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特殊的骑兵单位

一个特殊的骑兵单位

一、一支特殊的骑兵部队(论文文献综述)

董汉河,吴晓军[1](2021)在《西路军历史资料征集、整理与研究的现状与展望——董汉河先生学术访谈录》文中认为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的历史资料征集、整理与研究,在八十多年的时间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此背景下,主要围绕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历史资料征集、整理与研究",从三个方面作了相关访谈:一是对八十多年来西路军历史资料征集、整理与研究的成果分两个阶段进行了简要的概括与分析;二是从五个方面阐述了西路军历史资料征集、整理与研究方面的不足,为这一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的进行提供了引领性意见;三是多方面、多角度地阐述了西路军研究深入拓展的理念、立场、路径和方法。这些对西路军历史资料的征集、整理与研究的健康发展和结项有着直接重要的意义,对相关研究的拓展与深化也有启示。

齐培福[2](2021)在《定昆仑》文中研究说明创作背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青海广播电视台完全依靠自己的创作团队,拍摄、制作、播出了四集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定昆仑》,受到了省内外观众的广泛关注和热议,得到了有关领导和专家的好评。前不久,青海省委宣传部、

田润民[3](2021)在《马家军的兴起与灭亡》文中提出西北马家军,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支特殊的武装力量。他们以家族、血缘、宗教为纽带,起于清朝末年,发迹于民国,周旋于北洋政府和各派军阀之间,曾一度占据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大部,几乎控制了整个大西北。马家军崇尚武力,嗜血成性,罪行累累,但其最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隆隆炮声中灰飞烟灭,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陈发文[4](2021)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中下层军官的战场情感研究》文中指出

王宝国[5](2021)在《华侨女英雄李林在山西》文中研究表明一、女兵书1936年秋天,日本侵略行动步步逼近。阎锡山组建了"山西省牺牲救国同盟会",于1936年9月18日宣布成立,阎锡山亲任会长。阎锡山制定了旗帜鲜明、意义独特的山西抗战方针:守土抗战;邀请山西籍中共人士薄一波等回晋"共策保晋大业"。根据中共北方局负责人刘少奇的指示,10月,薄一波回到山西。这是共产党历史上关键一步,又是晋绥抗战史上关键一步,更是李林作为抗战英雄的关键一步。李林来晋,属于薄一波之后第二批骨干序列。

杨治平[6](2021)在《近代苏格兰灰龙骑兵团研究(1678-1815年)》文中指出对于英国崛起的过程中,苏格兰灰龙骑兵团是一支很难被军史研究者忽视的英国骑兵部队。回溯其组建之初的17世纪后期,英国政府内有苏格兰局势不稳、宗教矛盾尖锐的危机,外有欧陆强敌环绕。由于受到日益增加的国内外压力,共主邦联有分崩离析的危险。此时,英国陆军借鉴外国军事经验,组建一支新式龙骑兵团,以维持地区稳定和国家统一。因此在其早期战史中,苏格兰灰龙骑兵团长期执行清剿叛军的军事任务,成为英王“以苏格兰人治苏格兰人”的“刽子手”。18世纪后,苏格兰灰龙骑兵团开始参与对外征战,以辉煌战绩成为国家的荣耀。从大同盟战争开始,英国历次对外战争都能找到这支龙骑兵团的参战记录。此外在和平时期,苏格兰灰龙骑兵团还为英国培训大量合格的骑兵军官,经历了英国近代屡次军事改革和部队编制调整,是英国军事发展的“活化石。进入19世纪,各国陆军广泛装备后膛枪炮等新式武器,落后时代的苏格兰灰龙骑兵团迎来自己的黄昏。分析苏格兰灰龙骑兵团的历史影响,这支苏格兰地区唯一的“皇家龙骑兵团”不仅在军事领域为英国的稳定和崛起做出较大贡献,又在政治社会领域,成为苏格兰人融入不列颠的“催化剂”。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研究17世纪后期至拿破仑战争的苏格兰灰龙骑兵团。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本文选题来源和选题意义,论述国内外学界对苏格兰灰龙骑兵团的研究现状和本文研究方法、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为苏格兰灰龙骑兵团组建的历史背景,着重分析此时苏格兰面临的政治、宗教以及外交等方面的国内外压力,突出苏格兰灰龙骑兵团是应运而生。第三部分为苏格兰灰骑兵团的近代军事建设研究,侧重分析该团的武器装备、军事编制、战场定位及其战术战法。第四部分为苏格兰灰龙骑兵团的战争贡献研究,按照时间顺序梳理其参与的屡次战争。第五部分是分析苏格兰灰龙骑兵团的的衰弱和历史影响,探究该团衰弱的历史必然性,分析其在军事、政治领域对英国产生的重要影响。

