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宇航局正在设想一个拖船卫星

美国宇航局正在设想一个拖船卫星

一、美航宇局正在设想一颗牵引卫星(论文文献综述)

蔺陆洲[1](2020)在《从太空竞赛到空间合作航天外交的理论建构与现实转型》文中研究说明太空竞争与空间合作的关系变化和政策调整是航天外交的基本问题。本文围绕竞争与合作的主轴,建构了一种航天外交的理论框架并以商业航天为基点分析了航天外交的现实转型。在回顾航天外交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明确了研究的核心问题、主要方法和创新点,进而界定了航天外交概念的内涵、外延和特征。通过梳理自1957年以来航天外交的发展历史和当前航天外交的发展趋势,结合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在相互依存、霸权稳定、世界体系、国家主义和依附理论的发展路径与分析范式,总结了航天外交在战略、资金和科技各方面的理论要素。基于这三个航天外交的理论要素,将航天产业的计划经济属性、国家为核心的行为体和大国竞争的本质特征确立为航天外交理论的范式,以航天相对实力的变化和航天外交政策的调整为主要逻辑,建立航天外交的理论模型,在太空竞赛和空间合作方面形成理论推论。综合运用相关性分析的定量研究方法和比较分析的定性研究方法,对理论和推论进行检验。通过理论限制性条件分析,将商业航天识别为改变航天外交理论外部环境和条件的颠覆性变量,并对航天外交理论的发展进行预测。随后,以文章建构的航天外交理论框架,针对世界航天外交总体态势、主要航天国家和国际航天组织的结构与政策,利用案例研究和博弈论进行分析,解释当前航天外交关系的状态和变化趋势。特别是基于中国的航天外交实践的总结,在大国博弈、多边主导和应用推广方面进行中国航天外交的设计并提出政策建议。最终回顾和总结航天外交的本质与启示,并对未来的航天外交进行展望。

