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我国工资保障制度研究

建立我国工资保障制度研究

一、关于建立我国工资保障制度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冯觉纯[1](2021)在《农民工工资保障对策研究——以农民工工资支付保证保险为例》文中提出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城市化进程形成特殊社会群体——农民工,而频发的建筑行业农民工欠薪情况也使之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国家对该问题高度重视,多举措大力治理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的行为,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文章研究农民工工资保障的相关对策,运用经济学理论,重点论述农民工工资支付保证保险的保障作用,对继续推进农民工权益保障提出相关建议。

李东晓[2](2021)在《新冠疫情背景下中小企业现金流压力及应对建议——基于宁夏新三板企业分析》文中指出2020年伊始,新冠病毒在全球范围内爆发。受新冠疫情的负面影响,中小企业存在较大的现金流压力。在现有研究中,学者们多是基于新冠疫情背景分析中小企业整体现金流状况及应对措施,鲜有对具体地区中小企业现金流压力及应对建议进行研究。本文以宁夏地区中小企业为研究切入点,通过研究宁夏地区中小企业现金流状况,并分析企业承受的现金流压力,从政府帮扶政策及企业自身角度提出相关建议,以帮助企业更好应对现金流压力。

马香莲,邵怡雯[3](2021)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教师工资政策改革演进》文中提出教师工资政策不仅关系到教师个体专业发展和整体师资队伍建设状况,而且会影响国家整个教育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有关教师工资的政策不断调整,大致经历了四次大的改革:1956年货币化的职位等级工资制、1985年结构工资制、1993年职务等级工资制以及2006年岗位绩效工资制,这四次改革总体体现出公平和按劳分配的原则。教师工资政策的演进反映出我国教师职业的劳动价值得到了政府的认可、教师职业地位和职业吸引力有了逐步提高以及整个社会对教师职业的尊崇感普遍有所改善。从政策演进过程中得到启示:教师工资政策要分类管理,教育短板地带各级政府要协同配合,增强政策的灵活性、协调性和配套性。

马娥[4](2021)在《教育扶贫视角下农村学前教师供给困境及政策保障》文中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助推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在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中,学前教师是关键。在教育扶贫视角下,针对目前我国农村学前教师供给困境,应进一步完善各种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加强对农村学前教师合法权益的保障,通过政策扶贫,重点补偿农村学前教师这一弱势群体。从破除基于户籍身份的教师管理分类标准、完善农村学前教师工资保障制度、实施满足多元化需求的待遇保障举措、修订农村学前教师编制标准、建立农村学前教师特殊津贴制度等方面着手,加强规约性政策和倾斜性政策的推进,从而多方协同完善农村学前教师供给的政策保障机制。

