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牙膏行业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我国牙膏行业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一、中国牙膏工业的昨天、今天与明天(二)(续完)——我国牙膏工业发展历程回顾及发展前景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王鹏飞[1](2021)在《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洗涤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洗涤技术是人类保持健康、维持生存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追求美好生活、展示精神风貌的重要方式。人类洗涤的历史与文明史一样悠久绵长,从4000多年前的两河流域到我国的先秦,无不昭示着洗涤与洗涤技术的古老。但现代意义上的洗涤及其技术,是以表面活性剂的开发利用为标志的,在西方出现于19世纪末,在我国则更是迟至新中国成立以后。前身可追溯至1930年成立的中央工业试验所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是我国日化工业特别是洗涤工业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专业技术研究机构,是新中国洗涤技术研发的核心和龙头。以之为研究对象和视角,有助于系统梳理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全貌。迄今国内外关于我国洗涤技术发展的研究,仅局限于相关成果的介绍或者是某一时段前沿的综述,且多为专业人员编写,相对缺乏科学社会学如动因、特征与影响等科技与社会的互动讨论;同时,关于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系统学术研究也基本处于空白阶段。基于丰富一手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院史档案,本文从该院70年洗涤技术研发的发掘、梳理中透视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的历程、动因、特征、影响及其当代启示,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价值。在对档案资料进行初步分类、整理时,笔者提炼出一些问题,如:为何我国50年代末才决定发展此项无任何研发究经验的工业生产技术?在薄弱的基础上技术是如何起步的?各项具体的技术研发经历了怎样的过程?究竟哪些关键技术的突破带动了整体工业生产水平的提升?在技术与社会交互上,哪些因素对技术发展路径产生深刻影响?洗涤技术研发的模式和机制是如何形成和演变的?技术的发展又如何重塑了人们的洗涤、生活习惯?研究主体上,作为核心研究机构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在我国洗涤技术发展中起了怎样的作用?其体制的不断变化对技术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其曲折发展史对我国今天日用化工的研发与应用走向大国和强国有哪些深刻的启示?……为了回答以上问题,本文以国内外洗涤技术的发展为大背景,分别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其它离子型(非离子、阳离子、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助剂及产品、合成脂肪酸等四大洗涤生产技术入手,以关键生产工艺的突破和关键产品研发为主线,重点分析各项技术研究中的重点难点和突破过程,以及具体技术研发之间的逻辑关系,阐明究竟是哪些关键工艺开发引起了工业生产和产品使用的巨大变化;同时,注重对相关技术的研发缘由、研究背景和社会影响等进行具体探讨,分析不同时期的社会因素如何影响技术的发展。经过案例分析,本文得到若干重要发现,譬如表面活性剂和合成洗涤剂技术是当时社会急切需求的产物,因此开发呈现出研究、运用、生产“倒置”的情形,即在初步完成技术开发后就立刻组织生产,再回头对技术进行规范化和深化研究;又如,改革开放后市场对多元洗涤产品的需求是洗涤技术由单一向多元转型的重要动因。以上两个典型,生动反映出改革开放前后社会因素对技术研发的内在导向。经过“分进合击”式的案例具体研究,本文从历史特征、发展动因和研发机制三个方面对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总结,认为:我国洗涤技术整体上经历了初创期、过渡期、全面发展期和创新发展期四个阶段,而这正契合了我国技术研发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从精到新不断发展演进的历史过程;以技术与社会的视角分析洗涤技术的发展动因,反映出社会需求、政策导向、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环保要素在不同时代、不同侧面和不同程度共塑了技术发展的路径和走向;伴随洗涤领域中市场在研究资源配置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我国洗涤技术的研发机制逐渐由国家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过度和转化。本文仍有一系列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挖掘和全面拓展,如全球视野中我国洗涤技术的地位以及中外洗涤技术发展的比较、市场经济环境下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核心力量的潜力发挥等。

杨玲[2](2021)在《熏鲁香牙膏产品的研发》文中指出目的口腔疾病已经成为影响人们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一大疾病,功效型牙膏作为预防口腔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利用现代科学提取技术将天然中草药提取物应用到牙膏产品中,使其不仅能够达到清洁口腔的目的,还兼有疾病预防和口腔保健作用,是我国功效型牙膏研发的特点,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但由于缺少对中草药牙膏中药物及其提取物功效作用的系统研究,没有统一的标准或规范对其中的有效成分进行质量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控制中草药牙膏质量。本研究将药效明确的熏鲁香提取物与牙膏体系结合制备具有抑菌作用的功效型牙膏,优选最佳工艺、抑菌部位以及配方基质,并建立严格的质量标准,实现熏鲁香牙膏质量可控可测。方法1、熏鲁香提取工艺及抑菌部位研究。对熏鲁香挥发油、水提物、醇提物提取工艺进行优化,以最佳提取工艺得到不同提取物,并通过体外抑菌实验,筛选抑菌效果最佳的熏鲁香提取物。2、牙膏基质筛选及成型工艺研究。利用流变仪、物性测试仪对牙膏空白基质流变学及质构特性参数进行表征,采用MATLAB R2018b软件对参数进行共线性分析,结合基质溶解性、成条性、起泡性等参数,采用mapminmax函数对参数进行预处理,通过对参数进行全面综合分析,优选最佳空白基质,结合文献调研以及最小抑菌浓度结果,确定提取物添加量,采用湿法溶胶制膏工艺进行熏鲁香牙膏成品制备。3、熏鲁香牙膏质量标准研究。利用薄层色谱法(TLC)、高效液相-蒸发光散射检测法(HPLC-ELSD)建立熏鲁香牙膏薄层鉴别及特征图谱方法,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熏鲁香牙膏的前处理方法,并结合GB/T 8372-2017牙膏标准对熏鲁香牙膏质量进行研究。结果1、确定了熏鲁香抑菌部位及最佳提取工艺。借助体外抑菌试验测定了熏鲁香不同提取物的抑菌活性,熏鲁香挥发油、水提物、醇提物对幽门螺杆菌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1 mg·m L-1、0.5 mg·m L-1、0.125 mg·m L-1,对临床耐药菌株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1 mg·m L-1、0.25 mg·m L-1、0.0625 mg·m L-1,熏鲁香醇提物抑菌效果最显着,因此确定醇提物为抑菌部位,最佳提取工艺为加入6倍量85%乙醇,回流提取30 min。2、完成牙膏基质筛选并确定熏鲁香牙膏的制备工艺。根据物性参数测试分析结果,最终保留屈服应力、损耗因子、复数粘度恢复比例、弹性恢复指数、凝聚力、拔丝距离、稠度等7个参数,采用全面综合分析优选得到8号空白基质。通过最小抑菌浓度计算确定熏鲁香醇提物添加量为1%,结合最佳空白基质配方,得到熏鲁香牙膏成品,该产品膏体细腻,色泽明亮,气味清凉,稠度适中。3、确定了熏鲁香牙膏的质量标准(草案)。借助薄层色谱及高效液相-蒸发光散射检测技术,建立了熏鲁香牙膏薄层鉴别和特征图谱方法,所得薄层色谱图斑点清晰、分离度良好,特征图谱各峰分离度良好、基线平稳,其成分能够被较全面的检出,可有效评价熏鲁香牙膏质量,并经过性状、理化检查,初步建立了熏鲁香牙膏质量标准。结论通过本课题研究表明,熏鲁香中抑菌活性最强的部位为醇提物,其可有效抑制致病菌活性,在此基础上可研制一款预防口腔疾病的熏鲁香牙膏。通过对牙膏物性参数进行量化表征,实现了对牙膏性能的综合评价,并通过配方工艺和质量标准研究,表明了熏鲁香与牙膏基质配伍稳定,所制备的熏鲁香牙膏,膏体细腻,色泽明亮,气味清凉,稠度适中。根据所建立的质量控制方法,可有效控制熏鲁香牙膏的质量,为开发安全有效的功效型牙膏产品奠定坚实的基础,并对我国中草药牙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赵怡婷[3](2020)在《权力·利益·关系:农民的“合理抉择”逻辑与组织化困境研究 ——以上海市Q村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从农民的生产、生活角度来看,形成具有组织化规模的行动一直被认为是必要的并且是有效的——这是学界一个世纪以来研究的经典命题,从个体庄园的生活至上到人民公社的乌托邦莫不如此。