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瓷器与日本文化

宋代瓷器与日本文化

一、宋朝瓷器与日本文化(论文文献综述)

刘明明[1](2021)在《《日本中世的异文化接触》(节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本翻译实践报告选取的文本是日本学者村井章介的历史学着作《日本中世的异文化接触》。该书出版于2013年8月,从对外关系史的角度描绘了日本中世时期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与相互认识。译者选取了这本《日本中世的异文化接触》作为翻译原文本,拟借助纽马克的关联翻译法,完成目标选段、即序章的“多民族的空间——中世纪博多”、“中世的外交与禅寺、禅僧”、“禅宗的输入与‘日本化’”、第二章的“名为‘元’的时代”、“热闹的东海”、“贸易的结构——再考‘寺社造营料唐船’”、“‘渡来僧的世纪’之庆元与博多”以及第三章的“佛教与贸易”的翻译。译者希望通过对《日本中世的异文化接触》的翻译,帮助中国读者了解中世时期日本与周边国家的海上交通与文化交流,也有助于我们从域外视角更好地把握中国宋、元、明等时代的海外交流。本次翻译实践的目的是了解日本中世的文化交流,剖析原文本的语言特征,在关联翻译法的指导下解决翻译难点,以期获得读者容易接受的译本。关联翻译法的基本定义是,原作或目标语言越重要,翻译就越要恰当。语言的重要程度取决于文本的特定场景和委托人的标准,有时还取决于文本的价值。“贴近”是相对于译语的表现形式而言的,强调最接近对译的翻译,保存外延意义和内涵意义,并保持其用法。由于本文本属于历史学科的论说型文本,含有大量的专有名词、古文等重要的地方,因此译者选取关联翻译法以期正确处理这些重点以及难点。根据起点文本的具体情况,主要选取了纽马克提出的7种翻译方法中的释义翻译、成分分析和调整翻译。本报告由五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翻译任务介绍,译者将逐一介绍作者、文本、文本的语言特点,以及本次翻译任务所采用的纽马克的关联翻译法等内容。第二部分为专有名词的翻译案例分析。包括佛教以及贸易相关专有名词的翻译、历史事件专有名词的翻译。译者将在关联翻译法的指导下探讨日文专有名词如何向中文进行转化。第三部分为同形异义词的翻译案例分析。讨论了根据关联翻译法,不同语义范围的同形异义词的处理方法。第四部分为句子翻译的案例分析。对原文本中含有だろう/であろう的句子的汉译方法进行尝试剖析。由于原文本是历史学着作,作者在描述历史事实的同时,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因此出现了很多含有だろう/であろう的句子。译者尝试对此类句型进行分类,在分类的基础上尝试总结了不同分类的翻译方式。同时,针对原文本中出现的大量的古文、诗词以及少量的和歌、落书的翻译方式进行了分析。第五部分是次翻译实践报告的总结。通过本次翻译实践,译者更加深刻地了解了中世时期日本与中国之间是如何进行文化和贸易的交流。同时加深了对关联翻译法的理解,认识到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指导作用。

任若禹[2](2020)在《宋吉州窑木叶纹盏的审美特质研究》文中提出木叶纹盏是宋代吉州窑独创的陶瓷品类,是利用天然树叶作为原料的黑釉装饰器,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基于目前木叶纹盏研究研较少的现状,选择木叶纹盏作为研究对象。本论文从多方位对木叶纹盏进行分析,并探究木叶纹盏的审美特质。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法、实物研究法、实践研究法等方法,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研究:首先,根据众多木叶纹盏的设名进行比对拆解,概述设名拆解后的相关信息,来对木叶纹盏的设名进行研究,确定木叶纹盏的意义;其次,对宋代吉州窑所处的时代背景、主流文化、地理民俗进行梳理,推测影响木叶纹盏形态的因素;然后,通过对木叶纹盏的装饰与造型进行收集整理,分析木叶纹盏的审美特质;接着,在木叶纹盏的审美特质基础上发掘更深层次的美学意趣。最后针对宋代吉州窑木叶纹盏审美特质的研究结论,在学校工作室实进行木叶贴花技法的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思考并探索木叶纹盏的传承与创新。

