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丝不苟,坚持合理采伐

一丝不苟,坚持合理采伐

一、一丝不苟,坚持合理采伐(论文文献综述)

邢美华[1](2009)在《林权制度改革视角下的林业资源利用:方式·目标·政策设计》文中提出长期以来,我国林业被定位于以提供木材为主导的产业部门,源源不断的提供工业原料使得我国森林资源锐减,生态环境恶化。依赖于森林资源发展的林区面临着严重的“三林”问题。“三林”问题集中表现为林业生产力低下,而林业产出率不高的症结主要在于林业发展的制度设计滞后,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林业建设的需求。2003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福建、江西、辽宁和浙江四省率先进行了“以明晰产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探索,2006年底在全国全面推开。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即将在全国全面推开之际,以黑龙江伊春国有林区为试点的林权制度改革也同时开展,打破了50多年来国有林区国有国营的经营管理体制。在新一轮林权制度改革在各地轰轰烈烈开展之际,本文从林业资源利用现状入手,基于资源利用视角分析此次林改的绩效,并从林业产业和林业生态两方面深入评价其改革效果,构建林区林业产业和生态目标,及其促进目标顺利实现的保障体系。本文借助大量的统计数据和丰富的调查资料,分析了我国林业资源利用现状及不合理利用的制度因素,运用一定的统计和数理分析方法从林业资源利用本身及其林业产业发展、森林生态保护三方面对林权制度改革的绩效进行评价,并构建了林区林业“两大体系”目标与目标实现的保障体系。运用翔实的实地调查资料,对国有林区的伊春和集体林区的福建、江西、湖北的林权制度改革对其林业资源利用的影响进行了探究,并运用偏离一份额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数理分析方法,以福建省为例,对其林改前后林业产业竞争力及结构效益、林业产业结构优化水平以及森林生态效益水平进行对比分析,以探究林改对区域林业产业发展和森林生态保护的影响。在我国提出的林业“两大体系”建设目标背景下,构建林区林业产业和林业生态建设目标,并就如何实现目标进行阐述,以探究林改对林区产业及生态的影响与林区目标的差距。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林业资源利用存在着诸如利用效率低、加工工艺落后、利用数量不足等问题,产权制度不明晰是制约我国林业资源利用不合理的关键因素,新一轮以“以明晰产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为主要内容的林权制度改革对我国林区资源利用产生了积极影响,促使林区林业资源利用有了明显好转,林区产业都有了进一步发展,森林生态效益也有了明显提高。但由于林改配套制度的不完善,林业资源利用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林业产业还有待进一步发展,林业生态保护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要顺利实现我国林区比较发达林业产业体系和比较完备林业生态体系构建的目标,需要从制度和政策两方面予以保障。通过以上章节内容的分析,可以归纳出本文可能的创新点:(1)研究视角具有一定的新颖性。本文从我国林业资源利用现状出发,将研究视角定位于林权制度改革对林区林业资源利用的影响上,并由表及里,从对林业资源利用本身影响的分析深入到对林业产业发展和森林生态保护两方面影响的分析,并就如何顺利实现林区林业“两大体系”目标进行较为系统的阐述,从而使本文的研究视角具有新意。(2)构建了一个基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林业产业结构优化评价指标体系。考虑到林业具有优先提供生态效益的属性,本文在一般产业结构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林业产业结构高度化、合理化指标并进行了内涵界定,同时将生态化目标引入林业产业结构的评价之中,创造性的构建了一个以产业结构高度化、合理化、生态化为内容、以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林业产业结构优化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该指标体系对福建省林业产业结构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3)在研究结论上,揭示了当前林权制度改革尚难以实现林业资源高效利用深层原因以及由此所带来的影响林区林业产业结构优化和生态效益最大化目标实现的内在机理;提出了林区发展的林业产业与林业生态的两大目标体系,并据此构建了两大目标体系的基本框架,设计出有利于推进“两大体系”目标实现的一系列保障措施。这对完善林权改革政策、指导林区林改实践和不断提高林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胡文亮[2](2012)在《梁希与中国近现代林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梁希(1883-1958),浙江省吴兴县人。中国近现代著名林业教育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以梁希和中国近现代林业发展为题进行研究,不仅可以很好地认识中国近现代林业科技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发展的历史轨迹,对了解我国现代林业政策的变迁和未来的发展也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梁希一生经历丰富,从普通技师,到大学教授,再到共和国林业部长。家学渊源、社会环境、留学经历、历史责任,对梁希的生命历程和思想观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他此后终生致力于林业科学研究与林业事业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和思想基础,促进中国林业发展成为他终生的目标和追求。梁希先后执教三所大学,从事林业教育工作三十年,编写教材《林产制造化学》和《木材学》。为我国培养了大批教育家、林学家、植物学家、林化专家、造林专家。与此同时,梁希自觉承载林业科普之责,他积极宣传国外最新的林化研究成果,蚊式飞机是其中一项,以往研究未曾披露。建国前后,他向公众推广普及森林的多效益作用,大力宣传林业的生态作用,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科学研究先要摸清家底,林业科学考察是林业科学研究的基础。早在民国时期,梁希就组织参加了浙江林业考察,足迹遍及浙江五地区,为后世留下了一份20世纪20年代末期浙江地区社会、治安、民生、农业、林业等诸多内容的考察记录;1948年前后,梁希两次考察台湾,从八个方面提出林业改进建议。新中国建立后,梁希先后赴小陇山和泾河无定河考察。明确了黄河的主要问题在于严重的水土流失,水土流失的原因在于滥垦滥伐、围山造田,解决之道理应是植树造林,是大面积退耕还林。另外,梁希还有两次重要的考察,虽未留下文献,但借助现有资料与史料可以还原考察原貌:一次是1949年,梁希对冀西沙荒造林的考察,考察表明,冀西是沙荒造林的成功典型,后来,这一典型成功地推向全国,另一次是1951年,梁希陪同陈云赴海南岛考察橡胶垦殖的可能性,从此新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的橡胶开发。作为林化专家,梁希建立了中国的林产制造化学理论体系,在此基础上,创建了中国的林产化学学科。与此同时,梁希以富国利民为根本点与出发点,展开了一系列林化试验,其中桐油抽提试验数据远胜于美国,樟脑蒸馏试验数据远胜于日本。另外,马尾松采脂试验和伏牛山植物中有关单宁材料的试验,均在梁希任部长后结出硕果;抗战期间,梁希主持的中央大学森林化学室与当时的中央林业试验所合作,共同研究了九个研究项目,目前已知其中的三个项目如重庆木材干馏试验、竹材之物理性质及力学性质初步试验报告、川西(峨眉、峨边)木材之物理性,皆与抗战有关并发挥了作用。梁希担任部长九年,组建林业机构,奠定林政基础。新中国建立之初的五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支持下,由林业部主导的全国性的治山治水治黄治沙运动一度声势浩大,效果明显。尤其是在华北、东北、西北一带,农民的参与热情很高,新时期党中央批准的“三北防护林”建设,就是对当年治山治水治黄治沙运动的高度肯定;作为政协委员、人大代表,梁希为中国的林业发展主动建言献策,当好参谋,真正地做到了推心置腹,肝胆相照;梁希任部长初期,和林业部同仁共同制定了林业全面规划:“普遍护林,重点造林,合理利用,合理采伐”。作为中国传统林学向现代林学转型过程中的代表人物,梁希的林学思想具有承前启后的特点。梁希的森林多效益思想继承的部分居多,这是因为森林多效益思想在中国代代相传,梁希留学日本、德国,又深入系统地研究了发达国家的森林多效益思想,在借鉴和综合的基础上,通过宣传和实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的森林多效益思想。梁希耳闻目睹发达国家重视林业、发展林业因而改变面貌的事实,对发达国家大林业思想的精髓有了深切的认识。他根据中国的国情,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的大林业思想。这一思想的核心是,林业是整个生态系统的龙头,居于首要地位,通过有计划的大规模治山治水,可逐步解决中国诸多的生态问题,这一思想在当时影响很大。到21世纪,党中央国务院充分意识到林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特殊作用,对大林业思想赋予了新的内涵,至此,梁希的大林业思想又重回主导地位。历史留下了无数成功者的纪念碑,梁希的纪念碑巍然其间。研究梁希与中国近现代林业发展,不仅是缅怀前人,从中汲取教益,更是为了尊重历史,鼓舞后人,为实现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而共同奋斗。

