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计算机证书考试

谈谈计算机证书考试

一、谈谈计算机证书考试(论文文献综述)

黄元[1](2021)在《“1+X”证书制度下中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李肖天[2](2021)在《归国汉语教师志愿者就业去向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卢明涛[3](2021)在《教育公平视域下慕课在高校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

张琳琳[4](2021)在《基于职业需求的高职院校体育健身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以辽宁省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宋娟[5](2021)在《我国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文中认为体育舞蹈是一项体育和艺术紧密结合的新兴体育艺术类项目。为了培养集“教、表、编、训”于一体的体育舞蹈复合型应用人才,自2001年起,各体育院校先后开设了体育舞蹈的本科教育课程,并借鉴了艺术院校的发展经验,依托体育院校的体育专业特色来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然而由于体育舞蹈在我国体育院校开展的时间较短,师资力量整体还较为薄弱,尚未形成比较系统的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与评价体系。“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因此,需要对当下体育舞蹈教师的专业素养现状进行充分了解,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全面提升的可持续发展的方案与策略。本文以我国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扎根理论、德尔菲法、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通过对国内15所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进行调查研究,构建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该评价体系,尝试性地对随机抽样的三所体育院校教师进行评价和分析,诊断教师现存问题、审视自身专业发展现状、发现目前存在问题、分析其产生原因,明确自身专业发展目标,从而提出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策略,为下一阶段自身发展做出预判和规划,促进体育舞蹈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对我国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体系的构建发现,对于体育舞蹈教师来说,职业理念与师德、专业能力和专业知识是最为重要的三个维度,三者也构成了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体系中的三个一级指标。指标体系共分三级,除上述三个一级指标外,职业的理解与认识、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教师的修养、教学能力、带队训练能力、表演能力、编排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知识、体育舞蹈专业技术、体育学科理论知识、艺术理论知识以及专业应用知识构成了十四个二级指标,而三级指标共有四十七个。(2)由权重得出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较为重要的指标:A12教师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A41教师的文化修养、C25体育舞蹈舞伴间技术动作的配合、C34运动生物力学知识、B15教师示范能力、B52科研创新能力、B43剧目作品编排能力、B25具备训练和比赛的应变能力、C11教育学知识、B32舞蹈肢体表现力。这些指标是专家认为现阶段教师应该重点提升的专业素养。(3)运用本研究建构的评价体系对三所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的专业素养进行评价发现,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整体状况处于良好和中等之间,能够满足培养专业人才的需要,但教师还有很大提升空间。经济发达地区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较高,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教师专业素养相对薄弱。(4)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结构比较复杂,呈现老中青教育经历各不相同的教师层次,来源构成分为六个方面:(1)开始体育舞蹈教育之初,从难美项目转项而来的教师;(2)本科经过体育教育专业专修课程学习的教师;(3)通过艺术高考考上本科专业院校,高考前经过短期的专业训练,专业提高阶段主要是在大学四年的教师;(4)有过中专教育经历的教师;(5)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的教师;(6)本科是通过运动训练专业单独招生的高水平选手教师。艺术学院毕业的教师艺术知识丰富,剧目作品编排能力较强,体育知识却有待提高;经历过单招的教师竞技套编排能力较强,艺术知识却较为薄弱。教师教育经历不同使得教师的专业素养结构具有很大差异性,水平也参差不齐。(5)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育人理念处于中等水平;教师重视专业技术培养,忽略全面素质教育,轻视理论知识学习;教师文化基础、教育学知识、体育学知识、音乐学知识、科研能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英语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年长教师理论知识较为丰富、专业技术有待加强,年轻教师示范能力很强,但理论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竞技套路和组合动作编排能力很强,但剧目创编能力需要继续提升。(6)体育舞蹈显着特点是“男女配合”进行的“双人舞蹈”。在教学过程中,男女配合示范,能够起到直观的效果,学生能够直观看到舞蹈动作的双人位置,包括男伴的引带和女伴的跟随状态,以及运动路线和轨迹,易于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调研的15所体育院校中有4所院校是双人共同示范舞蹈动作,其它11所院校是教师单人走进课堂,教师不仅要示范男性步伐和身体动作,还要示范女性步伐和身体韵律。这种区别于其他项目特点的教学状况,也对体育舞蹈教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7)学校应该多举措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教师个体需树立终身学习意识,重视艺术学知识学习,激活剧目编排创新能力;借助多媒体技术,弥补自身示范能力不足;加强自身文化知识积累,丰富专业理论知识;建立项目特质意识,促进体育和艺术的融合。

