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评论写作的一些问题

关于评论写作的一些问题

一、关于综述写作的一些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储丹丹[1](2022)在《学位论文文献综述的元文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论文从元文性的理论视角出发,以人文社科类博士学位论文文献综述为研究对象,对篇际互文关系展开研讨。论文借鉴系统功能语言学和互文语篇理论,首先考察元文性的动态层级关系,重点分析学位论文文献综述中显性、隐性元文关系及其语篇功能,在此基础上提取了文献综述文本建构过程中的评论模式,讨论了如何在动态的语篇关系中把握意义的生成与理解,在作者-读者-语境的三维空间中确定语篇的意义和功能。

杨莉,张依兮[2](2022)在《信息素养教育与新生写作课整合式教学研究——以南方科技大学“写作与交流”课为例》文中提出"写作信息素养"是近年来信息科学和高等教育领域高度关注的一个新概念。写作与信息素养密切相关,把信息素养教育融入写作教学中,打破学科壁垒,使二者相辅相成,是拓展大学图书馆服务与发展"新文科"的必要途径之一。南方科技大学自2018年开设新生"写作与交流"课以来,尝试把信息素养教育整合到写作课中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写作课中嵌入信息素养教育对于低年级大学生的学术训练尤其重要,为跨学科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付悠悠,赖良涛[3](2021)在《学术论文文献综述中对话性构建:介入视角》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选取2020年1月至6月国际语言学SSCI权威期刊研究论文50篇,基于评价系统分析其文献综述中介入资源的分布特征及各介入资源的共现关系,探索其对话空间构建策略。研究表明,文献综述中多声资源显着高于单声资源,表明论文作者倾向于与潜在读者进行交流。而多声资源中扩展资源远多于压缩资源,因此所构建的对话空间较为宽阔,整体对话性高,有众多外部声音分担对命题可靠性的责任。通过多种介入资源的共现,作者可以综合运用各类介入资源,通过反预期的方式建构研究空间并巩固研究观点。本研究对文献综述写作教学有启示意义,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献综述中介入资源的人际意义和评价意义,克服写作过程中介入资源的使用不足或不当带来的问题,提高学术英语写作的质量。

杜小双[4](2021)在《高中英语教师学习的复杂动态系统研究》文中提出为了理解并促进有效教师学习,外语教师学习研究的理论视角不断演变,复杂动态系统理论为理解教师学习的过程和规律提供了新思路。本研究基于复杂动态系统理论视角,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对三名高中英语教师通过开展研究进行专业学习的过程进行了历时18个月的研究,收集了访谈、观察、反思日志、实物资料等多种数据资料,追踪描摹教师学习和认知变化的过程,分析、阐释了这一过程的复杂动态特征和系统性。研究结果表明:(1)三位案例教师通过专业学习不同程度地改进了英语教学的理念和实践,她们的认知系统呈现不同的变化轨迹。三位教师的认知系统受到多次“扰动”,并发生自组织变化;其中两位教师的认知系统经历了调整和重组的过程,最后呈现质变的趋势;另一位教师的认知系统经过调整后趋于稳固,未见质变的趋势。(2)教师认知系统受到“扰动”,并因此产生认知冲突或失衡,是教师学习和发生改变的主要动因。她们经历的典型“扰动”事件包括撰写和修改研究报告、与指导教师交流、接受专家点评与反馈等。(3)教师学习的机会和条件取决于教师认知系统内外要素之间的互动。随着学习活动的持续进行,教师认知系统内外要素及其关系不断发生变化,系统内、系统间各要素的互动和组合对教师学习构成支持或限制。比如,个人经历和身份认同的消极影响、知识基础的匮乏、机构文化的限制可能阻滞学习的发生;理论知识、实践经验与教师反思的交互或将促进学习的发生;“扰动”的力度和密度则极大地影响教师学习发生的可能性。(4)教师主观能动性(包括专业发展动机、身份、反思性等)参与系统互动,直接影响认知系统的变化。本研究对教师学习与专业发展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第一,本研究通过分析系统间的交互关系解释复杂动态的教师学习现象,加深了对教师学习本质的理解;第二,推动了复杂动态系统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比如扰动、涌现等)的具体化,增强了复杂动态系统理论在实证研究中的适用度和操作性;第三,本研究将复杂动态系统理论用于研究国内中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学习过程,有利于推动国内外语教师学习与专业发展研究的理论创新。本研究也将对中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实践提供重要启示。为了创造有效教师学习发生的条件,教师专业发展实践应把握以下原则:第一,保持教师学习系统的多元差异性的交互性。教师培训项目应确保多元主体参与,利用系统间、多主体间的交互创造学习机会。第二,尽可能制造“扰动”以创造教师认知失衡的机会。教师学习活动应具备高阶性、挑战性和转化性的特点,教育教育者(或培训者)应充当促进者、批判者或“扰动者”,帮助教师打破认知与实践惯性。第三,设计和实施持续的、循环迭代的学习活动,确保教师在“学习(研究)-反思-实践”的循环过程中逐渐实现非线性的认知和实践转变;第四,重视和培育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帮助教师成长成为自觉、自主、批判的学习者。

