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C仿真控制装置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PLC仿真控制装置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一、PLC模拟控制装置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亚朋[1](2021)在《多中段溜井卸矿粉尘产运规律与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多中段溜井卸矿粉尘是金属矿山开采过程中主要粉尘来源之一,其任一中段卸矿对其他中段均可能造成粉尘污染,现有对多中段溜井卸矿粉尘产运规律的研究较少,更缺乏对多中段溜井联动降尘技术的研究。本文采用理论分析、相似实验和数值模拟等研究方法,建立了冲击气流计算模型和粉尘产运模型,以及控制卸矿粉尘的气水喷雾和泡沫降尘模型,确定了溜井卸矿粉尘产运规律,提出了不同中段联动降尘技术。并根据卸矿粉尘产运规律进行气水喷雾及泡沫降尘参数优化实验,开发出包含卸矿口气水喷雾及矿仓喷射泡沫的不同中段联动降尘系统,进行了降尘效果分析。以能量守恒定理为基础对矿石在溜井内下落过程中的功能转换进行研究,建立了溜井内冲击风速及气流量计算模型;根据气固两相流理论和菲克定律研究了卸矿粉尘产运机理,推导出卸矿粉尘在联络巷中任意时刻及位置的浓度计算模型,确定了影响卸矿产尘的主要因素。同时,研究了气水喷雾和泡沫降尘原理,得出雾滴粒径和润湿能力是影响气水喷雾降尘以及发泡量和泡沫稳定性是影响泡沫降尘效果的关键因素。为研究多中段溜井卸矿参数对粉尘产运规律的影响,运用相似理论推导出卸矿粉尘产生和运动相似准则数,建立了多中段溜井卸矿粉尘产运规律相似实验平台,进行了卸矿参数影响冲击风速及粉尘浓度变化规律的相似实验。通过对0.4kg/s、0.6kg/s、0.8kg/s、1.0 kg/s、1.2 kg/s五个卸矿流量下的卸矿产尘实验研究,得出卸矿流量为1.0 kg/s时,卸矿产尘量最大,多中段溜井第三、四中段为主要产尘中段;通过对卸矿总量、矿石粒径、卸矿高度、含水率影响卸矿产尘实验得出,卸矿总量和卸矿高度与卸矿产尘呈正相关,矿石粒径及含水率与卸矿产尘呈负相关。采用高速摄影机研究了冲击气流与卸矿粉尘间的动态变化关系,得出粉尘的运动滞后于冲击气流,第四中段冲击气流运动速度是粉尘运动速度的2.64倍,矿石下落过程中产尘量占总卸矿产尘量的78%,落入矿仓后的产尘量占总产尘量的22%。同时,采用数值模拟对不同卸矿参数下的产尘情况进行验证,得出了溜井中段数量与产尘位置间的关系,确定了粉尘在联络巷内随时间及空间变化的扩散规律,建立了卸矿口冲击风速及粉尘浓度预测模型,为气水喷雾降尘装置的安装位置选择及气水喷雾和泡沫降尘装置的开启关闭时间设置提供依据。针对多中段溜井卸矿口粉尘扩散特点,通过气水喷雾降尘实验优化了气水喷雾参数,确定出最佳气水流量比为110~145,并优选出浓度0.005%的表面活性剂提高气水喷雾降尘能力;根据对发泡量和泡沫稳定性等发泡参数的研究,确定出泡沫降尘最佳发泡剂配方,最优发泡气液比为31,发泡倍数为21。按照相似实验及数值模拟得出的卸矿粉尘产运规律,确定了多中段溜井卸矿粉尘联动控制系统的硬件组成,开发了卸矿粉尘联动控制系统软件;通过多中段溜井卸矿粉尘产运规律相似实验模型的降尘实验得出,该系统对第三、四中段全尘的降尘率分别为79.2%和84.1%,呼尘的降尘率分别为71.2%和78.6%;将联动控制系统的气水喷雾降尘装置应用于现场第四中段卸矿口,全尘的降尘率达到82.5%,呼尘的降尘率为76.8%,取得了良好的降尘效果,为其他矿井卸矿粉尘治理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马建刚[2](2020)在《高压水射流磨料流量控制装置的改进设计》文中指出目前,使用高压磨料水射流进行材料切割的相关应用技术已趋于成熟。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纯水射流技术基础上经过科研研究发展出了磨料水射流(AWJ)的新型切割技术,此项技术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所认可。高压磨料水射流切割技术有许多其他传统加工技术不具备的优点:作为冷加工技术,最大的特征就是清洁环保,不存在刀具的磨损,而且加工范围广,切割精准度高。现阶段高压磨料水射流切割技术等同于激光、离子束和电子束等高能束加工技术,高压磨料水射流切割技术目前已经趋于成熟,并普遍运用到建筑、商品、国防、工艺品等行业的机械加工生产之中。本文针对传统磨料水射流磨料后混合供料方式过程中磨料输送不精确、不稳定的问题,设计了以螺杆泵为原理的磨料流量控制装置,其核心部件是特制的螺旋螺杆,在电机的控制下能够定量、主动和稳定的输送磨料。进行改进后高压水射流磨料流量控制装置的磨料供给流量试验,分别测量和记录输入电压和输出磨料流量,对磨料流量的理论流量与实际流量进行误差分析,根据磨料流量误差判定设计的合理与否。实验结果表明:磨料质量流量平均误差为2.3g/min,平均相对误差为3.2%,该磨料输送装置能够满足高压磨料水射流磨料流量控制的要求。分别采用改进的磨料水射流切割头装置和传统自吸式磨料供给装置切割材料的实验中表明两者切割的材料截面粗糙度有显着差别。应用改进的磨料水射流供料装置切割后的材料表面粗糙度平均值为1.706μm,传统自吸式供料装置切割后材料的表面粗糙度平均值为4.316μm。改进的磨料水射流供料装置较传统自吸式供料装置切割表面粗糙度精度提高了2.53倍。故该装置具有良好的改进作用和实用性,将会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魏君莹[3](2020)在《静态模拟动车组动态制动试验台的研制》文中认为制动系统是动车组车辆关键的组成部分,动车组的制动性能是动车组运输能力和运营安全的根本保证。但是在动车组进行传统的制动性能测试过程中会存在装置成本高、布置空间要求大、安全性较低等问题,因此如果能在动车组静止的情况下,研发一套能够针对各种类型的制动系统进行检测的试验台,这样势必会节省更多人力和物力。首先,本次研究根据动车组制动系统的工作原理提出制动试验台的总体设计策略。试验台的硬件组成主要有速度信号模拟单元、车辆空簧载荷信号模拟单元、再生制动信号模拟单元、信号采集和分析单元等。在对试验台的输入、输出模块进行设计的同时实现了对系统的控制和检测功能。通过对系统硬件设备及PLC合理选型,完成静态模拟动态制动试验台控制器的设计。其次,试验台的软件部分包括系统配置模块、自检模块、测试功能模块、系统维护模块。利用PLC控制程序以及人机界面组态实现试验台的常用制动性能测试、紧急制动性能测试和空气制动缸压力测试等功能,通过采集相关数据参数,显示制动力需求、动车制动力、拖车制动力等曲线情况。最后,对试验台进行相关调试和试验,对传感器零点测试以及空气制动缸压力测试的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完成对常用制动性能、紧急制动性能的检测,得出试验数据,经过分析对比,得出试验数据在标准期望值的范围内,检测结果可靠性高,满足了静态模拟动车组动态制动试验台的功能需求。