饶浩[2](2020)在《应用于海上浮标的卫星通信终端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球海洋探测活动日益频繁,从深远海到陆基间利用卫星通信实现数据中继通信的信息速率要求越来越高。卫星通信终端需要在恶劣的海洋动态环境下将水下载荷获取的监测数据实时回传到岸基,目前不足10 kbps的通信速率已经满足不了诸如图像、视频等观测数据的传输需求。同时,复杂海况下卫星通信终端面临对星跟踪困难的问题,传统“动中通”无法满足高动态下的卫星快速跟踪需求。因此,探究海上高速率卫星通信终端系统和海上卫星快速捕获跟踪技术对我国海洋探测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主要开展应用于海上浮标的高速率卫星通信终端的关键技术研究,包括高灵敏度低中频接收机、快速组合导航、高精度卫星载波闭环跟踪、扩频信号快速捕获等技术。论文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用于海上浮标的高速率卫星中继通信技术研究。首先,针对海上浮标高速率通信需求,综合考虑卫星通信链路资源、通信体制、链路预算,分别基于我国中继卫星和天通一号卫星链路资源设计了轻小型化卫星通信终端系统。该终端在国内首次实现海上浮标→空中卫星→地面岸基间2 Mbps的高速率数据传输。其次,为实现终端的轻小型化,提出了一种零中频结构的高灵敏度低中频接收机设计思路,采用射频和数字自动增益控制、高Q值基带低通和数字带通滤波处理,接收机接收扩频带宽为6 MHz,灵敏度为-118 d Bm。最后,终端采用自适应海况条件的码率可变技术和基于大容量存储的时分重传机制,消除复杂海况下链路信噪比恶化,甚至中断带来的数据丢失隐患,确保了海上卫星通信链路的可靠性。2.提出了一种低成本、高精度载波闭环跟踪辅助快速组合导航跟踪方案,四级以内海况条件下,终端能稳定跟踪卫星信号,解决了终端和卫星之间快速建立大回路通信链路的难题。该GNSS/SINS(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and Inertial Navigation System)紧组合导航系统利用GNSS和SINS伪距和伪距率的冗余参数误差对各自系统误差进行闭环修正,导航精度、抗干扰能力和动态性均优于传统“动中通”采用的松组合导航系统。终端根据卫星载波信号强度对卫星信号进行闭环圆锥扫描跟踪,将卫星通信终端跟踪精度进一步提高到2°,跟踪响应速度降低到20 ms,优于传统“动中通”采用的信标步进跟踪方案。3.提出了一种四路并行PMF-FFT(partial matched filters and fast Fourier transform)捕获算法,用于快速捕获卫星扩频载波信号,给卫星信号闭环跟踪提供信号强度值。相比于传统伪码FFT算法,该算法的捕获时间和最大计算量更小,分别为传统伪码FFT算法的26.5%和46.9%。相比于PMF-FFT算法,该算法将频率分辨率提高了4倍,接收灵敏度提高了1.6d B。并行PMF-FFT算法大幅降低了扇贝损耗,确保了捕获灵敏度。这种算法适应剧烈摇晃的天线在20 ms内快速稳定跟踪卫星信号,确保卫星通信终端在四级海况下快速闭环跟踪卫星。4.完成了通信、跟踪算法及卫星通信终端功能、性能验证分析系统的研究。其中,算法验证平台利用一套FPGA硬件电路实现了并行高速处理基带信号调制解调、编解码、组帧解帧、相控阵波束控制、大容量存储控制等功能。采用基于ARM架构体系的处理环境,实现了高效处理紧组合导航算法、网络协议等功能。算法验证平台集成度高,保证了测试调试工作的便捷。其次,设计和开发了一套用于在性能调试、系统联试和试验现场环节,快速检测S波段海上卫星通信终端关键特性的便携式测试系统。最后,根据卫星通信终端海上大回路通信试验结果,分综合析了湖上和海上试验结果和数据,为优化系统奠定了基础。论文研究的卫星通信终端突破低成本、高精度、快速捕获跟踪技术,能支持海上浮标或其他海洋载体实现与岸基间2 Mbps高速率实时数据通信应用,在军民应用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侯琨[3](2020)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天体生物学的起源、发展与建制化》文中研究表明天体生物学是一门伴随着生命起源研究和航天实践而兴起的交叉学科,自20世纪50年代莱德伯格提出地外生物学的概念以来距今已有六十多年的历史过程。在天体生物学的发展过程中,它广泛吸收了不同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从陨石学、无线电通讯、嗜极生命、遗传学等诸多研究中汲取养分,拓宽了自身的学科范畴。从技术性视角来看,天体生物学的学科发展始终与航天、生命领域的技术进展相一致,它的发展反映出时代的进步。自从美国在20世纪末完成了天体生物学的学科建制化以来,世界各国各地区纷纷成立了隶属本国的专门研究机构来推动学科进展,但我国尚没有这一学科的专门研究机构。本篇博士论文通过回顾天体生物学半个世纪的发展历史,希望能够理清其学术脉络,对于我国学界正确认识该学科、推动本土研究进展有所裨益。第一章主要研究了天体生物学在20世纪50年代得以起源的历史条件,即米勒实验的突破性成果推动了生命起源研究从思辨到实证的转变,第一届国际生命起源大会的召开促进了生命起源研究的制度化、专业化进展。生命起源领域的进展为地外生物学的出现提供了思想基础和人才储备,在莱德伯格的推动下,地外生物学概念被提出,美国国家航天局在科技竞赛的支配思想下也开始投资支持生命起源和地外生物学研究。第二章则考察了生命起源研究之外天体生物学得以成立的另一种学术研究传统——火星生命争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火星运河争论促进了美国国内火星科幻的繁荣,对在20世纪中叶成长起来的一批天文学家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天文学界对太阳系内行星认知的逐渐加深,火星在学理上和文化上都成为了地外生命探测最重要的目标天体。20世纪60-70年代,借着美苏航天竞赛的东风,美国国内地外生物学研究群体参与到了一系列火星探测活动的仪器研发、成果解读中,这一时期也是地外生物学实践的高潮期。但随着海盗号登陆火星表面对与火星生命说的否定性结果,地外生物学逐渐进入低谷。第三章分析了美航局航天实测之外的多学科参与的地外生物学研究,它们的成果为学科复兴埋下了种子。默奇逊陨石中氨基酸以及星际空间中有机分子的发现为业已沉寂的胚种说提供了新的证据;嗜极生命的新的研究进展则加深了学界对于极端环境中生命的认识水平;SETI理论的提出和相关搜索计划的启动则推动了对于地外文明的探测热潮;新的生命起源理论也在遗传学发展的大背景下斩获新生。这些分散的研究成果和发现为地外生物学拓宽了学科边界,成为了天体生物学学科知识的重要来源。第四章总结了20世纪90年代天体生物学完成建制化的过程。ALH84001火星陨石的发现以及激进的解读(即在陨石中存在火星生命遗迹)使得火星生命再次成为全球舆论关注的焦点,政治性力量的站台也为天体生物学复兴奠定了基础。随着美航局天体生物学研究所的成立、专业性学术杂志的发行以及学术教材的编排出版,天体生物学逐步完成了建制化,相较于以往的地外生物学研究,天体生物学不但拓宽了视野,也更加注重下一代学者的培养。第五章关注到新世纪以来天体生物学最重要的研究对象拓展,系外行星的发现和宜居带概念的提出使得科学界对于太阳系之外的行星系统加深了认识,同时对于适合生命产生的环境条件有了新的理解;而太阳系内巨行星卫星系统中,木卫二与土卫六因冰层与大气的存在成为了天体生物学最为关注的新的目标天体。这股向内与向外的目标天体延伸成为了新世纪天体生物学发展的重要标志性成果。第六章针对我国民国时期对于生命起源理论的接受与21世纪以来天体生物学相关知识在中国的传播现状进行了梳理,以试图解释天体生物学在我国的缺位原因,这其中意识形态上认知的差异是关键性因素。可喜的是,进入新世纪,我国学术研究者在《天体生物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成果,逐步进入到该研究领域中,我国进行天体生物学建制化的契机也逐步形成。通过这些分析和讨论,可以看出天体生物学在当代科技史上的重要地位,它始终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相结合,并且在理论和实践层面推动了当代科技的进步,天体生物学的科学实践还对于人类重新思考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起到了重要作用。天体生物学在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等诸多方面都展示出其深刻的影响。随着新一轮火星探测的热潮,世界各主要大国都出台了各自的航天规划,天体生物学因航天而起,也因航天而兴,我国的航天事业终将建立自己的天体生物学研究体系。本文希望通过对于天体生物学历史的梳理,为天体生物学学科在我国的发展做出贡献。

