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行分布和力矩计算

运行分布和力矩计算

一、游程数的分布和矩的计算(论文文献综述)

张浩[1](2021)在《我国可转换债券市场有效性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经济环境和融资需求的变化与发展,我国可转债市场取得了较为显着的发展,可转债数量也达到了一定的规模。据统计,截至2020年6月4日,我国境内共累计发行510只可转债。在可转债重要性日益凸显的背景下,关于可转债市场有效性的研究却相对较少。本文选择研究我国可转债市场有效性是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是学术意义,许多重要的金融理论,比如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等都是建立在资本市场有效的基础上的,如果市场无效,那么用这些理论计算得出的理论价格,其参考价格将大打折扣。另一方面是现实意义,通过对可转债市场有效性的实证研究分析,可以使投资者对现阶段可转债市场的发展现状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能够正确利用市场上的信息来指导自身的投资决策。同时,有助于管理层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制度,促进我国可转债市场的有序发展。本文采用游程检验、自相关性检验和方差比检验等实证方法对我国可转债市场的有效性进行实证检验。具体做法是检验可转债加权平均指数日收益率是否符合随机游走,以此来验证我国可转债市场是否达到弱型有效。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可转债市场还没有达到有效市场理论中弱型有效的层次。进一步,本文选取2020年日均成交额最大的十只可转债组成新的指数进行以上的实证检验并对2020年的可转债加权平均指数单独进行检验作为参考对照,虽然实证检验的结果不尽相同,但是可以判断,随着可转债市场的发展,我国可转债市场的有效性有所提升,而市场规模和流动性可能是影响市场有效性的关键因素之一。

朱梦林[2](2021)在《硅基真空态量子随机数发生器的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量子随机数发生器通过利用量子力学中不确定原理的非确定性物理过程,可在理论上生成不可预测和不可复制的随机数,能够保障重要信息的安全,因此被广泛应用于信息安全领域中。其中基于真空态的连续变量量子随机数发生器的量子态易制备,探测装置简单,生成速率高,且不容易被潜在攻击者所控制,安全性强。近年来,基于真空态的连续变量量子随机数发生器经过快速发展,正在逐步走向商用化。然而,由分立的光学器件构成的真空态量子随机数发生器在尺寸上很难集成到其它复杂的系统中,并且成本高,功耗大和不稳定等问题严重限制了其在实际场景中的应用。与普通光学系统相比,集成光路具备很多优点,比如信号带宽大,尺寸小,重量轻,功耗小,成本低,保密性强等,其中绝缘体上硅与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兼容,是一个良好的集成平台。同时,经过不断更迭,许多基于硅基光电子技术的光学器件已经被一一实现,因此结合集成电路将真空态量子随机数发生器集成在绝缘体上硅的想法变得不再遥不可及。但是,在实际实现时仍然存在一些技术难题,比如系统中的噪声控制、硅基芯片的引线键合以及激光与芯片之间的耦合等。为了研究并解决实际实现时面临的一些技术难题,本论文主要工作及创新成果如下:1、在实验室建立了一套基于硅基芯片的真空态量子随机数发生器系统,其中硅基芯片面积不到1平方厘米。在通过调研和实验研究后,本实验首先采用引线键合和夹层PCB的方式解决硅基芯片与跨阻放大器的连接难题,并降低由于连接引入的噪声,使得该噪声不影响信号的测量。随后,根据硅基芯片上的量子随机数发生器方案优化跨阻放大器的电路结构,使得芯片上的多个真空态量子随机数发生器方案可共用一个跨阻放大器,防止因集成器件损坏而导致实验终止的问题,同时可有效利用跨阻放大器。最后,在量子随机数发生器系统的基础上,通过使用裸纤、任意信号发生器和强度调制器构建了一个判断激光是否耦合进芯片的方案,解决了激光耦合的问题。2、在实验中,通过对系统不断进行调试优化后,系统运行趋于稳定。经测量,硅基真空态QRNG的散粒噪声与电噪声比为11dB,最小熵可达8.5bit。随后,本文使用Toeplitz算法对原始数据进行了随机提取,提取速率可达340Mbps,并且提取后的随机序列通过了所有NIST检验。

