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湖北黄陂盘龙市商代遗址发掘

1963年湖北黄陂盘龙市商代遗址发掘

一、一九六三年湖北黄陂盘龙城商代遗址的发掘(论文文献综述)

张亚莉[1](2021)在《商代前期墓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商代前期的墓葬多散落在居住区内,没有经过有意识的规划,①而现有的材料足以让我们重新思考这个问题。本文将首先确认商代前期已经存在有意识规划的墓地,在此基础上分析墓地与居址的关系以及墓地的等级构成。

胡刚,程小锋,谢育武,蔺诗芮[2](2021)在《武汉市黄陂区鲁台山郭元咀遗址商代遗存》文中研究说明2019~2020年对郭元咀遗址的发掘,商代铸铜区遗迹主要有建筑类遗迹、灰沟、红烧土堆积坑、熔铸坑、陶范坑和垫土坑等,遗物有青铜器、与铸铜有关遗物、陶器、印纹硬陶器和石器。遗址商代铸铜遗存的主体年代相当于洹北花园庄期至殷墟第一期。遗址的发掘,对探讨这一时期商王朝对南方地区的经略有重要意义。

冯智超[3](2021)在《盘龙城商代墓葬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盘龙城商代墓葬为研究对象,结合已有发掘报告以及近年来的研究资料,运用新的分区思路及以盘龙城城址为中心,将整个遗址上商代墓葬分为城内、城外两部分,再将城外墓葬分为东、南、西、北四个区,分析各区墓葬、随葬品种类、丧葬习俗等,通过与同时期典型地区商墓进行对比,分析其文化差异。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对象,并梳理了截止到本文写作时,盘龙城商代墓葬发掘与研究简史,还讨论了盘龙城地理位置、文化分期等基本问题。然后,介绍盘龙城城址、墓葬形制具体情况,对墓葬进行分区、分期讨论,分析各类随葬品,并讨论了墓葬等级、葬俗等相关问题。最后论述同时期偃师商城、郑州商城、垣曲商城、吴城商墓,并分别与盘龙城商墓进行比较,分别在墓葬形制、墓葬等级、随葬品种类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出四个方面的特点:第一、盘龙城商代墓葬与城址有三点关系,首先是东、南、北墓区的墓葬方向明显与城址方向形成了对应关系,其次是墓葬随着城址的兴衰发展而变化,盘龙城城址始建于二里冈下层二期,繁荣于二里冈上层一期,沿用至二里冈上层二期废弃,墓葬表现出类似的发展趋势,最后是各区墓葬等级、数量存在与城址也有联系。第二、各区墓葬既有相同点也存在差异性,该遗址所有商代墓葬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葬式多为仰身直肢,墓葬方向基本保持一致均朝向北,随葬品组合及摆放位置有诸多共同点,青铜器礼器多摆放着墓主头部、脚部位置,青铜兵器放置在墓主身体两侧,陶器、石器大都随葬在头、脚两个位置,玉器分布在腰坑周围或散落在腰坑里,随葬品存在明显的碎器现象,部分墓葬带有二层台、腰坑、角坑,存在殉人、人牲、殉狗、祭牲以及其他特殊葬俗现象。第三、随葬品各具特色,各类随葬品器型变化基本遵循由少变多再变少的发展规律,各类典型器物发展序列呈一定规律,各期随葬品丰富程度各不相同,随葬品组合存在一定的规律。第四、盘龙城商墓与各地商墓在墓葬形制、墓葬等级、随葬品种类等方面具有差异性,如各地墓葬与城址之间存在密切联系;盘龙城商墓包含了四个等级,郑州商城、偃师商城、垣曲商城商墓存在中等贵族墓、低等贵族、平民墓葬三个等级的墓葬,而吴城商墓仅存在低等贵族、平民墓葬;各地商墓随葬品丰富程度各不相同,而且在不同时期各地随葬器物各有侧重。

