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考研试题四题解法

1990年考研试题四题解法

一、1990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第Ⅳ题题解(论文文献综述)

梁永超[1](2015)在《高考数学命题及客观题应用发展研究》文中认为高考是最受社会关注的一种国家教育考试制度。数学科目向来是最重要的、必考的高考科目之一。因此,研究和提升高考数学命题质量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本研究运用历史文献法、统计分析等方法,对新中国建立以来的高考数学命题进行分析研究,分别从1949-1982年、1983-1999年、2000-2014年三个阶段,从题型结构和考查内容两个方面着手,对历年高考数学客观题命题与应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分析研究表明,1949-1982年期间的历年高考数学命题具有题型以主观题为主、考查内容不固定且覆盖面窄、部分初中知识成为考核重点等一些特点和问题。1983-1999年历年高考数学命题的特点为:出现客观题且选择题数量较多;试卷满分从120分增加到150分;选择题单题分值逐渐增大;客观题总分占试卷满分比重逐渐增大至50%左右。新世纪以来,我国高考数学客观题应用中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选择题、填空题的单题分值过大,导致高考数学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降低;第二,客观题无法考查到“考试大纲”(或考试说明)中要求的全部内容,一方面是考查到的“知识模块”不固定、不全面,另一方面是考查“知识模块”的知识内容不全面;第三,部分客观题的解题步骤过多,导致耗费考生过多答题时间。针对高考数学存在问题,本研究提出了关于高考数学客观题命题改革的四个取向:第一,“题量增加、分值减少”;第二,“知识重要、步骤简单”;第三,“一模多面”、全面立意;第四,“一题多模”、模块交叉。

袁红玉[2](2013)在《1932-1937年中学毕业会考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学毕业会考制度是民国时期教育文化政策中重要的一项,在中国的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在实施之初,就有许多不同的声音。而后中学毕业会考制度的发展、完善也经历了一番波折。在完善这一制度中,凸显出国民政府与地方政府对毕业会考办法控制权之争。本文便从多角度、全方位地铺展出中学毕业会考制度从1932年到1937年的实施情形,再现其从早期试验、建立到完善的完整过程。文章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民国时期中学毕业会考制度早期试验情况。在全国正式实施中学毕业会考之前,毕业会考即在苏州吴县、上海等地进行了早期试验。这一部分即对早期上海会考制度试验进行论述,阐述国民政府和地方政府等势力对早期毕业会考试验的态度。第二部分通过阐述中学毕业会考制度提出的过程、建立及正式推行,展示各省市中学会考的举行情形,比较各省间举办会考制度办法的区别,体现中学毕业会考与中学生的毕业文凭、高考升学以及评定学校之间的关联。第三部分探讨了会考制度施行过程中的种种困难,主要叙述了中学师生反对毕业会考引起的风潮事件、在毕业会考试场中发生的纠纷以及会考的结果引发的争议。这些主要的困难与矛盾,显现出统制教育与自由教育的博弈。第四部分则描述中学毕业会考制度的完善改进。会考制度施行过程中有种种困难,而各省市教育当局对其也有各自的态度及疑义,且社会人士对中学毕业会考制度也存在争执,因此自1932年至1937年教育部多次改进修正中等学生毕业会考规程,从制度上完善中学毕业会考。

邬贤伟[3](2013)在《新课改后高考中的古代诗文试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新课程已全面铺开,备受争议的高考进入新一轮的改革,作为高考语文科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诗文试题在这场改革中无法置身事外,甚至一度成为广大教师和莘莘学子关注的焦点之一笔者认为,毋庸过多争论高考“是非”,抓好当前高考改革,才是当务之急。改革的前提是深入了解考试。因此,对高考,特别是对高考试题展开研究,在当前改革大潮的背景下,是极有必要的。本文汲取科学考试的相关理论,用统计、比较、分析的方法,对新课改以来的高考试题,特别是对一些富有代表性的新课改区的高考试题展开跨地区、跨年度的分析研究。通过对采样新课改区试题内容、形式等方面的分析,来明确新课改后高考中的古代诗文试题发展的特点和轨迹。在以上基础上,总结新课改后高考中的古代诗文试题在命题上所积累的经验,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探讨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加强高考中的古代诗文试题命题的科学性。经研究发现,新课改后,采样新课改区高考中的古代诗文试题更加突出对考生综合素质的考查,突出语文课程目标的整体性,在兼顾主、客观试题的同时,更加突出主观试题。这些与新课改精神紧密结合的命题方式,为今后高考中的古代诗文命题积累了宝贵经验。另外,一些问题也在研究过程中被彰显出来,诸如古代诗文试题能力水平的构建是否合理,主观题命题方式能否进一步改善等等。同时,本文在研究的基础上,为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语文古代诗文试题的提出自己初浅的意见和建议,并大胆地模拟命制高考中的古代诗文试题。

