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鸡中黑色素的提取与鉴定

乌鸡中黑色素的提取与鉴定

一、乌骨鸡中黑色素的提取与鉴定(论文文献综述)

喻世刚,王钢,廖娟[1](2021)在《沐川乌骨黑鸡毛囊与皮肤组织中黑色素合成相关基因表达及遗传变异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为了分析沐川乌骨黑鸡黑白羽毛囊和皮肤中黑色素合成关键基因的表达,探索黑白羽形成和皮肤中黑色素沉积的分子遗传机制,试验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分析了黑白羽毛囊和黑白皮肤中TYR、TYRP1、KIT、KITLG、MC1R、ASIP、OCA2、MITF和PMEL 9个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并进行隐性白羽等位基因和乌骨鸡肤色相关遗传变异(SNP c.-2228A>T)基因型验证。结果表明:黑羽毛囊中TYR和PMEL基因mRNA表达水平极显着高于白羽毛囊(P<0.01),MITF基因mRNA表达水平显着高于白羽毛囊(P<0.05);黑皮肤中TYR和MC1R基因mRNA表达水平极显着高于白皮肤(P<0.01),TYRP1、KIT、ASIP、OCA2、MITF和PMEL基因mRNA表达水平显着高于白皮肤(P<0.05)。同时,沐川乌骨黑鸡存在隐性白羽突变,选留TYR基因启动子SNP c.-2228A>T AA基因型个体有助于改良乌骨鸡皮肤乌度。说明乌骨鸡皮肤中黑色素合成的分子调控机制较羽毛中更复杂,分子遗传标记开发是加快选育乌骨鸡皮肤乌度的重要途径。

杨鸽[2](2021)在《基于重测序的略阳乌鸡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及羽色相关候选基因鉴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略阳乌鸡是陕西省特有家禽品种,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羽色有黑羽、白羽和麻羽三种。目前,略阳乌鸡养殖和选育主要以黑羽为主,白羽和麻羽几乎消失绝迹。羽色作为家禽的重要性状,是消费者选择的一个重要指标,直接影响着产品的经济价值。因此,开展略阳乌鸡羽色多样性保护和形成机制研究,对于该品种的保护和产业化开发具有重要意义。略阳乌鸡作为一个重要地方品种,遗传资源得到较好保护,但种群遗传结构及不同羽色群体遗传分析还未系统研究,且种群内黑羽和白羽两个群体羽色形成的遗传机制也未解析。本研究拟通过略阳黑羽乌鸡和白羽乌鸡基因组重测序研究,系统进行群体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的分析评价,为略阳乌鸡的遗传资源保护提供基因组方面的数据。同时,筛选出与略阳乌鸡黑羽和白羽羽色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及SNPs,为略阳乌鸡不同羽色的品细化培育提供新的遗传标记和基因靶点。本研究主要获得实验结果如下:1.本研究对略阳黑羽乌鸡和白羽乌鸡共20个DNA样品进行测序,每个样品测序深度均为30×,以保证该测序数据的准确性,并且所使用的参考基因组为染色体水平的鸡基因组,对开展后续分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次测序共产生734.889 G Raw data,平均每个样品36744.433M Raw data,过滤后的Clean data共723.276 G。在20个个体共鉴定到6882530个SNP,其中在略阳黑羽乌鸡中鉴定到4801421个SNPs,在略阳乌鸡白羽乌鸡中共鉴定到2081109个SNPs,两个群体间共有的SNPs有1130594个,SNP统计结果显示略阳黑羽乌鸡和白羽乌鸡在群体间具有较大的差异。2.主成分分析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显示,略阳黑羽乌鸡和白羽乌鸡可以明显的分为两个亚群,因此证明两个亚群在全基因组水平上具有非常明显的差异,并且略阳黑羽乌鸡和白羽乌鸡在群体的层面上具有微少的基因交流,当K值等于3、4和5时,略阳黑羽乌鸡按照预期分为了相应的亚群数目,然而略阳白羽乌鸡10个个体仍然为一个群体,内部个体却没有分开,从这个层面上来看,略阳黑羽乌鸡具有更高的遗传多样性,而略阳白羽乌鸡遗传多样性相对较低,可能是因为略阳白羽乌鸡样本采集群体较少,且存在小种群繁育的现象。3.本研究基于高质量的SNP,进行了略阳黑羽乌鸡和白羽乌鸡各自10个个体的连锁不平衡分析和选择清除分析。结果表明,略阳黑羽乌鸡较略阳白羽乌鸡来说,具有更低的衰减值,即具有更高的遗传多样性,推测是因为略阳白羽乌鸡采样过于单一的原因。选择清除分析发现在鸡物种基因组共33条染色体上,发现12条染色体具有比设定阈值较高的FST值,通过对这些区域进行KEGG富集分析发现,这些受选择基因富集到了与羽色形状形成相关的Tgf-β信号通路。将这些基因进一步进行pfam注释分析发现,这些受选择区域注释到了影响羽色性状的TYR基因,并明确了该基因ID(ENSGALP00000046568,ENSGALP00000049491,ENSGALP00000068800,ENSGALP00000073653,ENSGALP00000068819,ENSGALP00000037901,ENSGALP00000069809和ENSGALP00000056246),同时也鉴定出FST值大于0.5的候选基因为RVT_1,以及平均FST值大于0.3的G-gamma,FA,FERM,Kelch,TGFb,Arf,FERM等基因,这些基因在后续开展略阳黑羽乌鸡和白羽乌鸡研究中可作为候选基因。