姜欣睿[3](2021)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无线电信号识别》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无线通信是目前使用范围最广的通信方式,对无线电信号的识别和分析是当前军事和民用领域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数字通信系统通过信道编码和载波调制完成信息码元到传输信号的转变。受复杂电磁环境和非合作信道的影响,对未知信号调制类型和信道编码类型的识别结果直接影响信号的解调和解码过程。本文以复杂电磁环境下的无线电信号作为研究对象,依托数字通信系统的主要步骤和小样本条件下的实测数据,提出针对无线电信号调制方式和信道编码类型的识别方法。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介绍数字通信系统的信道编码模块和调制模块,详细阐述不同调制方式的调制原理、信号差异、不同信道编码类型的编码原理和码型差异并进行仿真,提出了调制识别和编码识别的研究目的与应用前景。2.通过设计特征参数提出一种基于多维度特征的调制信号识别方法,在样本数量充足的模拟实验环境和样本数量极其有限的实际实验环境下对提出的识别方法进行验证。该方法利用调制信号的时域信息、高阶累积量信息和变换域信息完成信号的特征提取,利用反向传播(Back Propagation,BP)神经网络和决策树理论设计分类器。实验结果证明多维度特征比单维度特征的识别效果好,也证明该方法在样本数目较少的条件下依然对信号有较好识别效果。3.在信道编码识别领域提出一种基于数据随机性的信道编码识别方法,通过对序列随机性理论和密码随机性理论的分析,设计信道编码特征参数。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信道编码相关特征对不同信道编码类型具有很好的区分效果,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曾华[4](2021)在《自然风场中大比例全桥气弹模型试验研究》文中指出桥梁结构跨径的日益增加随之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如结构刚度和阻尼随之减小,系统更加轻柔,风致振动越来越显着。桥梁抗风性能也逐渐成为保证大型桥梁结构可靠以及安全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权衡桥梁风工程的主要研究手段的优缺点,本研究团队开创性的提出了桥梁风工程室外试验基地(the Outdoor Experimental Base for Bridge Wind Engineering,OEBBWE),并开展了自然风场中大比例全桥气弹模型试验研究,全文的主要内容与总结如下:(1)通过对比传统风工程的研究手段,权衡各种方法的优缺点,本研究团队提出了桥梁风工程室外试验基地的新思路,并详细对比了该研究方法与传统的桥梁风工程研究方法的各自优缺点。详细介绍了以塔科马大桥为背景的全桥气弹模型制作过程,给出了户外实验需要满足安全性、适用性、耐久性、经济性等设计原则;(2)介绍了两种结构模态参数的识别方法,频域分解法与时频分析法。给出了传统的频域分解法识别模态参数的过程,讨论了该方法存在的问题:阻尼比识别误差较大、难以处理密集模态、难以识别时变系统等问题。在时频分析法中,采用了滑窗阈值去噪思想与滑动平均技术解决了经验包络法方法中存在的迭代误差与过包络问题,通过几个算例参数识别分析,证实了本文方法具有良好的抗噪声性能与较高的识别精度。(3)介绍了全桥气弹模型的静力实验,然后建立全桥气弹模型的有限元模型,对比了有限元模型与实际全桥气弹模型之间的静力与模态参数的误差,并对结构敏感新进行分析,最后介绍了有限元模型修正理论与稳态遗传算法,并对全桥有限元模型进行修正。(4)详细分析了实测沿海地区的局部风场特性,发现热力作用是实测地区地面日常强台风形成的主要原因。对自然风场的平稳性进行检验分析,发现基准样本和基准时距的选取对游程检验法影响较小,而对逆序检验法的影响较大,并且实测地区风场中存在部分非平稳特性;运用平稳模型难以反映同一时距内的不同时刻的湍流强度的差异,而非平稳模型具有较为丰富的非平稳成分,可以很好的反应任意两个时刻的湍流强度的差异,更加真实的反映了自然风场的湍流特性。(5)对桥梁模型长期振动响应以及风场检测,汇总了桥梁模型出现的所有涡振现象,并详细分析了2021年1月8日典型的涡振现象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桥梁模型的涡振大多发生在低风速区,并且主梁的风偏角(风向与主梁轴线的垂线之间的夹角)在60°范围内均可能发生涡振现象,但超过60°均未能观测到涡振现象。

段宏康[5](2021)在《太原南站模态参数识别及山区风特性的现场实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需要,结构形式复杂、跨度大的建筑物逐渐增多。这些建筑物在服役期内的健康状态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现场实测可以获得结构的实时监测数据,通过分析风速、加速度响应等数据可以评估结构的健康状态。本文基于太原南站健康监测平台,获得了良态强风及非平稳风的风时程数据和多工况激励下的加速度响应,分别对上述内容展开研究。基于太原南站两个测点采集到的的风时程数据,研究了春夏两季太原南站风场良态强风的平均风速、风向、脉动风功率谱,考察了湍流度、湍流积分尺度、阵风因子随平均风速的变化规律,并将春夏两季风特性进行对比;基于太原南站采集到的两种非平稳风时程数据,以平稳风为对照组,处理非平稳风时程数据得到实测脉动风速功率谱密度。通过HHT方法得到脉动风时程Hilbert谱和边际谱,采用演变谱估计的方法研究非平稳风功率谱随时间和频率的变化规律。基于太原南站健康监测系统,对环境激励、列车工况激励、人群激励、施工激励下的加速度响应进行了分析,尤其对一、二、三组列车进出站及列车不停站的工况进行了细致的研究,确定性激励下的加速度响应主要集中在与列车荷载轴重频率(fv1、fv2、fv3)、站房自振频率相关的几个频点内,各个工况下的加速度响应峰值均小于规范规定的限值,等效峰值加速度(ESPA)曲线能较好地反映太原南站结构的舒适度水平。接下来识别密频结构振动响应的模态参数,通过特征实现算法(NEx T-ERA)、随机子空间法(SSI)以及随机减量法(RDT)三种时域方法对加速度响应进行模态分解和动力参数识别。对于太原南站这种大跨度结构,其振动模态为低频密集的,由于SSI和NEx T-ERA在识别模态参数的普遍性、精确度和计算效率上要远远优于RDT,故使用SSI和NEx T-ERA方法可以很好的识别到模态参数,使用RDT方法能够得到模态参数的幅值相关性。最后,对本文研究内容做出总结,指出接下来的研究方向。

