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珠母贝、大珠母贝和大珠母贝人工杂交的研究-Ⅲ.同工酶谱比较研究

大珠母贝、大珠母贝和大珠母贝人工杂交的研究-Ⅲ.同工酶谱比较研究

一、合浦珠母贝、长耳珠母贝和大珠母贝种间人工杂交的研究——Ⅲ.同工酶谱的比较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刚,姜卫国,魏贻尧[1](1983)在《合浦珠母贝、长耳珠母贝和大珠母贝种间人工杂交的研究——Ⅲ.同工酶谱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进一步从分子水平验证前文所述的形态学和细胞学的观察结果,并了解杂交后代基因表达的调控机理,我们进行了同工酶谱的比较研究。 一、材料和方法 1.实验材料 合浦珠母贝、长耳珠母贝和大珠母贝是野生贝。大珠母贝采自海南岛西部海域,其他二种采自广西合浦海区。杂交贝(图1:2,4,6)是1976—1980年间在徐闻珍珠场用人工杂交授精方法育成。活贝运回实验室后,置-30℃低温冰箱内贮存备用。

魏贻尧,姜卫国,李刚[2](1983)在《合浦珠母贝、长耳珠母贝和大珠母贝种间人工杂交的研究——Ⅰ.人工杂交和杂交后代的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合浦珠母贝Pinctada fucata、长耳珠母贝 P.chemnitzi、大珠母贝 P.maxima都是海产珍珠养殖的种类,它们在形态、生理生态及分布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为了改良合浦珠母贝育珠性状,提高贝体的生活力,我们从1976年开始进行了上述三种珠母贝的种间杂交试验研究,并获得几种杂交组合的后代。

黄桂菊,喻达辉,郭奕惠,曲妮妮[3](2009)在《珍珠贝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的亲缘关系研究》文中指出利用PCR技术分别扩增合浦珠母贝(Pinctada fucata)、长耳珠母贝(P.chemnitzi)和企鹅珍珠贝(Pteria penguin)的16S rRNA基因片段,PCR产物直接测序,删去引物及部分端部序列后,得到439bp可供分析的核苷酸片段,用MEGA3.1软件分析了核苷酸差异。结果表明,合浦珠母贝种内个体间序列完全相同,长耳珠母贝种内个体间有2个颠换(Transversion)突变位点,而企鹅珍珠贝种内个体间有1个转换(Transision)突变位点,5个颠换(Transversion)突变位点。与GenBank数据库中其他9种珍珠贝的序列进行比较,得到464个同源比对位点,包括51个插入/缺失位点和231个变异位点(173个简约信息位点和53个单突变子)。合浦珠母贝与长耳珠母贝的同源性为83.2%,合浦珠母贝、长耳珠母贝与企鹅珍珠贝的同源性分别为55.4%和59%。NJ系统进化树表明合浦珠母贝和长耳珠母贝与珠母贝属的种类聚在一起,而企鹅珍珠贝与珍珠贝属的种类聚在一起,与形态学分类一致。

何毛贤,姜卫国[4](2000)在《合浦珠母贝遗传育种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

喻达辉,朱嘉濠[5](2005)在《珠母贝属6个种的ITS 2分子标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对珠母贝属的大珠母贝、珠母贝、白珠母贝、黑珠母贝、长耳珠母贝、黑珠母贝和合浦珠母贝6个种的内部转录间隔区2(ITS2)序列及其两侧的5.8S和28S的部分序列进行了比较分析。其中黑珠母贝的序列来自GenBank。PCR扩增片段大小为600bp左右,测序结果表明,ITS2长211~254bp,两端的5.8S和28S分别长84bp和272bp(均含引物)。序列比对分析结果表明,5.8S和28S序列高度保守,不适合于种类鉴定,而ITS2序列高度变异,270个比对位点中有146个位点发生突变,其中72个位点发生插入/缺失突变。除白珠母贝和黑珠母贝之间的遗传距离较小外,其余种类之间的遗传距离远远大于种内遗传距离。基因型分析表明,每个种具有各自特有的基因型。基因型和序列变异分析表明ITS2序列可作为珍珠贝种类鉴定的分子标记。可用于种间、杂交育种、幼体和珍珠贝肉等材料的种类鉴定与遗传分析。