张易[3](2021)在《鸭羽色性状拷贝数变异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禽类羽色属于皮肤衍生物颜色性状,羽色也是当下鸭产业生产过程中需要考量的重要表型性状之一。其可作为区分鸭品种的重要特征,配合其他外观表型性状可使鸭品种与同类产品产生差异化,从而赋予鸭产品更大的市场影响力。同时因为白羽鸭在屠宰后的胴体更为美观,也赋予鸭产品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因此,羽色尤其是白羽一直是家禽育种的重点关注性状。因此,对影响羽色性状相关基因的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羽色的形成机制,也可为相关育种工作提供参考,提高育种效率。本研究以F2资源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全基因组重测序对羽色性状进行拷贝数变异分析,构建鸭全基因组水平的CNV遗传图谱。同时,结合基于CNV和单个SNP的羽色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以期确定与羽色性状相关的致因CNV、SNP以及候选基因和通路。本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润州凤头白鸭和樱桃谷鸭为父母本构建的F2资源群体,对F2群体羽色表型进行统计,F2群体308个个体中,羽色表型主要有4种,其中黑色17只,白色97只,杂色146只,灰色48只。对308个样本的重测序结果使用CNVcaller软件进行CNV的检测,同时为助于丰富对鸭基因组遗传变异的认知,构建了鸭基因组层面的CNV遗传图谱。结果显示,在整个F2群体中共检测出9,337个CNVRs,CNVRs平均长度15,950bp,总长度142.02MB,约占野鸭基因组的12.91%。其中增加型5,091个,缺失型1,855个,复合型2,391个。拷贝数变异的数目与染色体长度大小正相关。同时分别对F2群体中黑羽和白羽群体进行CNV检测,纯黑羽组中共检测出6,881个CNVRs,CNVRs平均长度18,344bp,总长度120.38Mb,约占野鸭基因组的10.94%。其中增加型3,655个,缺失型1,578个,复合型1,648个。纯白羽组中共检测出6,539个CNVRs,CNVRs平均长度19,138 bp,总长度119.35Mb,约占野鸭基因组的10.85%。其中增加型3,486个,缺失型1,622个,复合型1,431个。对于使用CNVcaller检测出的CNVR,随机选取10个CNVR进行qPCR的拷贝数变异验证,结果显示准确率为90%,表明CNV检测结果准确性良好。2.进一步对鸭羽色性状进行基于CNV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显示,未发现达到显着相关水平的CNVR,发现潜在关联的CNV位点两个。CNV1位于25号染色体上4,422,401-4,424,400处(P=4.80E-05),长度为2,000bp,其类型为缺失,附近涉及基因为 VWA5A、SDR39U1和OR4N5。CNV2 位于 10 号染色体上 8,313,601-8,316,400处(P=9.99E-05),长度为2,800bp,其类型为缺失,附近涉及基因MUSTN1、NEK4、GLT8D1 和 ITIH4。3.为进一步挖掘羽色相关的基因,对鸭羽色性状进行基于case-control的单个SNP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关联出与羽色显着相关的SNP共8,423个,其中共有4,649个位点注释到24个基因,其中包括MITF、SUCLG2、FOXP1、TAFA1、FRMD4B、LRIG1、ARL6IP5、TMF1、MAGI1、ADAMTS9、SLC25A26、LMOD3、PRICKLE2、CHL1、UBA3、PDZRN3、CADPS、PPP4R2、EOGT、PLXNA1、RYBP、CNTN4、FAM107A、ITPR1。其中与白羽性状显着相关的SNP最高点位于10号染色体17,814,522处(-log10(P)=27.4828),其位于MITF基因的内含子上。在F2群体中针对MITF基因上内含子的插入进行群体的检测,并采集不同羽色个体的皮肤毛囊组织进行MITF相关的定量分析。结果显示,F2群体中白羽个体MITF基因普遍存在内含子插入,且MITF发生序列插入的外显子可变剪切连接部位在白羽个体中的表达水平极显着低于黑羽个体。基于上述CNV和SNP的羽色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和F2群体中的验证结果,MITF基因是鸭羽色的白羽性状发生过程中的关键基因,F2群体中MITF上内含子的插入与鸭白羽性状发生有关。预测VWA5A是鸭羽色的白羽性状的候选基因,通过调节MITF参与白羽性状发生。而MUSTN1、GLT8D1可能是鸭羽色性状相关的备选基因,对鸭的羽色形成有一定影响。这些结果为在家禽上开展分子遗传标记辅助育种和基因组选择育种提供一定参考,也有利于后续家禽育种工作中对羽色性状的开发利用。

李鸣[4](2021)在《鸡鸭泛基因组构建及其驯化基因解析》文中指出驯化是迄今为止人类进行的时间最久、规模最大的遗传学实验,针对从野生到家养动物的遗传基础的详细解析将有助于检验已有的遗传学理论、解析表型与基因型的复杂关联以及发现新的遗传学现象,进而服务于现代农业动物精准化的分子育种与遗传改良。同时,对动物驯化与人工选择中表型变异的遗传基础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人们了解野生动物是如何在人类生存环境中生存、繁殖以及被人类的开发利用的,还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人类的社会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基因组变异的鉴定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随着全基因组测序时代的到来,对全基因组变异的鉴定变得越来越容易,家养动物驯化与人工选择中表型变异的遗传基础的研究也随之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以鸡鸭为代表的家禽是家养动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长周期短、繁殖率高、野生祖先易获得的特点也使其成为研究家养动物驯化和人工选择的理想模型。然而,鸡鸭等鸟类的参考基因组的不完整性严重阻碍了其基因组变异全面且准确的鉴定。同时,以往研究中对鸡鸭及其野生祖先采样的局限性也阻碍了对其驯化的遗传基础全面且精准的解析与应用。本研究以鸡鸭为主要研究对象,详细探讨了完善的参考基因组以及对家养动物及其野生祖先广泛且全面的采样在家养动物驯化与人工选择研究中的必要性。同时,更加完善的鸡鸭基因组的构建也将为它们今后的基因组研究提供极大的助力。具体结果如下:1.本研究首先对20只来自全球多种家鸡代表性品种的个体进行了全基因组高深度测序和基因组从头组装。通过将20个从头组装基因组与家鸡参考基因组进行比较,鉴定了159Mb家鸡参考基因组中的缺失序列。同时,对已发表的5个鸭的基因组进行分析,鉴定出33Mb的缺失序列。通过对鸡的参考基因组缺失序列的特征分析表明这些序列具有极高的GC、G4以及串联重复含量。进一步分析发现非经典的DNA二级结构导致了这些缺失序列难以测序,从而导致这些序列在基因组组装中的缺失。进一步分析在参考基因组缺失序列中鉴定出1,335个之前参考基因组缺失的蛋白编码基因以及3,011个非编码基因,例如长期在鸡的基因组中缺失的leptin和OC-17基因。这些基因中包括大量的与重要生物学功能相关的基因,同时其中的蛋白编码基因具有很高的突变率。对这些序列的定位分析表明其在染色体的亚端粒区以及整个微染色体富集。亚端粒区序列的区域性复杂化可能是鸟类的共性,是导致鸟类已有基因组中基因相对于其它四足动物较少的关键因素。2.同时,通过对家鸡及其野生祖先红原鸡重测序数据的分析,发现之前公认的鸡的驯化基因TSHR在其直接野生祖先Gallus gallus spadiceus中已经受到选择。进一步研究揭示了在家鸡驯化过程中对神经、繁殖、生长相关基因的广泛选择,尤其是对繁殖相关的GNRH-1基因和神经脊相关的FGFR1基因。利用家鸡和其野生祖先完善的数据集,本研究也发现了家鸡相对于其野生祖先具有更高的遗传负载,表明家鸡经历了“驯化成本”。进一步分析表明造成家鸡高遗传负载的高影响力单核苷酸多态性变异(h SNPs)更倾向于保持杂合状态。同时,与其野生祖先相比,家鸡基因组受选择区域的h SNPs数目较少但群体频率较高,表明在家养物种驯化和扩散的过程中受选择基因倾向于清除其所在区域内的h SNPs和/或倾向于携带较少h SNPs的单倍型。3.通过对绿头野鸭、中国地方品种家鸭和北京鸭群体的群体结构与历史分析,揭示了家鸭育种经历了驯化和改良两个阶段。随后的驯化和人工选择遗传基础的分析同样表明,家鸭驯化和改良阶段对神经、繁殖、代谢和发育相关的基因进行了广泛选择。泛基因组与选择分析相结合完善了对重要表型变异致因突变的鉴定。通过对北京鸭改良阶段人工选择的遗传基础的解析以及对自然群体羽色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本研究鉴定出了导致北京鸭羽色白化的致因基因MITF。进一步的鸭泛基因组分析鉴定出在北京鸭MITF基因内含子区域一个6.6Kb的插入突变是北京鸭白羽的潜在致因变异。该突变导致了MITF基因两种可变剪切体表达比例的变化,随后导致了MITF基因下游黑色素形成通路基因表达的链式下调,从而使北京鸭出现白羽表型。综上,本研究通过构建更完善的鸡鸭基因组揭示了鸟类基因和序列缺失的原因。本研究也通过广泛的采样解析了鸡鸭驯化和人工选择中的遗传基础,揭示了驯化和人工选择中关键表型变异的潜在致因变异。同时,本研究建立的更完善的家鸡和家鸭的参考基因组也将促进今后研究人员对遗传变异的更精确且全面的解析,助力精准化分子育种与遗传改良。