娄军委[3](2010)在《家具机械作业事故与不安全因素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已成为世界家具生产和出口大国。家具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也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家具行业的劳动条件和作业安全状况很不乐观。家具企业木工机械作业事故的发生率远远高于全国各个行业的平均水平,且家具生产过程中存在许多作业不安全因素,因而改进家具企业作业条件,提高作业安全水平是备受人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本研究以事故致因综合论模型和人机工程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现场观察、员工采访和作业测评的方法,对27家家具企业进行实地作业安全调查,并对315名企业员工作不安全因素问卷调查。用叙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对家具企业作业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利用单因子变异数统计分析方法对不同背景属性家具企业的不安全因素作差异分析,利用单因子变异数分析统计方法对不同背景特性员工的综合素质和不安全行为发生频率作统计分析,利用典型相关分析等方法对不安全作业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木制家具企业中,发生事故最多的木工机械是铣床、锯机和刨床,工伤事故的主要类型是刀具切割手部。2)家具企业最需要改进和加强的不安全作业因素为:在员工综合素质方面,提高工人对木工机械作业的兴趣;在不安全行为发生频率方面,加强工人在上岗前的操作技能和木工机械性能的培训;在“机”的不安全状态方面,加强木工机械安全装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在作业环境状况方面,改善作业场所的空气流通性、提高作业位置的天然采光、加强个人安全保护装置的使用以及降低车间内木粉尘的浓度;在安全组织和管理方面,完善企业安全机构的设置与功能。3)不同背景属性家具企业作业不安全因素的研究结果为:实木家具企业员工不安全行为发生频率和事故发生率高于板式家具企业;小于500人规模的企业安全状况最好,事故的发生率最低;501人至1000人规模的企业的安全状况最差,事故发生率最高。合资家具企业中各类不安全影响因素优于民营家具企业,事故发生率低于民营家具企业;设置了专任安全卫生人员的家具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机”的安全状态均优于未设置专任安全卫生人员的家具企业,员工不安全行为发生频率低于未设置专任安全卫生人员的家具企业。4)不同个人特性员工的综合素质和不安全行为发生频率的研究结果为:受过伤与未受过伤的员工,在综合素质和不安全行为发生频率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受过伤的员工的综合素质优于未受过伤的员工,不安全行为发生频率低于未受过伤的员工;受过伤的不同特性的员工,在综合素质和不安全行为发生频率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未受过伤的员工,年龄、性别、性格、工龄、学历的不同,以及是否经过岗前培训,员工在综合素质和不安全行为发生频率方面存在显著差异。26岁至35岁员工的综合素质最差,25岁以下的员工不安全行为发生频率最多;男性的综合素质高于女性,男性的不安全行为发生频率多于女性;内向型员工的综合素质最差;1至2年工龄的员工,综合素质最差,不安全行为发生频率最高;小学及以下和高中毕业的员工,综合素质最差,大专毕业的员工,不安全行为发生频率最高;经过岗前培训的员工,其综合素质高于未经过岗前培训的员工,不安全行为发生频率低于未经过岗前培训的员工。5)在家具企业中,随着员工综合素质的提高,员工不安全行为发生频率显著减少,影响安全的“机”的不安全因素显著减少;企业加强安全组织和管理,有助于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减少员工不安全行为发生的频率、提高“机”的安全状态和改善作业环境。6)减少木工机械作业事故和不安全因素的主要方法有:通过健全企业的安全组织、加强企业安全管理,可以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和“机”的安全状态,减少员工不安全行为的发生频率,改善木工机械的作业环境状态;通过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可以减少员工的不安全行为,提高“机”的安全状态;通过优化人-机界面设计、提高木工机械安全保护装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提高刀具、模具、夹具的安全性、加强预防性维修,提高“机”的安全状态,减少员工的不安全行为。

吉林省和龙林业局革命委员会[4](1977)在《采伐方式选择、确定和应用的几点体会》文中研究说明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通过工业学大庆运动的深入开展特别是在粉碎“四人帮”以来,英明领袖华主席发出抓纲治国的伟大战略决策,使我局广大职工群众,思想大解放,群情激奋,干劲倍增。今年上半年完成全年商

国政[5](2011)在《西南地区天然林保护工程综合效益评价研究》文中指出森林是陆地最大的生态系统,它的存在与发展状况如何,对人民群众的生存环境、生活质量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关系极大。本文通过对西南地区(四川省、重庆市、云南省、贵州省)天然林退化的原因进行调查研究,并结合西南地区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情况,进行综合效益评价,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退化天然林恢复的措施。开展天然林保护工程综合效益评价的研究,对于检验天保工程的实施质量,也为下一步工程政策的调整、以及重新规划工程方案提供参考依据。在研究内容和方法上,本文在森林生态学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生态学及经济学理论,借鉴国内外的相关研究,选取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西南四省作为案例点,利用国家七次森林资源清查的统计数据和西南地区的实地调研情况,运用对比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法对西南地区的森林资源进行动态研究和天保工程的建设成效研究,运用调查分析法对天然林的退化原因研究,采用价值计量法和层次分析法(AHP)分别对西南地区天保工程综合效益的进行评价。1、建国后,由于对森林生态功能认识不足,重利用、轻保护,对森林进行了破坏;改革开放后,由于进行山、林承包制和政府管理方面出现问题,对森林资源进行了掠夺式的砍伐。森林生态系统遭到巨大破坏,不仅会严重减弱森林生态功能,而且自然灾害濒发,导致贫穷、失业、疾病,甚而至于激化社会矛盾、民族矛盾,危及执政党的政权。因而我们要从政治的高度去认识这一问题。天保工程实施后,森林资源初步呈现出良好的增长态势,森林蓄积也在缓慢增长,我国森林资源整体质量开始好转,反映森林结构的各项指标朝着合理化方向转变,森林生产力提高,森林生态功能有所增强,也说明天保工程已初见成效。2、根据对西南地区退化天然林恢复现状调查和分析,天然林退化的原因也可概括为:一种是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直接原因—开发方式不合理,如天然林采伐、毁林开荒;间接原因—社会经济原因,如人地矛盾突出、国家对经济调控不力、贫困问题困扰;但根本原因是政府行政作为不当和行政不作为造成的,具体体现在改革中的决策失误。3、天保工程的实施,天然林得到了很好的休养生息。调减和停止天然林采伐,大力营造林,使森林资源得到充分的恢复和发展,森林覆盖率明显提高,森林面积持续增长,森林蓄积稳步增加,森林质量有所改善,龄组结构和林种结构渐趋合理,森林生产力提高,森林生态功能有所增强,表明我国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历史性转变已初见成效。4、通过对西南地区天保工程的综合效益评价,可以看出森林不仅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而且显示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仅可以为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提供木材及其他多种多样的非木质林产品,同时也是重要的碳贮库、蓄水库、基因库和能源库,在涵养水源、固碳制氧、保持水土、净化水质、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另外,还可以为人们提供旅游休闲的场所;发展林业,还可以为社会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为农民提供脱贫致富的途径,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大的活力。总体上看,天然林保护工程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正向的,取得的效益是可观的,天然林保护工程还存在一些政策问题。5、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人民群众是生态建设和生态保护的主体、企业目标要符合国家目标的要求以及政府要动员群众、组织群众还要切实保障群众利益等相应的政策建议。提出必须首先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和经济协调的意识,在发展经济上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不能单纯地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只顾眼前和局部利益,乱砍乱伐森林,破坏生态系统平衡,严重损害长远和全局利益,从而给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并且还要通过组织广大人民群众,采取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等项措施,使遭受严重破坏的森林植被尽快得到恢复,从根本上减少各种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威吓。使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能够统一,从而使我国的林区经济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出发展林业应把公益放在首位。公益性的事业,在体制上要以公有制为主体,山地、25度以上坡地更要归国家拥有去发展林业。在经营上,要采取“以林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和森林分类经营的营林措施,对于公益林,要充分发挥其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于商品林,要以追求其经济效益为目标。6、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一是联系实际,注重实证研究;二是本研究既用层次分析法,又用价值计量法进行西南地区天保工程综合效益评价,提高了评价的科学性。