赵咪咪[3](2020)在《明代文人茶对日本书院茶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文人茶滥觞于魏晋时期,至明代臻于至真阶段。日本没有原生茶,茶与饮茶文化的发生与发展都得益于古代中日文化交流中茶的传播。明代文人茶随着官方与民间往来东传日本,对室町时代书院茶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影响。本文利用文献比较与分析等方法,分析明代文人茶东传的蛛丝马迹及其与日本书院茶的丝缕关联,进而解析两者之间的承继关系,从而探寻日本茶道的文化逻辑与中日茶文化交流的历史演进。绪论部分对明代文人茶和日本书院茶作了概念厘清,第一章梳理了文人茶自形成至明代的发展脉络,认为明代文人茶延继了古代知识分子借茶修身与隐逸的精神意蕴,而物我观念转变下“以茶事美”的美学实践则是其时代特征;第二章研究官方与民间视域下的中日茶文化交流,指出明日勘合贸易与五山禅僧从物质与精神层面促使了明代文人茶的东传;第三章从形式与内容两方面解读日本书院茶中蕴含的明代文人茶要素,分析文人茶在地化的表现和原因,由此认为日本书院茶在形成过程中首先摄取了明代文人茶的审美意味,并且承继为核心内容加以发展;第四章从历史演进和文化更迭两方面考察书院茶之于日本茶道的意义,从审美旨趣和精神意蕴两方面析出日本茶道对明代文人茶的继承与发展。室町时代书院茶首先摄取了明代文人茶的“以茶事美”,在形式上表现为室内陈设和空间营造的审美化,内容上则是茶会的审美鉴赏主题。在其后的发展中又渐渐吸收了明代文人茶所包涵的中国传统文人的“修身”、“隐逸”等思想,经过日本文化和禅宗语境的过滤,最终表达为“和敬清寂”、“一期一会”等日本茶道精神。由此,摄取了明代文人茶的日本书院茶最终演变为日本茶道,成为日本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

张曼婷[4](2020)在《侘寂美学在创作中的运用 ——以我的青瓷作品《rebooting》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侘寂美学是从中国禅宗思想发展而来的,具有禅宗求透过事物的表现,用心感受事物的本质。将事物外在的浮夸去除,得到内心与自然之间的平衡与和谐。追求在自然中的不断变化,接受事物的不完美,使人与自然能够相互影响和创造。侘寂美学与传统思想中的“天人合一,物我两忘”思想有着共通之处。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之下,完美的事物给人的感觉是单一的,明确的,而残缺的审美中有的却是一种缺失的形象,模糊的状态。残缺的事物能够让人们对事物本身进行观察,并非感叹事物的完美。这种残缺的能够给予观察者更多对事物的思考空间,以及更多的想象空间。青瓷是一种在胚体上画上青釉通过还原焰进行烧制的着名传统瓷器,是我国陶瓷文化的重要载体。青瓷的种类很多有:耀州窑、龙泉窑、汝窑、宋代官窑、唐代越窑等等。其不仅仅是根据青色的釉色所产生的视觉效果进行分类的,而是承载着传统文化精神,表达了古时候人们对自然、天地的认同。青色是“天”的本色,自古便被人们所崇尚,所追求的颜色。当时人们受到道教思想中的“天人合一”理念所影响,使得青色受到当代社会的推崇。同时,青色也被视为君子之色,将青瓷之道喻为君子之道。在色谱中青色所处位置为冷色与暖色之间,所以其也包含着中庸之道的含义。本文对侘寂美学进行基本的阐述,并对青瓷传统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以《rebooting》这一青瓷创作作品为根据,对青瓷作品的创作过程、成型方式、装饰过程以及展示对创作进行说明。以此将侘寂精神在创作中表达出来,寻找这一精神在创作中的延伸。将侘寂美学与龙泉青瓷结合分析,使得龙泉青瓷在对传统审美方面得以保存,并获得时代感。在传统的设计与现代的理念之中找到新的可能。

任嘉欣[5](2020)在《跨文化传播视角下中国古代《耕织图》东传日本的本土化历程探究》文中研究指明《耕织图》是指描绘农事耕作和桑蚕纺织的图像,最早在岩画、先秦器物、两汉画像砖石、魏晋墓室壁画中有出现。完整《耕织图》诞生于南宋绍兴年间,由於潜县(今属杭州临安)县令楼璹绘制,此后宋、元、明、清各朝皆有楼璹《耕织图》摹本流传。本文以中国古代《耕织图》以及日本的《四季耕作图》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分析法和个案研究法,以跨文化传播相关理论为支撑,探究《耕织图》东传日本的本土化历程,旨在探析日本吸纳外来文化的方法。据此,本文研究思路如下:首先,本研究对南宋楼璹《耕织图》诞生背景和核心内容加以探讨,介绍在日本影响较为广泛的梁楷《耕织图》、程棨《耕织图》、宋宗鲁《耕织图》以及焦秉贞《御制耕织图》,进一步分析历代《耕织图》深层意蕴。其次,本研究从文化交流的媒介机制、接收机制、扩散机制以及功能机制四个层面探讨中国古代《耕织图》东传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并从文化流动角度探究《耕织图》在日本的传播过程。再次,本研究从文化本土化角度探究中国古代《耕织图》融入日本文化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选择接纳阶段,梁楷《耕织图》中的《耕图》融入日本四季绘元素,形成独具日本特色的《四季耕作图》。第二阶段是融合发展阶段,《四季耕作图》融入日本风俗元素,画面风格多样化,出现金箔浓彩特色的《四季耕作图》;画面置入田乐、鹰狩等日本农村风俗活动;画面出现樱花、雪山等具有日本特色的景观。第三阶段是多样化发展阶段,《四季耕作图》从精英文化下沉至平民文化中,民间普及绘画艺术的画册、传播农桑耕作技术的农书、祝福祈愿的绘马、乃至各类艺术工艺品中均有《四季耕作图》纹样存在。最后,本研究以中国古代《耕织图》为对象探讨日本吸收外来文化的方式,认为日本文化吸纳外来文化主要通过三个步骤:首先选择性接收外来文化,其次通过改造性融合形成新质文化元素,最后发展为新质文化形态,并扩散至多种领域,在创新发展中不断丰富自身文化内涵。

