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饲养奶牛的规模和经济效益

家庭饲养奶牛的规模和经济效益

一、户养成年奶牛的规模及经济效益(论文文献综述)

秦少华[1](2021)在《河北省肉羊养殖户生产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畜牧业作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农业发展及国民经济增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肉羊产业是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受世界养羊业和国内市场经济的推动下,为调整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问题,实现农民增收,保障羊肉市场的有效供给,我国肉羊产业发展迅速,现今已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河北省是国内养羊大省,常年来对养羊业紧抓不懈,肉羊出栏量、存栏量一直位于全国前列,羊肉产量也呈现不断上升趋势,但是由于肉羊生产方式较为传统,存在着养殖成本高、技术效率损失、资源浪费等问题,这不仅影响养殖户收入水平,还制约了肉羊产业由数量向质量转变的前进脚步,对肉羊产业长期增产、高质量发展造成影响。因此,研究河北省肉羊生产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是在对河北省肉羊养殖户生产情况实地调研基础上,从微观层面出发,基于技术效率理论、农户行为理论、规模经济理论,综合运用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展开研究。首先,对河北省肉羊生产发展现状进行阐述,分析肉羊生产存在的问题。其次,借助非参数的数据包络函数模型(DEA函数模型)分析了样本区域内河北省肉羊养殖户生产技术效率,并对比分析养殖小区养殖户和散养户间生产技术效率上的差异;在测算得来的技术效率基础上用Tobit模型研究影响生产技术效率提升的因素,最后,提出提升河北省肉羊生产技术效率的对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结论是:第一,河北省养殖户肉羊生产平均技术效率为0.7696,存在一定的技术效率损失,且技术效率差异性较大,分布在0.1361-1之间,技术效率存在差异主要是因为纯技术效率不同引起的。养殖小区的养殖户肉羊生产平均技术效率要高于散养户。第二,用Tobit模型分析得知养殖户的文化程度、养殖年限、饲养方式、养殖方式、肉羊业在家庭收入的占比、是否参加过技术培训均对河北省肉羊生产技术效率的提升产生显着正向影响。其中养殖户的文化程度、养殖规模在10%的显着下水平产生正向影响;第三,提出推进规模化养殖;培养高素质养殖户;改进饲养管理方式;加大技术推广力度及技术创新;提高肉羊产业组织化程度等提高河北省肉羊生产技术效率,促进肉羊产业高效发展的对策建议。本文的创新点在于:本文立足于河北省肉羊产业发展,从养殖户层面对肉羊生产技术效率值进行测算,并对肉羊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在研究内容和范围上丰富了已有研究。

郝悦[2](2018)在《借贷对牧户养殖收入的影响研究 ——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国家大力扶持草原畜牧业的发展,为改善草原生态环境、提高牧区经济水平提出了许多有力政策,在这些政策的促进下,牧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取得了显着的成效,牧民生产生活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在发展的同时资金的匮乏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随着牧户对于资金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借贷成为解决资金问题的首要途径,牧民依靠借贷来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牧业收入,借贷已经成为牧区发展的常态。本文对锡林郭勒盟近年来整体经济发展状况和畜牧业发展情况进行整理介绍,以锡林郭勒盟140户实地调研牧户为研究对象,使用Treatment effect model分析借贷对牧户养殖收入的影响,结果显示,借贷金额、借贷渠道、借贷需求和家庭劳动力数对牧户养殖收入都有显着地影响,其中借贷需求、借贷渠道对牧户养殖收入具有负向影响,借贷金额与家庭劳动力人数对牧户养殖收入具有正向影响。随后采用中介效应模型检验借贷对养殖收入产生影响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养殖规模是借贷金额影响养殖收入的中介变量,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39.92%,即借贷金额影响养殖收入的过程中有39.92%是通过养殖规模起作用的。分析结果认为目前尽管锡林郭勒盟经济发展良好,但牧户的借贷需求仍未得到满足,近两成的牧户选择高利贷,为此,政府与金融机构应该制定相应措施避免“高利贷陷阱”进一步加深,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改变金融服务方式,增加牧户的养殖收入。

