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类标本剥制术(第 2 部分)

鸟类标本剥制术(第 2 部分)

一、鸟类标本制作(下)(论文文献综述)

芦萱[1](2021)在《雅科夫列夫与中国早期博物馆》文中研究指明鲍里斯·帕夫洛维奇·雅科夫列夫是俄国鸟类学家,曾在黑龙江的东省文物研究会所属陈列馆及天津北疆博物院从事自然史研究及博物馆管理等工作。他卓有成效的工作,不仅为后世科学家提供了珍贵的研究成果,更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互鉴。雅科夫列夫在中国早期两座博物馆中的工作成就及研究成果,使科学与文化研究跨越了国界,得以更长久地发展。本文分别以雅科夫列夫在东省文物研究会所属陈列馆和北疆博物院工作的情形,阐释这位科学家为世界自然科学领域做出的努力与贡献。

李永民,禤志冰,张坤,李东伟,王魏根[2](2020)在《生物标本制作技术改进与标本组合的创新设计》文中认为传统生物标本制作技术较为繁琐,标本造型比较单调,缺乏创新性和时代感。基于大量生物标本制作实践及多年参加安徽省大学生生物标本制作大赛的经验,对生物标本的制作工艺如剥制标本填充技术、骨骼标本的透明化染色技术进行改进,并且对不同生物标本重新组合,对单型、生态型、对比型、辅助型组合标本的实例和功能进行阐述。

王义杰,张叶军,崔玉影[3](2020)在《鸟类剥制标本技术的改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物标本在科研、教学和科普等众多领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具有无可替代的科学价值、观赏价值及收藏价值,并逐渐走入家庭,成为家装艺术品。国内传统防腐使用砒霜、樟脑粉、甘油混合物,有很强的毒性,目前有以硼酸、明矾、樟脑粉混合物作为防腐剂,该方法无毒但是药品取用不便,需要配制。目前也未有针对提高鸟类羽毛柔顺度的方法。结合传统方法实践,提出一种鸟类剥制标本改良技术。该技术在防腐、防变形、提高鸟类羽毛亮泽柔顺度等方面明显优于传统技术,且简单易行、用时较短、药品易得、低毒环保,适宜学生操作。

王昕[4](2020)在《新材料在鸟类剥制标本制作中的应用》文中指出传统的鸟类剥制标本采用的一些制作材料会产生环境污染,同时对标本本身存在一定程度的弊端,不利于标本的长期保存。随着标本制作工艺的不断提高,一些新的材料逐渐被用于标本制作中。文章以鸟类标本制作为依托,详细阐述新材料在剥制标本制作中的具体应用。

雷璐嘉[5](2020)在《中国鹛类体表Myrsidea属羽虱分类及系统发育研究》文中提出鹛类(Babblers)隶属雀形目,主要分布于南亚、东南亚和非洲。鹛类曾被归入画眉科(Timaliidae),最近基于遗传数据将其分为:噪鹛科(Leotrichidae)、雀鹛科(Alcippeidae)、幽鹛科(Pellorneidae)、画眉科(Timaliidae)、绣眼鸟科(Zosteropidae)、鸦雀科(Paradoxornithidae)和莺鹛科(Sylviidae),中国是画眉科鸟类分布的辐射中心。羽虱(Phthiraptera)是主要寄生在鸟类体表和少数寄生于哺乳动物的永久性体表寄生虫。目前对寄生于鹛类宿主中的羽虱知之甚少,尤其是钝角亚目中的Myrsidea属羽虱,在中国仅少数Myrsidea属羽虱被记载。共对2012-2019年间采集的932只鹛类进行体表寄生虫感染统计与分类鉴定,对多数寄生于鹛类宿主中的羽虱鉴定至属,部分鉴定至种。其中594只鹛类被羽虱寄生,感染率为63.7%,鹛类被Myrsidea属羽虱感染的比率为21.9%。研究中发现寄生于我国鹛类的Myrsidea属羽虱共13种,其中6个已知种、3个新纪录、4个新种。四个新种为:Myrsidea attenuata n.sp.,寄生于褐胸噪鹛(Garrulax maesi);Myrsidea zhangae n.sp.,寄生于灰胁噪鹛(Ianthocincla berthemyi);Myrsidea liopari n.sp.,寄生于金胸雀鹛(Lioparus chrysotis);Myrsidea suthorae n.sp.,寄生于金色鸦雀(Suthora verreauxi)。基于线粒体COI与16S rDNA基因,对2012-2019年间收集的Myrsidea属羽虱进行了系统发育研究。以贝叶斯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支持Myrsidea属羽虱为单系类群,且大多数寄生在鹛类中的Myrsidea属羽虱聚在一个进化枝中。系统发育树中既存在寄生于同科宿主中Myrsidea聚成的进化枝,也存在寄生于不同科宿主中Myrsidea聚成的进化枝。Myrsidea属羽虱的亲缘关系不能直接对应其宿主的亲缘关系。宿主转移似乎成为Myrsidea属羽虱进化史的一部分。对Myrsidea属羽虱雄性生殖囊骨片的分类结果与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基本一致,表明该结构可作为羽虱物种鉴定有效的分类特征。论文总结了鹛类中Myrsidea属羽虱的种类及分布,丰富了Myrsidea属羽虱雄性生殖囊骨片类型并明确其为有效的分类特征,分析了鹛类中Myrsidea属羽虱的系统发育关系,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及解释该地区的物种形成与进化有重要意义。

