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_2倍增对苜蓿碳氮同化分布的影响

CO_2倍增对苜蓿碳氮同化分布的影响

一、CO_2倍增对紫花苜蓿碳、氮同化与分配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张新时,周广胜,高琼,倪健,唐海萍[1](1997)在《中国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预测陆地生态系统对大气和气候的反馈作用及在更微观的尺度上预测全球变化对自然和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效应是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的核心项目“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GCTE)的重要研究目标。中国科学家自1985年正式立项开展全球变化研究以来,全面加入了国际全球变化的研究,取得了巨大成果。文章就近年来中国在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关系研究方面取得的新进展作了评述,并指出未来中国进行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关系研究时拟注重各计划间的交叉及应加强研究的领域

张昕,张秀芬,鞠赋红[2](1997)在《大气CO2浓度升高对植物形态结构的影响》文中提出大气CO2浓度升高对植物形态结构的影响张昕张秀芬鞠赋红(莱阳农学院基础部,山东莱阳265200)(文登泽库镇种子站)人类正面临着全球环境恶化的严峻挑战。随着当代工业的发展,古生物化石燃料消耗不断增加,森林砍伐,全球环境恶化已经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

丁莉,钟泽璞,李世仪,张崇浩,白克智,匡廷云[3](1996)在《CO2倍增对紫花苜蓿碳、氮同化与分配的影响》文中指出

苏晶[4](2019)在《土壤水分对不同氮素供应下紫花苜蓿生长及氮代谢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围绕不同土壤水分对紫花苜蓿氮素需求及氮代谢的影响这一问题,采用盆栽半控制试验,结合植株氮素分配特征及叶片氮素功能,探讨土壤水分对不同氮素供应条件下紫花苜蓿生长的调控机制。本研究以紫花苜蓿‘赛迪7’为供试品种,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3个施氮水平,低氮N1(0 kg/hm2)、中氮N2(150 kg/hm2)和高氮N3(300 kg/hm2);3个水分梯度,干旱处理W1(田间最大持水量的30%)、适宜水分处理W2(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和渍水处理W3(田间最大持水量的100%),试验主要结论如下:(1)适量增加土壤水分的供应促进了紫花苜蓿的生长。在各施氮处理下,紫花苜蓿的各项生长指标(株高、根长、茎粗、根粗和生物量)均在适宜水分处理(W2)下达到最大值。土壤水分和氮素供应条件对紫花蓿的株高、根长和生物量有显着的互作效应。在W2处理下,适量增施氮肥提高了紫花苜蓿的生物量,而在W1和W3下增施氮肥对紫花苜蓿的生物量并无促进作用,甚至在W3下随着施氮量增加出现了生长抑制。植株氮含量和生物量之间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随着土壤水分含量的增加,叶片氮含量先增加后降低,而根、茎氮含量则持续降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叶片氮含量逐渐增加,根、茎氮素含量无显着变化。在各土壤水分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分配到叶片中的氮素逐渐增加;而在各施氮处理下,W2的叶片中氮的分配比例均高于W1和W3。(2)适量增加土壤水分含量提高了紫花苜蓿固氮酶和氮代谢关键酶硝酸还原酶(NR)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的活性。在各施氮处理下,W2的固氮酶、NR和GS的活性均高于W1和W3;在各土壤水分下,固氮酶活性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而NR和GS的活性则正好相反。适量的土壤水分含量(W2)可提高紫花苜蓿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和羧化效率(CE);增施氮肥也提高了紫花苜蓿的各项光合指标,且土壤水分和施氮处理对Pn、Tr和gs有显着的互作效应。水氮处理下紫花苜蓿的Pn和Ci呈正相关关系,说明气孔因素为紫花苜蓿光合速率的主要限制因子。光合速率与地上部生物量和叶片氮素含量间也呈正相关关系。(3)叶片无机态氮(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在各施氮处理下,紫花苜蓿的可溶性蛋白、Rubisco、游离氨基酸和叶绿素氮的含量均在W2处理达到最大值。在各土壤水分下,可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和叶绿素氮含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而Rubisco的含量则在N2W2处理达到最大值。在不同的水氮条件下,叶片通过调整氮素的分配比例来适应不同的生长环境。紫花苜蓿叶片中无机态氮的占比,随着水分和氮素供应的增加而增加。在各施氮处理下,W2的Rubisco氮和叶绿素氮的占比均高于W1和W3,而游离氨基酸氮正好相反。说明在干旱和渍水条件下,紫花苜蓿将叶片更多的氮素分配到抗胁迫物质中,降低了相应光合氮素的占比,导致光合氮素利用率(PNUE)降低。叶绿素氮的占比在W2和W3处理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而在W1处理先增高后降低。氮素供应较低时,PNUE的增加可能是由于氮素分配到叶绿素氮的占比增加,提高了电子传递链中氮素的占比。在各土壤水分下,游离氨基酸氮的占比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

胡伟[5](2020)在《宁夏引黄灌区紫花苜蓿优质低碳水氮配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紫花苜蓿对中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改善和农牧业结构调整有重要的作用。不合理的灌溉和施氮不仅影响了紫花苜蓿的产量和品质,而且造成水肥资源的浪费。灌溉和施氮等农业措施也会对紫花苜蓿草地土壤CO2排放产生一定的影响。本研究于2017年~2019年以宁夏引黄灌区地下滴灌紫花苜蓿为研究对象,采用3个滴灌量水平(600 mm·yr-1,W1;675 mm·yr-1,W2;750 mm·yr-1,W3)和4个施氮水平(0kg·hm-2·yr-1,N0;60kg·hm-2·yr-1,N1;120 kg·hm-2·yr-1,N2;180 kg·hm-2·yr-1,N3)的裂区试验设计,通过田间定位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分析了不同水氮供应对紫花苜蓿产量、品质及草地土壤CO2排放的影响,筛选出紫花苜蓿高产、优质和低碳的水氮配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灌溉和施氮影响了紫花苜蓿的生长特征及草地小气候。增施氮肥降低了紫花苜蓿株间空气温度、浅层土层温度和株间光照度,而增加了群体内部空气相对湿度。随着滴灌量的增加,紫花苜蓿群体相对湿度逐渐提高,而紫花苜蓿株间气温和浅层土层温度降温效应越明显。(2)施氮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紫花苜蓿草地土壤全氮(TN)和速效氮含量(AN)、速效钾(AK)和有机质含量(SOM)、过氧化氢酶(CAT)和脲酶活性(URE)的活性,降低了土壤pH值、全盐(ST)、碱性磷酸酶活性(ALP);增加滴灌量提高了土壤速效磷(AP)和速效钾(AK)含量,过氧化氢酶(CAT)、蔗糖酶(INV)和脲酶活性(URE)的活性,而降低了有机质含量(SOM)和碱性磷酸酶活性(ALP)。(3)施氮对3年紫花苜蓿全年干草产量平均值的影响达极显着水平(P<0.01),干草产量随施氮量水平的增加而增加,继续增施氮肥超过N2水平(120 kg·hm-2)时则略有下降;滴灌量、水氮交互作用对3年紫花苜蓿干草产量平均值的影响不显着(P>0.05)。(4)施氮显着提高紫花苜蓿的全年平均粗蛋白、全年平均粗灰分含量和相对饲喂价值(P<0.05),降低了紫花苜蓿全年平均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的含量(P<0.05);增加滴灌量提高了紫花苜蓿全年平均粗蛋白和全年平均粗灰分的含量(P<0.05)。(5)增加滴灌量、降低施氮量,紫花苜蓿的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水利用效率均逐渐下降;增加施氮量降低了紫花苜蓿的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农学效率(P<0.05)。(6)不同水氮供应下紫花苜蓿草地土壤呼吸速率均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峰值出现在7月下旬,最低值出现在12月中旬并持续到次年2月下旬,次年4月上旬紫花苜蓿返青后土壤呼吸速率迅速增加。施氮显着提高了紫花苜蓿生长季内的平均土壤呼吸速率(P<0.05),且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对紫花苜蓿非生长季内土壤呼吸速率无显着影响(P>0.05);滴灌量对紫花苜蓿生长季、非生长季土壤呼吸速率影响均不显着(P>0.05)。