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精神内涵探析

茶的精神内涵探析

一、茶的精神内涵探源(论文文献综述)

王婧怡[1](2021)在《唐诗中的花草采摘及其诗意呈现》文中研究说明在中国古代,采摘花草既是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也是人们的艺术生活呈现,是为文学表达的重点。诗歌创作中描写花草采摘行为,自《诗经》时代即已开始,至唐诗中则蔚为大观。花草采摘行为是唐诗中的重要主题。本文选取《全唐诗》中出现频率较高且极富有特色的几种花草作为切入点,探究花草采摘活动在唐诗中的丰富内涵及审美意蕴。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以数据统计为中心呈现唐代花草采摘诗概况。唐诗中,因采摘植物种类的不同,花草采摘者涉及社会各个阶层,时空分布也不均衡。通过对不同采摘对象的定量与定性分析,可知唐人与自然与社会的联系愈加密切,唐诗中表现的采摘逐渐从现实的农事活动向具有情感指向的审美活动转变。第二章分析唐诗中花草采摘行为的现实意义。唐人既将采摘对象作饮食之用、医药之用、装饰之用、贡赋之用,也将所采花草用来斗草、斗花或寄赠或用于酒宴歌舞娱乐。采摘花草在满足唐人口腹之欲的同时,还能满足强身健体、装饰自身的基本生活需求,以及交游娱乐的精神需求。第三章探究唐诗中四季花草采摘描写呈现的民俗风情。春季采桑、采苹的祭祀民俗体现了唐人祈求福报的心理和对先贤圣人的追思与敬仰,夏季采莲、采茶民俗呈现了江南地区的风土人情,秋季登高采菊民俗体现了唐人的时空观念与生命意识,冬季采梅展现了唐人的审美意识。第四章通过分析花草采摘诗歌中的典故运用,发掘诗歌的内在意蕴。诗人偏爱使用四类典故:尽孝思亲类、民俗风情类、山水隐逸类、闺怨相思类。其中使用展现儒家孝悌伦理观念的采兰典故和以游仙隐逸等道家思想为主的采药典故数量多且较为典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唐人的思想观念。整体而言,唐诗中出现了大量花草采摘描写,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唐人的日常生活及精神世界,传达出了时人对大自然的亲近与热爱,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物我合一的境界,昭示出唐代农耕文明下以自然为美的艺术精神与丰富的人文色彩,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

宋哲琦[2](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研究说明《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李舒丽[3](2020)在《闽西南山区传统村落水系景观地域特征研究 ——以南靖土楼世遗村落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闽西南山区散布着大大小小景观风貌独特的土楼传统村落,村落水系景观地域特征鲜明,代表了我国湿热丘陵地区自然水系景观的状态,又是闽南文化、客家文化交集过渡影响下水系景观的典型。近年来政府对这些传统村落的保护,侧重于世界文化遗产建筑单体的管理与修缮,忽略了村落景观与自然山水的契合关系及其与历史文化的依存关系。故而,本研究以“水”这一单一景观要素为切入点,进行闽西南山区传统村落的文化景观研究,并探讨其保护与发展策略,旨在为村落景观的保护和开发提供基础依据,促进早期消费型旅游开发向更科学的可持续保护利用转型。本研究聚焦闽西南山区传统村落水系景观地域特征及其成因问题,将位于博平岭山脉东麓的南靖土楼世遗村落水系景观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从文化景观的自然及人文特征两方面入手,遵循景观影响因子叠加、景观构成要素构成2种思路,在宏观的地域层面、中观的村落层面以及微观的水系景观要素层面探讨水系景观地域特征的形成机制,并针对水系景观地域特征的保护和发展策略进行讨论。具体通过以下五个章节展开论述:第一章,阐述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确定研究思路及框架;第二章,从自然条件、人文环境两方面,进行闽西南山区传统村落水系景观特征形成的宏观地域背景研究;第三章,宏观总结闽西南特定地形、地貌、气候条件下“树枝状”的水系结构及“水质好、不结冰”的水情特征,同时从村落选址、总体布局、理水用水、传统活动四个方面理解南靖土楼世遗村落对闽西南水系的适应机制;第四章,先以河坑村为例,提取村落溪流形态、滨水植被、驳岸形态、滨水构筑、滨水人文活动等水系景观构成要素的地域特征,然后列出其它南靖土楼世遗村落的典型水系景观要素进行补充,并从自然、人文两方面分析其成因;第五章,基于以上对地域特征相关的分析,结合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需求,构建“宏观-中观-微观”层级式的保护发展框架,论述各层面、各尺度的基本策略,并对微观层面水系景观要素的统一建设作出详细说明。

李娟娟[4](2020)在《“腾冲花灯文化”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花灯内涵丰富,狭义的花灯是指具有一定剧本基础,作为地方剧种的“花灯戏”,广义的花灯是指融合了花灯灯会、群体音乐舞蹈的花灯民俗活动,包括元宵灯会、贺年驱邪求福的“闹花灯”活动、花灯歌舞、花灯小唱、花灯小戏等多种民间艺术形式。本文的“花灯”是广义的概念。腾冲花灯历史悠久,从明朝就有以舞蹈和唱调为主的花灯歌舞及有较完整情节的花灯小戏,贺年驱邪求福的“闹花灯”民俗活动延续至今,围绕元宵灯会,形成了包含灯彩展示、猜灯谜、舞龙舞狮、抬阁、皮影戏演出、花灯小戏表演等综合性民间艺术。这些艺术形式扎根于民间,蕴含着民间礼俗、宗教信仰、地域文化等社会生活内容,受到当地群众的青睐。其独特的历史韵味、丰富的文化内涵,生动活泼的艺术表现形式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弘扬地方文化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基于此,论文从校本课程的角度着力挖掘腾冲花灯文化的内涵,讨论其作为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对课程设置、教学设计做了探讨,力图开发出反映地方文化特色、符合学生实际的“腾冲花灯文化”校本课程。论文分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展开。绪论主要论述选题缘由、概念界定、国内外研究概况、研究方法、研究创新点等内容。正文一共四章。第一章从理论出发,阐述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文化、师生、课程三个方面论述了“腾冲花灯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从政策依据、资源优势、学生兴趣和需要三个方面分析了课程开发的可行性。第二章是课程开发的构想和设计。根据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依据、遵从校本课程开发的一般流程,从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组织形式、教材编写等几个方面介绍了“腾冲花灯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一般流程,并对编写体例进行了简单的说明。第三章是课程的实施构想。概述了课程内容,课程设置五个专题,实行专题教学的方式。专题一主要梳理腾冲花灯概貌,分析了腾冲花灯的类型;专题二主要介绍了腾冲花灯起源及历史沿革发展情况;专题三主要从腾冲玩灯的习俗、赏花灯、闹花灯几个方面品析腾冲的元宵灯会,丰富学生的艺术生活,提升审美能力;专题四分析了腾冲花灯的内容及蕴含的侨乡文化及抗战文化,引导学生了解家乡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弘扬传统文化。专题五主要从音乐、舞蹈、语言、道具及服装几个方面分析腾冲花灯的表演艺术。接着针对每专题的内容提出了教学建议,分析了教学形式,并展示了教学设计。第四章是课程的评价实施。在课程的评价中坚持多元化、多样性、发展性、整体性和综合性原则,分别对学生、教师进行了评价。结语对“腾冲花灯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进行总结,概括了课程开设的意义,简述了不足之处,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肖娴[5](2020)在《秉仁爱之心 寄悲悯之情 ——周思聪现实主义人物画创作研究》文中指出周思聪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美术史上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人物画家之一,她始终以一颗仁爱之心表述着人间疾苦,其关注苦难、关心人民的人物画创作,蕴涵着最深沉和最真挚的悲悯情怀,毋庸置疑也成为了她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本文以周思聪水墨人物作品中的悲悯情怀为切入点,结合二十世纪中国画改革时期的时代背景与国内外画家对周思聪的直接影响,总结周思聪艺术风格的形成原因,并通过揭示周思聪水墨人物画的深刻性与独特性,进而深入对当代人物画创作发展的探讨。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介绍周思聪的家庭背景、师承关系和历史背景,总体阐述周思聪艺术成长背景;第二部分通过解读周思聪各个阶段的代表作品,归纳其作品中悲悯风格的艺术表现;第三部分主要通过分析国内外画家的艺术风格对周思聪绘画创作的深刻影响,总结周思聪作品风格的形成原因;第四部分综述周思聪现实主义创作对现当代人物画创作的影响与启示,以此明确周思聪艺术风格的深刻性与独特性,进而实现对绘画艺术的创新性思考。

