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酸性岩石制造岩棉

用酸性岩石制造岩棉

一、用酸性岩制造岩棉(论文文献综述)

李洪达[1](2021)在《赤泥在烧结制品中的材料化属性与环境安全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限制赤泥综合利用的主要因素有碱性、重金属毒性、放射性。高温热处理是能够有效控制这三个因素的重要方法之一。本课题通过对赤泥原料及其烧结制品进行研究,探索合适的配比与烧结温度对其中的碱性、重金属毒性、放射性进行优化控制。一方面实验探究了烧结温度对赤泥各项材料化属性的影响,另一方面实验对赤泥烧结制品中碱性、重金属毒性、放射性在实际应用环境中的环境安全性进行了探索。对拜耳法赤泥、烧结法赤泥在不同温度下烧结,分析了两种赤泥高温处理后的物相组成、微观形貌以及化学成分的变化,以分析赤泥在烧结制品领域应用的可行性。结果发现:两种赤泥中矿物相组成比较复杂,在热处理过程中会形成钙铝黄长石、硅酸三钙、硅酸二钙、霞石,这是赤泥烧结后强度的主要来源。拜耳法和烧结法赤泥在加热过程中主要的烧失量来自水的蒸发与碳酸钙的分解,同时两者在高温下易挥发的物质含量低,热处理过程中不会对空气造成二次污染。拜耳法赤泥中碱性物质含量较高,具有较低的熔融温度,烧结过程能在较低温度下产生液相,相比于烧结法赤泥更适合用于烧结制品。使用去离子水对拜耳法赤泥进行碱性的溶出实验,发现原始赤泥中的不可溶性碱以霞石、钠长石为主,可溶性碱主要是水合氢氧化钠以及部分水合钠沸石,可溶性碱占原始赤泥总碱量的25%。高温下的玻化反应对赤泥中碱物质稳定起主要作用,1150℃烧结的赤泥中可溶性碱含量可降至0.39%,而相比于未加助剂的样品,适量的添加剂可使碱固化率提高45%,样品180d时的浸取液p H值能够控制在8.5以下,满足国家地表水质量标准中Ⅰ类水的规定,高温热处理及助剂的加入完全可以实现对赤泥的免脱碱资源化利用。赤泥在高温下发生的玻化反应不仅能够稳定碱物质,同样能够使重金属含量得到有效控制,对样品进行连续静态溶出,并对浸取液进行ICP检测发现:1150℃下添加30%添加剂的赤泥样品对重金属固化效果最好,重金属溶出含量最低。受物理传输过程中扩散与表面冲刷的作用,赤泥重金属集中于浸泡前期释放。赤泥烧结制品经浸泡270 d后,各项元素的累计溶出含量符合国家地表水质量标准中Ⅲ类水的规定标准。拜耳法赤泥是由极细小的一次颗粒组成的胶凝团聚体,而高温会破坏原始赤泥的团聚结构,造成部分被包裹的放射性核素被释放,同时高温使得放射性核素发生浓缩富集,引起放射性水平的提高,导致预烧赤泥的放射性相比原始赤泥的放射性有显着提高。当温度持续升高时,高温下产生的玻璃相对放射性核素进行包裹固化,放射性不再明显改变。加入添加剂制成烧结砖后,烧结砖的放射性相比预烧赤泥的放射性屏蔽率可达15%;外加5%硫酸钡后,钡元素与赤铁矿反应生成铁酸钡对内照射指数的屏蔽率最高可达33.9%,对外照射指数的屏蔽率可达21.7%;继续添加硫酸钡时,铁酸钡导致玻璃相减少,基体对放射性核素的固化作用减弱,放射性屏蔽效果反而降低,5%的硫酸钡添加量可以实现放射性屏蔽效率最大化,所制得的赤泥烧结砖放射性符合国家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标准中的B类装饰材料规范。

徐刚[2](2018)在《建筑装饰信息化设计与绿色度动态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建筑业导致的环境污染与能源消耗等问题逐渐受到重视,以绿色建筑为代表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已成为我国建筑业发展的新热潮。建筑装饰工程作为建筑工程项目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绿色建筑理念的引导下,建筑装饰绿色化逐渐成为装饰行业发展的新方向。但在建筑装饰工程项目中,由于其涉及信息量大,环境质量影响广、建筑性能难以直接表现,并且缺乏有效的绿色设计规范与标准引导等现状问题,如何采用科学、有效的设计思路与评价方法,反馈建筑装饰的环境质量与效益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针对我国目前建筑装饰行业绿色发展的现状与不足,结合国内外绿色设计与评价方法,针对建筑装饰进行信息化系统设计方法、绿色度评估与预测进行研究和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针对我国建筑装饰行业工程设计信息化水平低、建筑装饰阶段性能表现弱、相关评价体系研究不足等问题,通过采用理论分析、调查问卷、模型构建以及定量计算等方法,提出了建筑装饰信息化系统设计方法和基于建筑装饰设计信息化的绿色度动态评估与预测的思路与方法。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针对建筑装饰工程项目寿命周期过程,从项目设计、材料选用、施工工艺、环境影响等方面展开分析,梳理了建筑装饰对建筑环境影响需要考虑的因素;通过现有的国内外绿色建筑环境评价、室内指标和健康建筑标准对比,从能耗与能源资料、材料资源、室内环境质量、场地与空间利用等方面构建了建筑装饰评价体系的框架构成,为建筑装饰绿色度评价提供了理论基础。(2)针对项目工程系统分析过程,通过串行过程设计模式、整合协同设计模式对比,首次提出了建筑装饰的信息化性能设计与决策思路;基于信息化性能设计与决策的特点与需求,分析了建筑装饰信息化设计的内容、工作流程与步骤,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以建筑信息化模型(BIM)和环境性能分析为支撑的装饰信息化设计手段和方法。(3)研究首次针对装饰设计信息数据,从空间、部位、构件、材料、产品等方面进行分类,明确了其数据信息的关联逻辑;基于设计信息数据构架关系,从设计信息(构件、材料、几何、属性以及设备等)和性能环境方面对数据信息表达方式进行描述,并结合信息模型数据结构与采集方法分析,提出了装饰模型信息数据的分类与存储方法。(4)针对装饰设计模型数据信息管理和评价与决策系统需求,首次梳理了设计信息数据与评价系统关系;在XML数据分析、IFC标准与JSON数据交换分析基础上,通过建立量化与数学计算关系,实现了将设计数据信息与评价数据信息两种半结构化数据进行属性中格式的统一交互和存储;通过信息数据流转模式系统设计与功能设计,并对设计数据缺失和变化进行有效制约,实现了设计信息与评价系统的时时有效互通。(5)基于国内外现有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进行对比、筛选,确定了装饰的绿色度评价模型,从环境质量(Q)和建筑负荷(L)方面建立了装饰绿色度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基于调查问卷、层次分析等基础上,确定了绿色度评价的指标划分、体系权重与计算方法,提出了绿色度不同分级指标的计算结构,同时提出了绿色度的分级思路。(6)针对建筑绿色度评价体系内容,结合贝叶斯网络模型,分析了基于贝叶斯网络模型的建筑装饰绿色度优化流程,并结合贝叶斯网络的逆概计算,提出了建筑装饰绿色度评价指标的动态预测方法与演变趋势;同时,结合实际工程案例,验证了基于建筑装饰系统设计的绿色度评价与预测的可行性。本文通过建筑装饰设计、环境、材料、工艺与评价的影响因素分析,结合建筑信息化与性能分析需求,提出了建筑装饰信息化性能设计的流程,构建了基于数据信息的设计数据与绿色度评价信息的转换手段和方法;基于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对比与调研,构建了建筑装饰的绿色度评价体系、指标与计算结构,同时结合贝叶斯网络模型提出了绿色度的动态预测方法,为建筑装饰绿色设计与评价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结合实际工程案例,针对装饰系统设计与绿色度动态评价与预测进行了实证分析,为解决建筑装饰的绿色设计与评价问题提供了参考和借鉴,具有理论创新和工程指导意义。

