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树株型变异因素分析

柳树株型变异因素分析

一、柳树株型变异的因子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廖桂宗,赵荣堂,涂忠虞,潘明建[1](1983)在《柳树株型变异的因子分析》文中研究表明 树木的不同干型和冠型组合成为各种不同的株型结构。其主要组成部分是树干、分枝及叶片。由于干、枝、叶的数量和比例不同,以及空间分布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株型结构。我们称这些影响株型结构的数量性状为株型变量。进行速生用材树种的选育,就是要从遗传组成上调整这些株型变量,使各种株型变量在相对大小上保持均衡的比例,从而组合成主干高大、干材率高的优良株型。研究株型变量的相互关系,查明各株型变量在干材生长中的作用,对用材树木育种无疑是有益的。

涂忠虞,潘明建[2](1987)在《乔木柳四个无性系的选育与利用》文中研究指明柳树是平原地区重要的绿化造林树种,其中乔木型柳树被广泛用于营造用材林、防护林及风景林。现有柳树人工林产量很低,如湖滩地(江苏洪泽湖)15年生垂柳(Salix babylonica)人工林平均树高仅6.3米,平均胸径7.5厘米,材积年平均生长量仅1.2立方米/公顷;生长较好的林分,22年生平均树高12.8米,平均胸径17.5厘米,材积年平均生长量只有4.6立方米/公顷;江滩地17年生早柳(S. matsudana)人工林,年平均材积生长量只有5.57立方米/公顷(湖北黄岗赤壁林场长江江滩);生长较好的早柳人工林,14年生年平均生长量也只有7.5立方米/公顷(山东泰安汶河河漫滩地)。在国外,优良的无性系年平均材积生长量可高达20立方米/公顷。南斯拉夫选育的白柳(S. alba)无性系7年生,年平均高生长为2.06米,胸径生长为2.54厘米,苏联乌克兰林业与农林土壤改良研究所选育的爆竹柳(S. fragilis)×白柳优良无性系,4年生树高6.8米,胸径18.8厘米;白柳×爆竹柳优良无性系,4年生树高7.2米,胸径17.3厘米。因此,选育优良无性系,

涂忠虞,潘明建[3](1991)在《柳树育种的进展与成就》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柳树树种资源丰富。根据用材、柳编及观赏等利用上的要求,选育优良无性系,能显着提高柳树人工林的效益。本文从种间及小种杂交、杂种变异及无性系遗传、优良无性系选育等方面介绍了近10年来中国柳树育种的进展与成就。

涂忠虞[4](1994)在《柳树种间杂种叶的遗传与变异》文中认为柳树种间杂种叶变异大,对垂柳(Salixbabylonica)×紫柳(S.wilsonii)、旱柳(S.matsudana)×紫柳、朝鲜柳(S.koreettsis)×(旱柳×紫柳)、卷边柳(S.siuze-vii)×紫柳、垂柳×绵花柳(S.xleucopithecia)、旱柳×(旱柳×紫柳)、簸箕柳(S.su-chowensis)×川滇柳(S.rehderiana)的F12年实生苗叶面大小、叶形、叶柄长、托叶、叶缘、叶基等遗传与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叶长、叶宽、叶长/叶宽比,多数杂种表现近似于亲本平均值,杂种间变异大于杂种内变异。叶缘、叶基及叶尖形状分别相似于母本或父本。

刘源[5](2013)在《柳树优良品种选育》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以22个柳树无性系为研究对象,历经8年,对金乡县白洼林场、冠县苗圃和菏泽东明集林场三个试验地,开展胸径、树高等生长性状的遗传变异分析、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等,并结合适应性、抗逆性等进行多性状综合选择,结论如下:1.通过开展苗期试验,得出SH-24、SH-4、D1、D34、SH-13、D108、SH-19、2460、2464等9个无性系表现较为突出。2.变异性分析表明,柳树无性系间存在广泛的变异,选择潜力较大。3.各试验林不同林龄的22个柳树无性系方差分析及多重检验表明,金乡县白洼林场试验林的8、10、15各项指标表现优异;冠县苗圃试验林各项指标排名靠前的是10、28、8、15四个系号;东明集林场试验林各项指标表现优异的有34、15、28三个系号。4.年度相关性分析表明,各性状年度之间存在着非常显着的相关关系,从而为柳树无性系的选择提供了依据。性状间相关性分析表明,材积、胸径、树高间存在较大的相关性,且材积与其他指标间存在显着正相关或负相关,说明通过材积、胸径、树高进行优良无性系直接选择比较可靠。5.区域试验遗传分析表明,树高、胸径、材积的广义遗传力都较高且稳定,可见无性系生长受环境影响较弱,受遗传控制较强,以此进行的选择是比较可靠的。6.对白洼林场22个无性系进行聚类分析表明,可将22个无性系分为5类,其中第4第5类的8、10、15无性系生长快,材积量大,可作为速生用材优良无性系的选育材料。7.耐盐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柳树无性系NaCl胁迫后SOD、POD、MDA的组间变化差异不显着,说明不同无性系耐盐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柳树幼苗可以承受0.4%以下的NaCl胁迫,0.4%-0.6%的NaCl胁迫是柳树幼苗承受的临界点,0.8%的NaCl胁迫对柳树幼苗造成实质性伤害。SH30(15)、SH19(18)生长迅速,抗盐碱能力理论上较强,值得进一步研究。8.柳树各无性系的物候期及抗性情况从观察结果来看,22个柳树无性系的物候期基本相近。22个柳树无性系总体抗病虫能力普遍较强,全部22个无性系都耐低温和干旱,抗寒抗旱能力都很强。9.综合评价表明,初步筛选出3个优良柳树无性系,分别为:15、10、8号。入选的3个柳树无性系10号的平均树高为11.80m,平均材积为0.082m3,平均胸径为13.69cm;8号的平均树高为10.79m,平均材积为0.072m3,平均胸径为13.15cm;15号的平均树高为11.02m,平均材积为0.063m3,平均胸径为12.19cm。相比对照,3个无性系的材积遗传增益依次是38.58%、29.01%、14.41%。对初步筛选出柳树的无性系,在之后的时间内还需要继续观测和试验。下一步应对这些无性系的材质性状和形质指标等进行更进一步的试验和测定,以更好地推广应用。

