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菜蛾抗药性研究进展

小菜蛾抗药性研究进展

一、小菜蛾抗药性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于琦童[1](2021)在《茚虫威不同异构体对小菜蛾和中华通草蛉的选择毒力及亚致死效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茚虫威作为新型恶二嗪类杀虫剂,被广泛应用于鳞翅目害虫的防治,其杀虫机制独特,其具有两种异构体,分别为(+)-S-茚虫威(下文简称S-茚虫威)和(-)-R-茚虫威(下文简称R-茚虫威),其中S-茚虫威为有效体,具有杀虫活性,R-茚虫威为无效体,基本不具有杀虫活性,农业上使用的茚虫威药剂主要为两种异构体3∶1或1∶1混合的外消旋体。随着用量的增加,其对害虫及天敌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为了掌握茚虫威两种异构体对小菜蛾及中华通草蛉的急性毒性和亚致死效应,本文采用S-茚虫威和R-茚虫威,研究其对小菜蛾幼虫的急性毒性和亚致死效应,及对中华通草蛉的急性毒性、亚致死效应和捕食功能的影响,为生产和利用茚虫威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测定了S-茚虫威和R-茚虫威两种异构体对小菜蛾的毒力和中华通草蛉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S-茚虫威对小菜蛾LC50值为3.52mg/L,对中华通草蛉LC50值为1.16mg/L;R-茚虫威对小菜蛾LC50值为403.69mg/L,对中华通草蛉LC50值>2000mg/L。2.开展S-茚虫威和R-茚虫威两种异构体对小菜蛾和中华通草蛉的亚致死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在茚虫威两种异构体LC25浓度下(R-茚虫威对中华通草蛉处理为田间推荐使用剂量),R-茚虫威对小菜蛾急性毒力较低,但对其蛹重、蛹期、产卵量和羽化率均有显着影响,对小菜蛾生长发育和繁殖力有一定影响;尽管R-茚虫威对中华通草蛉几乎没有急性毒性,但其对蛹重、蛹期、产卵量、卵孵化率、幼虫成活率和成虫成活率均有显着影响,蛹重与对照相比降低了29.75%,蛹期延长了33.66%;产卵量、卵孵化率、幼虫成活率及成虫成活率显着降低。S-茚虫威对小菜蛾和中华通草蛉生长发育、种群数量、繁殖力都有显着影响。3.通过S-茚虫威和R-茚虫威两种异构体对中华通草蛉的捕食功能试验,结果表明,两种异构体均可导致草蛉捕食猎物的能力下降,以S-茚虫威对捕食能力的影响最大。在茚虫威两种异构体LC25浓度下(R-茚虫威对中华通草蛉处理为田间推荐使用剂量),受R-茚虫威影响草蛉幼虫瞬时攻击率降低了46.81%,处理猎物的时间增加了1.9倍,最大捕食量降低了63.37%;受S-茚虫威影响草蛉幼虫瞬时攻击率降低了44.68%,处理猎物的时间增加了4.2倍,最大捕食量降低了80.80%。综上所述,S-茚虫威杀虫活性高,对靶标害虫的亚致死效应大,R-茚虫威杀虫活性低,对中华通草蛉生长发育及繁殖能力捕食能力影响大,建议开发S-茚虫威含量高的茚虫威药剂,既能提高药效,也能够减少其对天敌昆虫中华通草蛉的影响。

李一帆[2](2021)在《小菜蛾解毒酶对4类化合物的作用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是十字花科作物的重要害虫,具有分布广、世代短、繁殖快、抗药性发展迅速等特点,给蔬菜生产造成了巨额的经济损失。由于化学杀虫剂的不合理使用,导致小菜蛾对目前市面上所有类型的杀虫剂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所以探究小菜蛾对杀虫剂的抗药性机理迫在眉睫。解毒酶介导的代谢抗性在小菜蛾对杀虫剂的抗药性机理中尤为重要,但小菜蛾解毒酶对很多杀虫剂解毒代谢的分子机制尚不明确。因此,研究小菜蛾解毒酶的作用机理对解决小菜蛾的抗药性问题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和应用前景。本研究通过解毒酶活性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小菜蛾解毒酶对斑蝥素的解毒代谢功能;采用分子生物学实验和计算机分子模拟结合的手段研究了小菜蛾谷胱甘肽-S-转移酶(PxGSTs)对唑虫酰胺(TFP)解毒代谢的分子机理;联合使用同源模建、分子动力学(MD)模拟、单残基能量分解、计算丙氨酸扫描(CAS)等方法,以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抑制剂——S-己基谷胱甘肽(GTX)为分子探针分析了PxGSTs与化合物的相互作用方式以及结合的关键氨基酸;通过蛋白质三维结构模建、分子对接、分子动力学模拟等技术联合分子生物学实验,阐明了小菜蛾羧酸酯酶(PxEst-6)代谢4种拟除虫菊酯(联苯菊酯,氟氯氰菊酯,氯氰菊酯和λ-氯氟氰菊酯)的分子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小菜蛾解毒酶系对斑蝥素的解毒代谢目前关于小菜蛾对生物源杀虫剂的解毒代谢已有大量的报道,但是相关研究还未涉及小菜蛾对斑蝥素的解毒代谢。我们通过对小菜蛾解毒酶系(谷胱甘肽-S-转移酶,羧酸酯酶和细胞色素P450酶)和PSPs酶系活性的测定,发现亚致死剂量的斑蝥素处理后小菜蛾体内PSPs的活性呈现出随时间先降低后逐步恢复的趋势;而小菜蛾体内解毒酶系的活性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P450酶活性的升高最为显着),且解毒酶系活性升高的趋势与PSPs酶系活性恢复的趋势相同。该结果表明小菜蛾解毒酶能够在体内对斑蝥素解毒代谢,并使PSPs被抑制的活性逐渐恢复,该研究结果填补了小菜蛾解毒酶系对斑蝥素的解毒代谢功能的空白。2.小菜蛾PxGSTs对唑虫酰胺的解毒代谢作用关于昆虫GSTs在唑虫酰胺解毒代谢中的作用目前还知之甚少。我们以小菜蛾为研究对象通过RT-q PCR分析发现,小菜蛾在经唑虫酰胺处理后PxGSTs(PxGSTδ、PxGSTσ和PxGSTε)的表达量明显上调。体外抑制实验和代谢实验发现,唑虫酰胺对PxGSTs具有一定的抑制效果,并且PxGSTs能够在体外代谢唑虫酰胺,其中PxGSTσ具有最高的代谢效率。基于分子对接的结合模式分析结果表明,Tyr107和Tyr162侧链提供的氢键是PxGSTσ代谢唑虫酰胺的关键相互作用。对Tyr107(PxGSTσY107A)和Tyr162(PxGSTσY162A)位点进行丙氨酸定点突变后发现,突变体蛋白对唑虫酰胺的结合和代谢能力大幅度下降,揭示了PxGSTs和唑虫酰胺之间的代谢相互作用,并阐明了PxGSTσ对唑虫酰胺代谢的分子机理,为新型唑虫酰胺类杀虫剂的设计和优化提供了新的方法。3.小菜蛾PxGSTs与其抑制剂GTX的相互作用昆虫GSTs参与了多种杀虫剂的代谢抗性,以GST抑制剂GTX为分子探针可以揭示杀虫剂抑制昆虫GSTs的分子机理。我们采用同源性模建和分子对接的方法构建了PxGSTσ与GTX分子的三维结构模型(PxGSTσ-GTX),并通过分子动力学(MD)模拟和结合自由能计算描述了PxGSTσ-GTX复合物的稳定性。通过结合自由能的分析发现,PxGSTσ-GTX复合物的形成和稳定主要由氨基酸残基侧链提供的氢键和疏水相互作用来驱动。通过丙氨酸扫描和定点诱变发现,Lys43和Arg99是PxGSTσ与GTX结合的关键氨基酸位点。并且结合唑虫酰胺与PxGSTσ相互作用的关键位点分析,发现Tyr107可能是化合物对PxGSTσ产生抑制作用的关键残基。该结果为研究现有杀虫剂抑制GST解毒酶系的分子机理提供了结构生物学的参照,为评估新型杀虫剂与GST解毒酶系的相互作用提供了理论指导。4.小菜蛾羧酸酯酶PxEst-6对拟除虫菊酯的代谢机理羧酸酯酶(Car Es)是昆虫体内一种涉及拟除虫菊酯抗药性的解毒酶。我们通过RT-q PCR分析发现,PxEst-6在小菜蛾三龄幼虫的中肠和表皮内高表达,在经4种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联苯菊酯,氟氯氰菊酯,氯氰菊酯和λ-氯氟氰菊酯)处理后,PxEst-6的表达量迅速上调。通过杀虫剂代谢实验发现PxEst-6具有代谢这4种拟除虫菊酯杀虫剂的能力。通过三维结构模建、分子对接和分子动力学模拟分析了PxEst-6与拟除虫菊酯的结合模式,揭示了参与代谢的关键氨基酸残基和相互作用方式,结果表明PxEst-6通过Gln431、His451和Lys458残基与拟除虫菊酯的乙酸酯基团发生极性或氢键相互作用从而对其进行代谢,并以丙氨酸定点突变对这一结果进行了验证,阐明了PxEst-6代谢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分子机理。