汪松[3](2014)在《河南省矿产资源整合系统、模式及潜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矿产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近二十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以“中国制造”为代表的现代工业更是蜚声海内外,而作为现代工业基础的矿业一方面实现了矿产资源刚性需求的重要保障,支撑起了经济的腾飞;另一方面,在部分地区因为矿业管理不善等原因也引发了一些发人深思的问题,例如矿产资源开采秩序混乱、矿山布局不合理、资源开发利用粗放、生态环境破坏、矿山生产事故等。这些问题引起了国家领导人和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为此,专门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等部门对矿产资源开发进行整合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6]108号)、国土资源部等12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9]141号)等文件,推动我国矿产资源整合工作。矿产资源整合是集中解决矿山开发布局不合理,从源头有效治理矿业秩序混乱的基础性工作,是淘汰落后产能、改善安全状况、提高矿产资源利用率、减少地质破坏和环境污染的有力措施,有利于调整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结构、提高矿产资源保障水平、整顿矿业开发秩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实现资源规模化和集约化开发、促进矿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均具有重大意义。然而,在矿产资源整合的实际工作推进中并非一帆风顺,有时甚至困难重重,以河南省为例,自2004年开始进行矿产资源整合,到2011年资源整合工作进入常态化管理阶段,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但是仍然存在以下一些问题:①矿产资源整合工作缺乏一套科学的分析系统。以往的整合工作主要以政府的行政指令来推动,整合工作缺乏客观依据。而矿产资源整合工作作为一项关系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资源有效合理利用的系统工程,需要一套科学合理的分析系统,并结合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需要,针对当前矿产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综合分析矿产资源整合潜力并判断其整合必要性。②缺乏一套适合当地矿产资源整合的模式。河南省矿产资源资源分布广泛、种类繁多、大部分矿床矿种组合复杂、共伴生矿产所占比例较大。每一种矿产都有各自的资源特点,相对应的矿业发展情况也各不相同,不能照搬一套整合模式来对所有矿种、所有矿区的进行资源整合。③整合方案制定不尽合理。当前的矿产资源整合主要从整顿开采秩序、调整当前矿山企业结构的角度入手,而没有考虑区域成矿规律和找矿潜力等因素,故缺乏前瞻性,难以从资源综合利用等高度来科学制定矿产资源规划和整合方案,有效地指导矿产资源整合工作。④没有形成矿产资源整合常态化协同工作体系。矿产资源整合需要相关部门协作配合,目前的矿产资源整合工作,严格意义上讲是一项专项活动,整合协作小组都是临时由相关部门抽调骨干人员组成,整合工作结束后小组成员各回原单位,整合过程中形成的各种规范、制度及工作流程等难以维持长效机制。因此,本文以河南省矿产资源整合潜力为研究对象,以系统论为基础,通过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矿产资源整合潜力分析系统,比较分析了不同矿产资源整合模式的特点,结合河南省主要矿产资源特点及产业发展情况,构建了河南省煤炭、铝土矿、钼矿铅矿和铁矿等主要矿产资源整合模式的,并对矿产资源整合常态化协同工作体系提出建议,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构建了矿产资源整合潜力分析系统。通过总结河南省矿产资源整合情况,针对整合中存在的问题,综合运用区域成矿学理论、资源勘查理论、产业经济学理论和系统论等理论知识,构建矿产资源整合潜力分析系统,从成矿系统、生产系统、市场系统三个层面对矿产资源整合潜力进行分析,使矿产资源整合工作从过去静态的单一行政指令模式发展到动态的科学分析模式,并根据分析结果将整合潜力分为成矿主导型、生产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三种不同类型。第二部分以河南省煤炭资源和河南省栾川钼(钨)矿重点开采区为例,从矿种和矿区两个不同角度对矿产资源整合潜力分析系统进行了验证。煤炭是河南省最重要的矿种,河南省栾川钼(钨)矿重点开采区是国家和河南省两级矿产规划的重点开采区,文章分别从矿种和矿区两方面来分析资源整合潜力,验证矿产资源整合潜力分析系统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探讨矿产资源整合潜力分析系统应用的广泛性。第三部分构建了河南省主要矿产资源整合模式。河南省矿产资源资源分布广泛、种类繁多、大部分矿床矿种组合复杂、共伴生矿产所占比例较大,每一种矿产资源特点都不一样,相对应的矿业发展情况也不尽相同,不能照搬一套整合模式来对所有矿种、所有矿区进行资源整合。通过分析国内典型的矿产资源整合案例,总结了三种模式:以侧重于政府规制的行政主导整合模式、以侧重于市场配置资源的市场主导整合模式、以侧重于产业链结构关系的产业链主导整合模式,进而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煤炭、铝土矿、钼矿、铅矿和铁矿等河南省主要矿产资源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构建适合于河南省的主要矿产资源整合模式。第四部分构建了矿产资源整合常态化协同工作体系,从健全法律法规保障、完善整合程序、实施矿业权设置制度、深化整合保障机制四个方面构建矿产资源整合常态化协同工作体系,形成矿产资源整合常态化的长效机制。论文各章节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系统的梳理本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通过研究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本文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为论文的研究奠定基础。第二章研究理论基础。总结区域成矿学理论、资源勘查理论、产业经济学理论和系统论等理论知识,为矿产资源整合潜力分析提供理论依据。第三章河南省矿产资源整合现状分析及问题研究。首先通过研究河南省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现状,分析勘查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其次立足于河南省矿产资源整合现状,总结成效,剖析问题。第四章矿产资源整合潜力分析系统构建。运用系统论与系统分析方法,从成矿系统、生产系统和市场系统三个层面,构建矿产资源整合潜力分析系统,对各子系统的内容、机理、作用进行逐一分析,根据具体研究对象的分析结果,找出整合潜力的主导影响因素,划分整合潜力类型。成矿系统层面着重从成矿地质过程的角度,通过研究成矿系统类型、成矿区带和资源禀赋来分析矿产资源整合潜力;生产系统层面是从矿产品生产的角度,通过研究矿产资源勘查、矿产采选、矿产深加工、矿山开发布局、矿山安全生产、矿区环境治理六方面分析矿产资源整合潜力;市场系统层面是研究矿产品在市场系统中相关产业间的运行关系,从产业链的角度,通过研究产业发展的横向和纵向结构关系来分析矿产资源整合潜力。从成矿系统、生产系统和市场系统三个层面分别对研究对象的资源整合潜力进行分析,找出整合潜力的主导影响因素,划分整合潜力类型,分别为成矿主导型整合潜力、生产主导型整合潜力和市场主导型整合潜力,进而分析不同整合潜力类型的主要特征,以及在进行整合时着重考虑的关键问题。成矿主导型整合潜力是指研究对象的成矿系统整合潜力较大,生产系统和市场系统整合潜力相对较小,主要指在生产开发方面较为成熟完善,市场发展较为稳定的矿业企业,但是从成矿系统来看,成矿系统类型相同,成矿区带一致,资源禀赋条件较好,通过资源整合能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资源利用水平,在整合过程中同时需考虑综合利用技术、矿山开发环境代价、经济效益等方面存在问题;生产主导型整合潜力是指研究对象的生产系统整合潜力较大,成矿系统和市场系统整合潜力相对较小,主要是指在生产系统层面存在问题较多,市场销售较好的矿山企业,在整合过程中需要通过提高勘查、采选、深加工等技术水平,优化开发布局,加强安全生产和环境治理,同时需要考虑地质勘查风险、市场风险问题;市场主导型整合潜力是指研究对象的市场系统整合潜力较大,成矿系统和市场系统整合潜力相对较小,主要是指在产业链延伸度有限、同类产品市场占有率较低,但是在生产开发方面较为成熟的上游矿业企业,在整合过程中以产业链整合为主,同时考虑地质勘查风险、综合利用技术、矿山开发环境代价等问题。第五章河南省矿产资源整合潜力分析。煤炭资源是河南省最为重要的矿产资源,栾川钼(钨)重点开采区是全国和河南省两级矿产规划的重点开采区。运用矿产资源整合潜力分析系统,对河南省煤炭和河南省栾川钼(钨)矿重点开采区进行资源整合潜力分析,并对整合潜力结果进行分类,分析结果为河南省煤炭为成矿主导型整合潜力,河南省栾川钼(钨)矿重点开采区内钼钨矿资源为成矿主导型整合潜力,铅锌矿资源为生产主导型整合潜力。第六章矿产资源整合模式研究。通过研究国内典型的矿产资源整合案例,总结了行政主导型、市场主导型和产业链主导三类矿产资源整合模式。运用SWOT分析法,对河南省煤炭、铝土矿、钼矿、铅矿、铁矿等主要矿产资源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构建适合于河南省的主要矿产资源整合模式。第七章矿产资源整合常态化管理协同工作体系构建。本章从协同作用的角度,以健全法律法规为基础,以完善矿产资源整合程序为抓手,以全面实施矿业权设置方案为核心,以深化矿产资源整合保障机制为支撑,立足于构建矿产资源整合常态化管理协同工作体系,形成矿产资源整合常态化的长效机制。第八章结论与展望。本文构建了矿产资源整合潜力分析系统,摆脱了以往行政指令式的整合模式,使矿产资源整合工作更有效率性和科学性,并以河南省为例,通过对煤炭资源和河南省栾川钼(钨)矿重点开采区整合潜力进行分析,验证该系统不仅适用于矿种的资源整合,还适用于对矿区的资源整合,展望未来,可以在其他矿区进行推广,能有效指导矿产资源整合工作,不仅有利于资源的保护与利用,还有利于矿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的增强,市场占有率的提高,甚至有利于矿业企业走向世界,提高国际竞争力。本文研究下一步的工作,可以从完善分析指标体系和定量化分析入手,进一步完善矿产资源整合潜力分析系统,使系统更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综上所述,本文以河南省矿产资源整合潜力为研究对象,力图在以下两个方面有所创新和贡献:1.运用区域成矿学理论、资源勘查理论、产业经济学理论和系统论,构建了矿产资源整合潜力分析系统。该模型从成矿系统、生产系统、市场系统三个层面对矿产资源整合潜力进行综合分析,使得矿产资源整合工作从过去静态的单一行政指令模式发展到动态的科学分析模式,完善了矿产资源整合工作的科学内涵和技术支撑,并以河南省煤炭和河南省栾川县钼(钨)矿重点开采区资源整合潜力分析为例,进一步阐明了该模型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2.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河南省煤炭、铝土矿、钼矿、铅矿和铁矿等主要矿产资源的产业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构建适合于河南省主要矿产资源整合模式,为下一步河南省不同矿种的资源整合工作,有针对性的提出整合建议。

