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会成语和成语

关于社会成语和成语

一、浅谈社会习惯语和惯用语(论文文献综述)

程江莲[1](2021)在《江西赣方言民俗语汇研究》文中提出

马怡璇[2](2019)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新增词语造词法研究》文中指出造词法的研究,多是以基本词汇为研究对象,从历时角度探源词汇衍生的方式,而对于新词语的造词法研究较少。辞书的研究多集中在释义模式和辞书编纂方面,而较少以辞书为对象和参照研究新词语。新词语虽是近年来学界研究的热门议题,但对于其时间范围的界定却始终没有一个客观统一的划分标准,而研究词典中新增加的词语,就解决了这个界定问题。同时只有规范的,符合汉语造词规律的,被人们广泛运用的,并且较为稳定的词才能编入《现代汉语词典》,这就赋予了新词语“稳定”的特性。探讨哪种造词方法创造的词更为稳定是很有意义的,它能为新词语的预测与规范提供一种参考,转变语言学在新词语研究上只停留在被动分析的层面上,更多地参与到新词语的动态发展中去。在全面对比了《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和第7版的异同之后,最终选用“新增词语”这一部分语料进行研究,运用比较分析、数据统计、描写分析等方法对第7版《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中的新增词语1进行了研究。本文的第二章是对新增词语较为浅层的整体描写,第三、四章是本文的主体内容,主要从造词角度对新增词语进行了分析,并结合认知语言学中的相关内容对造词法进行了深入探讨。在第二章中,对新增的333个词语进行整体概貌式的分析,从形式类型将新增词语分为两大类,即新创造的词语和旧词新义的词语。新增词语的来源主要有方言词语、社会习惯语、外来词、新的词缀或类词缀。在对所有新增词语统计分析后发现,新增词语从语音、语义、语法三个角度来看,呈现出四种特点:形式简洁、词义表面化、语义动态性和能产性。而词语的上述特点只是一种外在表象,其产生的真正内在原因主要有三方面:社会背景、语言系统和人类认知心理。第三章将新增词语的造词方法分为六类,即说明法、修辞法、引申法、双音法、缩略法和摹声法。我们统计发现,《现汉》中共新增词语333条2,其中说明法创造的词语最多,共180个词语,占总新增词语的54.2%;其次是修辞法,共79个词语,占总新增词语的23.8%;双音法造词29个,占总量的8.7%;引申法造词24个,占总量的7.2%;简缩法造词16个,占总量的4.8%;摹声法造词2个,占总量的0.6%。另有“互联网+”“吐槽”二词因较为特殊,在余论中进行了单独论述。在对双音法进行分析时,结合新增词语的特点,提出了应将“双音法”改为“音节法”的观点。在对引申法下的词语进行讨论时,发现“备胎”的释义内容应分立义项。由上述数据可以看出说明法和修辞法是造词最多的两个造词方法,创造了近八成的新增词语。在第四章分析影响造词法的认知因素中,发现不仅是词(语素),汉字的部件对双音法词语意象图式的建立也有着显着的提示作用,同时我们也发现意象图式所统摄的造词方法是最多的。总体上讲,《现汉》中的新增词语的造词方法大都比较明确,对于难以归类或归类后与造词方法有出入的词语都逐个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有关词条的修改意见。

罗敏学[3](2019)在《现代汉语三音节名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着重选取第七版《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统称《现汉》)中的三音节名词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察该版辞书中三音节名词的基本概况,尝试从三音节名词的构成类型和方式、语义特征和成词原因三个角度进行研究分析,以期从共时和历时、静态与动态的角度对三音节名词进行描述与分析,通过认知三音节名词的自身特点,进而把握现代汉语词汇的发展规律。本文首先从宏观角度对三音节名词进行全面审视,统计第七版《现汉》中三音节名词的各项数据,探讨韵律结构、语法功能、语义分布等方面的特点,从而了解三音节名词的来源。其次,从动态和静态的层面研究三音节名词的构成类型与方式,力求系统地归纳三音节名词的结构。接着,从三音节名词的结构入手,进一步探讨其语义特征。最后,根据三音节名词的语义分布及来源情况,分析三音节名词形成出现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

