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压挖掘机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与技术研究

液压挖掘机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与技术研究

一、液压挖掘机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和技术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童晓薇,曾思通,林潇丽[1](2021)在《云制造环境下基于动态服务编排的产品配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针对云制造环境下的产品配置需求,提出一种云制造服务标准化建模方法。利用本体技术对云制造服务进行标准化建模,基于加权FP-Growth算法实现云制造服务目录的动态聚合完善;提出一种基于相似度聚类算法的制造需求动态编排及制造批次重组方法;以履带式液压挖掘机的产品配置为实例,展示了云制造服务目录的动态构建及制造需求重组过程,对相关技术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初步论证。

耿新宇[2](2021)在《基于神经网络的露天矿液压挖掘机生产能力预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赵子舒[3](2021)在《行走式取料机工作装置研究》文中提出

王煜[4](2021)在《柱塞式能量回收装置的研制》文中研究说明液压技术由于其独特的优越性,在农业、工业以及国防等领域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又不可避免的存在噪声大、效率低、污染严重、能耗高等棘手问题。现如今,随着全球能源危机的愈发严重,如何提高液压系统的效率,降低能量损耗尤为重要。针对液压系统效率较低、能量损耗严重等重要难点,本课题致力于将一种柱塞式能量回收装置由专利向产品转换,实现液压系统能量回收与二次利用,进而提高液压系统效率。能量回收装置将马达单元与发电机单元进行功率匹配,在结构上,将两者转动部件进行整合,去除联轴器及外伸轴,共用散热通道。能量回收装置具有体积小、无外泄漏、可靠性高等优势,同时符合集成化、小型化及节能减排的发展趋势。柱塞式能量回收装置研制具体内容如下:1、整体设计方案的确立。对能量回收装置结构进行设计需求分析,对现有液压马达、发电机的原理、特点进行对比,确定能量回收装置设计方案,并利用SolidWorks软件建立装置的三维模型。2、柱塞副零部件的结构设计与优化。对能量回收装置柱塞副零部件进行设计,计算主要零部件结构参数。对能量回收装置柱塞副进行运动学与动力学分析,通过MATLAB软件,对配流滑道位移、速度、加速度、跃度加速度以及输出转矩曲线进行分析,选择周期数为4,幅值为8mm的余弦加速度结构为设计方案;通过workbench对柱塞副进行力学特性分析,通过仿真可知,柱塞副各个部件均满足设计需求,其中滚轮与销轴为受力薄弱点,其次为柱塞颈部。3、配流副的流场仿真与结构优化。对配流副部件进行运动学特性与配流特性分析;通过CFD软件建立流场仿真模型、通过网格划分以及动网格参数设置,绘制流场内部的压力、速度矢量云图。总体分析可知,柱塞腔内无压力冲击,马达单元出口流速均匀;预升压预降压分析可知,柱塞腔压力变化稳定,过流面积最大为80m/s,符合设计要求;最后对不同结构U形槽配流特性进行分析,以预升压、预降压分布规律及马达单元出口流速作为分析指标,确定U型槽槽半径为1.25mm,槽深为2.0mm为最终配流轴结构,较优化前柱塞预升压预降压曲线时间增加且变化均匀,流速脉动降低36%。4、永磁发电机的设计。通过马达单元输出转矩与发电机参数进行匹配,确定低速永磁发电机定转子结构、材料及发电机主体尺寸等主要参数,分析低速永磁发电机的主要性能。通过RMxprt模块对电机参数进行调整,借助Maxswell软件对电机性能进行仿真分析,仿真表明发电机设计合理,满足设计要求。

任伟[5](2021)在《挖掘机动臂泵控集成液压缸系统特性研究》文中认为传统挖掘机采用阀控液压系统分配流量,节流损失大,重型工作装置举升下放频繁,重力势能浪费严重,造成整机高能耗、低能效。针对液压阀节流损失大的问题,目前的解决方案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采用新型阀控液压系统,减少系统中多余的流量和节流环节,但节流控制的本质没有改变,液压阀节流仍不可避免,相比之下采用泵控技术可彻底消除液压阀节流,优势明显,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通过增设泵源或各种辅助元件平衡单出杆液压缸流量差的方法上,但不对称流量并未从源头上得到消除。针对工作装置大容量重力势能浪费的问题,通过机械式、电气式或液压式技术进行能量回收,可取得较好的节能效果,但重力势能回收率仍有提高空间。