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给我的启示

“混沌”给我的启示

一、“乱”给我的启示(论文文献综述)

余云露[1](2020)在《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困惑的叙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代教育变革越来越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小学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启蒙者和促进者,其使命高远,责任重大。越是渴求学生成长的教师越会看到职业生活中的困扰、迷惑与不足,只有勇敢地走出职业困惑才能获得新的专业成长。因此关注小学教师,关注他们的职业困惑,显得尤为迫切。采用叙事研究的方法,倾听教师个人的声音,真正走近教师的职业困惑故事,更能反映教育真实的情境和体现实践视野中教师发展的真切意义与价值,同时也可以为读者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本研究运用叙事研究的方法,讲述了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困惑的故事,并探讨了这些职业困惑故事所带给我们的启示。研究主要采用访谈法、观察法、实物收集法和文献分析法等具体的研究方法获取大量的一手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编码。本文选择了一位有16年教龄且经验较为丰富的小学语文优秀教师——L老师作为研究对象,用“叙事”的方式呈现了L老师在其十余年教师生涯中所遇到的职业困惑及其如何解决职业困惑的46个系列故事,并对故事进行了更细致的梳理、归类。在此基础上,对L老师职业困惑的内容、职业困惑的解决方式及其职业困惑产生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客观的分析。研究发现,不同阶段的L老师有着不同的职业困惑,而这些职业困惑大多与教师自身有关、与学生有关、与家长有关以及与学校有关。导致L老师产生职业困惑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内部影响因素包括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薄弱、自我认知存在局限、初期的教学实践经验不足、心理承受能力较低以及专业发展水平不高。外部影响因素则与社会环境、学校因素以及家庭因素密切相关。通过研究得到的启示:教师的“自身力量”和外部“重要力量”是L老师走出职业困惑的两个主要“力”。教师在“自身力量”上,借助自身的努力,需要拥有内驱力、成为反思者、完善学习力、学做行动者和提高沟通力以及生成研究力。同时也应该在心理上和实践中通过自身的修炼走出职业困惑。在外部“重要力量”中,重要人物和关键事件以及重点读物也会帮助教师走出职业困惑。

卢红博[2](2019)在《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孩子的天性有哪些?”答案的寻求可问广大家长,也可以回忆自己的童年。相信结果不外乎有两个答案,那就是提问与游戏。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人由于惊奇开始哲学思维。胡适认为: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叫哲学。但哲学一度被静态的理解,单纯地作为一门学科哲学而存在。在哲学的源头,生活的问题先于哲学的问题,哲学的问题先于哲学的思考。(1)海德格尔号召:让哲学主题回归到世间人际的情感中来吧,让哲学形式回到日常生活中来吧!幼儿期的发展关乎人一生的成长,哲学的亲民化回归理应在幼儿教育中大放溢彩,滋养幼儿茁壮成长。民间传统游戏在中华民族童蒙历史长河中,是儿童用以理解自然、社会、人生的手段,更是儿童的基本生活方式。5—6岁幼儿是入学前一年阶段,是当前幼儿教育中最容易发生小学化倾向的阶段。5—6岁幼儿自身已具备哲学活动的天性基础,是人一生中最有必要开启哲学启蒙教育的时期,以游戏活动为主的另一幼儿天性特质,使民间传统游戏、哲学、5-6岁幼儿,这三个当代倍受瞩目与关切、影响幼儿一生发展的元素自然天成、顺理成章地交融在一起。本文基于谷鲁斯的内摹仿理论,运用文献法、参与观察法、访谈式问卷法、访谈法、教育评价法等多种研究方法,试图从六大部分切入,全面开展了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研究。通过对幼儿哲学教学、游戏理论、幼儿园游戏教学策略三个维度,尤其是3-6岁幼儿哲学教学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分析与阐述,捕捉到基于民间传统游戏进行幼儿哲学教学活动开展的突破口。并从语言学、心理学、脑科学等理论分析入手,运用大量的理论与事实依据论证认为,5—6岁幼儿哲学教学活动具有充分的可行性;运用游戏哲学得出民间传统游戏在幼儿哲学教学中的特有价值;并在前两点论据的基础上,根据费舍尔哲学教学经验,制定了本研究的幼儿哲学教学目标;借鉴李普曼哲学教学范式的同时,结合文献研究中总结的相关经验以及本土文化建构了本研究的幼儿哲学教学范式,以期明确践行基于民间传统游戏幼儿哲学教学活动的合理性、必要性与可操作性。幼儿哲学教学是新时代幼儿成长、学前教育发展、哲学教学变革的应然诉求。依据当前幼儿哲学教学呈现出的理论与实践同步发展、以故事性文本为主流教学素材、以探究共同体和对话为基本教学范式等的实然状况,借鉴的同时进行了两届大班21名幼儿23次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尝试。尝试与分析发现,幼儿哲学教学存在研究条件两极分化、教学范式相对教条、探究过程忽视幼儿年龄特点等问题。从分析幼儿哲学思维特征和思维线索的现象入手,查摆影响幼儿哲学良性发展的规律性元素,主要来源于幼儿哲学联动机制尚未形成、对社会环境认知与利用失衡、学习目标喧宾夺主等因素。如何开展有效的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本文提出应从教学决策、教学设计、教学互动、教学评价、教学反思五大方面着手,教学决策包括方针导向、目标内容等的决策策略;还有教学理念、对话环境等的设计策略;关注模仿、改善提问等的互动策略;注重过程与结果的双重评价策略;以及教学态度与宏观教育的反思策略等。哲学是人类成长进程中所需所有文化的基石,是一切学科之母。民间传统游戏是中华儿女最本真、最擅驾驭的生活学习方式。幼儿是人一生中习惯养成,人格建立的重要阶段,5-6岁幼儿是幼儿教育中最关键的转折期。如果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能够真正成为呵护幼儿天性,促进幼儿心智健康、科学发展的重要教育力量,成为幼儿教育发展中的一种有力改革手段,那应该是游戏的幸福、教育的幸福,也是哲学的幸福,更是幼儿的幸福。

何滩[3](2020)在《来昆泰国留学生中国形象认知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项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以综合国力衡量国家地位的世界局势面前,国家之间的竞争已经从物质力量延伸到国家软实力的竞争。近年来,作为国家软实力的名片之一,国家形象越来越受到重视。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影响下,中国正以一个全新的姿态站立在世界舞台上,国家形象的体现显得尤为重要。自上个世纪90年代,关于“国家形象”的研究逐渐进入大众视野,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国家形象”已经成为热门话题,相关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选择来昆泰国留学生为对象,调查其中国形象认知变化情况,并通过扎根理论分析其认知变化的影响因素。本文分为五个部分:首先是导论,通过阅读文献和收集资料,就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进行简单的讲述;第一章介绍本文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和原始资料收集与整理的过程,接着对来昆泰国留学生中国形象的认知变化进行具体分析,先从原始资料提取出来昆泰国留学生对中国形象认知的描述要素,再根据要素分类整理出泰国留学生中国形象认知变化的情况,结果显示,来昆泰国留学生除了对中国国民素质表现出消极的态度外,在中国经济、文化、社会生活、政府等形象上对中国都有更积极的评价;第二章通过扎根理论三级编码对泰国留学生中国形象认知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泰国留学生认知变化主要受中国发展变化、中泰两国关系和泰国留学生个体差异等因素的影响;第三章是本文的结论以及对中国形象塑造与传播的建议。