陈琛[4](2014)在《无机墙体保温材料的制备与研究》文中认为在全球能源日益紧张的今日,各国越来越重视其自身的节能环保工作。建筑节能作为其中最有效且不可缺少的方法之一,开发和推广高效的保温隔热材料成为节能环保的关键所在。近些年来,市场上的外墙保温材料中有机材料占主导地位,这类保温材料的防火阻燃性能极差,导致由外墙有机保温材料所引发火灾的案例屡见不鲜。因此,进行新型无机阻燃保温材料的开发工作势在必行。本文在研究对比国内外的无机保温材料的种类及生产工艺的基础上,采用膨胀珍珠岩为骨料,以水玻璃为粘合剂的主要成分,再加入少量防水剂、乳化剂和分散剂等制作工艺,制作出外观质量及力学性能符合国家标准的制品;然后进行了制品的性能测试,确定了防水剂的最优配方,进一步制作出整体憎水的无机保温材料;最后对制品的导热系数和绝热性能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压缩比为1.51,烘干温度为200℃,烘干时间为2h,粘合剂用量为40.22%,自制防水剂用量为0.23%的制作工艺下,所制得的膨胀珍珠岩保温材料容重为195kg-m-3,质量含水率为1.70%,抗压强度为0.523Mpa,整体憎水率为98.53%,导热系数为0.0623W·m-1·K-1,高温灼烧线性收缩率为1.16%。制品的性能指标完全符合GB/T10303-2001中200号优等品膨胀珍珠岩绝热制品的国家标准。本研究的制备工艺简单,原料成本低廉,制得的样品防水、防火隔热性能突出,综合性能良好,且生产过程中无三废排放,该产品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林文龙[5](2014)在《高炉渣直接纤维化熔融调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矿渣棉是由工业废渣或者工业废渣添加某些酸性调质剂后经过重熔处理,然后用离心或者喷吹的方法制备出的一种无机纤维,这种纤维具有化学稳定性好、耐高温、导热系数小等一系列优点。课题从高炉渣及调质剂的化学成分入手,研究化学成分的改变对调质矿渣的酸度系数、矿物组成、矿渣显微结构以及粘度的影响,为指导生产优质矿渣棉纤维提供理论基础。利用物性测定仪、X射线衍射仪及矿相显微镜等检测仪器对高炉渣和调质矿渣的粘度、矿物组成及显微结构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高炉渣以及调质矿渣酸度系数为1.0时的温度-粘度曲线中都存在拐点,矿渣具有短渣属性,在符合成纤粘度(1~3Pa·s)范围时的温度区间较窄,水冷后矿渣中都析出大量矿物,其中以黄长石为主要矿物并含有少量火成岩;当矿渣酸度系数在1.2~1.8时,矿渣温度-粘度曲线降落梯度较平缓且曲线中没有明显拐点,此时矿渣短渣特性消失,矿渣水冷后没有矿物析出,而是全部形成玻璃体。分析不同酸度系数下矿渣显微结构得出:当高炉渣添加粉煤灰,矿渣酸度系数在1.2~1.8时,矿渣水冷后玻璃体含量大于97%;当高炉渣添加尾矿,矿渣酸度系数在1.2~1.6时,矿渣水冷后玻璃体含量大于97%,但矿渣酸度系数为1.8时玻璃体含量有所下降,为95%~96%。最后对比分析两种调质剂对高炉渣调质的效果,得出调质剂配比方案为:添加粉煤灰比例为15.5%~37.46%;添加尾矿比例为16.98%~34.18%。调质后矿渣符合制备矿渣棉原料要求,也满足矿渣直接成纤的高温粘度要求。

