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文档案翻译中的几个问题

满文档案翻译中的几个问题

一、满文档案翻译工作中的几个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何志勇[1](2021)在《日本外务省解密档案翻译的三原则》文中提出日本外务省解密档案的翻译作为我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史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对于我国新时代对外政策与策略的制定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日本档案的翻译实践,在梳理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整合纽马克的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思想以及汉斯·费米尔的翻译目的论,总结出档案翻译的三原则——忠实、通顺、保持历史性。在忠实与通顺问题上,结合奈达的三步翻译体系,重点阐述了档案长句的原文理解与汉译表达方法;在保持历史性问题上,分别从语言层面的历史风格与历史层面的档案面貌两个维度讲解具体翻译方法;最后指出档案翻译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的迫切性以及运用现代化翻译技术的必要性。

金标[2](2021)在《满洲着姓姓氏源流研究》文中认为乾隆时期编纂的文化典籍工程是多民族统一国家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项文化典籍工程中,有乾隆亲自主持下,编纂的《钦定八旗满洲氏族通谱》、《钦定金史国语解》、《钦定满洲源流考》等,上述典籍实则是清代以国家层面对满洲姓氏、族源的谱系化建构。然而因受时代的局限,缺乏历史语言学理论方法的研究,存在诸多问题。有鉴于此,本文以“白山黑水地带”为空间范围,以氏族、族源为切入点,将族称“女真”、“满洲”与满洲着姓姓氏源流作为研究对象加以考察。文章除绪论、结语,正文为四章:第一章讨论族称“女真”与“满洲”。首先对建州女真的迁徙与形成过程进行考察,其次,对其为渤海遗裔作以梳理,以语音、词根为抓手,结合满语及相关史料,论述了“满洲”、“靺鞨”两个名号的共同氏族起源性,并且对其具有“大”、“弓”之语义做了分析。接下来,对狭义“肃慎”的范围以及其与“女真”的语音关系加以考察,并对“肃慎”概念的泛化和“女真”一词所具有的不同层面的意义进行分析。第二章首先对清代皇族“爱新觉罗氏”作为“觉罗氏”的支脉,以及“觉罗氏”与金代“夹谷氏”、“加古部”的源流关系进行了梳理,从满、汉语言文化互动的视角,论证了“觉罗”、“佟”、“佟佳”之间的关系。接着,笔者对“董鄂氏”与金代女真“术虎氏”的源流关联进行了梳理,进而从语音、语义、文化、历史地理等多个层面,将“术虎氏”与黑水靺鞨“铁骊部”溯源为一个名为“/*t?ɑk/”的古老氏族,最后对“觉罗氏”与“术虎氏”的氏族同源性进行了探讨。第三章对完颜氏的语音、语义和姓氏源流进行了梳理,认为完颜、富察、渤海具有共同氏族起源。进而对蒲鲜万奴的姓名与东夏国国号,靺鞨、完颜氏以“李”为姓,女真、满洲文化“柳”崇拜的根源等问题做了分析,并对“靺鞨七部”的形成与去向加以考察。最后,对“苏完瓜尔佳氏”的迁徙加以考述,厘定了“苏完地方”的位置,对“瓜尔佳”之满语语义为“网”,起源于渤海国“忽汗河”之河名的历史进行了论证。第四章首先以“白山黑水地带”内部的二重“华夷体系”构造为视角,对“窝集”、“兀者”、“兀狄哈”、“兀的哥”、“吾者”、“兀的改”等具有“森林”语义的名号进行了分析,进而对其在满洲、女真、靺鞨人中形成的一系列姓氏和部族名称进行了梳理。其次,对满洲着姓“温都”、金代女真姓氏“温敦”的语音、语义进行了考察,在氏族层面对其与“挹娄”的源流关系进行了梳理。进而对“挹娄”、“于离”、“虞娄”、“尼夫赫”等名号的语音及其群体的地理分布进行了考察,对其氏族源流进行了推测。最后,不但对“那拉氏”的源流进行了分析,还对契丹融入女真—满洲的主要姓氏及语义进行了揭示。