赵越,周荐[4](2018)在《在学科体系的宏大背景下论语词之当合不当分——以汉外、古今、方普为视角》文中研究说明文章在学科体系之宏大背景下,以汉外、古今、方普为视角,考察词汇学研究对象及词汇单位所辖范围,继而运用系统论的八条基本原理,即系统之整体性、层级性、开放性、目的性、稳定性、突变性、自组织性、相似性等来考察现阶段的词汇系统,以此来论证语词之当合不当分,期冀深化对汉语词汇系统自身特征之认识,并引发学界在普通词汇学之更大范围内对语词之当合不当分做更深入的理论思考。

王中强[5](2017)在《关汉卿杂剧语词研究》文中认为关汉汉卿是元杂剧作家中你杰出的代表人物,他创作的杂剧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和思想内涵。对於关汉卿杂剧中的语词,前人也有专着解释,但大都存在重释羲而轻探源的倾向,且多对剧中的虚词进行分析,如连词、介词、语气等,对关汉卿杂剧中的实词和俗语展开研究的尚不多,仍有一定的研究空间。本文对关汉卿杂剧中的词语进行了统计分类,并解释了部分词语,探索语源,分析词语、词羲的演变过程。同时,我们还从语言角度对作者存疑杂剧《晋国公裴度还带》作者问题进行分析,指出真正的作者应是关汉卿而非贾仲明。本文有以下几方面内容。首先是论文思路和关汉卿杂剧词语的总体介绍。绪论部分介绍了论文的选题理由和研究方法、研究价值,对现存元杂剧的版本情况进行了梳理,对关汉卿生平及其杂剧词汇研究现状做了简介和分析。第一章概括了关汉卿杂剧词语的总体面貌和特点,大致可以分爲书面语词、俗语词、外来词几种。其次是语词解释,包括新词新羲和部分具体词语。本文根据《汉语大词典》搜集关汉卿杂剧中出现的新词、新羲,结合词语研究结果对《汉语大词典》做了补充,增补《大词典》中的词条、羲项,提前或提供书证。词语释证主要有疑难词、俗词俗语和外来词。尽可能做到探索语源,从历时角度研究词羲的演变过程。外来词分析中,我们主要对杂剧蒙古语词进行了音节分析,同现代蒙语对比,寻找中世纪蒙古语音节演变的规律和特点。其次是词汇概念场研究。本文将一些相同概念语羲的词语放在同一概念场场内分析,研究场内成员及词羲的演变过程,有慌乱概念场、和解概念场、抛弃概念场三类。最後是从语言角度分析《裴度还带》一剧的作者问题。针对作品的具体内容,我们设计了调查方法,调查统计了《裴》剧、关氏和贾氏杂剧的语法成分、词汇成分,如“兀的”句式、人称代词、疑问代词,徙数量和比例方面进行对比,考察哪一方与《裴》剧在语言习惯方面更接近,进而确定作者。

鹿琼瑶[6](2016)在《《语文研究》语言学论文刊文研究(1980-2014)》文中指出本文运用文献计量学科领域内的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山西省社科院主办的中国当代语言学核心期刊之一《语文研究》从1980年至2014年所刊载的具有研究性价值的1687篇论文进行定量分析,对论文内容分布、论文作者、作者所在机构及地区分布、基金资助情况这几个指标作了统计,了解期刊都在哪些领域发文;分析作者,便于掌握本杂志稿源的质量,研究队伍的科研实力和分布地区;资金论文情况反映了语言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以便能够客观的评价这本杂志,进一步提高刊物的质量,扩大影响范围。另外,对《语文研究》杂志所有论文分方言、语法、词汇、语音、述评、语言理论、汉字、社会语言学、辞典编纂、修辞、语文教学、(文艺、作家)作品语言和民族语文语言这十三个板块进行语言学定性分析,了解每个板块研究什么,研究到什么程度,有什么特色,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为后人继续研究提供了方向,有助于在熟悉语言研究发展历程的同时了解本杂志的发展轨迹,关注到当前语言研究的新动态和发展趋势,紧跟语言研究热点,不至于落后。为了方便读者和研究者,笔者把《语文研究》的语言学刊文作了分类索引,作为全文的附录。对《语文研究》作定量、定性分析的过程中,笔者采用的具体的研究方法有:(1)自己建立小型的封闭式的语料库,并依照研究内容分类,便于后期统计,进行定量研究和定性分析;(2)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把文献计量研究方法运用到语言学科领域,尤其是对语言学核心刊物进行分析,是近年来研究的趋势;(3)归纳概括的分析方法,在对刊文内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归纳《语文研究》语言学刊文的重点、特点、研究的不足等,能够更加客观评价杂志。本文创新之处是以《语文研究》刊发的所有语言学论文为研究对象,对其内容进行语言学归类分析,从历时的角度看,有助于了解《语文研究》刊文轨迹,也了解了语音、词汇、方言等各个板块的研究对象、热点和趋势,全面了解本杂志概貌的基础上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参考。同时,也起到一个文献索引的作用,便于读者迅速查找本杂志各领域发文,省时省力。在结语部分,笔者给出了本论文研究得出的结论和贡献、存在的不足、并对今后进一步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意见。《语文研究》刊文情况反映了我国语言研究的发展历程和趋势,刊文基本上是以大的语文事件、语文运动或语言学会议为背景的,紧跟当前争论的热点趋势,刊文质量较高。

