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实人生价值观对中国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

务实人生价值观对中国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

一、实用主义人生价值观对我国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王丹[1](2020)在《“网红”现象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涵,是全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的高度凝结。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将其融入到社会发展中的各个方面,落实到每个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行为中。大学生肩负着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使命,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落到实处,将其转化为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网络作为社会文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成员的影响较大。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正确的价值观对他们的人生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为了进一步探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本研究根据大学生热衷于接受网络新事物这一特点,从当前“网红”现象的社会影响力着手,结合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理论研究,对“网红”现象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个案访谈法对陕西省具有代表性的五所高校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大学生对“网红”现象的认知现状,分析“网红”现象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意志等方面的影响;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着手,探讨“网红”现象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影响。提出要有效发挥“网红”的正能量作用,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目标;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和法治建设,营造良好的网络发展阵地;强化“网红”榜样作用,引导大学生健康发展,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

黄丽娟[2](2020)在《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新媒体是新的科学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不同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旧媒体”的新型媒体形态,如电子杂志、电子报纸、移动电视、互联网络、智能手机、触摸媒体等,也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时下,学界普遍认为新媒体已成为促发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之一,对广大受众的思想意识、社会认知、行为举止等等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以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社会思潮作为意识形态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反映社会矛盾显隐、社会主题转换、社会发展趋向、社会动态进程、时代精神变迁的“感应器”和“晴雨表”。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仍然存在着诸如利益多元依旧明显、贫富差距依旧存在、生态环境仍有破坏、贪污腐败仍有滋生等问题。这些问题为各种社会思潮兴风作浪提供口实,并为其利用新媒体肆意传播提供了先决条件。伴随着网络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三观”尚未完全定型,且正处于人生“拔节孕穗”的重要时节,正处于从青涩懵懂走向成熟稳重的重要阶段,极易被新媒体包裹的各种社会思潮所影响而不察觉。传播媒介一直以来就承担着意识形态功能,“大众媒介给人的初始印象是传播信息和提供娱乐的载体,但实质上大众媒介在现代社会却发挥着思想引领、政治控制等功能。”①社会思潮与新媒体“携手同行”对大学生思想意识产生了更深刻的影响。新媒体不同于传统媒体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信息的传播更加亲民、平等、渗透、无障碍等。这些特点为各种社会思潮在网络空间的大肆传播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同时,各种社会思潮又充分利用新媒体的诸多特点进行广泛传播并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产生深远影响。因此,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及其运用的普及,大学生受到社会思潮影响的程度在不断加深,反过来又为社会思潮的传播和影响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形成某种恶性循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进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产生影响。“思想催生行为、激发行为,也限定行为。”①思想意识是行为的先导,人的任何一种行为都是在思想意识的指导之下进行的。思想意识,尤其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政治观,将直接决定着人的行为取向、行为方式和行为力度。因此,本研究从新媒体和社会思潮基本概念入手,研究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政治观)的影响。通过开展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影响的问卷调查研究,系统梳理和研究影响的表象和本质,总结不同国家在不同时代应对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影响的经验教训。最后,思考新媒体时代消除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不良影响的对策,尝试破解和应对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理论和实际难题,拓展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领域,丰富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内容,掌握新媒体时代意识形态斗争的主动权、话语权和领导权。文章全文共分为七个部分,其中包括绪论、五章正文和结语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从四个部分进行总体概述,包括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创新与不足。第一章,新媒体时代的社会思潮与大学生。本章主要从国内及国外众多学者的研究出发,阐释什么是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时代到来的深远影响,同时也对新媒体时代的社会思潮传播的特点和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重点阐述了借助新媒体广泛传播的12种社会思潮和新媒体时代易受社会思潮影响的大学生。第二章,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调查。本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调查说明。第二部分主要通过对1724份问卷调查情况的统计分析,整理出调查发现的主要问题及相关数据。第三部分是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双重影响,即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第四部分是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特征,主要是受众的广泛化与路径的裂变性、信息的碎片化与观点的完整性、语言的大众化与内容的政治性、形式的多变化与目标的一致性。第三章,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内容、方式及原因。本章主要从三个部分入手展开论述。一是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四个方面;二是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的四种主要方式:传统方式与现代方式并行;显性方式与隐性方式重叠;单一方式与综合方式交叉;平面方式与立体方式同步;三是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原因分析。即以调查研究为基础,现实问题为重点,着重分析了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不同原因,主要包括国际原因、社会原因、教育原因、新媒体原因、大学生自身原因等五个方面。第四章,应对社会思潮利用媒体传播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经验教训借鉴。首先,中国共产党利用媒体加强青年社会主义教育的历史经验教训总结。这一部分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利用媒体教育引导青年走上革命道路的经验与教训、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利用媒体教育引导青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改革开放时期利用媒体教育引导大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验与教训。其次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中错误应对社会思潮利用媒体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教训反思。再次是以埃及和突尼斯为例,反思中东北非部分国家应对社会思潮利用媒体影响大学生不力而导致社会动荡的原因以吸取教训。最后是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四个发达国家借助媒体应对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经验借鉴。第五章,新媒体时代消除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不良影响的对策。这一章主要针对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五个方面原因,从高度重视新媒体时代和正确对待社会思潮的影响、凝聚价值目标共识、回应社会热点问题、遵循思政工作“三大规律”并抓好思政课改革创新、用好新媒体以切实提高舆论引导和网络治理水平、提升大学生媒体素养等方面采取相应对策消除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不良影响。结语部分对文章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提出了文章中的不足之处和今后可能拓展的研究及未来的展望。

李静[3](2020)在《移动短视频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作为网络信息新载体之一的移动短视频,凭借创作方式灵活、内容精练短小、传播时效性强、社交互动便捷等优势,逐渐发展成为人们生活中传播信息和日常交流的重要平台。大学生作为互联网应用的主力军,由于自身独立开放、可塑性强,具有强烈的个人意识,已经成为移动短视频的主要创造者和传播者。在网络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他们对移动短视频的认知情况、使用态度、使用情况各不相同,这导致大学生在接触移动短视频的过程中,其价值观容易受到移动短视频不同程度的影响。当前,高校学生与移动短视频二者间的联系日益密切,移动短视频对大学生各方面价值观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究其原因,主要包括政府相关部门、移动短视频行业、高校、学生等各方面因素。相关主管部门监管不力,管理稍有滞后;移动短视频行业责任意识欠缺,重效益轻责任;高校新媒体教学体系不够完善,效果差强人意;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不足,自我管理意识不够等。以上这些不足都会进一步加深移动短视频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要想完善培育大学生价值观,势必要促使相关主管部门、移动短视频行业、高校、学生等不同主体发挥合力,管好用好移动短视频,共同构建培育大学生价值观的有效路径。政府层面,健全移动短视频相关法律,充分发挥相关部门主导权,加强网络监管与技术把关;移动短视频行业层面,平台建立积极舆论导向,完善平台视频审核机制,提高平台社会责任意识,发挥行业自律性;学校层面,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营造良好校园网络文化环境,主动推进校园短视频传播阵地;学生层面,提高学生思想境界,提高学生辨别能力,强化学生自律意识。