王琼[5](2021)在《劳动者薪酬分配公正的法律实现》文中研究表明分配是劳动者享有社会发展成果的基本方式,而薪酬分配作为分配活动中最基础、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则是劳动者获取经济收入的基本方式,其不仅直接关系劳动者物质利益的实现程度,决定劳动者及其家庭成员基本生活的保障水平,同时公正的薪酬分配也是一个国家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完善的标志,是整个社会公平正义的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这样说过:“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十八大之后,党中央就对薪酬分配工作予以高度重视,并坚持以人民为发展中心,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有效提升劳动者的薪酬水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薪酬分配制度已经确立,有序合理科学的薪酬分配秩序已经逐步形成。薪酬分配改革取得巨大成就,劳动者薪酬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发展成果共享度也日益提升。但是也要看到,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从阶级矛盾逐步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各项改革已经不断深入推进,劳动者薪酬分配的方式和公正性也暴露出新问题。不同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和劳动者群体之间的薪酬差距依然不合理,部分劳动者尤其是一线职工和低收入劳动者薪酬增长缓慢,劳动者对提高薪酬的需求与用人单位用工成本提升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在各生产要素的分配中劳动力要素所占比重严重不足,这些问题都需要不断深化改革,健全劳动法制度体系及其运行机制,不断完善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薪酬分配法律机制。学界一直致力于关于薪酬分配问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显着成绩,但是仍有一些问题需要完善和深化。一是需要拓展和夯实劳动者薪酬分配公正的理论基础。西方资本主义的分配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分配正义的理念以及中国传统思想中有关社会分配的精华部分,并非相互对立、互不认同,相反,可以将三者相互融通、有机结合,深化和完善适应我国当代国情的薪酬分配理论体系,以指导具体薪酬分配问题的有效解决。二是需要探寻契合时代发展主题和背景的法律机制。现有研究成果多集中在经济学、管理学领域,少有从法学视角关注薪酬分配的问题,对于劳动者薪酬分配公正问题更是涉及甚少。在我国践行全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大背景下,这方面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实现劳动者薪酬分配公正,不仅需要经济政策的支持,更需要法律制度的保障。运用法律手段维护劳动者权益,才能从根本上确保实现薪酬分配公正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三是需要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融合,提出解决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劳动者薪酬分配公正的原则和方法。这既具有完善我国新时期分配正义的理论价值,又有破解当代劳资矛盾的现实意义。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薪酬分配体系可以有效维护广大劳动者,特别是底层劳动者的切身权益,保障整体经济平稳快速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本文运用宏观与微观结合等方法,构建法学视角下的劳动者薪酬分配及其公正性问题的研究框架体系。以分配正义、矫正正义构成的哲学维度和以人权保障原则、倾斜保护劳动者原则构成的法学维度共同支撑起薪酬分配公正的理论基础。以人为本的回应、得所应得的强化、差别原则的考量和深化改革的要求这四个层面体现了薪酬分配公正法律实现的必要性。本着批判继承的原则,对中国传统分配正义思想的演进进行总结,为实现当代中国薪酬分配公正提供历史和文化经验。从薪酬分配公正的评判标准来看,经济学的评判标准主要为基尼系数和要素价格,法学的评判标准由“三个程度”构成,即劳动报酬请求权的实现程度、同工同酬的实现程度和劳动薪酬集体协商的实现程度。通过上述标准,可以基本判断出某个国家在某段时期内劳动者的薪酬分配是否公正或者趋近于公正。通过纵向比较总结出当今世界的几种薪酬分配的典型模式并对其进行分析评价。典型的薪酬分配模式主要有三种,分别为:瑞典的多种政策措施并用控制收入差距的模式、美国的以税收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对分配进行调节的模式和巴西的以政府公权力为主导维护分配公正的模式。这三种典型模式可以为我国劳动者薪酬分配模式的完善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在上述研究基础上,为实现劳动者薪酬分配公正,需要完善和优化由权力保障机制、权利实现机制和社会支撑机制构成的、保障薪酬分配公正的制度体系。一是权力保障机制。通过分析权力配置的原则和结构,影响权力运行的因素,以及权力运行过程中的困境,总结出我国权力配置的运行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现薪酬分配公正的国家责任,即司法公正的型塑、薪酬分配制度的完善和社会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基于新冠病毒带来的变化和困顿,尝试提出疫情背景下薪酬分配公正对权力行使的新要求;二是权利实现机制。以人本理念和劳资共赢理念构建起实现劳动者薪酬分配公正的权利观,以劳资共决权、同工同酬权和劳动报酬请求权为内容,构成劳动者薪酬分配公正的权利实现机制。这三项权利的运行机制和保障措施虽不尽相同,但各有侧重,多效并举,共同促进薪酬分配公正之实现;三是社会支撑机制。工会和职工代表大会是我国劳动法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两大社会化组织,在确保劳动者薪酬分配公正中有其特定的角色和作用。工会代表权和维权手段的强化保障以及职工代表大会决策权和监督建议权的强化保障,是这两个社会化组织有效履行职责和充分发挥保障职能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也是劳动者薪酬分配公正的社会化支撑机制完善的关键之所在。

于爽[6](2021)在《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机制问题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主要通过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机制及运行现状、农民工工资拖欠现象频频发生的原因以及建立长效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机制的途径三部分进行论述,提出笔者自己的想法与思考,希望能够给予相关政府部门以及企业管理人员一些建议。

王霆,李洋[7](2021)在《农民工就业政策如何促进就业?——基于组态视角的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文中指出以我国农民工就业情况为案例,收集了31个省级行政区的农民工就业政策文本,并使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QCA)从条件组态的角度探究就业政策的出台对促进农民工就业的影响路径,揭示了就业政策单要素与多条件组合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路径。研究发现,促进农民工就业需要不同类目的政策条件进行"因地制宜"的有机组合,单一政策条件无法产生促进农民工就业的并发作用。以作为需求型政策工具的"畅通农民工维权通道"政策和作为环境型政策工具的"加强农民工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保护"政策作为核心政策条件的省份更容易产生较为充分的农民工就业。根据对条件及结果组态的分析研究,环境支持主导型路径、需求—供给推拉型路径、需求—环境互补型路径和供需—环境联动型路径是实现就业政策促进农民工就业的四大影响路径。