丁斯甘[3](2021)在《《通报》与20世纪上半期法国汉学》文中提出《通报》(T’oung Pao)创刊于1890年,是一份颇具影响力的专业汉学刊物,其中刊载了大量关于中国研究的论文与书评,具有很高的汉学研究价值。期刊如实反映出20世纪上半期法国专业汉学的发展历程,体现了沙畹、伯希和等法国着名汉学家的治学策略,是法国汉学史的缩影和真实写照。通过梳理期刊1890-1944年的论文、书评、纪事信息,对20世纪上半期法国汉学作整体认识的尝试。文章首先重建《通报》的总体办刊背景,包括期刊19世纪法国在华活动、19世纪法国专业汉学的建立、出版技术的更新、交通运输条件等多方面因素。文章逐一分析《通报》与其前身《远东杂志》的承接关系、《通报》的期刊定位栏目设置、期刊主编对《通报》办刊的影响、《通报》的发行情况、撰稿人群体等基本情况。从研究领域角度考察,以《通报》的《补充索引》中“主题索引”为依据,整理《通报》自1890-1944年的各类文章,证明《通报》对汉学各领域都有涉猎,每个领域的研究程度各不相同,专业汉学不断深入又相互隔绝的特点。从研究地区角度考察,以《通报》的《补充索引》中“地区索引”为依据,可以发现《通报》尤为关注西域地区和西藏地区的考察与研究,刊载的文章多以文献释读为主,通过文献进而深入其他研究领域,与法国汉学发展趋势一致。《通报》积极引入了西方历史语言学、语音学、考古学、碑铭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先进研究方法,充实汉学的研究领域,产生了一系列重要的学术成果。20世纪上半期的法国专业汉学正如《通报》所显示的一样,研究涉及汉学领域各个方面,研究方法有了全新发展,法国专业汉学进入鼎盛时期并对20世纪后期的国际汉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20世纪上半期法国专业汉学积极使用考古发现的新材料,将碑铭学、历史比较语言学等新的研究方法引入汉学领域,积极与中国学界交往,学术自觉性不断加强,充分体现出沙畹、伯希和鲜明的个人学术特色,重点梳理沙畹与伯希和的文章、书评为法国汉学研究理清学术思路、推动法国汉学研究具有较大的参考意义。

曹晓宇[4](2020)在《“清准和谈”中的额驸策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策凌姓博尔济吉特氏,属喀尔喀赛音诺颜部台吉,为躲避噶尔丹入侵,于康熙三十年(1691年)随祖母归附清廷。策凌虽出身低微,只是喀尔喀附属部落的微末台吉,但却在雍正、乾隆两朝的对准和谈中占据重要地位,与其特殊的身份和经历密不可分。(一)策凌入居内地后得以长住京师、教养内廷,并与和硕纯悫公主联姻,成为额驸,这在当时的喀尔喀王公中并不多见,更与策凌微末台吉的身份不符。足见清廷对策凌的器重。(二)策凌所在赛音诺颜部位于喀尔喀中部地区(清代称喀尔喀中路),并不与准噶尔、沙俄接壤,有利于策凌在边界事务中服务清廷,减少部落私利。(三)策凌曾作为使臣参与中俄北部边疆的勘界工作,才干得到清政府,尤其是雍正皇帝的器重。西北战场上的战功又进一步巩固了他的地位。在此基础上,雍正末年西北用兵的困局,清政府与噶尔丹策零的划界谈判,使策凌再次被推到历史前台。在“清准和谈”中,策凌始终参与了有关划界问题的谈判,并在喀尔喀蒙古与阿勒泰归属这两个重要问题上发挥关键作用,影响了谈判进程。策凌的作用体现在“清准和谈”中的准噶尔和喀尔喀蒙古游牧划界,以及喀尔喀是否派遣谈判代表问题两个方面。在喀尔喀游牧问题上,策凌认为喀尔喀各部当时未至哲尔格、西喇胡鲁苏以西进行游牧活动,以此为界对各部的生计并无影响,建议雍正帝“划界之事,可随机而定”,既使喀尔喀各部的游牧利益不受损害,也有利于和谈早日达成结果;在谈判代表问题上,策凌建议清政府派遣部分喀尔喀王公参与和谈,有利于防止准噶尔部从中挑拨,并运用其熟知划界地域地理沿革的优势,力求在谈判中达成有利结果。策凌的诸多建议为清政府所采纳,最终以扎布堪(哲尔格、西喇胡鲁苏一带)为喀尔喀各部的游牧界线,部分喀尔喀王公,尤其是策凌本人多次参与和谈,并在和谈中发挥作用。阿勒泰的归属问题是“清准和谈”的核心议题,其实质是阿勒泰应作为天然分界还是为准噶尔所独占。在雍正末年的谈判中,策凌通过奏书,强调阿勒泰归属对于防止准噶尔再次入侵、维护边界安全的重要意义,推动清政府在谈判中关注此问题,将“清准和谈”的重心由喀尔喀游牧划界转移到阿勒泰归属上。在乾隆帝即位后,策凌更是直接参与和谈事务,向噶尔丹策零展示喀尔喀各部对清廷的忠诚,击破准噶尔部企图瓦解清廷与喀尔喀各部关系,然后各个击破喀尔喀的用意;并推动噶尔丹策零属下的乌梁海部众居住问题、清政府闲置地带卡伦问题的最终解决,使阿勒泰成为清准双方的分界而非准部独占。

