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白鹳的人工繁育

东方白鹳的人工繁育

一、人工繁殖东方白鹳(论文文献综述)

薛委委,周立志,朱书玉,单凯,王立东,许仁鑫[1](2010)在《迁徙停歇地东方白鹳繁殖生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黄河三角洲是东方白鹳的迁徙停歇地之一,但近些年开始出现繁殖种群.为了解该种群的繁殖现状,有效开展保护工作,于2009年在黄河三角洲对东方白鹳的繁殖生态进行了研究.2009年在黄河三角洲繁殖的东方白鹳种群数量为21对,繁殖个体于2月上旬陆续返回繁殖区,最早于2月21开始筑巢.巢筑于水泥电线杆、人工招引巢或者高压输电铁塔上,其中利用旧巢11巢,新建巢10巢.大汶流巢区平均巢高13.25 m±2.07 m(N=18)、巢间距647.22 m±1 086.49 m(N=18);黄河口巢区平均巢高25.50 m±7.97 m(N=3),巢间距42 640.00 m±62 838.80 m(N=3).孵化期最早始于2月25日,个别繁殖对受干扰影响延迟到5月中旬.孵化期32.07 d±1.34 d(N=15),育雏期63.33 d±6.83 d(N=12),日育雏6.23±2.23次(N=68),雏鸟最早离巢时间为5月28日,最晚离巢时间为8月19日.2009年的21对繁殖东方白鹳共有17对繁殖成功,孵出47只幼鸟,出飞幼鸟37只.影响东方白鹳繁殖的主要因素是强风,此外,游客干扰、适宜巢址缺乏也是影响繁殖的重要因素.为提高人工招引繁殖的成功率,可适当增加人工招引巢数量并对其上的巢基进行加固.

魏颐凊[2](2014)在《人工鸟巢设计方法初探》文中提出(1)某些鸟类营巢依托于特定的环境,比如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家燕(Hirundo rustica)等,然而环境并不是总能满足这些鸟类的繁殖需求。在巢址缺乏的环境中,人工鸟巢能够提高鸟类繁殖成功率,在濒危鸟类保护已取得显着成效,人工鸟巢已经成为一种很有效的研究工具和保护手段。(2)本文归纳总结了人工鸟巢的概念,即人为提供的仿造其天然鸟巢或鸟巢承载环境的人工构筑物,将人工鸟巢依据形态进行分类,分为三种类型:屋檐巢式、巢箱式、巢架式,服务对象主要为濒危鸟类或“三有物种名录”中的鸟类。(3)本文系统探讨了人工鸟巢的设计理论和内容,提出了人工鸟巢的设计依据、设计原则、主要内容以及设计步骤,希望为今后的人工鸟巢设计提供合理、可行的理论依据。人工鸟巢应当依据服务对象的天然鸟巢结构特征、亲鸟形态特征进行设计,遵循以动物为本、安全稳定、经济可行、生态美学的设计原则;主要对人工鸟巢的结构、材料、颜色、防御措施等方面进行设计。具体设计时首先确定所设计人工鸟巢的类型——屋檐巢式、巢箱式、巢架式,结合亲鸟各部分形体特征及天然鸟巢的结构特征,确定人工鸟巢各结构部件组成及尺寸的具体数值,再运用三维建模软件绘制出人工鸟巢实体模型。最后,对预备放置人工鸟巢的环境进行实地调查,综合考虑人工鸟巢放置环境的气候特点,如有无强风、降水量等因素,对人工鸟巢原有模型进行适度调整。(4)通过对金腰燕(H.daurica)等鸟类形态特征及繁殖需求分析,提出了人工燕窝房设计模型;对灰头绿啄木鸟(Picus canus)等初级洞巢鸟,以及大山雀(Parus major)等次级洞巢鸟的形态特征和繁殖需求进行分析,提出了人工鸟巢树设计模型;对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d)、朱鹦(Nipponia nippon)等大中型涉禽,提出了人工鸟巢架设计模型。(5)通过对洪河自然保护区东方白鹳天然鸟巢和人工鸟巢进行调查,分析了天然鸟巢、利用的人工鸟巢以及未利用的人工鸟巢特征,比较三者差异,得出天然鸟巢各因子偏爱范围为:巢树胸径30.0~50.0cm,巢枝数量3-4个,巢枝基径10.0~15.0cm,巢枝夹角30。-60。,巢枝交点高7.0~12.0m,巢位高7.5~12.5m,巢高45.0~65.0cm,巢外径130.0~140.0cm,巢内径85.0~100.0cm,巢深18.0~23.0cm;人工鸟巢各因子有效区间为:支架直径10.0~12.0cm,支架夹角25°-30°,支架交点高3.0~3.8m,巢位高4.0~4.5m,巢高45.0~55.0cm,巢深16.0~30.0cm,巢外径122.0~142.0cm,垫层厚20.0~30.0cm。设计东方白鹳人工巢架,由巢架、立柱两部分构成,各部件范围须为:立柱直径15.0~25.0cm,立柱高度5.0~12.0m;支架数量3-4个,支架直径9.0~12.0cm,支架夹角45°-60°,长度90.0-140.0cm。最后提出适宜的三支架式人工鸟巢架模型,为今后东方白鹤人工鸟巢设计及种群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魏颐凊,崔国发[3](2014)在《东方白鹳鸟巢结构特征与人工巢架设计》文中认为人工巢能提高鸟类繁殖成功率,在濒危鸟类保护中已取得显着成效.本文对黑龙江洪河自然保护区东方白鹳天然巢结构特征和人工巢利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未利用的人工巢、已利用的人工巢和天然巢的结构差异.结果表明:3种巢穴的支架直径、支架夹角、支架交点高及巢位高等结构因子均存在显着差异.结合天然巢结构特征,东方白鹳人工巢架立柱直径应在15.025.0 cm,高度5.012.0 m,使用水泥等抗酸性腐蚀材料建造.支架数量应为34个,直径9.012.0 cm,夹角45°60°,长度90.0140.0 cm.

