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铁路使用的冷藏列车

苏联铁路使用的冷藏列车

一、苏联铁路采用的冷藏列车(论文文献综述)

赵国柱[1](2016)在《俄罗斯铁路机动系统研制与作战使用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铁路机动发射是确保陆基战略导弹武器系统作战能力,应对高侦察力、高精度武器打击的有效方式之一。俄罗斯对战略导弹铁路机动发射系统开展过深入的系统工程研究,于苏联时期研制的SS-24战略导弹铁路机动发射系统"莫洛杰茨"成功投入作战部署,后由于美俄《第二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要求,而于2005年全部退役并销毁。2012年底,俄罗斯重启铁路机动系统的研制,由莫斯科热工技术研究所牵头研制新型铁

刘进军[2](2014)在《核弹列车上的“手术刀”》文中提出美国"锁眼-11"号照相侦察卫星在太空叱咤风云,被美国列为最高机密。苏联想尽一切方法甚至派遣间谍也没得到"锁眼-11"号的秘密。想不到一位浪漫的美国年轻人改变了一切。1955年,威廉·康派尔斯出生在美国芝加哥市东南部。1977年,美国中央情报局招聘职员。他一头长发,举止高雅,聪明热情,立即受聘,成为中央情报局24小时运营中心的操作员。在情报大楼第7层,康派尔斯的主要工作是盯着卫星接收机和打印机,接收从"KH-11"号照相侦察卫星下传的照片和各情报机构发来的报告。他每天510

沈悦[3](2014)在《东省铁路研究(1897-1913)》文中研究表明东省铁路是沙皇俄国与清政府签订《中俄密约》后,在中国东北地区修筑和经营的一条铁路。关于东省铁路初建时期的历史,特别是铁路勘测和施工过程,以及铁路早期运营情况,在我国学术界尚鲜见系统研究。本论文使用独有的俄文史料文献,具体研究了1897年到1913年东省铁路初建时期的状况。重点研究铁路的勘测和建设情况、铁路正式通车十年内的运营情况,以及铁路附属地管理情况。力求尽可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当时的历史。

陈政[4](2013)在《我国铁路运输业产业创新系统模式及创新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该产业的发展水平与国民经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联系。铁路运输作为交通运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迅速、便利、经济、环保、安全、运量大、运输成本低、连续性强等优势,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动脉。我国铁路从无到有,从国外引进到自主研发,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在中国铁路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技术发展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等因素对中国铁路的发展道路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铁路自从在中国大地上出现以后,就同中国近现代经济、政治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走过了一段长期艰难曲折的道路。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铁路揭开了新的一页,发展速度大大提升,技术创新层出不穷。在经历蒸汽机时代、内燃机和柴油机时代、低速电气化时代后,走向高速铁路时代。2008年8月1日,在北京奥运会前夕,最高运营时速达到350km的京津城际铁路正式投入运营,标志着我国进入高速铁路发展时代,随后武广高铁、郑西高铁、沪宁城际等相继投入运营,预示着高速铁路发展春天的到来。目前,我国的高速铁路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列车时速突破300km/h大关,正向着更高、更快、更强的目标前进。简言之,高速铁路是在我国运输供需矛盾紧张的情况下运用而生的,其快速发展离不开行业创新技术的发展。本文用产业创新系统模式和历史友好模式来系统研究铁路行业的发展,描绘我国铁路运输业的产业创新系统,分析我国铁路运输业创新影响因素之所在。通过回顾中国铁路技术发展的历史,找到影响中国铁路技术发展的关键事件,通过情景分析得出这些关键事件之间潜在的逻辑关系,建立一个中国铁路运输业技术发展的历史友好模型的理论模型,总结出中国铁路技术发展的主要模式,从而为以后铁路技术发展指导方向,为今后我国铁路运输业的规划提供理论参考。

