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异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钼配合物的室温固相合成、表征及晶体结构

二异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钼配合物的室温固相合成、表征及晶体结构

一、二异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钼配合物的室温固相合成、表征及晶体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王君玲[1](2020)在《由Me3tacn三齿配体稳定钌化合物的合成反应与分子结构》文中认为1,4,7-三甲基-l,4,7-三氮杂环壬烷(Me3tacn)是一种化学性质稳定的环状胺类配体,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生物无机化学和催化等领域。本论文从Me3tacn配体稳定的二价钌化合物[(Me3tacn)Ru(DMSO)Cl2](1)出发,在浓盐酸中回流,得到了氧化产物三价态钌化合物[(Me3tacn)Ru Cl3·H2O](2)。我们探究了化合物2与联吡啶、硫代氨基甲酸酯、羧酸盐的反应,合成了系列单核和双核钌化合物,主要工作如下:锌粉存在下,化合物2与联吡啶类配体在水溶液中加热回流,得到二价态钌化合物[(Me3tacn)Ru(R-bpy)(H2O)](Cl O4)2(R=H,3;4,4’-Me2,4;5,5’-Me25;4,4’-nBu2,6)。将分离出含联吡啶且有单个水分子配位的二价态金属钌化合物在乙腈或甲醇溶剂中与吡啶或苯乙炔发生反应,分别得到水分子被取代的产物[(Me3Tacn)Ru(5,5’-Me2bpy)(CH3CN)]2+(7),[(Me3Tacn)Ru(bpy)(Py)]2+(8),[(Me3Tacn)Ru(5,5’-Me2bpy)(Py)]2+(9)和[(Me3Tacn)(bpy)Ru=C(OMe)CH2Ph](PF6)2(10)。化合物3~9均通过紫外、红外、核磁进行表征分析。并对化合物1,1·4H2O,4,7,8,9,10的分子结构进行分析确定。探究了化合物3,5和6的光解水析氢的性能。化合物[(Me3tacn)Ru Cl3·H2O](2)分别与含有不同取代基的DTC、羧酸类配体反应,得到三价钌化合物[(Me3tacn)Ru(S2CNR2)Cl](PF6)(R=Me,11;Et,12;iPr,13;nPr,14;nBu,15)和双核钌化合物[(Me3tacn)2Ru2(μ-O)(μ-O2CR)2](PF6)2(R=Ph,16;Py,17;C6H4-2-Cl,18;C6H3-2,4-Cl2,19;CH2C6H4-2-CH3,20;CH2C6H4-4-CH3,21;CH2C6H4-4-OCH3,22;CH2C6H4-4-Cl,23)。部分化合物通过红外、荧光、紫外等表征。对化合物12~14,16,17,20,22和23的分子结构进行分析确定。对部分化合物进行电化学表征。并对化合物16,17,18,20和22的光解水析氢的性能进行探究。

冯雪男[2](2020)在《具有光活性的自组装晶态材料的设计、合成和性质研究》文中指出超分子化学作为近些年来发展迅速、成果颇丰的化学研究新领域之一,以其所研究对象具有种类繁多的分子结构、多样的分子组织方式和丰富的材料性质变化而受到了科学家广泛的关注与研究。通过分子自组装,可以形成具有诸多优异特性且结构明确的晶态材料,有助于开展系统地研究构效关系。其中,由配位键构筑的金属有机框架(MOFs)和由氢键构筑的氢键基有机框架(HOFs)材料等是超分子化学领域最有代表性的自组装晶态材料,是超分子化学中的研究热点领域。本论文主要涉及设计合成一系列具有光学活性的自组装晶体材料,并深入地开展性质研究。分别通过配位键,氢键和π-π作用构筑了不同种类的晶态自组装材料,并对其组装过程中产生的新结构及光功能领域的应用潜能进行系统的研究。此外,通过化学手段将酞菁和硼氟二吡咯共价的连接到一起,构筑了具有可见光全段范围吸收的新型分子染料,研究了该分子在不同酸碱环境下的荧光性能。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具有光催化活性的新型锆-卟啉MOFs配位组装体的设计、合成与性质研究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得益于其明确的多孔结构,已经成为了探讨材料构效关系的强有力研究平台。本文以5,15-二(3,4,5-三羟基苯基)卟啉(DTPP)和5,10,15,20-四(3,4,5-三羟基苯基)卟啉(TTPP)与四价锆离子通过溶剂热反应得到的两个在pH值1.0~14.0范围内耐酸碱的稳定MOFs,分别是Zr-DTPP和ZrTTPP。利用粉末X射线衍射分析结合Rietveld法进行拟合,揭示了 Zr-DTPP的晶体结构。在这一新结构中,由三羟基苯配体与锆离子形成的链状结构限制了连接体卟啉的空间位置从而使卟啉单元形成了 J-聚集体形态。电子自旋共振波谱测试、单线态氧测试和硫醚氧化实验表明,具有J-聚集卟啉单元的Zr-DTPP的单线态氧产生能力比先前报道的无聚集Zr-TTPP得到显着提高。这与单体卟啉DTPP在溶液中的光催化能力弱于TTPP形成了良好对比。这些研究充分完善了光敏剂J-聚集可以增强非均相催化剂光生单线态氧性能的理论。(2)具有电致变色能力及光催化应用的新型氢键基有机框架纳米片的设计、制备和性质研究二维功能晶态纳米片材料由于特殊的形貌带来的尺度效应上的相关优势,激发了研究人员对各种材料进行剥离以获得优化性能甚至新性能的广泛兴趣。本文基于鸟嘌呤作为氢键基团,乙胺基取代的萘四甲酰二亚胺为功能基团制备出具有可见光吸收的构筑单元,进一步通过溶液挥发自组装构筑多孔氢键基有机框架材料HOF-30。构建结构模型的粉末衍射图谱与实验粉末衍射数据相吻合,揭示了 HOF-30有序的晶态结构。该材料由氢键连接的鸟嘌呤四聚体部分诱导构筑单元形成二维超分子层,再由超分子π-π作用进行有序层间堆积形成三维超分子材料,确保该HOFs材料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坚固性。在甲醇溶液中超声处理后,利用透射电镜和原子力显微镜观察发现了厚度为2.4 nm的HOF-30薄层纳米片,进而研究了 HOF-30纳米片的电致变色和可见光光催化性能。特别是光催化硫醚化合物氧化性能方面,纳米片材料比原材料的氧化速率提高了 3倍。这项工作代表了 HOFs纳米功能化的尝试,开辟了一个新的应用前景。(3)π-π作用诱导的新型手性酞菁超分子聚集体的设计、合成与研究手性作为一种表现为光学偏振特性的现象,其本质是物质结构的非对称特征。手性可以通过不同的作用方式在分子和组装结构间传递,这种手性传递的现象和作用方式是超分子组装研究领域重要的课题,它对于研究超分子组装体中手性的发生和设计新型手性超分子组装体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具有手性结构的新型联二萘酚酞菁和富勒烯共晶生长得到了π-π作用链接的组装体R/S-BINOL-Pc-C60。单晶分析清晰的揭示了该晶体结构由三组酞菁分子形成的二聚体与一个富勒烯分子通过π-π相互作用组装成超分子组装体,进而以酞菁间的范德华作用拓展成长程有序晶体。(4)酸碱响应非对称酞菁-硼氟化合物的设计、制备与性质研究通过化学键、电荷作用以及氢键等各种分子间相互作用的联系,能量和电荷可以在分子的不同基团或组装体的各个中心之间转移。本文通过将炔基二(1,3-二甲基-2-乙基吡咯)硼氟(H-BODIPY)和AB3型不对称单碘代酞菁(α-Zn-Pc-I)偶联制备了新型化合物α-Zn-Pc-BODIPY,详细地讨论了投料比例、反应温度等对不对称酞菁合成和分离的影响;通过核磁共振谱、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质谱等技术系统地表征了新型不对称酞菁分子α-Zn-Pc-I和α-Zn-Pc-BODIPY的结构和组成。电子吸收谱显示,BODIPY基团的引入给酞菁的电子结构带来了一定的改变,拓宽了酞菁吸收范围的同时二者在光谱上形成互补,成为在可见光全段范围均有吸收的新型染料。同时,由于酞菁周边取代基上的O原子和酞菁中位N原子结构形成的区域具有吸引氢离子的能力,使其具备了成为pH探针分子的特性。