王琦[6](2021)在《大跨悬索桥基于首超概率的非平稳抖振动力可靠性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当今社会的迅速发展,同时为了更满足人民群众的出行需要,复杂山区风环境下的桥梁数量将会迅速增多。在复杂风环境下,由于桥梁结构的刚度会随着跨径的增大而减小的,所以结构对风的响应将会越来越敏感,桥梁结构的可靠度将越来越受到设计师和人们的关注。但是多数学者在研究脉动风时,常常把脉动风模拟为平稳随机风场,在实际情况中是不适合的。根据有关实测数据,在复杂风环境下,尤其是强风作用时,脉动风为非平稳非高斯的随机风场。因此,非平稳脉动风速对结构产生的响应和结构动力可靠度的影响便成为了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并且大多学者在计算结构动力可靠度时,同样将位移响应值当做是高斯平稳随机样本进行计算,这是不合理的。所以,本文基于一种首次超越概率机制的动力可靠度的计算方法,对非平稳脉动风速作用下大跨悬索桥的结构抖振动力响应,进行可靠度的计算分析,本文的具体工作如下:(1)研究可靠度的计算方法,对首次超越概率的破坏准则和破坏机制进行选取,深入了解首次超越概率机制的交差速率,为之后分析打下基础;基于谐波合成法模拟出平稳随机风场,再根据演变谱理论对平稳随机风场进行调制,形成非平稳的风速样本,然后通过游程检验法进行样本数据的非平稳性检测,之后对实测风速样本进行小波分析,分离得到时变平均风和脉动风,对实测脉动风和脉动风速模型进行谱分析,与相应规范谱对比,检验其合理性;对模拟出的风速样本进行风速荷载化,得到施加在桥梁主梁节点上的荷载时程值,根据有限元软件求解得出位移响应时程,同样利用游程检测法进行位移时程检测,最后对位移响应值进行分析。(2)对计算得出非平稳非高斯位移响应时程进行结构可靠性分析,基于首次超越概率机制,对位移时程样本的非平稳性和非高斯性进行不同方法的数据处理,再与平稳风速计算获得的位移时程可靠度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出由平稳风速计算的可靠度,与非平稳非高斯随机样本转换获得的可靠度计算结果对比偏大,在实际工程中若继续将风速考虑为平稳随机风场,将高估对工程的安全储备,并不合适,同时对非平稳风速的风攻角和调制函数进行参数化分析,发现随着风攻角的增大各节点可靠度都有一定程度的减小,调制函数随着参数α变化,可靠度没有明显变化,但是随着参数β的增大,可靠度也会增大。

缑景霞[7](2021)在《基于信道特性的密钥生成关键技术研究及实现》文中认为近年来,无线通信系统及其所提供的服务已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无线网络因其固有的广播特性而易受非法方的攻击。无线网络中使用的传统加密技术主要集中于协议栈的高层,但随着计算机运算能力的发展这种安全机制开始面临挑战。物理层安全(Physical Layer Security,PLS)技术以信息论安全理论为基础,且其安全性不受非法方运算能力的影响。基于此,本文针对无线信道的特点研究了物理层安全机制,主要工作如下:论文分析了基于无线信道特性的密钥生成机制的一般流程,主要包括信道探测、量化、密钥协商和保密增强四个步骤,并针对三种评估指标:不一致率,随机性和生成速率进行了深入研究。论文首先参考相关文献研究了时分双工(Time Division Duplexing,TDD)系统中密钥容量的推导,然后将其扩展到采用双向探测的频分双工(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ing,FDD)系统,推导出此时密钥容量的理论表达式。分析和仿真证明,基于FDD制式的密钥生成与TDD制式相比,其在探测过程中经历了两次信道,获取的密钥容量更大。基于理论分析,密钥的随机性来自信道,在慢变信道中密钥生成速率较低。因此论文研究了基于随机扰动的密钥生成速率提升技术,并针对随机扰动会导致协商量增加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混沌伪随机序列的密钥生成速率提升算法。该算法利用混沌映射对初值敏感的特点,将协商后的密钥作为混沌映射的初值,通过迭代生成足够的伪随机序列作为最终密钥串。针对密钥生成的量化环节,论文深入分析和讨论了多种具有代表性的算法,从有效性、复杂度和交互信息等角度对算法进行了评估。数字分析和仿真结果证明,相比其他量化算法,等概量化获得的比特串随机性强,且不需要牺牲生成速率和额外的信令传输,简单实用。论文参考TDD制式下理论密钥不一致率的推导,推广到FDD制式下,分析推导出多比特量化后理论密钥不一致率的闭式表达式,从公式可以看出增大保护间隔或减小量化阶数可有效降低密钥不一致率,数字仿真结果也验证了该结论的正确性。针对密钥生成的协商环节,论文研究了利用二分法查找纠错的Cascade协商算法,并仿真了该算法协商后的密钥不一致率和协商过程中需要交互的信息量,数字仿真结果表明,Cascade算法在低信噪比下也有良好的纠错性能,但是需要大量的信息交互。针对Cascade算法交互信息量较大的问题,论文深入研究了基于纠错码的协商算法,该类算法利用码字本身的纠错能力进行错误比特的纠正,需要交互的信息量更少,更易于实现。论文还进一步仿真对比了以汉明码、重复码和LDPC码为代表的纠错码协商算法,从复杂度和性能折衷的角度选择了重复码作为系统方案。论文结合前期的研究,设计了密钥生成系统的最终方案。论文选择了基于FDD制式的双向探测、基于改进小波变换的噪声抑制算法、等概量化、基于重复码的密钥协商,以及基于伪随机序列的密钥生成速率提升算法,联合形成了最终方案,并利用数字仿真和半实物平台对所提方案的性能进行了评估。最后论文回顾了全篇的工作,并对下一步的研究重点进行了总结。

