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矿山秩序整治工作进展

甘肃省矿山秩序整治工作进展

一、甘肃省矿业秩序治理整顿工作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潘科[1](2020)在《漳河非法采砂治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生态与环境控制性要素。河流是地球上水文循环的重要路径,是水资源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是泥沙、盐类和化学元素等进入湖泊、海洋的通道。漳河是我国华北地区海河流域漳卫南运河水系支流,是山西、河南、河北三省边界地区的重要水源地,担负着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的供水任务。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河北省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特别以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为代表的经济部门对砂子等基础建筑材料的需求不断增大,导致漳河河砂滥采乱采现象愈演愈烈。河道中砂石是缓冲河道水流、涵养水源以及保护堤防的重要屏障。长期采砂加剧了河水对堤防等水利工程的冲刷,在洪水期加大了堤防等防洪工程被冲毁的危险,对漳河两岸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从根源上彻底解决漳河非法采砂问题,从而保护漳河堤防安全和水源地地位,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漳河非法采砂产生的内在机制,指出漳河非法采砂是一种低效的砂石资源配置活动,受到市场经济价格机制调节,根源在于砂石供需关系中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结构性矛盾。本文运用治理理论,指出要综合运用市场和政府手段,从河砂需求侧和供给侧两侧发力,化解漳河河砂供需关系中不平衡不充分的结构性矛盾,从而彻底解决漳河非法采砂问题。