郭孟齐[6](2019)在《中国特有植物南荻的地理分布及生态效应评价》文中认为南荻(Miscanthus lutarioriparius Liu ex S.L.Chen&Renvoize)是我国特有的芒属植物,也是极具开发潜能的生态修复植物和生物质原料,其具有生物质产量高、光合效率强、纤维素含量高和耐贫瘠等诸多优点。近年来对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南荻这一生态友好型植物也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青睐,但迄今为止南荻在我国详细的地理分布及其规模化种植可能产生的生态效益和生态风险还不清楚。为探究“南荻分布在哪里”及“南荻规模化种植产生的生态效应如何”这两个科学问题,本文对南荻的地理分布特征、生境限制因子、潜在分布区范围、规模化种植的生态效益和生态风险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南荻的地理分布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南荻主要分布在我国湖南、湖北、浙江、安徽、江苏、江西、河南和上海的8个省份和直辖市的252个县(市),其水平分布范围为东经111.17°~121.74°,北纬26.47°~33.97°,垂直分布范围为-1~299 m。从植物区系上看,南荻分布在华东植物区系中的黄淮平原亚地区(ⅢD9a)、江汉平原亚地区(ⅢD9b)、浙南山地亚地区(ⅢD9c)和赣南-湘东丘陵亚地区(ⅢD9d)以及华中植物区系中的秦岭巴山亚地区(ⅢD10a)和川、鄂、湘亚地区(ⅢD10c)。从南荻的地理分布特征来看,洞庭湖、鄱阳湖和太湖是南荻分布的中心区域。2.南荻的生境特征南荻的生境类型较丰富,“喜水”是其主要的生境特点,其中81.83%的南荻生长在水边,18.17%的南荻生长在离水源较远的生境中;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鸡矢藤(Paederia scandens)、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和狗尾草(Setaria viridis)是南荻主要的伴生植物,此外南荻生长的土壤类型多为pH接近中性的贫瘠土。南荻分布区的年均气温为14.13~18.15°C,均值为16.33°C,年降雨量为763.00~1817.00 mm,均值为1162.97 mm;但在不同南荻分布的植物区系内,水分因子的差异性较大,其次是热量因子,而光照因子的差异性较小,根据水分因子的不同可将南荻分布的植物区系划分为3种类型(高湿润性、中湿润性和低湿润型)。南荻野生居群的表型性状变异幅度大,遗传多样性丰富,其变异系数范围为17.05%~78.98%,遗传多样性指数(H’)变异范围为1.61~1.78。最冷季节平均温度(Bio11)、温度季节性变化方差(Bio4)和最干季度平均温度(Bio9)是南荻分布的主要生境限制因子,其次是最暖季节降雨量(Bio18)和最湿季度降雨量(Bio16);而影响南荻株高和产量的主要土壤因子是土壤速效钾含量和有机质含量。3.南荻潜在的分布区用Maxent模型预测南荻潜在分布时,最佳样本量是120,预测结果较精准。南荻潜在适生范围狭小,其中高适生区主要集中在江汉平原亚地区、黄淮平原亚地区和川鄂湘亚地区;此外南荻的适生总面积为6.658×105 km2,占国土总面积的6.96%。4.南荻规模化种植的生态效益南荻具有较强的固碳能力,其净初级生产力为1.34~15.55 kg·m-2·a-1,固碳能力为0.59~6.79 kg·m-2·a-1;在南荻分布的核心区域中,洞庭湖区域的南荻固碳能力较强(0.89~6.79 kg·m-2·a-1),年固碳量较多(7.12×106~5.43×107 t),而太湖区域南荻的固碳潜能则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规模化种植南荻可较显着地提升土壤的养分含量,对土壤全氮含量的提升率最大为12.74%,其次是全磷(11.91%)和有机质含量(6.63%),而对土壤全钾含量的影响较小;种植南荻对酸性土壤的改良效果要好于碱性土壤,对0~20 cm土层的改良效果要好于20~40 cm的土层。5.南荻规模化种植的生态风险通过文献法与专家咨询法确立分布特征、扩散特征、繁殖特征、遗传特征、适应特征、危害特征和被控制特征7个方面共计33个与能源草生态风险评价相关的指标。然后通过yaahp10.1软件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各指标进行权重赋值,进而构建相应的生态风险评价体系。最后选取10种已知生态风险等级的高大禾草对该体系进行检验,并依据检验结果对评价体系的生态风险等级层次进行划分。结果表明所构建的体系可以有效地辨别出不同物种的生态风险等级,并将风险等级层次划分为高危生态风险(系统评分>74.5),一定生态风险(系统评分在54.5~74.5),基本无生态风险(系统评分<54.5)。基于能源草生态风险评价体系,对芒、五节芒、荻、南荻和奇岗的生态风险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芒、五节芒、荻、南荻、奇岗的生态风险值(R)依次是71、60、66、53和52分,即规模化种植的生态风险趋势为芒>荻>五节芒>南荻>奇岗;依据能源草生态风险评价体系划定的评判标准,奇岗和南荻为无生态风险的芒草种类,而五节芒、荻和芒为具有中低生态风险的芒草种类。