苗宁[8](2021)在《物理层密钥生成中多维信道特性提取技术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无线通信的快速发展,无线通信场景下受众群体的增加和数据传输的安全性问题之间的矛盾日益增长。物理层的无线信道由于其固有属性:时变性、随机性、空时唯一性、不可预测性被更多的学者关注,利用实时变化的无线信道信息作为公共随机资源池,友好通信用户从中进行密钥提取。避免了在密钥生成以后的分发与管理过程,很大程度对于现有的安全协议机制进行了增强与补充。基于此,本文将从物理层的角度出发,针对于密钥生成技术展开相关的研究工作,主要工作包括:1)针对时分双工模式(Time Division Duplexing,TDD)下的信道状态信息提取技术展开研究工作。首先对传统单向信道探测技术分析具体方案。针对信道环境变化缓慢时密钥生成速率低的问题,引入随机扰动、中继转发以及网络编码的信道探测方式。与此同时分析上述算法可达密钥速率理论公式,评估算法性能。通过引入更多的随机变化量,例如中继信道、人为随机扰动等方式提高密钥生成速率。在给定仿真条件下,与传统单向探测技术相比,引入随机扰动可带来可达密钥速率一定程度的提升;而增加中继节点协助后,由于中继信道能增添新的随机量,故可进一步带来可达密钥速率的提升。2)针对频分双工模式(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ing,FDD)下的信道状态信息提取技术展开相关研究工作。针对安全性不能保证、静态或准静态环境密钥提取过程中长度受限等问题,引入非对称随机扰动、对称随机扰动、TDD中继辅助以及FDD中继辅助的信道探测方式。与常规双向探测相比,随机扰动以及中继辅助可以提高可达密钥速率。分析随机扰动情况可得,与非对称扰动相比,对称扰动由于避免了部分扰动信号的二次传输,其安全性得到了提升;可达密钥速率大小取决于两个随机扰动信号方差大小,当方差保持一致时,可达密钥速率相等。考虑中继辅助时,TDD中继辅助模型仅利用中继信道,忽略用户信道的非互易性;而FDD中继辅助模型能同时利用用户信道和中继信道,故其可达密钥速率优于TDD中继。3)基于多维信道状态信息的密钥生成技术展开相关研究工作。主要包含预处理技术、多维信息量化技术以及密钥协商技术。预处理技术中改进的奇异值分解算法由于进行了多层分解以及只保留有效信号部分,因此效果较好,但计算复杂度较高。具体采用何种预处理算法要综合考虑实际系统复杂度以及预处理效果。多维信息的量化技术中采用多维信息的密钥生成速率性能优于只采用一维信息;改进的K均值算法效果相对较优,但该算法存在信息共享过程从而会出现信道资源消耗问题;等概量化算法具有实现简单、不存在额外消耗信道资源、密钥随机性高等优点。协商技术中Cascade协商算法适用于信道环境恶劣、对密钥实时性要求低的情况;纠错码协商以及改进算法实施过程简单,适用于信道环境相对较好的场景,由于改进算法增加了交织方式使不一致序列分散更加随机,因此改进算法协商性能优于原有算法。4)针对星地系统的密钥生成流程进行详细分析与设计,具体采用双向信道探测方式、改进的奇异值分解分解预处理算法、基于二维的信道状态信息量化技术以及基于改进的纠错码协商算法。从数字仿真来看所提出的总体方案是可以满足最终的系统要求,获得可靠密钥。综上,本文对基于物理层的密钥生成算法所涉及的关键技术进行了详细的研究,针对不同的技术提出相应的改进,以此提升系统的性能。同时针对星地系统的密钥生成流程进行相关设计。

吴易泽,张旭[9](2020)在《基于集合经验模态分解和奇异谱分析的曲线光顺算法》文中研究表明针对曲线光顺问题,提出了集合经验模态分解、游程检测法重构以及奇异谱分析降噪三者相结合的一种曲线光顺算法。算法首先将空间离散数字曲线上的x,y,z三个变量视为3个一维数字信号;然后对每个变量的数字信号序列分别进行集合经验模态分解;进而分别对每个变量分解后的所有分量使用游程检测法,将其重构为高频、低频分量;随后通过使用奇异谱分析对重构后的高频分量进行降噪;最终将降噪后的高频分量与低频分量重构,得到光顺后的曲线。通过试验表明,所提算法的光顺效果优于EMD法和曲率法,所提算法、EMD法和曲率法的平均曲率分别为0.089 3,0.091 9,0.111 2。

