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经验,稳步发展——中国人民银行顾问、原副行长李飞同志在校庆上致辞

总结经验,稳步发展——中国人民银行顾问、原副行长李飞同志在校庆上致辞

一、总结经验 稳步发展——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顾问、原副行长李飞同志在校庆大会上的讲话(论文文献综述)

文炳勋[1](2006)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金融工作与执政安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也是一个高风险、高成长的朝阳产业。金融工作是我们党经济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和主要内容。金融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我国的金融安全、经济安全乃至我们党的执政安全。回顾改革开放25年的历程,最引人注目和值得称允的成就之一就是及时化解金融风险,保持了金融业的稳定和持续发展。总结我们党在新时期对金融工作的领导,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的结论:金融工作的主线就是中国共产党依据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作指导,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发展的实际,努力探索、探寻、选择一条与我国社会经济制度相适应的金融制度的创立、发展和改革的道路,即从1978年起,逐步探索出一条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金融体制改革道路,并初步构建了社会主义金融体制的基本框架。 开展新时期党的金融工作与执政安全问题研究,对于有效化解金融风险,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提炼中共党史主题,拓宽党史研究视野,充实党史内涵,改善金融经济工作方法,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研究目的就在于“察金融之道,兴经国之业”。 在研究方法上,首先,中国共产党金融工作与执政安全研究与中国当代史具有密切的关联性。同时,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金融工作与中国当代经济史密切关联。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金融工作是党史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在研究中必须坚持党史学和历史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即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尊。在全面、客观掌握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开展研究工作。其次,要从正面总结金融工作的历史经验,树立坚持党的领导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并以此作为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教育材料。第三,研究重点以新时期金融工作方法,包括金融工作指导思想、思想方法与具体推进方法为主,为未来提供历史借鉴。第四,研究工作要站在今天的历史高度与从具体的历史背景有机地结合起来。第五,

杨森[2](1992)在《保定金融高等专科学校热烈庆祝建校四十周年》文中认为 金秋时节,正值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我校迎来了四十年华诞。10月12日,学校门庭红灯高挂,“保定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十个金色大字闪闪发光,园内彩旗招展,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一派节日盛装。全校师生员工喜气洋洋迎接从祖国四面八方莅临的一千多名贵宾和校友。

谭锦旭,谭凯伦[3](2019)在《凤凰金梦(上、中、下集)》文中研究说明·谨以此片献给——为创建独立民主、繁荣富强的新中国而流血牺牲、不断奋斗的海内外所有中华儿女·上集1.天空(梦境)一场暴风雨过后,蓝天、丽日重现。一对凤凰从天际飞来,愈来愈近。双双在空中盘旋、飞舞的凤凰。万众欢呼声中,展翅飞翔的凤凰迎着东方朝阳飞去,它们金光灿烂,光耀宇宙。

张徐乐[4](2004)在《上海私营金融业研究(1949—1952)》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以上海私营金融业为研究对象,分上下编叙述从1949年上海解放到1952年年底期间私营金融业的历史演变过程和主要运作状况。在这一时期内,私营金融业所处的制度环境和经济社会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经过新政府的整饬和市场选择,私营金融业与旧中国国家资本金融机构的关系被割断,资力得到恢复,业务方向发生了转变,经营方式也由个体的分散经营逐步走向联合放款、联合经营与联合管理,由单一的业务合作实行多项业务合作;并且在国家有关方针政策的引导下,由个别银行的公私合营发展到若干个公私合营集团,最终实现了金融业统一的公私合营,私营金融业完成了组织、业务、人事与财务的大合并,私营金融业与国家银行之间的关系也得到了整合。与此同时,上海金融市场实现了从无序到规范、旧的金融体制向新的金融体制的转型。随着时局的稳定、工商经济的恢复、社会生活的展开,这一时期私营金融业所需大量营运资金和各类市场业务,来自工业、商贸、农业、合作事业、社会公用事业、文教事业、政府机关、各种机构团体、社会大众等;同时金融业又为工商经济和其他客户提供了存款、放款、汇兑等基本的信用服务,这就是该时期上海私营金融业的基本地位和作用。这种历史地位和作用,通过该时期私营金融业经营管理方式的调整、同业组织沿革,得以进一步的体现。私营金融业对于新政府出台的一系列相关政策及其具体实施,既有被动的适应,也有交涉和积极主动的应对。私营金融业还在购买人民胜利折实公债、抗美援朝等运动中体现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与爱国热情,并且在整体上通过了有关政治运动的考验。这一时期政府针对金融业的特定的制度安排以及有关私营金融业的基本政策,在本质上和总体上促成了私营金融业经营方向的转变和基本业务的开展。