何若枫[4](2016)在《中美卫星导航系统发展史比较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采用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档案文献研究法,系统梳理了中美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历程:从中国的北斗一号系统到北斗二号系统,从美国的Geostar系统到子午仪系统、TIMATION系统、621B计划、GPS系统。从技术指标、系统应用等方面,对北斗一号系统与美国商用Geostar系统进行比较分析,指出顺应了国家独立自主发展卫星导航系统的需求和基本国情,北斗一号系统建设在举国体制优势的带动下发展迅速,而Geostar系统在工程建设和应用预估方面存在诸多失误,在GPS和蜂窝式移动通信技术等新技术的多重挤压下,最终发展失败。从发展模式、组织机构、政策法规、建设与应用现状、发展前景等五方面,对北斗二号系统与美国全球定位系统进行比较分析,指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是一种渐进式螺旋式发展,符合中国国情和技术发展状态,又可以满足国家的基本需求;GPS在建设之初采取了一体化发展模式,不能紧贴国家和军队的应用需要。GPS经过了40年的建设发展,系统建设完成,组织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体系发展完善,应用广泛;北斗二号系统的发展还相对较为薄弱,在系统建设、组织管理、政策制定、应用推广上还需进一步完善。但根据北斗二号系统的星座特性,未来在亚太地区北斗系统的定位精度有望超过GPS。本文从军事技术与工程创新的视角,根据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实践,总结大型航天工程项目的发展模式,提出航天项目发展的基本原则,航天工程项目发展决策的主要特点,航天工程项目管理模式转变;探讨技术发展和技术政策制定中技术的不可控性和可控性特质,指出在技术发展和政策制定中要顺应技术发展的内在逻辑性,技术成果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提出后发优势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技术发展模式,指出在跨越了人才资本、经济发展、产业化“三个门槛”后,中国卫星导航的发展已经进入自主创新为主的发展阶段。