朱林莹[3](2020)在《天维菌素与阿维菌素交互抗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天维菌素A(Tenvermectins A,TVMs A)是从基因工程菌Streptomyces avermitilis MHJ1011发酵液中分离纯化得到的新型阿维菌素衍生物,具有很好的杀虫杀螨活性。本文以室内选育出的小菜蛾中抗天维菌素A品系RS(RR=33.57倍)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天维菌素与阿维菌素等药剂的交互抗性,抗性种群现实遗传力、抗性风险评估、适合度代价以及抗性机理。主要结果如下:1.RS品系对阿维菌素等5种药剂交互抗性测定结果表明:RS品系仅与氯氰菊酯(RR=10.26倍)存在中等水平交互抗性;与天维菌素B(RR=1.80倍)、阿维菌素B1a(RR=2.29倍)、氯虫苯甲酰胺(RR=3.89倍)和多杀菌素(RR=1.95倍)等四种杀虫剂不存在交互抗性。2.抗性现实遗传力结果表明:RS品系的平均选择响应R随着筛选代数的增加呈现下降趋势,现实遗传力从G4代到G9代数值下降,表明小菜蛾种群中起始抗性基因频率低。G9抗性现实遗传力h2=0.0135,这表明小菜蛾对天维菌素A抗性遗传力低,即抗性发展慢,不易得到高抗种群。3.抗性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假定田间种群抗性现实遗传力h2为室内筛选估算值的1/2,使用天维菌素A来防治小菜蛾,若杀死率达到50%、60%、70%、80%、90%,预计小菜蛾获得10倍抗性所需代数分别为113代、93代、77代、64代、51代。4.利用两性生命表研究小菜蛾RS和SS品系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与SS品系相比,RS品系卵期显着延长,幼虫的发育历期、蛹期、雌成虫寿命、雄成虫寿命、总繁殖前期和产卵天数均显着缩短,蛹孵化率、雌成虫存活率较明显下降,相对适合度代价为0.9930,说明RS品系存在适合度代价。5.解毒代谢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与SS品系相比,RS品系中多功能氧化酶活性高2.92倍,羧酸酯酶活性增加2.86倍,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高1.72倍。推测小菜蛾对天维菌素A产生中等抗性,与多功能氧化酶和羧酸酯酶活性增加有关。6.通过克隆测序RS和SS品系谷氨酸门控氯离子通道α亚基,并测定4种抗性相关基因的m RNA表达量差异。结果表明:与SS品系相比,RS品系的谷氨酸氯离子通道α亚基存在6处突变,与小菜蛾对天维菌素A抗性产生有关;在m RNA水平上,RS品系为SS品系的4.86(Px Glu Cl)倍、3.85(ABCC2)倍、2.94(CYP6)倍、2.05(GST)倍,其中Px Glu Cl、ABCC2和CYP6三个基因差异显着,GST无显着性差异。综上,小菜蛾对天维菌素A产生中抗水平可能是由谷氨酸门控氯离子通道、ABC转运蛋白与多功能氧化酶共同协作,多基因调控形成的抗性机制。

徐巨龙[4](2020)在《小菜蛾对十种杀虫剂的抗性检测及对溴氰虫酰胺的抗性风险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属鳞翅目菜蛾科,是一种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的主要危害十字花科蔬菜的害虫。由于小菜蛾的危害极大,因此用于治理小菜蛾的费用也是十分的高昂,经统计,全世界每年用于防治小菜蛾的费用高达40-50亿美元。小菜蛾幼虫主要取食十字花科蔬菜的叶片,严重时全叶被取食成网状。小菜蛾本身具有世代短、发生量大、抗药性发展快且较为严重等特点,因此对防治小菜蛾的过程中造成了较大的困难。为了有效的防治小菜蛾,减少其对蔬菜作物的危害,本文测定了室内相对敏感种群小菜蛾对十种常用药剂的敏感性;对全国几个主要十字花科类蔬菜生产区采集的小菜蛾进行了抗性检测;并对溴氰虫酰胺进行了抗性风险评估。主要结果如下:1.室内相对敏感种群小菜蛾对十种药剂的敏感性测定采用浸渍法分别测定了室内相对敏感种群小菜蛾对八大类杀虫剂中的10种常用药剂的毒力。结果表明,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小菜蛾48h的毒力最高,LC50值为0.17 mg/L;氯虫苯甲酰胺和氟虫腈对小菜蛾48h的毒力也相对较高,LC50值分别为0.25 mg/L以及0.33 mg/L;丁醚脲的毒力较低,48h的LC50值为24.85 mg/L,高效氯氰菊酯对小菜蛾毒力最低,48h的LC50值为36.72 mg/L。2.不同地区小菜蛾对十种药剂的抗性检测本试验采用浸渍法测定了广东增城、广东白云、云南通海、江苏无锡、山东泰安、山东潍坊、山东莱芜等七个地区小菜蛾对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氯虫苯甲酰胺、氟虫腈、溴氰虫酰胺、高效氯氰菊酯、溴虫腈、茚虫威、虫酰肼、唑虫酰胺、丁醚脲10种杀虫剂的抗性,并以室内相对敏感种群小菜蛾对十种药剂的毒力监测结果为基线,结果显示:田间小菜蛾种群均对氯虫苯甲酰胺产生了高等水平的抗性,且江苏无锡与广东增城种群达到了1000倍以上的抗性,特别是广东增城种群抗性达到了6642.12倍。对溴氰虫酰胺的抗性7个地区均小于5倍。对丁醚脲的抗性7个地区均小于10倍,为低抗水平(RR≤10)。对溴虫腈的抗性江苏无锡种群达到26.49倍,为中抗水平(10<RR<100),其余地区种群均处于低抗水平。对唑虫酰胺的抗性除云南通海种群的29.96倍和江苏无锡种群的16.84倍外,其余均处于低水平抗性以下。对虫酰肼的抗性除云南通海种群的42.26倍、山东泰安种群的26.75倍以及山东潍坊种群的17.64倍外,其余地区种群抗性均小于10倍。对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的抗性除山东泰安种群的2.11倍、山东莱芜的3.76倍外,其余地区种群均大于10倍,且云南通海种群达95.82倍。对茚虫威的抗性除广东增城和广东白云种群外,其余地区种群抗性均大于10倍,其中江苏无锡种群抗性达67.57倍。广东增城、广东白云以及山东莱芜三地区种群对于氟虫腈的抗性均在10倍以下,其余地区均产生了中等抗性。山东莱芜、山东潍坊以及江苏无锡三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产生了中等抗性,其余地区为低抗水平。3.小菜蛾对溴氰虫酰胺的抗性汰选及抗性风险评估用溴氰虫酰胺对相对敏感种群小菜蛾汰选15代后,溴虫氰酰胺抗性种群(X)小菜蛾对溴氰虫酰胺的抗性倍数已达35.89倍。在抗性发展过程中,自X0到X8抗性发展缓慢,X9之后抗性发展逐渐加快,至X15已发展成中等水平的抗性。同时还进行了小菜蛾对溴氰虫酰胺的抗性现实遗传力研究。结果表明,经过了15代的汰选,小菜蛾的抗性现实遗传力(h2)为0.209。假设在不同的致死率的基础上对小菜蛾抗性增长10倍进行预测(假设致死率为50%90%):当h2=0.209时,并且造成种群中50%90%的个体死亡时,要经过410代才会发展到10倍的抗性;当h2=0.137时,要经过718代才会发展到10倍的抗性。

李振宇,肖勇,吴青君,谌爱东,王兴亮,章金明,冯夏[5](2020)在《小菜蛾种群灾变及抗药性治理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小菜蛾是世界性十字花科蔬菜的重要害虫,是产生抗药性最严重的害虫之一,一直是世界农业科技学者的研究热点。建国70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工作者做了大量的小菜蛾研究工作,在小菜蛾的发生规律、灾变机制、抗药性、抗药性机理及综合治理技术等方面均取得了诸多重要进展。本文对近70年来小菜蛾研究的重要结果、结论及相关重要进展进行了综述,对未来我国小菜蛾防控的新技术和新策略进行了展望。