杨亚雄[4](2017)在《新疆维吾尔族跨国布料商人生意困境研究 ——以阿图什市大肖鲁克村布料商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古丝绸之路上的阿图什市维吾尔人具有悠久的经商传统,他们有“新疆犹太人”之美誉,到月球上做生意的故事1代代相传。经商已经成为众多阿图什人最主要的生计活动。在阿图什市巨大的商业群体中,跨国经商群体占据了半壁江山。其中,从事布料生意的跨国商人则是近30年来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行业群体。大肖鲁克村是阿图什跨国布料商人数量最集中、影响最大的区域。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肖鲁克跨国布料商人群体产生并迅速崛起,商人们的布料生意经历了产生、发展、辉煌和萎缩四个阶段。近几年,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受商人自身实力等因素的影响,大肖鲁克村的跨国布料商人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生意困境,以至于在过去的五年里,近一半商人结束了其在国外的布料生意而回国。继续坚守在国外市场的布料商人面临的困境主要表现在利润空间缩小、布料市场疲软、竞争激烈、流动资金不足、货源不稳、国外安全和外贸环境变化频繁、家庭支出逐年增大、转行困难等方面。致使维吾尔人跨国布料生意陷于困境,既有商人自身方面的因素,也同商人所处的环境和所跨居国家实施的制度有关。商人们的生意困境将直接导致众多家庭日常生计之困境,还有可能给当地政府和社会的日常治理带来压力。本文以生意困境为论题研究的切入点,以跨国布料商人的生意过程为研究维度,采用实证分析和人文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运用文化人类学、经济人类学、生态经济学、历史学等多种学科的视角,通过深入田野调查和参与观察,对阿图什市大肖鲁克村维吾尔族跨国布料商贸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专题研究,尤其是对目前布料商人所面临的生意困境作了调查研究。最后,文章提出了解决大肖鲁克村跨国布料商人生意困境相应的对策。本文通过对大肖鲁克村跨国布料商人生意困境的研究,旨在为边境地区跨国商贸现状研究提供“抛砖引玉”之效,进而对边疆治理和跨国民族之和平跨居提供某些思考和启示。本文认为,跨国民族的跨国商贸实践是促进边疆通达和发展的积极力量,作为边疆人群安身立命的生计活动,跨国商贸的持续和发展是“边疆人”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推力。作为跨国主义在经济活动中的实践,以跨国族群的生计可持续和“一带一路”战略的顺利实施计,新疆维吾尔族商人所面临的跨国布料生意困境应该得到有关各方的关注和重视,各方合力,改善商人们目前的生意现状,以促进边境地区少数民族的安居乐业和边疆的通达、发展与繁荣。

赵静[5](2019)在《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关系博弈及协调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旅游业综合性决定了其所涉及的利益相关者远多于其他行业,多方相关者群体的利益协调受到学者关注,其中生态旅游、低碳旅游领域的利益相关者协调机制研究成果较为丰富。近年来乡村旅游发展势头迅猛,时有因各方利益分配不均导致纠纷、上访、堵路等新闻见诸报端,引发笔者思考。现有乡村旅游利益相关者的研究,关注点多在社区居民权益保障等方面,利益协调机制的研究不足。在此基础上,本文选取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利益为研究对象,围绕核心利益相关者界定、利益分析、利益冲突、利益博弈等问题展开研究,尝试建构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利益协调机制。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演化博弈分析、统计分析等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工作。首先,界定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并从管理维度、供给维度、需求维度将其划分,在此基础上构建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关系模型、利益冲突模型,分析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与利益冲突,为建立协调机制奠定基础。其次,提出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关系动态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三个维度的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演化稳定策略(ESS)及复制者动态(RD),计算均衡稳定点,在此基础上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各方策略选择过程及稳定策略。再次,结合演化博弈的结果,分析利益协调机制均衡状态的影响因素、构建机理,构建利益协调机制模型。最后,在全国优秀乡村旅游示范村、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袁家村进行深度访谈、问卷调查,对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利益协调机制进行实证检验。通过以上研究,得出四点结论:第一,建立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关系图谱,将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分为边缘层、外围层、核心层三类,从管理维度、供给维度、需求维度三个维度分析行政管理方、服务供给方、旅游消费方核心利益相关者。行政管理方即各方行政管理机构是管理者、调控者、监督者,服务供给方即农村社区居民和旅游经营者是服务提供者、文化传承者,旅游消费方即旅游者是消费者、体验者。第二,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群体彼此之间存在利益联系与利益冲突。行政管理方的各级政府管理机构,向服务供给方、旅游消费方提供行政管理、政策支持、基础设施保障,获得税收收入和服务支撑。旅游消费方的旅游者消费服务供给方提供的旅游产品与服务,并向行政管理方提供反馈。服务供给方内部,农村社区居民为旅游经营者提供劳动力,获得收入。三方相互联系的同时还存在诸如土地利益、环境利益、经济利益等利益冲突,这些冲突的解决对于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亟需建立利益协调机制加以解决。第三,建立了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关系动态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的策略选择,行政管理方选择“介入”策略是实现三方均衡状态的有力保障。行政管理方选择“介入”策略,对服务供给方是否选择“诚信”策略具有显著影响,但对旅游消费方是否选择“支持”策略影响并不突出。在行政管理方“介入”后,督促服务供给方“诚信”经营,最终形成均衡状态。旅游消费方是否选择“支持”策略,仅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演化趋势产生影响,并不能改变演化结果。第四,构建由利益表达协调机制、利益获取协调机制、利益共享协调机制、利益确认协调机制构成的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利益协调机制,在袁家村通过实证检验,验证其可协调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利益关系,具有可行性,对其他乡村旅游地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协调加以指导。本文关于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研究主要学术创新点,有以下三点:第一,拓展了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的研究维度。结合文献分析构建乡村旅游利益相关者图谱,从管理维度、供给维度、需求维度整合各级政府管理机构、旅游经营者、农村社区居民、旅游者四方利益相关者,可以更好地把控研究整体性。建立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关系模型、利益冲突模型,有助于增强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丰度与解释力。第二,提出了乡村旅游利益相关者动态演化博弈模型。与以往研究成果两个主体博弈不同,本文分析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三方同时博弈的演化稳定策略(ESS)及复制者动态(RD),均衡点分析及数值模拟。动态演化博弈能够更准确的反映乡村旅游利益相关者相互博弈过程,更真实的反映其利益诉求与矛盾冲突,有利于利益协调机制的建立。第三,构建了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利益协调机制。依据利益相关者理论、行动者网络理论、社会交换理论、公平理论,结合统计分析结果,构建由利益表达协调机制、利益获取协调机制、利益共享协调机制、利益确认协调机制组成的多元立体化的利益协调机制,并通过实证检验。解决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利益冲突,保障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对乡村旅游发展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有利于促进乡村发展,稳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

