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截面均匀供气管道计算问题探讨

等截面均匀供气管道计算问题探讨

一、关于断面不变的均匀送风管道计算问题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张卓暐[1](2021)在《长直管道送风系统均匀性及优化设计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通风系统在民用建筑、工业建筑等领域得到了大规模应用。在民用建筑中,通风系统主要的作用在于保障工作区内的温度、湿度、风速、洁净度等指标达到人员舒适性需求;而在工业建筑中,通风系统则主要致力于降低工作区域内的污染性气体或颗粒物等污染源发散物浓度,保证工作人员能够长期地、健康地处于工作区,并降低因污染源导致慢性病的风险;至于其他特殊环境,如医院传染病区、精密实验室、大型计算站等,则需要保证整个建筑物中的各项指标符合人员健康安全要求和工作流程要求。考虑到工作性质特殊,不仅需要保证局部区域符合要求,还需要保证建筑物内整个区域都达到要求,这对通风系统风口的合理布置以及管内流动均匀性提出了挑战。实际工程应用表明,大多数通风系统运行时都或多或少产生风量分布不均等问题,而在长直管道通风系统的首端和末端尤为突出。本文以长直管道送风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CFD计算软件ANSYS Fluent对送风系统进行模拟,分析了等截面送风管道内的压力和速度分布,研究了通风管道的阻力特性。研究了长直风管送风系统的流场均匀性,并根据送风阻力特性确定合理的静压分布,从而保证风口处的送风量达到一致。分析了影响等截面送风管道送风均匀性的风口数量n,风口间距离△L等特征参数;研究了变截面管道各风口的出流角大小和出风量的均匀性;为了保证各风口达到理想的出流要求,采用了出风口处添加短管的方法,以期获得出风口处截面理想的出流角分布,提高直管送风系统的均匀性。研究表明:(1)风口数量,风口间距离等各特征参数对等截面风管的均匀性存在影响,其中风口数量对送风分布的均匀性影响较大,风口数量越多,整体出风均匀性越差。(2)变截面风管能够较好地调整管道内的压力和速度分布,使得各出风口处的流体参数趋于一致,均匀性提升。(3)添加短管能够调整出风口截面的出流角均值,并改变短管的长度、上下口的长度、管壁倾斜角度等参数,可有效地改善出流角。(4)将变截面管道与合理的短管相结合,既能够使各风口的出流角达到较为理想要求,同时,又能够满足各风口气流参数的均匀性要求。数值模拟可得,变截面风管能够较好地调整风管内的压力和各风口的流量。在研究范围内,当等截面管道与延伸长度为15cm的竖直短管结合设置,或变截面管道与延伸长度为20cm的竖直短管结合设置时,风管整体的出流角大幅度上升,能够达到均匀竖直出流的要求。在本文研究范围内,当采用倾斜角接近45°的倾斜短管时,风管整体的出流情况能够达到均匀倾斜出流且倾斜角度范围一致的要求。

朱文杰[2](2006)在《YBL6113H客车空调系统的合理匹配与计算》文中研究指明客车空调系统的匹配设计是客车设计中的一项较为复杂的设计内容,要求高、工作量大。若空调系统配置不当,则空调设备不能满足性能要求,影响了整车的舒适性,必然会对客车的正常销售产生负面影响。因而客车设计中空调系统是否匹配至关重要。本文围绕亚星—奔驰有限公司的YBL6113H客车的空调系统进行匹配计算研究进行论述。针对如何能够经济合理地使用完工厂内一批库存空调的问题,对该空调安装在YBL6113H客车上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设计计算,以确定该空调继续使用的可行性。本文对YBL6113H客车空调的冷负荷及送风量进行了合理的计算,初步认定该空调的制冷量能够满足客车的正常需要;重新设计了YBL6113H客车压缩机的传动轮系,并进行了气流组织及冷风管道的设计计算,确保了空调性能的充分发挥;利用试验对该空调的降温性能进行了测评,并根据实验结果对客车车室内前后位置的隔热形式进行了改进研究;本文还运用CFD软件简要分析了车内气流组织形式,指出了当前客车顶置式空调系统气流组织的不足,并提出了改进回风口的方法。通过各项计算及试验表明该空调安装在YBL6113H客车上是可行的,所采用的空调匹配计算方法为新客车空调系统的设计提供了参考和帮助。