付彩青[6](2020)在《西藏小菜蛾对常用药剂抗药性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小菜蛾(Plutellda xylostella L.)主要危害十字花科蔬菜。小菜蛾繁殖能力强,生活周期短,世代较多,分布于世界各地,是世界性的害虫。在农业上以化学防治为主,由于常年大量使用同种药剂,造成小菜蛾抗性快速发展,防控比较困难。西藏地区十字花科蔬菜的种植量大,小菜蛾发生普遍且严重,但对小菜蛾的抗性程度尚不明确。本次研究采用叶片浸药法对西藏6个地点的小菜蛾田间种群进行常用药剂的抗性测定,并进行了马来酸二乙酯、增效醚、磷酸三苯酯这三种增效剂与阿维菌素混配的室内毒力测定,以便杀虫剂发挥最佳药效。在抗药性测定结果基础上,通过对两种不同药剂混配的试验,筛选出具有增效作用的合理组合。本次研究明确了西藏6个地点对常用药剂的抗性现状,为田间防控小菜蛾制定合理可行策略,从而降低农药的过量使用,使杀虫剂的药效得到更好的发挥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室内采用叶片浸药法测定了西藏地区谢通门县、西藏农牧学院农场实习基地、日喀则市、林芝镇、米林县、拉萨市6个地点小菜蛾种群对阿维菌素、氰戊菊酯、吡虫啉、噻虫胺、高效氯氰菊酯5种药剂的抗药性程度。结果表明:6个地点小菜蛾田间种群对生产实践中常用5种杀虫剂的抗药性程度各不相同。西藏农牧学院农场实习基地、谢通门县、林芝镇、拉萨市、米林县小菜蛾田间种群对氰戊菊酯产生高水平抗性。日喀则市小菜蛾田间种群对氰戊菊酯的抗性达极高水平,抗性倍数达224.872倍;各地小菜蛾种群对噻虫胺抗性最低,谢通门县、米林县种群对噻虫胺抗性水平表现为敏感下降,其余4个地点对噻虫胺的抗性均属于低水平抗性;对吡虫啉的抗性,农场实习基地种群属低水平抗性,为15.178倍,谢通门县、日喀则市、米林县、林芝镇、拉萨市种群处于中等抗性;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日喀则市、谢通门县、米林县种群呈高水平抗性,农场实习基地、林芝镇、拉萨市种群呈中等水平抗性;林芝镇、米林县、谢通门县、日喀则市4个地点小菜蛾田间种群对阿维菌素均处于高水平抗性,拉萨市、农场实习基地种群处于中等抗性水平。(2)测定西藏农牧学院农场实习基地小菜蛾田间种群对马来酸二乙酯(DEM)、增效醚(PBO)、磷酸三苯酯(TPP)3种增效剂与杀虫剂阿维菌素复配后的增效作用,筛选出理想增效剂的最佳复配比例组合。试验结果表明:阿维菌素与马来酸二乙酯(DEM)混配时,有效成分比为1:1时,毒效比最大,为2.08,且具有明显的增效效果,增效倍数可达2.53。阿维菌素分别与磷酸三苯酯(TPP)和增效醚(PBO)混配,有效成分比都为1:5时,毒效比最高,且都为2.00。阿维菌素与PBO有效成分比为1:5混配时,对小菜蛾3龄幼虫的增效效果不太明显,增效比仅为1.01。(3)在6个地点小菜蛾田间种群都处于高水平抗性的氰戊菊酯杀虫剂,与其它3种(噻虫胺、吡虫啉和高效氯氰菊酯)杀虫剂进行混配组合,对西藏农牧学院农场实习基地小菜蛾田间种群进行联合毒力测定,初步选取具有增效作用的配比组合,并且作进一步筛选,找到两种杀虫剂的最佳复配比例组合。试验结果表明:氰戊菊酯与吡虫啉两种杀虫剂混配后各处理组对小菜蛾的毒力均表现为相加作用。氰戊菊酯与高效氯氰菊酯混配,处理组(2)(5)(有效成分含量为1273.324+34.646、848.882+138.584)对小菜蛾3龄幼虫表现为相加作用,剩余9组处理均表现为拮抗作用。而氰戊菊酯与噻虫胺混配时,处理组(4)(6)(9)(10)(有效成分含量为990.363+50.473、707.402+84.122、282.961+134.595、141.480+151.420)这4个处理组对小菜蛾3龄幼虫均表现为增效作用,共毒因子分别为81.69、60.15、67.74、86.89。其中氰戊菊酯+噻虫胺(141.480+151.420)、氰戊菊酯+噻虫胺(282.961+134.595)两种药剂混用对小菜蛾田间种群增效作用较明显,共毒系数分别为126.23、130.25。

刘雨阳[7](2019)在《白屈菜碱杀虫增效作用及其代谢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白屈菜碱(Chelidonine,CHE)是罂粟科植物白屈菜(Chelidonium majus L.)中含量最多的生物碱类成分,其结构与市面上已有的杀虫增效剂具有相同的活性基团,而有关CHE的杀虫增效作用少有报道。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作为对十字花科蔬菜威胁最大的害虫之一,易对多种杀虫剂产生抗性,其中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性最强。增效剂与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合用可有效降低其抗药性,从天然植物中开发新型的植物源增效剂,可提高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杀虫效果,减少杀虫剂的使用量,减少环境污染,具有长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研究针对小菜蛾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普遍且严重的抗药性,建立生物活性测定方法,采用液相质谱联用(LC-MS/MS)技术,对CHE的杀虫增效作用、增效机制以及代谢途径进行研究,证实了CHE对溴氰菊酯(Deltamethrin,DM)防治小菜蛾的增效作用,阐明了CHE的杀虫增效机制,明确了CHE的酶抑制代谢机制及其在体内、外的代谢路径,本研究为CHE和其他植物源增效剂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对抗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抗药性提供解决途径,为CHE的安全使用提供重要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CHE与DM复配,考察CHE对DM的杀虫增效作用,实验结果表明,CHE可以明显提高DM对小菜蛾的毒杀活性,且随着CHE的浓度增加,增效比呈上升趋势,当CHE浓度为400 mg·L-1时,增效比为5.12。为明确CHE的增效机制,分别考察了抗性品系(R品系)和敏感品系(S品系)小菜蛾的多功能氧化酶(MFOs),酯酶(ESTs)和谷胱甘肽转移酶(GSTs)活性,结果表明,R品系小菜蛾的MFOs是S品系的2.14倍,而两种品系ESTs和GSTs活性没有明显区别。通过考察CHE对小菜蛾解毒酶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CHE可以显着降低小菜蛾MFOs的活性,轻微降低小菜蛾ESTs的活性,而对GSTs没有显着影响。这说明CHE可能主要通过抑制MFOs的活性,减少DM的代谢,使其杀虫活性大大提高,而CHE抑制了ESTs的活性也是其发挥增效作用的原因之一。2.建立LC-MS/MS方法,对DM进行含量测定,方法学考察证明了方法的专属性和可靠性。体外实验采用CHE与小菜蛾酶液预孵育,之后加入DM孵育,进行LC-MS/MS分析,考察DM的含量。实验结果表明,CHE可以浓度依赖性地抑制小菜蛾对DM的代谢,使DM的含量较对照组显着增加,200μM的CHE预处理后的孵育体系中,DM的含量是对照组的1.73倍。体内实验采用CHE与DM复配处理小菜蛾,制备的酶液经处理后进行LC-MS/MS检测,考察DM的含量变化。实验结果表明,与CHE复配后,DM在小菜蛾体内的代谢减少,DM含量较对照组增加,且具有浓度依赖性,400 mg·L-1的CHE预处理后的虫体中,DM的含量是对照组的1.39倍。小菜蛾的体内、外实验均证实,CHE可以减少DM的解毒代谢,使其在小菜蛾的体内蓄积,快速作用于靶标,发挥功效,进一步阐明了CHE对DM防治小菜蛾的增效作用机制。3.建立LC-MS/MS方法,快速筛选CHE对P450酶亚型抑制作用,该方法的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分析快速简便。采用CHE与人肝微粒体孵育,加入各P450酶亚型的混合探针底物,对各探针底物所生成对应的产物进行定量从而测定酶活力,实验结果表明,CHE对CYP2D6具有时间依赖性的抑制作用。随后,为了考察CHE导致的CYP2D6的失活是否是机制性失活,针对CYP2D6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CHE对CYP2D6的失活具有时间、浓度和NADPH依赖性;竞争性抑制剂奎尼丁对CYP2D6的失活具有保护作用;GSH,catalase/SOD对CYP2D6的失活没有保护作用;铁氰化钾使CYP2D6酶活力恢复小于20%;透析后CYP2D6酶活力恢复小于10%。以上实验均证实,CHE导致的CYP2D6失活为酶的机制性失活,即CHE经P450酶催化生成反应性中间体,其进入CYP2D6的活性中心与酶发生共价结合,导致CYP2D6不可逆的失活。以上实验提示,当接触CHE时,应慎重摄入其他经CYP2D6代谢的药物及其他外源性物质,避免产生毒性。4.分别采用体外肝微粒体孵育实验和体内SD大鼠给药实验,建立LC-MS/MS方法,对CHE在体内、外代谢产物进行检测,通过二级质谱碎片推断代谢产物的结构,并通过化学合成实验进一步确证其结构。在大鼠和人肝微粒体孵育实验中检测到三种氧化代谢物(M1-M3),M1和M2是CHE脱去一分子亚甲基的产物,M3是CHE脱去两分子亚甲基的产物。在给予CHE的大鼠胆汁中也观察到代谢物M1-M3。在微粒体孵育实验中检测到五种GSH结合物(M4-M8),M4和M6来自于M1与GSH的结合,M5和M7来自于M2与GSH的结合,而M8是M3的GSH结合物。在CHE处理的大鼠胆汁中检测到两种GSH结合物(M4和M8)。这些代谢产物与化学合成的代谢产物的色谱保留时间和质谱二级碎片均一致,进一步确证了其结构。以上实验证明,CHE在体外和体内都发生了代谢活化,生成了邻苯醌反应性中间体,进而与GSH结合。此外,重组酶和抑制剂实验表明,CYPs3A4,1A2,2C19和2D6是参与CHE代谢活化的主要酶亚型。综上可得出结论:CHE可以通过抑制小菜蛾的MFOs和ESTs活性,减少DM的解毒代谢,从而对DM产生杀虫增效作用;另一方面,CHE可以在CYPs3A4,1A2,2C19和2D6的介导下发生代谢活化,生成邻苯醌中间体,导致人体CYP2D6的机制性失活。该研究明确了CHE的杀虫增效作用及可能的增效机制,阐明了CHE的代谢途径和酶抑制代谢机制,为CHE开发成杀虫增效剂提供理论依据,并为其安全使用提供重要参考。