李杨[6](2020)在《滨田庄司民艺陶瓷设计观研究》文中提出滨田庄司是日本近现代享有“人间国宝”美誉的民艺陶瓷家。青年时期与柳宗悦等人组织领导了日本民艺运动,作为“民艺派”的先锋广为人知。在其陶瓷艺术吸收日本传统陶瓷精粹的同时,他还将自己对于“素雅”、“自然”、“健康”等民艺之美的深拓融入陶瓷创作中。他的作品充分显现出“用器之美”、“无垢之美”、“庶民艺术”[1]的艺术风格。本文运用田野调查、文献检索、实物分析、归纳分类等研究方法尝试以全新的视角阐析滨田庄司民艺陶瓷设计观,并对其设计理念、陶瓷工艺及创新案例进行深入的调研和细致的梳理,进而剖析其设计认识论与方法论、审美意识与民艺理想。主要从四个方面探析滨田庄司的民艺陶瓷设计理念、制陶方式以及设计观延伸:其一从“无”意识与自由美的探索、古陶瓷与禅宗思想的探究以及无名与朴素美学的探求三点着手全面立体阐释其设计理念精髓;其二从设计作品着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文献与图像相结合深究他作品中的造型、装饰、技法三大要素所蕴含的设计思维;其三从横向方面对民艺陶瓷的设计要素中的创新,纵向方面对民艺陶瓷人才培养与传承两方面阐析他对于之后的民艺发展的启迪、开创与引导;其四通过对于滨田庄司的民艺陶瓷设计观的深入研究延伸出设计需要宜人宜民宜自然、设计需要具备时间与温度以及无垢之美成就朴素美学三方面的启示。期望通过以上研究,对国内在日本民艺运动个人作家[2]设计研究领域提供有价值的补充,为之后该领域的研究铺好基石。

许宝俊[7](2020)在《传本《鸲鹆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传本《鸲鹆图》作为署款宋徽宗的作品,真伪问题一直未有定论,虽有传闻,但不宜轻信。因此本文首要目的在于,理清此画的流传问题,并尽力对其进行合理断代。关于宋徽宗绘画风格的研究理论非常丰富,对本文的研究多有助益,但并不能完全满足,故而对徽宗绘画风格的梳理成为传本《鸲鹆图》研究的基础。《鸲鹆图》现存三个版本,构图、造型基本一致,因此孰为祖本,孰为伪造本亦须澄清。目前来看,乾隆帝和庞莱臣是传本《鸲鹆图》较为明确的两位收藏者,但其间的流传过程极为复杂,此画在进入清宫内府前的流转脉络,以及在流传的哪一阶段被复制皆是本文关注的重点问题。庞莱臣作为传本《鸲鹆图》的最后一位收藏者,也是伪造此画的最大“嫌疑人”,其与美国收藏家弗利尔之间的书画交易是二十世纪初“古画出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或许有传本《鸲鹆图》的流转信息。这部分史料不仅关乎传本《鸲鹆图》的收藏问题,也反映了二十世纪初动荡时局之下,中国古书画收藏走向国际市场的诸多细节。日本文化受中国之影响由来已久,从日本现存江户时期的一些花鸟作品可以看出,传本《鸲鹆图》对日本“南画”的影响。日本美术在经过“脱亚入欧”的洗礼后,造型更加生动准确,进而影响了中国近现代绘画。这一卓有趣味的文化变迁史,在《鸲鹆图》图式的影响和传播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李夏璐[8](2019)在《佛书东传:宋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文中指出佛书东传是宋朝与日本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促进了佛教在日本的传播和演变。两宋时期东传日本的佛书,主要包括汉译佛经、着述类佛典以及少量的梵文佛经。入宋日僧对汉译佛经中密教经典的搜求与传播,与日本社会密教的盛行相适应。着述类佛典的东传与日本佛教的发展密切相关,折射出日本对于佛教典籍的阶段性需求。北宋时期以天台宗典籍居多,入南宋后禅籍的东传数量开始大增,同时兼有律、华严等宗典籍的东传。入宋日僧是宋日书籍交流的主要传播者,日僧在宋朝的佛书搜求活动直接影响着宋朝东传佛书的整体情况。宋代佛书东传的途径以入宋日僧个人搜求为主,宋廷颁赐、赴日宋僧的传递次之。其中,日僧的个人搜求主要包括获赠、购买与抄印三种。与唐代相比,刻印佛书是入宋日僧搜求佛书的一种新途径,这与宋代雕版刻印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日僧在宋朝的看经、求学活动是其研习佛法的重要途径,也是日僧以自身为媒介传播佛法的一种形式。入宋日僧对宋朝佛书、佛法的研习需求,同时反映出日本佛界、统治阶层对宋朝文化的需求。从宋朝习法归国的日僧与赴日宋僧在日本以东传佛书为载体进行的讲经活动,是佛法东传的又一重要途径,推进了东传佛书在日本社会的受容与传播。东传佛书的搜求路径与收藏之地,是构成宋日两国书籍东传之路的具体空间信息。宋朝的汴京、天台山、杭州、明州以及日本的太宰府、京都、镰仓等地,都是两国佛书东传之路的重要空间节点。日僧在宋朝活动地域的变化不仅影响着东传佛书的搜集与获取,也折射出两国佛教文化交流的空间变化。东传佛书收藏、佛法传布空间的形成,既有赖于日本朝廷的重视,也受惠于当地优越的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等积极因素。

