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工作场所事故每年造成 150 亿英镑的损失

英国工作场所事故每年造成 150 亿英镑的损失

一、英国工伤事故每年损失150亿英磅(论文文献综述)

刘琛璨[1](2015)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社会保障制度研究 ——基于法治的视角》文中指出社会保障是我国重要的民生工程,自改革开放以来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但由于我国城乡二元化社会结构的长期存在,社会保障制度也呈现出城乡二元化的特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与农村的差距被逐渐拉大,这其中就包括城市与农村的社会保障水平。再加上国家在城市社会保障法制上、政策上的倾斜,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已初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却依然发展滞后,其保障水平已难以面对国家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挑战,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二元化差异在应对劳动力流动、老龄化加速、社会风险攀升等问题的实践过程中也暴露出明显的弊端。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预示着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将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而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前提条件就是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在此背景下,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带制度,对于我国维护社会公平、维持社会稳定发展、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在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也为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制度的实现创造了必备的条件:我国经济、政策、文化、法治等综合国力在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中的增强,已形成实现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基础。因此,现阶段构建我国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制度正当其时。本文以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为研究对象,立足于法学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结合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理论与实证资料基础,以法治为视角探究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制度中的相关问题,以寻求构建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路径。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导论。先由问题导入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原由,并对社会保障的概念进行界定,阐述该选题的依据及研究价值;再对近年来有关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的研究进行综述,最后具体介绍本文的研究思路、内容、创新点以及不足之处,理清全文的结构。第二章: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本章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从社会保障的权利基础以及社会保障的法律关系两个方面来阐述社会保障的法律内涵。首先在社会保障的权利属性方面,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存在分歧,经历了由“争论——肯定——质疑——再肯定”的过程,社会保障权是一项公民的基本权利,并且是一项由宪法确定的公民权利。其次在社会保障的法律关系方面,本文旨在表明社会保障法律关系同其它法律关系一样,是权利主体之间依法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然而社会保障法律关系又不同于一般的法律关系,本文从社会保障主体、客体、内容的静态法律关系,以及社会保障产生、变更和终止的动态法律关系两个层次来阐述社会保障法律关系的特殊性。第二部分从“公民身份”的角度剖析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的深层次理论基础。公民身份是社会保障的准入资格,公民身份“普遍性”与“平等性”的价值属性也与社会保障相对应,然而我国的户籍制度使我国公民形成“市民”与“农民”的身份层次差异,农民身份导致农民不具备完整的公民权利,也难以实现与市民对等的社会保障权,完成从“农民”向“公民”身份的实质转变,就成为实现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的关键。第三部分是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作为社会制度的理论基础。社会保障漫长的发展历程已形成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理论学说,而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基础已完全不能局限于某一学科领域,本文试从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及法学等学科领域构建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第三章: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通过对现代社会保障的历史发展研究,有助于把握社会保障的演变规律,以指引我国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本章主要包括国内与国外的社会保障发展历程两个部分。在国外方面按照时间的顺序推进,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始于英国的“济贫法时代”,《济贫法》的颁布有效改善了英国贫民流浪的现状,缓解了社会矛盾的升级,同时也为后期工业革命的发展创造了条件。随后,俾斯麦时期的社会保险制度首次明确了国民有享受社会保险的权利,使社会保障权真正成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20世纪以后,美国罗斯福政府实行的《社会保障法》,更是将人类社会保障的发展推向了全新的高度,并第一次以“社会保障”来命名该项制度。20世纪中期,英国经济学家贝弗里奇向英国政府提交的《社会保险和联合服务》报告,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福利国家”,对于世界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历史意义。国内方面主要从城市与农村两个层面来论述我国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发展,大致以建国为起点、以“文革时期”为考验,以“市场经济时期”为转折,分阶段、分层次的阐述了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发展的艰辛历程。第四章:我国城乡社会保障二元化的制度困境。基于我国特殊国情以及特定历史条件,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没有相应的国际经验可以借鉴,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制度仍然在摸索中前行,虽然我国城市已初步形成以社会保险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农村也初步建立了以“新农保”与“新农合”为基础的社会保障制度,但是二元化的社会结构依然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一体化发展的最大障碍。而我国城乡分割的社会保障制度的缺陷已十分突显,首先限制了我国社会人口的流动,其次阻碍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再次限制农民权利的实现,此外还将继续拉大城乡之间的差距。随着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现行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还将面临巨大的挑战,首先,农民需要承担的自然风险、市场风险、政治风险持续攀升,其次,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使城乡社会保障难以应对,再次,家庭保障与土地保障功能的弱化增加了国家的保障负担。同时,社会保障相关法律的缺失也为我国建立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制度加大了难度,社会保障的城乡一体化离不开法律的规范,而我现行的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立法仅有一部《社会保险法》,难以全面覆盖城乡居民。第五章:我国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制度的路径选择。从世界各国社会保障的经验上看,构建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有如下几个基本要件:人均GDP、城市化率、工业与农业GDP比重、人口比重、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相关政策支持等。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我国的上述指标均已超过国际平均标准,这也就意味着我国已客观达到了建设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制度的条件。然而我国现阶段依然实行城乡分割的社会保障制度,距离一体化的实现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全面地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已迫在眉睫。本章有针对性地选取养老与医疗两个领域来详细考察我国的城乡社会保障水平,以寻求我国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路径。第六章:我国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制度的法治途径。这是对我国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制度法治基础的总结。通过上述研究,可以得到的结论是:法治是维护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制度有效运行的最终防线,同时法治也是发展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制度所不能突破的底线,在社会保障的实践中,这个底线必须坚守。目前中央已就落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作出了重要的战略部署,社会保障作为我国重要的民生工程,必须被纳入法治的轨道。本章拟从法律体系、司法救济以及政府责任三个方面来构建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制度的法治基础,用法治手段来确保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

徐旭华[2](2012)在《德意志帝国城市化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城市化是由传统的农村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是人口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的统一。城市化作为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与诸多方面联系紧密,受本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和人口等因素影响,同时也反作用于这些因素。德国的工业革命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城市化进程也开始起步,但真正速度迅猛、影响深刻的城市化是在德意志帝国时期,并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作用,推动了德意志的现代化,到一战前德国已基本实现了城市化。德意志帝国时期的城市化速度快、特色鲜明,更为重要的是在经济社会改革方面有很多创举,对当前我国的城市化有很好的借鉴。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就德国统一和德意志帝国政府在城市化问题出现时推出了相应政策,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对城市化的推动,以及城市化对人与社会的深刻影响进行论述,城市化关乎人的现代化。