蒋正权[3](2019)在《油溶性二硫化钨及其复合纳米微粒的制备与宽温域摩擦学行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现代机械工业的快速发展,高温、重载等苛刻工况下的润滑更加普遍,这就要求润滑油抗磨减摩剂可以在较宽的温度范围内保持高效的润滑性能。而基于环保和燃油经济性的刚性需求,同样对高性能抗磨减摩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常规抗磨减摩添加剂逐渐不能满足现代润滑工业发展的需求。二硫化钨(WS2)纳米微粒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机械稳定性、化学稳定性和摩擦学性能,在润滑领域的研究和应用中日益受到关注。本文利用高温液相热分解法、温和液相法和喷雾干燥-固相热分解法制备了油溶性WS2纳米片、油溶性氧化镍/二硫化钨(NiO/WS2)复合纳米微粒和可分散还原氧化石墨烯/二硫化钨(RGO/WS2)复合纳米微粒,并研究了其作为润滑油添加剂在宽温域、乏油工况下的摩擦学使役行为,揭示了油溶性二硫化钨及其复合纳米微粒的润滑机制。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采用高温液相热分解法制备了油溶性WS2纳米片。以油胺作为表面修饰剂,利用二硫代钨酸铵前驱体在350℃下的液相热分解制备了油溶性WS2纳米片,避免了传统油溶性WS2纳米微粒制备过程中剧毒H2S气体的排放。考察了油溶性WS2纳米片的热稳定性和在基础油聚α烯烃(PA06)中的分散稳定性,并利用摩擦磨损试验机研究了产物在PA06中从室温~200℃范围内的摩擦学性能。结果表明,油胺修饰WS2纳米片可显着提高PA06的抗磨减摩性能,其在200℃下可使摩擦系数降低52.2%、磨损减小99.8%。这是因为油溶性WS2纳米片可在摩擦副接触表面形成物理吸附润滑膜和摩擦化学反应膜,两种润滑膜共同作用,从而提高润滑油的抗磨减摩性能。相关研究可望为解决宽温域(室温~200℃)尤其是高温苛刻工况下持续润滑的技术难题提供借鉴。2)针对因润滑系统故障造成的乏油苛刻工况下的宽温域持续润滑技术难题,提出利用纳米抗磨减摩剂在摩擦副表面产生高耐磨润滑膜的方法,以解决乏油苛刻工况下持续润滑问题。以二硫代钨酸铵和甲酸镍作为原料,利用高温(350℃)液相热分解法制备了油溶性WS2纳米片和NiO/WS2复合纳米微粒。研究了油溶性WS2纳米片、NiO/WS2复合纳米微粒和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ZDDP)在油润滑以及乏油工况下的摩擦学性能,深入分析了纳米添加剂的润滑机制。结果表明,不同于ZDDP,油溶性WS2纳米片和NiO/WS2复合纳米微粒在乏油润滑工况下仍能保持优异的抗磨减摩性能,且油溶性NiO/WS2复合纳米微粒的摩擦学性能优于WS2纳米片。这可能是因为油溶性NiO/WS2复合纳米微粒所含的少量的NiO具有“铆钉”作用,可以在摩擦副接触表面形成致密、抗磨的润滑膜,从而在苛刻的乏油工况下有效避免摩擦副的直接接触,使得机械设备即使在润滑系统故障时仍能保持稳定运行。3)针对高温液相热分解法制备油溶性WS2纳米片中反应温度过高的缺陷,以六氯化钨和硫代乙酰胺为原料,在较温和条件下(200℃)利用液相法制备了油胺修饰油溶性WS2纳米片,解决了温和条件液相法制备油溶性WS2纳米片的技术难题。研究了产物作为润滑油添加剂在室温~300℃范围内的摩擦学性能,分析了其润滑机制。四球摩擦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油胺修饰WS2纳米片可以显着提高基础油PA06在高温下的抗磨减摩性能。活塞环-缸套摩擦测试结果表明,油溶性WS2纳米片在室温~300℃的宽温度范围内的抗磨性能优于ZDDP。这是因为油胺修饰WS2纳米片能够有效地吸附在摩擦副接触表面,形成以WS2为主要成分的低剪切力物理吸附润滑膜;与此同时,部分WS2纳米片在摩擦过程中发生摩擦化学反应,在摩擦副接触表面生成由W03、FeSO4、FeS和Fe3O4组成的摩擦化学反应膜。物理吸附润滑膜和摩擦化学反应膜共同作用,使得油溶性WS2纳米片从室温~300℃范围表现出比ZDDP更优异的抗磨性能,有望作为ZDDP的替代品用于开发高性能耐高温发动机润滑油。4)为了进一步提高油溶性WS2纳米片的热稳定性,利用纸团状石墨烯在润滑油中的自分散性,经喷雾干燥-固相热分解制备了可分散RGO/WS2复合纳米微粒。考察了可分散RGO/WS2复合纳米微粒的热稳定性,并利用活塞环-钢板摩擦副接触模式研究了其在PA06中从室温~300℃范围内的摩擦学性能。结果表明,与原位表面修饰法制备的油溶性WS2纳米微粒相比,可分散RGO/WS2复合纳米微粒具有更高的热稳定性能,在800℃下的热失重率仅为2.2%。与此同时,可分散RGO/WS2复合纳米微粒在室温~300℃范围内表现出良好的抗磨减摩性能,在高温工况下的抗磨减摩性能优于RGO,且与发动机油复合剂中的抗磨减摩剂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其原因在于,RGO/WS2复合纳米微粒可以在摩擦副的表面形成一层以RGO和WS2为主要成分的物理吸附润滑膜,同时复合纳米微粒也会在摩擦副的表面发生摩擦化学反应,形成一层由WO3、FeSO4和氧化铁组成的摩擦化学反应膜。物理吸附润滑膜和摩擦化学反应膜的共同作用,使得RGO/WS2复合纳米微粒在宽温度范围内表现出良好的抗磨减摩性能。