(7)紫花苜蓿生长季、非生长季和全年的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10cm)拟合指数模型均达显着水平(P<0.05);紫花苜蓿生长季内土壤呼吸速率(Rs)受地下10cm处土壤温度与土壤水分的综合影响,采用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复合双因素的线性模型(Rs=a+bW+cT)能较好地拟合土壤呼吸速率的变化;紫花苜蓿生长季内土壤呼吸速率(Rs)与其干草产量均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关系;地下生物量与土壤呼吸无显着相关性(P>0.05);通过紫花苜蓿生长季内土壤呼吸与其土壤生化性质之间的相关矩阵分析可知,紫花苜蓿草地土壤呼吸速率(Rs)与土壤pH值和INV呈负相关关系,与土壤SOM、TN和URE呈正相关关系。(8)施氮提高了紫花苜蓿的碳足迹,且紫花苜蓿碳足迹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P<0.01);紫花苜蓿碳足迹随滴灌量的增加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W2>W1>W3)。在紫花苜蓿碳足迹构成中,紫花苜蓿草地CO2排放量的贡献值最高(91.2%~95.9%),其次是灌溉用电,占2.9%~4.2%。(9)从紫花苜蓿产量、品质和低碳效应综合分析,W2N2处理(滴灌量为675mm,施氮量为120 kg·hm-2)是宁夏引黄灌区地下滴灌条件下紫花苜蓿种植较为适宜的水氮配置组合,有利于提高紫花苜蓿干草产量和品质,降低紫花苜蓿碳足迹。研究结果可为宁夏引黄灌区地下滴灌条件下紫花苜蓿大面积推广高产、优质兼顾低碳种植提供理论依据。

赵雅姣[6](2020)在《紫花苜蓿/禾本科牧草间作优势及其氮高效机理和土壤微生态效应研究》文中提出西北地区是我国牧草主产区,但因其气候条件限制以及耕地面积有限,牧草生产远不能满足需求,因此,寻求一种高效栽培措施以应对畜牧业发展中饲草不足的问题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牧草生产实践中,采用豆科与禾本科牧草间、套和轮作等高效种植制度可有效提升其生产潜力和发挥生态优势。因此,本研究对该区域广泛种植的主要豆科牧草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与4种广泛种植的禾本科牧草玉米(Zea mays)、甜高粱(Sorghum dochna)、燕麦(Avena sativa)和小黑麦(Triticale Wittmack)进行间作,通过连续3年(2017年,2018年和2019年)的田间定位试验,模拟间作试验(土培桶栽法)和根系互作试验(营养液砂培法)来探讨紫花苜蓿与4种禾本科牧草间作在不同年份、不同生育期和不同根系互作强度下的间作优势、氮高效机理以及根际土壤微生态效应等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紫花苜蓿/禾本科牧草间作优势4种间作组合下,禾本科牧草的单位面积干草产量和蛋白产量均较其相应的单作显着提高。间作降低了紫花苜蓿粗蛋白含量和相对饲用价值,但提高了4种禾本科牧草的营养品质和相对饲用价值,即禾本科牧草在间作系统中具有更大的间作优势。紫花苜蓿的偏土地当量比小于禾本科牧草偏土地当量比,并且4种间作组合的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即4种禾本科牧草均处于竞争优势地位,紫花苜蓿处于竞争劣势地位。不同间作组合中,紫花苜蓿/甜高粱间作的群体产量(18700-19900 kg·hm-2)最大,紫花苜蓿/玉米间作的群体蛋白产量(2257-2356 kg·hm-2)最佳。间作对禾本科牧草光合性能具有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4种禾本科牧草在间作下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以及光能利用率均较各自的单作有显着地提高,而紫花苜蓿的光合特性和光能利用率在间作下均低于相应的单作。间作不仅促进了禾本科牧草叶绿素含量,而且促进了处于弱光下的紫花苜蓿叶绿素b含量,进而调节其在不同光强度下的光合特性。同时,4种禾本科牧草中,Rubp羧化酶活性均显着大于其单作;玉米、甜高粱和燕麦间作中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显着大于相应的单作;与玉米和甜高粱间作的紫花苜蓿中蔗糖合成酶活性显着小于相应的单作;同时,4种禾本科牧草碳水化合物含量较其单作显着提高,即间作可显着提高禾本科牧草的碳代谢活性和碳水化合物含量,而对紫花苜蓿的影响相对较小。在群体光能利用率中,紫花苜蓿/甜高粱间作时最高。紫花苜蓿/禾本科牧草间作时,4种禾本科牧草对紫花苜蓿的氮、磷和钾的竞争比率均大于1,即4种禾本科牧草均较紫花苜蓿具有更强的养分竞争能力。间作利于禾本科牧草的养分竞争及积累,4种禾本科牧草体内氮、磷和钾含量在其间作下均大于相应的单作,而紫花苜蓿体内氮、磷和钾含量表现相反。3年田间试验中,燕麦和小黑麦体内氮含量在其间作下较其单作分别提高了7.5-8.1%和7.8-9.3%,小黑麦体内磷和钾含量在其间作下较其单作分别提高了21.7-26.3%和3.0-4.9%。不同生育期下,紫花苜蓿体内磷、钾含量和积累量以及4种禾本科牧草体内氮、磷、钾含量和积累量均随生育期的推进其在间作与单作中的差距不断增大。同时,根系互作越紧密,4种禾本科牧草茎叶和根系中氮、磷和钾含量越高,紫花苜蓿则越低。4种间作模式中,紫花苜蓿/甜高粱间作对氮和钾的竞争比率最高,而紫花苜蓿/小黑麦对磷的竞争比率最高。2、紫花苜蓿/禾本科牧草间作氮代谢及其氮高效机理紫花苜蓿/禾本科牧草间作可以提高禾本科牧草的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其中,甜高粱、燕麦和小黑麦NR和GOGAT活性在间作下均显着高于相应的单作,甜高粱和燕麦在种植第3年时GS活性在间作下均显着高于相应的单作;而间作显着降低了紫花苜蓿的氮代谢关键酶活性。随根系互作紧密程度的增加,禾本科牧草的氮代谢酶活性不断增加,而紫花苜蓿氮代谢酶活性不断降低。同时,紫花苜蓿的NR基因在根系中和GS基因在茎叶中的表达,以及4种禾本科牧草的GOGAT基因在茎叶和根系中和NR基因在茎叶中的表达,燕麦和小黑麦NiR基因在茎叶中的表达,燕麦和小黑麦GS基因在根系中的表达均与其体内的氮素浓度变化规律相似。4种禾本科牧草的根重在间作中较其单作提高了7.1-25.7%,其中与玉米和甜高粱间作的紫花苜蓿根重变化较大,但在与燕麦和小黑麦间作的紫花苜蓿根重变化较小。紫花苜蓿与禾本科牧草根系互作越紧密越有利于禾本科牧草根系的生长发育,同时可以促进紫花苜蓿和禾本科牧草根系长度的增加及根系活力的提高,有利于对养分的竞争与吸收。在种植后期,紫花苜蓿、玉米、甜高粱、燕麦和小黑麦的根系活力在根系不分隔下较其在塑料分隔下分别提高了6.7-13.8%、13.6-14.3%、8.7-12.5%、39.6-45.4%和17.3-19.0%。本研究中,不同间作组合下紫花苜蓿的总根瘤数、有效根瘤数、单株根瘤重、固氮酶活性及单株固氮潜力均较其单作显着提高,但单根瘤重差异不显着。紫花苜蓿根瘤数、根瘤重和固氮能力均随根系互作紧密程度的增加而增加,根瘤数和固氮能力在不分隔下均显着大于塑料分隔和单种。根系中4种异黄酮含量在胁迫氮水平下高于适宜氮水平。根系中的大豆苷元和木犀草素含量在不分隔下大于尼龙网分隔,而在塑料分隔和单种下未检测出;刺芒柄花素和染料木素含量总体来看,均随根系互作紧密程度增加而增大,同时不分隔时显着大于塑料分隔和单种。在不同根系互作下,异黄酮合酶基因IFS-1和IFS-4为上调基因,IFS-2和IFS-3为下调基因;IFS-1(除根系N21水平下)和IFS-4相对表达量在根系不分隔下显着大于尼龙网分隔,尼龙网分隔显着大于塑料分隔和单种;IFS-2和IFS-3表达量表现相反。结瘤信号通路基因(NOD-1和NOD-2)均为上调基因;NOD-1和NOD-2的相对表达量随根系互作越紧密则表现越高;同时,其相对表达量在不分隔下显着大于塑料分隔和单种。根系中,IFS和NOD基因均与除单根瘤重的结瘤固氮各指标均呈显着相关关系。根系中,大豆苷元、木犀草素、刺芒柄花素以及染料木素均与各结瘤固氮指标呈极显着正相关。3、紫花苜蓿/禾本科牧草间作的土壤微生态效应紫花苜蓿和禾本科牧草根际土壤pH值在间作中均低于相应的单作;而有机质含量在间作中高于相应的单作,禾本科牧草在间作与单作中差异显着。紫花苜蓿根际土壤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在间作与单作下差异较小;而速效钾含量在间作下显着小于其单作。4种禾本科牧草根际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在间作下均显着大于相应的单作。与单作相比,间作可提高紫花苜蓿和禾本科牧草根际土壤生物酶活性,其中与燕麦和甜高粱间作的紫花苜蓿根际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以及4种间作组合下紫花苜蓿根际土壤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较其相应的单作显着提高;同时,4种禾本科牧草根际土壤下4种土壤酶活性也显着提高。紫花苜蓿和4种禾本科牧草根际土壤中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在其间作下均高于相应的单作,而真菌数量表现相反。与燕麦和小黑麦间作的紫花苜蓿以及间作下的玉米、甜高粱、燕麦和小黑麦其根际土壤细菌的序列数均显着大于相应的单作。同时,分类单元、ACE指数、Chao指数、Shannon指数均表现为在紫花苜蓿和4种禾本科牧草间作根系土壤中大于相应的单作。在门水平上,变形菌门、拟杆菌门、绿弯菌门、放线菌门、酸杆菌门、浮霉菌门、疣微菌门、芽单胞菌门为相对丰度较大的门类,其相对丰度之和达84%以上。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和放线菌门在紫花苜蓿和禾本科牧草根际土壤均表现作为间作大于其单作,芽单胞菌门表现为间作小于相应的单作。间作下牧草根际土壤酶及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土壤养分相互影响并相互调节,其中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和放线菌门丰度均与有机质含量和碱解氮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综上所述,间作可以显着提高禾本科牧草的生产性能及营养品质,这是由于间作中地上互作促进了禾本科牧草的光合性能和群体光能利用率,地下互作促进了禾本科牧草的营养吸收和群体养分积累。紫花苜蓿与禾本科牧草间作对氮素的高效利用主要是由于氮素的固定、吸收和转化决定的,间作可以刺激紫花苜蓿根瘤数和固氮能力的增加,其机制是间作改变紫花苜蓿的氮素浓度进而改变及异黄酮合酶基因表达及异黄酮含量,从而改变固氮信号通路基因表达和结瘤固氮特性;间作刺激了紫花苜蓿和禾本科牧草总根长的增加和根系活力的增强,以竞争和吸收更多的氮素;同时,间作可以促进禾本科牧草的氮代谢酶活性,进而增加了氮素的转化。紫花苜蓿与禾本科牧草间作可以提高西北地区间作牧草根际土壤的养分及增进其微生物多样性。

