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压缩机及压缩空气净化技术研讨会召开

全国压缩机及压缩空气净化技术研讨会召开

一、全国压缩机及压缩空气净化技术学术讨论会召开(论文文献综述)

赖世贤[1](2020)在《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研究(1840-1949)》文中研究指明工业建筑作为中国近代新兴建筑类型及西方先进技术引进中国的最初载体之一,承载着当时中国较为先进的建筑理念,充当中国近代建筑追赶世界建筑潮流的不自觉历史工具。本文研究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中关键性技术问题,含括规划选址、大跨技术、标准化、结构发展等内容,分类探讨木材、砖、水泥等材料技术,同时关注工业建筑设计师。研究以调研过程中大量实物例证结合图纸资料、近现代建筑期刊文献及厂史资料进行,比对同时期西方先进技术,重视技术来源与技术真实性问题。研究对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分期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应分期方案。第二章以工厂的选址与布局入手,关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萌芽阶段工业建筑营建前期技术性问题,选址和布局贯穿工业建筑建设全过程,涉及宏观地区选择、中观地点选择、微观厂址选择及具体厂区布置等层面。第三章关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起步阶段,由于生产方式和动力技术改变引起对于大空间厂房即大跨度技术的迫切需求,重点关注西式木屋架。西式木屋架技术在材料和施工技术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展现出对于力学等结构概念的理解,意味着中国建筑近代转型开始。第四章则关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加速增长阶段,工业建筑由于大量快速建设带来对于高质量、标准化建材需求等问题。以砖的工业化生产及工业建筑用砖变化,探讨工业化时代下中国传统建筑材料在引进西方建筑材料后的各方面技术发展。第五章则聚焦中国近代工业稳速增长阶段如何解决工业建筑营建所要求的安全舒适、结构持久等问题,关注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及与之紧密相关的水泥生产技术引入与发展。第六章将专业人才视为技术实施保障予以讨论,关注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放缓期对工业建筑营建规范化、经验化起关键作用的设计师及代表作品、设计师群体组成等问题。研究发现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各时期不同阶段,基于建设目标需求及技术水平不同,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中关键性技术问题亦不相同。对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而言,部分营建关键技术与当时世界先进技术相比并不逊色,但技术推广和实现受社会环境及观念意识影响甚大;技术要与当地资源、经济及社会体制相适应,社会需求会强有力改变技术的运用及传播;由于材料观念缺失,其在营建过程中重外观轻建造,重模仿轻创造;技术属于文明范畴,由初级走向高级是趋势,中西方建筑技术融合也是趋势。

李传浩[2](2020)在《基于多层核壳微观结构的金属陶瓷刀具的研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针对难加工材料的加工难题,面向Ti(C,N)基金属陶瓷刀具的强韧化和减摩要求,将核壳结构纳米固态润滑剂引入到金属陶瓷刀具体系中,提出具有多层核壳微观结构的金属陶瓷刀具设计思想,成功制备出具有优异性能的多层核壳微观结构Ti(C,N)基自润滑金属陶瓷刀具,使其力学性能与自润滑性能相统一,研究了多层核壳微观结构对金属陶瓷刀具力学性能、摩擦磨损性能和切削性能的影响。采用真空热压烧结工艺,并以包覆纳米复合粉体作为Ti(C,N)基自润滑金属陶瓷材料的添加相,成功制备了一种具有多层核壳微观结构的新型自润滑金属陶瓷刀具。实验结果表明,在粉体表面包覆一层,并将其引入Ti(C,N)-Mo-Co-Ni(TM)材料体系中,可利用烧结过程中金属Mo-Co-Ni相的高温液相扩散机制,在材料内部形成一种多层核壳微观结构;与传统的Ti(C,N)-Mo-Co-Ni金属陶瓷刀具材料相比,Ti(C,N)/Mo-Co-金属陶瓷材料的断裂韧性和硬度分别提高了31.83%,24.25%;与直接添加和且未形成多层核壳微观结构的金属陶瓷刀具相比,TMC@10金属陶瓷刀具的硬度、断裂韧性分别提高了24.31%和22.56%,达到23.93 GPa、9.94 MPa·m1/2;在热压烧结过程中,中间层包覆内核纳米颗粒,有效避免异常长大,防止晶内残余应力过大;外壳Mo-Co-Ni金属相可有效防止晶内位错扩展;多层核壳微观结构的形成是材料力学性能改善的主要原因。采用球盘配副的方式研究了多层核壳微观结构Ti(C,N)基自润滑金属陶瓷刀具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刀具材料的摩擦系数与磨损率随着包覆粉体含量的增加而减小,粉体的最优值为10%,此时固体润滑剂析出形成润滑膜,自润滑效果较好。当包覆粉体含量较多时,摩擦系数和磨损率均会增加。刀具材料的摩擦系数随着载荷的增大而减小;磨损率随着载荷的增加而上升;另一方面,随着载荷的增大,当超过临界载荷25 N时,金属陶瓷刀具磨损率上升加快。多层核壳微观结构Ti(C,N)基金属陶瓷刀具的摩擦系数转速增加先呈小幅上升然后降低,降至最低后有继续升高的趋势,当转速达到180 m/min,摩擦系数降至最低;磨损率随着转速增加先降低后升高。研究了多层核壳微观结构Ti(C,N)基金属陶瓷刀具切削300M高强度钢的切削性能,实验结果表明,TMC@10金属陶瓷刀具加工300M高强度钢的最佳切削用量为υc=200 m/min、?=0.102 mm/r、(6(6=0.2 mm,后刀面磨损量、工件表面粗糙度在不同切削速度和背吃刀量的切削用量下,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通过测试不同组分的金属陶瓷刀具在相同切削用量下加工300M高强度钢,在刀具内添加包覆粉体形成多层核壳微观结构,明显降低了切削力与切削温度,增加刀具寿命,改善了工件表面加工质量,其中TMC@10金属陶瓷刀具的切削性能较好。通过测试TM金属陶瓷刀具与TMC@10金属陶瓷刀具在不同润滑条件下加工300M高强度钢,TM刀具在微量润滑的条件下,刀具磨损有所下降,TMC@10刀具在包覆粉体与微量润滑双重润滑条件下,切削性能显着提升。通过观察TMC@10金属陶瓷刀具前后刀面磨损形貌,TMC@10刀具前刀面主要存在微崩刃、月牙洼磨损和粘结磨损,后刀面主要存在粘结磨损和扩散磨损。