邹秋实,张昌平[4](2020)在《武汉市盘龙城遗址各地点历年考古工作综述》文中研究表明2012~2018年,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等单位对盘龙城遗址各地点历年考古发掘区域进行了实地调查,并运用RTK、全站仪等数字化测量仪器对历年发掘区和重要遗迹的三维坐标进行了测量,基本实现了对该遗址历年考古发掘区及墓葬、建筑基址等重要遗迹的准确定位。在此期间,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等单位还对盘龙城遗址保护区开展了系统性考古勘探,对该遗址地下遗存的分布情况形成了整体性认识。

路晋东[5](2020)在《论盘龙城发现的铸铜遗存及相关问题》文中研究指明盘龙城遗址发现的铸铜遗存是讨论盘龙城青铜器产地问题的直接依据。但盘龙城过去被认定的"铸铜遗存",性质大多存疑,仅有小嘴地点的经过科学检测,且发现多种与铸铜直接相关的遗物,可确定其与铸铜活动有关。进一步分析小嘴地点遗存,本文认为其中包含青铜颗粒、陶范、木炭的黑灰土,属于铸铜生产的废弃堆积,灰沟、建筑基址等属于铸铜作坊内的生产遗迹,即小嘴这一区域就是铸铜作坊所在,其位置对应城址的西城门,便于管控。本文还认为盘龙城遗址发现的其他灰烬沟也与生产活动相关,但不属于铸铜生产。

孙卓,苏昕,吴小红,潘岩,陈晖,邹秋实,路晋东[6](2020)在《近年来盘龙城遗址的碳十四年代测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我们对盘龙城遗址杨家湾、小嘴地点考古发掘采集的炭样进行了碳十四测年。利用Ox Cal软件,并参考测年单位层位和出土遗物反映的相对年代关系,我们分地点进一步校正了这批碳十四测年数据。其中杨家湾地点起始年代最大概率密度落在公元前1490年,结束年代最大概率密度落在1230年;小嘴地点起始年代最大概率密度落在公元前1440年,结束年代最大概率密度落在1250年。本次碳十四测年工作为盘龙城遗址首次成系列的采样和检测,极大细化、补充了该遗址的碳十四测年数据,为构建盘龙城遗址的年代框架、探讨盘龙城与中原地区相关遗址之间的年代关系提供了新的资料。

韩用祥,吕宁晨,郭剑,付海龙,余才山[7](2020)在《武汉市盘龙城遗址杨家嘴2006年发掘简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6年10月~12月,盘龙城考古队在杨家嘴Q2114区域发掘出1座宋代墓葬、9座商代墓葬、4个商代灰坑、1条商代灰沟和1座商代建筑基址。根据出土遗物初步分析,商代遗存的年代集中在盘龙城第五期和六期。此区域应该是一处规模较小的商代墓地。灰坑H12出土的象牙为盘龙城遗址首次发现,为研究盘龙城商时期地理环境提供了新材料。