黄毅[7](2021)在《酒事绵长》文中提出一酒能改变什么?没有人见过一滴酒是如何闯入人的身体。我们只能想象一滴莹洁的液体,走进焦渴的唇舌,在暗礁密布的味蕾留下沉船般的刺激,又迅速翻过咽喉的鬼门关,缘着盘根错节的九曲回肠,在黑暗中一步步抵达。它要抵达何处?丹田因为那一滴酒开始灼烫,心脏也因此铿锵有力,而呆滞的大脑快速运转起来,显得无比亢奋与灵活,原本在黑暗中找寻光明的一滴酒,却倏地点亮了眼睛。就是这样一滴酒,沉重如巨石,击碎了一切敢于藐视时间的头颅;还是这样一滴酒,

肖文超[8](2021)在《奥斯曼帝国时期境内库尔德问题的历史演变》文中指出奥斯曼帝国时期,其境内的库尔德问题经过了复杂的历史演变过程。自16世纪开始,奥斯曼政府根据米勒特体制对其境内的少数族群实行了宽松的管控政策,库尔德人也享受到了"半自治"的特权待遇;从19世纪开始,奥斯曼帝国危机加剧,中央政府对境内库尔德人的政策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先后废除了库尔德人享有的特权地位,结果导致了库尔德人的武装大暴动。哈米德二世时期,奥斯曼政府在镇压奥比杜拉武装暴动的同时,也开始整合亲奥斯曼政府的部分库尔德部落武装,建立了哈米迪耶骑兵旅以维护边界秩序与安全。20世纪初青年土耳其革命的爆发为现代意义上库尔德民族意识的生成提供了机遇和条件。库尔德人的现代民族意识在一战前已然得到了充分的觉醒、培育与发展。经过一战的洗礼,库尔德人的民族独立意识开始逐渐走向成熟。一战不仅直接导致了奥斯曼库尔德斯坦的直接分治,而且为现代库尔德民族主义运动的勃兴埋下了因子,对中东地区和平与稳定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刘金[9](2020)在《金学铁抗日文学研究》文中提出中国朝鲜族作家、民族抗战斗士金学铁(本名洪性杰,1916-2001),经历过抗日战争、朝鲜战争的洗礼,目睹了朝鲜半岛的分裂和冷战格局下的对立斗争,他是东亚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在和平年代,他追忆往昔并以在场者的视角、纪实的描述,忠实地记录了这段惊心动魄的东亚近代史。金学铁以抗日战争为主题创作的小说、散文和传记文学作品,是建立在其亲身抗战体验基础上的记忆书写,实现了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历史真实与文学虚构的高度耦合,还原了朝鲜革命者探索民族解放道路的艰辛过程,描绘了中韩革命者联合打击日本帝国主义的壮丽史实,被反复描写的朝鲜义勇队抗战叙事也成为金学铁抗日文学的独特印记。金学铁于1946年在韩国首尔登上文坛,1952年定居中国延边,一生坚持用朝鲜语进行文学创作,他的抗日文学书写在中国朝鲜族文坛和韩国文坛上都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与价值。一方面,这些文字填补了中国朝鲜族抗日文学的空白,也是韩国最早的游击队文学。另一方面,这些作品在韩国的出版发行,引起了韩国学界对海外同胞文学和抗日文学的讨论和关注,为中韩文学交流做出了积极贡献。金学铁的抗日书写再现了朝鲜革命青年的抗战历程,而他个人及其所属的朝鲜义勇队的抗战活动也以纪录片的形式被搬上银幕,流亡海外的朝鲜民族独立运动家的革命事迹继而被更多的韩国民众知悉。通过梳理金学铁在东亚的活动轨迹和文学创作经历,不难发现其坎坷的生命体验与其文学思想的形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首先,出生便带着“亡国奴”枷锁的金学铁,成长在殖民地社会这一特殊的社会环境中,尖锐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加速了金学铁民族意识、爱国主义精神的觉醒以及反抗性人格特质的形成,坚定了他投身民族解放运动的决心。其次,在中国的抗战活动进一步鼓舞了少年金学铁争取民族解放的斗志和信心,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顽强的战斗精神也为其文学作品增添了高洁傲岸的精神色彩。