焦红运[4](2020)在《基于PLC的自动化立体仓库半实物仿真系统设计》文中认为自动化立体仓库利用仓储设备使库内操作更简便,可以实现库位高层合理、货物自动存取、盘点回库等任务,是当前一种技术水平较高的系统形式。由于自动化立体仓库系统投资大、工期长、系统内部管理纷繁复杂,不利于将自动化立体仓库系统投入到教学实践中。开发可实时控制的自动化立体仓库系统三维虚拟仿真平台,不仅可以用于工程项目中的可视化监控,更方便了在教学中开展关于自动化立体仓库虚拟仿真项目的课题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多方面的技能,也为企业培养软件应用与工程实践全方面发展的现代化人才节约成本。本文对采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PLC)实时控制自动化立体仓库三维模型系统的课题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有:基于PLC的自动化立体仓库逻辑控制系统设计、基于PLC的控制层与三维视图层实时通讯系统设计、基于自动化立体仓库的三维模型仿真系统设计。首先,对自动化立体仓库系统与PLC控制原理进行了研究,选取自动化立体仓库中部分控制设备作为研究重点,分析其工艺流程并设计出了自动化立体仓库系统中主要控制设备的PLC逻辑控制程序。其次,基于对PLC通信原理与虚幻引擎4(Unreal Engine 4,UE4)仿真软件的研究,采用共享内存的通信方式,在Visual Studio2019中完成了两模块间的通讯接口设计,实现PLC模块与三维模型系统模块之间的数据交换。最后,通过Solid Work、3D Max等软件建立自动化立体仓库系统中仓储设备的三维模型,并导入到虚幻引擎4中,通过虚幻引擎4对三维模型进行渲染并利用蓝图功能设计三维模型设备的工作过程动画。本项目很好的实现了由PLC来控制自动化立体仓库三维模型系统作业过程的目标,在实际工程应用与实验教学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吴靖雯[5](2020)在《低气压动态平衡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低气压系统是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临近空间高速目标等离子体电磁科学实验研究装置”的关键子系统,其中的气压动态平衡控制技术是保证气压稳定和可控的关键,本文选题具有重要的科学应用价值。低气压系统通过对进气量和真空泵抽气量的联合控制来达到气压的动态平衡,稳定维持实验所需的气压环境,并在实验过程中提供可以连续调节的气压状态。由于临近空间高速目标等离子体电磁科学试验研究装置具有特殊的科学实验目标和实验流程,本文根据实验需求设计了一套具有针对性的控制系统,在对国内外相关气压控制领域的研究现状的了解和总结的基础上主要进行了下面几个方面工作:(1)首先,本文所依托的实验流程和装置较为复杂,在对实验装置进行了详尽的调研后,通过分析实验装置和实验过程,结合真空技术理论和气压传动理论,运用了物理推导的方式分析了低气压系统中气压变化的物理机理,分析了系统的影响因素,确定了被控量与输入量的基本关系。(2)其次,本文通过低气压系统的静态特性试验和动态特性试验,采用过程控制建模方法建立了低气压系统模型,其中静态模型表示在输入量确定的情况下气压最终达到的稳定值,对低气压系统的控制分析具有指导作用;动态模型通过阶跃响应试验数据,确定了被控对象动态响应增益表达式、系统时延等参数,保证模型与实验装置具有一致性。通过对动态模型的分析,发现低气压系统模型具有强烈的非线性与升降压模型差异性,其主要原因是系统进抽气量与气压值具有一定关系且升降压过程主要作用装置的不同。(3)在对低气压系统动态特性的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带有自调整机构的模糊控制算法。为了获得更好的控制效果,本文在模糊控制的基础上设计了自调整机构,在升降压两种情况和不同工作点阶段下可以自行对控制器参数做出调整,其作用是抵消一部分系统的非线性。为了深入比较自调整模糊控制器与常用传统PI控制器控制效果区别,对两种算法分别进行仿真实验,通过仿真实验的结果可以发现该算法能够使气压的动态响应速度更快、系统超调量更小、响应曲线更加平稳,并且在常用压力段均表现良好。(4)最后,本文设计了一整套适用于实验装置的低气压控制策略,包括实验准备阶段和实验阶段的控制策略设计。完成实验装置控制器的选型,程序设计以及上位机监控程序的设计。通过实验数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和自调整模糊控制算法具有良好的动态特性,实验结果达到了低气压控制系统的技术指标以及控制功能要求。本文通过以上工作完成了低气压系统的控制方案设计与实现,从物理机理研究、模型建立、控制算法设计,到最终的控制方案实现,均以达到项目要求、可实施性强、性能优良为原则,实现了低气压系统的稳定控制,为等离子电磁实验提供良好环境。

熊颉[6](2020)在《轨道交通装备滚动试验台一体化测试技术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轨道交通装备滚动试验台因其更少的人力物力试验成本、更宽松和安全的试验环境、更灵活的试验条件,逐渐模拟轨道交通装备线路动态试验,大大地缩短了轨道交通车辆的研发周期,为轨道交通车辆实现更快速、更安全、更高效的开行提供了强有力的试验基础。基于滚动试验台实行轨道交通装备动态特性试验需要配套相关的试验技术,这也是制约这一方法继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基于滚动试验台,对轨道交通装备电气牵引与制动、车辆能耗测试及阻力模拟和空气制动三种动态试验的相关技术进行了研究,并提供了可供选择的滚动试验台总体设计方法。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基于动车组和地铁车辆的电气牵引与电制动模型,对电气牵引与制动试验的变流器、电机及齿轮箱设计进行分析,明确了能源回馈节能设计和光伏能源效率优化的供电系统研究目标。能源回馈设计中,车轮对带动滚动试验台轨道轮转动,将机械能传递到负载电机,使电能回馈到单相交流电源系统。效率优化设计采用一种集Г-Z源升压变换器、双有源桥式变换器、LCL滤波器的无源集成DC/AC变换器,以提高光伏微逆变器的稳定性和系统传输效率。为了实现不同轨道交通装备的电气牵引与制动试验设备选型,设计一套基于变频交流电机的传动系统机械特性曲线设计方法,以快速完成试验台与被试系统的特性、参数匹配,实现试验台陪试变频交流电机、齿轮箱的快速选型,并在滚动试验台上实现了动车组和地铁车辆的电气牵引与制动特性验证。为了使轨道交通装备在滚动试验台上实现与线路测试相同的能耗测试试验。利用传统控制参数化方法研究以位移为自变量的列车节能操纵问题,提出无限维限速约束和非光滑牵引力边界约束的处理策略,将列车节能操纵问题转化为非线性规划问题。在定点定速的基础上,引入自动控制方法,模拟一条轨道交通线上行线路实现能耗测试试验的过程控制。采用斜率控制算法约束车辆速度在转矩速度曲线的包络线以内,达到车辆速度的稳定控制。并以地铁车辆为例,为实现轨道交通装备在滚动试验台上模拟运行阻力及能耗测试,提供测试手段和方法。为了实现基于滚动试验台的轨道交通装备空气制动动态测试,引入电惯量模拟的思想,控制车辆制动过程中电机的输出来模拟产生与机械飞轮惯量等效的制动效果,实现惯量的无级调节。为了实现电惯量快速模拟和电机转速的快速跟踪,设计一种基于滑模变结构异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方法,通过滑模变结构转矩磁链控制器减小速度调节器对系统参数的变化和外界干扰的敏感程度。同时在电惯量的基础上匹配机械飞轮惯量模拟,以自动补偿由机械系统阻力引起的误差,提高惯量模拟精度。并以动车组为例完成空气制动功能设计和软件控制,实现轨道交通装备空气制动动态测试在滚动试验台上的试验。针对整车滚动试验台的主体构成、系统设计、参数推理等完整设计过程进行总结,分析不同被试品和不同试验项目的滚动试验台设计的异同特征,建立一套完整的适用于轨道交通装备动态特性测试的滚动试验台设计方法。研究滚动试验台的总体设计、电气系统、机械系统及主要部件设计方法,并对试验系统的牵引基本参数、机械参数和电气参数等特性参数进行详细推理计算,完成传动单元参数、轨道轮参数、电机的主要参数和牵引/制动工况核算。最后设计牵引系统、干线机车车辆、高速动车组列车单元和养路车辆等四类牵引系统试验台和滚动试验台的总体参数及功能,为满足不同试验装备和不同试验类型的滚动试验台测试提供选择。