然而,农民的组织化在现实实践中却困难重重:改革开放以后,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得农民开始走上去组织化的道路,个体化的小农需要独自承担市场与社会风险;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农民合作组织亦遭遇种种困境,农民在整体上处于原子化、分散化状态。对于农民的组织化困境,既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制度、结构、组织、政策等宏观层面进行解释;本文以上海市Q村为个案研究对象,在对其进行调查后,笔者认为其组织化困境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宏观社会变迁的影响,但作为组织化的行动主体,农民自身的行为选择起到了更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采用“过程—事件”法,对上海市Q村的三次组织化实践进行回溯,参照波普金的“合理抉择”理论,探究以下几个问题:农民参与组织化进程的动力为何?在三次组织化实践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农民具体遵循了何种行动逻辑,其行动逻辑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农民的行为选择又是如何导致组织化难以持续、陷入困境的?通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农民以生存为首要条件做出理性经济选择,农民基于生存境况所做出的选择是其谋生的合理方式,而随着环境的变化与风险的减弱,他们便转而追求个人和家庭利益的最大化,这种行为动机的合理转变构成了组织化进程的开端;2、农民的理性是基于个体利益而展开的,其组织化与去组织化都是个体处于选择环境下的合理决策与行为的集合。在村庄的组织化实践中,实现个人利益诉求是农民参与组织化进程的动因;而当组织化不能达成、甚至阻碍农民追求其理想效益时,农民则根据个体情况就退出与否、退出程度、如何退出做出合理抉择,进而造成集体和合作组织的溃散;3、本研究丰富了“合理抉择”的内涵,认为农民的合理抉择体现出权力、利益、关系的逻辑,三者在促成农民组织化行动的同时也构成其组织化困境——首先,权力是开启组织化的关键因素,但作为权力来源的资源、利益、政绩、信任、关系网络等因素具有不确定性,其消长与转化导致了农民互动中权力关系的变化,具体表现为权威的弱化、理性权衡算计下的权力消涨推拉,促成了农民从组织化到原子化状态的转变。其次,利益是贯穿始终的主线,农民因利而聚,又因利而散。与波普金的观点不同的是,本文认为农民并不必然以利益最大化为先,也存在着综合考虑经济收益与其它因素、选择个人满意且合理的“相对最优解”的情况。最后,关系是组织化的纽带,在个体理性的基础上,农民的行动选择受到关系因素的影响。一方面,利益共识、共同经历与集体认同强化了组织化的内向凝聚力;农民合作社的形成则是农民基于利益互惠与关系网络的合理抉择。但另一方面,关系网络天然的有限性使得农民行动的关系逻辑服从于利益逻辑;两村合并后在关系与利益层面都没有建立起有效的联结,进一步加剧了分散化的发展趋势。上述三者并非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渗透、联动,其对农民行动的影响与建构呈现出一种动态的发展演变过程;4、随着领导与组织制度阻碍了农民的利益、个体与组织的共容利益不断减少、农民作为利益个体和市场主体的独立性逐渐增强,农民的组织化价值取向由集体主义走向个体主义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然而,个体主义并不意味着个体不存在组织化的需求,但一方面在权威消解以后,农民的权力难以向权利回归;另一方面个体理性无法实现,因此个体农民之间难以形成以个人权利为前提、以满足个人利益为基础的自主组织化。因此,并非理性的存在导致了农民的组织化困境,而是应建立起共生与协同的内生机制,在充分满足个体理性的前提下,形成平等、自主、自治、内生的农民组织化。

张德彭[4](2020)在《农业转移人口再社会化叙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业转移人口既是城市建设与工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三农”问题突破的关键。农业转移人口再社会化指的是农业转移人口在其职业转换和生活、工作地域发生转变过程中,在内外驱力的作用下,放弃在农村原有的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重新确立在城市工作和生活所需的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的过程。该问题的理论认识与实践推进,既关乎到对成人发展相关理论的内涵再认识与实践验证,也关乎到城市化的进程与农业转移人口个体的发展。因此,以成人教育研究“直面社会运行与发展的实际需要,给予成年群体在劳动、生存与生活等终身发展需要的真切关怀”的特定使命为引领,将农业转移人口再社会化历程以叙事的方式展现出来,便成了对“农业转移人口再社会化”的研究范式指向。农业转移人口的再社会化主要包括:内在维度再社会化(价值观念、生活认知)、外在维度再社会化(生存方式、社会规范)、个性再社会化(社会角色、个性心理)。通过对江宁(到城市谋生的过客)、周鑫(在城市创业的农村人)、余华(于郊区解放的农村人)三位研究合作者的再社会化历程进行叙事与现状解析,有如下结论:(一)农业转移人口再社会化的特征:1.价值观念:从单一、感性、封闭走向多元、理性、开放;2.生活认知:从生存型目标走向发展型、享受型、实现型目标;3.生存方式:从体力型、模仿型式的生存走向技能型、创造型的生存;4.社会规范:从被动式、生活化、跟随式走向主动式、市场化、自主式的模式;5.社会角色:从显性农村人转为“城市-农村人”;6.个性心理:从物质心理、经验思维走向双重心理、创造思维。(二)农业转移人口再社会化的影响因素:社会因素,包括社会变迁、家庭、大众传媒;个体因素,包括人力资本、心理资本、学习方式;中介因素,主要指社会实践、社会互动。(三)农业转移人口再社会化的发生机制:一个“三元交互作用”理论模型的现实写照,农业转移人口的个体行为、个性自我、发展环境皆是个体行为、社会环境、个体内在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总之,农业转移人口再社会化问题既是社会阶层流动背景下人的价值转变问题,也是社会矛盾与危机之下人的发展的理论问题。一方面,该问题的实践推进应当把握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阶层形成的总目标,遵循以人为本、循序渐进、系统协同三个主要原则,为其营造良好的再社会化环境,搭建再社会化平台,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形成适宜的生存方式和社会规范行为,同时农业转移人口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再社会化;另一方面,其理论问题的研究应当以“直面社会运行的成人发展研究、扩展的再社会化研究、现代化的农业转移人口研究”为主要轮廓,在自然情境下深入农业转移人口的生活与工作中进行。

陈凌[5](2020)在《个人意识、自我认同与日常生活再造 ——广告生产的社会过程(1978-2018)》文中提出本文以“日常生活”为主线考察了改革开放40年,广告生产融入社会进程的历史过程,并重点关注这一过程中,个人如何参与到广告生产的生活实践,以及个人意识生成与自我认同的影响问题。在此强调提出,本文研究的广告生产主要指商业广告,公益广告不在本次研究讨论范围之内。之所以,选择“日常生活”作为考察广告史的线索,是因为既有研究常将广告作为社会生活影响的外部因素,对广告生产如何进入日常生活内部机理关注不足,对个人参与广告生产的社会实践过程关注比较有限。“日常生活批判”是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延伸。列斐伏尔认为,在西方资本主义“消费受控制的社会”语境下,日常生活已经沦为一种被规划的对象物,其中市场化与广告的力量尤为重要。广告理论家尤恩·斯图尔特(Stuart Ewen)的研究进一步推进此观点,并提出作为“社会生产的广告”概念。本文尝试以“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研究改革开放40年广告生产再造日常生活的社会过程史。本文认为中国广告业40年发展及其社会过程史,与西方消费社会语境并不完全相同,如何理解这一“不同”,并重估它与广告生产的社会过程的关联,是本文要回答的核心问题。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广告业首先是国家推动,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的自上而下进入日常生活的过程,同时也是自下而上的意义博弈过程。加入WTO之后,随着全球化、市场化影响加剧,广告生产与日常生活的博弈关系逐渐打破,广告生产的“日常生活”逐渐成为个人实践的重要场域,并深刻影响个人意识和自我认同的形成。重新叙述这一过程,也是重新理解改革开放40年广告发展史的理论尝试。绪论部分将广告生产再造日常生活并抵达个人实践的过程建构为本文的理论框架。与主流研究以市场营销学和广告心理学为理论视角不同,本文以社会过程论为出发点,关注的是个人参与广告生产实践的意识生成与认同影响过程。这是绪论部分的理论逻辑和研究设想。第二章主要研究商业广告生产复归日常生活的时期(1978年一 1991年)。这一阶段,广告生产经历了由生产资料型广告向生活资料型广告为主的转向过程,与此同时,个人参与广告生产的日常实践过程也伴随集体价值向个人意识形成的转变过程。第三章主要研究广告生产再造闲暇与工作“新关系”的日常过程(1992年一2001年)。这一阶段,随着社会结构转型,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深化,个人开始积极参与到广告生产的各类型闲暇生活实践中,个人开始认同广告生产的价值体系。第四章主要研究日常生活全面广告化,打造“生活方式”的社会过程(2002年—2009年)。加入WTO后,随着全球化和消费主义进一步影响,广告生产参与到媒体空间、城市空间的建构中,广告生产将日常生活具象为“生活方式”,这一过程个人参与广告生产的生活实践的程度加深,自我认同的反身性进一步显现。第五章研究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及其个人主义文化(2010年—2018年)。广告生产的智能化、计算化、精准化,使个人逐渐退缩到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中,自我认同的反身性进一步加剧,第五章的结论与第二、三章的研究形成对话关系。第六章对全文研究进行理论总结,并对这段历史考察提出反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广告生产再造生活实践,影响个人意识与自我认同的过程,既有融入全球化进程的趋同,也有自身实践的差异。理解异、同问题的过程,是重新理解改革开放40年广告史的补充视角。本文提出三点主要结论:首先,以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搭建广告史的研究框架,补充了广告史研究的理论视角。其次,对不同时期个人参与广告生产实践的研究发现,80年代广告与日常生活互为建构的过程,对40年广告史研究的重要价值应得到重视。最后,文本将认同困境放置到全球化与现代性语境下探讨,是广告生产在全球化进程与中国语境下展开对话的尝试,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广告理论建设的新路径。