曾晓东,樊颖杰[8](2021)在《艰难的保障: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的演进分析》文中提出将中小学教师工资建立在清晰的财政支出制度内,是公共教育体系建立和完善的根本标志。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以来,我国教师工资保障机制经历了提高保障水平与下放筹资权阶段(1993—2005年)、公共财政下的教师工资保障与治理乱收费阶段(2006—2014年)、确定基本工资动态调整机制阶段(2015年至今)。制度演进展现了教师工资保障层级不断提高、公共财政属性不断加强,逐步与国家整体财政、人事制度对接和整合的过程。在教师工资制度演进的不同阶段,政府一直采用与当地公务员工资"挂钩"的做法保障教师工资,虽然行政命令特征明显,却也有效保障了公共财政和人事制度逐渐改善所需要的空间。教师工资制度的构成及增长、激励机制不断完善,教师工资制度建设的重点正逐渐从"保障"走向"效率",从外围走向学校内部。与此同时,地方政府保障层级、教育支出管理的效率等问题仍然值得相关决策者和研究者的关注。

敕勒格尔[9](2021)在《重大疫情期间劳动关系法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暴露了我国在重大疫情下劳动法方面的法律空白和制度缺陷。我国在劳动关系相关立法中更偏向重视劳动者权益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在特殊时期,在无法兼顾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利益的前提下,更应当合理分配风险负担。我国在《民法总则》和《合同法》中规定了不可抗力的条款,但是并没有明确劳动合同中适用不可抗力条款的正当性。劳动合同具有的人身性和社会保障性也决定了在新冠肺炎疫情下,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的劳动关系的处理应当充分考虑劳动者的生存问题,其次才是企业的存活与发展。但是,一味的由企业承担劳动者的社会保障必将导致一损俱损的结果。所以,在重大疫情下的劳动合同履行不能风险负担、工资保障、解雇保护等规则势必成为解决这个特殊时期下的劳动纠纷所应遵循的准则。本文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通过对大量文献的归纳总结,梳理学者们的理论和观点,分析重大疫情下劳动关系问题的困境,提出立法及完善建议,为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尽一份微薄之力,从而在实务中更好地运用法律,发挥法律的重要作用,确保劳动关系健康协调发展。