安戈琼[7](2015)在《《禅真逸史》词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禅真逸史》是明末的一部白话小说,作者方汝浩。这部小说题材内容广泛,词汇构成丰富,用语生动通俗,口语化程度很高,因一度被禁,故其语言价值至今未被挖掘。本文从共时与历时的角度,结合相关语言学理论对其中的特色词语进行定量分析、静态描写,以期有助于近代汉语词汇的研究。全文共有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缘起、《禅真逸史》的作者与版本,分析课题的研究现状与研究价值;第二部分主要分析和描写了《禅真逸史》文白夹杂的语言词汇特点,同时对书中出现的方言词、绰号、詈语及俗语等进行归纳整理,分析释义;第三部分以《汉语大词典》为参照,对小说中出现的新词与新义进行整理训释;第四部分对小说中重叠词的概貌作了静态描写;第五部分主要对小说中出现的同素异序词进行穷尽式搜集,并从词性、结构与意义的角度作了整理分析。

魏金强[8](2014)在《《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新增三音节词语多维考察》文中研究表明在现代汉语新增词语多音节化的趋势中,三音节词语一直占据主导位置。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新增三音节词语为研究对象,从语法结构、韵律结构、语义特点、造词来源、方式和动因等方面对新增三音节词语进行详尽多角度的分析。本文主要从四个部分对《现代汉语词典》新增三音节词语做相应的分析:第一部分:区分了三音节词、三音节短语、三音节新词语的不同,并通过统计分析得出新增三音节词语以3个语素为主,韵律以“2+1”式居多;语法结构上定中式的偏正结构最多,其次是附加式结构和动宾式结构;释义方式上,以定义式为主,其次是词语对释式、综合式。第二部分:考察了新增三音节词语中所占比例较大的名词性、动词性、形容词性词语的语法功能和特点,同时结合韵律与语法结构的关系,对新增三音节词语中“1+2”偏正式、“2+1”动宾式和“1+2”附加式三种优势构词方式进行分析,揭示了其存在的认知原因。第三部分:通过考察发现单纯三音节词语义具有不可分割的整体性,合成三音节词语义构成呈现多种方式,其中以语义组合型为主;三音节短语的语义,则多半具有熟语的性质。同时结合概念隐喻理论、范畴化理论对新增三音节词语出现语义泛化和语义类聚的特点进行了认知分析。第四部分:考察发现新增三音节词语在造词来源上,以普通话新造词为主;造词方式上,以语素合成为主。新增三音节词语的产生方面,既有社会发展带来的新事物、新概念的外部推动作用,也有三音节词语内部自身较强的造词能力的原因。本文重点对新增三音节词语不同语法结构中的韵律特点进行了认知分析,并结合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对新增三音节词语语义特点及产生原因,进行了深入的认知分析和探讨,以期增进对新增三音节词语的认识和研究。