陈蒙[3](2020)在《CFRP表面磨料气射流预处理工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CFRP在新一代飞机上用量日益增加,复合材料蒙皮首次涂装表面预处理和维护中涂层消退问题引起了诸多飞机制造厂商的关注,而传统的化学法或手工机械打磨工艺均不适合CFRP涂装表面预处理。磨料气射流加工(abrasive air jet machining,AAJM)作为一种新型涂装表面预处理技术,在复合材料首次涂装表面预处理和高分子涂层消退方面具有显着优势。本文采用低硬度的氨基模塑料(amino thermosetting plastic,ATP)作为预处理用磨料,通过气射流对CFRP初始涂装表面进行预处理和CFRP表面涂层消退处理的研究,探索一种新型的CFRP表面预处理工艺,为磨料气射流预处理技术在飞机CFRP蒙皮首次涂装表面预处理和维护中涂层消退上的应用提供技术基础。本文完成的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如下:1.对氨基模塑料磨料进行气固两相流的模拟仿真,研究了预处理过程中气相流场的分布情况和氨基模塑料磨粒的运动规律,获得了氨基模塑料磨料对CFRP的作用力。结果表明,当喷射压力增大或磨料粒径减小时,均会加剧射流束的发散。当喷射压力或磨料粒径增大时,磨料对CFRP的作用力随之增大。2.对CFRP首次涂装表面预处理工艺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喷射压力、喷射角度、靶距、移动速度和磨料粒度对首次涂装表面预处理后CFRP表面粗糙度、润湿性和膜基结合强度的影响。通过对首次涂装表面预处理后CFRP表面损伤情况和结合性能的分析,获得了符合飞机蒙皮涂装要求的首次涂装表面预处理工艺参数。3.对CFRP表面聚氨酯涂层消退工艺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喷射压力、喷射角度、靶距、移动速度和磨料粒度对聚氨酯涂层去除量、润湿性和膜基结合强度的影响。通过对涂层消退后CFRP表面损伤情况和结合性能的分析,获得了符合飞机蒙皮涂装要求的涂层消退工艺参数。

王一茹[4](2019)在《“海棠”洗衣机的兴与衰(1978-2000年) ——以长治洗衣机厂技术创新为中心的考察》文中提出改革开放后,根据国家和山西省对轻纺工业实行“六个优先”的战略部署,山西省在实施能源重化工基地发展战略的同时,通过实施“轻工大会战”等系列举措,兴起了以长治洗衣机厂生产的“海棠”洗衣机为标志的一大批国内一流的名牌轻工企业和产品。“海棠”洗衣机多次获得“省优”、“部优”产品以及国家质量奖,占据了全国大量市场份额,这是企业不断开展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提升服务品质的结果,在建国后中国洗衣机发展史以及山西轻工业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论文以长治洗衣机厂生产的“海棠”洗衣机为研究对象,通过广泛查阅文献档案资料与实地调查,结合企业技术创新的相关理论,对洗衣机厂发展历程中技术创新的过程进行系统梳理,根据技术创新的理论和长治洗衣机厂技术创新的特点,分别从模仿创新、技术引进以及自主创新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总结企业在不同时期开展技术创新的模式、方法和措施,探讨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如何处理与政府、经济、社会之间的关系。最后,结合洗衣机厂衰落的原因,得出本论文的结论,研究成果不仅可丰富山西地方科技史以及中国洗衣机发展史的研究领域,也可为当今山西省企业技术创新以及经济转型提供启发和借鉴。

周富佳[5](2019)在《喷丸强化与稀土催渗等离子多元共渗工艺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市场对金属零件质量与使用寿命的要求越来越高,单一等离子渗氮工艺很难满足实际生产需求,复合强化工艺成为了重要发展方向。喷丸工艺能够使金属零件在常温下表层发生循环弹、塑性变形,晶粒得到细化,晶界面积增加,位错密度增高,晶格畸变加剧,在表面形成残余压应力,强化金属零件表面性能。稀土元素能够活化气相,加速共渗介质的电离,产生更多活性原子,并且稀土元素吸附大量活性原子形成“气团”造成的浓度差可以促进活性原子向基体扩散,增加渗层厚度。本文以等离子多元共渗为基础,运用喷丸强化、稀土催渗的复合工艺处理试样,为等离子渗氮新工艺的发展提供参考方向。本次试验选取38CrMoAl钢和40Cr钢作为试验材料,保温温度、保温时间、氨气流量、稀土作为等离子多元共渗的主要研究因素,采用正交试验法设计实验方案,选择表面硬度和渗层深度作为共渗效果参考标准,根据极差分析法选出最优工艺。然后,在最优工艺参数条件下进行喷丸强化与稀土催渗等离子多元共渗试验、稀土催渗与等离子多元共渗试验、等离子多元共渗试验。通过对试样表面硬度检测、渗层深度检测、金相显微组织观察、SEM形貌观察、EDS能谱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比较三种不同工艺的共渗作用效果,分析喷丸强化、稀土催渗对等离子多元共渗的复合强化作用机理。试验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工艺参数条件下,喷丸强化与稀土催渗等离子多元共渗工艺、稀土催渗与等离子多元共渗工艺、等离子多元共渗工艺的共渗作用效果依次递减。稀土可以增强等离子多元共渗作用效果,增大试样表面硬度,增加渗层厚度。38CrMoAl钢喷丸强化与稀土催渗等离子多元共渗工艺的最佳工艺参数为保温温度540℃、氨气流量2.0L/min、保温时间9h、乙醇和二硫化碳的混合气体(比值4:1)0.2L/min;40Cr钢喷丸强化与稀土催渗等离子多元共渗工艺的最佳工艺参数为保温温度530℃、氨气流量2.0L/min、保温时间9h、乙醇和二硫化碳的混合气体(比值4:1)0.2L/min。本次试验中,38CrMoAl钢试样的最大表面硬度为1221HV,渗层厚度为355μm;40Cr钢试样的最大表面硬度为889HV,渗层厚度为375μm。共渗介质中提供的碳元素可以形成碳氮共渗,提高试样的表面硬度和渗层深度;提供的氧元素可以在试样表面生成减缓腐蚀的氧化物;提供的硫元素可以在试样表面形成疏松多孔硫化层,利于油脂的储存,降低摩擦系数,提高金属零件的耐磨性。

涂超[6](2019)在《客车空调系统标准研究》文中认为JT/T 216《客车空调系统技术条件》是国内唯一一个适用于客车的整车空调系统检测类标准,规定了8m以上客车空调制冷系统、采暖系统、除霜系统、通风换气装置和空气净化系统的性能指标和测试方法。由于上一版本发布距今12年之久,不能满足当下客车空调系统技术的发展形势。因此,交通运输部把《客车空调系统技术条件》修订任务列入2016年的交通运输标准化制修订计划中,项目编号JT/T 2016-121。首先,本文分析了国内外汽车空调产品及标准现状,掌握了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少部分地方标准中对客车空调的要求,包括空调整个系统标准、制冷采暖系统标准、除霜系统标准、空气净化系统标准和压缩机标准。根据标准修订需求,课题组通过试验采集到某些客车空调制冷、采暖、保温、除霜和车内噪声等试验数据,为标准修订奠定试验基础。其次,把营运客车和公共汽车都分为A、B、C三个等级,通过分析国内外相关标准值、课题组采集和收集的试验数据,结合标准的先进性、统一性和可行性对空调系统的制冷量、采暖量、送风量、强制通风换气量、车厢内温度及温度分布、车内噪声等指标值作了重新确定。在测试方法确定时重点把双层客车和铰接客车的测点布置方式考虑入内,把车内空气洁净度指标进行了更全面的规定,并把除霜面积确定方法依据EEC标准重新定义。最后,课题组选取某9m客车作为样车对空调系统进行了试验,通过试验结果可知本标准规定的指标值和试验方法合理可行,可以指导技术发展和产品测试。2018年12月11日客车标准化委员会在北京对标准送审稿进行了审查,目前已经审核通过,达到了本文研究的目的。