秦明[4](2020)在《消费社会视域下大学生人生观培育研究》文中指出大学生是是肩负民族复兴大任的中流砥柱。青年大学生的人生观状况关乎整个未来社会和国家的价值取向。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逐渐完善,我国经济发展取得重大进步的同时,西方消费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发展也对我国带来极大冲击。消费主义作为一种消费至上、金钱至上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其所承载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不仅直接冲击着大学生的消费理念,更深刻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探究消费社会视域下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问题既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要求,也是时代发展提出的新的教育课题。本研究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着重论述了消费社会和大学生人生观基本理论问题。首先,对消费社会相关概念做了分析,明确了消费社会的具体内涵,分析了消费社会的主要特征。其次,对人生观的含义、内容、分类进行了阐释,本部分的论述为正文第二、第三和第四部分的研究写作提供了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了消费主义对大学生人生观产生影响的主要原因。首先,市场经济和消费转型为消费主义的传入提供了进路。当前大学生绝大多数是“00后”,深受消费主义思潮的侵袭和影响。其次,大众传媒的普及和迅速发展促进了消费主义在大学生中的传播和发展。最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关于消费教育、人生观教育的盲点和不足,也是主要原因之一。第三部分对消费社会视域下大学生人生观的困境进行了解读。第一,在消费社会中,大学生个性的表达倾向于借助于单一的符号形象,从而导致自身主体价值的缺失。第二,大学生在消费社会中人生态度的迷失。人生态度呈现出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渐强,索取观念渐增,享乐意识偏重的主要特点。第三,大学生在消费社会中正确人生目的的偏离。第四部分探讨了消费社会视域下大学生人生观的培育路径。首先,培育主体角度:大学生要正确认知人生价值,争做有理想信念的时代青年。其次,培育载体角度:家庭、学校、社会要形成合力,引领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最后,培育环境角度: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抵御消费主义思潮的肆意蔓延。

廖成琼[5](2020)在《新时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培育研究》文中提出人生价值观是人们对人生的内涵、意义、目的和人与社会关系等人生价值观问题所持的根本看法,是人生观的核心内容,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及其重要的指导作用。新时代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培育其人生价值观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现实课题,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新时代大学生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目前,新时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呈现出人生价值理想现实化、人生价值目标物质化、人生价值关系个人化、人生价值实现佛系化等不良倾向。造成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存在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大学生自身的主观条件欠缺,高校的培育效果不佳,以及社会和家庭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负面影响。为此,新时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培育,在内容上,要着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人生价值理想培育,个人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的人生价值目标培育,“美好生活需要”的人生自我价值培育,“以人民为中心”的人生社会价值培育,以及奋斗、创新和合作精神、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中的人生价值实现培育;在原则上,要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指导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引领原则,培育内容、培育资源的融合性和针对性原则,以及“三全育人”的整体效果最优原则;在路径上,要强化新时代人生价值观的理性认知、重视社会实践的内化作用,融入“心忧天下”的古代故事和近现代英雄模范人物的感人事迹,发挥网络媒体作用、增强新时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培育效果,优化新时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培育的整体环境,等等。论文在逻辑结构上由五个部分组成,具体安排如下:第一部分绪论,是对新时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进行阐述,并进行国内外的文献综述梳理,对本文研究基本内容、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做出清楚的说明。第二部分梳理总结了人生价值观的相关概念及其培育的理论基础。阐释了价值、人生价值、人生价值观的基础概念,辨析了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异同,概括总结了马克思主义人生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新时代人生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了理论指导。第三部分新时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培育的时代背景和重要意义。分析了新时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培育的背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界综合国力竞争异常激烈以及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及其培育与新时代的要求尚存较大差距。新时代对大学生进行人生价值观培育的意义在于:有助于大学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求、丰富和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第四部分新时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现状——基于问卷调查的分析。通过调查,分析了新时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积极表现与存在的问题,并基于此基础上,从自身、高校、社会以及家庭剖析了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第五部分新时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培育的内容、原则和策略。构筑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培育体系,并立足于人生价值观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时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培育的策略。

周强[6](2020)在《新自由主义对大学生政治信仰的负面影响研究》文中提出新自由主义产生于20世纪20、30年代,它继承了古典自由主义的基本思想,其中主要以自由化、市场化和私有化等为核心内容,是一种以反对凯恩斯主义和社会主义而存在的社会思潮。20世纪70、80年代,随着新自由主义登上西方政治历史舞台,它才逐渐上升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并且对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多领域产生一定的影响,成为了一种政治-经济范式的意识形态。随着新自由主义在西方政治领域的运用与发展,以及在国际战略策略上的现实需要,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目的性地把新自由主义作为实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向国际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主要理论形态,并通过意识形态渗透,企图控制和遏制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推进,新自由主义对我国的影响已经持续了40多年,在这期间,新自由主义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渗透到国内,其中对大学生的影响较为明显,尤其是大学生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政治信仰。新自由主义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产物,它自始至终都是为资本主义发展服务的,其中一些极端和狭隘的思想与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存在很大差异,这将会对大学生自身的政治信仰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在一些大学生中出现了政治信仰不坚定、政治认知模糊、政治情感淡化和政治行为功利化等信仰问题。因此,在新时代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今天,引导大学生正确地看待新自由主义思潮,积极探索消除其产生负面影响的有效对策,不仅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而且还能够帮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伟大事业培育出有信仰、有信念和有理想的社会主义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本文首先通过运用文献分析法,遵循纵向剖析和横向对比分析原则,把新自由主义的本质从复杂的理论体系中剥离出来,与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进行比较分析,充分揭露出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性和危害性。其次,找到新自由主义影响大学生政治信仰的研究契合点,通过运用问卷调查法,准确把握新自由主义对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产生负面影响的基本现状,在此基础上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炼出大学生政治信仰受到新自由主义负面影响的主客观两方面原因。最后,通过运用综合分析法,对新自由主义产生的负面影响和原因进行综合分析,提出消除新自由主义对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产生负面影响的可行性对策。