刘鹏[3](2017)在《兔舍中热回收通风系统的开发和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在寒冷气候下,为维持家兔生产所需的基本温度或者降低维持舍温的能耗,兔场通常会降低兔舍通风量,而由于通风不足导致的兔舍内高浓度有害气体直接危害家兔健康。在兔舍这类密闭式畜舍,减少高通风率带来的热量损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暖通空调系统中的热回收通风(heat recovery ventilation,HRV)是一项能够有效减少通风能量损失的节能通风技术,利用排风预热(或预冷)新风来降低通风对室内温度的影响。密闭畜舍这类建筑产热负荷高,且需要较高的通风率来维持舍内空气质量,HRV在这类建筑中应用潜力大。本论文首先分别在北京和宁波的兔舍安装了民用一体式小型HRV,发现运行这种HRV的兔舍内氨气浓度没有显著下降,表现为通风效率低下。同时发现设备存在成本高,安装难度大的问题,不适合在畜舍中使用。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对设备的结构、安装方式和配比参数进行了计算和调整,研制开发了更合适畜舍使用的新型HRV系统,使其能够满足高通风率、高热回收效率、不易结冰、不易积累灰尘和设备投资回报期限短等设计要求。然后分别研究新型的HRV在中国东北、华北、东南几个不同气候特点区域的兔舍中运行的效果。并使用DeST软件建立建筑热平衡模型模拟研究气候、建筑围护结构、通风率、饲养密度等因素对兔舍温度和HRV运行效果的影响。在华北地区寒冷气候条件下,舍外气温为-1O℃-10℃,新型的HRV能够在不显著影响舍温的情况下,使舍内NH3和C02浓度降低48%和53%。设备的显热效率和能效比分别为65%和5.7,均达到节能标准。配套HRV的送风方式,均匀开孔送风组织方式在提高舍内气温分布的均匀性,以及降低舍内气流速度方面优于一端送风的方式。在东北严寒气候下运行新型的HRV时,设备最多能够耐受-15℃的低温。在舍外气温为-15℃~5℃、兔舍不供暖条件下,该HRV同样能够在不显著影响舍温的情况下,分别降低C02和NH3浓度27%和15%。当舍外气温降至-25℃~-5℃、兔舍有锅炉供暖的条件下,将HRV与锅炉供暖结合,利用锅炉房预热寒冷的新风,HRV可以在-25℃的低温条件下正常运行而不会结冰,同时间接地提高了锅炉的供暖效率。在东南地区夏季炎热气候下,将空调降温与新型的HRV结合,兔舍内能够维持25~28℃的适宜家兔繁殖的温度。系统中HRV显著降低了兔舍内NH3和C02浓度,尽管因通风引起舍温升高为1.4℃,但没有对家兔的热应激水平产生负面影响。HRV的显热效率和能效比分别达到63%和3.5,与HRV的结合使空调能耗降低10.2%。推荐在舍内外温差高于5.1 ℃的情况下运行HRV。东南地区冬季气候温暖,只适合在夜晚气温较低的阶段运行热回收通风。使用DeST建立兔舍热平衡模型,模拟研究了兔舍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门窗的密闭性、饲养密度、兔舍最小通风率、热回收通风等因素对兔舍内的气温温度影响的程度,发现通风率和建筑密闭性对舍温影响最大,占到权重的约80%。与常规机械通风相比,使用热回收通风舍内的气温能够提高3.6~5.9℃。

沈龙福[4](1975)在《关于断面不变的均匀送风管道计算问题的探讨》文中指出在华东电力设计院选编的《采暖通风设计手册》第三册中介绍了断面不变的均匀送风管道计算的方法。此方法计算比较简单,容易掌握。但在计算过程中有些问题似应提出研究和探讨。据有关书籍介绍,在计算这类管道时应用的普遍原理是:动压顺着气流方向减小,静压则顺着气流方向增加,以动压的减小来弥补管道中的摩擦阻力损失如图1所示。