白丽蓉,陈刚,张健东[6](2008)在《珍珠贝育种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对近年来国内外在珍珠贝育种方面取得的成就进行了综述,概要列举了采用多种育种方法育出的新品种。对珍珠贝的研究现状、育种方法、育种效果、选择和鉴定进行了介绍;同时指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刘颖,蔡明夷,刘贤德,王志勇[7](2010)在《大黄鱼♀与黄姑鱼♂杂交F1家系初孵仔鱼的AFLP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为了评估大黄鱼♀与黄姑鱼♂杂交F1在良种培育与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潜力,利用AFLP标记研究了双亲基因在2个杂交F1家系(HF1和HF2)初孵仔鱼中的传递和分离方式。8对AFLP选择性扩增引物在两对亲本中分别检出478和446个片段。在HF1中,检出片段包括215条母本特异条带(FSB)、165条父本特异条带(MSB)和98条双亲共有条带(MuB),其中,121条(56.3%)FSB、115条(69.7%)MSB和93条(94.9%)MuB传递给了全部后代,其余片段在后代中发生分离。FSB和MSB分离位点的平均显性表型频率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AFLP标记在HF2的传递与分离和HF1相似,只是分离位点的比例较HF1低,而且检出了2个非亲位点。此外,在HF1和HF2中都出现了较高比例的偏离孟德尔定律的分离位点。这些结果表明,大黄鱼♀×黄姑鱼♂杂交F1初孵仔鱼中同时含有来自双亲的基因;虽然计算结果显示杂交F1在遗传上略偏向于母本,但是父源基因和母源基因没有明显的选择性丢失;母本特异位点多态比例与大黄鱼种内杂交F1相当。研究结果为大黄鱼♀×黄姑鱼♂杂交F1的开发与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蔡明夷[8](2005)在《杂色鲍人工雌核发育的研究》文中认为人工雌核发育技术在育种实践和遗传学基础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贝类人工雌核发育诱导至今还没有真正成功,原因之一是理化方法诱导的贝类雌核后代成活率极低。针对贝类人工雌核发育体成活率低的问题,本研究一方面细致优化了理化方法诱导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简为S)雌核发育程序的参数,研究了理化方法诱导杂色鲍雌核发育的细胞机理,为进一步改进杂色鲍雌核发育诱导方法、提高诱导后代成活率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查实了杂色鲍♀×盘鲍(H. discus discus,简为J)♂种间杂交F1成贝实质上是含有少量父本基因的雌核发育体,并在受精生物学和细胞遗传学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杂色鲍♀×盘鲍♂产生雌核发育体的机理,为杂色鲍雌核发育诱导提供了新的途径。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理化方法诱导杂色鲍雌核发育理化方法诱导杂色鲍雌核发育,利用UV遗传失活精子条件是:光强为1075μW·cm-2·s-1,辐射时间为5090 sec,受辐射精液浓度为5×106个精子·mL-1,精液厚度为1 mm。杂色鲍雌核发育卵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有两个时间点是CB诱导的适宜作用起始时间,分别为0.14倍卵裂时间(T2C)和0.25倍卵裂时间。此外,UV辐射精子,会使精子活力下降、老化速度加快,因此用UV遗传失活精子授精,授精精子浓度应提高到5.7×1054.6×106个精子·mL-1,同时辐射后应尽快用于授精。受精细胞学研究结果表明,理化方法诱导雌核发育卵中,入卵精核在原核期正常形成雄性原核,但雄性原核在第一次卵裂早期退化成浓缩的染色质小体(DCB),表明UV辐射影响了精子染色体的正常浓缩。另外,受精卵经细胞松弛素B诱导后出现减数分裂纺锤体消失、三个原核并存等特殊现象。2.杂色鲍×盘鲍杂交受精条件为了克服配子排放不同步和配子不亲和造成的杂交困难,本研究筛选了杂色鲍精液短期保存条件和杂色鲍×盘鲍授精条件,结果表明,添加3 %DMSO、精液浓度调整为7.5×108个·mL-1、在7℃下保存,可以精子的活力半衰期延长43 h;将授精时间控制在卵子排放5 min内,授精精子浓度控制为自繁的100倍左右,可以将受精率稳定在50%左右。3.杂色鲍×盘鲍杂交F1的生物学表现杂交F1胚胎发育慢于母本。SJ杂交F1成活率约为母本对照组的1.19%。稚贝阶段,正反杂交F1的形态性状(贝壳和齿舌)、数量性状(壳长/壳宽、体重/壳长和体重/壳宽)和生理