马宁,王宗霞,孙建强,李晓红,傅建刚,李瑾[5](2021)在《医学院校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模式实践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针对医学院校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灵活性、嵌入深度不足的问题,探讨有效的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新模式。方法:设计了专业课教师、文献检索课教师和学生三位一体,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结合,充分利用线上和线下的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的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并运用此模式组织学生进行医学细胞生物与遗传学相关综述文献写作实践。将实践后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与传统第二课堂综述文献写作实践后学生信息素养能力进行对比调研。结果:在信息意识的问题上,对照班和试点班意识到"信息重要性"的学生比例相差不大(P>0.05);在信息知识相关问题上,如关键词和主题词、布尔逻辑运算符、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综述写作相关知识,试点班学生比对照班学生更能够清楚区分,并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01);在信息能力相关的问题上,试点班学生比对照班学生更能准确获得文献,在形成综述过程中,更多人感到轻松,并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同时试点班学生比对照班学生更多同学知道如何拟定论文提纲,并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01);在信息道德相关的问题上,对比对照班的学生,更多的试点班引用他人成果时,正确标明出处,并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实践表明,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模式能使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有显着的提升。

张宜,姜毅超[6](2021)在《国内外语学习效能感测量研究综述》文中认为国内外语学习效能感的测量研究缺少研究综述。通过对知网上这一领域中相关研究的系统综述发现:国内这一领域的研究呈现反U型的增长趋势,在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方面存在明显的研究偏态;实验类研究相对较少,统计分析均采用显着性检验作为基础,未见有研究汇报实验的效果量;测量工具主要来自对现有工具的直接借用或改编,绝大多数研究缺少效验过程;其测量主要是从基本的语言能力、学习问题解决、元认知能力、消极应对等维度进行,关联的研究变量主要集中在心理情感、认知和元认知维度上,缺少基于社交维度的学习效能感研究。

孙雅欣,付佳,马英,王建林,宋高臣,金松根[7](2021)在《基于SPOC教学模式的信息素养个性化教学改革》文中认为当前在线教学平台功能日趋完善,学习分析可视化界面和行为数据获取接口,为开展基于数据驱动的信息素养个性化教学带来了机遇。本文基于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 SPOC)教学模式,围绕综述写作情境,从文献调研、文献管理、文献筛选,写作训练等主题入手,在学习分析技术支持下利用学习诊断、学习路径规划、资源推荐、学习干预等方法开展个性化教学,以期为医学院校《医学文献检索》信息素养课程教学提供参考。

熊淑慧[8](2021)在《研究生新手写作者与专家的文献综述写作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对比分析30篇管理学专业研究生一年级课程论文和30篇管理学国际期刊论文的文献综述部分,探究研究生与专家文献综述写作的差异。结果发现:1)在语步方面,与专家相比,研究生在语步3 "确立研究地位"和语步4 "占据研究地位"方面明显不足; 2)在各语步写作策略方面,研究生在策略使用及策略多样性上低于专家; 3)在科学思维方面,研究生的文献综述"分析"与"评论"出现频次比较高,较少呈现"总结""确立研究立场""分类"和"比较"; 4)文献综述写作的体裁结构与科学思维有着交互关系。研究结果可为改进研究生学术英语写作教学提供借鉴。

张成恩[9](2021)在《文献综述写作摭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学士学位论文是高等院校本科毕业生在大学的最后一个学期,运用所学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知识,独立地探讨或解决本学科某一问题的论文,它是对大学生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和检阅,是在教师指导下对科研工作的初步尝试,是检验高校毕业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基本能力的一份综合答卷。