徐纯[2](2017)在《我国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内容分析法》文中指出2014年10月,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国家审计制度,保障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2015年12月8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指出要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完善审计制度,健全有利于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的审计管理体制。2016年5月17日,审计署在《“十三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进一步强调,要完善审计制度,加大审计力度,创新审计方式,提升审计能力,提高审计效率,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更好地发挥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重要文献中,多次强调要完善国家审计制度,这既是对过去三十多年审计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未来审计监督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继续发挥更大作用的深切期待和更高的要求。我国国家审计机关自1983年成立以来,在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推动民主法治建设、维护财政经济秩序、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推进改革发展、强化权力监督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大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全面深化改革和国家治理现代化不仅为我国国家审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也对国家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我国大力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之际,研究如何进一步完善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国家审计制度,从而更好地发挥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成为了当今的重要课题。古人有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总是可以给人以启迪和明鉴。从一定意义上讲,一部审计史也是一部国家的兴衰史,是一部国家治理发展史,是一部不同利益博弈、不同思想交锋、不同文化碰撞、不同制度更替的历史(刘家义,2015)。通过梳理我国国家审计制度自1983年以来的历史发展脉络,阐明国家审计制度演进的基本过程和规律,为进一步完善现代国家审计制度提供分析依据。目前学术界关于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文献资料不多,相关研究也主要集中于国家审计制度的某一具体领域,如绩效审计制度、环境审计制度、预算审计制度等;或者集中于国家审计制度的某一具体内容,如国家审计制度的文化变迁、审计对象的变迁、审计目的的变迁等,;亦或是集中于对国家审计制度变迁某一具体方面的研究,如审计制度变迁的表现、制度变迁的动因或者制度变迁的路径。为了进一步促进现代国家审计制度的完善,并为审计制度的创新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因此有必要全面详细地梳理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发展脉络。基于内容分析法,本文以1995年至2015年审计署发布的《关于上一年度中央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下文简称“政府审计工作报告”)、1984年至2016年历任审计长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所作的报告(下文简称“审计工作会议报告”)以及2003年至2016年审计署发布的审计结果公告等文本资料为研究切入点,梳理和把握从1983年我国现代国家审计制度建立至今的发展变化情况,透过这些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内容的发展演变来折射国家审计制度的历史变迁过程,从而使内容描述获得了一定的历史价值。本文既从原理上阐明国家审计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动因,又通过历史考察阐明国家审计制度演进的一般过程及变化发展规律,从而为现代国家审计制度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依据,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分为九章,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本章介绍本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阐述本文的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制定了研究框架和各章写作安排。本章是本文的整体规划。第二章:文献综述。本章阐述了国家审计制度变迁和内容分析法的相关研究,发现关于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审计制度变迁的过程、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以及审计制度变迁的路径三个方面;关于内容分析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描述性分析、比较分析、情感分析、趋势分析和可读性分析五个方面。本章通过文献综述,发现研究机会,这是本文的研究前提。第三章:理论基础。本章首先对公共受托责任理论、免疫系统理论、国家良治理论以及新公共管理理论进行深入辨析后,提出社会公共活动中的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问题是国家审计制度产生的基础。然后,结合近代制度学派制度变迁理论、新制度学派制度变迁理论、马克思主义制度变迁理论以及我国制度经济学家的主要观点,探究了我国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第四章:国家审计制度的理论分析框架。本章构建了由国家审计体制和国家审计机制两部分内容组成的国家审计制度理论分析框架。基于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国家审计功能、国家审计根本目标和国家审计组织体制,探讨了国家审计体制。从审计组织方式、审计实施方式、审计评价方式、审计结论作出、审计报告方式、审计成果运用和审计人员管理等七个方面分析了国家审计机制。通过构建该理论框架,为后文进一步研究国家审计制度的变迁奠定基础。第五章: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过程。本章基于国家审计制度的理论分析框架,以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审计工作会议报告以及审计结果公告为研究切入点,运用内容分析法对以上报告及公告进行词频分析、关键词分析、语义网分析、聚类分析、情感分析以及主题分析,全面细致地梳理和把握了从1983年我国现代国家审计制度确立至今的发展变化情况,透过这些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内容的发展演变折射国家审计制度的历史变迁过程。第六章: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的可读性分析。本章运用中文可读性公式分别计算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审计工作会议报告以及审计结果公告的的可读性得分,并与相关审计信息接收者的受教育程度相配比,在此基础上综合评价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审计工作会议报告以及审计结果公告的可读性水平,检验国家审计信息的传递效率和效果。第七章: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分析。本章基于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理论分析,探讨了国家审计制度变迁发展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其中,根本原因是国家治理中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和协调,直接原因是政治、经济、法律、文化以及技术环境的变化促进了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提升。第八章:完善国家审计制度的政策建议。本章从创新国家审计的对象和内容、创新国家审计的方式方法、完善审计结果报告及公告制度、完善审计结果落实制度四方面提出了完善国家审计制度的具体政策建议。第九章: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本章对全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和研究局限性进行了总结,并对国家审计制度和内容分析法的后续研究方向和领域进行了展望。从主要方面归纳,本文的创新点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一、创造性地将内容分析法运用于国家审计研究目前,国外学者将内容分析法广泛应用于新闻传播学、图书情报学、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等社会科学领域。在国内,内容分析法也已被逐步运用于新闻传播学、社会学、图书情报学、管理学等领域,但还没有专家学者将内容分析法运用于审计领域的研究,尤其是国家审计研究。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研究国家审计-制度的变迁问题,一方面拓展了内容分析法的运用范围,另一方面,为研究国%审计问题提供了崭新的研究方法。可读性分析是内容分析法的重要内容。本文创造性地运用中文可读性公式研究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的可读性水平。目前,我国学者针对中文可读性的研究主要是借鉴外国学者发明的可读性公式,如Flesch公式、Lix指数等,研究中英文教材、文学作品、新闻报道以及上市公司年报、内部控制报告、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等的可读性问题。但不足之处在于直接借用英文可读性公式来测量中文文本,由于中英文句子结构和文字构造都不尽相同,这不免会造成削足适履的尴尬情形。本文基于台湾学者宋曜廷(2013)和刘忆年(2015)开发的中文可读性公式,综合研究了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的可读性问题,拓展了国家审计的研究空间。此外,本文还开发了研究国家审计报告的情感词典。Tim&Bill(2011)通过研究1994年至2008年间上市公司年度报表,发现根据《哈佛词典》的释义,在报告中有四分之三被认定为是消极词汇的词语在财务领域并不是消极词汇。同样地,在《辞海》或者《现代汉语词典》中被定义为消极的词汇在审计研究领域也不一定是消极词汇。基于此,本文开发出了一份适用于审计报告研究领域的情感词典,包含审计报告中常用的积极词汇和消极词汇,以便更好地衡量审计信息所传递的情感内容。二、构建了基于内容分析法的国家审计制度理论分析框架目前学术界关于国家审计制度的相关研究不少,但是系统地研究并构建国家审计制度分析体系的文献极少。厘清国家审计制度的内涵,并建立研究架构是分析国家审计制度及其变迁的根本。本文认为,国家审计制度是国家公共利益关系中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问题导致的,是国家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缓解国家与相关利益关系人的利益冲突、维护国家公共利益而作出的制度安排。国家审计制度分析框架包含国家审计体制和国家审计机制两部分内容。国家审计体制包含国家审计的地位、功能、根本目标和组织体制等内容,国家审计机制包含审计组织方式、实施方式、评价方式、结论作出、报告方式、成果运用、人员管理等。基于这一国家审计制度分析框架,本文对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审计工作会议报告以及审计结果公告进行了编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内容分析。三、创新性地阐释国家审计制度产生的基础目前学术界广泛接受的关于国家审计制度产生的理论主要有:公共受托责任理论、免疫系统理论、国家良治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等。通过对上述理论的辨析和探讨,基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本文提出社会公共活动中的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问题是国家审计制度产生的基础。国家通过治理体制及机制配置和运行权力,规定和调整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利益关系,以及国家内部各利益集团的利益关系。国家审计就是国家、社会、个人利益关系的调整过程,是维护国家公共利益的过程。在国家代表和集中的利益关系中普遍存在着利益冲突的现象,利益冲突是利益主体间的动态博弈过程,主要通过协商、调整、合作、互动等方式解决。国家审计就是为协商和调整国家代表的利益关系中的利益冲突而建立的制度安排。信息不对称问题是由公共利益关系中的相关利益关系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导致的,是国家审计产生的重要基础。