余浩然[6](2019)在《向水而生 ——1950年代以来皖北农村的水利与秩序》文中提出本文基于对安徽寿县地区田野调查,借助历史文献资料,对新中国成立后水利兴修工程如何生根并发挥持续效应的历史过程进行了再现和阐释。立足于乡土社会,运用结构主义和共同体相关理论作为分析工具,通过不同时期的人群活动特点讨论水利兴修的社会意义,探讨了水利建设与地方实践的复杂关系,认为新中国成立后水利兴修工作带来了地方社会要素和权力结构的重组,并最终与地方社会形成了一种“互嵌关系”。我国水利兴修历史悠久,水利是农业社会的核心资源,有着安农兴邦的作用,也承担了抗旱防洪,航运转输的多重使命。由于寿县地处江淮分水岭的南北要冲,其军事意义也十分突出。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前,在当时的治理建设模式下,地方上形成了一系列的水利共同体,涉及到生产、防卫、城镇布局等。新中国成立以后,水利兴修从农村基本水利建设开始,比如当家塘,到大型水利工程上马,比如淠史杭、红旗渠等,其分布范围之广、耗费成本之大、技术革新之迅速,超过了我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其结果改变了农村农田水利的空间布局,形成了新的管理机制,也提供了后续发展的物质、制度基础。如今随着“引江济淮”工程的实施,寿县地区与长江、淮河两大水系连接一体,整个县域具备了更大的共同体的色彩。在水利共同体走向扩大的过程中,政府,农民和社会成为开发治理水利最重要的单位,而水利对三者的关系也产生了影响,一、国家主导,农民,社会组织参与的互动结构是水利建设的最主要力量,在建国以后到改革开放前,是人民公社制度保证了水利兴修工作的完成,在改革开放后治理方式的转型又拓宽水利设施升级转型以及对水利的综合应用。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开发领域中,三者交替发挥了主导作用,在共同目标实现中保持了行动一致性,而在市场化的大背景下,也出现了价值偏差并由此引发了社会冲突。三、就其发挥效果而言,在不同领域的开发实践中都取得了成就;同时也将生态、平衡等理念融入了地方发展观。同时也在多个社会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逐步扩大和深化,这也是“互嵌关系”的最好表达,此时的水利已经从农业社会的核心资源向新时代具有多纬度发展潜力的公共资源转变,文章遵循一种历时的角度,以一位老水利人老烟枪的人生故事为叙述核心,对上述问题做一回顾和阐释。

阿拉提·阿斯木[7](2020)在《他人的篝火》文中认为第一章我们那地方1我们那个地方,除了鸡奶以外,什么东西都有。在那里长大的人,老老少少,嘴巴上都有功夫。主要是肚子里面有糊糊,有时间留下的玫瑰。也有他们在不同的年龄段悟到的蓝天的灿烂和岁月的褶皱。他们灵光的基础是手脚麻利,喜欢把热肚子里的蛔虫编织成彩虹彩带,感谢锅里碗外的经验。在家家户户的许多金筐里,也有斑斓缭绕的花卉,愉悦地鼓励不同语族的朋友

冯聪[8](2020)在《基于中英电影语料库比较的英语电影翻译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源于我对于英语影片的喜爱,以及对影视翻译日益浓厚的兴趣,同时也受到语料库翻译学研究范式的影响与启发。十多年来,随着国家的开放和科技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影片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进入了我国观众的视野,引进影片有配音的也有原声配字幕的,其中很多译制影视作品都引发了国内观众极大的热情。所以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在找出英语电影译文特色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其翻译策略,并找出其背后的种种影响因素以及影视翻译的共性。本研究基于语料库翻译学理论框架,建立了一个英汉平行语料库,其中包括50部奥斯卡获奖或提名电影的中文字幕及其对应的英语原文字幕作为主体文本,同时也建立了一个由215部中国现当代题材的故事片语料库,作为英语电影译文的参照文本,用来对比研究,发掘出英语电影译文语言上的特点。本研究采用语料库统计与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这50部英语电影的译文字幕进行了系统的描写和研究。在语料库统计中,我们借助语料统计软件对英语电影译文和中国电影原文进行了详细的数据分析,从数据统计的角度来发现英语电影译文语言上的特性,及其可以改进完善之处。之后,在频值、均值、分级值、倍值分析研究的基础之上,我们进一步进行定性分析,从多个角度研究电影字幕翻译策略及其成因。本论文旨在借助语料库翻译学对影视翻译从一个新的角度做出研究,弥补国内影视翻译研究在这个研究方向的空缺。本研究概述了国内外影视翻译研究和语料库翻译研究的现状,指出了国内外在这两个研究领域有待改进之处,描述了影视翻译中最主要的两种译制模式,即配音翻译与字幕翻译。本研究在主体部分展开了基于语料库的英语电影译文的定量分析研究,通过频值、均值、分级值和倍值等语料分析方法,对英语电影译文语料库和中国电影原文语料库进行数据分析,通过字和词汇的分级值,找出各个级别的特色字和特色词,发现了英语电影译文可以改进的地方。中国电影原文与英语电影译文的参照对比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在用词与句式上都非常值得英语电影翻译的借鉴。通过中国电影原文特色字、特色词、特色句的对照,我们也发现了英语电影译文里翻译得极为精彩的许多例句,可供翻译学习者和研究者参考。本研究在主体部分还展开了基于语料库的我国英语电影翻译的定性研究,借助文体学、修辞学、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对影视翻译中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的翻译策略进行对比研究,又将网络字幕与影院官方字幕进行对比研究,已发掘出其中的差异和背后成因。本研究的主要发现有两点:首先是通过频值、均值、分级值、倍值等语料分析方法,从高频、中频、基础这三个层面对电影文本进行了分段式的定量分析,发现中国电影在词长句长、用字用词用句、句首句尾、成语和四字格词语使用等方面有许多十分鲜明的特点,值得英语电影翻译学习借鉴;其次是在频值、倍值等定量分析的基础之上,我们对英语电影在翻译的层面上进行了定性研究,发现口语小词和感叹词在不同语境下的差异,粗俗语在汉译过程中有隐化倾向,中国电影在成语和四字格词汇使用上有明显的口语化和多样性特色,文化负载词在汉译过程中经常采用归化策略,官方译文相比网络翻译明显更为口语化,这些都非常值得英语电影翻译高度关注。本研究的创新之处有以下四个方面:一、在研究的领域拓展方面,本文把国内外影视翻译研究和语料库翻译研究融合在一起,展开充分的定量定性研究,这在国内目前尚处于空白。二、在研究的视角拓展方面,本文把源语的原创作品在语言风格和特色上去对比翻译文本并指导翻译活动。三、在研究的指标拓展方面,本文采用了频值、均值、分级值、倍值等语料库数值以及分级字表和词表的分段式研究方法来分析电影文本。四、在研究的语料拓展方面,本论文用一个英语电影译文语料库与三个中国电影原文语料库做比较,为准确分析评判英语电影译文的字、词、习语、短句、句首、句尾提供了很好的标杆。