赵文溪[9](2012)在《珠母贝属生殖隔离及其机理研究:染色体及rDNA重复元件动态进化分析》文中提出对马氏珠母贝、解氏珠母贝、斑珠母贝和黑珠母贝四种珍珠贝,采用人工受精的方式进行多次重复自交和杂交实验,马氏珠母贝(AA)、黑珠母贝(CC)和斑珠母贝(DD)种内杂交的平均受精率分别为78.56%、46.94%和44.70%;马氏珠母贝(♀)×解氏珠母贝(♂)种间杂交的平均受精率为19.27%;解氏珠母贝(♀)×马氏珠母贝(♂)种间杂交的平均受精率为18.29%;马氏珠母贝(♀)×黑珠母贝(♂)种间杂交的平均受精率为36.43%;马氏珠母贝(♀)×斑珠母贝(♂)种间杂交组的平均受精率为18.32%,杂交子代受精率低于亲本自交的受精率。解氏珠母贝与马氏珠母贝杂交子代发育到担轮幼虫期后死亡,马氏珠母贝、斑珠母贝和黑珠母贝种间杂交子代都能受精发育成D型幼虫,但是在D型期无法变态,最终死亡。表明珠母贝属小型珍珠贝之间存在合子后隔离。本研究获得马氏珠母贝与黑珠母贝杂交子代的染色体染色体数目为2n=28,染色体核型为:2n=10m+2m+16t,与预期结果不符。为了探究生殖隔离的机理,采用染色体上特殊区段进行静态的遗传差异分析,结果表明七种珍珠贝的碱基组成中GC含量均高于AT含量,大珠母贝的GC含量最高,解氏珠母贝的GC含量最低。珍珠贝属的企鹅珍珠贝中G+C含量高于珠母贝属四种小型珠母贝,低于两种大型珠母贝。其中解氏珠母贝310个变异位点中简约变异位点占81个,单突变位点占227个;大珠母贝247个变异位点中简约变异位点占66个,单突变位点占175个。外形较小的斑珠母贝和黑珠母贝变异位点数基本相同,变异位点中不存在简约变异位点和单突变位点,区别与其他珍珠贝。七种珍珠贝中斑珠母贝、黑珠母贝、马氏珠母贝、黑蝶贝R值大于1,解氏珠母贝、大珠母贝和企鹅珍珠贝的R值小于1。七种珍珠贝中双碱基TT、CC、AA、GG出现的频率最高,解氏珠母贝和大珠母贝中存在16种双碱基型。基于Kimura’s2双参数模型,斑珠母贝、黑珠母贝与马氏珠母贝组间遗传距离均为0.10,马氏珠母贝与解氏珠母贝组间遗传距离为0.21,黑蝶贝和大珠母贝组间遗传距离为0.10,企鹅珍珠贝作为外类群与珠母贝属珍珠贝组间遗传距离为0.33-0.43,相距较远。采用NJ法、MP法、ML法和ME法四种方法构建系统发育树,获得的系统树具有相似的拓扑结构,企鹅珍珠贝单独聚为一支,珠母贝属分为两大分支,大珠母贝和黑蝶贝聚为一支,四种小型珠母贝马氏珠母贝、斑珠母贝、解氏珠母贝、马氏珠母贝聚为一大支。毛细管电泳结果显示,大珠母贝和黑蝶贝自然群体中ITS均质化个体比例差异极大,分别为6.4%和95.7%,其中大珠母贝中存在大量三峰和四峰类型;马氏珠母贝和解氏珠母贝自然群体中ITS均质化个体占比分别为31.9%,53.2%,均存在少量三峰类型;企鹅珍珠贝自然群体中只存在单峰,呈现完全均质化状态。马氏珠母贝自然群体ITS序歹(?)indel多态性位点碱基为AA、CA、CC、T、TTA;大珠母贝和解氏珠母贝自然群体内ITS序列indel多态性位点多以单碱基形式存在,多态性极其复杂,多峰的类型多,序列的差异大;黑蝶贝自然群体中ITS序歹(?)indel多态性位点为GC、C;其他珍珠贝ITS序列不存在indel多态性。