陆建军[7](2021)在《蓖麻重要农艺性状关联分析及野生种基因组组装》文中认为蓖麻,大戟科蓖麻属,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起源于非洲。蓖麻种子含油率高,其主要脂肪酸成分是蓖麻油酸,含量高达80%以上。蓖麻油具有特殊的理化性质,被广泛应用于润滑剂、化妆品、油漆、涂料、医药和燃油等领域,具有“天然石油”的美誉。蓖麻适应性广,耐盐碱和干旱,是边际性土地利用和土壤改良的最佳经济作物,这些优良品质都为蓖麻规模化栽培提供了优势基础。然而蓖麻研究起步晚,品种良莠不齐,缺乏系统的资源评价和表型鉴定,农艺性状遗传机制存在很大的空白,严重阻碍了蓖麻的育种进程。此外,起源于非洲的蓖麻也为揭示植物适应高紫外线辐射、强光和极端干燥等环境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材料。在长期的适应性进化中,野生蓖麻基因组中存在着一些重要的功能基因,为该物种适应极端环境提供了重要遗传基础,但通常由于自然选择的放松而在驯化过程中丢失。为了探讨蓖麻种质资源间的遗传变异机制以及野生蓖麻适应野生环境的内在机制,首先利用来自国内和国外405份蓖麻种质资源,开展了资源评价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其次,综合多种测序和组装方法,组装了染色体水平的野生蓖麻基因组(WT05),不仅提高了参考基因组质量,也为蓖麻研究提供精确的遗传信息。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来自非洲等地的野生蓖麻资源30份,以及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提供的来自中国24个蓖麻种植省份的地方品种和育种品系375份,开展种质资源评价。分别统计了包括蒴果开裂、内果皮厚度、百粒重、穗高、穗长、株高、雌雄花比、种子长度、种子宽度、种子体积、种子总含油率及种子蓖麻油酸等7种脂肪酸成分在内的一共18个产量和品质性状的表型数据,建立了较为全面的蓖麻群体表型组学数据库。表型数据分析发现来自非洲、中国南方、中国中部和中国北方的蓖麻品系存在较大的地理区域特征,如南方品种具有内果皮较厚,株高较高的特点,而非洲野生蓖麻资源则具有蓖麻油酸含量高,种子百粒重小等特征。(2)利用已有的上述405份蓖麻种质资源的基因组重测序结果,并结合精确的表型数据结果进行了18个产量和品质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揭示了多个影响蓖麻重要农艺性状的候选基因,其中包括表型性状株高、穗高;产量性状种子长、种子宽和百粒重;种子脂肪酸成分等。为蓖麻农艺性状改良和精准育种提供了靶标。(3)组装了一个染色体水平的野生蓖麻基因组,与之前的版本相比,在完整性和准确度方面有了显着提高。其基因组杂合率为0.337%,基因组大小为316Mb,一共10条染色体,挂载率为98.82%,组装完成后的基因组scaffold和contig N50大小分别为31.93 Mb和8.96 Mb,注释蛋白编码基因30,066个。(4)利用新获得的基因组,重新预测了两类重要的基因:蓖麻毒素编码基因和蓖麻油酸合成基因。结合RNA-seq数据分析结果对其组织特异性表达模式进行了分析,为这些基因的功能提供了新的见解。比较基因组分析发现,在蓖麻毒素A链中获得的43个蓖麻物种中特有的氨基酸肽链,这可能是蓖麻毒素毒性强的潜在候选区域。(5)通过和栽培品种NSL4773(Hale)以及其他目前已经完成基因组测序的四种大戟科植物的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发现发生正选择和家族扩张的基因明显富集在光合作用途径和DNA损伤修复通路,这与野生蓖麻适应强光强热的沙漠生境密切相关。值得注意的是,参与核苷酸切除修复(NER)和碱基切除修复(BER)的几个关键基因,如DNA连接酶1(LIG1)、DNA损伤结合蛋白2(DDB2)和DNA聚合酶(DNA polymerase)等,受到正选择作用。综上,本课题研究结果为蓖麻品种选育及农艺性状评价提供了重要参考;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揭示了重要农艺性状的潜在调控机制,为精准育种提供了靶标;组装得到的染色体水平野生基因组为研究野生资源提供了参考基因组信息;对蓖麻毒素及蓖麻油酸合成相关基因的重新预测和分析为蓖麻毒蛋白及蓖麻油酸合成提供了重要信息;最后,非洲野生蓖麻的环境适应性进化分析为植物响应环境变化而发生的基因组演化机制提供了新的证据。

