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麦耐盐愈伤组织变体线的选择

燕麦耐盐愈伤组织变体线的选择

一、燕麦抗盐愈伤组织变异系的选择(论文文献综述)

丁晓丽[1](2019)在《白桦EMS诱变及耐盐碱突变体筛选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白桦(Betula platyphylla Suk.)为桦木科(Betulaceae)桦木属(Betula)落叶乔木,树形优美,树干修直,洁白雅致,秋叶变黄,具有较高的园林观赏价值及经济价值。化学诱变的突变频率高,操作简单,步骤简短,现已成为诱变育种的常用手段之一。本研究以白桦为试验材料,在建立了离体再生体系的基础上,利用不同浓度EMS溶液及诱变时间对种子和愈伤组织进行处理,确定了适宜的诱变剂量。以不同浓度的(Na2CO3和NaHCO3)混合溶液为选择压,对愈伤组织和组培苗进行研究,筛选出了耐盐碱阈值。以半致死剂量的EMS溶液和(Na2CO3和NaHCO3)混合溶液共同处理愈伤组织,筛选出耐盐碱候选突变体,并对其进行了相关生理指标的鉴定,为进一步筛选白桦耐盐碱突变体及种质资源改良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白桦无菌苗茎段为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适宜培养基为MS+3.0 mg/L 6-BA+0.5mg/L KT+20 g/L蔗糖,诱导率为84.44%;不定芽分化适宜培养基为WPM+0.4 mg/L6-BA+20 g/L蔗糖,分化率为87.7%;丛生芽增殖适宜培养基为WPM+0.3 mg/L 6-BA+20g/L蔗糖,增殖系数可达9.38;茎节最佳增殖培养基为WPM+0.4 mg/L 6-BA+20 g/L蔗糖,增殖系数为4.33;适宜幼苗生根培养基为WPM+1.0 mg/L NAA+20 g/L蔗糖,生根率100%,平均生根数为9.38条。2.0.4%EMS处理白桦种子7 h和1.0%EMS处理白桦种子5 h为较适宜的诱变剂量,成活率分别为49.94%和50%。0.4%EMS处理愈伤组织1 h为较适宜的诱变剂量,成活率为54.07%。3.白桦愈伤组织和组培苗的耐盐碱阈值为4 mmol/L。4.对筛选出的耐盐碱候选突变体进行相关生理指标的鉴定,结果表明筛选出的耐盐碱突变体的SOD活性和叶绿素含量均高于对照组,MDA含量均低于对照。

周凡[2](2018)在《燕麦遗传多样性分析及耐盐性筛选》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主要以采自于以色列南、北、北部偏中部不同地区的野生燕麦和来自意大利和中国的栽培燕麦为材料,用SSR标记对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通过不同盐浓度处理,进行了野生燕麦基因型耐盐性的筛选,得到以下结果:1.从105对SSR引物中,筛选出22对均匀分布在不同染色体的不同位置上的多态性高、重复性和稳定性好的SSR引物。用这22对引物分析118个野生燕麦基因型和95个栽培燕麦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野生燕麦分析中,19对SSR标记共检测到87个等位变异,平均每个标记有4.57个等位变异,变幅为38个。标记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平均值为0.7704,变幅为0.52300.9456。其中,AM7标记的等位基因位点最多,AM4标记PIC值最大;栽培燕麦分析中,7对SSR标记共检测到22个等位变异,平均每个标记有3.14个,变幅为24个。标记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平均值为0.6107,变幅为0.43580.7287。其中,AM7和AM49标记的等位基因位点最多,AM3标记PIC值最大。2.利用UPGAM聚类方法对野生燕麦基因型SSR结果进行聚类分析,GS值为0.7195水平分为5个类群,第I至V类群体分别依次有46、58、4、2和3个基因型,其分类界限不明显,且北部偏中部的群体与南、北部的群体出现了交叉分类。3.利用structure2.3.4软件,分析118份野生燕麦材料的群体结构可知,11个野生燕麦群体共分为3个类群,基本是按照南、北部偏中部、北三个地理起源来划分,发现采自以色列北部和南部的群体亲缘关系比较远。群体遗传结构分析与聚类分析结果基本一致。4.通过对野生燕麦种子萌发期抗盐实验显示,其在NaCl胁迫下生长受到抑制。不同盐浓度处理,对不同燕麦种子幼苗的根长和芽长影响不同,总体趋势是随着盐浓度增加逐渐呈下降趋势。在250 mMol/L浓度条件下,有些基因型开始出现植株死亡的现象。在100 mMol/L盐浓度处理下,各个群体差异较为显着。盐胁迫对Nah和Tg这两个群体影响较小。5.在GLM模型中,将SSR标记与野生燕麦苗期10个盐浓度耐盐性指标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19个SSR标记中有8个标记与10个性状显着相关(P<0.05),表型变异解释率最大值为47.74%,最小值为16.37%;将SSR标记与野生燕麦株高、生物产量、千粒重和全生育期4个农艺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19个SSR标记中有5个标记与4个性状显着相关(P<0.05),表型变异解释率最大值为18.82%,最小值为7.36%;此外还发现,不同农艺性状关联标记的数目不同,同一标记位点也可与多个性状相关联。本研究为进一步探讨燕麦生长发育和遗传规律,利用野生燕麦资源培育抗盐作物品种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与依据。