郑扬[6](2020)在《“破碎”的记忆言说 ——金宇澄小说论》文中研究说明从展示知青生活的《迷夜》,到绘制城市地图的《繁花》,金宇澄对过去时光的回望与书写,总是带有某种强烈的“破碎”意味。这种交织着复杂内涵的“破碎”意绪,不仅构成了金宇澄小说的背景性情境,也凝结成为一种独特的美学格调,浸润于小说的内容与形式之中,折射出创作主体个性化的生命体验与审美追求。本文试图从“破碎”这一审美特质入手,通过考察和分析其在小说中的表现形式与生成原因,把握和理解金宇澄的小说世界。除绪论与结语外,论文的主体部分由四章组成。第一章梳理金宇澄小说创作的记忆地理图。从创作题材上看,金宇澄是典型的记忆型作家,将记忆转化为叙事是其小说最为显豁的特点。通过对记忆的修辞化处理,金宇澄成功建构了以知青生活为核心的乡土空间和以上海生活为核心的城市空间,二者参差与差异,又凸显出了主体以城市作为“故乡”的写作立场。第二章阐释“破碎”的记忆世界的思想意蕴。具体而言,“破碎”的情感附着于作家对伦理关系、历史价值、生命意义的书写与思考之上。通过对美好情感的悬置和对生命历史荒凉本质的揭露,小说自然地营构了一种晦暗、低沉的文本氛围,生成了内含失意、颓废、感伤、困顿等情感特质的审美格调。第三章分析叙事层面上的“破碎”特质。一方面,金宇澄擅长利用时间的变形和细节的空缺,打断情节的连贯性,制造文本空白,从而使小说成为断片的连缀;另一方面,被悬置的心理描写和游离的叙述视角,也解构叙事的完整性,造成了小说形式上的碎片感。第四章对“破碎”的审美特质进行主体探源。金宇澄小说所氤氲的“破碎”氛围,是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记忆)相互交融的结果,是一种内含着作家生命经验、文学追求和审美趣味的诗性建构。从发生学的角度看,这种“破碎”的审美特质,不仅与金宇澄的坎坷、边缘的生命体验有关,也联系着作者某种有意识的文学追求。

华清君[7](2020)在《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陈云同志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作为国家财经工作的卓越领导人,在长期的国家财经治理实践中,他始终坚持从各个时期的国情实际出发,不断研究、探索、创新、总结,彰显了非凡的国家财经治理能力,为党和人民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国家财经治理思想。陈云的财经治理能力首先源于青少年时期他在苏南勤勉忙碌的商业氛围和上海浓郁发达的商业环境中耳濡目染受到的深刻影响,此后经过长期反复踏实的财经理论学习与钻研,他的财经理论功底不断得以增强、深化和升华。这使他在长期的财经领导工作中,能够把自己财经方面的超凡天赋与财经科学理论很好地结合起来,能够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根本的理论指导和基本遵循,以苏联计划经济体制模式为主要的实践参照和理论思考,以西方经济理论与实践为重要的思想启发和借鉴运用,从而在建立和完善国家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经济结构等重大决策实践过程中,在对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的运行机制和运行保障开展治理的过程中,能够创造性地研究、制订、实施有效的治理策略,在每一次危机的紧要关头,他常常临危受命,并总是不负众望,一次又一次使国家和人民转危为安。研究陈云同志国家财经治理的理论渊源、实践历程和建立的丰功伟绩,其间显现着鲜明独特的思想脉络,主要可以概括为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建设可持续的人才与干部队伍、坚持丰富实用的财经治理哲学等六个方面。陈云关于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的思想,着眼于从上层建筑角度发挥制度促进经济发展的保障激励作用,从生产关系角度发挥利益攸关方促进经济发展的能动创造作用,从资源配置角度发挥要素促进经济发展的效率引领作用,从再生产过程角度发挥各环节促进生产发展的导向联动作用。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明确财经治理的中心任务以及实现这个中心任务应当构建的体制机制,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核心和目的,也是其他各个思想分支所围绕的核心和目的,旨在阐明发展依靠什么,如何激发活力,而其他各个思想分支,是为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的思想服务的。陈云关于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的思想,着眼于把计划的优越性与国情实际结合起来,激发市场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坚持国民经济的计划理性与市场活性,协调国内经济的计划性与国际市场的风险性,在与时俱进不断改革中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的不断改善。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解决财经治理资源配置的基本路径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脉络和主线,旨在阐明经济如何发展,成果如何分配,对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思想,以及对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思想、对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思想,有着决定性影响。陈云关于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的思想,着眼于筹划稳健的计划控制总量,权衡协调的发展比例关系,保持稳固的四大平衡格局,维护理性的计划执行控制。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解决财经治理资源配置的根本方法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精髓和动力,旨在阐明经济发展所需的要素如何组织,应当怎样配置,是对如何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而在资源配置上作出的制度安排。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思想,服从于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思想,服务于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思想,决定着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思想。陈云关于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的思想,着眼于从信息情报中洞悉市场状态,在健全法制中整顿经济秩序,运用政策工具稳定市场物价,采取综合措施促进生产发展,深入基层一线解除群众疾苦。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解决财经治理的动态监控与理性校正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中关于对经济运行实行休养和调理的机制,是诊治手段,旨在阐明如何监控经济运行过程,经济运行如何回归理性,因而是对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其他分支思想的再运用。陈云关于建设可持续的人才与干部队伍的思想,要求把大力选拔任用年轻干部作为党的重大战略和生命,坚持把政治标准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选拔任用干部的根本要求,指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始终把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思想上的基本建设。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解决财经治理的力量源泉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支柱和载体,旨在阐明治理活动的根本依靠是什么,如何形成长久的依靠,因此是践行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各个思想分支的主体力量,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中最能动最根本的部分,是保证思想正确执行和自我完善与发展的根本依靠。陈云关于坚持丰富实用的财经治理哲学的思想,要求把有利于人民、满足人民需要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工作中坚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调查研究,而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作决策,因此是解决干部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根基和活的灵魂,旨在阐明治理思想的思想方法以及如何发挥作用,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始终保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方法论基础。陈云财经治理实践的一个显着特点,就是始终保持积极而又稳妥的态度,坚持实事求是,根据具体情况运用相应的规律和财经理论,不因顺境而冲动,也不因困难而气馁,始终把握好国民经济运行的效益效率和安全稳定,循序渐进,稳扎稳打。这在根本上是由他的治理思想的理论品格所决定的,就是在财经治国中始终坚持风险思维,防止犯颠覆性错误。陈云财经治理的思想与实践是防范颠覆性错误的宝贵财富。新时代,陈云财经治理思想有助于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和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既保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加注重公平正义,妥善处理分配问题;有助于我们在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过程中,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有助于我们牢固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更好地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改革的双轮联动,避免陷入改革和市场经济治理中的形而上学。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发端并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逐步成熟于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丰富并发展于改革开放新时期,主要作用于以发展对人民有利的社会生产力为根本目标、以克服纠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重点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思想奠基了坚实的基础。他的思想不仅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发挥了巨大作用,许多相关思想对于今天的财经治理实践仍有着指导意义,必然为一代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所继承,并结合新的时代特征,而令其焕发出新的思想魅力。