许浩[9](2011)在《《名公书判清明集》词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名公书判清明集》是南宋中后期诉讼判决书和官府公文的分类汇编,是研究宋代,特别是南宋中后期社会史、经济史、法制史的珍贵史料,也是汉语词汇史研究的珍贵语料。该书为散文体实判,较为全面地展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真实反映了南宋中后期的语言词汇面貌,语言平实通俗,是非常重要的汉语史文献。本文的研究价值主要有以下四点:有助于深化对宋代词汇的认识,为宋代汉语词汇史的建构提供部分基础数据和翔实的调查资料;把判词这种专类题裁引入汉语词汇史的研究,可以弥补一般专书和断代词汇研究的不足;《汉语大词典》在收词、立项、释义、举证等诸多方面存在疏漏,本文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汉语大词典》的修订;本文对《名公书判清明集》的错讹之处提出校改意见,有助于本书的文献整理。全文共分六章,另有八个附录。第一章为“引论”。第一节首先介绍了判词的定义和类别,指出《名公书判清明集》属于散体实判,并从版本源流和内容两方面介绍了《名公书判清明集》的基本情况;然后通过梳理国内外对该书的研究现状,发现目前学者们的主要研究集中在历史和法学领域,在语言学方面研究成果很少;最后从时代、语言和篇幅三个方面论述了该书的语料价值。第二节介绍了该书的词汇研究价值,认为本文研究有助于深化对宋代词汇的认识,拓展专书词汇研究的领域,有助于大型辞书的编纂,有助于本书的文献整理。第三节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并对行文作了有关说明。第二章为“《名公书判清明集》的词汇概貌”。第一节是词汇概述,首先探讨确立了复音词的判定标准,然后从音节、数量和使用频率三个方面对切分出来的普通词语和固定短语进行概括描写。第二节从语义和使用频率方面对名词、动词和形容词进行全面描写,第三节从语义和使用频率方面对成语和惯用语进行全面描写,第四节分析了《名公书判清明集》中未被《汉语大词典》收录的词语。经统计,全书普通词语10817个,其中名词4148个(不含专名),动词5654个,形容词1015个;固定短语448个,其中成语430个,惯用语18个。从音节数量看,单音节词2455个,双音节词8279个,三音节词75个,四音节词8个,双音节词占大多数;四音节语421个,其他音节语27个,四音节语占绝大多数。从义项数量看,单义项词10234个,双义项词362个,多义项词221个,单义项词占绝大多数;单义短语447个,双义短语1个,单义短语占绝大多数。从使用频率看,普通词语拥有义项11777个,义项使用1次的5657个,2次的1855个,3次的965个,4次的600个,5次的406个,义项使用在5次以内的共9483个,占总数的80.52%;448个固定短语拥有义项449个,义项使用1次的389个,2次的35个,3次的15个,4次的3个,5次的2个,义项使用在5次以内的共444个,占总数的98.89%。从语义类别看,名词共有5个大类,动词共有14个大类,形容词有4个大类。第三章为“《名公书判清明集》中的同义词研究”。第一节是同义词研究的基本原则,首先讨论确定了同义词的界定,然后明确了同义词研究的几点共识:对同义词的探讨应在共时的、同一的系统中进行;以义位为单位来界定同义词;构成同义词的词语其词性应该一致。