李思特[10](2021)在《社会公平视角下的中国社会保障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维护社会公平是建设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社会保障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必要手段,维护公平是社会保障制度内涵的价值取向。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较为重视社会保障制度中的公平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十九届五中全会把“公平统一”作为建设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通过公平实现普惠性特征,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完善的必然要求。本文通过挖掘社会公平理念的基本内涵,比较了不同公平观的特点与区别;通过梳理不同时期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相关论述与思想,比较了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的公平理念;通过回顾社会保障制度的演变发展,阐释了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公平性的变化特点;通过总结成就与问题,把握了新时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现状;通过对于理念、目标与路径的解读,明确了新时代更加公平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方向。第一章绪论部分阐述了选题的背景与意义。从社会保障公平理念的定位、社会保障公平理念的选择、社会保障的发展道路三个问题入手,论证了本文研究的必要性。以社会公平视角对社会保障问题进行解读,既明确了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基本内涵,也定位了社会保障问题研究的基本视角。文章对现有研究成果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梳理、分类:纵向来看,关于社会保障公平问题的研究可分为理念探索阶段、共识形成阶段以及新时代以来的理念定型阶段;横向来看,相关的研究又可以划分为规范性研究、实证分析研究以及基于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构建视角进行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文章主要采用了跨学科综合分析法、唯物史观的研究方法以及规范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第二章是全文的理论支撑。首先,在概念界定的章节,明确了社会公平与社会保障的基本概念,阐明了新时代社会保障的基本内涵以及与其他概念的区别与联系。公平观影响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理念,也影响社会保障制度的模式选择。依据公平观的不同,社会保障模式可分为完全自由主义模式、重视公平的自由主义以及马克思公平观下的社会保障模式。其次,阐明了文章的的理论基础:按照“最大幸福”原则,以边沁、密尔为代表的古典功利主义持有的公平观可以总结为经济公平。福利经济学接受了功利主义的基本观点,认为社会福利是个人福利的总和。旧福利经济学将公平视为效用的均等化,同时指出,由于边际效用递减的存在,国民财富必须均等分配才能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新福利经济学采用了序数效用论,在公平的问题上存在着价值中立的倾向。罗尔斯的公平观有着对于功利主义的批判、以及对于福利经济学的超越。罗尔斯将公平作为社会的首要价值,并提出了正义的两个原则。马克思主义的公平观不同于上述学者。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出发,马克思认为生产关系是衡量社会公平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以公平为主线,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进行了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无法孕育出真正的社会公平。此外,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相关理论为基础,马克思的社会保障思想可以概括为社会保险思想、社会救助与福利思想以及社会保险基金理论。第三章梳理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关于社会公平与社会保障理念的论述与思想。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公平特点的变化,来源于党和国家领导人在社会公平问题认识上的变化。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公平观,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通过确立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使得社会公平从根本上得以实现。以公有制为经济基础,计划经济时期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体现社会公平的制度设计。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进行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确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公平观。社会公平通过社会主义本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重要再分配手段之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路径。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作为衡量社会公平的关键标准。在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前提下,应该允许一定程度的合理差距。这一时期的社会保障公平理念,主要追求的是经济意义上的平等。而社会保障制度则被视为稳定社会的有效途径。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理念,将公平问题提升到了新的理论高度;同时还将包括社会保障在内的社会建设,纳入到“四位一体”的总布局当中;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出现了“建设更加公平更加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的表述。这都使得社会保障的公平问题得到了空前的重视。这一时期的公平观,开始由经济公平向社会公平转变,由形式意义上的公平向实质公平深化。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重视公平正义问题。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同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以人民为中心明确了社会公平问题的基本向度。公平可持续是新时代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应继续坚持的方向。习近平将社会保障制度中的公平问题进一步具象化为“底线公平”。“底线公平”的提法,突出了社会保障“社会生活安全网”的基本定位,也调和了经济公平与社会公平的内在矛盾。第四章对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总结。由理念到实践,从顶层设计到制度实施。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社会保障公平理念的变化,也影响着社会保障制度实践的变革。本章以社会保障的公平问题为主线,将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发展划分为共3个时期:(1)计划经济时期。(2)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保障制度的市场化探索时期。(3)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公平性矫正的时期。在计划经济时期,随着社会主义政权的确立,中国从无到有建立了“国家—单位”的社会保障模式。虽然保障水平尚不发达,保障覆盖存在薄弱环节,但总体来看,由于实行均等化原则因而公平程度较好。改革开放初期,随着养老、医疗保险制度的逐步确立,通过引入市场机制,中国开始了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探索之路。这一时期改革的阶段性与非同步特征,客观上影响了社会保障公平性的实现。在第三个时期,城乡社会保障公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随着新农合、新农保、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先后确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得以补足。另一方面,城乡地区社会保障公平性不断完善的阶段。随着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制度、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制度的确立以及城镇养老金双轨制的并轨,社会保障公平性进一步提升,由“全面覆盖”开始走向“全民覆盖”。此外,本章还以公平性为视角,分析了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公平性的历史演进特点:在建国初期,由于采取了国家保障模式,社会保障制度体现了绝对公平的特点;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理念的提出,社会保障制度被视作服务于经济发展的配套制度,在一定时期内弱化了其公平内涵。党的十七大以后,随着“建设更加公平更加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这一理念的提出,社会保障又被强化为作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手段职责。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越发趋于成熟。社会保障制度自身就成为了社会公平的具象化体现。发展社会保障制度就是实现发展成果为人民共享,就是实现社会发展的公平正义。总而言之,从理念、实践两方面进行把握,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演进有着如下特点:在理念层面,社会保障首先由计划经济时期的起点公平,让位于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公平,并在十八大前后再度向社会公平复归;在实践层面,由统一的国家保障,转变为带有城乡分立特点的自助与共济相结合,并在新时代以来随着制度实践的不断补足,向着提供均等社会保障服务的弥合化方向发展。第五章首先从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视角解读了新时代社会保障制度中公平问题的内涵。其次,梳理了新时代以来社会保障公平问题建设取得的成果:在社会救助领域,通过脱贫攻坚专项计划,完善了以低保制度为代表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在社会保险领域,解决了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的城乡分立问题;整合了城镇地区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双轨制”现状。在社会福利领域,社会福利由狭义制度向广义制度拓展,由特殊性制度向普惠型制度扩充。最后,指明了新时代社会保障发展面临着的公平问题:其一,社会保障存在身份公平问题。新时代的社会保障制度必须明确,社会保障制度的准入资格是以职业、收入、户籍归属等要素差别化对待,还是一视同仁地以国民身份作为前提。其二,社会保障制度区域公平问题仍然严重。区域公平问题既包括各省份地区之间,社会保障发展的协调问题,也包括城乡社会保障实际待遇水平的均衡问题。其三,在老龄化加剧,人口出生率减少的背景下,防范社会保障制度可能出现的代际问题风险,是新时代社会保障制度公平性需要面对另一重大课题。本章还就身份公平问题、区域公平问题、代际公平问题产生的原因做出了分析。第六章提出了构建新时代更加公平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方向,并从理念、总体目标、实现路径共三方面进行论述。首先,坚持党的领导是实现社会保障公平的原则立场;以人民为中心是实现社会保障公平的根本宗旨;共享发展理念是建设更加公平的社会保障体系的价值引领。其次,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民生七有”。即“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是构建新时代更加公平社会保障体系的总体目标。最后,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适度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是更加公平社会保障体系的实现路径。以上基本内容从社会保障制度的适用范围、保障对象、责任主体、保障水平、体系构建等五个方面,对新时代更加公平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供了明确的路径指引。这其中,兜底线”通过完善底线性、普惠性的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底线公平;“织密网”侧重于调节非均等公平;“建机制”通过法制化与体系化共进并举,体现规则公平;“覆盖全面”、“城乡统筹”保障主体公平;“保障适度”、“可持续发展”助力代际公平的实现;“权责清晰”与“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协议公平。