张博,原振雷[3](2016)在《我国矿产资源勘查开采优化布局研究现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和相关政策技术要求的不断提高,我国矿产资源勘查开采布局已成为一个持续动态调整的过程。为全面了解我国矿产资源勘查开采布局的研究进展,以矿产资源勘查开采优化布局经历的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秩序整顿规范、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和矿业权设置方案制度三个阶段工作为重点,梳理总结矿产资源勘查开采优化布局在三方面工作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了我国矿产资源勘查开采布局优化研究工作的发展方向,为指导今后的相关研究工作提供经验和借鉴。

杜雪明[4](2015)在《中国矿业权空间布局研究》文中认为当前全球新兴经济体不断崛起,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发达国家已不再是刺激全球生产和消费的唯一源泉,未来不断崛起的发展中国家应通力合作改变全球政治和贸易形势。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中的典型代表,发展势头强劲。但发展带来的矿产资源消费量大幅上涨,全球矿产品市场、矿业投资环境的变化和矿业结构的调整,这一系列变化将对我国矿业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中国矿政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矿政管理的核心是矿业权管理。国家以矿产资源所有权人的身份,通过矿业权管理,实现国家对矿产资源的所有权的基本要求。我国的矿业权管理历来是以政府管理为主体,在不同的时期,政府的定位不同。矿业权管理的重心在于矿业权布局的研究。目前为止国内涉及矿业权的文献也较多,但绝大多数都是研究矿业权(探矿权和采矿权)的性质、矿业权立法、矿业权管理的规范文件、矿业权制度改革、矿业权价值评估及我国矿业权市场,而有关矿业权布局的文献少之又少。然而对于矿业权如何进行合理布局、如何进行科学分区,如何把矿业权科学而已定量化,诸如此类问题的相关研究不多。本文通过对现有矿业权布局相关文献的分析,认为矿业权布局领域有以下科学问题需要解决:(1)究竟什么样的矿业权布局不合理?——要解决这个科学问题,则须对矿业权布局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总结分析归类。(2)如何解决矿业权布局不合理的问题?——要解决这个科学问题,则须对矿业权布局不合理的典型类型提供优化方案和模式总结。(3)如何把矿业权布局定量计算?——要解决这个科学问题,则须对矿区中影响矿业权布局的因素进行探讨,并把矿业权布局定量化。(4)什么样的矿区需要优化布局?矿业权布局较好的矿区又需要注意些什么?——要解决这个科学问题,则须根据矿业权布局等指标对矿区进行分类,明确各类矿区在矿政管理中的重心和主要任务。本文将围绕上述科学问题,对矿业权布局进行初步的理论探索。由于笔者水平及论文篇幅有限,有些问题未能进行深入研究,可以留作下一步研究。矿业权布局考虑的因素过多,如无特别说明,本文中的“矿业权布局”均指矿业权究竟布局。

郝俊峰[5](2014)在《内蒙古自治区矿产资源整合模式与有效途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矿产资源整合作为我国近年来加强矿业秩序治理整顿所采取的新手段,自2006年以来,在全国范围内先后开展了两次较大规模的集中行动,对于推进矿业秩序的根本好转发挥了重要作用。内蒙古作为我国的资源大省,资源整合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也形成了一系列极具借鉴价值的整合模式。本文以内蒙古矿产资源整合为例,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对全区两轮资源整合进行了系统总结和评述,采用SWOT分析,确立了内蒙古矿产资源整合的四种模型,即:增长型战略(S-O)、扭转型战略(W-O)、挑战型战略(S-T)和集中防御型战略(W-T);并分别以内蒙古资源整合中形成的“鄂尔多斯模式”、“赤峰模式”、“主体整合模式”以及近期全面推进的“整装勘查”为例,探讨了整合途径与模式的有效性和适用性。研究认为:(一)对于类似内蒙古的稀土、煤炭等资源储量巨大、优势明显的矿产资源,其开发整合应借助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等机遇,以实现规模化开采、集约化利用为前提,在保证资源优势可持续增长的同时,促进产品结构的多元化发展;(二)对于类似赤峰市有色金属、贵金属的矿产资源富集区,其整合应针对资源禀赋条件和矿石特征,积极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根本性扭转本地区采选冶的粗放式局面,实现资源的有效节约与综合利用,打造完整的金属产业链;(三)对于类似乌兰察布市的非金属小矿集中区,在尊重历史与现实的同时,尽可能以主体整合的方式确立一个整合主体,通过“集中管理、分散开采”逐步实现集团化运行和技术的升级换代;(四)为保证我国矿产资源的自给能力,要敢于打破现有矿业权设置不合理对地质勘查工作的制约,大力推行整装勘查,促进地质找矿突破。最后,提出了实现有效整合的对策措施:一是积极拓展资源整合的思路和工作方法,科学规划整合的目标任务,尽可能将整合与国家宏观政策相衔接,从可持续发展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角度做好长远规划;二是充分认识整合手段的多样化和途径的科学化,根据整合的矿种、储量规模、市场需求、经济贡献实力、开发利用水平、产业链及区域配套等情况,科学设定整合的各项考量指标,其中对各类指标做了剖析;三是健全和完善严格的约束制度,强化市场引导,科学认知地质成矿规律及探矿权与采矿权之间的差异,优化矿业权的设置,防范人为干扰与政策随意性。