文世芳[5](2017)在《中国共产党对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认识与借鉴(1976-1984)》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总结历史上封闭保守的深刻教训,勇于面对中国与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巨大差距,充分认识到关起门来搞建设行不通、闭关自守实现不了工业化和现代化,虚心学习和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是这个伟大觉醒的重要内容,对探索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是在中国历史文化的基础上探索而成,从改革开放之初一步一步摸索而来。探求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的经验、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可以从改革开放史中寻求历史的逻辑、问题的病灶和成功的钥匙。因此,从改革开放之初对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认识和借鉴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从开放和改革的相互关系及国际经验视角探求改革开放开启并获得成功的原因,对当前全面推进深化改革,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这些正是论文致力于探求的深层次问题。论文包括绪论、正文四章和小结。绪论,主要介绍论文的选题缘由、意义,研究的现状、问题,研究的资料准备、特点,研究的方法、思路,研究的目标、方向。第一章,主要讨论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历史背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世情国情党情发生了深刻变化。考察整个社会,国民经济遭受重创,人民生活在温饱线上长期徘徊,社会各界渴望变革;考量党内状况,使命意识空前觉醒,执政危机意识日渐浓厚,全党洋溢着把“文化大革命”耽误的时间抢回来的情绪;环顾世界局势,世界政治格局寻求新的平衡,在两极格局下存在寻求多极化的内在张力,资本主义国家经过迅猛发展后进入滞胀阶段,亟需产业转移,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崛起树立了发展榜样,调整和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潮流。特定的历史条件,给中国指明了方向:旧的道路难以为继,变革已是民心所向,国际形势为迎接中国融入世界大家庭、登上国际大舞台提供了历史契机。一种历史的合力,悄然引导着中国朝着改革与开放的道路走去,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历史条件生成。第二章,主要讨论从“文化大革命”结束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期间中共逐渐扩大对外交流,冷眼向洋看世界,以世界为参照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共党内和思想理论界对“文化大革命”的反思和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思考已经不可抑制。中共高层从战争的阴影中走出来,对世界局势作出新的研判,认为存在长时段和平发展的可能。在对历史的反思中,中共又逐渐从“左”的迷雾中走出来,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讨论,工作重心开始务实地朝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倾斜。在此基础上,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了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初步行动,党和国家领导人主动出访“触摸世界”、把握世界发展脉搏,派出大批对外考察的“侦察兵”了解世界各国发展经验和研究中国应有的对策,部署理论界召开世界经济讨论会研究国外情况。特别是派团对外考察是中共高层的重大战略举措。中央政治局从听取和讨论考察汇报开始,改革开放的思想在酝酿中逐渐生根发芽,经过1978年国务院务虚会和中央工作会议的两次大讨论,改革开放决策呼之欲出。第三章,主要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经过对盲目冒进的反思,在国民经济调整中深化对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认识,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思想的过程。经过1979年对盲目引进和吸收外资的反思,在对国民经济调整的思考、讨论以及初步实施中,中共对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进行了总结深化,制定了更加科学更具操作性的对外引进规定、吸收外资政策、对外考察办法、国民经济计划。在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结合中国实际进行的改革试点和探索中,中共对建设四个现代化有了更深层的认识,在政策上、试点上、理论上都有重大的转变。在政策上,提出经济政策的三大转变,要求逐步实现经济政策和经济制度转型;在试点上,创办经济特区,使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从某个领域的试点转换为更深层次的综合性改革试点;在理论上,从四个现代化转变为“中国式的现代化”,将“中国式的现代化”作为统领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结合中国实际,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指导性思想。第四章,主要讨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逐步由引进技术、外资和管理经验,朝着更深层次的经济体制改革理论与实践、国际组织发展经济经验以及引进国外智力发展和深化,并最终推动确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过程。结合中国实际,探索适合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是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在中共高层的支持和部署下,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经验和理论以及联邦德国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和法国经济计划化理论等,成为中国考察和学习借鉴的重点内容。布鲁斯和奥塔·锡克等东欧经济学家的来访,在中国掀起研究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和改革理论的热潮。在改革开放实践的锻炼和理论探讨的熏陶中,中国新一代经济理论人才终于在1984年莫干山会议上崛起,逐渐承担起为改革建言献策的使命。在和思想理论界的良性互动中,中共终于克服各种困难,出台《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确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这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共对中国经济改革发展方向的探索获得巨大成功,以经济体制改革方向为重点的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取得重大的阶段性成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巴山轮会议为标志,中共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小结,主要对论文作一概括性总结,集中探讨境外发展经济经验是如何被中共重视、学习和吸收,形成了什么样的原则和路径;究竟在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中发挥了哪些重要作用、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积累了哪些重要历史经验,对当前中国的改革发展有哪些重要启示。为确保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取得好的效果,中共在探索之中确立和完善了自力更生为主、积极争取外援,取长补短、保持优势,多方学习、反复比较,解放思想、谨慎渐进等基本原则;形成了从境外经验的学习了解、到决策层多渠道掌握信息、到中共高层利用境外经验进行决策、到中层和基层干部掌握境外先进经验的上下贯通、良性互动的路径。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在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改变对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认识成为改革的先声;推动了改革开放决策出台和具体政策不断完善;促进了社会主义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理念的突破;提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历史关头,分析研究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历史,能带来深刻的启示。它告诉我们,改革应该如何优化调查研究,如何加强顶层设计,如何重视基础性工作。

宋承国[6](2010)在《中国期货市场的历史与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现代以来随着各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际金融联系的不断加强,期货市场在促进本国经济发展以及在国际金融合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尤其是近些年来,以期货市场为主体的虚拟经济越来越影响到实体经济的发展,并关系到国家经济金融的安全。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升级、金融服务领域越来越开放的背景下,如何促进中国期货市场健康快速地发展,提升其服务本国经济的市场功能,是经济建设中一项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课题。因此,全面系统地研究近代以来中国期货市场的发展历程,并将其与国际期货市场的历史发展相比较,发掘出期货市场发展的历史规律以及可供吸取的经验教训,对于当代以及未来中国期货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价值和现实促进意义。中国期货市场萌芽并初创于晚清时期,先后经历了民国时期的艰难发展、共和国成立后的长期断层、改革开放后的重建以及在当代的再发展等若干历史阶段。百余年来期货市场的发展历程与中国制度的变迁息息相关,它是制度变迁的缩影,是制度需求和制度供给不断冲撞与融合的反映。因此对中国期货市场的研究,本文首先立足于制度变迁的理论视角,并由此展开。将中国期货市场纳入制度经济学的研究范畴,以制度变迁的视角对其发展历程展开了研究,分析了中国期货市场历史发展的制度原因,总结了中国期货市场发展的历史规律和经验教训,并为今后中国期货市场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和参考。其次,在充分挖掘史料以及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运用实证的史学研究方法,对三个历史时期期货市场的历史与发展进行了系统、全面地纵向研究和梳理,揭示了中国期货市场产生的动因、发展变化情况、影响和意义,并对其发展规律、特征与不足进行了总结和评价,使得晚清、民国和共和国三个历史时期的期货市场成为了有机联系的整体。尤其是对共和国成立后期货市场的断层和重建时期进行了系统、深入地研究,揭示了当代中国期货市场重建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再次,本文在对近代以来期货市场发展历程进行纵向梳理的同时,还借助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对不同历史时期期货市场的运行机制、市场监管、市场的特点与不足等方面展开了横向地分析和研究。不仅研究了近代以来华商与洋商两个期货市场、物品期货与证券期货两类交易品种、期货与现货两种交易方式,还对不同制度条件下期货市场的发展历程、运行机制(包括市场组织结构、制度规则、交易和行市)、市场监管(包括国家立法、行政监管和行业自律)等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对中外期货市场的发展进行了比较研究,分析比较了中外期货市场的发展历程,研究了国际期货市场的现实运行,总结了期货市场健康发展需要具备的条件。通过研究本文得出如下结论:首先,期货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不仅是中国人现代化努力的重要成果,而且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现代化发展的高层次体现。然而作为重要的金融市场,期货市场服务现货市场的功能并没有充分发挥,这体现出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曲折性和艰巨性;其次,制度的变迁对期货市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中国期货市场的断续兴衰与国家经济制度变迁休戚与共。良好的制度安排可以创造出更高的市场效率和资源利用率,更好地促进期货市场的发展,反之则会起到阻碍作用,造成期货市场发展的迟滞乃至断层;再次,期货市场的创新和监管也非常重要。作为金融市场的一部分,期货市场具有发现价格、规避风险和配置资源的功能,是服务现货市场乃至整个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中国必须加快制度创新,尽早建立起包括金融期货和期权期货在内的完整的期货品种结构。这对于推动经济发展,提升经济发展层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也要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加强市场监管的制度建设,控制市场风险,防范期货市场的价格操纵和过度投机导致的功能失效和对经济的破坏。制度创新是中国期货市场发展的必由之路。

