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晶聚合物的瑞利-布里渊散射

非晶聚合物的瑞利-布里渊散射

一、非晶态高聚物的瑞利—布里渊散射(论文文献综述)

张坤[1](2019)在《钼酸锌纳米片的制备及其非线性光学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非线性光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相应的非线性光学材料的研究也变得更加迫切,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研制出具有较佳非线性光学性能的新材料或者开发已有材料的非线性光学性能。钼酸锌作为一种钼酸盐材料,其发光性能研究的较多,而在非线性光学特性方面的研究较少。本论文中通过热水浴法合成片层结构的钼酸锌纳米材料,将其制作成有机玻璃的形式,并研究其非线性光学性能,研究发现钼酸锌纳米材料在非线性光学方面具有一定的潜在应用价值。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钼酸锌纳米片的制备及表征通过热水浴法制备出氧化钼纳米棒,并且将制备得到的氧化钼纳米棒跟乙酸锌结合反应。分别讨论了水醇比例、反应温度、乙酸锌的添加质量以及退火温度对合成钼酸锌纳米片的影响。通过SEM、XRD、TEM等手段对钼酸锌纳米片进行形貌结构表征,并确定其分子式为Zn3[Mo2O9]。通过室温下荧光光谱分析法研究其光致发光性能,测得激发光谱谱峰位于波长433 nm处,据此计算得到钼酸锌纳米片的光学带隙大小Eg为2.86eV,发射光谱谱峰位于波长642 nm处,发射红色荧光。2.钼酸锌纳米片有机玻璃(Zn3[Mo2O9])/PMMA的制备将钼酸锌纳米片研磨成粉末后与甲基丙烯酸甲酯(10.352 g)结合,在偶氮二异丁腈(0.031 g)做催化剂的情况下,制备成钼酸锌纳米片有机玻璃(Zn3[Mo2O9])/PMMA。通过控制钼酸锌纳米片的添加质量制备了含不同钼酸锌纳米片质量的有机玻璃,其中钼酸锌纳米片的添加质量分别为4 mg、6 mg、8 mg以及12 mg。钼酸锌纳米片有机玻璃的厚度为1 mm,长度为20 mm,宽度为15 mm。3.(Zn3[Mo2O9])/PMMA的非线性光学性能研究测试了上述添加质量分别4 mg、6 mg、8 mg和12 mg的钼酸锌纳米片有机玻璃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发现添加质量为12 mg的钼酸锌纳米片具有最强的线性吸收。采用开孔Z–扫描的方法研究了其非线性吸收特性。以添加质量为4 mg钼酸锌纳米片有机玻璃为研究对象,其中输入能量大小分别为50μJ、55μJ、60μJ、65μJ、70μJ和75μJ。当输入能量为50μJ开始表现出反饱和吸收的特性,随着输入能量的增大其反饱和吸收逐渐增大至饱和。当输入能量达到75μJ时,非线性吸收系数达到最大值β=1×10–9mW–1。确定输入能量为75μJ,对添加质量分别为4 mg、6 mg、8 mg以及12 mg的钼酸锌纳米片有机玻璃进行非线性光学测试,发现添加质量为6 mg的钼酸锌纳米片有机玻璃表现出最高的非线性吸收,其非线性吸收系数大小为β=1.83×10–9 mW–1,且随着钼酸锌纳米片添加质量增大,钼酸锌纳米片的非线性吸收系数先增大后减少。通过钼酸锌纳米片的能级结构图对其非线性吸收机制进行分析,对以上结论给出了合理的解释,说明钼酸锌材料是一种潜力较大的非线性光学材料。

杨长安[2](2016)在《分相釉及其结构呈色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釉的分相呈色及结构呈色作为一种重要的物理装饰技术,既能丰富陶瓷釉的品种,增强呈色的稳定性,获得美观多样的色彩,还可以充分利用矿渣等废弃资源,实现节能减耗、绿色环保。本论文以研究制备新型分相色釉为目标,合理设计出磷系乳浊釉和硼磷双助剂乳浊釉,并以其作为分相基础釉,再以氧化铁、铜粉、氧化铜和铁矿渣作为着色物质,分别添加到基础釉中,制备出呈色丰富、效果各异的釉面。通过各种测试技术分析了釉料组成、烧成制度、显微结构变化等对釉面性能和呈色效果的影响规律,并结合物理学、光学等理论对分相呈色及结构呈色的机理进行了研究。分相结构呈色具有低成本、低能耗、无污染等优势,对于提升陶瓷产品附加值具有较强的理论指导意义和较高的实用价值。(1)在烧成温度为1180-1230℃、850℃以上冷却速度为25-35℃/min的工艺条件下,可以制备出白度较高的R2O-RO-Al2O3-SiO2-P2O5体系乳浊釉,在磷含量高的区域釉面白度较高,产生乳浊的原因是分相和熔析晶体。在硼磷双助剂乳浊釉中,釉组成中的B2O3/P2O5质量比对乳浊效果影响较大,在合适的B2O3/P2O5质量比条件下,磷酸钙含量在2.5-15%的范围,釉面白度高、光泽度好且无裂纹;烧成温度对孤立液滴的大小、含量、分布有较大影响,进而影响釉的乳浊程度;釉面产生乳浊的主要原因是多次不混溶分相。因此,合理的配方组成、分相促进剂的配比与烧成制度是制备高质量分相乳浊釉的重要因素。(2)以少量铁的氧化物为着色剂,分别添加到磷系基础釉及硼磷双助剂基础釉中,在不同烧成温度下,得到具有多种分相呈色效果的釉面。通过分析氧化铁分相色釉中釉组成、烧成温度对分相微珠及呈色效果的影响,结合物理学、色彩学对釉色变化的机理作出解释,即分相色釉的呈色机理符合瑞利散射及米散射规律:当分相微珠尺寸小于100 nm时,以瑞利散射为主,釉面呈淡蓝色;而分相微珠较大时,以米散射为主,釉面呈乳白色。因此,通过调整基础釉的组成、烧成温度,进而控制分相微珠尺寸及分布就可以获得呈色丰富的氧化铁分相色釉。(3)以单质铜粉和氧化铜为着色剂,添加到磷系基础釉中,在微氧化和氧化条件下,制备出不同呈色效果的铜系色釉。固定Ca3(PO4)2含量,随着釉组成中SiO2/Al2O3与SiO2/CaO的变化,分相液滴的大小和分布发生变化,釉面可呈现月白、天青、天蓝、铜绿等多种釉色。当Cu粉含量增加时,釉面由乳白色、天青色、天蓝色向海蓝色转变,乳浊度逐渐提高。当Ca3(PO4)2含量增加时,釉面由浅黄绿色、天青色向月白色转变,光泽度由半透明-半乳浊-乳浊渐变。在不同的烧成温度和气氛下,釉层中Cu+和Cu2+的比例不同,分相液滴的大小和分布对釉面呈色产生重要影响。(4)以铁矿渣代替传统陶瓷色料,添加到磷系基础釉中,通过着色离子产生的化学色与分相结构产生的结构色耦合,制备出不同呈色效果的铁分相花釉。结合釉层组成、显微结构及烧成温度等因素的分析,得出铁矿渣加入量为25 wt%,烧成温度在1190-1250℃范围时,釉面平整、光泽度好,而且釉色及釉面花纹都较丰富。烧成温度在1160℃和1220℃时,未熔解的磷酸钙晶体是釉面出现花纹的原因;烧成温度为1280℃时,釉中的磷酸钙晶体完全熔融,发生微相功能转化,产生釉面花纹。随着铁矿渣加入量的增多,熔解在釉中的Fe203含量增多,釉面颜色加深;当铁矿渣加入量过多时,剩余的Fe203以赤铁矿的形式析出,使釉面带有金属闪光。(5)分相釉中的结构色机制包括光子晶体结构色、瑞利散射色和分相结构呈色等,但因分相釉中两玻璃相折射率比值较低,釉面呈色效果不明显。引入Fe、Cu元素于分相釉中,分相对着色元素的聚集作用与其自身多种化学呈色相耦合、各种结构色机制也因折射率之比提高得到强化,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呈色效果。进一步丰富了陶瓷色釉的呈色机理,改变了“只有气氛才能变换色彩”的观念。