丁瑞斯[7](2020)在《历史虚无主义影响下我国“95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化,思想文化领域繁荣以及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新兴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转型,但不能忽视这些发展的背后却隐藏着一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暗流涌动,试图寻找滋养和发展的沃土。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对于“意识形态问题”“信仰教育问题”和“历史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相关重要讲话。特别对于历史虚无主义的相关问题,他即表明了态度,也发表了观点,为我们研究此类问题提供了思路和方向。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对于理论武装需要紧握在手,才能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扎根。反对新时期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是新形势下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当前研究我国“95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重要影响因素。近几年,我国发展进入新时代,我国“95后”大学生是中国青年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主力军,他们也是在校期间的主要成员。引导我国“95后”大学生消解历史虚无主义的消极影响,培育新时代发展情况下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重要课题。本文研究的对象是我国“95后”大学生,是指1995年及以后出生,进入到高等院校学习未毕业的中国在校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时代发展的推动下,我国“95后”大学生正历经高校生活,大学期间作为他们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塑造的关键时期,如何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信仰是促进当前社会良性、可持续发展必须思考的问题,对我国“95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现状进行系统的分析,并对其信仰教育提出建设性建议,对于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有重要意义。鉴于此,研究历史虚无主义对“95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影响,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立足于文献研究法和调查问卷法,梳理当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内涵和时代特征,同时阐明历史虚无主义的内涵和新特征,针对两者的关系,以及两者在“95后”大学生身上的表现,归纳出我国“95后”大学生因受历史虚无主义影响下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中出现的误区,针对出现的误区进行归纳分析,进而提出有效施策意见。具体来说,本论文拟从以下四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绪论。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和历史虚无主义的发展背景做了简要的叙述。分析国内外对于二者的研究现状,阐述本文选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及历史虚无主义基本概述。阐明当前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相关概念和历史虚无主义的基本内涵。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首要主题,是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3.18”重要讲话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根本,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因此,加强、改进和发展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解决高校怎么培养出人才的关键。与此同时,在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上,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唯心主义的思潮,总是大行其道,它大肆否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诋毁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和建设成果,进而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此把握历史虚无主义的含义,避免其对大学生思想造成误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三部分,我国“95后”大学生信仰教育的调查分析。主要分析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现实情况和“95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发展态势。着重研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影响所出现的问题,并开展调查研究,得出其问题表现,进而分析其影响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主要因素。整体而言,我国“95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呈现出积极的态势,体现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同性在逐步增强,重要性在逐步提升。但不能忽视历史虚无主义对其影响所呈现消极的表现。一方面,间接影响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目标不清晰、教育内容不及时和教育方式不灵活;另一方面,直接影响体现在历史虚无主义影响大学生的信仰教育环境娱乐化氛围过重、对国家发展的不自信和教育主体价值判断的片面性上。依据上述产生的影响体现,本文从隐性原因、外在原因和内在原因三个层面进行分析。第四部分,我国“95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有效施策。针对上述历史虚无主义对我国“95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表现和造成的原因,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环境、教育主体和教育体系几方面,对当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现状提出建设性的实施意见,以期达到能在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中,强化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培育。一是丰富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从确保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层面设立教育目标,把握时代发展趋势与时俱进地更新教育内容;利用对时政热点的结合来完善教育阵地。二是全社会协同优化环境。从优化政治信仰教育环境到强化政治信仰认同,从增强政治信仰教育精神到提升政治信仰教育高度来激发大学生国家认同。三是完善教育体系。倡导沉浸式体验,重视差异化实践,强化理论与实践的整体提升,以尽可能多的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事件节点到来之际,了解我国“95后”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情况,帮助和引导其形成符合社会和时代发展需求的正确观念,不仅是高校政治信仰教育的重点,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心。

刘彩云[8](2020)在《00后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策略研究》文中指出人生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正确地选择人生道路、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实现人生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等发挥着引领学生人生观的独特作用。00后大学生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群体拥有其特有的人生观特点,这些特点给大学生人生观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因此,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要高度重视00后大学生人生观教育,发挥人生观教育的引领作用。当前00后大学生人生观特点中反映出来的问题,显示出了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不足。这些不足需要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根据00后大学生的人生观特点进一步改进工作,不断满足00后大学生人生观发展的需求,才能帮助他们解决人生观方面的问题,促进00后大学生的人生观不断往正确的方向平稳发展。论文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创新点和不足。第二部分,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首先,给研究对象00后大学生下定义,概括了人生观的含义,阐述了人生观教育的主要内容和主要形式等。其次,梳理了马克思主义人生观理论、国家主要领导人对人生观及人生观教育的论述、其他关于人生观和人生观教育的理论作为本文的理论基础。最后,论述了00后大学生的人生观特点和人生观教育的关系,作为本文的写作依据和支撑。第三部分,00后大学生人生观特点。笔者通过分析调查问卷得出了00后大学生人生观的部分特点。社会理想坚定,人生目的高远、人生态度积极、认同主流价值观是其人生观特点中可喜的四个方面。而个人理想不稳定、实现人生目的的路径不明确、挫折意识不明显、个人价值不高远这四个方面是00后大学生人生观特点中所呈现出来的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第四部分,00后大学生人生观问题的原因。造成00后大学生人生观问题的原因来自高校人生观教育、家庭人生观教育和学生自我人生观教育等方面。这些原因阻碍了人生观教育帮助解决00后大学生人生观问题作用的发挥。这些原因分别是:人生理想教育脱离学生生活、人生和职业规划教育未落实、人生态度教育作用发挥不足、人生价值观教育引导作用不强。第五部分,00后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策略。主要内容是阐述如何利用人生观教育去帮助解决00后大学生人生观方面的问题。笔者建议可从高校、家庭和大学生自身三个角度来解决00后大学生人生观方面的主要问题。