时士成[3](2018)在《辽西蒙东地区小农户养驴生产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驴在我国曾经作为一种重要的役用家畜被广泛使用,近年来阿胶、驴肉、高档驴奶等驴产品供不应求,我国驴产业呈迅猛发展势头。辽西蒙东地区作为我国主要的驴养殖区之一,驴业生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整体驴产业的增长潜力。然而关于该地区驴产业的研究甚少,驴的养殖模式、管理水平以及繁殖效率等关键信息缺失。本研究采用截面型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和现场测定相结合的方式,对辽西蒙东地区小农户养驴生产体系开展研究。主要包括养驴小农户的生产经营结构、饲养管理模式和可繁母驴繁殖性能等内容。辽西蒙东地区养驴小农户生产经营结构方面,养驴主体是以户均饲养成年母驴12头的小农户家庭为主,家庭常住成员数量在3人左右;户均耕地面积差异显着,其中阜蒙北最大为35.7±15.4亩,辽西南最小为10.3±4.7亩;主要养驴者平均年龄为58.7±9.6岁,文化程度集中在小学和初中;养驴小农户家庭经济结构比较单一,农业为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养驴的主要用途为“役用+繁殖驴驹”,小农户对驴的经济性认识相对不足。辽西蒙东地区养驴小农户的驴饲养管理方面,整体饲养管理水平有待提高,饲料种类与当地农作物种植结构紧密相关,粗饲料以玉米秸秆和少量谷草为主,精料结构较为单一,以玉米为主,精料摄入量不足,以能量饲料为主,蛋白质、维生素等饲料缺乏;驴的圈舍条件在不同地域间存在差异性,全区域多为简陋舍和旧房改用舍;小农户对驴的疫病防控工作认识不足,日常修蹄和驱虫等工作不到位。辽西蒙东地区养驴小农户成年母驴的繁殖效率方面,驴的群体结构以可繁母驴和幼驹为主,38岁的成年母驴占成年母驴总数的61.0%,未来群体规模具有增长潜力;繁殖技术较为落后,以自然交配为主,内蒙古敖汉旗北部地区驴的人工授精技术应用相对多于其他地区;20142016年繁殖数据统计,每年的25月为参配高峰期,但该时期参配母驴的妊娠率反而低于其他月份,与月度参配数量趋势相反;20142015年成年母驴参配率和产驹率分别为78.1%和61.1%,产驹间隔为501.6±146.3d,整体繁殖力水平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本研究结论对提高辽西蒙东地区驴产业技术管理水平,以及为当地政府部门出台驴产业发展政策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冯楚建[4](2017)在《基于社会嵌入视角的西藏地区科技精准扶贫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治理贫困是全世界的共同课题。特别是对于发展中的中国而言,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举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大规模扶贫开发,使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上的辉煌篇章。当前,我国扶贫开发已进入攻坚冲刺阶段,实现到2020年全面脱贫目标,必须在现有基础上不断创新扶贫开发模式。相较而言,科技精准扶贫更加重视内生能力培育和创新要素驱动,有助于长效脱贫和避免返贫,但现有研究关注不多,针对性不强。现实需求和理论拓展成为本研究的主要动机和逻辑起点。西藏是全国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贫困区,贫困发生率高达23.9%,位于全国第一,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贫困问题及扶贫攻坚具有极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本研究基于科技与社会融合的视角,聚焦西藏地区科技精准扶贫问题,结合作者三年多的援藏经历,通过对大范围田野调查成果和贫困村典型案例的总结提炼,归纳提出了西藏地区贫困的六种主要类型、四个主要特征、五大致贫原因以及科技扶贫主要模式,并分别阐释了各种模式的基本要点。在此基础上,立足社会嵌入等理论,从微观层面考察和刻画了科技精准扶贫的社会嵌入过程,揭示了影响科技精准扶贫效果的自然性、社会性等非科技因素,提出了促进科技与社会融合的新机制,最后就科技精准扶贫精准性、有效性和持续性提出了优化方向和政策建议。主要研究结论包括:(1)在贫困治理过程中,科技创新通过如下路径实现其价值。一是将科技要素融入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之中,从根本上解决“人的素质性脱贫”问题;二是将科技创新发展理念植入贫困地区发展之中,改造封闭落后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三是将科技要素导入各类扶贫活动之中,为贫困地区稳定脱贫提供科技支撑和创新动力;四是将新技术引入精准扶贫过程之中,建立精准化识别、实时性监测、共享式平台、标准化管理等技术平台和工作机制,支撑全社会精准扶贫脱贫行动。(2)科技精准扶贫以科技为支撑,以创新要素的合理配置、精细管理、持续再生为理念,突出全过程、责任式、参与性,是一种内生性的扶贫举措。从认知觉醒到技能习得,再到共同行动,进而实现稳定脱贫,确立贫困农牧民的主体地位至关重要。要构建鼓励和支持贫困农牧民参与科技扶贫的机制,赋予并尊重其在科技扶贫资源分配、项目确定、落地实施、效果评价等过程中享有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3)科技精准扶贫并非简单的线性过程,而是科技与社会融合的一种重要形式,涉及科技自身之外诸多因素的复杂互动。这些因素可归为自然性和社会性集群。其中,自然性因素包括空间距离、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生态环境和人造资本等,社会性因素包括人口结构、宗教信仰、传统文化、个体与社群的能力、社会和人际资本、社会运行规则等。从科技与社会融合视角看,社会嵌入作用于技术扩散的路径选择、效应落地以及农牧民的价值判断、行为选择等,科技精准扶贫必须立足和瞄准当地贫困农牧民的实际情况与当地传统文化的特殊现状,优化技术扩散的社会嵌入路径,而其中的关键是与贫困人群构建社会信任关系。(4)在前述研究结果基础上提出科技精准扶贫的优化对策和推广策略,重点是打造精准扶贫微观“基础”,推进科技与社会融合。具体可从四个层面进行系统设计和部署推进。一是完善微观政策体系,突出增强贫困农牧民主体地位;二是强化扶贫微观模式,构建科技特派员等脱贫带头人与贫困农牧民的伙伴式关系、创业式扶贫;三是改革项目形成机制,建立“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并重的科技精准扶贫项目形成机制;四是引导简约创新方向,面向贫困地区推广先进适用技术。

