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使用我们的“专业读者服务卡”

欢迎使用我们的“专业读者服务卡”

一、欢迎使用本刊“专业读者服务卡”(论文文献综述)

《工业锅炉》编辑部[1](2021)在《投稿须知》文中认为为了进一步提高办刊质量,自2016年9月起,《工业锅炉》采用全新的在线稿件处理系统,所有的投稿、审稿流程均通过互联网完成。如有意向本杂志投稿,请登录杂志网站(http://www.shgygl.cn),进入"投稿管理"之"作者中心"投稿。现就论文编写格式及有关要求一并说明如下:1.论文编写格式及要求按国家出版物(学术期刊)标准要求,学术期刊的论文编写格式及类目包括:

周娆[2](2021)在《从启蒙、吸引到培养——新时期《山花》读者意识的嬗变》文中认为随着文化语境和经营模式的转变,新时期以来《山花》的读者意识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1978-1984年间,《山花》将读者看作待启蒙的"沉默大众",视读者意见为改良参考; 1985年前后,由于读者群体出现分化,《山花》通过开设卷首语、调整栏目设置、作品选发,努力吸引和稳固自己的读者群,追求雅俗共赏;进入20世纪90年代,《山花》受市场因素影响一度生存艰难,1994年至今,《山花》重新定位读者,通过一系列措施积极培养专业读者。《山花》读者意识嬗变反映了文学期刊的办刊经历了从打破意识形态桎梏到陷入市场化漩涡的过程,凸显出当代文学生产机制市场化转型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黄会奇[3](2021)在《陕甘宁边区延安市图书馆协会工作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延安时期,在中共中央大力发展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的指导下,延安市设立的各级各类图书馆(室)和资料室有60多个。随着图书馆(室)数量的增多,迫切需要成立一个统一的具有协调性的图书馆组织机构,在这种情况下,延安市图书馆协会应运而生。图书馆协会成立之后,制订了一系列工作目标,开展了多项活动,在促进馆际间图书交流、促进馆员业务学习、加强图书馆各项制度及标准的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刘古一[4](2021)在《《音乐世界》期刊研究(1938-1939)》文中研究指明

王翰晨[5](2021)在《《世界知识》研究(1934-1949)》文中指出

杨李贝贝[6](2021)在《《边疆文艺》(1956-1966)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段晓文[7](2021)在《同志同情:1930年代知识女性的身份认同和情感体验 ——以《女子月刊》为中心》文中研究说明