王浩业[9](2019)在《人生价值实现视阈下的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研究》文中认为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阶段性奋斗目标,以形象化、大众化的口吻描绘了是中华民族的百年夙愿,成为响亮的奋进口号,得到了中华儿女的热烈响应和拥护。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阶段,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全体全国人民,尤其是一代代青年人的不懈努力。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奋斗历程和中国梦的实现过程高度切合。从人生价值实现的视角出发,中国梦是大学生人生价值实现的引领和支撑,为大学生人生价值实现提供平台和环境,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唯有在中国梦的建设中充分实现。也正是在大学生人生价值的实现过程中汇集起实现中国梦的推动力量。关注大学生人生价值实现,就能将中国梦和大学生的奋斗、成长密切结合在一起,找到中国梦教育的切入点和发力点。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中国梦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是实现党的奋斗目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能够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助力大学生人生价值实现。通过问卷调查、专家访谈,以及文献分析的方法得出,目前大学生中国梦教育作为理想信念教育的组成部分,得到一定的重视,较为普遍的开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时还存在教育内容不系统、教育方法相对简单、教育形式偏于传统的问题,导致教育对象的理解和认识不到位,教育效果有待深化。究其原因,主要是对中国梦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充分,对教育内容的把握不很到位,对教育对象的关切不够深入,教育的合力和氛围还未充分形成。从切合教育对象的需求出发,把中国梦教育放到大学生人生价值实现的视阈下,为大学生中国梦教育找寻新途径,提供新方法,追求最佳效果。为此,在大学生中国梦教育中,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遵循方向性、主体性、层次性、渗透性、一致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的基本教育原则,做到互相呼应、并行发力、共同作用;创新教育理念,紧扣中国梦的梦想特性和理想信念本质,落实大学生人生价值关切;优化基本方法,提高教育方法的实效性和创新性;强化教育过程,做到贯穿始终,贴切入微;转变教育方式,突出时代特性和针对性;完善工作机制,实现全覆盖,做到坚强有力;使中国梦的概念、由来、意义、内涵、指引和实现途径等内容入脑入心,激发大学生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热情和信心,作为人生价值实现的必然,深化为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发进取、开拓创新的不竭动力。

孙树彪[10](2019)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立德树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立德树人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使命。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事关当代教育发展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论述,深刻诠释了内涵式教育的本质使命是培养大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所以在新形式下如何发挥教育的立德树人功能,已成为当前高校发展所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立德树人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举措。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新时期教育体制改革发展的要求,它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对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积极的意义。立德树人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精神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基础的变革,先进的生产力必然产生先进的社会思想和文化,开辟了人的发展新路。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做“人”和做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被提上了日程。具备社会主义觉悟,德才兼备的劳动者是民族振兴的重要资源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所以内涵式发展中立德树人工作显得非常重要。立德树人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理念的继承和发展,是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会更好地弘扬中国精神,反对西方和平演变和改革开放中产生的功利主义等腐朽思想,能有效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为发展先进的社会主义生产力提供智力支持。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具体形态,而人的发展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目的和基本内容,贯穿社会历史发展的始终,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最终目的。内涵式教育中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大学精神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精神资源,是教育最本质的精神力量和构建社会主义新文明的关键,显示了大学生命力的根本所在,贯彻了党的群众路线,体现了以人为本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价值,会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新时期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的具体体现,对新时期高校及相关社会领域的发展起到了价值导向功能。本论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包括选题背景和意义、研究现状和方法,创新点与难点。第二部分是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的“立德树人”之路。主要阐述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说明了内涵式发展是在马克思主义和科教兴国战略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履行教育本身立德树人使命的需要,对突破传统外延式教育发展模式局限有着积极作用。第三部分则为“立德树人”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中的基本内涵。科学地分析了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内涵,阐释了“立德树人”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和立德树人在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第四部分是立德树人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中承担的重大使命。结合现实需要论述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需要培养人和人才的重要性。明确了高等教育中人是目的,人的价值导向等问题,并进一步阐明了人和人才二者的关系。第五部分论述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实现“立德树人”的关键要素。内涵式教育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大学精神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新形势下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系统分析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立德树人必要性和存在的问题。通过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调查问卷法和多学科综合研究法,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培养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大学精神,并结合现实需要,有针对性地探讨了教育的立德树人功能和优化途径,明确了新时期立德树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尝试从培育大学生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大学精神角度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进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实用主义人生价值观对我国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实用主义人生价值观对我国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网红”现象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问卷调查法
        1.3.3 个案访谈法
    1.4 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基本理论
    2.1 “网红”
        2.1.1 “网红”的概念
        2.1.2 “网红”的类型
        2.1.3 “网红”现象发展历程
    2.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2.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2.2.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征
        2.2.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2.3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基本理论
        2.3.1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2.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2.3.3 大众传播理论
        2.3.4 受众心理效应
    2.4 “网红”现象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2.4.1 “网红”现象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便利
        2.4.2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红”作品的创造