邓双[6](2021)在《民办高校本科生学习性投入对学习收获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国家,民办(私立)教育都是一个国家教育事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自改革开放后,我国民办教育在增加教育机会、实现教育公平和促进教育多样化发展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当前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还不足,民办高等教育质量问题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大学生学业发展水平一定程度上决定和呈现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而大学生的学习性投入影响着其学业发展水平,因此追根溯源民办高校迫切需要提升学生学习性投入水平。因此,研究民办高校本科生学习性投入的特点和现状,探讨学习性投入对学习收获的影响机制,对于提升民办高校本科生学习收获和改善民办高校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梳理已有文献,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之上,引入学习性投入概念,主要选取四川省G学院、C学院、Y学院以及J学院这四所民办高校本科生为研究对象,从学习性投入的五个指标对四川省民办高校本科生学习性投入与学习收获现状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对四川省四所民办高校进行实地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掌握大量一手数据和资料,以此为实证研究打好基础。利用SPSS 22.0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分析民办高校本科生学习性投入以及学习收获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性、本科生学习性投入以及学习收获的现状、学习性投入对学习收获的影响。结合访谈内容,依托学习性投入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民办高校本科生的学业挑战度与学习收获整体处于中等水平;学业挑战度处于中等水平,学生的阅读量、写作量偏低;主动合作学习水平居于中等水平,学习的主动性与合作性较差;生师互动居于中等水平,师生之间的互动内容局限且稍显被动;教育经验丰富度居于中等水平,学术讲座参与度不高,海外学习参与度低;校园环境支持度居于中等水平,本科生人际关系支持较为一般,学校硬件设施能满足学生需求;学习收获居于中等水平,本科生各方面需有进一步的提升;民办高校本科生的学习性投入及其各维度正向影响学生的学习收获。基于以上的研究结论,从民办高校本科生学习性投入的五个维度,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位一体对提升学生的学习性投入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建议:适当提升民办高校本科生学业挑战度,实现合理“增负”;加强主动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合作性和主动性;加强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构建和谐、健康、良好的师生关系;便利课外活动的参与,促进学生教育经验更加丰富;优化校园硬件与软件支持,提升学生学习的方便性与满意度。

刘丽丽[7](2021)在《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师课程“诊改”能力研究 ——基于河北省Y校的实践》文中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中职教育是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其质量事关我国教育发展大局。教育质量依赖于教师质量,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推动中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比较研究等研究方法,基于河北省Y校课程“诊改”实践,探究了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师课程“诊改”能力建设与发展问题。首先,基于OBE理论,明确了中职学校专业课程的生成逻辑及目标遵从,确认专业教师课程“诊改”能力的形成亦应遵循课程生成逻辑与目标。目前,中职学校人才培养存在升学、就业、证书(证书制度)3重导向。据此,比较《会计基础》和《基础会计》课程内容以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标准》要求,发现不同导向下课程内容具有一定差异,需要中职专业教师予以适当增减。其次,调查了河北省Y校专业教师课程“诊改”能力的现实状况,确认中职专业教师课程“诊改”能力依然较弱。主要表现在:课程“诊改”认知仍不够全面,“诊改”实践能力依然不强,课程“诊改”适应能力、信息反馈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均未达到“较好”的状态。做好专业课程“诊改”工作,推进中职学校高质量发展,需要专业教师持续提升课程“诊改”能力水平。再次,立足调查结果,按照国务院及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相关政策要求,并借鉴域外经验,遵循科学性、发展性和实用性3项原则,设计了中职学校专业教师课程“诊改”能力框架,具体包括课程“诊改”认知、“诊改”实践、“诊改”适应、“诊改”反馈、“诊改”发展能力等5项一级指标,下设14个二级指标,可用于专业教师课程“诊改”能力建设与发展实践。最后,基于河北省Y校课程“诊改”实践,针对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师课程“诊改”能力建设与发展存在的弱项,提出了专业课教师课程“诊改”能力发展的行动建议,具体包括激发内生动力、增强发展活力、提升实践功力、凝聚发展合力和寻求外部助力等5个方面,供中职学校专业教师建设和发展课程“诊改”能力实践参考,供同类院校专业教师提升课程“诊改”能力借鉴。