李扎西姐,罗松拉姆,卓玛永西,杨乐,党卫东[6](2020)在《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鸟类标本的统计分析与陈列展示》文中研究指明对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收藏的鸟类标本进行梳理,分析其种类组成、受胁状况和保护级别等。希望借助鸟类标本,以陈列展示的形式向公众普及相关知识,激发观众对鸟类的兴趣,增强保护鸟类的意识,以期达到"人鸟相悦,和谐共处"的目的。

林和,钱玉珍,刘千,钟雯婷,曾玉茹[7](2019)在《鸟类剥制姿态标本制作技术的改进》文中提出介绍了制作鸟类姿态标本的技术改进。从制作前鸟类姿态测量方法、关键部位数据的纪录及用圆柱形海棉棒作颈部填充内模、保利龙泡沫作躯干部填充内模、义眼内植技术、防腐剂、羽毛蓬松方法等方面做了改进,克服了传统制作方法中各种不足之处,如羽毛不够自然蓬松、义眼及整体形态动感不强、不易保存等缺点,使制作的鸟类标本易于塑形、形态逼真,充分体现了鸟类在自然界中自然形象的真实感,制作的作品在第四届中国动物标本大赛中荣获佳绩。

刘文平[8](2019)在《基于核心素养的农村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 ——《蒙泉绿影-宜章一中校园植物分类与鉴赏》校本课程开发》文中认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到了深入推进的新阶段,《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高中生物的课程目标为:“以核心素养为宗旨,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今年4月份在湖南省公布的新高考改革方案中明确指出高考录取将采用“两依据一参考”进行录取工作,学生的综合素养评价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如何让学生在繁重的文化知识学习之余参加科技创新的综合实践活动成了高中教育者们必须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校本课程作为学校提高办学特色,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渠道,如何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成了当前基础教育的热点问题,笔者依托所任教的宜章县第一中学,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探究如何利用学校科技创新教育特色和学校植物园等丰富的植物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本文的第一、二部分为理论研究部分,通过文献综述阐述了核心素养的概念的由来与发展以及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相关理论。探讨了校本课程与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及如何利用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第3-7部分为校本课程开发、实施及评价的实践研究,包括课程开发的前期调查分析、课程目标的确立、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校本课程的实施、课程评价等几部分。笔者通过几年的实践研究以探讨如何利用学校后山近200亩的植物园等本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各个环节的深入研究,探索农村中学的校本课程开发之路。本部分着重分析了课程资源开发、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课程的实施,本课程利用本校科技创新特色、植物园等条件开发了大量的课程资源,并编写出版了校本教材。本课程创造性的将传统的植物分类学内容与科技创新活动相结合,以植物分类学的学习为基础将课程分为三大模块,使学生将知识、实践和创新有机的结合起来了。在课程实施部分,笔者通过三个模块的经典课例分析,展示了课程的实施与评价模式。在课程评价过程中,笔者除了采用传统的评价方式之外还引进了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老师评价等对过程进行了评定,同时通过将学生课题组的成果送到外面参赛的方式使课程的成果得到了更加专业的评价。第八部分为结论部分,笔者认为通过将植物分类与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结合到一起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了提高,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提供了素材,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校的特色发展,既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升学压力和校本课程之间的矛盾。本文通过对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实践研究,探讨了如何利用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希望能够为以后的相关研究者们提供参考与借鉴。