张林[7](2018)在《民国时期大学物理教材的编译(1912-1949)》文中认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创建照搬了西方高等教育的发展成果,这不仅表现在教育制度上,还表现在大学使用的教材上。民国初期,本土大学大范围的引进和使用外文教材,以致于外文理科教材在大学课堂中所占比例均达到80%以上,其中外文物理学教材的比例则高达95%以上。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大范围的使用外文教材引起了教育学家们的反思,自1930年代起,本土学者开展了一场编译中文大学教材的活动,其中物理学教材的编译成为重点之一。大学物理教材的编译有非常复杂的历史背景。首先,编译活动受到了“文化民族主义”的影响。文化民族主义是“五四”时期一种重要的文化思潮,文化民族主义者强调中西方的差异性,反对一味地抄袭、模仿西方的文明成果,提倡利用西方文化中与中国传统相通的元素来实现民族的独立和发展,这一思潮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影响很大。其次,编译活动受到了“新教育中国化”的影响。新教育是相对中国传统教育而言的,是指从欧美和日本模仿来的教育。1920年代中后期,在文化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一批教育家开始根据具体国情改造和完善新教育,以使其更加适用于中国。在实践过程中,教育家们逐渐意识到编译中文教材对新教育“中国化”的重要意义。最后,编译活动还受到了中国物理学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民国建立以后,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物理学高等教育的发展成为1930年代编译大学物理教材的直接原因之一。物理学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使得大范围使用外文教材的弊端日渐凸显,同时大批专业物理学人才的培养也为之后大学物理教材的编译提供了可能性。实际上自民国建立伊始,科学社团和大学就为编译大学物理教材做了各种的努力。名词是编译教材的基础,名词不统一,教材的编译就困难重重。自1920年代始,由科学名词审查会组织、中国科学社主导的物理学名词审查工作逐步展开,为国内物理学名词的统一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此同时,许多大学以教授自编中文讲义为基础,出版了多套中文教科丛书,其中还包括不少物理教材;一些科学社团出于普及科学、交流学术的目的,也编译了许多物理教材。由于大学和科学社团之间缺乏联合,加之经费不足,这些教材收效甚微。然而,大学和科学社团的编译活动为之后教材的大规模编译活动奠定了重要基础。1931年,蔡元培提出“国化教科书”问题,教材的编译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1933年,中国物理学会在国民政府的支持和组织下,完成了物理学名词的审定和统一,为编译物理教材扫清了一大障碍;不久,商务印书馆邀请国内专家组成“大学丛书委员会”,编写制定“大学丛书目录”,有组织、有计划地编译大学物理教材,并出版20余种着作;在商务印书馆的影响下,中华书局、世界书局、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等民营出版社也开始组织专家有计划地编译“大学用书”,并出版22种着作,这些丛书中的物理教材不仅改变了当时大学教材的使用结构,加速了大学教科书的规范化建设,而且增强了本土大学的竞争力,推动了高等教育的普及,还为物理学在中国的普及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民营出版社主导的物理教材编译活动逐渐陷入困境,难以继续维持;与此同时,国民政府对教材的管控范围逐渐由中小学教育扩大至高等教育。在这种情况下,教育部开始介入大学教材的编译。自1940年起,为编译大学教材,教育部首先颁布了各学院选修与必修科目,统一了混乱繁杂的高校课程设置,紧接着又组织专家成立大学用书编辑委员会,全面负责大学教材的采集、编辑和审查工作。1941年,由教育部主导编译的“部定大学用书”开始出版,其中物理学着作有16种;而隶属于国民党的出版机构——正中书局也编译出版了一套“大学用书”,其中物理学着作有8种。这两套丛书及其中的物理教材延续了民营出版社的教材编译活动,改善了当时大学物理教材的使用情况,也为推动中国物理学术的研究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民国时期大学物理教材的编译不仅加速了物理名词的统一,提高了物理学的研究水平,而且推动了物理学高等教育的进步,强化了近代物理学在中国的本土化程度,并对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教育和科研产生了重要影响;此外,教材编译过程中存在的本土化与国际化之争、多样化与标准化之争对现当代大学教材的编译也提供了诸多启示。

刘正[8](2018)在《我国废弃冰箱处理综合评估体系及适用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冰箱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冰箱产量不断增长,与此同时我国废弃冰箱数量也在持续增加。含氟冰箱中氯氟烃(CFCs)类制冷剂与发泡剂对于臭氧层的破坏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含氟冰箱中的氟氯昂大多存在于压缩机和聚氨酯保温层(Polyurethane简称PUR)内,其中制冷剂CFC-12(CCl2F2)主要存在于压缩机中,而发泡剂CFC-11(CCl3 F)主要存在于PUR保温层中。虽然研究表明PUR保温层中的发泡剂含量更多,会对臭氧层造成更为严重的破坏,但是目前对于PUR保温层中发泡剂的处理、聚氨酯中氟氯昂残留量的研究并不多,很重要的原因是较为复杂处理工艺以及较高的处理成本。我国为了规范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的回收处理以及促进资源的利用和循环经济发展,在处理废弃冰箱的问题上进行了大量的努力,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但是我国目前并没有建立一个完善的废弃冰箱处理评估指标体系,对于一些具体且重要的定量指标如含氟冰箱处理后排入大气的氟利昂释放量以及处理后聚氨酯保温层的氟利昂残留量没有明确的限值,这就导致企业在实际处理中有意忽略这些问题。本文通过调研全国10家废弃冰箱处理企业、处理设备制造企业以及冰箱生产企业,主要了解废弃冰箱回收情况(含氟无氟冰箱回收数量)、处理工艺以及处理效率,直观的了解我国废弃冰箱处理现状。选择氟离子选择电极法对PUR中发泡剂残留量进行测定,然后对比国外废弃冰箱处理适用技术、环保标准。从经济性、适用性与环境保护等方面出发,构建一套废弃冰箱处理评估指标体系,包括定性以及定量指标,并确定基准值。利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废弃冰箱处理评估指标体系各级指标权重的确立,并且给出不同指标的权重数值计算结果。论文的研究有助于建立废弃冰箱处理评估指标体系,对于行业处理技术的规范具有现实意义,不仅对废弃冰箱处理企业的处理工艺提出建议,并且给出了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有利于依据该体系对于处理企业进行有效、准确的评估,使企业废弃冰箱处理线能够有效运转起来。