陈逸超[6](2020)在《中蒙塔克什肯口岸“边民互市”发展困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塔克什肯口岸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青河县塔克什肯镇,是自治区唯一一处全年开放的中蒙口岸。由于开关时间长,交通条件好,塔克什肯口岸的出口贸易一度非常发达:2014年,塔克什肯口岸的出口贸易额达到3.79亿美元的历史峰值,占蒙古国对华进口总额的21.44%,是名副其实的中蒙边境第二大口岸。然而从2015年开始,塔克什肯口岸的出口贸易迅速萎缩,当年口岸全年出口贸易额仅为上年的10%;在2018年,口岸全年出口贸易总额更是只有1279万美元,仅为2015年的三分之一强,在我国对蒙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例下降到0.64%。如此覆巢之下,镇上的边民互市市场,一处由个体商户组成的颇具规模的日用工业品外贸批发市场,也未能独善其身,其出口额从2013年的6700万美元(占当年口岸出口贸易总额的22%)下降到2017年和2018年的3604.7万元(约合533.89万美元,占比31.08%)及3972.25万元(约合600.27万美元,占比46.9%);市场中边贸商人的人数也因收入下降而大幅减少:在2009年,镇上有430家从事出口边贸的商户,其中370多家商户来自外地;到了2019年,镇上的商户总数只有不到180家(边贸商约120家)。而这些商人的离开——他们普遍有着较强的边疆安全意识和责任感,常有意地监督外来人员的行迹和言论,并积极参与联防、“反恐处突”演练等活动,也使得塔克什肯边民互市在口岸所在地积聚“人力资源”,实现“边贸戍边”的功能遭到削弱。根据边贸商人们的说法,蒙古国债务危机、图格里克贬值、其它中蒙口岸及第三国对蒙商品输出规模的增长等因素是导致不景气,特别是蒙古国客户人数减少和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但笔者认为,客户人数的减少和质量的下降反映的正是边民互市及其所售商品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事实,其市场竞争力的下降则与经营活动变迁所导致的区位条件变化及边民互市较差的市场环境有关;此外,边民互市中的经营者们较薄弱的经济实力以及某些不良经营习惯和观念,如对购物者,特别是零售消费者的“势利心态”,也对边民互市的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在笔者看来,鉴于边民互市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及导致困境的原因的复杂性,若要进一步改善塔克什肯边民互市的发展条件,首先有必要加强对口岸及口岸所在地的行政管理资源的整合,减少以海关、边检为代表的各垂直管理部门与主管口岸工作的口岸管理委员会及地方政府间的职能错位和交叉,提升口岸规划发展及管理工作的统筹程度和协调性。在具体措施层面,上述各部门应以更加整体的视角,采取更为具体的措施,加强市场监管力度,提升人们参与互市的便利度,降低人们参与互市的中间成本,以及为经营者进行自主学习,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提供更好的条件;另一方面,相关部门也可通过举办会展等方式拉近互市参与者之间的“互惠距离”,以此改善人们对塔克什肯边民互市市场的观感,让他们能够且愿意在塔克什肯口岸边民互市中实现消费的升级,从而使得塔克什肯口岸这个中蒙西部边境的大门,一带一路西通道的重要节点,成为得到国内外消费者认可的商品供应基地和物资流转中心。最后,通过田野调查,笔者也发现,世代居住在塔克什肯口岸所在地(原布尔根村)的当地边民对互市的参与度及从中获益的程度目前仍有待提升,故在边民互市之后的发展中,有必要加强对当地世居少数民族边民参与边民互市的支持力度。

殷婉云[7](2019)在《多元化高中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 ——基于美国ChemMatters网络期刊资源》文中研究指明在复杂多变的世界里,化学和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密切相关,并且在帮助世界应对一些最大挑战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倡导化学教学应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除了学生要掌握的基础知识之外,还要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和职业发展做准备,并逐步建构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课程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课程资源是课程形成的主要要素。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转变课程功能、培养学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以及实现新课标等都有重要意义。教师和课程资源(教材)是主要的教学基础。化学学科的发展日新月异,但化学教材中关于化学学科发展变化的内容更新不及时。此外,教师的教学工作负担重,普遍存在优质教学资源匮乏、教学内容单一,同时,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不高,很难从化学角度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形成化学科学探究、创新思维和科学精神责任等化学核心素养。美国化学会出版的线上网络资源ChemMatters杂志,内容能充分体现化学对人类生活、社会发展和科技领域的重大作用。其内容选题具有鲜明的时事性、前沿性和趣味性等特点。它不仅注重化学和周围世界的联系,还强调在课堂上学习科学概念的实际应用,旨在让学生了解学科的前沿成果,进而体会化学学科的重要性。因此论文针对这一现实问题,选择美国化学会ChemMatters,对其资源进行开发并形成教学案例,以丰富我国化学课程资源。本研究主要采取文献研究、问卷调查、案例分析的方法,在总结我国高中化学课程资源研究进展及现状的基础上,调查高中生对不同化学课程资源的了解、应用与态度,以及对美国化学会出版的ChemMatters资源进行归纳和开发研究。研究结果:(1)国外有关化学网站更丰富、系统;国内化学课程资源研究虽成不断发展的态势,但关于生活化、前沿化等不同类型的中学课程资源来源并不系统、更新不及时,离教学改革和课堂教学的实际需求还有较大发展空间。(2)从化学情境、化学科普、化学实验、化学史资源以及化学态度等方面对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①学生普遍认为课堂是获取化学信息的首要途径;②学生目前对化学态度并不好,从四个资源来说,学生普遍很少接触,而且举不出实际的例子。(3)通过研读、分析美国ChemMatters杂志,对不同的资源进行整理和归纳,开发适合中学化学教学的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情景、科普、趣味实验与化学史的资源,对以上这些资源进行分析,设计教学案例。

李文杰[8](2017)在《牙膏生产线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文中指出牙膏是一种口腔类化工产品,它的生产过程和其它的洗发水的产品相类似但也有不同,因为牙膏是要求进入口中的,所以它是可以吃的,这个就要求它需要使用食品级的设备和化工原料,产品的所有属性都要满足食品级的标准。这些年来,我国的口腔清洁用品保持着较快的发展势头。产品的质量处于一流的水平,行业的整合和产品的创新速度也在不断地加快,随着市场的多元化及消费的个性化发展,产品的个性化也日趋加快,使得这个行业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在这种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对生产的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需求下企业对牙膏生产的自动化也提出了加高的要求。本文首先分析了牙膏的生产流程,根据各个流程的特点来设计出符合生产需求的自动化控制系统。系统的设计思路是:由ERP指导牙膏的生产信息,系统接收到生产信息后,调用预设的配方信息进行生产。系统根据配方中各个步骤控制设备自动取物料;称料;对物料进行搅拌;混合;加热等一系列的操作。并指导相关人员根据牙膏的原料进行核对检查,以防止投错物料等质量事故。系统自动保存生产的设备状态数据和生产过程中的流程数据,并可以生成各样报表,以方便生产管理人员对数据的追踪。考虑到以后系统的扩展性及灵活性,该系统采用数据中心的结构。利用Vmware虚拟化的平台来整合所有的操作系统服务器和使用Wonderware的系统平台,对整个生产的设备进行虚拟化。PLC部分使用Rockwell的AB RSLogix大型控制器,使系统有足够的处理能力。控制总线方面,系统采用 Device Net,EntherNet Ip,ControlNet,Profibus,RIO 等国际通用的协议。文章主要讨论控制系统与SAP ERP的通讯;Wonderware系统平台如何设计;Wonderware如何与PLC进行控通讯;PLC与PLC之间如何进行通讯控制;PLC与控制总线如何控制生产设备;如何通过ThinManager远程控制技术来管理人机界面等等。最后指出本系统存在的问题和有待改进之处,作为今后研究的参考。