文阳林[3](2012)在《论亚细亚石油公司在近代中国的经销体系(1897-1941年)》文中研究指明石油是近代中国对外贸易中进口的大宗商品之一。亚细亚石油公司、美孚石油公司和德士古石油公司是垄断近代中国石油市场的三大公司。亚细亚石油公司继美孚公司成功打入中国市场后,从经营散装煤油起家,早期通过洋行和买办的代理,最终形成代理商制度;通过在各地设立分公司构建了严密的销售网络;还专门建立了煤油装卸码头、油库油栈、制听车间等储油设施以及组建专业的运输队伍。由此构成了亚细亚石油公司在近代中国的经营销售体系。本文从五个方面对亚细亚石油公司的经营销售体系进行了探究。第一章:亚细亚石油公司的组织构成和管理制度主要从亚细亚石油公司的建立及公司组织形式进行了论述,分别对华北和华南两公司的总公司和分公司的内部职能部门进行分析。针对公司的管理制度,则从员工的薪资结构、员工的等级划分和“汇报制度”进行论述。第二章:亚细亚石油公司早期经销模式的构成与变化着重分析了亚细亚石油公司早期开展业务之初,通过洋行和买办开辟销路的情况,通过对“买办制”的设立和撤销以及对公司的广告宣传进行论述,探究了公司早期经销模式的建立及演变。第三章:新的经销模式——“代理商制度”本文的重点论述部分即是亚细亚石油公司在近代中国主要经销模式——代理商制度。通过对“按保金制度”的研究,分析了代理商获得“代理权”所要具备的条件;对“佣金制度”的研究,分析了代理商取得收入及额外收益的方式;对“代理商的分级及经营”研究,分析了公司对代理商的管理及代理商的具体经营情况。最后,通过个案分析,归纳总结了亚细亚石油公司代理商取得成功的原因。第四章:亚细亚石油公司煤油销售网络的构建将亚细亚石油公司的华南和华北两个公司分开进行论述,分析了各自的石油销售网络的组成。通过对近代中国石油市场的论述,分析了英美的石油公司为了取得最大化的利益,通过竞争和相互妥协,最终联合起来瓜分中国石油市场,排挤其他石油公司,形成垄断格局。第五章:亚细亚石油公司的石油配给系统通过对亚细亚石油公司在各地油栈、油库、码头的建立,分析了其石油储存的情况;通过对其水路、旱路等石油运输方式的论述,分析了公司的石油配给系统。结论则对亚细亚石油公司的成功进行了归纳总结,并简要分析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李新军[4](2012)在《转型时期弱势群体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以《申报》(1927-1937年)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申报》受国内外环境、办刊人思想、报业之间竞争等因素影响,对民国弱势群体社会保障问题非常关注,报道了大量这方面内容。《申报》报道弱势群体社会保障主要栏目为《新闻》、《时评》和《自由谈》,其中在《时评》和《自由谈》中对社会保障状况进行分析和点评。《申报》在报道时充分发挥时效性、真实性、连续性、情感性、频繁性、多样性的新闻特点,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憾。《申报》报道中民国弱势群体社会保障包括的内容非常广泛,既有急赈、工赈、移民垦荒、遣资回籍、防疫等措施,也有针对儿童(包括灾童、婴幼儿、孤儿),东北难民、贫民、乞丐残废、出狱犯、不幸华侨等特殊人群的保障。《申报》对政府和民间慈善组织非常关注,大量报道了两者在弱势群体社会保障中作用,同时对两者间的关系也进行了报道和分析。转型时期弱势群体社会保障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政府在社会保障中职能加强、社会保障资金筹集多元化、失业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国际交流的加强、新型手段的运用、传统与近代并存等等。但是军阀混战、日本侵华、财政不济、贪污腐败等一系列问题影响着当时社会保障的发展,而国民政府又把进剿红色政权当作首要大事,更是使得民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迟缓。《申报》对民国弱势群体社会保障的报道一方面为社会保障学发展进程理论提供相关支持材料;另一方面引导了全社会对下层民众和灾民的关注,提高了民众的社会保障意识,在灾害救助中发挥出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对政府舆论监督作用。但是通过与《大公报》在报道社会保障问题上进行对比,可以明显看出《申报》在关注弱势群体社会保障问题上商业性强,无论思想层次还是内容比起《大公报》都逊色很多。

郜峰[5](2012)在《英国国民健康服务体系的建立》文中研究表明19世纪八九十年代到20世纪初,正好处于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时期,新科学、新技术的应用在根本上改变生产方式,促进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并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工人就业的难度。而新式工厂和新生产部门的增长速度远远低于工人失业的速度,因此造成19世纪后期失业工人逐渐增多,而经济增长依然缓慢的情况。工薪阶层收入的减少或中断,又直接导致个人健康状况的恶化,疾病伴随着贫困而生。社会经济的变化并没有推动相应的公共服务制度的变革,特别是与疾病相关的健康服务变革,传统的服务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英国社会学家和思想家们对于健康服务和社会福利的认识与思考由来已久,新自由主义就是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的产物。新自由主义者主张个人与集体实现和谐、个人与集体实现统一。而实现和谐与统一的基本途径是建立由国家主导的社会保障制度。新自由主义者认为,国家应该是社会生活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它提供满足个人需要的公共服务,支持个人自由的发展,实现社会整体的自由与进步。同时,国家更应该是公平与正义的扞卫者,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应该向社会的不平等开战,维护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利益,扞卫自由平等的核心价值。社会主义者认为,英国社会贫困的根源在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特别是土地的私有制度以及大地产制剥夺了广大劳动者通过占有生产资料实现经济自由的可能,从而丧失获取平等的权利。他们普遍主张通过将关系国计民生的工业企业国有化,增加财产税、遗产税、个人所得税、增值税等税收,扩充政府财政积累以建立普遍免费的社会福利体制,保证工薪阶级从经济的发展中享受平等的社会权利,认为只有通过这样的手段才’能保证公民从根本上实现经济自由,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健康保险法》是英国自由党在新自由主义思想指导下,实施社会改革的一次尝试。这一制度设计的目标是通过消除疾病的影响来消灭贫困,它为英国工人阶级提供了一种社会保障,能够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贫困带来的生活压力。《健康保险法》带来了社会观念上的巨大变革,实现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性跨越。新自由主义者认为政府不但应该组织社会生产,更要协调社会生活,充当社会活动裁判员的角色。当这一观点随着健康保险制度的运行渐渐深入人心的时候,各种大规模社会改革的条件也逐渐成熟。国民保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困扰英国多年的社会贫困和疾病问题,促使英国社会保障制度实现了个人主义向集体主义的转变。普选权的实现是推动英国社会福利制度发展的重要力量。英国的议会民主制度决定了社会政策、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发展过程,必然与广大民众获得社会政治权利的过程相一致。因为任何一个政党如果不为选民的利益考虑,就无法获得长久的支持。英国各政党对于国民健康服务的规划和建设都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但他们对国民健康服务体系的态度又各有不同,这是因为他们各自所代表的阶级或集团的利益不尽相同,对健康服务体系的制度原则和将要采取具体措施的要求也不同。因此,英国国民健康服务体系的建设过程明显带有英国政党政治的色彩。

黄书亭[6](2008)在《20世纪美国杰出CEO的危机管理策略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在南北战争以降的背景下,依托管理学基本原理,在多学科的视域中,遵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以哲学、类型学、案例研究为框架,综合集成各种思想方法,以20世纪美国杰出CEO安德鲁·卡内基、约翰·皮尔庞特·摩根、约翰·D·洛克菲勒、亨利·福特、艾尔弗雷德·P·斯隆、托马斯·J·沃森、小托马斯·J·沃森、李·艾柯卡、杰克·韦尔奇为线索,用比较的视角,实证的方法,述评的文体,对重大危机事件进行描述、对比、统计、总结、研究,基于案例进行推理,剖析决策过程,认识危机的发生机制与显着特征,分析危机管理策略,上升为方法论原则,回归到危机管理实践。危机的分类多种多样。危机的酝酿、发生和变化,关联着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危机是不确定性的表现形式,是科学管理理论逻辑展开的结果,是人格缺陷、制度缺陷、美国难题的体现,是“市场失灵”、“政府失灵”、“技术失灵”的后果,是领导与管理失衡的结果,是若干周期理论的折射,是现代化、全球化的伴生现象。较为科学的危机管理策略是:诚信,务实,盈利,专注,清醒,依法经营,肩负使命,洞悉人性,妥当归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财富观,承担社会责任。真诚面对公众,善待伙伴,擅长沟通,善于管理上司,防范环境污染,提防政治风险。热爱生活,忠于家庭,积极休闲,交往慎重。面对现实,反应适度,持续改进,创新商业模式,形成核心能力,摆脱行为惯性,不苛求完美。讲究方法,规避不确定性,创新品牌,警惕多元化陷阱。重视隐性知识,注重教育训练。保持历史感,避免简单化,建立竞争性的企业文化、柔性的组织结构、规范的法律机制,建立“高瞻远瞩公司”。本文提供观察美国近现代史的新颖视角:多角度勾连企业、人物、社会与历史,构成研究美国经济制度史乃至美国历史的参照系,为理解企业管理与管理思想的发展,为观察新闻史、战争史及休闲史,为评价美国文化、美国内战、工人运动、城市化、新政、美国改革、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和特点提供新视角;本文是案例研究的积极尝试:以问题为导向,围绕核心概念,选择事例,分析数据,提炼观点,审视、验证和创新传统理论,弥补理论分析的空洞、乏味,避免随机、失控现象,兼顾量的研究与质的分析,在研究和运用上开辟新的领域,尝试新的方法,提供有益的建议,研究过程规范、标准;本文是学科交叉的有益探讨:涉及宽泛的时空范畴,涉猎管理学、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军事学等领域,在管理学与多学科的融合中,剖析典型人物和典型案例,阐释杰出CEO的历史地位、得失成败与现实价值,体现扎实的人文功底,有助于管理学的学科建设和理论建构,其研究策略、文体与叙述方式,有一定的示范价值。