二、关于建立我国工资保障制度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建立我国工资保障制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农民工工资保障对策研究——以农民工工资支付保证保险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建筑行业农民工工资支付现状及原因
    2.1 基本现状
        2.1.1 建筑行业农民工普遍收入不高
        2.1.2 用工制度不规范
        2.1.3 工资支付方式不规范
    2.2 原因分析
        2.2.1 城乡二元结构直接导致农民工工资问题
        2.2.2 法律体系难以有效发挥作用
3 现行农民工工资保障基本策略
    3.1 预防机制
        3.1.1 农民工实名制
        3.1.2 设立工人工资专户
        3.1.3 工资保证金制度
        3.1.4 农民工工资支付保证保险
    3.2 处理机制
        3.2.1 应急处理机制
        3.2.2 法律处理机制
        3.2.3 失信惩戒机制
4 农民工工资支付保证保险分析
    4.1 基本特点
    4.2 成本效益分析
    4.3 博弈论分析
5 结语

(2)新冠疫情背景下中小企业现金流压力及应对建议——基于宁夏新三板企业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宁夏地区中小企业现金流承压能力分析
    (一)样本选取
    (二)指标选取
    (三)宁夏地区中小企业承压能力分析
        1. 现金类资产对短债和工资的保障
        2.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对短债和工资的保障倍数
三、新冠疫情对宁夏地区中小企业现金流压力的影响
    (一)宁夏地区新三板企业基本情况
        1. 样本企业员工规模
        2. 样本企业营业收入
        3. 样本企业行业分布
    (二)新冠疫情对宁夏地区新三板企业现金流压力的影响
        1. 此次疫情对企业的影响存在不均衡现象
        2. 在现金流出相对刚性的情况下,企业普遍预计现金流入降低,现金流压力较大
        3. 中小企业现金流维持企业正常运营时间较短
        4. 资金缺口问题在中小企业中普遍存在,民间借贷方式值得关注
四、应对建议
    (一)政府的系列帮扶政策研究
        1. 帮扶政策类型
        2. 存在的问题
        3. 政策建议
    (二)企业应对新冠疫情的措施建议
        1. 企业应对新冠疫情的短期建议
        2. 企业应对新冠疫情的中长期建议

(3)新中国成立以来教师工资政策改革演进(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教师工资方面的四次改革
    (一)1956年货币化的职位等级工资制
    (二)1985年结构工资制
    (三)1993年职务等级工资制
    (四)2006年岗位绩效工资制
二、教师工资政策改革的现实意义
    (一)改革凸显了教师劳动的个人价值
    (二)改革大大提升了教师职业的吸引力
    (三)改革促使乡村地区逐步建立起合理完善的师资队伍
    (四)改革提高了整个社会对教师职业的尊崇感
三、关于教师工资政策改革的几点思考
    (一)对不同教育阶段教师工资分类进而有效管理
        1.民办幼儿园教师工资要积极强化政府责任
        2.普通中小学教师工资要努力使政策发挥最大效应
        3.高校教师工资要争取实现地方学校教师利益最大化
    (二)教育短板地带各级政府要协同配合,增强相关政策的灵活性、协调性和配套性
        1. 中西部地区教师工资需均衡提高和改善
        2.偏远落后乡村、民族地区要增强政策的配套性和实效性
        3.民办学校教师工资需加强政府的有效监督和引导
        4.公立中小学临聘、代课教师要通过身份的合法化确保其工资