谢鹏[4](2018)在《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不同时期栖息地生境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东方白鹳是濒危涉禽,全球种群数量仅3000余只。2017年7月-12月,利用鸟类跟踪器技术对洪河保护区的东方白鹳的繁殖期、迁徙期和越冬期栖息地生境进行调查,并采集了多个生境因子和植物优势种数据。对东方白鹳的栖息地调查数据采用多元统计等方法,比较东方白鹳在繁殖期、迁徙期和越冬期生境选择的差异性和相似性。对繁殖期、迁徙期和越冬期的东方白鹳选择的生境类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繁殖地洪河保护区东方白鹳偏爱选择沼泽湿地(Ei=0.3333),随机选择明水面(Ei=0.0909)生境;停歇地东方白鹳偏爱选择鱼塘(Ei=0.3878)生境类型,随机选择滩涂(Ei=-0.0345);越冬地偏爱选择滩涂(Ei=0.3333)和明水面(Ei=0.2308)生境,回避选择沼泽地(Ei=-0.4286),不选择鱼塘(Ei=-1)。繁殖期和越冬期东方白鹳均不选择鱼塘类型生境,而迁徙期和越冬期东方白鹳均回避选择沼泽湿地类型。繁殖期、迁徙期和越冬期生境因子的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繁殖期洪河保护区内东方白鹳生境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水因子和食物因子,其次是植被因子。停歇期影响东方白鹳生境选择的主要因素是水因子和食物因子,干扰因子对东方白鹳的影响较低。越冬期东方白鹳生境选择的主要的影响因子是水因子和植被因子,其次是食物因子,而干扰因子影响程度较低。东方白鹳栖息生境的优势植物调查结果显示,繁殖地洪河保护区内东方白鹳生境优势种植物为5种,停歇期优势植物共7种,越冬期优势种植物共7种。其中芦苇(Phragmites austalis)是唯一广泛分布于繁殖期、停歇期和越冬期的优势种植物,薹草类植物在繁殖期和越冬期的东方白鹳生境中均有较大面积分布。