徐凤[3](2016)在《节节麦幼胚和成熟胚再生体系建立》文中研究指明节节麦(Aegilops tauschii Cosson),属于禾本科小麦族山羊草属,是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D基因组的供体种。本研究以节节麦幼胚为外植体材料,进行了4因素不同水平的正交设计试验,探索了基本培养基、碳源、2,4-D、KT等因素对节节麦幼胚愈伤组织诱导、分化及成苗等组培特性的影响;以节节麦成熟胚为外植体,探索了2,4-D、转分化时间、KT、6-BA和IAA复配对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分化及成苗等组培特性的影响,以寻求建立高效的节节麦幼胚和成熟胚再生体系。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了基本培养基、碳源及2,4-D等因素对节节麦幼胚愈伤组织诱导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基本培养基对出愈率有显着影响,且MS培养基对应出愈率最高;而碳源种类及2,4-D浓度对幼胚出愈情况无显着影响,出愈率均在83.41-94.38%之间。基本培养基和2,4-D浓度对节节麦幼胚胚性愈伤率具有显着的影响,3种培养基中,MS培养基对应的胚性愈伤率最高,平均胚性愈伤率为74.41%;在添加2.0 mg﹒L-12,4-D的培养基上获得的胚性愈伤率最高,平均胚性愈伤率为75.26%;而碳源种类对节节麦幼胚胚性愈伤率的影响不显着。2.研究了基本培养基、碳源、2,4-D及KT等因素对节节麦幼胚愈伤组织分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基本培养基、2,4-D和碳源等三个因素对节节麦幼胚愈伤分化率的影响不显着,但KT对幼胚愈伤分化率和成苗率具有显着影响,当KT浓度为1.0mg﹒L-1时愈伤分化率和成苗率均最高,平均愈伤分化率和平均成苗率分别为64.44%和7.34%。综合各因素对节节麦幼胚植株再生的影响,研究认为,节节麦幼胚最佳的愈伤诱导培养基为:MS培养基+3.0 mg﹒L-12,4-D+15 g﹒L-1蔗糖+15 g﹒L-1甘露醇,愈伤分化培养基为:MS培养基+1.0 mg﹒L-1KT+15 g﹒L-1蔗糖+15 g﹒L-1甘露醇。3.研究了2,4-D浓度、转分化时间对节节麦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的影响。发现不同2,4-D浓度对节节麦成熟胚的出愈率、胚性愈伤率、愈伤分化率和成苗率均有显着影响,且这四个指标均随着2,4-D浓度的增加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当浓度为2.0 mg﹒L-1时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62.17%、39.96%、49.45%和4.20%。转分化时间从25天到40天的处理均对节节麦成熟胚愈伤分化率和成苗率无显着影响,但转分化时间为25天和30天的愈伤组织大部分较为干燥,愈伤质量比35天和40天的质量高。4.研究了KT(附加0.05 mg﹒L-1 NAA)对节节麦成熟胚愈伤组织分化和成苗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KT对节节麦成熟胚愈伤分化率和成苗率均具有显着影响,愈伤分化率和成苗率均随着KT浓度的升高呈单峰变化,当KT浓度为2.0 mg﹒L-1时均达到最大值(64.44%和2.22%)。6-BA和IAA复配对节节麦成熟胚愈伤组织分化和成苗的影响表现为:固定IAA浓度为0.25 mg﹒L-1时,节节麦成熟胚愈伤分化率和成苗率随着6-BA浓度的增加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6-BA浓度为1.5 mg﹒L-1时二者均达到最大值,分别72.03%和6.35%;当6-BA的浓度为1.0 mg﹒L-1,愈伤分化率和成苗率随IAA浓度的增加同样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IAA浓度为0.25 mg﹒L-1时愈伤分化率和成苗率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64.80%和5.56%。

萨日娜[4](2013)在《水稻耐盐突变体的筛选及其再生植株耐盐性鉴定》文中研究说明盐胁迫是限制水稻生长和产量的主要逆境之一,有效、合理的利用盐碱土,对于提高作物产量、品质和土地利用率具有重要的意义。提高土地利用率的主要方法有改良盐碱土和培育耐盐品种,其中运用组织培养的技术筛选植物体细胞耐盐突变体已日益被人们所重视。本试验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长白3和龙稻9诱导出的愈伤组织为材料,在继代培养基中加入NaCl,设计5种选择剂量,对愈伤组织进行胁迫培养,比较在5种选择剂量下的愈伤组织生理生化变化,分析再生植株产量构成因素;并对突变体植株后代芽期和苗期耐盐性进行鉴定,为完善组织培养筛选耐盐突变体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为水稻耐盐品种的选育奠定基础。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愈伤组织的相对日生长量随NaCl浓度升高而明显降低,NaCl浓度为200mmol/L时相对日生长量达到最低值; NaCl胁迫处理下,龙稻9愈伤组织相对日生长量的降低幅度均大于长白3。2.50200mmol/L NaCl胁迫处理下龙稻9愈伤组织的丙二醛含量均高于其对照;50mmol/L NaCl胁迫处理下长白3愈伤组织的丙二醛含量高于对照,100200mmol/L NaCl胁迫处理下丙二醛含量反而低于对照。3. NaCl胁迫处理下愈伤组织积累大量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与对照相比,低浓度NaCl胁迫下(50mmol/L)愈伤组织的脯氨酸含量降低,而在100200mmol/L NaCl胁迫处理下脯氨酸含量急剧增加;可溶性蛋白始终随NaCl胁迫程度加剧而增加;NaCl胁迫处理下龙稻9愈伤组织的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低于长白3。4.愈伤组织可溶性糖含量随NaCl胁迫浓度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00mmol/LNaCl胁迫处理下可溶性糖含量显着低于对照;50、100mmol/L浓度NaCl胁迫下龙稻9愈伤组织的可溶性糖含量高于长白3,而在150、200mmol/L NaCl胁迫处理下,低于长白3。5.随NaCl浓度的增加,愈伤组织的Na+含量以较大速度上升,K+则平稳下降,K+/Na+值迅速下降;NaCl胁迫处理下龙稻9愈伤组织内Na+、K+含量及K+/Na+值与长白3无明显差异。6. NaCl胁迫诱导出的再生苗的成苗率均高于对照,再生苗的存活率低于对照(只有50mmol/L NaCl胁迫下的存活率高于对照);相同浓度NaCl胁迫下龙稻9的再生苗存活低于长白3。盐胁迫诱导出的再生植株穗长、株高、穗粒数和结实率等产量构成因素的表现均优于对照再生植株,千粒重反而小于对照再生植株。7.采用200mmol/L NaCl胁迫再生植株种子,发芽率在品种间表现不同,龙稻9耐盐再生植株种子发芽率高于对照,长白3耐盐再生植株种子发芽率低于对照;K+/Na+的变化趋势与发芽率相似。8.采用50mmol/L NaCl胁迫处理再生植株后代幼苗,NaCl胁迫处理对水稻耐盐再生植株后代苗高和根长、生长指标、地上部生物量和根部生物量及鲜、干重含水量的抑制作用小于对照再生植株,且对高浓度NaCl胁迫(200mmol/L)诱导出的再生植株的抑制作用最小;NaCl胁迫处理下龙稻9再生植株种子幼苗形态和生长指标及鲜、干重含水量受NaCl胁迫处理的影响小于长白3。9. NaCl胁迫处理下耐盐再生植株后代幼苗叶片的叶绿素a、b及总含量均高于对照,且高浓度NaCl胁迫(200mmol/L)诱导出的再生植株后代幼苗叶片中叶绿素a、b及总量最高;NaCl胁迫处理下龙稻9耐盐再生植株种子幼苗叶片的叶绿素a、b及总含量均高于长白3耐盐植株。10. NaCl胁迫处理下耐盐再生植株后代幼苗叶片中K+积累量比根部多,Na+积累量低于根部;K+含量在品种间的差异不大,龙稻9耐盐后代幼苗叶片和根部中Na+含量低于长白3;再生植株后代幼苗叶片和根部K+/Na+值龙稻9和长白3分别在200mmol/L和150mmol/LNaCl下比其它耐盐再生植株高。11.再生植株后代的耐盐性综合评价指出,200mmol/L NaCl胁迫诱导出的再生植株耐盐性强于其它再生植株,且龙稻9的耐盐能力高于长白3。