(4)教育扶贫视角下农村学前教师供给困境及政策保障(论文提纲范文)

一、教育扶贫视角下农村学前教师政策供给困境
    (一)现行政策法律位阶低,缺乏对农村教师的倾斜
    (二)“所有制身份管理”,农村学前教师管理被边缘化
    (三)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福利待遇城乡有别
    (四)编制标准僵化,农村学前教师补给困难
二、农村学前教师供给政策保障机制构建
    (一)破除基于户籍身份的教师管理分类标准
    (二)完善农村学前教师工资保障制度
        1. 逐步提高农村学前教师工资标准
        2. 将农村学前教师工资纳入省级政府保障
    (三)实施满足多元化需求的待遇保障举措
    (四)修订农村学前教师编制标准并提高编制使用效益
    (五)建立农村学前教师特殊津贴制度
三、结语

(5)劳动者薪酬分配公正的法律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述评
    三、论文的基本框架
    四、研究方法
    五、预期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薪酬分配公正及其法律实现的理论阐述
    第一节 薪酬分配公正的概念阐释
        一、薪酬概念的理论阐析
        二、劳动者概念的理论阐析
        三、公正概念的理论阐析
    第二节 薪酬分配公正的理论基础
        一、哲学维度
        二、法律维度
    第三节 薪酬分配公正法律实现的现实必要性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回应
        二、得所应得的强化
        三、差别原则的考量
        四、现实国情的呼唤
    第四节 中国传统分配公正理论的历史演进
        一、传统分配公正思想的演进
        二、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第二章 劳动者薪酬分配公正的评判标准
    第一节 经济学的评判标准
        一、基尼系数
        二、要素价格理论
    第二节 法学的评判维度
        一、劳动报酬请求权的实现程度
        二、同工同酬的实现程度
        三、劳动薪酬集体协商的实现程度
第三章 薪酬分配公正法律实现的模式借鉴
    第一节 当代薪酬分配法律实现的典型模式
        一、市场与政府共同作用型——瑞典
        二、市场主导型——美国
        三、政府主导型——巴西
    第二节 对当代中国实现劳动者薪酬分配公正的借鉴意义
        一、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应与时俱进
        二、破除阻碍市场机制运行的壁垒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归位
        四、建立公平且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
        五、完善薪酬配套政策体系
第四章 实现劳动者薪酬分配公正的权力保障机制
    第一节 权力配置基本要义
        一、权力配置原则
        二、权力配置结构
        三、影响权力运行的因素
        四、实现薪酬分配公正过程中的权力运行困境
    第二节 实现劳动者薪酬分配公正的国家责任
        一、司法公正的型塑
        二、薪酬分配制度的完善
        三、社会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
    第三节 疫情下薪酬分配公正与政府权力行使
        一、政府权力在疫情保障中的行使方式
        二、疫情背景下的薪酬分配
        三、薪酬分配公正对权力行使的新要求
第五章 实现劳动者薪酬分配公正的权利实现机制
    第一节 实现劳动者薪酬分配公正的权利观
        一、人本理念下的权利观
        二、劳资共赢理念下的权利观
    第二节 实现劳动者薪酬分配公正的权利支撑
        一、群体公正的实现——劳资共决权
        二、个体公正的实现——同工同酬权
        三、现实公正的实现——劳动报酬请求权
第六章 实现劳动者薪酬分配公正的社会支撑机制
    第一节 劳动者薪酬分配公正中工会角色定位及其实现
        一、工会的角色定位
        二、工会在薪酬分配中的作用
        三、工会的代表权保障
        四、工会的维权手段保障
    第二节 劳动者薪酬分配公正中职工代表大会角色定位及其实现
        一、职工代表大会的角色定位
        二、职工代表大会在薪酬分配中的职能
        三、职工代表大会的决策权保障
        四、职工代表大会的监督建议权的保障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6)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机制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机制及运行现状
    大多为行政措施,法律手段相对较少
    相关制度的法律地位相对较低
    不同种类的保障制度发布不均衡
农民工工资拖欠现象频频发生的原因
    相关执法部门解决问题的力度不够
    市场经济因素的影响
    劳动合同签订的不合法现象
建立长效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机制的途径
    建立健全明确的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机制
    建立健全的工资发放监管体系
    对于农民工工资发放的方式以及时间进行明确的规定
结语