王会亭[9](2017)在《基于具身认知的教师培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发端于新世纪之初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推动我国基础教育转向内涵式发展的同时,也对中小学教师的素质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与挑战。而教师培训是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重要路径,是教师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与教师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共同组成了一套完整的教师教育体系,同时,教师培训也是教师终身学习的内在需要。教师培训的质量不仅关乎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也关乎学生的整全发展,还关乎民族的振兴和社会的进步。当前,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不断向纵深方向推展,提高教师培训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鉴于此,近年来,教师及其培训工作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与重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规划纲要》)已将提高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列入我国基础教育当前改革和发展规划工作的一个重点,明确提出要“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教育部、财政部于2010年开始启动了国家级层面的教师培训工作(简称“国培计划”)。与此同时,省级教师培训、县区级教师培训、校本培训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尽管教师培训备受关注与重视,但其实施效果却并不理想。教师培训即教师学习的过程,其效果深受教师培训相关行为主体的认识论的影响。当前教师培训效果不彰的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其根源则在于对人类认知与学习本质的误解。因此,当前教师培训走出困境的重要出路就在于重新认识人类的认知和学习活动。而被誉为“第二代认知科学”的具身认知对于人类的认知与学习有全新的认识与把握。它认为,认知、思维、记忆、学习、情感和态度等是身体作用于环境的活动塑造出来的。从本质上来说,心智是一种身体经验,身体的物理体验制约了心智活动的性质和特征。心智基于身体、源于身体。具身认知理论科学地揭示了认知与学习发生的条件和内在机理,这正好为本研究的进行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和哲理上的依据。因此,本研究以具身认知为理论视域,以复杂性思维、关系思维为导引,以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质是教师专业实践的改善为基点,以教师培训的核心要素为主线,以“不同的认知范式会对教师培训造成不同的影响为核心观点”,以问题解决为旨归,对教师培训如何走出困境进行了阐释与反思。具体而言,本论文导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研究的背景、理论与实践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界定了研究中出现的核心概念,指出了本研究的创新之处。第一章为了廓清教师培训的逻辑起点,首先阐释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涵义、实质及其发展阶段,接着勾画了何为教师的理想形象,最后分析了教师的应然素质。第二章介绍了离身认知的思想渊源、主要流派、核心观点及主要困厄,使我们对离身认知有一个清晰的认知。第三章选取S大学承办的两个“国培计划”项目为研究个案,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从本体论、价值论、知识论、方法论等四个维度剖析离身认知对教师培训造成的危害。第四章首先阐述了具身认知的实质意涵及具身效应,接着介绍了具身认知产生的哲学和心理学基础,最后分析了具身认知的优势、局限及未来路向,使我们从本体论意义上对具知认知有一个全面、客观的把握,为具身认知理论在教师培训中的合理运用奠定基础。第五章在分析具身认知用于指导教师培训适切性的基础上,指出教师具身培训应遵循悬置与还原、体验、反思等原则,进而从本体论、价值论、知识论与方法论等四个层面阐述了具身认知对于提升教师培训质量的价值,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教师具身培训的理想范型。结语部分主要阐明离身认知与具身认知都有其价值与限度,强调要客观、辩证地对待这两种理论,并指出在运用具身认知理论观照教师培训时,要避免落入“技术至上”的窠臼。

徐莉[10](2017)在《基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可持续变革研究 ——以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试点(2010-2015)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教育2030提出“全面整合的可持续变革方式”的新主张,并强调没有这种变革方式的出现,全球的改革事业都将因此受阻。变革路径的逻辑重构,已成为当今人类社会的重大命题,也是中国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命题。在这个深层意义框架内,理论指导对成功实践变得空前重要。那么,这个新变革方式的核心是什么?其对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意义又是什么?本研究认为,此两个问题都非现存理论所能解决,需要跳出现有框架来探索和审视。然而,这种新理论意识却并没有真正地被感知到,教育改革的现状仍在边角思想的传统框架内徘徊。研究发现,终身教育体系构建需要整体重新设计,而非在既有框架下能改造而成的,硬把两个体系进行拼接的结果,不是把事情搞得更糟,就是毫无意义。而这种路径却仍在被不断地重复着,由此使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步履维艰。基于研究问题,本文以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为指导,以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试点为案例,着眼于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尝试了以新方法和新视角,系统探讨了变革的内在机理及规律,并最终形成了系统的可持续变革理论框架。全文沿着理论—实证—理论的线索展开:首先,构建了以突破性变革为起点的问题前提及新概念框架。针对终身教育与变革理论研究中概念使用的混乱问题,尝试将概念对象从单个变为图式块进行研究,为本文新理论体系提供了概念框架,并有效解决了相关概念混乱的现实难题;其次,着力对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及其变革系统机制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为案例研究及理论构建提供了逻辑框架和分析工具;进而,为确保研究的可靠性,采用罗伯特·K·殷创立的案例实证研究法,对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试点案例进行了系统严谨的研究。研究经过历时两年多的田野调查,收集了七种来源数据,包括遍及全国的50余人(共计300多小时)的关键人物访谈和4个学习型城市1600份调查问卷及其他类重要资料。获得了理论构建的重要数据资料。并取得可作为研究工具共享使用的附带性成果:一份案例实证研究设计,一个终身教育改革试点研究数据库;最后,在理论研究与案例抽象基础上形成可持续变革理论体系。并据此设计了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新路径方案(见图7-8),以及中国教育改革的对策建议和改革生态诊断案例。本研究的结论,关于可持续变革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理论框架:由“外边界框架”“思想体系”“可持续适应性内构件”三部分构成。外边界框架(见图7-2),根据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原理得出。框架界定了完整的理论视界,主要部分包括:变革目标体系、变革实施体系和人的要素三个方面,以及整体变革生态的形成和可持续性能的生成。该框架将有助于确保变革理论研究及实践操作的完整无残损性;思想体系(见表7-1),来源于对案例实证研究结论的抽象。体系构成于五个关键要件,即分别从时代、社会、事物自身、以及事物的质变标志、质变的深、广度五个视角上抽取观察事物发展阶段的关键信号。这些信号可帮助人们准确判断变革对象的发展阶段,以便决定选择适宜的变革策略。此5个关键信号构成系统,被视为使变革具有可持续性的关键系统,可为科学构建变革中的关键和首要的目标问题,减少变革失误提供科学支持。可持续适应性内构件(见图2-4,图2-5),是由“适时、适度、连续”三个核心要素构成的可持续变革系统内模型,其作用是,从根本上说明可持续变革机制的来源,揭示出实现变革有效而可持续的内在机理。此模型源自于对复杂适应系统变革机制的探索,是可持续变革理论最深层的本质内核。其核心思想是,变革策略和变革干预强度的选择,要与变革对象在发展不同阶段上的特点相适应。是“整合的”“包容的”“可永续的”变革系统理想状态模型。第二,形成了 3个配套的理论操作工具:(1)可持续变革等级量表(表7-4)。本量表可在三个方面为选择变革路径提供支持:一是根据“方向、张力、节奏、内涵、广度”几个关键要素间关系的规律,识别事物发展阶段;二是根据事物发展的阶段,选择适宜的变革策略;三是根据变革策略确定改革内容,并由此确定变革在制度体系、组织结构、文化价值等几个方面实现变革的任务目标;(2)变革策略整合模型(图7-4)。整合已有变革理论中孤立使用的不同变革模型而形成的变革类型选择参照表;(3)可持续变革三层任务操作框架(图7-5)。可持续变革实施过程路线图,是一份有助于改善变革质量的操作性工具。该工具可为克服变革实施的随意性提供设计规范和原则。本研究提出的可持续变革理论的中心思想是,生态、适应及可持续性,即有节律有张力并且节律张力合理的连续可持续性的变革过程。研究的主要突破:一是使变革系统自身成为了与时代相适应的可持续适应性系统;二是为推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开辟了新道路;三是在现有维持型变革基础上,使变革类型得到了扩展和完整。事物的发展总是按照两个相对的方向运行而不断循环往复的,传统变革理论关注的是保持事物已确定状态下的稳定问题,本研究关注了另一个方向上的问题,即发展与突破的问题,亦即如何推动某种新质事物产生的问题。