刘金龙[3](2014)在《Ni/C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从富勒烯、碳纳米管等新型碳材料被成功制备出来,碳材料便成为了人们研究的热点。主要是由于碳材料的各项优异性能,使得它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最近,碳基复合材料同样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因为碳基复合材料在具备碳材料的优异性能的同时,也弥补了碳材料在某些方面性能的不足,碳基复合材料性能的显着改善使得复合材料具有非常大的潜在应用价值。对于金属/碳复合材料来说,在保留碳材料稳定性等优良性能的同时,由于金属材料的加入使碳材料的导电性、比容量等性能也得到大幅改善。因而金属/碳复合材料在催化剂载体、吸附剂、储氢、环境保护、电极材料等诸多方面都得到了应用。碳材料的制备有多种方法,如还原法、化学气相沉积法、模板法和电弧放电法等。但它们存在安全性差、耗能高、操作复杂、产率低、成本高等不足之处。而水热法是一种易于操作、反应温和、耗能少、产物纯度高、安全环保、成本低的碳材料制备方式。水热法制备碳材料可以用的原料也非常之多,如葡萄糖、蔗糖和纤维素等。纤维素是由葡萄糖构成的聚合度非常高的高聚物,大量存在于各种生物质中,在自然界中的含量异常丰富。纤维素廉价易得、纯度高,具备相当的研究和经济开发价值。本项目采用生物质材料—纤维素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制备碳材料,并通过添加金属Ni制备了金属/碳复合材料。具体考察纤维素为原料制备碳材料的制备工艺条件及制得的碳材料和金属/碳复合材料的结构、电化学性能等。得到以下结论:(1)在纤维素通过水热碳化得到碳材料的实验中,最佳的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分别为300℃、12h,所制备的碳材料中以碳球为主,还有部分片状和块状的组分,碳球尺寸为5-7μm左右,大小比较均一,分散性较好;所制备的碳材料为无定型态。(2)以纤维素为碳源,金属单质Ni为镍源,采用一步法制得的Ni/C复合材料微观形貌呈类球状,尺寸为约为1μm,大小均一,且分散性较好。在复合材料中,C以无定型态存在,而Ni以单质的形式存在。(3)纤维素水热碳化产物和Ni/C复合材料二者表面都有羟基(-OH)、羧基(-COOH)和羰基(-C=O)等含氧官能团,这些官能团的存在为材料的改性提供了基础。(4)水热碳化产物和Ni/C复合材料都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与纤维素水热碳化产物的相比较,Ni/C复合材料的比电容得到了显着的改善,而且复合材料的循环性能也较为优异,可能用于超级电容器。

胡成龙,陈韶云,陈建,张卫红,陈旭东[4](2014)在《拉曼光谱技术在聚合物研究中的应用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拉曼光谱可以提供分子的振动信息,对于聚合物分子链的构象和链间的相互作用非常敏感,能够提供聚合物固体、薄膜或溶液的物理化学特性信息,如聚合物的结构单元、空间构型、晶态结构、分子链的物理构象或分子链子链和侧基在界面间或在各向异性材料中的排列等链取向信息等。因此拉曼光谱作为一种原位无损检测技术,其衍生出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Surface-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SERS)、变温拉曼光谱技术、共焦显微拉曼光谱技术(Confocal Raman Microscopy,CRM)、拉曼Mapping成像技术和共振拉曼散射技术(Resonance Raman scattering,RRS)等,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和生物医学等领域。本文从拉曼光谱的基本理论基础、拉曼光谱技术及其在聚合物研究中的最新应用进展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探索扩展拉曼光谱技术在高分子物理与化学领域中许多问题,如分子链的构象结构、分子链的结晶行为、分子链的扩散运动和共混体系相态结构变化等方面的应用。

詹世革,张攀峰,王立峰,许向红[5](2013)在《2013年度力学科学处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和地区科学基金资助情况介绍》文中研究指明对201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力学科学处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和地区科学基金资助情况进行了简要介绍,给出了资助项目清单.