(7)农民工就业政策如何促进就业?——基于组态视角的定性比较分析(fsQCA)(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采集
    1. 研究方法——定性比较分析(QCA)
    2. 样本数据采集
四、研究变量设计与选择
    1. 条件变量的设计与选择
    2. 结果变量的设计与选择
五、结果分析
    1. 单变量必要性分析
    2. 条件组合分析
        (1)环境支持主导型路径。
        (2)需求—供给推拉型路径。
        (3)需求—环境互补型路径。
        (4)供需—环境联动型路径。
六、结论与建议
    第一,完善政策工具体系,整体视角解决就业难题。
    第二,健全就业推拉机制,努力实现更充分的就业。
    第三,构建良好就业环境,促进就业质量改善提升。

(8)艰难的保障: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的演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提高保障水平与下放筹资权阶段(1993—2005年)
    第一,“脱钩”与“挂钩”同时确立。
    第二,责任主体下移。
    第三,编制作为财政预算先导。
    第四,体现按劳分配的激励原则。
    第五,多渠道筹资。
二、公共财政下的教师工资保障与治理乱收费阶段(2006—2014年)
    第一,责任主体上移。
    第二,开始打破城乡壁垒,凸显平等原则。
    第三,继续强化“挂钩”体制。
    第四,治理乱收费,控制工资收入差异程度。
三、确定基本工资动态调整机制阶段(2015年至今)
四、今后我国教师工资制度执行面对的问题