第二节我们根据构成同义词组词语的音节和数量情况来进行整体描写,第三节我们从语义的角度进行分析,并从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中各选取一组数量最多的同义词进行辨析。据统计,该书中的同义词共计900组,由3159个义项组成。其中,名词类386组,动词类429组,形容词类85组。从音节分布看,单音词与单音词构成同义词的类型46组,复音词与复音词构成同义词的类型419组,单音词与复音词构成同义词的类型435组。从成员数量看,包含2个词的447组,包含3个词的176组,包含4个词的90组,包含5个词的6l组,包含5个词以内的共774组,占总数的86%。第四章为“《名公书判清明集》中的数字人名研究”。数字人名是指在该书行文中出现的含有数字的对某个人的特指性称呼,全书共有数字名560例,其中男性数字名515例,女性数字名45例。第一节介绍了数字名的概况,数字名分为纯数字名和非纯数字名两类;纯数字名327例,全部为男性名;非纯数字名233例,其中男性名188例,女性名45例。第二节研究了数字名的性质特点及其使用。从性质看,数字名性质复杂:大部分是行第名,少数是非行第名;既有直接取的名字,也存在称呼用名。从数字名的使用情况看,它们与人物的身份职业有较大关系。第三节研究了数字名中的数字与汉字问题,纠正了某文章对数字名组合特点及其中汉字使用的错误认识。第五章为“《名公书判清明集》词汇与《汉语大词典》编纂”。《汉语大词典》作为汉语历时词汇研究的集大成者,代表着当今汉语历时词典编纂的最高水平,是目前最重要的汉语工具书之一。由于历史和语料等的局限,《汉语大词典》在收词、立项、释义、举证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用“增补漏收的词语”、“增补漏收的义项”、“纠正释义错误”和“补充书证”四小节对《汉语大词典》的编纂修订提出建议和提供例证。依据本书词汇统计,其中未被《汉语大词典》收录的词语有1083条,未被收录的词语义项有127条,释义有误的有18条,能补充书证缺陷的有1375条,全部合计2603条。第六章为“《名公书判清明集》的词汇特色”。因为其收录的诉讼判词均为实判,且种类繁多,所以本书真实地反映了南宋时期的社会生活,其词汇具有鲜明的宋代特征。作为判词汇编,该书的法律词汇丰富全面。书判的作者主要是文化层次较高的名士大夫,使用的成语典故、古书引文较多,引用的故事较多;书判是书面的公文语体,所以本书的词汇使用较为规范,方言和口语色彩较少;受众是相关官员和平民百姓,语言整体平实易懂。除正文外,另有附录八个,收录了本文研究所用的全部语料和用来校改本书、订正《汉语大词典》的全部成果。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三点:当前的专书研究主要集中在部分经典古籍方面,对于专类题材的、非经典的古籍关注不多。本文通过研究,发掘出一大批对《汉语大词典》修订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词语,表明当前加强专类题材古籍词汇研究的重要性。二、本文先对《名公书判清明集》一书进行校改,并在剔除异时异质语料的基础上对其词汇进行全面梳理,从音节、义项、使用频率和语义类别等方面进行详细描写,为汉语词汇史研究提供了一批资料翔实、数据可靠的资料。三、本文采用封闭式定量统计的方法,力求准确、全面地量化各类数据,尽可能地标注词语的信息,如每个词语的语义类别、义项情况、使用频率等。在引用本书例证时,使用其繁体形式,以避免简体形式带来的弊端。