另外,抗战时期的战地文艺创作也为其正式走上文学道路提供了实践经验。解放后,回到韩国的金学铁以残缺的身躯进行文艺创作,正式从一名抗战军人转变为小说家、作家。但冷战格局下意识形态的对立斗争,让金学铁被迫从韩国逃离到朝鲜,为民族解放事业奋斗了整个青春的他,无法对自己的国民身份实现认同。最终,他再次来到中国,离散生活的苦闷只能借助抗日记忆的书写进行排解。而金学铁文学作品的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幽默和诙谐的源头,即千锤百炼中淬炼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顽强不屈的反抗精神以及现实主义精神。金学铁的抗日文学作品主题鲜明、体裁多样,普遍呈现出自传体叙事特点,作者以自我言说的叙事方式流露出对身份的思索和追认。例如,抗战回忆录《抗战别曲》记录了朝鲜义勇队成员“金学武”、“文正一”、“康秉学”等人的革命经历,金学铁以旁观者和记录者的视角向读者展示了诸多历史人物的生活细节,塑造了一个栩栩如生的义勇队群像,是一部关于朝鲜义勇队的群体传记。而金学铁作为群像中的一员,对群体的肯定也的对自我的肯定,对他人的描写从侧面对自我形象进行弥补,也可以看作是“他传化的自传”。自传《最后的分队长》则是金学铁对自己人生历程的总结性回顾,时间和空间跨度最大,完整的展示了一个殖民地少年成长为国际共产主义战士再到无产阶级作家的自我成长历程。自传体长篇小说《激情时代》以金学铁的成长经历为蓝本,是历史真实和文学想象的结合,通过对镜像自我“徐船长”的描写,重新审视和反思自我。同时,小说浓郁的民族色彩,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民族情感。从自传到自传体小说不仅丰富了自我形象,也表现出自我认同和民族认同的精神需求。德国哲学家赫尔德曾说,“乡愁是最高贵的痛苦”。当离散成为生活常态之后,金学铁思念故土的苦闷也只能在文字中得以消解。金学铁抗日文学作品在内容、主题、情节等方面存在着大量的主题互涉,其文学叙事也与其他历史文本也呈现出广义的互文关系。具体来说,在金学铁的抗日文学作品中,短篇小说与长篇小说之间、散文之间以及不同文体的作品之间,通过作者的“自我改写”、“自我引用”等方式,实现了文本的交织和相互印证,产生了文本的互动和交叉,即,“内互文”关系。金学铁频繁引用自己之前发表过的作品,这种自我引用和重复并非自我抄袭,而是以自省的方式重新审视自己的前文本,从而进一步强调在海外进行朝鲜民族解放运动的艰苦奋斗历程,以期引起东亚各国的更多关注。另一方面,金学铁作为一个具有强烈历史意识的作家,记录历史、传递真相永远是他文学创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他的小说与同时代其他文本乃至与社会历史文化这个大文本之间也存在主题互涉,即“外互文”关系。小说的文学叙事与新闻报道的历史叙事在不同侧面和不同角度互相回应,交织出文学化的历史现场。总之,“互文性”叙事贯穿于金学铁抗日文学作品的始终,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历史与虚构的界限,是作者对历史和记忆的重新审视和书写,多种文体的综合运用也使结构上呈现和谐的形式美感。金学铁抗日文学书写是对来华抗战的朝鲜革命者抗战经历的历史记录,以独特的叙事视角、真实的叙事内容,在东亚抗日叙事中具有开创性意义和重大历史文献价值。当记忆开始变得模糊,文字便成为保存记忆的最好方式。在中国的抗日斗争史和韩国的民族解放史上,朝鲜义勇队的名字因金学铁的抗日书写而开始变得清晰。作为一个历史见证者和发言人,金学铁实现了记录真实历史、展示朝鲜革命青年战斗面貌的承诺。他这一篇篇或短或长的文学作品承载着东亚人民的集体记忆和他的独特个体记忆,这些“证词”既是金学铁为自己也是为已故的战友发声,一方面是“为了忘却的纪念”,另一方面是避免海外革命者的功绩被遗忘在历史的长河中。金学铁的抗日文学为朝鲜革命者竖起了一座座文字的丰碑,也由此成为文化记忆的媒介和传递民族价值观、构建民族同一性的“记忆之场”。金学铁的抗日文学是东亚近代史的缩影并在一定意义上重构了反殖民斗争史。