二、“乱”给我的启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乱”给我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困惑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1.1 小学教师肩负着时代的重任
        1.1.2 小学教师职业困惑的状况亟待关注
        1.1.3 个人兴趣指向
    1.2 研究意义与研究目的
        1.2.1 研究意义
        1.2.1.1 理论意义
        1.2.1.2 实践意义
        1.2.2 研究目的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教师职业困惑的相关研究综述
        1.3.2 国内教师职业困惑的相关研究综述
        1.3.3 已有研究的局限性及本研究的不同之处
    1.4 核心概念界定
        1.4.1 小学教师
        1.4.2 教师职业困惑
        1.4.3 叙事研究
第2章 研究设计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思路
    2.3 研究方法的选择
    2.4 获取资料的方式
        2.4.1 访谈法
        2.4.2 观察法
        2.4.3 实物收集法
        2.4.4 文献分析法
    2.5 研究的伦理、效度和推广度
        2.5.1 研究的伦理
        2.5.2 研究的效度
        2.5.3 研究的推广度
第3章 L老师职业困惑的系列故事
    3.1 素描:关于L老师与N小学
    3.2 起点:初任的我困惑重重
        3.2.1 第一年,困惑接踵而至
        3.2.1.1 教学成了第一道难关
        3.2.1.2 如何找寻教师尊严?
        3.2.1.3 师生关系的“远”与“近”
        3.2.1.4 怎样面对不听话的你?
        3.2.1.5 家长这道坎儿,能否迈过去?
        3.2.2 第三年,那些深刻记忆
        3.2.2.1 如何上好公开课?
        3.2.2.2 怎样提升教科研能力?
        3.2.2.3 教师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
        3.2.2.4 怎样打造优质高效课堂?
        3.2.2.5 遭遇学校不公平,怎么办?
    3.3 行走:成长的我面对迷茫
        3.3.1 第六年,问题是生长的希望
        3.3.1.1 谁来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
        3.3.1.2 如何处理好同事关系?
        3.3.1.3 关于学校文化的迷思
        3.3.2 第十年,追寻困惑的轨迹
        3.3.2.1 怎样跟上网络时代的发展?
        3.3.2.2 小学教师如何摆脱“小学教师”?
        3.3.2.3 变味的班级群,怎样回到正轨?
        3.3.2.4 小学教师就要被人瞧不起吗?
    3.4 沉淀:现在的我依旧困惑
        3.4.1 这几年,又生新的困惑
        3.4.1.1 发现学生早恋,怎么办?
        3.4.1.2 家长的焦虑,有解吗?
        3.4.1.3 如何转化班级后进生?
        3.4.2 如今,在困惑中不断起航
        3.4.2.1 教材更换带来的挑战
        3.4.2.2 一天能有四十八小时吗?
        3.4.2.3 作业需要改革吗?
第4章 L老师职业困惑故事的分析
    4.1 对L老师职业困惑内容的分析
        4.1.1 与自身有关的职业困惑
        4.1.2 与学生有关的职业困惑
        4.1.3 与家长有关的职业困惑
        4.1.4 与学校有关的职业困惑
    4.2 对L老师职业困惑解决方式的分析
第5章 L老师产生职业困惑的影响因素
    5.1 内部影响因素
        5.1.1 专业理论知识薄弱
        5.1.2 自我认知存在局限
        5.1.3 教学实践经验不足
        5.1.4 心理承受能力较低
        5.1.5 专业发展水平不高
    5.2 外部影响因素
        5.2.1 社会环境
        5.2.2 学校因素
        5.2.3 家庭因素
第6章 叙事背后的思考:教师如何走出职业困惑
    6.1 对教师自身力量的思考
        6.1.1 自我努力的方向
        6.1.1.1 内心的主动觉醒——拥有内驱力
        6.1.1.2 成长的有力抓手——成为反思者
        6.1.1.3 知识的有效储备——完善学习力
        6.1.1.4 发展的快乐源泉——学做行动者
        6.1.1.5 交流的美好艺术——提高沟通力
        6.1.1.6 教育的不断创新——生成研究力
        6.1.2 自我修炼中成长
        6.1.2.1 心理上走出职业困惑
        6.1.2.2 实践中走出职业困惑
    6.2 对外部重要力量的思考
        6.2.1 给予充分帮助——重要他人发挥积极作用
        6.2.2 创造无限可能——关键事件促我不断前进
        6.2.3 传递更多光亮——对我影响深远的重点读物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与合作教师的访谈提纲
    附录2:与合作教师所任教班级学生的访谈提纲
    附录3:与合作教师所任教班级家长的访谈提纲
    附录4:学生的自由作文
    附录5:给同学们的感谢信
    附录6:我的田野日记选
    附录7:图片汇集
    附录8:致L老师的信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2)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概念界定
        (一)幼儿哲学教学
        (二)民间传统游戏
    四、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谷鲁斯内摹仿理论的主要观点
        (二)谷鲁斯内摹仿理论在本研究中的运用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参与观察法
        (三)问卷法
        (四)访谈法
        (五)教育评价法
    六、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一)国外幼儿哲学教学文献研究
        (二)国外有关游戏理论的文献研究
    二、国内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一)国内幼儿哲学教学的文献研究
        (二)有关幼儿游戏的文献研究
        (三)有关幼儿园游戏教学策略的文献研究
第二章 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理论建构
    一、幼儿哲学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一)哲学进步呼唤幼儿哲学家的出场
        (二)幼儿哲学思维语言的发展水平分析
        (三)幼儿哲学何以存在的现象解读
        (四)幼儿哲学得以存在的学理解读
        (五)幼儿思维“神经窗户”打开的脑科学分析
    二、民间传统游戏的哲学教学价值分析
        (一)幼儿作为游戏的存在
        (二)游戏体验的思维触发机制
        (三)民间传统游戏的教育优势
        (四)游戏作为哲学探究的价值
        (五)几个民间传统游戏的哲学意涵
    三、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目标
        (一)思考能力目标
        (二)感知能力目标
        (三)社会交往能力目标
        (四)情感态度健康发展目标
        (五)对话能力目标
        (六)人格塑造目标
    四、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范式
        (一)文化建构场
        (二)思维游戏圈
        (三)复式驱动对话教学法
第三章 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应然、实然与尝试
    一、幼儿哲学教学的应然诉求
        (一)新时代幼儿的成长需求
        (二)学前教育发展的需求
        (三)哲学教学变革的需求
    二、幼儿哲学教学的实然状态
        (一)学术研究与教学实践同步发展
        (二)幼儿哲学教学内容以故事性文本为主
        (三)基本形成稳定的教学范式
    三、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尝试
        (一)基于“老鹰捉小鸡”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
        (二)基于“网鱼”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
        (三)基于“欻嘎拉哈”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
        (四)基于“绕口令”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
第四章 幼儿哲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研究条件两极分化
        (一)学术研究一线教学条件不足
        (二)教学实践一线学术研究粗浅
    二、教学范式相对教条
        (一)忽视非有声语言对话
        (二)规则不当易引发消极等待
    三、哲学经验准备匮乏
        (一)模仿原型脱离现实
        (二)哲学天性保护意识淡薄
        (三)教师面前表现拘束
    四、探究过程忽视幼儿年龄特点
        (一)问答单向性、一次性与自问自答
        (二)高控阻止幼儿“七嘴八舌”
        (三)“内摹仿”过程缺失
        (四)“假问题”时有发生
        (五)角色期待革新思考不够
    五、过于强调没有问题答案
        (一)忽视幼儿习惯养成关键期
        (二)忽视探究内容领域特点
第五章 幼儿哲学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尚未形成幼儿哲学联动机制
        (一)学术机构与教育机构缺乏合作
        (二)学术人员与一线教师默契欠佳
    二、对社会环境认知和利用失衡
        (一)幼儿生活经验媒体化
        (二)自由与安全责任矛盾
    三、知识传授与习得目标观念深重
        (一)习惯喧宾夺主的知识性学习
        (二)重视学习结果而忽视思考过程
    四、存在原生家庭教育不当影响
        (一)“补偿”教育问题突显
        (二)家庭问题导致童心封闭
    五、新教育思想理解偏差
        (一)忽视内摹仿价值与实现过程
        (二)鼓励教育有失分寸
第六章 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策略
    一、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决策策略
        (一)学前教育行政机构确立方针导向
        (二)学术研究与一线教学联接合作
        (三)学前教育设定幼儿哲学教学目标
        (四)幼儿哲学教学内容的决策
    二、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设计策略
        (一)创设安全对话环境,量身定设组织教学
        (二)提供积极模仿范型,设定过程与结果目标
        (三)了解幼儿生活经验,从幼儿模仿天性出发
        (四)传统游戏常态化,在反复模仿中加深体悟
    三、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互动策略
        (一)摒弃成人视角目标,成就幼儿学习改变
        (二)积极改善提问,利用两个时间
        (三)避免旧习干扰视听,培养幼儿视听技巧
        (四)正确处理跟随性表达,将幼儿模仿价值最大化
        (五)把握规训与自由中控线,培养幼儿自我教育
        (六)幼儿模仿的另一种表达,无声语也要哲学解读
    四、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成效评价策略
        (一)幼儿哲学教学过程评价
        (二)幼儿哲学教学结果评价
        (三)教学成效评估总结
    五、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反思策略
        (一)基于教师教学态度的反思
        (二)基于教师教学组织的反思
        (三)基于教学反思的教育反思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访谈式问卷
    附录2 访谈提纲
    附录3 评估项目
    附录4 研究开展过程性材料(选摘)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来昆泰国留学生中国形象认知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项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国家形象”认知研究现状与展望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来昆泰国留学生中国形象认知变化
    第一节 资料收集与整理
        一、案例收集对象基本情况
        二、案例收集和整理过程
        三、访谈设计和调查
    第二节 来昆泰国留学生中国形象描述用语分析
    第三节 来昆泰国留学生中国形象认知变化分析
        一、国民形象认知变化
        二、经济形象认知变化
        三、社会生活形象认知变化
        四、政府形象认知变化
        五、文化形象认知变化
        六、整体形象认知变化
第二章 来昆泰国留学生中国形象认知变化影响因素
    第一节 扎根理论编码的生成
        一、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介绍
        二、本文编码过程
        (一)开放性编码
        (二)主轴编码
        (三)选择性编码
    第二节 基于编码的国家形象认知变化影响因素分析
        一、主体的认知因素差异决定了泰国留学生认知变化程度
        二、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促进中国正面形象传播
        三、中泰合作给泰国带来更多发展机遇
第三章 研究结论及启示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来昆泰国留学生对中国形象认知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二、来昆泰国留学生中国形象认知变化受诸多因素影响
    第二节 启示
        一、汉语传播与中国形象认知的重要关系
        二、发挥留学生作为媒介的传播作用
        三、重视留学生接触的每一个角色的输出
        四、构建的国家形象要符合大众文化价值观
        五、传播的中华文化内容要注重文化内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泰国留学生中国形象认知变化情况归纳
附录二 认知变化影响因素编码要素提取
附录三 理论饱和度检验编码要素提取
附录四 来昆泰国留学生中国形象认知研究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4)新疆维吾尔族跨国布料商人生意困境研究 ——以阿图什市大肖鲁克村布料商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介绍
    四、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五、研究的不足
第一章 田野概况
    第一节 南疆商都
        一、历史沿革
        二、自然气候
        三、人口与民族构成
        四、阿图什市维吾尔族生计概况
        五、经济、教育、宗教、语言文字
    第二节 田野点介绍
        一、无花果之乡
        二、具体田野点
        三、具体田野经历
第二章 大肖鲁克村跨国布料商贸历史与现状
    第一节 大肖鲁克村跨国布料商贸历史
        一、穆萨巴依家族及其跨国商贸史
        二、阿图什市维吾尔族跨国商贸史
        三、大肖鲁克村跨国布料商贸史
    第二节 大肖鲁克村跨国布料商贸现状
        一、数量及分布
        二、现状
第三章 大肖鲁克村跨国布料商贸群体产生的动因
    第一节 自然生态环境及其变化
        一、阿图什市自然生态环境现况
        二、自然生态环境与传统生计类型
    第二节 社会环境的变迁
        一、市场经济
        二、现代化
    第三节 其他原因
        一、个人价值的追求
        二、他者的影响
    第四节 个案调查
第四章 跨国经商:过程和困境
    第一节 跨国生计过程
        一、分工
        二、学徒
        三、“Dukan”(店面)
        四、进货
        五、接货
        六、销货
        七、回归
    第二节 布料生意困境
        一、“Payda”(利润)
        二、市场
        三、商人与家庭
第五章 大肖鲁克村跨国布料商人生意困境致因分析
    第一节 跨国商人
        一、商人的竞争力
        二、历史与未来
        三、父权
        四、债务贸易
        五、胡大与商人
        六、经验与教条
        七、生意与生计
    第二节 环境因素
        一、全球经贸
        二、吉尔吉斯斯坦
        三、俄罗斯经济
        四、商业竞争
        五、巴扎的所有者
        六、客户的变化
        七、进货之恼
    第三节 制度因素
        一、吉尔吉斯斯坦经济政策
        二、签证
        三、劳动卡
        四、结汇之困
        五、交易货币
    第四节 个案调查
第六章 改善大肖鲁克村跨国布料商人生意的路径
    第一节 国家与跨国布料商贸
        一、关税问题
        二、安全问题
        三、结汇问题
    第二节 当地政府部门的努力
        一、对跨国布料商贸群体的认识
        二、对跨国布料商贸群体的服务
        三、阿图什市政府的努力
    第三节 生计资本的积累
        一、语言与技术
        二、交流与交往
        三、青春与机遇
        四、财务习惯
        五、尝试转行
        六、学会“tetqiqat”(调研)
        七、回归家庭
结论与思考
    一、维吾尔族跨国布料商人生意困境研究的结论
    二、维吾尔族跨国布料商人生意困境研究的思考
附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关系博弈及协调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乡村旅游市场扩大及地位稳步提升
        1.1.2 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重要领域
        1.1.3 乡村旅游利益相关者利益亟需协调
    1.2 研究问题
        1.2.1 问题的提出
        1.2.2 案例地选取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案
        1.4.1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1.5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述评
    2.1 理论基础
        2.1.1 利益相关者理论
        2.1.2 演化博弈理论
        2.1.3 行动者网络理论
        2.1.4 社会交换理论
        2.1.5 公平理论
    2.2 研究述评
        2.2.1 乡村旅游研究述评
        2.2.2 旅游利益相关者研究述评
        2.2.3 旅游利益相关者利益协调机制研究述评
        2.2.4 演化博弈理论在旅游领域应用研究述评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利益分析
    3.1 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的界定
        3.1.1 行政管理方
        3.1.2 服务供给方
        3.1.3 旅游消费方
    3.2 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的角色分析与利益诉求
        3.2.1 行政管理方角色分析与利益诉求
        3.2.2 服务供给方角色分析与利益诉求
        3.2.3 旅游消费方角色分析与利益诉求
    3.3 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利益冲突
        3.3.1 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内部的利益冲突
        3.3.2 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关系演化博弈分析
    4.1 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关系动态演化博弈模型构建
        4.1.1 基本假设及相关参数
        4.1.2 损益变量设定与模型构建
        4.1.3 支付函数分析
    4.2 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关系动态演化博弈模型分析
        4.2.1 期望收益及平均收益分析
        4.2.2 基于复制动态方程的演化稳定策略分析
        4.2.3 均衡点分析
    4.3 数值模拟
        4.3.1 突出行政管理方介入策略的演化稳定分析
        4.3.2 突出服务供给方诚信策略的演化稳定分析
        4.3.3 突出旅游消费方支持策略的演化稳定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利益协调机制构建
    5.1 利益协调机制均衡状态影响因素分析
        5.1.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5.1.2 研究设计
        5.1.3 实证检验
        5.1.4 模型检验及其结果
    5.2 利益协调机制构建原则
        5.2.1 效率与公平兼顾原则
        5.2.2 责权利明晰原则
        5.2.3 竞争合作适度原则
    5.3 利益协调机制构建机理
        5.3.1 利益协调机制解决负外部性
        5.3.2 利益协调机制促进供需平衡
        5.3.3 利益协调机制激发内生动力
        5.3.4 利益协调机制实现协同发展
    5.4 利益协调机制构建内容
        5.4.1 利益表达协调机制:及时高效的沟通机制
        5.4.2 利益获取协调机制:优势互补的参与机制
        5.4.3 利益共享协调机制:责权对等的分配机制
        5.4.4 利益确认协调机制:合理完善的保障机制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利益协调机制实证分析
    6.1 袁家村概况
    6.2 袁家村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分析
        6.2.1 行政管理方
        6.2.2 服务供给方
        6.2.3 旅游消费方
    6.3 袁家村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利益冲突
        6.3.1 行政管理方与服务供给方利益冲突
        6.3.2 行政管理方与旅游消费方利益冲突
        6.3.3 服务供给方与旅游消费方利益冲突
    6.4 袁家村核心利益相关者演化博弈分析
        6.4.1 模型构建
        6.4.2 模型分析
    6.5 袁家村核心利益相关者利益均衡机制构建
        6.5.1 利益协调机制
        6.5.2 利益均衡策略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局限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袁家村各级政府管理机构深度访谈记录
附录二 :袁家村旅游经营者利益诉求深度访谈记录
附录三 :袁家村居民利益诉求深度访谈记录
附录四 :袁家村旅游者旅游体验质量调查问卷
附录五 :袁家村居民、经营者旅游影响感知调查问卷
致谢