刘婷婷[9](2019)在《释意理论在交替传译中的应用及对策 ——基于2018年兽类标本讲座的口译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交替传译是最常见的口译形式之一,可以运用于多种场合,如礼仪祝辞,讲座,新闻发布会等等。本文是英汉交替传译实践报告。报告所选取的题材是关于标本制作工艺的讲座,内容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本报告分析了在交替传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详细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对策。本篇报告对“释意理论”进行了总结和阐述,并将其作为本次口译实践活动的指导性理论依据。释意理论具有独特的理论观点以及不断推陈出新的理论框架,这使其一度被视作西方口译届首屈一指的指导理论(Liu,Na,2018)。因此,报告旨在释意理论指导下的标本制作交替传译实践活动对口译者的口译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报告陈述此次交替传译实践的“译前准备”阶段,包括对标本发展的背景和词汇准备。笔者从译前准备、口译过程分析、表现评价三个方面对整体翻译过程进行了回顾。在释意理论的指导下,报告分析了译者在交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改进的原则及方法。在“案例分析”一章中,笔者结合交替传译过程中典型实例,阐述了听辨理解、信息重组和重新表达三方面的重要性;另外,报告还结合案例重点分析了译员在状态不佳时可能会造成的影响;最后报告总结译者对专业术语的熟悉程度,演讲者语篇复杂程度,译者双语水平是影响译员表现的重要因素。本篇报告做出如下总结:1、指出释意理论在指导译者进行交替传译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2、重申做好译前准备工作对交替传译活动的重要作用,并总结了三种译前准备的方法。3、强调译者在口译现场保持良好心态的重要性。笔者希望通过此次口译实践,能更加熟练地运用口译策略,提高自己的口译水平,并为其他译员提供参考借鉴。

王兴胜,王孚[10](2018)在《高校自然博物馆科普能力的提升策略——以沈阳大学自然博物馆为例》文中认为分析了沈阳大学自然博物馆科普教育的现状,指出国内高校自然博物馆在科普教育方面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备、展览特色不突出、大学文化传播不充分等不足;提出了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展览特色、加大大学文化传播力度、拓宽科普宣传渠道等途径,提升国内自然博物馆科普能力的策略。

二、鸟类标本制作(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鸟类标本制作(下)(论文提纲范文)

(1)雅科夫列夫与中国早期博物馆(论文提纲范文)

一、 雅科夫列夫的早期经历
二、 雅科夫列夫与东省文物研究会陈列馆
三、 雅科夫列夫与天津北疆博物院

(2)生物标本制作技术改进与标本组合的创新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剥制标本填充技术改进
    1.1 聚氨酯填充技术
    1.2 聚苯乙烯泡沫塑形技术
2 骨骼标本的透明化染色技术
3 组合标本的整体设计
    3.1 单型组合
        3.1.1 昆虫或羽毛组合
        3.1.2 植物叶片、叶脉或果实、种子组合
        3.1.3 微生物标本组合
    3.2 生态型组合
        3.2.1 动、植物标本组合
        3.2.2 添加声光模拟系统
    3.3 对比型组合
        3.3.1 动物内部器官对比
        3.3.2 动物骨骼对比
    3.4 辅助型组合
        3.4.1 添加绘画技术
        3.4.2 添加三维立体技术
4 结语

(3)鸟类剥制标本技术的改良(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试剂
2 标本制作方法
    2.1 家鸽的初步处理
        2.1.1 拍照、测量与记录
        2.1.2 处死
    2.2 剥皮
        2.2.1 开口
        2.2.2 腹部皮肤剥离
        2.2.3 腿部剥离
        2.2.4 尾部剥离
        2.2.5 躯干剥离
    2.3 清洗皮毛
    2.4 涂抹防腐剂
    2.5 制作假体
    2.6 填装复原
    2.7 固定整形及安装义眼
3 注意事项
4 改良之处
5 结语

(4)新材料在鸟类剥制标本制作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鸟类标本各部位新型制作材料与传统制作材料对比
二、制作效果与分析
    1.聚乙烯发泡棉棒制作颈部
    2.超轻纸粘土填充头部
    3.聚氨酯泡沫制作假体
    4.义眼
三、结语