寇江涛[7](2016)在《2,4-表油菜素内酯诱导下紫花苜蓿耐盐性生理响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盐渍化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的一个普遍特征,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已成为现代化农业生产所面临的严峻问题。油菜素内酯(brassinosteroids,BRs)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甾醇类新型植物激素,能够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提高植物对逆境胁迫的抵抗能力,在农业生产中被广泛应用。BRs作为植物应答生物与非生物胁迫的重要生长调节剂,在提高植物耐盐性方面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但有关BRs调控苜蓿耐盐性方面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以‘甘农3号’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cv.Gannong No.3)为试验材料,利用外源2,4-表油菜素内酯(24-Epibrassinolide,EBR)处理种子和幼苗,研究Na Cl胁迫下外源EBR对其种子萌发、幼苗生长、抗氧化系统、光合作用、离子代谢及碳、氮代谢的影响,旨在明确外源BRs调控苜蓿耐盐性的生理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150 mmol·L?1 Na Cl胁迫明显抑制了紫花苜蓿种子的萌发、幼苗及根系生长,降低了幼苗的根系活力和地上、地下生物量。Na Cl胁迫下,添加外源EBR明显促进了苜蓿种子的萌发、幼苗及根系的生长,且低浓度外源EBR处理的促进效果较为明显,随着外源EBR浓度的升高,促进效果明显下降甚至存在抑制效应。0.1μmol·L?1 EBR明显提高了苜蓿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和胚根长、胚芽长,提高了苜蓿幼苗的株高、主根长、根系总长度、根系总表面积、根体积、根尖数和根系活力,促进了苜蓿幼苗生物量的积累。和Na Cl处理相比,发芽率、发芽势分别提高了50.85%、98.70%,根系活力和地上、地下生物量分别提高了35.23%、17.50%、25.87%。(2)Na Cl胁迫显着降低了紫花苜蓿幼苗根系中的抗氧化酶活性,提高了叶片和根系中的GSH、As A含量,降低了GSH/GSSG、As A/DHA比值,诱导苜蓿幼苗体内ROS水平升高,质膜相对透性增加、膜脂过氧化作用加剧。Na Cl胁迫下,添加外源EBR显着提高了紫花苜蓿幼苗体内SOD、APX、GPX、CAT、GR活性和As A、GSH含量,提高了As A/DHA、GSH/GSSG比值和DHAR、MDHAR活性,降低了AAO活性,促进了As A-GSH循环,提高了苜蓿幼苗体内总抗氧化能力,显着降低了MDA、H2O2含量、OFR产生速率、OH·浓度和质膜相对透性,有效缓解了Na Cl胁迫诱导产生的氧化损伤。(3)Na Cl胁迫显着降低了紫花苜蓿幼苗的光合色素含量和Pn,降低了PSⅡ反应中心的活性,导致叶绿体吸收的光能用于光化学反应部分减少,天线热耗散和反应中心耗散增加,降低了苜蓿幼苗的光合能力。Na Cl胁迫下,添加外源EBR显着提高了苜蓿幼苗叶片的Chla、Chlb、Chla+b、Chlx·c含量及Chla/Chlb比值,降低了Chl/Car比值,提高了Pn、Tr、Gs、WUE;通过对Pn-SPR和Pn-CO2响应曲线的分析表明,添加外源EBR显着提高了苜蓿幼苗的Lsp、AQY、Pnmax和Cisat、α、Pmax,显着降低了Γ和Rp,同时降低了苜蓿幼苗叶片的F0、NPQ,提高了Fm、Fv/F0、Fv/Fm、ФPSⅡ、Fv′/Fm′、q P和ETR,增加了光化学反应部分的光能,降低了天线热耗散和反应中心过剩光能,提高了PSⅡ光化学活性,并有效调节激发能在PSⅠ、PSⅡ之间的分配平衡,提高Na Cl胁迫下苜蓿幼苗的碳同化效率和光合能力。(4)Na Cl胁迫显着提高了紫花苜蓿幼苗不同器官(叶片、茎秆、根系)中的Na+、Cl?及Cu2+含量,显着降低了K+、Ca2+、Mg2+、Fe2+、Mn2+、Zn2+含量和K+/Na+、Ca2+/Na+、Mg2+/Na+、Fe2+/Na+、Mn2+/Na+、Cu2+/Na+、Zn2+/Na+比值,导致苜蓿幼苗体内无机离子的吸收、运输和分配等代谢过程失调,细胞中的离子平衡被打破。Na Cl胁迫下,添加外源EBR显着降低了苜蓿幼苗不同器官(叶片、茎秆、根系)中的Na+、Cl?及Cu2+含量,显着提高K+、Ca2+、Mg2+、Fe2+、Mn2+、Zn2+含量及K+/Na+、Ca2+/Na+、Mg2+/Na+、Fe2+/Na+、Mn2+/Na+、Cu2+/Na+、Zn2+/Na+比值,降低了Na+和K+、Ca2+、Mg2+、Fe2+、Mn2+、Cu2+、Zn2+等阳离子间的拮抗作用,促进了苜蓿幼苗对无机离子的吸收,有效调控无机离子的在苜蓿幼苗体内的运输和分配,维持细胞中的离子平衡。(5)Na Cl胁迫显着提高了紫花苜蓿幼苗体内的蛋白水解酶活性,促进了蛋白质的水解,降低了NR、GS和GOGAT活性,提高了GDH活性,导致NH4+-N大量积累,同时抑制了苜蓿幼苗对NO3?-N的吸收和转运,降低苜蓿幼苗体内的总氮含量,抑制了紫花苜蓿幼苗的氮代谢能力。Na Cl胁迫下,添加外源EBR显着降低了苜蓿幼苗体内蛋白水解酶活性,抑制了蛋白质的水解,降低了游离氨基酸、游离脯氨酸的含量,同时显着提高了NR、GS和GOGAT活性,显着降低了GDH活性,说明外源EBR能够通过GS-GOGAT途径、GDH途径及NR活性变化等协同作用,促进苜蓿幼苗对NO3?-N的吸收和利用,加快氨的同化作用,降低苜蓿幼苗体内NH4+-N含量,提高植株中总氮含量,有效调控苜蓿幼苗的氮代谢,缓解Na Cl胁迫所产生的氨毒害对苜蓿幼苗的伤害程度。(6)Na Cl胁迫显着抑制了紫花苜蓿幼苗体内蔗糖由叶片向根部的运输,显着提高了叶片中淀粉、果糖和葡萄糖含量,显着降低了根系中淀粉、果糖和葡萄糖含量,并抑制了碳水化合物代谢相关酶的活性,导致蔗糖的合成与分解平衡被打破,碳水化合物代谢发生紊乱。Na Cl胁迫下,添加外源EBR促进了苜蓿幼苗体内光合同化产物由叶片向根部的运输,降低了叶片中淀粉含量,提高了根系中淀粉含量,提高了苜蓿幼苗体内的蔗糖、果糖、葡萄糖含量和SS、SPS活性,并调节AI和NI、S和SP活性的变化,通过Ivr途径、SS途径和SPS途径的协同作用来降低碳水化合物积累对光合作用的负反馈抑制,保持蔗糖的合成与分解平衡,促进光合同化产物的合成和积累,维持碳水化合物代谢的正常进行。总之,Na Cl胁迫下,添加外源EBR能够促进紫花苜蓿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提高苜蓿幼苗体内抗氧化系统的活性,促进As A-GSH循环,降低ROS水平,提高苜蓿幼苗的碳同化效率和光合能力,有效调控苜蓿幼苗对无机离子的吸收、运输和分配,并通过GS-GOGAT途径、GDH途径及NR活性变化等协同作用来提高苜蓿幼苗的氮代谢能力,通过Ivr途径、SS途径和SPS途径的协同作用来维持正常的碳水化合物代谢,从而提高苜蓿幼苗的耐盐性。

周广胜[8](1999)在《气候变化对生态脆弱地区农牧业生产力影响机制与模拟》文中指出预测陆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对于全球变化的反应及其反馈作用是国际全球变化研究计划的最终研究目标。农牧交错带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农牧交错带地区农牧业对于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建立农牧业地区生产力的预测模型,给出未来气候变化下的农牧业生产力的变化图景,找出应对的策略与途经,不仅有助于因地制宜地充分利用气候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该地区的植物生产力,促进该地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于农业地区和牧业地区,特别是占国土面积超过1/2的干旱、半干旱区与亚热带红壤丘陵区的生态恢复与重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示范作用。在总结近年来国内外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指出了未来中国关于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的研究拟注重以陆地样带研究为手段,以农牧交错带为研究核心进行各学科计划间的交叉与集成,提出应加强研究的领域。