第三章 “网红”现象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调查
    3.1 调查设计
        3.1.1 调查目的
        3.1.2 调查方法
        3.1.3 调查对象
    3.2 大学生对于“网红”现象的认知现状
        3.2.1 大学生对“网红”现象的了解程度及认识途径
        3.2.2 大学生关注的“网红”类型及关注动机
        3.2.3 大学生关注的“网红”内容及评价
    3.3 “网红”现象对大学生的影响
        3.3.1 “网红”现象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
        3.3.2 “网红”现象对大学生意志的影响
        3.3.3 “网红”现象对大学生行为的影响
    3.4 “网红”现象对大学生教育的影响
        3.4.1 正能量“网红”的影响
        3.4.2 负能量“网红”的影响
第四章 “网红”现象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影响分析
    4.1 “网红”现象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积极影响
        4.1.1 弘扬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
        4.1.2 倡导道德规范和社会和谐
        4.1.3 传递正能量和高雅健康人生观
    4.2 “网红”现象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消极影响
        4.2.1 宣扬个人主义,损害国家利益
        4.2.2 挑战道德底线,弱化社会责任意识
        4.2.3 传播负能量和低级庸俗价值观
第五章 有效发挥“网红”作用,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5.1 发挥“网红”正能量作用,培养大学生正确价值目标的形成
        5.1.1 加强政治价值观教育,建设繁荣富强的国家
        5.1.2 加强道德价值观教育,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5.1.3 加强人生价值观教育,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5.2 推进文化和法治建设,营造良好的网络发展阵地
        5.2.1 积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
        5.2.2 积极加强网络文化法治建设
    5.3 强化“网红”榜样作用,引导大学生健康发展
        5.3.1 引导大学生形成科学的职业观
        5.3.2 为大学生正确的社会行为提供示范
        5.3.3 激励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理念
第六章 结束语
    6.1 小结
    6.2 研究的再思考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2)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㈠选题缘由
        ㈡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㈠国内研究
        1. 有关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2. 有关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3. 有关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4. 有关“互联网+”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5. 有关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㈡国外研究
        1. 关于互联网与意识形态传播的研究
        2. 关于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㈠研究思路
        ㈡研究方法
    四、 研究创新与研究不足
        ㈠研究创新
        ㈡研究不足
第一章 新媒体时代的社会思潮与大学生
    第一节 新媒体时代及其影响
        一、 新媒体时代
        二、 新媒体时代的影响
    第二节 新媒体时代的社会思潮
        一、 新媒体与社会思潮传播
        二、 借助新媒体传播的主要社会思潮
        三、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传播的特点
        四、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传播的影响
    第三节 新媒体时代易受社会思潮影响的大学生
        一、 大学生是新媒体的忠实拥趸者
        二、 大学生是社会思潮的易感人群
        三、 大学生是社会思潮的再传播者
第二章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调查
    第一节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调查说明
        一、 问卷设计说明
        二、 问卷调查说明
    第二节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调查的情况
        一、 调查的基本情况
        二、 调查的具体情况
    第三节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双重影响
        一、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正面影响
        二、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负面影响
    第四节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特征
        一、 受众的广泛化与路径的裂变性
        二、 信息的碎片化与观点的完整性
        三、 语言的大众化与内容的政治性
        四、 形式的多变化与目标的一致性
第三章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内容、方式及原因
    第一节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主要内容
        一、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世界观
        二、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人生观
        三、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价值观
        四、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政治观
        (一) 淡化大学生政治情感
        (二) 动摇大学生政治意志
        (三) 颠覆大学生政治认同
        (四) 瓦解大学生政治信念
    第二节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主要方式
        一、 传统方式与现代方式并行
        二、 显性方式与隐性方式重叠
        三、 单一方式与综合方式交叉
        四、 平面方式与立体方式同步
    第三节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主要原因
        一、 国际原因:社会思潮成为西方国家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武器
        二、 社会原因:社会思潮以某些社会现实问题为基础影响大学生
        三、 教育原因:社会思潮放大主流意识形态的某些局限影响大学生
        四、 新媒体原因:社会思潮利用新媒体特点影响大学生
        五、 大学生自身原因:大学生易受社会思潮打造的“网络舆论场”影响
第四章 应对社会思潮利用媒体传播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经验与教训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利用媒体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教育的历史经验教训
        一、 革命时期利用媒体教育引导青年走上中国革命道路
        二、 建设时期利用媒体教育引导大学生探索社会主义建设
        三、 改革开放时期利用媒体教育引导大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二节 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中错误应对社会思潮利用媒体影响大学生的教训反思
        一、 国内舆论失控:苏联解体中的殷鉴昭示
        二、 西方操控媒体:东欧剧变中的惨痛教训
    第三节 中东北非部分国家应对社会思潮影响不力而导致社会动荡的警醒
        一、 维基革命:突尼斯政治动乱中新媒体为助推器
        二、 推特助力:埃及国家政变中新媒体变身组织者
    第四节 发达国家应对社会思潮利用媒体影响大学生的经验教训
        一、 意识形态渗透:媒体是美国意识形态渗透的新型武器
        二、 公众观点塑造:媒体是英国塑造公众观点的重要工具
        三、 教化教育推进:媒体是德国推进教化教育的特殊载体
        四、 普罗大众动员:媒体是法国动员民众斗争的主要战场
第五章 新媒体时代消除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不良影响的对策
    第一节 高度重视新媒体时代并正确对待社会思潮的影响
        一、 新媒体时代完全改变了信息的传递及其影响
        二、 实事求是地正确对待社会思潮的传播与影响
    第二节 价值引领:在凝聚价值目标共识中应对意识形态渗透
        一、 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多元社会思潮
        二、 用核心价值观引领多元社会思潮
        三、 用浩然正能量引导多元社会思潮
        四、 用豁达包容心对待多元社会思潮
    第三节 回应现实:在回应社会现实与热点问题中构建和谐社会环境
        一、 提高因事而化的针对性
        二、 增强因时而进的时代性
        三、 彰显因势而新的鲜活性
    第四节 守正创新:在遵循规律和思政课改革创新中补齐教育短板
        一、 遵循和运用“三大规律”以做好思政工作
        二、 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以提升铸魂育人实效
        三、 以“八个相统一”为要求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
        四、 以“三进和两入”为目标推进思政课话语体系重构
    第五节 化堵为疏:在用好新媒体中切实提高舆论引导和网络治理水平
        一、 创新宣传理念以占领新媒体宣传阵地
        二、 创新宣传手段以多渠道开展宣传工作
        三、 创新基层工作以努力贴近大学生实际
        四、 创新新媒体监管以清朗网络舆论空间
    第六节 提升素养:在提升大学生媒体素养中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 提升学生对新媒体上不良信息的应对能力
        二、 教育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思潮的本质与危害
        三、 积极与各种新媒体上不良社会思潮作斗争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一
附录 二
    一、 访谈对象的基本情况
    二、 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一、 发表论文
    二、 主持课题
    三、 参与课题