刘小萌[5](2019)在《中国满学研究70年》文中认为经过70年的发展历程,中国满学已成为包涵满族的历史、语言、文字、宗教、民俗、文学等研究领域的全面系统、特点鲜明的专门学科。中国满学研究具有重视田野调查和研究专题相结合、综合利用汉满蒙等多文种文献的特点,并呈现研究领域不断拓宽趋势。目前,国家重视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在推进对外交流的同时,提倡研究的主体性,为满学研究的发展繁荣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刘梦雨[6](2019)在《清代官修匠作则例所见彩画作颜料研究》文中指出清代匠作则例记载了种类繁多的彩画作颜料,但其中大量名目都难以索解,致使研究者对清代彩画颜料的认知长期局限于当代彩画匠师的经验性知识,而针对彩画实物的科学检测结果也无从与清代文献记载印证。在清代的匠作知识体系中,官式彩画应当使用哪些颜料?营造工程中实际使用了哪些颜料?为什么选择使用这些颜料?它们对建筑彩画的最终面貌有何影响?本文试图对上述问题作出回答。本文以清代官式彩画颜料为研究对象,以匠作则例为核心文献材料,首先考释颜料名实,在此基础上,还原清代官式建筑彩画的材料构成,并厘清每种颜料的贸易来源与应用状况,以及颜料在营造活动中的流通过程。研究基于二重证据法展开,所使用的主要实物材料,是1978-2018年间针对清代建筑彩画及相关彩绘文物的科技考古数据,共统计文物案例127个(其中笔者分析案例33个)。文献材料则以52种彩画作相关匠作则例和清代官修政书为主,同时结合海关档案、税则等中外贸易史料,解决有关进口颜料的问题。在遴选相关匠作则例并完成文献学基础工作之后,本文分别统计了清代匠作则例和清代档案史料中出现的颜料名目,以及科学检测案例所见清代彩绘颜料种类。通过比对上述两份清单,结合其他文献史料,解决了天青、梅花青、紫艳青、硇砂绿、洋青、鱼子金等20余种颜料的名实对应问题;进而对30余种颜料的性状、来源、应用范围等信息作了尽可能详实的考证,以对既有认识作出修正和补充。进口颜料在清代中国的来源、贸易与应用,是本文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利用大量贸易档案、笔记等一手材料,梳理出清代中国进出口颜料贸易的整体图景,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对smalt、人造群青、巴黎绿、普鲁士蓝等几种最重要的进口颜料展开深入研究,详细考证了每种颜料进入中国的渠道与时间,中文名称演变与确立的过程,并逐一厘清其应用范围、使用方式及贸易状况。研究发现,清代皇家营建活动中颜料的流通与使用,要依次经历采办-贮存-支领-制备-施用-奏销几个环节,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制度规范。清中期以来,进口颜料在建筑彩画中的应用不断增加,至清晚期已占据压倒性优势。以成本较低的进口颜料来替代则例规定的昂贵物料,逐渐成为普遍的变通做法,但始终未曾见载于官修则例。颜料的选择,是技术、经济、文化各方面因素博弈的结果,这一选择又会影响建筑彩画的最终样貌。因此,仅从文化角度解释建筑彩画的用色问题是不够的,颜料在物质层面的影响及其背后的经济和技术因素,同样值得研究者关注。

潘海莉[7](2019)在《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文化变迁研究 ——以呼吉尔特蒙古民族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以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特克斯县呼吉尔特蒙古民族乡的沙毕纳尔为主要考察对象,以该乡的呼吉尔特村、库热村、巴合勒克村(多勒肯村)为田野调查点。从民族学的视角出发,以文化变迁、社会记忆和族群认同等相关理论为依据,结合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将他们的历史迁徙轨迹进行详细的梳理,力图清晰的还原其历史过程。重点考察这一群体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变迁过程,尝试分析其发生变迁的轨迹、原因等,最终完成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民族志的写作。希望本研究能为其他与之类似的群体,在研究生存与发展过程中提供参考。地处伊犁腹地的特克斯县呼吉尔特蒙古民族乡境内,保存了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的生活、艺术、生计方式、藏传佛教、民间信仰等内容的文化形态。本研究首先厘清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的历史源流及发展过程,力图呈现其详细的发展轨迹。在其历史基础上,根据不同时期的文献资料最大程度的还原其各历史节点的文化镜像。最终,本研究通过对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文化变迁过程进行分析和思考。文化变迁作为一种绝对存在的文化状态,是文化进行结构性调整的动态过程。独特的文化无疑是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依据,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与周围的民族或其他外来文化接触,出现文化涵化现象。在主观与客观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导致四苏木沙毕纳尔的传统文化发生一定的变化,这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变革,人们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对文化进行传承或改变。本研究的价值在于:一、在笔者之前学术界尚无人对此群体进行综合性研究,因此本研究有助于学者了解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这一群体;二、纵观当今世界,任何一个民族都面临着如何在现代化浪潮中生存,并与其他民族在文化互动过程中保存自我,达到共同繁荣的问题。本研究中展现出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在现代化转换中面临的挑战,传统民族文化如何应对现代化、全球化的冲击。可以启发我们在文化发展的进程中,民族文化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在现代化进程中寻找一条生存之路。