张雅倩[8](2021)在《中国近代新闻高等教育实习刊物的实践性贯彻与社会化彰显 ——基于《中外月刊》的个案研究》文中指出

陈曦[9](2019)在《政治文化视角下的《满洲报》副刊研究(1931-1937)》文中研究表明由日本人西片朝三在大连创办的《满洲报》,1922年7月24日创刊,1937年7月31日停刊,历时15年,一度成为当时东北地区极具影响力的中文报纸。《满洲报》前身是“满铁”机关报《满洲日日新闻》的汉文版。《满洲报》独立创刊后,以“民办”报纸的身份存在,却又和日本殖民机构“满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致力于完成文化殖民的使命。为落实“以文化的力量图两国民众的亲和”的“官方”要求,《满洲报》以副刊为最佳载体,成功吸引读者并将殖民意识潜移默化地输出。《满洲报》共创办副刊25个,数量和版面多,内容丰富,且极具影响力,既完成了殖民政治赋予的使命,又带动了报纸发行量迅速增加。《满洲报》的创办获得了极大成功。1937年,《满洲报》基本完成了日本在东北前期文化殖民的任务,在历史潮流中走向终结。《满洲报》的命运紧紧与日本殖民东北的步伐联系在一起,力图实现“中日亲善”的文化殖民目标,为伪满洲国的建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与同时代日本殖民机构的“官报”不同,《满洲报》以“民办”报刊特有的亲民风格,立足报业市场,广受认可。《满洲报》副刊的文字,保存了当时殖民社会的丰富形态,是还原日本在东北进行文化殖民的重要史料。近年来,学术界对伪满时期报纸研究越来越重视,但主要集中在对《盛京时报》的研究,《满洲报》研究长期处于被忽略的状态。目前,仅有的一些关于《满洲报》副刊的研究,也只限于文学方面。政治文化以媒介为载体传播时,恰恰可以被视为媒介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政治文化的视角,给我们从大众媒介中勾勒出一种基本的政治文化形体提供了可能。本文在政治文化视角下,将《满洲报》副刊作为研究对象,来揭开日本对东北殖民的“冰山一角”。1931年九一八事变,是日本殖民东北的一个重要节点,此后日本加速殖民,伪满洲国建立,形成了一段具有代表性的殖民历史时期。因此,本文将《满洲报》的研究时间起点定为1931年。论文对《满洲报》副刊进行了全景式的梳理,把每种副刊的办刊详情,进行细致的整理挖掘。整篇论文的章节按照《满洲报》副刊类别和具体副刊展开。文章将针对重点副刊,分析特色、解析内容,从政治文化角度总结其文化殖民的内在逻辑。通过对《满洲报》副刊的分析,可以清晰看到,日本在东北地区的文化殖民,围绕两条主线进行,一是话语表达“去中国化”,割裂既有的国家认同,进而达到让殖民地人民广泛认同“满洲国”的目的;二是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王道思想”,以教化手段,将东北人民在思想意识上奴化,塑造成合格的“满洲国民”。从政治文化视角看,《满洲报》副刊上有着清晰的政治言论表达界限,政治议题围绕“中日满”三个“国家”的概念展开,在构建“满洲”是“国家”这样的判断上不遗余力,同时,将“满日”关系形成“亲善”、“友邦”这样清晰表达。从对“满洲国”的基本认知和情感出发,《满洲报》政治副刊、儿童副刊、妇女周刊、体育副刊,从各自不同读者群体出发,试图塑造殖民统治下不同类人群的共同政治人格,形成个人对“满洲国民”的身份认知和价值认同。在殖民的政治生态下,《满洲报》副刊总体上折射了特有的殖民政治文化,成功向民众输出权力主导的价值取向。其中,文艺副刊稍显特殊。文艺副刊通过文学叙事,全方位生动展示了伪满洲国的社会形态,其中夹杂诸多世俗的社会观念和价值,同时也透露出迷茫和消沉的社会情绪。文艺副刊中,有些文学作品已经出现与其他副刊思想主旨相背离的叙事,试图戳破充满希望的“王道”国家的政治幻象,由此生发出对殖民的不满与反抗情绪。可以说,《满洲报》副刊中唯有文艺副刊显示出疏离殖民政治的现象,甚至出现对殖民的抵抗力量。总之,《满洲报》作为伪满洲国时期的一份重要报纸,成为当时社会形态的缩影,让我们得以窥探殖民政治文化在伪满洲国蔓延深入的过程。