李雪华[6](2013)在《聚苯乙烯薄膜松弛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分子薄膜被广泛地应用于涂层材料封装材料微电子器件等领域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对高分子薄膜厚度尺寸的要求越来越高,从微米级别到纳米级别,甚至分子水平(例如LB膜层层自组装膜)高分子薄膜的力学性能热稳定性能使用寿命等都依赖于薄膜材料的物理性质薄膜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是选择聚合物纳米材料的关键参数,是衡量聚合物薄膜分子运动能力的重要指标研究聚合物薄膜玻璃化转变现象,对于聚合物纳米材料的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通过旋涂与浇铸的方法构筑了处于非平衡态与平衡态的两种聚苯乙烯(PS)薄膜,利用椭圆偏振光谱仪研究了聚苯乙烯薄膜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及其松弛动力学得到以下结论:(1)研究了不同成膜方式对PS薄膜Tg的影响发现随着薄膜厚度减小,无论旋涂膜还是浇铸膜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都降低,热膨胀系数(β)都增大当薄膜厚度小于100nm时,PS旋涂膜具有比相同厚度的浇铸膜更小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及更大的膨胀系数旋涂膜与浇铸膜Tg的差值(ΔTg=Tgcast-Tgspin)随PS薄膜厚度增大而逐渐减小旋涂膜与浇铸膜Tg的差异,可能与薄膜的制备过程有关旋涂过程中,由于受到剪切力的作用,溶剂迅速挥发,聚苯乙烯分子链来不及调整自身构象到平衡态就已经被“冻结”,薄膜内存在应力作用残余应力作用增强了分子链的运动能力,降低了旋涂膜的Tg(2)研究了三类不同分子量的PS薄膜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发现PS薄膜的Tg均随薄膜厚度的减小而降低当薄膜厚度达到15nm时,分子量为1.31×106g/mol,1.48×105g/mol,1.65×104g/mol的PS的ΔTg(ΔTg=Tgcast-Tgspin)均为约22K但是PS薄膜达到ΔTg为零(相同厚度的旋涂膜与浇铸膜具有一样的Tg)的临界厚度随PS分子量的增大而减小这可能是由PS旋涂薄膜分子链的缠结作用引起的(3)研究了旋涂转速对聚苯乙烯旋涂薄膜玻璃化转变温度的影响,发现旋涂转速增大,分子链受到的剪切作用增强,旋涂制备的聚苯乙烯薄膜的Tg降低,膨胀系数增大(4)通过对以环己烷环己酮甲苯为溶剂旋涂制备的PS薄膜Tg的研究发现,以甲苯环己酮环己烷为溶剂旋涂制备的PS薄膜的Tg分别为73℃81℃89℃,依次增大这与PS溶液性质及溶剂的挥发速度有关PS溶液的第二维利系数(A2)越大,溶液中聚苯乙烯分子越舒展,旋涂法制备得到的薄膜内应力作用越强,Tg越低同时溶剂挥发速度越快,旋涂膜内残余应力越大,PS薄膜的玻璃化转变温度越低(5)对经热处理后的PS薄膜的玻璃化转变温度进行研究,发现经过热处理后,玻璃化转变温度逐渐达到相同厚度的浇铸膜的Tg这是由于分子链通过调整自身结构至相对平衡态,消除旋涂聚苯乙烯旋涂薄膜内残余应力作用随厚度增加,薄膜的松弛时间增大,表观松弛活化能增大当薄膜厚度大于40nm,表观松弛活化能达到恒定,约为277±7.8KJ/mol,小于聚苯乙烯松弛的活化能PS旋涂薄膜松弛动力学的厚度依赖性是由于薄膜的自由表面效应和残余应力的共同作用,使聚苯乙烯旋涂薄膜分子的运动能力增强的结果

于国伟[7](2013)在《基于芴的线型共轭齐聚物光物理性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有机光电材料在众多领域显示出重要应用价值,如有机发光二极管、太阳能电池、有机场效应晶体管、非线性光学等。在有机光电材料中,芴和吩噻嗪因其优良的光电性能而备受关注。芴和吩噻嗪都拥有大的刚性结构和π共轭体系。芴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光稳定性和大的能带隙。并且,芴基团有低的电离势,作为常用的电子给体广泛的应用在齐聚物的合成中。吩噻嗪是含富电子的硫和氮的杂环共轭化合物,同样具有低的电离势。此外,吩噻嗪基团有特殊的立体空间结构,由于π-π间的相互作用,它可以限制π键堆积,并且有利于齐聚物中形成离域π电子。基于此,研究者合成两种线型齐聚物P-F-P和F-P-F-P-F,芴单元作为核而吩噻嗪基团作为“周围的臂”伴随着芴单元。本文报告了对P-F-P和F-P-F-P-F的线性和非线性光学测量的结果。F-P-F-P-F与P-F-P相比多了两个芴单元,显示出更大的π共轭范围。它们的线性和非线性光学特性通过组合若干实验装置来探测,包括紫外—可见吸收谱,单光子荧光,双光子荧光,Z扫描,瞬态吸收等。齐聚物的电子跃迁和吸收谱通过量化计算进行分析。本文重点关注于π共轭体系对齐聚物光学性能的影响,得出的结论如下:对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进行分析发现,二者显示出类似的结构,并且都有一个主要吸收带。P-F-P的最大吸收波长在413.5nm,而F-P-F-P-F的在425nm。并且,F-P-F-P-F的摩尔吸收系数为1.04×105cm–1M–1,比P-F-P的8.63×104cm–1M–1要大。单光子荧光谱显示P-F-P的主要发射带在498.5nm附近,而F-P-F-P-F的在520nm。F-P-F-P-F的吸收谱和发射谱相对于P-F-P均发生红移,而且,能带隙也随之变窄。瞬态吸收实验表明,共轭系统的增加能调整内转换的动力学过程,影响不同弛豫方式的竞争。瞬态吸收实验表明激发态弛豫过程有中间态的存在,且发现芴单元能延长从激发态到中间态的内转换时间。另外,在光致激发后出现一个快速的热弛豫过程,这可能降低荧光效率。P-F-P和F-P-F-P-F的分子结构在光致激发后没有发生扭转,所以扭转分子内电荷转移不是中间态形成的原因,中间态的形成原因有待于进一步讨论。在量化计算中,P-F-P和F-P-F-P-F的分子轨道通过B3LYP/6-31G优化。计算表明,与对LUMO的影响相比,芴单元的引入主要影响HOMO的状态。两种齐聚物的分子偶极矩计算结果为:P-F-P为1.77D,而F-P-F-P-F为5.41D,同时,带隙也由3.01降到2.95eV,与实验数据相一致。我们利用TD-DFT/6-31G(d)方法得到P-F-P和F-P-F-P-F的模拟吸收光谱,并分析了电子跃迁机制。在双光子荧光谱中,我们可以看到,F-P-F-P-F的荧光效率明显大于P-F-P。双光子吸收系数可从开孔Z扫描实验数据计算出,双光子吸收截面随着芴单元的引入提高了近一倍。实验结果表明表明π共轭体系能有效提高双光子吸收截面。