云雪[9](2019)在《自然观视阈下东亚瓷绘艺术的跨文化研究》文中认为自然观指的是我们对于自然界总的看法与认知,它属于哲学范畴,包括对于自然界的演化规律,自然本源以及人与自然间的关系的看法,与艺术发展相适应的便是自然美学观。纵观中国瓷绘艺术的发展变化,可以清楚地看到瓷绘艺术的自然美学的表达。中国的陶瓷艺术蕴含着深厚的文化与智慧,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发生发展与传播中,为世界创造了优秀的陶瓷文化与人文价值。古东亚文化圈中的中国、李朝、日本同样作为东亚版图上的一部分,在瓷绘艺术领域,它们之间存在“道”与“艺”的传承关系,而在文化输入过程中,李朝与日本吸收融合了中国的瓷绘艺术特色并在此基础上进化发展出属于自己的瓷绘艺术,原始崇拜或是宗教信仰等诸多因素致使这些瓷绘艺术带有浓重的本土色彩,对于自然美学表达也各有不同。把东亚文化看作一个整体,以整体观去分析看待艺术的古今发展,古东亚瓷绘艺术不断地传播、学习、游艺、交流、吸收、转化。东亚文化圈在当代瓷绘艺术中依然保持着文化的共享与传承。

惠文静[10](2019)在《基于宋朝文化的汽车造型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汽车行业不断发展,针对于当今中国市场中汽车造型设计的抄袭现象及无主流本土化风格的现状,当代人有责任和使命在传播弘扬中国文化的同时能够完成对中国汽车品牌的造型风格确立。为此,本论文作了如下内容:首先,从目前已经成熟的世界五大主流车系国家的文化和造型风格入手,分别为德系、美系、日系、法系和意系,明确了主流车系的造型及设计风格的形成与本土文化息息相关。其次,对中国民族自主汽车品牌进行文化的探究和造型分析,选取吉利、比亚迪和一汽集团汽车这三者进行品牌文化和部分车型造型设计的分析探究,发现目前含有中国文化的汽车造型对元素的利用过于生搬硬套且没有逻辑性的事实。然后,对中国宋朝文化中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形而上(宋明理学、宋朝文学)和形而下(服饰、雕塑和瓷器)进行分析总结,为后期设计风格及元素的提取提供了可参考依据。最终,开展本论文的设计实践。基于对部分90后汽车消费意向调查和宋朝文化的分析进行整体设计风格定位和设计元素分析提取与演变,最终探索总结出一套可供实践的设计语言辅助本论文中三个设计方案的形成,并对最终方案进行深入细化,完成三维软件建模与渲染。本论文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和市场中现有具体汽车造型进行分析,设置问卷对90后群体进行网上调研,通过提取的设计语言完成设计方案。希望通过本论文可以为民族品牌汽车造型的研究和主流本土化风格的形成提供可行性的参考依据。

二、宋朝瓷器与日本文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宋朝瓷器与日本文化(论文提纲范文)