周大鸣[10](2021)在《如何确立学术问题——文献综述撰写的目的与方法》文中研究指明撰写文献综述是发现和确立学术问题的重要步骤。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的青年研究者,在正式开始进行学术研究前,均需充分理解社会科学研究中文献综述撰写的基本学术规范。文献综述有其自身的概念与撰写逻辑。撰写文献综述前需要充分认识撰写它的作用与目的,文献综述中有很多常见的问题需要注意并克服。了解文献收集的方法、文献综述写作的基本结构是写好文献综述的关键。参考一些扎实的文献综述案例的写作思路,有助于撰写合格的文献综述。

二、关于综述写作的一些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综述写作的一些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学位论文文献综述的元文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1.1“文献综述”的概念意义
    1.2相关研究综述
    1.3语料及方法
二、文献综述元文性的特点
    2.1“元文性”概念
    2.2文献综述元文关系的层级性
        2.2.1前文本层
        2.2.2文本实现层
        2.2.3接受层
三、文献综述元文性的类型及功能
    3.1元文性的类型
    3.2显性元文性
    3.3隐性元文性
        3.3.1具有级差意义的评价信息。
        3.3.2概念意义的选择
        3.3.3信息量的差异
        3.3.4社交指示语
四、文献综述元文关系的评论模式
    4.1显性与隐性评价相结合
    4.2范畴化评论
五、结语

(2)信息素养教育与新生写作课整合式教学研究——以南方科技大学“写作与交流”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写作与信息素养教育结合的理论与现状
    1.1 理论研究进展
    1.2 国内实践现状
2 南方科技大学新生写作课:信息素养与写作教育整合实践
    2.1 整合教学前期(准备阶段):分析需求、确定教学目标与教学主题
    2.2 整合教学中期(开展教学):确定内容、教学法与现场教学
        (1)信息甄别与批判性思维
        (2)信息获取与论文选题
        (3)信息评估与文献综述
        (4)信息道德与学术规范
    2.3 整合教学后期(课堂的延续):课外辅导与教学反馈
3 启示与思考
4 结语