方多文[4](2019)在《由Me3tacn配体稳定的钨/钼化合物的新反应与分子结构》文中研究表明1,4,7-三甲基-l,4,7-三氮杂环壬烷Me3tacn是具有热力学和动力学双重稳定性的环状胺类配体,含配体Me3tacn的过渡金属化合物在功能配位化学领域和生物无机化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通过优化其合成方法,在实验室以高产率合成出高纯度的配体Me3tacn。主要研究了由含氮三齿Me3tacn配体稳定的零价、二价、五价和六价态钨/钼化合物的新反应和分子结构。Me3tacn与M(CO)6(M=W,Mo)在均三甲苯中加热回流反应得到零价态的三羰基钨/钼化合物(Me3tacn)M(CO)3(M=W 1a,Mo 1b)。以零价态化合物1a和1b为起始原料,分别与碘单质在氯仿中,氧化反应分别得到二价态的钨/钼化合物[(Me3tacn)M(CO)3I]PF6(M=W 2a,Mo 2b);与浓盐酸在空气中加热回流反应得到相应的五价态钨/钼化合物[(Me3tacn)MOCl2]PF6(M=W 3a,Mo 3b);与30%H2O2水溶液在四氢呋喃中反应,脱去三个羰基进而氧化成六价态的钨/钼化合物(Me3tacn)MO3·4H2O(M=W 4a,Mo 4b)。对以上8个含Me3tacn三齿配体的钨/钼化合物进行了核磁共振谱、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等谱学表征,并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测定了其中化合物1a、2a、4a、1b、3b、4b的分子结构。分别用二价态的钨/钼化合物2a、2b与含有不同取代基的二烷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酯类配体反应,得到7个相应含双齿硫配体的二价态钨/钼化合物[(Me3tacn)W(CO)2(S2CNR2)]I(R=Me,5a;iPr,7a)、[(Me3tacn)Mo(CO)2(S2CNR2)]PF6(R=Me,5b;Et,6b;iPr,7b;nPr,8b;nBu,9b)。对以上7个化合物进行了核磁共振谱、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等谱学表征,并用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测定了其中化合物5a、7a、5b、7b、8b的分子结构,它们均是二价态阳离子型化合物,双齿硫配体离域键合到钨/钼中心,形成配数为7的“琴凳式”结构。分别用五价态的钨/钼化合物3a、3b与不同取代基的二烷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酯配体在乙腈中反应,得到相应的6个五价的钨/钼双齿硫化合物12a、10b14b,并对这6个钨/钼化合物进行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等谱学表征,推测出相应的结构构型。六价的钨/钼化合物4a、4b与高氯酸铜以4:1的摩尔比分别在丙酮和甲醇中反应,可以得到多{Me3tacnMO3}(M=W,Mo)基团的新化合物{[(Me3tacn)MO3]4Cu}(ClO4)2(M=W 15a,Mo 15b)。将化合物15a和15b分别溶于乙腈中,加入[nBu4N]2[Mo6O19],得到大阴离子改变的相应化合物{[(Me3tacn)MO3]4Cu}[Mo6O19](M=W 16a,Mo 16b)。对以上4个新化合物进行了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等谱学表征。通过分析光谱性质得出,它们是铜中心的四面体化合物,通过四个氧原子桥联四个(Me3tacn)MO3(M=W,Mo)配体。此外,在钨/钼化合物中按氧化态为零价、二价、五价、六价的钨/钼化合物分别进行循环伏安测试,分析它们相应的氧化还原性质。

侯兰凤,陈少峰[5](2015)在《金属二硫代氨基甲酸配合物的合成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二硫代氨基甲酸盐类化合物含有S、N等配位原子,对金属离子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而且金属离子一般属于软酸或中间酸,有机硫化物和胺类属于软碱或中间碱,二者容易结合成稳定的络合物。本文综述了此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及其在化学、矿业、环境保护、橡胶、石油、农业、医药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侯兰凤,陈少峰,张红印[6](2012)在《[(HOC2H4)2NCSS]3Cr配合物的合成及结构表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合成了新型晶体配合物二羟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铬[(HOC2H4)2NCSS]3Cr,对其结构进行解析和表征。用X-射线单晶衍射法测定了晶体的结构,结果表明配合物[(HOC2H4)2NCSS]3Cr晶体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为C2/c,晶胞参数:a=17.9410(19),b=10.3755(11),c=14.4284(16),β=113.5710(10)°;晶胞参数比:a/b=1.7293,b/c=0.7191,c/a=0.8042。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分析等表征手段对其结构进行分析,表明其结构均与X-射线单晶衍射法测定的晶体的结构吻合。