(1)《日本中世的异文化接触》(节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要旨
第一章 翻訳任务について
    1.1 着者の绍介
    1.2 起点テキストの绍介
    1.3 起点言语の特徴
    1.4 翻訳指导理论
        1.4.1 関连翻訳法の基本的概念
        1.4.2 関连翻訳法の内容
第二章 専门用语の翻訳の実例分析
    2.1 仏教の専门用语の翻訳
        2.1.1 人名の翻訳
        2.1.2 寺社名の翻訳
        2.1.3 文献名の翻訳
        2.1.4 特殊な仏教用语の翻訳
    2.2 贸易関连用语の翻訳
    2.3 歴史的事件の専门用语の翻訳
第三章 同形异义语の翻訳の実例分析
    3.1 日本语の意味范囲が中国语の意味范囲より大きい例
    3.2 中国语の意味范囲が日本语の意味范囲より大きい例
    3.3 中国语の意味范囲と日本语の意味范囲が交差する例
    3.4 中国语の意味范囲と日本语の意味范囲は交差しない例
第四章 文の翻訳の実例分析
    4.1 「だろう」と「であろう」を含む文の汉訳
        4.1.1 「だろう」と「であろう」の混用について
        4.1.2 「だろう」と「であろう」の意味について
        4.1.3 「だろう」と「であろう」の文法的な解釈
        4.1.4 「主観的推量」に属する场合
        4.1.5 「主観的判断」に属する场合
        4.1.6 「主観的疑问」に属する场合
        4.1.7 まとめ
    4.2 韵文の翻訳の実例分析
        4.2.1 和歌の翻訳
        4.2.2 落书の翻訳
        4.2.3 偈颂の翻訳
    4.3 古典文献の翻訳
おわりに
参考文献
附録Ⅰ:原文
附録Ⅱ:訳文
谢辞