沈杜丽[10](2011)在《汉韩常用惯用语对比研究》文中提出本文是中韩惯用语比较研究,主要通过研究不对应的惯用语,来比较汉语惯用语和韩语惯用语。中韩两国都是亚洲国家,在地理位置上很近,经常往来,因此中韩两国除了语言之外,在历史、文化等很多方面都有着共同或相似的地方。但是随着两国的社会、生活、言语行为发生不同的变化,许多惯用语也产生了变化和发展。我个人认为,学习汉韩不对应的惯用语,更有助于学习者理解中国和韩国不同的历史、文化以及生活习惯等。因此,本文是学习者将在学习中遇到的难以理解的汉韩不对应的惯用语,进行比较研究,希望有助于汉语学习者或韩语学习者学习目的语,并希望对电影翻译或者电视剧翻译等事业有帮助。

二、浅谈社会习惯语和惯用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社会习惯语和惯用语(论文提纲范文)

(2)《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新增词语造词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有关新词语的研究
        二、有关造词法的研究
        三、有关造词法的认知研究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及可行性论证
        一、研究思路与方法
        二、可行性论证
    第四节 本文理论的择定及初拟的框架
        一、理论的择定
        二、初拟框架
    第五节 研究价值和意义
第二章 新增词语的特点及产生原因
    第一节 新增词语的形式类型
        一、新创造的词语
        二、新义词语
    第二节 新增词语的来源
        一、方言词语
        二、社会习惯语
        三、外来词
        四、新的类词缀产生的词语
    第三节 新增词语的特点
        一、词义表面化倾向
        二、词或语素的能产性
        三、词语形式简洁
        四、语义的动态性
    第四节 新增词语产生原因
        一、社会背景方面的原因
        二、语言系统方面的原因
        三、人类认知心理方面的原因
第三章 新增词语的造词法分类
    第一节 说明法
        一、意义支点词
        二、通常语素词
        三、说明法造词特点
    第二节 修辞法
        一、比喻造词
        二、借代造词
        三、修辞法造词的特点
    第三节 引申法
        一、词语义素的提取
        二、语义成分与词义引申
        三、引申法造词的特点
    第四节 双音法
        一、相同单音词(语素)联合
        二、不同单音词(语素)联合
        三、四音节趋势
        四、双音造词特点
    第五节 简缩法
        一、分类
        二、简缩法特点
    第六节 摹声法
        一、模仿外族语言的声音造词
        二、摹声造词的特点
    第七节 余论
第四章 新增词语造词法的认知因素
    第一节 认知语言学的经验基础
        一、范畴化问题
        二、隐喻
        三、意象和意象图示
        四、概念合成理论
    第二节 隐喻与造词法
        一、隐喻与修辞造词法
        二、隐喻与引申造词法
    第三节 意象图式与造词法
        一、意象图式与说明造词法
        二、意象图式与双音造词法
        三、意象图式与简缩法
    第四节 概念合成与造词法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3)现代汉语三音节名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二 研究综述
        (一)三音节词及三音节短语界定问题的研究
        (二)三音节词声音形式及韵律的研究
        (三)三音节词语法结构及功能的研究
        (四)三音节词语义特点的研究
    三 研究对象与范围
第二章 第七版《现汉》中三音节名词概况
    一 三音节名词的分布与主要特点
        (一)韵律结构
        (二)语法功能
        (三)语义分布
    二 三音节名词的来源
        (一)新造词
        (二)文言词
        (三)方言词
        (四)外来词
第三章 三音节名词的构成类型与方式
    一 三音节名词的构成类型
        (一)单纯词
        (二)合成词
    二 三音节名词的构成方式
        (一)语素叠加
        (二)语音模拟
        (三)语法增删
        (四)借助修辞
第四章 三音节名词的语义特征
    一 三音节名词的语义
        (一)三音节名词的理性义
        (二)三音节名词的色彩义
    二 三音节名词的语义结构
        (一)三音节名词语义结构的划分依据
        (二)三音节名词语义结构分类
第五章 三音节名词的成因
    一 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 国际之间的交流
    三 地域之间的融合
    四 历史的传承
    五 语汇的发展
    六 造词法的演进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4)在学科体系的宏大背景下论语词之当合不当分——以汉外、古今、方普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在学科体系之大背景下考察词汇单位所辖范围
    1. 以汉外为视角看词汇学研究对象及词汇单位所辖范围
    2. 以古今为视角看词汇学研究对象及词汇单位所辖范围
    3. 以方普为视角看词汇学研究对象及词汇单位所辖范围
三、运用系统论的基本原理来考察“语词分合”问题
    1. 词汇系统之目的性原理
    2. 词汇系统之稳定性原理
    3. 词汇系统之突变性原理[9]
    4. 词汇系统之自组织原理[11]
    5. 词汇系统之相似性原理[13]
四、结语