(3)移动短视频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二、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三、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述评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重难点与创新点
        一、研究的重点
        二、研究的难点
        三、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移动短视频与大学生价值观相关理论阐述
    第一节 移动短视频相关理论概述
        一、移动短视频的内涵
        二、移动短视频的特点
        三、移动短视频的类型
        四、移动短视频迅猛发展的原因
    第二节 大学生价值观相关理论概述
        一、价值观的内涵
        二、大学生价值观的内涵及特征
        三、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因素
        四、大学生确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
    第三节 移动短视频与大学生价值观的关系
        一、移动短视频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践行
        二、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移动短视频的建设与发展
第三章 移动短视频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调研概况
        一、调研的主要内容
        二、调研对象基本情况
    第二节 移动短视频在大学生中的传播状况
        一、大学生对移动短视频的认知情况分析
        二、大学生对移动短视频的使用情况分析
        三、大学生对移动短视频的所持态度分析
        四、调查情况小结
    第三节 移动短视频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
        一、移动短视频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
        二、移动短视频对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消极影响
        三、移动短视频对大学生经济价值观的消极影响
        四、移动短视频对大学生文化价值观的消极影响
第四章 移动短视频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消极影响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相关主管部门监管乏力
        一、移动短视频相关法律法规内容欠缺
        二、移动短视频相关法律法规制定迟缓
        三、移动短视频相关监管部门职责模糊
    第二节 移动短视频平台过度追求经济效益
        一、移动短视频平台创作门槛过低
        二、移动短视频审核过程不严谨
        三、移动短视频企业社会责任感不强
    第三节 高校新媒体素质培养效果不佳
        一、高校媒介素养教育普及不全面
        二、部分教师对移动短视频的影响力认识有待提高
        三、高校移动短视频阵地建设不规范
    第四节 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不足
        一、自我规划不够
        二、辨别能力不强
        三、自律意识不高
第五章 应对移动短视频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消极影响的策略
    第一节 相关主管部门加强监管
        一、健全移动短视频相关法律
        二、充分发挥政府相关部门主导权
        三、加强网络监管与技术把关
    第二节 移动短视频行业加强自律
        一、行业建立积极舆论导向
        二、完善平台视频审核机制
        三、提高平台社会责任意识
    第三节 高校加强正向引导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二、营造良好校园网络文化环境
        三、有序推进移动短视频阵地建设
    第四节 学生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一、提高学生思想境界
        二、提高学生辨别能力
        三、强化学生自律意识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移动短视频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问卷调查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4)消费社会视域下大学生人生观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现状
        1. 国内外关于消费社会的研究现状
        2. 国内外关于大学生人生观研究现状
    (三) 研究方法
    (四) 创新之处
一、 消费社会及大学生人生观相关概念概述
    (一) 消费社会的内涵及特征解析
        1. 注重物质的消费和享受
        2. 消费是一种地位认同、自我表达的有效方式
        3. “生存即消费”的人生理念和生活方式
    (二) 大学生人生观的内涵及构成
        1. 人生观的含义
        2. 人生观的内容
        3. 人生观的分类
        4. 大学生人生观的含义及特征
二、 消费主义对大学生产生影响的原因解读
    (一) 市场经济和消费转型为消费主义的传入提供了进路
    (二) 大众传媒促进了消费主义的传播和发展
    (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盲点和不足
    (四) 大学生自身心理因素的影响
三、消费社会视域下大学生人生观的困境分析
    (一) 大学生在消费社会中主体价值的缺失
        1. 个性表达借助于符号形象: 大学生个性的丧失
        2. 消费模式表现为接受性消费: 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丧失
        3. 消费行为表现出从众性: 大学生创造性维度的消弭
    (二) 大学生在消费社会中人生态度的迷失
        1. 大学生实用主义渐浓,理想信念淡化
        2. 大学生功利主义渐强,道德意识薄弱
        3. 大学生索取观念渐增,奉献精神不足
        4. 大学生享乐意识偏重,进取意识弱化
    (三) 大学生在消费社会中正确人生目的的偏离
        1. 消费社会的物欲性特征导致大学生消费观念产生冲突
        2. 消费社会的虚假性特征阻碍大学生正确人生观目的的形成
        3. 消费社会的控制性特征削弱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大学生中的主导地位
四、消费社会视域下大学生人生观培育的路径
    (一) 培育主体:大学生要正确认知人生价值,争做具有理想信念的青年
        1. 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认同,增强精神力量
        2. 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提升精神境界
    (二) 培育载体:家庭学校社会要形成合力,引领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
        1. 重视家庭教育对于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基础性作用
        2. 切实发挥高校对于大学生人生观念培育的主渠道作用
        3. 依托新兴媒体发挥主主流媒体的立场引导和价值导向作用
    (三) 培育环境:营造良好的生态消费环境,抵御消费主义思潮的肆意蔓延
        1. 加强公共媒体的正确引导和监管,营造良好的社会消费风气
        2.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艰苦奋斗精神以为主导的校园风气
        3. 发挥家庭组织的移默化教育作用,营造勤俭节约良好的家庭风气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5)新时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和简要评价
        1.2.1 研究现状和动态概述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外研究现状
        1.2.4 简要评价
    1.3 基本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的重难点和创新之处
        1.3.1 基本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的重难点和创新之处
2 人生价值观的概念梳理和马克思主义人生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2.1 人生价值观的概念梳理
        2.1.1 价值与人生价值
        2.1.2 人生观与价值观辨析
        2.1.3 人生价值观的内涵和类型
    2.2 马克思主义人生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2.2.1 以实现共产主义作为人生价值的最高理想
        2.2.2 以无产阶级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人生价值的最终目标
        2.2.3 以个人对社会作贡献作为人生价值的根本标准,以集体主义作为根本取向
3 新时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培育的时代背景和重要意义
    3.1 新时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培育的时代背景
        3.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确定了新目标
        3.1.2 人工智能、第四次工业革命蓬勃发展,世界综合国力竞争异常激烈
        3.1.3 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及其培育与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尚存较大差距
    3.2 新时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培育的重要意义
        3.2.1 新时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培育有助于大学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
        3.2.2 新时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培育有助于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现实需求
        3.2.3 新时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培育有助于丰富和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4 新时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现状——基于问卷调查的分析
    4.1 新时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问卷调查说明
    4.2 新时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积极表现
    4.3 新时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存在的主要问题
        4.3.1 人生价值理想现实化倾向
        4.3.2 人生价值目标物质化倾向
        4.3.3 人生价值关系个人化倾向
        4.3.4 人生价值实现“佛系”化倾向
    4.4 新时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4.4.1 大学生自身树立新时代人生价值观的主观条件欠缺
        4.4.2 高校新时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培育的效果不佳
        4.4.3 社会和家庭环境对新时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负面影响
5.新时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培育的内容、原则和策略
    5.1 新时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培育的内容
        5.1.1 人生价值理想培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5.1.2 人生价值目标培育: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
        5.1.3 人生自我价值培育:着力“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需要的满足
        5.1.4 人生社会价值培育:养成“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
        5.1.5 人生价值实现培育之一:增强奋斗精神、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
        5.1.6 人生价值实现培育之二: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中
    5.2 新时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培育的原则
        5.2.1 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指导原则
        5.2.2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引领原则
        5.2.3 坚持培育内容、培育资源的融合性和针对性原则
        5.2.4 坚持理论和方法在培育对象和培育内容上的适切性原则
        5.2.5 坚持“三全育人”的整体效果最优原则
    5.3 新时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培育的路径
        5.3.1 强化新时代人生价值观的理性认知,重视社会实践的内化作用
        5.3.2 融入“心忧天下”的古代故事和近现代英雄模范人物的感人事迹
        5.3.3 发挥网络媒体作用,增强新时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培育效果
        5.3.4 优化新时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培育的整体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新自由主义对大学生政治信仰的负面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1.研究创新点
        2.研究不足之处
一、新自由主义与政治信仰基本概念阐述
    (一)新自由主义基本概述
        1.新自由主义定义
        2.新自由主义观点
        3.新自由主义本质
    (二)政治信仰基本概述
        1.政治信仰定义
        2.政治信仰特征
        3.政治信仰功能
二、新自由主义对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产生的负面影响
    (一)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1.调查目的和意义
        2.调查的基本情况及数据分析
    (二)新自由主义对部分大学生政治信仰产生负面影响的具体内容
        1.新自由主义动摇了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2.新自由主义模糊了大学生的政治认知
        3.新自由主义淡化了大学生的政治情感
        4.新自由主义助长了大学生的政治功利思想
三、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受到新自由主义负面影响的原因
    (一)客观原因
        1.新自由主义利用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复杂形势进行传播
        2.新自由主义部分观点满足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需求
        3.部分高校应对新自由主义的影响不到位
    (二)主观原因
        1.大学生自身政治认知不够深刻
        2.大学生自身特征易受新自由主义影响
四、消除新自由主义对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产生负面影响的对策
    (一)增强大学生对新自由主义不良思想的“免疫力”
        1.从理论上揭露新自由主义“谎言”
        2.加强“四个自信”教育,增强大学生自觉抵制新自由主义的信心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坚定大学生的政治信仰
        1.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确保大学生政治取向的正确性
        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增进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
        3.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大学生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柱
        4.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筑牢大学生共同的思想基础
    (三)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认知水平
        1.完善教育制度是大学生政治认知水平得以提升的重要前提
        2.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是大学生政治认知水平得以提升的重要依托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大学生政治认知水平得以提升的重要保障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大学生的政治情感
        1.加强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建设
        2.加强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建设
    (五)注重高校政治实践社团建设,促进大学生的政治行为
        1.扩大高校政治实践社团覆盖面
        2.高校政治实践社团融入思政课教学体系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致谢