席苏望,周明芳,成笛,陈开丰,万磊,熊婷,刘秋红,陈彪,刘三凤,毛辉荣[5](2021)在《探究MC1R基因在江西地方鸡中的变异、单倍型及其对羽色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羽色不仅是家鸡的重要外观特征,因其影响优质活禽上市时消费者的选择,进而还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本研究旨在探究黑素皮质激素受体1(MC1R)基因在江西地方鸡种中的变异及其对羽色的影响。【方法】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对MC1R基因在333个源自东乡绿壳蛋鸡、余干乌骨鸡、南城黑鸡、安义瓦灰鸡、白耳黄鸡、宁都黄鸡、康乐黄鸡、丝羽乌骨鸡、崇仁麻鸡和修水黄羽乌鸡的个体的变异位点进行鉴别,随后利用PHASE软件构建上述变异位点在各鸡群体中的单倍型并分析其与羽色的关系。【结果】共检测到MC1R基因变异位点15个,包括10个错义突变位点、4个同义突变位点和1个缺失突变位点,其中c.366C>G(p.122Ile>Met)和c.547549delAAC(p.183delAsn)为新发现的变异位点;共检测到31种单倍型(H0-H30),其中6种为新单倍型(H11、H14、H15、H16、H17和H27)并只出现于黄羽和白羽个体中。黑羽个体(东乡绿壳蛋鸡、余干乌骨鸡和南城黑鸡)均含有单倍型H4或H2,二者共同含有c.212T>C(p.71Met>Thr)和c.274G>A(p.92Glu>Lys)位点,其中东乡绿壳蛋鸡仅具有H4一种单倍型。灰羽个体(安义瓦灰鸡)均携带H4或H5单倍型且H5比前者多含有c.636G>A和c.637T>C(p.213Cys>Arg)2个变异位点。此外,单倍型H7比H4多含有c.644A>C(p.215His>Pro)位点,其中黑羽个体中未发现有CC突变型。黄羽群体(白耳黄鸡、宁都黄鸡、康乐黄鸡和修水黄羽乌鸡)的优势单倍型主要为H24和H25。白羽群体(丝羽乌骨鸡)的优势单倍型为H7和H15。【结论】MC1R基因在江西地方鸡种中变异丰富,c.212T>C(p.71Met>Thr)、c.274G>A(p.92Glu>Lys)和c.644A>C(p.215His>Pro)位点与江西地方鸡黑羽形成相关,可将其作为中国地方鸡黑羽性状选育的特异性分子标记;H5单倍型的c.637T>C(p.213Cys>Arg)位点可能与安义瓦灰鸡"灰羽"的形成有关。