黄化[8](2018)在《“诸者平衡”原则——以民国英文档案汉译实践为例》文中认为档案是历史研究的重要资源,与我国相关的近现代外文档案存量极多,但在翻译过程中往往存在轻理论重经验的倾向。本文从档案工作者与历史研究者的角度,结合翻译实践案例,通过梳理已有档案翻译经验,将相互冲突的翻译观念放到民国英文档案汉译实践中检验,归纳出档案翻译的几个原则,即理论与实践的平衡、目的语与源语的平衡、考证与翻译的平衡、笨拙与灵巧的平衡,并尝试回答"非翻译专业出身的档案译者在实践中由‘经验型’向‘理论与实践结合型’转变"的问题。

张莉,杨秋香[9](2018)在《《关东宪兵队“特殊输送”档案》翻译中的若干问题浅析》文中提出目前,我国就日文档案翻译的研究还比较少,特别是日伪时期的日文档案,因其所处时代背景的特殊性,对该部分档案的翻译及相关研究更是十分必要。笔者曾对黑龙江省档案馆馆藏公开的一部分关东宪兵队"特殊输送"档案进行了全文翻译,并对档案背景、内容以及行文特点简要进行了分析总结,针对行文特点进一步对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浅析,主要包括保持原文风格问题、翻译过程中直译与意译的关系问题以及断句和专有名词的翻译问题,最后就自身在翻译过程中对该部分档案的翻译价值和意义认识做出简要总结,并提出几点自己在提高日文档案翻译质量方面的粗浅建议,希望为今后日伪时期日文档案的翻译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黄化[10](2017)在《民国档案公文格式汉译英初探》文中认为历史档案翻译应遵循"忠实于原文,表达通顺的译入语,符合文本内容的专业规定,追求‘诸者平衡’"等原则。但在翻译实践中,这些原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适。政府公文是民国档案的大宗之一,公文术语及格式是影响翻译质量的重要因素,术语翻译重在考证,格式句则取决于对原文的现代汉语转换以及对译文的简化。民国以来的汉英词典等工具书,对术语、专有名词的翻译可能存在误差,引用时需反复斟酌。

二、满文档案翻译工作中的几个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满文档案翻译工作中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日本外务省解密档案翻译的三原则(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2.档案翻译的三原则
3.忠实与通顺的兼顾
4.保持档案的历史性
5.结语