王昆[6](2013)在《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合理性边界研究》文中指出从1986年《矿产资源法》颁布以来,与矿业经济快速发展、矿产开发逐步走上法制轨道相伴相随的是一轮接一轮、接连不断的秩序治理整顿。为了彻底解决历史形成的矿产开发“多、小、散”的状况,铲除“乱”的根源,2006年以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资源大整合,从2005年到2010年,全国矿山数量从12.67万座减少到11.25万座,净减少11.2%,原矿产量从52亿吨,增长到90亿吨,增长73%。全国煤炭百万吨死亡率从2.81下降到0.75。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明显好转、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明显提高、环境保护明显加强、安全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取得显着成效。在欢呼找到了整合这支整治矿业秩序的“利剑”的同时,一个重要的命题摆在我们面前: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可不可以无限制的进行下去?也就是矿产资源开发整合的合理性有没有边界?如果有,边界又在哪里?哪些整合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为了科学回答这一问题,本文在全面梳理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的历史脉络、推进情况、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系统整理总结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微观的视角,运用规模效应、交易费用、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外部性、资源规制等经济学理论,分析整合行为的内在机理和动力机制,进而提出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得以推进的资源、技术、经济、环境、安全“五大约束条件”和整合的合理性边界,构建了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合理性边界的逻辑模型,将现有的矿山纳入关闭淘汰区、保留区、强制整合区、科学引导区四个政策区,在科学引导区中,分析比较整合的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确定整合的合理性边界,进一步分出企业主动整合区、政府积极引导区和整合不经济区,针对处于不同区间的矿业权,采取不同的规制政策。在构建合理性边界逻辑模型之后,本研究进一步深入分析矿产资源开发整合中企业内和企业外获得的收益和付出的成本,以及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的变动规律和影响因素。结合索洛的经济增长模型,在传统的柯布-道格拉斯函数中,引入资源和制度要素,建立矿业经济增长模型,进一步解释了整合红利主要来源于释放资源红利和制度红利,从理论上阐释了矿产资源开发整合是一个转变发展方式的过程。运用均衡分析工具,对整合行为内在机理进行了进一步分析,指出了整合合理性边界和长期均衡点的关系。同时选取湖南新田岭整合案例,对本文相关模型和理论假设进行了初步验证。对研究不足和下一步工作进行了评价和展望。通过研究得出四点结论:一是整合应当权衡收益与成本,合理确定整合的合理性边界,既要积极引导整合,又要警惕过度整合。二是企业是整合的主体,在整合合理性边界范围之内,政府应当充分运用经济手段扩大企业的整合的边际收益,降低边际成本,增强企业参与整合的内生动力。三是整合并非一劳永逸,整合需求将长期存在。今天整合的最优水平,并不代表明天的最优。四是政府角色应当从较为“激进”的强力推动型逐步过渡到较为“保守”的引导促成型,从整合路上的“推车人”转变为“清道夫”。本研究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创新:一是提出了矿产资源开发整合边界问题,并从理论上加以研究,在整合相关研究中尚属首次;二是首次对国外和“矿产资源开发整合”相关的立法实践做了分析,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以往普遍认为市场经济国家没有促进整合的制度安排的观点;三是构建了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合理性边界逻辑模型,对合理性边界给出了理论解释;四是在在传统的柯布-道格拉斯函数中,引入资源和制度要素,解释了整合的本质是释放资源和制度红利,优化矿业经济增长模式。

王利中[7](2010)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变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疆工业变迁的历史是新疆工业化建设的真实写照,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广大军民在中国共产党和地方政府的领导下建设边疆的奋斗历程。通过研究这段历史,使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新疆工业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所存在的不足,可以从中汲取经验,为更好地建设新疆提供帮助。新疆工业发展的资源基础雄厚,但历史起点低。1949年以前,新疆工业发展水平低下,主要以传统手工业为主,机器工业发展缓慢。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带领新疆各族群众,在新疆创建了一大批现代工矿企业,并形成了新疆现代工业体系。新疆传统手工业也经过社会主义改造,成为新疆轻工业的组成部分。1978年后,改革成为了新疆国有工业企业发展的主线。非公有制工业企业的发展,使新疆工业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格局。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不仅有了巨大的发展,新疆地区的工业布局也发生了从南至北的转变,形成了以首府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工业分布。经过近六十年的发展,新疆工业逐渐成为了新疆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而且,工业的发展改变了新疆地区的产业结构,推动了新疆地区工业化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变迁呈现出一些独有的特征。新疆的现代工业是由人民解放军驻疆部队创办,在中央政府以及内地省市的支援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在发展过程中,新疆工业逐渐形成了中央企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企业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企业三大主体。这些都是不同于其他地区之处。虽然新疆工业发展成果斐然,但仍存在技术水平低、资金投入不足、管理体制条块分割、民营经济发展缓慢等问题,这些问题一直是困扰新疆工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反思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的变迁,可以认识到,中央以及新疆地方政府在新疆工业变迁过程中一直起着主导作用。新疆现代工业体系的建立是政府行为的结果。由于新疆工业基础薄弱,只能以政府为主来选择工业发展模式,中央以及新疆地方政府通过制定产业政策、主导产业投资、规划工业项目,来推动新疆工业的发展。但是,市场的作用并没有被排斥,在满足新疆本地居民的消费需求,以及国际市场需求上,市场依旧对新疆工业发挥着作用。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在新疆工业发展中的关系,将是未来新疆工业发展所要面临的问题。