基于此,本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775363,U1910211)的资助下,提出了一种应用于大型液压挖掘机动臂的泵控集成液压缸系统,通过采用特殊结构的集成液压缸作为执行机构与储能蓄能器配合,从源头上基本消除了闭式油路中的不对称流量,液压阀节流损失大大减少,动臂重力势能得到了快速回收与再利用。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本文首先分析了所提系统的工作原理,在此基础上,对工作装置的机械结构和液压系统的关键元件进行了数学建模,并结合实际工作需要,对主要元件进行了参数匹配,完成了系统的总体设计。然后对所提系统的运行特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制定了相应的控制策略,在Simulation X软件中搭建所提系统的多学科联合仿真模型,并试验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对控制策略和关键元件对系统运行特性的影响进行了仿真研究。最后在小型液压挖掘机上搭建了试验测试平台,对所提系统和其他系统进行了对比试验,为泵控集成液压缸系统在大型液压挖掘机动臂上的应用提供了参考与借鉴。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所提泵控集成液压缸系统后,液压挖掘机动臂运行平稳,动臂重力势能得到高效回收,液压阀节流损失几乎完全消除,液压泵输出能量显着降低,节能效果较好,验证了采用所提系统对挖掘机动臂进行节能控制的可行性。

王雅坤[6](2021)在《矿用挖掘机驾驶室操作界面及空间布局设计》文中研究表明矿用挖掘机通常在露天矿场运作,是庞大且较特殊的矿山用大型工程机械。在我国,虽然大型矿用挖掘机制造行业实力雄厚,生产制造技术已经相对成熟,但是他们对大型矿用挖掘机的设计更重视性能和功能的实现,缺乏人机工程学理论的研究与应用,导致矿用挖掘机操作员的工作环境简陋,舒适度降低,易于疲劳,安全隐患增加。矿用挖掘机驾驶室是操作员工作、休息和饮食的集成体,操作界面上的控制装置类型较多、布局复杂,控制面板上的控制元件种类繁多、数量庞大,排布也不尽合理,给操作员的安全和有效操作带来不必要的隐患。除此之外,驾驶室的内部设施的造型简单,难以缓解操作员在工作中的精神压力和身体疲劳。因此,为了改善矿用挖掘机驾驶室的设计现状,将人机工程学理论与方法应用于矿用挖掘机驾驶室操作界面和空间布局的设计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主要以大型矿用挖掘机驾驶室设计现状为背景,以提高操作员操纵的舒适性、可靠性和安全性为目的,以太原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的WK-55大型矿用挖掘机的驾驶室为研究对象,采用人机工程学理论与方法,对其操作界面及驾驶室空间布局进行了探索和研究,提出了操作界面和驾驶室布局的设计方案。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1)基于人机工程学对矿用挖掘机驾驶室中操作员的需求进行分析。利用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和访谈观察的方式对操作员行为和装备任务执行过程进行深入剖析,得到了操作员在矿用挖掘机驾驶室内工作和生活的具体需求和痛点,为矿用挖掘机操作界面和驾驶室布局的设计提供了明确的设计方向和必要的设计准备。(2)提出了一种GEM-AHP模块重要程度优化的矿用挖掘机操作界面的设计方法和优化设计方案。采用GEM-AHP优化法权重分析各个控制元件的操作频率和重要程度,采用模块重要程度分析控制面板的视觉注意程度和易操作程度,将通过分析处理的控制元件同控制面板一一匹配,得到较为客观和科学的操作界面布局设计方案。在此基础上,重新改进控制台和控制元件的造型,建立了操作界面设计方案的三维模型,并提供了基本尺寸参数作为参考。(3)提出了一种采用空间利用率和动线分析的矿用挖掘机驾驶室空间布局的设计方案。采用室内空间设计的方法对驾驶室的功能重新设定、对驾驶室的空间利用率和空间动线进行分析,得到驾驶室空间布局的初步设计方案。在此基础上,对驾驶室内部设施的造型再设计,建立了驾驶室空间布局设计方案的三维模型,并提供了基本尺寸参数作为参考。(4)对操作界面和驾驶室设计方案进行了评价研究。一方面,采用人机工程学软件Jack对原方案和本文的设计方案在视野、可操作性和舒适度共3个角度进行客观评估;另一方面,采用专家多指标对比打分法对原方案和本文的设计方案进行主观评估,验证了本文的设计方案的优越性。改进设计后,操作界面和驾驶室空间布局的操作舒适性得到了明显提升,操作员的行为特性和认知特性得到了重视,整体方案更人性化。研究成果得到了企业设计部门的认可,为矿用挖掘机操作界面和驾驶室空间布局的设计提供了理论参考,也为同类产品的设计提供了一种科学便捷的设计思路。