樊淑娟[5](2020)在《基于卫星追踪研究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的迁徙生态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生物众多的运动现象中,鸟类的季节性迁徙景象,备受世人瞩目。同时,鸟类在迁徙过程中也为当地生态系统提供多种服务功能,如种子传播、虫害控制等,对人类的生活产生重要影响。因此,研究鸟类的迁徙结构、栖息地利用以及与环境因子的相互作用至关重要,是保护迁徙鸟类的关键。东方白鹳的野生种群数量约为3000只,是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IUCN红色物种名录中的濒危物种。主要在俄罗斯远东和中国东北繁殖,越冬于中国东部和东南部。基于卫星追踪研究了东方白鹳的迁徙生态学,其主要结论如下:2015-2018年,利用GPS/GSM卫星追踪器,获得了 18只东方白鹳幼鸟的完整迁徙数据。比较了春季和秋季迁徙模式的差异,结合卫星遥感数据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测再分析中心的数据,解释了 850毫巴的季节性顺风差异对东方白鹳飞行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季节性顺风的差异导致了东方白鹳飞行速度的季节性差异(春季:258.11±64.8千米/天,秋季:172.23±49.7千米/天,p<0.001)。东方白鹳在秋季的停歇次数明显多于春季(1.78±1.1与1.06±0.9,p<0.05),但停歇时间(15.52±12.4天与16.30±15.1天,p=0.3)没有显着差异。850毫巴气压水平的顺风(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再分析数据档案)显着影响春秋迁徙的平均日飞行速度。春季的顺风条件(4.40±5.6米/秒)明显优于秋季(0.48±5.6米/秒),p<0.001。尽管春季迁徙的持续时间少于秋季(27.52±15.9天与32.77±13.4天,p=0.17),但是由于个体差异较大,所以春季和秋季迁徙的持续时间没有显着差异。因此东方白鹳在迁徙过程中春季的顺风条件优于秋季,导致春季迁徙的飞行速度快于秋季。2015-2018年,通过卫星遥测技术获得的39只东方白鹳幼鸟的完整迁徙数据,获得了东方白鹳长距离(黑龙江-长江)和短距离(黑龙江-渤海湾)迁徙种群完整的春、秋迁徙路线,并使用统计分析方法比较了长、短距离迁徙策略的异同。结果表明,黑龙江-渤海湾种群的春季迁徙比秋季迁徙更快(迁徙速度211.13±118.16千米/天与92.41±61.69千米/天,p<0.05),且春季迁徙持续时间更短(11.22±8.72天与28.00±21.20天,p<0.05)。春季迁徙的飞行速度也快于秋季(280.40±61.95千米/天与185.49±71.95千米/天,p<0.05),飞行时间短于秋季(5.85±2.47天与10.25±6.46天,p<0.05),符合传统迁徙理论。长距离和短距离秋季迁徙持续时间差异不大,但是长距离迁徙的春季迁徙持续时间是短距离的3倍多,可能是由于短距离迁徙的种群活动范围较小。通过东方白鹳繁殖期、停歇期和越冬期的卫星追踪数据分别与全球地表覆被数据、国家级自然保护的叠加计算,分析了东方白鹳黑龙江-长江种群和黑龙江-渤海湾种群在年生活周期不同阶段的栖息地利用和保护现状。结果表明,黑龙江-长江和黑龙江-渤海湾种群在年生活周期中的不同阶段主要利用水体、农田和草地。黑龙江-长江种群繁殖、停歇和越冬期间的受保护比例分别为29.4%、34.9%和50.5%,黑龙江-渤海湾种群繁殖、停歇和越冬期间的受保护比例分别为25.4%、15.1%和10.9%。相比而言,黑龙江-渤海湾种群在停歇期和越冬期受保护比例较低,应增设黑龙江-松花江流域交汇处以及永定新河和潮白河的入海口为保护区。本文基于卫星追踪数据研究了东方白鹳的迁徙生态学,阐明了长距离(黑龙江-长江)和短距离(黑龙江-渤海湾)迁徙策略的异同,揭示了顺风对东方白鹳长距离迁徙过程中飞行速度的影响,同时揭示了年生活周期不同阶段的栖息地利用和保护现状,并提出了相关保护建议。研究结果为物种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彭文[6](2020)在《基于卫星跟踪技术对东方白鹳秋季迁徙路线的研究》文中提出东方白鹳属鸟纲(Aves)、鹳形目(Ciconiiformes)、鹳科(Ciconiidae)、鹳属(Cionia)的大型涉禽。我国将东方白鹳列为国家I级重点保护动物,中国濒危物种红皮书中也将东方白鹳列为濒危级物种。目前全世界约有4000~5000只东方白鹳。在国外东方白鹳主要繁殖于俄罗斯西伯利亚东南部,在中国的繁殖地主要是黑龙江的三江平原和嫩江平原地区及山东黄河三角洲,在其他地区有零星个体繁殖。越冬地主要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本研究运用卫星跟踪技术,对东方白鹳的迁徙路线和中途停栖地进行了研究。2015年6月在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8只东方白鹳幼鸟佩戴了卫星跟踪器,秋季迁徙数据都从9月1日开始记录,一直到12月31号停止记录,完全覆盖所有东方白鹳秋季迁徙过程。运用卫星跟踪技术获得东方白鹳迁徙过程中的位点数据,包括经度、纬度、海拔高度、定位时间、瞬时飞行速度、温度等数据,整理并统计后得到迁徙路线和中途停栖地的各类基础数据,得出了东方白鹳的秋季迁徙路线,并依据中途停栖地的停留时间,将东方白鹳的中途停栖地分为长期补给停栖地、短期补给停栖地、昼夜停栖地和夜间停栖地。一共有6只完成了秋季迁徙,分别为HQ012、HQ013、HQ015、HQ016、HQ017和HQ018。卫星跟踪的结果显示出,有3只东方白鹳的越冬地位于江西省的鄱阳湖,一只位于黄河三角洲保护区,一只位于安徽省全椒县南部农田,一只位于江西赣江沿岸。东方白鹳的迁徙路线主要有两条,一是在洪河保护区繁殖的东方白鹳进入松嫩平原,与在此繁殖的东方白鹳汇聚,沿松嫩平原经吉林省莫莫格、向海,沿辽河流域经双台河子和河北北戴河、天津南迁;另外一条是白鹳在三江平原聚集后,然后穿越长白山脉,到达辽东半岛,然后与松嫩平原迁徙的东方白鹳汇合,沿渤海湾向南迁徙。仅有HQ015号白鹳选择第一条迁徙路线,其他5只东方白鹳选择第二种迁徙路线。从迁徙的路线来看,东方白鹳表现了较为灵活的迁徙策略,它们可以飞越渤海湾,也可以沿着海岸线飞行。秋季迁徙时,东方白鹳采取2种方式跨越渤海。有1只东方白鹳选择此路线,大多数东方白鹳在迁徙过程中选择沿着海岸线或避开渤海湾飞行。通过对东方白鹳停栖时间和停栖地活动面积的分析,计算出6只完成迁徙的东方白鹳在迁徙过程中停栖时间最长的停栖地有:辽河口保护区、曹妃甸湿地、天津北大港水库、黄河口保护区和嫩江沿岸,活动范围最大的中途停栖地是辽河口保护区。停栖时间最长的停栖地大多分布在渤海湾沿岸停栖地。2015年6只东方白鹳得秋季迁徙距离为2968.3±507.5km。迁徙开始的时间是10月7日-10月20日;迁徙开始的时间前后间隔14d。迁徙结束的时间是11月2日-12月18日;6只东方白鹳迁徙结束时间前后间隔46d。6只东方白鹳在迁徙过程中的平均停栖时间为38.1±12.3d,6只东方白鹳迁徙过程中停栖时间的占比皆超过70%。HQ018号东方白鹳停栖时间最长为51.2d。HQ015号东方白鹳停栖时间最短为19.3d。停栖时间最长的地点为东方白鹳的长期补给停栖地的天津北大港水库,该地的停栖时间占总停栖时间的 33.49%。在6只完成迁徙的东方白鹳迁徙过程中,100m以下海拔范围的迁徙频次最多,飞行高度的最大值为2410m。通过分析数据可得,东方白鹳迁徙过程中跨越的主要山脉是长白山脉和燕山山脉。在飞行瞬时速度中,没有出现过超过100 km/h的速度,速度高于90km/h仅出现过一次。速度低于50km/h占总飞行频次的96.72%。跟踪东方白鹳在11:00-12:00飞行频次最高,在2:00-3:00飞行频次最低,夜间飞行的情况非常少。东方白鹳很少有夜间连续飞行的情况。完成迁徙的6只东方白鹳幼体来自于2个家庭,但迁徙时均未发现同巢的幼鸟在一起迁徙,因此可以证明东方白鹳迁徙群组成是由独立个体聚集而成,而非家族群聚集而成。