贾雪梅[8](2012)在《硅表面图案化银微纳米结构的制备及其表面增强拉曼性质的研究》文中提出应用嵌段共聚物PS-P4VP胶束作为模板,通过化学刻蚀法在硅基表面实现了图案化并制备出沉积有银纳米粒子或银纳米簇的多孔硅纳米孔洞结构,实现了硅表面银微纳米结构的图案化,并以R6G为探针分子考察了此类基底的SERS效应。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硅基表面图案化及图案化银微纳米结构的制备用嵌段共聚物PS-P4VP胶束模板在硅表面制备出了图案化的多孔硅纳米孔洞(PSi-NH)结构。并通过化学沉积法在共聚物模板上制备了图案化的银微纳米结构,即沉积有银纳米粒子或银纳米簇的多孔硅纳米孔洞结构(AgNCs/PSi-NH),该方法可以将银纳米粒子/银纳米簇选择性沉积在PVP胶束核的位置,从而可以制备出排列有序的银微纳米结构。我们制备出的AgNCs/PSi-NH基底纳米粒子沉积位置可控,粒径范围较小,且易于制备,成本低,具有良好的重现性和稳定性,可广泛应用于表面分析或表面增强测量方面。2.R6G分子在图案化银微纳米结构上的SERS效应的研究使用罗丹明6G(R6G)作为探针分子,研究了不同反应时间的AgNCs/PSi-NH基底的SERS效应,实验结果发现反应15min的AgNCs/PSi-NH基底具有良好的SERS效应,其SERS增强因子可达103倍;研究了不同浓度的R6G分子在该基底上的SERS效应,实验证明该基底可以检测到1μmol/L R6G,并对R6G分子在基底上的吸附取向和吸附方式做出了合理解释;本论文还对比了AgNCs/PSi-NH基底与硅表面普通沉银基底(AgNCs/PSi)的SERS效应,证明该基底与连续银膜基底的SERS增强因子相当,均在103-104范围内,文章详细归属了每一个SERS峰位,并对SERS机理做出了一定的解释。

霍濯宇[9](2011)在《铋层状Bi1.95La1.05TiNbO9铁电陶瓷的光学与电学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非线性光学材料在光开关、光限幅、光通讯以及光计算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因而引起了人们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许多引人注目的成绩。一直以来,三阶非线性光学材料的研究所涉及的材料主要有有机材料、金属纳米颗粒、无机半导体、非线性晶体等方面,但大多数材料具有较大的非线性折射系数,非线性吸收或者多光子吸收,响应速度慢。而铁电陶瓷由于具有一系列新的独特的优点而渐受关注,这种铁电陶瓷材料不仅具有良好的非线性光学性质,而且具有铁电性能和荧光性能。是一种新型光电材料,近年来成为了国际前沿研究课题的热点非线性光学材料之一。但这类材料研究时间还较短,薄膜制备的条件对性能的影响很大,还有很多新的现象和规律有待于深入研究。本文自行制备了铋层状铁电陶瓷Bi1.95La1.05TiNbO9薄膜材料,对其非线性光学性质、光致发光及铁电性能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工作如下:第一,铋层状铁电陶瓷Bi1.95La1.05TiNbO9薄膜材料的制备与结构表征利用脉冲激光沉积(PLD)技术分别在石英衬底、Pt(111)/Ti/SiO2/Si衬底上制备了铋层状铁电陶瓷Bi1.95La1.05TiNbO9薄膜,并利用XRD衍射谱、吸收光谱、原子力显微镜等对其进行了结构等相关表征。第二,Bi1.95La1.05TiNbO9薄膜/石英衬底的线性和非线性光学性能研究利用Z扫描扫描技术,研究了不同制备条件下Bi1.95La1.05TiNbO9薄膜/石英衬底的线性和非线性光学特性,分析了不同沉积时间、不同微观形貌对材料的非线性光学性能的影响,揭示了其内在规律。得到了沉积45 min的薄膜的非线性性能最好,其光学三阶非线性的实部和虚部分别为9.56×10-9和-3.67×10-9,非线性折射系数为7.21×10-15,三阶极化率为1.02×10-8,Z扫描的结果显示了Bi1.95La1.05TiNbO9薄膜在非线性光学方面有潜在的应用(该部分工作发表在《Journal of Materials Research》, May 14, 2011, 26(9) 1159-1163)。第三,Bi1.95La1.05TiNbO9薄膜/Pt(111)/Ti/SiO2/Si衬底的荧光和铁电性能研究系统研究了在不同退火温度下Bi1.95La1.05TiNbO9沉积在铂金衬底上的薄膜的光致发光特性和铁电性能。结果表明,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该样品的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发生蓝移,并且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粒径变大,铁电性能得到较大改善。在650, 700和750oC下的二倍极化强度和二倍矫顽场分别为25.49, 38.2, 44.57μC/cm2和421.2, 376.4, 338.5 kV/cm。(该部分工作文稿已投)本论文通过对Bi1.95La1.05TiNbO9铁电陶瓷材料的制备制备、结构和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能表征,发现沉积30、60 min的薄膜厚度要么太薄要么太厚,不符合z扫描的远场条件,其中沉积45 min的时间为最佳时间。另外我们还讨论了在不同温度下沉积在铂金衬底上的荧光和铁电性能,发现在750 oC荧光和铁电性能较好。