万劲[8](2008)在《杨树无性系及重阳木木质能源性状的研究》文中提出通过对25个杂交杨树无性系和14个引进的杨树无性系一年生苗木、以及重阳木一、二年生萌条的生长量、生物量、光合速率、叶面积、可溶性糖、粗脂肪、纤维素、木质素、C、N、S等含量、木材密度以及热值和灰分含量等指标的测定和分析,初步评价了杂交和引进杨树无性系作为木质能源的适宜性,以及重阳木能源林的萌芽更新技术和作为木质能源的可行性,为营造能源林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技术参考。所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杨树各无性系苗期地径和苗高年生长节律均表现为慢-快-慢的生长规律,对其进行Logistic曲线拟合,将苗木整个生长时期大致划分为3个阶段,即生长前期、速生期和生长后期。对25个杂交杨树无性系的研究表明,杨树各无性系间茎干重、根干重、皮干重和总生物量差异都较明显。茎干生物量最大的为无性系Y11,Y20次之。总生物量最大的3个无性系分别为Y11、Y20和Y4;对引进的14个杨树无性系的研究表明,总生物量最大的3个无性系排序为I>L>H。2)杨树无性系有较高的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且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在不同无性系间都有极显着差异。净光合速率与苗高、地径、生物量等生长指标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在光合作用日进程中,各无性系的净光合速率均在9时达到最高值,其中,无性系Y11的净光合速率最大,达到了18.4μmol·m-2·s-1;在光合作用生长季进程中,各无性系在5月就有较高净光合速率,均在7月达到最高值,净光合速率最高的无性系为Y11,达22.8μmol·m-2·s-1。3)杨树各无性系间苗期木材基本密度差异都达极显着水平。在杂交的25个无性系中,苗期木材基本密度在0.28g/cm3以上的6个无性系是Y20>Y22>Y2>Y4>Y16>南林-95;在引进的14个无性系中,苗期木材基本密度在0.28g/cm3以上的6个无性系为K>G>H>I>B>L。4)不同器官纤维素、苯醇抽提物、木质素、可溶性糖、粗脂肪含量和灰分含量在杨树各无性系间均达到极显着差异。对39个杨树无性系(杂交的25个,引进的14个)的研究表明,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含量在茎中为最高,根和皮中次之,叶中最低。在杂交的25个杨树无性系中,茎中纤维素含量较高的无性系是Y21>Y20>Y22>Y1>Y19,木质素含量较高无性系为Y22>Y19>Y1>Y18>Y17;在引进的14个无性系中,茎中纤维素含量较高的无性系是K>H>I>G>B,木质素含量较高的无性系为G>K>H>I>B>E;灰分含量和苯醇抽提物在不同器官中以叶的含量为最高,茎的最低,各杨树无性系间存在显着差异;在引进的14个杨树无性系中,各无性系茎干部的粗脂肪含量差异幅度在2.22%—2.71%之间,粗脂肪及可溶性糖含量在14个无性系间存在显着差异。5)在杨树无性系中,各器官中C、N和P含量在参试的无性系间均达极显着差异。C在各器官中的含量约为50%,其中皮中的C含量最高,茎和叶中次之,根中最低;不同器官中,灰分元素含量差异明显,根中Al和Fe的含量最高,而Ca、Cu、K、Na、Mg和Si的含量在不同器官中均以叶最高,茎中的含量为最低。6)干重热值最高的器官为茎,皮和根次之,叶最低。在杂交的25个无性系中,茎、根、皮和叶干重热值最高的无性系分别为Y19、Y14、Y16和Y9;各无性系不同器官中,去灰分热值的大小顺序为叶>皮>茎>根。在杂交的25个无性系中,茎干去灰分热值较高的8个无性系为:Y19>Y17>Y22>I-72>Y1>Y7>南林-95>Y5;在引进的14个杨树无性系中,茎干去灰分热值较高的6个无性系为:K>I>G>H>B>E。7)通过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表明,25个杂交无性系中Y11、Y20、Y4、Y22、Y14、Y19、Y16、Y17、Y10和Y7苗期生长量大,热值较高,是综合性状较好的无性系;在引进的14个引进杨树无性系中,综合性状较好的无性系排序为I>L>H>A>K>E>B>G。8)对不同留萌条数的重阳木林分的研究表明,不同留萌数量对高生长影响差异不显着,而对粗生长的影响差异显着;从林分地上部分(干+枝)的生物生产量看,2年内不同经营模式的累计生物量生产差异不显着,其中以c4(每桩4根萌条)处理的地上部分(干+枝)的生物量最高,达50360 kg/hm2,分别比c1(每桩1根萌条)、c2(每桩2根萌条)和ck(2年生干,未平茬)生物量高7.4%、2.1%和5.7%。9)重阳木林分的净生物量与C含量、纤维素含量、木质素含量及干重热值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性;经Duncan多重比较分析,C含量与木质素含量及干重热值达到极显着相关。C含量、纤维素含量、木质素含量及干重热值在重阳木不同留萌条数之间的差异不显着,但在不同萌条年龄之间的差异显着,这对于重阳木能源用人工林经营模式、管理技术和适时利用具有指导意义。