赵敏[7](2006)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内蒙古金融史研究(1947-1952)》文中认为本文所研究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内蒙古金融事业发展历史,时间是指1947年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至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结束止五年多时间,内容包括绥蒙合并前的原内蒙古自治区和绥远省范围。其中以原内蒙古自治区的金融发展历史为主线,辅以绥远省的金融发展历史加以完善。 文章由绪论、正文和结论三部分构成。绪论部分首先阐述本文选题考虑、前人研究的情况、采用的参考资料和本文所取得的进步;其次,对自治政府成立前内蒙古的政治、经济情况作简要的背景介绍。 正文分为三章。第一章探讨内蒙古金融机构的统一和金融体系的形成。论述内蒙古金融机构统一过程即大致经历了改组东蒙银行建立内蒙古银行、改组内蒙古银行建立内蒙古人民银行、内蒙古人民银行改为中国人民银行内蒙古自治区分行三个阶段;论述绥远省银行、中国人民银行绥远省分行的建立以及接受合并绥远省银行、最后划归到中国人民银行内蒙古自治区分行的历史过程;论述内蒙古农村信用合作社的试办和内蒙古人民保险机构设立,提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是内蒙古金融机构逐步统一和金融体系逐步形成时期。 第二章探讨内蒙古货币的统一和本位币的确立。论述内蒙古地方

周振海[8](2007)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由导言和四章基本内容组成。本论文以马克思货币理论为基础,以当代货币银行理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制度经济学和法经济学理论为指导,以1978年以来的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发展为研究目标,在着眼于经济全球化的国际环境和背景下,提出深化中国金融改革政策选择的可行性方案,切实解决束缚中国金融发展的羁绊,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步伐,最终实现建立适应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市场为主导的金融体系的改革目标。理论上,金融体制主要包括金融机构、金融工具和金融市场三大部分,其中,金融机构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载体,是联系经济和金融的纽带,可以说是一国金融体制的核心;金融市场是金融机构和其他经济主体从事金融活动的场所和领域;金融工具则是金融机构从事金融活动的手段。通常来说,不同的国家之所以具有不同的金融体制和金融发展路径,正是由于不同国家制度环境、金融活动的主体以及创新活动产生和扩散的过程存在着差异。我国的金融体制和金融发展之所以具有与西方成熟市场经济国家不同的路径,原因正是在于我国的转型经济与西方的市场经济之间的差异,不仅决定了金融机构创新活动的环境、动因不同,而且决定了金融创新效应的差异,进而影响了我国金融体制的演进方向。我国在建国初期实施的是大一统的金融体制,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采用的是高度集中统一的金融体制,在改革初期采用的是有计划的政府主导型的金融管理体制,即发展的起点是处于金融抑制状态,金融深化水平较低,金融体系不发达,金融创新的微观主体缺乏追求主动创新的经济激励。到目前,为适应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中国的金融体制由政府主导型逐步向市场主导型转变,其本质特征就是国家推动下的金融制度变革和创新。论文第一章是对中国30年的金融体制改革实践的全面论述,从金融改革的历史进程和主要内容纵、横两条线展开论述。纵向上将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分为五个阶段进行了详细的梳理,横向上从八个方面对银行中国金融改革主要内容进行了详细的总结论述,一是中央银行制度的建立及发展;二是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发展;三是利率的市场化改革;四是商业银行的企业化改革和业务创新;五是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六是中国外汇管理体制的改革;七是中国金融市场的创建和深化改革;八是中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论文第二章对中国金融体制改革成效做出充分肯定,得出了通过金融改革,中国金融业自身得到不断成长和发展,同时金融有效地支持和促进了中国经济近30年的快速发展的结论。客观地总结了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几个重要经验,即:应坚持金融的改革开放,以配合不同时期经济的快速发展;借鉴外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经验,为中国金融体制改革服务;积极、稳妥、渐进地推进改革;正确处理好金融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现有的金融体制,保证了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高速发展;以法制来规范金融体系,立法上留出空间,支持金融的发展;金融体制改革要与经济体制改革配套进行;必须坚持政府对经济的适度调控和监管,保证经济的协调、快速发展。在此基础上,论文第三章本着一分为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借鉴现代经济学、政治学中最新理论-公共选择理论、金融抑制理论、信息经济学理论、行为选择理论等,对近30年的金融改革存在的弊端、中国金融体制改革面临两难困境的根本制度原因进行了阐述,由于金融活动的微观主体缺乏创新激励,国家成为推动金融体制改革的主体,但是现有金融机构产权结构的缺陷又使得金融机构利用金融创新活动进行寻租和掠夺的行为盛行,而且国家对金融机构寻租行为进行监管的成本极大化而导致监管效率低下,这样我国金融改革中金融活动的微观风险就容易加总转化为制度性整体风险,从而使国家陷入一种两难的困境,为了推动改革、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国家需要鼓励金融机构的创新活动,但是金融机构又会利用金融创新进行寻租而导致社会金融风险的积累。论文第四章对中国金融改革所处的国内经济环境和政治环境、世界经济形势和发展趋势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借鉴亚洲发展中国家近年来金融改革的经验,深刻剖析当前中国金融改革所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金融体系自身的问题,如金融机构竞争力不强和服务功能较弱、金融市场发展不够完善、高效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亟待建立、外汇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推进,国际收支不平衡的问题、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逐步完善、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实现以及金融宏观调控体系的科学性、前瞻性、有效性需要进一步提高等问题;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问题,如:社会养老保险体制的建立健全问题、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问题、存款保险机制的建立问题、与金融体系相一致的法律、法规的完善问题等。最后,根据“十一五”发展规划,笔者提出深化金融改革的目标是建立适应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支持经济持续、稳步发展的金融体系。深化金融改革的政策选择应从金融体系内部的改革与完善和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两方面入手,采取渐进的方式,逐步推进金融体系市场化改革。

郝斌[9](2018)在《历史洪流中的艺术选择 ——王琦与20世纪中国美术的现代转型(1934-1965)》文中认为王琦,从20世纪30末至90年代末,一直是活跃在中国艺坛的一位重要美术家。在艺术创作方面,他的《嘉陵江上》《侯水》《石工》《晚归》《老榕树》等已成为中国现代版画史以至中国现代美术史中的经典;在艺术理论方面,他积极参与理论争鸣,撰写了大量美术文论,已成为我们研究中国现代美术思潮的重要文献;此外,他还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曾在重要的历史时刻担当中国美术界领导等。王琦已然成为20世纪中国历史洪流中涌现出来的一代美术家的杰出代表。同时,王琦独特的艺术生涯使其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到20世纪中国现代美术转型的历史洪流之中,并在其中不断被裹挟、被整合、被改造,既构成了一种“整一性”,也同时包含着矛盾性和复杂性。以王琦为个案,正恰切地揭示了在时代艺术洪流的磅礴涌动中个体与时代、艺术与政治(或革命)所构成的复杂关系,以及个体艺术家在其中所遭遇的矛盾心态和艰难选择。从20世纪30年代以至“文革”前这一重要时段,构成了 20世纪中国美术现代转型中一段加速“整合”的特殊时段,而王琦正成为我们审视、研究20世纪中国美术现代转型问题的一个十分典型的案例。