王瑜[8](2020)在《儒家工夫论引论》文中研究说明儒学的核心在个人的道德实践,而狭义的儒家工夫论,便是“内圣”的达成,其包括了明显本体以成就道德自我的方式、过程、次第等内容。通过对工夫论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把握儒学的整体性、包容性、统一性,从而展现中国内含者高度道德自觉和社会责任感的实证哲学。儒家工夫论可溯源至中国古代人文思想萌发和彰显之过程。三代通过“绝地天通”解决民神杂糅之弊,建立起有序、同心同德的宗教文化体系,发展至周代实现了宗教的理性化趋向。自周以“天”代“帝”成为至上神,取消其绝对支配权,并要求君王在“天命靡常”的天命观下,通过“以德配天”维系天人关系。最终,在西周完善了礼乐教化的德育体系,将“德”的意识投射至民间,使周人有了代表理性自觉的尚文重德的时代价值取向。三代时期,人们开始了对“德”的关注与重视,但刚从宗教意识中剥离出来的德意识,还略显薄弱。故而,在三代时期,个人的道德修养自觉意识还很欠缺,同时也没有对人修身成德有系统性的理论论述。直到先秦时期,随着儒家思想的成形,一条明确以个人道德实现为目标的成圣之路便展开了。其将视野聚焦于现世的人文社会,认为人只有通过道德修养才能达成生命的价值,并为个人的德修建构了一套理论,也随之奠定了儒家工夫论的基本样态:博学事人的知识研习、知行合一的道德实践、身心一如的气象践形。在儒学不断发展过程中,工夫论逐步有了一贯的义理建构。儒家围绕理、仁、心、气概念而了其理论基础。第一,儒家之所以要设立天理、理,将其视为统一天地万物的内在规定性,又赋予了理绝对、普遍、客观、形上的特性,实际是为社会伦理和人性之善提供了坚不可摧的理论依据。作为社会伦常规范的“礼”和人先天之性,皆由同一天理所“分殊”而禀受。故而,礼有了理为支撑,便成为人必须遵从的定理。同时,人性禀受了至公至善之理,人便有尽性成圣之义务,而个人道德的实现也就成为了人本固存的潜能。第二,仁为天道流行、通达、感通的“生生之理”。其通过天地之心而能与人心相联,故人心为具有生机又贯通诸德的仁心,能有道德的自发性。也正是天人同源自生生之仁,故仁能表现出“万物一体”之感,而人之所以丧失一体之感,是由私欲之间隔。而要建立起一体之感,便须人能至“仁德”。在儒家看来,仁德为统摄诸德的德性之本,唯有人能力行工夫以至“仁德”,方能由仁德而发诸德之用。第三,儒家由气一元论的建构,将宇宙视为一直处于运动和感通运动之中存在。在无休止的运动之中,作为本体性质的气成为了天地万物的统一,由其气化运动而沟通起了形上形下间的联系,统摄了“万象”之有和“太虚”之无。由此,人因气而能与外界进行沟通,也由气能将人的形神、身心联系起来。因此,人能凭借气的中介作用,改善自身生命力的展现;专注精神而生发智慧;变换气质以趋善成性。第四,儒家将心看做体用相即的一体,对心的工夫便在于寻用入手,而得以“明体适用”。也即是说,通过对心主宰、知觉、思虑、德性之知内容的开发,进而寻得证悟心体之路,进而将心体之无形无限量、虚、灵、神、明、至善、良知良能等难以把捉的内涵彰显出来。在理论铺设的基础上,儒家便建立了更为的深入与细致的工夫修持条目。第一,立志为圣。儒学工夫先立以做圣人、学圣学为目的的志向,以圣人的标准来要求自身。端正其志使自己学有所本,而杜绝散漫无章和因循苟且的学习。因此,儒家要求立大、高、远、深、久和勇猛之志,且专一坚定于其志,时刻坚守其志而不屈挠移改。第二,读书明理。儒家工夫不离知识的研习,故要求人能善择良典,进而困勉勤读,熟读精思、虚心静虑、专一沉入、优游涵泳,使得人能通过读书,得以锻炼思维能力、明得辞章的意旨、收摄存心,最终能明理体究而引导与规整自身言行。第三,深研于理。对于物理,要进行逐一、具体、客观且深入的探究,而寻得综摄众理的“天理”,且在认知物理的过程中,培养不溺于物的无私之德。对于事理,便要在日用间寻得人伦事故之理,进而可执本应事,随事存天理与改过迁善。总的来说,对理的探求,在于对理的贯通无间,旨在能明心的全体大用、明明德。第四,自省克己。对人内在工夫来说,须人对治习性偏颇、煎销习气熏染以化却习心以变化气质。其细化和落脚点,便是诚意正念以存养天理。即要求人“实意”而“不自欺”,严格和真切地护持心体的至善之念,进而落实存善去恶。在修持工夫中,亦须重视其中的核心精义:第一,主静。儒家将主静视为精神收敛、平定心气的入门等工夫。第二,居敬。敬的工夫强调了“敬义夹持”,即居养与穷理工夫的一体性,以及修持工夫无分动静的缜密无漏。第三,执中。人行包涵未发已发、性静等体用的致中工夫,以使“中”可推行至极,而能时刻主顺变化、措时宜、通于经权之变。第四,寻乐。人要寻“孔颜乐处”,即不受名利所扰而以圣学为乐,便能乐在循理遵礼、乐于心体流通无碍而与万物一体,从而可践形洒落的圣人气象。通过工夫的修持旨在开悟以揭示心本体,从而成为不离伦常、道德完满的圣人。而悟须直观体认工夫方可达成:它不同于知识的领悟、不依靠语言亦不落言诠、不同于分析法或逻辑法,甚至不是一种思维的方式、不是本能和感觉的范畴。直观体认是而是对心体最直接、整体的自证自觉。通过体认工夫,人得以开悟。对悟过程来说,悟又分顿渐,是为不同根性的人设立的权法。但对于开悟瞬间来说,悟只能是“顿”的,因心体揭示之时是无时空、物我等等分别、浑然为一体的状态。整个开悟过程可分三段:第一,初悟。悟前须人修悟不离,着力无间地渐修。进而,可由循理之思而渐入得悟不思议之本体,此时只有隐见本体而不能形成稳定的悟境。第二,圆悟。初悟后须行保任工夫,保任初悟之得而不旋失,又精专接续地加进所得。此时所证得的境界,是能明昼夜、梦醒之道,昼夜皆不会改变本体呈现的状态;又能通达生死之旨,即无形神、人我之分而能一生死、任生死。第三,化悟。此时圣功完满,本体工夫合一,心体可无滞碍运行周流,便能自然发用道德以康济群生。化悟的证得便是超生死,一念反真,体认得心体超越区别义。儒家的开悟学说,亦裹挟着对人有益的效用:通过育德而得以养生;经透悟而得以开智;由臻于化境的工夫而得以善了生死。通过对工夫论的梳理,亦须反思它的时代局限性,和于现代仍具生命力的价值。儒家工夫论的时代局限性表现在:第一,儒家伦理基础建立在私德的社会条件上,这使工夫论在帝权、父权、夫权为中心的社会中,经异化、压制、扭曲后,成为“以理杀人”的工具、“契约性”的社会公共性德性难以建立。第二,对社会生产的制约。儒家伦理有重义轻利的倾向,而使传统上重农抑商,压制了私有经济的发展;又因其君子不器、以德摄知的思想,造成了传统重德轻知的倾向,直接影响了国家的教育与人才选拔对专业知识和人才的忽视。第三,对文艺创造的限制。儒家重道轻文的倾向,使传统文化不注重文艺的独立审美性,限制了文学个性表现的可能。儒家工夫论要想在现代发挥其价值,主要有四点:第一,继承五四精神。重新反省和审视儒家文化,对其批判与解构,以对其净化而凸显出真正的价值。第二,儒家优秀文化的认同。我们要认同儒家作为中国人深层文化心理的重要构成部分;认同其有超越时空的、世界性的价值。第三,正视中西文化的会通。不可抹煞传统的价值而全盘西化,但也要以开放、包容、进取的态度真正深入地了解西方文化和各类优秀文化。第四,进行创造性质的转化。将儒学中与现代化不相抵牾,甚至是支持、巩固现代化的内容展现出来;肩负起儒家的时代责任和文化责任,在全球文化下,考量其是否能为全人类建立价值;思考如何将“私德”与科学民主等现代化要求相容,以完成儒家的创造性转化。