陈伟[6](2014)在《基于碳中和的中国林业碳汇交易市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中国积极承诺并开展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林业经营管理中造林与再造林以及减少毁林和防止森林退化的措施,作为有效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手段而被各方关注,特别是随着世界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发展,以及中国碳交易试点工作的开展,林业碳汇的市场功能预期被逐渐放大。为了更好的根据现有的经济理论设计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碳交易机制,调动排放主体参与的积极性,需要制定有效的碳交易市场的建立路径,将减排与森林碳汇生态服务结合。本研究将围绕着森林碳汇生态服务与工业减排的成本比较、林业碳汇市场的供给与需求、碳交易价格波动及收益风险等问题进行研究,以验证生态经济模式的可行性,从而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在牺牲经济代价最小的前提下,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路径。第一部分,研究主要介绍了基于林业碳中和建立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同时对相关的文献按照林业碳汇、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林业碳汇交易三个方面进行文献综述,并对研究中所运用的理论进行必要的梳理。第二部分,创新的将碳汇市场的需求与供给相结合,重点回答林业碳中和经济可行性和中国林业碳汇供给能力两个问题。在林业碳中和经济可行性分析中,首先通过案例分析体现森林碳汇生态服务具有抵消工业排放的能力,提出循环经济的企业运行模式。其次通过长期能源规划模型,预测中国钢铁、水泥、化工及造纸等部门的减排需求,然后以钢铁行业为例,通过中观行业角度进行经济学意义上的短期、中长期成本效益分析,证明通过森林碳汇生态服务可以在不影响经济发展的前提下达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在中国林业碳汇供给分析中,首先综述目前林业碳汇项目的方法学,然后对中国CDM林业碳汇项目以及新西兰REDD项目进行案例分析,之后创新的运用了系统动力学模型模拟REDD项目下林业碳汇的供给以及土地经营者的收益,从供给的角度证明在中国有建立林业碳汇市场的基础,并在模型中引入价格序列波动,证明了碳市场的价格波动会影响林业碳汇收益。第三部分,国际碳交易市场的经验借鉴,包括国际主要碳市场价格波动分析及比较以及国际主要碳市场风险度量及比较。通过总结各类碳交易市场的价格波动和风险变化的特点,创新的以金融风险的角度,对国际目前主要的强制性和自愿性碳交易市场进行了比较,为中国建立自己的全国范围内的碳交易市场提供经验借鉴,重点解决中国应该建立什么类型的碳交易市场的问题。第四部分,即中国林业碳汇交易市场建立路径,首先根据第三部分的结论,为中国碳交易市场制定一个终极的蓝图,创新的利用演化经济学的理论,将中国碳交易市场划归三个阶段,制定一个可行的演进路径。在推演的过程中对碳市场的建立及监管涉及到的相关事项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杨帆[7](2020)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全球生态保护与治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日益严重,如何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只有世界各国都积极变革、共同走绿色发展道路,人类文明才能得到永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人类是命运共同体,保护生态环境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和共同责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彰显了生态文明的“共同体”责任,揭示出工业文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人类社会必然走向生态共同体的运行规律。全球生态保护与治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重要路径,能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重新建构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统一。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全球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是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生态治理理论相结合的重大议题,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理论与实践创新,它突破了地域空间和主权国家的局限,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建造一个追求生态利益、承担生态责任、实现生态共治共享的“清洁美丽的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全球生态保护与治理是推动全球绿色发展与建设全球生态文明的迫切需要,更是建设美丽的清洁世界,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全球生态保护与治理的问题研究,共分七个部分,包括六章以及结论:第一章为绪论。这部分的内容旨在交代问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梳理与述评已有国内外文献成果,在此基础上,明确选题的研究思路、主要研究内容和具体研究方法,概括选题研究可能存在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第二章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全球生态保护与治理的概念辨析与内涵解读。本章首先对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全球生态保护与治理等选题研究所涉及的主要概念展开理论辨析;其次,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全球生态保护与治理的相关内涵进行深入解读;最后,本章在绪论部分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述并确证了全球生态保护与治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三章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全球生态保护与治理的理论溯源。本部分主要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生态经济理论两个层面,结合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全球生态保护与治理所涉及的主要议题,以理论溯源的形式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全球生态保护与治理的问题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第四章为中国参与全球生态保护与治理的历史进程。本章论述了中国参与全球生态保护与治理的历史进程,并指出我国参与全球生态保护与治理的实践过程是与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及全球生态保护与治理活动存在紧密的逻辑关联。第五章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全球生态保护与治理的现状分析。本部分首先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与参与全球生态治理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特别点明了我国基于自身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为全球生态保护与治理贡献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而后对推动实现全球生态保护与治理面临的挑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第六章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全球生态保护与治理的对策研究。建设生态文明是整个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课题,深刻影响到每个国家的生态福祉。国际社会应积极达成共识,积极参与生态环境的全球协同治理,进而实现生态合作共赢。本章将从弘扬全球生态合作治理理念、形成全球生态协同治理机制、促进全球生态共赢模式、提供中国方案四个方面具体论述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全球生态保护与治理的实现路径。论文最后为全文总结。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梳理提炼全文的观点结论。本文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全球生态保护与治理是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生态治理理论相结合的重大理论与实践议题,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更是有效遏制并解决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必由之路。

曹文[8](2008)在《我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财政政策研究》文中认为伴随着经济高速增长、社会财富加速积累,在物质文明进步的同时,我们痛苦地反思:我国的天然林资源遭到破坏,水土流失加剧,荒漠化扩大,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天然林在调节气候、防御自然灾害、保护国土生态安全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功效。天然林资源这种明显的外部效应和公共产品的典型特征,客观上要求把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以下简称天保工程)的建设资金纳入公共财政体系,确立以国家长期、稳定投入为主体的投资机制,这是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和强大动力。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目标是:逐步收缩生产建设职能,退出经营性和一般竞争性领域,把投资重点转到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这对于从根本上解决天保工程的资金需要是一个十分有利的机遇。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财政的供给保障能力。我国已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本文指大农业含林业)新阶段。国家通过资金和政策向农林倾斜,改善农林生产和生活条件,使农民收入持续增加,生态保护意识不断提高。确立天保工程建设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广泛吸收社会资金的资金投入政策,加快了林业生态建设的步伐,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进程。通过对天保工程进行评价分析:工程建设在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生态恶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工程区社会经济状况有所改善。但是工程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工程设计方案存在先天缺陷、林区必要的基础设施缺乏资金投入、地方配套资金到位率低、木材替代产业发展缓慢和地方财政困难等。发达国家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的普遍做法,是由政府对林业提供保护和支持,制定一套促进林业发展的财政政策。所不同的只是各国对林业保护和支持的程度、重点以及具体财政政策的选择上存在差异,但共同点是,各国均把林业作为公共财政重点支持的领域。这些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天保工程是一项具有综合性、长期性和公益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建立起一个与林业生态建设相适应的公共财政分配体系,形成持续稳定的投入机制,为加快林业特别是公益林业的发展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投入,为林业生态建设特别是天保工程建设提供强大的财政支持。天保工程的资金投入机制自身就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林区的方方面面,这就需要我们不停地研究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完善天保工程投入的财政政策。

胡国东[9](2010)在《云南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的延续和发展,是解决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是发展林业乃至全省经济的必然要求。半个多世纪以来,为解放和发展林业生产力,云南省林权制度先后经历了分山到户、山林集体统一经营、林业“三定”、“四荒”出让等多次改革,但由于受种种因素制约,这些改革都不彻底,并没有取到预想的效果。为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发展林区经济,云南省委、省政府2004年出台了《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并于2005年进行考察调研,2006年开始在9个县(市)开展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同步出台了《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决定》,从2007年开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全省全面推开。截止目前,全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主体改革任务基本完成,配套改革也在有条不紊的积极推进。本文以产权理论、制度变迁理论、公共经济治理理论、林权理论为理论研究基础,对云南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历程进行阐述,具体分析了这次改革的意义、原则、目标、内容、措施及取得的成效。在此基础上,对阻碍云南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顺利开展的林权抵押贷款问题、林业保险问题、林权流转问题、生态问题、采伐限额问题、政策稳定性问题等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并进一步揭示出产生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并对下一步开展林权改革进行合理设想,指出下一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可能还会遇到公平与效率、政府与林业经营主体的利益博弈、林业可持续经营、林权抵押贷款风险等多个问题,指出在改革过程中必须坚持公平优先、兼顾效率,合理界定、科学考评,加大监管、规范管理等原则,以保证这次改革最终取得理想的成绩。最后,就如何更好更快的开展云南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以期为云南林业的快速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袁青[10](2017)在《采伐限额管理制度下林农生产调适行为研究 ——基于南方集体林区的调查数据》文中认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来,农户成为法律意义上森林经营培育的主体。采伐限额管理制度并未针对这一变化进行调整与完善,林农的主体地位受到一定程度的忽视,导致许多农户无证采伐和超限额采伐,其营林积极性也受到极大影响。因此,如何克服现行采伐限额管理制度的约束以激发林农经营林业的积极性,是推动我国林业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那么,当前林农对采伐限额管理制度的认知情况如何?林农又会采取哪些生产调适行为来克服制度约束?林农生产调适行为的优先次序如何?影响林农生产调适行为选择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很显然,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将有助于摸清我国采伐限额管理制度约束下的林农生产情况,为政府进行采伐限额管理制度改革提供参考,进而提高林农营林积极性,引导其理性经营,推动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系统梳理采伐限额管理制度及林农营林行为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基于江西、广西、湖北三省区的实地调研数据,全面把握林农对采伐限额管理制度的认知情况,深入了解采伐限额管理制度约束下林农生产调适行为,并进行优先序分析。在此基础上,选取主要调适行为,探讨影响林农生产调适行为选择的关键因素。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大多数林农对采伐限额管理制度不太了解,对采伐指标获取方式存在认知偏差,认为林业部门对采伐方式等监管严格;林农认为获取采伐指标比较容易,林木采伐许可证的办理比较麻烦,但采伐指标分配公平。此外,林农认为采伐限额管理制度的实施较为合理,并会严格遵守该制度,即便此项制度对林业收入存在较大影响,多数林农仍相信其能够克服制度约束。第二,从林农对生产调适行为的排序来看,第一位次上出现次数最多的是改变造林面积,第二位次上是更换树种,第三位次、第四位次上出现次数最多的均是变更生产资料投入,第五位次上是整山出售。运用加乘综合法,得到其总体优先次序是更换树种、改变造林面积、整山出售、推迟采伐决策、变更生产资料投入、采取“砍大留小、砍优留劣”措施、加大间伐频次和强度以及超额采伐或无证采伐。第三,从林农生产调适行为的影响因素来看,所在地区、制度监管情况、年龄、制度合理性评价等变量对造林环节生产调适行为(改变造林面积、更换树种)影响较为显著;而年龄、林业劳动力数量、与采伐限额审批单位的距离、采伐指标获取情况等变量则对采伐环节生产调适行为(推迟采伐决策、整山出售)影响显著。