庞之浩[5](2013)在《航天技术未来十年展望》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航天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在未来十年,世界各国将加速发展航天技术,从而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它们将对人类的生活和工作甚至思维方式产生影响。运载火箭大小通吃由于一个国家进入太空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空间活动能力以及空间应用水平,所以世界各国将研制新型运载火箭来满足更多的需要。运载火箭今后的发展趋势是进一步降低成本和污染,提高可靠性和运载能力。其主要措施是简化设

刘竹生,孙伶俐[6](2012)在《航天运输系统发展及展望》文中研究表明航天运输系统的技术水平代表着一个国家自主进出空间的能力,也体现着一个国家最终利用空间和发展空间技术的能力,是一个国家航天能力的基础,也是综合国力的象征,应处于重要的基础和优先发展的地位.本文系统梳理了国外航天运输系统发展历程和我国航天运输系统的发展现状,分析了我国航天运输系统的技术发展方向,提出了我国航天运输系统的发展建议.

庞峥[7](2012)在《如何应对近地小行星撞地的威胁》文中研究表明2012年1月27日,一颗公共汽车大小的小行星与地球擦肩而过,距离地球最近时只有6万千米。这颗名为"2012BX34"的小行星位列20颗最接近地球的小行星之首。尽管它没有对地球造成威胁,但再次向地球人敲响了警钟,要加速研究如何防止近地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方法和技术了,因为小行星撞击地球是

黄志澄[8](2010)在《人类的“诺亚方舟”在哪里?——全球变暖给航天技术的挑战和机遇》文中指出2009年12月7日~19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193个国家的领导人,长达十几天的会议,围绕"全球变暖"这一话题,讨价还价,争夺本国生存和发展的利益和时间。与这次会议形成呼应的是一部名为《2012》的美国灾难片在会议开幕前全球公映,以强烈的视听效果,展示了预言中地球大灾难令人恐惧的一面和美国人一如既往地"救世主"角色——带领世界各国打造"诺亚方舟",成功逃生。2012年在向我们走来,面对可能的大灾难,人类的"诺亚方舟"在哪里?

廖春发,易林[9](2010)在《都是缺钱惹的祸——美国载人航天处在十字路口》文中指出需求牵引和技术推动是驱动航天技术及其产业健康稳健发展的两个轮子。2009年世界航天技术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探索性基础研究取得新进展,创新技术和创新概念不断催生新的产品和新的服务,民用航天、商用航天和军用航天三大领域都取得了一些重大的技术进展。近年来,欧洲、俄罗斯、中国和日本逐步缩小了与美国在民用和商用航天技术领域的差距,但是,美国仍然是引领世界航天技术发展的领航员,并在民用航天、商用航天和军用航天技术领域继续保持领先地位。本刊特约航天信息资深专家,全面回顾和解读2009年航天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的动向、热点、发现和进展,预测航天未来走势,欢迎广大读者加入讨论。

万青[10](2008)在《中国航天产业政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显着,国家之间的竞争成为以包括经济实力、国防实力等在内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争夺高新技术的领先已成为各国进行竞争的焦点。作为高新技术之一的航天技术是当今反映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与否的重要标志,是国家战略性产业,航天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将会对一个国家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与世界航天强国相比,中国航天产业仍然存在着相当的差距,对航天产业政策的研究也相对滞后。因此,应加强对适合我国现阶段航天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的分析和研究,提升中国航天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产业政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阐述了国内外产业政策理论的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介绍了当前国际航天强国的现行航天政策以及目前有关航天产业的政策研究进展,然后对产业政策的基本理论进行一定深度的陈述,并就产业政策有效论和无效论的关系展开了讨论。随后文章提出了“大航天产业”的概念,就其亚垄断市场结构展开论述,讨论了基于亚垄断市场结构对我国航天产业政策整体的影响,并结合现行政策的不足,提出了制定航天产业政策的原则。在其后的章节中,文章运用产业组织理论,系统理论、产业结构理论和区位论等并借助信息系统分析的方法,分别就航天产业的结构政策、组织政策和布局政策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得出相应的结论和建议。