杨振雄,王忠艳,贾朋承[7](2015)在《我国东方白鹳的人工养殖现状》文中研究表明东方白鹳属鹳形目(Cieoniiformes)鹳科(Ciconiidae)鹳属(Ciconia)的大型涉禽[1]。我国是东方白鹳繁殖和迁徙的主要活动地点,因此我国是世界上东方白鹳人工圈养最多的国家,在这方面做的研究也最多。截至2013年底,我国学者发表的关于东方白鹳的论文共有100余篇,发表的研究报告大多集中在种群数量及分布、种群恢复、生理生化、繁殖生态、圈养行为方面。有人对笼养东方白鹳的春季行为和时间

段玉宝,田秀华,马建章,朱书玉,单凯[8](2015)在《黄河三角洲东方白鹳繁殖期觅食栖息地的利用》文中认为2008和2009年3—6月,在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采用定点观察、GPS定位、样方调查和逐步判别分析等方法对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繁殖期觅食地的利用进行了研究。共测定了75个觅食利用样方和74个对照样方的14个生态因子。结果表明,东方白鹳繁殖期倾向于在明水面、芦苇沼泽和滩地中觅食,对草地和农田利用极少。偏向于食物丰富度较高的觅食点;对隐蔽级高低没有明显的偏好。对利用样方和对照样方进行比较,发现利用样方具有植被高度和植被盖度较低,觅食地水深相对较浅,距明水面、芦苇沼泽、树林等距离较近,距重度干扰源较远等特征。逐步判别分析表明,距芦苇沼泽距离、样方内水深、距重度干扰源距离、食物丰富度和明水面距离具有重要作用,由这5个变量构成的方程在对繁殖季节东方白鹳觅食地利用样方和对照样方进行区分时,正确判别率可以达到95.5%。东方白鹳繁殖期觅食地的利用主要与水源、人为干扰和食物条件有关。