张秋秋[7](2007)在《中国劳动安全规制体制改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劳动安全规制属于社会性规制的研究范畴。我国在劳动安全规制中主要遵循“国家监察、地方监管、企业负责”的基本原则,中央政府与地方各级政府以及其他相关规制机构协同工作。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劳动安全规制中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也是一种特殊的博弈关系,由参与博弈的双方选择某种行动,这些行动会影响最后的规制效果。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这种隐藏行动的道德风险模型使劳动安全规制的结果不是完全独立于中央政府的主观努力,而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地方各级政府努力程度的影响。因此,本文拟通过设定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收益函数,构建劳动安全规制中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委托-代理模型,根据期望效用函数找出地方政府规制行动的最优努力解,设计一种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使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劳动安全规制目标相一致。同时,在我国现行体制下,企业的劳动安全规制主要由地方各级政府及相关的规制机构负责。地方规制机构与企业构成了劳动安全的监督博弈,通过构建混合战略纳什均衡,可以清晰地揭示地方规制机构在对企业劳动安全规制过程中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目前,在劳动安全规制不断加强的情况下,重点监管行业-煤矿企业的伤亡人数不但没下降反而上升,这与规制的初衷是相违背的。通过研究煤矿企业的产权关系、建立矿主与工人安全生产的博弈模型,发现在煤矿企业安全设施不达标的情况下,工人的最优选择是进入煤矿工作。这种非正常的纳什均衡解恰恰强有力地证明;在劳动安全方面亟需政府规制,用政府干预弥补劳动力市场失灵带来的损失。劳动安全规制体制是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发展而相应变化的,是一种动态演进的过程。本文从古代、近代和新中国成立三个阶段,对中国劳动安全规制体制的变迁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劳动安全规制体制变迁的原因、变迁的主体、变迁的模式及变迁的原则。由于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了新的工作风险,消除工作风险的制度不完善或缺失,或者现有的劳动安全保护条例不能提供足够的保障时,就在制度的供给与需求方面产生了非均衡,这时劳动安全规制体制将会发生变迁。我国的劳动安全规制体制变迁是一种局部制度变迁,以渐进式制度变迁为主、激进式制度变迁为辅,是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的结合,制度变迁的主体是国家及其政府。劳动安全规制体制具有特殊性,又有普遍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劳动安全规制体制的发展需要借鉴国外的某些成功经验和做法。通过对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的劳动安全规制进行分析,总结出这些国家的的成功经验和启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健全的法律体系是劳动安全规制的基础;加强劳动安全规制执法力度,增加企业违规成本;充分发挥各级组织的力量,调动多方积极性共同提高规制水平;将劳动安全规制的重点放在最易发生事故的环节和人群上,提高规制效果;实行准入和退出制度,有效减少事故的发生率;重视使用科技手段提高安全生产水平,最大程度的减少事故伤亡率;通过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大幅减少人为原因引发的事故,将安全文化看作是生产和生活的一部分;根据现有的劳动安全状况制定未来的发展目标,并且努力为实现远景目标打下基础。然而,任何一个国家的劳动安全规制体制都是与本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背景紧密结合的,不能完全照搬其它国家的发展模式。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劳动安全规制体制改革的对策及发展趋势。运用激励理论矫正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劳动安全规制目标不一致的问题,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设立劳动安全规制的具体目标,细化监察工作内容;完善激励制度,增强个体工作动力;通过授权激励减少劳动安全规制中的多层级代理关系,提高规制效率;加强工会组织建设,发挥工会在安全生产监督和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方面的积极作用;通过授权的方式,使非政府组织参与并促进劳动安全生产工作,提高科学技术在劳动安全规制中的应用。中国的劳动安全规制体制已经建立起来,具备了基本的劳动安全规制法律体系和相关的劳动安全规制机构。随着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初步形成,劳动安全规制体制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劳动安全规制执法力度将不断加大,由单纯的政府强制性规制逐步加入激励性规制措施,商业保险将与社会保险共同在劳动安全规制中发挥作用,通过对重点行业的产权改革,提高劳动安全规制效率和效果。