崔小年[5](2014)在《城郊生猪养殖业发展研究 ——以北京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城郊生猪养殖业是在“菜篮子工程”背景下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特征鲜明的区域性畜牧业,其存在和发展对保障城市居民肉类消费有重要作用。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城市生猪产品供给格局也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生猪主产省区开始替代城郊生猪养殖业成为城市生猪产品的主要供给来源。城市发展与城郊生猪养殖业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凸显,集中体现在养殖用地限制和环境治理困难两个方面,由此而来的政府干预也越来越多,一些城市的“禁猪”事件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面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双重制约,城郊生猪养殖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对城郊生猪养殖业发展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主要以北京城郊生猪养殖业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了以下几部分内容。首先,对城郊生猪养殖业发展历程及现状梳理总结,进一步对城市化发展阶段分析探讨,以此为基础研究城郊生猪养殖业的竞争优势及城市化对城郊生猪养殖业的作用机理;其次,描述城郊生猪养殖业规模结构变动,分析不同饲养规模成本收益及生产效率;再次,根据对城郊生猪养殖业环境问题成因的理论分析,基于北京郊区养猪场户调研资料,分析养猪场户环境治理现状和环境治理意愿影响因素,并对典型养猪场户环境治理行为选择及存在问题进行案例分析;最后,在分析城市生猪产品供需环境和供给制度的基础上,具体分析评价北京城郊生猪生产供给、规模结构和环境治理方面的政策干预。本文得到的主要结论是:(1)北京城郊生猪养殖业发展阶段与城市化发展阶段有明显的一致性;(2)城市化对北京城郊生猪养殖业竞争优势、生产总量、布局以及饲养方式有重要影响;(3)北京城郊生猪生产以规模猪场为主体,中等规模生猪饲养在成本收益方面相对大规模具备优势,但两种饲养方式相对周边省市均不具备优势;两种饲养方式在生产率方面均呈负增长状态,且均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4)北京郊区养猪场户环境治理行为和意愿受饲养模式、政府规制、养殖规模、可消纳土地等多方面因素制约;(5)扶持规模猪场建设是北京市保障猪肉自给率的主要政策措施,在供需基本平衡的情况下,延续该政策不利于市场发挥更大的作用;(6)北京城郊生猪养殖业环境治理通过项目带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全面有效的治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本文的特色和可能的创新在于:(1)立足于北京城市化背景,从城市生猪产品供给、规模结构、环境治理等方面对城郊生猪养殖业发展调整的政策导向做综合系统的分析探讨,为建立与城市发展相协调的城郊生猪养殖业提供新的思路;(2)对城郊生猪养殖规模化的研究侧重城郊生产与主产省农区生产对比分析,为发展城郊生猪养殖业适度规模经营提供更全面的判断依据;(3)对养猪场户环境治理的研究结合了基于问卷调研的统计及计量分析和基于典型养猪场户访谈的案例分析,比较深入细致地研究养猪场户环境治理问题。

宁营营[6](2009)在《规模畜禽养殖场分布式实时监控系统设计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各种肉蛋类食品的需求越来越大,传统的家庭养殖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现代化的大型养殖场正在迅速发展,但是诸如有害气体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疾病频繁发生造成的损失,管理水平的落后等等问题,制约着大型养殖场的发展。另外,由于控制系统的规模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而扩大,各阶段所用设备的型号不同,出现了设备之间通信协议不同的问题。如果通过增加硬件来转换通讯协议,这不仅大大增加了系统成本,也不利于系统的后续扩展。本文结合丹阳一养殖场控制系统扩建项目,介绍一种基于OPC技术的新型控制系统。该控制系统将原有的GE Fanuc 90-30 PLC控制系统与新建的Simens S7-315 PLC控制系统,通过OPC(OLE for Process Control)技术集成在一起,有效解决了不同通讯协议之间数据通信问题。运用组态软件构建的实时监控系统,可以通过现场和远程方式在上位机对畜舍的环境参数进行查询和控制。利用VB编写的客户端访问OPC中的数据,并结合高效养殖规范,采用模糊控制的方法进行处理,控制执行设备,调节畜舍环境参数,改善生长环境。采用视频、音频和远程传输技术,对畜禽舍进行监视和监听,根据猪的饮食、活动判断其健康状况,如有疫情及时处理。该方法已应用于实践中,目前该系统运行稳定,能够为畜禽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与其他方法相比,基于OPC技术的养殖场控制系统,不仅能够有效的将具有不同通讯协议的设备融合在一起,而且大大降低了投资成本.该方法特别适用于控制系统的改造与扩建。