王岐山,杨兆芬[9](1995)在《东方白鹤研究现状》文中指出本文论述了当今国内外对东方白鹳研究的最新成果,东方白鹳Ciconiaboyciana已被公认为独立的物种,目前已知野生种群总数约为2000-2500只,主要在黑龙江流域繁殖,在长江中下游越冬,其食物以鱼类为主,但亦可取食少量植物;中国首先笼养繁殖成功,现已进入人工育雏与放归自然阶段,在俄罗斯和中国的繁殖地,人工建巢招引也已取得成果,1985,1987和1992年的3次国际会议,对中国东方白鹳的研究起了促进作用,但东方白鹳仍受到人的干扰和猎杀等严重威胁,应采取对策,加强保护。

焦洋[10](2014)在《洪河保护区东方白鹳繁殖期行为研究》文中认为2012年3-6月,对洪河自然保护区东方白鹳繁殖期行为进行了调查。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随机取样法和所有事件取样法,同时记录天气情况,对研究对象行为数据进行收集,将所得数据用Microsoft Excel2007和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对东方白鹳不同时期行为时间分配、相关性、日节律及雌、雄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繁殖期内(包括孵化期和育雏期,求偶期观察数据不完整,故不加入分析),东方白鹳各行为时间分配比例依次为繁殖31.16%(其中孵化23.54%、翻卵、晾卵4.34%、育幼3.28%)、觅食(30.49%)、静栖(15.24%)、游走(12.39%)、理羽(5.83%)、补巢(2.61%)和警戒(2.28%);孵化期各行为时间分配比例依次为繁殖51.04%(孵卵43.54%,翻卵、晾卵7.50%)、觅食26.88%、游走6.25%、静栖6.11%、理羽4.86%、警戒2.71%和补巢2.15%;育雏期各行为时间分配比例依次为觅食37.71%、静栖22.38%、游走14.60%、繁殖13.76%、理羽6.78%、补巢2.92%、警戒1.85%。繁殖不同时期各行为间所占比例差异显着(P<0.01)。天气(阴、晴和大风)和晾卵(r=0.084,P<0.01)、孵化行为(r=-0.521,P<0.01)行为显着相关。东方白鹳繁殖期内在不同阶段行为时间分配存在一定的节律,并且不同阶段日节律明显不同。孵化期孵化行为与游走行为日节律呈相反的趋势,育雏期育雏行为与静栖行为呈相反趋势,其中6:00~9:00东方白鹳行为最活跃。雌、雄东方白鹳在整个繁殖期内对比来看,雌性繁殖行为时间分配为36.45%,为雄性24.78%的1.47倍,其他行为雄性均高于雌性。单独在孵化期看,雌性东方白鹳用于繁殖行为时间分配占65.98%(孵化55.47%,翻卵、晾卵10.51%)是雄性35.27%(孵化30.91%,翻卵、晾卵4.36%)的1.87倍,其他行为均为雄性的一半。而在育雏期后,雌、雄东方白鹳育雏期繁殖行为对比孵化期大大缩减,仅为孵化期的30%。雌鸟育雏期内用于而静栖和游走的时间高于雄鸟,增加休息时间从而补充孵化期损失的能量,雌鸟依然在繁殖行为上略多于雄鸟。雄鸟依然在满足自身需要的觅食、理羽等行为高于雌鸟。由于东方白鹤为晚成鸟,雏鸟出壳后亲鸟增加了警戒行为,从而保护雏鸟。

二、人工繁殖东方白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工繁殖东方白鹳(论文提纲范文)

(1)迁徙停歇地东方白鹳繁殖生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域概况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地点选择
    2.2 数据收集
    2.3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巢址选择
    3.2 营巢和孵化
    3.3 育雏
    3.4 繁殖成效
4 讨论
    4.1 繁殖适应性
    4.2 繁殖活动的影响因素