尹强[9](2016)在《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化妆品包装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以上海日化产业中的包装设计为例,考察上海地区改革开放近40年以来城市商业文化及设计的变迁。文章从设计师自身的设计行为和社会设计活动两个方面来讨论,考察国家政策和设计的管理以及特定时代的特定设计之间的关系,分析影响设计发展的社会因素,主要体现于产业环境与设计的关系,设计师在特定文化经济条件下的特定创作活动,从而形成从内到外的设计体制研究视角,最终探索设计活动与上海社会及商业发展繁荣的互动关系。本研究主要以三个时间段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为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化妆品包装设计研究的切入点,考察设计师们的工作方式在不同历史与社会背景之间的发展变迁。上海自开埠以来,工商业及包装设计经历了解放前后的巨大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它在中国商业发展的龙头地位。改革开放以后,上海工商业和设计业迎来了自身发展的第二个春天,这个时期经历了80年代的传奇式发展与90年代的沉沦与转变。到了新世纪2000年,上海的工商业及包装设计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更为辉煌的新时代。如今的设计环境既与20世纪之初的竞争性与市场特征相似,也与计划经济时代的产业经验和人才积淀有着不可或缺的紧密性。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化妆品包装设计观念和风格在不断的转变,民族风格的复兴与上海商业市场的变化对化妆品包装设计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化妆品品牌的发展需要重新建构和设计。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化妆品包装设计是中国现代设计的先行官,是中国设计语言的传达者,同时构建了许多民族品牌,发扬了优秀的民族精神,传播了多元的文化,因此研究改革开放以来的上海化妆品包装兼具设计之外的历史文化意义。

谢忠强[10](2014)在《反哺与责任:解放以来上海支援全国研究 ——以人力、财物和技术设备的输出为中心》文中指出上海是全国的上海,开埠以来上海与全国的经济联动关系就十分紧密。解放后,随着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建立,在国家对于全国经济发展调控不断加强的历史语境下,上海与全国的经济联动关系更加密切。上海的发展离不开全国的支援,而上海在得到全国支援的同时也为全国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历史贡献。建国后,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当中,上海虽未被当做国家投资的重点地区,但由于具有雄厚的工业技术力量,上海还是担负起了支援全国建设的历史任务。在建国后的头十年里,全国以工业化建设为重点。上海市为了支援全国的经济建设,充分动员本市资源,在人员、技术设备等方面对这一时期国家的治淮工程、内地工业建设、一五计划重点工程建设、内地文化教育事业等进行了有力的支援。上海支援全国的历史,自“全国一盘棋”的发展方针确立之后,在从大跃进开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间的二十年时间里面更是进一步展开。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上海支援全国”作为概念的体制语境消失,但随着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上海支援全国”的精神不但得到了很好的延续,而且还呈现出了新的时代特征。解放以来上海支援全国的历史过程在推动全国发展的同时也进一步升华了上海自身的城市精神。正文共设五章及结语六个部分。第一章,主要在回顾上海历史地位演变的同时,以解放后上海与全国的联动关系为切入点,在“全国支援上海”和“上海支援全国”两个方向相互印证的基础上,为后面几章内容的展开提供历史背景和内在逻辑的铺垫;第二章,主要对1949年至1958年间上海支援全国的开展情况进行考证和分析;第三章,主要对1958年至1978年间上海支援全国的情况进行梳理和研究;第四章,则选取支援福建省为例,进行上海支援全国的个案研究;第五章,主要对改革开放以后上海对全国的支援情况进行探讨;结语部分,主要对全文进行总结与概括的基础上,对解放后上海支援全国的历史进行宏观的评价和分析。通过研究,本文在前人成果启发的基础上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对解放后上海支援全国的研究有所推进:1、在对相关概念的考证方面有所推进;2、在对上海支援全国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上更注重保持其完整性;3、在进一步补充和挖掘史料的基础上对上海支援全国的相关史实的考证和梳理上力求更加丰富和全面。

二、中国牙膏工业的昨天、今天与明天(二)(续完)——我国牙膏工业发展历程回顾及发展前景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牙膏工业的昨天、今天与明天(二)(续完)——我国牙膏工业发展历程回顾及发展前景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0.2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0.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0.4 创新之处与主要不足
第一章 中外洗涤技术发展概述
    1.1 洗涤技术的相关概念
        1.1.1 洗涤、洗涤技术及洗涤剂
        1.1.2 表面活性剂界定、分类及去污原理
        1.1.3 助剂、添加剂、填充剂及其主要作用
        1.1.4 合成脂肪酸及其特殊效用
    1.2 国外洗涤技术的发展概述
        1.2.1 从偶然发现到商品——肥皂生产技术的萌芽与发展
        1.2.2 科学技术的驱动——肥皂工业化生产及其去污原理
        1.2.3 弥补肥皂功能的缺陷——合成洗涤剂的出现与发展
        1.2.4 新影响因素——洗涤技术的转型
        1.2.5 绿色化、多元化和功能化——洗涤技术发展新趋势
    1.3 中国洗涤技术发展概述
        1.3.1 取自天然,施以人工——我国古代洗涤用品及技术
        1.3.2 被动引进,艰难转型——民国时期肥皂工业及技术
        1.3.3 跟跑、并跑到领跑——新中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历程
    1.4 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发展沿革
        1.4.1 民国时期的中央工业试验所
        1.4.2 建国初期组织机构调整
        1.4.3 轻工业部日用化学工业科学研究所的筹建
        1.4.4 轻工业部日用化学工业科学研究所的壮大
        1.4.5 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转制和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发展
    2.1 我国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开端(1957-1959)
        2.2.1 早期技术研究与第一批合成洗涤剂产品的面世
        2.2.2 早期技术发展特征分析
    2.2 以烷基苯磺酸钠为主体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1960-1984)
        2.2.1 生产工艺的连续化研究及石油生产原料的拓展
        2.2.2 烷基苯新生产工艺的初步探索
        2.2.3 长链烷烃脱氢制烷基苯的技术突破及其它生产工艺的改进
        2.2.4 技术发展特征及研究机制分析
    2.3 新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与研究(1985-1999)
        2.3.1 磺化技术的进步与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盐、α-烯基磺酸盐的开发
        2.3.2 醇(酚)醚衍生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2.3.3 脂肪酸甲酯磺酸盐的研究
        2.3.4 烷基苯磺酸钠生产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2.3.5 技术转型的方式及动力分析
    2.4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技术的全面产业化及升级发展(2000 年后)
        2.4.1 三氧化硫磺化技术的产业化发展
        2.4.2 主要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技术的产业化