刘清[10](2005)在《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金融业处于国民经济的核心地位。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发展至今仍然是金融业的主体,为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已严重的危机到国家金融安全和经济稳定大局。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和大量的不良资产阻碍着银行业的改革进程,并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已成为金融改革的重中之重,股份制改革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本文以现代企业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为出发点,阐述了现代公司治理理论的一般性,介绍了发达市场经济国家银行公司治理的先进经验以及发展趋势,分析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企业制度的现状、近几年改革取得的成就及其经营机制运行中的诸多现实问题,结合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发展实际,重点论述了国有商业银行在两个层面的改革,即制度层面的公司治理建设和经营层面的经营机制建设,经营机制的改革重点则是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国有商业银行基本上不具备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改革的核心是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即通过股份制的改造和上市,改变原有的行政管理模式的诸多弊端,改善股权结构,引进战略投资者,建立以董事会为核心的“三会”的权利与责任相制衡机制,为强化对董事和高级管理层的监督,引进和借鉴发达国家的独立董事制度,从而形成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特点。为了避免管理阶层的败德行摘要一2一为和市场的逆向选择,还必须建立和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如内部控制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和信息披露机制,而这些相关的机制在国有商业银行旧有的管理模式中也基本上是不具备的。 转化经营机制是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又一个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这方面的改革基本上体现了国有商业银行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的全部创新活动。资本金严重匿乏和巨额不良资产是我国银行业风险高度聚积的集中表现,无论从国家的注资、不良资产处置、还是银行发行次级债券以及资产证券化等的尝试,特别是次级债和资产证券化以及未来银行上市的证券发行等,拓展了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补充渠道,通过市场化行为建立了资本金补充机制;不良资产的体内和体外的处置机制创新极大地化解了银行风险,对己形成的不良资产处置积累了经验,也完善了风险管理和风险防范机制。 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的动力和源泉。本文从金融创新的视角,阐述了国际银行业的发展趋势。国际银行业的竞争主要体现银行业务创新,而银行业务的创新需要构建对资源整合的平台,即组织模式的再造。本文提出了建立国有商业银行的扁平化的组织模式,即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整合资源,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国家银行业整体核心竞争力,以适应国际金融网络化、全球化等新形势下的竞争需求。扁平化组织模式反映了新一代银行业正逐步由生产导向向消费者导向和服务导向的转变,以及围绕顾客价值的体现不断创新银行业务的经营理念的趋势。在扁平化组织模式的平台上,本文进一步论述了国有商业银行业务重心应由单一摘要一3一-一一一一一.-一的资产负债的经营管理模式向全面的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的经营管理模式的转变。指出国有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和个人理财业务创新方面存在的问题及需要改进的方面。 作为一个高风险的行业,如果不能紧跟时代的脚步,在融入世界金融一体化的大潮中就会败北。一个银行发展的潜力,关键是看其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全面的风险管理理念和风险管理技术,是国际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新资本协议》所倡导的最新风险管理的核心思想。本文介绍《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核心内容,着重论述了国有商业银行面临新资本协议的挑战以及实施过程中的几点看法。虽然国有商业银行现实状况与《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要求相差甚远,但在过度期中,国有商业银行还是有能力达到新资本协议的三大支柱:即最.低资本要求、监管当局的监管及市场约束要求,特别是在开发内部评级法上。建立和完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是我国金融业与国际接轨的集中体现。 通过对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研究,以期为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和高效的经营机制,全面提升国有商业竞争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创造一个市场化的金融竞争环境方面提供理论依据,并对改革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在面对银行业的全面开放之时,既能应对外资银行的冲击,也能跨出国门参与全球性金融竞争,从而增强国家金融整体竞争力,保障金融安全,为我国跨国公司和外向型竞争企业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全面化金融服务,推动国民经济向前发展。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忽厂

二、总结经验 稳步发展——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顾问、原副行长李飞同志在校庆大会上的讲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总结经验 稳步发展——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顾问、原副行长李飞同志在校庆大会上的讲话(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金融工作与执政安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与文献综述
    一、写作背景
    二、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三、要解决的问题
    四、本选题的意义
    五、创新之处
    六、主要概念和分析框架
第一章 改革开放初期党领导下的金融工作
    一、党领导金融工作的历史渊源
    二、传统金融机构的弊端与党对金融工作的新认识
    三、初步建立以中央银行为领导的金融体系
    四、信贷制度创新:从指令性计划到差额包干
    五、登上国际金融的大舞台
第二章 改革开放全面开展时期党领导下的金融工作
    一、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指引下的金融经济改革
    二、金融机构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三、信贷体制改革的深化:实贷实存
    四、金融开放取得新成效
    五、金融市场的建立和发展
第三章 改革开放攻坚阶段党领导下的金融工作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金融体制改革
    二、强有力的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体系的确立
    三、金融组织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四、金融市场的逐步完善
第四章 党领导下跨世纪的金融改革与发展
    一、1998年金融深化与金融改革
    二、党管金融:成立中央金融工委
    三、金融组织体系日臻完善
    四、证券市场服务国企改革
    五、金融风暴的冲击与宏观调控
第五章 新时期金融风险与执政安全建设
    一、我国转轨时期的金融风险及其影响
    二、影响我国金融安全的主要因素
    三、确保我国金融安全的对策思考
第六章 新时期金融系统的党建工作
    一、新时期金融系统党的思想政治工作
    二、新时期金融系统党的组织工作
    三、新时期金融系统党风廉政建设
第七章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金融工作的基本经验与历史启示
    一、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金融工作的伟大成就
    二、新时期党领导金融工作的历史特征
    三、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金融工作的基本经验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原创性声明

(3)凤凰金梦(上、中、下集)(论文提纲范文)