左彪[10](2011)在《和频振动光谱(SFG)研究高分子表面松弛行为》文中提出高分子表面是其内部和真空(或另一相态)之间的过渡区域,是物体最外面的几层分子和覆盖其上的一些外来原子和分子所形成的表面层。表面高分子链与本体分子有着截然不同的运动特征。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非晶态高分子表面玻璃化转变行为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玻璃态聚合物表面是否处于玻璃态”的争论一直持续到今天。高分子表面的玻璃化转变以及松弛行为与本体有何差别成为了高分子凝聚态物理学中的基本科学问题。和频振动光谱(SFG,Sum frequency generation vibrational spectroscopy)作为二阶非线性光谱技术具有独特的界面敏感性和选择性,是研究界面振动光谱最强有力的实验手段之一。本论文通过旋涂成膜方法构筑了各种非平衡态表面结构,利用SFG并结合其他表面表征手段监测了各种温度下表面高分子链从非平衡态到平衡态的结构松弛过程,深入的研究聚苯乙烯(PS)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的表面分子运动以及表面玻璃化转变行为。获得了以下结论:(1)首次利用SFG研究了各种温度下聚苯乙烯(PS)薄膜表面结构从非平衡态往平衡态的转变过程。浇铸成膜时,PS膜表面被非极性的主链亚甲基覆盖,表面能低,处于相对平衡态。旋涂成膜时,PS膜表面主要被相对极性的苯环覆盖,表面能高,处于相对非平衡态。SFG实验发现,在一定温度下相对非平衡态PS膜最表面的分子链发生松弛运动,向相对平衡态结构转变。通过研究不同温度下,PS旋涂膜表面结构的变化,获得了PS薄膜表面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区间为55-60℃。比本体玻璃化转变温度(112℃)低52-57℃。同时发现,在低于本体Tg温度下,PS表面只能发生链段松弛;只有在高于本体Tg时,PS表面才能发生整链松弛。(2)成功地利用端基标记法研究了PMMA表面玻璃化转变温度的深度依赖行为。将含氟组分连接到PMMA链端,利用旋涂成膜方法构筑了表面能高、含氟量低的非平衡态表面。在达到表面PMMA链松弛温度时,含氟端基开始向表面离析。利用表面单分子层灵敏度的SFG、表面0.5-1nm深度敏感的接触角技术以及近表层(2-10nm)元素组成探测能力的XPS检测了端基氟化的PMMA在0-10nm深度范围内的氟化端基开始富集的温度。这个温度与表面玻璃化转变温度有很大关系。结果发现,最表层PMMA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70℃,远远低于本体PMMA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随深度增加,表面PMMA分子的运动能力逐渐降低。当深度约为9nm时,表面玻璃化转变温度增加到81℃。(3)利用胶束的核-壳受限结构,研究了受限于胶束的表面PMMA分子链的运动行为。在PMMA末端接上甲基丙烯酸-2-全氟辛基乙酯(FMA),通过改变PFMA的长度,构筑了不同受限程度的PMMA为壳、PFMA为核的表面胶束。核磁共振实验发现, PFMA越长,胶束核内PFMA分子链间相互作用越强,分子链间缠结越厉害,胶束越稳定。通过检测表面胶束内分子链开始发生运动的温度,研究了不同受限程度表面PMMA分子链的运动能力。结果发现,形成稳定胶束后,表面PMMA分子链开始运动的温度从未形成胶束时的70℃升高到82℃,说明受限于胶束的表面PMMA分子的运动能力低于表面自由高分子链的运动能力,核内PFMA分子链间相互作用越强,表面PMMA分子链的运动能力越弱。此外,利用原子力显微镜,首次研究了表面胶束在不同温度下的解胶束过程。发现,在低于PMMA本体Tg时,表面胶束内分子链只能发生链段松弛,胶束不能完全解开;温度接近PMMA本体Tg时,表面分子链发生整链松弛,表面胶束完全消失,PFMA在表面有序排列。

二、非晶态高聚物的瑞利—布里渊散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非晶态高聚物的瑞利—布里渊散射(论文提纲范文)

(1)钼酸锌纳米片的制备及其非线性光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非线性光学
        1.1.1 非线性光学简介
        1.1.2 非线性光学基础理论
    1.2 非线性光学材料
        1.2.1 非线性光学材料分类
        1.2.2 非线性光学材料的研究进展
    1.3 钼酸锌的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2章 实验研究方法
    2.1 实验药品及仪器设备
        2.1.1 实验药品
        2.1.2 实验仪器及表征设备
    2.2 表征分析仪器及其原理
        2.2.1 扫描电子显微镜
        2.2.2 X射线衍射分析仪
        2.2.3 透射电子显微镜
        2.2.4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仪
    2.3 实验样品制备方法
    2.4 Z–扫描测试装置及其原理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钼酸锌纳米片的制备及表征
    3.1 氧化钼纳米棒的制备
    3.2 钼酸锌纳米片的制备探索
        3.2.1 水醇比对合成钼酸锌纳米片的影响
        3.2.2 温度对合成钼酸锌纳米片的影响
        3.2.3 乙酸锌添加质量对合成钼酸锌纳米片的影响
        3.2.4 退火温度对合成钼酸锌纳米片的影响
    3.3 钼酸锌纳米片表征
        3.3.1 钼酸锌纳米片的形貌及结构
        3.3.2 钼酸锌纳米片的光致发光性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钼酸锌纳米片的非线性光学性能研究
    4.1 (Zn_3[Mo_2O_9])/PMMA的制备
    4.2 (Zn_3[Mo_2O_9])/PMMA的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的测量
    4.3 (Zn_3[Mo_2O_9])/PMMA的非线性测试
        4.3.1 非线性测试实验装置
        4.3.2 非线性吸收性能测试
    4.4 (Zn_3[Mo_2O_9])/PMMA的非线性测量结果分析
    4.5 (Zn_3[Mo_2O_9])/PMMA的非线性吸收机制分析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分相釉及其结构呈色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分相釉概述
        1.2.1 相及分相
        1.2.2 釉的作用与特性
        1.2.3 分相釉
    1.3 玻璃体分相的热力学、动力学分析及结晶化学观点
        1.3.1 分相热力学
        1.3.2 分相动力学
        1.3.3 分相的结晶化学观点
    1.4 分相结构呈色概述
        1.4.1 结构色的来源
        1.4.2 结构色的特点
        1.4.3 结构色的性质
    1.5 分相结构呈色的研究现状
        1.5.1 玻璃体的分相结构呈色
        1.5.2 陶瓷釉的分相结构呈色
    1.6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1.6.1 研究意义
        1.6.2 研究内容
2 实验原理、方法及工艺
    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2 实验原理及方法
        2.2.1 实验原理
        2.2.2 实验方法
    2.3 釉料制备工艺过程
        2.3.1 釉浆的制备
        2.3.2 坯体预处理
        2.3.3 施釉及烧成
        2.3.4 试样的制备
    2.4 测试分析
        2.4.1 物理表观测试
        2.4.2 物相分析
        2.4.3 显微结构分析
        2.4.4 差热分析
        2.4.5 红外光谱分析
        2.4.6 光学显微分析
3 熔析-分相乳浊釉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过程
        3.2.1 配方设计
        3.2.2 烧成工艺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基础组成与釉面呈色的关系
        3.3.2 烧成制度对釉面呈色的影响
        3.3.3 B2O3/P2O5对釉层显微结构的影响
        3.3.4 分相促进剂的作用与微相功能转换
    3.4 釉层乳浊的机理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氧化铁着色分相釉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过程
        4.2.1 配方设计
        4.2.2 烧成工艺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基础组成与釉面呈色的关系
        4.3.2 烧成温度对釉面呈色的影响
        4.3.3 显微结构与釉面呈色的关系
        4.3.4 氧化铁在釉层中的分布分析
    4.4 铁系色釉的呈色机理分析
    4.5 分相液滴呈色的光学原理
    4.6 本章小结
5 铜、氧化铜着色分相釉的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过程
        5.2.1 配方设计
        5.2.2 烧成工艺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基础组成对釉面呈色的影响
        5.3.2 基础组成对釉层显微结构的影响
        5.3.3 着色剂含量对釉面呈色及显微结构的影响
        5.3.4 Ca_3(PO_4)_2含量对釉面呈色及显微结构的影响
        5.3.5 烧成制度对釉面呈色及显微结构的影响
        5.3.6 铜系色釉的呈色机理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铁矿渣着色分相花釉的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过程
    6.3 结果与讨论
        6.3.1 铁矿渣加入量和烧成温度与釉面的关系
        6.3.2 烧成温度对釉面的影响
        6.3.3 铁矿渣加入量对釉面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7 分相釉着色机理分析
    7.1 磷、硼助剂的分相机理
    7.2 分相结构呈色机理
        7.2.1 光子晶体结构呈色
        7.2.2 散射呈色
        7.2.3 分相结构呈色
    7.3 本章小结
8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利