赵琳[8](2007)在《分配制度与和谐社会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完善分配制度、理顺收入分配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根本途径。论文突破就分配论分配、就和谐论和谐的传统思维模式,将分配与和谐结合起来,研究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及相互作用,提出反映分配制度与和谐社会关系的五个理论,以此为指导,明确了现阶段以分配促和谐的着力点。(一)理论研究方面:首先,将传统经济学中的分配理论融入“和谐”视角进行考察,同时分析了空想社会主义等有关和谐社会的构想及其分配方案,实现了分配理论与和谐理论的融合。一方面,考察并重新划分了经济学中的分配理论,认为分配理论与和谐目标逐步走向融合是西方经济学分配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传统的经济学家有关三种收入的分配理论,主要是从技术角度研究三种要素的分配规则,但是也考虑了收入分配的“合理”归位、自由竞争的均衡、物质财富对社会和谐的保障性作用以及贫困带来的不和谐影响等问题,这可以说是其关于分配与和谐关系思想的精髓。而后来的经济学家更是从社会福利、人的全面发展、自由、权力、公平公正、激励、贫困等直接与和谐相关的角度,将分配与社会和谐结合起来加以考虑和研究。虽然当时的西方经济学家并没有直接揭示分配制度与社会和谐之间的联系,然而从分配理论的发展过程来看,确实是一个不断融入并逐步丰富和谐思想的过程,分配理论与和谐目标走向融合是必然趋势。另一方面,论文考察了国内外有关和谐的思想、和谐社会理论及其分配方案,认为古今中外有关和谐与和谐社会的理论构想无不包含了对分配制度的设计与考虑。不管是西方国家有关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构想,还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儒家、道家的和谐理念,近代史上太平天国运动、康有为、孙中山先生有关“大同”社会的描述,乃至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对和谐社会的探索与追求,其中都不乏对分配制度的关注,都意识到并充分肯定分配对社会和谐的影响和决定性作用。总之,分配制度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向来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绝不能脱离分配来谈构建和谐社会。其次,对分配制度与和谐社会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简单地说,分配与和谐之间是一种目标与途径的关系——完善分配制度、理顺分配关系是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根本途径:分配制度合理,将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重大的“促进”作用,而分配制度不合理,必将“阻碍”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在这方面,论文的研究包含以下内容:一方面,何谓“合理的分配制度”?从分配制度的特征来看,笔者认为,所谓符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的合理的分配制度,必须同时具备增长性、时代性、公平性、效益性、激励性、保障性六个特征,因为只有这样的分配制度,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人本性、富足性、公平性、协调性、畅通性和可控性等六方面的和谐标准。另一方面,分配制度与社会和谐如何相互作用?从分配制度影响社会和谐的途径来看,合理的分配制度发挥促进社会和谐的功能,通常经过三个途径,即协调整合、缓解紧张、维护公平,如果能够充分发挥分配制度这三方面的功能,必将使分配“促进”和谐的效果事半功倍。而分配制度不合理,也将通过经济、政治和社会等三个途径,影响甚至破坏社会和谐。所谓经济途径,主要是指分配领域存在的问题通过影响消费等中间变量,影响经济增长、就业、财政收入等经济变量,进而影响整个社会和谐的过程;政治途径是分配不合理对国家政治稳定的不良影响的表现;社会途径则是分配制度通过激化社会矛盾、引发社会冲突和暴力,破坏社会团结稳定,而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过程。此外,从我国完善分配制度、促进社会和谐的过程和难度来看,由于存在较强的路径依赖效应,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把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这项工作作为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最后,基于上述分析,论文提出反映分配制度与和谐社会关系的五个理论,即:系统协调论、社会力学论、和谐效率论、恶性循环论和路径依赖论,随后分别以五个理论为指导,明确了现阶段以分配促和谐的着力点。系统协调论认为,作为结构合理的社会系统,和谐社会必须具有良好整合机制,据此提出,分配制度要注重统筹协调,发挥利益“整合”功能;社会力学论认为,缓解社会张力要从消除制度变革带来的不确定性和紧张心理入手,据此提出,分配制度要注重保低扶弱,发挥“润滑剂”功能;和谐效率论认为,和谐社会追求的应该是和谐效率,也就是坚持包括经济效率、社会运行效率、政治效率等在内的广义的效率观,据此提出,分配制度要体现包括起点、机会、规则、结果、代际公平在内的广义的公平,追求“和谐效率”;恶性循环论认为,分配制度不合理将在诸多方面造成恶性循环,包括低增长循环、低就业循环、低人力循环、低稳定循环和竞争低效率循环,给社会和谐造成不利影响,据此提出,分配制度要重点突破,抓住消费、就业、教育、法律和市场秩序五个恶性循环的“关键”环节,切断恶性循环链条;路径依赖论认为,分配制度变革过程存在较强的路径依赖效应,据此提出,分配制度改革要坚持渐进原则,着力克服制度变革的“路径依赖”。(二)实证研究方面:不但追溯了我国完善分配制度、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过程,而且考察了国外一些国家处理分配与社会和谐关系的有益经验和深刻教训,这些正是对论文理论部分的印证。在总结国内外实践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笔者为我国从根本上解决分配领域中的矛盾和问题,清除构建和谐社会的体制机制障碍,提出了一些思路和建议。具体而言,论文的实证研究主要包含了以下内容。第一,比较了国际上三种不同经济发展模式及其分配制度、社会和谐状况。研究认为,不同发展模式对应不同的收入分配方式,对待分配差距的态度、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手段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从而社会和谐状况也有所不同。从三种模式促进社会和谐的分配理念和分配制度的侧重点来看,欧洲模式保持社会和谐主要依靠作为再分配手段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北美模式下的收入分配政策,一方面更加强调机会均等而非结果均等,另一方面以社会化的社会保障制度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安全网”;东亚模式下,政府强调财富均等分配和社会责任,强调维护社会和谐主要靠“共同致富”。从促进社会和谐的结果来看,一般而言,收入分配差距较小、社会保障制度更健全的国家,其社会和谐稳定性也相对较高。第二,考察了一些国家处理分配与和谐关系的主要做法。认为国际上从初次分配环节入手促进社会和谐,主要通过两条途径:一方面,各国重视形成良好的劳资关系和对最低工资的保障,通过提高分配制度的保障性,更好地发挥分配制度缓解社会紧张的功能,最终实现社会和谐目标。另一方面,注重对竞争公平性的保护,通过提高分配制度的激励性、增长性和效益性,充分发挥分配制度维护公平(主要是机会、规则公平)的作用,达到促进社会和谐的目的。各国从再分配环节入手处理分配与和谐关系的方式,实际上主要是通过提高分配制度的保障性和公平性(主要是结果公平),充分发挥分配制度缓解社会紧张和维护收入公平的作用,最终促进社会和谐。此外,一些欧洲国家案例表明,为国民提供高水平的福利,不但可以直接提高和谐社会的人本性和富足性标准,促进社会和谐;而且能够有效增强分配制度的保障性和公平性(主要是结果公平),通过有效发挥分配制度缓解紧张、维护公平的作用,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然而,过度的福利制度也将给社会和谐带来诸多不利影响。第三,各种经济发展模式国家完善分配制度、促进社会和谐的很多做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带来诸多启示。比如,一些国家通过确保初次分配中的机会均等和规则公平来维护社会公正,同时注重利用再分配手段有效调节收入差距以避免两极分化,是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而西欧一些国家过度福利化的负面影响,拉美国家“先发展、后分配”而付出惨重代价,是我们应当汲取的深刻教训。具体而言,国际经验给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带来的启示主要包括:夯实经济基础是我国解决分配领域矛盾和问题的根本前提;实现初次分配中的机会均等和规则公平是增进社会公平的关键环节;完善再分配调节手段是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有效途径;政府、民间机构和法律体系共同发挥作用是以分配促和谐的组织保障。第四,回顾了我国的不同经济发展时期,在处理分配与和谐关系方面采取的不同政策思路和取向。为此,将我国处理分配制度与社会和谐关系的历史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大锅饭”阶段是侧重于以绝对平均体现“公平”的阶段,探索阶段是侧重于通过拉开收入差距推动增长的阶段,补偿阶段是侧重于补偿低收入群体以促进和谐的阶段。第五,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经过三个阶段的实践与探索,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主要表现为:一是打破了平均主义,生产效率明显提高;二是城乡居民收入普遍增加,生活水平显着改善;三是实行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全社会的发展活力和效率不断增强;四是教育和社会保障在调节收入分配方面的作用不断加强,社会公平逐步得到保障。这些均使我们构建和谐社会面临着有利形势。然而,当前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一些问题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制约因素,主要包括:一是收入稳定增长机制尚未形成,部分居民生活贫困;二是分配关系尚未理顺,贫富差距过大引发经济社会矛盾;三是初次分配领域未能提供机会均等的环境,缺乏公平公正;四是再分配领域政策手段不完善,收入差距与矛盾难以有效缓解;五是公平和效率的关系不明确,贫富差距悬殊和平均主义并存;六是体制机制不健全、配套政策和管理不到位,导致分配秩序混乱。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有效解决,势必影响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第六,在总结国内外经验,吸取教训的基础上,以五个理论为指导,提出从改革和完善分配制度为入手,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指导思想和政策建议。笔者认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同时,结合现阶段国情,必须以系统协调论、社会力学论、和谐效率论、恶性循环论和路径依赖论这五个理论为指导,在当前和今后较长的一个时期内,要不断强化分配制度协调整合、缓解紧张、维护公平等功能,在提高分配制度增长性、时代性、公平性、效益性、激励性、保障性上下功夫,同时,作为配套措施,要不断加强消费、就业、教育、法律等关键环节,避免陷入恶性循环。总的来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坚持三个基本原则: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坚持既体现效率,又保障公平;坚持各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收入分配既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又发挥国家宏观调控作用。具体而言,以统筹协调、保低扶弱、维护公平、重点突破、渐进改革的思想为指导,应采取以下措施:首先,用和谐发展的思路改革和完善分配制度,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在和谐社会,发展不但包括经济总量的增加,而且必须是有质量、有效益的科学发展,是有利于增加就业的发展,是确保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发展。其次,打破体制机制性障碍,创造机会公平和规则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包括从户籍、社保、工资、定居条件和子女就学等环节入手,改革城乡分割的体制机制;以打破垄断、引入竞争为基本思路,消除垄断收益扭曲收入分配关系的体制基础;废除带有市场封锁性质的不合理限制和规定;提高劳动报酬的工资化、货币化、透明化和规范化水平。第三,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尽可能为竞争起点的公平和收入分配差距的缩小创造条件。包括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发挥税收杠杆的调节作用、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和综合救助救济体系、强化教育的普遍服务功能等。最后,健全政策法规和监管制度,为规范分配方式和分配秩序提供保障。一方面,必须加强个人收入的全员全额管理和对多高收入者税源监控,同时增加分配渠道的透明度;另一方面,着力规范分配秩序,严惩经济违法乱纪行为。