梁晓娟[5](2004)在《客车空调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研究与开发》文中研究表明客车空调系统设计是客车设计中的一项较为复杂的设计内容,要求高、工作量大。传统的设计过程花费时间长、准确性差,部分客车上选用的空调设备不能满足性能要求,影响了整车的舒适性和新产品开发的周期。目前,被广泛应用于汽车、机械、建筑、交通等各个领域的CAD技术是一项能提高产品设计质量、缩短开发周期和降低劳动强度的新型技术。因此,本课题本着为客车制造厂家提供一套实用的、初步完整的、有一定先进性的、人机交互友好的客车空调系统设计CAD软件的原则,将客车空调系统设计过程与CAD技术结合,开发了一套专用于客车空调系统设计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KCKT CAD系统,并在SX6120高级旅游大客车的设计中进行了应用。 在KCKT CAD系统的开发过程中,遵循软件工程的原则和方法,联系实际建立了客车空调系统设计CAD软件的框架;利用面向对象编程(OOP)技术、开放式数据库互连(ODBC)技术,以及CAXA电子图板和CAXA实体设计等技术,初步完成了客车空调系统设计CAD系统的设计计算、设备选型、数据库管理子系统以及图形处理子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应用本课题研究与开发的KCKT CAD系统,能在客车设计过程中大大提高空调系统的设计水平、设计质量和设计效率,降低设计人员的劳动强度,较好地满足客车空调系统设计CAD系统集成的需要,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同时,对客车制造厂家开发全面的专用客车CAD系统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王峰[6](2010)在《热镀锌车间酸雾散发控制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工业的大发展,对热镀锌钢材的需求越来越大,热镀锌行业异常火热。但热镀锌车间内的空气品质存在很大问题,工艺流程中排放的污染物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其中,大酸洗槽的酸雾污染尤其严重,直接影响员工身体健康、腐蚀厂房设备及污染厂区环境。本文针对某实际工程,通过理论分析、实验与CFD模拟仿真,寻找控制酸雾污染的最佳技术,经过研究分析可知吹吸排风罩是很合适的。本文对某将改造的热镀锌酸雾控制系统进行研究分析,找到了现有酸雾控制系统在设计与安装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现有酸洗槽的整个系统进行了改进,提出了新方案,内容包括:酸洗槽的布置、酸雾控制系统的选用、设计和安装。新方案中的吹吸排风罩系统都采用均匀送吸风,以期达到好的控制效果。通过对酸雾散发的模拟和吹吸气流共同作用下的流场的模拟,验证了新方案在气流组织和酸雾控制方面是行之有效的;吹吸风系统要在大酸洗槽酸雾收集方面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但必须在吹吸风系统设计及安装方面严格要求,只有这样,吹吸风系统才能收集效果明显,并达到节能的目的。本文的研究结果,对大型酸洗槽酸雾散发控制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用于指导实际工程中的吹吸风排风罩系统设计。

郭中泽,阎庆绂[7](1998)在《储粮机械通风系统设计中不容忽视的两个问题》文中研究表明探讨了储粮机械通风系统的优化设计,即风机的合理选择和均匀送风管道的设计,可节约能耗,促进机械通风储粮技术的规范化。

冯萌[8](2007)在《变风量空调系统中环状管网的动力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顺应现代化建筑对设备的节能、环保与控制的新需要,发展节能高效的通风空调系统及空调方式已经是建筑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变风量系统及其相关送风方式的出现和发展,在现代化智能化建筑的节能工作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相关的技术研究也在光发的开展和受到关注。文中首先根据已有文献,系统回顾总结了变风量空调系统及管道送风方式等的基本理论及研究应用进展,认为目前国内外较少研究的环状管网变风量空调系统在工程应用中具有较大的实用潜力和可行性;其次,建立了环状管网动力性能实验模型及测量方法,并搭建了相关的实验平台,为深入研究该新型送风系统提供了平台支持。通过实验及分析,总结了环状管网变风量送风系统的基本动力特性,并通过与枝状管网做对比,分析了环状管网动力性能及能耗的情况。结果表明,多分支环状管网的总送风量最大,而枝状管网的总送风量最小;而管网的阻力则正好相反,枝状管网的阻力损失最大,多分支环状管网的阻力损失最小,所以多分支环状管网的风机效率最高,也最具有节能优势,而枝状管网的节能效果则最差。同时,由于连接管段的自动调节能力,环状、多分支环状管网系统的水力特性得以改善,相当于增加了调节手段。在各个分区负荷相差不大的情况下,相对枝状管网,环状管网并不具有明显的水力性能优势,但是在各个分区负荷差距较为明显的情况下,由于环状管网的自我调节,环状管网的静压分布更为优秀。