慕雨松[10](2020)在《高精度角位移传感器ASIC光电芯片研究》文中认为角度位移传感器作为一种多学科交织的精密光学仪器在国家基础研究、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显。但是,高端角度位移传感器产品需要的关键核心零部件几乎全部来自于国外进口,产业链短板长期存在且愈发严重。在此背景下,科技部、工信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部门设置了一系列的“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本文的工作就是来源于科技部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ASIC光电集成芯片设计”,研究的目的是开发一款专用于高精度角位移传感器的光电集成芯片,具体包括与传感器系统匹配的光电探测器阵列、高性能的光电集成电路和工业级的芯片制备方案。本论文的主要创新性贡献概括如下:1.提出了一种伪随机信号和增量信号的同步方法。采用一位伪随机码象元对应增量码的一个明暗条纹的机制,在码盘刻画误差不大于1/4个周期的范围内,不需要复杂的算法来寻找到伪随机码的首位,可以直接进行绝对位置信息的读取。并基于本方法设计了专用光电集成芯片。2.提出了一种专用于读取伪随机信息的线阵探测器方案。为了更好的实现高速弱光检测,探测器被设计成与码盘刻画完全重合的扇形,保证了每个探测器感光情况的一致性;同时,每个探测器采用独立的读取单元进行积分采集,再由时序控制串行输出,在保证一致性和信噪比的情况下可以实现7.4k Hz的读出帧频。3.提出了一种可以提高莫尔条纹信号质量的光电探测器方案。将四场裂相的探测器细分成多个不同相位的行组合,利用相位差滤波的原理提高了光电探测器所读取莫尔条纹信号的质量。放大电路采用一级高增益TIA和一级全差分放大器的架构,在保证相位差的同时也对噪声进行了有效的抑制。4.采用标准CMOS工艺实现了ASIC光电芯片的制备,并验证了光电芯片的性能及稳定性。运用该芯片完了高精度角位移传感器的研制,测试准确度≤1″,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了高精度角位移传感器的国产替代及产业化。

二、游程数的分布和矩的计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游程数的分布和矩的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可转换债券市场有效性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学术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结构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外研究综述
        2.1.1 弱型有效性检验
        2.1.2 半强型有效检验
        2.1.3 强型有效检验
    2.2 国内研究综述
    2.3 文献述评
3 我国可转债的发展及现状
    3.1 我国可转债的发展历程
    3.2 可转债的作用
        3.2.1 金融市场推出可转债的动机
        3.2.2 企业发行可转债的动机
        3.2.3 投资者投资可转债的动机
    3.3 中美可转债市场的制度差异
        3.3.1 发行制度
        3.3.2 投资品种
        3.3.3 转债条款
        3.3.4 市场主体
    3.4 我国可转债市场存在的问题
4 理论分析
    4.1 有效性理论概述
    4.2 弱型有效性的检验方法
    4.3 可转债市场有效的具体表现
5 有效性实证检验分析
    5.1 数据选取与处理
    5.2 基本统计量
    5.3 游程检验
        5.3.1 可转债加权平均指数收益率的检验
        5.3.2 自制指数收益率及同期总体指数收益率的检验
        5.3.3 游程检验小结
    5.4 自相关系数检验
        5.4.1 可转债加权平均指数收益率的检验
        5.4.2 自制指数收益率及同期总体指数收益率的检验
        5.4.3 自相关检验小结
    5.5 方差比检验
        5.5.1 可转债加权平均指数收益率的检验
        5.5.2 自制指数收益率及同期总体指数收益率的检验
        5.5.3 方差比检验小结
    5.6 时间序列GARCH模型的估计
        5.6.1 债券收益率ARCH效应检验
        5.6.2 GARCH模型的建立
    5.7 实证小结
6 结论及完善建议
参考文献