孙浩然[7](2021)在《反铲液压挖掘机铲斗形线集成表达与结构优化》文中指出反铲液压挖掘机是在城镇化改造、矿石开采等场合中常用的工程机械。反铲液压挖掘机最重要的执行部件是工作装置,包括动臂、斗杆和铲斗。铲斗作为液压挖掘机工作装置任务执行终端,直接与作业对象接触。在挖掘机工作过程中,复杂的作业对象产生了随机变化的挖掘阻力,对挖掘机铲斗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与振动,导致铲斗关键部位出现破损,因此,铲斗的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挖掘机工作效率的高低。目前,在挖掘机研究领域中,对动臂、斗杆的载荷分析、铰点位置、结构强度分析和优化的研究较多,而对铲斗截面形线的优化与基于形线方程进行结构优化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以普什21T反铲液压挖掘机的铲斗作为研究对象,以铲斗的形线结构、最大应力、质量作为优化设计的目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将铲斗在其对称面投影的内侧面线作为铲斗形线,研究了形线主要参数的取值范围。以斗底弧线圆心为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根据形线的几何约束关系,推导出铲斗形线集成表达方程。基于该方程,以轻量化和切削角为优化目标,建立铲斗形线通用优化模型。(2)基于铲斗截面形线方程,使用APDL语言建立了21T挖掘机铲斗的参数化三维模型,同时,编写了网格划分、约束与载荷的加载、强度求解的程序。以经典挖掘阻力作为载荷,校验了铲斗参数化模型是否准确,分析了参数对铲斗应力质量的影响规律。(3)基于连续轨迹理论选定当动臂处于主挖区内,由铲斗、斗杆交替挖掘的四段轨迹作为连续挖掘轨迹。基于极限挖掘力模型,计算并对比分析了四段轨迹上极限挖掘力的数值和变化规律,分析了极限挖掘载荷作用下铲斗应力、变形的变化规律。(4)在MATLAB中利用枚举法编写优化程序,以极限挖掘力为铲斗外载荷,调用APDL命令流进行求解,将铲斗优化后的结果与原铲斗的应力、质量进行对比分析,证明本文的基于铲斗形线方程的结构优化方法对提高铲斗挖掘性能、降低铲斗制造成本等目标的有效性,为工作装置的结构设计与优化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张凯波[8](2021)在《大型液压挖掘机液压系统热平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液压挖掘机是矿山工程建设中应用最广泛的工程机械设备,主要用来进行各类土方挖掘等高强度作业。液压系统作为液压挖掘机中主要的传动与控制系统,存在着较大的能量损失,这些损失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被液压油和液压元件吸收,从而引起液压油与液压元件温度升高,加快液压油性能恶化,导致系统泄漏量增大,进而使工作效率降低。由于挖掘机恶劣的工作环境以及工作的连续性,液压系统的热平衡问题成为制约液压挖掘机工作效率的重要因素,因此液压系统冷却能力的合理匹配显得尤为重要。传统设计方法一般是将选型的冷却系统装机后进行热平衡试验与验证,常导致返工次数较多,严重制约了冷却系统的开发效率与开发周期。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在NSFC-山西煤基低碳联合基金资助项目(U1510206)的资助下,通过机-液-热多学科联合仿真建模的方法来研究液压挖掘机液压系统热平衡特性,以达到降低试验测试成本,缩短冷却系统开发周期的目的,同时对液压挖掘机液压系统的热平衡特性进行深入的研究。具体工作内容如下。本文根据热力学基础理论,基于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原理建立液压元件热特性的数学模型,采用控制体方法推导出主要液压元件中油液的温度变化方程,理论分析液压元件的发热与散热特性,对液压系统热平衡进行了预估。分析液压挖掘机样机的工作原理及控制策略,根据物理结构和参数建立液压挖掘机机械结构模型、液压系统模型及热交换模型。然后,在Simulation X仿真平台中将机械、液压和热交换模型三者耦合,建立机-液-热多学科仿真模型。最后,通过与样机试验结果相比较,验证仿真模型的正确性。利用建立的多学科仿真模型,着重分析典型工作循环条件下液压系统热平衡特性。通过仿真,得到了工作循环中各液压元件的发热与散热特性、各工作阶段发热量的变化规律以及主要液压元件的温度变化情况。在液压元件中,阀组元件发热占比最大约为65%,散热器散热量占比最大约为80%,环境温度越高挖掘机热平衡温度越高。通过以上建模和仿真结果分析,可为液压挖掘机液压系统冷却功率匹配提供指导,从而加快冷却系统的开发效率和缩短开发周期。