崔志勇[7](2007)在《奶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原平市是山西省较大的能源重化工基地,也是全省较大县之一,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乳业市场需求越来越旺盛。在我国加入WTO以来,奶业生产受居民消费市场的拉动和蒙牛、伊利乳业公司的扩张推动迅猛发展,从2002年开始的短短几年中,奶牛存

王美云[8](2006)在《热量限制两熟区双季青贮玉米模式及其技术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探索与农区畜牧业发展相适应的作物新型种植模式,在热量限制两熟区北缘北京地区进行了双季青贮玉米不同模式、季节、品种与栽培技术等不同层次物质生产、资源效率、光合性能和营养品质等系统研究。主要结果表明: 1、建立了双季青贮玉米资源高效、经济高效的新型种植模式。与冬小麦—夏玉米模式相比,其全年干物质生产率提高10.3%、能量提高12%,总辐射利用效率提高12.5%,热量资源生产效率提高22.5%,水分生产效率增加36.3%。其全年种植经济效益可达10405元/hm2,增加经济效益为16.7%。 2、提出了双季模式全年热量资源两季近似1/2和光资源偏早春分配原则。早播晚收增加全年资源占有,保证有效积温季节利用效率达全年90%以上,自然降水达到85%以上,光照达到70%以上;有效地分配周年双季的资源比例。定量化分析资源配置原则为:早春与晚夏最佳积温比值为1.1-1.2,相应总辐射比值为1.6。有效调节双季青贮玉米的周年资源分配。 3、提出了品种的季节反应分型方法及同季优势品种选择的原则。根据品种产量对季节反应差异,分为4种类型:Ⅰ春优夏弱型,Ⅱ夏优春弱型,Ⅲ双季均优型,Ⅳ双季均弱型。 4、确定了不同栽培措施的物质生产效应。其顺序为:第一为地膜效应:早春地膜增产20%左右:第二为密植效应:一般以111000株/hm2为宜;第三为种子处理效应:增产3%-9%;第四为穴播效应:增产6%左右:第五为垄作效应:不明显。通过技术组装与配套,建立了地膜高密大小行季节错位的青贮玉米技术体系及规程。 5、揭示了双季青贮玉米物质积累及其光合性能的动态特征。其表现为:双季青贮玉米近似直线的S曲线后期叶面积为高值维持型,光合势高。全年平均作物生长率地膜双季青贮玉米>直播双季青贮玉米>冬小麦—夏玉米,传统夏玉米>早春青贮玉米>晚夏青贮玉米>小麦。 6、明确了不同品种器官、生育期及栽培措施对青贮玉米的营养含量及产量的影响。青贮玉米的茎和叶为无氮浸出物(NFE)和酸性洗涤纤维(ADF)的优势器官,占主要成分,约占全株的80%以上,籽粒和叶片是粗蛋白(CP)、粗脂肪(EE)的优势器官达到全株总量的65%以上。总体营养表现出早春>晚夏,营养、能量、产奶,益农103—郑单958营养品质优势突出。地膜、密度等栽培措施对主要营养含量的变化作用不明显,穴播是一项有利于粗蛋白但增幅不大。双季青贮玉米全年总营养、各种能量和饲料价值具有明显的高效益,预测全年产奶量可达4912磅/吨干物质(2278kg/吨干物质),30841磅/英亩(34279kg/hm2)。 通过本研究,建立了双季青贮玉米高产高效优质的新型种植模式。具体明确了品种类型和配套关键栽培技术,确定了新模式物质积累与光合性能的动态特征,为农区畜牧业发展相适应的种植结构调整提供理论与技术指导。

李淑源[9](2002)在《内蒙古草原兴发集团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旧世纪更迭之际,我国的农业迈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要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靠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况且,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也是新世纪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任务。草原兴发集团是近几年在内蒙古地区崛起的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典范。本文在对其经验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分析了它目前存在的困难及问题,并提出了其进一步发展壮大的主要措施,为我区农村牧区加快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提供参考,从而进一步改善我区农牧民境况,增加他们的收入,促进农村牧区经济的繁荣。

康宝中,王凡,刘兆全[10](1991)在《办家庭小奶牛场好——对大庆市七个家庭小奶牛场的调查》文中提出 近年各地在专业户基础上,建立起一批家庭小牧场。办的如何,社会上甚为关注。带着这个问题,对大庆市家庭小奶牛场进行了调查,其结果如下。1.办家庭小奶牛场效益高大庆市家庭小奶牛场是在养奶牛专业户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户养成母牛超过5头以上,现在都是单户分散经营。调查的7户家庭,33口人,养牛投放男劳力11人,女劳力8人,另有两户雇工1.5人(一个长工,一个季节工)。1989年养奶牛85头,比4年前增2倍多,其中成母牛54头,

二、户养成年奶牛的规模及经济效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户养成年奶牛的规模及经济效益(论文提纲范文)