吴芳辉[7](2010)在《含硫配体有机钌化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富电子硫配位环境下的金属钌配合物因为与生物和工业催化过程有关而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兴趣,因此本论文设计与制备了一系列不同构型和特征的双齿或多齿硫配体,对结构新型且具有潜在催化性能的有机钌化合物进行合成与表征,并研究了它们的反应特性、晶体结构以及光电化学性能。采用溶液法合成了11种新型的二硫代羧酸配位环境下的单核有机钌化合物(1-11)并归纳总结了合成历程和机理。用单晶X射线衍射仪测定了部分化合物的晶体结构,结果表明,这些化合物中钌原子都采取准八面体构型,而且二硫代羧酸配体均以小咬角与中心钌原子配位。为了进一步探讨二价钌金属中心的反应活性,采用动力学电子吸收光谱研究了强氧化剂(NH3)4Ce(NO3)6氧化化合物(4)的反应过程。不同化合物的电化学性质研究表明三价态的钌中心原子与σ给体的磷配体以及富电子的含硫配体结合得较紧密。设计合成了五种含多(巯基咪唑)硼配体的具有潜在生物活性和催化性能的有机钌化合物(12-16),并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以及元素分析等手段对它们进行了表征。分析化合物(12、13和15)的晶体结构表明,配体与钌配位时有两种配位模式,而采取双齿或三齿配位方式主要决定于钌化合物原料中其它共配体的特征。化合物(12、13和15)中都形成了含悬挂氢的B-H…Ru键,并且总体上为扭曲的八面体构型,表明多(巯基咪唑)硼配体具有较高的反应活性。最后用密度泛函B3LYP方法研究了其中两个化合物(12和13)的优化几何构型、原子电荷分布以及振动频率,并与相应的实验结果进行了比对。采用二茂铁基Lawesson试剂([FcP(S)(μ-S)]2)与不同的钌化合物原料在THF溶剂中反应获得三种新型的化合物(17·CH2Cl2,18和19·CH2Cl2·3/4C6H14)并进行了系统的表征。荧光测试结果表明这些化合物具有较弱的荧光性质,而电化学性质的实验则验证了这些化合物的循环伏安曲线与其它含二茂铁基二硫代膦酸根配体的化合物相似。此外还首次报道了一种二异丙基二硫代膦酸钌化合物(20)的晶体结构特征。MoO2(S2CNMe2)2与RuCl3·xH2O在丙酮溶液中加热回流生成一种含二硫代氨基羧酸基团和多钼酸根阴离子的双核钌化合物(21·2CH3COCH3),其中阳离子部分[Ru2(S2CNMe2)3(μ3-S2CNMe2)2]+基团可以看作是[Ru(S2CNMe2)3]与cis-[Ru(S2CNMe2)2]+结合而成,而Lindqvist型阴离[Mo6O19]2-恰好位于两个阳离子的倒转中心处。结合红外光谱、磁矩实验和元素分析对化合物(21)加以表征,并研究了其电化学性质。另外还报道了一个新型的含芳香环的单核钌化合物(22)的合成与结构。由[Cp*Ir{N(Ph2PS)2}C1]与NaN3在丙酮溶液中反应很容易将活性氯原子取代而得到化合物(23),采用单晶X-射线衍射仪分析了该化合物的晶体结构并进行了必要的表征。

毛武涛[8](2007)在《官能基取代烃基锡及其羧酸酯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和性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官能基取代烃基锡因为具有配位能力的杂原子,配位原子复杂多变的配位方式导致了这一类有机锡丰富多彩的结构。各类有机锡羧酸酯包括二硫代羧酸酯更是因为其各式各样的结构模式而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它们被广泛应用于催化、材料、农药、医药等领域。本文合成了含有氨基甲酰基、酯基、羟基等不同官能基的四个不同系列的有机锡,并以它们为底物和N—取代氨基酸和二硫代氨基甲酸盐作用合成了四个不同系列的官能基取代烃基锡羧酸酯配合物,共计80多个未见文献报道的化合物。利用元素分析、红外、核磁等手段表征了其结构,解析了其中16个化合物的晶体结构。测定了每个系列代表性化合物的抑菌活性及个别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并初步探讨了其构效关系。本文由一下内容组成:1.首先由三苯基氢化锡和丙烯酰氨反应然后和各种卤素作用得到系列有机锡:Ph3-nXnSnCH2CH2CONH2(X=Cl,Br,I;n=1,2)。进一步合成了它们的羧酸酯配合物:Ph3-nXn-1SnCH2CH2CONH2(OOCCHRNHCOC6HF4)(R=H,Me.Bn)、Ph3-nXn-mSnCH2CH2CONH2(S2CWR21)m(m=1,2;R1=Me,Et等)。解析了化合物:Ph2ClSnCH2CH2CONH2、Ph2ISnCH2CH2CONH2、PhBr2SnCH2CH2CONH2、PhClSnCH2CH2CONH2(S2CNEt2)、PhSnCH2CH2CONH2(S2CNEt2)2、PhSnCH2CH2CONH2(S2CNMe2)2的晶体结构,并结合波谱方法讨论了其配位模式和结构特点。2.用类似的方法合成了γ-羟基丙基苯基卤化锡及其二硫代氨基甲酸酯系列配合物:Ph3-nXnSn(CH2)3OH、Ph3-nXn-mSn(CH2)3OH(S2CNR21)m(m=1,2;R1=Me,Et等)。解析了Ph2BrSn(CH2)3OH、Ph2BrSn(CH2)3OH(S2CNEt2)、Ph2ClSn(CH2)3OH(S2CNEt2)、Ph2ClSn(CH2)3OH(S2CNMe2)、PhSn(CH2)3OH(S2CNEt2)2等化合物的晶体结构。数据显示,有机锡底物往往具有分子内配位的五元环结构,而在配合物中这种结构或多或少的被破坏。3.同样的方法合成了β-环戊酯基乙基苯基卤代锡、β-环戊酯基乙基三氯代锡以及β-环戊酯基乙基三氯代锡的二硫代氨基甲酸酯配合物:Cl3SnCH2CH2CO2C5H9、Ph3-nXnSnCH2CH2CO2C5H9(X=Cl,Br,I;n=1,2)、Cl3-nSnCH2CH2CO2C5H9(S2CNR21)n(n=1,2,3)。解析了化合物:PhCl2SnCH2CH2CO2 C5H9、Cl3SnCH2CH2CO2 C5H9、(Et2NCS2)3SnCH2CH2CO2C5H9的晶体结构。分析了配体的配位方式对化合物结构的影响。4.利用三苯基氢化锡和乙炔基金刚烷醇加成制备了2—[2-(三苯基锡基)乙烯基]金刚烷醇,测试并解析了反式异构体晶体结构。5.利用微量量热法测定了每种官能基取代烃基锡和它们羧酸酯配合物中代表性化合物的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活性,并讨论这些化合物中抑菌活性的变化规律。数据显示所有的有机锡化合物都有较好抑菌活性,而且不同的官能基对抑菌活性具有显着的影响。Ph2ClSnCH2CH2CONH2,Ph2BrSnCH2CH2CH2OH,Ph3SnCH=CH(ADM-2-OH)对C6和A549细胞的抑制数据显示其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

李福颖,崔克宇,高文秀,梁微,王逸英,王仁章[9](2006)在《氨荒酸配合物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氨荒酸盐[S2CNR2(DTC)]及其衍生物早已广泛应用于化学、医学、石油化工等领域,它与所有的过渡金属都可以进行配位,形成螯合物,双齿的阴离子也可以作为桥链两个过渡金属的配体.本文讨论了目前合成的各种氨荒酸配合物的应用,并对一些晶体结构进行了比较.