(2)满洲着姓姓氏源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现状
    二、研究的时空及概念界定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女真”与“满洲”的氏族源流
    第一节 建州女真的迁徙与源流
        一、明初对建州女真的招抚及建州诸卫的设立
        二、建州女真迁居浑江流域
        三、故元三万卫的南迁与建州女真的形成
        四、满洲部与辽、金胡里改人之源流
    第二节 族称“靺鞨”与“满洲”的源流与关系
        一、“满洲部”源出于渤海遗裔
        二、姓氏、满语视角下的“靺鞨”与“满洲”
        三、“靺鞨”与“满洲”的氏族根源
    第三节 族称“肃慎”与“女真”的氏族源流
        一、“肃慎”与“女真”的语音关系
        二、姓氏、满语词族视角下的“肃慎、女真”系统
        三、“肃慎”与“女真”的概念源流
第二章 满洲着姓姓氏源流(上)
    第一节 皇族姓氏“爱新觉罗”与“觉罗氏”、“佟佳氏”源流
        一、“爱新觉罗氏”与“觉罗氏”之关系
        二、“觉罗氏”、“夹温氏”、“夹谷氏”的源流与关系
        三、“觉罗氏”与“佟”姓、“佟佳氏”的关系
    第二节 “董鄂氏”之源流
        一、“董鄂氏”与“术虎氏”之源流
        二、“术虎氏”与“铁骊部”之氏族源流
第三章 满洲着姓姓氏源流(中)
    第一节 “完颜氏”与“富察氏”之源流
        一、“完颜氏”、“富察氏”的共同氏族起源
        二、“完颜氏”、“富察氏”与“靺鞨七部”的源流
    第二节 “瓜尔佳氏”之源流
        一、努尔哈赤起兵时的苏完部居地及其部族来源
        二、苏完地方地理位置及苏完部的毛怜卫属性
        三、“瓜尔佳氏”的姓氏起源
第四章 满洲着姓姓氏源流(下)
    第一节 “乌扎拉氏”与“乌雅氏”的姓氏起源
        一、“白山黑水地带”的“森林部族”
        二、从“文野”之别到“他称”作姓
    第二节 “温都氏”之源流
        一、“温都氏”的氏族源流
        二、满洲诸姓与挹娄人之源流
    第三节 “那拉氏”的姓氏源流
        一、元代以来“那拉氏”的历史
        二、“那拉氏”的氏族起源
    第四节 “舒穆禄氏”与“伊拉里氏”的源流
        一、“舒穆禄氏”与“伊拉里氏”的姓氏来源
        二、满洲共同体中的契丹姓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一、满文转写及其国际音标对照表
    二、《金史》国语解所载姓氏与清代满洲相关姓氏对照表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3)《通报》与20世纪上半期法国汉学(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及意义
    二、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
    三、学术史回顾
    四、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第一章 《通报》创立的时代背景
    第一节 19 世纪中后期法国在中国的文化格局
        一、19 世纪中后期法国在中国的活动
        二、19 世纪后期的实践性汉学家
    第二节 19 世纪法国本土的汉学格局与《通报》的创立
        一、19 世纪法国专业汉学机构和汉语教学
        二、《通报》的创立条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通报》概况
    第一节 《通报》的前身——《远东杂志》
        一、考狄的《远东杂志》概况
        二、《远东杂志》的文章梳理
        三、《远东杂志》与《通报》
    第二节 《通报》概况
        一、《通报》的关注范围
        二、《通报》的栏目设置
        三、《通报》的历任主编
        四、《通报》的发行情况
    第三节 《通报》的作者群体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通报》的内容(上)——《补充索引》中的主题研究
    第一节 《通报》目录索引中的研究主题分布
        一、《通报》目录索引
        二、《通报》的主题内容与研究领域分布
        三、《通报》汉学主题分类
    第二节 《通报》的文献学研究
        一、语言比较研究
        二、碑铭及各种考古材料的使用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通报》的内容(下)——《补充索引》的地区研究
    第一节 《通报》西域地区研究
        一、西域地区文章分类
        二、《通报》西域史地探险纪事
    第二节 《通报》的“Tibet”研究
        一、“Tibet”文章分类
        二、《通报》西藏探险纪事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通报》的发展与20 世纪上半期的法国汉学
    第一节 《通报》汉学地位的确立
        一、《通报》的撰稿人特征
        二、《通报》的汉学定位
        三、开放的汉学交流平台
        四、《通报》的影响力
    第二节 20 世纪上半期法国专业汉学的发展
        一、专业汉学范围的专精
        二、研究领域的拓展和深入
        三、不断完善的研究方法和持续加强的学术自觉
        四、法国学界与中国学界的交往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清准和谈”中的额驸策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学术史梳理
    (三)史料运用和分析
    (四)基本结构、创新点与不足
一、额驸策凌在雍正西北战局中的关键地位
    (一)额驸策凌特殊的出身与经历
    (二)雍正西北用兵与“清准和谈”的启动
二、额驸策凌对“清准和谈”喀尔喀问题的意见
    (一)额驸策凌对派遣喀尔喀和谈代表的建议
    (二)额驸策凌在喀尔喀牧界划定问题中的主张
三、额驸策凌在“阿勒泰归属”谈判的活动
    (一)额驸策凌奏议与清准和谈的转向
    (二)额驸策凌对“阿勒泰归属”谈判的直接参与
结语
参考文献
研究课题及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5)中国满学研究70年(论文提纲范文)

一、满族史研究
    1.早期满族史研究
    2.通史性研究
    3.八旗制度研究
    4.满族地域及满族人物研究
    5.满族史史料整理与研究
    6.满汉文档案整理与研究
    7.清史史料整理与研究
    8.田野调查研究
二、满学其他领域研究
    1.满语研究
    2.满族文学与文化研究
    3.萨满教研究
三、满学研究机构与人才培养