罗志娜[5](2012)在《燕麦成熟胚组织培养及再生体系建立》文中认为燕麦是禾本科燕麦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具有很高的饲用和食用价值。本试验以白燕2号、陇燕3号、丹麦444的成熟种子为材料,通过对不同外植体、培养基、基因型、激素种类和浓度配比等方面的研究,探索影响燕麦愈伤组织诱导、继代、分化的因素,建立高频的燕麦再生体系。研究结果如下:1、以成熟胚、下胚轴、幼叶为外植体研究了其对出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成熟胚为外植体诱导的愈伤组织出愈率最高,为76.11%,愈伤组织状态最优。2、通过对MS、MB、N6基本培养基的比较试验发现,MS培养基作为基本培养基对燕麦愈伤组织诱导效果最佳,出愈率最高,为40.74%,愈伤组织结构紧密、生长速度快。3、用无菌水、CaCl2、4℃低温和PEG对燕麦种子进行预处理,结果发现,种子预处理以无菌水浸泡最佳,简单有效。4、盾片放置方式对愈伤组织诱导率的影响极显着,燕麦成熟胚盾片向下直接接触培养基,有利于愈伤组织的诱导,愈伤组织的诱导率提高了21%。5.基因型和培养基之间存在互作关系,不同基因型在同种培养基的出愈率不同,同一基因型在不同培养基的出愈率也存在很大差异,白燕2号和陇燕3号在处理8上的出愈率最高,分别为63.33%和98.33%,丹麦444在处理1和处理6上的出愈率最高,为100%,处理6上诱导的愈伤组织为非胚性愈伤组织,不能分化出胚性苗。6.白燕2号愈伤组织分化时,细胞分裂素与生长素的比例以3:1为宜,陇燕3号和丹麦444在细胞分裂素与生长素比值为2:1时分化率最高,分别为52.38%和61.54%。7.通过激素种类及其浓度配比的研究,筛选出了燕麦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和继代培养的最佳培养基,白燕2号和陇燕3号适宜的诱导培养基为MS+4mg/L2,4-D+1mg/LNAA,丹麦444适宜的诱导培养基为MS+2mg/L2,4-D,继代培养基为MS+1.5mg/L2,4-D+1.0mg/LNAA+1.0mg/L6-BA。8.通过系统研究,筛选出了不同燕麦基因型的最佳分化培养基,白燕2号的最佳分化培养基为MS+0.4mg/LNAA+0.2mg/LKT+1.0mg/L6-BA;陇燕3号的最佳分化培养基为MS+0.8mg/LNAA+0.8mg/LKT+1.0mg/L6-BA;丹麦444的最佳分化培养基为MS+0.2mg/L NAA+0.4mg/L KT。生根壮苗培养基为1/2MS无激素培养基。9.对再生频率的研究结果表明,3个基因型中陇燕3号的再生频率最高,为61.56%,可用于燕麦再生体系的建立和进一步的遗传转化。

张向前[6](2010)在《燕麦种质农艺性状、耐盐和AFLP分子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文中指出研究和评价燕麦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对探讨燕麦的起源与进化,燕麦种质资源的考察、搜集、遗传多样性保存措施的制定,以及燕麦种质资源新基因的挖掘和种质创新利用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对74份燕麦种质资源的形态、耐盐和DNA三个方面的多样性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对3个不同层次的遗传多样性研究进行了比较。主要结果如下:1.供试燕麦种质资源的各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指数都较大,其中,主穗粒重的多样性指数最高,皮裸性的最小;单株分蘖数的性状变异系数最大,株高的最小。2.形态性状聚类分析将74份燕麦种质划分为五大类群。其种质群Ⅱ中的材料可利用价值较低,而种质群Ⅰ、Ⅲ、Ⅳ、Ⅴ中的燕麦材料可分别作为选育大粒和高产型、抗倒伏和大粒型、高产量和高植株型、增加主穗小穗数和轮层数等的亲本材料。形态性状的主成分分析表明,供试燕麦种质的形态多样性主成分明显,燕麦的主穗粒重、千粒重、单株粒重和粒形是造成燕麦种质形态变异的主要因素。3.74份燕麦种子的耐盐全致死浓度和半致死浓度分别在1.4%-3.8%和0.7%-2.6%间变化,各品种间存在较大差异。复盐胁迫下,因不同品种各项指标变化程度不同,说明各燕麦品种的耐盐性大小不同,耐盐多样性较大。通过对复盐浓度为1.0%处理下的各燕麦品种的发芽指标、形态指标和生理指标的综合分析得出,74份燕麦品种被分为5个种质群,包括三大组群,分别为皮燕麦耐盐性较小组群,包括第二种质群和第三种质群;耐盐性较大的裸燕麦组群,包括第五种质群;耐盐性较小和耐盐性中等的皮裸燕麦混合组群,包括第一种质群和第四种质类群。4.利用植物基因组试剂盒提取的燕麦DNA质量较高,其纯度高、质量好,本文选用核心引物3’末端添加3个选择性核苷酸PstⅠ和MseⅠ引物,扩增出的谱带多态性比率较高,效果较好。筛选出10个引物组合,对74份燕麦种质的基因组进行片断多态性扩增,共扩增出784条清晰可辨可记录的条带,其中多态性位点具有760个,多态性位点的比率为96.91%。AFLP分子标记遗传多样性的分析结果表明,燕麦种质的平均Nei’s指数(H)为0.382,平均Shannon’s信息指数为0.573,74份燕麦品种间的AFLP遗传相似系数在0.2881-0.9106之间,在DNA分子水平上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信息。AFLP分子标记的聚类结果表明,74份燕麦种质可分为五大类,分类结果与地理来源及皮裸性有一定的相关性。