(5)关汉卿杂剧语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论文选题理由及研究方法、研究价值
    第二节 元杂剧及版本情况介绍
    第三节 关汉卿生平及其杂剧概况
    第四节 关汉卿杂剧词汇研究述论
第一章 关汉卿杂剧词汇特点与类型
    第一节 关汉卿杂剧词汇特点
    第二节 关汉卿杂剧特色词
    第三节 关汉卿杂剧词汇类型
第二章 关汉卿杂剧新词与新羲
    第一节 关汉卿杂剧新词
    第二节 关汉卿杂剧新羲
    第三节 关汉卿杂剧词语与《汉语大词典》修订
第三章 关汉卿杂剧语词释证
    第一节 疑难语词释证
    第二节 俗词俗语释证
    第三节 外来语词释证
第四章 关汉卿杂剧概念场词汇系统研究
    第一节 慌乱概念埸词汇系统研究
    第二节 和解概念埸词汇系统研究
    第三节 抛弃概念埸词汇系统研究
第五章 从语言角度辨别存疑杂剧作者——以《裴度还带》爲例
    第一节 《裴度还带》及贾仲明杂剧简述
    第二节 杂剧语言调查研究方法及有效性分析
    第三节《裴度还带》与贾仲明杂剧及关汉卿其他杂剧比较
结论
结语
附録一: 关汉卿杂剧词汇
附録二: 关汉卿杂剧语汇:俗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6)《语文研究》语言学论文刊文研究(1980-2014)(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研究对象是多种期刊
        二、研究对象是单一期刊
    第三节 研究对象和范围
        一、《语文研究》简介
        二、《语文研究》研究性论文
    第四节 语料来源及研究方法
        一、语料来源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创新之处
第二章 统计数据与结果分析
    第一节 内容分布计量分析
    第二节 作者分布分析
        一、论文作者的合着度
        二、核心作者群分布分析
    第三节 作者单位及地区分析
        一、作者单位所属类型分布
        二、作者单位所属地区分布
    第四节 基金资助情况分析
        一、基金论文数量变化
        二、基金资助项目分布
        三、基金项目级别分布
第三章 分类分析的定性研究
    第一节 方言论文
        一、探讨研究方言的文章
        二、山西方言论文
        三、外省方言论文
    第二节 语法论文
        一、古代语法论文
        二、现代语法论文
    第三节 词汇论文
        一、古代词汇论文
        二、现代词汇论文
        三、特殊词汇论文
        四、汉语词典论文
    第四节 语音论文
    第五节 着作、词典述评论文
    第六节 语言理论论文
        一、20世纪 80——90年代
        二、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初
        三、21世纪初——至今
    第七节 汉字论文
    第八节 社会语言学论文
        一、语言应用研究
        二、人名研究
        三、语言文化研究
    第九节 辞典编纂论文
        一、讨论编写问题的论文
        二、讨论词典内容的论文
        三、其他
    第十节 修辞论文
    第十一节 语文教学论文
    第十二节 (文艺、作家)作品语言论文
    第十三节 民族语文论文
第四章 结语
附录:《语文研究》语言学论文刊文研究分类索引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7)《禅真逸史》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禅真逸史》介绍
    三、《禅真逸史》的研究现状及研究价值
    四、几点说明
第一章 《禅真逸史》的用语特点
    第一节 文白夹杂的行文特点
    第二节 方俗词语的使用
第二章 《禅真逸史》中的新词新义
    第一节 新词
    第二节 旧词新义
第三章 《禅真逸史》中的重叠词
    第一节 双音节重叠词
    第二节 三音节重叠词
    第三节 四音节重叠词
第四章 《禅真逸史》中的同素异序词
    第一节 同素异序词的出现情况
    第二节 BA-AB式同素异序词
    第三节 BA式同素异序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8)《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新增三音节词语多维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零绪论
    0.1 研究对象及意义
    0.2 研究现状
        0.2.1 关于三音节词语的研究现状
        0.2.2 新词语的研究现状
        0.2.3 前人研究的不足
    0.3 研究思路与方法
    0.4 语料来源
第一章 新增三音节词语的概况
    1.1 几个相关术语的界定
        1.1.1 什么是三音节词
        1.1.2 什么是三音节短语
        1.1.3 什么是三音节新词语
    1.2 新增三音节词语的概况
        1.2.1 新增三音节词语的语素构成
        1.2.2 新增三音节词语的语法结构
        1.2.3 新增三音节词语的韵律结构
        1.2.4 新增三音节词语的释义方式
第二章 新增三音节词语的语法功能与韵律考察
    2.1 新增三音节各类词语的语法功能考察
    2.2 新增三音节词语中三种主要语法结构的韵律考察及认知分析
        2.2.1 偏正结构的新增三音节词语的韵律考察及认知分析
        2.2.2 动宾结构的新增三音节词语的韵律考察及认知分析