袁飞勇[8](2020)在《煤山文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煤山文化作为研究对象,对煤山文化的内涵界定、分期、年代、区域类型划分、文化渊源、发展过程与周边文化互动关系、文化去向、与夏的关系等问题做了较为全面而系统的研究。全文共分为绪论、第一至七章和结语。绪论部分主要对煤山文化以往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问题和研究任务。第一章界定清楚了煤山文化的内涵。通过与王湾三期遗存的比较,赞同王湾三期文化与煤山文化的分别命名,并指出煤山文化还应包括以禹会村、王油坊、南荡、杨庄二期、乱石滩、西花园、肖家屋脊、石板巷子等为代表的遗存。第二章按汝颍河流域、豫东南、豫西南鄂西北、鄂北、江汉平原、鄂西宜都、豫东皖中北、江淮东部等八个地理单元,分别对各区域的煤山文化遗存进行了分期研究。第三章对煤山文化各区域分期的对应关系进行了整合,将煤山文化总共分为从早到晚的五期,其中第一、二期为早期阶段,第三、四期为中期阶段,第五期为晚期阶段。然后全面考察了煤山文化以及相关考古学文化的碳十四测年数据,提出煤山文化的年代约在公元前2500~1900年之间,其中早期约在公元前2500~2300年,中期约在公元前2300~2000年,晚期约在公元前2000~1900年。最后总结了煤山文化不同阶段分布范围的演变与区域类型的划分。第四章首先探讨了煤山文化形成之前中原地区仰韶晚期最晚阶段至龙山早期文化格局的变迁,指出过去常被认为已晚至龙山早期的王湾二期四段、里沟二期、滩小关四期、西山七组、大河村五期、谷水河三期、台王一期等遗存,因普遍仍含有彩陶,实则仍早于龙山早期且属于秦王寨文化。至龙山早期时,在大汶口文化尉迟寺类型晚期遗存西进高潮的推动下,汝颍地区新形成大汶口文化前后屯类型,秦王寨文化传统为之终结。在此基础上,本章继而讨论了煤山文化早期两个地方类型郝家台类型和禹会村类型在形成过程中分别对龙山早期时大汶口文化前后屯类型与尉迟寺类型晚期遗存文化因素的继承,以及对同时期山东龙山文化和石家河文化因素的吸收。第五章详细讨论了煤山文化在早、中、晚不同阶段的发展过程中与其周边地区各不同考古学文化遗存的互动关系。首先在早期阶段,煤山文化推动了王湾三期文化的形成,并受到山东龙山文化和石家河文化的较大影响。其次在中期阶段,煤山文化因东扩和南下,占据了江淮东部地区和汝颍以南的广大南方地区,自身分布范围发生重大变化并形成诸多新地域类型,由此煤山文化与相邻周边地区产生了新的文化互动关系与文化格局。最后在晚期阶段,因汝颍地区煤山文化煤山类型已转变为新砦期二里头文化,由此,黄河流域此阶段相邻周边诸遗存与煤山文化的关系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而长江流域诸遗存与煤山文化的关系则大体维持了上一阶段的基本格局。第六章对煤山文化中晚期阶段各不同地域类型的流向分别进行了考察。一是只延续至中期的汝颍地区煤山类型,其中位于嵩山东麓的部分,在煤山文化王油坊类型和后岗二期文化的冲击下率先转变为二里头文化新砦类型,并北向和南向移动,推动了洛阳盆地二里头文化花地嘴类型和汝颍绝大部分地区二里头文化蒲城店类型的形成,即中原地区二里头文化新砦期三个类型的全面形成。二是延续至晚期的其他七个类型。其中豫东皖中北的王油坊类型和江淮东部的南荡类型均被岳石文化所取代,而汝颍地区以南至长江中游沿岸的五个类型,与目前这些地区发现的年代皆早不过二里头二期晚段的二里头文化遗存之间尚存在缺环,并且它们的主要文化因素也均未见之于后者中,故而它们的去向仍需存疑,有待新材料的发现。第七章结合学界关于夏王朝年代、文献所载夏王朝早期活动地望的研究,对有关夏代早期重大史事与考古学、年代学的对应关系做了相应探讨,并以此推断煤山文化煤山类型与夏的关系以及其他类型的主要人群构成。结语部分则对论文的几点主要收获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本文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及对将来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赵孟坤[9](2020)在《中商青铜器研究》文中指出本文所讨论的“中商”,反映在考古学文化上,大概主要是指郑州白家庄一期到殷墟一期偏早阶段;从历史学角度看,便是从仲丁迁隞开始到武丁移都至洹南之前的这段时期。且“中商”一词不仅有其时间含义上的限定,也代表着一批考古遗存的文化面貌,即以商族为主体的人群所创造出的有其自身风格的遗存。在对青铜器进行类型学分析时,参照前人的研究成果,研究范围限于容器和乐器两大类,兵器、工具、车马器等不再展开讨论。中商文化分布的主要范围包括今天的河北、山东、河南、湖北、安徽大部,北京、山西、陕西的部分区域。而江西、四川,甚至内蒙古等地也发现了或多或少的中商风格的器物,这可能属于中商文化的波及范围。本文将对这批青铜器进行整合分析。第一章绪论部分首先对相关概念进行说明,对既往关于中商文化及这一时段青铜器的问题进行梳理,分析各家观点及分歧,并阐明自己的理解。中商文化上承二里岗文化这一青铜器的初步发展阶段,下启殷墟文化这一青铜器的第一个繁荣期,加之史料记载商族上层在当时多次迁都,在“中期质变”的视野下对青铜器这类代表了上层建筑的遗存进行研究,是有其独到意义的。第二章形制分析部分,参考容庚、林巳奈夫、马承源、朱凤瀚等先生的分类结果,将搜集到的器物分为食器(鼎、鬲、簋、甗等)、酒器(爵、觚、斝、罍、瓿、尊、卣、壶、觯等)、水器(盉、盂、盘等)、乐器(鼓、铙等),划分型、亚型、式,并结合地层学、陶器分期、测年数据、历史文献等资料,进行分期断代。第三章纹饰分析部分,同样参考前人的分类结果,把材料分为动物类纹饰与几何类纹饰,总结分析各类纹饰在中商时期的特征,尝试简要分析其背后的含义,如不同纹饰与礼制及信仰象征符号的关系、不同位置的不同纹饰与具体展示呈现效果的关系。第四章将不同器类的具体器物还原到出土环境中,明确其组合关系,并参考对照早商和晚商时期较为明确的器物组合,结合文献中记载的礼仪制度,分析中商时期的等级制度,尤其是在频繁迁都的情况下,这样的制度是否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第五章对中商青铜器两个相关的问题进行了探讨,讨论各地出现了中商风格青铜器的现象与原因;结合民俗学调查,在发现季节节令、财力等级、祭奠祭祀等具体差异都会影响礼仪中的行为与器用的基础上,反观搜集到的材料并给出可能的解释。结语部分对前文各章内容进行概括,指出目前条件和水平下仍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继续努力的方向。