安丰,杨志勇,吴梅,薄云山,贺正,马本理,李风,赵黎丽,李现文,李玉恒,陈国章,陈忠松,袁浪,王文昭,崔成多吉,王莉,王锋,张平,李萍,陈来复,谭会东,修成国,李风,王黎丽,王夏儿,张鹤林,李玉泽[8](2006)在《保护资源 保障发展 维护权益 服务社会》文中提出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好 ——访北京市国土资源局局长安家盛 北京市国土资源局局长安家盛日前告诉记者,国土资源部门支持与服务首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出台了“衔接规划、倾斜指标、保障权益、支持发展、治理环境、整合政

牛耕,钱河山,唐和明,王莉芳[9](2006)在《资源保护,一场旷日持久的战役》文中研究说明“八项管理”为县域经济发展“护航” 近年来,碌曲县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局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贯彻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全州国土资源环保和全县经济工作会议重点,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积极推进资源利用?

吴岗[10](2006)在《决胜关键在开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开局不错。这是国土资源部等九部委联合督查组在甘肃省督查时的最深感受。 矿业已成为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全省已发现各类矿产资源172种,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92种,2400多家矿山企业年实

二、甘肃省矿业秩序治理整顿工作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甘肃省矿业秩序治理整顿工作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漳河非法采砂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 绪论
    (一) 研究背景和意义
        1 研究背景
        2 研究意义
    (二) 文献综述
        1 国外研究现状
        2 国内研究现状
        3 国内外研究述评
    (三) 研究内容、思路和技术路线
        1 研究内容
        2 研究思路
        3 技术路线
    (四) 研究方法和创新与不足
        1 研究方法
        2 创新与不足
二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一) 概念界定
        1 砂石及采砂
        2 采砂管理和采砂治理
        3 非法采砂
    (二) 理论基础
        1 治理理论
        2 公共物品理论
三 漳河非法采砂治理现状
    (一) 漳河砂资源状况
        1 漳河概况
        2 采砂情况
    (二) 漳河非法采砂治理情况
        1 采砂危害
        2 治理情况
四 漳河非法采砂治理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 漳河非法采砂治理现存问题
        1 非采现象难以杜绝
        2 采砂管理理念落后
        3 采砂执法力量薄弱
        4 采砂管制滋生腐败
    (二) 原因分析
        1 市场需求催生非采
        2 忽视市场公民作用
        3 采砂治理投入不足
        4 政府监管引发寻租
五 漳河非法采砂治理对策
    (一) 稳定砂石供需关系
        1 推进砂石需求侧改革
        2 推进砂石供给侧改革
    (二) 引入采砂治理理念
        1 充分发挥市场作用
        2 充分发挥政府作用
        3 两种制度绩效比较
        4 充分发挥公共作用
    (三) 加大采砂治理投入
        1 安排采砂治理水政执法专项经费
        2 安排采砂治理水政执法专项编制
        3 安排采砂治理水政执法专项设备
    (四) 加强渉砂腐败监督
        1 发挥党内监督作用
        2 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3 发挥民主监督作用
        4 发挥法律监督作用
六 结论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2)我国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内容分析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文献综述
        一、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过程
        二、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
        三、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路径
    第二节 内容分析法文献综述
        一、描述性分析文献综述
        二、比较分析文献综述
        三、情感分析文献综述
        四、趋势分析文献综述
        五、可读性分析文献综述
    第三节 文献评述
第三章 理论基础
    第一节 国家审计制度产生的理论基础
        一、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二、免疫系统理论
        三、国家良治理论
        四、新公共管理理论
        五、理论评述
    第二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相关理论
        一、制度变迁理论
        二、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
        三、理论评述
    第三节 内容分析法相关理论
        一、内容分析法的功能和应用目的
        二、内容分析法的认识论基础
第四章 国家审计制度的理论分析框架
    第一节 国家审计体制分析
        一、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
        二、国家审计功能
        三、国家审计的根本目标
        四、国家审计组织体制
    第二节 国家审计机制分析
        一、审计组织方式
        二、审计实施方式
        三、审计评价方式
        四、审计结论作出
        五、审计报告方式
        六、审计成果运用
        七、审计人员管理
第五章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内容分析
    第一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设计
    第三节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第四节 确定分析单位
    第五节 类目构建与编码
    第六节 编码中的效度和信度检验
        一、效度检验
        二、信度检验
    第七节 数据分析结果
        一、词频分析
        二、关键词分析
        三、语义网分析
        四、聚类分析
        五、情感分析
        六、主题分析
第六章 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的可读性分析
    第一节 可读性测量方法的选取
    第二节 可读性指标结果分析
    第三节 审计报告及公告信息接收者受教育程度
        一、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平均受教育程度
        二、国务院领导平均受教育程度
        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会委员平均受教育程度
        四、社会公众平均受教育程度
    第四节 研究结论与分析
        一、审计信息接收者平均受教育年数
        二、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可读性分析
        三、全国审计工作会议报告可读性分析
        四、审计结果公告可读性分析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分析
    第一节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根本动因——利益冲突与协调
        一、国家审计制度利益冲突与协调的功能体现
        二、国家审计制度变迁体现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
    第二节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直接动因
        一、经济环境变迁拓展了国家审计的范围
        二、政治环境变迁丰富了国家审计的内容
        三、法律环境变迁增强了国家审计的权威性
        四、文化环境变迁更新了国家审计理念
        五、技术环境变迁创新了国家审计的方式方法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完善国家审计制度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创新国家审计的对象和内容
        一、明确审计监督全覆盖的对象和内容
        二、定期评估并更新审计对象和内容
        三、关注民营资本的运营管理情况
        四、构建对监管者再监督的有效机制
    第二节 创新国家审计的方式方法
        一、合理加大专项审计调查的比重
        二、适当增加统一组织大型审计项目的数量
        三、探索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路径
        四、全面推进数字化审计
    第三节 完善审计结果报告及公告制度
        一、明确区分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和审计结果公告的内容范围
        二、扩充政府审计工作报告的内容
        三、控制审计结果公告中正面评价的词汇数量
        四、进一步提高审计结果公告的可读性水平
    第四节 完善审计结果落实制度
        一、完善审计决定执行机制
        二、完善审计建议采纳机制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局限
    第三节 未来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后记