(6)清代官修匠作则例所见彩画作颜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为什么研究颜料史
    1.2 研究对象与范围
    1.3 研究现状综述
        1.3.1 清代匠作则例相关研究
        1.3.2 清代官式彩画相关研究
        1.3.3 中国古代颜料史相关研究
        1.3.4 西方古代颜料史相关研究
        1.3.5 其他相关研究
    1.4 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1.4.1 建立文献与实证相结合的颜料史研究框架
        1.4.2 考释匠作知识体系下清代彩画颜料的名实问题
        1.4.3 弥补清代官式彩画材料及工艺的认识之不足
        1.4.4 揭示西方进口颜料进入中国的传播过程
        1.4.5 推进清代匠作则例的文献学研究
    1.5 研究方法与材料
        1.5.1 “纸上之材料”:彩画颜料相关文献
        1.5.2 “地下之材料”:清代彩画及彩绘文物中的颜料遗存
    1.6 研究框架
第2章 彩画作相关匠作则例的文献学研究
    2.1 彩画作相关匠作则例文献述要
        2.1.1 对“匠作则例”与“营造则例”概念的再反思
        2.1.2 文献学基础工作之一:整理与汇释
        2.1.3 文献学基础工作之二:编目与提要
    2.2 彩画作相关匠作则例的编纂体例与编修方式
        2.2.1 画作工料类
        2.2.2 物料价值类
        2.2.3 具体工程类
    2.3 几种重要则例的衍生源流辨析
        2.3.1 工程做法/内庭工程做法
        2.3.2 九卿议定物料价值
        2.3.3 工部现行则例四种
        2.3.4 圆明园、万寿山、内庭三处汇同则例
    2.4 清代彩画作相关文献中的颜料名目
        2.4.1 彩画作相关匠作则例中的颜料名目统计
        2.4.2 清代档案史料中的彩画颜料名目统计
        2.4.3 彩画作颜料名目的年代分布状况
    2.5 小结
第3章 现代科学视野中的清代彩画颜料
    3.1 古代颜料的科学分析:方法、意义及局限性
        3.1.1 古代颜料的实验室分析方法
        3.1.2 对实验室工作的反思:数据的意义与局限性
    3.2 名与实:东西方颜料命名体系及其对接
        3.2.1 颜料的命名方式及其意义
        3.2.2 东西方颜料命名体系的沟通
    3.3 科学分析所见清代彩绘颜料数据统计:1978-2018
        3.3.1 蓝色系颜料
        3.3.2 绿色系颜料
        3.3.3 红色系颜料
        3.3.4 黄色系颜料
        3.3.5 白色系颜料
        3.3.6 黑色系颜料
        3.3.7 金属质颜料
        3.3.8 胶料及辅料
    3.4 小结
第4章 清代官式彩画颜料:基于双重证据的颜料名实考
    4.1 天然矿物颜料
        4.1.1 石青/天青
        4.1.2 梅花青/南梅花青
        4.1.3 青金石/天然群青/紫艳青
        4.1.4 朱砂/银朱
        4.1.5 箭头砂/箭头朱砂
        4.1.6 马牙砂/马齿砂
        4.1.7 水花朱
        4.1.8 红土/片红土/南片红土/铁红
        4.1.9 陀僧/密陀僧
        4.1.10 包金土/土黄/黄土
        4.1.11 无名异/土子
        4.1.12 云母
    4.2 有机质颜料
        4.2.1 靛蓝/广靛花/靛水/煮蓝/蓝靛
        4.2.2 洋蓝
        4.2.3 黄栌木/黄芦木/黄卢木
        4.2.4 烟子/南烟子/松烟/烟炱
        4.2.5 墨/香墨/徽墨/松墨
        4.2.6 紫胶/紫矿/胭脂虫红
        4.2.7 五倍子/五棓子/乌棓子
        4.2.8 紫粉
    4.3 合成颜料
        4.3.1 铜绿/锅巴绿/氯铜矿
        4.3.2 铜青
        4.3.3 硇砂大绿/硇砂二绿/硇砂三绿/硇砂枝条绿
        4.3.4 西绿
        4.3.5 黄丹/漳丹/淘丹/铅丹
        4.3.6 定粉/官粉/铅粉/铅白
        4.3.7 洋青/大青
        4.3.8 人造群青/佛头青/人造绀青
        4.3.9 普鲁士蓝/洋靛
        4.3.10 巴黎绿/漆绿
    4.4 金属质颜料
        4.4.1 黄金/红金/赤金/大赤金/大赤/田赤
        4.4.2 黄飞金/红飞金
        4.4.3 黄泥金/红泥金
        4.4.4 鱼子金
        4.4.5 银箔/银粉
    4.5 胶料和辅料
        4.5.1 水胶/广胶
        4.5.2 贴金油
        4.5.3 青粉/土粉
        4.5.4 轻粉
        4.5.5 松香
        4.5.6 硇砂/硵砂/黑卤砂
        4.5.7 剉草/锉草
        4.5.8 油艌灰
    4.6 小结
第5章 彩画颜料的生产与贸易版图:1644-1902
    5.1 从胭脂红到洋青:西方颜料进入中国
        5.1.1 贸易档案中的颜料进口数据
        5.1.2 宫廷与民间对西洋颜料的接纳
    5.2 清前期的颜料贸易:以广州和东印度公司为中心
        5.2.1 粤海关、十三行与西洋颜料
        5.2.2 广州外销画中的颜料
        5.2.3 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对华颜料贸易(1635-1834)
    5.3 1840年以来的颜料贸易:通商条约、海关与沿岸贸易
        5.3.1 19世纪欧洲的对华颜料贸易
        5.3.2 19世纪美国的对华颜料贸易
        5.3.3 近代进出口颜料贸易路线与重要集散地
    5.4 几种重要的进口颜料:来源、贸易与应用
        5.4.1“取彼水晶,和以回青”:Smalt
        5.4.2 再造青金石:人造群青(Synthetic Ultramarine)
        5.4.3 来自德国的“中国蓝”:普鲁士蓝(Prussian Blue)
        5.4.4 危险的绿色:巴黎绿(Emerald Green)
        5.4.5 从“各作泥腊”到“呀囒米”:胭脂虫红(Cochineal)
    5.5 清朝与亚洲国家之间的颜料贸易
        5.5.1 与日本间的颜料贸易
        5.5.2 与朝鲜间的颜料贸易
        5.5.3 与琉球间的颜料贸易
        5.5.4 与东南亚诸国间的颜料贸易
    5.6 小结
第6章 清代营造活动中彩画颜料的流通与使用
    6.1 彩画颜料的流通
        6.1.1 颜料的采买
        6.1.2 颜料的贮存
        6.1.3 颜料的支取与奏销
    6.2 彩画颜料的制备
        6.2.1 天然矿物颜料
        6.2.2 人工合成颜料
    6.3 彩画颜料的施用
        6.3.1 单色做法
        6.3.2 调色做法
        6.3.3 混色做法
        6.3.4 衬色做法
    6.4 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清代官式彩画颜料使用状况:历时性综述
    7.2 颜料对建筑彩画及营建活动的影响
    7.3 匠作则例对清代建筑史研究的意义
    7.4 结语:颜料的身份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与彩画作颜料相关的匠作则例目录(52 种)
附录B 清代匠作则例所见建筑彩画颜料名目统计
附录C 清代档案史料所见建筑彩画颜料名目统计
附录D 实物分析检测所见清代彩绘颜料统计(1978-2018)
附录E 清代物料价值则例中所见颜料价值统计
附录F 清代彩画作未刊则例补遗
    F-1 内庭大木石瓦搭土油裱画作现行则例
    F-2 工部现行用工料则例
    F-3 工部核定则例
    F-4 钦定工部续增则例
    F-5 崇陵工程做法册
附录G 工部与内廷画作则例用料对比
附录H 清代贸易文献中颜料类商品税则辑录
    H-1 酌定奉天通省粮货价值册
    H-2 1858 年中英协定税则
    H-3 1902 年中英协定税则
    H-4 1844 年中美协定税则
    H-5 1844 年中法协定税则
    H-6 1858 年中法协定税则
    H-7 1903 年厦门内地税关税目
    H-8 1903 年重订苏省水卡捐章
    H-9 《粤海关志》税则
    H-10 常税则例
附录I 《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1635-1834)》中颜料贸易信息辑录
附录J 《中国旧海关档案》中进出口颜料贸易信息辑录(1859-1871)
附录K 几种重要进口颜料的海关贸易数据统计
    K-1 Smalt进出口贸易数据统计(1859-1902)
    K-2 人造群青进出口贸易数据统计(1859-1902)
    K-3 普鲁士蓝进出口贸易数据统计(1859-1902)
    K-4 胭脂红进出口贸易数据统计(1859-1902)
    K-5 巴黎绿进出口贸易数据统计(1894-1902)