二、美航宇局正在设想一颗牵引卫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航宇局正在设想一颗牵引卫星(论文提纲范文)

(1)从太空竞赛到空间合作航天外交的理论建构与现实转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由来与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军事安全
        二、法律政策
        三、经济产业
        四、科学技术
        五、文化认知
        六、研究概况
    第三节 研究概述
        一、主要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点
    第四节 论证框架与章节结构
第二章 概念界定
    第一节 航天的基础概念
        一、作为技术概念的航天
        二、航天科技
        三、航天系统和系统工程
    第二节 航天外交的概念和定义
        一、历史沿革
        二、定义范畴
        三、构成要素
        四、本质特性
    第三节 航天与国际关系理论
        一、航天与地缘政治理论
        二、航天与国际政治理论
        三、航天与外交理论
第三章 历史与现实
    第一节 航天外交的历史阶段
        一、第一个时段:1957 年-1975年
        二、第二个阶段:1975 年-1985年
        三、第三个阶段:1985 年-2000年
        四、第四个阶段:2000 年-至今
    第二节 太空竞赛与现实主义
        一、冷战早期50年代的航天外交
        二、冷战早期60年代的航天外交
        三、现实主义的航天外交
    第三节 空间合作与相互依赖
        一、冷战中期的航天外交情况
        二、自由主义的航天外交
    第四节 冲突对抗与霸权稳定
        一、冷战后期的航天外交情况
        二、新现实主义的航天外交
    第五节 世界航天体系与依附
        一、发展中国家的航天计划
        二、世界体系中的航天外交
    第六节 商业航天与国家主义
        一、全球化与商业航天
        二、国家主义的航天外交
    第七节 航天外交的核心要素
        一、科技是核心基础
        二、战略是根本动力
        三、资金是重要条件
第四章 理论框架
    第一节 理论范式
        一、航天经济的计划属性
        二、国家为核心的行为体
        三、大国竞争的本质特征
    第二节 理论模型
        一、关键要素
        二、理论内核
        三、主要逻辑
    第三节 理论推论
        一、太空竞赛
        二、空间合作
    第四节 理论验证
        一、定量检验
        二、定性检测
    第五节 理论颠覆
        一、理论界限
        二、商业航天
        三、理论发展
第五章 理论分析
    第一节 总体态势分析
        一、综合分析
        二、分项分析
    第二节 主要国家分析
        一、美国的航天外交
        二、俄罗斯的航天外交
        三、欧洲的航天外交
        四、日本的航天外交
        五、印度的航天外交
    第三节 国际组织分析
        一、国际组织类型分析
        二、多边平台博弈策略
        三、非政府间国际组织
第六章 中国的航天外交
    第一节 中国航天外交的实践
        一、中国航天外交的基础
        二、中国航天外交的历史
    第二节 中国航天外交的设计
        一、大国博弈
        二、多边主导
        三、应用推广
    第三节 中国航天外交的政策建议
        一、坚持高举高打的战略定位
        二、改革管理体制和创新模式
第七章 结论
    第一节 航天外交的本质与启示
        一、航天外交的本质
        二、航天外交的启示
    第二节 航天外交的未来
        一、持续的竞争
        二、潜在的合作
    第三节 存在的不足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2)应用于海上浮标的卫星通信终端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清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及现状
        1.2.1 海上卫星通信资源
        1.2.2 海上卫星通信终端
        1.2.3 GNSS/SINS组合导航系统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组织结构和主要贡献
第2章 浮标端卫星通信终端系统设计
    2.1 通信体制分析
    2.2 卫星通信终端系统
        2.2.1 移动卫星通信终端设计分析
        2.2.2 GEO卫星链路预算
        2.2.3 轻小型化卫星通信终端设计
    2.3 S波段通信机关键技术研究
        2.3.1 高灵敏度低中频接收机
        2.3.2 自适应海况码率可变技术
        2.3.3 基于大容量存储的时分重传机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海上浮标端卫星快速跟踪技术
    3.1 组合导航卫星跟踪
        3.1.1 GNSS/SINS紧组合导航
        3.1.2 卡尔曼信息融合
        3.1.3 天线波束指向
    3.2 载波闭环跟踪
        3.2.1 卫星跟踪技术
        3.2.2 快速闭环跟踪
        3.2.3 圆锥扫描跟踪
    3.3 波束指向控制实现
        3.3.1 机械伺服控制
        3.3.2 相控阵波束控制
        3.3.3 终端波束控制特性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卫星信号快速捕获算法
    4.1 扩频解扩
    4.2 并行捕获算法
        4.2.1 伪码FFT并行捕获
        4.2.2 PMF-FFT算法
        4.2.3 并行PMF-FFT算法