(3)我国矿产资源勘查开采优化布局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秩序整顿规范研究
2 矿产资源开发整合研究
3 矿业权设置方案的相关研究
4 结论与讨论
    4.1 现阶段国内对矿业权优化布局定量化方面的研究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4.2 我国矿产资源优化布局具有宏观和微观方面的概念,且相关研究工作已逐渐兼顾两类定义
    4.3 矿产资源勘查开采优化布局进入常态化管理,需加强跟踪分析方面的工作

(4)中国矿业权空间布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矿业权管理研究综述
    1.4 矿业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5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6 主要工作量
第2章 中国矿业权管理现状
    2.1 中国矿产资源法律体系
    2.2 现有的矿产资源管理制度
第3章 矿业权设置方案制度探析
    3.1 矿业权设置方案制度的推行
    3.2 矿业权管理统计分析
    3.3 对矿业权设置方案制度思考
第4章 矿业权布局研究
    4.1 矿业权设置方案与矿业权管理
    4.2 矿业权布局案例分析
    4.3 矿业权布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4 矿业权整合模式探讨
    4.5 矿业权设置的原则总结
    4.6 矿业权整合合理性边界模型
    4.7 矿业权设置方案制度优化布局的功能实现
第5章 矿业权布局模型初探
    5.1 矿区布局模型(ML模型)简介
    5.2 矿区管理综合模型(REL)中的重要系数
    5.3 矿业权布局模型中各坐标的内涵讨论
    5.4 矿业权布局模型的建立
    5.5 基于矿业权布局综合模型(REL模型)的矿区分类
第6章结论
    6.1 论文的主要结论和成果
    6.2 论文的创新点
    6.3 下一步研究
附表
参考文献
致谢