二、一丝不苟,坚持合理采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丝不苟,坚持合理采伐(论文提纲范文)

(1)林权制度改革视角下的林业资源利用:方式·目标·政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林业资源利用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林权制度改革的研究现状
        1.3.3 林业产业结构优化国内外研究进展
        1.3.4 文献分析
    1.4 研究思路、内容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1.4.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2 范畴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及范畴界定
        2.1.1 林业资源与森林资源
        2.1.2 林业资源开发与利用
        2.1.3 林业三次产业划分
        2.1.4 林业产业结构及其优化
        2.1.5 林权与林权制度
    2.2 理论基础
        2.2.1 产权及制度理论
        2.2.2 制度变迁理论
        2.2.3 产业结构及优化理论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5 现代林业理论
3 我国林业资源利用:现状分析与问题剖解
    3.1 两种发展观与两种林业资源利用模式
        3.1.1 基于传统发展观的林业资源利用模式
        3.1.2 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林业资源利用模式
        3.1.3 林业资源传统利用模式与可持续利用模式的比较分析
    3.2 我国林业资源利用模式的演变分析
        3.2.1 1949—1978年的木材主导利用模式
        3.2.2 1979—1992年的综合利用模式
        3.2.3 1992年—现在以生态功能为主的多功能利用模式
    3.3 我国林业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3.3.1 林地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3.3.2 木材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3.3.3 非木质林产品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3.3.4 森林景观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3.3.5 森林生态环境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3.4 林业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冲突
        3.4.1 存在的主要问题
        3.4.2 林业资源利用中的基本矛盾
4 我国林业资源利用不合理的制度因素探析
    4.1 影响我国林业资源利用的主要因素分析
        4.1.1 自然条件
        4.1.2 社会经济水平
        4.1.3 技术水平
        4.1.4 政策环境
        4.1.5 制度
        4.1.6 影响因素评述
    4.2 我国林业资源的权属状况
        4.2.1 我国林业资源的权属划分
        4.2.2 集体林区产权制度存在的问题
        4.2.3 国有林区森林资源单一国家所有制的弊端
    4.3 明晰产权是实现林业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前提
        4.3.1 我国当前林业资源产权
        4.3.2 产权制度安排的重要性
        4.3.3 产权明晰的基本要求
        4.3.4 明晰产权的主要途径
    4.4 以产权明晰为主要标志的林权制度改革
        4.4.1 我国历次林权制度变革
        4.4.2 当前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现状
5 林权制度改革背景下的林业资源利用评价
    5.1 林业资源利用的评价内容
    5.2 集体林权改革区域林业资源利用状况分析
        5.2.1 调查区域林改的基本情况
        5.2.2 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5.2.3 林改区域林地资源利用情况分析
        5.2.4 林改区域林木资源利用情况分析
        5.2.5 林改区域非木质林产品资源利用情况分析
        5.2.6 林改区域景观资源利用情况分析
    5.3 国有林权改革区域林业资源利用状况分析
        5.3.1 研究区域林改的基本情况
        5.3.2 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5.3.3 林改区域林业资源利用情况
    5.4 林权改革区域林业资源利用总体现状评价
        5.4.1 林地利用方面:成效与不足
        5.4.2 林木资源利用方面:成效与不足
        5.4.3 非木质林产品资源利用方面:成效与不足
        5.4.4 景观资源利用方面:成效与不足
6 基于林业资源利用的林区林业产业结构优化评价
    6.1 我国林区林业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6.1.1 集体林区林业产业发展现状
        6.1.2 国有林区林业产业发展现状
        6.1.3 我国林区林业产业发展水平的基本判断
    6.2 我国林区林业产业竞争力及结构效益分析
        6.2.1 SSM分析方法概述
        6.2.2 我国林区林业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6.2.3 福建省林改前后林业产业变化情况分析
    6.3 林业产业结构优化内容及评价方法
        6.3.1 林业产业结构优化内容及评判标准
        6.3.2 可持续发展目标下林业产业结构优化内涵的新拓展
        6.3.3 林业产业结构优化的评价方法
        6.3.4 林业产业结构优化的评价指标体系
    6.4 我国林区林业产业结构优化评价的实证分析
        6.4.1 研究区域林业产业结构概况
        6.4.2 研究区域林业产业结构优化状况分析一以福建省为例
        6.4.3 结论与政策含义
7 基于林业资源利用的林区森林生态效益评价
    7.1 我国林区生态环境总体状况分析
        7.1.1 主要发挥生态效益的森林资源分布
        7.1.2 我国林区生态环境的基本现状
    7.2 我国林区森林生态效益评价
        7.2.1 森林生态效益评价理论回顾
        7.2.2 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评价方法
        7.2.3 我国林区森林生态效益评价指标设置
    7.3 我国林区森林生态效益评价的实证分析-以福建省为例
        7.3.1 调查区域森林资源状况及生境特征
        7.3.2 调查区域森林生态效益评价
        7.3.3 评价结果分析
8 林权制度改革视角下林区林业产业和林业生态目标的构建
    8.1 我国林业“两大体系”战略的提出
    8.2 我国林区林业“两大体系”目标的构建
        8.2.1 林业产业在林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8.2.2 林业生态在林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8.2.3 林区林业“两大体系”目标的制定
        8.2.4 实现林业两大体系建设目标的林业资源利用原则
    8.3 我国林区比较发达林业产业体系目标的构建
        8.3.1 林区比较发达林业产业体系构建目标的基本要求
        8.3.2 林区发达林业产业体系构建的基本方针与原则
        8.3.3 基于发达林业产业体系目标实现的林区林业产业发展顺序
    8.4 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建设目标的构建
        8.4.1 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进展情况
        8.4.2 林区比较完备林业生态体系的目标界定
        8.4.3 林区完备生态体系构建的原则及重点措施
9 林区林业“两大体系”目标实现的政策保障体系
    9.1 林业产业和林业生态协调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9.1.1 加拿大林业产业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政策及实践
        9.1.2 德国林业产业与生态共同发展的政策及实践
        9.1.3 日本林业产业与生态共同发展的政策及实践
        9.1.4 林业产业与森林生态协调发展给我国的启示
    9.2 林权改革中对林区林业发展目标实现的影响
        9.2.1 林权制度改革政策实施的基本分析
        9.2.2 林权制度改革政策实施中遇到的问题
        9.2.3 这些问题对林区目标体系构建的影响
    9.3 实现林区发展目标的制度与政策保障:基本框架构建
        9.3.1 制度保障
        9.3.2 政策保障
    9.4 林区发展目标实现的制度保障
        9.4.1 林权证抵押贷款开展
        9.4.2 森林保险制度构建
        9.4.3 采伐限额制度完善
        9.4.4 公益林保护制度创新
    9.5 林区发展目标实现的政策设计
        9.5.1 政府对林企与林农的支持方向
        9.5.2 切实增强林业企业发展能力
        9.5.3 不断加大对林农的信贷支持
        9.5.4 进一步完善林业社会化服务
        9.5.5 积极开展各类生态工程建设
10 结论与展望
    10.1 全文主要结论
    10.2 本文的不足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及著作一览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2)梁希与中国近现代林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与意义
    二、相关研究概述
    三、研究思路与资料来源
    四、研究结构和主要内容
    五、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成长历程与思想变化轨迹
    第一节 求学经历
        一、历史背景与社会环境
        二、家学渊源与个人勤奋
    第二节 工作经历
        一、初入社会,感悟人生
        二、几次重要的工作变化
    第三节 人生重要转折与思想变化
        一、第一次转折与思想变化
        二、第二次转折与思想变化
        三、第三次转折与思想变化
        四、第四次转折与思想变化
    小结
第二章 倡导近代林学,开创中国近代林业教育
    第一节 中国近代林业教育的兴起
    第二节 引进近代林学,推进林业教育体制化进程
        一、引进近代林学知识,自编教学内容
        二、引进近代林学手段,办林场做试验
        三、引进近代林学认知体系,优化课程设置
        四、引进近代林学培养方式,鼓励学生留洋
    第三节 呕心沥血培养林学专门人才
        一、国立北平大学时期(1916—1923,1927-1929)
        二、浙江大学时期(1929—1933)
        三、中央大学时期(1933—1949)
    第四节 传播林业知识,推动林业科学普及
        一、传播林业科普知识
        二、宣传森林多效益作用
    小结
第三章 组织林业科学考察,奠定林业科研基础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林业科学考察
        一、两浙林业考察
        二 台湾林业考察
    第二节 新中国建立后的林业科学考察
        一、小陇山林业考察
        二、泾河与无定河林业考察
    第三节 其它林业考察工作
        一、冀西沙荒造林考察
        二、海南岛橡胶垦殖基地的考察
    小结
第四章 开展林学研究,推进林业科技创新
    第一节 创建中国林产化学学科
    第二节 学以致用,造福于民
        一、桐油抽提试验
        二、设计樟脑提取装置
        三、苋桥马尾松采脂试验
        四、伏牛山植物单宁材料之研究
    第三节 忧国忧民,服务战时经济
        一、重庆木材干馏试验
        二、竹材之物理性质及力学性质初步试验报告
        三、川西(峨眉、峨边)木材之物理性
    小结
第五章 新中国林业政策与管理的奠基人
    第一节 执掌中国林政大业
    第二节 组建机构,奠定中国林政基础
        一、创建和完善新中国林业管理体系
        二、整合与培训结合,加强林业干部队伍建设
    第三节 拟定中国林业政策
        一、将治山治水提升为国家战略
        二、“三北”地区防护林建设成效显著
    第四节 建言献策,促进中国林业发展
    第五节 国家林业规划的制定与完善
        一、全国林业规划的形成
        二、林业规划的修改与完善
    小结
第六章 梁希林业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森林多效益思想的传承和发展
        一、森林多效益思想的传承
        二、梁希对森林多效益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第二节 大林业思想的孕育和发展
        一、林业在国民经济和生态环境中的地位
        二、林业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关系
        三、梁希大林业思想的影响和启示
    小结
结语:梁希在中国近现代林业发展中的地位与贡献
    一、历史地位
    二、历史贡献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梁希论作目录
附录二 梁希大事年表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与即将发表的学术论文