(2)人工鸟巢设计方法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人工鸟巢应用研究
        1.1.2 人工鸟巢设计研究
        1.1.3 东方白鹳保护现状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范围
    1.4 研究思路
2 研究方法
    2.1 外业调查
    2.2 数据分析
        2.2.1 天然鸟巢结构因子偏好范围
        2.2.2 天然鸟巢、人工鸟巢差异对比
3 研究区域概况
    3.1 地质地貌
    3.2 气候特征
    3.3 植物资源
    3.4 动物资源
    3.5 东方白鹳人工招引情况
4 人工鸟巢设计理论与内容
    4.1 相关理论基础
        4.1.1 动物行为学和行为生态学
        4.1.2 保护生物学
        4.1.3 人体工程学原理
        4.1.4 生态美学
    4.2 人工鸟巢概念及分类
        4.2.1 人工鸟巢概念
        4.2.2 人工鸟巢分类
    4.3 服务对象选择
    4.4 人工鸟巢设计依据
        4.4.1 天然鸟巢承载环境需求
        4.4.2 天然鸟巢结构特征与鸟类形态特征
        4.4.3 其他因素
    4.5 人工鸟巢设计原则
        4.5.1 以动物为本原则
        4.5.2 安全稳定原则
        4.5.3 经济可行原则
        4.5.4 生态美学原则
    4.6 人工鸟巢设计主要内容
        4.6.1 结构
        4.6.2 材料
        4.6.3 颜色
        4.6.4 防御措施
    4.7 人工鸟巢设计步骤
5 三种典型人工鸟巢设计
    5.1 人工燕窝房设计
        5.1.1. 鸟类及鸟巢形态特征
        5.1.2 鸟类繁殖行为特点
        5.1.3 人工燕窝房设计模型
    5.2 人工鸟巢树设计
        5.2.1 鸟类及鸟巢形态特征
        5.2.2. 鸟类繁殖行为特点
        5.2.3 人工鸟巢树设计模型
    5.3 人工鸟巢架设计
        5.3.1 鸟类及鸟巢形态特征
        5.3.2 鸟类繁殖行为特点
        5.3.3 人工鸟巢架设计模型
6 东方白鹳人工鸟巢架设计案例
    6.1 天然鸟巢特征
        6.1.1 巢树及巢枝特征
        6.1.2 巢盘特征
        6.1.3 偏好范围比较
    6.2 人工鸟巢利用分析
        6.2.1 人工鸟巢结构特征
        6.2.2 天然鸟巢与利用人工鸟巢对比分析
    6.3 东方白鹳人工鸟巢架设计
    6.4 讨论与建议
        6.4.1 人工巢架设计考量
        6.4.1.1 结构
        6.4.1.2 材料
        6.4.2 放置建议
        6.4.3 管理建议
7 结论与创新
    7.1 结论
    7.2 创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3)东方白鹳鸟巢结构特征与人工巢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区概况
    1.2 野外调查
    1.3 数据分析
        1.3.1 天然巢结构偏好范围
        1.3.2 天然巢、人工巢差异对比
2 结果与分析
    2.1 天然巢结构特征
        2.1.1 巢树、巢枝及巢盘特征
        2.1.2 偏好范围比较
    2.2 天然巢、已利用人工巢与未利用人工巢结构对比
    2.3 人工巢架设计
3 讨论