刘荣华[9](2010)在《综采工作面隔尘理论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粉尘是煤矿五大灾害之一。随着当代采矿技术的不断发展,采掘机械化水平越来越高,实现了工作面的高产高效,为煤矿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同时也带来了十分严重的粉尘职业危害问题。一方面,粉尘对人体的健康危害极大,尤其是呼吸性粉尘。煤矿工人长期处于高浓度粉尘作业环境场所,极易患上尘肺病。据统计,目前煤炭系统尘肺病人数已超过30万人,约占我国总尘肺病人数的一半,对此国家每年要化费大量的医疗费用,同时也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极大痛苦。另一方面,煤矿井下粉尘浓度高,易引起爆炸。一旦井下发生煤尘爆炸,往往造成重大伤亡事故,甚至严重摧毁矿井,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此外,工作地点的粉尘会恶化劳动环境、降低能见度、影响劳动生产率、增加工伤事故率,并引起皮肤病和眼科疾病,加速机械设备的磨损。采掘工作面是煤矿井下产尘量最大、粉尘浓度最高的地点,尤其是综合机械化采煤工作面(简称综采工作面)。当采煤机割煤时,工作面原始粉尘浓度高达8000-10000mg/m3。尽管目前工作面采取了煤层注水、喷雾降尘等多种防尘措施,起到了一定效果,但是工作面粉尘浓度,特别是采煤机司机处的呼吸性粉尘浓度,仍难以控制到行业标准以下。为此,本论文从理论分析、实验研究、数值模拟及现场试验四个方面开展了利用空气幕隔断技术阻止采煤机割煤滚筒产生的粉尘向司机工作区扩散、降低司机处粉尘浓度的防尘新方法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流体力学、气溶胶力学及空气动力学为基础,分析了综采工作面尘源扩散运动规律及其影响因素。(2)通过井下实测得到综采工作面粉尘和风流分布的基本规律,分析了综采工作面采煤机附近风流运动特性和粉尘分布特点。(3)根据平面射流理论,利用空气幕屏蔽作用,提出了综采工作面空气幕隔尘方法及理论,建立了空气幕隔尘的理论模型。(4)对综采工作面流场及粉尘分布现场实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采用FLUENT软件数值模拟了采煤机割煤时呼吸性粉尘扩散及综采工作面空气幕的隔尘效果,并对空气幕设计参数及安装位置、安装角度对隔尘效果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得出了隔尘空气幕最佳设计及安装参数。(5)在实验室进行了多工况的相似模拟实验,实验结果与综采工作面现场实测及理论分析结果基本一致,并验证了空气幕设计、安装参数对其隔尘效果的影响。(6)在河北金牛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原邢台矿务局)葛泉煤矿1326和1528工作面进行了工业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综采工作面采煤机上安装空气幕,其作用相当于一个“透明的无形屏障”,能有效地阻止采煤机截煤过程中粉尘向司机处扩散,尤其是阻止呼吸性粉尘的扩散,大大地降低综采工作面司机处的粉尘浓度。该装置成本低、操作简单实用、不影响司机的视线和操作,深受综采工作面司机的好评,在现场实际应用中获得了良好的安全环境经济效益及社会效应,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论文研究的主要创新点有:(1)首次提出了在综采工作面利用空气幕隔断技术来抑制采煤机截煤过程中粉尘向司机处扩散,降低采煤机司机工作区的粉尘浓度,同时提高采煤机的喷雾降尘效果,进一步改善整个工作面的作业环境,提高矿井安全生产可靠性的思想。(2)针对综采工作面作业空间特点,研究综采工作面空气幕隔尘机理,建立了综采工作面空气幕隔尘的理论模型。并引入旋风分离理论,提出了旋转风幕控尘新概念,分析了空气幕隔尘效率与粉尘粒径的关系,论证了空气幕能有效抑制煤壁侧呼吸性粉尘向司机处扩散。(3)通过理论计算分析和现场实测发现了采煤机割煤过程中所产生的粉尘由煤壁侧向司机处扩散,是滚筒割煤和煤炭垮落所产生的侧向扰动气流,以及粉尘在风流中弥散和扩散综合作用的结果。(4)通过相似模拟实验、数值模拟和现场工业性试验研究,得出了试验工作面条件下的空气幕最佳设计和安装参数,并有效解决了司机处呼吸性粉尘浓度超标的技术难题。

许渝笙,黄桂清[10](1992)在《连续均匀送排风管道的精确解——设计计算的新公式》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建立了连续均匀送排风管道无量纲方程组,对等断面与变断面两种情况给出了精确解;通过相似准则数K取正、负值,将送风与排风问题及其解统一于一体;避免了繁琐的压力平衡计算,使设计工作大为简化。