鲁明[6](2021)在《高粱黑粉菌黑色素分离、结构鉴定与生物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基于黑色素的诸多生物学功能及其广泛应用前景,黑色素的研究和开发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天然黑色素来源广泛,不同来源的黑色素其提取分离方法也各不相同,黑色素的结构复杂多变,精准结构鉴定仍然需要更全面和更精确的检测手段。因此,寻找廉价、高效、优质的资源,建立经济有效的提取方法,为天然黑色素在生产上的开发应用奠定基础,将是今后研究的主要课题。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以高粱黑粉菌为原料,通过响应面法优化确定超声辅助提取高粱黑粉菌黑色素的最佳条件,对提取出的高粱黑粉菌黑色素进行理化性质、与金属离子络合能力、结构、抗氧化、抗增殖、降血糖活性分析。力图挖掘一种新型的天然黑色素资源,利用高粱黑粉菌对人类有食用价值的方面,为高粱黑粉菌的加工利用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1.采用响应面法优化确定了超声辅助碱溶酸沉法提取高粱黑粉菌黑色素的最佳工艺条件。结合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优化,最终确定高粱黑粉菌黑色素提取的最佳条件为:HCl水解浓度3mol/L,料液比1:20(W/V),60℃水浴水解4h,Na OH浸提液p H值13,超声功率240W、超声温度50℃、超声时间2h。2.对高粱黑粉菌黑色素的理化性质进行分析,高粱黑粉菌黑色素的最大吸收波长在215nm;在p H值2~7的范围内呈现棕红色,当p H>8时,黑色素的颜色变为深褐色;除还原剂以外,热、光、微波、氧化剂及常用食品添加剂对其无影响,金属离子Cu2+、Mg2+、Ca2+、Zn2+、A13+和Fe3+对高粱黑粉菌黑色素的稳定性都没有不良影响。显示高粱黑粉菌黑色素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是一种非常具有开发应用前景的天然色素。3.比较了金属离子Cu2+、Fe3+与高粱黑粉菌黑色素络合物的红外光谱特征,并与高粱黑粉菌黑色素红外光谱进行比较。发现络合溶液的p H值会影响黑色素与金属离子的络合作用。对两种离子络和的影响效果类似。p H值2.0到4.5时,金属离子与羰基发生了主要作用。随着p H值的增加,金属离子与高粱黑粉菌黑色素发生了相互作用。4.高粱黑粉菌黑色素的结构分析,采用聚酰胺柱色谱对高粱黑粉菌黑色素进行系统分类,从中分离得到的一个黑色素成分L-25-2,分别测定了IR、UV、1H NMR和UPLC-QTOF-MS,证实其为DOPA黑色素家族成员,是一种酸性大分子聚合物。含有羟基和羧基官能团,并且含有吲哚等结构。据此我们推测,黑色素L-25-2是以多巴醌和5,6-二羟基吲哚-羧酸(5,6-dihydroxyindole-2-carboxylicacid,DHICA)为结构骨架的多酚类聚合物,并且是以酪氨酸酶控制合成的黑色素。5.系统研究了高粱黑粉菌黑色素L-25-2和黑色素总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指数(DPPH、ABTS以及PSC),及细胞内抗氧化能力的评价(CAA),初步确定了高粱黑粉菌黑色素L-25-2和黑色素总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确定了黑色素成分L-25-2对总抗氧化能力的贡献;比较了高粱黑粉菌黑色素总提物和高粱黑粉菌黑色素L-25-2对Hep G2细胞的抗增殖作用能力,二者均对肿瘤细胞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进一步研究了高粱黑粉菌黑色素对H2O2诱导Hep G2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200-400mg/L高粱黑粉菌黑色素对H2O2诱导的Hep G2细胞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可以有效降低过氧化氢诱导受损的Hep G2细胞内ROS、MDA和LDH三种指标的表达水平,并呈浓度依赖性。可增强内源性抗氧化酶SOD和GSH-Px活性。6.利用体外α-葡萄糖苷酶和PTP1B酶抑制活性模型,分别筛选高粱黑粉菌黑色素对两种酶的抑制活性,确定了高粱黑粉菌辅助降血糖的活性物质为黑色素L-25-2。采用Lineweaver-Burk双倒数作图法,初步判断高粱黑粉菌黑色素L-25-2对α-葡萄糖苷酶和PTP1B酶的抑制作用类型均为竞争性抑制作用。通过分子对接来探讨黑色素与PTP1B空间结合模式,利用Discovery Studio软件中的Glide模块进行,以原始匹配小分子为中心,从整体图中可以看出化合物与蛋白有结合,但是并没有完全结合。7.采用高脂诱导的C57BL/6小鼠模型,探讨高粱黑粉菌黑色素的降脂活性。试验结果表明,高粱黑粉菌黑色素可以抑制脂肪消化吸收,并且可以在不影响食欲的同时有效抑制小鼠的体重增长,降低机体脂肪含量,减缓脂肪肝现象。它可以显着降低高脂血症小鼠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同时提升高密度脂蛋白(HDL-C)的水平。与模型组相比较,高粱黑粉菌黑色素样品低剂量和高剂量组的血清酶学指标、炎症水平都有所改善,初步证明了高粱黑粉菌黑色素对肥胖导致的肝脏损伤具有明确保护作用。本研究确定了高粱黑粉菌黑色素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并对提取出的黑色素进行理化性质、与金属离子络合能力、结构、抗氧化、抗增殖、降血糖、降血脂活性分析,为开发高粱黑粉菌功能食品提供了理论依据。

邵坚,陈芳,吴样明,刘慧莹,李诒光[7](2020)在《不同产地乌鸡氨基酸特征及其蛋白质品质评价》文中研究指明采用氨基酸比值系数法及主成分分析法对3个产地共9批次乌骨鸡的氨基酸含量和组成进行分析,以评价乌骨鸡氨基酸组成及营养价值。结果表明,不同产地乌骨鸡中氨基酸含量基本一致,含有丰富的必需氨基酸、儿童必需氨基酸、支链氨基酸和条件必需氨基酸,但Pro、Ala、Cys、Gly、Arg含量存在差异。乌骨鸡中氨基酸与FAO/WHO氨基酸模式及FBN/IOM氨基酸模式较为一致,必需氨基酸营养价值高,蛋氨酸和胱氨酸为乌骨鸡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主成分分析提取3个主成分,贡献率达90.111%,其中第一主成分贡献率达54.086%;Leu、Ile、Phe、His、Lys在第一主成分系数占较大比重,是乌骨鸡中代表性氨基酸。

