 传统习俗制约学校教育的普及
        (四) 民族文化心理诱导的教育放弃
    二、社会生计类型对义务教育质量的制约
        (一) 传统落后生计方式制约学校教育的需要
        (二) “半工半耕”生计转型对义务教育的冲击
    三、社会变迁及社会结构差异对教育质量的制约
        (一) 社会结构变迁与民族群众的教育选择
        (二) 社会文化“小传统”引发的教育失败
        (三) 传统教育消解导致的教育结构缺失
第四章 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质量优化的价值定位
    一、文化差异与教育知识价值确立的逻辑
        (一) 作为生活方式的文化及其价值
        (二) 教育知识价值确立的社会文化规约性
    二、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质量优化的价值确立
        (一) 民族地区“半工半耕”社会的教育需要
        (二) 民族地区学校教育质量优化的民生诉求
        (三) 民生取向的义务教育质量优化的价值定位
第五章 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质量优化的原则及具体策略
    一、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质量优化的基本原则
        (一) 正确对待教育改革中的民族传统文化
        (二) 尊重教育发展的客观历史阶段规约性
        (三) 重视教育改革的社会文化背景协同性
        (四) 关注民族群众的现实民生境遇与教育需要
        (五) 增强教育改革过程中的“教育学立场”意识
    二、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质量优化的具体建议
        (一) 优先普及民族地区的学前教育
        (二) 有效落实地方和校本课程
        (三) 全面推进早期双语教学工作
        (四) 构建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体系
        (五) 进一步发展和改善民族地区的民生状况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夏格堂安红白喜事简办公约》
    附录二:访谈提纲
后记

(9)整顿与推进:教育部长王世杰的教育活动研究(1933-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研究的相关核心概念界定
    四、相关研究现状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六、研究的创新点与局限性
第一章 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长王世杰教育活动的形成背景
    第一节 王世杰的求学经历
        一、幼年接受儒学启蒙教育
        二、青年稽勋留学英美
    第二节 王世杰长教育部的时代背景
    第三节 王世杰长教育部前历任教育部长的概况
    第四节 王世杰长教育部时期的教育思潮
        一、普及教育思潮
        二、生产教育思潮
        三、教育救国思潮
        四、教育独立思潮
第二章 王世杰改革各级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培育根基:王世杰普及初等教育的活动
        一、王世杰普及初等教育活动的背景
        二、王世杰普及初等教育活动的概览
        三、王世杰普及初等教育活动的效果
    第二节 奠定基础:王世杰发展中等教育的活动
        一、王世杰发展中等教育活动的背景
        二、王世杰发展中等教育活动的概览
        三、王世杰发展中学教育活动的效果
    第三节 铸就精英:王世杰整顿高等教育的活动
        一、王世杰整顿高等教育活动的背景
        二、王世杰整顿高等教育活动的概览
        三、王世杰整顿高等教育活动的效果
第三章 王世杰发展各类教育活动的几个方面
    第一节 谋求生计:王世杰优化职业教育的活动
        一、王世杰优化职业教育活动的背景
        二、王世杰优化职业教育活动的概览
        三、王世杰优化职业教育活动的效果
    第二节 科普民众:王世杰促进社会教育的活动
        一、王世杰促进社会教育活动的背景
        二、王世杰促进社会教育活动的概览
        三、王世杰促进社会教育活动的效果
    第三节 惠及边民:王世杰关注边疆教育的活动
        一、王世杰关注边疆教育活动的背景
        二、王世杰关注边疆教育活动的概览
        三、王世杰关注边疆教育活动的效果
第四章 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长王世杰教育活动的评价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长王世杰教育活动的特点
        一、整顿推进各种教育
        二、全面统筹发展教育
        三、教育法规制度先行
        四、提前准备教育救国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长王世杰教育活动的贡献
        一、整顿各级各类教育,推进稳步发展
        二、保障教育经费,解决后顾之忧
        三、推行教育救国,为战事服务
        四、完善教育法规,形成初步体系化
    第三节 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长王世杰教育活动的局限
        一、开展党化教育,禁锢学生思想
        二、未给予女性教育足够重视
        三、战事渐趋焦灼,未达预期效果
    第四节 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长王世杰教育活动的启示
        一、真正让懂教育的教育专家办好教育
        二、充分协调与调动各方力量发展教育