二、关于断面不变的均匀送风管道计算问题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断面不变的均匀送风管道计算问题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长直管道送风系统均匀性及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风道构件均流
        1.2.2 变截面均匀送风管
        1.2.3 等截面均匀送风管
        1.2.4 静压风道
    1.3 研究内容
2 直管送风系统内的压力分布
    2.1 流体运动控制方程组
    2.2 送风管道系统内的压力分布
    2.3 直管送风系统的压力、风速分布
    2.4 管道内有压流动流态分析
3 数值模拟风管模型验证
    3.1 计算流体力学应用简介
    3.2 均匀性评价标准
    3.3 数值模拟模型验证
        3.3.1 实验模型验证
        3.3.2 边界条件与初始条件的设置
        3.3.3 湍流模型的选择
4 直管送风系统的均匀性分析与优化
    4.1 风口数量和风口间距离对不均匀性的影响
    4.2 变截面均匀送风管模型
        4.2.1 变截面均匀送风管的设计
        4.2.2 变截面均匀送风管的均匀性分析
    4.3 出风口截面的均匀性对送风的影响
        4.3.1 风口数量对出流角的影响
        4.3.2 风口间距离对出流角的影响
        4.3.3 风口短管长度对出流角的影响
        4.3.4 风口短管壁倾斜程度对出流角的影响
        4.3.5 变截面均匀送风管和倾斜风口短管壁的结合
5 风管短管风口下方流场分布
    5.1 不添加短管的等截面管道
    5.2 不添加短管的变截面管道
    5.3 变截面管道设置倾斜短管
    5.4 等截面管道设置竖直短管
    5.5 变截面管道设置竖直短管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2)YBL6113H客车空调系统的合理匹配与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第一章 绪论
    1.1 本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YBL6113H客车冷负荷及送风量设计计算
    2.1 概述
    2.2 空调客车车室内外空气参数的确定
        2.2.1 空调客车车室内空气参数的确定
        2.2.2 空调客车车室外空气参数的确定
    2.3 客车空调的冷负荷计算
        2.3.1 客车空调负荷的影响因素分析
        2.3.2 客车空调负荷计算方法的选择
        2.3.3 YBL6113H客车空调冷负荷的计算
    2.4 YBL6113H客车空调送风量计算
    2.5 小结
第三章 YBL6113H客车空调系统压缩机传动比设计计算
    3.1 概述
    3.2 空调系统压缩机传动比的选择方法
        3.2.1 确定空调系统所需的制冷量
        3.2.2 选定压缩机的排量范围
        3.2.3 确定常用车速下发动机转速
        3.2.4 确定给定制冷量下的压缩机转速
        3.2.5 计算压缩机传动比
    3.3 YBL6113H客车空调系统压缩机传动比的设计计算
        3.3.1 计算YBL6113H客车常用车速下发动机转速
        3.3.2 计算给定空调制冷量下压缩机转速
        3.3.3 设计压缩机传动轮系
    3.4 小结
第四章 YBL6113H客车空调系统的布置设计
    4.1 概述
    4.2 YBL6113H客车顶置空调的布置形式
    4.3 YBL6113H客车顶置空调的固定设计
        4.3.1 客车顶置空调的固定方式选择
        4.3.2 YBL6113H客车顶置空调的固定
    4.4 YBL6113H客车空调压缩机的布置
    4.5 小结
第五章 YBL6113H客车室内气流组织及送风管道设计计算
    5.1 概述
    5.2 气流组织的影响因素
    5.3 气流组织的计算
    5.4 空调送风管道的设计与计算
        5.4.1 空调送风管道设计的基本任务
        5.4.2 空调送风管道的设计计算
        5.4.2.1 YBL6113H客车空调送风管道的布置和形状的确定
        5.4.2.2 YBL6113H客车空调送风管道的设计
    5.5 小结
第六章 YBL6113H客车降温性能测试及隔热壁改进设计
    6.1 概述
    6.2 YBL6113H空调客车室内降温性能测试
    6.3 YBL6113H空调客车隔热壁改进
        6.3.1 客车前部踏步总成的隔热改进
        6.3.2 客车发动机仓的隔热改进
    6.4 小结
第七章 YBL6113H空调客车室内气流场数值模拟及分析
    7.1 概述
    7.2 运用FLUENT软件进行数值模拟的意义及使用步骤
        7.2.1 运用FLUENT软件对空调系统进行数值模拟的意义
        7.2.2 运用FLUENT软件对空调系统进行数值模拟的一般步骤
    7.3 YBL6113H空调客车室内气流场数值模拟及分析
        7.3.1 边界条件处理
        7.3.2 车室内气流场数值模拟及分析
    7.4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论文总结
    8.2 今后工作
参考文献
摘要
ABSTRACT
致谢
导师简介
个人简介