苏超[9](2018)在《废石场淋溶水重金属镉污染治理工程技术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有色金属矿山企业废石场淋溶水重金属镉污染问题为研究对象,针对目标废石场淋溶水特性,在对国内现有含镉废水治理技术分析及同行业重金属废水处理工艺考察的基础上,探索和研究了石灰中和沉淀法在废石场淋溶水重金属镉污染治理工程中的实际应用。研究结果表明:(1)相比其他含镉废水治理技术,传统的中和沉淀法对废石场淋溶水重金属镉污染治理工程具有更佳的适用性。在中和剂选用上,石灰较氢氧化钠性能更。(2)在传统的处理技术的基础上,结合课题研究对象实际情况,选择性地进行工艺组合能够使废水处理效果趋于完善。本课题确定的最终工艺流程为石灰中和+絮凝沉淀+硫化钠增强组合除镉工艺,经过工程设计与实施,测试结果显示各项控制指标均达到原设计要求,Cd2+去除效率达到98.8%以上,污泥废渣属于第Ⅱ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证明该工艺可以有效解决废石场淋溶水重金属镉污染问题。(3)通过对系统表征指标反应pH值进行实验研究,确定石灰中和沉淀法处理废石场淋溶水重金属镉污染问题的最佳运行条件为控制反应pH值为88.5。在此条件下,在满足废水处理效果的同时,石灰单耗及运行成本最低。(4)石灰中和沉淀法处理重金属淋溶水后上清液选矿回用对工艺技术指标及产品质量无明显影响,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5)通过上述研究,为国内同类有色金属矿山废石场淋溶水重金属污染治理问题探索出了一条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解决方案。

阳科[10](2017)在《脂肪胺类产品生产过程恶臭尾气治理及工程实践》文中研究说明脂肪胺是一类具有广泛应用的重要基础化工原料,是指碳链长度在C8-C22范围内的有机胺化合物。在脂肪胺生产过程会产生大量含有环境异味的工业生产废气,其中主要包括一甲胺,二甲胺,三甲胺和低碳链胺及氨气等,不仅废气量大,浓度高,而且这些有机氨及氨的嗅域值低,属典型的大气环境恶臭污染物。因此,脂肪胺生产废气已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大气环境污染问题之一;研发具有净化效率高、运行效果稳定、操作安全,且同时可回收资源的脂肪胺废气治理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成为目前工程界研发的重点课题。本文针对公司酸法生产脂肪胺和醇法生产叔胺排放的恶臭气体中氨,二甲胺及有机胺浓度较高的现状,从资源回收利用及规避氢气爆炸风险的角度,提出了吸收法处理与资源回收工艺。尝试采用喷淋吸收法处理脂肪胺生产废气,并探讨进气氨含量、气水比、氨吸收塔级数及吸收液温度等主要影响因子对氨及二甲胺分离、回收的影响规律。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进气氨或二甲胺含量越高,一级吸收的平衡浓度越高,越有利于回用;2)进气流量越大、吸收液温度越高、废气组分中氢气越高,对氨或二甲胺的吸收具有负效应;3)增加吸收级数,会提高氨等的吸收率。考虑到生产实际与环境管理要求,优化的吸收级数为4级,其中1-3级交换使用,解析尾气回用于生产;第4级采用酸液喷淋吸收;4)降低进气温度,可显着提高废气中脂肪胺的回收率及污染物去除率。5)在最优的实验条件下,研发的废气处理工艺对氨或二甲胺的回收率达到92%以上,同时实现了尾气的稳定达标排放,取得研究结果可为实际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跟踪工程实施与运行,结合全厂废气的综合利用途径,从环境效益及经济效益等多方面评估了公司脂肪胺废气治理工程的可行性;所取得的工程参数可为公司生产管理提供依据,同时本工程的成功建设可为国内其他类似企业的大气污染治理提供工程应用的范例。