许飞,柯锐[5](2013)在《重披战袍的俄罗斯核弹列车》文中认为藏身于庞大的铁路网、运载着具有精确打击能力的SS-24战略导弹的核弹列车令北约深感恐惧,因此它得到了一个响亮的名字——"手术刀"。然而2005年随着该导弹的退役,俄罗斯也失去了这种"恐怖核弹列车"。面对美国的"单边主义"表演、北约东扩等外部压力,随着俄罗斯经济的不断复苏,这个不甘于人后的民族,在普京总统的领导下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来

陶磊[6](2012)在《山区高速铁路通过能力计算相关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对铁路运输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目前山区铁路的技术标准较低,设备简陋,运行速度慢,这与山区日益增长的旅客运输和货物运输形成强烈的冲突。山区资源丰富,盛产各类易腐货物,该类货物对运输生产的时效性要求较高,需用特殊的运输组织方式来组织运输。在这种情况下,若通过既有线提速来改变现状,无论从经济上和技术上难度都很大,修建山区高速铁路已迫在眉睫。山区高速铁路有其特有的运输组织模式,其发展过程可能是从以货运为主逐渐过渡到以客运为主。在这种背景下,本文的工作和研究结论主要有以下几点:(1)分析总结了“全高速”、“高中速”、“高中低速”三种模式下的高速铁路区间通过能力计算方法;在“客货混跑”模式下,提出了以客运为主和以货运为主两种不同模式下的通过能力计算方法。(2)在以货运为主的通过能力计算中,对单列旅客列车不停站、单列旅客列车停站及多列旅客列车的扣除系数进行了分析。对比旅客列车成组铺画和不成组铺画的扣除系数,得到成组铺画与不成组铺画在不同的成组铺画比例γ、成组列车列数k、修正系数φ下的扣除系数差值。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定义以货运为主的铁路是指货物列车开行数量为40对以上,且年客货运量达到2000万吨以上的双线铁路。(3)在以客运为主的通过能力计算中,详细分析了“全高速”模式下停站高速列车扣除系数和“高中速”混跑模式下中速列车扣除系数。对影响扣除系数的列车间隔时间、停站时间、停站次数、区段长度、速度差等因素作了大量的研究,得到的结论主要有以下几点:1)中、低速列车扣除系数随着停站时间、停站次数、区段长度、速度差的增大而增大。在停站时间充足的情况下,建议在此时间段内尽量多开行高速直通列车。区段长度和速度差对扣除系数有较大影响,区段长度最好不要超过100km,相对于高速列车速差太大的低速列车应少量开行。2)在高速列车间开行多列中(低)速列车都有这规律:中(低)速列车成组开行数量在0-15列之间时,扣除系数下降速度很快;当其数量达到15列以上之后,扣除系数都趋于平缓,其值变化不大。在此规律下,建议在中(低)速列车开行量在15列以下时,应集中或成组开行。3)在高速列车间开行多列中、低速列车时,可按高速列车间开行多列低速列车的公式计算其扣除系数,其中的中速列车可按低速列车简化处理。(4)提出以“客车化”的始发直达列车来运输易腐货物,并对不同速度列车组合下的扣除系数进行了分析。提出四种列车开行模式,计算出每种模式下的通过能力。在对通过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在货物列车开行10、20、30列的情况下,推荐旅客列车间开行的货物列车数。

А.П.ДЮБКО,李先全[7](2010)在《前苏联铁路冷藏车》文中提出介绍前苏联铁路加冰冷藏车、机械冷藏车组、单节式机械冷藏车及保温车的研制、生产和发展历程。