(3)兔舍中热回收通风系统的开发和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和背景
    1.2 国内外热回收通风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一体板式热回收通风在兔舍中的应用研究
    2.1 一体板式热回收通风在冬季兔舍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2.2 一体板式全热热回收通风在夏季空调降温兔舍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适用于兔舍的热回收通风设备的改造与测试
    3.1 新型热回收通风设备的设计和参数的确定
    3.2 改进的热回收通风设备效果测试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热回收通风在华北寒冷气候下应用研究
    4.1 试验设计
    4.2 结果与讨论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热回收通风在东北严寒气候条件下应用研究
    5.1 试验设计
    5.2 结果与讨论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热回收通风与锅炉供暖系统结合在严寒冬季兔舍的应用研究
    6.1 试验设计
    6.2 结果与讨论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热回收通风结合空调降温在炎热气候下种兔舍中的应用研究
    7.1 试验设计
    7.2 结果与讨论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DeST模拟研究热回收通风在兔舍中应用
    8.1 试验设计
    8.2 结果与讨论
    8.3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建议
    9.1 结论
    9.2 创新点
    9.3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客车空调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中文]
摘要[英文]
第一章 绪论
    1.1 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概述
    1.2 客车空调系统设计概述
    1.3 客车空调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1.4 本课题研究与开发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客车空调系统设计
    2.1 客车空调技术
    2.2 空调客车车室内外气候参数的确定
    2.3 客车隔热壁分析
    2.4 客车空调的负荷计算
    2.5 客车空调送风量确定
    2.6 空调设备选型
    2.7 气流组织
    2.8 风道设计
    2.9 系统布置
    2.10 客车车身的隔热保温措施
第三章 客车空调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开发
    3.1 客车空调系统设计CAD系统概述
    3.2 KCKT CAD系统软件的开发环境
    3.3 KCKT CAD系统软件的开发
    3.4 KCKT CAD系统设计计算与设备选型子系统
    3.5 KCKT CAD客车空调数据库子系统
    3.6 KCKT CAD图形处理系统
    3.7 系统的帮助服务和错误处理
第四章 KCKT CAD系统软件应用实例
    4.1 SX6120客车空调系统设计原则与指导思想
    4.2 SX6120客车空调系统设计计算
    4.3 空调系统布置形式的确定
    4.4 空调系统设备选型与安装
    4.5 气流组织与风道设计计算
    4.6 隔热保温措施
    4.7 SX6120客车空调系统布置设计的图形处理
    4.8 SX6120客车空调系统设计的评价与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论文总结
    5.2 今后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KCKT CAD客车空调系统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用户手册