王二敏[7](2020)在《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下气动实训教学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快速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的不平衡。社会需要创新创业人才,创新创业人才能推动社会持续、稳定、高质量发展。目前,中职教育仍沿用了普通教育知识本位的学科体系,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在学科知识交叉渗透的信息化时代,学生仅仅依靠传统教育方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是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在新时代下,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历史使命,对中职学校也不例外。在中等职业学校中,专业实训课程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本载体,因此,创新创业教育要想落到实处,真正发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就必须实现与专业实训课程教育的融合。本文针对中职学校气动技术专业实训课程教与学现状提出了教学改革方案。第一,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为靶,针对气动技术实训课堂实际,开发了一套能将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教学装置。该装置采用箱体式结构,不仅降低设备成本,节省实训室的使用面积,而且具有易开发的优势;采用人机交互界面可实现示教功能,增加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可轻松实现教学内容与工程案例的对接,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优化了教学模式,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实训课程教学中作为教学理念,构建了创新性教学模式,探索了适合中职学校气动技术实训课程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根据设计,在中职学校数控加工专业中以具体“自动剪切机控制系统的设计”教学项目为例进行了实践教学,通过课堂实践验证了气动实训装置与创新性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实践证明,一是,创新性教学模式的运用能够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促进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意识的形成,同时,在强调自主性学习的氛围下,增强了学生在专业方面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二是,实训装置是实训课教学的重要载体,人机交互式气动教学装置的应用不仅能够辅助教师完成教学过程,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意识;三是,在中职学校中,“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到气动技术实训课程教学中”这一教学改革,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孙福利[8](2020)在《永磁提升机防冲击制动系统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提升机制动系统是保障提升系统安全运行,应对突发事故的关键环节。随着煤矿向深部化、大型化、自动化发展,制动系统的作用更加突出。对于传统提升机,永磁提升机的出现是革命性的,其甩掉了减速器、联轴器和润滑站等组成部分,具有已获得业内认可的节能性和可靠性,未来将在深井煤矿开采中得到应用,制动系统同样是永磁提升机安全性的重要保障。首先,在传统提升机制动系统时常会出现误制动与拒制动等故障,会导致严重冲击或过卷过放事故发生,给提升机安全运行带来隐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永磁提升机防冲击制动系统的研究课题,基于冗余设计理念,设计了“N+1”不共输出点防冲击制动液压系统,动力元件采用两套负载敏感变量泵一用一备,保证各盘式制动器的压力均衡和减少液压系统发热。其次,设计了防冲击制液压系统配套电控系统总体架构,采用双PLC主从设计,各通道通过扩展模块与主控PLC通讯,确保防冲击制动系统各通道之间的独立性;设计了防冲击制动电控系统的硬件组成和PLC控制程序流程,满足了永磁提升机工作制动和安全制动的控制要求。然后,对防冲击制动液压系统工作制动特性研究和安全制动特性研究,在AMESim软件中搭建了制动系统关键部件的仿真模型与负载敏感变量泵仿真模型,可以满足防冲击制动系统工作要求;搭建了防冲击制动液压系统模型,分别分析了系统松闸、贴闸和施闸等运行过程,仿真结果表明,系统设计满足闸瓦间隙小于2mm,制动器空动时间小于0.3s的规程要求,与现场实验结果相符。设计了速度闭环PID控制策略,搭建了安全制动通道和备用通道仿真模型,分别在空载、重载、高速和低速不同工况下进行安全制动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安全制动控制效果良好,符合规程要求,得到了通道切换和不同输出方式对制动性能的影响机理。最后,对永磁提升机进行了试验研究,建立了永磁提升机防冲击制动系统三维模型与场景,开发了其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及其人机交互界面,实现了对永磁提升机认知学习及液压系统虚拟建模功能;模拟了永磁提升机启停控制运行工况;实现了一级制动、二级制动与恒减速制动性能对比功能和绳与绳衬打滑功能。

李琨[9](2020)在《供水泵站工程物联网监控系统开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利信息化技术是将物联网监控技术与水利工程项目相结合,运用物联网监控技术对水工建筑物、水利工程设备等进行控制、分析、和处理,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水利工程进行全方位的技术升级,进一步促进水利行业向“数字水利”方向迈进。“数字水利”主要由水信息采集、传输、存储、分析、处理和执行等模块组成,是以人水和谐发展为指导目标,利用日新月异的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战略,结合水利工程项目的具体应用需求,提出一系列可供操作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我国水利现代化发展奠定基础。本论文以太原理工大学供水泵站实验室为依托,研究设计该水利工程项目的物联网监控系统,旨在提出以“水利信息化”和“数字水利”为基础的供水泵站物联网监控系统,以供实际供水工程运行决策。物联网监控技术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要硬件、以数据分析处理等应用程序为软件,以数字化信息指令的接收和传递为核心技术,通过网络通讯实现工业过程全控制的实用性技术。本论文按照供水泵站物联网监控系统设计前、设计中和设计后的时间思路对整个工程供水泵站物联网监控系统进行开发研究。在供水泵站物联网监控系统设计前对该系统进行功能性需求分析;在设计中,对该系统的硬件和软件分别进行开发研究;在设计完成后,为保障系统稳定安全运行,提出运行前的参数测定方法和标准,在系统正常运行过程中,以现场实验方式对该系统进行检验并提出一定科学规律。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基于供水泵站工程的实际需求,架构供水泵站物联网监控系统的主要框架和结构;(2)对太原理工大学供水泵站实验室物联网监控系统工控机、PLC及其控制柜等硬件设备选型;(3)提出供水泵站工程运行前流量、液位、转速、压力等各参数测定指标和方法;(4)利用组态王6.53开发物联网监控系统软件,建立不同目标的运行监控模块,实现数据采集、曲线绘制、数据查询、报警等多项功能,并完成组态软件与数据库的连接,这是本文的创新点之一;(5)详细阐述供水泵站实验室操作流程,设计不同转速比情况下单泵稳态运行实验,提出在水力调度运行中变频高效区范围,利用现场实验测量并绘制电动调节阀流量特性和阻力特性曲线,是本文的主要创新点;(6)提出虚拟实验室建设方案,为供水泵站运行提供现代化水利管理的模式提供新的思考。太原理工大学供水泵站实验室物联网监控系统在设计思路上完整有序,硬件选型选用技术成熟的工业设备,可靠性较强,软件设计选用可维护性较高的应用程序,符合设计初衷,操作系统和数据库采用实时响应控制,使用便捷,数据处理能力强。通过本论文的研究,提出供水行业物联网监控系统设计的基本流程,为今后供水泵站工程的水利信息化建设提供借鉴思路;本文根据供水工程管理规范,提出供水泵站运行前各参数指标的测定方式、标准,可供各大中小型泵站在新建或更新改造中参考;文中采取实验分析的方法得到的水力调度工程中变频经济运行方案,对山西省大水网高扬程供水泵站工程的优化调度运行具有参考价值。