附录L Winterthur馆藏中国清代外销画的颜料XRF分析数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文化变迁研究 ——以呼吉尔特蒙古民族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概念界定
        (一)沙毕纳尔
        (二)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
        (三)关于文中“西蒙古”、“卫拉特”、“厄鲁特”的使用说明
    三、研究现状概述
        (一)文献
        (二)国内沙毕纳尔研究状况
        (三)文化变迁专题研究综述
    四、田野点的选择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走进呼吉尔特蒙古民族乡
    第一节 地缘空间与生态环境
        一、地理位置
        二、行政区划
        三、自然生态环境
    第二节 人文环境
        一、人口情况
        二、主要族群及分布概况
        三、经济发展概况
第二章 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之历史沿革
    第一节 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之起源
        一、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先民
        二、藏传佛教传入后沙毕纳尔的出现
    第二节 “卫拉特大库伦”时期的沙毕纳尔
        一、卫拉特大库伦繁荣期的沙毕纳尔
        二、卫拉特大库伦衰落期的沙毕纳尔
    第三节 东归祖国后的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
        一、飘落异域的沙毕纳尔
        二、同土尔扈特一道东返故土
        三、短暂的休养生息
        四、陷入动乱的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
    第四节 国民政府时期的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
        一、1911-1944 年的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
        二、三区革命时期的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
    第五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
        一、新中国初期的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
        二、国家困难时期的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
        三、改革开放时期的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
第三章 历史情境下的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社会组织
    第一节 蒙古社会的封建领主制与社会集团
        一、早期蒙古社会封建领主制时期
        二、蒙古帝国建立后的社会组织
        三、明清时期的社会组织
    第二节 卫拉特蒙古的社会组织
        一、主要的社会组织
        二、特有的社会组织
    第三节 管理沙毕纳尔的组织
        一、寺院的鄂托克组织
        二、寺院的学部组织——扎仓
        三、寺领集团——集赛
    第四节 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的社会组织演变
        一、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早期的社会组织
        二、盟旗制度实施后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的社会组织
    第五节 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中的氏族
        一、镶白、正红、镶红、正蓝苏木中的氏族
        二、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的氏族特点
        三、社会组织的变迁反映出游牧民族社会组织的特点
第四章 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多元化的生计方式
    第一节 不同时期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的生存环境
        一、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先民的生存环境
        二、留居伏尔加河畔时的生存环境
    第二节 不同时期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的生计方式
        一、传统的生计方式
        二、现代多元化的生计方式
    第三节 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生计方式变迁的影响
        一、从游牧走向定居
        二、草场确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三、轻商思想的转变
        四、生计方式反映出身份的变迁
第五章 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生活文化的演变
    第一节 衣食住行娱乐方式的演变
        一、穿在身上的艺术
        二、民居变化的表现
        三、丰富的饮食文化
        四、出行和娱乐方式
    第二节 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的家庭文化变迁
        一、家庭结构与婚姻形式的变化
        二、生命的最后一程
        三、独特的禁忌文化
        四、多彩的节日文化
    第三节 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的艺术文化
        一、民间文学的表现形式及流传
        二、民间艺术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三、民歌悠扬传唱不息
        四、传统手工艺术——沙毕纳尔马鞍
    第四节 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的宗教文化
        一、宗教信仰历程
        二、当地群众的信仰现状
        三、宗教和神职人员的功能
        四、当地藏传佛教现状呈现的特点和原因
第六章 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的教育
    第一节 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的语言文字
        一、交际的工具——语言
        二、文明的标志——文字
    第二节 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的文化教育历程
        一、早期的传统教育
        二、新疆蒙古官学的出现
        三、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学校教育历程
    第三节 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的现代学校教育
        一、当地学校教育中的双语教育
        二、当地学校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
结论
    一、关于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文化变迁的几点思考
        (一)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的文化变迁轨迹
        (二)文化变迁过程中的环境因素
        (三)国家力量的介入
        (四)影响文化变迁的其他因素
    二、传统文化的滞后现象与保护措施
        (一)传统文化中的滞后现象
        (二)传统文化的衰落和保护
    三、族群认同之源——历史记忆
    四、民族文化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8)“诸者平衡”原则——以民国英文档案汉译实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文献中的历史档案翻译经验
三、翻译原则的冲突与平衡
四、历史档案翻译的平衡原则
    (一) 理论与实践的平衡
    (二) 目的语与源语的平衡
    (三) 考证与翻译的平衡
    (四) 笨拙与灵巧的平衡
五、结语