(7)历史虚无主义影响下我国“95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理论背景
        1.1.2 现实背景
    1.2 国内外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趋势与不足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主要拟创新点和难点
        1.4.1 主要拟创新点
        1.4.2 难点
    1.5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第2章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及历史虚无主义基本概述
    2.1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概述
        2.1.1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内涵
        2.1.2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时代特征
        2.1.3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对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影响
    2.2 历史虚无主义基本概述
        2.2.1 历史虚无主义的内涵
        2.2.2 历史虚无主义的新特征
        2.2.3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影响
    2.3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关系
    2.4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与历史虚无主义的关系
        2.4.1 时间与空间的关系
        2.4.2 历史与现实的关系
        2.4.3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2.4.4 世界与人生的关系
        2.4.5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第3章 我国“95后”大学生信仰教育的调查分析
    3.1 调查的基本情况
        3.1.1 问卷的设计
        3.1.2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3.1.3 调查对象基本信息
        3.1.4 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3.2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对“95后”大学生信仰教育的积极影响
        3.2.1 积极影响的典型表现
        3.2.2 积极影响典型表现的归因分析
    3.3 历史虚无主义对“95后”大学生信仰教育的消极影响
        3.3.1 消极影响的典型表现
        3.3.2 消极影响典型表现的归因分析
    3.4 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影响分析
        3.4.1 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冲击
        3.4.2 历史虚无主义影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分析
第4章 我国“95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有效施策
    4.1 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确保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4.1.1 围绕意识形态安全确定教育目标
        4.1.2 把握时代发展趋势制定教育内容
        4.1.3 结合时政热点完善体系化教育阵地
    4.2 全社会协同优化环境,激发大学生国家认同
        4.2.1 优化政治信仰教育环境,以境育人
        4.2.2 强化政治信仰教育认同,以情感人
        4.2.3 增强政治信仰教育精神,以神引人
        4.2.4 提升政治信仰教育高度,以志励人
    4.3 完善教育体系,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4.3.1 集成教育内容和方式,倡导沉浸式体验
        4.3.2 重视教育差异化教学,促进行为价值认同
        4.3.3 强化理论与实践教育系统提升,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录 我国95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现状调查问卷