刘广海[8](2007)在《冷藏运输能耗分析与装备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全球变暖日益加剧,能源日趋紧张的今天,冷链物流、尤其是冷藏运输节能问题愈发显得重要。在此前提下,如何达到既保证食品品质安全要求,又实现节能环保已成为冷藏运输行业发展的核心问题,而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对冷藏链中冷藏运输能耗状况全面分析的基础之上。本文针对上述问题,通过调查统计、建模分析、试验研究等方法,掌握能耗规律并提出相应措施;在此基础上,就冷藏运输装备进行节能优化设计。主要工作如下:一、冷藏运输及其能耗状况的调查分析通过文献检索、会议交流、座谈、现场考察、问卷调查等形式,全面掌握国内外冷藏运输现状及其装备发展与趋势。其中,着重考察国内铁路冷藏运输装备发展、运用状况及能耗水平,分析冷藏运输能耗特点。分析表明,在全球范围内,易腐食品产销量均逐年上升,食品贮运压力巨大。由于冷链的不完善,运输装备陈旧,目前我国冷藏运输能耗水平高,食品品质难以保证。上述问题的解决必须从改进管理制度、提高操作技术以及优化运输设备等多方面入手,掌握冷藏运输能耗变化规律是其中的基础工作。二、冷藏运输能耗分析在参考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地建立冷藏运输能耗分析模型。模型采用热平衡法为手段,包括气象模型、围护结构热平衡模型(外表面热平衡模型、壁体传热模型、内表面热平衡模型)、车内空气热平衡模型、制冷系统性能模型等模块。其中,建立我国冷藏运输专用气象模型,建立并完善了冷藏运输装备外表面热平衡模型,将反应系数法引入冷藏运输装备传热问题,并对冷藏运输过程中的空气渗透机理进行初步的理论研究与试验分析。通过模型的联立求解、迭代计算,能够精确掌握冷藏运输过程中能耗的动态变化规律,为节能设计和操作提供良好的分析平台。其可靠性已通过ANSI/ASHRAEStandard 140-2004标准的验证。此外,设计冷藏运输技术条件综合仿真试验台,并优化其性能指标参数。利用所建冷藏运输能耗分析模型和试验台,对货物品类、运输季节、车外温度辐射状况、车辆运行速度、食品呼吸热、漏气率、漏热率、是否预冷、具体控制策略(如通风措施、包装堆码方式、冷藏运输装备气流组织方式、装卸时间)等众多因素对能耗的影响逐一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节能策略。三、冷藏运输装备节能优化设计在调查、计算、试验的基础上,就冷藏运输装备进行节能优化设计。其中,对B10型铁路机械冷藏车气流组织进行改进:对车厢出风口位置进行选择,对风道变径进行优化。此外,还对大门空气幕的设立、发泡工艺的改进、下送上回送风方式的采用、新型制冷机组的选择、空气-空气换热器在通风中的应用等节能技术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卢士勋[9](2003)在《我国铁路、水路及集装箱冷藏运输的发展概况》文中研究说明 近年,随着我们经济的快速发展,食品工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食品工业发展的重要标志是鲜、活食品供应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而食品质量的提高又源于我国制冷技术的进步和冷藏运输技术、食品贮藏技术的应用与普及。近而,食品贮藏与运输技术的进步又推动了食品的扩大生产、销售和食品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开发。食品冷藏运输技术是将食品,特别是易腐食品从一个地方通过科学的手段和特殊的运输工具在特别的运输条件下迅速完好地把食品运送到另一个地方的专门技术。科学的食品冷藏运输对食品资源的开发利用,

杨安立[10](1999)在《回眸二十年 展望新世纪——2010年的中国铁路机车车辆》文中提出全面评述了国内、外机车车辆发展水平和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阐释了我国机车车辆工业的奋斗目标

二、苏联铁路采用的冷藏列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苏联铁路采用的冷藏列车(论文提纲范文)

(1)俄罗斯铁路机动系统研制与作战使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制历程
二、典型研制试验
    1. 变长度头罩展开试验
    2. 防雷电与抗核爆空气冲击波作用试验
    3. 铁路路基承载试验
    4. 运输试验
三、列车编组
四、作战使用
    1. 阵地部署
    2. 发射流程
五、结束语