李颍川[9](2006)在《北京2008年奥运会志愿者的组织模式与评价体系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奥运会作为国际化、综合性和大型化的体育赛事,志愿者的历史可追溯到1896年的第1届奥运会,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奥运会志愿者活动被正式纳入组委会的工作计划,志愿者的作用更加凸显,它不仅为奥运会提供了必要的人力资源,降低举办奥运会的成本;同时对增强民族凝聚力,对树立社会新风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显现出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历史和现实的经验也告诉我们,要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实现“人文奥运”理念,志愿者的有效组织是关键要素之一,意义重大。但如何对奥运会志愿者需求量进行测算?如何进行志愿者招募、培训?奥运会志愿者组织、管理运作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如何在奥运会后对志愿者进行科学的评价?从国内可查询的文献资料看,尚缺少这方面系统的理论研究。为此,我们选择“关于北京2008年奥运会志愿者的组织模式与评价体系研究”这一课题,从志愿者的组织模式与评价体系两方面展开系统研究,一方面直接为2008年奥运会志愿者组织实践、决策与评价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参考,另一方面也为丰富我国大型体育赛事志愿者管理理论做一些有益的探索。根据研究需要,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专家访问、问卷调查、社会学个案分析、趋势外推预测、比较研究和数理统计等方法。主要研究结论如下:一、奥运志愿者在举办奥运会过程中,以自己个人的积极参与,无私奉贤,不计回报,为成功举办奥运会服务的人们。志愿者行为已经成为当今奥运会不可或缺的一项工程,他不仅为奥运会提供了必要的人力资源,降低举办奥运会的成本,而且更能体现奥运会精神,对促进了国际间的沟通与相互了解,增强民族凝聚力,改善民族素质,树立社会新风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显现出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二、奥运会志愿者的发展经历了初期阶段(1912-1948年)、形成阶段(1952-1976年)、发展阶段(1980-1992年)和成熟阶段(1992年至今)。当今奥运会志愿者呈现出:有越来越多的人申请加入奥运志愿者的队伍;有越来越多的海外志愿者加入奥运志愿者队伍;奥运会志愿者与残奥会志愿者同时招募与培训;奥运志愿者的培训与职业培训相结合;志愿者的分工越来越细,要求也越来越高;加大了对志愿者的奖励等趋势。三、中国志愿者起源于80年代后期,九十年代初期出现了大规模的志愿者活动。建立起了中国自己的青年志愿者组织和社区志愿者组织,并形成了通过政策、法规和团体章程等进行综合管理的特色。我国体育志愿者首次出现在第十一届亚运会上,之后在21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及第九、十届全运会上都参与并做出了重要贡献。为2008年奥运会志愿者的运作积累了经验。四、通过对悉尼和雅典奥运会志愿者运作过程的比较,可以看出以下一些特点:(一)悉尼奥运会志愿者人数大概在47000人左右,雅典在45000人左右。女性多于男性。(二)两国都设有专门的志愿者管理机构。

张广翠[10](2006)在《欧盟区域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欧洲大多数成员国都是发达国家,但是各成员国间、欧洲内部各地区间一直存在明显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自20世纪70年代欧洲区域发展基金设立以来,欧盟通过实施区域政策已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欧盟区域发展差距,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但是,随着2004年5月1日10个中东欧新成员国的加入,欧盟内部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愈加严重。欧盟的区域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为适应新的发展形势,欧盟进一步拟定了20072013年区域政策发展规划,并确定了提高欧洲的投资和工作吸引力,增强知识储备和提高创新能力等目标。与欧盟相似,我国同样面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自建国以来,我国曾先后实施了均衡发展、非均衡发展和适度非均衡发展等战略,并先后于1999年和2002年启动了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等战略。在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有必要充分借鉴欧盟区域政策的有益经验。

二、英国工伤事故每年损失150亿英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英国工伤事故每年损失150亿英磅(论文提纲范文)

(1)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社会保障制度研究 ——基于法治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概念的界定
        一、问题的提出
        二、概念的界定
    第二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外研究现状及简要述评
        二、国内研究现状及简要述评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社会保障的法律内涵
        一、社会保障作为权利的质疑
        二、社会保障法律关系探析
    第二节 “公民论”对社会保障权的理论支撑
        一、公民身份的本质特点
        二、农民与市民的制度分割
        三、从农民到公民:农民身份的逻辑演进
        四、公民权:现代国家最基本的公共权利
    第三节 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作为社会制度的理论基础
        一、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二、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制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三、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制度的社会学理论基础
        四、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制度的宪法法理理论基础
第三章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西方发达国家一体化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
        一、英国济贫法时代的社会保障
        二、德国俾斯麦时期的社会保障
        三、美国罗斯福新政时期的社会保障
        四、英国福利国家时代的社会保障
        五、工业化与城乡社会保障的一体化
    第二节 中国城乡二元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
        一、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第四章 我国社会保障城乡二元化的制度困境
    第一节 我国社会保障城乡二元分制的弊端
        一、限制社会人口流动
        二、阻碍城市化进程
        三、影响农民权利实现
        四、拉大城乡之间差距
    第二节 我国现阶段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的问题
        一、农民承担的风险攀升
        二、社会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
        三、家庭保障与土地保障功能弱化
    第三节 我国城乡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现状及问题
        一、城乡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现存问题
        二、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城乡二元化发展状况
        三、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城乡二元化对立
第五章 我国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制度的路径选择
    第一节 我国养老保障制度的城乡一体化建设
        一、城乡多轨制养老保障现状考察及评价
        二、现行城乡养老保障制度的运行评估
        三、实现城乡养老保障制度的一体化路径
    第二节 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城乡一体化建设
        一、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的模式与特点
        二、城乡医疗卫生与医疗保障现状考察
        三、实现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的一体化路径
第六章 我国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制度的法治途径
    第一节 我国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制度中的法律体系
        一、城乡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立法评价
        二、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的立法原则
        三、构建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的总体框架思路
    第二节 我国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制度中的司法救济
        一、在法院建立劳动与社会保障合议庭
        二、优化现行社会保障的司法程序
    第三节 我国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制度中的政府责任
        一、政府责任的界定
        二、政府责任的依据
        三、政府责任的反思
        四、政府责任的重构
参考文献
致谢