王庆莲[7](2009)在《苹果多胺和脯氨酸合成代谢相关基因的功能鉴定》文中认为多胺不仅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还参与逆境响应,而脯氨酸则是一种重要的渗透保护物质。多胺和脯氨酸的生物合成代谢由一系列酶催化完成,如多胺生物合成途径中的精氨酸脱羧酶(ADC)和精胺合成酶(SPMS),脯氨酸代谢中的重要酶?1-吡咯琳-5-羧酸脱氢酶(P5CDH)等。为研究多胺和脯氨酸合成代谢的分子机理,本研究从‘Gala’苹果中克隆了MdADC、MdACL5、MdSPMS和MdP5CDH基因,其中MdADC编码ADC,MdACL5和MdSPMS均编码SPMS,MdP5CDH编码P5CDH,通过基因表达分析和转基因功能鉴定等方法,鉴定了这些基因的生物学功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克隆了MdADC、MdSPMS和MdACL5基因的cDNA全长,构建植物表达载体pBI121-MdADC、pBI121-MdSPMS和pBI121-MdACL5,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将它们分别导入烟草Nc89,获得了各基因的转基因植株。2.半定量RT-PCR分析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表明MdADC、MdSPMS和MdACL5基因的过量表达均导致转基因烟草内源多胺含量增加,转基因烟草表现出植株矮化、节间缩短和叶面积增大等表型。3.非生物胁迫抗性分析发现,MdADC、MdSPMS和MdACL5转基因烟草均对PEG、低温和盐等胁迫表现高抗。在三种胁迫下,与非转基因对照相比,各转基因株系均表现出更高的多胺含量、脯氨酸含量、抗氧化酶(SOD、POD和CAT等)活性、根系活力以及更低的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同时发现,与MdACL5相比,MdSPMS转基因烟草的相关表型及抗性更明显。4.从苹果中克隆分离出了MdP5CDH基因的cDNA全长;半定量RT-PCR分析表明,该基因在苹果各组织器官中组成型表达,开放花中表达最高;同时发现该基因的表达受低温诱导。5.构建了MdP5CDH基因标签蛋白大小不同的原核表达载体pET-30a-MdP5CDH和pGEX-MdP5CDH,经IPTG诱导分别得到65.14 kDa和88.44 kDa特异蛋白产物,确定该基因编码蛋白大小为61.74 kD。6.构建了MdP5CDH的正义表达载体pJIT166-MdP5CDH和反义抑制载体pBI121-RevMdP5CDH,并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它们分别导入‘王林’愈伤组织。半定量RT-PCR分析表明,转正义基因的愈伤组织中MdP5CDH过量表达,而转反义基因的愈伤组织中MdP5CDH表达受抑制。7. MdP5CDH过量表达导致愈伤组织中脯氨酸含量降低,而抑制表达则使脯氨酸含量升高;各细胞系的生长曲线表明,MdP5CDH过量表达和抑制表达均影响了愈伤组织的生长。

鞠淼[8](2008)在《盐及盐碱混合条件对燕麦胁迫作用的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土地盐碱化已成为世界性的环境问题,是限制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于内陆盐碱地来说,特别是中国东北盐碱化地区,其土壤盐化和碱化往往交织在一起相伴发生,所以,盐碱混合胁迫才是该地区土壤危及植物的主要问题。因此,研究盐碱混合胁迫对植物的作用特点以及植物对其适应机制,才能为盐碱地的生态治理提供理论依据。燕麦因其具有较强抗逆能力及较高的保健价值而成为可在盐碱、瘠薄地区推广的作物之一。本文以燕麦(白燕6号)为实验材料,对其施加盐胁迫和盐碱混合胁迫处理,以期揭示燕麦抗盐碱特点,为其在盐碱地区的推广提供科学依据。根据盐碱地所含盐分的特点,分别将两种中性盐(NaCl和Na2SO4)按摩尔比1:1混合,将两种碱性盐(NaHCO3和Na2CO3和两种中性盐(NaCl和Na2SO4)按摩尔比9:1:1:9混合,在40-240mM盐浓度内分别模拟出6种强度的盐胁迫条件和盐碱混合胁迫条件,并以此对燕麦苗进行胁迫处理。通过测定燕麦苗的相对生长率(RGR)、含水量和分蘖率等三项生长指标,Na+、K+、SO42-、Cl-、NO3-、脯氨酸和有机酸等七种溶质含量,以及光合速率(PN)、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E)等生理指标,来分析、比较燕麦苗对盐胁迫和盐碱混合胁迫的生理响应特点及适应机制。结果显示:盐胁迫和盐碱混合胁迫均抑制燕麦苗的生长,但抑制程度不同。在本实验条件下,当盐胁迫强度达到240 mmol·L-1时(pH 7.24),燕麦苗仍能存活并有一定生长,而当盐碱混合胁迫超过160 mmol·L-1后(pH>8.77),燕麦苗生长近于停止甚至死亡。随胁迫强度的增大,两种胁迫均使使燕麦的RGR、分蘖率和含水量下降,而且混合胁迫下的幅度均大于盐胁迫;两种胁迫处理均使其体内Na+、脯氨酸和有机酸含量上升而使K+含量下降,但是混合胁迫所致的变化幅度均大于盐胁迫;光合速率(PN)、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E)和气孔导度(gs)均随盐浓度的增大而下降,而且混合胁迫下的下降幅度均大于盐胁迫。综合以上结果可以认为:该品种燕麦对盐度在240mmol以下pH低于8.77的盐碱条件具有较好的耐受能力;盐碱混合胁迫对燕麦的胁迫效应明显大于盐胁迫,前者的高pH可能是其危害性甚于后者的主要因素;混合胁迫下燕麦苗体内有机酸的显着积累可能是其应对高pH胁迫的关键生理响应。

郑伟[9](2008)在《燕麦幼胚组织培养及植株再生的研究》文中认为本试验以皮燕麦(A sativa L.)和裸燕麦(A nuda L.)为材料,以幼胚为外植体,研究胚龄、基因型、供试培养基和4℃低温预处理时间对燕麦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针对皮燕麦和裸燕麦初生愈伤组织诱导困难这一情况筛选了它们各自适合的最佳培养基;同时研究了培养基、基因型、激素配比和浓度对燕麦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适合燕麦幼胚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的最佳培养基如下:1)皮燕麦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MS+CH(500mg/L)+2,4-D(3.0mg/L)+NAA(1.0mg/L)+IAA(1.0mg/L);继代培养基:MS+CH(500mg/L)+2,4-D(1.0mg/L)+6-BA(2.0mg/L);分化培养基:MS+CH(500mg/L)+NAA(0.3mg/L)+6-BA(1.0mg/L)2)裸燕麦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MS+CH(500mg/L)+2,4-D(2.0mg/L)+NAA(1.0mg/L)+IAA(1.0mg/L);继代培养基:MS+CH(500mg/L)+2,4-D(1.0mg/L)+6-BA(2.0mg/L);分化培养基:MS+CH(500mg/L)+NAA(0.5mg/L)+6-BA(1.0mg/L)3)生根培养基:1/2MS+CH(500mg/L)+NAA(0.5mg/L);4)壮苗培养基:1/2MS+CH(500mg/L)试验进一步研究了消毒时间、幼胚取材时期和放置方式对燕麦幼胚愈伤组织的诱导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选用70%酒精消毒30s,0.1%的升汞灭菌时间8min的消毒灭菌时间组合对外植体进行消毒处理时,其存活效果最佳并可以有效控制污染;燕麦的幼胚在10-15天胚龄时形成愈伤组织块最多,其出愈率也最高;在幼胚的接种方式上,盾片向下接种易于诱导幼胚萌发出芽;盾片向上部分接种其致密愈伤组织诱导频率显着增高,而在致密愈伤组织分化频率方面两者无显着差异。