(2)宋吉州窑木叶纹盏的审美特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宋代吉州窑木叶纹盏的设名
    第一节 宋代吉州窑
    第二节 宋代吉州窑的黑釉
    第三节 宋代吉州窑的木叶纹盏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影响宋代吉州窑木叶纹盏形态的因素
    第一节 宋代手工业中的陶瓷
    第二节 宋代茶文化的发展
    第三节 地理文化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宋代吉州窑木叶纹盏的审美特质
    第一节 吉州窑木叶纹与剪纸纹的比较分析
    第二节 宋代吉州窑木叶纹盏的原创美学内涵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宋代吉州窑木叶纹盏中的美学意趣
    第一节 宋代吉州窑木叶纹盏中的文人审美意趣
    第二节 宋代吉州窑木叶纹盏中的禅意
    第三节 木叶纹盏中的自然意趣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 本人的宋代吉州窑木叶纹实践汇报
    第一节 木叶纹的成因机理
    第二节 当代陶瓷工作者对宋代木叶纹的再现
    第三节 宋代吉州窑传统木叶纹的再现实验
    第四节 非传统木叶纹的实验
    第五节 实验结论
    第六节 木叶纹在创作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 (本人作品)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3)明代文人茶对日本书院茶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概念界定
        (一)明代文人茶
        (二)日本书院茶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问题意识
        (一)明代文人茶研究状况
        (二)日本茶道及书院茶研究状况
        (三)问题意识
    三、研究目的、意义、方法及论文构成
第一章 中国文人茶的发展轨迹
    第一节 中国文人茶的兴起与发展
    第二节 中国文人茶的兴盛——明代文人茶兴起的社会背景
    第三节 明代文人茶的形式与内涵
        一、明代文人茶的审美旨趣
        (一)空间美学
        (二)茶事美学
        二、明代文人茶的精神意涵
        (一)以茶修身:古代知识分子修身观的实践
        (二)以茶事美:“物我”观念的解构与重塑
        (三)以茶寄怀:隐逸情怀的阐释
第二章 中日茶文化交流与明代文人茶的东传
    第一节 概述中日茶文化交流
    第二节 明日勘合贸易及其中的茶
        一、明日勘合贸易的行与止
        二、朝贡体系中的茶
        三、遣明使节传播的茶
    第三节 五山禅僧与明代文人茶的东传
        一、五山禅僧对明代文人茶的摄取
        二、从五山文学看明代文人茶东传
第三章 日本书院茶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平安至室町时代初期的日本茶文化
    第二节 日本书院茶的形成与明代文人茶的吸收
    第三节 日本书院茶对明代文人茶的继承与发展
        一、日本书院茶——从以茶事美开始
        二、日本书院茶的发展及家元制的建立
第四章 书院茶在日本茶道中的位置及明代文人茶的传承
    第一节 书院茶在日本茶道中的位置及意义
    第二节 明代文人茶美学在日本茶道中的传承
        一、茶事艺术的传承
        二、空间艺术的传承
    第三节 启于审美扬于修身——明代文人茶精神在日本茶道中的传承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4)侘寂美学在创作中的运用 ——以我的青瓷作品《rebooting》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来源与目的
        1.1.1 选题来源
        1.1.2 选题目的
2 侘寂美学分析
    2.1 侘寂美学的内涵
    2.2 侘寂美学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
    2.3 侘寂美学在陶瓷作品中的运用
        2.3.1 自然之美
        2.3.2 残缺之美
        2.3.3 偶然之美
3 单色釉美学阐述
    3.1 单色釉为表现形式
    3.2 龙泉青瓷经典器型——以宋代“双鱼洗”为例
4 《REBOOTING》系列青瓷作品创作说明
    4.1 《REBOOTING》系列一
        4.1.1 创作来源及意图
        4.1.2 草图绘制
        4.1.3 成型方式
        4.1.4 展示说明
    4.2 《REBOOTING》系列二
        4.2.1 创作来源及意图
        4.2.2 草图绘制
        4.2.3 成型方式
        4.2.4 展示说明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5)跨文化传播视角下中国古代《耕织图》东传日本的本土化历程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三、理论基础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五、研究意义
第一章 中国古代《耕织图》的诞生和发展
    一、中国古代《耕织图》的诞生背景
        (一)南宋劝民农耕政策
        (二)江南地区农业发达
        (三)南宋绘画艺术兴盛
    二、中国古代《耕织图》的核心内容
        (一)中国古代《耕织图》的图像
        (二)中国古代《耕织图》的诗歌
    三、中国古代《耕织图》的延续
        (一)南宋梁楷版《耕织图》
        (二)元代程棨版《耕织图》
        (三)明代宋宗鲁版《耕织图》
        (四)清代焦秉贞版《耕织图》
    四、中国古代《耕织图》的意蕴
        (一)劝课农耕的教化工具
        (二)王朝正统的重要体现
        (三)男耕女织的理想图景
第二章 中国古代《耕织图》东传日本
    一、中国古代《耕织图》东传日本的背景
        (一)禅宗语境下中国古代《耕织图》东传日本
        (二)中世武家社会对中国古代《耕织图》的接收
    二、中国古代《耕织图》在日本的引入与扩散
        (一)中国古代《耕织图》在日本的扩散
        (二)日本引入中国古代《耕织图》的缘由
    三、中国古代《耕织图》在日本精英与大众阶层中的传播
        (一)在精英阶层中的垄断传播
        (二)在大众阶层中的自由传播
第三章 中国古代《耕织图》在日本的本土化演变
    一、室町时代对中国古代《耕织图》的选择接纳
        (一)选择接纳梁楷《耕图》
        (二)从梁楷《耕图》到《四季耕作图》
    二、室町后期到江户初期《四季耕作图》的融合发展
        (一)画面色彩丰富
        (二)风俗场景增多
        (三)四季景观丰富
    三、江户中后期《四季耕作图》的多样化发展
        (一)绘画出版物中的范本
        (二)农书中的技术传播工具
        (三)工艺品中的装饰性纹样
        (四)绘马中的祈获丰收载体
第四章 从中国古代《耕织图》东传看日本吸收外来文化的方式
    一、对外来文化的选择与接收
    二、对外来文化的濡化和涵化
    三、对外来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硕士阶段发表论文

(6)滨田庄司民艺陶瓷设计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及现状
        1.2.1 中国方面文献综述及现状
        1.2.2 日本方面文献综述及现状
    1.3 滨田庄司创作生涯概要
    1.4 研究内容及框架
第二章 滨田庄司民艺陶瓷设计理念
    2.1 对“他力”的探索
        2.1.1 从“直观”到“无”意识
        2.1.2 从“无”意识到自由美
    2.2 对“古雅”的探究
        2.2.1 古陶瓷的影响
        2.2.2 禅宗思想的影响
    2.3 对“真诚”的探求
        2.3.1 对于“无名”的追求
        2.3.2 对于朴素美学的贯彻
    2.4 章节小结
第三章 滨田庄司民艺陶瓷设计要素
    3.1 古拙与质朴的造型
    3.2 自然与素雅的装饰
        3.2.1 颜色
        3.2.2 装饰纹样
    3.3 糅合与升华的技艺
        3.3.1 施釉前技法
        3.3.2 釉药艺术
        3.3.3 施釉技法
    3.4 章节小结
第四章 滨田庄司民陶瓷设计创新与传承
    4.1 设计形式的革新
        4.1.1 因“材”施“技”
        4.1.2 “旧”与“新”的衔接
    4.2 民艺传承方式的复兴
        4.2.1 对于民艺爱好者的吸引
        4.2.2 延续与创新徒弟制度
    4.3 民艺文化价值的升华
        4.3.1 满足益子民俗文化价值转化的诉求
        4.3.2 让民艺文化走出日本走向国际
    4.4 章节小结
第五章 滨田庄司民陶瓷设计观总结与展望
    5.1 滨田庄司民艺陶瓷设计观启示
        5.1.1 设计需要宜人宜民宜自然
        5.1.2 设计需要时间与温度
        5.1.3 无垢之美造就朴素美学
    5.2 滨田庄司民艺陶瓷设计观研究结论
        5.2.1 设计作品方面
        5.2.2 设计理念方面
        5.2.3 设计活动方面
    5.3 滨田庄司民艺陶瓷设计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附录 1:滨田庄司年表
    附录 2:关于民俗与民间艺术的调研