(4)高中英语教师学习的复杂动态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基础英语教育教学现状
        1.1.2 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师在职专业发展现状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外语教师学习理论与实践
        2.1.1 教师学习的定义
        2.1.2 外语教师学习的理论与实践历史沿革
        2.1.3 外语教师学习实证研究综述
        2.1.4 批判与反思
    2.2 复杂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教师学习
        2.2.1 教师学习的复杂动态系统理论转向
        2.2.2 复杂动态系统理论的关键概念及其含义
        2.2.3 复杂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外语教师学习相关研究
        2.2.4 本节小结
    2.3 高校与中小学合作教师发展及相关研究
        2.3.1 高校与中小学合作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渊源
        2.3.2 高校与中小学合作教师专业发展相关研究
        2.3.3 本节小结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本研究的研究问题与分析框架
        3.1.1 研究问题
        3.1.2 分析框架
    3.2 研究方法的选择
        3.2.1 教师教育研究的质性研究范式
        3.2.2 本研究选择案例研究的合理性
    3.3 研究场域
        3.3.1 H项目和F大学培养基地
        3.3.2 H项目概述
        3.3.3 学员视角的H项目
        3.3.4 依托H项目开展的研究活动
    3.4 研究对象
        3.4.1 进入现场和初步接触研究对象
        3.4.2 研究对象背景信息
    3.5 数据收集过程
        3.5.1 访谈
        3.5.2 观察
        3.5.3 反思日志
        3.5.4 实物资料
        3.5.5 研究日志
    3.6 数据分析
        3.6.1 数据存储、转写与整理
        3.6.2 数据分析
    3.7 研究的可靠性与伦理
第四章 枫叶的学习与认知系统变化
    4.1 教师认知系统的初始态
        4.1.1 开展研究之前:小说教学理念与实践
        4.1.2 教师认知系统的初始状态
    4.2 调整期:检视并发现实践问题
        4.2.1 扰动事件1:授课专家传递不同观点
        4.2.2 扰动事件2:导师反馈冲击固有思维
        4.2.3 教师认知变化的涌现
        4.2.4 系统互动与教师学习的发生
    4.3 稳固期:理念与实践保持不变
        4.3.1 扰动事件3:行动方案“搁浅”
        4.3.2 扰动事件4:专家意见“冷处理”
        4.3.3 教师认知变化的涌现
        4.3.4 系统互动与教师学习的发生
    4.4 调整期:根据情境变化调整教学实践
        4.4.1 扰动事件5:“文学圈”学生不配合
        4.4.2 教师认知变化的涌现
        4.4.3 系统互动与教师学习的发生
    4.5 重组期:破除旧观念践行新身份
        4.5.1 扰动事件6:报告遭到导师团队批驳
        4.5.2 扰动事件7:学术导师深度介入指导
        4.5.3 教师认知变化的涌现
        4.5.4 系统互动与教师学习的发生
    4.6 完成研究之时:教师认知系统建立新的平衡态
        4.6.1 教师认知系统建立新的平衡态
        4.6.2 与认知系统关联的其他系统及其要素的变化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梧桐的学习和认知系统变化
    5.1 教师认知系统的初始态
        5.1.1 开展研究之前:读写教学理念与实践
        5.1.2 教师认知系统的初始状态:失衡态
    5.2 调整期:辨析并确认实践问题
        5.2.1 扰动事件1:导师反馈推动理性思考
        5.2.2 扰动事件2:专家点评促进个人理解
        5.2.3 扰动事件3:导师面谈指向学习原理
        5.2.4 教师认知变化的涌现
        5.2.5 系统互动与教师学习的发生
    5.3 调整期:在行动中重构实践
        5.3.1 扰动事件4:导师现场观课指导
        5.3.2 扰动事件5:多方角色参与磨课
        5.3.3 教师认知系变化的涌现
        5.3.4 系统互动与教师学习的发生
    5.4 重组期:持续深化理念和优化实践
        5.4.1 扰动事件6:中期汇报加强抽象思维
        5.4.2 扰动事件7:研究课继续优化教学操作
        5.4.3 教师认知变化的涌现
        5.4.4 系统互动与教师学习的发生
    5.5 完成研究之时:教师认知系统恢复平衡态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银杏的学习与认知系统变化
    6.1 教师认知系统的初始态
        6.1.1 开展研究之前:文化教学理念与实践
        6.1.2 教师认知系统的初始状态:平衡态
    6.2 调整期:问题的形成与论证
        6.2.1 扰动事件1: 课标带动教师反思和行动
        6.2.2 扰动事件2: 选题受到导师团队质疑
        6.2.3 教师认知变化的涌现
        6.2.4 系统互动与教师学习的发生
    6.3 调整期:从理论学习到实践转化
        6.3.1 扰动事件3:语篇教学实践初体验
        6.3.2 扰动事件4:中期汇报获专家指导
        6.3.3 教师认知变化的涌现
        6.3.4 系统互动与教师学习的发生
    6.4 稳固期:实践转化未见成效
        6.4.1 扰动事件5:研究课未关注行动目标
        6.4.2 扰动事件6:撰写报告再获专家点评
        6.4.3 教师认知变化的涌现
        6.4.4 系统互动与教师学习的发生
    6.5 完成研究之时:教师认知系统未发生质变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讨论
    7.1 教师认知变化的复杂动态系统特征
        7.1.1 三位教师的认知变化轨迹
        7.1.2 三位教师的认知变化特点
    7.2 教师学习过程的复杂动态系统分析
        7.2.1 枫叶的学习过程
        7.2.2 梧桐的学习过程
        7.2.3 银杏的学习过程
        7.2.4 系统内、系统间互动对教师学习过程的影响
    7.3 教师学习的复杂动态系统机制
        7.3.1 教师认知系统的“扰动”
        7.3.2 系统各要素在多个层级之间发生联动
        7.3.3 教师主观能动性发挥重要作用
        7.3.4 教师认知的渐进式或突变式发展
第八章 结论与启示
    8.1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8.2 本研究的理论贡献
    8.3 本研究对教师专业发展实践的启示
        8.3.1 保持教师学习系统的多元差异性
        8.3.2 制造“扰动”以创造教师认知失衡的机会
        8.3.3 设计和实施持续的、循环迭代的学习活动
        8.3.4 重视和培育教师的主体力量
    8.4 本研究的不足和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背景访谈提纲
附录二 半结构化访谈提纲(以枫叶为例)
附录三 课堂观察笔记样例
附录四 教师反思日志样例
附录五 教师学习活动现场观察笔记(以银杏的开题答辩为例)