刘颖[8](2021)在《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中职导游服务专业课程设置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旅游企业的不断升级,旅游企业相关工作的岗位职能也发生了许多变化,对企业员工的要求越来越高,工作难度也在不断增大。然而一些中等职业学校仍采用传统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使得导游服务专业的毕业生与旅游市场的需求不匹配。与此同时,旅游企业也因招不到优秀的导游而导致服务质量下降等问题。这些都反映出我国导游培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于中职学校而言,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关键是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导游服务专业课程设置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为旅游行业培养更多优秀的导游。而导游职业胜任力是对优秀导游所应具备的能力的概括,因此,论文从职业胜任力角度出发,探讨中职院校导游服务专业课程设置的相关问题,为行业人才培养提供理论指导。首先通过对相关文献的阅读,研究了胜任力、课程设置等相关的概念和理论。然后以冰山模型和洋葱模型为理论基础,通过3个渠道进行调研,以从不同角度提取导游胜任力的要素。通过对智联招聘、前程无忧、58同城等招聘网站的导游招聘信息进行网络调研得到9项胜任力要素;通过对旅行社导游的访谈得到16项导游胜任力要素;通过整理已有相关文献获取导游14项胜任力要素。最终通过归纳与整理3个方面的数据,得到导游胜任力模型的16项要素(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交际能力、表达能力、学习与创新能力、战略决策意识、营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爱岗敬业、奉献精神、道德品质、身心素质、性格特点,仪容仪表),在此基础上将16项导游胜任力要素分为知识与技能、职业能力和个人特质三个层次,最终构建出导游胜任力模型。其次,基于导游胜任力模型,编制了中职学校导游服务专业课程设置调研问卷,调研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对于学生导游胜任力的培养状况。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研究该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问卷进行分析和整理,发现中职学校导游服务专业课程设置存在课程目标模糊、课程内容陈旧、课程实施单调与课程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最后,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以导游胜任力模型为出发点,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四个方面来优化中职学校导游服务专业课程设置的建议。本文通过3个渠道的导游胜任力要素提取及归纳,构建了导游胜任力模型,丰富了导游胜任力模型的相关研究,对于导游的培养与选拔具有指导意义。基于导游胜任力模型的课程设置研究有利于中职学校完善导游服务专业的课程设置,提高学校的导游培养质量,为行业输送优秀人才。

姬溪曦[9](2021)在《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研究 ——以H省中职学校为例》文中指出随着“工匠精神”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被正式提出,社会各界都开始重新审视“工匠精神”所蕴藏的丰富内涵。通过对“工匠精神”的内涵解读使我国在培养工匠型人才方面有了更清晰的理论借鉴和价值判断,对弘扬“工匠精神”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升级,战略转型时期,发扬“工匠精神”是提高我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精神指引。与此同时,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中职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是推动我国实现技术创新驱动,经济动力变革的强大人力资源支持。因此,在我国实现制造业强国的发力之际,通过对H省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现状的调查研究,试图找出有利于中职学校培养“工匠精神”的有效路径,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应用价值。围绕研究主题主要采用问卷和访谈的形式,选取了H省10所中职学校展开调查研究,研究内容整体上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基础研究,主要阐述了选题缘由、研究目的和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为理论研究,具体研究了三方面内容。第一个方面阐述了“工匠精神”的内涵和意义,对“工匠精神”的内涵解读主要从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意志、职业行为和职业追求五个维度展开;第二个方面论述了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人力资本理论、需要层次理论和动机归因理论;第三个方面剖析了影响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目标、课程、教学、师资、评价和工匠文化等因素;第三部分为实证研究,包括调查设计及实施和调查结果分析两部分,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将影响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因素从微观到宏观分为个体因素、学校因素和国家因素;第四部分为对策研究,结合调查分析,并在对比德日“工匠精神”培养经验的基础上论述了改进H省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有效对策。基于第三部分的影响因素分析此部分也从个体、学校和国家三个层面展开论述。在个体层面上关注学生心理建设和职业规划方面;在学校层面上从培养目标、教师素质、课程设置、校企合作、教学评价和文化建设几个方面展开论述;在国家层面上主要从国家对中职学校的经费投入、福利保障、政策倾斜、文化氛围等方面为切入点,整体上从不同角度为优化中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提出了明确的对策与建议。