陈耀[10](2006)在《黑药类金属配合物的制备、表征及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以五硫化二磷和醇或酚类化合物作为主要原料,通过固—液和固—固反应合成了O,O′—二取代基二硫代磷酸过渡金属配合物及其与中性配体的混配物。采用红外光谱、紫外吸收光谱、激光拉曼光谱、循环伏安和热分析等分析手段对得到的过渡金属配合物及其混配物进行了表征。利用单晶X射线衍射仪,解析了以下三种配合物的晶体结构:配合物[Co(Ⅱ)(iPr2-DTP)2(Phen)]为单斜晶系,空间群是P21/c,晶胞参数a=1.4728(3)nm,b=1.1428(2)nm,c=1.8718(4)nm,α=90°,β=93.91(3)°,γ=90°,dcalcd=1.407Mg/m3,Z=4;[Co(Ⅱ)(nPr2-DTP)2(Phen)]为三斜晶系,空间群是P-1,晶胞参数a=1.0722nm,b=1.1442nm,c=1.4760nm,α=77.48°,β=72.34°,γ=68.23°,dcalcd=1.389Mg/m3,Z=2;配合物[Co(Ⅱ)(iPr2-DTP)2(2,2′-biPy)]为单斜晶系,空间群是P21/c,晶胞参数a=0.9222(18)nm,b=3.1392(6)nm,c=1.2140(5)nm,α=90°,β=114.95(2)°,γ=90γ,dcalcd=1.338Mg/m3,Z=4。在这三个配合物晶体结构中,Co作为中心金属原子是六配位的。两个DTP分别用作双齿配体用四个S原子和Co配位,来自中型配体2,2′-联吡啶或邻菲啰啉的两个N原子与Co配位,一同构成了CoN2S4的扭曲的八面体几何构型。

二、二异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钼配合物的室温固相合成、表征及晶体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二异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钼配合物的室温固相合成、表征及晶体结构(论文提纲范文)

(1)由Me3tacn三齿配体稳定钌化合物的合成反应与分子结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
    1.1 引言
    1.2 1,4,7-三甲基-1,4,7-三氮杂环壬烷配体(Me_3tacn)
        1.2.1 Me_3tacn配体性质
    1.3 Me_3tacn配体与过渡金属的配位反应
        1.3.1 Me_3tacn配体与锰、铁的配合物
        1.3.2 Me_3tacn配体与钨/钼的配合物
    1.4 Me_3tacn配体与钌的配位反应
        1.4.1 含Me_3tacn配体单核钌配合物
        1.4.2 含Me_3tacn配体双核钌配合物
        1.4.3 含Me_3tacn配体高价态钌配合物的催化氧化
    1.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6 本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试剂和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测试仪器
    2.2 合成部分
        2.2.1 含Me_3tacn和吡啶配体的二价钌化合物
        2.2.2 含Me_3tacn和二烷基二硫代氨基甲酸[R_2NCS_2]ˉ配体的三价钌化合物
        2.2.3 含Me_3tacn和苯甲酸、苯乙酸配体的双核钌桥联化合物
    2.3 晶体结构的测定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合成与反应
        3.1.1 含Me_3tacn和吡啶配体的二价钌化合物
        3.1.2 含Me_3tacn和二烷基二硫代氨基甲酸[R_2NCS_2]ˉ配体的三价钌化合物
        3.1.3 含Me_3tacn和苯甲酸、苯乙酸配体的双核钌桥联化合物
    3.2 分子结构
    3.3 谱学性质
        3.3.1 红外光谱分析
        3.3.2 紫外光谱分析
        3.3.3 配合物的荧光性能
    3.4 配合物的电化学性质
        3.4.1 三价金属钌化合物
        3.4.2 双核金属钌化合物
    3.5 配合物的光催化性能
        3.5.1 光催化反应机理
第四章 结论与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生学习期间的发表成果
致谢