邱文达[6](2012)在《火山岩砖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原生资源的日渐枯竭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如何进行火山岩粉资源化利用,已成为专家学者研究的新领域。本文以火山岩粉、粉煤灰和炉底渣为主要原料,通过添加改善材料成型及烧成性能的添加剂,采用压制成型方法,制备了性能优良的火山岩砖,实现了对多种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利用TG-DSC、SEM和XRD等测试手段,分析了火山岩粉、粉煤灰和炉底渣等原料的微观结构。结果表明:用火山岩粉制备新型墙体材料火山岩砖可行,且其可塑性满足挤出成型的要求。从化学组成上看火山岩粉、粉煤灰和炉底渣满足制砖的要求。利用XRD和SEM等测试手段分析了火山岩砖的微观结构。结果表明:经合理烧结后的样品的主晶相为钙长石、蓝晶石、高岭土、钠长石、氧化铁、硅酸钙。主晶相晶体呈粒状、针棒状、板条状交织排列,气孔均布于样品中。本文测量了样品的吸水率、气孔率、体积密度及抗压强度。结果表明,样品的吸水率在16%-27%之间,气孔率在24%-42%之间,体积密度达1.55g/cm3-1.57g/cm3,抗压强度达25-103MPa。样品的气孔率和吸水率大致上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样品的体积密度和抗压强度大致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主要的原因是随着烧成温度的升高,液相含量增加和气孔率减少。制备高性能高标准火山岩砖的关键技术之一是控制样品的烧成温度,火山岩砖的最佳烧成温度是1060℃。

班云福,倪维利[7](2011)在《240t/h循环流化床锅炉耐磨耐火及保温材料施工工艺探讨(上)》文中研究指明0前言YG-240/9.8-M1型循环流化床锅炉是一种高效低污染型燃煤锅炉。锅炉炉墙分为点火风道、水冷风室、燃烧室密相区及过渡区、水冷屏下部弯头部位、分离器直筒段、分离器入口及出口、分离器锥段、料腿及返料器、旋风筒出口转向室至尾部

宋新华[8](2010)在《宁夏矿产资源产业布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资源产业布局理论为指导,从影响产业布局的地理、社会经济、人口和自然等因素出发,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对宁夏自治区的矿产资源禀赋特征及其优势与劣势进行分析研究,充分利用现有综合经济区划成果,把矿产资源作为自然的生产要素,结合其它社会生产要素在不同地域空间上的分布、组合的特点,按照矿产资源和矿业经济活动特征,把全自治区划分为4个矿产资源经济区(即宁北矿产资源经济区,宁东矿产资源经济区,宁西矿产资源经济区和宁南矿产资源经济区),并依据这4个矿产资源经济区的矿产资源基础、开发利用条件、社会经济效益和市场等因素,对其进行了评价。以此为基础,依据产业布局理论,提出关于各矿产资源经济区的产业布局构想及实施政策建议。研究表明,宁北矿产资源经济区,要不断改造提升煤炭产业、电力产业、钢铁产业和机械装备制造业等四大传统产业,培植壮大新材料产业、化工产业和煤基炭材等三大新兴产业;宁东矿产资源经济区,要大力发展煤炭、电力、煤化工三大主导产业,适度发展装备制造业和环境保护产业,积极发展冶金工业和建材工业;宁西矿产资源经济区,要围绕“泰宁”煤建设炭素生产基地,依托优质冶镁白云岩、电石灰岩、水泥灰岩、石膏等非金属矿产开拓新的应用领域,发展建材、冶金和陶瓷等产业;宁南矿产资源经济区,要扩大煤炭资源的开发规模,适度发展电力工业,积极发展以水泥、石膏为主的建材工业,以及冶镁白云岩为主要原料的冶镁工业,大力发展岩盐化工产业。

时永明[9](2008)在《基于循环经济的黑龙江省黑河市矿产资源开发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黑河市具有优良的矿产资源禀赋。黑河市的矿产资源种类丰富,目前已经发现的矿产有90余种,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为36种。矿产资源的种类及储量分布比较集中,大型矿床占主导地位,这种规律性为该市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便利。本文确定了煤炭、铜、铅、锌、金、水泥用大理岩、珍珠岩、沸石及矿泉水等9种资源为黑河市的优势矿种,并讨论了黑河市矿产资源开发中具有的地域优势及政策优势。矿业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本文确立了循环经济模式是黑河市矿产资源开发的必由之路。黑河市矿产资源开发的历程经历了传统经济模式→末端治理模式→循环经济模式的跨越,最终将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建立了部分优势矿种如铜、煤炭、大理岩等资源的企业内部微观循环经济模式。鉴于黑河市突出的矿产资源禀赋优势和较低的开发利用程度,制定科学的黑河市矿产资源开发战略是当务之急。黑河市政府提出将重点开发建设嫩江—爱辉—逊克矿产资源产业带。根据产业带内矿产资源种类特征及分布规律,该矿产资源产业带划分为多宝山、嫩江、爱辉及逊克四个矿业经济区,不同的矿业经济区矿产资源开发重点不同,因此其循环经济产业链也各具特色。多宝山矿业经济区是四个矿业经济区的典型,本文详细剖析了多宝山矿业经济区这个样本,依据该矿业区的矿产资源特点及不同资源内部的循环经济模式,建立起多宝山工业生态园区的循环经济模式。在为多宝山矿业经济区的矿产资源利用指明方向的同时,也为该产业带内其他矿业经济区建立园区层面的循环经济模式提供的参考和借鉴。黑河市是一个处于发展早期阶段的资源型(矿业)城市,与很多典型的单一型资源型城市不同,黑河市矿产资源种类丰富,这样易于形成多种产业间循环链条,建立的矿业循环经济模式也具有其独特之处。但从总体上看,黑河市的矿业发展水平还较低,还需借鉴其他资源型城市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和教训,规划好黑河市矿产资源(及其他资源)开发的模式、节奏等细节,避免走其他资源型城市的弯路。