(5)医学院校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模式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医学院校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现状
2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嵌入模式的建立
3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嵌入模式的效果评价及分析
    3.1 学生信息意识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3.2 学生信息知识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3.3 学生信息能力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3.4 学生信息道德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3.5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嵌入模式满意度调查
4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嵌入模式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思考
    4.1 增强情景运用,有效提升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知识
    4.2 加强两科教师长期合作和对学生的长期辅导,有效提升学生信息能力
    4.3 在情景运用下增强教师引导,规范学生信息道德
    4.4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辅导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5 结论

(6)国内外语学习效能感测量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问题
三、文献筛选
四、结果与讨论
    (一)研究内容与对象综述
    (二)研究设计综述
    (三)测量工具综述
    (四)测量维度及关联变量综述
五、结论及本研究的局限性
六、后续研究的建议

(7)基于SPOC教学模式的信息素养个性化教学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1 SPOC教学模式
2 学习分析技术
3 医学院校学生信息素养个性化教学改革实践
    3.1 设计分级标准,预评估信息素养
    3.2 融入综述写作过程,构建信息素养体系
        3.2.1 文献调研与论文选题
        3.2.2 文献管理与分析
        3.2.3 文献筛选与取舍
        3.2.4 综述写作与作业考核
    3.3 应用学习分析技术,实现个性化教学
        3.3.1 学习诊断
        3.3.2 学习路径规划
        3.3.3 资源推荐
        3.3.4 学习干预

(8)研究生新手写作者与专家的文献综述写作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献综述
    (一)文献综述的体裁结构分析
    (二)文献综述中的科学思维
    (三)体裁结构与科学思维之间的交互关系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二)语料来源
    (三)分析方法
        1.文献综述的语步及策略分析
        2.文献写作中的科学思维分析
        3.数据编码及统计
三、结果
    (一)体裁结构分析
    (二)研究生和专家文献综述体现的科学思维差异
四、讨论
    (一)体裁结构差异
    (二)科学思维差异
    (三)体裁结构与科学思维的交互关系
五、结束语

(9)文献综述写作摭谈(论文提纲范文)

一、把握特性是前提
二、搜集、阅读、整理是基础
    (一)搜集文献
    (二)阅读文献
    (三)整理文献
三、把握结构、遵循原则是保障
    (一)文献综述的结构
    (二)撰写文献综述需遵循的原则
        1. 观点旗帜鲜明。
        2. 坚持问题导向。
        3. 述评结合不偏离。

(10)如何确立学术问题——文献综述撰写的目的与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一、什么是文献综述
二、文献综述的作用与目的
三、文献综述中常见的问题
四、文献资料的搜集途径与文献综述基本方法步骤
    (一)文献资料的收集
    (二)文献综述的基本方法要点
        1.概括归纳
        2.评述
        3.建议
五、文献综述撰写模式
    (一)导论与主题
    (二)格式和写法
        1.前言
        2.主题
        3.总结
        4.参考文献
        5.注意事项
六、文献综述的具体案例
七、结语

四、关于综述写作的一些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学位论文文献综述的元文性分析[J]. 储丹丹. 当代修辞学, 2022(01)
  • [2]信息素养教育与新生写作课整合式教学研究——以南方科技大学“写作与交流”课为例[J]. 杨莉,张依兮. 图书馆杂志, 2022
  • [3]学术论文文献综述中对话性构建:介入视角[J]. 付悠悠,赖良涛. 教育语言学研究, 2021(00)
  • [4]高中英语教师学习的复杂动态系统研究[D]. 杜小双.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
  • [5]医学院校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模式实践研究[J]. 马宁,王宗霞,孙建强,李晓红,傅建刚,李瑾.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21(11)
  • [6]国内外语学习效能感测量研究综述[J]. 张宜,姜毅超.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 [7]基于SPOC教学模式的信息素养个性化教学改革[J]. 孙雅欣,付佳,马英,王建林,宋高臣,金松根.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21(05)
  • [8]研究生新手写作者与专家的文献综述写作对比研究[J]. 熊淑慧.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3)
  • [9]文献综述写作摭谈[J]. 张成恩. 应用写作, 2021(09)
  • [10]如何确立学术问题——文献综述撰写的目的与方法[J]. 周大鸣.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学报, 2021(04)

标签:;  ;  ;  ;  ;  

关于评论写作的一些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