邓旗舟[10](2019)在《《生活》周刊读者阅读研究 ——以“读者信箱”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生活》周刊的“读者信箱”栏目为中心,搜集读者的直接阅读反馈,并结合相关史料,从报刊阅读史的角度研究《生活》周刊的读者群体和他们的阅读活动。《生活》周刊凭借独特的读者定位,成为了民国发行量最大的通俗阅读资料。随着《生活》发行网络的铺设扩张,读者的发展分布如同刊物的传播态势一样,“风行海内外,深入穷乡僻壤”。通过读者样本分析,作为广受欢迎的平民通俗刊物,《生活》读者群体最主要的构成人员是江浙沪一带的青年从商职员,年龄在20至40岁之间,大多受过小学以上基础教育,以男性为主,也不乏女性读者。在国弱民穷的大环境下,《生活》周刊读者的阅读兴趣集中在个人生活及社会发展两大层面。读者试图通过阅读来编织个体生命的“意义之网”,也热衷于通过报刊参与社会,进行社会议题讨论。在阅读时,他们既关注打倒旧式大家庭、自由恋爱和两性平等、个人意义和个人发展、国家救亡图存这些严肃议题,也被文学作品、人情风俗等休闲阅读材料所吸引。他们的阅读活动呈现出显着的主动性、持续性、开放性和社会性。文本通过阅读消费成为了他们的生活乐趣、交际话题、精神灯塔和智识资料。阅读过程中,读者运用个人所特有的“阐释策略”来处理文本,并在“读者信箱”这个公共领域分享自己的阅读反馈,逐渐形成了一个阅读共同体,参与到大众阅读革命中。通过阅读,读者获取了现代新知,获得了思想启蒙,形成了群体共识,认识了民族国家。

二、欢迎使用本刊“专业读者服务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欢迎使用本刊“专业读者服务卡”(论文提纲范文)

(2)从启蒙、吸引到培养——新时期《山花》读者意识的嬗变(论文提纲范文)

一、启蒙读者:新时期初的“沉默大众”
二、吸引读者:1984年改革与雅俗共赏
三、培养读者:1994年改版与文学精英
    (一)包装美帧化
    (二)策划创意化
    (三)以作品至上
结语

(3)陕甘宁边区延安市图书馆协会工作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第一届理事会的工作
    2.1 一届一次研讨会
    2.2 图书募捐和调拨
    2.3 延安市图书馆协会第一届理事会工作总结
        2.3.1 对延安市各图书馆的图书资源进行调查和统计
        2.3.2 为延安市各图书馆制订统一的新分类法
3 第二届理事会的工作
    3.1 第二届理事会
    3.2 第二届理事会的工作计划
4 延安市图书馆协会工作总结及评价