        三、完善的教育政策法规是衡量教育规范的标准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邰爽秋教育经费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核心概念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价值
    五、研究思路
    六、研究方法
第一章 邰爽秋生平及其教育活动履痕
    一、邰爽秋之教育背景:学融中西
    二、邰爽秋之教育思想:民生本位
        (一)民生本位教育的内涵
        (二)民生本位教育的目标
        (三)民生本位教育的使命
    三、邰爽秋之教育活动:实验创新
        (一)开封教育实验区教育实验
        (二)上海念二社民生教育实验
        (三)重庆巴县民生建设教育实验
第二章 邰爽秋教育经费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一、政局动荡、战事频仍
        (一)战祸连结
        (二)军费浩巨
        (三)兵差沉重
    二、经济萧条、民生凋敝
        (一)灾害频发:农村经济濒临破产
        (二)赋税繁苛:民族工商业举步维艰
        (三)腐败蔓延:官僚资本大行其道
    三、民智待启、经费短绌
        (一)民国时期教育经费状况概览
        (二)民国时期教育经费行政的主要困难与问题
第三章 邰爽秋教育经费思想的理论构成
    一、公众负担教养经费之哲学背景:正本清源、权利均享
        (一)对反对者的原因分析与批评
        (二)对支持者的观点解读与评价
    二、教育经费增高问题:开源节流、多策并举
        (一)增高国民富力
        (二)开辟教育富源
        (三)利用无益资财
        (四)改良教育税制
        (五)扩大教费单位
        (六)鼓励人民协助
        (七)防止行政流弊
        (八)减免无形消耗
    三、教费负担均平问题:革故鼎新、公平为善
        (一)公平教育税制之重要:必由之路
        (二)教育税制不公平状况:暮日穷途
        (三)改革教育税制之建议:另辟蹊径
    四、教育经费独立问题:励行有据、保障有法
        (一)教育经费独立之原因:他山之石
        (二)教育经费独立之要素:相辅相成
    五、统一教育经费行政问题:系统独立、事权集中
        (一)统一全国教育经费行政之实施理由
        (二)统一全国教育经费行政之基本原则
        (三)统一全国教育经费行政之组织条例
        (四)统一全国教育经费行政之价值判断
    六、教育机会均等问题:权利平等、资源共享
        (一)各地教育经费差异之悬殊
        (二)“以地方之款办地方之学”观念之偏颇
        (三)社会主义“天下为公”之教育理想
        (四)各国补助地方教育经费之参考
        (五)国民政府中央财政补助地方教育经费之立场
第四章 邰爽秋教育经费思想的历史贡献
    一、对教育经费行政组织建设的推动
    二、对教育经费行政制度建设的促进
    三、对教育经费行政学术研究的发展
第五章 邰爽秋教育经费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有助于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经费分担制度
    二、有利于建立公平公开的教育经费分配制度
    三、有益于建立规范完善的教育筹资保障制度
结语
    一、教育经费思想的公平性
    二、教育经费理论的系统性
    三、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性
参考文献
附录A 邰爽秋大事年表
附录B 邰爽秋主要着、编、译作目录
附录C 邰爽秋学术论文及报刊文章目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云南省小学学龄儿童失学问题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云南省边境地区控辍保学政策执行研究[D]. 曾铮.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2]民国时期昆明社会教育研究[D]. 程志军.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3]民国时期农村学校教育制度变迁研究[D]. 樊涛. 东北师范大学, 2014(12)
  • [4]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云南省义务教育发展研究[D]. 王红鑫.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5]贫困农村地区小学教育普及情况分析——以云南省为例[J]. 刘泽云,胡文斌.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2(03)
  • [6]民国时期乡村基础教育政策研究[D]. 慈玲玲. 东北师范大学, 2016(04)
  • [7]中国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D]. 喻叶. 兰州大学, 2008(12)
  • [8]民生改善视域下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质量优化研究 ——基于黔东南侗乡和凉山彝区的比较考察[D]. 满忠坤. 西南大学, 2015(01)
  • [9]整顿与推进:教育部长王世杰的教育活动研究(1933-1937)[D]. 杨锦.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10]邰爽秋教育经费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李向阳. 河南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云南省小学学龄儿童辍学问题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