上集
    1.天空 (梦境)
    2.室内
    3.天空
    4.上海闸北一弄堂
    5.舞厅里
    6.舞池里
    7.旷野战场
    8.团指挥所前
    9.上海锦江饭店
    10.中央苏区国家银行造币厂
    11.十九路军宋振坤旅旅部
    12.江东募捐办
    13.井冈山中央造币厂
    14.刘耀华家
    15.战场上
    16.刘耀华别墅前
    17.上海凤凰银行门前
    18.上海凤凰银行门内
    19.福建省国民党部
    20.宋振坤凤凰老家
    21.上海凤凰银行总经理室
    22.美中银行总经理肋理室
    23.上海锦江饭店包厢
    24.上海凤凰银行总经理室
    25.战场上
    26.上海凤凰银行总经理室
    27.战场上
    28.战地医院内
    29.上海金兴华家
    30.台儿庄战场
    31.上海银行企业界联谊会会场
    32.凤凰银行总经理室
    33.上海街道上
    34.宋振坤师部
    35.重庆金兴华家
    36.宋振坤师部
    37.重庆凤凰银行
    38.宋振坤师部
    39.战场上
    40.上海街道上
    41.上海锦江饭店包厢
    42.重庆金兴华家
    43.延安陕甘宁边区银行
    44.南京凤凰银行
    45.宋振坤军部
    46.南京胜利分行
    47.宋振坤军部
    48.胜利分行办公室
    49.南京国民党部大楼
    50.南京金兴华家
    51.南京国民党部办公室
    52.宋振坤军部
    53.南京凤凰银行胜利分行总经理办公室
    54.宋振坤军部
    55.南京凤凰银行胜利分行总经理办公室
    56.宋振坤军部
    57.南京凤凰银行
    58.南京雨花台附近
    59.宋振坤军部
    60.南京凤凰银行
    61.南京国民党党部
    62.上海金兴华家
    63.宋振坤军部
    64.上海凤凰银行总经理室
中集
    65.上海金兴华家
    66.上海凤凰银行
    67.上海凤凰银行总部
    68.锦江饭店包厢内
    69.上海金兴华家
    70.宋振坤军部
    71.上海金兴华家
    72.宋振坤军部
    73.上海凤凰银行
    74.上海锦江饭店包厢
    75.宋振坤军部
    76.上海金兴华家
    77.上海金兴华家
    78.上海凤凰银行
    79.宋振坤军部
    80.上海外滩
    81.上海凤凰银行
    82.上海凤凰银行
    83.长沙宋振坤家
    84.上海外滩
    85.火车上
    86.长沙宋振坤家
    87.北京中行董事室
    88.北京长安街
    89.长沙宋振坤家
    90.北京金兴华家
    91.抗美援朝前线
    92.北京中山公园
    93.朝鲜前线文工团院内
    94.北京长安街
    95.朝鲜前线文艺演出现场
    96.湖南军区医院病房
    97.北京红墙外
    98.长沙宋振坤家
    99.央行副行长办公室
    100.长沙宋振坤家
    101.北京金兴华家
    102.长沙宋振坤家
    103.北京金兴华家
    104.长沙宋振坤家
    105.北京中山公园
    106.长沙宋振坤家
    107.北京金兴华家
    108.长沙宋振坤家
    109.北京长安街
    110.长沙宋振坤家
    111.北京金兴华夫妇卧室
    112.凤凰宋振坤家
    113.凤凰宋振坤家
    114.北京中山公园
    115.凤凰宋振坤家
    116.北京央行
    117.凤凰宋振坤家
    118.北京中山公园
    119.凤凰宋振坤家
    120.北京长安街
    121.凤凰宋振坤家
    122.北京金兴华夫妇卧室
    123.凤凰宋振坤家
    124.北京中山公园
    125.北京长安街
    126.北京金兴华家
    127.台北金灿银行大门前
    128.台北金灿银行
    129.北京中山公园
    130.北京金兴华家
    131.北京长安街
    132.北京金兴华家门前
    133.北京金兴华家
    134.凤凰宋振坤家
下集
    135.北京金兴华家
    136.凤凰宋振坤家
    137.北京中山公园
    138.凤凰宋振坤家
    139.北京金兴华夫妇卧室
    140.凤凰宋振坤家
    141.北京长安街
    142.凤凰宋振坤家
    143.纽约刘耀华家
    144.北京金兴华家
    145.凤凰宋振坤家
    146.北京中山公园
    147.凤凰宋振坤家
    148.北京中山公园
    149.台北金灿银行
    150.北京长安街
    151.凤凰机砖窑前
    152.北京红墙外
    153.修建中的凤凰山公路
    154.北京中山公园
    155.凤凰台上
    156.北京中山公园
    157.凤凰宋振坤家
    158.北京长安街
    159.凤凰台上
    160.北京中山公园
    161.凤凰集团公司门前
    162.北京长安街
    163.凤凰抗日游击队营地
    164.北京中山公园
    165.凤凰神殿内
    166.北京长安街
    167.凤凰梅花林
    168.北京金兴华家门口
    169.凤凰敬老院
    170.北京金兴华家
    171.凤凰集团会客厅
    172.北京中山公园
    173.台北金灿银行
    174.北京长安街
    175.凤凰宋振坤家
    176.北京长安街
    177.凤凰樱花林
    178.北京红墙外
    179.凤凰山巅
    180.北京中山公园
    181.凤凰索道最高处
    182.北京金兴华家
    183.北京中山公园
    184.凤凰栗子林
    185.北京人民大会堂前
    186.凤凰瀑布玻璃桥上
    187.北京长安街
    188.凤凰宋振坤家
    189.北京中山公园
    190.凤凰台上
    191.北京长安街
    192.凤凰宋振坤家
    193.北京红墙外
    194.凤凰宋振坤家
    195.北京金兴华夫妇卧室
    196.凤凰台上
    197.北京中山公园
    198.台北金灿银行
    199.北京天安门前

(4)上海私营金融业研究(1949—1952)(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一、 研究对象与选题意义
    二、 研究动态
    三、 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四、 资料文献情况
上编 历史篇
    第一章 解放初期的调整:从混乱到复业
        第一节 解放前夕的金融业状况
        第二节 社会环境和相关制度的变化
        第三节 《华东区管理私营银钱业暂行办法》的颁行与私营金融业的登记验资
        第四节 私营行庄公司通过复业检查
    第二章 联放:最初的业务合作#m
        第一节 上海市私营银钱信托业联合放款处
        第二节 上海市公私营金融业联合放款处
        一、 上海市公私营金融业联合放款处的筹建与成立
        二、 上海市公私营金融业联合放款处的扩大与改组
    第三章 联营:中小行庄的生存选择
        第一节 四个联营集团的筹建
        一、 从消极应对风潮到寻求联营
        二、 四个联营集团相继成立
        第二节 联营制度及运作
        一、 有关制度规定
        二、 业务经营初见成效
    第四章 公私合营:从早期合营银行到全行业统一的公私合营银行
        第一节 从新五行到十一行联合总管理处
        一、 早期公私合营银行的出现
        二、 新五行联合总管理处的成立
        三、 十一行联合总管理处的形成
        第二节 公私合营北五行联合总管理处
        一、 五行合营的初步协商
        二、 北五行联合总管理处成立
        第三节 公私合营上海银行联合总管理处
        一、 初步实现公私合营
        二、 成立联合总管理处
        第四节 上海市金融业第一二联营总管理处
        一、 中小行庄公司酝酿联合管理
        二、 金融业第一联营总管理处的成立及运作
        三、 金融业第二联营总管理处的成立及运作
        第五节 金融业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
        一、 金融业公私合营大势所趋
        二、 统一的公私合营银行联合总管理处的成立
下编 运作篇
    第五章 规模与业务经营
        第一节 上海私营行庄公司的数量变化
        一、 整顿改组时期
        二、 金融风潮时期
        三、 从联营联管到全行业公私合营时期
        第二节 存款
        第三节 放款
        第四节 汇兑业务
        第五节 盈亏
    第六章 金融业上层人士与劳资关系
        第一节 金融业上层人士概况
        第二节 劳资关系的整合
        一、 停业行庄的劳资关系
        二、 营业行庄的劳资关系
        三、 劳资协商会议的确立和运作
    第七章 金融业同业组织的演变及结束
        第一节 解放初期银行钱庄信托三业公会概况
        一、 解放初期三业公会的各自概况
        二、 解放初期三业公会的合作
        第二节 三业公会的合并与金融业同业公会筹备会的成立
        一、 银行公会对三业公会合并的积极态度
        二、 钱业公会对合并态度的反复
        三、 金融业同业公会筹备会成立
        第三节 金融业同业公会筹备会的组织机构和运作
        一、 组织机构
        二、 筹备会的运作
        第四节 金融业同业公会的运作及其结束
        一、 机构设置与人事
        二、 金融业同业公会成立后的具体工作
        三、 金融业同业公会结束
    第八章 购买公债与投入抗美援朝运动
        第一节 承销人民胜利折实公债
        一、 金融业的动员工作
        二、 认购公债的实际情况
        第二节 投入抗美援朝运动
        一、 声援与捐献
        二、 签订爱国公约
        三、 签订业务公约
        四、 劳资共同捐献
    第九章 经历“三反”“五反”运动
        一、 金融业的“三反”运动
        二、 从“四反”到“五反”
        三、 金融业人士的坦白与检举
        四、 “三反”“五反”运动的影响
结束语 对解放后上海私营金融业历史地位的再认识
    一、 中共对私营金融业的定位及政策
    二、 私营金融业的历史地位与作用
附录
    一、 上海市私营金融业四个联营集团成员及集团负责人
    二、 金融业五个联合总管理处成员及负责人
    三、 私营金融业人士在公私合营银行联合董事会中任职情况
    四、 私营金融业人士在公私合营银行联合总管理处中任职情况
    五、 私营金融业人士在公私合营银行上海分行中任职情况
    六、 上海市金融业同业公会筹备会委员名单
    七、 上海市金融业同业公会筹备会下属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名单
    八、 上海市金融业同业公会第一届执监委员、候补执监委员名单
参考书目