曾杰[8](2020)在《泰和乌骨鸡特络细胞(Telocytes)鉴定及其与黑色素细胞的结构关系研究》文中认为特络细胞(Telocytes(TCs))具备机械支撑、组织修复与再生、胞间信息传递等多项功能,在机体的生理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TCs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高等哺乳动物(人和鼠),并已在多种组织和器官中发现TCs的存在。但有关禽类TCs的研究甚少。泰和乌骨鸡作为国家级地方家禽,是药膳同源佳品。其药用价值来源于其黑色素,营养价值也和黑色素相关。但目前泰和乌骨鸡黑色素生成的细胞学机理仍未完全阐明。因此,有关泰和乌骨鸡器官中TCs与黑色素细胞的研究,对于揭示乌骨鸡黑色素生成的细胞学机理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实际生产中调控乌骨鸡黑色素的沉积量,改善乌骨鸡药效作用提供理论参考。本实验通过常规组织学染色(苏木精-伊红染色(HE)和甲苯胺蓝染色(MTB)、免疫组织化学(IHC)、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的方法,鉴定泰和乌骨鸡皮肤、舌和肾上腺中是否存在TCs,以及TCs和黑色素细胞的位置和结构关系。组织学染色结果表明,TCs存在于皮肤表皮层和真皮层,邻近黑色素或与黑色素有异型接触;舌固有层中有TCs的存在,与黑色素呈伴行或接触;肾上腺TCs存在于被膜和皮质中,被膜中的TCs周围散布着大量黑色素,实质中TCs分布在皮质细胞周围。MTB结果与HE染色一致,皮肤、舌和肾上腺中TCs周围都能找到黑色素的分布。IHC试验采取连续切片同位置对比,结果表明,皮肤中c-Kit、CD34阳性表达(TCs)位于真皮中,PDGFRα的阳性表达(TCs)表皮中也有发现,显示TCs周围有HMB45阳性细胞(黑色素细胞)。舌中c-Kit、CD34、PDGFRα阳性表达(TCs)均在固有层中,TCs通过突触(Tps)和黑色素细胞形成网络结构。肾上腺中c-Kit阳性表达(TCs)在被膜和皮质中,CD34和PDGFRα的阳性表达(TCs)仅在被膜中发现,被膜中的TCs周围分布大量黑色素细胞。TEM结果显示,泰和乌骨鸡皮肤、舌、肾上腺中TCs主要呈长梭形,胞体突出,自胞体发出多个细长的Tps,Tps由膨大段(内含线粒体、高尔基体等)和细段交替组成。TCs的胞体和Tps与黑色素小体能找到微米级接触,甚者Tp膨大段直接包裹着黑色素小体。

周鑫[9](2020)在《胫色转化的基因调控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胫色是家鸡重要的质量性状,主要受真皮色素抑制因子(inhibitor of dermal pigmentation,Id)控制。Id位于在Z染色体长臂末端,有学者在此处发现了与Id显着关联的位点,但未能精确定位Id。本研究利用自建的资源家系和鸡600K Affymetrix Axiom HD芯片数据,针对深色胫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analysis,GWAS),对显着关联位点进行验证,并在候选区域进行扩增测序。发掘的序列变异可以为深色胫提供分子标记,对促进Id的精细定位具有指导意义。Id控制的深色胫是伴性遗传性状,利用Id建立胫色自别雌雄配套系是可行的。在深色胫公鸡和浅色胫母鸡的杂交后代中,母鸡表现为深色胫,公鸡表现为浅色胫,23日龄之后可靠胫色分别雌雄,准确率达100%。但是出生时该方法准确率不高,因为部分母鸡出生时为浅色胫,随着日龄增长逐渐变为深色胫,这个现象我们称为胫色转化。目前没有研究针对胫色转化。为了研究胫色转化的基因调控模式,本研究利用资源家系内深色胫公鸡与白莱航母鸡杂交,产生12只后代母鸡,分为1日龄深色胫组(4只),胫色转化组(8只),通过转录组测序分析研究两组在1日龄,10日龄和20日龄时鸡胫组织中的基因表达水平差异,并构建共表达网络筛选调控胫色转化性状的核心基因,在m RNA水平诠释胫色转化形成的机理,为建立胫色自别雌雄配套系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GWAS显示鸡Z染色体78,556,447bp(gal Gal4.0)处存在与黑色胫极显着关联的SNP(P value=9.54E-29),家系内酶切分型结果证明了该位点与黑色胫的相关性显着。在距离该SNP附近发现黄胫个体有一段缺失,在家系个体中利用PCR及凝胶电泳验证了该缺失与黄色胫显着关联。2.利用吐鲁番斗鸡与白莱航母鸡杂交,验证了深色胫伴性遗传的规律,且在杂交后代中深色胫母鸡都表现胫色转化。3.通过差异表达基因分析和功能分析,发现差异表达基因与黑色素细胞分化功能存在显着相关性,并且鉴定了9个在各个日龄都显着差异表达的基因,包括OCA2,RASGRP3,CRP,SLC24A5,TRPM1,PAX3,EDNRB2,MLPH,ENSGALG00000037596。4.通过构建共表达网络,预测了与性状关联的模块,并发现模块内的基因与黑色素细胞分化功能显着相关,筛选出模块内核心基因TYR,TYRP1,MLPH,MLANA,OCA2,EDNRB2,PMEL。综上所述,本研究在资源家系内鉴定了两处与胫色显着关联的序列变异,证明Id位于Z染色体78Mb(gal Gal5.0)附近;吐鲁番斗鸡与白莱航母鸡杂交实验证明深色胫是伴性遗传性状;转录组测序分析揭示了两组黑色素细胞分化功能存在差异,因此本研究认为调控该功能的EDN3是1日龄母鸡深色胫的候选基因,胫色转化是深色胫的正常表达模式。

韩威,沈华伟,殷建玫,朱云芬,沈海玉,李国辉,薛倩,张会永,苏一军,窦新红,王克华,邹剑敏[10](2020)在《基于RAD-seq简化基因组测序的金湖乌凤鸡遗传进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利用RAD-seq简化基因组测序鉴定金湖乌凤鸡与其它18个地方鸡种、2个引入肉鸡品种的SNP标记,计算遗传统计量,分析金湖乌凤鸡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鉴定受选择基因.结果表明,在金湖乌凤鸡中鉴定出SNP标记325 531个,SNP标记在染色体上均匀分布.金湖乌凤鸡的观察杂合度Ho为0.213 6、核苷酸多样度Pi为0.240 4,近交系数Fis为0.111 6,与其它18个地方鸡种相比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金湖乌凤鸡的平均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155 6,平均基因流Nm为1.398 2,在系统发育树中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分支.通过Fst和θπ检验,在金湖乌凤鸡中发现23个受选择区域,包含104个受选择基因,功能分析表明这些受选择基因主要富集在代谢过程、发育过程、细胞信号转导等生物学通路.