巩建婷[10](2021)在《中职生选择职业教育意愿及实现路径研究》文中指出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中职生源的数量以及质量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这种变化既有来自职业教育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有职业教育内部发展的影响,同时还受到教育选择主体对职业教育态度与价值观等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变迁,教育的外部社会环境发生着激烈的变革,对职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教育内部同样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高职百万扩招,职教高考制度变革等等,这些变革不仅影响着当下人们的教育选择,也影响着中职生选择职业教育的意愿,中职生选择职业教育的意愿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变得更为复杂,因此有必要了解当前中职生选择职业教育的意愿及其职业教育意愿实现的障碍,进而提出中职生选择职业教育意愿的实现路径,以期帮助中职生更好实现意愿,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本文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理性选择理论、教育分流理论为基础,运用问卷法和访谈法对河北省内某中职学校进行调研,对中职生的基本信息、家庭背景情况、对职业教育的认知、自我认知、选择职业教育的意愿等方面进行分析,得出提升学历与能力、实现代际阶层地位跃迁、满足个人性向偏好、享受中职制度优势、获得高中毕业证等是当前中职生选择职业教育的意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阻碍中职生意愿实现的障碍,主要包括个体学习基础薄弱、个体主观能动性不强、学校基础设施与师资配备不均衡、中等职业教育制度优势不明显、社会外部坏境中的不利因素等,最后提出实现职业教育意愿的路径。

二、谈谈计算机证书考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谈计算机证书考试(论文提纲范文)

(5)我国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体育院校体育与艺术融合的办学理念给体育舞蹈教师提出了新要求
        1.1.2 教师专业素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内容
        1.1.3 我国体育舞蹈理论和教学实践发展需求
        1.1.4 推动我国体育舞蹈运动发展需要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思路与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的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教师专业素养的缘起
    2.2 教师专业素养构成内容研究
    2.3 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研究
    2.4 教师专业素养影响因素研究
    2.5 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研究
    2.6 教师专业素养评价研究
    2.7 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研究
    2.8 研究述评
3 概念界定和研究的理论基础
    3.1 概念界定
    3.2 研究的理论基础
        3.2.1 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3.2.2 教师教育理论
    3.3 小结
4 研究对象与方法
    4.1 研究对象
    4.2 研究方法
        4.2.1 文献资料法
        4.2.2 问卷调查法
        4.2.3 扎根理论
        4.2.4 德尔菲法
        4.2.5 数理统计法
5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体系的构建
    5.1 构建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体系的原则
        5.1.1 系统性原则
        5.1.2 科学性原则
        5.1.3 针对性原则
    5.2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指标体系的建立
        5.2.1 工具NVivo简介
        5.2.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步骤
    5.3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的形成
        5.3.1 评价指标的初步拟定
        5.3.2 指标筛选的流程和方法
        5.3.3 专家的选择与权威程度
        5.3.4 指标的筛选与修正
        5.3.5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5.4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因子分析
        5.4.1 体育舞蹈教师的职业理念与师德维度探索性因子与验证性因子分析
        5.4.2 体育舞蹈教师的专业能力维度探索性因子与验证性因子分析
        5.4.3 体育舞蹈教师的专业知识维度探索性因子与验证性因子分析
        5.4.4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最终确立
    5.5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权重赋值
        5.5.1 层次分析法判断指标权重
        5.5.2 计算权重
    5.6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体系结果特征分析
        5.6.1 一级维度分析
        5.6.2 二级维度要素分析
        5.6.3 三级维度要素分析
    5.7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的评分方法
        5.7.1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对应分值
        5.7.2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的评分细则
        5.7.3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分标准的适用性
    5.8 小结
6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与分析
    6.1 部分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
    6.2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存在问题
    6.3 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6.3.1 学校层面
        6.3.2 教师个体本位
    6.4 小结
7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策略
    7.1 学校层面
        7.1.1 加强与艺术院校交流和合作
        7.1.2 尝试“中本贯通”人才培养模式
        7.1.3 加大投入力度,支持教师专业发展
        7.1.4 充分发挥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建设协作会的作用
        7.1.5 降低学历要求,引进高水平选手任教
        7.1.6 健全教师评审和考核制度,多视角进行评价
        7.1.7 重视教师培养,促进老带新教师融合成长
    7.2 个体层面
        7.2.1 教师自觉树立崇高的职业理念
        7.2.2 教师不断提升专业能力
        7.2.3 教师持续学习专业知识
    7.3 小结
8 研究结论、局限性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建议
    8.3 研究的局限性
    8.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调查问卷
附录3 资料图片
附录4