丛丕[10](2020)在《“吸烟眼镜蛇”:二战中的巴西远征军》文中提出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两次世界大战中,偏居南半球的南美大陆诸国基本上置身事外,除了在周边海域发生过一些海战外,没有被战火波及,而大多数南美国家也都保持中立,其中仅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巴西。作为唯一参加二战的南美国家,巴西在1942年8月加入同盟国一方开始对德国和意大利宣战。在美国的军事援助下,巴西陆海空军部队参与了大西洋战场及意大利战场的作战行动,为取得战争胜利贡献了一份力量,从而成为反法西斯同盟的光荣一员。

二、一支特殊的骑兵部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支特殊的骑兵部队(论文提纲范文)

(1)西路军历史资料征集、整理与研究的现状与展望——董汉河先生学术访谈录(论文提纲范文)

一、八十多年来西路军历史资料征集、整理与研究的概况
    (一)第一阶段(1937—1978):中共中央对西路军的结论性意见、共产国际的意见和陈昌浩的检讨等
        1.当年中共中央对西路军的结论性意见,及其相关的次生观点
        2.毛泽东两种长期被忽视的看法
        3.共产国际不同意中共中央对西路军的审查
        4.陈昌浩在第一份检讨中认为,“西路军绝对是在中央领导之下”,“坚信西路军……是执行中央的路线”
        5.程世才《关于西路军的材料》(后文简称《材料》)的重要史料价值及经验教训方面的价值
    (二)第二阶段(1979—2020):西路军资料征集、整理与研究的突破性进展
        1.西路军资料征集、整理方面的丰硕成果
        2.对西路军研究的深化与拓展
        (1)对西路军形成原因的研究。
        (2)西路军的苏维埃政权建设研究。
        (3)西路军的民族统战工作研究。
        (4)西路军左支队进驻新疆及返抵延安研究。
        (5)对西路军失败原因的研究。
        (6)西路军的功绩、历史地位和意义研究。
        (7)对西路军的营救研究。
        (8)西路军与长征的关系研究。
        (9)对西路军战俘及流落将士的研究。
        (10)西路军与共产国际之关系研究。
        (11)权威着作对与西路军相关内容的修订。
        (12)西路军妇女抗日先锋团研究。
        (13)对西路军的主要敌人“马家军”的研究。
二、西路军资料征集、整理与研究方面的不足
    (一)相关电报、文档和文献的不足
    (二)相关研究论文的不足
    (三)有关西路军回忆录的不足
    (四)西路军研究的不足
        第一,在研究观念、立场及理论基础方面,时有偏颇与缺失现象发生。
        第二,西路军的政治工作尚无研究。
        第三,在人物研究方面,存在不全面、欠完善的缺点。
        第四,在西路军史的研究方面,主要缺点是欠全面与深入。
        第五,在西路军学术史研究方面的缺失。
三、深化西路军研究的理念、路径和方法
    (一)深化研究的理念及立场与方针
    (二)深化的路径和方法
        第一,历史资料征集的路径和方法。
        第二,资料整理的路径与方法。
        第三,对西路军进一步研究的路径和方法。

(2)定昆仑(论文提纲范文)

创作背景
第1集《曙光初现》
第2集《拨云见日》
第三集《落地生根》
第四集《定鼎昆仑》

(3)马家军的兴起与灭亡(论文提纲范文)

马家军的兴起
反共反人民的青海马家军
马家军的覆没
“青马”残兵败将的下场

(5)华侨女英雄李林在山西(论文提纲范文)

一、女兵书
二、出雁门
三、大雁逆飞
四、进平鲁
五、兵起偏头关
六、马踏高原
七、无令之战
八、威名之后
九、威名再震
十、与贺龙
十一、千人大突围
十二、东进
十三、输人不输阵

(6)近代苏格兰灰龙骑兵团研究(1678-1815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选题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第四节 研究思路及文章结构
第二章 苏格兰灰龙骑兵团的组建背景
    第一节 英国龙骑兵的发展脉络
        一、早期的英国龙骑兵
        二、光荣革命后的英国龙骑兵
    第二节 17 世纪后期的苏格兰国情
        一、极不稳定的共主邦联
        二、不断激化的宗教矛盾
        三、日益紧张的欧陆局势
第三章 苏格兰灰龙骑兵团的近代军事建设
    第一节 苏格兰灰龙骑兵团的军制改革
        一、军队编制的改革调整
        二、战场定位及其战术的演变
    第二节 苏格兰灰龙骑兵团的武器装备
        一、不断升级的冷热武器
        二、颇具特色的服装军旗
第四章 苏格兰灰龙骑兵团参与的近代战争
    第一节 国内的维稳平叛
        一、镇压长老会宗教武装
        二、肃清当地贵族叛乱
        三、平定詹姆斯党起义
    第二节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一、高超的战术机动
        二、决战中的英勇表现
        三、艰苦的防御作战
        四、屡战屡胜
    第三节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
        一、大战中的力挽狂澜
        二、兵败丰特努瓦
        三、劳费尔特之败
    第四节 拿破仑战争
        一、重返低地三国
        二、折刃滑铁卢
第五章 苏格兰灰龙骑兵团的衰弱及影响
    第一节 苏格兰灰龙骑兵团的衰弱
    第二节 苏格兰灰龙骑兵团的军事影响
    第三节 苏格兰灰龙骑兵团的政治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酒事绵长(论文提纲范文)