(3)东省铁路研究(1897-1913)(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意义
    二、本课题的研究状况
    三、原始资料分析
    四、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五、论文的创新
    六、论文的难点与不足
第1章 东省铁路的建设
    1.1 东省铁路的勘测
        1.1.1 勘测准备
        1.1.2 各地段的勘测
        1.1.3 铁路干线东端走向的确定
        1.1.4 勘测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1.2 东省铁路的施工
        1.2.1 筑路工区的划分
        1.2.2 施工计划与技术规程
        1.2.3 施工准备
        1.2.4 工程局迁至哈尔滨
        1.2.5 主要工区施工进展
        1.2.6 主要桥梁的建造
    1.3 铁路枢纽哈尔滨的建设
        1.3.1 老哈尔滨的建设
        1.3.2 埠头区的建设
        1.3.3 新市街的建设
    1.4 大连市和大连港的建设
        1.4.1 商港位置的选择
        1.4.2 市区和港口的建设
        1.4.3 东省铁路公司海运局的设立
    1.5 义和团运动与筑路中断
        1.5.1 义和团运动前的施工进展
        1.5.2 沿线义和团的抗俄斗争
    1.6 小结
第2章 东省铁路的运营
    2.1 东省铁路移交
        2.1.1 东省铁路管理局
        2.1.2 东省铁路管理局的任务
        2.1.3 东省铁路投入运营
    2.2 日俄战争时期的东省铁路
        2.2.1 日俄战争时期东省铁路的作用
        2.2.2 铁路状态与军需协调
        2.2.3 8 月 20 日前的东省铁路
        2.2.4 撤离辽阳期间的东省铁路南部支线
        2.2.5 1904 年末的东省铁路
        2.2.6 奉天战役前后的东省铁路
    2.3 日俄战争后东省铁路的运营
        2.3.1 提高运营能力的措施
        2.3.2 财务状况
        2.3.3 货运和客运情况
        2.3.4 邮电通讯情况
        2.3.5 河运情况
        2.3.6 移民情况
    2.4 小结
第3章 东省铁路附属地的管理
    3.1 东省铁路附属地的行政管理
        3.1.1 民政机构
        3.1.2 自治活动
    3.2 东省铁路附属地的司法制度
        3.2.1 法院
        3.2.2 交涉局
    3.3 东省铁路附属地的保卫机制
        3.3.1 铁路护路部队
        3.3.2 外阿穆尔铁路旅
        3.3.3 警察
    3.4 东省铁路附属地的文化卫生
        3.4.1 教育
        3.4.2 宗教
        3.4.3 卫生
    3.5 东省铁路公司同中方签署合同与协定的执行情况
        3.5.1 地亩征用合同
        3.5.2 森林租让合同
        3.5.3 煤斤开采合同
        3.5.4 电报合同
        3.5.5 邮政合同
        3.5.6 税关协定
    3.6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相关条约与合同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我国铁路运输业产业创新系统模式及创新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行业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框架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研究框架
    1.3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评述
    2.1 产业创新系统
        2.1.1 产业创新系统的定义与概念
        2.1.2 产业创新系统框架
        2.1.3 产业创新系统的引申含义
    2.2 历史友好模型
        2.2.1 历史友好模型概念界定
        2.2.2 理论基础
    2.3 研究的进展与评述
        2.3.1 研究方法的应用进展
        2.3.2 铁路运输业产业创新研究进展
第三章 中国铁路关键技术发展评价
    3.1 蒸汽机车时代
        3.1.1 建国前中国蒸汽机车的技术发展
        3.1.2 新中国成立后蒸汽机车的技术发展
        3.1.3 小结
    3.2 柴油机与内燃机车时代
        3.2.1 以增压技术为基础的柴油机技术
        3.2.2 以液力变矩器技术为基础的液力传动系统
        3.2.3 以牵引电机组技术为基础的电传动系统
        3.2.4 以集成电子器件为基础的列车运行控制技术
        3.2.5 常规客车转向架技术
        3.2.6 基于低顾客满意度的铁路运输服务提供
        3.2.7 小结
    3.3 电力机车时代
        3.3.1 以整流器技术基础的电传动装置
        3.3.2 以大功率可控硅技术为基础的牵引电动机技术
        3.3.3 以牵引变压器技术为基础的牵引变电所
        3.3.4 基于牵引电气化的铁道牵引供电系统
        3.3.5 以电子励磁技术为基础的列车运行控制技术
        3.3.6 准高速客车转向架技术
        3.3.7 基于一般顾客满意度的铁路运输服务提供
        3.3.8 小结
    3.4 高速铁路时代
        3.4.1 以大功率可控硅技术为基础的牵引电动机技术
        3.4.2 以斯科特牵引变压器自主技术为基础的牵引变电所
        3.4.3 以无缝钢轨焊接技术为基础的无砟轨道
        3.4.4 以通信为基础的列车运行控制系统
        3.4.5 高速客车转向架技术
        3.4.6 基于高顾客满意度的铁路运输服务提供
        3.4.7 小结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铁路运输业创新影响因素分析
    4.1 知识技术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4.1.1 知识层面
        4.1.2 技术层面
    4.2 经济主体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4.2.1 我国铁路建设现状
        4.2.2 铁路企业的活力
        4.2.3 组织类型
        4.2.4 出口活动
    4.3 体制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4.3.1 国家政策
        4.3.2 铁路企业规模
        4.3.3 企业研发
    4.4 环境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4.4.1 研发合作环境
        4.4.2 服务环境
        4.4.3 大气环境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铁路运输业产业创新系统研究
    5.1 产业知识与技术
    5.2 产业主体与网络
    5.3 产业体制与机制
    5.4 产业创新系统模式
    5.5 产业动力机制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主要内容
    6.2 建议
        6.2.1 技术创新方面
        6.2.2 技术扩散方面
        6.2.3 体制改革方面
    6.3 下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5)重披战袍的俄罗斯核弹列车(论文提纲范文)