李茜[4](2012)在《基于陕西省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成绩的统计研究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高等数学是考研很重要的一门课程,而从这些年的考研成绩来看,其主要影响考生录取的不是总分和专业成绩,而是数学成绩和英语成绩。因此,考生是否能通过数学和英语的录取分数线是考生能否被录取的关键。本文利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2011年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建立了灰色关联度模型和多元统计分析模型,使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和多元统计分析模型找出了影响2011年考试成绩的主要因素,为今后如何改进高等数学教学以及考生参加考试提供了有用信息。全文共分为五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主要介绍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成绩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以及国内外目前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主要是通过数理统计的方法对四套试卷及考生成绩进行分析,找出成绩差异的原因;第三部分对于研究生入学考生数学成绩,建立了灰色关联度模型和多元统计分析模型,主要运用灰色关联度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找出影响考生成绩的主要因素;第四部分将上述统计分析模型应用于报考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考生数据,与全省考生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给出报考我校考生的来源差异,为我校今后的研究生教学提供参考建议和有用信息;第五部分是结论与展望。

张栋[5](2012)在《考试公平评价视角下高考理综物理单项选择题之创新实证研究》文中提出对教育公平的不断追求是人类社会的一贯理念。有中国古代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有西方先哲柏拉图最早提出的关于实施“初等义务教育”理想,有亚里士多德提出的通过法律来确保自由民的教育权利理念等,这些均是古代的、朴素的教育民主思想的最早最深刻的体现。在现今,中国将建设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公平作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并将教育公平作为实现社会公平的一个有效切入口。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考试的评价公平属于教育结果公平的一个侧面。考试在现今中国社会普遍存在,考试的种类繁多。面对如此众多的人口,如何对人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已是中国教育界以及整个社会“头疼”的问题。在各种各样的考试中,人们都希望做到最终的结果或者说分数能够更加准确的评价各位考生的真实水平,这也是考试本身科学性的必然要求。可称为“第一大考试”的当属高考,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对新型选择题的研究,选题源于生活,构建来自创新。就在单项选择题方面,有时会产生一种“强猜”现象,其科学性受到质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基于生物学中的杂交,物理化学研究新材料使用的掺杂等诸如此类的方法、手段的启示,在优势结合的思想指导下,构建了一种新型的单项选择题。进而利用比较实验,对实验的数据进行分析时,运用统计软件SPSS得到关于学生真实水平、新型单选题测试结果、旧单选题型测试结果的对比盒须图,并且分别就新型选择题和旧单选题型的测试结果与学生的真实水平做了差异性测评表,最终实验结果证明新型单选题的测试结果更加接近学生的真实水平,也就是说新型单选题有更好的效度。并进一步利用实验对新旧两种单选题在对考生的区分效果实施比较上,通过对实验被试的测试结果进行排名,而且做出了在新旧两种单选题型下各个名次的人数折线图,并定量对区分度进行比较。实验结果证明,新型单项选择题在对考生的区分效果上具有更好的表现。