(6)热镀锌车间酸雾散发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来源及背景
        1.1.1 热镀锌工艺介绍
        1.1.2 热镀锌流程中常见的污染源及污染物
        1.1.3 酸雾的危害
    1.2 目前酸雾控制研究进展
        1.2.1 酸雾抑制剂(缓蚀剂)
        1.2.2 酸雾捕集罩
        1.2.3 槽边吸气罩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第2章 酸雾控制系统模拟方法
    2.1 CFD 简介
    2.2 CFD 的总体计算流程
    2.3 课题模拟所用控制方程
        2.3.1 质量守恒方程(连续性方程)
        2.3.2 动量守恒方程
        2.3.3 能量守恒方程
        2.3.4 组分质量守恒方程
    2.4 课题所用到的CFD 知识
        2.4.1 控制方程的离散方法
        2.4.2 流场计算的SIMPLE 算法
        2.4.3 标准κ- ε方程
        2.4.4 收敛性
    2.5 CFD 在暖通领域的主要应用
        2.5.1 通风空调空间气流组织模拟设计
        2.5.2 建筑外环境模拟分析
        2.5.3 室内空气品质研究
        2.5.4 建筑设备性能的改进研究
    2.6 课题所涉及的模拟
        2.6.1 酸雾扩散模拟
        2.6.2 气流组织模拟
    2.7 本章小节
第3章 数学模型的建立、理论分析及设计计算
    3.1 设计模拟对象
    3.2 吹吸式排风罩设计计算
        3.2.1 吹吸罩设计的基本原理
        3.2.2 吹吸式排风罩的计算方法
    3.3 均匀吹风系统的设计
        3.3.1 空气自由射流特征
        3.3.2 均匀吹风口设计原理
        3.3.3 实现均匀送风的基本条件
        3.3.4 侧孔送风时的通路局部阻力系数和侧孔局部阻力系数
        3.3.5 均匀送风管道的计算过程
    3.4 均匀吸风系统的设计
        3.4.1 均匀吸风系统设计原理
        3.4.2 均匀吸风系统的计算过程
    3.5 吹吸风气流共同作用下的流场
    3.6 本章小节
第4章 原酸雾控制方案与模拟
    4.1 原酸雾控制方案的理论分析
        4.1.1 局部排风罩特性及选择原则
        4.1.2 原有酸雾控制方案介绍
        4.1.3 原酸洗槽酸雾控制系统的特点
    4.2 原酸雾控制系统的实验测量与分析
        4.2.1 实验主要仪器介绍
        4.2.2 实验方案
    4.3 吹风系统CFD 模拟
        4.3.1 模拟对象
        4.3.2 吹风系统模拟与整体分析
        4.3.3 槽口平面速度分布模拟
    4.4 本章小节
第5章 改进后的酸雾控制方案与模拟
    5.1 控制方案简介
    5.2 酸洗槽酸雾特性
        5.2.1 氯化氢气体的散发率
        5.2.2 酸洗槽槽液的蒸发量
        5.2.3 控制风速
    5.3 新酸雾控制方案模拟
        5.3.1 简化模型方案
        5.3.2 氯化氢气体散发模拟
        5.3.3 吹吸风系统控制酸雾模拟
    5.4 本章小节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变风量空调系统中环状管网的动力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概述
        1.2.2 变风量空调系统的应用研究
        1.2.3 变风量空调系统的研究现状
    1.3 课题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第2章 变风量空调系统概述及分析
    2.1 变风量空调系统简介
    2.2 末端装置
        2.2.1 概述
        2.2.2 单管型末端结构
        2.2.3 串联型末端结构
        2.2.4 并联型末端结构
        2.2.5 单管型末端与动力型末端的比较
    2.3 变风量空调系统控制方法介绍
        2.3.1 总风量控制法
        2.3.2 定静压控制法
        2.3.3 变静压控制法
        2.3.4 房间温度控制法
        2.3.5 最小新风量控制法
    2.4 变风量空调系统管道设计方法
        2.4.1 概述
        2.4.2 风管系统的基本设计思路
        2.4.3 静压复得法
    2.5 变风量系统的气流组织及噪声控制
        2.5.1 空调系统中气流组织的作用
        2.5.2 气流组织系统及其效果评价方法
        2.5.3 变风量系统的噪声控制
    2.6 变风量空调系统的经济性分析
    2.7 新型送风管网形式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实验模型与测试方法
    3.1 概述
    3.2 实验模型
        3.2.1 环状风道系统送风模型
        3.2.2 多分支环状风道系统送风模型
        3.2.3 枝状状风道系统送风模型
    3.3 实验平台搭建
    3.4 测量、计算方法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实验结果及分析
    4.1 总送风量对比
    4.2 管网水力性能特性对比
        4.2.1 管网静压值对比分析
        4.2.2 管网全压值对比分析
    4.3 各风口风速对比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验和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5.1 概述
    5.2 环状管网计算方法
    5.3 计算实例
        5.3.1 各个管段阻力系数
        5.3.2 计算实例
        5.3.3 风机与管网性能曲线分析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综采工作面隔尘理论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提出
    1.2 煤矿粉尘问题研究现状
        1.2.1 尘肺病的研究
        1.2.2 煤尘爆炸及防治
        1.2.3 煤矿粉尘卫生标准
        1.2.4 煤矿粉尘防治技术措施简述
    1.3 综采工作面粉尘防治技术研究现状
        1.3.1 粉尘防治技术
        1.3.2 粉尘防治理论研究
    1.4 煤矿综采工作面防尘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
    1.5 空气幕隔断技术的应用及研究现状
        1.5.1 空气幕隔断技术在控制有害物扩散和空气调节工程中的应用
        1.5.2 空气幕隔断技术在矿井通风中的应用
    1.6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 综采工作面粉尘运动规律及其分布现场研究
    2.1 综采工作面简介
    2.2 综采工作面粉尘的基本特性
        2.2.1 工作面粉尘来源
        2.2.2 采煤机滚筒割煤产尘机理
        2.2.3 工作面粉尘形状
        2.2.4 粉尘的粒度
        2.2.5 粉尘浓度
        2.2.6 粉尘的分散度
    2.3 综采工作面粉尘运动规律
        2.3.1 采煤工作面粉尘在重力作用下的沉降
        2.3.2 在惯性力作用下粉尘的运动
        2.3.3 综采工作面粉尘微粒的浮游
        2.3.4 综采工作面截煤时粉尘的扩散
        2.3.5 综采工作面截煤时粉尘的扩散动力分析
    2.4 综采工作面风速及粉尘分布实测
        2.4.1 实测工作面的概况
        2.4.2 工作面风速、风量的测定
        2.4.3 采煤机附近粉尘浓度分布规律
    2.5 工作面司机处粉尘来源分析
        2.5.1 测定方法
        2.5.2 各尘源的呼吸性粉尘的发尘量
    2.6 司机处粉尘粒径分布及分散度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综采工作面空气幕隔尘理论
    3.1 空气幕隔尘作用原理
    3.2 平面紊动射流理论
        3.2.1 平面紊动射流的形成、卷吸与混合作用
        3.2.2 平面紊动射流的分区结构
        3.2.3 紊流系数及几何特征
        3.2.4 横截面上速度分布特征
        3.2.5 动力特征
        3.2.6 主体段轴线速度衰减规律
        3.2.7 主体段流量沿程变化
        3.2.8 平面紊动射流初始端长度
        3.2.9 平面紊动射流的微分方程解
    3.3 平面冲击射流
        3.3.1 冲击射流的基本特征
        3.3.2 斜冲击射流流量分配
    3.4 综采工作面隔尘理论计算
        3.4.1 空气幕两侧粉尘浓度分布规律
        3.4.2 综采工作面空气幕隔尘效果分析
        3.4.3 空气幕隔尘效果与粉尘粒径的关系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综采工作面空气幕隔尘实验研究
    4.1 实验模型设计及制作
        4.1.1 相似准则
        4.1.2 采场通风巷道模型设计及制作
        4.1.3 实验用空气幕设计及制作
        4.1.4 发尘装置设计制作
        4.1.5 主要测试仪器
    4.2 空气幕模拟实验演示
        4.2.1 空气幕气流运动规律演示
        4.2.2 空气幕隔尘效果演示
    4.3 采煤机上风侧滚筒发尘时工作面呼吸性粉尘浓度分布规律
    4.4 空气幕隔尘实验效果
        4.4.1 不同出口风速、出口宽度空气幕的隔尘效果
        4.4.2 不同出口角度空气幕的隔尘效果
        4.4.3 空气幕对不同粒径粉尘的隔尘效率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综采工作面空气幕隔尘数值模拟研究
    5.1 综采工作面风流及其粉尘运动特性
        5.1.1 风流特性
        5.1.2 粉尘运动特性
    5.2 综采工作面风流和粉尘运动数学模型
        5.2.1 数学模型的基本假设
        5.2.2 气-固两相流数学模型
    5.3 综采工作面的几何模型与网格划分
    5.4 数值模拟的边界条件
    5.5 数值模拟及分析
        5.5.1 空气幕开启前采煤机附近工作面风流流场及粉尘分布规律
        5.5.2 空气幕开启后采煤机附近工作面风流流场及粉尘分布规律
        5.5.3 影响空气幕隔尘效果的主要因素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空气幕隔尘技术现场应用
    6.1 应用现场概况
    6.2 综采工作面隔尘空气幕设计
        6.2.1 空气幕设计原则
        6.2.2 空气幕设计参数
        6.2.3 空气幕均匀送风设计
        6.2.4 空气幕风机设计
        6.2.5 空气幕地面试验及参数测定
    6.3 综采工作面隔尘空气幕现场安装
    6.4 空气幕隔尘效果测定
        6.4.1 测试内容
        6.4.2 测点布置
        6.4.3 测定结果及隔尘效果分析
    6.5 空气幕现场应用安全经济效益及推广应用前景
        6.5.1 安全经济效益
        6.5.2 推广应用前景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成果