汪瑞霞[9](2020)在《空间记忆与情境重构 ——当代江南村镇文化景观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镇化背景下江南村镇景观出现趋同化、表象化和空心化等异化现象,催生了一种普遍意义上的集体“乡愁”。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对设计学科的研究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的研究对象聚焦当代江南村镇文化景观设计,以期通过基于文化记忆的景观情境重构,将全民普遍存在的乡愁情感凝聚成促进当代村镇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内驱力,来处理好村镇保护与乡建发展之间的平衡关系,意义深远。本文从文化记忆理论视角,综合运用了设计学、景观设计学、建筑类型学、符号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提出从社会维度、时间维度、媒介维度、功能维度这四个层面形成一个立体多维的系统性研究框架。首先,社会维度,阐释了乡愁发生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强调当代江南村镇空间文化记忆建构的社会意义与“融合共生”的价值取向,分析了文化记忆与景观设计之间融合共生的互动关系,提出了当代江南村镇文化景观设计策略的系统框架。其次,时空维度,深层研究水岸共生的自然环境、集社合一的经济社会和诗性融通的文化观念等多元要素对传统江南村镇景观形态生成的影响,从空间形态的视觉思维转向江南村镇文化记忆的特殊语境和地域性规律。再次,媒介维度,研究文化记忆与景观语言符号之间的设计转化方式,选择、分解和提取江南村镇文化记忆符号要素,组建一个具有地域感知的当代江南村镇文化景观语言符号系统,凝练具有江南文脉精神内核的延续性和凝聚性结构。最后,功能维度,阐述当代江南村镇文化景观情境重构“融合共生”的内在逻辑,以文化记忆为导向,针对生态型景观、生产型景观和生活型景观三大类型空间,提出指定类比式、象征隐喻式、语境约定式等多元融合的情境重构互通方式,完成当代江南村镇文化景观设计策略体系的建构。江南村镇空间的文化记忆与景观情境“融合共生”,这既是记忆建构的价值目标,又是一套具有生成性和未来指向性的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成果对当前江南乃至全国的村镇建设具有一定的学理支撑和实践参照价值。

赵若雪[10](2020)在《新历史主义视阈下中国大陆近现代家族题材传奇电视剧研究(2001—2018)》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近现代家族题材传奇电视剧,是指以“家族”作为其艺术表现对象,在家族史、民族史和个人史三者交汇点上,通过展示其命运的“传奇”经历来反映近现代社会、国家民族命运和中国历史本质的叙事作品。20世纪80年代以来,来自西方的“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逐渐渗透并融入到我国文化的各个领域,为艺术创作注入新的内涵。近现代家族传奇剧作为中国电视剧的一种重要类型,所呈现的对历史进行重新书写和建构的方式恰恰契合新历史主义理论的“史剧观”,作为大众艺术的文本,其创作本身也是解构和重构历史的过程。在历史书写上,类型化、传奇化与寓言化是近现代家族传奇剧中新历史主义特性的内容指向,从而达成“文本”对“历史真实”的艺术想象与重构;在视觉审美呈现上,近现代家族传奇剧以个人视角对历史镜像符号进行主观演绎;依托民间造型,彰显中式民俗风韵和地域空间特色;立足于消费文化特性,达成荧屏声色狂欢的视觉构建。凭借以上影像层面的艺术,完成一种“演述”式的历史具象化呈现。其价值在于:实现荧屏之外的历史真实和现代传媒联袂,拓宽其艺术、社会和文化价值;但在消费主义、虚无主义和相对主义的影响下,历史叙事也出现了“问题化”和价值失范。

二、茶的精神内涵探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茶的精神内涵探源(论文提纲范文)