(4)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不同时期栖息地生境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东方白鹳的研究现状
        1.1.1 种群数量与分布研究
        1.1.2 生境选择研究
        1.1.3 繁殖生物学与人工招引
        1.1.4 笼养人工养殖
    1.2 鸟类迁徙跟踪研究现状
        1.2.1 鸟类迁徙研究
        1.2.2 东方白鹳的迁徙跟踪
    1.3 研究背景、内容和目标
        1.3.1 研究背景
        1.3.2 研究目标
        1.3.3 研究内容
2 研究地概况
    2.1 繁殖期洪河自然保护区
    2.2 停歇期
        2.2.1 辽河口自然保护区
        2.2.2 曹妃甸湿地
        2.2.3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
    2.3 越冬期
        2.3.1 鄱阳湖自然保护区
        2.3.2 南矶湿地保护区
        2.3.3 东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
3 研究方法
    3.1 数据采集方法
        3.1.1 东方白鹳跟踪定位
        3.1.2 生境因子调查
    3.2 数据分析方法
4 结果分析
    4.1 东方白鹳生境选择分析
        4.1.1 繁殖期生境选择分析
        4.1.2 停歇期生境比较
        4.1.3 越冬地生境比较
        4.1.4 繁殖期、停歇期和越冬期生境比较
        4.1.5 生境因子均值比较
    4.2 东方白鹳生境优势种植物比较
        4.2.1 繁殖期优势植物
        4.2.2 停歇期优势植物
        4.2.3 越冬期优势植物
        4.2.4 繁殖期、停歇期和越冬期优势植物比较
5 讨论
    5.1 东方白鹳生境植被因子的选择讨论
    5.2 东方白鹳生境水因子的选择讨论
    5.3 东方白鹳食物因子与干扰因子的选择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基于卫星追踪研究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的迁徙生态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候鸟迁徙生态学
        1.1.1 候鸟的迁徙特征
        1.1.2 扑翼飞行和翱翔-滑翔飞行
        1.1.3 迁徙速度和持续时间
        1.1.4 天气及其他影响因素
        1.1.5 日间迁徙和夜间迁徙
        1.1.6 迁徙生态学研究的重要性
    1.2 东方白鹳物种综述
        1.2.1 形态学特征
        1.2.2 物种分布和数量
        1.2.3 习性
        1.2.4 食性
        1.2.5 栖息地
        1.2.6 繁殖生态学
        1.2.7 越冬生态学
        1.2.8 保护与威胁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周期性援助:季节性顺风影响东方白鹳的飞行速度
    2.1 研究背景
    2.2 研究方法
        2.2.1 卫星追踪
        2.2.2 识别迁徙时间、停歇时间和停歇地
        2.2.3 气象学数据及计算
        2.2.4 统计分析
    2.3 研究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东方白鹳的长、短距离迁徙路线和策略比较
    3.1 研究背景
    3.2 研究方法
        3.2.1 卫星追踪
        3.2.2 迁徙参数定义
        3.2.3 识别迁徙时间、停歇时间和停歇地
        3.2.4 统计分析
    3.3 研究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东方白鹳的栖息地利用和保护现状
    4.1 研究背景
    4.2 研究方法
        4.2.1 栖息地利用计算
        4.2.2 保护现状计算
    4.3 研究结果
        4.3.1 黑龙江-长江种群栖息地利用
        4.3.2 黑龙江-渤海湾种群栖息地利用
        4.3.3 黑龙江-长江种群保护现状
        4.3.4 黑龙江-渤海湾种群保护现状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追踪个体迁徙参数表
附录B 佩戴追踪器的东方白鹳照片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6)基于卫星跟踪技术对东方白鹳秋季迁徙路线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鸟类迁徙的研究
        1.1.1 鸟类迁徙
        1.1.2 鸟类迁徙的机制
        1.1.3 鸟类迁徙的方式
        1.1.4 影响鸟类迁徙的因素
        1.1.5 对鸟类迁徙的研究方法
    1.2 东方白鹳生物学特征
    1.3 东方白鹳的生态习性
    1.4 东方白鹳的分布以及迁徙数量
    1.5 研究的目的以及意义
2. 研究地概况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地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东方白鹳的来源及跟踪器的佩戴
        2.2.2 跟踪数据的获取与处理
        2.2.3 中途停栖地的确定与分类
3. 东方白鹳的秋季迁徙路线
    3.1 黑龙江省东方白鹳的秋季迁徙路线
    3.2 洪河自然保护区东方白鹳的秋季迁徙
    3.3 卫星跟踪东方白鹳的迁徙路线分析
        3.3.1 东方白鹳HQ011的迁徙和迁徙路线
        3.3.2 东方白鹳HQ012的迁徙和迁徙路线
        3.3.3 东方白鹳HQ013的迁徙和迁徙路线
        3.3.4 东方白鹳HQ014的迁徙和迁徙路线
        3.3.5 东方白鹳HQ015的迁徙和迁徙路线
        3.3.6 东方白鹳HQ016的迁徙和迁徙路线
        3.3.7 东方白鹳HQ017的迁徙和迁徙路线
        3.3.8 东方白鹳HQ018的迁徙和迁徙路线
    3.4 东方白鹳跨越渤海的方式
    3.5 东方白鹳秋季迁徙群组成
    3.6 讨论
4. 东方白鹳秋季迁徙中途停栖地
    4.1 东方白鹳秋季中途停栖地类型
        4.1.1 补给停栖地
        4.1.1.1 长期补给停栖地
        4.1.1.2 短期补给停栖地
        4.1.2 昼夜和夜间停栖地
        4.1.2.1 昼夜停栖地
        4.1.2.2 夜间停栖地
        4.1.3 停栖地活动面积和停栖地的关系
    4.2 不同个体中途停栖地概况
        4.2.1 东方白鹳HQ012的中途停栖地
        4.2.2 东方白鹳HQ013的中途停栖地
        4.2.3 东方白鹳HQ015的中途停栖地
        4.2.4 东方白鹳HQ016的中途停栖地
        4.2.5 东方白鹳HQ017的中途停栖地
        4.2.6 东方白鹳HQ018的中途停栖地
    4.3 讨论
        4.3.1 长期补给停栖地
        4.3.2 短期补给停栖地
        4.3.3 昼夜和夜间停栖地
5. 东方白鹳迁徙特点
    5.1 东方白鹳迁徙时间
        5.1.1 迁徙开始和结束时间
        5.1.2 到达和离开长期补给停栖地的时间
        5.1.3 迁徙时间和停栖时间
    5.2 东方白鹳秋季迁徙飞行高度
    5.3 东方白鹳迁徙时间与温度的关系
    5.4 东方白鹳飞行瞬时速度
    5.5 迁徙距离与迁徙时间的关系
    5.6 中途停栖地和越冬地特点
        5.6.1 中途停栖地分布
        5.6.2 越冬地
    5.7 讨论
        5.7.1 迁徙时间
        5.7.1.1 迁徙开始、结束和迁徙时间
        5.7.1.2 停栖时间与迁飞时间
        5.7.2 东方白鹳迁徙路线的选择
        5.7.3 飞行瞬时速度
        5.7.4 飞行海拔
        5.7.5 东方白鹳重要中途停栖地
6 结论
    6.1 迁徙路线
    6.2 中途停栖地
    6.3 迁徙过程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我国东方白鹳的人工养殖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东方白鹳的人工养殖
    1.1 哈尔滨北方森林动物园东方白鹳的养殖
    1.2 上海动物园东方白鹳的养殖
    1.3 合肥野生动物园东方白鹳的养殖
    1.4 我国其他主要动物园东方白鹳的养殖
2我国主要保护区东方白鹳的迁徙和繁殖状况及采取的措施
3 总结