(6)民办高校本科生学习性投入对学习收获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1.1.1 研究缘起
        1.1.2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问卷法
        1.3.2 访谈法
    1.4 研究技术路线图
    1.5 相关概念辨析与研究内容
        1.5.1 相关概念辨析
        1.5.2 研究思路
    1.6 研究创新与不足
        1.6.1 可能的创新点
        1.6.2 不足之处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1 学习性投入的相关研究
        2.1.2 民办高校本科生学习性投入的相关研究
        2.1.3 学习收获的相关研究
        2.1.4 研究述评
    2.2 理论基础
        2.2.1 学习性投入理论
        2.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假设
    3.2 研究工具
        3.2.1 问卷的借鉴与编制
        3.2.2 问卷预调研及修订
        3.2.3 问卷计分方式
        3.2.4 访谈提纲的设计
    3.3 研究对象
        3.3.1 四川省民办高校的发展基本概况
        3.3.2 取样方法与取样分布
    3.4 本章小结
4 民办高校本科生学习性投入与学习收获的实证分析
    4.1 民办高校本科生学习性投入与学习收获的现状
        4.1.1 学习性投入与学习收获的描述性分析
        4.1.2 学习性投入与学习收获在人口统计学特征上的差异比较
    4.2 民办高校本科生学习性投入与学习收获的关系
        4.2.1 学习性投入各维度与学习收获的相关性关系
        4.2.2 学习性投入各维度与学习收获的回归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调查结论与提升民办高校本科生学习性投入的策略
    5.1 民办高校本科生学习性投入与学习收获的研究结论
        5.1.1 学业挑战度处于中等水平,学生的阅读量、写作量偏低
        5.1.2 主动合作学习水平居于中等水平,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合作性较差
        5.1.3 生师互动居于中等水平,师生之间的互动内容局限且稍显被动
        5.1.4 教育经验丰富度居于中等水平,学术讲座参与度不高,海外学习参与度低
        5.1.5 校园环境支持度居于中等水平,本科生人际关系支持较为一般,学校硬件设施能满足学生需求
        5.1.6 学习收获居于中等水平,本科生各方面均有一定的进步与发展
        5.1.7 民办高校本科生的学习性投入正向影响其学习收获
    5.2 提升民办高校本科生学习性投入的策略
        5.2.1 适当提升民办高校本科生学业挑战度,实现合理“增负”
        5.2.2 加强主动合作学习,促进学生提高学习的合作性和主动性
        5.2.3 加强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构建和谐、健康、良好的师生关系
        5.2.4 便利课外活动的参与,促进学生教育经验更加丰富
        5.2.5 优化校园硬件与软件支持,提升学生学习的方便性与满意度
    5.3 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民办高校本科生学习性投入与学习收获 调查问卷
附录二 访谈提纲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7)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师课程“诊改”能力研究 ——基于河北省Y校的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和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教学“诊改”研究
        1.3.2 课程“诊改”研究
        1.3.3 教师能力发展研究
        1.3.4 会计电算化专业特点研究
        1.3.5 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核心概念
        1.5.1 中职学校
        1.5.2 课程诊改
        1.5.3 专业课程教师
        1.5.4 教师课程诊改能力
第二章 中职教师课程“诊改”能力的目标向度
    2.1 内部:中职学校专业课程的生成逻辑
        2.1.1 OBE理论及其应用现状
        2.1.2 OBE视域下的课程生成
        2.1.3 OBE理论的“诊改”价值
    2.2 外部: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三重导向
        2.2.1 升学导向
        2.2.2 就业导向
        2.2.3 证书导向
    2.3 差异:同门课程之间内容及标准比较
        2.3.1 《基础会计》与《会计基础》比较
        2.3.2 《会计基础》与《考试标准》比较
        2.3.3 比较分析的结果与结论
    2.4 目标:教师课程“诊改”能力的向度
        2.4.1 基于普通教育课程实施能力的分析
        2.4.2 基于中职课程“诊改”要求的分析
        2.4.3 基于中职教育三重目标要求的分析
第三章 中职教师课程“诊改”能力的现状调查
    3.1 案例学校及专业
        3.1.1 案例学校的基本情况
        3.1.2 会计电算化专业情况
        3.1.3 课程“诊改”实践情况
    3.2 调查过程及方法
        3.2.1 调查过程
        3.2.2 调查方法
    3.3 调查结果及分析
        3.3.1 访谈对象情况
        3.3.2 访谈内容编码
        3.3.3 调查结果分析
第四章 教师课程“诊改”能力框架与能力发展
    4.1 课程诊改能力框架的设计
        4.1.1 设计依据
        4.1.2 设计原则
        4.1.3 框架内容
    4.2 课程诊改能力现状分析
        4.2.1 诊改认知能力
        4.2.2 诊改实践能力
        4.2.3 诊改适应能力
        4.2.4 诊改反馈能力
        4.2.5 诊改发展能力
    4.3 教师课程诊改能力发展
        4.3.1 激发内生动力
        4.3.2 增强发展活力
        4.3.3 提升实践功力
        4.3.4 凝聚发展合力
        4.3.5 寻求外部助力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前瞻
    5.1 主要结论
        5.1.1 确定了中职学校教师课程“诊改”能力的目标向度
        5.1.2 调查了中职学校专业教师课程“诊改”能力的现状
        5.1.3 设计了中职学校专业教师课程“诊改”能力的框架
        5.1.4 提出了中职教师发展课程“诊改”能力的行动建议
    5.2 存在不足
    5.3 研究前瞻
        5.3.1 普及职业教育评价知识
        5.3.2 创建职业教育改进学科
        5.3.3 课程“诊改”能力发展
参考文献
附件1 《业财一体信息化应用职业技能证书(初级)考试标准》
附件2 中职教师课程“诊改”能力现状访谈提纲(面向中职任课教师)
附件3 中职教师课程“诊改”能力现状访谈提纲(面向校长、财经部主任、任课教师)
致谢