刘庆超[10](2006)在《三种重要盆栽花卉的有机代用基质研究》文中提出泥炭是理想的无土栽培基质,在设施园艺中应用广泛。但是泥炭的大量开发使用致使生态系统破坏,造成严重的环境和资源压力。选择经济实用的有机代用基质以替代泥炭已成为花卉业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研究从2002年起,对充分发酵后的锯木屑(红松)、椰糠、玉米芯粉、豆秆粉、花生壳粉、酒糟(稻壳型)等有机代用基质的理化特性进行分析,研究了代用基质用作育苗基质的可行性,以及新几内亚凤仙(Impatiens hawkrii)、仙客来(Cyclamen percicum)、一品红(Euphorbia pulcherrima)等三种重要盆栽花卉在代用基质中生长适应性和混配基质对新几内亚凤仙生长发育的影响,并对代用基质进行了成本核算。结果如下:1.所选6种代用基质容重、孔隙度、持水性等物理指标,符合无土栽培基质要求。代用基质酸、碱、盐缓冲容量均高于泥炭,一定程度上能够防止由于营养液pH或EC的剧烈变化对植株根系造成伤害。锯木屑、花生壳粉纤维素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能够满足多年生植物栽培的需要。椰糠与豆秆粉,适合于生长期相对较短的植物栽培。玉米芯粉纤维素降解较快,18个月后基质基本呈淤泥状,容重超出适宜范围,无法对植物根系提供相对稳定的根际环境,与两种对照泥炭一样,只适宜于一年生花卉的栽培。2.通过香雪球(Lobularia maritima)、鸡冠花(Celosia argentea)、须苞石竹(Dianthus barbatus)和三色堇(Viola tricolor)等四种花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试验可以看出,锯木屑、椰糠、大豆秸秆、花生壳、玉米芯粉均可作为育苗基质,而酒糟则不宜。椰糠和花生壳粉是良好的发芽基质,供试的4种花卉种子发芽指数(GI)均超过100,作为发芽基质具有良好的广谱性。扦插试验表明,在花生壳粉、锯木屑、椰糠以及豆秆粉条件下,新几内亚凤仙及一品红扦插苗的生根情况优于泥炭,可以作为扦插基质。唯玉米芯基质条件下的扦插苗生根情况稍差,相应指标甚至低于两种泥炭基质。3.新几内亚凤仙、仙客来、一品红栽培试验显示,所选用的代用基质大多都能创造一个适宜的根际环境,不会影响根系的空间发展尤其是向下生长趋势。植株根系活性、根系POD酶及SOD酶活性、根系可溶性蛋白含量、根系及叶片微弱发光

二、用酸性岩制造岩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酸性岩制造岩棉(论文提纲范文)

(1)赤泥在烧结制品中的材料化属性与环境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拜耳法赤泥的产生与性质
    1.3 赤泥的环境安全性问题及处理技术
        1.3.1 碱性
        1.3.2 重金属毒性
        1.3.3 放射性
    1.4 拜耳法赤泥的综合利用现状
        1.4.1 回收利用
        1.4.2 环境修复与治理
        1.4.3 综合利用
    1.5 本课题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方法
    2.1 实验原料
        2.1.1 赤泥
        2.1.2 粘结剂
        2.1.3 添加剂
        2.1.4 放射性屏蔽剂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原理及方法
    2.4 材料测试分析方法
第三章 温度对赤泥材料化属性的影响
    3.1 样品制备
    3.2 赤泥的X-射线衍射分析
    3.3 赤泥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
    3.4 赤泥的综合热分析
    3.5 赤泥的微观结构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赤泥烧结制品中碱物质稳定化研究
    4.1 样品制备及实验方案
        4.1.1 样品制备
        4.1.2 溶出方法
    4.2 原始赤泥碱物质溶出特性
    4.3 温度对赤泥碱物质稳定性的影响
    4.4 添加剂掺量对碱性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赤泥烧结制品中重金属浸出特性研究
    5.1 样品制备及实验方法
        5.1.1 样品制备
        5.1.2 实验方法
    5.2 原始赤泥重金属溶出含量
    5.3 烧结温度对赤泥重金属的浸出含量影响
    5.4 添加剂掺量对赤泥重金属的浸出含量影响
    5.5 浸泡时间对赤泥重金属的浸出含量影响
    5.6 浸出机理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赤泥烧结制品的放射性防控研究
    6.1 样品制备
    6.2 温度对赤泥放射性的影响
    6.3 赤泥烧结砖的物相组成分析
    6.4 赤泥烧结砖的放射性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本文创新点
    7.3 不足之处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2)建筑装饰信息化设计与绿色度动态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主要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建筑装饰行业发展背景
        1.1.2 建筑装饰在绿色建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分析
        1.2.1 绿色建筑研究
        1.2.2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与建筑装饰
        1.2.3 建筑装饰设计与评价研究
        1.2.4 绿色建筑信息设计与管理研究
        1.2.5 相关研究综述
    1.3 相关概念与研究界定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绿色建筑装饰体系影响因素分析
    2.1 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建筑影响
    2.2 建筑装饰设计影响
        2.2.1 绿色装饰设计影响
        2.2.2 装饰环境影响
        2.2.3 装饰材料影响
        2.2.4 绿色设计的引导
    2.3 绿色建筑装饰施工与工艺影响
    2.4 绿色建筑评价影响
    2.5 绿色建筑装饰评价体系构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绿色建筑装饰设计信息化系统分析
    3.1 绿色建筑装饰设计现状分析
        3.1.1 串行过程设计模式
        3.1.2 绿色建筑整合协同设计
        3.1.3 信息化设计与决策
    3.2 绿色建筑装饰信息化设计思路与原则
        3.2.1 设计思路
        3.2.2 装饰信息化设计原则
    3.3 绿色建筑装饰信息化设计模型分析
        3.3.1 设计模型特征
        3.3.2 设计模型要求
        3.3.3 设计模型内容
        3.3.4 工作流程与步骤
    3.4 绿色建筑信息数字化性能设计软件分析
        3.4.1 建筑信息化模型(BIM)
        3.4.2 建筑环境性能模拟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绿色建筑装饰设计信息数据集成与管理
    4.1 绿色建筑装饰设计信息数据分类与选取
        4.1.1 设计信息数据分类与关联逻辑
        4.1.2 BIM设计信息数据构架
    4.2 绿色建筑装饰设计数据信息表达
        4.2.1 设计信息构件关系表达
        4.2.2 建筑构件材料信息表达
        4.2.3 建筑构件几何信息表达
        4.2.4 建筑构件属性信息表达
        4.2.5 建筑设备与信息构件表达
    4.3 绿色建筑性能环境影响信息表达
    4.4 绿色建筑装饰设计信息采集与存储
        4.4.1 信息模型数据结构分析
        4.4.2 设计模型信息数据采集方法
        4.4.3 模型信息数据分类与存储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设计信息与评价系统的信息转换分析
    5.1 模型数据信息管理与评价体系的对接
    5.2 设计数据、性能分析数据的中间层数据现状分析
        5.2.1 XML分析
        5.2.2 IFC标准
        5.2.3 JSON数据交换
    5.3 双向数据流转基础数据分析
        5.3.1 建筑BIM设计数据结构分析
        5.3.2 建筑性能评价数据结构分析
    5.4 双向数据转换分析
        5.4.1 中间层数据结构设计
        5.4.2 基于中间层数据的转换技术方案
    5.5 信息数据转换模式设计
        5.5.1 总体设计
        5.5.2 功能设计
        5.5.3 数据信息映射关系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绿色建筑装饰绿色度评价分析
    6.1 绿色度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6.2 绿色度评价模型与指标分析
        6.2.1 现有评价体系对比
        6.2.2 本研究评价模型选取
        6.2.3 指标体系构建步骤
        6.2.4 本研究指标体系划分
    6.3 指标体系权重分析
        6.3.1 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6.3.2 指标权重计算过程
    6.4 绿色度不同指标计算与结构分析
        6.4.1 分级指标计算结构
        6.4.2 不同指标结构计算
    6.5 绿色度评价分级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性能指标影响的绿色度变化趋势预测研究
    7.1 贝叶斯网络优化流程
        7.1.1 贝叶斯网络概念
        7.1.2 影响因素参数化
        7.1.3 评价指标分析流程
    7.2 基于贝叶斯网络模型的绿色度评价指标分析
    7.3 基于贝叶斯网络模型的绿色度指标概率计算
        7.3.1 建筑环境质量Q(负荷L)的全概率计算
        7.3.2 各级指标的逆概计算
        7.3.3 绿色度评价的动态预测与优化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建筑装饰信息化设计绿色度评价与预测应用分析
    8.1 项目概况——孝感市市民之家
    8.2 建筑装饰性能设计信息分析
        8.2.1 基于绿色度评价的性能设计模型构件分析
        8.2.2 设计模型信息管理
        8.2.3 设计模型材料信息分析
        8.2.4 模型设备信息分析
        8.2.5 建筑性能设计与环境影响分析
    8.3 项目绿色度计算评价
        8.3.1 指标评价计算分析
        8.3.2 绿色度评价计算分析
        8.3.3 基于贝叶斯概率的绿色度指标计算
    8.4 本章小结
第9章 总结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相关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附录一 装饰信息化设计模型构件命名及材料代码
附录二 绿色建筑装饰评价体系权重系统专家调查问卷
附录三 绿色建筑装饰绿色度评价指标体系
附录四 标准数据下绿色度质量(Q)与负荷(L)概率计算表
附录五 工程案例绿色度质量(Q)与负荷(L)概率计算表