王茹梦[8](2019)在《PxGSTO4介导小菜蛾对茚虫威解毒代谢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是世界范围内危害十字花科蔬菜的重要害虫之一,同时其抗性的发展也日趋严重。茚虫威是一种对鳞翅目害虫包括小菜蛾作用显着、以钠离子通道为作用靶标的恶二嗪类杀虫剂。1998年上市推广以来,由于其不科学合理使用,小菜蛾田间种群已对茚虫威产生高水平抗性。前期研究发现靶标位点钠离子通道的突变与小菜蛾对茚虫威抗性相关,但解毒酶是否参与介导代谢抗性未知。因此,本研究监测了2017-2018年湖北四个地区小菜蛾田间种群对茚虫威的抗药性并检测其解毒酶活性,通过软件分析了茚虫威与其他药剂对小菜蛾毒力和茚虫威与解毒酶之间的相关性。基于此,进一步分析小菜蛾田间抗性种群对茚虫威解毒代谢机制以及对其转录调控进行了初步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监测了湖北武穴、新州、当阳、云梦四个地区2017-2018年小菜蛾田间种群对茚虫威的抗性水平,结果表明小菜蛾田间种群已对茚虫威产生不同程度的抗性(Resistance Ratio=0.3-17.7),新洲地区2017年5月和当阳地区2018年10月采集的小菜蛾达到中等水平抗性。云梦和当阳地区小菜蛾对茚虫威的抗性水平呈升高趋势,而新洲和武穴地区呈降低趋势。通过软件分析茚虫威与其他药剂对小菜蛾田间种群毒力相关性可知,茚虫威与氯虫苯甲酰胺、甲维盐、乙基多杀菌素和氰氟虫腙之间不存在交互抗性。通过解毒酶活力测定及相关性分析表明,与敏感种群相比,三种解毒酶活力差异较大,且谷胱甘肽S-转移酶(r=0.975,P=0.025)与茚虫威对小菜蛾田间种群毒力存在显着性相关,而羧酸酯酶(r=0.535,P=0.456)和细胞色素P450多功能氧化酶(r=0.082,P=0.918)与茚虫威对小菜蛾田间种群的毒力不存在显着性相关。因此,推测GSTs在小菜蛾对茚虫威敏感性降低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2.通过测定敏感种群WH-SS和茚虫威田间抗性种群GD-RR小菜蛾的CarE、GSTs和P450酶活力,结果显示:在G5代时,田间抗性种群的三种解毒酶的比活力都显着高于敏感种群,分别上升1.83倍、3.98倍和1.71倍,且在田间抗性种群GD-RR药剂筛选的过程中,GSTs酶活力显着上升;进一步通过增效剂试验发现,磷酸三苯酯(TPP,Triphenyl phosphate)、胡椒基丁醚(PBO,Piperomyl butoxide)和顺丁烯二酸二乙酯(DEM,Diethyl Maleate)对小菜蛾茚虫威田间抗性种群的增效比分别为1.53、2.50和3.32,综上结果表明GSTs在代谢茚虫威的过程中可能发挥主要作用。3.通过检测与解毒代谢相关的22个GSTs基因mRNA的表达量,发现与敏感种群相比,PxGSTO4在田间抗性种群GD-RR中上调倍数5.7,通过RNAi技术沉默PxGSTO4后,小菜蛾GSTs酶活力显着性下降,对茚虫威的敏感性显着性上升。表明在小菜蛾中PxGSTO4的过表达与茚虫威的解毒代谢相关。4.根据已报道的文献,选取小菜蛾体内与解毒代谢相关的转录因子13条,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表达量,发现其中PxCRBL2表达量上调倍数12.4,利用RNAi技术沉默小菜蛾PxCRBL2后发现,小菜蛾对茚虫威的敏感性发生显着性上升且GSTs酶活力显着降低,通过检测沉默后GSTs表达量的变化,发现其中PxGSTO4基因表达显着下调。表明转录因子PxCRBL2可能通过调控PxGSTO4的表达从而介导小菜蛾对茚虫威的解毒代谢。

陈学准[9](2018)在《热胁迫下抗性与敏感小菜蛾翅发育相关基因As-C、WG、DLL表达动态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属鳞翅目(Lepidoptera)菜蛾科(Plutellidae),是一种为害十字花科蔬菜的世界性害虫。目前对于小菜蛾的防治仍集中在化学农药上,但由于其抗药性进化速度快,以及杀虫剂的不合理大量使用造成小菜蛾对各类型杀虫剂都产生较高的抗药性,加上小菜蛾对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合度,使得田间小菜蛾的防治十分困难。我们前期工作证实了高温下小菜蛾抗性品系适合度各指标较敏感品系均有不同程度下调,并发现热胁迫下抗药性小菜蛾(Rc DBM)翅脉损伤、翅畸形概率远高于敏感性小菜蛾(Sm DBM)。本文以上述发现为基础,从翅发育相关基因克隆及抗性、敏感品系热胁迫下表达差异方面展开研究,为高温下小菜蛾抗性、敏感品系在生理、形态上表现出不同差异的研究奠定基础,主要结果如下:1、根据果蝇、家蚕等模式昆虫翅发育的相关研究筛选出小菜蛾翅发育中6条背腹轴翅发育相关基因,通过RT-PCR克隆出该6条基因的核心片段,通过设计特异性引物RACE-PCR克隆出其中4条基因的两端片段,通过序列拼接获得Achaete-scute complex(As-C)家族ASH1、ASH2、ASH3、ASE 四条全长序列,Distal-Less(DLL)和 Wingless(WG)部分序列,其中DLL含有完整保守结构域。小菜蛾ASH1全长873 bp,ORF为564bp,编码187个氨基酸,预测蛋白分子量为20.47 kDa,等电点为 8.81;ASH2全长 809bp,ORF 为 696bp,编码 231个氨基酸,预测蛋白分子量为25.51 kDa,等电点为9.02;ASH3全长1012 bp,ORF为672 bp,编码223个氨基酸,预测蛋白分子量为24.85 kDa,等电点为 7.02。ASE全长 1799bp,ORF 为 1191 bp,编码397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为44.78 kDa,等电点为4.89。该4条基因属于As-C家族基因,经过蛋白结构域分析、多序列比对、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该家族基因含有的bHLH结构域与其它物种具有很高的同源性。DLL全长为1541 bp,ORF为897 bp,编码299个氨基酸,经过蛋白结构域分析、多序列比对、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含有HOX保守结构域。2、利用实验室筛选培育的抗性和敏感品系小菜蛾,结合qRT-PCR技术研究了不同品系中上述六个基因在四个热胁迫处理组中的表达差异。结果表明在温度处理组(25℃-8 h,42℃-4 h,42℃-8 h)和(25℃-16h,40℃-8h,40℃-16h)中,25℃室温处理下的抗性和敏感品系该六个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都较高,没有显着差异;但是在40℃和42℃热胁迫处理下,mRNA表达水平都会下调,且抗性品系该六条基因的表达水平都显着低于敏感品系。在另外两个温度处理组(25℃-1 h,44℃-1h)和(25℃-48 h,38℃-48 h)中,由于处理的时间过短或过长,所以不论在高温还是室温,该六条基因mRNA表达水平都很低,但仍然表现出抗性品系高温下mRNA表达水平显着低于敏感品系的特征。