(8)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中职导游服务专业课程设置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1.旅游市场发展需要高素质的导游
        2.导游体制变革要求导游能力转变
        3.学校教育不能够满足市场需要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3.研究创新点
    (三)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2.问卷调查法
        3.访谈法
        4.网络调研
    (四)主要内容
二、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一)相关概念
        1.胜任力
        2.导游
        3.课程设置
    (二)理论基础
        1.冰山模型
        2.洋葱模型
    (三)研究综述
        1.胜任力研究现状
        2.导游胜任力研究现状
        3.中职旅游(含导游服务)专业课程设置研究现状
        4.研究评述
三、导游胜任力模型的构建
    (一)基于网络调研的导游能力要求与分析
    (二)基于企业访谈的导游能力要求与分析
        1.编制访谈提纲
        2.确定访谈对象
        3.访谈实施的过程
        4.访谈结果分析
    (三)基于文献的导游胜任力要素的分析
    (四)构建导游胜任力模型
四、中职导游服务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对象和调查目的
    (二)问卷的编制与实施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基本信息
        2.胜任培养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3.课程目标设置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4.课程内容设置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5.课程实施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6.课程评价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7.开放式问题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四)中职学校导游服务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课程目标模糊,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人特质
        2.课程内容陈旧,不利于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
        3.课程实施方式单调,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4.课程评价体系不完善,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中职导游服务专业课程设置优化建议
    (一)确定课程目标,加强与市场需求的结合
    (二)整合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三)完善课程实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四)改革课程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六、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中职学校导游服务专业课程设置调查问卷
附录B 对旅行社导游的访谈提纲
致谢