核弹列车的前世今生
核弹列车战技术性能
俄罗斯因何重启核弹列车

(6)山区高速铁路通过能力计算相关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铁路通过能力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分析
    2.1 基本概念
        2.1.1 铁路通过能力的概念
        2.1.2 铁路区间通过能力的概念
    2.2 传统铁路区间通过能力计算方法
        2.2.1 平行运行图区间通过能力计算方法
        2.2.2 非平行运行图区间通过能力计算方法
    2.3 高速铁路区间通过能力计算方法
        2.3.1 高速铁路区间通过能力的影响因素
        2.3.2 全高速平行运行图通过能力计算
        2.3.3 全高速非平行运行图通过能力计算
        2.3.4 多种速度列车混跑通过能力计算
        2.3.5 客货混跑通过能力计算
    2.4 小结
第3章 以货运为主的铁路区间通过能力计算
    3.1 单列旅客列车不停站情况下扣除系数分析
        3.1.1 单列旅客列车影响区
        3.1.2 单列旅客列车扣除系数分析
    3.2 单列旅客列车停站情况下扣除系数分析
    3.3 多列旅客列车扣除系数分析
        3.3.1 客车间隔与旅客列车组类型
        3.3.2 多列旅客列车扣除系数取值
    3.4 旅客列车成组铺画时扣除系数分析
    3.5 以货运为主的定义
    3.6 小结
第4章 以客运为主的铁路区间通过能力计算
    4.1 “全高速”模式下停站高速列车扣除系数分析
        4.1.1 单列高速列车停站一次扣除系数分析
        4.1.2 单列高速列车停站多次扣除系数分析
    4.2 “高中速”混跑模式下中速列车扣除系数分析
        4.2.1 高速列车间开行一列中速列车
        4.2.2 高速列车间开行多列中速列车
    4.3 不同速度列车组合下扣除系数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易腐货物运输
    5.1 概述
    5.2 易腐货物的概念
    5.3 铁路易腐货物运输现状
    5.4 我国铁路易腐货物的发展对策
    5.5 开行“客车化”的始发直达列车的通过能力研究
        5.5.1 扣除系数分析
        5.5.2 通过能力分析
    5.6 小结
结论
    1. 主要研究结论
    2. 存在的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