(6)向水而生 ——1950年代以来皖北农村的水利与秩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过眼滔滔云共雾
    一、 胜利渠坍塌了
    二、 向水而生:不断扩大的水利内涵
        (一)水利对社会的多重影响
        (二)水利建设的逻辑
    三、 田野情况和资料使用情况
    四、 论文框架
    五、 田野点概况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前的水利和乡村
    一、 圩子边的“护城河”
    二、 逐水而居的流人
    三、 码头、街道和市场
    四、 大蛇传说
    五、 喝什么水得什么病
第三章 逐步扩大的水利共同体
    一、 土改后对水利的需求
    二、 水利建设中摸索和徘徊
    三、 第一次上河堤
第四章 水利兴修后的乡镇建设
    一、 频繁的区划调整
    二、 家属区的风水案
    三、 费税之累:小癞头的打工之路
    四、 土地案的悖论
    五、 断断续续的蚕桑计划
第五章 跨区域的水利调配和管理
    一、 水利管理体系的完善
    二、 水利技术的快速更新
    三、 两起水利案的启发
        1、人大主席被打了
        2、和长丰县的矛盾
        3、应接不暇的智慧
    四、 后集体时代的水利管理
        1、政府的自利性产生和发展
        2、民间法的国家性及未来走向
        3、平均主义原则下的效果分析
第六章 新产业、新文化与新生活
    一、淮河岸边的采沙人
    二、 土地造成的裂痕
    三、 水文化的新发展
    四、 新生活与新遭遇
第七章 水利治理走向新时代
    一、一岗多责的河长制
    二、 回首往事有话说
    三、 共同体中想象与秩序
第八章 总结和思考
    一、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水利兴修具有新特点
    二、 从共同体互动寻求文化变迁意义
    三、迈向更大公共范围的可能和尝试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7)他人的篝火(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我们那个地方
    1
    2
    3
    4
    5
    6
    7
    8
    9
第二章陌生的路和自己的影子
    1
    2
    3
    4
    5
    6
    7
    8
第三章成长的学费
    1
    2
    3
    4
第四章时间是天下的朋友
    1
    2
    3
    4
    5
    6
    7