(1)唐诗中的花草采摘及其诗意呈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唐代花草采摘诗概述——以对《全唐诗》的数据统计为中心
    第一节 采摘者
    第二节 采摘对象
    第三节 《全唐诗》中采摘行为的时间及空间分布
        一、时间分布
        二、空间分布
    小结
第二章 从生活实用到艺术审美:唐诗中的花草采摘之用
    第一节 唐诗中花草采摘的日常生活用途
        一、饮食
        二、医药
        三、装饰
        四、贡赋
    第二节 花草采摘与斗百草、斗花等游戏娱乐活动
        一、所采花草作为相斗游戏的载体
        二、唐诗中的斗草斗花与人文意趣
        三、斗草对唐代社会生活的观照
    第三节 花草采摘与人际交往中的情感传递
        一、唐前文学中的花草采摘与寄赠
        二、唐诗中的花草采摘与传情
    第四节 采莲:酒宴娱乐间的歌舞艺术化
        一、采莲:从现实生活到歌舞艺术
        二、唐代酒宴间的采莲歌舞与士子风流
    小结
第三章 四季采摘与大唐民俗风情
    第一节 春采桑、采苹:采摘诗歌与祭祀民俗
    第二节 夏采莲、采茶:采摘诗歌与江南民俗风情
        一、采莲民俗与爱情相思
        二、采茶民俗与交游赠答的悠闲意趣
    第三节 秋采菊:采摘诗歌与岁时民俗
        一、登高采菊与时空观念下的乡情归思
        二、时序更替与时光易逝的感叹
        三、重阳采菊与黍离之悲、迁逝之痛
    第四节 冬采梅:采摘诗歌与审美意蕴
    小结
第四章 采摘用典与唐人的精神世界
    第一节 唐诗中花草采摘典故的运用
    第二节 采兰比德及尽孝思亲意蕴在唐诗中的体现
        一、 《冉冉孤生竹》与唐诗中的采兰
        二、 “言采其兰”与唐诗中的尽孝思亲意蕴
    第三节 “鹿门采药”与唐人的游仙隐逸情怀
        一、 “采药”与游仙服食之风
        二、 “鹿门采药”与唐代漫游隐逸之怀
    小结
结语——兼论唐人的花草采摘情结
参考文献
后记

(2)《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1 期刊论文类
        1.2.2 专着类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1.3.1 研究的方法
        1.3.2 研究的思路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2.1 《装饰》创刊溯源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2.2.1 封面文字
        2.2.2 封面视觉图案
        2.2.3 内页版面设计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3.1 复刊时代背景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3.3.2 “装饰热”的兴起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4.1 走入“全球化”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4.2.1 和谐的整体性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5 总结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作者简介

(3)闽西南山区传统村落水系景观地域特征研究 ——以南靖土楼世遗村落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缘起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对象
        1.3.1 核心概念界定
        1.3.2 研究对象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4.1 地域特征相关研究
        1.4.2 传统村落水系景观相关研究
        1.4.3 闽西南山区传统村落相关研究
        1.4.4 研究综述总结
    1.5 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思路
        1.5.3 技术路线
    1.6 研究的创新性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闽西南传统村落水系景观地域自然与人文景观背景研究
    2.1 闽西南自然条件特征
        2.1.1 区位及气候特征
        2.1.2 地形及水文特征
        2.1.3 动植物资源种类
    2.2 闽西南人文环境特征
        2.2.1 开发建制沿革
        2.2.2 经济发展历史
        2.2.3 闽客文化交融
        2.2.4 文化遗产众多
    2.3 南靖土楼世遗村落概况
        2.3.1 石桥村
        2.3.2 河坑村
        2.3.3 塔下村
        2.3.4 南欧村
        2.3.5 梅林村
        2.3.6 云水谣(璞山、官洋、坎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南靖土楼传统村落对闽西南水系的适应机制研究
    3.1 闽西南水系特征
        3.1.1 水系结构特征
        3.1.2 水情特征
        3.1.3 景观感受特征
    3.2 南靖土楼传统村落对水系的适应机制分析
        3.2.1 村落选址与山水环境
        3.2.2 总体布局与溪流形态
        3.2.3 村落水系与理水用水
        3.2.4 传统活动与滨水空间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闽西南传统村落水系景观要素地域特征提取——以河坑村为例
    4.1 河坑村水系景观格局及其对村落空间构成的影响
        4.1.1 水系景观格局分析
        4.1.2 依托水系的聚落形态分析
        4.1.3 传统理水手法分析
    4.2 河坑村水系景观构成要素地域特征提取
        4.2.1 溪流形态
        4.2.2 滨水植被
        4.2.3 驳岸形态
        4.2.4 滨水构筑
        4.2.5 滨水动态人文景观
    4.3 典型水系景观节点分析
        4.3.1 水口
        4.3.2 “添丁坟”
        4.3.3 “三叠瀑”
        4.3.4 “双瀑布”
    4.4 南靖其它土楼传统村落水系景观典型构成要素特征分析
        4.4.1 石桥村临溪外向型土楼及成因分析
        4.4.2 塔下村多种尺度的滨水院落分析
        4.4.3 南欧村特色滨水建筑的空间分析
        4.4.4 云水谣溪边大榕树群独特性分析
        4.4.5 不同族源村落水口桥差异比较分析
        4.4.6 本节小结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闽西南传统村落水系景观地域特征保护与发展策略研究
    5.1 水系景观地域特征保护与发展基本思路
        5.1.1 现状问题与挑战
        5.1.2 相关案例学习及启示
        5.1.3 基本思路:保护发展地域特征共性与个性
    5.2 水系景观地域特征“宏观-中观-微观”层级式保护体系
        5.2.1 构建基本策略框架,衔接宏观-中观-微观策略
        5.2.2 宏观层面基本策略:加强保护与管理
        5.2.3 中观层面基本策略:维护村落格局,传承理水智慧
        5.2.4 微观层面基本策略:保护特色要素,鼓励村民参与
    5.3 微观尺度水系景观要素地域特征保护与发展指引
        5.3.1 保护溪流形态特征,恢复水生态
        5.3.2 保护特色滨水植被,丰富水岸植被带
        5.3.3 延续传统驳岸形式,进行生态化改造
        5.3.4 建立滨水构筑指引,统一协调景观风貌
        5.3.5 优化滨水活动空间,提升场地活力
        5.3.6 尊重村落水景核心要素,强化个性特征
    5.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1 研究总结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答辩委员会委员签名的答辩决议书