朱亚丽[6](2011)在《基于高等数学背景下的高考数学试题命题方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和数学学科的发展,数学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数学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如何使数学教育与数学的现代化发展相适应.新课程改革以来,现代数学已经开始渗透到高中新课程中.许多高等数学知识已经下放到高中数学教材中,这个举措改变了以往的应试教育.同时,高考数学试题中也出现了许多高等数学背景的试题,这类试题可以有效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潜能.如何科学地命制具有高等数学背景的高考试题已经成为国内学者和一线教师所关注的热点,这也是本文所要研究的内容.本文通过文献法和历史研究法研究国内外中学数学的现代化进程,以国内外考试理论为基础,分析、整理了期刊、相关的专着和国内外高考试题,总结归纳出具有高等数学背景的高考数学试题的命题方法.首先本文系统介绍了国内外课程改革现状,指出现代数学在中学课程中的渗透已经成为各国研究的热点,论证了研究高等数学背景下的高考数学试题的必要性.其次,简要介绍了高考在内容、模式上的改革,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不同时期因教材和课程标准(大纲)的变化引起高考数学内容的变化,得出高考数学命题是从知识到能力转变的结论.再次,本文利用反向工程法分析试题的命题方法,总结出高数渗透法即直接引用法、高数浅化法、语言转化法、演绎变形法.接着从案例入手,综合利用高数渗透法分析高考题目,以试题的来源、知识链接、解法、拓展的方式剖析案例,并编制若干试题.最后,文中统计了2000-2010年以高等数学为背景的高考试题,分析命题规律和趋势,希望在高考数学命题理论和实践上能给出一些启示.

郝凤华[7](2006)在《高中生学习能力高考测试命题研究》文中提出如何命题才能达到测量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的问题是本论文研究的重点。学习能力可以分为几个方面,每一个方面又有层次高低之分。能力具有层次、广度和速度三个方面的属性,这三个方面的差异决定了能力水平的差异。从行为主义的观点出发,学生的行为变化可以作为标准来衡量学生的能力水平。表示学生特定行为的动词可以限定学生活动的范围和深度以及广度,可以使学生外显的行为不同,可以作为能力水平判断的标准。论文确定了学习能力的内涵,特别确定了高中生学习能力高考测试中测量的高中生学习能力的内涵,并仿照安德森的教育目标分类思想制定了相应的学习能力水平评价标准。 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本论文对如何命题可以达到测量和评价学生学习能力水平的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这些研究主要包括试题编制的原则、试题材料的选取、试题的题型、试题编制的策略以及命题语言的研究等。最后,本论文依据具体的命题思想进行了命题的一些尝试并对所编制的试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葛维雷[8](1993)在《对1991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英语试题第67题的异议》文中提出《1991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英语试题》中的第67题值得提出来加以讨论。原命题如下。 He wanted more (?),not just working (?) (?) jobs Or spending nights on the streets (?). 本题属改错题,要求学生从划线的ABCD中找出一个他认为是错误的并予以更正。本题的参考答案是C,将high-paid改为high-paying。邹愉同志就该题所做的翻译和题解为:

姜文东[9](1990)在《一九九○年研究生入学考试第Ⅱ题题解》文中研究指明 阅读在英语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阅读理解题也成为很多英语考试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题目。研究生入学考试也不例外。阅读理解题主要考考生的理解能力、归纳能力、阅读速度、阅读技巧及词汇量等。随着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的目臻完善,目前很多阅读理解的题目已经把重点放在了较高层次上,即篇章层次方面,而不再局限于单句理解的范围。这就要求考生在扩大词汇

郭宏伟[10](1990)在《1990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第Ⅳ题题解》文中研究说明 36.[译文] 孩子太多,艾丽斯很难管得住他们。 [答案与注释] 选B。将to control改为(in)control(1)ing.to have trouble意为“对……感到困难”或“做……有困难”,其后要加上表示有困难的方面,必须跟介词in加动名词。有时,in也可省略。例如:She had some trouble(in)under.standing Chinese.(她听懂汉语有困难。)The workers are having trouble(in)putting the parts of the new machine together.(工人们觉得把新机器的零件组装起来很难。)原题中在trouble后边加了不定式to control,不符合习惯,是错误的。 37.[译文] 村子离大路那么远,令我们很吃惊。

二、1990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第Ⅳ题题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990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第Ⅳ题题解(论文提纲范文)