(9)《关东宪兵队“特殊输送”档案》翻译中的若干问题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特殊输送”档案简介
    (一) 时代背景
    (二) 档案内容
二、针对“特殊输送”档案文本特点对翻译中的若干问题浅析
    (一) 保持原文风格问题
    (二) 直译与意译的关系问题
    (三) 翻译过程中的断句问题
    (四) 专有名词的翻译问题
三、总结

(10)民国档案公文格式汉译英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历史档案汉译英基本原则
2 公文术语及格式项翻译
    2.1 标题翻译
    2.2 术语及格式词翻译
    2.3 格式句翻译
3 结语

四、满文档案翻译工作中的几个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日本外务省解密档案翻译的三原则[J]. 何志勇. 上海翻译, 2021(04)
  • [2]满洲着姓姓氏源流研究[D]. 金标.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3]《通报》与20世纪上半期法国汉学[D]. 丁斯甘. 兰州大学, 2021(09)
  • [4]“清准和谈”中的额驸策凌研究[D]. 曹晓宇.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5]中国满学研究70年[J]. 刘小萌. 满语研究, 2019(02)
  • [6]清代官修匠作则例所见彩画作颜料研究[D]. 刘梦雨. 清华大学, 2019(02)
  • [7]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文化变迁研究 ——以呼吉尔特蒙古民族乡为例[D]. 潘海莉. 兰州大学, 2019(08)
  • [8]“诸者平衡”原则——以民国英文档案汉译实践为例[J]. 黄化. 上海翻译, 2018(05)
  • [9]《关东宪兵队“特殊输送”档案》翻译中的若干问题浅析[J]. 张莉,杨秋香. 黑龙江档案, 2018(01)
  • [10]民国档案公文格式汉译英初探[J]. 黄化. 档案学研究, 2017(05)

标签:;  ;  ;  ;  ;  

满文档案翻译中的几个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