        2.4.3 油脂基绿色化、功能性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2.4.4 新世纪技术发展特征及趋势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发展
    3.1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技术的初步发展(1958-1980)
    3.2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技术的迅速崛起(1981-2000)
        3.2.1 生产原料的研究
        3.2.2 咪唑啉型两性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3.2.3 叔胺的制备技术的突破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开发
        3.2.4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技术更新及新品种的开发
        3.2.5 技术发展特征及动力分析
    3.3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绿色化品种的开发(2000 年后)
        3.3.1 脂肪酸甲酯乙氧基化物的开发及乙氧基化技术的利用
        3.3.2 糖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3.3.3 季铵盐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进一步发展
        3.3.4 技术新发展趋势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助剂及产品生产技术的发展
    4.1 从三聚磷酸钠至4A沸石——助剂生产技术的开发与运用
        4.1.1 三聚磷酸钠的技术开发与运用(1965-2000)
        4.1.2 4 A沸石的技术开发与运用(1980 年后)
        4.1.3 我国助剂转型发展过程及社会因素分析
    4.2 从洗衣粉至多类型产品——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开发
        4.2.1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初步开发(1957-1980)
        4.2.2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全面发展(1981-2000)
        4.2.3 新世纪洗涤产品生产技术发展趋势(2000 年后)
        4.2.4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发展动力与影响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发展
    5.1 合成脂肪酸的生产原理及技术发展
        5.1.1 合成脂肪酸的生产原理
        5.1.2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发展历史
        5.1.3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研发路线的选择性分析
    5.2 我国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初创(1954-1961)
        5.2.1 技术初步试探与生产工艺突破
        5.2.2 工业生产的初步实现
    5.3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工业化(1962-1980)
        5.3.1 为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开展的技术研究
        5.3.2 为提升生产综合效益开展的技术研究
    5.4 合成脂肪酸生产的困境与衰落(1981-90 年代初期)
    5.5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历史反思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洗涤技术历史特征、发展动因、研发机制考察
    6.1 我国洗涤技术的整体发展历程及特征
        6.1.1 洗涤技术内史视野下“发展”的涵义与逻辑
        6.1.2 我国洗涤技术的历史演进
        6.1.3 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特征
    6.2 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动因
        6.2.1 社会需求是技术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6.2.2 政策导向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支撑
        6.2.3 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是驱动的双轮
        6.2.4 环保要求是技术发展不可忽视的要素
    6.3 我国洗涤技术研发机制的变迁
        6.3.1 国家主导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6.3.2 国家主导向市场引导转化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6.3.3 市场经济主导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熏鲁香牙膏产品的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中药牙膏研究进展
    1.2 熏鲁香在口腔保健中的研究进展
    1.3 结语
2 熏鲁香提取工艺研究及体外最小抑菌浓度测定
    2.1 仪器与试药
    2.2 方法与结果
    2.3 小结
3 熏鲁香牙膏基质筛选及成型工艺研究
    3.1 仪器与试药
    3.2 方法与结果
    3.3 小结
4 熏鲁香牙膏质量标准研究
    4.1 仪器与试药
    4.2 方法与结果
    4.3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3)权力·利益·关系:农民的“合理抉择”逻辑与组织化困境研究 ——以上海市Q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核心概念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农民组织化的研究
        二、简要评述
第二章 理论视角、研究方法与样本村概况
    第一节 理论视角
    第二节 研究方法
    第三节 Q村概况
        一、村庄概况
        二、村庄发展史
第三章 企业型组织化的实践: 厂村一体
    第一节 集体企业的创办
        一、基于资源与利益的权威建构
        二、参与集体企业: 经济理性的萌发
        三、弃农从工与土地让渡: 经济理性的扩张
    第二节 厂村一体的组织运行
        一、权力的集中: 政经合一
        二、分工与分化: 身份、职位、收入
        三、利益共同体: 激励机制与集体福利
        四、共同经历与集体认同
    第三节 厂村一体模式的终结
        一、权威专断与企业衰落
        二、两村合并的隔阂
        三、各寻出路: 集体组织的溃散
第四章 家庭型组织化的尝试: 集体农家乐
    第一节 农家乐的起步与发展
        一、农家乐的缘起
        二、生存理性主导下的兼业与观望
    第二节 农家乐的兴盛与集体农家乐模式
        一、经济理性主导下的兴办风潮
        二、权力的再集中: 村组织集体管理
        三、再组织的基础: 组织惯性与资源依赖
    第三节 集体农家乐模式的瓦解
        一、集体与个体利益的冲突
        二、逐步升级的抗争
        三、抗争中的分化与关系逻辑
        四、权力关系的反转
第五章 个体型组织化的挑战: 农民合作社
    第一节 再合作的动因
        一、外因: 政府扶持与村集体引导
        二、内因: 因利相聚
    第二节 农家乐合作社与协会的运行
        一、精英间的协商: 权力的分散与弱化
        二、合作基础: 资源禀赋的差异
        三、合作规则: 互惠原则与约束机制
    第三节 从再合作到分散化
        一、利益最大化与相对最优解
        二、服从于利益逻辑的关系逻辑
        三、损人不利己: 特殊的公正观
        四、核心与边缘格局:两村的差距
    第四节 市场挤压下的原子化小农
        一、资本下乡与权力悬浮
        二、原子化与集约化
        三、村庄的未来:空心化趋势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 农民的合理抉择逻辑
        一、权力逻辑: 权威弱化与权力消涨
        二、利益逻辑: 贯穿始终的个体理性
        三、关系逻辑: 关系网络的有限性
    第二节 从集体主义到个体主义: 组织化价值取向的变迁
    第三节 共生与协同: 农民组织化的内生机制
    第四节 总结
    第五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访谈对象目录
致谢

(4)农业转移人口再社会化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核心概念解读
        一、农业转移人口
        二、社会化与再社会化
        三、农业转移人口再社会化
    第四节 研究理论基础