(3)家具机械作业事故与不安全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意义
    1.3 相关课题研究现状
        1.3.1 国际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范围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范围
        1.4.3 研究假设
    1.5 研究架构
    1.6 研究方法
        1.6.1 现场观察调研
        1.6.2 问卷调查
        1.6.3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2 理论与方法基础
    2.1 安全与事故理论
        2.1.1 安全的概念
        2.1.2 危险的概念
        2.1.3 事故的概念
        2.1.4 事故致因
    2.2 不安全行为理论
        2.2.1 不安全行为的特点
        2.2.2 不安全行为与事故
        2.2.3 不安全行为的分类
    2.3 人-机-环境-安全组织和管理相关理论
        2.3.1 与安全相关的人的特性
        2.3.2 与安全相关的“机”的特性
        2.3.2.1 “机”的可操作性
        2.3.2.2 “机”的易维护性
        2.3.2.3 “机”的本质可靠性
        2.3.2.4 家具生产中“机”不安全状态类型
        2.3.3 与木工机械作业安全相关的环境理论
        2.3.3.1 与安全相关的环境特性
        2.3.3.2 家具生产机械加工中的不安全环境因素类型
        2.3.4 安全组织与管理相关理论
    2.4 调查表信度分析方法
    2.5 本章小结
3 木工机械作业事故与不安全因素调查分析
    3.1 数据收集及调查表信度分析
        3.1.1 抽样方法
        3.1.2 调查表信度分析
        3.1.2.1 调查表的初步统计
        3.1.2.2 项目分析
        3.1.2.3 调查表信度分析
    3.2 木工机械作业事故研究
        3.2.1 木工机械事故发生分布
        3.2.2 木工机械事故的类型
        3.2.3 木工机械事故产生的原因分析
        3.2.4 不同木工机械事故差异分析
    3.3 木工机械作业不安全因素调查
        3.3.1 家具企业员工综合素质调查
        3.3.2 家具企业员工行为安全性的调查
        3.3.3 家具企业“机”的不安全状态调查
        3.3.4 家具企业环境状况调查
        3.3.5 家具企业安全组织与管理状况调查
    3.4 本章小结
4 不同类型家具企业作业不安全因素的差异
    4.1 不同家具类型企业作业不安全因素的差异
        4.1.1 不同家具类型企业员工综合素质分析
        4.1.2 不同家具类型企业员工不安全行为差异分析
        4.1.3 不同家具类型企业“机”的不安全状态分析
        4.1.4 不同家具类型企业环境状态分析
        4.1.5 不同类型家具企业安全组织与管理分析
        4.1.6 不同类型家具企业事故发生率的差异分析
    4.2 不同规模家具企业作业不安全因素的差异
        4.2.1 不同规模家具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差异分析
        4.2.2 不同规模家具企业员工不安全行为差异分析
        4.2.3 不同规模家具企业“机”的不安全状态差异分析
        4.2.4 不同规模家具企业环境状态差异分析
        4.2.5 不同规模家具企业安全组织与管理差异分析
        4.2.6 不同规模家具企业事故发生率的差异分析
        4.2.7 结果讨论
    4.3 不同组织型态家具企业作业不安全因素的差异
        4.3.1 不同组织型态家具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差异分析
        4.3.2 不同组织型态家具企业员工的不安全行为差异分析
        4.3.3 不同组织型态家具企业“机”的不安全状态差异分析
        4.3.4 不同组织型态家具企业环境状态差异分析
        4.3.5 不同组织型态家具企业安全组织与管理差异分析
        4.3.6 不同组织型态家具企业事故发生率差异分析
        4.3.7 结果讨论
    4.4 家具企业设置专人安全卫生人员与否对作业不安全因素的影响
        4.4.1 家具企业设置专任安全卫生人员与否对员工综合素质的影响
        4.4.2 家具企业设置专人安全卫生人员与否对员工不安全行为的影响
        4.4.3 家具企业设置专人安全卫生人员与否对“机”的不安全状态影响
        4.4.4 家具企业设置专人安全卫生人员与否对环境状态的影响
        4.4.5 家具企业设置专人安全卫生人员与否对安全组织与管理的影响
        4.4.6 家具企业设置专任安全卫生人员与否对事故发生率的影响
        4.4.7 结果讨论
    4.5 本章小结
5 员工基本特性与其综合素质及不安全行为的关系研究
    5.1 受伤组(IY)与未受伤组(IN)量表的t 检验
    5.2 不同年龄员工的综合素质和不安全行为差异分析
        5.2.1 不同年龄员工的综合素质和不安全行为差异分析(受伤组IY)
        5.2.2 不同年龄员工的综合素质和不安全行为差异分析(未受伤组
        5.2.3 结果讨论
    5.3 不同性别员工的综合素质和行为差异分析
        5.3.1 不同性别员工的综合素质和不安全行为差异分析(受伤组IY)
        5.3.2 不同性别员工的综合素质和不安全行为差异分析(未受伤组
        5.3.3 结果讨论
    5.4 不同性格员工的综合素质和行为差异分析
        5.4.1 不同性格员工的综合素质和不安全行为差异分析(受伤组IY)
        5.4.2 不同性格员工的综合素质和不安全行为差异分析(未受伤组
        5.4.3 结果讨论
    5.5 不同工龄员工的综合素质和不安全行为差异分析
        5.5.1 不同工龄员工的综合素质和不安全行为差异分析(受伤组IY)
        5.5.2 不同工龄员工的综合素质和不安全行为差异分析(未受伤组
        5.5.3 结果讨论
    5.6 不同学历员工的综合素质和不安全行为的差异分析
        5.6.1 不同学历员工的综合素质和不安全行为的差异分析(受伤组
        5.6.2 不同学历员工的综合素质和不安全行为的差异分析(未受伤组
        5.6.3 结果讨论
    5.7 岗前培训对员工综合素质和不安全行为的影响分析
        5.7.1 岗前培训对员工综合素质和不安全行为的影响分析(受伤组
        5.7.2 岗前培训对员工综合素质和不安全行为的影响分析(未受伤组
        5.7.3 结果讨论
    5.8 本章小结
6 家具企业作业不安全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
    6.1 家具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与不安全行为发生频率的关系研究
    6.2 家具生产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与“机”的不安全状态的关系研究
    6.3 组织和管理因素与员工的综合素质之间的关系
        6.3.1 未受伤组 I_N
        6.3.2 受伤组 I_Y
    6.4 企业安全组织和管理因素与员工的不安全行为发生频率的关系研究
        6.4.1 未受伤组(I_N)
        6.4.2 受伤组(I_Y)
    6.5 组织与管理因素与“机”的不安全状态的关系
    6.6 组织和管理因素与环境状态的关系
    6.7 本章小结
7 家具企业木工机械事故防治与作业安全措施研究
    7.1 减少员工不安全行为发生的措施
    7.2 提高“机”的安全状态
    7.3 加强企业安全组织和管理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不足和展望
    8.1 结论
    8.2 不足
    8.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一:问卷调查表
附件二:调查家具企业基本资料统计
附表
详细摘要