(7)传本《鸲鹆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宋徽宗花鸟画风格溯源
    第一节 宋徽宗花鸟画“标准器”界定
        一、“御题画”与“御画”的分别
        二、“代笔”与“亲笔”之争
        三、宋徽宗绘画的师承关系
    第二节 宋徽宗绘画理想和审美体现
        一、画院与画学的设立
        二、《宣和画谱》的编撰
        三、道教情结的体现
    第三节 “徽宗品牌”在后世的演变
        一、南宋及元代徽宗作品的流传与评价
        二、明代徽宗作品的流传与评价
        三、清代徽宗作品的流传与评价
第二章 传本《鸲鹆图》的特征与甄别鉴定
    第一节 三本《鸲鹆图》画法、题跋、印章的分析鉴定
        一、三本《鸲鹆图》画法鉴定
        二、三本《鸲鹆图》鉴藏印玺对比鉴定
        三、三本《鸲鹆图》落款与题跋书法对比鉴定
    第二节 从绘画创作心理角度分析三本《鸲鹆图》
        一、鸲鹆的文化渊源
        二、“南博本”创作心理分析
        三、伪造本的绘画心理分析
    第三节 传本《鸲鹆图》的断代
        一、画面尺幅的分析
        二、花鸟画点苔的甄别
第三章 传本《鸲鹆图》入藏清宫始末
    第一节 乾隆收藏《鸲鹆图》始末
        一、“南博本”《鸲鹆图》入清宫前的流转情况
        二、清宫内府收藏来源
        三、“南博本”《鸲鹆图》进入清宫内府的推测
    第二节 咸丰帝对“南博本”《鸲鹆图》之钟爱
        一、咸丰帝的书画情结
        二、咸丰及其臣工题跋《鸲鹆图》的政治影射
    第三节 张荫桓与“南博本”《鸲鹆图》
第四章 庞莱臣收藏、复制“南博本”《鸲鹆图》推测
    第一节 庞氏对“南博本”《鸲鹆图》的庋藏
        一、庞莱臣书画收藏述略
        二、传本《鸲鹆图》流入庞氏虚斋
        三、庞莱臣复制传本《鸲鹆图》的可能性与动机
    第二节 弗利尔与传本《鸲鹆图》
        一、弗利尔的中国艺术品收藏
        二、弗利尔与庞氏的书画交易以及经手传本《鸲鹆图》的推测
        三、“底特律本”《鸲鹆图》与弗利尔购藏其它作品对比分析
    第三节 “私藏本”《鸲鹆图》的版本分析
第五章 《鸲鹆图》图式的形成与传播
    第一节 “斗雀式”花鸟画的思想文化基础
        一、文学基础
        二、思想基础
    第二节 《鸲鹆图》图式的形成与发展
        一、历代画作中出现的《鸲鹆图》图式
        二、历代画谱中的“斗雀”图式
    第三节 “斗雀”图式在日本的传播与发展
        一、传播途径
        二、后期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图一
附图二
附图三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佛书东传:宋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概况
    三、研究思路
第一章 东传佛书的内容
    第一节 汉译佛经
    第二节 佛典着述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东传佛书的搜求
    第一节 宋廷赐书
    第二节 他人赠书
    第三节 自行购书
    第四节 抄印佛书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东传佛书的研习
    第一节 看阅记诵
    第二节 习经求法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佛书东传的路径
    第一节 宋朝境内
    第二节 日本境内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自然观视阈下东亚瓷绘艺术的跨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正文
    1.1 自然观
    1.2 自然美学观
        1.2.1 中国自然观:“天人合一”
        1.2.2 日本自然观:“诧寂物哀”
        1.2.3 李朝自然观:“崇儒尚白”
    1.3 本章小结
2 瓷绘艺术
    2.1 什么是瓷绘艺术
    2.2 瓷绘艺术的工艺技法
        2.2.1 气韵生动形神兼备
        2.2.2 骨法用笔力健有锋
        2.2.3 经营位置疏密有致
        2.2.4 随类赋彩应物象形
    2.3 瓷绘艺术的纹样品类
        2.3.1 植物装饰纹
        2.3.2 山水装饰纹
        2.3.3 几何装饰纹
    2.4 本章小结
3 东亚瓷绘艺术发展概况
    3.1 中国传统瓷绘品类发展
        3.1.1 文化大融合时代背景下瓷绘艺术的起源
        3.1.2 釉上釉下百花齐放瓷绘艺术大放异彩
        3.1.3 登峰造极的瓷绘工艺与深远影响