秦泽[9](2021)在《双皮囊蓄能器在挖掘机节能中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在各个领域的发展都追求着高标准与高效率。近年来,基建领域发展迅速,得益于工程机械行业的高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巨大的能量浪费,为了提高能量利用率,人们进行了大量的节能研究。在工程机械领域,因为工作性质等原因,作业机构往往具有较大的质量或转动惯量,需要液压驱动,而这些大质量机构的重力势能和动能通常会消耗在液压阀上,因此提高能量利用率和回收利用系统中多余可回收的能量是人们节能研究的主要方向。本文以课题组所提的非对称泵控液压缸技术为基础,针对传统蓄能器充放能特性不足,通过创新性思维提出一种双皮囊蓄能系统并应用于挖掘机液压系统中,在液压挖掘机上以能量回收再利用节省能耗为目的,对双皮囊蓄能器的充放能特性以及能量回收再利用率进行研究。首先对非对称泵改造原理及双皮囊蓄能器设计原理作了详细介绍,并设计了挖掘机液压系统回路,对液压系统中的压力流量进行分析,建立数学模型;其次,根据双皮囊蓄能器与非对称泵的工作原理,在多学科仿真平台软件AMESim中搭建出仿真模型,并验证其正确性;然后通过计算出挖掘机工作装置位置参数并搭建出其仿真模型,在相同仿真条件下将普通气囊式蓄能器与双皮囊蓄能系统分别连接入仿真模型并对其进行仿真,得出二者的充放能特性,以及能量重新利用率,对比得出双皮囊蓄能器放能时可通过实时调整,实现出油口排油压力稳定,其放能功率比普通蓄能器功率高,充放能特性优于普通蓄能器,双皮囊蓄能系统在挖掘机工作装置一个循环中能量回收再利用率相对于普通蓄能器提高15.23%;最后通过设定蓄能器的不同容积以及预充压力,分别进行仿真,对比能量回收再利用率以及发动机功耗,得出双皮囊蓄能器在挖掘机工作装置中能量回收再利用率较高的节能搭配参数,容积为12 L,预充压力为2.0 MPa,能量再利用率为73.28%。

崔飞翔[10](2021)在《挖掘机器人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目前,液压挖掘机已经成为基建工程和抢险救灾中最重要机械装备之一。由于作业环境恶劣、工作强度高且时常伴有危险,对液压挖掘机范围有着诸多限制。为了提高挖掘机的作业能力和作业效率,智能化已经成为挖掘机发展的大趋势,而实现挖掘机的自动控制是挖掘机智能化最为基本的条件。为了建立一个智能挖掘机器人研究平台以便于开展挖掘机智能化的相关研究,本文以立派PC1012小型液压挖掘机为研究对象,对其液压系统进行改造,设计了小型挖掘机的控制系统,实现了挖掘机的自动控制,并对挖掘轨迹跟踪进行了试验验证。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为了实现挖掘机的自动控制,在分析研究智能挖掘机器人研究平台的结构组成和功能要求的基础上,设计了挖掘机器液压系统的改造方案,完成了挖掘机液压系统的改造。然后,根据智能挖掘机器人研究平台的需求,制定了挖掘机器人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绘制了控制系统原理图,完成了控制系统的软硬件设计,建立了挖掘机器人自动控制系统。最后,建立挖掘机器人控制系统数学模型,完成PID控制器的设计及其参数的整定,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挖掘机的挖掘轨迹跟踪试验。试验结果验证了挖掘机器人研究平台的有效性,为进一步开展挖掘机智能化领域相关科学与技术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液压挖掘机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和技术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液压挖掘机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和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云制造环境下基于动态服务编排的产品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面向产品配置的云制造服务建模
    1.1 基于本体的云制造服务建模
    1.2 云制造服务目录的动态构建
2 基于云制造服务标准模型的产品配置
    2.1 基于动态服务编排的云制造产品配置框架
    2.2 基于相似性聚类的制造需求重组
3 云制造环境下的履带式液压挖掘机产品配置实例
    3.1 履带式液压挖掘机制造服务目录构建
    3.2 履带式液压挖掘机制造需求分解及动态编排
4 结束语

(4)柱塞式能量回收装置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液压系统能量损耗分析
        1.1.2 液压系统节能思路分析
    1.2 课题简介
    1.3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1 液压技术发展概况
        1.3.2 能量回收研究现状
        1.3.3 动力单元集成化研究现状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能量回收装置的结构分析与建模
    2.1 液压系统能量回收原理
    2.2 能量回收装置应用场合