    4.3 性能分析
        4.3.1 接收灵敏度
        4.3.2 计算复杂度
        4.3.3 捕获时间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算法验证、终端测试及试验验证
    5.1 算法验证
    5.2 快速测试系统
        5.2.1 系统方案设计
        5.2.2 终端链路测试
        5.2.3 开发应用
        5.2.4 现场应用
    5.3 试验验证分析
        5.3.1 外场试验
        5.3.2 快速捕获跟踪性能
        5.3.3 前向链路性能
        5.3.4 返向链路性能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主要工作
    6.2 可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20世纪50年代以来天体生物学的起源、发展与建制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问题缘起与选题意义
    前人研究综述
    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创新点与基本概念的界定
第一章 地外生物学的兴起——20 世纪50 年代的科学变革
    1.1 米勒实验与生命起源理论的范式转变
        1.1.1 米勒实验的历史过程
        1.1.2 米勒实验引发的科学争议
        1.1.3 米勒实验的社会影响
        1.1.4 米勒实验的意义探讨
    1.2 国际生命起源大会与生命起源研究的组织更新
        1.2.1 国际生命起源大会的历史背景
        1.2.2 首届国际生命起源大会概况
        1.2.3 生命起源大会的制度化与学科发展
    1.3 地外生物学——航天竞赛与行星免疫
        1.3.1 人造地球卫星1 号带来的冲击
        1.3.2 莱德伯格关于太空探测的思考:行星免疫学
        1.3.3 地外生物学的提出及内涵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美国火星生命探测——20 世纪60-70 年代的地外生物学实践
    2.1 火星生命的历史渊源
        2.1.1 月亮骗局
        2.1.2 火星运河与火星科幻
        2.1.3 新技术与新证据
    2.2 水手4 号——火星生命探测争论及影响
        2.2.1 火星生命探测的历史背景
        2.2.2 三次研讨会与逐步推进的火星生命探测计划
        2.2.3 学术争议:科学界的反对方
        2.2.4 水手4 号探测结果与争议
    2.3 海盗计划与地外生物学的沉寂
        2.3.1 地外生命探测仪器的研制
        2.3.2 海盗计划的实施与生物实验结果
        2.3.3 生物解释与化学解释的争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航天实测之外的地外生物学研究——20 世纪60-80 年代的多学科参与
    3.1 默奇逊陨石与星际分子——地外有机物与天地统一性
        3.1.1 默奇逊陨石的发现与解读
        3.1.2 星际有机分子的确认
    3.2 嗜极生命——原始生命研究的突破性进展
        3.2.1 沃尔夫阱与南极生物
        3.2.2 海底热液喷口的古细菌
    3.3 搜寻地外文明计划——理论与实践
        3.3.1 SETI的理论基础
        3.3.2 SETI的初期实践
    3.4 类蛋白质微球到RNA世界——代谢优先到遗传优先
        3.4.1 福克斯的类蛋白质微球学说
        3.4.2 RNA世界假说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天体生物学的复兴与建制化——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的学科建设
    4.1 陨石背后的科学与政治
        4.1.1 火星陨石的发现和确认
        4.1.2 ALH84001 的解读与争议
        4.1.3 火星政策转向——陨石解读背后的政治因素
    4.2 美航局天体生物学研究所的创立与发展
        4.2.1 天体生物学的名称来源与学科范畴
        4.2.2 美航局天体生物学研究所的创立
        4.2.3 天体生物学研究所的发展与成果
    4.3 学术刊物与学科教材——科研与教育的主阵地
        4.3.1 《天体生物学》的10 年计量分析(2001-2010)
        4.3.2 天体生物学学科教材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外行星与系内新目标——21 世纪新研究动向
    5.1 系外行星与宜居带——宇宙微观结构再认识
        5.1.1 系外行星的发现
        5.1.2 系外行星的搜寻及特征
        5.1.3 宜居带的定义与意义
    5.2 欧罗巴与泰坦——巨行星卫星的宜居性
        5.2.1 先驱者号、旅行者号与外太阳系探测
        5.2.2 欧罗巴与泰坦的宜居性——新证据与新方向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天体生物学相关知识在中国的传播
    6.1 20 世纪上半叶生命起源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6.1.1 随《字林西报》传入中国的生命起源知识
        6.1.2 中国学者主动翻译、引进的生命起源学说
        6.1.3 生命起源传播影响——以罗广庭事件和奥巴林学说为例
    6.2 天体生物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
        6.2.1 新媒体中的天体生物学
        6.2.2 通过翻译引入的学术与科普作品
        6.2.3 本土天体生物学研究与航天战略演变
第七章 结语
    天体生物学兴起的两股历史传统
    天体生物学发展的历史脉络
    天体生物学的发展逻辑
    天体生物学的意义探讨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词