(2)硅基真空态量子随机数发生器的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集成化真空态量子随机数发生器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二章 基于真空散粒噪声的量子随机数发生器
    2.1 量子熵源及特性分析
    2.2 真空态量子随机数发生器基本知识
        2.2.1 随机数生成方案
        2.2.2 量子条件最小熵
        2.2.3 随机数生成速率
    2.3 随机数性能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硅基真空态量子随机数发生器的实验研究
    3.1 硅基集成的光学器件
    3.2 硅基真空态量子随机数发生器的实验实现
        3.2.1 实验装置
        3.2.2 实验关键技术
    3.3 实验结果和分析
        3.3.1 功率谱密度
        3.3.2 后处理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4.1 工作总结
    4.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3)复杂电磁环境下的无线电信号识别(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调制识别研究现状
        1.2.2 信道编码识别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二章 调制识别与信道编码识别基础
    2.1 引言
    2.2 信号调制基础
        2.2.1 MASK调制信号
        2.2.2 MPSK调制信号
        2.2.3 MFSK调制信号
        2.2.4 MQAM调制信号
    2.3 信道编码基础
        2.3.1 BCH码
        2.3.2 LDPC 码和QC-LDPC 码
        2.3.3 卷积码
        2.3.4 Turbo码
        2.3.5 极化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多维特征的通信信号调制识别方法
    3.1 引言
    3.2 调制识别人工特征参数提取
        3.2.1 瞬时特征参数
        3.2.2 高阶累积量特征参数
        3.2.3 变换域特征参数
    3.3 调制信号分类器设计
    3.4 识别结果分析
        3.4.1 模拟数据识别结果分析
        3.4.2 实测数据识别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数据随机性的信道编码类型识别方法
    4.1 引言
    4.2 数据随机性分析
        4.2.1 游程检测
        4.2.2 块内最长游程检测
        4.2.3 序列随机性自相关检测
        4.2.4 分组密码频率检测
    4.3 信道编码特征提取
        4.3.1 深度谱特征参数
        4.3.2 码重特征参数
        4.3.3 码重相似度特征参数
        4.3.4 游程特征参数
        4.3.5 最长游程相关度特征参数
        4.3.6 序列自相关特征参数
    4.4 识别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专业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4)自然风场中大比例全桥气弹模型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大跨桥梁发展现状
        1.1.2 桥梁风致振动响应
        1.1.3 旧塔科马大桥风毁回顾
        1.1.4 抗风设计新挑战
    1.2 传统研究方法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大比例全桥气弹模型设计
    2.1 引言
    2.2 自然风大比例尺模型试验的优缺点
    2.3 基于OEBBWE的潜在研究内容
    2.4 场地选址
    2.5 设计基本原则
    2.6 模型设计与制作
        2.6.1 几何缩尺比的确定
        2.6.2 主梁设计
        2.6.3 主缆设计
        2.6.4 锁夹及吊索设计
        2.6.5 桥塔与边墩设计
        2.6.6 边界条件
        2.6.7 保护装置设计
    2.7 模型安装
3 结构模态参数识别方法及其改进
    3.1 引言
    3.2 频域分析法
        3.2.1 频域分解法
        3.2.2 模态参数识别
    3.3 时频分析法
        3.3.1 变分模态分解法
        3.3.2 传统经验包络法
        3.3.3 改进经验包络法
        3.3.4 模态参数识别
    3.4 仿真算例
        3.4.1 单自由度非线性自由衰减模拟响应
        3.4.2 两自由度带频移动自由衰减信号
        3.4.3 三自由度系统
    3.5 本章小结
4 全桥气弹模型模态参数识别
    4.1 测试系统
    4.2 不同激励作用下的模态参数识别
        4.2.1 人工激励自由振动试验
        4.2.2 环境激励随机振动试验
    4.3 结构时变动力参数识别
    4.4 本章小结
5 有限元模型建模与修正
    5.1 引言
    5.2 模型静力试验
        5.2.1 测试系统
        5.2.2 模型静力试验
    5.3 有限元建模及敏感新分析
        5.3.1 有限元建模
        5.3.2 敏感性分析
    5.4 有限元模型修正
        5.4.1 模型修正理论
        5.4.2 稳态遗传算法(SSGA)
        5.4.3 有限元模型修正
    5.5 本章小结
6 沿海地区自然风场特性分析
    6.1 引言
    6.2 实测风场数据简介
        6.2.1 风速实测系统
        6.2.2 数据预处理
        6.2.3 强风记录与典型风汇总
        6.2.4 强台风风场与典型风风场湍流特性对比
    6.3 风速平稳性分析
        6.3.1 平稳性分析方法
        6.3.2 平稳性检验影响因素
        6.3.3 非平稳风速模型
    6.4 脉动风速演化谱特性估计
        6.4.1 估计方法介绍
        6.4.2 实测典型非平稳风速演化谱对比
        6.4.3 基于演化谱的特性估计
    6.5 本章小结
7 风致振动
    7.1 涡激振动
    7.2 风场特性对振动的影响
    7.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5)太原南站模态参数识别及山区风特性的现场实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基于现场实测的非平稳风特性研究现状
        1.2.2 站房结构振动响应研究现状
        1.2.3 结构模态参数识别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现场实测概况
    2.1 工程概况
    2.2 结构特点
    2.3 健康监测系统介绍
        2.3.1 风速监测系统
        2.3.2 振动响应监测系统
    2.4 数据质量控制
        2.4.1 无效数据和僵值的判断与处理
        2.4.2 野点定义
        2.4.3 野点的判别和处理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山区风特性及时频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实测概况
    3.3 平均风特性
    3.4 脉动风特性
        3.4.1 矢量分解法
        3.4.2 湍流度
        3.4.3 湍流积分尺度
        3.4.4 脉动风功率谱
        3.4.5 阵风因子
    3.5 极端风气候和山区地貌风的时频特性
        3.5.1 HHT变换
        3.5.2 平稳度指标
        3.5.3 经验模态分解
        3.5.4 时变平均风的识别
        3.5.5 Hilbert谱与边际谱
        3.5.6 演变谱估计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太原南站站房结构振动响应的幅值特性与舒适度研究
    4.1 引言
    4.2 实测概况
    4.3 振动评价指标
    4.4 不同工况测试结果
        4.4.1 环境振动工况测试
        4.4.2 列车工况测试
        4.4.3 人群工况测试
        4.4.4 施工工况测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密频结构振动响应模态分解及动力参数识别
    5.1 引言
    5.2 协方差驱动随机子空间法(SSI)
        5.2.1 协方差驱动随机子空间法(SSI)
        5.2.2 计算结果分析
    5.3 NEXT自然激励-ERA特征实现算法
        5.3.1 NExT自然激励技术
        5.3.2 特征实现算法ERA