任世奇[9](2010)在《桉树无性系胶合板材良种选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木材资源短缺,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近5年来,胶合板工业发展迅速,平均每年以63%的速度增长,但仍未能满足市场需求。另外,胶合板材以单段原木平均小头直径分级销售,缺乏检尺和分级标准,木材的合理使用未得到充分体现。对营林者来说主要注重单位面积产量,而生产企业则更加关注单位材积单板出材率和价值,质量决定价格,单板出材率与质量则决定木材价值。目前,有研究表明影响单板出材率和木材质量的因素主要有节子、弯曲度,但均未作系统深入的研究。桉树(Eucalypt)作为南方速生丰产林的战略树种,其不同无性系品种之间的木材特性差异大。因此,为定向培育单板出材率高和质量品质优的桉树胶合板材,选择具有优良遗传品质的无性系,是提高单板出材率和品质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11个5年生、10个6年生、1个9年生和1个11年生桉树无性系为材料,对立木的生长和材性性状、原木的外观形质性状、单板的出材率和质量等级进行研究,得到以下结果:(1) 11个5年生桉树无性系间和10个6年生桉树无性系间的胸径、树高、树皮厚度、去皮材积均存在极显着差异,具有较大的选择空间,其中以树皮厚度差异最大。11个5年生桉树无性系的去皮材积从大到小排序为:DH201-2、GL9、EC33、LM1、EC48、DH32-22、LH1、EC40、U6、EC42、TM3。10个6年生桉树无性系的去皮材积从大到小排序为:GL4、GL9、DH32-22、LH5、EC34、M1、UC184-1、DH201-2、LH1、SH7,以尾巨桉无性系名列前茅。(2) 11个5年生桉树无性系间和10个6年生桉树无性系间的木材密度和弹性模量均存在极显着差异,具有较大的选择空间,但生长应变无显着性差异。5年生桉树无性系间弹性模量的差异较大,可根据培育目的,定向选择具有相应木材密度和弹性模量的无性系品种,而6年生桉树无性系间弹性模量差异较小(小于木材密度),其原因可能是相互比较的无性系不同。无性系间生长应变无显着差异,各无性系内单株间的生长应变差异较大。(3)弯曲度是降低单板出材率和价值的最主要因子,弯曲度每增加1%,出材率就降低3.9~10.5%,其次尖削度也是降低单板出材率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对原木形质分析,得知11个5年生和10个6年生桉树无性系间的弯曲度和尖削度均无显着性差异。因此,对弯曲度和尖削度进行选择,改良时,要注重细微差别。同时,11个5年生桉树无性系间的原木节子数、大头圆润度和10个6年生桉树无性系间的小头直径、原木节子数、大头圆润度均无显着性差异,而此两个年龄段无性系间的其余原木形质性状均存在显着差异,但这些性状对单板材的选择意义不大。(4)在11个5年生、10个6年生、1个9年生和1个11年生桉树无性系的单板表面缺陷中,死节是降低单板质量等级的最主要因子,裂缝和孔洞对单板质量等级也有显着影响。(5)在决定单板出材率和价值的主要因素中,材积对5、6年生桉木起主导作用,比重达58.9%,其次是弯曲度和尖削度,共占比重41.1%;材积对9、11年生大径级桉木的作用仍居首位,比重为50.7%,较5、6年生无性系比重略有下降,弯曲度和尖削度共占比重49.3%,较5、6年生无性系比重略有上升。(6) 11个5年生桉树无性系中的EC33、DH32-22、LM1、GL9和10个6年生桉树无性系中的GL4、EC34、DH32-22、GL9作为胶合板材分别较其同龄的其余无性系具有更高的价值。(7)针对5、6年生桉木和9、11年生大径级桉木,无损检测技术所测值(Pilodyn、Fakopp、CIRAD-Forest Method轴向生长应变仪)均不能对单板出材率和价值作直接预测,但能对生长量进行预测,从而间接地对单板出材率和价值进行评估。

李瑞国[10](2007)在《藏陕云贵川五省区苦荞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提出苦荞是重要的药食同源作物,其特有的营养组成对满足当前人们营养平衡的需求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其药用价值更深层次的发掘研究,苦荞已成为人们研究关注的焦点。且由于苦荞属廖科,其栽培利用,对于缓和当前栽培作物单一化趋势有一定缓解作用。苦荞研究起步较晚,进展缓慢,当前生产利用品种还存在着产量低、倒伏严重等一系列问题,研究发现特异、专一型的苦荞原材料,应用于苦荞育种和生产当中,对适应苦荞产业化开发当中各种不同类型产品生产的需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利用长随机和内含子切接点引物的PCR技术标记方法,结合形态学的农艺性状分析方法,对来自藏、陕、云、贵、川五省区的108份苦荞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研究中首先采用因子分析法对苦荞遗传资源农艺性状数据进行归纳合并,进一步进行系统聚类分析;接着采用长随机和内含子切接点引物的PCR技术标记分析,将PCR扩增条带转化为[1,0]矩阵,计算遗传相似系数,并进行聚类分析,构建相应的进化树。所得结果主要如下:1.农艺性状分析显示,108份供试材料之间有明显的差异,8个数量性状变异系数(CV%)由大到小依次为:主茎粗36.73%,主茎分枝28.50%,叶宽21.77%,株高20.80%,叶长20.34%,主茎节数18.35%,千粒重12.37%,生育日数10.89%。11个描述性状也都有一定的变化量,其中粒色有9种之多。聚类结果显示:所有材料可以分为4大类12亚类,各类别之间数量性状差异明显,但是地域性不明显,每一省供试材料都被分到不同的类别当中,反映出藏、陕、云、贵、川五省区苦荞资源类型的丰富多样性。2.PCR分子标记结果表明,所有供试材料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57-0.95之间,平均值为0.77,表明供试材料之间有一定的遗传差异,但是总体差异相对较小,提示我们在今后的苦荞资源搜集中应进一步拓宽搜集的地域,以期搜集到更多生态类型的遗传资源。聚类结果将材料分为13类,其中前9类86份材料属于主聚类区,互相之间遗传相似系数较大,第10到13类与之差异较大;且类别之间区域性较明显,可较好地反映苦荞遗传资源的来源和部分农艺性状的差异。3.来源于陕西省汉中留坝的材料1081,在PCR分子标记的聚类分析中独立于聚类主群体之外,是一个较为特殊的苦荞遗传资源,进一步分析发现其生育日数较短,可作为速生型材料应用;而来源于陕西汉中宁陕县的1100号材料,来源于西藏昌都地区类乌齐的材料XZK042、林芝地区察隅的材料XZK008以及来源于四川省凉山金阳县的材料SCK021在各自类别中也比较特殊,且特点鲜明,在利用中值得关注。