李文哲[10](2020)在《微棱镜阵列快速热压印精度的在线光感应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PMMA导光板表面快速热压印出微棱镜阵列结构,可以提高点光到面光的发光效率和出光均匀性。但是,在快速热压微成型过程中,微成型精度与微成型工艺参数间形成非线性关系,压力传感器精度漂移、设备磨损、环境变迁等会导致微成型控制的时变性。而且,成型精度采用机下检测的方式,对于加工过程的控制具有滞后性。过程控制微成型精度的问题是:在1~3秒的热压印过程中如何感应到宏观表面的微阵列成型精度?因此,利用白光透射到微成型结构表面,产生反射和折射,导致方向性的光通量变化,以此识别微棱镜阵列高度,再关联热压印工艺参数。其技术方法是:采用朴素贝叶斯等智能算法基于热压印工艺经验数据库决策工艺参数,再通过在线光感应宏观表面的微棱镜阵列高度,矫正热压印工艺参数。研究的关键是:融合现场工艺的经验数据和光感应照度的特征化数据,实现微棱镜阵列快速热压印成型精度的在线控制。首先,设计微棱镜阵列宏观表面的在线光感应检测平台,搭建热压印设备参数、在线光感应数据与计算机控制中心间的自动化通讯系统及硬件装置。其次,通过实验分析热压印工艺参数对微棱镜阵列高度的影响,建立热压压力、温度和时间的工艺经验数据库。对热压印过程中的光感应照度曲线进行特征化,利用光感应照度的特征值拟合微棱镜阵列高度,实验验证其拟合误差平均为1.07μm。然后,训练BP、RBF神经网络算法的工艺参数选参模型,实验结果显示:RBF神经网络训练结果更加能够反映出原始经验数据曲线变化。为了及时地对数据库更新作出纠错反馈,进而构建了朴素贝叶斯算法的选参模型,结果发现:其平均预测误差为1.52μm,而RBF神经网络算法平均预测误差为2.20μm。最后,通过朴素贝叶斯算法的智能选参,结合光感应在线检测和热压压力修正算法调参,构建微棱镜阵列快速热压印成型精度的控制模型。实验结果表明:导光板期望微棱镜阵列高度设定为70μm,通过工艺经验数据库进行智能选择热压温度、热压压力和保压时间,再通过反复光感应在线检测和热压压力修正算法调整压力,在20次实验中就可控制微棱镜阵列高度误差在±3μm范围内。实现了85 mm×85 mm导光板表面的微棱镜阵列热压印精密成型加工。

二、PLC模拟控制装置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LC模拟控制装置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多中段溜井卸矿粉尘产运规律与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符号清单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选题意义与课题来源
        2.1.1 选题的意义
        2.1.2 课题来源及目的
    2.2 多中段溜井卸矿粉尘产运规律研究现状
        2.2.1 冲击气流产生规律研究现状
        2.2.2 卸矿粉尘的产生规律研究现状
        2.2.3 卸矿粉尘运移规律研究现状
    2.3 多中段溜井卸矿粉尘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2.4 主要存在及有待解决的问题
    2.5 研究内容与方法
        2.5.1 研究内容
        2.5.2 研究方法
        2.5.3 技术路线
3 多中段溜井卸矿粉尘产运理论和控制原理研究
    3.1 冲击气流产生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
        3.1.1 冲击气流的形成及特征分析
        3.1.2 冲击气流产生机理及影响因素
    3.2 卸矿粉尘产生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
        3.2.1 卸矿粉尘产生机理
        3.2.2 卸矿粉尘产生影响因素
    3.3 卸矿粉尘运移理论模型建立
        3.3.1 冲击气流运动模型
        3.3.2 卸矿粉尘扩散模型
    3.4 卸矿粉尘气水喷雾及泡沫降尘原理
        3.4.1 气水喷雾降尘原理
        3.4.2 泡沫降尘原理
    3.5 本章小结
4 多中段溜井卸矿粉尘产运规律相似实验研究
    4.1 金属矿山多中段溜井卸矿粉尘产运规律实测
        4.1.1 金属矿山多中段溜井基本概况
        4.1.2 现场测点布置及实测结果分析
    4.2 多中段溜井相似实验平台的建立
        4.2.1 相似理论及相似准则数的推导
        4.2.2 多中段溜井相似实验模型的建立
        4.2.3 相似实验监测设备及测定方法
    4.3 单一卸矿流量下粉尘产运规律实验研究
        4.3.1 冲击风速及粉尘浓度变化规律实验分析
        4.3.2 实验结果与现场实测结果对比分析
    4.4 不同卸矿参数变化对粉尘产运规律影响的实验研究
        4.4.1 卸矿量变化对粉尘产运规律的影响
        4.4.2 矿石粒径及卸矿高度变化对粉尘产运规律的影响
        4.4.3 矿石含水率变化对粉尘产运规律的影响
    4.5 基于高速摄影的卸矿粉尘运动规律及产生量研究
        4.5.1 高速摄影系统建立及参数设置
        4.5.2 高速摄影机拍摄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多中段溜井卸矿粉尘产运规律数值模拟研究
    5.1 多中段溜井卸矿粉尘产运模拟控制模型
    5.2 多中段溜井模型建立及模拟参数设置
        5.2.1 模型的建立及网格划分
        5.2.2 模型网格质量分析
        5.2.3 模拟参数的设置
    5.3 不同中段数量溜井卸矿粉尘产运特征模拟
        5.3.1 不同时刻下冲击气流及粉尘运动规律
        5.3.2 多中段溜井断面流场及粉尘粒径变化
        5.3.3 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5.4 卸矿参数变化对粉尘产运规律影响的模拟研究
        5.4.1 卸矿参数变化对联络巷内冲击气流影响
        5.4.2 卸矿参数变化对联络巷内粉尘浓度影响
    5.5 卸矿参数变化对粉尘产运规律影响的正交模拟研究
        5.5.1 卸矿参数正交模拟
        5.5.2 冲击风速及粉尘浓度预测模型研究
        5.5.3 冲击风速及粉尘浓度预测模型的含水率修正
    5.6 本章小结
6 多中段溜井卸矿粉尘控制技术研究
    6.1 卸矿口气水喷雾降尘技术研究
        6.1.1 气水喷雾实验系统
        6.1.2 气水喷雾雾化及降尘效果分析
    6.2 矿仓喷射泡沫降尘技术研究
        6.2.1 发泡性实验研究
        6.2.2 矿仓喷射泡沫降尘实验