        5.3.3 计算结果分析
    5.4 VMD-AMD-随机减量法
        5.4.1 VMD-AMD模态分解
        5.4.2 随机减量法及其改进方法
        5.4.3 计算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大跨悬索桥基于首超概率的非平稳抖振动力可靠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方向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于首超概率的可靠度计算方法研究
    2.1 引言
    2.2 结构可靠度方法研究
    2.3 首超概率机制可靠度计算理论
        2.3.1 结构破坏准则
        2.3.2 结构破坏机制
        2.3.3 首次超越的交差速率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非平稳脉动风速模拟分析
    3.1 引言
    3.2 风场简化
    3.3 非平稳脉动风速模拟
        3.3.1 基本参数选取
        3.3.2 平稳风场的模拟
    3.4 非平稳脉动风速的形成
    3.5 实测风速功率谱与模型功率谱分析对比
        3.5.1 小波分析
        3.5.2 离散小波变换
        3.5.3 实测风速处理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跨悬索桥非平稳抖振响应分析
    4.1 非平稳风荷载分析
        4.1.1 时变平均风荷载
        4.1.2 非平稳气动自激力
        4.1.3 非平稳抖振力
    4.2 非平稳抖振时域分析
    4.3 抖振力时程计算
    4.4 工程概况
    4.5 抖振动力位移响应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跨悬索桥基于首超概率的抖振动力可靠性分析
    5.1 引言
    5.2 基于首超概率的抖振动力可靠性分析
        5.2.1 非平稳位移响应处理方法
        5.2.2 非高斯位移响应处理方法
        5.2.3 非平稳抖振动力可靠性分析
        5.2.4 平稳抖振动力可靠性分析
        5.2.5 非平稳风攻角对抖振动力可靠度的影响
        5.2.6 调制函数系数对非平稳抖振动力可靠度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7)基于信道特性的密钥生成关键技术研究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密钥容量研究
        1.2.2 密钥生成机制研究
    1.3 基于信道特性的密钥生成系统基本原理
        1.3.1 密钥生成机制描述
        1.3.2 评价指标描述
    1.4 论文结构及内容安排
第二章 基于信道特性的密钥容量分析
    2.1 基于TDD制式的密钥容量理论推导
    2.2 基于FDD制式的密钥容量理论推导
    2.3 慢变信道下密钥生成速率提升技术
        2.3.1 基于信道随机加扰的密钥生成速率提升
        2.3.2 基于伪随机数的密钥生成速率提升
    2.4 数字仿真和分析
        2.4.1 不同制式下密钥容量仿真对比
        2.4.2 基于伪随机序列的密钥生成速率提升方案性能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信道特性的密钥生成中量化方法研究
    3.1 经典标量量化算法研究
        3.1.1 等概量化算法
        3.1.2 CQG量化算法
        3.1.3 CQA量化算法
        3.1.4 数据仿真及分析
    3.2 基于K均值聚类的矢量量化算法研究
        3.2.1 基本K-means量化算法
        3.2.2 补偿K-means量化算法
        3.2.3 数据仿真及分析
    3.3 典型量化算法不一致率分析
        3.3.1 TDD制式下基于单比特量化的不一致率分析
        3.3.2 FDD制式下基于多比特量化的不一致率分析
        3.3.3 理论密钥不一致率公式验证
    3.4 本章小节
第四章 基于信道特性的密钥生成中协商算法的研究
    4.1 Cascade密钥协商算法
        4.1.1 二分法协商
        4.1.2 Cascade协商算法
    4.2 基于纠错码的协商方案
        4.2.1 基于汉明码的协商方案
        4.2.2 基于重复码的协商方案
        4.2.3 基于LDPC码的协商方案
    4.3 数值仿真和分析
        4.3.1 协商后的密钥不一致率
        4.3.2 协商算法交互信息量仿真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信道特性的密钥生成总体方案设计
    5.1 密钥生成总体方案设计
        5.1.1 方案选择
        5.1.2 实施步骤
    5.2 数字仿真及分析
    5.3 实现验证
        5.3.1 LabVIEW及USRP介绍
        5.3.2 密钥生成测试
        5.3.3 测试结果
    5.4 本章小节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下一步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8)物理层密钥生成中多维信道特性提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密钥提取技术研究现状
    1.3 性能评价指标
        1.3.1 密钥不一致率
        1.3.2 密钥生成速率
        1.3.3 密钥随机性
    1.4 论文主要工作内容及贡献
    1.5 论文结构及内容安排
第二章 TDD模式下的信道状态信息提取技术研究
    2.1 信道探测技术研究
        2.1.1 基于单向信道探测技术研究
        2.1.2 基于随机扰动的单向信道探测技术研究
        2.1.3 性能分析
    2.2 基于中继辅助的信道探测技术研究
        2.2.1 基于中继转发的信道探测技术
        2.2.2 基于中继网络编码的信道探测技术
        2.2.3 性能分析
    2.3 数字仿真及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FDD模式下的信道状态信息提取技术研究
    3.1 基于双向信道探测技术研究
        3.1.1 系统模型与方案
        3.1.2 性能分析
        3.1.3 安全性分析
    3.2 基于随机扰动双向信道探测技术研究
        3.2.1 基于非对称随机扰动双向信道探测技术研究
        3.2.2 基于对称随机扰动双向信道探测技术研究
    3.3 基于中继辅助的信道探测技术研究
        3.3.1 基于TDD中继辅助的信道探测技术研究
        3.3.2 基于FDD中继辅助的信道探测技术研究
    3.4 数字仿真及分析
        3.4.1 基于双向信道探测技术研究仿真及分析
        3.4.2 基于随机扰动双向信道探测技术研究仿真及分析
        3.4.3 基于中继辅助的信道探测技术仿真及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多维信道状态信息的密钥生成技术研究
    4.1 信道状态信息预处理技术
        4.1.1 基于射频失真补偿预处理技术
        4.1.2 基于有效路径的预处理技术
        4.1.3 基于改进的小波变换的预处理技术
        4.1.4 基于SVD的有效子空间的预处理技术
        4.1.5 基于改进SVD的预处理技术
        4.1.6 预处理技术数字仿真及分析
    4.2 基于多维信道状态信息提取量化技术
        4.2.1 经典量化技术
        4.2.2 CQA量化技术
        4.2.3 多维信道状态信息量化技术
    4.3 密钥协商技术
        4.3.1 Cascade协商
        4.3.2 纠错码协商以及改进
        4.3.3 协商技术数字仿真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星地信道密钥提取方案设计
    5.1 信道模型建立
    5.2 总体方案设计
        5.2.1 信道状态信息提取环节
        5.2.2 预处理环节
        5.2.3 二维信道状态信息量化环节
        5.2.4 密钥协商环节
    5.3 数字仿真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下一步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9)基于集合经验模态分解和奇异谱分析的曲线光顺算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算法原理
    1.1 EMD与EEMD算法
    1.2 游程检测法
    1.3 奇异谱分析算法
2 光顺过程
3 试验与结果分析
    3.1 基于EEMD的空间离散曲线上的x,y,z三变量分解
    3.2 游程检测法重构
    3.3 奇异谱分析降噪
    3.4 光顺结果与对比分析
4 实例分析
5 结束语