胡起兴[10](2018)在《抗性和敏感小菜蛾翅发育基因的克隆及热激表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属鳞翅目(Lepidoptera)菜蛾科(Plutellidae)昆虫,是寡食性害虫,对十字花科作物危害严重。其较强的生态适应性、抗药性和迁飞能力导致发生面积广,为害时间长,防治困难。实验室前期工作证实热胁迫下抗性小菜蛾翅出现翅形变异几率与翅脉损伤程度显着高于敏感小菜蛾,本论文为探究导致这些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小菜蛾翅发育相关基因克隆及热激表达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运用RT-PCR和RACE技术,克隆得到小菜蛾翅发育相关基因dpp、srf的全长序列以及salm、ser的部分序列。dpp基因序列全长为1891bp,编码423个氨基酸,等电点为7.002,蛋白分子质量为47.31kDa,含有DWA和DWB结构域;srf基因序列全长为949bp,编码229个氨基酸,等电点为9.12,蛋白分子质量为25.81kDa,含有MADS结构域;salm基因部分序列长为1885bp,编码614个氨基酸,含有ZnFC2H2结构域;ser基因部分序列长为1196bp,编码369个氨基酸,含有Coiled coil结构域。通过氨基酸序列比对和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这些基因在小菜蛾与鳞翅目其他昆虫中的同源性较高。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基因在鳞翅目昆虫翅的发育进化过程中具有较高的保守性,为进一步研究抗性和敏感小菜蛾翅发育基因热激表达差异奠定理论基础。2.对抗性和敏感小菜蛾的蛹按(44℃-1h、25℃-1h)、(42℃-4h、42℃-8h、25℃-8h)、(40℃-8h、40℃-16h、25℃-16h)、(38℃-48h、25℃-48h)四个处理组进行处理。然后运用RT-qPCR技术,测定上述4条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44℃-1h、25℃-1h温度处理组,热胁迫后,相对于常温(25℃)处理,敏感小菜蛾蛹中dpp表达量显着上调,srf表达量显着下调,salm、ser表达量无明显变化;抗性小菜蛾蛹中dpp、ser表达量无明显变化,srf、salm表达量显着下调。42℃-4h、42℃-8h、25℃-8h温度处理组,热胁迫后,相对于常温(25℃)处理,抗性与敏感小菜蛾蛹中dpp、srf、salm、ser表达量在42℃-8h处理后均下调。40℃-8h、40℃-16h、25℃-16h处理组,相对于常温(25℃)处理,40℃-16h处理后,敏感小菜蛾蛹中dpp表达量无明显变化,srf、salm、ser表达量显着下调,抗性小菜蛾蛹中dpp、srf、salm、ser表达量均下调。38℃-48h、25℃-48h处理组,热胁迫后,相对于常温(25℃)处理,敏感小菜蛾蛹中dpp、srf、ser表达量均无明显变化,salm表达量下调;抗性小菜蛾蛹中dpp、ser表达量均无明显变化,srf、salm表达量均下调。总体结果表明,热胁迫条件下与敏感小菜蛾蛹相比,抗性小菜蛾蛹中上述4条翅发育相关基因表达量较低,且更显着下调。我们推测,在热胁迫条件下,抗性小菜蛾翅出现翅形变异机率与翅脉损伤程度更大,可能与翅发育相关基因表达量较低以及较大的下调幅度有关。