(1)高考数学命题及客观题应用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1.2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第2章 我国高考命题制度、科目设置以及数学内容变革历程
    2.1 高考命题制度演变历程
    2.2 高考科目设置改革历程
    2.3 高考数学命题依据以及内容要求变化情况
第3章 我国历年高考数学命题与客观题应用分析
    3.1 1949-1982年历年高考数学命题分析
    3.2 1983-1999年历年高考数学客观题命题统计分析
    3.3 2000-2014年高考数学客观题题型结构统计分析
    3.4 2000-2014年高考数学客观题考查内容统计分析
    3.5 我国高考数学客观题应用中存在问题分析
第4章 高考数学客观题命题改革的取向研究
    4.1 高考数学客观题命题改革取向之一:题量增加、分值减小
    4.2 高考数学客观题命题改革取向之二:知识重要、步骤简单
    4.3 高考数学客观题命题改革取向之三:“一模多面”,全面立意
    4.4 高考数学客观题命题改革取向之四:“一题多模”,模块交叉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2)1932-1937年中学毕业会考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学术前史
第一章 毕业会考制度的早期地方试验
    一 会考试验最早时间疑点的讨论
    二 1930年上海市会考试验
    三 各方对早期会考试验的态度
第二章 1932年中学毕业会考制度的推行
    一 会考制度提出的过程
    二 中学会考制度的正式推行实施
        (一) 各省市中学会考之举行
        (二) 中学毕业会考与毕业文凭、高考升学及评定学校的关系
第三章 会考制度施行过程中之种种困难
    一 中学师生反对毕业会考引起的风潮
        (一) 会考纠纷统计
        (二) 1933年7月安徽安庆风潮
    二 毕业会考试场纠纷
        (一) 上海市会考试场泄题案
        (二) 其他各省市试场闹剧
    三 会考之结果引发的争议
        (一) 会考失败学生呼声
        (二) 社会上的声音
        (三) 四校长请愿
第四章 1932年-1937年中学毕业会考制度的改进
    一 各省市教育当局的态度及疑义
    二 社会人士对毕业会考制度的争执
        (一) 新闻界
        (二) 教育家的见解
    三 教育部改进修正中等学生毕业会考规程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新课改后高考中的古代诗文试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综述
第一章 高考为什么要考古代诗文
    第一节 古代诗文在中国文化中举足轻重
        一、何为古代诗文
        二、古代诗文在中国文化的重要地位
    第二节 古代诗文在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
        一、语文及语文教学
        二、古代诗文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第三节 古代诗文在当前高考中不可或缺
        一、考试与高考
        二、古代诗文在高考中的重要地位
    第四节 历年高考中的古代诗文试题
        一、新中国高考创立与探索时期的古代诗文试题
        二、高考恢复和重建时的古代诗文试题
        三、高考改革多元化时期的古代诗文试题
第二章 新课改后高考中的古代诗文试题的分析与研究
    第一节 新课改与高考中的古代诗文试题
        一、“新课改”缘起
        二、新课改对高考中的古代诗文试题的影响
    第二节 主要新课改区高考中的古代诗文试题研究
        一、新课改后高考中的古代诗文试题内容研究
        二、新课改后高考中的古代诗文试题形式研究
    第三节 新课改后高考中的古代诗文试题的经验与不足
        一、新课改后高考中的古代诗文试题的经验
        二、新课改后高考中的古代诗文试题的不足
第三章 新课改背景下高考该如何考古代诗文
    第一节 高考中的古代诗文命题必须符合语文学科特性
        一、“科学主义语文教育观”影响下的古代诗文命题
        二、新的语文学科特性对古代诗文命题的要求
    第二节 基于考查完整思维能力的古代诗文命题方法
        一、当前高考中古代诗文试题对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评价
        二、基于考查完整思维能力的高考古代诗文命题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4)基于陕西省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成绩的统计研究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2. 试卷基本分析
    2.1 试卷及成绩分析
        2.1.1 基本情况
        2.1.2 试卷的质量分析
    2.2 各种意义下的得分率分析
        2.2.1 不同题型得分率分析
        2.2.2 不同课程得分率分析
        2.2.3 不同考生来源的得分率分析
    2.3 不同区域考生的差异
3. 建立灰色关联度模型和多元统计分析模型
    3.1 正态性检验
        3.1.1 卡方检验
        3.1.2 偏度系数和峰度系数
        3.1.3 D 检验法和 W 检验法
        3.1.4 直方图
        3.1.5 Q-Q 图
    3.2 灰色关联度分析模型
        3.2.1 灰色关联度分析模型的原理
        3.2.2 灰色关联度分析模型的计算方法与步骤
        3.2.3 灰色关联度分析模型的应用
    3.3 多元统计分析模型
        3.3.1 多元统计分析模型的构造
        3.3.2 多元统计分析模型的改进
4. 模型的应用
    4.1 基本分析
    4.2 正态性检验
    4.3 统计分析
    4.4 灰色关联度分析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研期间的研究成果