(8)基于中英电影语料库比较的英语电影翻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问题
    1.5 论文的主体与框架
第二章 研究综述
    2.1 影视翻译研究
        2.1.1 国内影视翻译研究
        2.1.2 国外影视翻译研究
    2.2 语料库翻译学研究
        2.2.1 翻译语言特征研究
        2.2.2 翻译规范研究
    2.3 配音与字幕翻译的特点
        2.3.1 配音翻译
        2.3.2 字幕翻译
第三章 英语电影译文语料库定量分析
    3.1 语料分析方法概述
    3.2 英语电影译文用字特色
        3.2.1 高频特色字
        3.2.2 中频特色字
        3.2.3 基础特色字
        3.2.4 中国电影特色字的参照
    3.3 英语电影译文用词特色
        3.3.1 高频特色词
        3.3.2 中频特色词
        3.3.3 基础特色词
        3.3.4 中国电影特色词的参照
    3.4 英语电影译文句子特色
        3.4.1 一字特色句
        3.4.2 二字特色句
        3.4.3 三字特色句
        3.4.4 句子首尾特色
        3.4.5 中国电影特色句的参照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英语电影翻译语料库定性研究
    4.1 基于语言层面的研究
        4.1.1 口语小词的比较与处理
        4.1.2 感叹词的比较与处理
        4.1.3 粗俗语诅咒语的比较与处理
    4.2 基于文化层面的研究
        4.2.1 尊称敬辞的比较与使用
        4.2.2 比喻词语的比较与处理
        4.2.3 习语的比较与处理
    4.3 基于官方译本的研究
        4.3.1 多译本语言的比较与处理
        4.3.2 多译本文化因子的比较与处理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创新之处
    5.3 局限性与不足之处
后记
参考文献
参考工具书
附录一:影视剧字频表
附录二:影视剧词频表
附录三:影视剧句频表
附录四:中国影视剧独特成语表
附录六:中国影视剧独特四字格词表
附录七:中国影视剧特色四字格词表

(9)基于具身认知的教师培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核心概念界定
    四、研究目标与问题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六、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教师培训的始基:对教师专业发展、理想形象及素质的理解
    第一节 教师专业发展的涵义、实质及其阶段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涵义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质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第二节 教师的理想形象--反思性实践者
        一、教师形象概述
        二、教师的理想形象:从教学技术员到反思性实践者的转向
    第三节 教师的素质
        一、教师素质的内涵
        二、教师素质的结构
第二章 渊源、流派与困厄:对离身认知的审视
    第一节 离身认知的思想渊源
        一、身心二元论
        二、功能主义
        三、思想语言假说
        四、图灵测试
    第二节 离身认知的主要流派与困厄
        一、符号计算主义
        二、联结主义
        三、离身认知的困厄
第三章 教师离身培训的缺陷:来自现场的调查
    第一节 教师培训个案介绍
        一、S大学的基本情况
        二、S大学教育学院、教师培训学院的基本情况
        三、本研究中的教师培训项目简介
    第二节 教师离身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本体论:身心分离
        二、价值论:为什么培训
        三、知识论:培训什么——学科本位
        四、方法论:怎样培训
第四章 认识“第二代认知科学”:对具身认知的探讨
    第一节 具身认知的内涵与效应
        一、具身认知的内涵
        二、具身效应
    第二节 具身认知产生的基础
        一、哲学基础
        二、心理学基础
    第三节 具身认知的优势、局限与未来进路
        一、具身认知的优势
        二、具身认知的局限
        三、具身认知的未来进路
第五章 超越与贡献:具身认知在教师培训中的运用
    第一节 具身认知用于指导教师培训的适切性
        一、把“人”当作“人”
        二、缄默知识习得的主要途径
        三、契合教师教育的实践取向
    第二节 教师具身培训的主要原则
        一、悬置与还原
        二、体验
        三、反思
    第三节 具身认知在教师培训中的价值体现
        一、本体论:身心一体
        二、价值论:为什么培训
        三、知识论:培训什么——问题中心
        四、方法论:怎样培训
    第四节 教师具身培训的范例——合作教学
        一、合作教学的涵义与缘起
        二、合作教学的典型模式
        三、合作教学高度契合教师具身培训的理念与要求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后记