(2)德意志帝国城市化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目的和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 重、难点及创新
第一章 德国城市化概述
    第一节 德意志城市化进程
    第二节 德意志帝国时期城市化特点
第二章 德意志帝国城市化政治因素
    第一节 政治统一是城市化的推动因素
    第二节 政府在城市化进程中积极应对
    第三节 德意志帝国社会保障制度
第三章 德意志帝国时期工业主导型经济对城市化影响
    第一节 工业的主导地位的确立
    第二节 高效农业的形成
    第三节 现代交通和通信业的发展
    第四节 城市中的商业繁荣
第四章 德意志帝国城市化中人口因素
    第一节 城市化下的人口增长和迁徙
    第二节 教育改革和人口素质普遍提高
    第三节 城市化与市民生活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3)论亚细亚石油公司在近代中国的经销体系(1897-1941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亚细亚石油公司的组织构成和管理制度
    第一节:亚细亚石油公司的组织结构
    第二节:员工的薪资结构
    第三节:等级森严的员工管理制度
    第四节:汇报制度
第二章 亚细亚石油公司早期经销模式的构成与变化
    第一节:早期洋行代销和“买办制”经销
    第二节:亚细亚石油公司的广告宣传
    第三节:撤销买办制度
第三章 :新的经销模式——“代理商制度”
    第一节:按保金制度
    第二节:佣金制度及代理商的额外创收
    第三节 代理商的分级及经营情况
    第四节:亚细亚石油公司代理商经营个案分析
第四章 亚细亚石油公司石油销售网络的构建
    第一节:华南亚细亚石油公司的销售网络
    第二节:华北亚细亚石油公司的销售网络
    第三节:英美石油公司对市场的瓜分
第五章 :亚细亚石油公司的石油配给系统
    第一节:亚细亚石油公司石油储存设备的建立及分布
    第二节:亚细亚石油公司的石油运输方式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4)转型时期弱势群体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以《申报》(1927-1937年)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相关概念的阐释
    三、学术史回顾
    四、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五、主要学术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申报》对民国弱势群体社会保障的关注
    一、《申报》的创办及其发展
    二、《申报》报道民国弱势群体社会保障的篇幅及主要栏目
        (一) 《申报》报道民国弱势群体社会保障的篇幅
        (二) 《申报》报道民国弱势群体社会保障的主要栏目
    三、《申报》关注民国弱势群体社会保障的背景
        (一) 国内国际环境的因素
        (二) 办报理念
        (三) 报业之间的竞争
    四、《申报》报道民国时期社会保障的特点
        (一) 时效性
        (二) 真实性
        (三) 连续性
        (四) 情感性
        (五) 频繁性
        (六) 多样性
第二章 《申报》中民国弱势群体社会保障内容
    一、《申报》报道民国弱势群体社会保障基本内容
        (一) 急赈
        (二) 工赈
        (三) 移民垦荒
        (四) 遣资回籍
        (五) 防疫
    二、《申报》对特殊人群社会保障的报道
        (一) 儿童
        (二) 妇女
        (三) 东北难民
        (四) 贫民
        (五) 乞丐残废
        (六) 出狱犯
        (七) 外蒙难民
        (八) 筮卜星相人员
        (九) 受灾、蒙难华侨
第三章 《申报》视野下政府与民间慈善组织
    一、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社会保障管理机构概况
    二、《申报》对政府在弱势群体社会保障中的报道
        (一) 从《申报》看政府在1931年江淮水灾中的作用
        (二) 政府解决失业问题的措施
    三、《申报》对民间慈善组织的报道
        (一) 民间慈善组织的概况
        (二) 《申报》报道中民间慈善组织的作用
    四、《申报》视野下政府与民间慈善组织关系
        (一) 《申报》报道中民间慈善组织的优势与弊端
        (二) 《申报》报道中政府与民间慈善团体的合作
        (三) 《申报》报道中政府对民间慈善组织的管理
第四章 转型时期弱势群体社会保障的特点与不足
    一、民国弱势群体社会保障的特点
        (一) 社会保障资金筹集多元化
        (二) 失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三) 国际交流的加强
        (四) 社会保险初现
        (五) 现代科学技术运用
        (六) 传统与近代并存
    二、从《申报》看影响民国弱势群体社会保障的因素
        (一) 国际国内政治环境影响
        (二) 财政困难问题
        (三) 内部因素
第五章 《申报》与民国弱势群体社会保障发展
    一、为社会保障学发展进程理论提供相关支持材料
    二、《申报》对民国社会保障的推动
        (一) 《申报》引导全社会对下层民众和灾民的关注
        (二) 《申报》提高民众社会保障意识
        (三) 在灾害救助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 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对政府舆论监督作用
    三、《申报》报道社会保障问题的局限性
结语
附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英国国民健康服务体系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论文选题的缘起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四、本文的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英国国民健康服务体系的起源
    一、社会发展与医疗服务
    二、新自由主义福利思想的发展
    三、健康保险体系的建立
第二章 英国国民健康服务体系的建设
    一、国民保健制度的建立
    二、议会改革对社会福利的影响
第三章 英国国民健康服务体系的建立
    一、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
    二、《贝弗里奇报告》的发表
    三、各政党的态度
    四、国民健康服务体系的完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20世纪美国杰出CEO的危机管理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问题的意义与背景
    1.3 案例研究论考
    1.4 理论框架与篇章结构
    1.5 成果及创新之处
    1.6 本章小结
2 美国杰出CEO的综合背景
    2.1 美国近现代史概观
    2.2 CEO与"美国的世纪"
    2.3 企业环境的综合透视
    2.4 哲学视域中的管理与危机管理
    2.5 本章小结
3 危机管理的基本理论
    3.1 基本概念的进一步考察
    3.2 危机管理的理论渊源
    3.3 危机管理的类型学分析
    3.4 危机管理的多重研究向度
    3.5 危机成因剖析
    3.6 本章小结
4 泰罗、法约尔、韦伯时代(1890-1929)
    4.1 卡内基:蓝海战略与危机管理
    4.2 卡内基&弗里克:罢工事件与连锁反应
    4.3 摩根:危机管理中的传媒攻略
    4.4.本章小结
5 西奥多、富兰克林·罗斯福时代(1901-1972)
    5.1 福特家族:家族企业与危机管理
    5.2 托马斯·沃森:企业文化、大型活动与危机管理
    5.3 斯隆:组织变革与危机管理
    5.4 本章小结
6 德鲁克时代(1945-2005)
    6.1 小托马斯·沃森:向上管理与危机管理
    6.2 艾柯卡:企业家社会的危机管理
    6.3 企业危机管理策略探析——以韦尔奇为例
    6.4 本章小结
7 基于案例的危机管理拓展研究
    7.1 休闲与创新
    7.2 军旅生活对CEO危机管理策略的影响
    7.3 杰出CEO人际关系策略考论
    7.4 "事业部制"理论应用研究
    7.5 危机管理策略的文化哲学批判
    7.6 危机管理策略述要
    7.7 本章小结
8 结论、建议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的不足之处
    8.3 若干建议
    8.4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7)中国劳动安全规制体制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的方法
    1.4 基本结构与主要内容
    1.5 主要创新点及不足
2 劳动安全规制理论综述
    2.1 国外劳动安全规制理论综述
    2.2 国内劳动安全规制理论综述
3 中国劳动安全规制体制的经济学分析
    3.1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劳动安全规制中的委托-代理关系
    3.2 地方规制机构对企业劳动安全规制的博弈分析
    3.3 劳动安全规制中企业与工人关系的经济学分析
4 中国劳动安全规制体制的演进
    4.1 中国劳动安全规制体制的发展进程
    4.2 中国劳动安全规制体制变迁的动因
5 主要发达国家劳动安全规制体制的启示与借鉴
    5.1 美国的劳动安全规制体制
    5.2 英国的劳动安全规制体制
    5.3 德国的劳动安全规制体制
    5.4 日本的劳动安全规制体制
    5.5 国外劳动安全规制体制经验借鉴
6 中国劳动安全规制体制改革的发展趋势及对策
    6.1 中国劳动安全规制体制改革的发展趋势
    6.2 中国劳动安全规制体制改革的对策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8)分配制度与和谐社会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意义
        1.1.1 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经济发展到现阶段的重要任务
        1.1.2 完善分配制度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根本途径
    1.2 论题界定
        1.2.1 分配与分配制度
        1.2.2 和谐、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2.3 分配制度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1.3 国内最新理论研究成果与最近争论的焦点问题
        1.3.1 有关公平和效率关系的争论
        1.3.2 有关基尼系数在中国适用性的争论
        1.3.3 有关中国居民收入差距合理性的争论
        1.3.4 有关库兹涅茨倒“U”字假说在我国适用性的争论
        1.3.5 小结
    1.4 论文的预期创新性
    1.5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5.1 技术路线
        1.5.2 研究方法
    1.6 主要论点
2 经济学中的分配理论与社会和谐
    2.1 传统三种收入分配理论及其和谐内涵
        2.1.1 威廉·配第
        2.1.2 亚当·斯密
        2.1.3 大卫·李嘉图
        2.1.4 让·巴蒂斯特·萨伊
        2.1.5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
        2.1.6 约翰·贝茨·克拉克
        2.1.7 阿弗里德·马歇尔
        2.1.8 小结
    2.2 融入“和谐”视角的分配理论
        2.2.1 福利经济学的分配理论与福利国家制度
        2.2.2 凯恩斯政府干预的分配理论与普遍福利政策
        2.2.3 瑞典学派的分配理论与社会民主主义经济制度
        2.2.4 新剑桥学派基于财产所有权的分配理论与再分配政策
        2.2.5 倡导自由、公平、正义的分配理论
        2.2.6 现代企业分配理论
        2.2.7 马克思的分配理论及“自由联合体”学说
        2.2.8 小结
3 有关和谐社会的理论构想及其分配制度
    3.1 西方国家有关“和谐社会”的理论构想及其分配制度
        3.1.1 柏拉图与“理想国”
        3.1.2 空想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构想及其分配方案
        3.1.3 现代社会学有关和谐社会的理论
    3.2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及分配制度
        3.2.1 中国“和合”文化的起源
        3.2.2 儒家、道家的和谐思想与分配理念
    3.3 中国近代对和谐社会的设想与追求
    3.4 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和谐理念及分配制度
        3.4.1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和谐理念与分配
        3.4.2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和谐理念与分配
        3.4.3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和谐理念与分配
        3.4.4 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的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和谐理念与分配
    3.5 小结
4 从分配制度入手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支撑体系
    4.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其分配制度的特征
        4.1.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及其衡量指标
        4.1.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分配制度的新要求
    4.2 分配制度与和谐社会的相关性分析
        4.2.1 合理的分配制度与和谐维度
        4.2.2 分配制度不合理影响社会和谐的途径
    4.3 以分配促和谐的理论依据
        4.3.1 系统协调论
        4.3.2 社会力学论
        4.3.3 和谐效率论
        4.3.4 恶性循环论
        4.3.5 路径依赖论
    4.4 小结
5 各国处理收入分配与社会和谐关系的实证分析
    5.1 三种经济发展模式与社会和谐
        5.1.1 三种经济发展模式
        5.1.2 三种模式下的收入分配及社会和谐状况比较
    5.2 各国处理分配与和谐之间关系的主要做法
        5.2.1 初次分配领域的“促和谐”手段
        5.2.2 再分配领域的“保和谐”措施
        5.2.3 国家福利制度与“拉美化”陷阱
    5.3 国际上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和谐的经验与启示
        5.3.1 夯实经济基础是我国解决分配领域矛盾和问题的根本前提
        5.3.2 实现初次分配中的机会均等和规则公平是增进社会公平的关键环节
        5.3.3 完善再分配调节手段是缩小收入差距有效途径
        5.3.4 政府、民间机构和法律体系共同发挥作用是以分配促和谐的组织保障
6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6.1 我国处理收入分配与社会和谐关系的历史历程
        6.1.1 “大锅饭”阶段——以绝对平均体现“公平”
        6.1.2 探索阶段——拉开收入差距推动经济增长
        6.1.3 补偿阶段——补偿低收入群体促进社会和谐
    6.2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6.2.1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了有利条件
        6.2.2 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问题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制约因素
    6.3 改革和完善分配制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设想
        6.3.1 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制度的特点及其缺陷
        6.3.2 以改革和完善分配制度为着力点,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对策建议
7 研究结论、创新点以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7.1 研究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北京2008年奥运会志愿者的组织模式与评价体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与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有关志愿者的几个基本概念研究
        二、国外志愿者服务活动研究概况
        三、国外体育志愿者的概况研究
        四、有关奥运会与志愿者研究
        五、关于奥运会志愿者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研究
        六、关于人力资源评价体系的相关研究内容
    第三节 研究对象、内容、方法与假说
        一、研究对象与任务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三、研究假说
        四、研究的技术路线(见下图)
第二章 奥运会志愿者概述
    第一节 奥运会志愿者历史回顾
        一、奥运会志愿者的萌发阶段(1896-1908 年)
        二、奥运会志愿者的初期阶段(1912-1948 年)
        三、奥运会志愿者的形成阶段(1952-1976 年)
        四、奥运会志愿者的发展阶段(1980-1992 年)
        五、奥运会志愿者的成熟阶段(1992 年至今)
    第二节 奥运会志愿者的现状及趋势
        一、奥运会志愿者的现状
        二、奥运会志愿者的发展趋势
    第三节 奥运会志愿者的价值
        一、奥运会志愿者的经济价值
        二、奥运会志愿者的社会价值
    第四节 奥运会志愿者的特征
        一、参与人员的异质性
        二、志愿行为的随意性
        三、参与动机的多样性
        四、文化理念的承传性
第三章 中国体育志愿者的发展现状
    第一节 中国志愿者的发展
    第二节 中国志愿者组织体系及特征
        一、青年志愿者组织
        二、社区志愿者组织
        三、中国志愿者组织体系特点
    第三节 中国志愿者组织管理
        一、法规
        二、政策
        三、团体章程
        四、政府支持
        五、创造国际合作的环境
    第四节北京志愿服务情况
    第五节中国体育志愿者的发展
        一、中国体育志愿者的发展概述
        二、第十届全运会志愿者案例介绍
第四章 悉尼、雅典奥运会志愿者运作模式与特征的比较
    第一节 悉尼奥运会志愿者运作模式与特征
        一、背景分析
        二、悉尼奥运会志愿者运作的基本情况
        三、悉尼奥运会志愿者招募与遴选
        四、悉尼奥运会志愿者的培训方式、内容
        五、悉尼奥运会志愿者工作内容
        六、悉尼奥运会志愿者的奖励
        七、悉尼奥运会志愿者的组织模式
        八、悉尼奥运会志愿者特点
    第二节 雅典奥运会志愿者运作模式与特征
        一、背景分析
        二、雅典奥运会志愿者的基本情况
        三、雅典奥运会志愿者的招募和遴选
        四、雅典奥运会志愿者的培训方式、内容
        五、雅典奥运会志愿者的工作内容
        六、雅典奥运会志愿者的奖励
        七、雅典奥运会志愿者的组织模式
        八、雅典奥运会志愿者特点
    第三节 悉尼和雅典奥运会志愿者的组织模式的比较
        一、悉尼和雅典奥运会志愿者基本情况比较
        二、悉尼和雅典奥运会志愿者组织模式的比较
    第四节 对2008 年北京奥运会志愿者运作的启示
        一、北京奥组委应制定完整的志愿者工作计划
        二、北京奥运会志愿者招募
        三、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分配
        四、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培训
        五、北京奥运会志愿者的组织和管理
        六、充分利用北京高校大学生志愿者
        七、加大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奖励制度
        八、对北京奥运会志愿者遗产进行整理和宣传
第五章 2008 年北京奥运会志愿者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及成本分析
    第一节 预测方法的选择
        一、奥运志愿者预测方式存在的问题
        二、预测方法分析
        三、预测方法的确定
    第二节 进行预测
        一、收集数据
        二、拟合曲线
        三、趋势外推
        四、模型分析
    第三节 2008 年北京奥运会志愿者人力资源成本分析
        一、人力资源成本的概念
        二、人力资源成本的构成
        三、志愿者人力资源成本
        四、人力资源成本计量一般方法
        五、2008 年北京奥运会志愿者人力资源成本的计量
        六、奥运会志愿者成本数据
第六章 2008 年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团队与组织管理模式的构建
    第一节 奥运会志愿服务人力资源规划
        一、奥运会志愿者规划的内容
        二、奥运会志愿者招募与遴选
        三、2008 年北京奥运会志愿者招募的宣传工作
        四、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宣传运行计划
        五、2008 年北京奥运会志愿者的招募
        六、2008 年北京奥运会志愿者的遴选
        七、个案分析——第21 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及第十届全国运动会志愿者招募遴选工作
        八、对2008 年北京奥运会志愿者招募遴选工作的建议
    第二节 奥运会志愿者的定位与培训
        一、志愿者工作定位
        二、2008 年北京奥运会志愿者的培训
第七章 2008 年北京奥运会志愿者评价体系
    第一节 北京奥运会志愿者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一、通过北京奥运会来总结经验,为将来我国的重大体育赛事志愿者的选拔与任用提供参考和规范化模式
        二、通过评价能够对奥运会志愿者加强管理,使志愿者工作运作有序
        三、通过评价有利于提高奥运会志愿者队伍的素质
        四、通过评价可以对志愿者进行激励,开发志愿者的素质、加强志愿者与其他人员的沟通
        五、通过评价便于改进今后志愿者管理工作计划
        六、通过评价可以获得对于每个志愿者的评价资料,有利于对每个志愿者进行有效的指导
        七、通过评价可以向社会公布公正、客观的评价资料,使社会了解奥运会志愿者的实际情况]
    第二节 评价的基本理论
        一、评价的概念
        二、评价的构成
        三、评价的特点
        四、评价的分类
        五、评价的要素
    第三节 北京奥运会志愿者评价体系
        一、评价目的
        二、评价原则
        三、评价主体
        四、评价客体
        五、评价标准
        六、评价功能
        七、评价特点
        八、评价方法
        九、评价内容
        十、评价时间(实施期限)
        十一、评价报告完成的时间
        十二、评价报告接受的单位、部门或个人
第八章 2008 年北京奥运会志愿者的评价方法
    第一节 问卷调查法
        一、评价指标
        二、评价指标体系
        三、应用方法
        四、问卷调查法具体操作步骤
    第二节 社会评价法
        一、社会评价的本质
        二、社会评价的基本形式及特点
        三、社会评价的意义及其科学化的方法论原则
        四、应用方法:总结性评价
        五、社会评价法具体操作步骤
全文总结论与建议
附件:2008 年北京奥运会志愿者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详细摘要