(5)西南地区天然林保护工程综合效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导言
    1.1 问题的提出及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意义
        1.2.2 研究的目的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的内容
        1.3.2 研究的方法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1.5 研究的总体思路与研究的技术路线
2 天然林保护工程综合效益评价的研究综述
    2.1 研究现状
        2.1.1 关于天然林保护工程综合效益分析的相关概念
        2.1.2 国外相关研究与进展
        2.1.3 国内相关研究与实践
        2.1.4 关于生态退化与生态恢复方面的研究
        2.1.5 研究评述与发展趋势
    2.2 天然林保护工程综合效益评价的理论与方法
        2.2.1 天然林保护工程综合效益评价的基本理论
        2.2.2 天然林保护工程综合效益评价遵循的原理
    2.3 文献综述结论
3 西南地区概况
    3.1 西南地区自然概况
        3.1.1 地理位置、面积
        3.1.2 自然条件
        3.1.3 自然资源
    3.2 社会和经济情况
        3.2.1 人口及其结构与分布
        3.2.2 交通
        3.2.3 土地利用结构
        3.2.4 林业产业总产值
    3.3 自然资源与社会经济评述
        3.3.1 自然与资源条件评述
        3.3.2 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综合评述
        3.3.3 生态环境评述
    3.4 小结
4 天保工程实施前西南地区森林资源状况及退化原因
    4.1 引言
    4.2 天保工程实施前西南地区森林资源状况
        4.2.1 西南地区天保工程实施前森林资源变化
        4.2.2 西南地区森林资源存在的问题
    4.3 西南地区森林资源毁坏后造成的后果
        4.3.1 西南地区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
        4.3.2 西南地区社会经济方面的问题
    4.4 天保工程实施前西南地区森林资源退化原因
        4.4.1 天保工程实施前西南地区森林资源退化原因调查研究
        4.4.2 天保工程实施前西南地区森林资源破坏的原因
    4.5 小结
5 西南地区天保工程建设成效
    5.1 引言
    5.2 西南地区天保工程的内容与措施
        5.2.1 天保工程的实施概况
        5.2.2 西南地区天保工程的阶段目标
        5.2.3 西南地区天保工程的主要措施
    5.3 西南地区天保工程建设成效以及对森林资源恢复的影响
        5.3.1 森林资源的变化
        5.3.2 森林面积、蓄积、覆盖率得到恢复性增长
        5.3.3 西南地区天保工程的中期目标基本实现
        5.3.4 林区经济得到恢复性发展
        5.3.5 生态得到有效恢复
        5.3.6 富余职工得到安置、职工工资不断增加
        5.3.7 社会保障体系建立
    5.4 小结
6 西南地区天保工程综合效益评价层次分析研究
    6.1 引言
    6.2 层次分析法介绍
    6.3 西南地区天保工程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6.3.1 西南地区天保工程综合效益评价指标概述
        6.3.2 西南地区天保工程综合效益指标体系的构建
        6.3.3 西南地区天保工程综合效益评价
        6.3.4 结果与分析
        6.3.5 如何剔除其它因素的影响
    6.4 小结
7 西南地区天保工程综合效益价值计量研究
    7.1 引言
    7.2 评价指标
    7.3 评价方法
    7.4 西南地区天保工程综合效益评价
        7.4.1 西南地区天保工程生态效益评价
        7.4.2 西南地区天保工程的经济效益
        7.4.3 西南地区天保工程的社会效益
    7.5 总评价
    7.6 关于对两种评价方法的比较研究
8. 西南地区天保工程问题与对策研究
    8.1 存在问题
        8.1.1 发挥生态效益的长效机制还未建立,生态环境还很脆弱
        8.1.2 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思想认识不统一
        8.1.3 改革时破旧而未立新,现行管理体制弊端重重
        8.1.4 林业发展方向不明确、林区经济发展迟缓
        8.1.5 管理问题没解决,森林资源仍不安全
        8.1.6 基础设施滞后,森林保护与经济发展面临困难
    8.2 西南地区天保工程对策研究
        8.2.1 确立并实施林业发展战略
        8.2.2 完善体制、从制度上确保林业可持续发展
        8.2.3 优化产业结构,明晰林业产权
        8.2.4 加强森林资源的全民管理
        8.2.5 创新营林理念
        8.2.6 提高林业科技水平
        8.2.7 建立与健全法律和政策保障体系
        8.2.8 加快林业投融资体制改革
        8.2.9 探索林业发展的新模式
9 研究结论与创新
    9.1 研究结论
    9.2 原创性工作
    9.3 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件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博士在读期间主要科研情况
致谢