华婧[10](2008)在《马铃薯高频再生体系建立及离体茎尖诱变筛选耐盐突变体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以4个不同基因型的马铃薯无菌试管苗为材料,分别以茎尖、茎段、叶片、试管薯为外植体建立高频再生体系,并对不同外植体类型离体再生培养基进行了优化,提高了丛生芽分化率,实现了高效再生。以马铃薯茎尖愈伤组织为试材进行了耐盐突变体的辐射诱变及筛选研究,初步建立了耐盐突变体诱变筛选的技术体系。另外本论文还研究了植物生长延缓剂缩节胺在脱毒马铃薯组培快繁中的应用。结果如下:1.建立了4种基因型马铃薯的的高频再生体系。结果如下:马铃薯茎尖高频再生体系最佳培养基为: MS+NAA0.1mg/L+6-BA2.0 mg/L+KT0.05 mg/L+GA0.1 mg/L+CH 500mg/L ; MS+NAA0.01mg/L+ 6-BA2.0 mg/L+ GA.5.0mg/L和MS+NAA0.25 mg/L + 6-BA1.5 mg/L mg/L + GA 7.0mg/L两种再生培养基均能直接诱导马铃薯茎段丛生芽分化;马铃薯叶片高频再生体系的愈伤诱导培养基为MS+NAA0.2 mg/L + 6-BA2.5 mg/L + GA10.0 mg/L+ AgN03 4.0 mg/L,芽分化最佳培养基为MS+6-BA2.0 mg/L+GA10.0 mg/L +AgN03 4.0 mg/L ,;马铃薯试管薯薯片高频再生体系的最佳培养基为MS+ZT2.0 mg/L+IAA1.0 mg/L+GA0.1 mg/L,GA 0.1 mg/L促进马铃薯试管薯薯片丛生芽的分化。2.本实验确定了10Gy的辐射剂量为适宜马铃薯茎尖愈伤的诱变剂量;经过初步筛选获得了NaCl最大耐受浓度0.8%突变体31株和1.0%的突变体17株;通过对耐盐突变体的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表明耐盐突变体的叶绿素含量和丙二醛含量均低于对照,游离脯氨酸含量和过氧化氢酶含量高于对照,耐盐突变体表现出较强的耐盐潜力;离体鉴定表明耐盐突变体后代仍保持耐盐性。3.适宜剂量的缩节胺可用于马铃薯试管苗的快繁、壮苗、移栽和保存。

二、燕麦抗盐愈伤组织变异系的选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燕麦抗盐愈伤组织变异系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白桦EMS诱变及耐盐碱突变体筛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白桦的研究现状
    1.2 植物诱变育种的EMS应用研究
    1.3 植物离体培养耐盐突变体的筛选
    1.4 研究目的意义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白桦离体再生体系的建立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EMS诱变白桦半致死剂量和耐盐碱阈值的筛选
    3.1 试验材料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白桦耐盐碱突变体的筛选与鉴定
    4.1 试验材料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
    4.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2)燕麦遗传多样性分析及耐盐性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燕麦
        1.1.1 燕麦的起源
        1.1.2 燕麦的分类
        1.1.3 燕麦的营养保健价值
    1.2 燕麦的遗传多样性
        1.2.1 国内燕麦遗传多样性研究概况
        1.2.2 国外燕麦遗传多样性研究概况
        1.2.3 燕麦遗传多样性研究意义
        1.2.4 燕麦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
        1.2.4.1 形态学标记
        1.2.4.2 细胞学标记
        1.2.4.3 生化标记
        1.2.4.4 分子标记
    1.3 SSR标记概述
        1.3.1 SSR标记特点
        1.3.2 SSR引物
    1.4 燕麦耐盐性研究概况
        1.4.1 植物抗逆性国内外研究进展
        1.4.2 燕麦耐盐性研究意义
    1.5 关联分析
    1.6 本研究目的
    1.7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7.1 研究内容
        1.7.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野生燕麦群体
        2.1.2 栽培燕麦群体
    2.2 实验材料的田间种植
        2.2.1 燕麦田间种植
        2.2.2 野生燕麦材料盆栽种植
    2.3 主要仪器和试剂
    2.4 引物筛选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2.4.1 DNA提取
        2.4.2 PCR扩增体系与反应程序
        2.4.3 筛选引物
        2.4.4 8%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银染
        2.4.4.1 PAGE凝胶体系
        2.4.4.2 PAGE电泳及银染分析
        2.4.4.3 全自动毛细电泳系统试验及分析
    2.5 耐盐性基因型筛选
        2.5.1 盐浓度设定及种子萌发
        2.5.2 垂直萌发法
        2.5.3 扫描仪记录结果
    2.6 数据统计分析
第三章 结果分析
    3.1 SSR引物的筛选分析
        3.1.1 聚丙烯酰胺凝胶(PAGE)电泳初筛结果
        3.1.2 全自动毛细电泳系统确定引物及等位基因数
    3.2 燕麦遗传多样性分析
        3.2.1 野生燕麦多态性及信息含量分析
        3.2.2 栽培燕麦多态性及信息含量分析
        3.2.3 野生燕麦聚类分析
        3.2.4 野生燕麦遗传结构分析
        3.2.5 野生燕麦主坐标分析
    3.3 野生燕麦耐盐基因筛选
    3.4 野生燕麦耐盐性与SSR关联分析
    3.5 野生燕麦农艺性状与SSR关联分析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讨论
        4.1.1 分子标记的筛选
        4.1.2 SSR退火温度的筛选
        4.1.3 野生燕麦遗传结构分析
        4.1.4 燕麦遗传结构及环境适应性
        4.1.5 栽培燕麦和野生燕麦遗传多样性比较
        4.1.6 野生燕麦群体的耐盐性筛选
        4.1.7 关联分析研究的材料选择
    4.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Ⅰ
附录Ⅱ

(3)节节麦幼胚和成熟胚再生体系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节节麦概述
        1.1.1 节节麦的起源及分布
        1.1.2 节节麦的生物生态学特性
        1.1.3 节节麦基因组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
    1.2 麦类作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1.2.1 外植体的选择
        1.2.2 基因型筛选
        1.2.3 培养基及外源激素对麦类作物组织培养的影响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节节麦幼胚再生体系建立
    2.1 实验材料
        2.1.1 小麦材料
        2.1.2 仪器和试剂
    2.2 试验方法
        2.2.1 培养基
        2.2.2 节节麦幼胚组织培养方案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组合下节节麦幼胚的诱导、分化及再生情况
        2.3.2 基本培养基对节节麦幼胚组培特性的影响
        2.3.3 碳源对节节麦幼胚组织培养特性的影响
        2.3.4 2,4-D对节节麦幼胚组培特性的影响
        2.3.5 KT对节节麦幼胚组织培养特性的影响
    2.4 讨论
第三章 节节麦成熟胚再生体系建立
    3.1 实验材料
        3.1.1 小麦材料
        3.1.2 仪器和试剂
    3.2 试验方法
        3.2.1 培养基
        3.2.2 节节麦成熟胚组织培养方案
    3.3 结果与分析
        3.3.1 2,4-D对节节麦成熟胚愈伤诱导和分化的影响
        3.3.2 转分化时间对节节麦成熟胚愈伤分化的影响
        3.3.3 不同激素种类及配比对节节麦成熟胚愈伤分化的影响
    3.4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
致谢
作者简介