(9)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研究 ——以H省中职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文献综述
第二章 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理论研究
    第一节 “工匠精神”的内涵和意义
        一、“工匠精神”
        二、“工匠精神”的内涵
        三、“工匠精神”的时代意义
    第二节 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理论基础
        一、人力资本理论
        二、需要层次理论
        三、动机归因理论
    第三节 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要素
        一、培养目标
        二、课程体系
        三、教学模式
        四、师资队伍
        五、评价体系
        六、工匠文化
第三章 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调查设计及实施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
        三、问卷和访谈设计
        四、调查过程
    第二节 调查结果分析
        一、学生自我效能感对“工匠精神”培养的影响
        二、教师结构对“工匠精神”培养的影响
        三、教学方式对“工匠精神”培养的影响
        四、课程体系对“工匠精神”培养的影响
        五、教学评价对“工匠精神”培养的影响
        六、工匠文化对“工匠精神”培养的影响
        七、校企合作对“工匠精神”培养的影响
第四章 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影响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个体因素
        一、学生的求学目的与中职学校的育人目标存在偏差
        二、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不高导致对自身发展缺乏信心
        三、学生只为学历的功利心导致对所学专业缺乏兴趣
    第二节 影响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学校因素
        一、中职学校过于追求升学率,对职业技能培训重视不够
        二、中职学校实训课程欠缺,产学结合落实不到位
        三、中职学校教学方式单一,不能真正实现学徒制教学
        四、中职学校缺乏“双师型”教师,教师队伍结构仍需优化
        五、中职学校评价体系不科学,不能有效培养学生“工匠精神”
        六、中职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缺乏创新,难以调动学生热情
    第三节 影响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国家因素
        一、我国培养“工匠精神”的制度环境不完善
        二、社会对工匠型人才的定位存在偏差
        三、经济发展制约“工匠精神”的养成
第五章 德日“工匠精神”的培养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第一节 德日“工匠精神”的培养经验
        一、德国“工匠精神”的培养经验
        二、日本“工匠精神”的培养经验
    第二节 德日“工匠精神”的培养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一、构建民主平等的职业环境,打造工匠文化
        二、借鉴“双元制”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
        三、深化“产学合作”机制,促进工学融合
第六章 改进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对策
    第一节 个体层面上提升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对策
        一、加强学生心理建设,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二、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指导
        三、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指导学生“好就业,就好业”
    第二节 学校层面上提升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对策
        一、制定合理的培养目标,帮助学生找准定位
        二、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培养“双师型”教师
        三、以传授应用型知识为核心,重整课程体系
        四、加强校企合作,发挥产学结合的教育优势
        五、制定严格的教学评价标准,发挥教学评价的督促作用
        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适合培养“工匠精神”的文化氛围
    第三节 国家层面上提升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对策
        一、加大国家对中职学校的经费投入
        二、借鉴德国的制度保障体制,提高技工人才的福利待遇
        三、拓宽技能等级认证渠道,制定科学的奖励机制
        四、营造崇尚“工匠精神”的社会氛围,树立大国工匠典范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致谢