(6)基于碳中和的中国林业碳汇交易市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变暖形势严峻
        1.1.2 中国减排的挑战、承诺及行动
        1.1.3 全球碳交易市场发展迅速
        1.1.3.1 碳交易的源起
        1.1.3.2 国际主要碳交易市场
        1.1.3.3 碳交易市场的发展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主要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
2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林业碳汇方面
        2.1.1.1 林业碳汇概念的界定
        2.1.1.2 林业碳汇技术研究
        2.1.2 碳市场方面
        2.1.2.1 碳市场形成及格局
        2.1.2.2 碳信用标准
        2.1.2.3 碳金融市场研究
        2.1.2.4 针对中国碳市场实践的研究
        2.1.3 林业碳汇交易方面
        2.1.3.1 林业碳汇市场的建立
        2.1.3.2 森林碳汇市场要素
        2.1.3.3 森林碳汇交易成本及价格制定
        2.1.3.4 森林碳汇市场评价
        2.1.4 小结
    2.2 理论基础
        2.2.1 外部性理论
        2.2.2 金融市场理论
        2.2.2.1 有效市场理论
        2.2.2.2 有效投资组合理论
        2.2.2.3 风险测度理论
        2.2.3 演化经济学理论
3 林业碳中和的需求
    3.1 林业“碳中和”的概念
    3.2 碳中和案例介绍
    3.3 中国工业减排的碳中和需求
    3.4 林业碳中和经济可行性分析
        3.4.1 模型情景设置
        3.4.2 模型模拟结果
        3.4.3 成本比较分析
    3.5 林业碳汇发展瓶颈
    3.6 小结
4 中国林业碳汇供给
    4.1 林业碳汇计量方法学
        4.1.1 LULUCF框架
        4.1.2 REDD和REDD+框架
        4.1.2.1 REDD的含义
        4.1.2.2 REDD与REDD+的区别
        4.1.2.3 REDD发展的制约因素
        4.1.3 中国林业碳汇方法学
    4.2 林业碳汇供给案例分析
        4.2.1 中国广西再造林项目
        4.2.1.1 项目基本情况
        4.2.1.2 项目实施情况和效果
        4.2.1.3 项目实施取得的经验
        4.2.1.4 项目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2.2 REDD案例分析
        4.2.2.1 项目实施背景
        4.2.2.2 项目基本情况
        4.2.2.3 总结
        4.2.3 REDD情景模拟分析
        4.2.3.1 基本模型
        4.2.3.2 模型模拟结果
        4.2.4 基于REDD的林业碳汇收益
    4.4 小结
5 国际主要碳市场价格波动及经验借鉴
    5.1 国际主要碳市场价格走势
    5.2 国际主要碳交易市场价格波动分析
        5.2.1 变量的选取与数据
        5.2.2 R/S分形模型
        5.2.3 R/S分形模型分析结果
        5.2.3.1 EUA的R/S分形结果
        5.2.3.2 sCER的R/S分形结果
        5.2.3.3 CFI的R/S分形结果
    5.3 碳市场价格波动影响因素
    5.4 结论
6 国际主要碳交易市场风险度量及经验借鉴
    6.1 研究对象
    6.2 碳市场风险度量方法
        6.2.1 模型的介绍
        6.2.2 阈值的选取
        6.2.3 在险值Value-at-Risk的计算
    6.3 数据处理与分析
        6.3.1 GARCH分析
        6.3.2 在险值分析
        6.3.2.1 静态分析
        6.3.2.2 动态分析
    6.4 小结
7 中国林业碳汇市场发展路径
    7.1 基于碳中和的中国林业碳汇市场终极形态
        7.1.1 市场主体的终极形态
        7.1.2 交易监管部门的终极形态
        7.1.3 交易制度的终极形态
        7.1.4 交易服务机构的终极形态
    7.2 基于碳中和的中国林业碳汇市场演化路径
        7.2.1 碳交易市场发展阶段设计
        7.2.1.1 试点阶段
        7.2.1.2 整合过渡阶段
        7.2.1.3 全国总量控制阶段
        7.2.2 碳交易市场演化路径
        7.2.2.1 碳交易市场主体演化路径
        7.2.2.2 交易监管部门的演化路径
        7.2.2.3 交易制度的演化路径
        7.2.2.4 交易服务机构的演化路径
    7.3 小结
8 总结与展望
    8.1 主要观点与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获得成果目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7)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全球生态保护与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述评
        1.2.1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相关研究
        1.2.2 全球生态保护与治理的理论基础的相关研究
        1.2.3 全球生态保护与治理政策实践的相关研究
        1.2.4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全球生保护与治理研究的现状评析
    1.3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框架与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可能的创新
第二章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全球生态保护与治理的基本分析
    2.1 概念界定
        2.1.1 人类命运共同体
        2.1.2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全球生态保护与治理
    2.2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全球生态保护与治理的主要内容
        2.2.1 共同承担
        2.2.2 协同治理
        2.2.3 生态共赢
    2.3 全球生态保护与治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3.1 全球生态保护与治理的必要性
        2.3.2 全球生态保护与治理的可行性
第三章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全球生态保护与治理的理论溯源
    3.1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渊源
        3.1.1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
        3.1.2 西方人类中心论
        3.1.3 中国传统的“和合”思想
    3.2 生态保护与治理的理论来源
        3.2.1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观
        3.2.2 生态马克思主义
        3.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参与全球生态保护与治理的历史进程
    4.1 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参与全球生态保护与治理提供基础
        4.1.1 构建生态文明政策制度体系
        4.1.2 健全生态文明建设法律法规
        4.1.3 完善生态文明教育内容
        4.1.4 建立中国生态环境管理体制
    4.2 参与国际生态保护与治理,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4.2.1 致力于全球环境污染治理
        4.2.2 参与国际生态环境保护
        4.2.3 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4.3 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国际生态合作提供中国方案
        4.3.1 搭建“一带一路”国家绿色发展合作平台
        4.3.2 主动开展国际多边合作
        4.3.3 “一带一路”绿色金融体系日益成熟
        4.3.4 积极开展生态援外培训
第五章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全球生态保护与治理的现状透视
    5.1 中国参与全球生态保护与治理的成就
        5.1.1 初步形成生态保护与治理的中国模式
        5.1.2 在国际生态治理中显现中国姿态
        5.1.3 进一步推动了国际生态合作
    5.2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全球生态保护与治理面临的挑战
        5.2.1 全球生态合作理念尚未完全构建
        5.2.2 全球生态环保顶层设计不合理
        5.2.3 生态共赢模式没有有效建立
        5.2.4 生态保护与治理的中国智慧没有充分展现
第六章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全球生态保护与治理的对策
    6.1 弘扬全球生态协同治理理念
        6.1.1 呼吁全球重视生态环境问题
        6.1.2 引领各国协商共渡危机
        6.1.3 树立一致的生态保护目标
    6.2 完善全球生态保护与治理的顶层设计
        6.2.1 开展国际生态环境合作调查
        6.2.2 进行科学全球生态保护规划
        6.2.3 实行全球范围的生态保障措施
    6.3 构建生态合作共赢导向的全球生态保护与治理模式
        6.3.1 形成各个国家的生态合作联动效应
        6.3.2 发挥全球生态保护与治理的合作优势
        6.3.3 推动生态治理体系法治化
    6.4 提供全球生态保护与治理的中国方案
        6.4.1 完善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
        6.4.2 总结中国绿色发展模式的特征
        6.4.3 贡献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
总结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8)我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财政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综合评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1.2.2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1.3 本文研究思路与体系结构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创新之处
        1.3.4 研究方法
        1.3.5 研究技术路线
2 我国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背景分析
    2.1 我国天然林资源概况
        2.1.1 我国天然林资源的规模与分布
        2.1.2 我国天然林资源的特点
    2.2 生态环境危机的出现
        2.2.1 我国森林资源破坏比较严重
        2.2.2 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2.3 天然林资源破坏的原因分析
        2.3.1 人口急剧增长和毁林开垦
        2.3.2 对森林认识的偏差
        2.3.3 山区老百姓生活贫困
        2.3.4 以木材生产为主的政策导向失误
        2.3.5 市场失灵的存在
        2.3.6 森林火灾、森林病虫鼠害与环境污染
    2.4 我国天然林资源保护区的经济和社会状况
        2.4.1 林区森林资源枯竭,经济陷入困境
        2.4.2 林区社会发展出现困难
    2.5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启动
        2.5.1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目标和特点
        2.5.2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重点
        2.5.3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内容
3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纳入公共财政体系的理论分析
    3.1 天然林资源的经济学特征
        3.1.1 天然林资源作为环境要素的价值
        3.1.2 天然林资源的外部性
        3.1.3 天然林资源的公共物品特征
    3.2 天然林保护纳入公共财政体制的理论必然性
        3.2.1 公共财政—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经济行为
        3.2.2 天然林保护纳入公共财政体制的必然性分析
        3.2.3 国家要从宏观层次上支持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
        3.2.4 对营林造林者给予财政支持是国际社会的普遍经验
    3.3 积极财政政策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提供资金保障
        3.3.1 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宏观经济背景分析
        3.3.2 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内容
        3.3.3 积极财政政策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提供了财力支撑
        3.3.4 中央财政对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资金供给能力不断提高
        3.3.5 公共财政的构建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提供了财政支持
4 我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投入的财政政策分析
    4.1 公共财政对天然林保护工程的资金投入政策设计
        4.1.1 公共财政对天然林保护工程投入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4.1.2 公共财政对天然林保护工程投入要素的确立
    4.2 我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投入的财政政策宏观分析
        4.2.1 我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财政资金支出总量分析
        4.2.2 我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财政资金支出结构分析
    4.3 我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财政资金支出的区域分析
        4.3.1 长江中游、黄河中上游地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财政资金支出规模和标准
        4.3.2 东北、内蒙等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财政资金支出规模和标准
    4.4 我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财政政策的不断调整和完善
        4.4.1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区森工企业职工“四险”补助和混岗职工安置的财政政策
        4.4.2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区森工企业金融机构债务免除的财政政策
5 我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财政政策评价
    5.1 天然林保护的财政政策的目标定位分析
        5.1.1 公共财政支持天然林保护的目标
        5.1.2 天然林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型
    5.2 天然林保护工程生态效益评价
        5.2.1 天然林保护工程生态效益的总体评价
        5.2.2 天然林保护工程县的生态效益评价
        5.2.3 国有重点森工企业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生态效益评价
    5.3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社会效益评价
        5.3.1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县的社会效益
        5.3.2 国有重点森工企业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社会效益
    5.4 天然林保护工程的经济效益评价
        5.4.1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县的经济效益
        5.4.2 国有重点森工企业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经济效益
    5.5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财政政策存在的问题
        5.5.1 地方配套资金难以到位,工程建设成为中央财政的长期负担
        5.5.2 后续产业缺乏有效引导,尚未形成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
        5.5.3 工程投资选择静态标准不合理
        5.5.4 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5.5.5 工程方案中遗漏项目较多,缺乏党政工青妇等管理人员工资
        5.5.6 企业办社会负担沉重,经济发展步履艰难
6 国外森林资源保护的财政政策分析与经验借鉴
    6.1 保护森林的公共财政支出政策的比较
        6.1.1 发达国家与森林相关的公共财政支出政策
        6.1.2 发展中国家的林业财政政策
    6.2 保护森林资源的税收政策的比较
        6.2.1 发达国家的林业税收政策
        6.2.2 发展中国家的林业税收政策
    6.3 保护森林的财政专项补助政策
        6.3.1 发达国家财政专项补助政策
        6.3.2 发展中国家财政专项补助政策
    6.4 政府性收费与基金政策
        6.4.1 美国的林业基金政策
        6.4.2 德国的森林灾害补助措施
        6.4.3 英国的林业基金政策
        6.4.4 日本的造林补助政策
        6.4.5 瑞典的林业基金制度
    6.5 国外林业财政政策的共性与特性分析
    6.6 国外林业财政政策的经验与借鉴
        6.6.1 国外林业财政政策的经验总结
        6.6.2 国外林业财政政策的借鉴
7 案例研究:小陇山实施天保工程财政投资绩效分析
    7.1 小陇山林区基本概况
        7.1.1 自然地理状况
        7.1.2 社会经济状况
        7.1.3 森林资源状况
        7.1.4 全面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
    7.2 小陇山林业实验局天然林保护工程的执行情况
        7.2.1 木材产量调减
        7.2.2 森林资源管护任务加大
        7.2.3 森林资源面积、蓄积增加
        7.2.4 育苗面积扩大,出圃苗木增加
        7.2.5 实行专户存储、专款专用,确保了资金使用足额到位
    7.3 小陇山林区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7.3.1 建立适应工程管理需要的干部队伍和新的管理体制
        7.3.2 建立了森林资源管理管护机制
        7.3.3 积极培育林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妥善分流安置富余职工
        7.3.4 实行了会计委派制、资金报账制和内部审计制,确保资金使用效果
    7.4 小陇山林区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财政投入绩效分析
        7.4.1 全局实现了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战略性转变
        7.4.2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物多样性增加
        7.4.3 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7.4.4 职工分流安置稳步推进,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8 完善我国天然林保护工程财政投入政策建议
    8.1 公共财政对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资金投入对策
        8.1.1 加大对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投入和政策扶持
        8.1.2 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对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区地方财政补偿
        8.1.3 公共财政要及时对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区农民的利益补偿
        8.1.4 公共财政按照分类经营原则对林场、森工企业进行支持
        8.1.5 公共财政要大力支持公益林的建设,建立政府赎买公益林制度
        8.1.6 公共财政要扶持商品林的生产
    8.2 加大长江、黄河上游贫困山区政府扶贫力度的政策建议
        8.2.1 抓好工程的规划设计,因地制宜进行分类经营
        8.2.2 加大扶贫力度,解决群众的温饱问题
        8.2.3 加快工程区贫困山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8.2.4 对贫困山区实行特殊的补偿政策
        8.2.5 把山区林业综合开发和消除贫困结合起来
        8.2.6 鼓励全社会参与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中转产项目和扶贫开发
        8.2.7 坚持天然林保护与扶贫移民搬迁相结合
    8.3 加大政府对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8.3.1 建立和完善林业科研和科技推广体系
        8.3.2 健全和完善森林资源保护体系
    8.4 拓宽社会资金对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投入以及加强资金监管
        8.4.1 调整信贷政策,加大对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转产项目的扶持力度
        8.4.2 完善天保工程的保险制度,保证工程稳健运行
        8.4.3 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项目资金运营的监管和稽查
9 结论与讨论
附表1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区森工企业金融机构债务免除情况表(第一批)
附表2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区森工企业金触机构债务免除情况(第二批)
参考文献
获奖成果目录清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9)云南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1.3.1 研究思路
        1.3.2 论文结构安排(见图1.1)
    1.4 创新点
第2章 林权制度的理论基础
    2.1 产权理论
        2.1.1 产权的概念及内涵
        2.1.2 产权的特点
        2.1.3 产权的功能
        2.1.4 产权理论的基本观点
        2.1.5 产权制度
    2.2 制度变迁理论
        2.2.1 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
        2.2.2 制度变迁的分类
    2.3 公共经济治理理论
    2.4 林权理论
        2.4.1 林权概念
        2.4.2 林权的主客体
        2.4.3 林权的特点
第3章 云南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历程
    3.1 云南林权制度的历史变革
    3.2 云南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义
    3.3 云南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原则和目标
        3.3.1 云南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原则
        3.3.2 云南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目标
    3.4 云南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内容
        3.4.1 主体改革
        3.4.2 配套改革
    3.5 云南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措施
    3.6 云南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的成效
第4章 云南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林权抵押贷款问题
    4.2 林业保险问题
    4.3 林权流转问题
    4.4 生态问题
        4.4.1 生态公益林的功能
        4.4.2 生态补偿机制不健全
        4.4.3 森林生态补偿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4.5 采伐限额问题
        4.5.1 采伐限额制度不健全
        4.5.2 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的经济学分析
        4.5.3 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的福利分析
    4.6 历史遗留问题
    4.7 政策稳定性问题
    4.8 "俩头热,中间冷"问题
第5章 下一步推进林权改革的设想
    5.1 下一步林权问题研究须解决的几个问题
        5.1.1 公平与效率
        5.1.2 政府与林业经营主体的利益博弈
        5.1.3 林业可持续经营问题
        5.1.4 林权改革绩效问题
        5.1.5 林权抵押贷款风险问题
    5.2 下一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方向
第6章 完善云南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的对策建议
    6.1 创新林业融资体制
        6.1.1 优化贷款环境
        6.1.2 创新融资模式
        6.1.3 合理控制风险
    6.2 建立健全林业保险体系
    6.3 合理推进集体林权流转
        6.3.1 完善林权流转机制
        6.3.2 加强林权评估机构建设
        6.3.3 规范林权流转管理
    6.4 稳定维护生态环境安全
        6.4.1 积极推进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改革
        6.4.2 探索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6.4.3 加强资源保护
    6.5 改革森林采伐制度
        6.5.1 完善限额采伐管理制度
        6.5.2 加大监管力度
    6.6 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6.7 加强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6.8 加强组织领导
    6.9 建立长期监管和保障机制
第7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采伐限额管理制度下林农生产调适行为研究 ——基于南方集体林区的调查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采伐限额管理制度研究综述
        1.2.2 林农营林行为研究综述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之处
        1.4.2 研究的不足之处
2.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采伐限额管理制度
        2.1.2 林农
        2.1.3 调适行为
        2.1.4 林农生产调适行为
    2.2 理论基础
        2.2.1 农户行为理论
        2.2.2 认知经济学
3.林农对采伐限额管理制度的认知情况
    3.1 调查区域与问卷设计
        3.1.1 调查区域的选择
        3.1.2 调查问卷的设计
    3.2 调查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3.2.1 被调查林农的基本特征
        3.2.2 被调查林农的林业生产经营情况
    3.3 林农对采伐限额管理制度的认知情况
        3.3.1 林农对采伐限额管理制度的了解
        3.3.2 林业部门对非法采伐行为监管的认知
        3.3.3 林农对采伐限额管理制度合理性的评价
        3.3.4 林农对克服采伐限额管理制度约束的认知
    3.4 本章小结
4.采伐限额管理制度下林农生产调适行为及优先序分析
    4.1 采伐限额管理制度下的林农生产调适行为
        4.1.1 造林环节林农生产调适行为
        4.1.2 抚育环节林农生产调适行为
        4.1.3 采伐环节林农生产调适行为
    4.2 林农生产调适行为的优先序分析
        4.2.1 林农生产调适行为排序情况
        4.2.2 林农生产调适行为优先序分析
    4.3 本章小结
5.林农生产调适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5.1 林农生产调适行为的比较分析
        5.1.1 不同区域林农生产调适行为选择情况
        5.1.2 不同个体特征林农生产调适行为选择情况
        5.1.3 不同家庭经营情况下林农生产调适行为选择情况
        5.1.4 不同制度认知下林农生产调适行为选择情况
    5.2 林农生产调适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5.2.1 变量选取及说明
        5.2.2 模型设定
    5.3 模型估计结果及分析
        5.3.1 造林环节林农生产调适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5.3.2 采伐环节林农生产调适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5.4 本章小结
6.基本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基本结论
    6.2 对策建议
        6.2.1 完善采伐限额管理制度
        6.2.2 加大制度宣传力度,增进林农了解
        6.2.3 纠正不合理营林行为,引导林农理性经营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一丝不苟,坚持合理采伐(论文参考文献)