(3)河南省矿产资源整合系统、模式及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文献述评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理论基础
    §2.1 区域成矿学理论
    §2.2 矿产资源勘查理论
    §2.3 产业经济学理论
        2.3.1 产业组织理论
        2.3.2 产业结构理论
        2.3.3 产业发展理论
    §2.4 系统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河南省矿产资源整合现状及问题研究
    §3.1 河南省矿产资源现状
        3.1.1 资源现状
        3.1.2 勘查现状
        3.1.3 开发现状
        3.1.4 存在的问题
    §3.2 河南省矿产资源整合现状分析
        3.2.1 河南省矿产资源整合演进
        3.2.2 河南省矿产资源整合成效
        3.2.3 存在的问题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矿产资源整合潜力分析系统构建
    §4.1 矿产资源整合潜力分析理论框架
        4.1.1 理论框架构建原理
        4.1.2 系统整体构建
        4.1.3 子系统构建
    §4.2 子系统一:成矿系统整合潜力分析
    §4.3 子系统二:生产系统整合潜力分析
    §4.4 子系统三:市场系统整合潜力分析
    §4.5 矿产资源整合潜力分类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河南省矿产资源整合潜力分析
    §5.1 河南省煤炭整合潜力分析
        5.1.1 河南省煤炭资源概况
        5.1.2 河南省煤炭成矿系统整合潜力分析
        5.1.3 河南省煤炭生产系统整合潜力分析
        5.1.4 河南省煤炭市场系统整合潜力分析
        5.1.5 小结
    §5.2 河南省栾川钼(钨)矿重点开采区整合潜力分析
        5.2.1 重点开采区区域概况
        5.2.2 重点开采区区域成矿系统
        5.2.3 重点开采区区域成矿规律
        5.2.4 重点开采区成矿系统整合潜力分析
        5.2.5 重点开采区生产系统整合潜力分析
        5.2.6 重点开采区市场系统整合潜力分析
        5.2.7 小结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矿产资源整合模式研究
    §6.1 典型整合模式研究
        6.1.1 行政主导整合模式
        6.1.2 市场主导整合模式
        6.1.3 产业链主导整合模式
        6.1.4 小结
    §6.2 河南省主要矿产资源整合模式构建
        6.2.1 煤炭资源整合模式构建
        6.2.2 铝土矿资源整合模式构建
        6.2.3 钼矿资源整合模式构建
        6.2.4 铅矿资源整合模式构建
        6.2.5 铁矿资源整合模式构建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矿产资源整合常态化管理协同工作体系构建
    §7.1 持续健全矿产资源法律法规体系
    §7.2 持续完善矿产资源整合程序
    §7.3 全面实施矿业权设置方案制度
    §7.4 深化研究矿产资源整合保障机制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4)无机墙体保温材料的制备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前言
    1.1 建筑节能及国内外墙体节能发展概况
        1.1.1 建筑节能及其重要性
        1.1.2 国外建筑节能的发展概况
        1.1.3 国内建筑节能的发展概况
        1.1.4 国内墙体节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1.2 外墙保温系统及墙体保温材料的分类
        1.2.1 外墙保温系统简介
        1.2.2 墙体保温材料的分类
        1.2.2.1 有机保温材料的材性分析
        1.2.2.2 无机保温材料的材性分析
    1.3 建筑防火及保温材料的发展趋势
        1.3.1 建筑防火及其重要性
        1.3.2 保温材料的发展趋势
    1.4 膨胀珍珠岩保温材料
        1.4.1 水玻璃膨胀珍珠岩保温材料概述
        1.4.2 有机硅类防水剂的防水机理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2 课题研究的研究内容
2 实验原料及方法
    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2.1.1 膨胀珍珠岩轻骨料
        2.1.2 实验原料及试剂
    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及内容
        2.3.1 实验方法
    2.4 实验内容
        2.4.1 压缩比对制品容重的影响
        2.4.2 烘干温度对制品质量含水率的影响
        2.4.3 粘合剂用量对制品抗压性能的影响
        2.4.4 正交试验确定制品防水性能影响因素的主次关系
        2.4.5 改良后的自制防水剂对制品憎水率的影响
        2.4.6 市售防水剂用量对制品憎水率的影响
        2.4.7 导热系数的测定
        2.4.8 高温灼烧考察制品的线性收缩率
    2.5 保温材料制品性能测定
        2.5.1 制品容重的测定
        2.5.2 制品质量含水率的测定
        2.5.3 制品抗压强度的测定
        2.5.4 制品憎水率的测定
        2.5.5 制品导热系数的测定
        2.5.6 制品线性收缩率的测定
    2.6 红外光谱分析
    2.7 热重分析
    2.8 样品微观电镜图
3 结果与讨论
    3.1 压缩比对制品容重的影响
    3.2 烘干温度对制品质量含水率的影响
    3.3 粘合剂用量对制品抗压性能的影响
    3.4 正交试验确定制品防水性能的影响因素
        3.4.1 烘干温度对制品憎水率的影响
        3.4.2 自制防水剂用量对制品憎水率的影响
    3.5 改良后的自制防水剂对制品憎水率的影响
    3.6 市售防水剂用量对制品憎水率的影响
    3.7 导热系数的测定
        3.7.1 制品容重对导热系数的影响
        3.7.2 烘干温度对导热系数的影响
    3.8 匀温灼烧考察制品的线性收缩率
    3.9 热重(TG-DSC)分析
    3.10 其他性能分析
        3.10.1 样品的红外谱图分析
        3.10.2 样品的扫描电镜分析
4 结论
    (1)制作过程中压缩比的控制
    (2)制作过程中烘干温度的确定
    (3)三种防水剂的对比选择
    (4)最优配合比(质量比)为
    (5)制品的高温性能
5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8 致谢