二、小菜蛾抗药性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菜蛾抗药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茚虫威不同异构体对小菜蛾和中华通草蛉的选择毒力及亚致死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手性现象及手性农药
    1.2 茚虫威
        1.2.1 茚虫威的理化性质
        1.2.2 茚虫威的杀虫活性
        1.2.3 茚虫威的毒理学及环境毒理研究进展
    1.3 小菜蛾概述
        1.3.1 小菜蛾的寄主植物与为害特征
        1.3.2 小菜蛾的分布
        1.3.3 小菜蛾抗药性研究进展
        1.3.4 小菜蛾的防治方法
    1.4 中华通草蛉概述
        1.4.1 生物特性
        1.4.2 越冬和滞育
        1.4.3 捕食功能
    1.5 杀虫剂对害虫与天敌昆虫的选择毒力
    1.6 杀虫剂对昆虫的亚致死效应研究
    1.7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药剂、主要仪器
        2.1.1 供试药剂
        2.1.2 试验仪器
    2.2 供试虫源及饲养
        2.2.1 小菜蛾饲养
        2.2.2 中华通草蛉饲养
    2.3 试验方法
        2.3.1 室内急性毒力测定
        2.3.2 茚虫威两种异构体对小菜蛾及中华通草蛉生长发育的影响测定
        2.3.3 茚虫威两种异构体对中华通草蛉捕食性功能的影响测定
    2.4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茚虫威两种异构体对小菜蛾和中华通草蛉的毒力与毒性及选择性毒力指数
    3.2 茚虫威两种异构体对小菜蛾和中华通草蛉生长发育的影响
        3.2.1 茚虫威两种异构体对蛹重的影响
        3.2.2 茚虫威两种异构体对蛹期的影响
        3.2.3 茚虫威两种异构体对羽化率及成虫成活率的影响
        3.2.4 茚虫威两种异构体对成虫产卵量的影响
        3.2.5 茚虫威两种异构体对卵孵化率及幼虫成活率的影响
        3.2.6 茚虫威两种异构体对幼虫发育历期的影响
    3.3 茚虫威两种异构体对中华通草蛉捕食能力的影响
        3.3.1 茚虫威两种异构体对中华通草蛉捕食速率及捕食量的影响
4 讨论
    4.1 茚虫威两种异构体对小菜蛾及中华通草蛉的毒力讨论
    4.2 茚虫威两种异构体对小菜蛾幼虫的亚致死效应及有关研究
    4.3 茚虫威两种异构体对中华通草蛉幼虫的亚致死效应及有关研究
    4.4 茚虫威两种异构体对中华通草蛉幼虫的捕食行为的影响及有关研究
    4.5 有待进一步研究
5 结论
6 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2)小菜蛾解毒酶对4类化合物的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小菜蛾的危害及分布
    1.2 小菜蛾的抗药性
        1.2.1 小菜蛾的田间抗药性
        1.2.2 昆虫抗药性机理
    1.3 昆虫解毒酶
        1.3.1 谷胱甘肽-S-转移酶
        1.3.2 羧酸酯酶
        1.3.3 细胞色素P450酶
    1.4 斑蝥素、吡唑和嘧啶类及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
        1.4.1 斑蝥素
        1.4.2 吡唑和嘧啶类杀虫杀螨剂
        1.4.3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
    1.5 昆虫解毒酶对杀虫剂的解毒代谢
    1.6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小菜蛾解毒酶系对斑蝥素的解毒代谢
    2.1 材料与仪器
        2.1.1 供试昆虫
        2.1.2 试剂与材料
        2.1.3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斑蝥素对小菜蛾的生物测定
        2.2.2 亚致死剂量斑蝥素对小菜蛾的处理
        2.2.3 斑蝥素处理后PSPs酶活性检测
        2.2.4 斑蝥素处理后解毒酶系活性测定
        2.2.5 统计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斑蝥素对小菜蛾的胃毒活性
        2.3.2 斑蝥素对小菜蛾的PSPs活性的影响
        2.3.3 斑蝥素处理后小菜蛾解毒酶系活性的变化
    2.4 小结
第三章 小菜蛾PxGSTs对唑虫酰胺的解毒代谢作用
    3.1 材料与仪器
        3.1.1 供试昆虫
        3.1.2 试剂和材料
        3.1.3 缓冲液配制
        3.1.4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唑虫酰胺对小菜蛾的生物测定
        3.2.2 唑虫酰胺对小菜蛾的处理
        3.2.3 小菜蛾的RNA提取
        3.2.4 用于实时定量PCR的 c DNA模板制作
        3.2.5 实时定量PCR检测
        3.2.6 PxGSTs基因合成和表达菌株构建
        3.2.7 PxGSTs蛋白表达及纯化
        3.2.8 PxGSTs重组蛋白酶动力学检测
        3.2.9 杀虫剂对PxGSTs重组蛋白抑制检测
        3.2.10 PxGSTs对唑虫酰胺的代谢效率测定
        3.2.11 唑虫酰胺和PxGSTσ的结合模式分析
        3.2.12 结合自由能运算
        3.2.13 PxGSTσ基因定点突变与蛋白表达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唑虫酰胺对小菜蛾的胃毒作用
        3.3.2 唑虫酰胺处理后小菜蛾PxGSTs转录水平变化
        3.3.3 PxGSTs重组蛋白的表达和动力学分析
        3.3.4 杀虫剂在体外对PxGSTs重组蛋白的抑制作用
        3.3.5 PxGSTs重组蛋白对唑虫酰胺的代谢效率测定
        3.3.6 PxGSTσ与唑虫酰胺结合模式分析
        3.3.7 PxGSTσ定点突变和代谢效率测定
    3.4 小结
第四章 小菜蛾PxGSTs与其抑制剂GTX的相互作用
    4.1 材料与仪器
        4.1.1 试剂和材料
        4.1.2 缓冲液配制
        4.1.3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3种PxGSTs的基因合成、蛋白表达与纯化
        4.2.2 PxGSTs重组蛋白酶动力学检测
        4.2.3 GTX对 PxGSTs重组蛋白的抑制作用
        4.2.4 PxGSTσ蛋白三维结构的同源模建和PxGSTσ-GTX复合物结构
        4.2.5 分子动力学(MD)模拟
        4.2.6 结合自由能计算
        4.2.7 结合自由能单残基能量分解
        4.2.8 丙氨酸扫描计算
        4.2.9 PxGSTσ基因定点突变、蛋白表达和抑制检测
        4.2.10 统计分析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GTX对 PxGSTs的抑制作用
        4.3.2 PxGSTσ三维结构模型的构建
        4.3.3 PxGSTσ-GTX复合物的分子动力学分析
        4.3.4 PxGSTσ-GTX复合物结合模式分析。
        4.3.5 结合自由能计算
        4.3.6 氨基酸残基的自由能分解
        4.3.7 基于CAS的定点突变
    4.4 小结
第五章 小菜蛾羧酸酯酶PxEst-6 对拟除虫菊酯的代谢机理
    5.1 材料与仪器
        5.1.1 供试昆虫
        5.1.2 试剂和材料
        5.1.3 缓冲液配制
        5.1.4 实验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拟除虫菊酯对小菜蛾的胃毒测定
        5.2.2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对小菜蛾的处理
        5.2.3 实时定量PCR检测
        5.2.4 PxEst-6 基因合成和定点突变
        5.2.5 PxEst-6 的表达和纯化
        5.2.6 PxEst-6 酶活力和酶抑制分析
        5.2.7 PxEst-6 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代谢效率分析
        5.2.8 PxEst-6 三维结构模型的构建
        5.2.9 分子对接模拟
        5.2.10 分子动力学(MD)模拟
        5.2.11 结合自由能计算
        5.2.12 统计分析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4 种拟除虫菊酯对小菜蛾的毒杀作用
        5.3.2 小菜蛾PxEst-6 的组织特异性表达
        5.3.3 拟除虫菊酯处理后小菜蛾PxEst-6 转录水平变化
        5.3.4 拟除虫菊酯对PxEst-6 的抑制活性以及PxEst-6 对拟除虫菊酯的代谢
        5.3.5 4 种拟除虫菊酯与PxEst-6 的结合模式分析和分子动力学模拟
        5.3.6 利用丙氨酸突变揭示4 种拟除虫菊酯代谢中的关键氨基酸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3)天维菌素与阿维菌素交互抗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天维菌素研究现状
        1.1.1 天维菌素产生菌研究
        1.1.2 天维菌素应用研究
    1.2 抗药性现状
        1.2.1 小菜蛾抗药性现状
        1.2.2 小菜蛾对阿维菌素抗性发展现状
    1.3 抗药性产生机制
        1.3.1 表皮穿透速率降低
        1.3.2 解毒代谢功能增强
        1.3.2.1 酯酶
        1.3.2.2 多功能氧化酶
        1.3.2.3 谷胱甘肽-S-转移酶
        1.3.3 靶标位点敏感性减弱
        1.3.3.1 钠离子通道
        1.3.3.2 乙酰胆碱酯酶
        1.3.3.3 γ-氨基丁酸受体
        1.3.3.4 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
        1.3.4 小菜蛾对阿维菌素抗性机制研究
        1.3.5 小菜蛾阿维菌素抗性与GluCl受体
    1.4 论文研究思路
2 天维菌素对小菜蛾的抗性选育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虫源
        2.1.2 供试药剂
        2.1.3 小菜蛾饲养
        2.1.4 生物测定
        2.1.5 天维菌素抗性种群选育
        2.1.6 交互抗性
        2.1.7 现实遗传力的估算和抗性风险评估
        2.1.7.1 现实遗传力的估算
        2.1.7.2 抗性风险评估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抗性品系选育
        2.2.2 交互抗性
        2.2.3 抗性品系现实遗传力及抗性风险评估
        2.2.3.1 小菜蛾天维菌素A抗性品系现实遗传力
        2.2.3.2 小菜蛾天维菌素A抗性品系抗性风险评估
    2.3 讨论
3 小菜蛾天维菌素A抗性品系生物适合度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虫源
        3.1.2 供试药剂与器材
        3.1.3 种群适合度
        3.1.4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
4 小菜蛾对天维菌素A抗性生化机理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虫源
        4.1.2 供试药剂
        4.1.3 供试器材
        4.1.4 解毒酶酶活测定
        4.1.4.1 酶源制备
        4.1.4.2 蛋白含量测定
        4.1.4.3 多功能氧化酶MFO测定
        4.1.4.4 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测定
        4.1.4.5 羧酸酯酶CarE测定
        4.1.4.6 乙酰胆碱酯酶AchE测定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总蛋白含量
        4.2.2 四种解毒酶活性
    4.3 讨论
5 小菜蛾Glu Clα亚基基因克隆及抗性相关基因表达量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虫源
        5.1.2 供试试剂
        5.1.3 仪器及设备
    5.2 试验方法
        5.2.1 引物设计
        5.2.2 总RNA提取
        5.2.3 RNA检测
        5.2.4 cDNA合成
        5.2.5 PCR扩增
        5.2.5.1 小菜蛾Glu Clα亚基全长序列的克隆
        5.2.5.2 实时荧光定量qPCR反应
        5.2.6 PCR产物的回收与纯化
        5.2.7 连接
        5.2.8 转化
        5.2.9 序列测定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小菜蛾抗性和敏感品系Glu Clα亚基序列对比
        5.3.2 小菜蛾抗性和敏感品系抗性相关基因表达量比较
    5.4 讨论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4)小菜蛾对十种杀虫剂的抗性检测及对溴氰虫酰胺的抗性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小菜蛾的分布与危害
    1.2 小菜蛾抗药性研究
        1.2.1 害虫抗药性发展概况
        1.2.2 小菜蛾抗性发展概况
        1.2.3 小菜蛾的抗药性机理
    1.3 供试杀虫剂概况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小菜蛾
        2.1.1 供试小菜蛾饲养
        2.1.2 供试小菜蛾种群采集信息
        2.1.3 饲养材料的培植
    2.2 供试试剂、药剂以及主要仪器
        2.2.1 化学试剂
        2.2.2 供试药剂
        2.2.3 试验仪器
    2.3 室内毒力测定
    2.4 抗性汰选方法
    2.5 抗性风险评估
        2.5.1 抗性遗传力的估算
        2.5.2 抗性发展速率的预测
3 结果与分析
    3.1 小菜蛾对十种杀虫剂的敏感基线
    3.2 不同地区小菜蛾对十种药剂的抗药性监测
        3.2.1 不同地区小菜蛾对丁醚脲的抗性检测
        3.2.2 不同地区小菜蛾对茚虫威的抗性检测
        3.2.3 不同地区小菜蛾对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的抗性检测
        3.2.4 不同地区小菜蛾对虫酰肼的抗性检测
        3.2.5 不同地区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检测
        3.2.6 不同地区小菜蛾对溴氰虫酰胺的抗性检测
        3.2.7 不同地区小菜蛾对溴虫腈的抗性检测
        3.2.8 不同地区小菜蛾对唑虫酰胺的抗性检测
        3.2.9 不同地区小菜蛾对氟虫腈的抗性检测
        3.2.10 不同地区小菜蛾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检测
    3.3 小菜蛾对溴氰虫酰胺的抗性汰选
    3.4 小菜蛾抗溴氰虫酰胺的抗性现实遗传力和风险评估
        3.4.1 小菜蛾对溴氰虫酰胺的抗性现实遗传力
        3.4.2 小菜蛾对溴氰虫酰胺的抗性风险评估
4 讨论
    4.1 溴氰虫酰胺等十种杀虫剂对相对敏感种群小菜蛾的室内毒力
    4.2 溴氰虫酰胺等十种药剂对不同地区的小菜蛾的抗性检测
    4.3 小菜蛾对溴氰虫酰胺的抗性汰选及抗性风险评估
        4.3.1 抗性汰选
        4.3.2 抗性发展规律的比较
        4.3.3 小菜蛾对溴氰虫酰胺的抗性现实遗传力和风险评估
5 结论
6 创新之处及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6.1 创新之处
    6.2 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5)小菜蛾种群灾变及抗药性治理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种群发生规律
2 种群灾变机制
    2.1 环境因素影响种群灾变
    2.2 生产模式显着影响种群灾变
    2.3 天敌和野生寄主影响种群
3 性信息素研究与应用
    3.1 性信息素的发现
    3.2 性信息素的识别机制
    3.3 信息素的应用
4 生物防治及其天敌
    4.1 小菜蛾优势寄生性天敌-半闭弯尾姬蜂
    4.2 其它寄生性天敌昆虫
    4.3 捕食性天敌
    4.4 病原微生物
5 抗药性的发生发展
    5.1 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前
    5.2 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
    5.3 第三阶段:21世纪初期
    5.4 第四阶段:2010年以来
6 抗药性机理
    6.1 行为抗药性
    6.2 表皮穿透率下降
    6.3 解毒酶活性增强
    6.4 靶标抗药性
7 抗药性治理对策
8 展望