于铁峰[9](2018)在《西北干旱灌区紫花苜蓿施肥模型构建及养分高效生理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西北干旱灌区是我国重要的牧草产区之一,由于管理手段欠缺,施肥盲目性较大,造成土壤营养元素缺乏和不平衡,氮磷钾肥利用率低致使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产量和品质远没有达到优质牧草标准。为此研究以西北干旱灌区高产年份苜蓿田(2016年建植2年苜蓿和2017年建植3年苜蓿)为研究对象,采用现代肥料二次回归3414试验设计及单因素试验设计,系统深入地研究不同施肥制度对紫花苜蓿生产性能、碳氮代谢、根瘤固氮、土壤养分特征及土壤微生物特征的影响。并分析了肥料、作物、土壤和微生物四者之间的关系,进而揭示高产苜蓿田养分高效吸收利用的机理,并建立西北干旱灌区甘农3号苜蓿生产的肥效模型,得出最佳施肥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氮、磷、钾对建植2年苜蓿产量的贡献为钾>磷>氮,对建植3年苜蓿产量的贡献为磷>钾>氮,建植2年苜蓿交互效应表现为氮磷>氮钾>磷钾,建植3年苜蓿交互效应表现为氮钾>氮磷>磷钾。氮、磷、钾对建植2年苜蓿蛋白总量的贡献为氮>钾>磷,对建植3年苜蓿蛋白总量的贡献为氮>磷>钾。建植2年苜蓿氮磷肥互作效应明显优于氮钾互作、磷钾互作;建植3年苜蓿氮磷交互、氮钾交互对苜蓿蛋白总量的增产效果明显大于磷钾交互。通过模拟寻优,分别得到建植2年和3年苜蓿产量的三元二次肥料效应函数,采用频度分析法,得出建植2年紫花苜蓿目标产量大于平均产量17522.1kg·hm-2时,优化施肥量为氮56.2767.51 kg·hm-2、磷77.6990.48 kg·hm-2、钾76.4387.18 kg·hm-2;建植3年紫花苜蓿目标产量大于平均产量19234.1 kg·hm-2时,优化施肥量为氮46.7557.66kg·hm-2、磷80.1592.28 kg·hm-2、钾57.7969.74 kg·hm-2;建植2年紫花苜蓿目标蛋白总量大于平均2115.7 kg·hm-2时,优化施肥量为氮66.3577.48 kg·hm-2、磷79.3492.87 kg·hm-2、钾73.6885.38 kg·hm-2;建植3年紫花苜蓿目标蛋白总量大于平均2656.0kg·hm-2时,优化施肥量为氮68.4479.50kg·hm-2、磷72.7485.96 kg·hm-2、钾50.6861.61kg·hm-2。各施肥处理土壤p H降低,有机质含量增加,磷52.5 kg·hm-2、钾90 kg·hm-2、氮51.75 kg·hm-2有机质含量最高,较基础值提高了9.31%14.93%;土壤全氮不受施肥与苜蓿种植年限的影响;施用氮、磷、钾肥分别有助于提高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在施磷105 kg·hm-2、钾90 kg·hm-2基础上,氮素的吸收利用效率在氮51.75 kg·hm-2水平最大;可达到以磷促氮、以钾促氮的目的;磷52.5 kg·hm-2、钾90 kg·hm-2、氮103.5 kg·hm-2处理、磷105kg·hm-2、钾90 kg·hm-2、氮103.5 kg·hm-2处理和磷105 kg·hm-2、钾45 kg·hm-2、氮103.5 kg·hm-2处理的肥料利用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磷105 kg·hm-2、钾90 kg·hm-2、氮52.5 kg·hm-2处理、磷52.5 kg·hm-2、钾90 kg·hm-2、氮51.75 kg·hm-2处理和磷105 kg·hm-2、钾45 kg·hm-2、氮51.75 kg·hm-2处理的经济效益较不施肥处理分别提高了85.18%、87.65%和88.52%。在氮0103.5 kg·hm-2、磷0105 kg·hm-2、钾090 kg·hm-2范围内,增加施肥量有利于叶片含氮量,硝酸还原酶(NR)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的提高,叶绿素及RUBP羧化酶含量增多,光合能力加强(Pn、Gs和Tr均显着升高,Ci则表现相反),也在一定程度上了提高了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增强了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建植3年的苜蓿各种酶活均高于建植2年的苜蓿,且均在第2茬活性最高。产量、氮积累量与可溶性糖含量、RUBP羧化酶活性,NR、GS、叶绿素含量,Pn、Tr呈正相关关系,指标间促进作用显着。通过主成分分析认为适宜的氮磷钾配比主要通过协调碳氮代谢,激发NR和GS酶活,将根系吸收的无机氮,特别是NO3--N快速同化,转化成各种游离氨基酸,增强光合能力,提高RUBP羧化酶和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从而提高紫花苜蓿产量、品质及肥料利用效率。本研究探索了苜蓿酰脲与固氮酶活性的关系,找寻到了一种可能在生产实践中评估紫花苜蓿固氮能力的简便、快速的方法,即酰脲评估法。并得出在西北干旱灌区施氮量在051.75 kg·hm-2范围内,紫花苜蓿的固氮能力不会受到抑制,且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强。施氮量为51.75 kg·hm-2时,其固氮能力最强。适量的施氮(0103.5 kg·hm-2)有利于微生物数量(细菌、真菌、放线菌)、微生物生物量(微生物量碳、氮、磷)和土壤酶活性(脲酶、蔗糖酶、碱性磷酸酶)的提高,而对过氧化氢酶的影响则无规律。各指标在土层中均呈现垂直递减规律,在010cm最为活跃。同时,微生物量和脲酶以及蔗糖酶均表现出季节性,即夏季>春季>秋季。通过主成分分析认为适宜的氮肥施用量主要通过增加土壤细菌及放线菌的数量、微生物生物量,激发土壤酶活性,加快氮营养物质矿化速度,使土壤供氮能力提升,促进苜蓿对养分的吸收利用,从而提高紫花苜蓿产量、品质及相对饲用价值。

刘家尧,衣艳君,白克智,梁峥[10](1998)在《CO2倍增环境生长的小麦幼苗对盐胁迫的生理反应》文中研究说明研究了CO2倍增/盐胁迫对不同抗盐性冬小麦幼苗有机干重,K+、Na+、Ca、Mg含量,脯氨酸水平及蛋白质变化的效应。表明两种小麦生长在150mmol/LNaCl下,其有机干重,K+、Ca、Mg含量下降,而Na+明显升高;CO2倍增可增加小麦有机干重,使一价阳离子K+、Na+含量升高,二价阳离子Ca、Mg呈下降趋势,同时有利于游离脯氨酸的积累,并为植物进行渗透调节提供大量的碳源。150mmol/LNaCl可降低普通小麦蛋白质含量,CO2倍增具提高蛋白质含量的效应,而CO2倍增/NaCl胁迫对抗盐小麦蛋白变化影响不明显,但CO2倍增/NaCl胁迫明显改变了两种小麦蛋白质的组成。指出CO2倍增可提高小麦的耐盐能力,减轻盐胁迫的毒害效应,提高作物产量。

二、CO_2倍增对紫花苜蓿碳、氮同化与分配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O_2倍增对紫花苜蓿碳、氮同化与分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4)土壤水分对不同氮素供应下紫花苜蓿生长及氮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我国紫花苜蓿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1.1 紫花苜蓿产业发展现状
        1.2 紫花苜蓿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2 土壤水分对紫花苜蓿的影响
        2.1 土壤水分对紫花苜蓿生长的影响
        2.2 土壤水分对紫花苜蓿光合生理的影响
        2.2.1 土壤水分对紫花苜蓿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2.2.2 土壤水分对紫花苜蓿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影响
    3 氮素供应对紫花苜蓿的影响
        3.1 氮素供应对紫花苜蓿生长的影响
        3.2 氮素供应对紫花苜蓿光合生理的影响
        3.2.1 氮素供应对紫花苜蓿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3.2.2 氮素供应对紫花苜蓿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影响
        3.3 氮分配对氮素供应条件下光合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4 土壤水分对不同氮素供应条件下豆科植物共生固氮过程的影响
        4.1 土壤水分对豆科植物共生固氮过程的影响
        4.2 氮素供应对豆科植物共生固氮过程影响
    5 土壤水氮互作效应对紫花苜蓿的影响
        5.1 土壤水氮互作效应紫花苜蓿生长的影响
        5.2 土壤水氮互作效应对紫花苜蓿光合的影响
    6 问题的提出
    7 研究方案
第二章 土壤水分对不同氮素供应条件下紫花苜蓿生长特性的影响
    1 试验地基本情况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3.1 生长指标的测定
        2.3.2 氮素含量的测定
        2.4 数据统计
    3 结果与分析
        3.1 土壤水分对不同氮素供应条件下紫花苜蓿生长指标的影响
        3.2 土壤水分对不同氮素供应条件下紫花苜蓿生物量的影响
        3.3 土壤水分对不同氮素供应条件下紫花苜蓿植株氮素含量及分配的影响
        3.4 土壤水分对不同氮素供应条件下紫花苜蓿植株氮素含量和生物量的回归分析
    4 讨论
        4.1 土壤水分对不同氮素供应条件下紫花苜蓿地上部生长的影响
        4.2 土壤水分对不同氮素供应条件下紫花苜蓿植株氮素的影响
    5 小结