        一、“镜中我”与初级群体理论
        二、生命历程理论
        三、社会学习理论与三元交互作用理论
    第五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主要内容
        三、研究目标
        四、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五、研究对象选择
        六、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 叙事:农业转移人口再社会化
    第一节 江宁的故事:到城市谋生的“过客”
        一、深圳之旅:酸甜苦辣中求生存,努力与上进处见机遇
        二、重庆之旅:一波三折中尝创业,踏实与真诚里获回报
        三、南昌之旅:再开超市与兼任驾校教练
        四、思想之旅:身份再认同
    第二节 周鑫的故事:在城市创业的边缘人
        一、结束学业,遇就业窘境
        二、跨行就业:习得技能,学得管理
        三、两次创业:遍历能力与思想成长之艰辛
        四、对比与反思:过去与现在,现在与未来
    第三节 余华的故事:于郊区解放的农村人
        一、从农活到手艺活的转变
        二、生活的对比:过去与现在
        三、新工作,新环境
第三章 解析:农业转移人口再社会化现状
    第一节 回顾:社会化与再社会化内容
        一、社会化内容
        二、再社会化内容
        三、社会化与再社会化的目标与结果
    第二节 构建:农业转移人口再社会化内容
        一、内在维度再社会化
        二、外在维度再社会化
        三、个性再社会化
    第三节 解析(一):江宁再社会化现状
        一、内在维度再社会化
        二、外在维度再社会化
        三、个性再社会化
        四、总评
    第四节 解析(二):周鑫再社会化现状
        一、内在维度再社会化
        二、外在维度再社会化
        三、个性再社会化
        四、总评
    第五节 解析(三):余华再社会化现状
        一、内在维度再社会化
        二、外在维度再社会化
        三、个性再社会化
        四、总评
第四章 探析:农业转移人口再社会化影响因素及其发生机制
    第一节 回顾:社会化与再社会化影响因素及其发生机制历史观点
        一、社会化及其再社会化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二、社会化与再社会化发生机制
    第二节 分析:影响农业转移人口再社会化的因素
        一、外在因素:社会环境
        二、内在因素:个体因素
        三、中介因素:社会实践与社会互动
    第三节 探究:农业转移人口再社会化发生机制——基于“三元交互作用”理论的分析
        一、“三元交互作用理论”及其模型
        二、三元交互作用下的“农业转移人口再社会化”
第五章 总结与建议
    第一节 农业转移人口再社会化问题的再认识
        一、农业转移人口再社会化问题之根源
        二、农业转移人口再社会化内容
        三、农业转移人口再社会化特征
        四、农业转移人口再社会化影响因素
        五、农业转移人口再社会化发生机制
    第二节 农业转移人口再社会化的实现原则与推进对策
        一、农业转移人口再社会化指导原则
        二、农业转移人口再社会化具体推进策略
第六章 研究启示、反思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启示
        一、关于成人教育研究的启示
        二、关于“农业转移人口再社会化”影响因素的启示
        三、关于农业转移人口再社会化的启示
    第二节 研究反思
        一、关于研究对象的代表性
        二、关于访谈过程的得与失
        三、研究故事的撰写与解读
    第三节 研究展望
        一、永不停歇的成人发展研究
        二、继续扩展的再社会化研究
        三、深入的农业转移人口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图表索引
    附录二 协助访谈提纲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5)个人意识、自我认同与日常生活再造 ——广告生产的社会过程(1978-2018)(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思考缘起、概念界定及逻辑起点
        一、思考缘起
        二、逻辑起点与概念界定
    第二节 问题提出与文献综述
        一、问题提出
        二、相关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对既有成果的分析与本文研究的关系
    第三节 研究框架和方法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内容、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研究的创新之处
        三、研究的不足
第二章 从集体价值到个人意识: 广告生产复归日常生活(1979-1991)
    第一节 重启与转型期的集体价值取向(1979-1983)
        一、政治主导或意义互构: 由《人民日报》的一条广告说起
        二、集体价值取向: 《光明日报》的广告生产(1979-1983)
    第二节 广告生产的生活“新叙事”(1983-1991)
        一、家居生活新想象: 松下电器橱窗广告
        二、流行文化新表达: “燕舞之歌”广告
        三、儿童日常新游戏: 变形金刚的软性广告
    第三节 博弈·徘徊·参与: 个人意识在广告实践中复苏
        一、“家居生活”与广告实践: 博弈协商的现代生活认同
        二、自我价值表达的广告实践: 社群分享与青年认同
        三、偶像崇拜与儿童广告实践: 现代工业与文化认同
    小结
第三章 建构工作-闲暇新关系: 广告生产的生活情境(1992-2001)
    第一节 广告生产与闲暇生活价值
        一、家庭空间市场化: 顺德碧桂园广告项目
        二、闲暇与“美好生活”: 宝洁的中国调查与洗发水广告
        三、整合统一的劳动者日常: “逆流而上”的大宝广告
        四、闲暇与购物关联的“生活想象”: 家乐福的陈列式广告
    第二节 在广告情境中“生活”: 角色、消费实践与认同
        一、角色转换与等级认同: 个人参与碧桂园广告生产的实践过程
        二、能动消费与互构的“生活”认同: 个人参与宝洁广告生产实践
        三、平民认同: 个人参与大宝广告生产的实践动机
        四、现代购物体验的“生活”认同: 个人参与家乐福广告生产实践
    第三节 再思考: 作为“工作-闲暇”分割的广告生产
        一、虚假补偿: 被广告生产分割的孤立“闲暇”
        二、大宝“逆流”: 试图构建“工作-闲暇”统一的日常情境
    小结
第四章 重塑“生活方式”: 日常生活的广告化(2002-2009)
    第一节 打造“生活方式”: 日常生活的广告化过程
        一、休闲生活的广告效果: “不打广告”的星巴克及广告生产
        二、媒体时、空型塑生活圈广告地图: 分众传媒的广告生产
        三、城乡差异与老年生活广告化: 脑白金的“十差广告”奇迹
    第二节 广告化生活实践: 消费者到“生活者”认同
        一、“生活者”的自我表演: 广告化的个人“闲暇”
        二、“生活者”的生活圈广告实践: 延长的时效与分化的认同
        三、城乡关系与子女广告实践: 家庭新关系与情感认同
    第三节 再思考: “生活方式”作为“生活者”认同来源
        一、空间、技术与家庭情感的广告化:“生活方式”的实践性
        二、“生活方式”: 解体与重构的“生活者”认同的框架
    小结
第五章 广告生产再造“个人化”生活(2010-2018)
    第一节 广告生产再造的“个人化日常”
        一、“狂欢节”与幸福“日常”: 十年“双11”广告项目(2009-2018)
        二、“我”的困境“日常”: “11度青春”广告生产项目
        三、温情的“日常”: 《爸爸去哪儿》中的内容化广告生产
    第二节 个人参与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实践
        一、“抢红包”与“分享”: 个人时间的“主题化”狂欢实践
        二、制造话题与强制返场: 以广告生产的个人“日常”引导实践
    第三节 再思考: 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与意识危机
        一、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与抽象的自我意识
        二、个人意识危机: 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政治
    小结
第六章 认同困境: 对广告生产再造日常生活的反思
    第一节 广告化日常与自我认同困境
        一、不同历史时期的广告生产与日常实践
        二、自我认同困境的不同内涵与价值对话
    第二节 反思: “趋同·差异”的认同困境来源及历史启示
        一、趋同与差异的认同困境来源
        二、对认同困境的反思及其历史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6)中蒙塔克什肯口岸“边民互市”发展困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 我国古代的“边市”与当代“边民互市”
        二 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三 研究理论综述
    第三节 研究意义、方法与思路