(3)Ni/C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碳材料概述
        1.1.1 碳材料的结构
        1.1.2 碳材料的性质
    1.2 金属/碳复合材料
        1.2.1 金属/碳复合材料概述
        1.2.2 金属/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1.2.3 金属/炭复合材料的结构与电化学性能
        1.2.4 金属/碳复合材料的应用
    1.3 超级电容器
        1.3.1 超级电容器概述
        1.3.2 超级电容器的分类及工作原理
        1.3.3 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
    1.4 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1.4.1 选题意义
        1.4.2 论文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药品和表征方法
    2.1 实验药品和设备
        2.1.1 实验药品
        2.1.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2 材料表征手段
        2.2.1 X射线(XRD)分析
        2.2.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2.3 傅立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分析
        2.2.4 热重-差热分析
        2.2.5 循环伏安(CV)分析
        2.2.6 电化学阻抗(EIS)分析
第3章 纤维素水热法合成碳材料
    3.1 纤维素水热法合成碳材料概述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步骤
        3.2.2 电极的制备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反应温度的影响
        3.3.2 反应时间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Ni/C复合材料的制备
    4.1 概述
    4.2 实验部分
        4.2.1 Ni/C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4.2.2 电极的制备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物相分析
        4.3.2 结构分析
        4.3.3 形貌分析
        4.3.4 电化学性能分析
        4.3.5 热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4)拉曼光谱技术在聚合物研究中的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拉曼光谱的理论基础[41~48]
    1.1拉曼效应及拉曼位移
    1.2拉曼光谱仪
2拉曼光谱技术
    2.1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
    2.2共焦显微拉曼光谱技术
    2.3拉曼Mapping成像技术
    2.4针尖增强拉曼光谱技术
    2.5共振散射拉曼光谱技术
3拉曼光谱在高分子科学领域中的应用
    3.1拉曼光谱法研究聚合物链的构象结构
    3.2拉曼光谱法研究聚合物玻璃化转变和结晶
    3.3拉曼光谱法研究聚合物的扩散界面
    3.4拉曼光谱法研究聚合物共混体系的相态结构及其高分子多相体系的相容性
    3.5拉曼光谱法研究聚合物溶液的相转变
4总结