陈树祥,吴诗阳,赵艺博,江旭东[10](2020)在《盘龙城选址营建与自然环境关系及相关问题的探析》文中研究指明文章分析了商王汤南征江汉之滨盘龙城聚落遗址前后的政体变化脉络。商王朝为了长期控制和掠夺江南铜锡矿产资源,在盘龙湖畔修筑城址。盘龙城垣修筑前后古代气候变化,尤其是洪水灾害给本地区人们生息和武汉城市发展带来重大影响。盘龙城统治者修筑城垣,主动适应自然环境、趋利避害,对于防御洪灾及城市发展起到了历史作用。

二、一九六三年湖北黄陂盘龙城商代遗址的发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九六三年湖北黄陂盘龙城商代遗址的发掘(论文提纲范文)

(2)武汉市黄陂区鲁台山郭元咀遗址商代遗存(论文提纲范文)

一、地层堆积
    (一)TG1北壁地层剖面(图三)
    (三)T17~20、T36~38、T62南壁地层剖面(图五)
二、遗迹
    (一)人工台基
    (二)建筑类遗迹
    (三)熔铸坑
    (四)灰沟
    (五)陶范坑
    (六)红烧土堆积坑
    ?(七)红烧土面
    (八)垫土坑
    (九)灰坑
三、出土遗物
    (一)青铜器
    (二)铸铜遗物
    (三)陶器
    (四)石器?
四、结语

(3)盘龙城商代墓葬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地理位置
    1.2 研究背景、对象
    1.3 发现与研究回顾
        1.3.1 考古发现
        1.3.2 研究综述
    1.4 文化分期
第二章 墓葬分析
    2.1 城址概述
    2.2 墓葬分区
    2.3 墓葬形制
    2.4 墓葬分期
        2.4.1 遗址分期
        2.4.2 各区墓葬分期
第三章 随葬品分类研究
    3.1 铜器
        3.1.1 食器
        3.1.2 酒器
        3.1.3 水器
        3.1.4 兵器
        3.1.5 工具
        3.1.6 其他青铜器
    3.2 陶器
        3.2.1 炊器
        3.2.2 饮器
        3.2.3 食器
        3.2.4 盛储器
        3.2.5 其他陶器
    3.3 玉、石器
        3.3.1 “礼玉”
        3.3.2 武器
        3.3.3 装饰品
    3.4 其他杂器
    3.5 随葬品分期
    3.6 小结
第四章 墓葬等级与葬俗讨论
    4.1 墓葬等级
    4.2 葬俗研究
        4.2.1 殉祭现象
        4.2.2 其他葬俗
第五章 同时期墓葬比较
    5.1 同时期墓葬概述
    5.2 偃师商城商墓
    5.3 郑州商城商墓
    5.4 垣曲商城商墓
    5.5 吴城商墓
    5.6 盘龙城商墓与各地区商墓的比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一:盘龙城商代墓葬统计表
附表二:墓葬中随葬品分类统计表
致谢