(8)00后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调查研究法
        1.3.3 描述性研究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
2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00后大学生
        2.1.2 人生观
        2.1.3 人生观教育
    2.2 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主义人生观理论
        2.2.2 国家主要领导人对人生观及人生观教育的论述
        2.2.3 其他关于人生观及人生观教育的理论
    2.3 00后大学生人生观特点与人生观教育的关系
        2.3.1 掌握00 后大学生的人生观特点是开展好人生观教育的前提
        2.3.2 人生观教育为00 后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提供帮助和指导
3 00后大学生人生观特点
    3.1 社会理想坚定但个人理想不稳定
    3.2 人生目标高远但实现路径不明确
    3.3 人生态度积极但挫折意识不明显
    3.4 认同主流价值但人生价值不高远
4 00后大学生出现人生观问题的原因
    4.1 人生理想教育脱离学生生活
        4.1.1 高校人生理想教育针对性不强
        4.1.2 家庭对孩子的期望值和要求高
        4.1.3 学生惰性思想和缺乏奋斗精神
    4.2 人生和职业规划教育未落实
        4.2.1 高校人生和职业规划教育工作不到位
        4.2.2 家庭人生和职业规划教育理念不恰当
        4.2.3 学生人生和职业规划意识差能力不足
    4.3 人生态度教育作用发挥不足
        4.3.1 高校未充分重视人生态度教育
        4.3.2 家庭开展人生态度教育难度大
        4.3.3 学生没意识到人生态度的作用
    4.4 正确价值观引导作用不明显
        4.4.1 各种错误价值观的阻碍
        4.4.2 家庭成员不当价值观念
        4.4.3 学生的价值体系未建立
5 00后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策略
    5.1 高校占领好人生观教育的主阵地
        5.1.1 重视理想信念教育
        5.1.2 落实人生规划教育
        5.1.3 系统优化人生态度教育
        5.1.4 开展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5.2 发挥家庭人生观教育的积极作用
        5.2.1 家庭做好人生理想指导
        5.2.2 重视家庭人生规划教育
        5.2.3 促进家人人生态度的积极
        5.2.4 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3 学生做好人生观自我教育
        5.3.1 自觉将个人理想转化为行动
        5.3.2 主动做好自身人生阶段规划
        5.3.3 激发自身树立正确人生态度
        5.3.4 认同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人生价值实现视阈下的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选题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点及重点难点
2 人生价值实现基本理论
    2.1 人生价值的基本内涵
        2.1.1 价值
        2.1.2 人生价值
        2.1.3 人生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
    2.2 人生价值的实现
        2.2.1 人生价值实现的内涵
        2.2.2 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
        2.2.3 人生价值实现的途径
        2.2.4 人生价值实现的评价
    2.3 人生价值理论
        2.3.1 马克思人生价值理论
        2.3.2 毛泽东人生价值观
        2.3.3 邓小平关于人生价值论述
        2.3.4 江泽民关于人生价值论述
        2.3.5 胡锦涛关于人生价值论述
        2.3.6 习近平关于人生价值论述
    2.4 大学生人生价值
        2.4.1 大学生人生价值观
        2.4.2 大学生人生价值追求
        2.4.3 大学生人生价值追求的影响因素
3 中国梦的缘起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
    3.1 中国梦理论概述
        3.1.1 中国梦的源起
        3.1.2 中国梦的内涵
        3.1.3 中国梦的意义
        3.1.4 中国梦的实现
    3.2 中国梦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
        3.2.1 中国梦创造大学生成长新环境
        3.2.2 中国梦提供大学生成长新动力
        3.2.3 中国梦开辟大学生理想信念新境界
    3.3 中国梦与大学生人生价值实现的关系
        3.3.1 中国梦当然也是大学生的梦
        3.3.2 中国梦引领大学生人生价值实现
        3.3.3 大学生人生价值在实现中国梦过程中实现
        3.3.4 大学生人生价值实现过程中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推动力量
4 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基本要求
    4.1 开展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重要意义
        4.1.1 实现党的奋斗目标的需要
        4.1.2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4.1.3 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4.1.4 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需要
    4.2 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目标
        4.2.1 树立实现中国梦的信心
        4.2.2 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4.2.3 确立共产主义理想
        4.2.4 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
    4.3 开展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基本原则
        4.3.1 方向性原则
        4.3.2 主体性原则
        4.3.3 层次性原则
        4.3.4 渗透性原则
        4.3.5 一致性原则
        4.3.6 开放性原则
        4.3.7 实践性原则
    4.4 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主要内容
        4.4.1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4.4.2 实现中国梦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4.4.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实现中国梦的总指引
        4.4.4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
        4.4.5 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大学生的时代责任
5 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5.1 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现状
        5.1.1 教育基本实现全覆盖
        5.1.2 教育体系比较完备
        5.1.3 教育效果初步显现
    5.2 大学生中国梦教育存在的问题
        5.2.1 教育内容不够系统
        5.2.2 教育方法相对简单
        5.2.3 教育形式偏于传统
        5.2.4 教育效果有待深化
    5.3 大学生中国梦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5.3.1 对开展中国梦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5.3.2 对中国梦教育的内容认识不深刻
        5.3.3 对大学生自身关注不够
        5.3.4 开展大学生中国梦教育没有形成合力
        5.3.5 大学生中国梦教育校园氛围不浓厚
6 基于人生价值实现视阈的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方法、路径和机制
    6.1 创新教育理念
        6.1.1 紧扣梦想特性
        6.1.2 紧扣大学生人生价值实现关切
        6.1.3 紧扣远大理想信念
    6.2 优化基本方法
        6.2.1 理论教育法
        6.2.2 实践锻炼法
        6.2.3 榜样示范法
        6.2.4 比较鉴别法
        6.2.5 自我教育法
    6.3 强化教育过程
        6.3.1 贯穿大学生在校期间
        6.3.2 制定不同阶段教育目标
        6.3.3 激发大学生主体意识
        6.3.4 深入细致综合施教
        6.3.5 及时排除负面干扰
    6.4 转变教育方式
        6.4.1 突出课堂主阵地
        6.4.2 开展社会实践
        6.4.3 利用网络平台
        6.4.4 抓住关键时点
        6.4.5 发挥社团作用
        6.4.6 结合职业规划
        6.4.7 做好深度辅导
        6.4.8 融入养成教育
    6.5 完善工作机制
        6.5.1 强化组织领导
        6.5.2 纳入重要议程
        6.5.3 建强工作队伍
        6.5.4 完善规章制度
        6.5.5 营造良好氛围
        6.5.6 实施过程监控
        6.5.7 做好服务保障
7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立德树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比较研究法
        1.3.3 问卷调查法
        1.3.4 多学科综合研究法
    1.4 创新点与难点
        1.4.1 创新点
        1.4.2 难点
第2章 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的“立德树人”之路
    2.1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概念界定
        2.1.1 “内涵式发展”概念的词源学考察
        2.1.2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概念的逻辑分析
        2.1.3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基本构成要素
    2.2 “立德树人”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中的现实依据
        2.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立德树人”
        2.2.2 高等教育在新形势下承担的重大使命需要“立德树人”
        2.2.3 破除传统外延式教育发展模式的局限需要“立德树人”
    2.3 “立德树人”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中的理论依据
        2.3.1 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观彰显“立德树人”
        2.3.2 科教兴国战略彰显“立德树人”
        2.3.3 “四个全面”的教育理论彰显“立德树人”
第3章 “立德树人”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中的基本内涵
    3.1 “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提出
        3.1.1 市场经济道德困境对教育的冲击
        3.1.2 教育的工具理性局限
        3.1.3 内涵式发展是提出“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前提
    3.2 “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内涵分析
        3.2.1 “立德树人”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3.2.2 马克思主义人学是“立德树人”的理论依据
        3.2.3 “立德树人”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
    3.3 “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基本原则
        3.3.1 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原则
        3.3.2 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
        3.3.3 德育优先教育原则
第4章 “立德树人”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中承担的重大使命
    4.1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需要培养“人才”
        4.1.1 高等教育服务社会需要“人才”
        4.1.2 科学技术是“人才”的内在规定
    4.2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需要培养“人”
        4.2.1 高等教育中“人是目的”
        4.2.2 人文精神是“人之为人”的本质规定
    4.3 培养“人才”与培养“人”的关系
        4.3.1 “人”决定“人才”的价值导向
        4.3.2 “人才”是“人”的实践形态
        4.3.3 “德才兼备”是两者的统一
第5章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实现“立德树人”的关键要素
    5.1 内涵式教育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人文精神
        5.1.1 人文精神概念的界定
        5.1.2 内涵式教育发展的人文精神基础
        5.1.3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培养思想品德
        5.1.4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培养政治价值观
        5.1.5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培养审美价值观
    5.2 内涵式教育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科学精神
        5.2.1 科学精神概念的界定
        5.2.2 内涵式教育发展的科学精神标准
        5.2.3 培育“为真理而真理”的科学观
    5.3 内涵式教育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精神
        5.3.1 大学精神概念的界定
        5.3.2 内涵式教育发展的“大学精神”理想
        5.3.3 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精神的塑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

四、实用主义人生价值观对我国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红”现象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影响的研究[D]. 王丹.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2)
  • [2]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影响研究[D]. 黄丽娟.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7)
  • [3]移动短视频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及对策研究[D]. 李静. 重庆邮电大学, 2020(02)
  • [4]消费社会视域下大学生人生观培育研究[D]. 秦明.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5]新时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培育研究[D]. 廖成琼.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6]新自由主义对大学生政治信仰的负面影响研究[D]. 周强. 长春师范大学, 2020(08)
  • [7]历史虚无主义影响下我国“95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D]. 丁瑞斯.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5)
  • [8]00后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策略研究[D]. 刘彩云.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9]人生价值实现视阈下的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研究[D]. 王浩业.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3)
  • [10]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立德树人”研究[D]. 孙树彪. 吉林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务实人生价值观对中国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