二、柳树株型变异的因子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柳树株型变异的因子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5)柳树优良品种选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柳树形态特性描述
    1.2 柳树评价选育研究的重要性
        1.2.1 柳树的经济价值
        1.2.2 柳树的生态及美学价值
        1.2.3 柳树的文化价值
    1.3 林木良种选育
    1.4 柳树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5 本研究技术路线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
        2.2.1 苗期试验材料来源
        2.2.2 初选试验材料及来源
        2.2.3 耐盐试验材料及来源
    2.3 试验方法
        2.3.1 苗期试验
        2.3.2 区域试验
        2.3.3 抗性试验
        2.3.3.1 耐盐试验
        2.3.3.2 抗病虫性调查
        2.3.3.3 抗寒性及抗旱性调查
        2.3.4 物候期观测
        2.3.5 统计与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苗期试验结果
        3.1.1 柳树无性系扦插成活率
        3.1.2 苗木的生长节律
        3.1.3 生长性状分析
        3.1.3.1 地径生长测定
        3.1.3.2 苗高生长测定
        3.1.3.3 地径、苗高生长综合分析
    3.2 物候期观测
    3.3 无性系生长量分析
    3.4 无性系变异分析
        3.4.1 金乡县白洼林场
        3.4.2 冠县苗圃
        3.4.3 东明集林场
    3.5 方差分析
        3.5.1 变异水平方差分析
        3.5.2 性状指标多重检验
        3.5.2.1 金乡县白洼林场
        3.4.2.2 冠县苗圃
        3.5.2.3 东明集林场
    3.6 相关性分析
        3.6.1 年度相关性分析
        3.6.2 指标相关性分析
    3.7 遗传力分析
    3.8 聚类分析
    3.9 抗逆性分析
        3.9.1 耐盐试验
        3.9.1.1 幼苗生物量和形态指标分析
        3.9.1.2 盐胁迫对幼苗叶片 SOD 酶活性的影响
        3.9.1.3 盐胁迫对幼苗叶片 POD 酶活性的影响
        3.9.1.4 盐胁迫对幼苗叶片 MDA 含量的影响
        3.9.2 无性系抗性调查
    3.10 无性系综合选择
        3.10.1 优良无性系的遗传增益
        3.10.2 优良无性系确定
4 讨论
    4.1 早期选择的意义
    4.2 多点试验的优点
    4.3 多指标综合评价
    4.4 本研究的不足和建议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中国特有植物南荻的地理分布及生态效应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南荻种质资源的研究进展
        1.1.1 南荻的生物学特征
        1.1.2 南荻的分类和分布
        1.1.3 南荻的生理特性
        1.1.4 南荻的细胞学与分子生物学
        1.1.5 南荻的繁育及栽培管理
        1.1.6 南荻的逆境适应性
        1.1.7 南荻的综合应用
    1.2 植物规模化种植的生态效应评价
        1.2.1 植物规模化种植的生态效益评价
        1.2.2 植物规模化种植的生态风险评价
    1.3 立项依据
        1.3.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3.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3 研究可行性分析
第二章 南荻的地理分布与生境特征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南荻地理分布图的制作
        2.1.2 南荻野生居群生境特征的分析
        2.1.3 南荻潜在分布区预测的数据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南荻的地理分布特征
        2.2.2 南荻的生境特征
        2.2.3 南荻潜在分布区的预测
    2.3 讨论
        2.3.1 南荻地理分布范围的变化
        2.3.2 南荻生境多样性的探讨
        2.3.3 南荻生境限制因子的分析
        2.3.4 南荻潜在分布区的预测分析
        2.3.5 南荻种质资源的保护措施
    2.4 结论
第三章 南荻规模化种植的生态效应评价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生态效益评价的试验设计
        3.1.2 生态风险的评价体系与评估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南荻规模化种植的生态效益评价
        3.2.2 南荻规模化种植的生态风险评价
    3.3 讨论
        3.3.1 南荻规模化种植产生的生态效益分析
        3.3.2 南荻规模化种植产生的生态风险分析
    3.4 结论
第四章 全文总结
    4.1 全文总结
    4.2 研究创新点
    4.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在读期间学术论文成果
附录1 南荻种质资源分布点
附录2 南荻部分标本图片
附录3 不同生境下的南荻照片