    6.3 多中段溜井卸矿粉尘联动控制系统的开发
        6.3.1 卸矿粉尘联动控制要求及方法
        6.3.2 卸矿粉尘联动控制系统硬件组成及实现
        6.3.3 卸矿粉尘联动控制系统软件的开发
    6.4 多中段溜井卸矿粉尘联动控制系统降尘效果分析
        6.4.1 多中段溜井卸矿联动降尘实验效果分析
        6.4.2 多中段溜井卸矿口气水喷雾现场降尘效果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粉尘云灰度图映射转换粉尘浓度云图程序片段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高压水射流磨料流量控制装置的改进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射流技术研究现状
        1.2.2 高压水射流设备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高压水射流磨料供料理论基础
    2.1 水射流分类及特点
        2.1.1 水射流分类
        2.1.2 水射流切割的特点
    2.2 混合磨料水射流作用物理学原理
    2.3 磨料射流分类及基本工作原理
        2.3.1 前混合式磨料水射流的工作原理
        2.3.2 后混合式磨料水射流的工作原理
        2.3.3 磨料射流的优点
    2.4 影响磨料供料精度因素分析
        2.4.1 水压大小对切割的影响
        2.4.2 磨料的种类对加工的影响
        2.4.3 切割参数对加工效果的影响
        2.4.4 混合式磨料水射流对切割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压水射流磨料流量控制装置的方案设计
    3.1 磨料流量控制装置总体方案设计
        3.1.1 磨料流量控制装置需求分析
        3.1.2 磨料流量控制装置方案设计
    3.2 磨料流量控制装置供料系统的机构设计
        3.2.1 供料箱的结构设计
        3.2.2 储料罐的结构设计
        3.2.3 落料漏斗的结构设计
        3.2.4 铜套的结构设计
    3.3 磨料流量控制装置输送系统的结构设计
    3.4 驱动装置的设计
        3.4.1 驱动元件类型的选择
        3.4.2 直流伺服电机的选取
    3.5 控制系统的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改进的高压水射流磨料流量控制装置实验
    4.1 改进的高压水射流磨料流量控制装置安装与调试
        4.1.1 供料装置的装配
        4.1.2 供料装置的调试
        4.1.3 系统调试
        4.1.4 现场的调试工作
        4.1.5 调试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4.2 改进的高压磨料水射流供料系统的实验
        4.2.1 实验目的与评价
        4.2.2 实验与相关装置
        4.2.3 实验方案及内容
        4.2.4 实验结果及分析
    4.3 改进的高压磨料水射流切割实验
        4.3.1 实验目的及评价指标
        4.3.2 实验方案及内容
        4.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3)静态模拟动车组动态制动试验台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静态模拟动态制动试验台研究现状
    1.3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静态模拟动车组动态制动试验台总体设计方案
    2.1 动车组制动系统概述
        2.1.1 动车组制动系统组成
        2.1.2 动车组制动系统的功能
    2.2 静态模拟动态制动试验台的总体系统设计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静态模拟动车组动态制动试验台的硬件设计
    3.1 试验台硬件结构与系统设计
        3.1.1 速度模拟单元设计
        3.1.2 车辆空簧载荷模拟单元设计
        3.1.3 再生制动模拟单元设计
        3.1.4 信号采集和分析单元设计
    3.2 系统硬线编码
    3.3 系统抗干扰设计
    3.4 系统硬件相关器件的选型
        3.4.1 压力传感器选型
        3.4.2 比例阀选型
        3.4.3 电源模块选型
        3.4.4 触摸屏的选型
        3.4.5 接线端子的选型
        3.4.6 连接器的选型
    3.5 PLC的选型
        3.5.1 MAC系列PLC的硬件组成和基本结构
        3.5.2 MAC系列主控器的基本工作方式
        3.5.3 MAC系列PLC的冗余控制
    3.6 静态模拟动车组动态制动试验台控制器设计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静态模拟动车组动态制动试验台的软件实现
    4.1 PLC的编程语言
    4.2 编程软件参数设置与简介
        4.2.1 参数设置
        4.2.2 串口设置
    4.3 软件系统总体设计
    4.4 功能模块设计
        4.4.1 系统配置模块
        4.4.2 自检模块
        4.4.3 测试功能模块
        4.4.4 试验台装置程序设计
    4.5 人机交互界面的制作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静态模拟动车组动态制动试验台的调试
    5.1 传感器零点、空气制动试验结果
    5.2 制动试验台常用制动性能测试
        5.2.1 纯空气不同级别制动
        5.2.2 空电复合不同级别制动
    5.3 制动试验台紧急制动性能测试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基于PLC的自动化立体仓库半实物仿真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虚拟仿真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虚拟仿真系统设计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技术可行性分析与系统总体方案
    2.1 引言
    2.2 技术可行性分析
    2.3 开发环境介绍
    2.4 系统总体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虚拟仿真控制系统设计
    3.1 引言
    3.2 立体仓库控制系统设计
        3.2.1 立体仓库系统组成
        3.2.2 控制系统PLC程序设计
    3.3 软PLC介绍
    3.4 调试中遇到的问题与注意事项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虚拟仿真通讯系统设计
    4.1 引言
    4.2 通讯方法及总体设计
    4.3 进程间通信接口设计
        4.3.1 PLC端通信接口设计
        4.3.2 三维模型端通信接口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三维虚拟仿真系统设计
    5.1 引言