(4)水稻耐盐突变体的筛选及其再生植株耐盐性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水稻耐盐的研究进展
        1.2.1 盐胁迫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1.2.2 盐胁迫对水稻生理生化的影响
        1.2.3 水稻耐盐机制
    1.3 运用组织培养方法筛选耐盐突变体
        1.3.1 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
        1.3.2 筛选耐盐突变体的研究进展
        1.3.3 耐盐突变体筛选的一般程序
        1.3.4 不同选择剂量对愈伤组织生理生化的影响
        1.3.5 再生植株后代的耐盐性鉴定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试验设计
        2.2.1 耐盐突变体的选择培养
        2.2.2 耐盐突变体的分化培养
        2.2.3 再生植株的产量性状调查
        2.2.4 再生植株的耐盐性鉴定
    2.3 测定及计算方法
        2.3.1 愈伤组织生长量的测定
        2.3.2 再生植株成苗率和存活率的测定
        2.3.3 再生植株后代幼苗鲜干重的测定
        2.3.4 丙二醛(MAD)含量的测定
        2.3.5 脯氨酸(Pro)含量的测定
        2.3.6 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2.3.7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2.3.8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2.3.9 离子的测定
        2.3.10 耐盐隶属函数值计算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浓度 NaCl 胁迫对愈伤组织生理生化的影响
        3.1.1 不同浓度 NaCl 胁迫对愈伤组织生长量的影响
        3.1.2 不同浓度 NaCl 胁迫对愈伤组织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3.1.3 不同浓度 NaCl 胁迫对愈伤组织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3.1.4 不同浓度 NaCl 胁迫对愈伤组织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3.1.5 不同浓度 NaCl 胁迫对愈伤组织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3.1.6 不同浓度 NaCl 胁迫对愈伤组织 K+、Na+含量的影响
        3.1.7 不同浓度 NaCl 胁迫对愈伤组织再分化的影响
    3.2 再生植株的产量性状分析
    3.3 再生植株后代的耐盐性鉴定
        3.3.1 NaCl 胁迫对再生植株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3.3.2 NaCl 胁迫对再生植株种子芽期离子含量的影响
        3.3.3 NaCl 胁迫对再生植株种子幼苗生物量的影响
        3.3.4 NaCl 胁迫对再生植株种子幼苗含水量的影响
        3.3.5 NaCl 胁迫对再生植株种子幼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3.6 NaCl 胁迫对再生植株种子幼苗离子含量的影响
    3.4 再生植株后代的耐盐性鉴定结果分析
        3.4.1 再生植株后代芽期耐盐性鉴定结果分析
        3.4.2 再生植株后代苗期耐盐性鉴定结果分析
        3.4.3 再生植株后代的耐盐性鉴定结果分析
4 讨论
    4.1 盐胁迫对愈伤组织生理生化的影响
    4.2 再生植株的存活率与产量性状
    4.3 盐胁迫对再生植株种子芽期的影响
    4.4 盐胁迫对再生植株种子幼苗的影响
    4.5 再生植株后代的耐盐综合性评价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燕麦成熟胚组织培养及再生体系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目录
1 文献综述
    1.1 燕麦概述
        1.1.1 燕麦的分类及分布
        1.1.2 燕麦的营养与功能
    1.2 植物组织培养概况
        1.2.1 植物组织培养及其理论基础
        1.2.2 植物组织培养发展概况
        1.2.3 我国植物组织培养概况
        1.2.4 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
    1.3 植物组织培养的影响因素
        1.3.1 培养基对植物组织培养的影响
        1.3.2 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组织培养的影响
        1.3.3 继代培养对愈伤组织分化能力的影响
    1.4 燕麦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种子预处理
        2.2.2 外植体的获取
    2.3 试验设计
        2.3.1 基本培养基和外植体的筛选
        2.3.2 愈伤组织的诱导
        2.3.3 继代培养
        2.3.4 分化培养
        2.3.5 其他影响因子试验
        2.3.6 根的诱导
        2.3.7 再生苗的移栽
    2.4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外植体和基本培养基的筛选
        3.1.1 外植体的选择
        3.1.2 基本培养基的选择
    3.2 影响燕麦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的因素
        3.2.1 预处理对燕麦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3.2.2 愈伤组织的生长特性
        3.2.3 成熟胚盾片放置方式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3.2.4 诱导愈伤组织最适培养基的筛选
        3.2.5 基因型对燕麦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3.2.6 生长调节物质的调节作用
        3.2.7 愈伤组织生长的影响因素
    3.3 继代培养
    3.4 分化培养
    3.5 生根和移栽
        3.5.1 根的诱导
        3.5.2 再生苗的移栽
    3.6 再生频率的比较
4 讨论
    4.1 外植体的选择
    4.2 基本培养基的选择
    4.3 种子预处理对燕麦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4.4 成熟胚盾片放置方式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4.5 外源激素对植株再生的影响
    4.6 基因型对植株再生的影响
    4.7 继代培养对植株再生的影响
    4.8 有机添加物对燕麦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图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6)燕麦种质农艺性状、耐盐和AFLP分子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燕麦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1.2.1 形态学标记
        1.2.2 生化标记
        1.2.3 细胞学标记
        1.2.4 分子标记
    1.3 国内外燕麦研究的现状
        1.3.1 燕麦的分类地位及起源
        1.3.2 燕麦的分布与生产
        1.3.3 燕麦的营养品质与功能
        1.3.4 我国燕麦种质资源的概况
        1.3.5 国内外燕麦的栽培历史和燕麦产品的发展现状
        1.3.6 国内外燕麦抗盐碱性的研究进展
        1.3.7 国内外燕麦种质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1.4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试验仪器及试剂
        2.2.1 主要试验仪器
        2.2.2 主要试剂
    2.3 试验设计
        2.3.1 形态多样性试验处理
        2.3.2 耐盐多样性试验处理
        2.3.3 AFLP 分子标记的试验流程
    2.4 数据分析及处理
3 结果分析
    3.1 燕麦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3.1.1 燕麦种质资源形态多样性
        3.1.2 燕麦种质资源的聚类分析
        3.1.3 燕麦数量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3.1.4 燕麦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3.2 燕麦种质资源的耐盐多样性分析
        3.2.1 复盐胁迫对燕麦种质初始电导率的影响
        3.2.2 复盐胁迫对燕麦种质终止电导率的影响
        3.2.3 燕麦种质的半致死浓度和全致死浓度的差异
        3.2.4 复盐胁迫对燕麦种质发芽势的影响
        3.2.5 复盐胁迫对燕麦种质发芽率的影响
        3.2.7 复盐胁迫下燕麦种质发芽指数的变化
        3.2.8 复盐胁迫下燕麦种质活力指数的变化
        3.2.9 复盐胁迫下燕麦种质幼苗株高和鲜重的变化
        3.2.10 复盐胁迫下燕麦种质幼苗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3.2.11 复盐胁迫下燕麦种质幼苗脯氨酸含量变化
        3.2.12 复盐胁迫下燕麦种质幼苗丙二醛(MDA)含量变化
        3.2.13 复盐胁迫下燕麦种质幼苗保护酶系统各酶活性的变化
        3.2.14 复盐浓度1.096时基于18 个耐盐指标燕麦种质资源的聚类分析
        3.2.15 复盐浓度1.096时燕麦种质资源各耐盐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3.3 燕麦种质资源的AFLP 分子标记的分析
        3.3.1 各材料DNA 质量、AFLP 预扩增检测及适宜引物筛选
        3.3.2 AFLP 引物的扩增效率
        3.3.3 燕麦种质的AFLP 多态性
        3.3.4 燕麦种质资源的种群划分
4 结论与讨论
    4.1 讨论
        4.1.1 燕麦种质资源农艺形态多样性
        4.1.2 燕麦种质资源耐盐多样性
        4.1.3 燕麦种质资源AFLP 分子标记的多样性
    4.2 结论
        4.2.1 燕麦种质资源农艺形态多样性分析
        4.2.2 燕麦种质资源耐盐多样性的综合评价
        4.2.3 燕麦种质资源AFLP 分子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附表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苹果多胺和脯氨酸合成代谢相关基因的功能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高等植物体中多胺生理功能及其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1.1.1 多胺的分布与生物合成及代谢
        1.1.2 多胺与果树生长发育的关系
        1.1.3 多胺与高等植物的逆境胁迫
        1.1.4 多胺生物合成代谢相关酶的生物学研究
    1.2 高等植物体内脯氨酸的生物合成代谢及其相关酶类基因研究进展
        1.2.1 植物体内Pro 的自然分布与运输
        1.2.2 Pro 生物合成及其相关酶的生物学研究进展
        1.2.3 Pro 累积的研究进展
        1.2.4 Pro 降解代谢及其相关酶的生物学研究进展
        1.2.5 外源Pro 对高等植物的影响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苹果多胺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功能鉴定
    2.1 材料和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植物组织总RNA 的提取及含量和纯度检测
        2.1.3 反转录cDNA 第一链的合成
        2.1.4 基因组DNA 的提取与检测
        2.1.5 PCR 扩增
        2.1.6 目的DNA 片段回收
        2.1.7 连接反应
        2.1.8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和转化
        2.1.9 碱法小量质粒DNA 的提取
        2.1.10 质粒DNA 的酶切鉴定
        2.1.11 根癌农杆菌LBA4404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与转化
        2.1.12 苹果MdADC、MdACL5 和MdSPMS 基因过量表达载体构建
        2.1.13 烟草的栽培、转化及转基因植株分析
        2.1.14 逆境胁迫下转基因植株的生理生化测定
        2.1.15 数据处理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苹果MdADC、MdACL5 和MdSPMS 基因克隆与表达载体构建
        2.2.2 苹果MdADC 转基因烟草的获得和鉴定
        2.2.3 苹果MdADC 基因过量表达对烟草表型的影响
        2.2.4 苹果MdADC 转基因烟草的非生物胁迫抗性鉴定
        2.2.5 苹果MdACL5 和MdSPMS 转基因烟草的获得和鉴定
        2.2.6 苹果MdACL5 与MdSPMS 基因过量表达对烟草表型的影响比较
        2.2.7 苹果MdACL5 与MdSPMS 转基因烟草的非生物胁迫抗性比较鉴定
    2.3 讨论
        2.3.1 过量表达苹果MdADC、MdACL5 和MdSPMS 均可以提高烟草的内源多胺含量
        2.3.2 过量表达苹果MdADC、MdACL5 和MdSPMS 对烟草株高等表型的影响
        2.3.3 过量表达苹果MdADC、MdACL5 和MdSPMS 均提高了烟草的非生物胁迫抗性
        2.3.4 多胺与脯氨酸含量的关系
        2.3.5 多胺与抗氧化酶的关系
        2.3.6 多胺与丙二醛含量、相对电导率及根系活力的关系
        2.3.7 苹果MdACL5 和MdSPMS 基因的功能表型差异
第三章 苹果Δ~1-吡咯琳-5-羧酸脱氢酶基因的克隆与功能研究
    3.1 材料和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苹果MdP5CDH 基因片段的分离
        3.1.3 苹果MdP5CDH 基因的3'-RACE
        3.1.4 苹果MdP5CDH 基因的5'-RACE
        3.1.5 苹果MdP5CDH 基因全长的分离
        3.1.6 目的DNA 片段回收与连接反应
        3.1.7 大肠杆菌DH5α及根癌农杆菌LBA4404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与转化
        3.1.8 碱法小量质粒DNA 的提取及酶切鉴定
        3.1.9 苹果MdP5CDH 基因原核表达研究
        3.1.10 苹果MdP5CDH 基因的组织特异性表达及低温胁迫响应表达分析
        3.1.11 苹果MdP5CDH 基因正反义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3.1.12 ‘王林’愈伤组织的转化研究及转基因检测
        3.1.13 苹果MdP5CDH 转正反义基因与非转基因愈伤组织生长曲线的制作
        3.1.14 内源脯氨酸含量测定
        3.1.15 数据处理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苹果MdP5CDH 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3.2.2 苹果MdP5CDH 基因的原核表达研究
        3.2.3 苹果MdP5CDH 基因的组织特异性表达
        3.2.4 苹果MdP5CDH 基因的低温胁迫响应
        3.2.5 苹果MdP5CDH 转正反义基因愈伤组织获得及其基因表达检测
        3.2.6 苹果MdP5CDH 转正反义基因愈伤组织生长曲线及其内源脯氨酸含量分析
    3.3 讨论
        3.3.1 苹果MdP5CDH 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3.3.2 P5CDH 基因的组织特异性表达具有物种差异
        3.3.3 苹果MdP5CDH 基因受低温胁迫诱导表达提高
        3.3.4 苹果MdP5CDH 基因的过量表达和反义表达均影响了细胞内脯氨酸水平
第四章 结论与创新点
    4.1 结论
    4.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