(4)“腾冲花灯文化”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概念界定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腾冲花灯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一节 “腾冲花灯文化”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继承与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有利于教师发展,提升学生文化素养
        三、有利于充实语文教学资源,丰富语文教学方法
    第二节 “腾冲花灯文化”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行性
        一、政策依据
        二、资源优势
        三、学生兴趣和需要
第二章 “腾冲花灯文化”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设计
    第一节 课程理念与目标
        一、课程基本理念
        二、课程目标
        三、课程设置说明
        四、教学组织形式
    第二节 教材编写思路
        一、选编标准
        二、课程内容的选择
        三、教材结构
        四、编写体例说明
第三章 “腾冲花灯文化”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实施构想
    第一节 课程内容及教学建议
        一、专题一腾冲花灯概貌
        二、专题二腾冲花灯的起源及历史沿革概况
        三、专题三腾冲元宵灯会
        四、专题四腾冲花灯戏的内容和文化内涵
        五、专题五腾冲花灯戏的表演艺术
    第二节 课程形式
        一、专题讲座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
        三、校园文化建设
        四、现代教育技术辅助课堂
    第三节 课程设计教学案例
        一、《腾冲灯彩之魅力》教学设计
        二、《腾冲花灯的起源》教学设计
        三、《腾冲灯会之灯谜猜制》教学设计
        四、《腾冲花灯的文化内涵(一)》教学设计
        六、《腾冲花灯唱词的语言艺术(一)》教学设计
第四章 “腾冲花灯文化”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评价
    第一节 评价原则
        一、评价主体多元化原则
        二、评价方式多样性原则
        三、教师与学生的发展性原则
        四、课程评价的整体性与综合性原则
    第二节 评价内容
        一、学生评价
        二、教师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腾冲花灯文化校本教材》样章
附录 B“腾冲花灯认知及兴趣情况”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5)秉仁爱之心 寄悲悯之情 ——周思聪现实主义人物画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说明
        1.1.1 现实主义创作的界定
        1.1.2 周思聪的现实主义人物创作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2.周思聪艺术成长背景
    2.1 文化背景
        2.1.1 家庭背景
        2.1.2 师承关系
    2.2 历史背景
3.悲悯的现实主义创作
    3.1 《长白青松》:微笑背后的悲剧感
    3.2 《人民和总理》——悲悯风格过渡期的尝试
        3.2.1 《人民和总理》创作背景
        3.2.2 《人民和总理》内容分析
        3.2.3 画作精神内涵剖析:对底层劳苦大众的人文关怀
    3.3 《矿工图》——悲悯风格成熟期的探索
        3.3.1 《矿工图》创作背景
        3.3.2 《矿工图》内容分析
        3.3.3 画作精神内涵剖析:对民族苦难的悲痛与无奈
    3.4 “彝女”系列创作:女性视角的怜爱
4.周思聪悲悯意识探源
    4.1 自身对“悲剧”的偏爱
    4.2 恩师蒋兆和对周思聪的影响
        4.2.1 为民写真的“苦茶”人物画
        4.2.2 “苦茶”人物画承载悲悯情怀
    4.3 珂勒惠支艺术风格对周思聪的影响
    4.4 丸木位里、赤松俊子《原爆图》的启示
5.周思聪对当代人物画创作的影响与启示
    5.1 周思聪对当代人物画创作的影响
        5.1.1 对现实主义创作的推动
        5.1.2 对创新型人物画创作的引领
    5.2 周思聪对当代人物画创作的启示
        5.2.1 人物画创作的情感追求
        5.2.2 艺术创作反映时代精神
        5.2.3 当代画坛下的自我坚守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6)“破碎”的记忆言说 ——金宇澄小说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金宇澄的创作简述与研究综述
    二、作为审美特质的“破碎”
    三、研究框架及思路
第一章 金宇澄创作的记忆版图
    第一节 绕不开的北方生活
        一、知青记忆的回眸
        二、“迷夜式氛围”
    第二节 说不尽的南方故事
        一、上海记忆的打捞
        二、“饭局”:打开记忆的一种方式
        三、对“冷语言”的复活与调试
    第三节 两种“记忆”世界的对视:城市作为“故乡”
第二章 放逐、僭越、抽空:“破碎”的记忆世界
    第一节 被放逐的情感伦理
        一、爱情:在重压和游戏中失落
        二、亲情:在缺失和疏离中解体
    第二节 被僭越的历史价值
        一、苦难现实对“青春无悔”的解构
        二、芜杂日常对宏大历史的覆盖
    第三节 被抽空的生命意义
        一、无可超越的死亡氛围
        二、无处找寻的人生方向
第三章 中断与悬置:“破碎”的叙事形式
    第一节 被打断的连贯情节
        一、中断的线性时间
        二、空缺的关键内容
    第二节 “不响”:被悬置的对话与心理
        一、放弃“心理层面的幽冥”
        二、游离的叙述视角
第四章 “破碎”症候的主体探源
    第一节 动荡生命下的“虚无”体验
        一、难以忘却的父辈伤痛
        二、边缘、底层的个人经历
    第二节 双重身份下的文学追求
        一、对中西叙事的自觉调和
        二、《繁花》:从“城市地图”栏目开始
结语 “破碎”的意义与限度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7)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 现有研究成果存在的不足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陈云财经治理的理论探源与发展过程
    一、相关概念的提出与界定
        (一) 国家治理
        (二) 国家财经治理
        (三) 陈云财经治理的特征
    二、陈云财经治理的理论探源
        (一) 以马克思主义财经治理的思想和方法为根本指导
        (二) 以苏联社会主义财经管理模式为重要借鉴
        (三) 以西方经济治理的理论和方法为必要参考
    三、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
        (一) 两次相对集中学习积淀了系统而深厚的理论功底
        (二) 边区和东北的理财经历开始了思想的萌芽
        (三) 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各项工作促进了思想的初步形成
        (四) 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历程推进了思想的逐步成熟
        (五) 探索和推进改革开放实现了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章 陈云财经治理的实践历程
    一、努力探求财经治理实践路径保证根据地自我供给
        (一) 打好与法币间的“货币战争”以稳定市场
        (二) 大力推进生产自救
        (三) 运用再分配手段治理经济困难
    二、成功运用财经治理综合手段迅速恢复国民经济
        (一) 建立财经治理的组织与制度框架
        (二) 全面推进国民经济恢复
        (三) 灵活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和市场手段应对困难局面
    三、充分调动财经治理制度力量稳步开展经济建设
        (一) 健全完善计划经济体制的财经制度体系
        (二)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三) 把保障民生放在突出位置
        (四) 用市场手段解决计划经济体制的运行问题
        (五) 在加快对外贸易中解决经济发展问题
    四、积极发挥财经治理思想作用扎实推进改革开放
        (一) 对国民经济实行清醒地健康地调整
        (二) 改革完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三) 在改革中促进经济发展
第三章 陈云财经治理思想体系
    一、财经治理的中心任务: 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
        (一) 发挥制度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保障激励作用
        (二) 发挥利益攸关方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能动创造作用
        (三) 发挥资源配置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效率引领作用
        (四) 发挥再生产各环节在促进生产发展中的导向联动作用
    二、财经治理的基本路径: 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
        (一) 把计划的优越性与国情实际结合起来
        (二) 激发市场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三) 坚持国民经济的计划理性与市场活性
        (四) 协调国内经济的计划性与国际市场的风险性
    三、财经治理的根本方法: 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
        (一) 筹划稳健的计划控制总量
        (二) 权衡协调的发展比例关系
        (三) 保持稳固的四大平衡格局
        (四) 坚持计划全过程理性控制
    四、财经治理的诊治手段: 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
        (一) 从信息情报中洞悉市场状态
        (二) 在健全法制中整顿经济秩序
        (三) 运用政策工具治理市场物价
        (四) 采取综合措施促进生产发展
        (五) 深入基层一线解除群众疾苦
    五、财经治理的依靠力量:建设可持续的人才与干部队伍
        (一) 国家财经治理依靠大量培养和使用专业人才
        (二) 把大力选拔任用年轻干部作为党的重大战略和生命
        (三) 严格干部的政治标准是国家财经治理的根本要求
        (四) 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
        (五)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财经治理在思想上的基本建设
    六、财经治理的方法论基础:坚持丰富实用的财经治理哲学
        (一) 坚持有利于人民的价值理性
        (二) 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调查研究
        (三) 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决策
第四章 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
    一、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理论的基础
        (一)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二) 不同经济运行模式下的财经治理具有共同的目标与手段
        (三)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思想的丰富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对国家治理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进行了形象概括
        (一) 陈云的市场和市场经济始终是关在“笼子”里的
        (二) 坚持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市场的自主调节
        (三) 政府与市场发挥作用的辩证关系
    三、为防范国家财经治理中的颠覆性错误提供了思路
        (一) 防范颠覆性错误是国家治理的重大命题
        (二) 坚持人民性和计划性是防范颠覆性错误的思想保障
        (三) 陈云财经治理哲学思想是防范颠覆性错误的有效方法
        (四) 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是防范颠覆性错误的物质基础
结语
    一、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
    二、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始终紧扣各个时期关键问题
    三、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形成并服务于他所处的时代
    四、陈云财经治理思想服务于时代又超越了时代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发表学术论文
    出版学术专着
    成果获奖情况
    主持科研项目
致谢