(9)政治文化视角下的《满洲报》副刊研究(1931-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选题意义
        二、史料搜集
    第二节 基本概念
        一、报纸副刊
        二、政治文化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政治文化视角下的报刊研究
        二、伪满时期的报纸副刊研究
    第四节 研究思路
        一、主要方法
        二、框架安排
第一章 殖民统治下的《满洲报》
    第一节 《满洲报》十五载兴衰
        一、殖民统治下孕育而生
        二、成长为“满洲第一”
    第二节 《满洲报》的殖民“底色”
        一、西片朝三:为政治利益办报
        二、于殖民政治“功绩尤属匪浅”
    第三节 《满洲报》副刊的政治属性
        一、25个副刊的更迭发展
        二、殖民政治的呈现形态
第二章 政治副刊:建构殖民的政治认同
    第一节 《内外论潮》:中国与“满洲”的割裂
        一、四种重要的文章来源
        二、中国与“满洲”的对立形象
    第二节 《政海津梁》:“满日”的提携与亲善
        一、“中日满”之间的关系
        二、日本视角下的国际形势
    第三节 《王道周刊》:以“道德教化”美化殖民
        一、为谁的“王道”立言
        二、阐释传播“王道主义”
    第四节 结语:殖民话语下的政治幻象
第三章 儿童副刊:从“王道”到“皇道”的灌输
    第一节 “王道”浸染下的《小友乐园》
        一、纯粹的“儿童化”内容
        二、“王道”全方位的渗透
        三、赋予儿童“王道”品格
    第二节 “皇道”教育在《新小友》兴起
        一、以“科学”名义引导劳动
        二、童话:营造“希望”之国
        三、漫画:描绘“教化”故事
    第三节 结语:塑造爱国的“第二国民”
第四章 妇女周刊:“王道政治”下的“新女性”
    第一节 宣讲“王道”的“妇女观”(1933-1935)
        一、倡导“新女性”追求“解放”
        二、借“旧思想”塑造“贤妻良母”
        三、养成社会需要的“新女性”
    第二节 做战时服务的“后援团”(1936-1937)
        一、渐进式“鼓励”女性生育
        二、“御夫术”背后的思想枷锁
        三、当好孩子的家庭“教职员”
    第三节 结语:培养殖民政治的“女仆”
第五章 体育副刊:借体育礼义施“王化之行”
    第一节 报道内容与话语特色
        一、在殖民统治之下创刊
        二、竞技体育为主要内容
        三、“军事化”的表达特色
    第二节 体育报道的政治诉求
        一、谋求独立的国际地位
        二、对中日态度上的反差
        三、灌输“军国主义”思想
    第三节 结语:殖民与体育“共谋”
第六章 文艺副刊:殖民政治重压下残喘
    第一节 《星期副刊》:初露批判殖民的端倪
        一、开启东北新文学的先河(1931-1933)
        二、批判和描写现实社会
    第二节 副刊更迭期:挣扎着传达呐喊声
        一、选择“抗争”的文学出路
        二、背离“王道乐土”的叙事
    第三节 《消闲世界》:殖民时代的社会图景
        一、连载小说的刊载情况
        二、小说叙事里的现实百态
    第四节 结语:殖民政治的文学叙事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一、《内外论潮》国际事件报道目录
    二、《满洲报》政治副刊时评文章目录
    三、《王道周刊》头条文章统计
    四、体育副刊竞技常识文章目录
    五、《医识》副刊头条文章目录
    六、《星期副刊》传播现代思想一览
    七、《晓野》和《北国文艺》中的社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10)《生活》周刊读者阅读研究 ——以“读者信箱”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
    1.2 文献综述
        1.2.1 报刊阅读史研究
        1.2.2 《生活》周刊和“读者信箱”栏目研究
    1.3 研究方法
    1.4 创新思路
第二章 《生活》周刊及其定位
    2.1 .《生活》周刊的兴办
    2.2 《生活》周刊的读者定位
        2.2.1 “读者本位观”
        2.2.2 读者的参与
第三章 《生活》周刊的读者
    3.1 读者的身份
        3.1.1 读者的发展
        3.1.2 读者的构成
    3.2 读者的生活世界
第四章 读者的阅读实践
    4.1 阅读内容
    4.2 阅读方式
    4.3 阅读动机
第五章 阅读共同体的形成
    5.1 建构共识
    5.2 启蒙新知
    5.3 民族国家认同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附录二

四、欢迎使用本刊“专业读者服务卡”(论文参考文献)

  • [1]投稿须知[J]. 《工业锅炉》编辑部. 工业锅炉, 2021(06)
  • [2]从启蒙、吸引到培养——新时期《山花》读者意识的嬗变[J]. 周娆. 宜宾学院学报, 2021
  • [3]陕甘宁边区延安市图书馆协会工作探析[J]. 黄会奇.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21
  • [4]《音乐世界》期刊研究(1938-1939)[D]. 刘古一. 哈尔滨音乐学院, 2021
  • [5]《世界知识》研究(1934-1949)[D]. 王翰晨.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6]《边疆文艺》(1956-1966)研究[D]. 杨李贝贝. 兰州大学, 2021
  • [7]同志同情:1930年代知识女性的身份认同和情感体验 ——以《女子月刊》为中心[D]. 段晓文. 山东大学, 2021
  • [8]中国近代新闻高等教育实习刊物的实践性贯彻与社会化彰显 ——基于《中外月刊》的个案研究[D]. 张雅倩.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9]政治文化视角下的《满洲报》副刊研究(1931-1937)[D]. 陈曦. 吉林大学, 2019(02)
  • [10]《生活》周刊读者阅读研究 ——以“读者信箱”为中心[D]. 邓旗舟.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19(10)

标签:;  ;  ;  ;  ;  

欢迎使用我们的“专业读者服务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