二、全国压缩机及压缩空气净化技术学术讨论会召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国压缩机及压缩空气净化技术学术讨论会召开(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研究(1840-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1.2.1 研究对象界定
        1.2.2 时间概念界定
        1.2.3 空间范围说明
    1.3 文献综述及前期分析
        1.3.1 中国近代建筑的相关研究
        1.3.2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的相关研究
        1.3.3 中国近代建筑技术的相关研究
        1.3.4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技术相关研究小结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标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难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难点
    1.6 论文研究整体框架
第2章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工厂选址规划与厂区布局的探索
    2.1 技术载体:萌芽起步期军事工厂的典型性
    2.2 宏观布局:地区选择——初期规划缺位与后期调整乏力
    2.3 中观布局:地点选择——初期运输依赖与后期全面平衡
    2.4 微观布局:厂址选择——初期因地制宜与后期逐步合理
        2.4.1 江南制造局——两次选址失误
        2.4.2 金陵制造局——邻护城河建厂
        2.4.3 福州船政局——风水择地典型
        2.4.4 天津机器局
        2.4.5 广东机器局——近海到近铁路
        2.4.6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结合祭祀文化
        2.4.7 吉林机器局——资源优于运输
        2.4.8 湖北枪炮厂(汉阳铁厂)——多个方案比较
    2.5 厂区布局:总平面设计——“幼稚时代”的想象与探索
        2.5.1 江南制造局——功能重叠引起流线混乱
        2.5.2 金陵制造局——自由布局适应生产流程
        2.5.3 福州船政局——分区明确兼顾礼制秩序
        2.5.4 天津机器局
        2.5.5 广东机器局——传统合院影响厂区布局
        2.5.6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缺乏规划下一事一建设
        2.5.7 吉林机器局——完全独立自主设计
        2.5.8 汉阳铁厂(汉阳兵工厂)——比邻建设带来资源共享
    2.6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军事工厂选址布局及建设特点
        2.6.1 结合传统风俗观念择地因地制宜利用旧有建筑
        2.6.2 有目的规划设计偏少与有控制的建设过程缺乏
        2.6.3 自由生产流线与传统等级秩序制约的平面布局
        2.6.4 功能复合下空间布局及建筑形式的本土化改良
    2.7 国内外工业发展早期工厂规划设计及理论的发展
        2.7.1 国外早期工厂建筑规划选址及设计
        2.7.2 国内近代工厂选址设计理论的发展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西式木屋架技术发展与中西互鉴
    3.1 中西木屋架技术之别及西式木屋架体系传入
        3.1.1 中西技术差异——基于力学原理的形式差异
        3.1.2 知识引介普及——《建筑新法》及书中所载木屋架类型
        3.1.3 名称反应认知——西式木屋架及各构件名称演变
        3.1.4 需求引发变革——工厂建筑西式木屋架应用概况
    3.2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工业建筑木屋架技术应用
        3.2.1 洋务运动中的机器局兵工厂
        3.2.2 民族工业发展下的工业建筑
    3.3 构造技术发展与木材使用
        3.3.1 整体性补强与抗震技术构件增加
        3.3.2 木构架之间结合方式与位置选择
        3.3.3 木屋架与墙体及柱子间结合方式
        3.3.4 进口木料与国产木材的使用偏好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近代工业快速发展期制砖工业化与工业建筑用砖技术
    4.1 建材生产方式的改变——近代制砖工业技术发展
        4.1.1 传统制砖技术延续
        4.1.2 制砖技术的机械化
        4.1.3 制砖工厂规划建设
    4.2 建材生产变革的深入——产品类型变化与质量标准推行
        4.2.1 产品及原料的多样化
        4.2.2 规格与质量的标准化
    4.3 建材生产变革的影响——制砖技术传播与砖瓦产业勃兴
        4.3.1 制砖技术传播
        4.3.2 制砖工业分布
    4.4 工业建筑用砖技术的改变
        4.4.1 “青”“红”之变——观念改变与技术改变之辩
        4.4.2 砌筑方式——规格统一带来的改变
        4.4.3 粘合材料——对应砌体改变的变化
        4.4.4 特殊构造——回应工业生产的处理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近代工业快速发展期水泥引进与工业建筑混凝土应用
    5.1 从落后到超越——中国近代水泥工业发展
        5.1.1 大量建设保障——中国近代水泥产量提升
        5.1.2 窑体技术变革——国际水泥生产技术提升
        5.1.3 后发外生优势——中国近代水泥技术提升
        5.1.4 多样企业类型——中国近代着名水泥企业
        5.1.5 曲折前进及多样技术来源
    5.2 营建技术提升——近代混凝土工业建筑技术应用
        5.2.1 西方近代钢筋混凝土技术发展及其在工业建筑的应用
        5.2.2 “过渡型”的结构——钢骨混凝土结构的引入与应用
        5.2.3 中国近代钢筋混凝土结构工业建筑的技术应用
        5.2.4 近代工业快速发展期钢筋混凝土工业建筑营建技术特征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近代工业发展放缓期工业建筑设计专业化
    6.1 西方近代工业建筑设计发展与专业化
    6.2 从“工匠”到“建筑师”——身份认同与地位转变
        6.2.1 主业之外兼营副业——洋行发展与设计类洋行(机构)产生
        6.2.2 华洋混合来源复杂——中国近代建筑设计师产生
        6.2.3 工业建筑审批制度——《建筑工厂审核法》颁布
    6.3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设计机构与设计师
        6.3.1 经验建设与跨界参与——非建筑专业人员的设计
        6.3.2 以施工带入建筑设计——营造厂(施工方)的设计
        6.3.3 执业特点与专业设计——专业建筑设计师设计
    6.4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设计发展与专业化过程特征
        6.4.1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设计特点
        6.4.2 近代工业发展放缓期建筑设计专业化加速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研究主要成果及结论
        7.1.1 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分期方案
        7.1.2 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探讨
        7.1.3 技术的适应性及技术选择
        7.1.4 营建技术观念及文化抗争
        7.1.5 技术真实性及其重要意义
    7.2 研究创新
        7.2.1 系统梳理中国近代工业建筑建造技术史
        7.2.2 分类研究建筑材料及其生产流程和技术应用
        7.2.3 尝试对技术实现保障的制度和建筑师的研究
    7.3 未竟之处
        7.3.1 和海外的技术关联性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
        7.3.2 和遗产物证的相关性需要进一步延伸拓展
        7.3.3 研究营建技术发展尚未深入结构力学分析
参考文献
附录A:随文附表
附录B:随文附图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2)基于多层核壳微观结构的金属陶瓷刀具的研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自润滑刀具材料研究现状
        1.1.1 添加固体润滑剂的自润滑刀具
        1.1.2 原位反应自润滑刀具
        1.1.3 软涂层自润滑刀具
        1.1.4 微织构自润滑刀具
        1.1.5 梯度自润滑刀具
    1.2 国内外Ti(C,N)基金属陶瓷的研究现状
        1.2.1 Ti(C,N)基金属陶瓷的复合机理
        1.2.2 Ti(C,N)基金属陶瓷的制备工艺
        1.2.3 Ti(C,N)基金属陶瓷的强韧化
    1.3 核壳结构微纳米材料的研究现状
        1.3.1 核壳结构微纳米材料的形成机理
        1.3.2 核壳结构微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
        1.3.3 核壳结构微纳米材料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4.3 创新点
第2章 多层核壳微观结构Ti(C,N)基金属陶瓷刀具的制备与表征
    2.1 CaF_2@Al_2O_3 包覆粉体的制备
        2.1.1 实验原料与仪器
        2.1.2 CaF_2@Al_2O_3 包覆粉体的制备工艺
        2.1.3 CaF_2@Al_2O_3 包覆粉体的分析与表征方法
        2.1.4 CaF_2@Al_2O_3 包覆粉体的物相分析
    2.2 多层核壳微观结构Ti(C,N)基金属陶瓷刀具的制备
        2.2.1 实验原料与设备
        2.2.2 多层核壳微观结构Ti(C,N)基金属陶瓷刀具的制备工艺
        2.2.3 多层核壳微观结构Ti(C,N)基金属陶瓷刀具的测试方法
        2.2.4 多层核壳微观结构Ti(C,N)基金属陶瓷刀具的分析方法
    2.3 多层核壳微观结构Ti(C,N)基金属陶瓷刀具的增韧机理研究
        2.3.1 多层核壳微观结构Ti(C,N)基金属陶瓷刀具的力学性能
        2.3.2 多层核壳微观结构Ti(C,N)基金属陶瓷刀具的微观结构
        2.3.3 多层核壳微观结构的增韧机理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多层核壳微观结构Ti(C,N)基金属陶瓷刀具的摩擦磨损特性
    3.1 摩擦磨损试验
        3.1.1 试验装置
        3.1.2 试验方法
    3.2 CaF_2@Al_2O_3 含量对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
        3.2.1 CaF_2@Al_2O_3 含量对摩擦系数的影响
        3.2.2 CaF_2@Al_2O_3 含量对磨损率的影响
        3.2.3 CaF_2@Al_2O_3 含量对表面形貌的影响
    3.3 试验条件对刀具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
        3.3.1 载荷的影响
        3.3.2 转速的影响
    3.4 金属陶瓷刀具材料的磨损机理
        3.4.1 磨损形貌分析
        3.4.2 磨损机理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多层核壳微观结构Ti(C,N)基金属陶瓷刀具的切削性能
    4.1 切削实验
        4.1.1 实验条件
        4.1.2 试验方法
    4.2 切削用量对切削性能的影响
        4.2.1 切削速度对后刀面磨损量的影响
        4.2.2 切削速度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4.2.3 背吃刀量对后刀面磨损量的影响
        4.2.4 背吃刀量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4.3 CaF_2@Al_2O_3 含量对切削性能的影响
        4.3.1 CaF_2@Al_2O_3 含量对切削力的影响
        4.3.2 CaF_2@Al_2O_3 含量对切削温度的影响
        4.3.3 CaF_2@Al_2O_3含量对后刀面磨损量的影响
        4.3.4 CaF_2@Al_2O_3含量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4.4 不同润滑方式下多层核壳微观结构对切削性能的影响
        4.4.1 不同润滑方式下多层核壳微观结构对切削温度的影响
        4.4.2 不同润滑方式下多层核壳微观结构对切削温度的影响
        4.4.3 不同润滑方式下多层核壳微观结构对后刀面磨损量的影响
        4.4.4 不同润滑方式下多层核壳微观结构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4.5 切削过程中减摩耐磨机理
        4.5.1 前刀面
        4.5.2 后刀面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一、发表学术论文
    二、参加项目
    三、发明专利
    四、获得奖励