(5)中国共产党对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认识与借鉴(1976-1984)(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选题意义
        (一) 研究缘起
        (二) 选题意义
    二、概念界定与研究资料
        (一) 概念界定
        (二) 研究资料
    三、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 研究的基本状况概述
        (二)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观点
        (三)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四、研究方法
        (一) 历史分析法
        (二) 文献分析法
        (三) 比较分析法
    五、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一) 研究重点
        (二) 研究难点
        (三) 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背景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经济社会状况
        一、国民经济遭受重创
        二、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
        三、社会各界渴望变革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中共党内思想状况
        一、执政使命意识逐渐觉醒
        二、执政危机意识日益浓厚
        三、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世界形势
        一、世界政治格局寻求新的平衡
        二、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和科技的高速发展
        三、产业转移与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崛起
        四、苏东社会主义国家普遍推行改革
第二章 对外交流考察与改革开放决策的作出
    第一节 历史大转折前的思想“解冻”和发展探索
        一、世界局势的新研判
        二、思想解放潮流涌动
        三、工作重点逐渐转移
    第二节 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初步行动
        一、邓小平对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支持
        二、召开世界经济讨论会研究境外经验
        三、领导人主动出访“触摸世界”
        四、有计划地组织对外考察“探路”
    第三节 中共高层对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内部讨论
        一、中央政治局听取讨论考察汇报
        二、国务院务虚会讨论如何加快现代化建设速度
        三、中央工作会议讨论境外快速发展经济经验
第三章 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总结深化与“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提出
    第一节 对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反思
        一、陈云、薛暮桥等对盲目引进的批评
        二、中共高层讨论和部署经济调整
        三、控制引进规模和制定引进政策
        四、财政经济委员会组织大规模经济问题调研
    第二节 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深化和落实
        一、对外考察专业性、针对性加强
        二、境外访问团和专家的来访与“传经”
        三、参与和召开国际会议
        四、成立中国企业管理协会和举办企业管理研究班
    第三节 西方经济学说的引入
        一、西方经济学说引入的主要路径
        二、三次大型西方经济学讲座(讲习班)
        三、西方经济学引入的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
    第四节 “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提出
        一、经济政策的转变和建立经济特区
        二、两份《初步意见》的制定和经济体制改革方向的探讨
        三、邓小平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
第四章 借鉴境外经济体制改革经验与经济体制改革决定的出台
    第一节 学习借鉴重点转移到经济体制改革理论与实践
        一、苏东经济体制改革经验的考察
        二、苏东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引入
        三、苏东经济体制改革经验的探讨和研究
        四、联邦德国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等西方经验的学习借鉴
    第二节 学习和借鉴重要国际组织的经验
        一、联合国提供的考察与培训
        二、世界银行对中国的两份考察报告
    第三节 引进国外智力决定的出台和初步成效
        一、引进国外智力的历史经验与新的探索
        二、邓小平关于引进国外智力的讲话和引进国外智力政策出台
        三、引进国外智力政策的初步落实和成效
    第四节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改革目标的确立和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进入新阶段
        一、改革中的问题和境外因素的影响
        二、邓小平视察南方与商品经济意见再次提出
        三、1984年莫干山会议与新一代经济理论人才崛起
        四、《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出台
        五、巴山轮会议标志借鉴境外经验进入新阶段
小结
    一、中共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原则和路径
    二、中共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作用和影响
    三、中共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经验和启示
参考文献
附件1 中国领导人出访一览表(1976. 10—1984. 12)
附件2 1978年引进22项工程项目表
附件3 赵人伟等就经济改革问题向布鲁斯的提问
附件4 一个大学在政治经济学教学中提出的一些问题(资本主义部分)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后记