(8)黄河三角洲东方白鹳繁殖期觅食栖息地的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地区自然概况和方法
    1.1 研究地概况
    1.2 数据的采集
        1.2.1 利用样方的设定
        植被类型
        植被高度(cm)
        植被密度(株/m2)
        植被盖度(%)
        隐蔽级[24]
        样方内水深(cm)
        距明水面距离(m)
        距重度干扰源距离(m)
        距轻度干扰源距离(m)
        距沼泽距离(m)
        距树林、草地距离(m)
        距巢距离(m)
        食物丰富度[25-26]
        1.2.2 对照样方的设定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繁殖期觅食栖息地类型
    2.2 繁殖期东方白鹳觅食栖息地的一般特征
    2.3 东方白鹳繁殖期觅食地变量的逐步判别分析
3 讨论

(10)洪河保护区东方白鹳繁殖期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东方白鹳
        1.2.1 分类地位
        1.2.2 形态特征及生态习性
        1.2.3 数量及分布
        1.2.4 我国东方白鹳的迁徙
        1.2.5 繁殖
        1.2.6 食性
        1.2.7 繁殖生物学
        1.2.8 年周期
    1.3 东方白鹳研究现状
        1.3.1 数量现状
        1.3.2 研究分类
2 研究地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自然条件
        2.2.1 气候特征
        2.2.2 自然概况
    2.3 动植物资源
        2.3.1 动物资源
        2.3.2 植物资源
        2.3.3 社会经济状况
3 研究方法
    3.1 东方白鹳繁殖期行为类型
    3.2 东方白鹳繁殖期行为阶段
    3.3 外业数据收集
        3.3.1 观察时间
        3.3.2 观察记录方法
    3.4 数据处理
4 结果与分析
    4.1 东方白鹳繁殖期行为
        4.1.1 繁殖期行为时间分配
        4.1.2 繁殖期不同阶段时间分配的差异性
        4.1.3 繁殖不同阶段日节律
        4.1.4 雌、雄东方白鹳繁殖期行为时间分配
    4.2 东方白鹳孵化期行为
        4.2.1 孵化期行为时间分配
        4.2.2 孵化期日节律
        4.2.3 雌、雄东方白鹳孵化期行为时间分配
        4.2.4 孵化期在不同天气下行为
    4.3 东方白鹳育雏期行为
        4.3.1 育雏期行为时间分配
        4.3.2 育雏期日节律
        4.3.3 雌、雄东方白鹳育雏期行为
5 讨论
6 结论
7 保护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人工繁殖东方白鹳(论文参考文献)

  • [1]迁徙停歇地东方白鹳繁殖生态研究[J]. 薛委委,周立志,朱书玉,单凯,王立东,许仁鑫.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10(06)
  • [2]人工鸟巢设计方法初探[D]. 魏颐凊. 北京林业大学, 2014(12)
  • [3]东方白鹳鸟巢结构特征与人工巢架设计[J]. 魏颐凊,崔国发. 应用生态学报, 2014(12)
  • [4]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不同时期栖息地生境比较研究[D]. 谢鹏. 东北林业大学, 2018(02)
  • [5]基于卫星追踪研究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的迁徙生态学[D]. 樊淑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
  • [6]基于卫星跟踪技术对东方白鹳秋季迁徙路线的研究[D]. 彭文.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2)
  • [7]我国东方白鹳的人工养殖现状[J]. 杨振雄,王忠艳,贾朋承.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5(09)
  • [8]黄河三角洲东方白鹳繁殖期觅食栖息地的利用[J]. 段玉宝,田秀华,马建章,朱书玉,单凯. 生态学报, 2015(08)
  • [9]东方白鹤研究现状[J]. 王岐山,杨兆芬.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5(01)
  • [10]洪河保护区东方白鹳繁殖期行为研究[D]. 焦洋. 东北林业大学, 2014(02)

标签:;  ;  ;  

东方白鹳的人工繁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