第三章 土壤水分对不同氮素供应条件下紫花苜蓿氮代谢的影响
    1 试验地基本情况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3.1 固氮酶活
        2.3.2 氮代谢关键酶
        2.3.3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2.3.4 光合指标
        2.4 数据统计
    3 结果与分析
        3.1 土壤水分对不同氮素供应条件下紫花苜蓿固氮酶活性的影响
        3.2 土壤水分对不同氮素供应条件下紫花苜蓿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3.3 土壤水分对不同氮素供应条件下紫花苜蓿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4 土壤水分对不同氮素供应条件下紫花苜蓿光合指标的影响
    4 讨论
        4.1 土壤水分对不同氮素供应条件下紫花苜蓿固氮酶活的影响
        4.2 土壤水分对不同氮素供应条件下紫花苜蓿氮代谢关键酶的影响
        4.3 土壤水分对不同氮素供应条件下紫花苜蓿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4.4 土壤水分对不同氮素供应条件下紫花苜蓿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4.5 土壤水分对不同氮素供应条件下紫花苜蓿CO2曲线的影响
    5 小结
第四章 土壤水分对不同氮素供应条件下紫花苜蓿叶片氮素分配的影响
    1 试验地基本情况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3.1 无机态氮素的测定
        2.3.2 游离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2.3.3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2.3.4 可溶性蛋白和Rubisco酶的测定
        2.4 数据统计
    3 结果与分析
        3.1 土壤水分对不同氮素供应条件下紫花苜蓿光合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3.2 土壤水分对不同氮素供应条件下紫花苜蓿无机氮含量的影响
        3.3 土壤水分对不同氮素供应条件下紫花苜蓿有机氮的影响
        3.4 土壤水分对不同氮素供应条件下紫花苜蓿叶片氮分配的影响
    4 讨论
    5 小结
第五章 综合讨论和全文结论
    1 综合讨论
        1.1 土壤水分对不同氮素供应条件下紫花苜蓿生长的影响
        1.2 土壤水分对不同氮素供应条件下紫花苜蓿光合作用和氮代谢的影响
        1.3 土壤水分对不同氮素供应条件下紫花苜蓿叶片光合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2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5)宁夏引黄灌区紫花苜蓿优质低碳水氮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1.2.1 水氮供应对紫花苜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2.2 水氮供应对草地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的影响
    1.3 目前研究中存在问题
    1.4 研究目的与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设计
    2.4 测定指标与方法
        2.4.1 紫花苜蓿草地小气候测定
        2.4.2 紫花苜蓿草地土壤生化性质的测定
        2.4.3 紫花苜蓿生产性能及品质指标测定
        2.4.4 土壤呼吸速率、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的监测
    2.5 指标计算
        2.5.1 土壤呼吸相关分析
        2.5.2 紫花苜蓿水氮利用效率
        2.5.3 紫花苜蓿草地CO_2排放量
        2.5.4 紫花苜蓿碳足迹评估
    2.6 数据分析
第三章 水氮供应对紫花苜蓿草地小气候及土壤生化性质的影响
    3.1 水氮供应对紫花苜蓿草地小气候的影响
        3.1.1 水氮供应对紫花苜蓿群体内部光照强度的影响
        3.1.2 水氮供应对紫花苜蓿株间气温的影响
        3.1.3 水氮供应对紫花苜蓿群体内部空气相对湿度的影响
        3.1.4 水氮供应对紫花苜蓿浅层土壤温度的影响
    3.2 水氮供应对紫花苜蓿草地土壤生化性质的影响
        3.2.1 水氮供应对紫花苜蓿草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2.2 水氮供应对紫花苜蓿草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2.3 紫花苜蓿草地土壤生化性质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3.3 讨论
        3.3.1 不同水氮供应对紫花苜蓿草地小气候的影响
        3.3.2 不同水氮供应对紫花苜蓿草地土壤生化性质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水氮供应对紫花苜蓿产量、品质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4.1 水氮供应对紫花苜蓿植株生长性状的影响
        4.1.1 水氮供应对紫花苜蓿株高的影响
        4.1.2 水氮供应对紫花苜蓿茎粗的影响
        4.1.3 水氮供应对紫花苜蓿茎叶比的影响
    4.2 水氮供应对紫花苜蓿干草产量的影响
        4.2.1 水氮供应对紫花苜蓿不同茬次干草产量的影响
        4.2.2 水氮供应对紫花苜蓿全年干草总产量的影响
        4.2.3 紫花苜蓿全年干草产量与滴灌量、施氮量的回归分析
        4.2.4 紫花苜蓿产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4.3 水氮供应对紫花苜蓿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4.3.1 水氮供应对紫花苜蓿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4.3.2 水氮供应对紫花苜蓿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4.4 水氮供应对紫花苜蓿品质的影响
        4.4.1 水氮供应对紫花苜蓿粗蛋白含量的影响
        4.4.2 水氮供应对紫花苜蓿粗灰分含量的影响
        4.4.3 水氮供应对紫花苜蓿酸性洗涤纤维含量的影响
        4.4.4 水氮供应对紫花苜蓿中性洗涤纤维含量的影响
        4.4.5 水氮供应对紫花苜蓿相对饲喂价值的影响
        4.4.6 紫花苜蓿不同品质指标与滴灌量、施氮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4.5 讨论
        4.5.1 不同水氮供应对紫花苜蓿产量的影响
        4.5.2 不同水氮供应对紫花苜蓿水肥利用效率影响
        4.5.3 不同水氮供应对紫花苜蓿品质的影响
    4.6 小结
第五章 水氮供应下紫花苜蓿草地土壤呼吸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5.1 水氮供应对紫花苜蓿草地土壤呼吸的影响
        5.1.1 水氮供应下紫花苜蓿土壤呼吸季节性变化特征
        5.1.2 水氮供应下紫花苜蓿草地全年平均土壤呼吸年际变化特征
        5.1.3 紫花苜蓿草地年均土壤呼吸速率与滴灌量、施氮量回归分析
    5.2 紫花苜蓿草地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因素
        5.2.1 紫花苜蓿草地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的关系
        5.2.2 紫花苜蓿草地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湿度的关系
        5.2.3 紫花苜蓿草地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的复合关系
        5.2.4 紫花苜蓿草地土壤呼吸速率与地上和地下生物量的关系
        5.2.5 紫花苜蓿草地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生化性质各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5.3 讨论
        5.3.1 不同水氮供应对紫花苜蓿草地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
        5.3.2 不同水氮供应下紫花苜蓿草地土壤呼吸速率影响因素分析
        5.3.3 不同水氮供应对紫花苜蓿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的影响
    5.4 小结
第六章 紫花苜蓿碳足迹及优质低碳水氮配置综合评价
    6.1 水氮供应对紫花苜蓿草地CO_2排放量及排放强度的影响