二、乌骨鸡中黑色素的提取与鉴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乌骨鸡中黑色素的提取与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沐川乌骨黑鸡毛囊与皮肤组织中黑色素合成相关基因表达及遗传变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采集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1.3 候选基因与引物设计
    1.4 总RNA提取与cDNA合成
    1.5 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
    1.6 隐性白羽和乌肤遗传变异鉴定
    1.7 数据的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黑白羽毛囊中相关基因mRNA表达分析
    2.2 黑白皮肤中相关基因mRNA表达分析
    2.3 沐川乌骨黑鸡隐性白羽和乌肤遗传变异的鉴定
3 讨论
4 结论

(2)基于重测序的略阳乌鸡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及羽色相关候选基因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1章 绪论
    1.1 略阳乌鸡起源、特征及分类介绍
        1.1.1 略阳乌鸡的起源
        1.1.2 略阳乌鸡特征介绍
        1.1.3 略阳乌鸡分类介绍
    1.2 群体遗传学研究进展
        1.2.1 遗传多样性
        1.2.2 群体遗传结构
    1.3 羽色性状相关基因研究进展与筛选方法
        1.3.1 羽色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1.3.2 高通量测序研究进展
        1.3.3 群体重测序在筛选功能性状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1.3.4 重测序技术检测SNP在群体遗传学中的应用进展
        1.3.5 重测序技术检测SNP在鸡群体遗传学中的应用进展
    1.4 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2章 全基因组重测序及变异检测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DNA的提取
        2.2.2 基因组文库的构建与测序
    2.3 重测序数据分析
        2.3.1 测序数据的质量评估
        2.3.2 原始数据的过滤与统计
        2.3.3 与参考基因组比对
        2.3.4 SNP变异检测
        2.3.5 SNP过滤和注释
    2.4 实验结果
        2.4.1 DNA质量检测
        2.4.2 测序质量分布
        2.4.3 测序错误率分布检查
        2.4.4 GC含量分布检查
        2.4.5 原始数据的过滤与统计
        2.4.6 测序数据质量情况汇总
        2.4.7 与参考基因组的比对
        2.4.8 遗传变异分析
    2.5 讨论
        2.5.1 测序质量的评估
        2.5.2 变异比较分析
    2.6 小结
第3章 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2.1 主成分分析
        3.2.2 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3.2.3 连锁不平衡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略阳黑羽乌鸡和白羽乌鸡的主成分分析
        3.3.2 略阳乌鸡遗传结构分析
        3.3.3 略阳黑羽乌鸡和白羽乌鸡的连锁程度分析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群体选择消除和适应进化分析
    4.1 实验材料
    4.2 实验方法
        4.2.1 基于FST的选择消除分析
        4.2.2 受选择区域基因注释分析
        4.2.3 受选择区域基因富集分析
    4.3 实验结果
        4.3.1 全基因组选择清除分析
        4.3.2 受选择基因的挖掘与分析
    4.4 讨论
    4.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I 主要实验试剂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鸭羽色性状拷贝数变异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羽色性状研究现状
        1.2.1 禽类羽色性状形成机制
        1.2.2 鸭羽色性状研究进展
    1.3 拷贝数变异
        1.3.1 CNV的形成机制
        1.3.2 CNV的遗传效应及作用机制
        1.3.3 拷贝数变异检测方法
        1.3.4 CNV的验证方法
        1.3.5 CNV在家禽育种中的研究进展
    1.4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1.4.1 GWAS试验设计及其统计分析
        1.4.2 群体的选择
        1.4.3 GWAS在家禽上的研究进展
        1.4.4 基于CNV进行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2章 鸭羽色性状的拷贝数变异研究
    2.1 引言
    2.2 试验材料
        2.2.1 试验动物
        2.2.2 主要试剂与仪器
    2.3 试验方法
        2.3.1 基因组DNA提取和检测
        2.3.2 基因组DNA质控
        2.3.3 全基因组重测序
        2.3.4 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检测
        2.3.5 CNV的质量控制
        2.3.6 CNV区域(CNVR)的图谱绘制
        2.3.7 羽色性状相关CNVR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2.3.8 CNV区域内基因注释
        2.3.9 CNVR的验证
    2.4 结果与分析
        2.4.1 F2群体表型记录
        2.4.2 CNV质量控制
        2.4.3 CNVs及CNVRs分析
        2.4.4 CNVR图谱绘制
        2.4.5 羽色性状相关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2.4.6 CNVR区域内基因注释
        2.4.7 CNVR验证
    2.5 讨论
        2.5.1 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检测及遗传图谱构建
        2.5.2 拷贝数变异区域基因功能注释
第3章 基于单个SNP的羽色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3.1 引言
    3.2 试验材料
        3.2.1 试验动物
        3.2.2 主要试剂与仪器
    3.3 试验方法
        3.3.1 基因组DNA提取和检测
        3.3.2 基因组DNA质控
        3.3.3 SNP检测和质量控制
        3.3.4 样本群体结构检测
        3.3.5 基于单个SNP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3.3.6 MITF基因在F2群体中的验证
    3.4 结果与分析
        3.4.1 SNP检测和质量控制
        3.4.2 群体结构分析
        3.4.3 基于SNP的羽色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3.4.4 基因注释及富集分析
        3.4.5 MITF基因在F2群体中的验证
    3.5 讨论
        3.5.1 GWAS结果与候选基因
        3.5.2 基于CNV的GWAS与基于SNP的GWAS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鸡鸭泛基因组构建及其驯化基因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家养动物的驯化与人工选择
        1.2.1 家养动物的驯化及其特征
        1.2.2 驯化中的遗传负载
        1.2.3 家养动物驯化对人类的影响
    1.3 表型变异的遗传基础研究的常用手段与方法
        1.3.1 全基因组选择的特征及其研究方法与手段
        1.3.2 全基因组关联及其应用
    1.4 基因组变异鉴定的研究进展
        1.4.1 基因组局部变异鉴定的时代
        1.4.2 全基因组变异鉴定时代
        1.4.3 泛基因组变异鉴定时代
    1.5 家养动物驯化及人工选择遗传基础的研究进展
        1.5.1 基于现代基因组的研究进展
        1.5.2 基于古代基因组的研究进展
    1.6 组学时代的动物遗传育种
        1.6.1 基因组时代的“完美”基因组的构建
        1.6.2 动物基因组的百科全书的构建
        1.6.3 基因编辑技术在家养动物上的应用
    1.7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鸡基因组完善及其驯化和人工选择的遗传基础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构建泛基因组所用样本
        2.2.2 基因组组装
        2.2.3 参考基因组缺失序列的鉴定
        2.2.4 参考基因组缺失序列的基因注释
        2.2.5 参考基因组缺失序列的定位
        2.2.6 基于重测序数据的参考基因组缺失序列的PAV分析
        2.2.7 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2.2.8 同源基因和dN/dS分析
        2.2.9 鸡的驯化和遗传负载研究所用样本和基因组变异
        2.2.10 家鸡受选择信号分析
        2.2.11 高影响力突变鉴定和遗传负载评估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鸡非冗余参考基因组缺失序列的鉴定
        2.3.2 高含量的串联重复与隐藏的参考基因组缺失序列有关
        2.3.3 参考基因组缺失序列中存在大量的核心基因
        2.3.4 参考基因组缺失序列和基因集中在亚端粒区
        2.3.5 参考基因组缺失基因中的功能基因
        2.3.6 家鸡驯化的遗传基础
        2.3.7 家鸡驯化过程中的遗传负载分析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鸭基因组完善及其驯化和人工选择的遗传基础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鸭的泛基因组的构建
        3.2.2 鸭驯化和改良研究所用样本和测序
        3.2.3 基因组比对和变异检测及注释
        3.2.4 群体结构分析
        3.2.5 群体历史推断
        3.2.6 D检验
        3.2.7 基因组选择分析
        3.2.8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3.2.9 MITF基因插入变异的检测
        3.2.10 转录组测序和分析
        3.2.11 qPCR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鸭的泛基因组的构建
        3.3.2 基因组变异及群体结构和群体历史分析
        3.3.3 家鸭驯化和改良阶段的选择性清除分析
        3.3.4 北京鸭羽毛白化的遗传学基础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博士期间其它工作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探究MC1R基因在江西地方鸡中的变异、单倍型及其对羽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DNA提取与质量检测
        1.2.2 引物设计与合成
        1.2.3 PCR扩增与测序
        1.2.4 序列比对和变异位点鉴别
        1.2.5 单倍型分析
        1.2.6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PCR扩增与测序
    2.2 MC1R基因的突变位点及其在江西地方鸡种中的分布频率
    2.3 MC1R基因的单倍型构建及其在江西地方鸡种中的分布频率
3 讨论与结论