邓陈茂,童银洪,符韶[10](2009)在《马氏珠母贝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综述了马氏珠母贝的遗传育种、插核育珠以及珍珠层的结构、成分和成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马氏珠母贝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二、合浦珠母贝、长耳珠母贝和大珠母贝种间人工杂交的研究——Ⅲ.同工酶谱的比较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合浦珠母贝、长耳珠母贝和大珠母贝种间人工杂交的研究——Ⅲ.同工酶谱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合浦珠母贝、长耳珠母贝和大珠母贝种间人工杂交的研究——Ⅲ.同工酶谱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材料和方法
    1. 实验材料
    2. 凝胶与缓冲液
    3. 加样
    4. 电泳
    5. 染色
二、结果
三、讨论

(2)合浦珠母贝、长耳珠母贝和大珠母贝种间人工杂交的研究——Ⅰ.人工杂交和杂交后代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材料和方法
二、结果
    1. 杂交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
    2. 杂交幼虫的培养
    3. 杂交后代的生长及性状观察
三、讨论

(3)珍珠贝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的亲缘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基因组DNA的提取
        1.2.2 引物设计与PCR扩增
        1.2.3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16S rRNA基因的碱基组成与同源比对分析
    2.2 遗传距离分析
    2.3 聚类分析
3 讨论

(5)珠母贝属6个种的ITS 2分子标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DNA提取、PCR扩增和测序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PCR扩增结果与基因型分析
    2.2 种间ITS 2序列长度变异
    2.3 种间序列单核苷酸变异分析
        (1) 5.8S和28S基因部分序列的单核苷酸突变分析
        (2) ITS 2的单核苷酸突变 (SNP) 分析
    2.4 种内与种间的遗传距离分析
    2.5 亲缘关系的聚类分析
3 讨论

(6)珍珠贝育种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珍珠贝的研究现状
2 珍珠贝育种方法
    2.1 选择育种和杂交育种
    2.2 多倍体育种
    2.3 诱变育种
    2.4 遗传标记育种
        2.4.1 形态标记
        2.4.2 细胞标记
        2.4.3 生化标记
        2.4.4 DNA分子标记
    2.5 组织培养
    2.6 雌核发育
    2.7 最新研究进展
3 展望

(7)大黄鱼♀与黄姑鱼♂杂交F1家系初孵仔鱼的AFLP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基因组DNA的提取
    1.3 AFLP分析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受精率、孵化率和仔鱼成活率
    2.2 AFLP标记在杂交F1初孵仔鱼中的传递与分离
    2.3 遗传距离与相似系数分析
3 讨论

(8)杂色鲍人工雌核发育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理化方法诱导贝类雌核发育的研究进展
        1 精子的遗传失活
        2 染色体组加倍
        3 遗传鉴定
        4 生物学表现
        5 细胞学研究
    第二节 贝类远缘杂交研究进展
        1 贝类远缘杂交F1的生物学表现
        2 杂交F1的遗传鉴定与分析
        3 贝类杂交的受精细胞学研究
        4 海洋贝类远缘杂交育种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
    第三节 研究背景和立题意义
    第四节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目的
第二章 理化方法诱导杂色鲍雌核发育二倍体研究
    第一节 紫外线辐射对杂色鲍精子功能、胚胎倍性和发育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节 理化方法诱导杂色鲍雌核发育二倍体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节 理化方法诱导杂色鲍雌核发育受精细胞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种间杂交诱导杂色鲍雌核发育的研究
    第一节 种间杂交授精技术的研究
        第1目 杂色鲍精子短期保存技术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2目 杂色鲍与盘鲍杂交受精率的影响因素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本节小结
    第二节 杂色鲍与盘鲍杂交F1的生物学表现
        第1目 杂色鲍与盘鲍杂交F1胚胎发育速度与成活率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2目 杂色鲍与盘鲍杂交F1稚贝的生物学表现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本节小结
    第三节 杂色鲍与盘鲍杂交诱导雌核发育体的证实及其机理研究
        第1目 杂色鲍×盘鲍杂交F1及其亲本自繁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2目 杂色鲍♀×盘鲍♂杂交家系的AFLP遗传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3目 杂色鲍♀×盘鲍♂杂交的受精细胞学观察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4目 杂色鲍♀×盘鲍♂杂交F1 及自繁后代幼体的核型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5目 应用GISH研究杂色鲍♀×盘鲍♂杂交幼体基因组组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本节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科研活动和科研成果
致谢