(6)聚苯乙烯薄膜松弛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聚合物薄膜玻璃化转变行为的研究方法
        1.2.1 研究高分子薄膜体积的温度依赖性
        (1) 椭圆偏振光谱仪法
        (2) X 射线反射法
        (3) 正电子湮灭光谱(PALS)法
        (4) Brillouin (BLS)散射法
        (5) 荧光光谱法
        1.2.2 研究高分子薄膜链段松弛动力学的温度依赖性
        (1) 介电松弛谱法
        (2) 二阶谐波(SHG)法
        1.2.3 研究高分子薄膜力学性能的温度依赖性
        (1) 扫描探针显微镜(SPM)法
        (2) 去润湿(dewetting)动力学法
    1.3 影响聚合物薄膜玻璃化转变行为的影响因素
        1.3.1 基底对薄膜分子链运动行为的影响
        1.3.2 残余应力对聚合物薄膜分子链运动行为的影响
        1.3.2.1 残余应力的形成过程
        1.3.2.2 残余应力对聚合物薄膜玻璃化转变行为的影响
        1.3.2.3 残余应力的测量
        1.3.3 其它相关因素
    1.4 课题提出
第二章 椭圆偏振光谱仪研究不同成膜方式制备的聚苯乙烯薄膜的玻璃化转变行为
    2.1 实验部分
        2.1.1 原料与试剂
        2.1.2 样品的制备
        2.1.3 椭圆偏振光谱仪测量薄膜厚度及玻璃化转变温度的原理
        2.1.4 聚苯乙烯薄膜的性能表征
    2.2 结果与讨论
        2.2.1 聚苯乙烯薄膜的表面形貌分析
        2.2.2 残留溶剂对薄膜体积膨胀的影响
        2.2.3 成膜方式对聚苯乙烯薄膜玻璃化转变温度的影响
        2.2.4 分子量对聚苯乙烯薄膜玻璃化转变温度的影响
        2.2.5 旋涂转速对聚苯乙烯旋涂膜玻璃化转变温度的影响
        2.2.6 成膜溶剂对聚苯乙烯旋涂膜玻璃化转变温度的影响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聚苯乙烯薄膜松弛动力学的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原料与试剂
        3.1.2 样品制备
        3.1.3 聚苯乙烯薄膜的性能表征
    3.2 结果与讨论
        3.2.1 热处理对聚苯乙烯薄膜松弛行为的影响
        3.2.2 聚苯乙烯薄膜松弛动力学的厚度依赖性
    3.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基于芴的线型共轭齐聚物光物理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有机光电材料研究进展
        1.2.1 小分子光电材料
        1.2.2 聚合物光电材料
    1.3 基于芴类、吩噻嗪类的有机齐聚物光电材料
        1.3.1 基于芴类的有机齐聚物光电材料
        1.3.2 基于吩噻嗪类有机齐聚物光电材料
    1.4 本文主要内容
第二章 芴—吩噻嗪齐聚物的线性光物理性质
    2.1 稳态吸收
        2.1.1 稳态吸收实验装置
        2.1.2 稳态吸收谱
    2.2 稳态发射
        2.2.1 稳态发射实验装置
        2.2.2 稳态发射谱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芴—吩噻嗪齐聚物的激发态动力学
    3.1 分子激发态动力学
        3.1.1 分子激发态的单重态与三重态
        3.1.2 分子激发态的弛豫
    3.2 瞬态吸收
        3.2.1 飞秒激光光源
        3.2.2 瞬态吸收实验装置
        3.2.3 瞬态吸收谱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量化计算
    4.1 分子几何构型优化、HOMO 及 LUMO 分布、偶极矩
    4.2 模拟吸收光谱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芴—吩噻嗪齐聚物的非线性光物理性质
    5.1 双光子荧光
        5.1.1 双光子荧光实验装置
        5.1.2 双光子荧光谱
    5.2 Z–扫描技术
        5.2.1 Z–扫描实验装置
        5.2.2 Z–扫描曲线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硅表面图案化银微纳米结构的制备及其表面增强拉曼性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简写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简介
        1.1.1 纳米材料的基本效应
        1.1.2 纳米材料的物理化学特性
    1.2 金属纳米材料的概述
        1.2.1 金属纳米材料的光学特性
        1.2.2 金属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
        1.2.3 金属纳米材料的应用
    1.3 表面增强拉曼简介
        1.3.1 拉曼散射的发展简述
        1.3.2 表面增强拉曼的发展概述
    1.4 研究内容及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图案化多孔硅和银微纳米结构的制备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仪器和试剂
        2.2.2 实验步骤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图案化多孔硅纳米洞结构的表征与讨论
        2.3.2 硅基表面图案化银微纳米结构的表征及讨论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R6G分子在图案化银微纳米结构上的SERS效应的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仪器和试剂
        3.2.2 实验步骤
    3.3 结果与讨论
        3.3.1 R6G在AgNCs/PSi-NH基底上的SERS效应的测定
        3.3.2 不同浓度的R6G在AgNCs/PSi-NH基底上的SERS效应
        3.3.3 AgNCs/PSi-NH基底与Ag/PSi基底的SERS效应的对比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及待发表论文
致谢

(9)铋层状Bi1.95La1.05TiNbO9铁电陶瓷的光学与电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三阶非线性光学材料研究进展
        1.1.1 铋系层非线性光学材料的研究进展
    1.2 铋系层铁电材料概述
        1.2.1 铋层状铁电晶体结构
    1.3 铋系层铁电陶瓷掺杂改性性能优化研究进展
        1.3.1 A 位取代或掺杂改性
        1.3.2 B 位取代或掺杂改性
        1.3.3 A B 位掺杂改性
    1.4 铋系层钙钛矿结构铁电陶瓷粉体的制备方法
        1.4.1 铁电陶瓷粉体的物理制备方法
        1.4.2 铁电陶瓷粉体的化学制备方法
    1.5 BLTN 铁电陶瓷薄膜的制备
        1.5.1 溅射法
        1.5.2 分子束外延
        1.5.3 金属有机化合物气相沉积法[75](MOCVD)
        1.5.4 金属有机热分解法(MOD)
        1.5.5 溶胶-凝胶法
        1.5.6 真空蒸发
        1.5.7 喷雾热解法(Spray Pyrolysis)
        1.5.8 脉冲激光沉积法(PLD)
    1.6 本论文研究目标、思路、主要内容及意义
        1.6.1 研究目标
        1.6.2 研究思路
        1.6.3 主要内容
        1.6.4 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Bi_(1.95)La_(1.05)TINBO_9 薄膜的光学性能的研究和表征
    2.1 引言
    2.2 非线性光学概述
        2.2.1 三阶非线性基本原理
        2.2.2 非线性光学的应用和发展
    2.3 单光束纵向Z 扫描技术
        2.3.1 Z 扫描技术的原理
        2.3.2 Z 扫描技术的理论计算
        2.3.3 非线性折射率n_2 的计算
        2.3.4 非线性吸收系数β的计算
        2.3.5 三阶非线性极化率χ~((3))的计算
    2.4 Bi_(1.95)La_(1.05)TINBO_9 铁电薄膜的制备
    2.5 样品的表征手段
        2.5.1 X 射线衍射仪(XRD)
        2.5.2 拉曼光谱仪(Raman, Renishaw1000)
        2.5.3 原子力显微镜(AFM)
        2.5.4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5.5 紫外-近红外分光光度计
        2.5.6 锁模Nd:YAG(Continuum PY61-10)激光器
    2.6 结果与讨论
        2.6.1 Bi_(1.95)La_(1.05)TiNbO_9 铁电薄膜的XRD 分析
        2.6.2 Bi_(1.95)La_(1.05)TiNbO_9 铁电薄膜的拉曼谱
        2.6.3 Bi_(1.95)La_(1.05)TiNbO_9 铁电薄膜的表面形貌和断面
        2.6.4 Bi_(1.95)La_(1.05)TiNbO_9 铁电薄膜的透过谱
        2.6.5 BLTN45 的Z 扫描曲线
    2.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Bi_(1.95)La_(1.05)TINBO_9 薄膜在铂金衬底上的制备、光致发光和铁电性能的研究
    3.1 引言
    3.2 光致发光
    3.3 铋层状结构材料的铁电性
        3.3.1 极化反转与电滞回线
    3.4 铂金衬底上Bi_(1.95)La_(1.05)TINBO_9 铁电薄膜的制备
    3.5 样品的表征手段
        3.5.1 X 射线衍射仪(XRD)
        3.5.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3.5.3 荧光光谱仪
        3.5.4 铁电测试仪
    3.6 Bi_(1.95)La_(1.05)TINBO_9 薄膜的结构分析
        3.6.1 退火温度对BLTN 薄膜的影响
        3.6.2 退火温度对BLTN 薄膜拉曼谱的影响
    3.7 Bi_(1.95)La_(1.05)TINBO_9 薄膜的形貌分析
    3.8 光致发光性分析
    3.9 铁电性分析
        3.9.1 不同退火温度的电滞回线
        3.9.2 750 oC 下退火的不同电场的电滞回线
    3.10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工作总结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的目录
致谢