(5)内蒙古自治区矿产资源整合模式与有效途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及内容框架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1.4 完成的工作及工作量
2 我国矿产资源的整合及研究现状
    2.1 矿产资源整合的内涵
    2.2 矿产资源整合政策的提出
    2.3 我国矿产资源整合工作进展
        2.3.1 我国整合工作所取得的成绩
        2.3.2 整合的负面影响
    2.4 资源整合的理论研究现状
3 内蒙古矿产资源整合的现状与问题
    3.1 全区矿产资源概况
    3.2 全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3.3 2006 年首轮矿产资源整合工作
        3.3.1 整合的目标、范围及预期成果
        3.3.2 首轮整合取得的成效
    3.4 2010年第二轮矿产资源整合工作
        3.4.1 整合的目标、范围及预期成果
        3.4.2 第二轮整合取得的成效
    3.5 两轮整合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4 内蒙古矿产资源整合SWOT分析
    4.1 SWOT分析概论
    4.2 全区矿产资源整合的SWOT分析
        4.2.1 内在优势(Strengths)分析
        4.2.2 内在劣势(Weaknesses)分析
        4.2.3 外部机遇(Opportunities)分析
        4.2.4 外部威胁(Threats)分析
    4.3 全区矿产资源整合的SWOT分析模型
5 内蒙古矿产资源整合途径案例分析
    5.1 煤炭资源“增长型战略”整合途径研究——“鄂尔多斯模式”例析
        5.1.1 全区煤炭资源的背景资料
        5.1.1.1 全区煤炭资源的分布特点
        5.1.1.2 全区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
        5.1.2 鄂尔多斯煤炭资源整合方式与有效途径例析
        5.1.2.1 鄂尔多斯市煤炭资源分布特点
        5.1.2.2 鄂尔多斯市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5.1.2.3 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5.1.2.4 煤炭资源整合的目标方向
        5.1.2.5 “鄂尔多斯模式”的整合方式与有效途径
        5.1.2.6 “鄂尔多斯模式”的整合成效
        5.1.3 小结
    5.2 金属矿产资源“扭转型战略”整合途径研究——“赤峰模式”例析
        5.2.1 全区金属矿产资源背景资料
        5.2.1.1 全区金属矿产资源分布特点
        5.2.1.2 全区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5.2.2 赤峰市金属矿产资源整合方式与有效途径例析
        5.2.2.1 赤峰市金属矿产资源概况
        5.2.2.2 赤峰市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5.2.2.3 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5.2.2.4 资源整合的目标方向
        5.2.2.5 “赤峰模式”的整合方式与有效途径
        5.2.2.6 “赤峰模式”的整合成效
        5.2.3 小结
    5.3 非金属矿产资源“集中防御型战略”整合——“主体整合”模式例析
        5.3.1 全区非金属矿产资源背景资料
        5.3.2 乌兰察布市非金属矿产资源整合案例分析
        5.3.2.1 乌兰察布市非金属矿产资源概况
        5.3.2.2 乌兰察布市非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5.3.2.3 乌兰察布市非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5.3.2.4 乌兰察布市非金属小矿的“主体整合”的方式和途径
        5.3.2.4 “主体整合”模式的成效
        5.3.3 小结
    5.4 整装勘查——矿产资源整合的新途径(挑战型战略)
        5.4.1 整装勘查与资源整合的关系
        5.4.2 内蒙古哈达门沟金矿整装勘查区矿业权整合案例分析
        5.4.2.1 哈达门沟金矿整装勘查区矿产资源及成矿条件概述
        5.4.2.2 整装勘查区内矿业权设置现状
        5.4.2.3 整装勘查区矿业权设置方案
        5.4.2.4 整装勘查区矿业权整合的成效
        5.4.3 小结
6 矿产资源整合途径的对策研究
    6.1 科学借鉴资源整合的模式
    6.2 积极拓展资源整合的思路
    6.3 合理设定资源整合的各项考量指标
        6.3.1 最低生产规模指标
        6.3.2 资源的节约与综合利用指标
        6.3.3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与治理指标
    6.4 科学认知地质成矿规律及探、采矿权之间的差异
    6.5 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
    6.6 尊重历史、统筹兼顾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个人情况简介
附录2 附图