    3.2 日本瓷的出现与色绘瓷发展
        3.2.1 柿右卫门“赤绘”的诞生
        3.2.2 古伊万里烧
        3.2.3 锅岛烧与色锅岛
        3.2.4 古九谷
        3.2.5 京烧
        3.2.6 日本色绘瓷纹样
    3.3 李朝瓷器与装饰手法
        3.3.1 粉青砂器
        3.3.2 “青白”的李朝瓷器与主要装饰手法
    3.4 汉文化对于日本、李朝瓷绘艺术的影响
        3.4.1 绘画艺术的移植与融汇
        3.4.2 中国风的诗词歌赋与意境表达
        3.4.3 中国书法在日本瓷绘艺术的审美表现
        3.4.4 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纹样衍生
        3.4.5 思想的冲突与嫁接
    3.5 本章小结
4 东亚瓷绘艺术之间的关系研究
    4.1 古代东亚瓷绘艺术的传播交流
    4.2 当代东亚瓷绘艺术的传承、交流与共享
    4.3 现代陶艺发展与自然审美语言转变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10)基于宋朝文化的汽车造型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2章 世界主流车系风格与本土文化的关系研究
    2.1 德系汽车造型设计分析
        2.1.1 德国文化
        2.1.2 宝马汽车设计
        2.1.3 保时捷汽车设计
    2.2 美系汽车造型设计分析
        2.2.1 美国文化
        2.2.2 美国肌肉车、皮卡和重卡设计
    2.3 日系汽车造型设计分析
        2.3.1 日本文化
        2.3.2 日系汽车设计
    2.4 法系汽车造型设计分析
        2.4.1 法国文化
        2.4.2 法系汽车设计
    2.5 意系汽车造型设计分析
        2.5.1 意大利文化
        2.5.2 意大利跑车设计
第3章 民族品牌汽车造型设计研究
    3.1 吉利汽车造型设计
    3.2 比亚迪汽车造型设计
    3.3 一汽集团汽车造型设计
第4章 基于宋朝文化的汽车造型设计研究
    4.1 宋朝概况
    4.2 宋朝传统文化之形而上分析
        4.2.1 宋明理学分析
        4.2.2 宋朝文学分析
    4.3 宋朝传统文化之形而下分析
        4.3.1 宋朝服饰分析
        4.3.2 宋朝雕塑分析
        4.3.3 宋朝陶瓷分析
    4.4 宋朝文化在汽车造型设计中的可运用分析
第5章 基于宋朝文化的汽车造型设计实践
    5.1 设计调研
    5.2 设计定位
        5.2.1 整体设计风格定位
        5.2.2 设计元素的提取和演变
    5.3 方案的设计与说明
    5.4 最终效果图设计
    5.5 三维软件模型及渲染图展示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四、宋朝瓷器与日本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 [1]《日本中世的异文化接触》(节选)翻译实践报告[D]. 刘明明. 曲阜师范大学, 2021
  • [2]宋吉州窑木叶纹盏的审美特质研究[D]. 任若禹.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3]明代文人茶对日本书院茶的影响研究[D]. 赵咪咪. 浙江农林大学, 2020(02)
  • [4]侘寂美学在创作中的运用 ——以我的青瓷作品《rebooting》为例[D]. 张曼婷.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20(02)
  • [5]跨文化传播视角下中国古代《耕织图》东传日本的本土化历程探究[D]. 任嘉欣. 西南大学, 2020(01)
  • [6]滨田庄司民艺陶瓷设计观研究[D]. 李杨.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8)
  • [7]传本《鸲鹆图》研究[D]. 许宝俊.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0(12)
  • [8]佛书东传:宋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D]. 李夏璐. 厦门大学, 2019(08)
  • [9]自然观视阈下东亚瓷绘艺术的跨文化研究[D]. 云雪.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2)
  • [10]基于宋朝文化的汽车造型设计研究[D]. 惠文静. 长春工业大学, 2019(09)

标签:;  ;  ;  ;  ;  

宋代瓷器与日本文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