(5)考试公平评价视角下高考理综物理单项选择题之创新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
        1.1.1 研究的时代及历史背景
        1.1.2 研究课题的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对象的确定
    1.4 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本章小结
2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 考试、测验、测量的概念界定及辨析
    2.2 考试公平的概念界定
    2.3 评价的概念界定
        2.3.1 诊断性评价
        2.3.2 形成性评价
        2.3.3 总结性评价
    2.4 选择题
        2.4.1 高考理综单项选择题
        2.4.2 新型高考理综单项选择题
    本章小结
3 关于选择题的研究现状及本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3.1 关于选择题的研究现状
    3.2 研究的必要性分析
        3.2.1 在相关文献的统计分析方面
        3.2.2 在问题的普遍性调查方面
    3.3 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本章小结
4 新型单选题建构思路与具体内容
    4.1 新型单选题的建构思路
    4.2 新型单选题具体建构内容
        4.2.1 关于新型单选题构建的第一种表述
        4.2.2 关于新型单选题构建的第二种表述
    本章小结
5 新型单选题在效度和对考生的区分效果方面的优势论证
    5.1 实验被试
    5.2 研究假设
    5.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5.4 测试过程及结果
    5.5 实验小结
    本章小结
6 新型单选题区分效果的放大处理实验
    6.1 实验设计
    6.2 实验的深层次目的
    本章小结
7 研究的结果及解疑答惑
    7.1 研究的结果
        7.1.1 效度的升级
        7.1.2 区分度的升级
        7.1.3 信息反馈的升级
    7.2 解疑答问
    本章小结
8 结论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反思
    8.3 研究展望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1
附录 2
附录 3
后记(含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6)基于高等数学背景下的高考数学试题命题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高考数学命题概论
    2.1 高考及高考数学概论
        2.1.1 高考命题:从统一到分省
        2.1.2 高考数学:高中数学教学的指挥棒
        2.1.3 高考数学命题:从知识到能力
    2.2 高考数学试题结构与要求
    2.3 高考数学命题的原则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考数学命题方法研究述评
    3.1 研究综述
        3.1.1 一般数学问题的命题方法理论
        3.1.2 竞赛数学问题的命题研究方法
        3.1.3 高考数学试题的命题方法
        3.1.4 研究简评
    3.2 编制高考数学试题的基本程序
    3.3 高考数学试题命题研究方法——反向工程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数渗透法研究
    4.1 问题界定
        4.1.1 基于高等数学背景的高考数学试题的界定
        4.1.2 高数渗透法
    4.2 直接引用法
    4.3 高数浅化法
    4.4 语言转化法
        4.4.1 高等语言的初等化
        4.4.2 初等语言的高等化
    4.5 演绎变形法
    4.6 案例分析
        4.6.1 案例一 有界变差数列
        4.6.2 案例二 马尔科夫定理
        4.6.3 案例三 距离公理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数渗透法应用研究
    5.1 高观点题目分析
    5.2 若干命题实例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附录 2000-2010 年高数背景试题