(5)高炉渣直接纤维化熔融调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高炉渣简介
        1.1.1 高炉渣生产过程
        1.1.2 高炉渣化学成分
        1.1.3 高炉渣分类
        1.1.4 高炉渣综合利用简介
    1.2 矿渣棉制备及制品
        1.2.1 矿渣棉简介
        1.2.2 矿渣棉制备
        1.2.3 矿渣棉制品
    1.3 矿渣棉发展现状
        1.3.1 国外矿渣棉发展现状
        1.3.2 国内矿渣棉发展现状
        1.3.3 国内矿渣棉生产存在问题
    1.4 高炉渣调质剂种类及其应用
    1.5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5.1 研究目标
        1.5.2 课题研究意义
    1.6 课题研究内容及方法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方法
        1.6.3 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2章 高炉渣调质热力学研究
    2.1 三元、四元系熔渣相图分析
        2.1.1 SiO_2-Al_2O_3-CaO 三元系熔渣相图与火成岩状态图
        2.1.2 SiO_2-Al_2O_3-CaO-MgO 四元系熔渣相图
    2.2 高炉渣调质过程热力学
        2.2.1 调质过程热力学分析
        2.2.2 热力学反应影响因素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粉煤灰对高炉渣调质效果研究
    3.1 高炉渣调质机理与实验设备
        3.1.1 高炉渣调质机理
        3.1.2 实验设备及原理
    3.2 实验原料及矿渣参数分析
        3.2.1 实验原料
        3.2.2 矿渣参数分析
    3.3 实验及结果分析
        3.3.1 矿渣矿物组成分析
        3.3.2 矿渣渣显微结构分析
        3.3.3 熔渣粘度测定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尾矿对高炉渣调质效果研究
    4.1 高炉渣调质机理与实验设备
        4.1.1 高炉渣调质机理
        4.1.2 实验设备及原理
    4.2 实验原料及矿渣参数分析
        4.2.1 实验原料
        4.2.2 矿渣参数分析
    4.3 实验及结果分析
        4.3.1 矿渣矿物组成分析
        4.3.2 矿渣显微结构分析
        4.3.3 熔渣粘度测定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6)火山岩砖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新型墙体材料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1.4 我国墙体材料革新的必要性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 火山岩砖的制备研究
    2.1 火山岩砖成型方法
    2.2 实验原料与仪器
    2.3 火山岩砖的制备
3 火山岩砖的结构研究
    3.1 海南火山岩的概述
    3.2 火山岩对环境的影响及利用现状
    3.3 结构表征方法
    3.4 海南火山岩的TG-DSC分析
    3.5 矿物成分分析
    3.6 显微结构分析
    3.7 结论
4 火山岩砖的性能研究
    4.1 性能研究方法
    4.2 海南火山岩的化学成分分析
    4.3 海南火山岩的物理性能
    4.4 海南火山岩的低放射性
    4.5 火山岩砖的性能分析
    4.6 结论
5 结论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8)宁夏矿产资源产业布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产业布局理论概述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5 主要创新成果与认识
        1.5.1 创新成果
        1.5.2 基本认识
2 地理及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2.1 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
        2.1.2 交通条件
        2.1.3 地形概貌
        2.1.4 气候条件
    2.2 人口与民族
        2.2.1 人口
        2.2.2 民族
    2.3 自然资源
        2.3.1 土地资源
        2.3.2 矿产资源
        2.3.3 水资源
        2.3.4 能源
    2.4 产业现状及经济社会发展形势
        2.4.1 产业现状
        2.4.2 经济社会发展形势
3 矿产资源禀赋特征及勘查开发现状
    3.1 矿产资源禀赋特征
        3.1.1 区域地质特征
        3.1.2 成矿区(带)
        3.1.3 矿产资源及潜力
    3.2 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现状
        3.2.1 矿产资源勘查现状
        3.2.2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3.2.3 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4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优势与制约因素
    4.1 矿产资源禀赋优势
        4.1.1 矿产资源禀赋优势概念
        4.1.2 矿产资源禀赋优势分析及排序
        4.1.3 优势矿种
    4.2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优势
        4.2.1 地域优势
        4.2.2 矿业政策优势
        4.2.3 矿业市场需求分析
    4.3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制约因素
        4.3.1 经济发展水平
        4.3.2 环境与生态保护
        4.3.3 科学技术因素
    4.4 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前景
        4.4.1 矿产资源勘查前景
        4.4.2 矿产资源开发前景
5 矿产资源经济区划
    5.1 矿产资源经济区的概念及意义
        5.1.1 经济区的概念及类型
        5.1.2 矿产资源经济区的概念及特征
        5.1.3 矿产资源经济区划的意义
    5.2 矿产资源经济区划
        5.2.1 矿产资源经济区划的原则
        5.2.2 矿产资源经济区划
        5.2.3 矿产资源经济区评价
6 矿产资源产业布局
    6.1 产业布局原则
    6.2 产业布局构想
        6.2.1 宁北矿产资源经济区产业布局
        6.2.2 宁东矿产资源经济区产业布局
        6.2.3 宁西矿产资源经济区产业布局
        6.2.4 宁南矿产资源经济区产业布局
7 结论及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基于循环经济的黑龙江省黑河市矿产资源开发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1.3 研究区的选择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思路、方法及创造性工作与结论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3 本文创新点
2 黑河市矿产资源禀赋特征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
    2.2 研究区区域地质特征
    2.3 研究区的成矿区(带)划分及成矿远景预测
        2.3.1 研究区的成矿区(带)划分
        2.3.2 研究区的成矿远景预测
    2.4 黑河市矿产资源禀赋特征
        2.4.1 黑河市矿产资源禀赋特征
        2.4.2 研究区内典型矿床剖析
3 黑河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优势与制约因素
    3.1 黑河市矿产资源禀赋优势
        3.1.1 矿产资源禀赋优势概念
        3.1.2 区域矿产资源经济评价[128]
        3.1.3 黑河市矿产资源禀赋优势分析
        3.1.4 黑河市的优势矿种