(5)中国鹛类体表Myrsidea属羽虱分类及系统发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羽虱概述
        1.1.1 Myrsidea属羽虱
        1.1.2 Myrsidea属羽虱与其鹛类宿主的关系
        1.1.3 羽虱的传播
    1.2 分子系统学在羽虱研究中概述
        1.2.1 分子系统学在羽虱物种鉴定中的应用
        1.2.2 分子系统学在羽虱系统发育中的应用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鹛类体表Myrsidea属羽虱分类
    2.1 研究方法
        2.1.1 标本来源
        2.1.2 标本采集方法
        2.1.3 属水平标本鉴定
        2.1.4 玻片标本的制作
        2.1.5 种水平物种鉴定
        2.1.6 Myrsidea属羽虱雄性生殖囊骨片比较
    2.2 形态特征及术语
        2.2.1 Myrsidea属羽虱形态特征
        2.2.2 单位度量
    2.3 研究结果
        2.3.1 属水平鉴定结果
        2.3.2 种类鉴定
        2.3.3 鹛类中Myrsidea属羽虱种检索表
        2.3.4 Myrsidea属羽虱新种描述
        2.3.5 Myrsidea属羽虱雄性生殖囊骨片比较
    2.4 讨论
        2.4.1 中国鹛类宿主鸟体表寄生虫Myrsidea spp.
        2.4.2 Myrsidea属羽虱雄性生殖囊骨片
第三章 Myrsidea属羽虱系统发育分析
    3.1 实验材料
        3.1.1 研究样品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仪器
        3.1.4 分析软件
    3.2 实验方法
        3.2.1 羽虱样品DNA提取
        3.2.2 PCR扩增
        3.2.3 测序及分析
        3.2.4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3.3 研究结果
        3.3.1 目的基因扩增
        3.3.2 序列比对及组成成分分析
        3.3.3 系统发育分析
        3.3.4 不同类型雄性生殖囊骨片的分布
    3.4 讨论
        3.4.1 宿主-寄生虫模式
        3.4.2 地理格局
        3.4.3 宿主转移
        3.4.4 不同类型雄性生殖囊骨片的分布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图
        附图Ⅰ 新种Myrsidea属羽虱形态图
        附图Ⅱ 雄性生殖囊骨片形态图
        附图Ⅲ 新种Myrsidea属羽虱标本实图
    附表
        附表Ⅰ Myrsidea属羽虱与鹛类宿主寄生关系名录
        附表Ⅱ 测序羽虱及其宿主相关信息
        附表Ⅲ 新种羽虱测量结果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6)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鸟类标本的统计分析与陈列展示(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馆藏鸟类标本概况
2 鸟类标本的陈列与展示
    2.1 充实内容
    2.2 创新形式
3 结语

(7)鸟类剥制姿态标本制作技术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制作前准备
    1.1 材料试剂及工具
    1.2 几项重要数据测量
2 标本制作方法
    2.1 剥皮
    2.2 鸟类皮张及羽毛污渍处理、防腐、义眼装填
    2.3 躯干内模制作及颈项内模确定
    2.4 内模填充与固定
    2.5 缝合与塑形
3 结果与分析
    3.1 内表皮清洁与羽毛的清洁及蓬松
    3.2 使用硼砂代替砒霜用作内表皮防腐剂
    3.3 义眼采用提前内植安装
    3.4 颈部的塑形
    3.5 躯干部采用保利龙泡沫作内模
4 结语

(8)基于核心素养的农村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 ——《蒙泉绿影-宜章一中校园植物分类与鉴赏》校本课程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文献综述
    2.1 核心素养的概念
    2.2 校本课程开发理论
    2.3 本研究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3 课程的前期调查分析
    3.1 校内外环境分析
        3.1.1 基础教育比较薄弱
        3.1.2 学校特色
    3.2 学生需求分析
4 课程目标的确立
5 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
    5.1 课程资源的概念界定
    5.2 《蒙泉绿影——宜章县第一中学校园植物分类与鉴赏》校本教材的编制
    5.3 宜章县常见植物图片库建设
    5.4 植物标本馆建设
    5.5 学校植物园的建设
    5.6 综合实践活动基地与科技创新指导中心的建设
6 校本课程的实施
    6.1 课程的组织形式
    6.2 教学方法
        6.2.1 以学习理论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
        6.2.2 以能力培养和学生兴趣满足为主的教学方法
    6.3 课程内容的选择
        6.3.1 植物分类模块
        6.3.2 科学探究模块
    6.4 课例分析
        6.4.1 植物分类学与实践活动模块课例:叶趣实践活动设计
        6.4.2 科学探究实验课例:发现身边的“朋友”——宜章一中生物多样性调查研究
        6.4.3 拓展性科学探究实验课例:基于莽山国家自然保护区鸟类观测活动
7 课程评价
    7.1 学生评价
    7.2 教师评价
    7.3 课程评价
8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喜旱莲子草雄蕊雌化现象的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二: 宜章一中校园生物多样性调查研究
附录三: 校本教材