    2.3 能量回收装置性能参数
        2.3.1 性能要求
        2.3.2 性能指标
    2.4 能量回收装置结构设计
        2.4.1 马达单元的初步方案分析
        2.4.2 发电机初步方案分析
    2.5 设计方案的确定及三维建模
        2.5.1 能量回收装置方案分析
        2.5.2 结构及主要零部件介绍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马达单元零部件设计及仿真
    3.1 马达单元结构设计
        3.1.1 柱塞设计
        3.1.2 配流轴设计
        3.1.3 缸体设计
        3.1.4 配流滑道设计
    3.2 能量回收装置运动学分析
    3.3 能量回收装置动力学分析
        3.3.1 柱塞受力分析
        3.3.2 柱塞力学方程建立
    3.4 输出转矩分析
    3.5 基于ANSYS主要零部件应力分析
        3.5.1 模型建立及材料设置
        3.5.2 接触设置及网格划分
        3.5.3 施加载荷与约束
        3.5.4 求解参数设置
        3.5.5 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马达单元流场数值模拟
    4.1 单柱塞流量计算
    4.2 马达单元配流特性分析
        4.2.1 配流过程分析
        4.2.2 配流轴过渡区设计
    4.3 马达单元流场仿真
        4.3.1 物理模型的建立
        4.3.2 流场流态分析
        4.3.3 流体模型网格划分
        4.3.4 边界设定及求解
    4.4 计算结果分析
        4.4.1 配流副流场分析
        4.4.2 预升压及预降压结果分析
    4.5 配流副优化设计及结果分析
        4.5.1 配流副优化设计
        4.5.2 优化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永磁发电机结构设计及仿真
    5.1 发电机设计参数
    5.2 永磁同步发电机参数计算
        5.2.1 永磁发电机的结构选择
        5.2.2 永磁同步发电机主要尺寸确定
        5.2.3 永磁同步发电机绕组设计
        5.2.4 永磁同步发电机性能计算
    5.3 永磁发电机电机电磁场分析
        5.3.1 基于RMxprt永磁发电机电机参数验证
        5.3.2 基于Maxswell永磁发电机负载特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和成果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所授权专利

(5)挖掘机动臂泵控集成液压缸系统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挖掘机液压系统研究现状
        1.2.1 阀控系统
        1.2.2 泵控系统
        1.2.3 不同液压控制系统对比
    1.3 挖掘机工作装置重力势能回收利用研究现状
        1.3.1 机械式能量回收利用系统
        1.3.2 电气式能量回收利用系统
        1.3.3 液压式能量回收利用系统
        1.3.4 不同能量回收利用系统对比
    1.4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
第2章 泵控集成液压缸系统数学建模与参数匹配
    2.1 泵控集成液压缸系统工作原理
    2.2 泵控集成液压缸系统数学建模
        2.2.1 工作装置数学建模
        2.2.2 液压系统数学建模
    2.3 泵控集成液压缸系统参数匹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泵控集成液压缸系统运行特性仿真研究
    3.1 运行特性分析及控制策略制定
        3.1.1 运行特性分析
        3.1.2 控制策略制定
    3.2 仿真模型搭建与验证
        3.2.1 液压元件建模
        3.2.2 联合仿真模型搭建
        3.2.3 联合仿真模型验证
    3.3 运行特性仿真研究
        3.3.1 控制策略对系统影响仿真
        3.3.2 预压紧蓄能器对系统影响仿真
        3.3.3 储能蓄能器参数对系统影响仿真
        3.3.4 管路参数对系统影响仿真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泵控集成液压缸系统试验研究
    4.1 液压系统工作原理