(6)西藏小菜蛾对常用药剂抗药性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小菜蛾的基本概况
    1.2 小菜蛾的饲养
        1.2.1 叶片离体法
        1.2.2 甘蓝苗活株法
        1.2.3 结球甘蓝饲养法
        1.2.4 萝卜苗蛭石法
        1.2.5 人工饲料法
        1.2.6 小菜蛾饲养环境的研究
        1.2.7 寄生天敌对小菜蛾的影响
    1.3 小菜蛾抗药性的研究
        1.3.1 目前小菜蛾的抗药性概况
        1.3.2 小菜蛾对有机磷类药剂的抗药性
        1.3.3 小菜蛾对拟除虫菊酯类药剂的抗药性
        1.3.4 小菜蛾对氨基甲酸酯类药剂的抗药性
        1.3.5 小菜蛾对沙蚕毒素类药剂的抗药性
        1.3.6 小菜蛾对抗生素类药剂的抗药性
        1.3.7 小菜蛾对苏云金杆菌类药剂的抗药性
        1.3.8 小菜蛾对植物源杀虫剂的抗药性
    1.4 农药混配对于防治小菜蛾的应用
        1.4.1 农药混配研究现状
        1.4.2 农药混配的原则
        1.4.3 溴氰菊酯与有机磷农药的混配效果
        1.4.4 阿维菌素和乙酰甲胺磷的混配效果
    1.5 农药增效剂的应用
        1.5.1 农药增效剂的研究进展
        1.5.2 植物油
        1.5.3 生物碱类
    1.6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7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小菜蛾饲养
    2.1 饲养小菜蛾植物的栽培
    2.2 供试虫源
    2.3 人工饲养条件
    2.4 饲养过程
        2.4.1 幼虫饲养
        2.4.2 成虫饲养
第三章 西藏地区小菜蛾的抗药性测定
    3.1 供试虫源
        3.1.1 材料与方法
        3.1.2 供试药剂
    3.2 室内毒力测定方法
    3.3 数据计算方法
    3.4 抗药性测定结果与分析
    3.5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增效剂对阿维菌素防治小菜蛾的增效作用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虫源
        4.1.2 供试药剂
        4.1.3 毒效比与增效比的测定
        4.1.4 数据计算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三种增效剂对阿维菌素的毒效比
        4.2.2 三种增效剂对阿维菌素的增效作用
    4.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两种杀虫剂复配对小菜蛾增效作用的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虫源
        5.1.2 供试药剂
    5.2 联合毒力测定方法
        5.2.1 初步筛选两种药剂混配的增效组合
        5.2.2 两种药剂最佳配比筛选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初步筛选2种杀虫剂混配的增效组合
        5.3.2 两种杀虫剂混配最佳配比组合的筛选
    5.4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白屈菜碱杀虫增效作用及其代谢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白屈菜碱杀虫增效作用及代谢研究进展
    1.1 白屈菜碱杀虫增效作用研究进展
        1.1.1 植物源杀虫剂和杀虫增效剂研究进展
        1.1.2 白屈菜碱的杀虫增效作用研究进展
        1.1.3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药性
    1.2 白屈菜碱的代谢机制研究进展
        1.2.1 白屈菜碱的酶抑制代谢机制研究进展
        1.2.2 白屈菜碱的代谢产物检测研究进展
    1.3 本论文的立题依据、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立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白屈菜碱对溴氰菊酯防治小菜蛾的增效作用
    2.1 材料及方法
        2.1.1 试剂与材料
        2.1.2 仪器与设备
        2.1.3 溶液的配制
        2.1.4 溴氰菊酯对小菜蛾的生物活性测定
        2.1.5 白屈菜碱对小菜蛾的生物活性测定
        2.1.6 白屈菜碱与溴氰菊酯复配的生物活性测定
        2.1.7 小菜蛾的解毒酶活性测定
    2.2 结果与讨论
        2.2.1 溴氰菊酯对小菜蛾的毒杀活性
        2.2.2 白屈菜碱对小菜蛾的毒杀活性
        2.2.3 白屈菜碱对溴氰菊酯防治小菜蛾的增效作用
        2.2.4 白屈菜碱对小菜蛾解毒酶活性的影响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白屈菜碱对溴氰菊酯防治小菜蛾的增效机制
    3.1 材料及方法
        3.1.1 试剂与材料
        3.1.2 仪器与设备
        3.1.3 液质联用方法的建立
        3.1.4 方法学考察
        3.1.5 溴氰菊酯在小菜蛾体外的含量测定
        3.1.6 溴氰菊酯在小菜蛾体内的含量测定
    3.2 结果与讨论
        3.2.1 溴氰菊酯的质谱行为分析
        3.2.2 白屈菜碱对溴氰菊酯在小菜蛾体外代谢的影响
        3.2.3 白屈菜碱对溴氰菊酯在小菜蛾体内代谢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白屈菜碱对酶抑制的代谢机制研究
    4.1 材料及方法
        4.1.1 试剂与材料
        4.1.2 仪器与设备
        4.1.3 液质联用方法的建立
        4.1.4 溶液的配制
        4.1.5 大鼠肝微粒体的制备
        4.1.6 白屈菜碱对P450 酶的抑制作用筛选
        4.1.7 白屈菜碱对CYP2D6 的机制性失活
    4.2 结果与讨论
        4.2.1 白屈菜碱对P450 酶的抑制作用筛选
        4.2.2 酶失活的时间、浓度和NADPH依赖性
        4.2.3 竞争性抑制剂对酶失活的保护作用
        4.2.4 Partition ratio的测定
        4.2.5 谷胱甘肽,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对酶失活的保护作用
        4.2.6 铁氰化钾对酶失活的保护作用
        4.2.7 酶失活的不可逆性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白屈菜碱代谢产物的检测与鉴定
    5.1 材料及方法
        5.1.1 试剂与材料
        5.1.2 仪器与设备
        5.1.3 液质联用方法的建立
        5.1.4 溶液的配制
        5.1.5 微粒体孵育实验
        5.1.6 考察介导参与代谢活化的主要酶
        5.1.7 白屈菜碱在大鼠体内代谢产物的检测
        5.1.8 白屈菜碱代谢产物的化学合成
    5.2 结果与讨论
        5.2.1 白屈菜碱的质谱行为分析
        5.2.2 体外白屈菜碱的Ⅰ相代谢产物检测
        5.2.3 体外白屈菜碱的GSH结合物检测
        5.2.4 白屈菜碱代谢产物的化学合成
        5.2.5 体内白屈菜碱代谢产物的检测
        5.2.6 介导白屈菜碱代谢活化的主要酶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主要结论
    6.2 论文的创新点
    6.3 讨论
    6.4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文章