(8)盐及盐碱混合条件对燕麦胁迫作用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混合盐碱条件模拟
    1.2 材料培养
    1.3 胁迫处理
    1.4 胁变指标测定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处理液的盐度和 pH 值
    2.2 盐胁迫、混合盐碱胁迫对燕麦幼苗生长的影响
    2.3 盐胁迫、混合盐碱胁迫对燕麦幼苗分蘖率的影响
    2.4 盐胁迫、混合盐碱胁迫对燕麦幼苗 Na~+、K~+含量的影响
    2.5 盐胁迫、混合盐碱胁迫对燕麦幼苗阴离子含量的影响
    2.6 盐胁迫、混合盐碱胁迫对燕麦幼苗有机酸含量的影响
    2.7 盐胁迫、混合盐碱胁迫对燕麦幼苗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2.8 盐胁迫、混合盐碱胁迫对燕麦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
3 讨论
    3.1 盐胁迫、混合盐碱胁迫影响燕麦生长的特点
    3.2 盐胁迫、混合盐碱胁迫影响燕麦无机离子积累特点
    3.3 盐胁迫、混合盐碱胁迫影响燕麦有机溶质积累的特点
    3.4 盐胁迫、混合盐碱胁迫影响燕麦光合作用的特点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燕麦幼胚组织培养及植株再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1 引言
    1.1 燕麦的概况
        1.1.1 燕麦的分类及分布
        1.1.2 燕麦的价值
    1.2 植物组织培养的概述
        1.2.1 植物组织培养的理论基础及作用
        1.2.2 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过程
        1.2.3 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
        1.2.4 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热点
        1.2.5 展望
    1.3 燕麦组织培养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外植体处理
    2.3 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2.4 愈伤组织的诱导
    2.5 继代培养
    2.6 分化培养
    2.7 植株再生的生根和移栽
    2.8 数据处理
        2.8.1 定性指标
        2.8.2 定量指标
3 结果与分析
    3.1 适宜消毒时间的筛选
    3.2 愈伤组织的诱导培养
        3.2.1 诱导愈伤组织的最佳培养基的筛选
        3.2.2 基因型对幼胚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3.2.3 激素配比对幼胚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3.2.4 幼胚取材时期和盾片接种方式对幼胚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3.2.5 低温预处理对燕麦幼胚愈伤组织形成的影响愈伤组织
    3.3 愈伤组织的继代培养
    3.4 愈伤组织的分化培养
    3.5 生根壮苗培养和移栽
4 讨论
    4.1 燕麦幼胚外植体的消毒与处理
    4.2 胚乳对幼胚愈伤组织培养的影响
    4.3 不同幼胚取材时期、不同放置方式对燕麦幼胚培养再生植株的影响
    4.4 低温对燕麦幼胚培养再生植株的影响
    4.5 基因型对幼胚愈伤组织培养的影响
    4.6 培养基成分对燕麦幼胚培养再生植株的影响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作者简介