(1)河北省肉羊养殖户生产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关于肉羊产业发展的研究
        1.2.2 关于农业技术效率的研究
        1.2.3 关于肉羊产业生产技术效率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1.2.4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肉羊及肉羊产业
        2.1.2 养殖模式
        2.1.3 饲养方式
        2.1.4 技术效率及肉羊生产技术效率
    2.2 理论基础
        2.2.1 技术效率理论
        2.2.2 农户行为理论
        2.2.3 规模经济理论
3 河北省肉羊生产发展现状
    3.1 河北省肉羊生产条件
        3.1.1 社会背景
        3.1.2 自然地理条件
        3.1.3 品种与繁殖领域
    3.2 河北省肉羊生产情况
        3.2.1 肉羊存栏量、出栏量及羊肉产量比较分析
        3.2.2 肉羊生产区位布局情况分析
    3.3 河北省肉羊养殖规模化水平
    3.4 河北省肉羊生产投入产出情况
        3.4.1 肉羊生产成本总体变化情况分析
        3.4.2 肉羊生产收益变化情况分析
    3.5 河北省肉羊生产存在的问题
        3.5.1 肉羊养殖以家庭分散饲养为主
        3.5.2 育肥羊基本靠外省输入
        3.5.3 自繁自育工作进展困难
        3.5.4 养殖成本不断增加
        3.5.5 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
4 河北省肉羊养殖户生产技术效率分析
    4.1 理论模型
        4.1.1 DEA模型简介
        4.1.2 DEA基本模型
    4.2 数据来源及指标解释
        4.2.1 数据来源
        4.2.2 肉羊生产技术效率测算指标解释
    4.3 养殖户生产技术效率测算结果及分析
        4.3.1 测算结果
        4.3.2 结果分析
5 河北省肉羊养殖户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5.1 Tobit模型简介
    5.2 肉羊生产技术效率影响因素指标解释
    5.3 模型结果与分析
        5.3.1 模型结果
        5.3.2 结果分析
6 主要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对策建议
        6.2.1 推进规模化养殖进程,实现规模报酬最大化
        6.2.2 培养高素质养殖户,提高专业化程度
        6.2.3 改进饲养管理方式,提升肉羊生产的技术效率
        6.2.4 加大技术推广力度,加强技术创新
        6.2.5 提高肉羊产业组织化程度,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6.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致谢