    5.2 仿真系统总体设计
    5.3 虚拟仿真系统开发过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低气压动态平衡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发展现状
    1.3 论文主要工作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低气压系统与控制基础
    2.1 真空抽速计算
    2.2 低气压系统组成
        2.2.1 真空泵系统组成
        2.2.2 供气系统组成
        2.2.3 控制系统组成
    2.3 被控对象建模基础
        2.3.1 工业过程控制系统的建模方法
        2.3.2 阶跃响应法系统辨识
        2.3.3 模型结构和参数辨识
        2.3.4 低气压系统建模方法
    2.4 控制方法原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低气压系统模型
    3.1 低气压模型物理原理
    3.2 低气压静态特性
    3.3 低气压动态响应特性
        3.3.1 升压阶段辨识
        3.3.2 降压阶段辨识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低气压系统控制器设计
    4.1 低气压系统控制策略
        4.1.1 实验准备阶段控制策略
        4.1.2 实验阶段控制器设计
    4.2 控制器仿真
        4.2.1 PI控制器仿真和系统特性分析
        4.2.2 自调整模糊控制器仿真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低气压控制系统实现
    5.1 控制系统总体设计及设备简介
        5.1.1 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5.1.2 低气压控制系统技术指标及要求
        5.1.3 低气压控制器选型及配置
        5.1.4 上位机监控程序设计
    5.2 PI算法和自调整模糊控制算法实现及效果对比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轨道交通装备滚动试验台一体化测试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机车滚动试验台建设概述
        1.2.2 国内机车滚动试验台建设概述
        1.2.3 轨道交通装备电气牵引技术研究现状
        1.2.4 轨道交通装备制动技术的研究现状
        1.2.5 轨道交通装备轨道交通节能优化技术研究现状
    1.3 试验台架上实现试验项目分析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5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试验台架上轨道交通装备电气牵引/制动特性试验技术
    2.1 动车组的电气牵引与制动原理
        2.1.1 基于动车组CRH2 的电气牵引与制动方式原理分析
        2.1.2 动车组牵引电制动计算与特性曲线
    2.2 地铁车辆的电气牵引与制动原理
        2.2.1 地铁车辆牵引与制动原理分析
        2.2.2 地铁车辆牵引与制动计算
    2.3 电气牵引及电气制动试验原理设计
        2.3.1 试验方法设计
        2.3.2 试验台基础设备原理及能源回馈设计
    2.4 光伏DC/AC逆变器无源集成设计
        2.4.1 拓扑结构组成部分特性分析
        2.4.2 集成单元结构构成及连接方式
        2.4.3 集成单元参数化设计
        2.4.4 仿真验证
    2.5 基于变频交流电机特性曲线快速匹配设计
        2.5.1 传动系统特性匹配设计方法
        2.5.2 电机特性曲线设计流程
    2.6 不同轨道交通设备的电气牵引试验结果
        2.6.1 动车组牵引/制动特性试验验证
        2.6.2 地铁车辆牵引/制动特性试验验证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整车滚动试验台的全线路阻力模拟及能耗试验技术
    3.1 基于线路阻力模拟的列车动力学模型
    3.2 地铁节能操纵优化问题描述
    3.3 基于控制参数化方法的地铁节能操纵问题求解
    3.4 滚动试验台上地铁列车能耗测试技术
        3.4.1 测试品及试验工况选取
        3.4.2 牵引能耗测试方案
    3.5 全线路运行阻力模拟技术
        3.5.1 试验台架牵引特性试验的自动控制方法
        3.5.2 试验线路设计参数
        3.5.3 运行阻力试验计算结果
        3.5.4 阻力给定处理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整车滚动试验台的空气制动试验技术
    4.1 整车惯量模拟方案及控制架构
    4.2 惯量模拟基本原理
    4.3 基于机电混合惯量模拟空气制动试验设计
        4.3.1 电机扭矩计算
        4.3.2 基于滑模变结构异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设计及仿真
        4.3.3 变频器
    4.4 空气制动功能工艺设计及控制软件
        4.4.1 空气制动试验技术设计
        4.4.2 空气制动控制软件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整车滚动试验系统总体设计方法
    5.1 整车滚动试验台总体介绍
        5.1.1 机械系统
        5.1.2 电气传动系统
        5.1.3 总控制系统
        5.1.4 测试系统、监视系统及供电系统
        5.1.5 整车滚动试验台总体架构及核心部件原理
    5.2 整车滚动试验系统总体计算
        5.2.1 试验台单元参数设计
        5.2.2 电气传动特性参数计算
        5.2.3 牵引定位装置参数设计
        5.2.4 轨道轮单元参数设计
    5.3 不同试验台功能及总体参数
        5.3.1 牵引系统试验台总体参数设计
        5.3.2 干线机车车辆整车滚动试验台总体参数设计
        5.3.3 高速动车组列车单元滚动试验台总体参数设计
        5.3.4 养路车辆滚动振动试验台总体参数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7)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下气动实训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社会发展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
        1.1.2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历史使命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1.3.2 国内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1.3.3 气动技术实训教学研究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1.6 可能的创新点
第2章 课题研究的基本内涵和基本理论