(6)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合理性边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内相关研究
        1.2.2 国外相关研究
        1.2.3 美国、加拿大等国与矿产资源开发整合相关的立法实践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点
2.矿产资源开发整合概述
    2.1 矿产资源开发整合的概念
        2.1.1 矿产资源开发整合的内涵与外延
        2.1.2 矿产资源开发整合与企业兼并重组的关系
    2.2 矿产资源开发整合政策的动态解析
        2.2.1 整合政策的制定
        2.2.2 整合政策的执行
        2.2.3 整合政策对企业整合行为的引导
    2.3 企业对整合政策的反应
        2.3.1 理想环境下,企业对整合政策的应对
        2.3.2 现实情况下,企业对整合政策的应对
        2.3.3 企业差异对企业整合政策反应的影响
3.矿产资源开发整合的理论分析
    3.1 整合是为了实现矿产资源开发的规模效应
    3.2 整合要实现矿产资源开发中的外部性内部化
    3.3 交易成本影响整合的实现
    3.4 边际分析有助于认识和评价整合
        3.4.1 分析矿山企业整合对企业成本和收益影响
        3.4.2 寻找矿产资源开发整合边界
    3.5 整合是一种规制
        3.5.1 矿业市场失灵需要规制
        3.5.2 规制理论的发展
        3.5.3 矿产资源开发整合主要的规制政策手段
4.整合的合理性边界分析
    4.1 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合理性边界的界定
        4.1.1 整合的资源约束条件
        4.1.2 整合的技术约束条件
        4.1.3 整合的经济约束条件
        4.1.4 整合的环保约束条件
        4.1.5 整合的安全约束条件
        4.1.6 整合的规模约束条件
        4.1.7 开发整合合理性边界函数
    4.2 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合理性边界的逻辑模型
        4.2.1 整合的边界分区
        4.2.2 科学引导整合区的整合合理性边界
    4.3 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合理性边界的动态解释及其政策内涵
        4.3.1 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合理性边界的动态解释
        4.3.2 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合理性边界的政策内涵
5.整合的收益与成本分析
    5.1 整合的收益
        5.1.1 整合收益相关主体
        5.1.2 企业收益
        5.1.3 企业外收益
        5.1.4 企业整合边际收益线变动
    5.2 整合的成本
        5.2.1 整合成本的主体
        5.2.2 企业为整合支付的成本
        5.2.3 企业外部的整合成本
        5.2.4 企业整合边际成本线的变动
    5.3 整合成本收益的影响因素
        5.3.1 政治法律环境
        5.3.2 整合市场环境
        5.3.3 整合主体行为
        5.3.4 目标主体行为
    5.4 整合成本收益与矿业经济增长相关性分析
        5.4.1 矿业经济增长的新古典模型
        5.4.2 整合成本收益对矿业经济增长要素的影响
        5.4.3 整合的本质是矿业经济增长模式的优化
6.整合合理性边界的均衡分析
    6.1 新古典经济学的整合均衡
        6.1.1 整合的企业均衡
        6.1.2 整合新古典均衡的批判
    6.2 新制度经济学的整合均衡
        6.2.1 整合的企业均衡
        6.2.2 整合的社会均衡
7 整合案例分析
    7.1 新田岭整合的基本情况
        7.1.1 整合过程
        7.1.2 整合前后的矿产资源开发指标对比
    7.2 新田岭整合的成本收益细分
        7.2.1 新田岭整合的成本
        7.2.2 新田岭整合的收益
    7.3 新田岭整合合理性边界的评价与启示
        7.3.1 新田岭整合合理性边界分析
        7.3.2 新田岭整合的启示
8 结论
    8.1 启示与建议
    8.2 研究局限和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意义和目的
    二、关于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变迁研究的现状
    三、论文的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四、理论与史料依据
    五、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章 新中国新疆工业的资源基础和历史起点
    一、新疆工业开发的经济地理条件
    二、新疆工业开发的资源优势
    三、近代新疆工业的发轫
第二章 20世纪50—70年代的新疆工业
    一、新疆现代工业的初步发展与手工业的变化(1950—1957年)
    二、新疆工业的曲折发展(1958—1977年)
第三章 改革开放时期的新疆工业(1978年至今)
    一、新疆国有工业企业管理体制的变革
    二、新疆工业经济的发展
    三、新疆非国有工业经济的发展
    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体制的恢复以及兵团工业的发展
第四章 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的工业布局与结构
    一、新疆工业布局的演变
    二、新疆工业结构的转化
第五章 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发展的特征
    一、现代工业发轫于驻疆人民解放军的大生产运动
    二、政府主导的、嵌入式工业开发方式
    三、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的资源型重工业结构
    四、"内向型"部门占多数的工业部门结构
    五、区域内发展不均衡的工业布局
    六、"三分天下"的工业格局
第六章 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发展的成效
    一、新疆工业经济规模的增长
    二、新疆工业发展与社会经济结构变迁
    三、新疆的工业化水平
第七章 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变迁中存在的问题
    一、新疆工业基础薄弱
    二、以初级产品为主的新疆工业
    三、新疆工业发展资金投入不足
    四、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对新疆工业发展的制约
    五、新疆民营经济力量薄弱
第八章 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发展的反思与借鉴
    一、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发展模式的演化
    二、现代工业的崛起和传统手工业的嬗变
    三、政府对新疆工业发展的影响
    四、市场对新疆工业发展的影响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四、甘肃省矿业秩序治理整顿工作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漳河非法采砂治理研究[D]. 潘科.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 [2]我国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内容分析法[D]. 徐纯. 武汉大学, 2017(06)
  • [3]我国矿产资源勘查开采优化布局研究现状[J]. 张博,原振雷. 矿产保护与利用, 2016(06)
  • [4]中国矿业权空间布局研究[D]. 杜雪明.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5(10)
  • [5]内蒙古自治区矿产资源整合模式与有效途径研究[D]. 郝俊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08)
  • [6]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合理性边界研究[D]. 王昆.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09)
  • [7]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变迁研究[D]. 王利中. 西北大学, 2010(09)
  • [8]保护资源 保障发展 维护权益 服务社会[N]. 安丰,杨志勇,吴梅,薄云山,贺正,马本理,李风,赵黎丽,李现文,李玉恒,陈国章,陈忠松,袁浪,王文昭,崔成多吉,王莉,王锋,张平,李萍,陈来复,谭会东,修成国,李风,王黎丽,王夏儿,张鹤林,李玉泽. 中国国土资源报, 2006
  • [9]资源保护,一场旷日持久的战役[N]. 牛耕,钱河山,唐和明,王莉芳. 甘肃经济日报, 2006
  • [10]决胜关键在开局[N]. 吴岗. 中国国土资源报, 2006

标签:;  ;  ;  ;  ;  

甘肃省矿山秩序整治工作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