        6.1.1 水氮供应对紫花苜蓿全年草地CO_2排放量的影响
        6.1.2 水氮供应对紫花苜蓿草地CO_2排放强度的影响
    6.2 水氮供应对紫花苜蓿碳足迹的影响
        6.2.1 水氮供应对紫花苜蓿草地系统CO_2eq总量的影响
        6.2.2 不同水氮供应下紫花苜蓿碳足迹变化
        6.2.3 紫花苜蓿碳足迹与滴灌量、施氮量的关系
    6.3 水氮供应下紫花苜蓿产量-品质-低碳效应综合评价
    6.4 讨论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1.1 水氮供应对紫花苜蓿草地小气候及土壤生化性质的影响
        7.1.2 水氮供应对紫花苜蓿产量、品质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7.1.3 水氮供应下紫花苜蓿草地土壤呼吸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7.1.4 紫花苜蓿碳足迹及优质低碳水氮配置综合评价
    7.2 创新点
    7.3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6)紫花苜蓿/禾本科牧草间作优势及其氮高效机理和土壤微生态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2 间作中作物的生产力
    3 间作中的光能利用
    4 间作中的养分竞争
    5 豆/禾间作下的氮代谢特性及分子调控
    6 豆/禾间作下的根系形态及生理响应
    7 豆/禾间作下的结瘤固氮特性及固氮机制
    8 豆/禾间作的土壤生态效应
    9 牧草生产及其研究现状
    10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0.1 研究内容
        10.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紫花苜蓿/禾本科牧草间作下生产性能及营养品质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基本概况
        1.2 供试材料
        1.3 试验设计
        1.4 测定指标及方法
        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产性能
        2.1.1 单位面积干草产量及蛋白产量
        2.1.2 群体干草产量及蛋白产量
        2.2 营养品质
        2.3 土地利用率
    3 讨论与结论
第三章 间作对紫花苜蓿与禾本科牧草光合特性及碳代谢特征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设计
        1.2 测定方法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间作下紫花苜蓿与4种禾本科牧草的光合特性
        2.1.1 气体交换参数
        2.1.2 光能利用率
        2.2 间作下紫花苜蓿与4种禾本科牧草的叶绿素含量
        2.3 间作下紫花苜蓿与4种禾本科牧草的碳代谢酶
        2.3.1 RuBPCase羧化酶
        2.3.2 蔗糖磷酸合成酶
        2.3.3 蔗糖合成酶
        2.4 间作下紫花苜蓿与4种禾本科牧草的碳水化合物含量
    3 讨论与结论
第四章 紫花苜蓿/禾本科牧草间作下的养分吸收利用及竞争特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氮吸收利用及竞争特性
        2.1.1 连续间作下植株体内氮含量的年际变化
        2.1.2 模拟间作下植株体内氮含量与氮积累量的变化
        2.1.3 不同根系互作下的氮素的竞争
        2.2 磷吸收利用及竞争特性
        2.2.1 连续间作下植株体内磷含量的年际变化
        2.2.2 模拟间作下植株体内磷含量与磷积累量的变化
        2.2.3 不同根系互作下的磷素的竞争
        2.3 钾吸收利用及竞争特性
        2.3.1 连续间作下植株体内钾含量的年际变化
        2.3.2 模拟间作下植株体内钾含量与钾积累量的变化
        2.3.3 不同根系互作下的钾素的竞争
        2.4 连续间作下的养分竞争比率
    3 讨论与结论
第五章 紫花苜蓿/禾本科牧草间作下的氮代谢特征及其分子机理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设计
        1.2 测定方法
        1.2.1 氮代谢关键酶活性
        1.2.2 氮代谢关键酶基因表达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硝酸还原酶(NR)活性
        2.1.1 紫花苜蓿和4种禾本科牧草体内NR活性的年际变化
        2.1.2 紫花苜蓿和禾本科牧草体内NR活性对互作强度的响应
        2.2 亚硝酸还原酶(NiR)活性
        2.2.1 紫花苜蓿和4种禾本科牧草体内NiR活性的年际变化
        2.2.2 紫花苜蓿和禾本科牧草体内NiR活性对互作强度的响应
        2.3 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
        2.3.1 紫花苜蓿和4种禾本科牧草体内GS活性的年际变化
        2.3.2 紫花苜蓿和禾本科牧草体内GS活性对互作强度的响应
        2.4 谷氨酸合酶(GOGAT)活性
        2.4.1 紫花苜蓿和4种禾本科牧草体内GOGAT活性的年际变化
        2.4.2 紫花苜蓿和禾本科牧草体内GS活性对互作强度的响应
        2.5 紫花苜蓿与禾本科牧草氮代谢关键酶相关基因表达
        2.5.1 NR相关基因的表达
        2.5.2 NiR相关基因的表达
        2.5.3 GS相关基因的表达
        2.5.4 GOGAT相关基因的表达
    3 讨论与结论
第六章 不同根系互作方式下紫花苜蓿与4种禾本科牧草的根系特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设计
        1.2 测定方法
        1.2.1 根系形态指标
        1.2.2 生理指标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连续间作下根重的年际变化
        2.2 不同根系互作下的根重
        2.3 不同根系互作下的根系形态
        2.3.1 总根长
        2.3.2 根表面积
        2.3.3 根平均直径
        2.3.4 根体积
        2.4 不同根系互作下的根系活性
    3 讨论与结论
第七章 紫花苜蓿与禾本科牧草不同根系互作方式下结瘤固氮特性及其调控机理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设计
        1.2 测定方法
        1.2.2 黄酮含量及积累量
        1.2.3 相关基因的表达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紫花苜蓿的根瘤数
        2.1.1 连续间作下紫花苜蓿根瘤数的年际变化
        2.1.2 不同根系互作下紫花苜蓿的根瘤重
        2.2 紫花苜蓿的根瘤重
        2.2.1 连续间作下紫花苜蓿根瘤重的年际变化
        2.2.2 不同根系互作下紫花苜蓿的根瘤重
        2.3 紫花苜蓿的固氮酶活性及单株固氮潜力
        2.3.1 连续间作下紫花苜蓿固氮酶活性及单株固氮潜力的年际变化
        2.3.2 不同根系互作下紫花苜蓿的固氮酶活性及单株固氮潜力
        2.4 不同根系互作下紫花苜蓿的氮积累
        2.5 不同根系互作下紫花苜蓿的异黄酮含量
        2.6 不同根系互作下紫花苜蓿的结瘤相关基因表达
        2.7 异黄酮与结瘤固氮的相关性
        2.8 结瘤固氮各因素与氮积累的相关性
    3 讨论与结论
第八章 紫花苜蓿/禾本科牧草间作的土壤微生态效应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方法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间作对根际土壤养分特征的影响
        2.2 间作对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2.3 间作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特征的影响
        2.4 间作对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特征的影响
        2.4.1 多样性指数分析
        2.4.2 门水平下的群落特征
        2.5 根际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微生物数量和细菌门丰度的相关性
    3 讨论与结论
第九章 结论
    1 结论
    2 创新点
    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7)2,4-表油菜素内酯诱导下紫花苜蓿耐盐性生理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植物响应盐胁迫的研究进展
        1.1 盐胁迫对植物的影响