        一 研究意义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思路
第一章 塔克什肯口岸与塔克什肯镇
    第一节 作为中蒙走廊的布尔根河沿岸
    第二节 塔克什肯口岸
        一 口岸概况
        二 口岸运行情况
        三 口岸发展规划
    第三节 塔克什肯镇
        一 塔克什肯镇概况
        二 镇区重心的北移
        三 现在的塔克什肯镇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塔克什肯口岸边民互市概况
    第一节 塔克什肯口岸边民互市的基本情况
        一 塔克什肯口岸的“边民互市”
        二 塔克什肯口岸边民互市的发展
        三 边民互市市场的建设
    第二节 边民互市贸易的参与者
        一 边民互市市场中的经营者
        二 市场中的购物者和其他人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塔克什肯口岸边民互市的主要发展困境
    第一节 客户流失
    第二节 市售商品综合竞争力不足
    第三节 边民互市市场的经营活动存在无序现象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影响塔克什肯口岸边民互市发展的主要因素
    第一节 影响塔克什肯口岸边民互市发展的环境因素
        一 蒙古国宏观经济的动荡
        二 区位条件、市场环境对边民互市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 经营者自身的局限性
        一 经营者缺乏市场竞争力
        二 负面经营心态对边民互市发展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对塔克什肯口岸边民互市发展困境的反思
    第一节 当地政府及海关的努力
        一 在口岸发展规划中更加重视出口边贸的发展
        二 加强对边民互市市场经营活动的监督和管理
        三 改善购物者对边民互市市场的观感
    第二节 促使边民互市经营者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第三节 加强对世居边民参与互市的支持
        一 加强对边民参与互市的引导和组织
        二 明确塔克什肯镇在边贸中的竞争优势和特色加大边境金融机构对互市边民的支持力度
    本章小结
结论与思考
    (一)塔克什肯口岸边民互市发展困境研究的结论
    (二)对塔克什肯口岸边民互市发展困境的思考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多元化高中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 ——基于美国ChemMatters网络期刊资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基于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
        1.1.2 基于时代发展的要求
    1.2 文献综述
        1.2.1 概念的界定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基于课程资源的高中学生情况调查研究
    2.1 问卷的编制
    2.2 调查对象的选择
    2.3 问卷信度和效度
        2.3.1 信度
        2.3.2 效度
    2.4 问卷数据结果与讨论
        2.4.1 化学素养及知识调查结果
        2.4.2 化学情境资源调查结果
        2.4.3 化学科普资源调查结果
        2.4.4 化学趣味实验资源调查结果
        2.4.5 化学史资源调查结果
第3章 ChemMatters资源的整理与归纳
    3.1 ChemMatters期刊及内容简介
    3.2 ChemMatters期刊历史
        3.2.1 出版物的发展
        3.2.2 出版物的变化
    3.3 Chem Matters期刊近几年来的资源归纳
        3.3.1 期刊文章资源
        3.3.2 ChemMatters Videos资源
        3.3.3 Search by concept资源
第4章 基于ChemMatters的课程资源开发和设计
    4.1 ChemMatters中时事性化学情境素材-《开放式讨论》资源开发
        4.1.1 “Open For Discussion”栏目资源开发
        4.1.2 《开放式讨论》情境素材设计举例
        4.1.3 设计—“素养为本”教学案例
    4.2 ChemMatters中化学科普性资源开发(科学技术、生活中化学等科普)
    4.3 ChemMatters中化学科技背景下“化学趣味实验”资源开发
        4.3.1 实验资源开发设计
        4.3.2 实验设计举例
    4.4 ChemMatters中现代科技化学史资源开发
        4.4.1 化学史资源开发介绍
        4.4.2 化学史设计举例
第5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基于化学课程资源的高中生问卷调查
    附录2 问卷调查数据统计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牙膏生产线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2 国内处牙膏生产线控制系统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牙膏生产线控制系统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牙膏生产线控制系统的研究现状
    1.3 牙膏制造技术综述
        1.3.1 牙膏产品工艺简介
        1.3.2 量产和研发过程差别分析
    1.4 关键技术应用
        1.4.1 计算机控制系统技术
        1.4.2 现场总线技术
        1.4.3 虚拟化技术
    1.5 课题的来源与意义
    1.6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安排
第二章 牙膏生产线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
    2.1 系统需求分析
        2.1.1 配方管理
        2.1.2 用户安全管理
        2.1.3 设备的控制
        2.1.4 报警信息提醒
        2.1.5 配方过程控制
        2.1.6 生产数据记录
        2.1.7 生产报表的生成
        2.1.8 与ERP进行信息沟通
        2.1.9 物料质量控制
        2.1.10 数据存储
    2.2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2.1 系统硬件结构
        2.2.2 系统软件体系结构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牙膏生产线控制系统的详细设计
    3.1 系统硬件选型
        3.1.1 数据中心服务器
        3.1.2 操作平台
        3.1.3 PLC控制器
        3.1.4 通讯网络设备
    3.2 系统软件选型
        3.2.1 VMware软件
        3.2.2 Wonderware平台软件
        3.2.3 PLC开发软件
        3.2.4 SAP xMII软件
        3.2.5 远程管理软件
    3.3 系统内部数据关系
    3.4 PLC程序模块设计
        3.4.1 牙膏生产工艺流程分析和研究
        3.4.2 分析和总结各步骤的控制方法
        3.4.3 PLC逻辑控制的硬件设计
        3.4.4 PLC程序设计
    3.5 虚拟机操作系统的设计
    3.6 Wonderware控制系统平台的设计
        3.6.1 Wonderware服务器设计
        3.6.2 Wonderware配方管理系统设计
        3.6.3 Wonderware系统平台设计
        3.6.4 Wonderware控制界面设计
    3.7 ACP远程控制设计
    3.8 xMII程序设计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牙膏生产线控制系统的开发与实现
    4.1 系统的开发方法
        4.1.1 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
    4.2 牙膏生产线控制系统的实现
        4.2.1 PLC控制系统的实现
        4.2.2 Wonderware系统平台的实现
        4.2.3 HMI的开发与实现
        4.2.4 配方管理系统开发与实现
        4.2.5 远程管理的实现
        4.2.6 SAP xMII系统的实现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牙膏生产线控制系统测试
    5.1 测试环境
    5.2 功能测试
        5.2.1 配方管理测试
        5.2.2 用户安全管理测试
        5.2.3 设备控制测试
        5.2.4 报警信息测试
        5.2.5 生产数据测试
        5.2.6 生产报表测试
        5.2.7 SAP与控制系统数据处理测试
    5.3 测试结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9)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化妆品包装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的背景