(6)中国期货市场的历史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源起与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及资料情况
    四、论文结构及需要说明的问题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晚清与民国时期期货市场的历史与发展
    第一节 晚清与民国时期期货市场的发展历程
        一、晚清政府时期
        二、北洋政府时期
        三、国民政府时期
    第二节 晚清与民国时期期货市场的运行机制
        一、晚清与民国时期期货市场的组织与结构
        二、晚清与民国时期期货市场的交易制度和交易规则
        三、晚清与民国时期期货市场的交易与行市
    第三节 晚清与民国时期期货市场的监管
        一、晚清与民国时期期货市场的国家立法
        二、晚清与民国时期期货市场的行政监管
        三、晚清与民国时期期货市场的行业自律
    第四节 晚清与民国时期期货市场的特点与评价
        一、晚清与民国时期期货市场的特点
        二、晚清与民国时期期货市场发展的评价
第二章 共和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中国期货市场的断层
    第一节 期货市场断层局面的形成
        一、对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关闭
        二、对北京、天津交易所的改造
        三、改造的性质及其历史影响
    第二节 期货市场断层的经济制度原因
        一、以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为特征的强制性制度变迁
        二、赶超型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
    第三节 七十年代对境外期货市场的有限利用
        一、中国对外经济交往的发展
        二、境外期货交易的实践性突破
        三、国家领导人对资本主义市场理论及期货理论的思考
第三章 经济转轨时期中国期货市场的重建
    第一节 期货市场重建的制度供给
        一、宏观经济制度的变革
        二、市场主体的微观基础
    第二节 建立中国期货市场的理论论争与突破
        一、期货市场姓"资"姓"社"之争
        二、中国建立期货市场的时机与利弊之争
        三、对于对期货市场投机问题的论争
        四、理论上的总结和突破
    第三节 期货市场的重建与初创
        一、期货市场重建前的国际环境
        二、期货市场重建的缘起及决策
        三、期货市场重建的历史进程
        四、期货市场重建的意义和影响
第四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期货市场的发展
    第一节 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期货市场的发展历程
        一、期货试点及无序发展阶段(1992年-1994年)
        二、清理整顿阶段(1994年-2000年)
        三、期货市场的规范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
    第二节 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期货市场的运行机制
        一、期货市场的组织与结构
        二、期货市场的交易制度和规则
        三、期货市场的交易及行情
    第三节 中国期货市场的监管
        一、期货市场的国家立法
        二、期货市场的行政监管
        三、期货市场的自律监管
    第四节 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期货市场的特点与评价
        一、中国期货市场的特点
        二、中国期货市场发展的评价
第五章 中外期货市场的比较及若干问题研究
    第一节 中外期货市场发展的历史比较
        一、中外期货市场发展历程的比较
        二、中外期货市场发展条件和发展趋势的比较
        三、中外期货市场创新能力的比较
        四、中外期货市场监管的比较
        五、期货市场本国经济贡献率及国际期货市场影响力比较
    第二节 国际期货市场的现实运行特征
        一、期货市场的虚拟性日趋明显
        二、期货市场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三、期货市场的国际定价权日益重要
    第三节 期货市场的健康发展需要具备的历史条件
        一、自由活跃的市场经济
        二、持续不断的市场创新
        三、有效而又适当的市场监管
    第四节 制度创新:中国期货市场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期货市场的监管制度建设
        二、期货市场的培育制度建设
        三、期货市场的开放制度建设
结论
参考文献
表图索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后记

(7)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内蒙古金融史研究(1947-1952)(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一 选题考虑
    二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成立前的政治情况
    三 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前经济情况
第一章 内蒙古金融机构的统一和金融体系的形成
    第一节 自治政府成立前金融机构情况
    第二节 内蒙古地方金融机构的逐步统一
    第三节 接收绥远省银行,建立中国人民银行绥远省分行
    第四节 试办农村信用合作社
    第五节 内蒙古保险机构的设立
第二章 内蒙古货币的统一和货币制度的形成
    第一节 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前市场流通货币情况
    第二节 内蒙币的诞生和内蒙古地方货币的逐步统一
    第三节 流通人民币和全国货币的统一
    第四节 驱逐敌伪币,打击假币,有步骤收回友币
    第五节 严禁金银计价流通和私下买卖
    第六节 内蒙古形成地方性货币制度和金融体系的必然性
第三章 为恢复内蒙古经济而努力开展的金融工作
    第一节 实施货币管理,初步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信用制度
    第二节 发放农业贷款支持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
    第三节 发放牧业贷款支持畜牧业生产恢复和发展
    第四节 开展私人自由借贷,活跃农村经济
    第五节 集中资金支持国营和合作社经济发展壮大
    第六节 开展储蓄业务集聚社会主义建设资金
    第七节 开展保险业务促进经济恢复和发展
结论
参考资料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8)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引言
    一、研究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意义
    二、近年来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现状
    三、论文的基本思路和基本结构
第一章 1978年以来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和主要内容
    一、改革开放前中国高度集中的计划金融体制的建立
        (一) 新中国金融体系的创建
        (二) 社会主义计划金融体制的建立和发展
    二、1978年以来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
        (一) 以中央银行为核心的金融机构体系的创建
        (二) 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指引下的金融改革
        (三) 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金融体制改革
        (四) 维护经济稳定发展,防范金融风险为目标的金融体制改革
        (五) 建设小康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目标的金融体制改革
    三、1978年以来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 中央银行制度的确立及发展
        (二) 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管理体制的改革
        (三) 利率的市场化改革
        (四) 商业银行的企业化改革
        (五) 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
        (六) 中国外汇管理体制的改革
        (七) 中国金融市场的创建和深化改革
        (八) 中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
第二章 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成果及经验
    一、中国金融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一) 金融体制改革中,金融体系的成长和发展
        (二) 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
    二、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经验
        (一) 应坚持金融的改革开放,以配合不同时期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 借鉴外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经验,为中国金融体制改革服务
        (三) 积极、稳妥、渐进地推进改革
        (四) 正确处理好金融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五) 现有的金融体制,保证了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高速发展
        (六) 以法制来规范金融体系,立法上留出空间,支持金融的发展
        (七) 金融体制改革要与经济体制改革配套进行
        (八) 必须坚持政府对经济的适度调控和监管,保证经济的协调、快速发展
第三章 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阻滞因素分析
    一、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中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
        (一) 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
        (二) 政府失灵的成因分析
        (三) 金融体制改革进程中的公共选择失灵
        (四) 创新不足与金融抑制——失灵在金融领域的表征
    二、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顽疾与难点分析
        (一) 国有银行商业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二) 利率市场化、汇率自由化进程中的价格失真
        (三) 金融市场体系存在的问题
        (四) 宏观金融调控、金融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全球化背景下深化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政策选择
    一、经济全球化及对中国金融体系的影响
        (一) 经济全球化的特点与发展态势
        (二) 金融国际化的含义及主要内容
    二、金融国际化对于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影响
        (一) 金融国际化对发展中国家金融体制改革的影响
        (二) 金融国际化对中国金融改革的影响
    三、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及政策选择
        (一) "十一五"规划确定的金融改革目标
        (二) 深化金融体系内部改革的政策选择
        (三) 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机制的政策选择
        (四) 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政策选择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9)历史洪流中的艺术选择 ——王琦与20世纪中国美术的现代转型(1934-196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艰难的抉择: 王琦早年的艺术学习与思想转型(1934—1938)
    第一节 洋画的信仰——20世纪30年代上海美专西洋画教学与王琦的艺术取向
    第二节 艺术,还是抗战?——王琦在武汉政治部三厅的宣传画创作
    第三节 苦闷与抉择——王琦的鲁艺学习及其矛盾选择
第二章 生活的自觉: 王琦在抗战时期大后方的艺术选择(1939—1945)
    第一节 运动,还是研究?——“后鲁艺”与王琦的艺术选择
    第二节 从战斗之美到生活之美——王琦抗战时期的艺术选择
    第三节 王琦与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新现实主义”
第三章 隐含的苦闷: 王琦抗战胜利后至香港时期艺术诸问题(1945—1950)
    第一节 走向批判?——抗战胜利后国统区木刻运动与王琦的艺术选择
    第二节 规训与改造——王琦香港时期的艺术选择
第四章 宏观语境与个体选择: 新中国时期王琦艺术诸问题(1950—1965)
结语
图版目录
参考文献
附录
    1、王琦年表
    2、王琦着述文献目录
    3、回忆与评价——王宏建谈王琦先生几个问题
    4、怀念我的父亲和老师王琦——王炜访谈
    5、社会各界深切哀悼王琦同志
    6、王琦《朝霞映船台》画里画外
    7、难以割舍的情怀——王琦画笔下的香港
    8、并非老生常谈——李桦、王琦纪念个展解析
致谢
学术成果统计-作品、论文及专着发表
学术成果统计-展览及获奖