(10)基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可持续变革研究 ——以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试点(2010-2015)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一) 选题经过:对识别一个真问题的警醒和追求
        (二) 选题反思:是否为一个真问题及研究的可行性
    二、研究问题及研究目标
        (一) 研究问题及研究目标的总体思考
        (二) 研究问题和研究目标的具体呈现
    三、研究意义及研究创新
        (一) 研究意义
        (二) 研究创新
    四、研究综述
        (一) 有关终身教育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二) 有关变革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 研究综述小结
    五、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思路
第一章 可持续变革研究面临的基本问题
    一、可持续变革研究的问题阐释
        (一) “变革我们的世界”和“如何变革我们的世界”
        (二) 变革规律及“可持续变革”的思考框架
    二、可持续变革研究面临的基本问题
        (一) 研究的起点和目标方向问题
        (二) 研究的基本概念问题
    三、本研究基本问题的尝试性解释框架
        (一) 关于起点和方向问题的解释框架
        (二) 关于基本概念问题的解释框架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可持续变革研究框架建构
    一、探索人类社会复杂系统奥秘的工具:CAS
        (一)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CAS)阐释
        (二)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CAS)的适切性
    二、基于复杂适应系统(CAS)的变革机制初探
        (一) 变革机制的宏观视域:人类社会复杂适应系统分析
        (二) 变革机制的中观探察:变革真相与理想道路寻求
        (三) 变革机制的深层探源:理想变革的适应性内模型及其含义
    三、复杂适应系统(CAS)变革机制下研究框架建构
        (一) 本文案例: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界定
        (二) 研究空间:逻辑与实证之间的往返穿梭
        (三) 研究框架:多视角分析框架的组合尝试
第三章 以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试点为案例的研究设计
    一、案例意义:独具解剖和研究价值的典型实例
        (一) 大力推进的时代价值
        (二) 走出困境的研究价值
    二、案例的研究目标及分析单位
        (一) 研究目标
        (二) 拟解决的问题及分析单位
    三、案例的观察框架
        (一) 确保足够视域度的双维度观察思路
        (二) 变革的行动维度:启动—实施—成果
        (三) 变革的目标维度:理想目标—政策目标—实践目标
        (四) 双维度组合的案例观察框架构成
    四、案例的数据收集与数据分析
        (一) 数据收集:全面完整可靠多来源
        (二) 数据分析:数据因子—数据单元—数据链—数据库
        (三) 数据库建构
    五、信效度及伦理问题
        (一) 信效度
        (二) 伦理遵循
第四章 社会惯常视角的案例研究结果呈现
    一、试点启动:目标和规模
        (一) 理想目标——国家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再推进
        (二) 政策目标——新世纪中国迈向终身教育的规划纲要及实施
        (三) 实践目标学校教育?高等教育?终身教育?
        (四) 一场空前规模的教育改革
    二、试点实施:项目背景及行动策略
        (一) 学习型城市建设项目
        (二) 开放大学建设项目
    三、试点结果:成效及制度化情况
        (一) 学习型城市建设——向世界亮出一张靓丽的名片
        (二) 开放大学建设——新历史起点上升起的一颗新星
        (三) 不能不提的部分特别的改革者队伍
        (四) 制度化成果——标志性文件及机构变化
第五章 局内人视角的案例评估与反思
    一、经验启示:愈是基础性改变,愈能解决整体性问题
        (一) 试点案例改革成功推进的主要经验
        (二) 打散重组战略转型带来的革命性变化
        (三) 试点案例战略转型经验的重要启示
    二、教训反观:愈是局部上的困境,愈在折射着全局性后果
        (一) 试点过程遇到的问题及困境
        (二) 问题困境所致的阻滞性变革难题
        (三) 试点案例问题及困境的深刻警示
    三、试点结果的评估与反思:终身教育问题并没有得到真正解决
        (一) 挤在方格子里的变革图景
        (二) 试点结果并非为全局性问题的答案
        (三) 冷静审视局部性改革成效
第六章 研究者视角案例改革路径的探察与审思
    一、研究者视角试点案例改革模式的探寻
        (一) 试点运行的改革系统环境
        (二) 试点运行的改革内生空间
        (三) 试点改革模式的形成及影响过程评估
    二、试点改革路径的审视与反思:与解决终身教育问题南辕北辙
        (一) 并非为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的适切路线
        (二) 单一维持型模式的方向错误与不可持续性
    三、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试点案例的理论启迪
        (一) 对一项好的改革之关键要素的理论启示
        (二) 案例研究结果与理论假设的模型匹配
第七章 可持续变革理论构建及终身教育建设改革路径重构
    一、可持续变革理论的系统构建
        (一) 名称来历及本研究的新定义
        (二) 理论构建的前提及关键所在
        (三) 可持续变革理论体系的整体构成
        (四) 可持续变革的理论属性及优越性
    二、范型:可持续变革理论下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路径重构
        (一) 五要件内涵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目标的识别与建构
        (二) 可持续变革等级量表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路径选择
        (三) 三层任务操作框架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的方案设计
结论
    一、研究回望
    二、研究结果及主要贡献
        (一) 变革理论的系统探索
        (二) 方法论的新尝试
    三、研究局限及研究展望
        (一) 研究局限
        (二) 研究展望
    四、中国教育改革及试点案例的对策与建议
        (一) 对教育改革进行系统诊断和修复
        (二) 终身教育体系构建重新审视再出发
    附: 可持续变革视域下的中国教育改革生态诊断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试点研究访谈提纲
附录2: 关键人物访谈信息一览表(局内人与局外人)
附录3: 中国学习型城市建设进展情况调查问卷(一)
附录4: 中国学习型城市建设进展情况调查问卷(二)
附录5: 关键文件一览
附录6: 读博期间主要科研成果及获奖
致谢

四、“乱”给我的启示(论文参考文献)

  • [1]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困惑的叙事研究[D]. 余云露.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0)
  • [2]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研究[D]. 卢红博.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9(02)
  • [3]来昆泰国留学生中国形象认知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项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D]. 何滩.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新疆维吾尔族跨国布料商人生意困境研究 ——以阿图什市大肖鲁克村布料商人为例[D]. 杨亚雄. 兰州大学, 2017(03)
  • [5]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关系博弈及协调机制研究[D]. 赵静. 西北大学, 2019(04)
  • [6]向水而生 ——1950年代以来皖北农村的水利与秩序[D]. 余浩然. 上海大学, 2019(02)
  • [7]他人的篝火[J]. 阿拉提·阿斯木. 民族文学, 2020(07)
  • [8]基于中英电影语料库比较的英语电影翻译研究[D]. 冯聪.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8)
  • [9]基于具身认知的教师培训研究[D]. 王会亭. 苏州大学, 2017(04)
  • [10]基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可持续变革研究 ——以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试点(2010-2015)为例[D]. 徐莉. 华中师范大学, 2017(12)

标签:;  ;  ;  ;  ;  

“混沌”给我的启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