    4.2 试验平台搭建
    4.3 试验研究
        4.3.1 负载敏感系统试验测试
        4.3.2 液气储能系统试验测试
        4.3.3 泵控集成液压缸系统试验测试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矿用挖掘机驾驶室操作界面及空间布局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1 研究背景
        1.2.2 课题项目来源
        1.2.3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与成果
        1.3.1 大型矿用挖掘机的研究现状
        1.3.2 矿用挖掘机驾驶室操作界面的研究现状
        1.3.3 矿用挖掘机驾驶室空间布局的研究现状
        1.3.4 其他领域操作室基于人机工程学的研究现状
        1.3.5 目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图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矿用挖掘机驾驶室结构及空间分析
    2.1 引言
    2.2 矿用挖掘机驾驶室的特殊性
    2.3 矿用挖掘机驾驶室操作界面组成及分析
    2.4 矿用挖掘机驾驶室布局及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矿用挖掘机驾驶室设计理论研究
    3.1 引言
    3.2 人机工程学及其设计流程
        3.2.1 人机工程学
        3.2.2 人机工程设计的一般流程
    3.3 矿用挖掘机驾驶室的需求分析方法
        3.3.1 设计调研方法
        3.3.2 操作员行为分析
        3.3.3 需求分析步骤
    3.4 矿用挖掘机操作界面的设计方法
        3.4.1 控制元件GEM-AHP优化法权重分析
        3.4.2 基于控制面板的模块重要程度分析法
    3.5 矿用挖掘机驾驶室的设计方法
    3.6 矿用挖掘机驾驶室的设计评估方法
        3.6.1 Jack人机工程学软件评估法
        3.6.2 专家多指标对比评估法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矿用挖掘机驾驶室操作界面设计
    4.1 引言
    4.2 驾驶室内操作员的需求分析
    4.3 矿用挖掘机操作界面设计
        4.3.1 操作界面控制元件GEM-AHP优化法权重分析
        4.3.2 操作界面控制面板的模块重要程度分析
        4.3.3 操作界面平面布局设计初步方案
        4.3.4 操作界面的控制台造型设计
        4.3.5 操作界面的控制元件设计
        4.3.6 操作界面最终设计方案
    4.4 操作界面设计方案评估
        4.4.1 Jack人机工程学软件评估
        4.4.2 专家多指标对比评估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矿用挖掘机驾驶室空间布局设计
    5.1 引言
    5.2 驾驶室内操作员的需求分析
    5.3 驾驶室空间布局设计
        5.3.1 驾驶室功能设定
        5.3.2 驾驶室空间利用率分析
        5.3.3 驾驶室空间动线分析
        5.3.4 驾驶室布局设计初步方案
        5.3.5 驾驶室内部设施造型设计
        5.3.6 驾驶室空间布局最终设计方案
    5.4 驾驶室设计方案评估
        5.4.1 Jack人机工程学软件评估
        5.4.2 专家多指标对比评估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反铲液压挖掘机铲斗形线集成表达与结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
第2章 基于集成表达方程的铲斗形线优化
    2.1 铲斗基本理论与制造方法
        2.1.1 铲斗结构特征
        2.1.2 铲斗制造方法
    2.2 形线数学模型
        2.2.1 铲斗形线几何理论
        2.2.2 参数取值范围计算
        2.2.3 斗形线数学模型的建立
        2.2.4 参数对斗形线的影响
    2.3 铲斗形线优化模型
        2.3.1 优化目标
        2.3.2 设计变量
        2.3.3 约束条件
        2.3.4 优化模型
        2.3.5 设计变量对优化目标的影响
        2.3.6 权重系数对优化目标的影响