    2.1 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内涵
        2.1.1 创新教育
        2.1.2 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2.2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方法研究
        2.2.1 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
        2.2.2 创造力的培养
        2.2.3 创新方法的探索
    2.3 基本理论
        2.3.1 建构主义理论
        2.3.2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第3章 中职学校气动技术实训课程现状
    3.1 关于中职学校气动技术教学调查
    3.2 调查结果的数据分析
    3.3 结论
第4章 运用和田十二法进行气动技术实训装置的开发
    4.1 需求分析
    4.2 系统整体设计方案
    4.3 系统硬件设计
    4.4 系统软件设计
    4.5 系统整体调试
第5章 气动实训装置在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
    5.1 创新性教学模式的构建
        5.1.1 构建原则
        5.1.2 创新性教学模式的构建
        5.1.3 创新性教学模式在气动技术实训课程中的应用
    5.2 实践研究结论
第6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Ⅰ
附录 Ⅱ

(8)永磁提升机防冲击制动系统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提升机制动系统研究现状
        1.2.1 永磁提升机发展现状
        1.2.2 制动系统国外研究现状
        1.2.3 制动系统国内研究现状
    1.3 虚拟仿真技术在矿业工程中应用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防冲击制动系统设计
    2.1 永磁提升机概述
        2.1.1 结构与工作原理
        2.1.2 周期性运行规律及制动过程
    2.2 防冲击制动液压系统设计
        2.2.1 技术要求
        2.2.2 设计方案
        2.2.3 液压系统原理
    2.3 防冲击制动控制系统设计
        2.3.1 整体架构设计
        2.3.2 硬件组成
        2.3.3 软件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液压系统工作制动特性研究
    3.1 关键模型建立
        3.1.1 盘式制动器制动过程分析
        3.1.2 盘式制动器模型建立
        3.1.3 提升机驱动滚筒模型建立
        3.1.4 比例方向阀模型建立
    3.2 变量泵性能仿真研究
        3.2.1 变量泵模型建立
        3.2.2 变量泵特性分析
    3.3 工作制动仿真分析
        3.3.1 液压系统模型的建立
        3.3.2 松闸施闸过程仿真
        3.3.3 贴闸过程仿真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液压系统安全制动特性研究
    4.1 控制策略
    4.2 安全制动仿真模型建立
    4.3 安全制动过程仿真分析
        4.3.1 空载工况分析
        4.3.2 重载工况分析
    4.4 制动过程影响因素分析
        4.4.1 通道切换对安全制动性能的影响
        4.4.2 输出方式不同对制动过程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防冲击制动系统虚拟仿真
    5.1 开发环境与场景构建
        5.1.1 开发软硬件选择
        5.1.2 模型的建立与导入
        5.1.3 交互界面与系统发布
    5.2 制动系统的学习认知
        5.2.1 模型高亮与场景漫游功能
        5.2.2 学习认知模块的实现
    5.3 液压制动系统虚拟建模实验
        5.3.1 虚拟建模原理
        5.3.2 虚拟建模实验的实现
    5.4 启停控制虚拟仿真
        5.4.1 操作台、滚筒与制动器协同运动
        5.4.2 启停控制虚拟实验的实现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永磁提升机试验研究
    6.1 永磁提升机工作制动实验
        6.1.1 实验方案
        6.1.2 压力变送器标定
        6.1.3 制动过程实验测试
    6.2 制动系统故障模拟实验
        6.2.1 紧急制动工况模拟
        6.2.2 误制动工况模拟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供水泵站工程物联网监控系统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太原理工大学供水泵站实验室简介
    2.1 太原理工大学供水泵站实验室工程简介
    2.2 太原理工大学供水泵站实验室主要设备
    2.3 太原理工大学供水泵站供水系统运行流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供水泵站实验室物联网监控系统总体设计
    3.1 供水泵站工程物联网监控系统设计原则
    3.2 供水泵站实验室物联网监控系统功能性需求
        3.2.1 主控级主要功能
        3.2.2 现地级主要功能
    3.3 供水泵站实验室物联网监控系统设计主要框架
        3.3.1 体系结构
        3.3.2 层次架构
        3.3.3 网络结构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供水泵站实验室硬件系统选型
    4.1 供水泵站实验室物联网监控系统结构
        4.1.1 操作指导控制系统
        4.1.2 直接数字控制系统
        4.1.3 集中式控制系统
        4.1.4 计算机监督控制系统
        4.1.5 集散式控制系统
        4.1.6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
        4.1.7 系统结构的选择
    4.2 主控级系统选择
        4.2.1 工控机选择
        4.2.2 PLC及控制柜选择
    4.3 现地级系统选择
        4.3.1 流量测量仪器选择
        4.3.2 液位测量仪器选择
        4.3.3 压力测量仪器选择
        4.3.4 转速测量选择
        4.3.5 电动蝶阀选择
        4.3.6 电动调节阀选择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供水泵站实验室物联网监控软件开发
    5.1 太原理工大学供水泵站实验室物联网监控软件选择
        5.1.1 系统监控软件介绍和选择
        5.1.2 软件实现功能
        5.1.3 利用组态王进行软件设计的流程
    5.2 太原理工大学供水泵站实验室物联网监控系统软件界面展示
        5.2.1 开启画面
        5.2.2 登录画面