        二、选题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研究范围的界定
        一、研究地域
        二、研究时段
    第三节 名词概念的界定和说明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框架
    第五节 资料的筹备
        一、历史文献
        二、图像文献
        三、已有研究着作
        四、设计师口述资料
第二章 风格滥觞:开埠至改革开放的上海化妆品包装设计
    第一节 在政治大潮中发展的设计行业
        一、设计行业的形成和转换
        二、设计队伍的建设
        三、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
    第二节 特定时代的特定设计
        一、中国现代包装设计的起源
        二、民族风格的初探
        三、历次政治运动的印记
        四、简单现代主义的呈现
        五、与世界设计史若离若合的地位
        六、对以后设计发展的巨大影响
    第三节 民族化妆品品牌的积淀
        一、“广生行”创立——民族品牌“双妹”风靡
        二、大家族创立的前奏——美加净
        三、“香香”族的繁华——百雀羚护肤脂、友谊牌雪花膏、雅霜、留兰香牙膏
第三章 巨澜骤转:改革开放后上海设计业的变迁
    第一节 从计划走向市场改革推动了发展
    第二节 80年代的传奇式发展
    第三节 90年代的改制与变迁
    第四节 二十世纪设计业重铸辉煌
第四章 美丽绽放:改革开放后上海化妆品包装设计发展
    第一节 80年代昙花一现的设计繁荣
        一、代表设计师和设计作品
        (一) 露美设计者——刘维亚
        (二) 汉方凤凰——赵佐良
        (三) 护手霜第一人——沈缨
        (四) 清妃怡人——周爱华
        (五) “妃”与“飞”——柯烈
        (六) “海鸥”与“红鸟”——蒋峻
        (七) 蜂花——范欣
        (八) 其他
        二、走向市场化的初始设计风格
    第二节 90年代设计的沉沦和转变
        一、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
        (一) 凤凰系列
        (二) 六神系列
        (三) 佰草集问世
        (四) 第一套男士化妆品品牌——高夫
        (五) 高姿设计师——顾传熙
        (六) 其他
        二、机遇与挑战促动着设计风格的转变
    第三节 2000年以来的重铸辉煌
        一、代表品牌
        (一) 民族创新——百雀羚
        (二) 老上海味道——双妹
        (四) 我们的品牌——佰草集
        (五) 其他
        二、多样性和复合型的设计主流
    第四节 改革开放以来重要的展览交流和学术探讨
        一、协会
        二、十人包装设计展
        三、“中国之星”大奖赛
        四、“世界之星”大奖赛
        五、“华东大奖”比赛
        六、“东方之星”大奖赛
        七、展览会
        八、走在设计前沿的各种设计院校
        (一) 协会教育
        (二) 学校教育
第五章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化妆品包装设计观念和风格的转变
    第一节 民族风格的界定和发扬
        一、民族风格的扩大
        二、民族样式的艰难复苏
    第二节 市场的全新定位
        一、化妆品市场发展变化
        二、市场变化的启示
    第三节 品牌的重新设计与构建
        一、老品牌的复兴
        二、老品牌的发展优势与不足
第六章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化妆品包装设计对现代设计史的贡献
    第一节 中国设计的先锋者
    第二节 民族品牌的建构者
    第三节 中国设计语言的演绎者
    第四节 多元化文化的传播者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庄建民老师访谈记录
    附录二 沈缨老师访谈记录
    附录三 赵佐良老师访谈记录
    附录四 刘维亚老师访谈记录
    附录五 陈关鸿老师访谈记录
    附录六 顾传熙老师访谈记录
    附录七 蒋峻老师访谈记录
    附录八 钱国梁老师访谈记录
    附录九 徐军老师访谈记录
    附录十 邵隆图老师访谈记录
致谢

(10)反哺与责任:解放以来上海支援全国研究 ——以人力、财物和技术设备的输出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导言
    一、 研究意义
    二、 相关概念及题意的说明
    三、 研究现状
    四、 研究框架及内容的设定与说明
    五、 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的几点推进(创新之处)
    六、 研究方法
    七、 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第一章 上海与全国经济联动关系的历史概况
    第一节 上海发展及其历史地位的演变
    第二节 解放以来全国支援上海的发展过程
    第三节 解放以来上海支援全国的发展历程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上海支援全国的初步开展(1949——1958)
    第一节 支援治淮:“开国治水”中的上海力量
    第二节 20 世纪 50 年代上海工厂内迁
    第三节 “一五时期”上海支援国家重点工程建设
    第四节 支援内地高等教育事业——以上海交通大学西迁为例
    第五节 20 世纪 50 年代上海支援全国文化事业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上海支援全国的进一步开展(1958——1978)
    第一节 上海与“全国一盘棋”方针
    第二节 20 世纪六十年代上海知识青年支援新疆农业建设
    第三节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海市支援全国三线建设
    第四节 上海支援 1976 年唐山大地震抗震救灾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支援福建:上海支援全国的个案研究
    第一节 1949 年上海组建南下服务团
    第二节 上海对福建工业建设的协作与支援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改革开放后上海支援全国的延续和发展
    第一节 改革开放后“上海支援全国”历史语境的变迁
    第二节 内联协作与对口支援
    第三节 改革开放后全国防疫和救灾中的上海力量——以防治“非典”和“5·12”地震救灾为中心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部分
    附录一:上海支援全国大事年表
    附录二:市委整顿金融业工作委员会动员上海金融业职工 2000 人参加西北区行工作总结报告(节选)
    附录三:上海支援广西的迁厂工作总结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出版的专着及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参加或主持的科研项目
后记

四、中国牙膏工业的昨天、今天与明天(二)(续完)——我国牙膏工业发展历程回顾及发展前景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D]. 王鹏飞. 山西大学, 2021(01)
  • [2]熏鲁香牙膏产品的研发[D]. 杨玲.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权力·利益·关系:农民的“合理抉择”逻辑与组织化困境研究 ——以上海市Q村为例[D]. 赵怡婷.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1)
  • [4]农业转移人口再社会化叙事研究[D]. 张德彭.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2)
  • [5]个人意识、自我认同与日常生活再造 ——广告生产的社会过程(1978-2018)[D]. 陈凌.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6]中蒙塔克什肯口岸“边民互市”发展困境研究[D]. 陈逸超. 兰州大学, 2020(01)
  • [7]多元化高中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 ——基于美国ChemMatters网络期刊资源[D]. 殷婉云.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8]牙膏生产线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开发[D]. 李文杰.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7)
  • [9]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化妆品包装设计研究[D]. 尹强. 华东师范大学, 2016(10)
  • [10]反哺与责任:解放以来上海支援全国研究 ——以人力、财物和技术设备的输出为中心[D]. 谢忠强. 上海大学, 2014(02)

标签:;  ;  ;  ;  

我国牙膏行业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