(10)连续均匀送排风管道的精确解——设计计算的新公式(论文提纲范文)

一、无量纲方程组
二、无量纲方程组的精确解
    (一)等断面送排风精确解
    (二)变断面均匀送排风精确解
三、解的正确性

四、关于断面不变的均匀送风管道计算问题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长直管道送风系统均匀性及优化设计研究[D]. 张卓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YBL6113H客车空调系统的合理匹配与计算[D]. 朱文杰. 吉林大学, 2006(05)
  • [3]兔舍中热回收通风系统的开发和应用研究[D]. 刘鹏. 中国农业大学, 2017(08)
  • [4]关于断面不变的均匀送风管道计算问题的探讨[J]. 沈龙福. 铁路标准设计通讯, 1975(12)
  • [5]客车空调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研究与开发[D]. 梁晓娟. 长安大学, 2004(01)
  • [6]热镀锌车间酸雾散发控制研究[D]. 王峰. 青岛理工大学, 2010(02)
  • [7]储粮机械通风系统设计中不容忽视的两个问题[J]. 郭中泽,阎庆绂. 粮食储藏, 1998(04)
  • [8]变风量空调系统中环状管网的动力特性研究[D]. 冯萌. 湖南大学, 2007(01)
  • [9]综采工作面隔尘理论及应用研究[D]. 刘荣华. 中南大学, 2010(11)
  • [10]连续均匀送排风管道的精确解——设计计算的新公式[J]. 许渝笙,黄桂清. 暖通空调, 1992(05)

标签:;  ;  ;  ;  ;  

等截面均匀供气管道计算问题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