(2)具有光活性的自组装晶态材料的设计、合成和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分子自组装与超分子化学
        1.1.1 超分子化学
        1.1.2 超分子自组装
        1.1.3 超分子自组装的常见方法
    1.2 配位自组装
        1.2.1 金属有机框架(MOFs)材料概述
        1.2.2 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MOFs)材料的应用
    1.3 氢键自组装
        1.3.1 氢键基有机框架化合物(HOFs)材料概述
        1.3.2 氢键基有机框架化合物(HOFs)材料的应用
    1.4 π-π作用自组装
    1.5 本论文的选题及意义
2 具有光催化活性的新型锆-叶啉MOFs配位组装体的设计、合成与性质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2.2.2 实验和测试方法
        2.2.3 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材料结构与组成
        2.3.2 材料性质表征
        2.3.3 材料应用测试
    2.4 本章小结
3 具有电致变色能力及光催化应用的新型氢键基有机框架纳米片材料的设计、制备和性质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3.2.2 实验和测试方法
        3.2.3 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材料结构与组成
        3.3.2 材料性质表征
    3.4 本章小结
4 π-π作用诱导的新型手性酞菁超分子聚集体的设计、合成与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4.2.2 实验和测试方法
        4.2.3 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材料结构与组成
        4.3.2 光学性质
    4.4 本章小结
5 非对称酞菁-硼氟化合物的设计、制备与性质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5.2.2 实验和测试方法
        5.2.3 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α-Zn-Pc-I的合成和分离条件探索
        5.3.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油溶性二硫化钨及其复合纳米微粒的制备与宽温域摩擦学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宽温域润滑油添加剂的研究现状
        1.2.1 宽温域润滑油抗磨减摩剂的分类
        1.2.2 宽温域润滑油抗磨减摩剂的发展现状
    1.3 WS_2纳米微粒的研究现状
        1.3.1 WS_2纳米微粒的摩擦学研究
        1.3.2 WS_2纳米微粒的制备方法
    1.4 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1.4.1 选题依据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高温液相法制备油溶性WS_2纳米片及其宽温域摩擦学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
        2.2.2 前驱体二硫代钨酸铵的合成
        2.2.3 油胺修饰WS_2纳米片的制备
        2.2.4 二硫代钨酸铵前驱体和油胺修饰WS_2纳米片的表征方法
        2.2.5 油胺修饰WS_2纳米片在PA06中的分散稳定性、抗氧化性及润滑性能评价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前驱体二硫代钨酸铵的制备过程和物相组成
        2.3.2 油胺修饰WS_2纳米片的合成过程、物相组成和微观结构
        2.3.3 油胺修饰WS_2纳米片在PA06中的分散性和抗氧化性能
        2.3.4 油胺修饰WS_2纳米片在PAO6中的摩擦学性能
        2.3.5 WS_2纳米片与市售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ZDDP)的摩擦学性能对比
        2.3.6 WS_2纳米片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的润滑机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乏油工况下WS_2纳米片及NiO/WS_2复合纳米微粒的宽温域摩擦学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油溶性WS_2纳米片的制备
        3.2.3 油溶性NiO/WS_2复合纳米微粒的制备
        3.2.4 油溶性WS_2纳米片和NiO/WS_2复合纳米微粒的表征方法
        3.2.5 油溶性WS_2纳米片和NiO/WS_2复合纳米微粒在PAO6中的分散稳定性和润滑性能评价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油溶性WS_2纳米片和NiO/WS_2复合纳米微粒的物相组成和微观结构
        3.3.2 油溶性WS_2纳米片和NiO/WS_2复合纳米微粒的热稳定性和在PAO6中的分散稳定性
        3.3.3 油溶性WS_2纳米片和NiO/WS_2复合纳米微粒在PAO6中的摩擦学性能
        3.3.4 油溶性WS_2纳米片和NiO/WS_2复合纳米微粒的润滑机理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温和液相法制备油溶性WS_2纳米片及其宽温域摩擦学使役行为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
        4.2.2 温和液相法制备油溶性WS_2纳米片
        4.2.3 油溶性WS_2纳米片的表征方法
        4.2.4 油胺修饰WS_2纳米片在PAO6中的分散性和摩擦学性能评价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油胺修饰WS_2纳米片的物相组成和微观结构
        4.3.2 油胺修饰WS_2纳米片的热稳定性和在PAO6中的分散稳定性
        4.3.3 油胺修饰WS_2纳米片在PAO6中的摩擦学性能
        4.3.4 油溶性WS_2纳米片的润滑机理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可分散RGO/WS_2复合纳米微粒的设计制备及其宽温域摩擦学行为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材料
        5.2.2 可分散RGO/WS_2复合纳米微粒的合成
        5.2.3 可分散RGO/WS_2复合纳米微粒的表征
        5.2.4 可分散RGO/WS_2复合纳米微粒在PAO6中的分散稳定性和润滑性能评价
        5.2.5 RGO/WS_2复合纳米微粒和发动机油复合剂在PAO6中的协同作用评价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中间体[WOS_2]/氧化石墨烯的微观结构
        5.3.2 可分散RGO/WS_2复合纳米微粒的物相组成和微观结构
        5.3.3 RGO/WS_2复合纳米微粒的热稳定性和在PAO6中的分散稳定性
        5.3.4 RGO/WS_2复合纳米微粒作为润滑油添加剂在PAO6中的摩擦学性能
        5.3.5 RGO/WS_2复合纳米微粒的润滑机制
        5.3.6 RGO/WS_2复合纳米微粒和发动机油复合剂的协同作用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4)由Me3tacn配体稳定的钨/钼化合物的新反应与分子结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三齿氮杂环配体 1, 4,7-三甲基-1,4,7-三氮杂环壬烷(Me_3tacn)
        1.2.1 Me_3tacn配体的性质
        1.2.2 Me_3tacn配体的合成
    1.3 Me_3tacn配体与过渡金属钌、锰、铁的络合反应
        1.3.1 Me_3tacn配体与钌
        1.3.2 Me_3tacn配体与锰
        1.3.3 Me_3tacn配体与铁
    1.4 Me_3tacn配体与过渡金属钨/钼的络合反应
    1.5 论文研究计划
        1.5.1 设计实验思路
        1.5.2 主要研究内容
    1.6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试剂和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测试仪器
    2.2 合成部分
        2.2.1 1,4,7-三甲基-1,4,7-三氮杂环壬烷(Me_3tacn)
        2.2.2 含Me_3tacn的主要价态钨/钼化合物
        2.2.3 含Me_3tacn的二价钨/钼羰基双齿硫化合物
        2.2.4 含Me_3tacn的五价钨/钼双齿硫化合物
        2.2.5 含Me_3tacn的铜中心氧桥联六价钨/钼化合物
    2.3 晶体结构的测定
        2.3.1 单晶的生长
        2.3.2 单晶数据收集和解析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合成与反应
        3.1.1 含Me_3tacn的主要价态钨/钼化合物
        3.1.2 含Me_3tacn的二价钨/钼羰基双齿硫化合物
        3.1.3 含Me_3tacn的五价钨/钼双齿硫化合物
        3.1.4 含Me_3tacn的铜中心氧桥联六价钨/钼化合物
    3.2 分子结构
        3.2.1 (Me_3tacn)W(CO)_3 (1a)和(Me_3tacn)Mo(CO)_3 (1b)
        3.2.2 [(Me_3tacn)W(CO)_3I]PF_6 (2a)
        3.2.3 [(Me_3tacn)Mo OCl_2]PF_6 (3b)
        3.2.4 (Me_3tacn)WO_3·4H_2O (4a)和(Me_3tacn)Mo O_3·4H2_O (4b)
        3.2.5 [(Me_3tacn)W(CO)_2(S_2CNMe_2)]I·2H_2O (5a)
        3.2.6 [(Me_3tacn)W(CO)_2(S_2CNiPr_2)]I·H_2O (7a)
        3.2.7 [(Me_3tacn)Mo(CO)_2(S_2CNR_2)]PF_6 (R = Me, 5b; iPr, 7b; nPr, 8b)
    3.3 谱学性质
        3.3.1 含Me_3tacn的主要价态钨/钼化合物
        3.3.2 含Me_3tacn的二价钨/钼羰基双齿硫化合物
        3.3.3 含Me_3tacn的五价钨/钼双齿硫化合物
        3.3.4 含Me_3tacn的铜中心氧桥联六价钨/钼化合物
    3.4 电化学性质
        3.4.1 零价态钨/钼化合物
        3.4.2 二价态钨/钼化合物
        3.4.3 五价态钨/钼化合物
        3.4.4 六价态钨/钼化合物
第四章 结论与总结
参考文献
研究生学习期间的发表成果
附录
致谢