(10)高精度角位移传感器ASIC光电芯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以及意义
    1.2 光电集成技术
        1.2.1 概述
        1.2.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标准CMOS工艺光电集成系统
        1.3.1 光电探测器的工作原理
        1.3.2 光电探测器的性能指标
        1.3.3 光电集成工艺
    1.4 研究目的及创新点
    1.5 论文章节安排
第2章 高精度角位移传感器系统研究
    2.1 高精度角位移传感器
        2.1.1 基本原理
        2.1.2 编码方式
    2.2 伪随机编码技术
        2.2.1 伪随机编码原理
        2.2.2 M序列的生成
    2.3 莫尔条纹光电信号理论
        2.3.1 莫尔条纹原理
        2.3.2 圆光栅莫尔条纹
    2.4 伪随机信号与增量信号同步方法
        2.4.1 同步方法
        2.4.2 容错分析
    2.5 ASIC光电器件系统架构设计
    本章小结
第3章 伪随机信号链路的研究
    3.1 伪随机信号链路的架构
    3.2 探测器阵列设计
        3.2.1 探测器阵列排布
        3.2.2 探测器性能仿真
    3.3 读出电路的设计
        3.3.1 架构设计
        3.3.2 两级运放设计
        3.3.3 缓冲器设计
        3.3.4 噪声分析
    3.4 公控模块设计
        3.4.1 工作模式及时序
        3.4.2 时序控制电路
        3.4.3 偏置电路
        3.4.4 版图设计
    3.5 伪随机信号验证与分析
        3.5.1 芯片实现
        3.5.2 测试系统设计
        3.5.3 一致性验证
        3.5.4 响应度验证
    本章小结
第4章 增量信号链路的研究
    4.1 增量光电信号理论
        4.1.1 莫尔条纹光电信号
        4.1.2 增量信号细分方法
    4.2 相位差滤波
        4.2.1 相位差滤波分析
        4.2.2 指示光栅的设计
    4.3 探测器阵列设计
    4.4 可变增益放大器设计
        4.4.1 整体架构
        4.4.2 跨阻放大器设计
        4.4.3 全差分放大器设计
        4.4.4 版图设计与仿真
    4.5 增量信号验证与分析
        4.5.1 芯片及测试系统
        4.5.3 信噪比验证
        4.5.4 正弦性验证
    本章小结
第5章 ASIC光电芯片系统精度检测
    5.1 ASIC光电芯片研制
        5.1.1 ASIC光电芯片实现
        5.1.2 芯片可靠性验证
    5.2 角位移传感器系统
        5.2.1 光学系统
        5.2.2 一体化轴系
        5.2.3 通信协议
        5.2.4 角位移传感器实现
    5.3 角位移传感器精度检测
        5.3.1 精度检测系统
        5.3.2 精度检测结果及分析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主要研究成果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游程数的分布和矩的计算(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可转换债券市场有效性实证分析[D]. 张浩. 浙江大学, 2021(09)
  • [2]硅基真空态量子随机数发生器的关键技术研究[D]. 朱梦林.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3]复杂电磁环境下的无线电信号识别[D]. 姜欣睿.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4]自然风场中大比例全桥气弹模型试验研究[D]. 曾华.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5]太原南站模态参数识别及山区风特性的现场实测研究[D]. 段宏康.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6]大跨悬索桥基于首超概率的非平稳抖振动力可靠性研究[D]. 王琦. 重庆交通大学, 2021
  • [7]基于信道特性的密钥生成关键技术研究及实现[D]. 缑景霞.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8]物理层密钥生成中多维信道特性提取技术研究[D]. 苗宁.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9]基于集合经验模态分解和奇异谱分析的曲线光顺算法[J]. 吴易泽,张旭.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2020(12)
  • [10]高精度角位移传感器ASIC光电芯片研究[D]. 慕雨松. 吉林大学, 2020(03)

标签:;  ;  ;  ;  ;  

运行分布和力矩计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