(6)高粱黑粉菌黑色素分离、结构鉴定与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高粱黑粉菌的概述
        1.1.1 高粱黑粉菌简介
        1.1.2 高粱黑粉菌的食药用价值
    1.2 黑色素的概述
        1.2.1 天然黑色素的分类
        1.2.2 天然黑色素的合成
        1.2.3 天然黑色素的理化性质
        1.2.4 天然黑色素的功能性
        1.2.5 天然黑色素的提取
        1.2.6 天然黑色素的纯化
        1.2.7 天然黑色素的结构研究进展
        1.2.8 天然黑色素的应用
    1.3 课题立题背景及意义
    1.4 课题研究内容
    1.5 课题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响应面法优化超声辅助提取高粱黑粉菌黑色素工艺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原料
        2.2.2 材料与试剂
        2.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4 试验方法
    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2.3.1 高粱黑粉菌黑色素的紫外光谱分析
        2.3.2 不同提取方法对高粱黑粉菌黑色素提取的影响
        2.3.3 单因素结果与分析
        2.3.4 响应面试验设计与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粱黑粉菌黑色素的理化性质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原料
        3.2.2 材料与试剂
        3.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3.2.4 试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黑粉菌黑色素的理化性质
        3.3.2 黑粉菌黑色素与Cu~(2+)络合物的红外光谱分析
        3.3.3 黑粉菌黑色素与Fe~(3+)络合物的红外光谱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高粱黑粉菌黑色素结构的初步分析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原料
        4.2.2 材料与试剂
        4.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4.2.4 试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高粱黑粉菌黑色素的聚酰胺柱层析分离
        4.3.2 黑色素L-25的RP-HPLC制备分离
        4.3.3 黑色素L-25-2的紫外光谱分析
        4.3.4 黑色素L-25-2的红外光谱分析
        4.3.5 黑色素L-25-2的UPLC-QTOF-MS分析
        4.3.6 黑色素L-25-2的~1HNMR解析
    4.4 小结
第五章 高粱黑粉菌黑色素抗氧化及抗增殖活性研究
    5.1 材料与仪器
        5.1.1 样品
        5.1.2 材料与试剂
        5.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5.2 试验方法
        5.2.1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
        5.2.2 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
        5.2.3 ABAP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PSC方法测定)
        5.2.4 CAA法测定抗氧化活性
        5.2.5 细胞毒性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试验
        5.2.6 对H_2O_2 诱导HepG2 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5.2.7 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清除DPPH自由基
        5.3.2 清除ABTS自由基
        5.3.3 PSC法测定ABAP自由基清除率
        5.3.4 CAA法测定结果
        5.3.5 细胞毒性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测试结果
        5.3.6 高粱黑粉菌黑色素对HepG2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5.3.7 不同浓度、不同时间黑色素对H_2O_2 诱导HepG2 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5.3.8 对H_2O_2 损伤HepG2 细胞中ROS、MDA和 LDH含量的影响
        5.3.9 对H_2O_2 损伤HepG2细胞中SOD和 GSH-Px含量的影响
    5.4 小结
第六章 高粱黑粉菌黑色素的降糖活性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材料与试剂
        6.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6.2 试验方法
        6.2.1 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
        6.2.2 对PTP1B的抑制作用
        6.2.3 计算机模拟分子对接
        6.2.4 数据统计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率
        6.3.2 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类型判断
        6.3.3 对PTP1B的抑制率
        6.3.4 对PTP1B酶抑制类型判断
        6.3.5 黑色素L-25-2与PTP1B分子对接
    6.4 小结
第七章 高粱黑粉菌黑色素对肥胖小鼠的降脂作用
    7.1 材料与方法
        7.1.1 试验样品
        7.1.2 试验动物
        7.1.3 材料与试剂
        7.1.4 主要仪器与设备
    7.2 试验方法
        7.2.1 建模
        7.2.2 试验动物分组
        7.2.3 试验动物体质检测
        7.2.4 采血与组织取材
        7.2.5 肝脏病理学检测
        7.2.6 血清酶学检测
        7.2.7 肝脏中TNF-a、IL-1β、IL-6 的含量测定
        7.2.8 试验数据处理
    7.3 结果与分析
        7.3.1 对小鼠体重的影响
        7.3.2 对小鼠进食量的影响
        7.3.3 小鼠体质分析
        7.3.4 对小鼠肝脏及附睾脂肪的影响
        7.3.5 肝脏组织切片观察
        7.3.6 血清酶学变化
        7.3.7 TNF-α、IL-1β、IL-6 的含量
    7.4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7)不同产地乌鸡氨基酸特征及其蛋白质品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1.3 方法
        1.3.1 乌骨鸡冻干粉的制备[6]
        1.3.2 蛋白质含量测定
        1.3.3 氨基酸含量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乌骨鸡中蛋白质含量
    2.2 乌骨鸡的氨基酸组成
    2.3 氨基酸比值系数法[7]
    2.4 乌骨鸡氨基酸主成分分析
        2.4.1 相关性分析
        2.4.2 主成分分析
3 讨论