(3)CFRP表面磨料气射流预处理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CFRP蒙皮涂装表面预处理
        1.2.1 CFRP蒙皮
        1.2.2 CFRP蒙皮首次涂装表面预处理
        1.2.3 CFRP蒙皮维护中涂层消退
    1.3 磨料气射流加工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磨料气射流加工工艺研究现状
        1.3.2 磨料气射流加工应用研究现状
    1.4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二章 气射流预处理的流场及磨粒运动研究
    2.1 引言
    2.2 CFD及 Fluent简介
        2.2.1 CFD及其基本方程简介
        2.2.2 Fluent简介
    2.3 气相流场仿真分析
        2.3.1 吸入式喷砂机工作原理简介
        2.3.2 流场模型简化及网格划分
        2.3.3 湍流模型选择
        2.3.4 求解参数设置
        2.3.5 气相流场仿真分析
    2.4 磨料运动仿真分析
        2.4.1 气固两相流模型选择
        2.4.2 求解参数设置
        2.4.3 氨基模塑料磨料运动仿真结果分析
        2.4.4 氨基模塑料磨料与碳化硅磨料仿真对比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FRP首次涂装表面预处理工艺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方案
        3.2.1 实验设备
        3.2.2 实验材料
        3.2.3 首次涂装表面预处理试验方案设计
        3.2.4 首次涂装表面预处理试验步骤
        3.2.5 分析检测方法
    3.3 实验结果分析
        3.3.1 表面微观形貌分析
        3.3.2 表面粗糙度分析
        3.3.3 浸润性分析
        3.3.4 膜基结合强度分析
    3.4 总结
第四章 CFRP表面聚氨酯涂层消退工艺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方案
        4.2.1 实验材料
        4.2.2 涂层消退试验设计
        4.2.3 涂层消退试验步骤
    4.3 实验结果分析
        4.3.1 涂层去除量分析
        4.3.2 表面形貌分析
        4.3.3 润湿性分析
        4.3.4 膜基结合强度分析
    4.4 总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4)“海棠”洗衣机的兴与衰(1978-2000年) ——以长治洗衣机厂技术创新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背景
    0.2 研究目的
    0.3 研究意义
    0.4 研究现状
    0.5 研究方法
    0.6 创新之处
第一章 1978-2000年山西省轻工企业技术创新背景
    1.1 技术创新的内涵和模式
        1.1.1 技术创新的内涵
        1.1.2 技术创新的模式
    1.2 1978-2000年山西省轻工业概况
        1.2.1 1978-2000年山西省经济发展情况
        1.2.2 1978-2000年山西省轻工业发展情况
        1.2.3 1978-2000年山西省轻工业技术水平
    1.3 长治洗衣机厂发展史概述
        1.3.1 长治洗衣机厂起步阶段
        1.3.2 长治洗衣机厂发展阶段
        1.3.3 长治洗衣机厂衰落阶段
第二章 长治洗衣机厂技术模仿研究
    2.1 洗衣机生产——政府与市场作用下的产物
    2.2 完全模仿创新——“浪花”洗衣机
        2.2.1 考察洗衣机技术参数
        2.2.2 技术“革新小组”试制洗衣机
    2.3 模仿后再创新——“海棠”三型洗衣机
        2.3.1 联合设计组测绘“水仙”洗衣机
        2.3.2 购置生产设备与建立生产线
        2.3.3 攻克内桶整体拉伸技术
        2.3.4 技术改进提高产品质量
        2.3.5 实施年产十五万台洗衣机技术改造项目
        2.3.6 多次技术改革,完善产品性能
第三章 长治洗衣机厂技术引进研究
    3.1 第一次技术引进——日本松下“爱妻号”NA-W252L型双桶洗衣机
        3.1.1 良好的国内外形势为技术引进提供了条件
        3.1.2 技术引进政府支持
        3.1.3 赴日考察确定引进产品与技术
        3.1.4 引进关键设备模具
        3.1.5 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3.1.6 技术引进经济效益与影响
    3.2 第二次技术引进——日本松下NA-F42Z1 全自动洗衣机
        3.2.1 技术引进市场背景
        3.2.2 技术引进政府支持
        3.2.3 引进设备与技术内容
        3.2.4 技术引进项目实施
第四章 长治洗衣机厂自主创新研究
    4.1 技术引进再创新
    4.2 单桶洗衣机技术改造
        4.2.1 为满足市场需求进行技术改造
        4.2.2 技术改造主要内容
        4.2.3 技术改造经济效益
    4.3 双桶洗衣机技术改造
        4.3.1 技术改造以提升产品质量
        4.3.2 技术改造主要内容
        4.3.3 技术改造经济效益
第五章 长治洗衣机厂衰落原因分析
    5.1 引进全自动洗衣机技术与当时市场需求不一致
    5.2 未能成功进行技术转型与产品升级
    5.3 未形成现代企业科学管理制度
    5.4 企业发展后期政府过度干预
结论
    1.技术创新模式选择须与企业发展阶段相适应
    2.先进的生产技术须与市场需求相协调
    3.企业技术创新须与科学管理相结合
    4.有效发挥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加速器”作用
附录 :“海棠”洗衣机所获荣誉汇总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5)喷丸强化与稀土催渗等离子多元共渗工艺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表面工程
    1.2 等离子渗氮
        1.2.1 等离子体
        1.2.2 辉光放电
        1.2.3 等离子渗氮原理
        1.2.4 等离子渗氮的特点
        1.2.5 等离子渗氮发展趋势
    1.3 喷丸强化
        1.3.1 喷丸强化的基本原理
        1.3.2 喷丸工艺
    1.4 稀土催渗
        1.4.1 稀土催渗发展概况
        1.4.2 稀土催渗机制
    1.5 本文研究的意义、内容及创新点
        1.5.1 本文研究的意义
        1.5.2 本文研究的内容
        1.5.3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试验内容与测试方法
    2.1 试样制备
        2.1.1 材料选择
        2.1.2 调质处理
        2.1.3 试样加工
        2.1.4 喷丸预处理
    2.2 试验方案
    2.3 试验检测方法
        2.3.1 表面硬度及渗层深度检测
        2.3.2 金相显微组织观察
        2.3.3 扫描电镜观察与能谱分析
        2.3.4 X射线衍射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试验结果与分析
    3.1 表面硬度与渗层深度
    3.2 渗层金相显微组织
    3.3 渗层SEM形貌
    3.4 渗层能谱分析
    3.5 物相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喷丸强化与稀土催渗等离子多元共渗机理分析
    4.1 等离子多元共渗机理分析
        4.1.1 氨气的激发离解
        4.1.2 二硫化碳的激发离解
        4.1.3 乙醇的激发离解
        4.1.4 混合气体的电离
        4.1.5 等离子体与固体界面的相互作用
    4.2 复合强化相互作用机理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6)客车空调系统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任务来源
    1.2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3 汽车空调概述
    1.4 原标准的不足
    1.5 标准的修订过程
    1.6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国内外汽车空调标准研究
    2.1 汽车空调系统标准
    2.2 汽车空调压缩机标准
    2.3 车内污染标准
    2.4 汽车空调制冷、采暖标准
    2.5 汽车空调除霜(雾)系统标准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制冷系统性能指标及测试方法
    3.1 评价指标的确定
    3.2 制冷量与降温性能
    3.3 送风量
    3.4 出风口风向风速
    3.5 制冷系统噪声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采暖系统性能指标及测试方法
    4.1 评价指标的确定
    4.2 采暖量与采暖能力试验
    4.3 车内温度及温度分布
    4.4 采暖系统车内噪声
    4.5 除霜系统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通风换气与空气净化系统
    5.1 通风换气系统
    5.2 空气净化系统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样机试验
    6.1 试验条件及测试设备
    6.2 制冷系统试验
    6.3 采暖系统试验
    6.4 除霜系统试验
    6.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民国时期大学物理教材的编译(1912-194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1.2.1 教育史中关于近代大学教材的研究
        1.2.2 出版史中关于近代大学教材的研究
        1.2.3 物理学史中关于近代大学物理教材的研究