    2.4 优化结果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ANSYS/APDL的铲斗参数化建模
    3.1 参数化建模方法概述
        3.1.1 APDL语言简介
        3.1.2 参数化建模方法
    3.2 铲斗参数化三维模型
        3.2.1 参数化建模
        3.2.2 铲斗参数定义及网格划分
        3.2.3 挖掘阻力计算
        3.2.4 铲斗模型准确性检验
    3.3 参数对铲斗应力及质量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连续挖掘载荷的铲斗结构优化
    4.1 连续挖掘轨迹与铲斗载荷
        4.1.1 连续轨迹理论
        4.1.2 连续挖掘载荷计算
        4.1.3 基于轨迹载荷的铲斗强度分析
    4.2 结构优化模型
        4.2.1 目标函数
        4.2.2 设计变量
        4.2.3 约束条件
        4.2.4 优化模型
    4.3 优化结果
        4.3.1 枚举法简介
        4.3.2 优化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大型液压挖掘机液压系统热平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挖掘机液压系统研究现状
        1.2.1 液压挖掘机能量传递效率分析
        1.2.2 液压系统节能技术研究概况
        1.2.3 液压系统热平衡方法研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思路
第2章 液压挖掘机液压系统传热理论分析
    2.1 热力学方法基础
        2.1.1 质量守恒定律
        2.1.2 能量守恒定律
    2.2 液压元件传热计算
        2.2.1 传热方式
        2.2.2 传热计算方法
        2.2.3 液压元件传热数学模型
    2.3 液压元件发热与散热计算
        2.3.1 液压元件发热量计算
        2.3.2 液压元件散热量计算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液压挖掘机仿真模型建立与验证
    3.1 大型液压挖掘机液压系统原理
        3.1.1 系统组成
        3.1.2 工作原理及控制策略
    3.2 液压系统多学科仿真模型
        3.2.1 联合仿真软件介绍
        3.2.2 挖掘机机械结构建模
        3.2.3 挖掘机液压系统仿真模型
        3.2.4 挖掘机热交换仿真模型
    3.3 液压系统机液热联合仿真模型
    3.4 液压挖掘机仿真模型试验验证
        3.4.1 试验工作装置
        3.4.2 液压系统仿真模型验证试验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挖掘机液压系统热平衡仿真分析
    4.1 挖掘机仿真模型运行特性
        4.1.1 基本工作循环
        4.1.2 运行特性
    4.2 液压系统发热与散热仿真分析
        4.2.1 液压系统发热分析
        4.2.2 液压系统散热分析
    4.3 液压系统热平衡仿真分析
        4.3.1 热平衡稳态分析
        4.3.2 热平衡周期变化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主要研究结论
    5.2 论文创新点
    5.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双皮囊蓄能器在挖掘机节能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液压挖掘机能量回收研究背景
    1.3 液压挖掘机能量回收研究现状
    1.4 蓄能器研究背景
    1.5 本文研究内容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系统基本原理分析
    2.1 非对称泵工作原理分析
    2.2 挖掘机动臂系统流量分析
    2.3 非对称泵流量分析
    2.4 蓄能器原理分析
    2.5 发动机能耗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双皮囊蓄能器工作原理与建模
    3.1 普通蓄能器的工作特点
    3.2 双皮囊蓄能器介绍
    3.3 双皮囊恒压蓄能系统工作原理
    3.4 仿真模型建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双皮囊蓄能器的节能研究
    4.1 挖掘机工作装置分析