(8)泰和乌骨鸡特络细胞(Telocytes)鉴定及其与黑色素细胞的结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泰和乌骨鸡简介
        1.1 泰和乌骨鸡营养价值
        1.2 泰和乌骨鸡的药用价值
        1.3 泰和乌骨鸡的开发和利用
    2 黑色素简介
        2.1 泰和乌骨鸡黑色素相关研究
        2.2 泰和乌骨鸡黑色素的分布
        2.3 泰和乌骨鸡黑色素生理功能
    3 黑色素细胞的简介
    4 Telocytes概述
        4.1 TCs的结构特征
        4.2 TCs的鉴定方法
        4.3 TCs的功能
        4.3.1 机械支撑
        4.3.2 细胞间信号传递
        4.3.3 组织修复和再生
        4.4 TCs与其他细胞间的关系
        4.5 TCs在各组织器官中的作用
    5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泰和乌骨鸡皮肤、舌和肾上腺TCs组织学鉴定
    1 实验材料与器材
        1.1 材料
        1.2 试剂
        1.3 仪器设备
    2 方法
        2.1 石蜡切片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
        2.2 改良甲苯胺蓝(MTB)染色法
    3 结果
        3.1 泰和乌骨鸡皮肤、舌和肾上腺中TCs的组织学染色鉴定
        3.1.1 HE染色
        3.1.2 MTB染色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章 泰和乌骨鸡皮肤、舌和肾上腺TCs免疫组化鉴定
    1 实验材料与器材
        1.1 材料
        1.2 主要试剂
        1.3 仪器设备
    2 方法
        2.1 免疫组织化学显色方法
    3 结果
        3.1 皮肤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3.2 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3.3 肾上腺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4 讨论
    5 结论
第四章 泰和乌骨鸡皮肤、舌和肾上腺TCs透射电镜鉴定
    1 材料
    2 方法
        2.1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全文总结
    1 总结
    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9)胫色转化的基因调控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S)
1 前言
    1.1 问题的由来
    1.2 文献综述
        1.2.1 鸡胫色及其调控基因
        1.2.2 鸡胫色遗传规律
        1.2.3 深色胫伴性遗传规律的应用与胫色转化
        1.2.4 黑色素细胞及黑色素的形成
        1.2.5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及其在家禽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1.2.6 转录组测序技术及其在家禽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技术路线
    2.2 实验材料
        2.2.1 材料来源
        2.2.2 主要仪器设备
        2.2.3 主要试剂
        2.2.4 主要溶液的配制
        2.2.5 生物信息学分析相关软件及数据库
    2.3 实验方法
        2.3.1 ID定位及与其连锁的序列变异挖掘
        2.3.2 鸡基因组DNA的提取
        2.3.3 PCR扩增及产物检测
        2.3.4 琼脂糖凝胶电泳
        2.3.5 胫皮肤组织采集及RNA提取
        2.3.6 转录组测序及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2.3.7 共表达网络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GWAS结果及验证
        3.1.1 芯片数据质控结果
        3.1.2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及验证
        3.1.3 候选区域与胫色关联的序列变异挖掘
    3.2 深色胫吐鲁番斗鸡公鸡与黄胫来航鸡母鸡杂交实验
    3.3 转录组测序及分析
        3.3.1 转录组测序数据检测和质控
        3.3.2 转录组测序数据统计
        3.3.3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3.3.4 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分析
        3.3.5 关键基因的表达趋势
    3.4 共表达网络分析
        3.4.1 确定加权值
        3.4.2 构建共表达网络并将基因分块
        3.4.3 相关模块选择
        3.4.4 模块内基因分析
4 讨论
    4.1 ID基因座的定位及其候选基因讨论
    4.2 深色胫组与胫色转化组的差异及形成原因
5 小结
    5.1 本研究取得的成果
    5.2 结论
    5.3 下一步计划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基于RAD-seq简化基因组测序的金湖乌凤鸡遗传进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RAD-seq 简化基因组测序
        1.2.2 SNP质控
        1.2.3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基因组SNP鉴定
    2.2 群体遗传多样性
    2.3 群体遗传结构
    2.4 选择信号
3 讨论
    3.1 金湖乌凤鸡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
    3.2 金湖乌凤鸡选择信号

四、乌骨鸡中黑色素的提取与鉴定(论文参考文献)

  • [1]沐川乌骨黑鸡毛囊与皮肤组织中黑色素合成相关基因表达及遗传变异分析[J]. 喻世刚,王钢,廖娟.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21(17)
  • [2]基于重测序的略阳乌鸡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及羽色相关候选基因鉴定[D]. 杨鸽. 陕西理工大学, 2021(08)
  • [3]鸭羽色性状拷贝数变异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D]. 张易. 扬州大学, 2021
  • [4]鸡鸭泛基因组构建及其驯化基因解析[D]. 李鸣.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5]探究MC1R基因在江西地方鸡中的变异、单倍型及其对羽色的影响[J]. 席苏望,周明芳,成笛,陈开丰,万磊,熊婷,刘秋红,陈彪,刘三凤,毛辉荣.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21(02)
  • [6]高粱黑粉菌黑色素分离、结构鉴定与生物活性研究[D]. 鲁明. 沈阳农业大学, 2021(05)
  • [7]不同产地乌鸡氨基酸特征及其蛋白质品质评价[J]. 邵坚,陈芳,吴样明,刘慧莹,李诒光. 江苏农业科学, 2020(12)
  • [8]泰和乌骨鸡特络细胞(Telocytes)鉴定及其与黑色素细胞的结构关系研究[D]. 曾杰. 江西农业大学, 2020
  • [9]胫色转化的基因调控模式研究[D]. 周鑫.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2)
  • [10]基于RAD-seq简化基因组测序的金湖乌凤鸡遗传进化研究[J]. 韩威,沈华伟,殷建玫,朱云芬,沈海玉,李国辉,薛倩,张会永,苏一军,窦新红,王克华,邹剑敏.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2)

标签:;  ;  ;  ;  ;  

乌鸡中黑色素的提取与鉴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