(8)冷藏运输能耗分析与装备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冷藏运输及其能耗调查分析
    2.1 国外冷藏运输现状
        2.1.1 全球易腐食品产销统计
        2.1.2 国外冷藏运输的发展与现状
        2.1.3 简要分析
    2.2 我国铁路冷藏运输现状调查与分析
        2.2.1 铁路冷藏运输装备发展
        2.2.2 铁路冷藏运输装备现状
        2.2.3 铁路冷藏运输工具运用状况
        2.2.4 铁路冷藏运输发展分析
    2.3 我国铁路冷藏运输能耗调查与分析
        2.3.1 冷藏运输装备能耗统计
        2.3.2 冷藏运输装备能耗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冷藏运输能耗计算体系的分析与确定
    3.1 能耗计算方法发展与分析
        3.1.1 稳态传热计算时期
        3.1.2 准稳态传热计算时期
        3.1.3 非稳定传热计算时期
        3.1.4 存在问题及分析
    3.2 能耗计算方法的确定
        3.2.1 计算方法的选择
        3.2.2 研究体系的确定
    3.3 能耗计算体系的确定
        3.3.1 外部假设条件
        3.3.2 气象模型
        3.3.3 围护结构外表面热平衡模型
        3.3.4 围护结构传热模型
        3.3.5 围护结构内表面热平衡模型
        3.3.6 制冷系统性能模型
        3.3.7 车内空气热平衡模型
    3.4 小结
第四章 冷藏运输专用气象模型及渗风气流模型
    4.1 冷藏运输专用气象模型
        4.1.1 冷藏运输气象模型数据来源
        4.1.2 冷藏运输外界气温模型
        4.1.3 冷藏运输辐射模型的分析与确定
        4.1.4 冷藏运输辐射模型的计算与分析
        4.1.5 太阳辐射天气状况判断模型
    4.2 渗风气流模型
        4.2.1 空气渗透概念
        4.2.2 冷藏运输装备渗风机理
        4.2.3 简要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冷藏运输装备围护结构热平衡模型
    5.1 冷藏运输装备围护结构外表面热平衡模型
        5.1.1 参数分析
        5.1.2 对流换热系数
        5.1.3 天空温度
        5.1.4 地面温度
        5.1.5 角系数
        5.1.6 外表面热平衡模型的简化
        5.1.7 外表面热平衡模型的计算与分析
    5.2 冷藏运输装备围护结构传热模型
        5.2.1 围护结构传热计算方法分析与选择
        5.2.2 反应系数法
        5.2.3 铁路冷藏车围护结构特性研究
        5.2.4 反应系数的分析与确定
    5.3 小结
第六章 冷藏运输能耗计算与分析
    6.1 热平衡模型的综合计算
    6.2 模型的验证
        6.2.1 太阳辐射的ANSI/ASHRAE Standard验证
        6.2.2 热平衡模型的ANSI/ASHRAE Standard综合验证
    6.3 季节影响
    6.4 辐射影响
    6.5 运行速度影响
    6.6 渗风影响
    6.7 围护结构传热影响
    6.8 食品呼吸热影响
    6.9 内外温差对能耗影响度的试验分析
        6.9.1 试验方案
        6.9.2 试验记录及分析
        6.9.3 节能分析
    6.10 预冷影响
        6.10.1 预冷影响分析
        6.10.2 试验方案
        6.10.3 试验记录及分析
        6.10.4 节能分析
    6.11 其他影响因素
    6.12 香蕉运输综合试验
        6.12.1 试验对象的选择
        6.12.2 试验样品
        6.12.3 试验过程
        6.12.4 试验记录
        6.12.5 试验结果分析
    6.13 能耗分析
    6.14 小结
第七章 冷藏运输装备风道优化设计研究
    7.1 B_(10)铁路冷藏车风道设计计算模型及求解
        7.1.1 设计思路
        7.1.2 设计方法
        7.1.3 设计模型
        7.1.4 模型求解
        7.1.5 边界条件的处理
    7.2 B_(10)铁路冷藏车车厢出风口位置的选择
        7.2.1 设计步骤
        7.2.2 空车条件下车厢送风口均匀分布情况模拟
        7.2.3 重车条件下车厢送风口均匀分布情况模拟
        7.2.4 重车条件下车厢送风口位于车厢后2/3部分情况模拟
        7.2.5 重车条件下车厢送风口位于车厢后1/2部分情况模拟
        7.2.6 重车条件下车厢送风口位于车厢后1/3部分情况模拟
        7.2.7 车厢送风口位置的分析与确定
    7.3 B_(10)铁路冷藏车风道变径设计研究
        7.3.1 无变径条件下风道仿真
        7.3.2 风道变径设计
    7.4 冷藏运输装备其他节能优化设计初探
        7.4.1 大门空气幕的设立
        7.4.2 发泡工艺的改进
        7.4.3 下送上回送风方式的采用
        7.4.4 新型制冷机组的选择
        7.4.5 空气-空气换热器在通风中的应用
    7.5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后续工作
    8.1 结论及创新点
    8.2 后续工作
参考文献
附录 冷藏运输技术条件综合仿真试验台的设计与建设
    F.1 试验台建设的必要性
    F.2 试验台的设计
        F.2.1 冷藏运输单元外部环境的模拟
        F.2.2 冷藏运输单元的模拟
        F.2.3 试验台监测系统
        F.2.4 试验台电气控制
    F.3 试验台性能检测
        F.3.1 测试标准和项目的选择
        F.3.2 外部环境模拟控制单元制冷、制热性能试验
        F.3.3 外部环境模拟控制单元风速模拟试验
        F.3.4 内部冷藏运输单元气密性试验
        F.3.5 内部冷藏运输单元漏热试验
        F.3.6 内部冷藏运输单元制冷性能试验
        F.3.7 内部冷藏运输单元气体成分调节试验
        F.3.8 内部冷藏运输单元其他试验
    F.4 小结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四、苏联铁路采用的冷藏列车(论文参考文献)