(10)欧盟区域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的意义
    三、研究的难点
    四、内容与结构
第一章 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政策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区域经济理论分析
        一、区位理论
        二、区域均衡增长理论
        三、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
        四、区域发展模式理论
    第二节 区域经济理论的政策取向
        一、自由主义与干预主义
        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三、市场与政府的作用
    第三节 区域政策
        一、区域政策的内涵与特点
        二、区域政策的目标与工具
        三、区域经济政策的发展
    第四节 欧盟区域政策的理论意义
        一、多重区域政策的特殊性
        二、区域政策与一体化
第二章 欧洲一体化与区域发展不平衡
    第一节 欧洲一体化的历史进程
        一、欧洲一体化的背景
        二、欧洲一体化发展的历史过程
        三、欧洲一体化的阶段性进程
        四、欧洲共同体及欧盟的扩大
    第二节 欧盟一体化进程中的区域不平衡问题
        一、人均GDP 的区域差距
        二、失业率的区域差距
        三、其他区域问题
    第三节 区域发展不平衡与欧洲一体化的关系
        一、欧盟一体化进程对区域不平衡的影响
        二、区域不平衡对一体化进程的影响
第三章 欧盟区域政策的形成
    第一节 西欧各国区域政策的兴起
        一、英国早期区域政策的产生与发展
        二、西欧其他国家的区域政策概述
    第二节 萌芽期的欧共体区域政策
        一、欧共体区域政策形成的历史背景
        二、早期对区域问题和区域政策的认识
        三、欧共体早期区域政策概述
    第三节 欧洲区域发展基金的设立与发展
        一、欧洲区域发展基金(ERDF)产生的背景
        二、欧洲区域发展基金的设立
第四章 20 世纪80 年代的欧盟区域政策
    第一节 欧洲区域发展基金的不断完善
        一、1977 年的欧洲委员会方案
        二、1979 年欧洲区域发展基金改革
        三、1984 年欧洲区域发展基金改革
    第二节 1988 年的结构基金改革
        一、1988 年结构基金改革的背景
        二、结构基金的创立
        三、1988 年结构基金改革的主要内容
        四、1988 年结构基金改革的意义
    第三节 1989~1993 年欧盟区域政策计划的实施
        一、基金援助的新程序
        二、确定目标地区的标准
        三、共同体倡议行动
        四、结构基金的资金分配状况
第五章 20 世纪90 年代的欧盟区域政策
    第一节 1993 年结构基金改革
        一、1993 年结构基金改革的背景
        二、1993 年结构基金改革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设立新的区域政策工具和机构
        一、设立凝聚基金
        二、结构基金与凝聚基金的比较
        三、渔业指导基金(FIFG)与新区域委员会
    第三节 1994~1999 年欧盟区域政策计划的实施
        一、区域政策的优先目标
        二、区域政策的基本原则
        三、结构基金与凝聚基金的资金分配
        四、其他区域政策工具的作用
        五、共同体倡议行动(CIS)
第六章 2000~2006 年的欧盟区域政策
    第一节 1999 年欧盟区域政策改革
        一、1999 年区域政策改革的背景
        二、《2000 年议程》
        三、1999 年区域政策改革
    第二节 2000~2006 年欧盟区域政策计划的实施
        一、区域政策预算
        二、区域政策的优先发展目标
        三、对申请加盟国的入盟前援助
        四、共同体倡议行动(CIS)
        五、政策原则
        六、第3 期计划的效果
    第三节 “里斯本战略”与区域政策的新发展
        一、“里斯本战略”的提出
        二、“里斯本战略”的实施现状
        三、科克报告与“重启里斯本战略”
        四、区域政策的进一步发展
第七章 欧盟区域政策的总体评价与未来走向
    第一节 欧盟区域政策的总体评价
        一、欧盟区域政策取得的成效
        二、欧盟区域政策存在的缺陷
        三、欧盟区域政策缺陷产生的原因
    第二节 东扩对欧盟区域政策的影响
        一、欧盟东扩带来的新机遇
        二、东扩对欧盟区域政策的挑战
    第三节 2007~2013 年欧盟区域政策走向
        一、提高欧洲的投资和工作吸引力
        二、增强知识储备和提高创新能力
        三、创造更多更好的工作
第八章 欧盟区域政策对我国区域发展的启示
    第一节 建国以后我国区域不平衡态势
        一、我国区域差距的变动趋势
        二、目前区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我国区域政策的历史演变
        一、实施区域均衡发展政策时期
        二、实施区域非均衡发展政策时期
        三、实施适度非均衡发展政策时期
    第三节 我国区域政策的效果及问题
        一、我国区域政策的总体效果
        二、我国区域政策面临的重要课题
    第四节 欧盟区域政策对我国区域发展的启示
        一、确立坚实的法律基础
        二、确定明确目标,制定阶段性发展规划
        三、设立专门的区域政策机构
        四、使用专门的区域政策工具
        五、遵循严格的运行机制
        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七、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四、英国工伤事故每年损失150亿英磅(论文参考文献)