(10)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我国银行业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银行业的起源与发展
        一、 原始状态的西方银行
        二、 早期银行业
        三、 现代银行业
        四、 商业银行的发展
    第二节 我国银行业体制的形成
        一、 银行业金融机构体系
        二、 非银行业金融机构体系
    第三节 国有商业银行发展概况
        一、 国有商业银行概述
        二、 中国工商银行
        三、 中国银行
        四、 中国建设银行
        五、 中国农业银行
    第四节 其他商业银行发展概况
        一、 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
        二、 政策性银行
        三、 外资商业银行
第二章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现状及其发展思路
    第一节 国有商业银行在银行业格局分布
        一、 我国银行业经济规模格局分布
        二、 我国银行业市场竞争力格局分布
    第二节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现状及主要成就
        一、 国有商业银行规模扩张放缓,控制贷款效果显着
        二、 国有商业银行损益状况及其变动态势
        三、 账面利润大幅下降,消化财务包袱力度显着增强
        四、 贷款收益率平稳增长,投资收益率小幅下降
        五、 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状况及其变动态势
    第三节 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缺乏有效的公司治理,导致所有者缺位和内部人控制
        二、 资产质量不高,影响改革进程
        三、 资本实力不强,抗风险能力弱
        四、 国际竞争力不足,综合实力较差
        五、 综合管理水平手段单一
        六、 创新能力不足,中间业务欠发达
    第四节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总体思路和设想
        一、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总体思路
        二、 工商银行股份制改革方案出台
        三、 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设想
第三章 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改革
    第一节 公司治理理论
        一、 现代企业理论
        二、 委托代理理论
        三、 公司治理原则和内涵
    第二节 国外公司治理模式及对我国银行体制改革借鉴的意义
        一、 美国公司治理模式的发展与现状
        二、 日本公司治理模式的改革及趋势
        三、 两种模式的发展趋势及对我国公司治理借鉴的意义
    第三节 建立国有商业银行董事监事制度,发挥董事会核心作用
        一、 发挥董事会核心作用
        二、 建立董事会专门委员会
        三、 监事制度
        四、 独立董事制度
    第四节 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机制
        一、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建立的背景
        二、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理论的形成发展
        三、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含义及内容
        四、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机制
    第五节 国有商业银行的激励约束机制
        一、 商业银行激励机制的理论
        二、 国有商业银行建立激励机制的现实背景
        三、 国有商业银行缺乏激励机制的原因
        四、 国有商业银行激励制度建设发展进度
        五、 进行全面的国有商业银行薪酬制度改革
    第六节 国有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制度
        一、 国有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内容
        二、 《巴塞尔协议》的信息披露内容
第四章 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机制改革与业务创新
    第一节 金融创新理论及其发展趋势
        一、 金融创新理论
        二、 国际金融创新的发展趋势
        三、 我国金融创新的特征
    第二节 由分业经营模式向混业经营模式的积极过渡
        一、 金融混业经营的属性
        二、 金融混业经营的因素分析
        三、 金融混业经营的本质
        四、 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现状
        五、 金融创新对分业经营业务限制的突破
        六、 金融业监管机构通力合作
        七、 国有商业银行业务创新思考
    第三节 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补充渠道的创新
    第四节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创新
        一、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
        二、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原因分析
        三、 处置不良资产对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意义
        四、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方法和进度
        五、 不良资产管理机制创新的思考
    第五节 国有商业银行扁平化组织构造的创新
        一、 扁平化组织结构的理论
        二、 两种组织结构的比较分析
        三、 构建国有商业银行扁平化组织结构
        四、 中国银行的业务流程再造尝试
    第六节 国有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创新
    第七节 国有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创新
        一、 个人理财业务发展背景
        二、 个人理财业务的重要意义
        三、 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措施
第五章 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
    第一节 发达国家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原则
        一、 全面的风险管理范围
        二、 全球的风险管理体系
        三、 全程的风险管理过程
        四、 全新的风险管理方法
    第二节 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
        一、 新协议将操作风险纳入监管框架的重要意义
        二、 国有商业银行面对操作风险管理的压力
        三、 国有商业银行应对操作风险管理的选择
    第三节 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五级分类管理
        一、 银行信贷资产五级分类概述
        二、 贷款分类标准的核心定义
        三、 我国实施银行信贷资产五级分类管理的过程
        四、 贷款的五级分类与“一逾两呆”比较
        五、 贷款分类与损失准备和呆账核销制度的动态关系
        六、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实行贷款五级分类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与我国银行业实际
        一、 《巴塞尔协议》的产生背景及其发展脉络
        二、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与旧巴塞尔协议的核心内容比较
        三、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实施状况与我国银行业实际
    第五节 国有商业银行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挑战
        一、 确立资本管理理念的挑战
        二、 开辟资本金补充渠道的挑战
        三、 由行政导向转变为风险导向的挑战
        四、 风险管理制度、评级系统与风险管理模型的数据挑战
        五、 建立有效的治理环境的挑战
        六、 接受市场约束的挑战
        七、 银行业务创新和产品创新的挑战
    第六节 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改革实践探索
        一、 中国工商银行的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改革实践
        二、 中国银行集团风险管理体系模式探索
        三、 中国建设银行信贷资产十二级分类管理初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总结经验 稳步发展——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顾问、原副行长李飞同志在校庆大会上的讲话(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金融工作与执政安全研究[D]. 文炳勋. 湖南师范大学, 2006(09)
  • [2]保定金融高等专科学校热烈庆祝建校四十周年[J]. 杨森. 金融教学与研究, 1992(04)
  • [3]凤凰金梦(上、中、下集)[J]. 谭锦旭,谭凯伦. 电影文学, 2019(05)
  • [4]上海私营金融业研究(1949—1952)[D]. 张徐乐. 复旦大学, 2004(01)
  • [5]中国共产党对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认识与借鉴(1976-1984)[D]. 文世芳. 中共中央党校, 2017(06)
  • [6]中国期货市场的历史与发展研究[D]. 宋承国. 苏州大学, 2010(11)
  • [7]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内蒙古金融史研究(1947-1952)[D]. 赵敏. 内蒙古大学, 2006(12)
  • [8]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研究[D]. 周振海. 东北师范大学, 2007(06)
  • [9]历史洪流中的艺术选择 ——王琦与20世纪中国美术的现代转型(1934-1965)[D]. 郝斌. 中央美术学院, 2018(01)
  • [10]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研究[D]. 刘清. 中央民族大学, 2005(04)

标签:;  ;  ;  ;  ;  

总结经验,稳步发展——中国人民银行顾问、原副行长李飞同志在校庆上致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