(4)中美卫星导航系统发展史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意义及基本概念
        1.1.1 选题来源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点
第二章 北斗一号系统与美国商用Geostar系统的发展及其对比分析
    2.1 北斗一号系统发展历程
        2.1.1 早期探索
        2.1.2 “双星定位”设想提出
        2.1.3 项目预研与演示实验
        2.1.4 工程建设
    2.2 Geostar系统的发展历程及没落成因
        2.2.1 无线电定位业务的提出
        2.2.2 Geostar系统的建设与没落
        2.2.3 Geostar公司与中国的合作交流
    2.3 北斗一号系统与Geostar系统的比较分析
        2.3.1 系统技术指标比较
        2.3.2 系统应用情况比较
        2.3.3 差异综述与分析
第三章 北斗二号系统发展历程
    3.1 项目背景
        3.1.1 国际背景
        3.1.2 国内背景
    3.2 中国卫星导航三步走发展战略
    3.3 系统工程建设
        3.3.1 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
        3.3.2 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第四章 美国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发展历程
    4.1 美国早期卫星导航系统建设探索
        4.1.1 子午仪系统
        4.1.2 TIMATION卫星系统
        4.1.3 621B计划
    4.2 GPS的立项与系统建设
        4.2.1 多项目融合中诞生
        4.2.2 星座设计方案的争论
        4.2.3 系统建设
    4.3 GPS的应用与完善
        4.3.1 海湾战争中的一鸣惊人
        4.3.2 选择可用性技术的诞生与终止
    4.4 GPS现代化计划
        4.4.1 现代化计划的提出
        4.4.2 现代化计划的主要内容
        4.4.3 现代化计划的实施
第五章 北斗二号系统与美国全球定位系统的对比分析
    5.1 发展模式比较
        5.1.1 北斗发展模式
        5.1.2 GPS发展模式
    5.2 组织机构比较
        5.2.1 北斗管理机构
        5.2.2 GPS管理体系
    5.3 政策法规比较
        5.3.1 北斗导航产业政策
        5.3.2 美国GPS政策
    5.4 建设与应用现状比较
        5.4.1 北斗系统建设与应用现状
        5.4.2 GPS建设与应用现状
    5.5 发展前景比较
        5.5.1 北斗系统的发展前景
        5.5.2 GPS的发展前景
    5.6 差异综述与分析
第六章 启示
    6.1 大型航天工程项目的发展模式
        6.1.1 航天项目发展的基本原则
        6.1.2 航天工程项目发展决策的主要特点
        6.1.3 航天工程项目管理模式转变
    6.2 技术的不可控性和可控性
    6.3 后发优势与自主创新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1 北斗系统、GPS卫星发射情况
附录2 中美卫星导航系统发展大事年表