(4)武汉市盘龙城遗址各地点历年考古工作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工作目的与方法
二、遗址地貌
三、各地点遗存分布
    (一)杨家湾
    (二)杨家嘴
    (三)李家嘴
    (四)城址
    (五)王家嘴
    (六)小嘴
    (七)楼子湾
    (八)大邓湾与小王家嘴
    (九)江家湾
        (一○)艾家嘴
        (一一)童家嘴
        (一二)长峰港
四、结语

(5)论盘龙城发现的铸铜遗存及相关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盘龙城历年考古工作所见的“铸铜遗存”
二、小嘴地点发现的铸铜遗存
三、盘龙城其他类似的遗存
四、结语

(6)近年来盘龙城遗址的碳十四年代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一、杨家湾地点的碳十四年代测定
二、小嘴地点的碳十四年代测定
三、小结

(7)武汉市盘龙城遗址杨家嘴2006年发掘简报(论文提纲范文)

一、地层堆积
二、典型遗迹介绍
    (一)M16
        1. 铜器
        2. 玉器
        3. 石器
        4. 陶器
    (二)M21
        1. 玉器
        2. 陶器
    (三)M23
    (四)H11
        1. 陶器
        2. 砾石
    (五)H12
        1. 陶器
        2. 象牙
三、结语
    (一)年代
    (二)性质

(8)煤山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简史
    三、本文研究任务
第一章 文化界定
    第一节 煤山文化命名的合理性
    第二节 煤山文化范畴的再界定
        一、中原地区新砦二期阶段的遗存及其性质
        二、汝颍地区以外可归入煤山文化的遗存
        三、小结
第二章 遗存分析
    第一节 汝颍地区
        一、典型遗存分析
        二、其他遗存分析
        三、小结
    第二节 豫东南地区
        一、典型遗存分析
        二、其他遗存分析
        三、小结
    第三节 豫西南鄂西北地区
        一、典型遗存分析
        二、其他遗存分析
        三、小结
    第四节 鄂北地区
        一、遗存分析
        二、小结
    第五节 鄂西宜都地区
        一、遗存分析
        二、小结
    第六节 江汉平原区
        一、典型遗存分析
        二、其他遗存分析
        三、小结
    第七节 豫东皖中北地区
        一、典型遗存分析
        二、其他遗存分析
        三、小结
    第八节 江淮东部地区
        一、遗存分析
        二、小结
第三章 煤山文化的时空结构
    第一节 煤山文化的分期
    第二节 煤山文化的年代
        一、相对年代
        二、绝代年代
        三、小结
    第三节 煤山文化的地域类型
        一、早期阶段
        二、中期阶段
        三、晚期阶段
        四、小结
第四章 煤山文化的形成
    第一节 中原地区仰韶晚期至龙山早期的文化变迁
        一、仰韶晚期
        二、龙山早期
        三、小结
    第二节 煤山文化的形成
        一、禹会村类型的形成
        二、郝家台类型的形成
        三、小结
第五章 煤山文化的发展及其与周边文化的关系
    第一节 煤山文化早期与周边文化的关系
        一、与郑洛地区
        二、与豫西晋南地区
        三、与关中地区
        四、与豫北冀南地区
        五、与海岱地区
        六、与江淮东部地区
        七、与宁镇地区
        八、与环太湖地区
        九、与环巢湖地区
        一〇、与皖西南地区
        一一、与鄂东地区
        一二、与豫东南、豫西南鄂西北及江汉平原地区
        一三、小结
    第二节 煤山文化中期与周边文化的关系
        一、与郑洛地区
        二、与豫西晋南地区
        三、与关中地区
        四、与豫北冀南地区
        五、与海岱地区
        六、与宁镇地区
        七、与环太湖地区
        八、与环巢湖地区
        九、与皖西南地区
        一〇、与鄂东地区
        一一、与澧阳平原
        一二、与峡江地区
        一三、与清江下游地区
        一四、小结
    第三节 煤山文化晚期与周边文化的关系
        一、与郑洛、汝颍地区
        二、与黄河流域诸地区
        三、与冀中及京津唐地区
        四、与长江流域诸地区
        五、小结
第六章 煤山文化的流向
    第一节 煤山文化煤山类型向新砦二期二里头文化的转变
        一、新砦第二期的形成
        二、新砦二期二里头文化的全面形成
        三、小结
    第二节 煤山文化其他类型的流向
        一、王油坊类型的流向
        二、南荡类型的流向
        三、乱石滩类型的流向
        四、其他四个类型的流向
        五、小结
第七章 煤山文化与夏的关系
    第一节 关于夏王朝年代与早期地望的基本认识
    第二节 关于夏代早期重大史事的考古学、年代学解释
        一、夏代早期重大史事与考古遗存的对应关系
        二、夏代早期重大史事的年代学研究
        三、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科研成果