  • [1]俄罗斯铁路机动系统研制与作战使用分析[J]. 赵国柱. 中国航天, 2016(10)
  • [2]核弹列车上的“手术刀”[J]. 刘进军. 卫星与网络, 2014(06)
  • [3]东省铁路研究(1897-1913)[D]. 沈悦. 吉林大学, 2014(09)
  • [4]我国铁路运输业产业创新系统模式及创新因素研究[D]. 陈政. 河北工业大学, 2013(03)
  • [5]重披战袍的俄罗斯核弹列车[J]. 许飞,柯锐. 航空世界, 2013(08)
  • [6]山区高速铁路通过能力计算相关问题研究[D]. 陶磊. 西南交通大学, 2012(01)
  • [7]前苏联铁路冷藏车[J]. А.П.ДЮБКО,李先全. 国外铁道车辆, 2010(05)
  • [8]冷藏运输能耗分析与装备优化研究[D]. 刘广海. 中南大学, 2007(12)
  • [9]我国铁路、水路及集装箱冷藏运输的发展概况[A]. 卢士勋. 中国食品冷藏链新设备、新技术论坛论文集, 2003
  • [10]回眸二十年 展望新世纪——2010年的中国铁路机车车辆[J]. 杨安立. 内燃机车, 1999(05)

标签:;  ;  ;  

苏联铁路使用的冷藏列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