(9)重大疫情期间劳动关系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重大疫情的法律性质及相关劳动立法现状分析
    (一)重大疫情的不可抗力性质
    (二)现行劳动立法是否涵盖了不可抗力制度
    (三)现有劳动立法存在的问题
        1.混合规则无法应对现实中的不可抗力
        2.混合规则可能两边不讨好
        3.劳动合同的变更与解除是否应当规定在同一条文中
二、重大疫情期间劳动关系法律问题原因分析
    (一)理论研究的缺失
        1.风险分配理论的缺失
        2.劳动法的“内化不足”
    (二)现行立法不完善
        1.劳动法和行政法之间的边界模糊
        2.疫情期间出台的相关规范性文件的效力阶位较低
三、重大疫情期间劳动关系法律问题实务分析
    (一)重大疫情下的工资支付风险负担
        1.用人单位负担风险
        2.劳动者负担风险
        3.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共同负担风险
    (二)重大疫情期间的工资保障
        1.感染新冠病毒劳动者的工资保障
        2.被隔离的新冠病例密切接触者的工资保障
        3.因政府紧急措施而不能到岗劳动者的工资保障
        4.劳动者正常复工用人单位拒绝接受情况下的工资保障
    (三)重大疫情期间的解雇保护
    (四)重大疫情期间的工伤认定
四、重大疫情下的劳动立法完善建议
    (一)建立劳动法上的不可抗力制度
    (二)社会保险制度的介入
        1.社会保险应对工资支付风险的正当性
        2.明确和扩大重大疫情期间工伤认定的范围
        3.社会保险法介入的边界
    (三)完善我国解雇保护制度
        1.根据经营需求严格解雇
        2.通过温和手段避免解雇
        3.解雇对象选择保护
    (四)推行社会协商制度
        1.通过三方协商机制解决重大疫情下的劳动纠纷
        2.推行集体协商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社会公平视角下的中国社会保障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与综述
        1.2.2 国内研究现状与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社会公平视阈下社会保障问题的理论资源与基础
    2.1 概念辨析与关系界定
        2.1.1 社会公平的概念界定
        2.1.2 社会保障的概念界定
        2.1.3 公平观影响社会保障的基本理念
        2.1.4 公平观影响社会保障的模式选择
    2.2 西方学者的理论资源
        2.2.1 功利主义的公平观
        2.2.2 福利经济学的公平观
        2.2.3 “福利国家自由主义”的公平观
    2.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公平思想
        2.3.1 社会公平取决于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2.3.2 以公平为主线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进行批判
        2.3.3 对社会主义公平观的探索与构想
    2.4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保障思想
        2.4.1 基于再生产理论的社会保险思想
        2.4.2 基于劳动力相对过剩的社会救助与福利思想
        2.4.3 基于平均利润率理论的保险基金理论
第3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关于社会公平与社会保障的相关论述与思想
    3.1 毛泽东的相关论述与思想
        3.1.1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公平的权利基础
        3.1.2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公平的基本前提
        3.1.3 社会保障制度是体现社会公平的制度设计
    3.2 邓小平的相关论述与思想
        3.2.1 生产力发展是社会公平的物质保证
        3.2.2 按劳分配是社会公平的阶段性体现
        3.2.3 社会保障制度体现了共同富裕的使命追求
    3.3 江泽民的相关论述与思想
        3.3.1 确保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实现的要求
        3.3.2 社会保障制度是推进社会公平的基本措施
        3.3.3 社会保障制度是实现社会稳定的有效途径
    3.4 胡锦涛的相关论述与思想
        3.4.1 拓展了社会公平的维度
        3.4.2 深化了社会公平的认识
        3.4.3 强化了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公平取向
    3.5 习近平的相关论述与思想
        3.5.1 以人民为中心是社会公平的基本向度
        3.5.2 共享发展是社会公平的实现形式
        3.5.3 公平与可持续是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原则
        3.5.4 底线公平是新时代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基本要求
第4章 社会公平视角下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演进
    4.1 以公平为主线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
        4.1.1 计划经济时期社会保障理念与制度实践
        4.1.2 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保障制度的市场化探索
        4.1.3 以社会公平理念为先导的社会保障公平性矫正
    4.2 社会保障制度公平性特征的发展趋势
        4.2.1 理念:由起点公平到经济公平,并向社会公平复归
        4.2.2 制度:由单位保障到城乡分立,并向城乡一体迈进
第5章 社会公平视角下新时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现状
    5.1 新时代社会保障制度的社会公平维度
        5.1.1 权利公平之维
        5.1.2 机会公平之维
        5.1.3 规则公平之维
    5.2 新时代以来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取得的成就
        5.2.1 社会救助
        5.2.2 社会保险
        5.2.3 社会福利
    5.3 新时代社会保障制度发展面临的公平问题
        5.3.1 身份公平问题
        5.3.2 区域公平问题
        5.3.3 代际公平问题
    5.4 新时代社会保障公平问题产生的原因
        5.4.1 立法进程严重滞后引发身份公平问题
        5.4.2 制度统筹层次不高引发区域公平问题
        5.4.3 转制成本责任归属不清引发代际公平问题
第6章 构建新时代更加公平的社会保障体系
    6.1 构建新时代更加公平社会保障体系的理念之基
        6.1.1 坚持党的领导是实现社会保障公平的原则立场
        6.1.2 以人民为中心是实现社会保障公平的根本宗旨
        6.1.3 共享发展是社会保障制度的价值引领
    6.2 构建新时代更加公平社会保障体系的总体目标
        6.2.1 幼有所育
        6.2.2 学有所教
        6.2.3 劳有所得
        6.2.4 病有所医
        6.2.5 老有所养
        6.2.6 住有所居
        6.2.7 弱有所扶
    6.3 构建新时代更加公平社会保障体系的实现路径
        6.3.1 “兜底线”完善底线公平
        6.3.2 “织密网”调节非均等公平
        6.3.3 “建机制”强化规则公平
        6.3.4 “覆盖全民”、“城乡统筹”实现主体公平
        6.3.5 “保障适度”、“可持续”凸显代际公平
        6.3.6 “权责清晰”、“多层次”确保协议公平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关于建立我国工资保障制度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农民工工资保障对策研究——以农民工工资支付保证保险为例[J]. 冯觉纯. 中国市场, 2021(34)
  • [2]新冠疫情背景下中小企业现金流压力及应对建议——基于宁夏新三板企业分析[J]. 李东晓.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21(11)
  • [3]新中国成立以来教师工资政策改革演进[J]. 马香莲,邵怡雯.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5)
  • [4]教育扶贫视角下农村学前教师供给困境及政策保障[J]. 马娥.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21(05)
  • [5]劳动者薪酬分配公正的法律实现[D]. 王琼. 吉林大学, 2021(01)
  • [6]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机制问题研究[J]. 于爽. 商业文化, 2021(24)
  • [7]农民工就业政策如何促进就业?——基于组态视角的定性比较分析(fsQCA)[J]. 王霆,李洋. 人口与经济, 2021(04)
  • [8]艰难的保障: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的演进分析[J]. 曾晓东,樊颖杰. 教师发展研究, 2021(02)
  • [9]重大疫情期间劳动关系法律问题研究[D]. 敕勒格尔.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10]社会公平视角下的中国社会保障问题研究[D]. 李思特. 吉林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建立我国工资保障制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