(10)马铃薯高频再生体系建立及离体茎尖诱变筛选耐盐突变体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马铃薯再生体系的研究进展
        1.1.1 马铃薯再生体系中外植体的选择及再生途径
        1.1.1.1 外植体的选择
        1.1.1.2 再生途径
        1.1.2 影响马铃薯再生体系建立的因素
        1.1.2.1 基因型
        1.1.2.2 外植体
        1.1.2.3 培养基
    1.2 植物离体培养筛选耐盐突变体的研究
        1.2.1 耐盐突变体的选育
        1.2.1.1 材料选择
        1.2.1.2 变异来源
        1.2.1.3 耐盐突变体的筛选
        1.2.2 耐盐突变体的鉴定
    1.3 马铃薯耐盐研究进展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马铃薯高频再生体系的建立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1.1 供试材料
        2.1.1.2 培养条件
        2.1.2 方法
        2.1.2.1 马铃薯茎尖丛生芽的诱导
        2.1.2.2 马铃薯茎段直接诱导丛生芽分化
        2.1.2.3 马铃薯叶片诱导丛生芽分化
        2.1.2.4 马铃薯试管薯薯片诱导丛生芽分化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马铃薯茎尖丛生芽诱导
        2.2.2 马铃薯茎段直接诱导丛生芽
        2.2.3 马铃薯叶片丛生芽的诱导
        2.2.4 马铃薯试管薯丛生芽的诱导
    2.3 讨论
        2.3.1 马铃薯茎尖高频再生体系的建立
        2.3.2 马铃薯茎段直接再生体系
        2.3.3 马铃薯叶片再生体系
        2.3.4 马铃薯试管薯再生体系
    2.4 小结
第三章 离体茎尖诱变筛选耐盐突变体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1.1 供试材料
        3.1.1.2 培养条件
        3.1.2 方法
        3.1.2.1 马铃薯试管苗对 NaCl 的敏感性试验
        3.1.2.2 马铃薯茎尖愈伤组织辐射剂量的选择
        3.1.2.3 耐盐品系筛选
        3.1.2.4 耐盐突变体的生根扩繁
        3.1.2.5 耐盐突变体后代耐盐性的鉴定
        3.1.2.6 耐盐突变体扩繁苗的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马铃薯试管苗的耐盐性分析及选择压力的确定
        3.2.2 马铃薯茎尖愈伤组织的辐射剂量的确定
        3.2.3 耐盐突变体的筛选
        3.2.4 耐盐突变体的生根与扩繁
        3.2.5 马铃薯耐盐突变体的初步鉴定
        3.2.5.1 马铃薯耐盐突变体后代耐盐性鉴定
        3.2.5.2 耐盐突变体扩繁苗的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3.3 讨论
        3.3.1 辐射诱变与茎尖培养相结合诱导耐盐突变体
        3.3.2 辐射剂量的选择
        3.3.3 生理生化指标作为耐盐性鉴定的可行性
        3.3.4 辐射诱变结合植物组织培养进行育种的优点与缺点
    3.4 小结
第四章 缩节胺在马铃薯组培快繁上的应用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DPC 对马铃薯试管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4.2.1.1 缩节胺对马铃薯试管苗生长的影响
        4.2.1.2 DPC 对马铃薯试管苗芽增殖的影响
        4.2.1.3 DPC 对马铃薯试管苗移栽成活率的影响
        4.2.2 缩节胺对不同基因型马铃薯试管苗生长和保存的影响
    4.3 讨论
    4.4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燕麦抗盐愈伤组织变异系的选择(论文参考文献)

  • [1]白桦EMS诱变及耐盐碱突变体筛选研究[D]. 丁晓丽.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 [2]燕麦遗传多样性分析及耐盐性筛选[D]. 周凡. 贵州大学, 2018(05)
  • [3]节节麦幼胚和成熟胚再生体系建立[D]. 徐凤.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11)
  • [4]水稻耐盐突变体的筛选及其再生植株耐盐性鉴定[D]. 萨日娜. 东北农业大学, 2013(10)
  • [5]燕麦成熟胚组织培养及再生体系建立[D]. 罗志娜. 甘肃农业大学, 2012(11)
  • [6]燕麦种质农艺性状、耐盐和AFLP分子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D]. 张向前.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0(12)
  • [7]苹果多胺和脯氨酸合成代谢相关基因的功能鉴定[D]. 王庆莲. 山东农业大学, 2009(01)
  • [8]盐及盐碱混合条件对燕麦胁迫作用的比较[D]. 鞠淼. 东北师范大学, 2008(11)
  • [9]燕麦幼胚组织培养及植株再生的研究[D]. 郑伟.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8(11)
  • [10]马铃薯高频再生体系建立及离体茎尖诱变筛选耐盐突变体的研究[D]. 华婧. 辽宁师范大学, 2008(09)

标签:;  ;  ;  ;  ;  

燕麦耐盐愈伤组织变体线的选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