        5.2.3 主画面
        5.2.4 实时曲线
        5.2.5 历史曲线
        5.2.6 特性曲线
        5.2.7 数据查询及打印
        5.2.8 报警
    5.3 太原理工大学供水泵站实验室数据库
        5.3.1 供水泵站实验室综合数据库设计
        5.3.2 数据库介绍对比
        5.3.3 数据库的选择和连接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供水泵站工程运行参数测定基本要求
    6.1 供水泵站工程运行参数测定的意义
    6.2 供水泵站工程运行需测定任务
    6.3 测定标准
        6.3.1 同一测定参数多次测定的极限误差
        6.3.2 测定仪器的极限误差
        6.3.3 被测定参数总极限误差
    6.4 测定条件
    6.5 流量测定
        6.5.1 测定方法对比
        6.5.2 流速仪测定法
        6.5.3 超声波流量计测定法
        6.5.4 差压测流法
    6.6 液位测定
        6.6.1 直读液位测定法
        6.6.2 超声波液位测定法
        6.6.3 静压式液位测定法
    6.7 压力测定
    6.8 扬程测定计算
    6.9 转速和功率测定
        6.9.1 转速测定
        6.9.2 功率测定
    6.10 其他参数测定
        6.10.1 振动测定
        6.10.2 噪音测定
        6.10.3 温度测定
    6.11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供水泵站实验室物联网监控系统运行实践
    7.1 实验室操作流程
        7.1.1 系统开机运行
        7.1.2 系统正常停机运行
        7.1.3 系统事故紧急停机运行
    7.2 不同工况下单泵稳态运行对比分析
        7.2.1 实验目的与方法
        7.2.2 实验数据
        7.2.3 数据分析
    7.3 电动调节阀流量特性与阻力特性曲线研究
        7.3.1 实验目的与方法
        7.3.2 实验数据
        7.3.3 数据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供水泵站虚拟实验室建设
    8.1 虚拟实验室介绍
    8.2 虚拟实验室建设方案
    8.3 虚拟实验室应用实践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微棱镜阵列快速热压印精度的在线光感应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本论文使用的符号定义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微棱镜结构的设计与加工研究现状
        1.2.2 热压印微成型技术研究现状
        1.2.3 智能控制技术在工艺控制领域应用的研究现状
    1.3 课题来源和研究内容
        1.3.1 课题来源
        1.3.2 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微棱镜阵列热压印微成型工艺及成型精度
    2.1 微棱镜阵列的热压印微成型工艺
        2.1.1 微棱镜阵列导光板的成型工艺
        2.1.2 微棱镜阵列的出光影响
    2.2 微棱镜阵列的热压印成型设备
        2.2.1 热压印成型设备
        2.2.2 自动化上料装置设计
        2.2.3 热压印模芯
    2.3 微棱镜阵列宏观表面的微观形貌检测及加工精度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宏观表面微棱镜阵列高度的在线光感应原理及控制装置设计和制作
    3.1 基于光感应的在线检测平台
        3.1.1 在线检测原理
        3.1.2 在线检测的模拟仿真
        3.1.3 在线检测装置的开发
    3.2 在线光感应检测的数据交互系统
        3.2.1 照度计与计算机的数据通讯
        3.2.2 热压印设备与计算机的数据通讯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在线光感应照度特征化的微棱镜阵列高度及其工艺参数实验研究
    4.1 热压印工艺参数对微棱镜阵列高度的影响
        4.1.1 热压温度对微成型的影响
        4.1.2 热压压力对微成型的影响
    4.2 微棱镜阵列高度与在线光感应照度的关联性
        4.2.1 照度曲线的特征化
        4.2.2 微棱镜阵列高度与光感应照度的关系
    4.3 光感应照度特征化的热压印工艺经验数据库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在线光感应微成型的工艺参数控制及实验验证
    5.1 微棱镜阵列热压印成型工艺参数控制算法
        5.1.1 快速热压印成型的闭环控制
        5.1.2 BP、RBF神经网络算法
        5.1.3 朴素贝叶斯算法
    5.2 微棱镜阵列快速热压印成型的精度控制实验
        5.2.1 工艺参数控制程序设计
        5.2.2 微成型精度控制的实验验证
    5.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工作及结论
    展望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PLC模拟控制装置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多中段溜井卸矿粉尘产运规律与控制技术研究[D]. 王亚朋.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8)
  • [2]高压水射流磨料流量控制装置的改进设计[D]. 马建刚.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3]静态模拟动车组动态制动试验台的研制[D]. 魏君莹. 大连交通大学, 2020(06)
  • [4]基于PLC的自动化立体仓库半实物仿真系统设计[D]. 焦红运. 河北大学, 2020(08)
  • [5]低气压动态平衡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D]. 吴靖雯.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6]轨道交通装备滚动试验台一体化测试技术研究[D]. 熊颉. 浙江大学, 2020(12)
  • [7]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下气动实训教学研究[D]. 王二敏.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0(08)
  • [8]永磁提升机防冲击制动系统设计与研究[D]. 孙福利.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9]供水泵站工程物联网监控系统开发研究[D]. 李琨.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10]微棱镜阵列快速热压印精度的在线光感应控制技术研究[D]. 李文哲. 华南理工大学, 2020

标签:;  ;  

PLC仿真控制装置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