(8)儒家工夫论引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趋势
    1.3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2 儒家工夫论探源
    2.1 夏商周时期德意识的初步建立
        2.1.1 “绝地天通”的宗教改革
        2.1.2 “敬天保民”的德政落实
        2.1.3 “礼乐教化”的道德实践
    2.2 先秦时期工夫论的基础奠定
        2.2.1 积学
        2.2.2 践行
        2.2.3 践形
3 儒家工夫论基本依据
    3.1 理
        3.1.1 天地根本之理
        3.1.2 具体事物之理
        3.1.3 社会伦理之理
        3.1.4 人性本质之理
    3.2 仁
        3.2.1 仁的本质: 生生之理
        3.2.2 仁的表现: 万物一体
        3.2.3 仁的实践: 道德来源
    3.3 气
        3.3.1 气一元论
        3.3.2 气化之道
        3.3.3 气之于人
    3.4 心
        3.4.1 心分体用
        3.4.2 心之本体
        3.4.3 心之发用
4 儒家工夫论具体修持
    4.1 修持条目
        4.1.1 立志为圣
        4.1.2 读书明理
        4.1.3 深研于理
        4.1.4 自省克己
    4.2 修持核心
        4.2.1 主静
        4.2.2 居敬
        4.2.3 执中
        4.2.4 寻乐
5 儒家工夫论的目的—“悟
    5.1 “悟”的定义
        5.1.1 “悟”的传统探源
        5.1.2 “悟”与体认工夫
        5.1.3 “悟”与直观体认
    5.2 “悟”的阶段性表现
        5.2.1 初悟
        5.2.2 圆悟
        5.2.3 化悟
    5.3 “悟”的效用
        5.3.1 养生
        5.3.2 开智
        5.3.3 善了生死
6 儒家工夫论的局限性与现代价值
    6.1 儒家工夫论的时代局限性
        6.1.1 以私德为本的局限
        6.1.2 对社会生产的制约
        6.1.3 对文艺创造的限制
    6.2 儒家工夫论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6.2.1 五四批判精神的继承
        6.2.2 儒家优秀文化的认同
        6.2.3 正视中西文化的会通
        6.2.4 进行创造性质的转化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9)空间记忆与情境重构 ——当代江南村镇文化景观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目的
    二、选题范围与主要概念阐释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四、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第一章 社会维度:当代江南村镇文化景观设计的价值导向
    第一节 源于乡愁的文化记忆
        一、乡愁记忆的文化属性
        (一)乡愁记忆与乡愁文化
        (二)乡愁记忆的隐喻价值
        二、传统中国乡愁文化的内涵与表征
        (一)传统中国乡愁文化的丰富内涵
        (二)传统中国乡愁文化的情感表征
        三、当代江南乡愁文化发生的多维视角
        (一)当代江南乡愁文化的现代性源流
        (二)当代江南乡愁文化的全球化语境
        (三)当代江南乡愁文化的地方性因素
    第二节 文化记忆理论与当代江南村镇空间记忆的建构
        一、文化记忆理论研究的兴起及视角
        (一)记忆研究的兴起
        (二)文化记忆理论视角
        二、当代江南村镇文化记忆建构的意义
        (一)江南村镇空间作为回忆文化的激活器
        (二)江南村镇空间作为文化记忆的媒介
        三、当代江南村镇文化记忆建构的价值取向
        (一)天人合一:江南村镇文化价值重塑的思想之本
        (二)文化认同:江南村镇文化价值重塑的内在力量
    第三节 文化记忆与景观情境之间融合共生的互动关系
        一、文化记忆与村镇空间的情境映射机制
        (一)文化记忆影响着景观情境的空间属性
        (二)景观情境与文化记忆是一个相互映射的共生系统
        二、文化记忆导向下当代江南村镇文化景观设计目标与评价
        (一)当代江南村镇文化景观设计的目标定位
        (二)当代江南村镇文化景观目标实现路径和评价标准
        三、文化记忆导向下当代江南村镇文化景观设计的系统架构
        (一)社会责任:当代江南村镇文化景观设计的出发点
        (二)融合共生:当代江南村镇文化景观设计策略系统框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时空维度:传统江南村镇文化景观多元融合的生成语境
    第一节 自然环境对江南传统村镇空间形态的影响
        一、地形地貌是成就江南村镇水乡格局的核心要素
        (一)多样性的地形地貌决定了江南村镇聚落择址的多态性
        (二)水岸互生是平衡江南动态变迁的内在要因
        二、运河贯通是维系江南村镇聚落兴衰的人工智慧
        (一)江南运河的疏浚沟通为江南村镇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大运河成为维系江南区域与国家命脉的重要枢纽
        三、水乡生态是影响江南农业景观变迁的重要条件
        (一)江南“塘浦圩田”农业景观的形成
        (二)江南水乡生态与审美观念变迁的依存关系
    第二节 社会环境对江南传统村镇景观形态的影响
        一、早期工业化与江南市镇
        (一)世界经济史大背景中的江南早期工业化
        (二)活跃繁荣市镇网络下的江南村镇
        二、传统工匠技术与江南老行当
        (一)传统工匠:江南产业技术理论的学科化
        (二)百业寻踪:江南老行当里蕴含的记忆密码
        三、集社合一的水乡市镇
        (一)宏观视野下城乡交融的江南社会
        (二)微观视角下集社结合的江南茶馆
    第三节 文化观念对江南传统村镇景观形态的影响
        一、江南文化之源的学理性依据
        (一)江南文化的原始发生与溯源
        (三)江南文化的审美诗性与通达精神
        二、影响传统江南村镇环境生态观生成的多元要素
        (一)多元互补思想观念下的江南村镇环境生态观
        (二)自给自足经济社会背景下的江南村镇环境生态观
        三、信仰习俗交融共生的江南村镇文化生态格局
        (一)江南民间信仰互动制衡的内外力量
        (二)习俗与信仰和谐统一的村落共同体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媒介维度:江南村镇文化记忆与景观语言符号的设计转换
    第一节 当代江南村镇文化景观语言符号的选择与转换
        一、当代江南村镇文化景观语言符号的类型选择
        (一)文化景观语言符号的选择原则
        (二)文化景观语言符号的基本特征
        二、当代江南村镇文化景观语言符号的转换设计
        (一)当代江南村镇文化景观语言符号转换设计的思维过程
        (二)当代江南村镇文化景观语言符号的系统分类
    第二节 江南村镇文化景观语言物质符号系统
        一、点空间:江南村镇文化景观的基本单位
        (一)传统江南村镇建筑形制及语言溯源
        (二)江南水乡古镇公共区域主要节点景观