(7)蓖麻重要农艺性状关联分析及野生种基因组组装(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蓖麻简介
    1.2 国内外蓖麻品种培育及栽培现状
    1.3 蓖麻农艺性状及抗性研究进展
    1.4 蓖麻油脂生物合成研究进展
    1.5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在植物遗传育种研究中的应用
    1.6 测序技术的发展
    1.7 染色体辅助组装测序
    1.8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目的及意义
        1.8.1 研究内容
        1.8.2 技术路线
        1.8.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 蓖麻种质资源评价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收集与群体构建
        2.1.2 田间栽培与保育
        2.1.3 重要农艺性状鉴定
        2.1.4 表型组学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表型组统计学分析
        2.2.2 品种的地域差异
        2.2.3 野生和栽培品种差异
        2.2.4 性状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因子分析
    2.3 讨论
第3章 蓖麻重要农艺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群体过滤得到用于关联分析的变异位点统计
        3.2.2 蓖麻种子脂肪酸关联分析
        3.2.3 蓖麻种子大小相关性状分析
        3.2.4 蓖麻株型相关性状关联分析
        3.2.5 一因多效基因分析
    3.3 讨论
第4章 野生蓖麻基因组组装
    4.1 材料和方法
        4.1.1 材料选取及测序
        4.1.2 基因组大小估计
        4.1.3 基因组草图组装
        4.1.3.1 基因组初步组装
        4.1.3.2 序列去污染
        4.1.3.3 Hi-C辅助组装染色体水平基因组
        4.1.4 基因组注释
        4.1.5 全基因组复制
        4.1.6 重复序列鉴定和LTR插入时间估算
        4.1.7 组装质量评估
        4.1.8 基因组序列比较
        4.1.9 基因家族及系统发育分析
        4.1.10 GO和 KEGG分析
        4.1.11 基因进化选择分析
        4.1.12 蛋白三维结构建模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基因组大小预估
        4.2.2 基因组组装结果
        4.2.3 基因组注释结果
        4.2.4 重复序列注释及插入时间估计
        4.2.5 大戟科物种的进化树构建以及分化时间推算
        4.2.6 基因组加倍事件分析
        4.2.7 野生与栽培蓖麻基因组的比较分析
        4.2.7.1 共线性分析
        4.2.7.2 基因组遗传变异分析
        4.2.7.3 基因结构注释
        4.2.8 蓖麻毒素基因的注释
        4.2.9 油脂合成基因鉴定
        4.2.10 野生蓖麻响应强紫外辐射的适应性进化
        4.2.11 基因家族扩增分析
        4.2.12 比较基因组揭示野生蓖麻具有更强的抗性机制
    4.3 讨论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杨树无性系及重阳木木质能源性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选题的意义
        1.1 能源危机
        1.2 环境污染
        1.3 能源安全问题
    2. 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2.1 可再生能源的概念
        2.2 可再生能源的种类及其应用
        2.3 可再生能源的现状
    3. 生物质能
        3.1 生物质能的地位
        3.2 生物质能的种类
        3.3 生物质能的特点
        3.4 国内外生物质能源研究动态
        3.4.1 国外研究动态
        3.4.2 国内研究动态
        3.5 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现状
        3.5.1 开发利用概况
        3.5.2 国外研究进展
        3.5.3 国内研究进展
    4. 能源林的研究和发展潜力
        4.1 能源林的特点
        4.2 国内外能源林研究动态
        4.2.1 一般概况
        4.2.2 国外研究动态
        4.2.3 国内研究动态
        4.3 我国发展能源林的潜力
    5. 我国能源林木质能源开发前景及存在问题
        5.1 开发前景
        5.2 存在问题
    6. 论文研究的目标与技术路线
        6.1 论文研究的目标
        6.2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杂种杨树无性系木质能源性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地概况
        1.3 研究方法
        1.3.1 生长量年动态分析
        1.3.2 年生物量测定
        1.3.3 光合速率的测定
        1.3.4 叶面积
        1.3.5 木材密度测定
        1.3.6 C含量测定
        1.3.7 纤维素含量测定
        1.3.8 木质素含量测定
        1.3.9 灰分含量测定
        1.3.10 热值测定
        1.4 数据分析处理
        1.4.1 苗高和地径曲线拟合
        1.4.2 苗高和地径综合评价
    2. 结果与分析
        2.1 杨树无性系苗高和地径生长动态
        2.1.1 苗高生长节律差异
        2.1.2 地径生长节律差异
        2.2 苗高和地径差异分析
        2.3 杨树无性系间生物量的差异
        2.3.1 根生物量差异
        2.3.2 茎生物量差异
        2.3.3 总生物量差异
        2.4 杨树无性系叶片性状差异分析
        2.5 杨树无性系光合特性的比较研究
        2.5.1 光合作用的日动态变化
        2.5.2 光合作用的年动态变化
        2.6 杨树无性系木材密度和化学成分分析
        2.6.1 木材基本密度
        2.6.2 化学成分
        2.7 杨树无性系树体元素含量差异
        2.7.1 C含量差异
        2.7.2 矿质元素含量差异
        2.8 杨树无性系热值差异分析
        2.8.1 干重热值
        2.8.2 去灰分热值
        2.9 杨树无性系生长及热值性状的相关分析
        2.9.1 生长性状与叶片性状相关分析
        2.9.2 生长性状与光合指标相关分析
        2.9.3 叶片性状与光合指标相关分析
        2.9.4 去灰分热值与木材性质相关分析
        2.10 杨树无性系的综合评价及苗期选择
    3. 小结
第三章 引进杨树无性系木质能源性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地概况
        1.3 研究方法
        1.3.1 生长量年动态分析
        1.3.2 生物量测定
        1.3.3 C含量测定
        1.3.4 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1.3.5 粗脂肪含量的测定
        1.3.6 木材基本密度的测定
        1.3.7 纤维素含量测定
        1.3.8 木质素
        1.3.9 去灰分热值
        1.3.10 灰分
        1.4 数据分析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无性系生长动态分析
        2.1.1 苗高及地径生长动态分析
        2.1.2 苗高及地径生长量差异分析
        2.2 各无性系生物量差异分析
        2.3 各无性系植株内主要营养物质含量的差异分析
        2.3.1 C含量差异
        2.3.2 可溶性糖含量比较
        2.3.3 粗脂肪含量比较
        2.4 各无性系木材密度和化学成分的差异分析
        2.4.1 木材基本密度
        2.4.2 纤维素含量
        2.4.3 木质素含量
        2.4.4 灰分含量
        2.5 各无性系干重热值与去灰分热值的差异分析
        2.6 美国引种不同杨树无性系相关性分析与综合评价
        2.6.1 不同杨树无性系苗期各生长量和生物量相关分析
        2.6.2 不同杨树无性系化学内含物质和燃烧特性相关分析
        2.6.3 一年生美国引种杨树无性系综合评价
    3. 小结
第四章 重阳木萌芽更新及其木质能源性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计
        1.3 调查研究方法
        1.3.1 生长量调查
        1.3.2 生物量调查
    2. 结果与分析
        2.1 重阳木不同留萌数量生长量的差异
        2.1.1 高生长
        2.1.2 地径生长
        2.2 生物量生产
        2.3 木材基本密度的差异
        2.4 C含量的差异
        2.5 纤维素含量的差异
        2.6 木质素含量的差异
        2.7 热值差异
        2.8 灰分含量的差异
        2.9 重阳木不同留萌条各指标相关性分析
    3. 小结
第五章 初步结论和讨论
    1. 杨树无性系苗期生长差异
    2. 杨树无性系叶片性状差异
    3. 杨树无性系光合特性差异
    4. 杨树无性系木材基本密度的差异
    5. 杨树无性系化学成分差异
    6. 杨树无性系元素含量差异
    7. 杨树无性系热值差异
    8. 杨树无性系可溶性糖和粗脂肪含量差异
    9. 杨树无性系综合评价结果
    10. 重阳木不同留萌条的比较
第六章 本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1. 本研究的创新点
    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详细摘要