        1.1.1 种子萌发
        1.1.2 生长
        1.1.3 光合作用
        1.1.4 水分代谢
        1.1.5 离子毒害
        1.1.6 营养平衡
        1.1.7 氧化胁迫
        1.1.8 产量
        1.2 植物对盐胁迫的适应机制
        1.2.1 渗透调节
        1.2.2 离子稳态
        1.2.3 抗氧化系统调节
    2 植物体油菜素内酯研究进展
        2.1 油菜素内酯概述
        2.1.1 在植物体内的发现
        2.1.2 在植物体各组织中的分布
        2.2 油菜素内酯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作用
        2.2.1 种子萌发
        2.2.2 生长发育
        2.2.3 生殖发育
        2.2.4 光形态建成
        2.2.5 向性生长
        2.2.6 逆境胁迫
        2.3 油菜素内酯在植物逆境胁迫中的作用
        2.3.1 盐胁迫
        2.3.2 干旱胁迫
        2.3.3 温度胁迫
        2.3.4 重金属胁迫
        2.3.5 低氧胁迫
        2.3.6 植物衰老
        2.3.7 药剂污染
        2.3.8 病原菌危害
    3 立题背景、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3.1 立题背景
        3.2 目的意义
        3.3 研究目标
        3.4 研究内容
        3.4.1 NaCl胁迫下外源EBR对紫花苜蓿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3.4.2 NaCl胁迫下外源EBR对紫花苜蓿幼苗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3.4.3 NaCl胁迫下外源EBR对紫花苜蓿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
        3.4.4 NaCl胁迫下外源EBR对紫花苜蓿幼苗离子代谢的影响
        3.4.5 NaCl胁迫下外源EBR对紫花苜蓿幼苗氮代谢的影响
        3.4.6 NaCl胁迫下外源EBR对紫花苜蓿幼苗碳水化合物代谢的影响
        3.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NaCl胁迫下外源EBR对紫花苜蓿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2.1 发芽试验
        1.2.2 幼苗生长试验
        1.3 测定指标和方法
        1.3.1 发芽指标
        1.3.2 幼苗生长指标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NaCl胁迫下外源EBR对紫花苜蓿种子萌发的影响
        2.2 NaCl胁迫下外源EBR对紫花苜蓿幼苗及根系生长的影响
        2.3 NaCl胁迫下外源EBR对紫花苜蓿幼苗地上、地下生物量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章 NaCl胁迫下外源EBR对紫花苜蓿幼苗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指标和方法
        1.3.1 质膜透性及活性氧水平
        1.3.2 抗氧化酶
        1.3.3 抗坏血酸-谷胱甘肽循环
        1.3.4 羟自由基清除率和总抗氧化能力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NaCl胁迫下外源EBR对紫花苜蓿幼苗叶片、根系质膜相对透性、MDA含量及活性氧水平的影响
        2.2 NaCl胁迫下外源EBR对紫花苜蓿幼苗叶片、根系中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2.3 NaCl胁迫下外源EBR对紫花苜蓿幼苗叶片、根系中GSH、GSSG含量及GSH/GSSG的影响
        2.4 NaCl胁迫下外源EBR对紫花苜蓿幼苗叶片、根系中As A、DHA含量及As A/DHA的影响
        2.5 NaCl胁迫下外源EBR对紫花苜蓿幼苗叶片、根系中APX和GR活性的影响
        2.6 NaCl胁迫下外源EBR对紫花苜蓿幼苗叶片、根系中AAO、DHAR和MDHAR活性的影响
        2.7 NaCl胁迫下外源EBR对紫花苜蓿幼苗叶片、根系中羟自由基清除率和总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第四章 NaCl胁迫下外源EBR对紫花苜蓿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指标和方法
        1.3.1 光合色素含量测定
        1.3.2 光响应曲线测定
        1.3.3 光响应参数的计算
        1.3.4 CO_2响应曲线测定
        1.3.5 CO_2响应参数的计算
        1.3.6 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测定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NaCl胁迫下外源EBR对紫花苜蓿幼苗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2.2 NaCl胁迫下外源EBR对紫花苜蓿幼苗叶片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2.3 NaCl胁迫下外源EBR对紫花苜蓿幼苗叶片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2.4 NaCl胁迫下外源EBR对紫花苜蓿幼苗叶片吸收光能分配情况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第五章 NaCl胁迫下外源EBR对紫花苜蓿幼苗离子代谢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指标和方法
        1.3.1 离子含量测定
        1.3.2 离子运输比计算
        1.3.3 离子运输选择性比率计算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NaCl胁迫下外源EBR对紫花苜蓿幼苗不同器官中离子分布的影响
        2.2 NaCl胁迫下外源EBR对紫花苜蓿幼苗不同器官中离子比值的影响
        2.3 NaCl胁迫下外源EBR对紫花苜蓿幼苗离子运输比的影响
        2.4 NaCl胁迫下外源EBR对紫花苜蓿幼苗离子运输选择性比率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第六章 NaCl胁迫下外源EBR对紫花苜蓿幼苗氮代谢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指标和方法
        1.3.1 氮代谢物质含量测定
        1.3.2 氮代谢相关酶活性测定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NaCl胁迫下外源EBR对紫花苜蓿幼苗叶片、根系中N含量的影响
        2.2 NaCl胁迫下外源EBR对紫花苜蓿幼苗叶片及根系中可溶性蛋白含量和蛋白水解酶活性的影响
        2.3 NaCl胁迫下外源EBR对紫花苜蓿幼苗叶片中游离脯氨酸和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2.4 NaCl胁迫下外源EBR对紫花苜蓿幼苗叶片及根系中氮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第七章 NaCl胁迫下外源EBR对紫花苜蓿幼苗碳水化合物代谢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指标和方法
        1.3.1 碳代谢物质含量测定
        1.3.2 碳代谢相关酶活性测定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NaCl胁迫下外源EBR对紫花苜蓿幼苗叶片及根系中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影响
        2.2 NaCl胁迫下外源EBR对紫花苜蓿幼苗叶片及根系中酸性转化酶(AI)、中性转化酶(NI)活性的影响
        2.3 NaCl胁迫下外源EBR对紫花苜蓿幼苗叶片及根系中蔗糖酶(S)和蔗糖磷酸化酶(SP)活性的影响
        2.4 NaCl胁迫下外源EBR对紫花苜蓿幼苗叶片及根系中蔗糖合成酶(SS)和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第八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9)西北干旱灌区紫花苜蓿施肥模型构建及养分高效生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平衡施肥的研究
        1.1 平衡施肥的概念与意义
        1.2 平衡施肥的研究进展
    2 施肥模型构建
        2.1 3414试验
        2.2 模型构建研究进展
    3 紫花苜蓿施肥效应研究进展
        3.1 苜蓿产业发展现状及其重要作用