    1.3 研究范围、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范围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点
2.民国时期编译大学物理教材的历史背景
    2.1 “文化民族主义”与“新教育中国化”的兴起
        2.1.1 “文化民族主义”的盛行及影响
        2.1.2 “新教育中国化”的兴起及影响
    2.2 物理学高等教育和留学教育的发展
        2.2.1 高等教育和留学教育的发展
        2.2.2 物理学高等教育和留学教育的发展
    2.3 本土大学物理教材的使用情况
        2.3.1 外文教材与中文讲义的并用
        2.3.2 使用外文教材与中文讲义的弊端
3.大学与科学社团编译大学物理教材的早期尝试
    3.1 物理学名词不统一对教材编译的阻碍
        3.1.1 名词不统一对教材编译的阻碍
        3.1.2 统一物理学名词的尝试
    3.2 大学编译物理教材的早期尝试
        3.2.1 大学自编的物理教材
        3.2.2 大学自编教材的特点及不足
    3.3 科学社团编译物理教材的早期尝试
        3.3.1 科学社团自编的物理着作
        3.3.2 科学社团自编教材的特点及不足
4.民营出版社主导的大学物理教材编译
    4.1 教科书“中国化”的提出及其影响
        4.1.1 教科书“中国化”的提出
        4.1.2 学者的响应及对教材编译的影响
    4.2 20世纪30年代物理学名词的审定和统一
        4.2.1 萨本栋与《物理学名词汇》
        4.2.2 中国物理学会与《物理学名词》
        4.2.3 关于物理学名词的讨论及修订
    4.3 商务印书馆编译“大学丛书”及其物理教材
        4.3.1 筹划“大学丛书”的背景及原因
        4.3.2 “大学丛书”编辑的准备工作
        4.3.3 “大学丛书”中物理教材的编辑与出版
        4.3.4 “大学丛书”物理教材的编译理念及历史意义
    4.4 中华书局等出版社编译的大学物理教材
        4.4.1 中华书局等编译的物理教材的背景
        4.4.2 中华书局等编译的大学物理教材
        4.4.3 中华书局等编译物理教材的模式、理念及影响
5.官方主导的大学物理教材编译
    5.1 教育部介入大学物理教材编译的背景
        5.1.1 民营出版社的编译活动难以为继
        5.1.2 教育部对教材的管控逐渐加强
    5.2 “部定大学用书”及其中的物理教材
        5.2.1 大学课程设置的调整和统一
        5.2.2 “大学用书编辑委员会”的成立
        5.2.3 “部定大学用书”的编译及出版
        5.2.4 “部定大学用书”中物理学教材的编译
    5.3 正中书局编译“大学用书”及其物理教材
        5.3.1 正中书局编译教材的历史
        5.3.2 正中版“大学用书”及其物理教材
6.近代社会变迁视野下的大学物理教材编译
    6.1 近代高等教育发展视野下的教材编译
        6.1.1 中文教材的推广及影响
        6.1.2 编译机制的演变及影响
    6.2 近代物理学、思想发展视野下的教材编译
        6.2.1 近代物理学发展中的教材编译
        6.2.2 近代思想变迁中的教材编译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8)我国废弃冰箱处理综合评估体系及适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废弃电冰箱处理概况及发展趋势
        1.2.1 国外废弃电冰箱处理现状及发展趋势
        1.2.2 国内废弃电冰箱处理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论文选题来源、研究目的及方法
        1.3.1 选题来源
        1.3.2 研究目的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本文的研究技术路线
2 国内废弃冰箱处理线现状调查
    2.1 引进废弃电冰箱处理线
        2.1.1 河北省D公司
        2.1.2 北京市B公司
    2.2 国产废弃电冰箱处理线
        2.2.1 四川省H公司
        2.2.2 湖北省E公司
        2.2.3 四川省G公司
        2.2.4 黑龙江省A公司
        2.2.5 湖南省I公司
        2.2.6 上海市A公司
3 国内外回收处理技术比对与分析
    3.1 废冰箱规模化拆解流程
    3.2 国内外工艺环节比对
        3.2.1 前端拆解
        3.2.2 压缩机含氟物质抽取
        3.2.3 破碎
        3.2.4 分选
        3.2.5 隔热发泡材料含氟物质回收
        3.2.6 发泡材料环烃物质回收
        3.2.7 发泡材料处理压块
    3.3 国内外环保指标比对分析
    3.4 总体分析
4 废弃电冰箱处理过程的环境管理要求
    4.1 废弃含氟电冰箱处理要求
        4.1.1 氟利昂破坏臭氧层的危害及机理
        4.1.2 各国对废含氟冰箱处理的要求
        4.1.3 目前我国对废含氟冰箱处理的规定
        4.1.4 实验论证
        4.1.5 对今后废弃含氟冰箱处理污染控制的建议
    4.2 废弃无氟电冰箱处理要求
        4.2.1 无氟冰箱制冷剂与发泡剂特性
        4.2.2 各国对废弃无氟冰箱处理的要求
        4.2.3 目前我国对废无氟冰箱处理的规定
        4.2.4 对今后废弃无氟冰箱处理污染控制的建议
5 废弃冰箱处理工艺的推荐意见
    5.1 废弃冰箱制冷剂处理
        5.1.1 废弃含氟冰箱氟利昂制冷剂抽取
        5.1.2 废弃无氟冰箱异丁烷制冷剂排放
    5.2 废弃冰箱绝热层发泡剂处理
        5.2.1 废弃含氟冰箱氟利昂发泡剂的收集和回收
        5.2.2 废弃无氟冰箱环戊烷发泡剂的收集和排放
    5.3 处理量经济性分析
    5.4 企业处理工艺升级改造的过渡期考虑
6 废弃冰箱处理评估体系的构建
    6.1 评估体系构建的原则和方法步骤
        6.1.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6.1.2 指标的确定方法
    6.2 废弃冰箱处理评估体系的构建
    6.3 指标基准值的确定
        6.3.1 定量评价指标基准值的确定
        6.3.2 定性评价指标基准值的确定
    6.4 指标权重值的确定
        6.4.1 指标权重值确定的方法
        6.4.2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
        6.4.3 处理评估指标权重值的计算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9)废石场淋溶水重金属镉污染治理工程技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废石场淋溶水重金属镉污染概述
        1.2.1 重金属污染简述
        1.2.2 镉污染简述
        1.2.3 废石场淋溶水重金属反应机理
    1.3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1.3.1 课题来源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意义
2 含镉废水污染治理技术研究进展
    2.1 化学沉淀法
        2.1.1 中和沉淀法
        2.1.2 硫化物沉淀法
        2.1.3 铁氧体沉淀法
        2.1.4 螯合沉淀法
        2.1.5 其他化学沉淀法
    2.2 物理化学法
        2.2.1 电化学法
        2.2.2 吸附法
        2.2.3 离子交换法
        2.2.4 膜过滤法
    2.3 生物法
        2.3.1 生物制剂法
        2.3.2 微生物法
        2.3.3 植物修复法
    2.4 含镉废水处理技术综合评价
3 问题根源剖析与工艺方案论证
    3.1 问题根源剖析
        3.1.1 工程缺陷调查
        3.1.2 废石性质核实
        3.1.3 淋溶水参数测定
        3.1.4 问题根源剖析
        3.1.5 综合治理方案
    3.2 工艺方案论证
        3.2.1 中和沉淀法
        3.2.2 电化学法
        3.2.3 生物制剂法
    3.3 方案调研与比选
        3.3.1 方案调研
        3.3.2 工艺方案比选
    3.4 中和剂方案比选
        3.4.1 碱性强度实验
        3.4.2 重金属离子去除效率实验
        3.4.3 固液分离速度实验
        3.4.4 中和剂方案比选
    3.5 本章小结
4 工艺流程优化设计
    4.1 基本工艺流程
    4.2 优化因素分析
        4.2.1 目标设计优化
        4.2.2 工艺组合优化
        4.2.3 工艺可靠性优化
        4.2.4 管路选型优化
        4.2.5 组分利用优化
        4.2.6 资源配置优化
        4.2.7 选址布局优化
    4.3 废水回用条件调查研究
        4.3.1 回用价值
        4.3.2 回用技术可行性
        4.3.3 回用条件
    4.4 工程设计
        4.4.1 设计执行标准
        4.4.2 去除效率设计
        4.4.3 处理规模设计
        4.4.4 工艺流程设计
        4.4.5 原辅料设计
        4.4.6 设施设计及设备选型
        4.4.7 污泥渣场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运行效果测试及分析研究
    5.1 运行效果测试
        5.1.1 废水处理设施运行效果测试
        5.1.2 污泥废渣性质鉴定
    5.2 系统运行参数实验
        5.2.1 实验目的
        5.2.2 实验方案设计
        5.2.3 实验测试结果
        5.2.4 实验结果分析
        5.2.5 实验结论
    5.3 运行问题原因分析
        5.3.1 运行负荷不足
        5.3.2 进水水质恶化
        5.3.3 石灰单耗及污泥产率上升
        5.3.4 运行成本上涨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在读研究生期间研究成果