(10)中职生选择职业教育意愿及实现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
        1.2.2 国外研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理论基础
        1.5.1 理性选择理论
        1.5.2 教育分流之个性差异理论
    1.6 核心概念界定
    1.7 创新点
第二章 高中阶段学生选择普职教育的发展变化
    2.1 普职教育发展规模的演进
        2.1.1 职业教育占比低于普高(1978-1985)
        2.1.2 职业教育占比高于普高(1986-1995)
        2.1.3 职业教育占比下降(1996-2001)
        2.1.4 普职占比大体相当(2002-2010)
        2.1.5 职业教育占比低于普高(2011-2018)
    2.2 高中阶段职普生源变化特点
        2.2.1 普职生源数量阶段性的此消彼长
        2.2.2 职教生源中考成绩持续滑坡
        2.2.3 职教生源来源渐趋复杂
第三章 现阶段中职生选择职业教育的意愿调查
    3.1 样本基本信息
    3.2 现阶段选择中等职业教育生源群体分析
        3.2.1 中职生源绝对数量增加
        3.2.2 中职生源中考成绩偏低
        3.2.3 中职生家庭资本较弱
        3.2.4 中职生源自我认知不明确
        3.2.5 中职生源对职业教育认知差异大
    3.3 中职生选择职业教育的意愿
        3.3.1 追求个人发展
        3.3.2 满足个人性向偏好
        3.3.3 享受中职制度优势
        3.3.4 获得高中毕业证
    3.4 选择职业教育意愿的合理性分析
        3.4.1 从教育目的与价值角度分析意愿的合理性
        3.4.2 从实现可能性角度分析意愿的合理性
第四章 选择职业教育合理意愿实现的障碍
    4.1 个体学习基础与主观能动性较弱
        4.1.1 个体学习基础薄弱
        4.1.2 个体主观能动性不强
    4.2 学校基础设施与师资配备不均衡
        4.2.1 不同专业实训设施配置不均衡
        4.2.2 不同专业师资配备不均衡
    4.3 中等职业教育制度优势不明显
        4.3.1 中职对口升学制度优势不明显
        4.3.2 中职资助制度不完善
        4.3.3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作用发挥有限
    4.4 社会外部环境中的不利因素
        4.4.1 就业环境相对较差
        4.4.2 劳动力市场唯学历是举的人才观
第五章 选择职业教育合理意愿实现的路径
    5.1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认知
        5.1.1 引导学生形成对职业教育的正确认知
        5.1.2 引导学生形成对自我的正确认知
    5.2 夯实学生文化基础
        5.2.1 加强有升学意愿中职生的文化基础课教学
        5.2.2 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5.3 平衡不同专业间基础设施与师资力量
        5.3.1 加大非骨干专业的投入力度
        5.3.2 建立校企教师双向流动机制
    5.4 完善中等职业教育制度
        5.4.1 完善对口升学制度
        5.4.2 完善国家资助制度
        5.4.3 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5.5 营造良好的社会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1 中职生选择职业教育意愿的调查
附录2 普通高中学生不选择职业教育的情况调查
附录3 中职生选择职业教育的意愿与实现路径访谈
致谢

四、谈谈计算机证书考试(论文参考文献)

  • [1]“1+X”证书制度下中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D]. 黄元. 吉林外国语大学, 2021
  • [2]归国汉语教师志愿者就业去向调查研究[D]. 李肖天. 渤海大学, 2021
  • [3]教育公平视域下慕课在高校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 卢明涛. 东华大学, 2021
  • [4]基于职业需求的高职院校体育健身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以辽宁省为例[D]. 张琳琳. 辽宁大学, 2021
  • [5]我国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D]. 宋娟.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6]民办高校本科生学习性投入对学习收获影响研究[D]. 邓双.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7]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师课程“诊改”能力研究 ——基于河北省Y校的实践[D]. 刘丽丽.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1(08)
  • [8]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中职导游服务专业课程设置优化研究[D]. 刘颖.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9]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研究 ——以H省中职学校为例[D]. 姬溪曦. 信阳师范学院, 2021(09)
  • [10]中职生选择职业教育意愿及实现路径研究[D]. 巩建婷.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1(08)

标签:;  ;  ;  ;  

谈谈计算机证书考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