(9)珠母贝属生殖隔离及其机理研究:染色体及rDNA重复元件动态进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海水珍珠贝的分类及研究现状
    2 杂交育种技术与生殖隔离
        2.1 杂交育种技术的海洋贝类中应用
        2.2 生殖隔离的遗传机制研究
    3 海洋贝类遗传标记的研究进展
        3.1 形态标记
        3.2 细胞标记
        3.3 生物化学标记
        3.4 分子遗传标记
    4 分子系统树的构建方法
    5 rDNA家族在海洋贝类中的应用
    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珠母贝杂交发育与细胞核型研究
    1 材料及方法
        1.1 材料
        1.2 主要仪器
        1.3 主要试剂
        1.4 试剂的配置
        1.5 人工受精
        1.6 计算受精率
        1.7 幼虫制片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2.1 受精率
        2.2 幼虫发育
        2.3 杂交子代染色体核型分析
    3 讨论
第三章 七种珍珠贝分子系统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试剂
        1.4 试剂的配制
        1.5 提取及检测
        1.6 引物的合成与扩增
        1.7 克隆方法
        1.8 处理数据
    2 结果与分析
        2.1 琼脂糖电泳检测结果
        2.2 七种贝自然群体序列长度、碱基组成及变异位点分析
        2.3 七种珍珠贝种间遗传距离
        2.4 系统树
    3 讨论
第四章 rDNA重复原件动态进化模式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试剂
        1.4 试剂配制
        1.5 提取及检测
        1.6 引物的合成与扩增
        1.7 毛细管电泳
        1.8 处理数据
    2 结果与分析
        2.1 毛细管电泳
        2.2 自然群体个体ITS序列的均一化
        2.3 马氏珠母贝自然群体ITS序列indel多态性
        2.4 大珠母贝自然群体个体间ITS序列indel多态性
        2.5 解氏珠母贝自然群体个体间ITS序列indel多态性
        2.6 黑蝶贝自然群体个体间ITS序列indel多态性
    3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项目资助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四、合浦珠母贝、长耳珠母贝和大珠母贝种间人工杂交的研究——Ⅲ.同工酶谱的比较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合浦珠母贝、长耳珠母贝和大珠母贝种间人工杂交的研究——Ⅲ.同工酶谱的比较研究[J]. 李刚,姜卫国,魏贻尧. 热带海洋, 1983(04)
  • [2]合浦珠母贝、长耳珠母贝和大珠母贝种间人工杂交的研究——Ⅰ.人工杂交和杂交后代的观察[J]. 魏贻尧,姜卫国,李刚. 热带海洋, 1983(04)
  • [3]珍珠贝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的亲缘关系研究[J]. 黄桂菊,喻达辉,郭奕惠,曲妮妮. 南方水产, 2009(06)
  • [4]合浦珠母贝遗传育种研究进展[J]. 何毛贤,姜卫国. 海洋湖沼通报, 2000(01)
  • [5]珠母贝属6个种的ITS 2分子标记研究[J]. 喻达辉,朱嘉濠. 南方水产, 2005(04)
  • [6]珍珠贝育种的研究进展[J]. 白丽蓉,陈刚,张健东. 水利渔业, 2008(04)
  • [7]大黄鱼♀与黄姑鱼♂杂交F1家系初孵仔鱼的AFLP分析[J]. 刘颖,蔡明夷,刘贤德,王志勇. 水产学报, 2010(06)
  • [8]杂色鲍人工雌核发育的研究[D]. 蔡明夷. 厦门大学, 2005(01)
  • [9]珠母贝属生殖隔离及其机理研究:染色体及rDNA重复元件动态进化分析[D]. 赵文溪. 海南大学, 2012(11)
  • [10]马氏珠母贝的研究进展[J]. 邓陈茂,童银洪,符韶. 现代农业科技, 2009(02)

标签:;  ;  ;  ;  ;  

大珠母贝、大珠母贝和大珠母贝人工杂交的研究-Ⅲ.同工酶谱比较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