(10)和频振动光谱(SFG)研究高分子表面松弛行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高分子表面的松弛以及转变行为
    1.2 聚合物表面分子松弛行为的研究方法
        1.2.1 研究高分子薄膜密度随温度的变化
        (1) 椭圆偏振仪(Ellipsometry)
        (2) 布里渊光散射(Brillouin Light Scatter,BLS)
        (3) 荧光分子探针法
        1.2.2 测量表面粘弹性质变化
        (1) 扫描探针显微镜(SPM)
        (2) 纳米粒子包埋法(Nanoparticles Embedding)
        (3) 表面粗糙度的变化(表面去图案化)
        1.2.3 直接测量高分子表面分子结构变化
        (1)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2) 双折射技术(Birefringence)
        (3) 近边X 射线吸收精细结构谱(Near-edge X-ray adsorption fine structur(NEXAFS))
        (4) 和频振动光谱技术(sum frequency generation spectrometer,SFG)
        1.2.4 其他方法
    1.3 影响聚合物表面分子运动活性的因素
        1.3.1 影响聚合物表面分子运动能力的链结构因素
        1.3.2 影响聚合物表面分子运动能力的非链结构因素
    1.4 高分子表面分子链运动的理论模型
    1.5 展望
    1.6 表面敏感和频振动光谱(Surface sensitive Sum Frequency Generation Spectroscopy, SFG)在聚合物研究中的应用
        1.6.1 和频振动光谱的诞生
        1.6.2 和频振动光谱的基本原理
        1.6.2.1 和频振动过程的产生
        1.6.2.2 和频振动光谱的表界面敏感性
        1.6.2.3 和频振动光谱对表界面分子结构的探测
        1.6.3 和频振动光谱(SFG)在高分子表界面研究中的应用
        1.6.3.1 和频振动光谱研究高分子的富集行为
        1.6.3.2 和频振动光谱研究聚合物/固体包埋界面
        1.6.3.3 和频振动光谱研究聚合物表面吸附行为
        1.6.3.4 频振动光谱研究聚合物表面的环境响应行为
        1.6.3.5 和频振动光谱研究在外场作用下聚合物表面结构的变化
    1.7 课题的提出
第二章 和频振动光谱研究聚苯乙烯表面松弛及玻璃化转变温度
    2.1 实验部分
        2.1.1 样品制备
        2.1.2 聚合物表面结构表征
    2.2 结果与讨论
        2.2.1 不同成膜方式聚苯乙烯(PS)膜的表面结构
        2.2.2 SFG 研究 PS 膜表面玻璃化转变温度
        2.2.3 SFG 研究聚苯乙烯(PS)膜表面结构松弛行为
    2.3 结论
第三章 氟化端基标记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表面玻璃化转变深度依赖性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样品的化学结构
        3.1.2 氟化端基标记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MA-F)的制备
        3.1.3 样品的制备
        3.1.4 含氟聚合物的性能表征
    3.2 结果与讨论
        3.2.1 氟化端基标记 PMMA(MA-F)非平衡态表面结构的构筑及方案可行性探索
        3.2.2 PMMA 表面玻璃化转变深度分布的研究
        (1) 表面准分子层PMMA 玻璃化转变温度的测量
        (2) 表面0.5-1nm 深度PMMA 的玻璃化转变温度
        (3) 近表层PMMA 的玻璃化转变温度(4.5-10nm)
    3.3 小结
第四章 受限于胶束内的表面PMMA 分子松弛行为的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原料与试剂
        4.1.2 样品的制备
        4.1.3 溶液中含氟聚合物胶束稳定性的表征
        4.1.4 含氟聚合物薄膜表面以及本体结构的表征
    4.2 结果与讨论
        4.2.1 氟化共聚物在溶液中的胶束化行为
        4.2.2 PMMA-ec-PFMA 薄膜表面胶束的形成与构建
        4.2.3 受限于胶束内的表面PMMA 分子链运动行为的研究
        (1) 接触角法研究表面PMMA 分子的运动行为
        (2) 和频振动光谱(SFG)研究PMMA 表面分子运动
        4.2.4 AFM 原位研究受限于胶束内的PMMA 表面分子运动
    4.3 小结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非晶态高聚物的瑞利—布里渊散射(论文参考文献)

  • [1]钼酸锌纳米片的制备及其非线性光学特性研究[D]. 张坤.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9(08)
  • [2]分相釉及其结构呈色的研究[D]. 杨长安. 陕西科技大学, 2016(01)
  • [3]Ni/C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的研究[D]. 刘金龙. 太原理工大学, 2014(02)
  • [4]拉曼光谱技术在聚合物研究中的应用进展[J]. 胡成龙,陈韶云,陈建,张卫红,陈旭东. 高分子通报, 2014(03)
  • [5]2013年度力学科学处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和地区科学基金资助情况介绍[J]. 詹世革,张攀峰,王立峰,许向红. 力学学报, 2013(05)
  • [6]聚苯乙烯薄膜松弛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 李雪华. 浙江理工大学, 2013(03)
  • [7]基于芴的线型共轭齐聚物光物理性质研究[D]. 于国伟. 吉林大学, 2013(08)
  • [8]硅表面图案化银微纳米结构的制备及其表面增强拉曼性质的研究[D]. 贾雪梅. 南京大学, 2012(11)
  • [9]铋层状Bi1.95La1.05TiNbO9铁电陶瓷的光学与电学性能研究[D]. 霍濯宇. 河南大学, 2011(08)
  • [10]和频振动光谱(SFG)研究高分子表面松弛行为[D]. 左彪. 浙江理工大学, 2011(07)

标签:;  ;  ;  ;  ;  

非晶聚合物的瑞利-布里渊散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