        3.2 施肥对苜蓿生产的影响
        3.2.1 单因素施肥对苜蓿生产的影响
        3.2.2 协同施肥对苜蓿生产的影响
    4 不同养分调控对苜蓿碳氮代谢的影响
        4.1 氮代谢及调节
        4.2 碳代谢及调节
    5 生物固氮
        5.1 根瘤固氮机理
        5.2 根瘤固氮主要产物—酰脲
        5.3 施肥对根瘤固氮的影响
    6 土壤微生物生态学研究进展
        6.1 土壤微生物在农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对施肥的响应
        6.2 土壤酶活性对农田施肥的响应
    7 研究背景、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7.1 研究背景和目的意义
        7.2 研究内容
        7.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西北干旱灌区苜蓿平衡施肥数学模型的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基本概况
        1.2 试验材料与设计
        1.2.1 供试材料
        1.2.2 试验设计
        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1.3.1 取样时期
        1.3.2 指标测定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氮磷钾肥对生产性能的影响
        2.1.1 产量
        2.1.2 产量构成因子
        2.2 氮磷钾肥对营养价值的影响
        2.2.1 粗蛋白(CP)和蛋白总量(TP)
        2.2.2 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及相对饲用价值(RFV)
        2.3 单因素肥料效应分析及推荐施肥量
        2.3.1 施肥变量数据标准化
        2.3.2 单因素肥料效应函数及最佳施肥量
        2.4 交互效应及最佳施肥量
        2.4.1 氮钾、氮磷、磷钾交互对产量和蛋白总量的影响
        2.4.2 交互效应及最佳施肥量
        2.5 紫花苜蓿氮、磷、钾施肥效应模型及推荐施肥量
        2.5.1 三元二次施肥模型建立
        2.5.2 氮、磷、钾三因素协同效应及推荐施肥量
    3 讨论与结论
第三章 苜蓿田土壤肥力、养分效率及经济效益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基本概况
        1.2 试验材料与设计
        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1.3.1 取样时期
        1.3.2 指标测定
        1.3.3 计算方法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土壤肥力变化
        2.1.1 土壤p H值和有机质
        2.1.2 土壤全氮和碱解氮
        2.1.3 土壤速效磷和有效钾
        2.2 氮磷钾肥对苜蓿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2.3 经济效益分析
    3 讨论与结论
第四章 紫花苜蓿碳、氮代谢对平衡施肥的响应及其与产量、品质关系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基本概况
        1.2 试验材料与设计
        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1.3.1 取样时期
        1.3.2 指标测定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氮磷钾肥对碳氮含量的影响
        2.1.1 可溶性糖含量
        2.1.2 氮含量
        2.2 氮磷钾肥对碳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2.2.1 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
        2.2.2 RUBP羧化酶活性
        2.2.3 硝酸还原酶(NR)活性
        2.2.4 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
        2.2.5 谷氨酸合成酶(GOGAT)和谷氨酸脱氢酶(GDH)活性
        2.3 氮磷钾肥对光合生理性状的影响
        2.3.1 光合色素含量
        2.3.2 气体交换参数
        2.4 碳氮代谢各因子与产量、品质的相关性
        2.5 主成分分析
    3 讨论与结论
第五章 苜蓿酰脲含量与根瘤固氮关系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基本概况
        1.2 试验材料与设计
        1.2.1 供试材料
        1.2.2 试验设计
        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1.3.1 取样时期
        1.3.2 指标测定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氮水平对酰脲含量的影响
        2.2 氮水平对紫花苜蓿固氮酶活性的影响
        2.3 酰脲含量与固氮酶活性及氮含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3 讨论与结论
第六章 苜蓿田土-草-微生物对外源氮的响应及其相互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基本概况
        1.2 试验材料与设计
        1.2.1 供试材料
        1.2.2 试验设计
        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1.3.1 取样时期
        1.3.2 指标测定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氮水平对苜蓿养分吸收和产量的影响
        2.2 氮水平对土壤养分特征的影响
        2.3 氮水平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2.3.1 季节动态
        2.3.2 空间动态
        2.4 氮水平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
        2.4.1 季节动态
        2.4.2 空间动态
        2.5 氮水平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2.5.1 脲酶
        2.5.2 蔗糖酶
        2.5.3 碱性磷酸酶
        2.5.4 过氧化氢酶
        2.6 苜蓿田土-草-微生物的相互关系
        2.7 主成分分析
    3 讨论与结论
第七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1 结论
        1.1 西北干旱灌区苜蓿平衡施肥数学模型的建立
        1.2 苜蓿田土壤肥力、养分效率及经济效益分析
        1.3 紫花苜蓿碳、氮代谢对平衡施肥的响应及其与产量、品质关系的研究
        1.4 苜蓿酰脲含量与根瘤固氮关系的研究
        1.5 苜蓿田土-草-微生物对外源氮的响应及其相互关系
    2 创新点
    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四、CO_2倍增对紫花苜蓿碳、氮同化与分配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关系研究[J]. 张新时,周广胜,高琼,倪健,唐海萍. 地学前缘, 1997(Z1)
  • [2]大气CO2浓度升高对植物形态结构的影响[J]. 张昕,张秀芬,鞠赋红. 莱阳农学院学报, 1997(01)
  • [3]CO2倍增对紫花苜蓿碳、氮同化与分配的影响[J]. 丁莉,钟泽璞,李世仪,张崇浩,白克智,匡廷云. 植物学报, 1996(01)
  • [4]土壤水分对不同氮素供应下紫花苜蓿生长及氮代谢的影响[D]. 苏晶. 南京农业大学, 2019
  • [5]宁夏引黄灌区紫花苜蓿优质低碳水氮配置研究[D]. 胡伟. 宁夏大学, 2020(03)
  • [6]紫花苜蓿/禾本科牧草间作优势及其氮高效机理和土壤微生态效应研究[D]. 赵雅姣. 甘肃农业大学, 2020(01)
  • [7]2,4-表油菜素内酯诱导下紫花苜蓿耐盐性生理响应研究[D]. 寇江涛. 甘肃农业大学, 2016(08)
  • [8]气候变化对生态脆弱地区农牧业生产力影响机制与模拟[J]. 周广胜. 资源科学, 1999(05)
  • [9]西北干旱灌区紫花苜蓿施肥模型构建及养分高效生理机制研究[D]. 于铁峰. 甘肃农业大学, 2018(10)
  • [10]CO2倍增环境生长的小麦幼苗对盐胁迫的生理反应[J]. 刘家尧,衣艳君,白克智,梁峥. 生态学报, 1998(04)

标签:;  ;  ;  ;  ;  

CO_2倍增对苜蓿碳氮同化分布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