(2)借贷对牧户养殖收入的影响研究 ——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目的与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选题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农牧户借贷特征的研究
        1.3.2 农牧户借贷的影响因素研究
        1.3.3 借贷对农牧户生产生活的影响研究
        1.3.4 国内外研究综述评述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图
    1.7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牧户
        2.1.2 借贷
        2.1.3 牧户养殖收入
    2.2 农村金融理论
        2.2.1 农业信贷补贴论
        2.2.2 农村金融市场论
        2.2.3 不完全竞争市场论
        2.2.4 信贷配给理论
    2.3 农户经济理论
        2.3.1 恰亚诺夫模型
        2.3.2 利润最大化农户理论
        2.3.3 风险规避型农户理论
        2.3.4 交易成本理论
3 锡林郭勒盟经济发展现状
    3.1 锡林郭勒盟概况
    3.2 锡林郭勒盟经济发展特征
        3.2.1 地区总产值不断扩大,第一产业不断增加
        3.2.2 金融体系不断完善,规模逐步扩大
    3.3 锡林郭勒盟畜牧业发展情况
        3.3.1 牲畜存栏量
        3.3.2 羊毛、羊绒产量
        3.3.3 奶类产量
        3.3.4 畜群结构
4 借贷对牧户养殖收入的影响研究
    4.1 数据来源
    4.2 调研牧户基本特征与借贷现状
        4.2.1 基本特征
        4.2.2 借贷特征
        4.2.3 交叉分析
    4.3 研究方法
    4.4 变量设定与说明
    4.5 结果分析
        4.5.1 第一阶段回归结果
        4.5.2 第二阶段回归结果
    4.6 借贷对养殖收入的影响机制研究
    4.7 中介效应模型检验
        4.7.1 中介效应模型简介
        4.7.2 检验结果
5 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5.1 主要结论
    5.2 政策建议
        5.2.1 增加牧区金融供给,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5.2.2 创新金融产品,改变金融服务方式
        5.2.3 加强牧区信用体系建设,为牧户提供便捷金融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3)辽西蒙东地区小农户养驴生产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驴的生物学特性与分布
        1.1 驴的起源
        1.2 驴的生物学特性
        1.3 驴的分布状况
    2.我国驴产业发展现状
        2.1 驴的数量与区域分布
        2.2 驴的种质资源
        2.3 驴的产品开发
        2.4 驴的养殖模式
    3.辽西蒙东地区概况
        3.1 地理环境
        3.2 气候环境
        3.3 人文环境
        3.4 农业发展
    4.马属动物营养研究进展
        4.1 马属动物消化生理特点
        4.2 马属动物的消化和吸收
        4.3 马与驴在消化能力上的区别
    5.影响马属动物繁殖性能的因素研究进展
        5.1 影响马属动物公畜繁殖性能的因素研究
        5.2 影响马属动物母畜繁殖性能的因素研究
        5.3 影响马属动物繁殖性能的其他因素
    6.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一章 辽西蒙东地区养驴小农户生产经营结构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1.1 研究区域与对象
        1.1.2 研究样本量
        1.1.3 研究内容
        1.1.4 数据分析
    1.2 结果与分析
        1.2.1 养驴小农户的家庭及经济结构
        1.2.2 主要养驴者的基本构成
        1.2.3 小农户养驴规模
        1.2.4 小农户养驴用途
    1.3 讨论与小结
        1.3.1 讨论
        1.3.2 小结
第二章 小农户养殖模式下驴的饲养管理状况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研究内容
        2.1.2 精料饲喂量的测量方法
        2.1.3 圈舍类型的分类
        2.1.4 圈舍面积的测量方法
        2.1.5 活动方式的分类及活动时间记录方法
        2.1.6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驴的饲草料结构
        2.2.2 驴圈舍与运动场地条件
        2.2.3 驴的疾病与防治
    2.3 讨论与小结
        2.3.1 讨论
        2.3.2 小结
第三章 小农户养殖模式下成年母驴的繁殖效率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数据处理
        3.1.2 相关概念和计算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驴群体结构及成年母驴年龄结构
        3.2.2 参配母驴繁殖方式与繁殖技术应用
        3.2.3 母驴参配时间与妊娠效率关系
        3.2.4 成年母驴的繁殖效率
    3.3 讨论与小结
        3.3.1 讨论
        3.3.2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4)基于社会嵌入视角的西藏地区科技精准扶贫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2 西藏地区科技精准扶贫相关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社会嵌入性理论
    2.3 社会资本理论
    2.4 技术扩散理论
    2.5 边缘化理论
    2.6 本章小结
3 西藏地区科技精准扶贫的现实基础
    3.1 调查设计
    3.2 调查区域基本情况
    3.3 调查成果及分析
    3.4 贫困特征及成因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西藏地区科技精准扶贫一般模式分析
    4.1 科技扶贫模式分类
    4.2 精准扶贫技术供给主体
    4.3 精准扶贫技术需求主体
    4.4 科技精准扶贫主体联结与协同机制
    4.5 本章小结
5 吉纳村科研项目基地扶贫模式案例分析
    5.1 吉纳村概况
    5.2 主要扶贫做法
    5.3 扶贫模式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郭庆村专业合作组织扶贫模式案例分析
    6.1 郭庆村概况
    6.2 主要扶贫做法
    6.3 扶贫模式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羊达村科技特派员扶贫模式案例分析
    7.1 羊达村概况
    7.2 主要扶贫做法
    7.3 扶贫模式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典角村边境地区科技扶贫模式案例分析
    8.1 典角村概况
    8.2 主要扶贫做法
    8.3 扶贫模式分析
    8.4 本章小结
9 西藏地区科技精准扶贫模式优化与推广
    9.1 优化思路
    9.2 路径选择
    9.3 推广策略
    9.4 本章小结
10 结论与展望
    10.1 主要结论
    10.2 主要创新点
    10.3 研究局限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科技精准扶贫脱贫相关政策法规
附录2 西藏地区科技精准扶贫调查问卷
附录3 西藏地区科技精准扶贫深度访谈提纲
附录4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研究成果