(9)中商青铜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一、“中商文化”概念的发展
        二、中商青铜器研究简史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中商青铜器的形制分析
    第一节 典型器类的类型学分析
        一、食器
        二、酒器
        三、水器
        四、乐器
    第二节 分期断代
第三章 中商青铜器的纹饰分析
    第一节 动物类纹饰
        一、兽面纹
        二、夔纹
        三、龙纹
        四、龟纹
        五、鱼纹
        六、虎纹
        七、人像纹
    第二节 几何类纹饰
        一、弦纹
        二、三角纹
        三、联珠纹
        四、乳丁纹
        五、云雷纹
        六、涡纹
    第三节 构图特征及内涵分析
第四章 中商青铜器的器物组合
    第一节 器物组合的基本情况
    第二节 器用制度问题
第五章 中商青铜器相关问题的探讨
    第一节 中商青铜器的空间分布
    第二节 民俗调查视角下祭奠祭祀仪式的社会意义
        一、祭祀活动
        二、祭奠活动
        三、相关启示
第六章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盘龙城选址营建与自然环境关系及相关问题的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地域特征
    (二)古聚落兴衰特征
    (三)古代气候影响特征

四、一九六三年湖北黄陂盘龙城商代遗址的发掘(论文参考文献)

  • [1]商代前期墓地研究[J]. 张亚莉. 古代文明(辑刊), 2021(00)
  • [2]武汉市黄陂区鲁台山郭元咀遗址商代遗存[J]. 胡刚,程小锋,谢育武,蔺诗芮. 考古, 2021(07)
  • [3]盘龙城商代墓葬研究[D]. 冯智超. 河北大学, 2021
  • [4]武汉市盘龙城遗址各地点历年考古工作综述[J]. 邹秋实,张昌平. 江汉考古, 2020(06)
  • [5]论盘龙城发现的铸铜遗存及相关问题[J]. 路晋东. 江汉考古, 2020(06)
  • [6]近年来盘龙城遗址的碳十四年代测定[J]. 孙卓,苏昕,吴小红,潘岩,陈晖,邹秋实,路晋东. 江汉考古, 2020(06)
  • [7]武汉市盘龙城遗址杨家嘴2006年发掘简报[J]. 韩用祥,吕宁晨,郭剑,付海龙,余才山. 江汉考古, 2020(06)
  • [8]煤山文化研究[D]. 袁飞勇. 武汉大学, 2020(06)
  • [9]中商青铜器研究[D]. 赵孟坤. 山东大学, 2020(02)
  • [10]盘龙城选址营建与自然环境关系及相关问题的探析[J]. 陈树祥,吴诗阳,赵艺博,江旭东.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04)

标签:;  ;  ;  ;  ;  

1963年湖北黄陂盘龙市商代遗址发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