(6)航天运输系统发展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国外航天运输系统的发展现状
    2.1 一次性运载火箭的发展现状
        2.1.1 美国
        2.1.2 俄罗斯
        2.1.3 欧空局
        2.1.4 日本
        2.1.5 印度
    2.2 空间运输系统的发展及现状
        2.2.1 上面级
        2.2.2 轨道转移运输飞行器
        2.2.3 深空探测轨道器
    2.3 重复使用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发展与现状
3 国外航天运输系统的发展趋势
    3.1 国外主要航天国家纷纷制定航天运输系统发
        3.1.1 美国
        3.1.2 俄罗斯
        3.1.3 欧洲
        3.1.4 日本
        3.1.5 印度
    3.2 航天运输系统的发展趋势
        3.2.1 一次性运载火箭技术仍将占据航天运载技术的绝对主导地位, 并在不断改进
        3.2.2 深空探测和大规模空间设施建设任务, 对重型运载火箭和空间组装技术的发展提出迫切需求
        3.2.3 发展实现空间系统快速部署的运载工具, 小型运载火箭技术是重点
        3.2.4 作为运载火箭在空间运输的必要补充, 上面级、空间转移飞行器等空间运输系统也在独立发展
        3.2.5 虽然航天飞机已经退役, 但重复使用运载器的研制仍然是重要发展方向, 其关键技术的突破是重点
4 我国航天运输系统的未来发展关键技术预测
5 对我国航天运输系统发展的建议
6 结语

(7)如何应对近地小行星撞地的威胁(论文提纲范文)

欧洲的新计划
多国积极想招
几种防撞方案

(10)中国航天产业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第二章 产业政策理论
    2.1 产业政策理论渊源
    2.2 产业政策理论简述
    2.3 产业政策有效性评述
    2.4 航天强国航天产业政策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航天产业市场结构
    3.1 “大航天产业”概念体系
    3.2 航天产业的亚垄断市场结构
    3.3 亚垄断市场结构对航天产业政策的影响
    3.4 航天产业政策体系的原则
    3.5 航天产业现行政策的不足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航天产业结构政策
    4.1 产业结构理论渊源
    4.2 航天产业结构模块化特点
    4.3 航天产业结构模块化演进模型
    4.4 航天产业结构政策建议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航天产业组织政策
    5.1 产业组织政策理论渊源
    5.2 航天产业组织结构分析
    5.3 航天产业组织政策建议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航天产业布局政策
    6.1 产业布局理论渊源
    6.2 航天产业布局的基点
    6.3 航天产业布局政策浅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的主要工作与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美航宇局正在设想一颗牵引卫星(论文参考文献)

  • [1]从太空竞赛到空间合作航天外交的理论建构与现实转型[D]. 蔺陆洲. 外交学院, 2020(08)
  • [2]应用于海上浮标的卫星通信终端关键技术研究[D]. 饶浩.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2020(02)
  • [3]20世纪50年代以来天体生物学的起源、发展与建制化[D]. 侯琨.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4]中美卫星导航系统发展史比较研究[D]. 何若枫.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6(01)
  • [5]航天技术未来十年展望[J]. 庞之浩. 太空探索, 2013(03)
  • [6]航天运输系统发展及展望[J]. 刘竹生,孙伶俐. 中国科学:技术科学, 2012(05)
  • [7]如何应对近地小行星撞地的威胁[J]. 庞峥. 太空探索, 2012(04)
  • [8]人类的“诺亚方舟”在哪里?——全球变暖给航天技术的挑战和机遇[J]. 黄志澄. 太空探索, 2010(02)
  • [9]都是缺钱惹的祸——美国载人航天处在十字路口[J]. 廖春发,易林. 太空探索, 2010(02)
  • [10]中国航天产业政策研究[D]. 万青.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8(06)

标签:;  ;  ;  ;  ;  

美国宇航局正在设想一个拖船卫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