(5)城郊生猪养殖业发展研究 ——以北京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相关概念界定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 研究特色与创新说明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逻辑框架
    2.1 理论基础
    2.2 研究思路和逻辑框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城郊生猪养殖业发展历程与现状
    3.1 城郊生猪养殖业发展历程
    3.2 北京市城郊生猪养殖业现状
    3.3 城郊生猪养殖业主要特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城市化与城郊生猪养殖业
    4.1 我国及北京市城市化概况
    4.2 城市化背景下城郊生猪养殖业竞争优势分析
    4.3 城市化对城郊生猪养殖业的作用机理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规模化与城郊生猪养殖业
    5.1 城郊生猪养殖业规模化概况
    5.2 不同饲养规模成本收益比较
    5.3 不同饲养规模生产率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环境治理与城郊生猪养殖业
    6.1 环境问题成因及调研基本情况
    6.2 养猪场户环境治理现状分析
    6.3 养猪场户环境治理意愿分析
    6.4 案例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政策干预与城郊生猪养殖业
    7.1 城市生猪产品供需环境与供给制度
    7.2 城郊生猪生产供给方面的政策干预分析
    7.3 城郊生猪养殖业规模结构方面的政策干预分析
    7.4 城郊生猪养殖业环境治理方面的政策干预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主要结论
    8.2 政策建议
    8.3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6)规模畜禽养殖场分布式实时监控系统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畜禽养殖场的发展现状
    1.2 本文研究的意义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OPC技术介绍
    2.1 OPC技术的的产生和发展
    2.2 OPC技术的概述
        2.2.1 OPC技术的规范和结构
        2.2.2 OPC技术的功能
        2.2.3 OPC技术在我国的应用
        2.2.4 OPC客户端的开发
第三章 高效的畜禽养殖技术
    3.1 环境因素对猪生长的影响
        3.1.1 温度的影响
        3.1.2 湿度的影响
        3.1.3 有害气体的影响
    3.2 环境变化的应对措施
        3.2.1 高温环境应对措施
        3.2.2 低温环境应对措施
        3.2.3 有害气体控制措施
        3.2.4 改善猪舍场区环境
    3.3 畜禽舍环境调控技术
        3.3.1 通风方式设计
        3.3.2 加热与降温系统
        3.3.3 喷淋/滴水降温系统
第四章 基于OPC技术的畜禽场分布式实时监控系统设计
    4.1 现场控制系统
        4.1.1 现场仪表的选择
        4.1.2 现场仪表的标定
    4.2 上位监控系统
        4.2.1 组态王应用
        4.2.2 组态软件的远程访问
        4.2.3 测控系统软件设计
    4.3 视频监控系统
        4.3.1 系统结构
        4.3.2 系统原理
    4.4 OPC技术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4.4.1 西门子OPC服务器的构建
        4.4.2 GE OPC服务器的构建
    4.5 VB客户端设计
第五章 系统运行结果与分析
    5.1 系统测试
    5.2 系统运行结果
    5.3 结果分析
第六章 畜禽养殖场环境控制
    6.1 畜禽养殖场舍环境特点分析
    6.2 模糊控制算法的介绍
    6.3 模糊控制的基本原理
        6.3.1 模糊化运算
        6.3.2 模糊推理
        6.3.3 解模糊化
    6.4 舍内环境参数的控制技术
        6.4.1 输入量和输出量的模糊化
        6.4.2 模糊规则的制定
        6.4.3 模糊决策
        6.4.4 模糊量精确化
第七章 总结
    7.1 总结
    7.2 后续工作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7)奶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奶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 奶牛种质差。
    1.2 饲养条件差。
    1.3 乳品加工保鲜设备缺乏。
    1.4 奶业发展资金投入不足。
    1.5 奶类消费市场不健全。
2 加快奶业发展的对策
    2.1 制定优惠扶持政策。
    2.2 搞好统一发展规划。
    2.3 加强行业管理。
    2.4 积极开展技术服务。
    2.5 加大科技培训力度。
    2.6 大力开拓奶类消费市场。