  • [1]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社会保障制度研究 ——基于法治的视角[D]. 刘琛璨. 华中师范大学, 2015(01)
  • [2]德意志帝国城市化影响因素分析[D]. 徐旭华. 西北师范大学, 2012(04)
  • [3]论亚细亚石油公司在近代中国的经销体系(1897-1941年)[D]. 文阳林. 广西师范大学, 2012(10)
  • [4]转型时期弱势群体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以《申报》(1927-1937年)为中心[D]. 李新军. 安徽大学, 2012(10)
  • [5]英国国民健康服务体系的建立[D]. 郜峰. 安徽大学, 2012(10)
  • [6]20世纪美国杰出CEO的危机管理策略研究[D]. 黄书亭. 南京理工大学, 2008(01)
  • [7]中国劳动安全规制体制改革研究[D]. 张秋秋. 辽宁大学, 2007(08)
  • [8]分配制度与和谐社会关系研究[D]. 赵琳. 北京交通大学, 2007(07)
  • [9]北京2008年奥运会志愿者的组织模式与评价体系的研究[D]. 李颍川. 苏州大学, 2006(12)
  • [10]欧盟区域政策研究[D]. 张广翠. 吉林大学, 2006(11)

标签:;  ;  ;  ;  ;  

英国工作场所事故每年造成 150 亿英镑的损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