(10)脂肪胺类产品生产过程恶臭尾气治理及工程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脂肪胺及其生产工艺
        1.1.1 酸法工艺
        1.1.2 醇法工艺
        1.1.3 丙二胺工艺
    1.2 含氨、胺废气对人体健康及环境的危害
    1.3 含氨、胺废气的处理方法
        1.3.1 吸收法
        1.3.2 吸附法
        1.3.3 生物法(去除有机胺)
        1.3.4 焚烧法
        1.3.5 催化氧化法
        1.3.6 低温等离子体处理
    1.4 公司生产废气的排放现状
        1.4.1 公司含氨、胺尾气的主要来源
        1.4.2 氨、有机胺尾气的排放标准
        1.4.3 现有废气处理设施存在的主要问题
    1.5 课题来源及研究内容
        1.5.1 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
        1.5.2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尾气来源与组分构成
    2.2 实验装置
    2.3 实验方法
        2.3.1 二甲胺尾气实验方法
        2.3.2 氨尾气实验方法
    2.4 测定指标及其测定方法
        2.4.1 二甲胺/氨气及测定方法
        2.4.2 吸收液中二甲胺/氨的测定方法
第3章 叔胺生产排放二甲胺废气的处理及其影响因素
    3.1 叔胺生产排放二甲胺废气的性质
    3.2 气/水比对二甲胺吸收率及去除率的影响
    3.3 二甲胺进气浓度对吸收效果的影响
    3.4 吸收液温度对吸收效果的影响
    3.5 吸收级数对二甲胺去除率的影响
    3.6 小结
第4章 脂肪胺生产排放含氨废气的处理及其影响因素
    4.1 脂肪胺放空废气的性质
    4.2 气/水比对氨的去除率及吸收液中氨浓度的影响
    4.3 进气浓度对氨吸收的影响
    4.4 吸收液温度对氨吸收的影响
    4.5 吸收级数对氨去除率的影响
    4.6 小结
第5章 有组织含氨、胺废气的处理及资源化工程实践
    5.1 公司有组织生产尾气处理的工艺优化
        5.1.1 工程改造工艺介绍
        5.1.2 废气处理工艺系统的处理效果分析
    5.2 废气的资源化
        5.2.1 尾气酸吸收含氨废水的解析工艺
        5.2.2 氨/二甲胺水解析及氨/二甲胺压缩回收工艺
        5.2.3 公司废气的综合利用途径
    5.3 工程造价及效益分析
        5.3.1 工程投资
        5.3.2 效益分析
    5.4 小结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四、全国压缩机及压缩空气净化技术学术讨论会召开(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研究(1840-1949)[D]. 赖世贤. 天津大学, 2020
  • [2]基于多层核壳微观结构的金属陶瓷刀具的研制与应用[D]. 李传浩. 齐鲁工业大学, 2020(02)
  • [3]CFRP表面磨料气射流预处理工艺研究[D]. 陈蒙.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 [4]“海棠”洗衣机的兴与衰(1978-2000年) ——以长治洗衣机厂技术创新为中心的考察[D]. 王一茹. 山西大学, 2019(01)
  • [5]喷丸强化与稀土催渗等离子多元共渗工艺及性能研究[D]. 周富佳.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6)
  • [6]客车空调系统标准研究[D]. 涂超. 长安大学, 2019(01)
  • [7]民国时期大学物理教材的编译(1912-1949)[D]. 张林.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8(09)
  • [8]我国废弃冰箱处理综合评估体系及适用技术研究[D]. 刘正.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2018(05)
  • [9]废石场淋溶水重金属镉污染治理工程技术应用研究[D]. 苏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01)
  • [10]脂肪胺类产品生产过程恶臭尾气治理及工程实践[D]. 阳科. 苏州大学, 2017(06)

标签:;  ;  ;  ;  ;  

全国压缩机及压缩空气净化技术研讨会召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