(9)释意理论在交替传译中的应用及对策 ——基于2018年兽类标本讲座的口译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中文文摘
Chapter One The Interpretive Theory
Chapter Two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ask
    2.1 Brief Description of Interpreting Task
    2.2 Brief Description of Case Study
Chapter Three Task Process Description
    3.1 Pre-interpreting Preparation
    3.2 Interpreting Process
    3.3 Post-task Evaluation
Chapter Four Case Analysis
    4.1 Strategies of Improving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4.1.1 Making Full Pre-interpreting Preparation
        4.1.2 Accumulating Enough Encyclopedic Knowledge
        4.1.3 Properly Using Literal Translation for Unfamiliar Expressions
    4.2 Strategies of“Reformulation”
        4.2.1 Generalization
        4.2.2 Supplement
    4.3 The Skillful Use of the Slide Show
    4.4 Ways of Adjusting the Interpreter’s Mentality
        4.4.1 Improving the Interpreter’s Psychological Quality
        4.4.2 Strengthening the Interpreter’s Physical Condition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References
Appendix Ⅰ
Appendix Ⅱ
Acknowledgements
个人简历

(10)高校自然博物馆科普能力的提升策略——以沈阳大学自然博物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内外自然博物馆的现状
二、沈阳高校自然博物馆的比较分析
    1. 沈阳5家高校自然博物馆基本情况比较
    2. 沈阳高校自然博物馆基本情况分析
三、沈阳大学自然博物馆概况
四、沈阳大学自然博物馆科普能力建设现状
    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2. 打造品牌科普活动
    3. 加大科普宣传力度
    4. 加强中小学生科技素质教育
    5. 指导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项目, 参加标本大赛
    6. 为国内相关单位鉴定有害生物物种
五、沈阳大学自然博物馆科普能力建设工作的不足
    1. 展览面积和展览规模不大
    2. 馆内科普设施设备不完善
    3. 新增标本来源较为单一
    4. 展览特色不突出
    5. 大学校园文化传播力度不够
    6. 科普活动局限在自发阶段
    7. 志愿者来源范围狭窄
    8. 自主编写出版的科普读物的数量与种类不够
六、沈阳大学自然博物馆科普能力提升的策略
    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2. 扩充新增标本来源渠道
    3. 强化展览特色
    4. 提升大学文化宣传力度
    5. 拓宽科普渠道
    6. 发挥科普志愿者的作用
    7. 出版多门类、多层次的科普读物

四、鸟类标本制作(下)(论文参考文献)

  • [1]雅科夫列夫与中国早期博物馆[J]. 芦萱. 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 2021(02)
  • [2]生物标本制作技术改进与标本组合的创新设计[J]. 李永民,禤志冰,张坤,李东伟,王魏根. 武夷学院学报, 2020(09)
  • [3]鸟类剥制标本技术的改良[J]. 王义杰,张叶军,崔玉影. 实验室科学, 2020(04)
  • [4]新材料在鸟类剥制标本制作中的应用[J]. 王昕. 大众文艺, 2020(14)
  • [5]中国鹛类体表Myrsidea属羽虱分类及系统发育研究[D]. 雷璐嘉.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2)
  • [6]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鸟类标本的统计分析与陈列展示[J]. 李扎西姐,罗松拉姆,卓玛永西,杨乐,党卫东. 科学教育与博物馆, 2020(Z1)
  • [7]鸟类剥制姿态标本制作技术的改进[J]. 林和,钱玉珍,刘千,钟雯婷,曾玉茹. 实验室科学, 2019(06)
  • [8]基于核心素养的农村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 ——《蒙泉绿影-宜章一中校园植物分类与鉴赏》校本课程开发[D]. 刘文平.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2)
  • [9]释意理论在交替传译中的应用及对策 ——基于2018年兽类标本讲座的口译案例研究[D]. 刘婷婷.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10]高校自然博物馆科普能力的提升策略——以沈阳大学自然博物馆为例[J]. 王兴胜,王孚.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6)

标签:;  ;  ;  ;  ;  

鸟类标本剥制术(第 2 部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