(6)[(HOC2H4)2NCSS]3Cr配合物的合成及结构表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实验仪器及试剂
    1.2 二羟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配体的合成
    1.3二羟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铬配合物{[ (HOC2H4) 2NCSS]3Cr}的合成
2 配合物晶体结构的测定及分析
3 配合物的表征
    3.1 元素分析
    3.2 红外光谱测定
    3.3 紫外光谱的测定
    3.4 熔点测定
4 结论

(7)含硫配体有机钌化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金属有机化合物概述
    1.2 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应用
        1.2.1 金属有机化合物在催化反应中的应用
        1.2.2 金属有机化合物在光学材料中的应用
        1.2.3 金属有机化合物在磁性材料中的应用
    1.3 含硫配体的过渡金属有机化合物
        1.3.1 概述
        1.3.2 含硫配体的研究
        1.3.3 含硫配体金属有机化合物在生物化学中的应用
        1.3.4 含硫配体金属有机化合物在工业上的应用
        1.3.5 含硫配体的钌化合物的研究
        1.3.6 含硫配体的铱化合物的研究
    1.4 研究目的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1.6 本论文的创新点
2 含二硫代甲酸根配体的钌化合物的合成、反应特性、晶体结构与电化学性质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与仪器
        2.2.2 配合物的合成
        2.2.3 单晶结构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化合物的合成反应与表征
        2.3.2 化合物的分子结构
        2.3.3 化合物的电子光谱研究
        2.3.4 化合物的电化学性质
    2.4 本章小结
3 以多(巯基咪唑)硼为配体的有机钌化合物的合成、结构与量子化学理论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与仪器
        3.2.2 配体的合成
        3.2.3 化合物的合成
        3.2.4 晶体结构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化合物的合成反应与表征
        3.3.2 化合物的分子结构
        3.3.3 化合物的量子化学研究
    3.4 本章小结
4 含二茂铁基二硫代膦配体的钌化合物的合成、结构与性质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与仪器
        4.2.2 二茂铁基Lawesson试剂([FcP(S)(μ-S)]_2)试剂的制备
        4.2.3 化合物的合成
        4.2.4 单晶结构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化合物的合成反应与表征
        4.3.2 化合物的分子结构
        4.3.3 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光谱研究
        4.3.4 化合物的荧光光谱研究
        4.3.5 化合物的电化学性质研究
    4.4 本章小结
5 配合物[Ru_2(S_2CNM_e2)3(μ~3-S_2CNMe_2)_2]_2[M0_60_(19)]·2CH_3CoCH_3和[Et_4N][(η~6-P-ymene)RuCl_3]的合成、结构与电化学性质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试剂与仪器
        5.2.2 配合物的合成
        5.2.3 单晶结构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配合物的合成反应与表征
        5.3.2 配合物的晶体结构
        5.3.3 配合物的电化学性质
    5.4 本章小结
6 含有叠氮和双(二苯基硫代膦)亚胺配体的半夹心状铱配合物的合成与晶体结构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试剂与仪器
        6.2.2 配合物的合成
        6.2.3 单晶结构分析
    6.3 结果与讨论
        6.3.1 配合物的合成反应与表征
        6.3.2 配合物的分子结构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符号及缩略说明

(8)官能基取代烃基锡及其羧酸酯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和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官能基取代烃基锡
    1.2 有机锡梭酸酷
    1.3 有机锡二硫代氨基甲酸醋
    1.4 生物活性
第二章 β-氨酰基乙基苯基卤化锡及其羧酸酯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和生物活性
    第一节 β-氨酰基乙基苯基一卤化锡及其羧酸酯配合物的合成、结构
        2.1.1 实验部分
        2.1.2 结果与讨论
    第二节 β-氨酰基乙基苯基二卤化锡及其羧酸酯配合物的合成、结构
        2.2.1 实验部分
        2.2.2 结果与讨论
    第三节 β-氨酰基乙基苯基卤化锡及其羧酸酯配合物的抑菌活性研究
        2.3.1 实验部分
        2.3.2 结果与讨论
第三章 γ-羟基丙基苯基卤化锡及其二硫代氨基甲酸酯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和生物活性
    第一节 γ-羟基丙基苯基一卤化锡及其二硫代氨基甲酸酯配合物的合成、表征
        3.1.1 实验部分
        3.1.2 结果与讨论
    第二节 γ-羟基丙基苯基二卤化锡及其二硫代氨基甲酸酯配合物的合成、表征
        3.2.1 实验部分
        3.2.2 结果与讨论
    第三节 γ-羟基丙基苯基卤化锡及其二硫代氨基甲酸酯配合物的抑菌活性研究
        3.3.1 实验部分
        3.3.2 结果与讨论
第四章 β-酯基乙基苯基卤代锡及其二硫代氨基甲酸的合成、表征和抑菌活性
    第一节 β-酯基乙基苯基卤代锡的合成
        4.1.1 实验部
        4.1.2 结果与讨论
    第二节 β-酯基乙基苯基三氯代锡及其二硫代氨基甲酸的合成
        4.2.1 实验部分
        4.2.2 结果与讨论
    第三节 β-酯基乙基苯基卤代锡及其二硫代氨基甲酸酯的抑菌活性
        4.3.1 实验部分
        4.3.2 结果与讨论
第五章 1—[2-(三苯基锡基)乙烯基]金刚烷醇的合成、表征和抑菌活性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3 结果与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氨荒酸配合物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氨荒酸配合物的应用
    1.1 碱土金属氨荒酸盐
    1.2 过渡金属氨荒酸配合物
    1.3 第Ⅱ、Ⅲ主族金属氨荒酸配合物
    1.4 稀土元素氨荒酸配合物
2 部分氨荒酸配合物晶体结构初步比较部分氨荒酸配合物晶体结构比较见附表.