(8)PxGSTO4介导小菜蛾对茚虫威解毒代谢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小菜蛾的发生与危害
    1.2 小菜蛾的抗药性现状
    1.3 恶二嗪类杀虫剂概况
        1.3.1 茚虫威简介
        1.3.2 茚虫威理化性质
        1.3.3 茚虫威作用机制
        1.3.4 小菜蛾对茚虫威的抗性现状
    1.4 小菜蛾对恶二嗪类杀虫剂的靶标抗性
    1.5 小菜蛾对恶二嗪类杀虫剂的代谢抗性
        1.5.1 谷胱甘肽S-转移酶介导的昆虫对杀虫剂的次级代谢
        1.5.2 调控GSTs基因过量表达的分子机制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虫源
        2.1.1 小菜蛾种群
        2.1.2 饲养方法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药剂与耗材
    2.4 常用试剂与培养基的配置
    2.5 实验方法
        2.5.1 小菜蛾生物测定
        2.5.2 小菜蛾解毒酶活力测定
        2.5.3 增效剂对小菜蛾茚虫威增效作用测定
        2.5.4 小菜蛾GSTs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测定
        2.5.5 PxGSTO4 在小菜蛾对茚虫威解毒代谢中功能研究
        2.5.6 转录因子Px CRBL2 对小菜蛾代谢茚虫威的影响
    2.6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田间小菜蛾对茚虫威抗药性监测
        3.1.1 田间小菜蛾对茚虫威抗药性监测
        3.1.2 2017-2018 田间小菜蛾对茚虫威抗药性现状
        3.1.3 茚虫威与其他杀虫剂对小菜蛾田间种群毒力相关性分析
        3.1.4 田间小菜蛾体内解毒酶活力分析
        3.1.5 小结
    3.2 小菜蛾对茚虫威解毒代谢机制研究
        3.2.1 不同种群的小菜蛾对茚虫威的药剂敏感性
        3.2.2 不同种群小菜蛾的解毒酶活性
        3.2.3 增效剂对茚虫威增效作用
        3.2.4 小结
    3.3 小菜蛾对茚虫威解毒代谢分子机制研究
        3.3.1 小菜蛾代谢茚虫威主效GSTs基因的筛选
        3.3.2 亚致死剂量茚虫威诱导对小菜蛾PxGSTO4 表达量的影响
        3.3.3 dsRNA对小菜蛾PxGSTO4 的干扰效率检测
        3.3.4 干扰PxGSTO4 后对小菜蛾GSTs酶活力的影响
        3.3.5 干扰PxGSTO4 后小菜蛾对茚虫威的敏感度变化
        3.3.6 小结
    3.4 转录因子PxCRBL2 对小菜蛾代谢茚虫威的影响
        3.4.1 不同种群小菜蛾转录因子表达水平检测
        3.4.2 沉默PxCRBL2 后小菜蛾对茚虫威敏感性的变化
        3.4.3 沉默PxCRBL2 对小菜蛾GSTs酶活的影响
        3.4.4 沉默PxCRBL2 对小菜蛾GSTs表达量的影响
        3.4.5 小结
4 总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热胁迫下抗性与敏感小菜蛾翅发育相关基因As-C、WG、DLL表达动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昆虫翅发育模式及相关基因研究
        1.1.1 昆虫翅发生的基本模式和过程
        1.1.2 昆虫翅脉发育相关基因的研究
    1.2 小菜蛾抗药性及适合度代价研究概况
        1.2.1 小菜蛾抗药性研究进展
        1.2.2 小菜蛾抗性适合度代价研究进展
        1.2.3 适合度代价形成机制
        1.2.4 适合度代价的影响因子
    1.3 热胁迫对昆虫发育的影响
        1.3.1 热胁迫对昆虫适合度的影响
        1.3.2 热胁迫对昆虫翅发育的影响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小菜蛾As-C、WG、DLL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虫源
        2.1.2 实验主要仪器
        2.1.3 实验主要试剂
    2.2 小菜蛾As-C、WG、DLL基因的克隆
        2.2.1 小菜蛾总RNA提取
        2.2.2 中间片段克隆
        2.2.3 RACE克隆
        2.2.4 ORF扩增
        2.2.5 序列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小菜蛾As-C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2.3.2 小菜蛾WG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2.3.3 小菜蛾DLL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2.4 讨论
3 高温对抗性和敏感品系小菜蛾翅发育基因表达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样品处理
        3.1.2 试剂与仪器
        3.1.3 总RNA提取、cDNA的合成
        3.1.4 荧光定量引物设计
        3.1.5 荧光定量PCR反应
        3.1.6 相对表达量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高温下抗性、敏感品系小菜蛾As-C同源基因的表达差异
        3.2.2 高温下抗性、敏感品系小菜蛾WG基因的表达差异
        3.2.3 高温下抗性、敏感品系小菜蛾DLL基因的表达差异
    3.3 讨论
4 结论与讨论
    4.1 主要结论与讨论
    4.2 主要创新点
    4.3 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抗性和敏感小菜蛾翅发育基因的克隆及热激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前言
    2 昆虫的翅发育机制研究进展
    3 昆虫的抗药性与适合度代价
        3.1 昆虫的抗药性研究概况
        3.2 小菜蛾抗药性发展与现状
        3.3 昆虫抗药性相关的生物适合度变化
        3.4 抗性小菜蛾相关的适合度变化
    4 热胁迫对小菜蛾发育的影响
        4.1 热胁迫对小菜蛾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4.2 热胁迫对小菜蛾翅发育的影响
    5 选题原因及研究意义
第二章 小菜蛾翅发育相关基因(dpp、salm、ser、srf)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虫源
        1.2 总RNA的提取
        1.3 cDNA第一链合成
        1.4 3’和5’RACE-Ready cDNA第一链合成
        1.5 PCR引物设计
        1.6 PCR反应体系及条件
        1.7 PCR产物回收纯化
        1.8 PCR产物连接转化
        1.9 菌液PCR鉴定阳性克隆
        1.10 测序与序列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小菜蛾dpp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2.2 小菜蛾salm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2.3 小菜蛾ser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2.4 小菜蛾srf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小菜蛾翅发育相关基因的热激表达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虫源
        1.2 小菜蛾蛹不同温度处理
        1.3 小菜蛾总RNA的提取
        1.4 合成cDNA第一链
        1.5 相对荧光定量PCR
    2 结果与分析
        2.1 热胁迫对dpp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
        2.2 热胁迫对srf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
        2.3 热胁迫对salm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
        2.4 热胁迫对ser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
    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1 主要结论与讨论
    2 主要创新点
    3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小菜蛾抗药性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茚虫威不同异构体对小菜蛾和中华通草蛉的选择毒力及亚致死效应[D]. 于琦童.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2]小菜蛾解毒酶对4类化合物的作用机理研究[D]. 李一帆.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3]天维菌素与阿维菌素交互抗性研究[D]. 朱林莹. 浙江农林大学, 2020(02)
  • [4]小菜蛾对十种杀虫剂的抗性检测及对溴氰虫酰胺的抗性风险评估[D]. 徐巨龙. 山东农业大学, 2020
  • [5]小菜蛾种群灾变及抗药性治理研究进展[J]. 李振宇,肖勇,吴青君,谌爱东,王兴亮,章金明,冯夏. 应用昆虫学报, 2020(03)
  • [6]西藏小菜蛾对常用药剂抗药性的初步研究[D]. 付彩青. 西藏大学, 2020(12)
  • [7]白屈菜碱杀虫增效作用及其代谢机制研究[D]. 刘雨阳.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8)
  • [8]PxGSTO4介导小菜蛾对茚虫威解毒代谢机制研究[D]. 王茹梦. 华中农业大学, 2019
  • [9]热胁迫下抗性与敏感小菜蛾翅发育相关基因As-C、WG、DLL表达动态的研究[D]. 陈学准. 福建农林大学, 2018(02)
  • [10]抗性和敏感小菜蛾翅发育基因的克隆及热激表达研究[D]. 胡起兴. 福建农林大学, 2018(02)

标签:;  ;  ;  ;  ;  

小菜蛾抗药性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