(7)高中生学习能力高考测试命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1部分:前言及相关概念界定
    第1章:前言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高考的自身职能要求高考发生相应的变革
        1.1.2 素质教育的推行要求高考发生相应的变化
        1.1.3 信息社会要求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1.1.4 高中生学习能力高考测试是评价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
        1.2 问题的提出
        1.3 课题研究的学术现状
        1.3.1 我国大陆高考综合测试的命题情况
        1.3.2 美国SAT和ACT的命题情况
        1.3.3 韩国学能考试的命题情况
        1.3.4 我国台湾地区大学入学考试的命题情况
        1.4 课题的研究意义
        1.4.1 对学习能力测试的发展具有借鉴作用
        1.4.2 对基础教育改革具有现实意义
    第2章:相关概念的界定
        2.1 学习能力
        2.1.1 学习能力的定义
        2.1.2 学习能力的构成
        2.2 高中生学习能力
        2.3 能力测试
        2.4 命题
第2部分:高中生学习能力高考测试命题研究
    第3章:高中生学习能力高考测试命题研究
        3.1 高中生学习能力高考测试范围的确定
        3.1.1 学生学习活动的考察
        3.1.2 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学生能力培养的目标
        3.1.3 高中生学习能力高考测试的测试范围
        3.2 高中生学习能力高考测试所测学习能力的具体涵义
        3.3 评价标准的建立
        3.3.1 制定学习能力评价标准的依据
        3.3.1.1 学习能力是可分的并且是有水平差异的
        3.3.1.2 从教育测量和评价的角度考察——教育测量要求把学习能力进行分层
        3.3.1.3 从学习能力的角度考察——学习能力的体现与学生活动有关,与解决问题有关
        3.3.1.4 从行为目标的角度考察——学习能力水平可以通过具体的行为目标来测量
        3.3.1.5 从教育目标分类的角度考察——安德森教育目标分类的思想
        3.3.2 高中生学习能力水平的评价标准
        3.3.2.1 评价标准的陈述
        3.3.2.2 学习能力评价标准
        3.4 高中生学习能力高考测试的试题编制原则
        3.4.1 能力性原则
        3.4.2 综合性原则
        3.4.3 实用性原则
        3.4.4 研究性原则
        3.4.5 开放性原则
        3.4.6 多元化原则
        3.5 试题编制过程
        3.5.1 试题材料的选取
        3.5.1.1 遵循考试大纲和试题编制原则
        3.5.1.2 依据价值取向、学术领域、知识水平、能力要求等对材料进行筛选
        3.5.1.3 试题材料联系实际,具有整合性、新颖性、实用性和开放性
        3.5.2 试题的题型
        3.5.2.1 题型的分类
        3.5.2.2 各题型特点分析
        3.5.3 高中生学习能力高考测试试题编制策略
        3.6 命题的语言
        3.6.1 命题语言
        3.6.2 高中生学习能力高考测试命题的相关动词及其表述
        3.6.3 试题形式不同会影响考查的方向
        3.6.4 常见的试题呈现方式
    第4章:试题编制示例及分析
结束语
后记
参考文献
附录
    高中生学习能力高考测试试题编制策略表
    高中生学习能力高考测试命题语言表
致谢
论文独创和授权使用说明
论文答辩委员会签名

四、1990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第Ⅳ题题解(论文参考文献)

  • [1]高考数学命题及客观题应用发展研究[D]. 梁永超. 福建师范大学, 2015(02)
  • [2]1932-1937年中学毕业会考制度研究[D]. 袁红玉. 华中师范大学, 2013(01)
  • [3]新课改后高考中的古代诗文试题研究[D]. 邬贤伟. 湖南师范大学, 2013(S1)
  • [4]基于陕西省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成绩的统计研究与分析[D]. 李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2(02)
  • [5]考试公平评价视角下高考理综物理单项选择题之创新实证研究[D]. 张栋. 河北师范大学, 2012(03)
  • [6]基于高等数学背景下的高考数学试题命题方法研究[D]. 朱亚丽. 广州大学, 2011(05)
  • [7]高中生学习能力高考测试命题研究[D]. 郝凤华. 上海师范大学, 2006(12)
  • [8]对1991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英语试题第67题的异议[J]. 葛维雷. 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 1993(01)
  • [9]一九九○年研究生入学考试第Ⅱ题题解[J]. 姜文东. 大学英语, 1990(06)
  • [10]1990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第Ⅳ题题解[J]. 郭宏伟. 大学英语, 1990(06)

标签:;  ;  ;  ;  ;  

1990年考研试题四题解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