(8)热量限制两熟区双季青贮玉米模式及其技术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青贮玉米的重要地位
        1.1.1 饲料玉米的分类与评价
        1.1.2 青贮玉米的营养品质
        1.1.3 青贮玉米饲用价值
        1.1.4 青贮玉米的经济生态效益
    1.2 青贮玉米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国外青贮玉米发展现状
        1.2.2 国内青贮玉米发展现状
        1.2.3 青贮玉米的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及育种目标研究
        1.2.4 青贮玉米的栽培技术研究综述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1.3.1 热量限制型两熟区发展双季青贮玉米的生产意义
        1.3.2 研究目的
        1.3.3 研究内容
        1.3.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双季青贮玉米模式物质生产及资源利用效率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种植
        2.1.2 主要测定项目与方法
        2.1.3 物质、能量生产与气候因素资源效率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双季青贮玉米生育进程与其它模式的比较
        2.2.2 不同种植模式周年干物质生产效率、能量及其季节分配比较
        2.2.3 不同种植模式作物的光能资源分配与利用
        2.2.4 不同种植模式有效积温分配与温度生产效率
        2.2.5 不同种植模式水分利用效率比较
        2.2.6 不同种植模式经济效益比较
    2.3 小结
第三章 双季青贮玉米资源配置与物质生产效率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种植
        3.1.2 主要测定项目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播期配置产量比较
        3.2.2 不同播期配置光温水资源分配
        3.2.3 不同播期配置光温水资源生产效率
    3.3 小结
第四章 双季模式品种季节反应及资源效应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种植
        4.2.2 主要测定项目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双季青贮玉米生育过程中主要气象因素的变化特点
        4.2.2 不同生长季节的品种青体产量与物质生产比较
        4.2.3 不同品种两季节的反应与类型
        4.2.4 不同季节反应类型品种生长速率差异
        4.2.5 不同季节反应类型品种的光温资源效率
        4.2.6 品种不同季节反应类型的光温资源效率类型比较
        4.2.7 青贮玉米不同品种物质生产与光温效率的关系
    4.3 小结
第五章 双季青贮玉米栽培措施的物质生产效应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种植
        5.1.2 主要测定项目与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地膜覆盖效应
        5.2.2 密植效应
        5.2.3 穴播效应
        5.2.4 垄作效应
        5.2.5 种子处理效应
    5.3 小结
第六章 双季青贮玉米模式物质积累及光合性能动态特征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材料种植
        6.1.2 主要测定项目与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不同种植模式的物质积累及其光合性能分析
        6.2.2 不同品种的物质积累及其光合性能分析
        6.2.3 不同栽培措施的物质积累与光合性能变化特征
    6.3 小结
第七章 青贮玉米的营养品质分析
    7.1 材料与方法
        7.1.1 材料种植
        7.1.2 供试品种
        7.1.3 主要营养品质测定
        7.1.4 主要计算项目与方法
    7.2 结果与分析
        7.2.1 青贮玉米品质分析的干燥和测定方法比较与选择
        7.2.2 不同品种干物重及其器官分配
        7.2.3 品种不同器官主要营养含量及其分组
        7.2.4 单株主要营养及其器官比例
        7.2.5 不同品种营养与能量产量比较
        7.2.6 不同品种粗饲料品质评定
        7.2.7 产奶量评价
    7.3 小结
第八章 双季青贮玉米不同生育时期与栽培技术营养研究
    8.1 材料与方法
        8.1.1 材料种植
        8.1.2 材料处理
        8.1.3 测定方法
        8.1.4 主要项目计算方法
    8.2 结果与分析
        8.2.1 不同生育时期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8.2.2 不同生育时期主要营养
        8.2.3 不同生育时期主要能量与饲料价值产量
        8.2.4 地膜对青贮玉米营养与饲料价值影响
        8.2.5 密度对青贮玉米营养与饲料价值影响
        8.2.6 穴播青贮玉米营养与饲料价值影响
    8.3 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9.1 关于双季青贮玉米模式
        9.1.1 华北两熟区种植模式的发展与双季青贮玉米模式
        9.1.2 双季玉米模式为华北两熟区多元化发展提供重要技术途径
    9.2 双季青贮玉米模式的资源配置
    9.3 双季青贮玉米品种选择
    9.4 双季青贮玉米栽培措施效应
    9.5 双季青贮玉米物质积累即光合性能动态
    9.6 关于青贮玉米的营养品质
    9.7 双季青贮玉米模式技术体系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内蒙古草原兴发集团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及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必然性
    1.1 农业产业化的内涵
    1.2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必然性
2 草原兴发集团目前总体概况
3 草原兴发集团的发展历程
    3.1 起步时期:1988年——1993年
    3.2 发展时期:1993年——1997年
    3.3 成熟时期:1997年——现在
4 草原兴发集团在农牧业产业化方面的做法及经验
    4.1 延伸产业链,扩大企业经营范围
    4.2 建立稳固的生产基地,创建自己的经营模式
    4.3 积极运营资本,壮大龙头企业的实力
    4.4 建立和完善合理的分配机制,保证农业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
    4.5 强化质量管理,提升企业品牌含金量
    4.6 进行技术创新,不断增强企业的生命力
    4.7 管理创新,不断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4.8 树立品牌意识,扩大销售市场
    4.9 政府行为方式的转变对企业的成长发挥着重要作用
    4.10 严格推广“三项服务”,不断密切与广大牧民的关系
    4.11 强力引导羔羊当年出栏,维护草原生态平衡
    4.12 促进农区秸秆转化利用,增加农民收入
5 草原兴发集团在农牧业产业化方面面临的困难及存在的问题
    5.1 草原兴发集团肉鸡产业面临的困难
    5.2 畜牧业快速发展与草原生态平衡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
    5.3 政府的科技服务体系亟待改革
    5.4 资金投入不足是农牧业产业化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5.5 成本管理体系不健全,影响企业效益的提高
    5.6 牧民观念滞后,企业资金原料回收难
    5.7 企业信息系统的建设不完善
6 促进草原兴发集团农牧业产业化进一步发展壮大的措施
    6.1 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扭转肉鸡产业化经营的不利局面
    6.2 积极推进肉羊产业化的发展
    6.3 推进现有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的改组改造
    6.4 加大投资力度,为农牧业产业化进一步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6.5 加强企业成本管理
    6.6 建设奶牛基地,开发天然奶等乳制品,培养新的产业
    6.7 重视技术创新,不断加大产品的研发力度
    6.8 进一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6.9 政府应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四、户养成年奶牛的规模及经济效益(论文参考文献)

  • [1]河北省肉羊养殖户生产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 秦少华. 河北农业大学, 2021(05)
  • [2]借贷对牧户养殖收入的影响研究 ——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为例[D]. 郝悦.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8(12)
  • [3]辽西蒙东地区小农户养驴生产体系研究[D]. 时士成. 沈阳农业大学, 2018(04)
  • [4]基于社会嵌入视角的西藏地区科技精准扶贫模式研究[D]. 冯楚建. 华中科技大学, 2017(10)
  • [5]城郊生猪养殖业发展研究 ——以北京市为例[D]. 崔小年. 中国农业大学, 2014(08)
  • [6]规模畜禽养殖场分布式实时监控系统设计研究[D]. 宁营营. 江苏大学, 2009(09)
  • [7]奶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 崔志勇. 山西农业(畜牧兽医), 2007(05)
  • [8]热量限制两熟区双季青贮玉米模式及其技术体系研究[D]. 王美云.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6(10)
  • [9]内蒙古草原兴发集团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研究[D]. 李淑源.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2(02)
  • [10]办家庭小奶牛场好——对大庆市七个家庭小奶牛场的调查[J]. 康宝中,王凡,刘兆全. 黑龙江畜牧兽医, 1991(05)

标签:;  ;  ;  ;  ;  

家庭饲养奶牛的规模和经济效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