        2.2.3 附加式结构新增三音节词语的韵律考察及认知分析
第三章 新增三音节词语的语义考察
    3.1 新增三音节单纯词的语义考察
    3.2 新增三音节词合成词的语义考察
    3.3 新增三音节短语的语义考察
    3.4 新增三音节词语语义总体特点的认知分析
        3.4.1 概念隐喻理论与新增三音节词语的语义总体特点
        3.4.2 范畴化理论与语义类聚
第四章 新增三音节词语的来源、造词方式和产生动因
    4.1 新增三音节词语的来源
    4.2 新增三音节词语的造词方式
    4.3 新增三音节词语的产生动因
        4.3.1 语言系统外部原因
        4.3.2 语言系统内部原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9)《名公书判清明集》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论
    第一节 判词与《名公书判清明集》
    第二节 《名公书判清明集》词汇研究价值
    第三节 《名公书判清明集》词汇研究的对象、思路与方法
第二章 《名公书判清明集》的词汇概貌
    第一节 词汇概述
    第二节 《名公书判清明集》中的普通词语
    第三节 《名公书判清明集》中的固定短语
    第四节 《汉语大词典》未收词语
第三章 《名公书判清明集》中的同义词研究
    第一节 同义词研究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名公书判清明集》中的同义词概貌
    第三节 《名公书判清明集》中同义词的语义分析
第四章 《名公书判清明集》中的数字人名研究
    第一节 《名公书判清明集》中的数字名概况
    第二节 《名公书判清明集》中数字名的性质特点及其使用
    第三节 《名公书判清明集》数字名中的数字与汉字问题
第五章 《名公书判清明集》词汇与《汉语大词典》编纂
    第一节 增补漏收的词语
    第二节 增补漏收的义项
    第三节 纠正释义错误
    第四节 补充书证
第六章 《名公书判清明集》的词汇特色
    第一节 鲜明的宋代特征
    第二节 丰富的法律词汇
    第三节 语言平实但不失文采
附录一:校改的语料表
附录二:阙疑的语料表
附录三:普通词语表
附录四:固定短语表
附录五:同义词表
附录六:《汉大》未收录的词语
附录七:《汉大》未收录的义项
附录八:补充《汉大》书证的词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汉韩常用惯用语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汉韩惯用语的研究现状
        一、韩语惯用语的研究现状
        二、汉语惯用语的研究现状
        三、汉韩惯用语的比较研究现状
    第二节 本文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第三节 本文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本文研究的对象
        二、本文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 汉韩惯用语分类对比研究
    第一节 韩语惯用语的定义及分类
        一、韩语惯用语的定义
        二、韩语惯用语的范围
    第二节 汉语惯用语的定义及分类
        一、汉语惯用语的定义
        二、汉语惯用语的范围
    第三节 汉韩惯用语的概念和特点对比分析
第三章 汉韩惯用语的构成及使用对比研究
    第一节 汉韩相对应的惯用语情况
        一、汉韩结构形式和意义相同的惯用语
    第二节 汉韩不对应的惯用语情况
        一、汉韩结构形式相同而意义不同的惯用语
        二、汉韩结构形式不同而意义相同的惯用语
        三、汉韩构成成分不同而意义相同的惯用语
        四、韩语作为惯用语,汉语作为成语或句子等
        五、汉语作为惯用语,韩语作为成语或句子等
        六、只有汉语里有的惯用语
        七、只有韩语里有的惯用语
    第三节 汉韩惯用语翻译中成果和不足
        一、汉韩惯用语翻译的成果
        二、汉韩惯用语翻译的不足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浅谈社会习惯语和惯用语(论文参考文献)

  • [1]江西赣方言民俗语汇研究[D]. 程江莲. 江西师范大学, 2021
  • [2]《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新增词语造词法研究[D]. 马怡璇. 河北师范大学, 2019(07)
  • [3]现代汉语三音节名词研究[D]. 罗敏学. 湖北师范大学, 2019(08)
  • [4]在学科体系的宏大背景下论语词之当合不当分——以汉外、古今、方普为视角[J]. 赵越,周荐. 辞书研究, 2018(04)
  • [5]关汉卿杂剧语词研究[D]. 王中强.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2)
  • [6]《语文研究》语言学论文刊文研究(1980-2014)[D]. 鹿琼瑶. 曲阜师范大学, 2016(02)
  • [7]《禅真逸史》词汇研究[D]. 安戈琼. 西藏民族学院, 2015(01)
  • [8]《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新增三音节词语多维考察[D]. 魏金强. 江西师范大学, 2014(03)
  • [9]《名公书判清明集》词汇研究[D]. 许浩. 山东大学, 2011(12)
  • [10]汉韩常用惯用语对比研究[D]. 沈杜丽. 黑龙江大学, 2011(06)

标签:;  ;  ;  ;  ;  

关于社会成语和成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