(9)桉树无性系胶合板材良种选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3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胶合板材优良无性系选择研究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方法
        2.3.1 生长性状调查
        2.3.2 材性性状调查
        2.3.3 取样
        2.3.4 原木外观形质测定
        2.3.5 原木旋切
        2.3.6 单板表面缺陷检测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5 结果与分析
        2.5.1 无性系的生长性状结果与分析
        2.5.2 无性系的材性性状结果与分析
        2.5.3 无性系的原木外观形质结果与分析
        2.5.4 无性系的单板质量等级结果与分析
        2.5.5 无性系的单板出材率结果与分析
        2.5.6 无性系的单段原木价值和单位材积价值结果与分析
        2.5.7 决定单板出材率和价值的主要因素分析
        2.5.8 胶合板材多性状综合评估及无性系选择
        2.5.9 小结
第三章 无损检测技术运用于胶合板材的间接选择研究
    3.1 试验地概况
    3.2 试验材料
    3.3 试验方法
        3.3.1 PILODYN 仪的工作原理与使用方法
        3.3.2 FAKOPP 仪的工作原理与使用方法
        3.3.3 生长应变仪 CIRAD-Forest Method 的工作原理与使用方法
    3.4 数据统计与分析
    3.5 结果与分析
        3.5.1 PILODYN 变异规律对单板出材率和价值的影响
        3.5.2 应力波传播速度对单板出材率和价值的影响
        3.5.3 生长应变对单板出材率和价值的影响
        3.5.4 胶合板材间接预测体系的建立
    3.6 结论
第四章 大径材桉木旋切板的出材率和品质研究
    4.1 试验地概况
    4.2 试验材料
    4.3 试验方法
    4.4 数据统计与分析
    4.5 结果与分析
        4.5.1 生长和材性性状结果与分析
        4.5.2 原木外观形质结果与分析
        4.5.3 单板表面缺陷等级结果与分析
        4.5.4 单板出材率结果与分析
        4.5.5 单段原木价值和单位材积价值结果与分析
        4.5.6 单板出材率、单段原木价值和单位材积价值与生长、材性和原木形质的相关分析
        4.5.7 大径级桉木作胶合板材的间接预测分析
        4.5.8 无损检测指标与单板出材率、单段原木价值和单位材积价值的相关分析
        4.5.9 大径级桉树无性系胶合板材价值主导因子评定
    4.6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10)藏陕云贵川五省区苦荞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文献综述
    1.1 荞麦生产概况
    1.2 荞麦营养及综合利用
        1.2.1 营养价值
        1.2.2 药用价值
        1.2.3 其他功能
    1.3 遗传多样性研究
        1.3.1 遗传多样性的含义
        1.3.2 影响遗传多样性的因素
        1.3.3 遗传多样性研究的意义
        1.3.4 遗传多样性研究的方法
        1.3.5 遗传多样性研究的取样方法
        1.3.6 荞麦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1.4 本研究意义及思路
第二章苦荞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计
        2.1.2 观查记载项目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数量性状与形态性状表现
        2.2.2 农艺性状因子分析
        2.2.3 农艺性状聚类分析
    2.3 小结
第三章西藏苦荞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分析
        3.2.1 PCR 扩增的多态性
        3.2.2 苦荞资源遗传相似性分析
        3.2.3 苦荞资源聚类分析
    3.3 小结
第四章云贵川苦荞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分析
        4.2.1 PCR 扩增的多态性
        4.2.2 苦荞资源遗传相似性分析
        4.2.3 云贵川各省苦荞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4.2.4 苦荞资源聚类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藏陕云贵川苦荞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2 结果分析
        5.2.1 PCR 扩增的多态性
        5.2.2 五省苦荞资源遗传相似性分析
        5.2.3 各省苦荞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5.2.4 苦荞资源聚类分析
    5.3 小结
第六章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1.1 形态学标记
        6.1.2 分子标记
        6.1.3 特殊材料
    6.2 讨论
        6.2.1 农艺性状与分子标记聚类结果比较
        6.2.2 分子标记的稳定性
        6.2.3 材料来源与数量
        6.2.4 农艺性状调查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柳树株型变异的因子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柳树株型变异的因子分析[J]. 廖桂宗,赵荣堂,涂忠虞,潘明建.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3(04)
  • [2]乔木柳四个无性系的选育与利用[J]. 涂忠虞,潘明建. 江苏林业科技, 1987(03)
  • [3]柳树育种的进展与成就[A]. 涂忠虞,潘明建. 中国林木遗传育种进展, 1991
  • [4]柳树种间杂种叶的遗传与变异[J]. 涂忠虞. 江苏林业科技, 1994(02)
  • [5]柳树优良品种选育[D]. 刘源. 山东农业大学, 2013(05)
  • [6]中国特有植物南荻的地理分布及生态效应评价[D]. 郭孟齐.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1)
  • [7]蓖麻重要农艺性状关联分析及野生种基因组组装[D]. 陆建军.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2021(01)
  • [8]杨树无性系及重阳木木质能源性状的研究[D]. 万劲. 南京林业大学, 2008(11)
  • [9]桉树无性系胶合板材良种选育研究[D]. 任世奇.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0(05)
  • [10]藏陕云贵川五省区苦荞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D]. 李瑞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06)

标签:;  ;  ;  ;  ;  

柳树株型变异因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