(8)奥斯曼帝国时期境内库尔德问题的历史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一、16—18世纪奥斯曼政府对库尔德人的宽容政策
二、19世纪帝国危机与奥斯曼政府对库尔德人政策的调整
    (一)早期库尔德部落暴动与奥斯曼政府的应对
    (二)哈米德二世对奥比杜拉暴动的态度
    (三)创建“哈米迪耶”骑兵与奥斯曼政府对库尔德政策的转变
三、一战前奥斯曼政府的族群政策与库尔德民族独立意识的生成
四、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库尔德民族主义运动的勃兴
    (一)一战中的库尔德人与库尔德斯坦
    (二)战时库尔德民族主义者的建国活动与主张
    (三)战后库尔德民族主义运动的勃兴
        第一,出席巴黎和会并积极寻求西方大国政治支持。
        第二,城市中的库尔德知识分子开始重建库尔德民族主义组织。
        第三,奥斯曼库尔德地区的部落领导人也在为实现建国进行武力抗争。
五、结 语

(9)金学铁抗日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金学铁抗日文学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金学铁的生命体验与抗日文学创作
    第一节 殖民地生活体验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第二节 跨国抗战体验与战地文艺创作
    第三节 离散生命体验与抗日记忆书写
    第四节 生命体验对其文学思想的形塑
第三章 记忆·叙事·认同:自传体叙事与身份认同
    第一节 《抗战别曲》:群像塑造与群体认同
        一、英雄叙事与群像塑造
        二、群像解读与群体认同
    第二节 《最后的分队长》:双重身份建构与自我认同
        一、从“皇国臣民”到抗战军人的身份转变
        二、作家身份的建构与自我认同
    第三节 《激情时代》:“镜像自我”与民族认同
        一、主体性建构与“镜像自我”
        二、民族想象与民族认同
    第四节 金学铁的自传体叙事策略及其现代性
第四章 对话历史·烛照时代的互文性叙事
    第一节 内互文性:“自我改写”与“自我引用”
        一、主题重复与“自我改写”
        二、情节续写与“自我引用”
    第二节 外互文性:文学叙事与历史叙事的互文
        一、抗战现场的历史叙事:《朝鲜义勇队通讯》
        二、文学叙事的互文改写:《激情时代》
    第三节 互文性叙事的艺术效果
        一、互文性叙事策略的选择动因
        二、叙事功能及审美效果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学位论文评闻及答辩情况表

(10)“吸烟眼镜蛇”:二战中的巴西远征军(论文提纲范文)

从中立到参战
海空奋战
叼烟斗的蛇
结语

四、一支特殊的骑兵部队(论文参考文献)

  • [1]西路军历史资料征集、整理与研究的现状与展望——董汉河先生学术访谈录[J]. 董汉河,吴晓军. 甘肃社会科学, 2021(04)
  • [2]定昆仑[J]. 齐培福. 青海湖, 2021(07)
  • [3]马家军的兴起与灭亡[J]. 田润民. 炎黄春秋, 2021(07)
  • [4]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中下层军官的战场情感研究[D]. 陈发文.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2021
  • [5]华侨女英雄李林在山西[J]. 王宝国. 黄河, 2021(03)
  • [6]近代苏格兰灰龙骑兵团研究(1678-1815年)[D]. 杨治平.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7]酒事绵长[J]. 黄毅. 西部, 2021(02)
  • [8]奥斯曼帝国时期境内库尔德问题的历史演变[J]. 肖文超. 世界民族, 2021(01)
  • [9]金学铁抗日文学研究[D]. 刘金. 山东大学, 2020(05)
  • [10]“吸烟眼镜蛇”:二战中的巴西远征军[J]. 丛丕. 传奇.传记文学选刊, 2020(10)

标签:;  ;  ;  ;  ;  

一个特殊的骑兵单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