  • [1]林权制度改革视角下的林业资源利用:方式·目标·政策设计[D]. 邢美华. 华中农业大学, 2009(07)
  • [2]梁希与中国近现代林业发展研究[D]. 胡文亮. 南京农业大学, 2012(12)
  • [3]家具机械作业事故与不安全因素研究[D]. 娄军委. 南京林业大学, 2010(01)
  • [4]采伐方式选择、确定和应用的几点体会[J]. 吉林省和龙林业局革命委员会. 林业资源管理, 1977(04)
  • [5]西南地区天然林保护工程综合效益评价研究[D]. 国政. 北京林业大学, 2011(09)
  • [6]基于碳中和的中国林业碳汇交易市场研究[D]. 陈伟. 北京林业大学, 2014(12)
  • [7]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全球生态保护与治理研究[D]. 杨帆. 吉林大学, 2020(02)
  • [8]我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财政政策研究[D]. 曹文. 北京林业大学, 2008(07)
  • [9]云南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问题研究[D]. 胡国东. 昆明理工大学, 2010(02)
  • [10]采伐限额管理制度下林农生产调适行为研究 ——基于南方集体林区的调查数据[D]. 袁青. 华中农业大学, 2017(03)

标签:;  ;  ;  ;  ;  

一丝不苟,坚持合理采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