        二、线空间:江南村镇文化景观的构成秩序
        (一)村镇结构演化规律
        (二)河街线性空间组合秩序
        三、面空间:传统江南村镇文化景观的平面组织
        (一)传统江南民居院落平面组合类型
        (二)传统江南村镇建筑立面结构要素
        (三)传统江南村镇区域网络系统
    第三节 江南村镇文化景观语言非物质符号系统
        一、意象系统与指示性景观语言符号
        (一)从心理认知地图到江南村镇文化景观导览地图
        (二)文化记忆导向下当代乌镇景观语言符号系统的建构
        二、文本系统与象征性景观语言符号
        (一)衷情江南耕读文化的园林造景
        (二)文字、图像中隐含的景观语言符号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符号在景观中的应用
        三、仪式系统与体验性景观语言符号
        (一)诗意雅致的视觉体验
        (二)悠扬婉转的听觉体验
        (三)水晶晶的触觉与生活体验
        (四)江南美食的嗅觉与味觉体验
        (五)综合的感知与整体的体验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功能维度:当代江南村镇文化景观情境重构的内在逻辑
    第一节 当代江南村镇文化景观的设计策略
        一、当代江南村镇文化景观“融合共生”系统的关联因素
        (一)记忆客体:“融合共生”的江南村镇景观空间
        (二)记忆主体:“融合共生”的乡建文化共同体
        二、当代江南村镇文化景观系统的情境重构策略
        (一)关联类比式:生态型景观的情理互通
        (二)语境约定式:产业型景观的情景互融
        (三)象征隐喻式:生活型景观的情境互生
    第二节 关联类比式:生态型景观的情理互通
        一、乡土景观与乡村基质的关联策略
        (一)乡土景观的自然生长
        (二)乡土建筑的跨时空链接
        二、文化景观与文脉原型的类比策略
        (一)文化原型保护
        (二)地域原型抽象
        (三)文脉类型转换
    第三节 语境约定式:产业型景观的情景互融
        一、当代江南村镇产业景观的结构转型与拓展
        (一)江南村镇产业景观结构的转型
        (二)江南城镇化关联空间的拓展
        二、现代农业景观文科融合的赋能策略
        (一)农业景观人文化
        (二)农业生态智能化
        (三)关联机制系统化
        (四)产业空间整合化
        三、工业遗存景观穿越时空的语境策略
        (一)传统工坊交互式语境
        (二)工业文化创意式语境
        (三)乡土技艺博物馆探究式语境
    第四节 象征隐喻式:生活型景观的情境互生
        一、乡愁时空:江南村镇空间记忆的唤醒策略
        (一)乡:乡愁文化记忆的物质性
        (二)愁:乡愁文化记忆的情感性
        (三)时:乡愁文化记忆的历时性
        (四)空:乡愁文化记忆的共时性
        二、回归日常:当代江南村镇生活型景观情境的互生策略
        (一)从物境到心境:典型江南村镇的“慢生活”模式
        (二)从乡情到乡恋:回归日常生活的“乡村民宿+”模式
        (三)从形式功能到人文精神:作为象征性景观的“乡村节庆”模式
        (四)从原生到腾飞:跨界融合的“校地协同”模式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10)新历史主义视阈下中国大陆近现代家族题材传奇电视剧研究(2001—201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溯流探源:概念、发展及其语境生成
    第一节 近现代家族题材传奇剧的概念和发展现状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二、发展脉络与现状
    第二节 近现代家族题材传奇剧的生成语境
        一、社会变迁:承载家国族群的精神寄托
        二、创作趋向:实现历史真实的艺术追索
        三、观众需求:满足民族文化的心理认同
        四、类型契合:激发市场与题材的双向互动
第二章 历史书写:类型、传奇与寓言化的内容样态
    第一节 类型化的历史拼贴
        一、故事呈现:类型元素的多元并存与相互融通
        二、人物书写:类型符号的历史面向与复杂选择
        三、类型符码和历史图景的并置与拼贴
    第二节 传奇化的历史互文
        一、传奇故事:营造家族传奇氛围
        二、传奇人物:构筑角色传奇人生
        三、传奇与历史的共存并生与交织互动
    第三节 寓言化的历史指向
        一、历史真实背景的虚化
        二、人物悲观宿命的隐喻
        三、古今对话的哲理反讽
第三章 视觉呈现:个人、民间与欲望化的影像特色
    第一节 个人视角:镜像符号的主观演绎
        一、意识流画面对个人心理的描摹
        二、间离化效果对历史进程的介入
    第二节 民间造型:中式风韵与地域特色
        一、民间空间的地理展示
        二、风物民俗的文化彰显
    第三节 欲望消费:娱乐至上的声色狂欢
        一、世俗欲望的现代表征
        二、消费符号的视觉构建
第四章 审思明辨:价值与失范并举的双向思索
    第一节 价值:撷古绎今的多重指代
        一、艺术价值:开拓历史文本的影视表达空间
        二、社会价值:追求历史话语的社会现实指涉
        三、文化价值:传播历久弥新的民族传统文化
    第二节 失范:“问题化”的历史叙事
        一、消费主义盛行:告别历史意义
        二、虚无主义泛滥:削平历史深度
        三、相对主义滋长:遮蔽历史真实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四、茶的精神内涵探源(论文参考文献)

  • [1]唐诗中的花草采摘及其诗意呈现[D]. 王婧怡.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2]《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 [3]闽西南山区传统村落水系景观地域特征研究 ——以南靖土楼世遗村落为例[D]. 李舒丽.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4]“腾冲花灯文化”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D]. 李娟娟.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8)
  • [5]秉仁爱之心 寄悲悯之情 ——周思聪现实主义人物画创作研究[D]. 肖娴.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6]“破碎”的记忆言说 ——金宇澄小说论[D]. 郑扬. 杭州师范大学, 2020(02)
  • [7]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研究[D]. 华清君. 扬州大学, 2020(04)
  • [8]儒家工夫论引论[D]. 王瑜. 新疆师范大学, 2020(06)
  • [9]空间记忆与情境重构 ——当代江南村镇文化景观设计研究[D]. 汪瑞霞.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6)
  • [10]新历史主义视阈下中国大陆近现代家族题材传奇电视剧研究(2001—2018)[D]. 赵若雪.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5)

标签:;  ;  ;  ;  ;  

茶的精神内涵探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