    4.2 仿真模型搭建
    4.3 系统仿真结果分析
        4.3.1 动臂液压系统压力流量特性
        4.3.2 动臂下降能量
        4.3.3 不同蓄能器特性对比
        4.3.4 不同蓄能器做功对比
        4.3.5 发动机能耗对比
    4.4 双皮囊蓄能器不同初始条件下节能效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目录

(10)挖掘机器人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挖掘机器人液压系统改造
    2.1 挖掘机器人的结构组成与功能要求
    2.2 挖掘机液压系统改造方案
    2.3 主要元器件选型
        2.3.1 比例阀
        2.3.2 多路阀驱动器
        2.3.3 位移传感器
        2.3.4 压力传感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挖掘机器人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3.1 挖掘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方案
    3.2 PLC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3.3 上位机平台构建
    3.4 通信模块
    3.5 控制系统实现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挖掘机器人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4.1 多路阀驱动器模块配置
    4.2 通信模块配置
        4.2.1 上位机与下位机通信配置
        4.2.2 下位机与多路阀驱动模块通信配置
    4.3 PLC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4.3.1 软件开发平台
        4.3.2 控制系统硬件组态
        4.3.3 控制系统程序实现
    4.4 上位机软件设计
        4.4.1 组态连接
        4.4.2 变量连接
        4.4.3 画面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挖掘机器人轨迹跟踪试验
    5.1 电液驱动系统数学模型
    5.2 控制系统建模
    5.3 PID控制器设计
    5.4 轨迹跟踪试验
        5.4.1 试验内容及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液压挖掘机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和技术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云制造环境下基于动态服务编排的产品配置研究[J]. 童晓薇,曾思通,林潇丽. 机电技术, 2021(06)
  • [2]基于神经网络的露天矿液压挖掘机生产能力预测研究[D]. 耿新宇.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3]行走式取料机工作装置研究[D]. 赵子舒.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4]柱塞式能量回收装置的研制[D]. 王煜.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5]挖掘机动臂泵控集成液压缸系统特性研究[D]. 任伟.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6]矿用挖掘机驾驶室操作界面及空间布局设计[D]. 王雅坤. 太原理工大学, 2021
  • [7]反铲液压挖掘机铲斗形线集成表达与结构优化[D]. 孙浩然. 陕西理工大学, 2021(08)
  • [8]大型液压挖掘机液压系统热平衡研究[D]. 张凯波.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9]双皮囊蓄能器在挖掘机节能中的研究[D]. 秦泽. 太原科技大学, 2021(01)
  • [10]挖掘机器人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崔飞翔. 太原科技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液压挖掘机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与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