(10)黑药类金属配合物的制备、表征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配位数与配合物的结构
        1.1.1 配位数为4的配合物
        1.1.2 配位数为6的配合物
    1.2 过渡金属配合物概述
    1.3 二硫代磷酸酯类化合物
    1.4 常用的配体
    1.5 单晶的培养与解析
    1.6 本论文研究工作简介
2 O,O′—二取代基二硫代磷酸金属配合物及其混配物的制备
    2.1 药品与试剂
    2.2 仪器与设备
    2.3 O,O′—二取代基二硫代磷酸金属配合物的制备
        2.3.1 反应步骤
        2.3.2 O,O′—二取代基二硫代磷酸钠的制备
        2.3.2.1 O,O′—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钠的合成方法
        2.3.2.2 O,O′—二芳香取代基二硫代磷酸钠的合成方法
        2.3.3 O,O′—二取代基二硫代磷酸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制备
        2.3.4 O,O′—二取代基二硫代磷酸过渡金属混配化合物的制备
    2.4 本章小结
3 O,O′—二取代基二硫代磷酸金属配合物及其混配物的表征
    3.1 红外光谱
        3.1.1 O,O′—二取代基二硫代磷酸金属配合物的红外光谱
        3.1.2 O,O′—二取代基二硫代磷酸金属混配化合物的红外光谱
        3.1.2.1 O,O′—二异丙基二硫代磷酸钴的混配物的红外光谱
        3.1.2.2 O,O′—二异丙基二硫代磷酸锰的混配物的红外光谱
    3.2 紫外光谱
        3.2.1 O,O′—二取代基二硫代磷酸钴的紫外吸收光谱
        3.2.2 O,O′—二取代基二硫代磷酸钴的混配物的紫外吸收光谱
        3.2.3 [Zn(Et_2-DTP)_2(2,2′-biPy)]的紫外吸收光谱
    3.3 激光拉曼光谱
        3.3.1 O,O′—二取代基二硫代磷酸钴的激光拉曼光谱
        3.3.2 O,O′—二取代基二硫代磷酸钴的混配物的激光拉曼光谱
    3.4 热分析
        3.4.1 O,O′—二取代基二硫代磷酸钴的热重分析
        3.4.1.1 O,O′—二乙基二硫代磷酸钴的热重分析
        3.4.1.2 O,O′—二正丙基二硫代磷酸钴的热重分析
        3.4.1.3 O,O′—二异丙基二硫代磷酸钴的热重分析
        3.4.1.4 金属配合物热分析结果比较
        3.4.2 O,O’—二取代基二硫代磷酸钴的混配物的热重分析
        3.4.2.1 {[Co(Im)_6](iPr_2-DTP)_2}的热重分析
        3.4.2.2 [Co(iPr_2-DTP)_2(Py)_2]的热重分析
        3.4.2.3 [Co(iPr_2-DTP)_2(Ph_3P)_2]的热重分析
        3.4.2.4 金属混配物热分析结果比较
    3.5 本章小结
4 晶体结构的测定与解析
    4.1 [Co(Ⅱ)(iPr_2-DTP)_2(Phen)]的单晶结构
        4.1.1 [Co(Ⅱ)(iPr_2-DTP)_2(Phen)]单晶的培养
        4.1.2 [Co(Ⅱ)(iPr_2-DTP)_2(Phen)]晶体结构的测定
        4.1.3 [Co(Ⅱ)(iPr_2-DTP)_2(Phen)]晶体结构的描述
    4.2 [Co(Ⅱ)(nPr_2-DTP)_2(Phen)]的单晶结构
        4.2.1 [Co(Ⅱ)(nPr_2-DTP)_2(Phen)]单晶的培养
        4.2.2 [Co(Ⅱ)(nPr_2-DTP)_2(Phen)]晶体结构的测定
        4.2.3 [Co(Ⅱ)(nPr_2-DTP)_2(Phen)]晶体结构的描述
    4.3 [Co(Ⅱ)(iPr_2-DTP)_2(2,2′-biPy)]的单晶结构
        4.3.1 [Co(Ⅱ)(iPr_2-DTP)_2(2,2′-biPy)]单晶的培养
        4.3.2 [Co(Ⅱ)(iPr_2-DTP)_2(2,2′-biPy)]晶体结构的测定
        4.3.3 [Co(Ⅱ)(iPr_2-DTP)_2(2,2′-biPy)]晶体结构的描述
5 配合物的电化学性质
    5.1 试剂与仪器
    5.2 电化学测量
    5.3 结果与讨论
        5.3.1 配合物[Co(Ⅱ)(iPr_2-DTP)_2(Phen)]的循环伏安曲线
        5.3.2 配合物[Co(Ⅱ)(nPr_2-DTP)_2(Phen)]的循环伏安曲线
        5.3.3 配合物[Co(Ⅱ)(iPr_2-DTP)_2(2,2′-biPy)]的循环伏安曲线
    5.4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四、二异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钼配合物的室温固相合成、表征及晶体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 [1]由Me3tacn三齿配体稳定钌化合物的合成反应与分子结构[D]. 王君玲. 安徽工业大学, 2020(07)
  • [2]具有光活性的自组装晶态材料的设计、合成和性质研究[D]. 冯雪男. 北京科技大学, 2020(01)
  • [3]油溶性二硫化钨及其复合纳米微粒的制备与宽温域摩擦学行为研究[D]. 蒋正权. 河南大学, 2019(05)
  • [4]由Me3tacn配体稳定的钨/钼化合物的新反应与分子结构[D]. 方多文. 安徽工业大学, 2019(02)
  • [5]金属二硫代氨基甲酸配合物的合成与应用[J]. 侯兰凤,陈少峰. 化工技术与开发, 2015(04)
  • [6][(HOC2H4)2NCSS]3Cr配合物的合成及结构表征研究[J]. 侯兰凤,陈少峰,张红印. 化工技术与开发, 2012(04)
  • [7]含硫配体有机钌化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D]. 吴芳辉. 南京理工大学, 2010(08)
  • [8]官能基取代烃基锡及其羧酸酯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和性质研究[D]. 毛武涛. 曲阜师范大学, 2007(03)
  • [9]氨荒酸配合物的研究进展[J]. 李福颖,崔克宇,高文秀,梁微,王逸英,王仁章.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3)
  • [10]黑药类金属配合物的制备、表征及性能研究[D]. 陈耀. 南京理工大学, 2006(01)

标签:;  ;  ;  ;  ;  

二异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钼配合物的室温固相合成、表征及晶体结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