        3.1.5 黑河市矿产资源种类优势排序
    3.2 黑河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优势
        3.2.1 地域优势
        3.2.2 矿业政策优势
        3.2.3 主要矿产品的矿业市场现状及供需趋势
    3.3 黑河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制约因素
        3.3.1 资源禀赋因素
        3.3.2 经济发展因素
        3.3.3 环境保护因素
        3.3.4 科技因素
    3.4 黑河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3.4.1 黑河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3.4.2 黑河市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5 黑河市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前景
        3.5.1 黑河市矿产资源勘查现状[96]
        3.5.2 黑河市矿产资源勘查、开发规划
4 矿业开发中的循环经济模式
    4.1 循环经济的基本理论
        4.1.1 循环经济产生的背景
        4.1.2 循环经济的概念及内涵
        4.1.3 循环经济的3R 原则及其排序
        4.1.4 循环经济的特征
    4.2 矿业循环经济
        4.2.1 矿业循环经济的概念
        4.2.2 矿业循环经济中3R 原则
        4.2.3 矿业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
    4.3 矿业循环经济的主要模式
        4.3.1 三种主要模式体系
        4.3.2 五种主要模式体系
    4.4 黑河市主要矿种的矿业循环经济模式
        4.4.1 铜的矿业循环经济开发模式
        4.4.2 煤的矿业循环经济开发模式
        4.4.3 水泥用大理岩的矿业循环经济开发模式
        4.4.4 铅锌的矿业循环经济开发模式
5 黑河市矿产资源开发产业带
    5.1 矿产资源经济区的概念及意义
        5.1.1 经济区的概念及特征
        5.1.2 矿产资源经济区的概念及特征
        5.1.3 矿产资源经济区划的意义
    5.2 黑河市矿产资源产业带
        5.2.1 黑河市矿产资源产业带的建设意义及发展方向
        5.2.2 矿业经济区的划分及排序
        5.2.3 各矿业经济区的2010 年规划
        5.2.4 各矿业经济区2020 年展望
    5.3 样本分析——多宝山矿业经济区
        5.3.1 多宝山矿业经济区的建设意义、遵循原则及目标
        5.3.2 多宝山矿业经济区的矿业产品工业代谢现状分析
        5.3.3 多宝山矿业经济区的矿业循环经济模式
        5.3.4 多宝山矿业经济区发展循环经济的生态环境保护分析
6 主要结论及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论文未及之处及建议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10)三种重要盆栽花卉的有机代用基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无土栽培研究进展
    1.2 代用基质研究进展
        1.2.1 代用基质筛选标准
        1.2.2 常见有机代用基质研究
    1.3 花卉无土栽培研究进展
        1.3.1 国外花卉无土栽培研究现状
        1.3.2 国内花卉无土栽培研究现状
        1.3.3 无土栽培基质的研究进展
        1.3.4 花卉无土栽培中营养液技术研究进展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1 资源因素
        1.4.2 价格因素
    1.5 研究方法
2 代用基质理化性状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基质基本物理性状测定
        2.1.2 物理性状稳定性研究
        2.1.3 化学性状分析
        2.1.4 缓冲性的测定
        2.1.5 水分特性研究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代用基质物理性状分析
        2.2.1.1 容重及比重
        2.2.1.2 透气性及保水性
        2.2.2 代用基质化学性状分析
        2.2.2.1 基质pH、EC、CEC及C/N比值
        2.2.2.2 有机质、灰份以及纤维素含量
        2.2.2.3 N、P、K以及其它金属元素
        2.2.2.4 基质总酚酸含量测定
        2.2.3 代用基质缓冲性研究
        2.2.3.1 基质酸缓冲性
        2.2.3.2 基质碱缓冲性
        2.2.3.3 基质可溶性盐缓冲性
        2.2.4 代用基质水分特性研究
        2.2.4.1 基质水分截留量(吸水能力)的测定
        2.2.4.2 基质水分耗损特征曲线的测定
        2.2.5 基质稳定性研究
        2.2.5.1 基质降解过程中纤维素含量的变化
        2.2.5.2 基质降解过程中有机质与灰份含量的变化
        2.2.5.3 基质降解过程中颗粒粒径分布与容重的变化
    2.3 讨论
        2.3.1 关于代用基质的物理性状
        2.3.2 关于代用基质化学性状
        2.3.3 关于代用基质水分特性
    2.4 本章小结
3 代用基质作为育苗基质的可行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代用基质团粒结构(成坨性)研究
        3.1.3 代用基质对花卉种子发芽的影响
        3.1.4 代用基质浸提液对花卉种子发芽的影响
        3.1.5 代用基质对扦插苗生根的影响
        3.1.6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代用基质团粒结构(成坨性)研究
        3.2.2 代用基质对花卉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的影响
        3.2.2.1 代用基质对花卉种子发芽的影响
        3.2.2.2 代用基质对须苞石竹及三色堇幼苗生长的影响
        3.2.2.3 代用基质浸提液对花卉种子发芽指数的影响
        3.2.3 代用基质对插穗生根的影响
        3.2.3.1 代用基质对新几内亚凤仙插穗生根的影响
        3.2.3.2 代用基质对一品红生根的影响
    3.3 讨论
4 新几内亚凤仙在代用基质中的生长适应性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代用基质对新几内亚凤仙根系空间分布的影响
        4.2.2 代用基质对新几内亚凤仙根系活性的的影响
        4.2.3 代用基质对新几内亚凤仙根系POD酶及SOD酶活性的的影响
        4.2.4 代用基质对新几内亚凤仙根系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4.2.5 代用基质对新几内亚凤仙根系及叶片超弱发光的影响
        4.2.6 代用基质栽培新几内亚凤仙生长指标统计与分析
        4.2.7 代用基质对新几内亚凤仙叶面积的影响
        4.2.8 代用基质对新几内亚凤仙生物量的影响
        4.2.9 代用基质对新几内亚凤仙叶片矿质营养含量的影响
        4.2.10 代用基质对新几内亚凤仙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4.2.11 代用基质对新几内亚凤仙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
        4.2.12 代用基质对新几内亚凤仙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4.2.12.1 暗适应条件下的荧光参数测定
        4.2.12.2 自然光条件下的荧光参数测定
        4.2.13 代用基质对新几内亚凤仙花后生长的影响
        4.2.13.1 停肥后代用基质对新几内亚凤仙生长的影响
        4.2.13.2 停肥后代用基质对新几内亚凤仙叶片SPAD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4.2.14 代用基质栽培新几内亚凤仙生长指标综合评价
    4.3 讨论
        4.3.1 代用基质对植株根系发育的影响
        4.3.2 代用基质对植株根系活性、SOD、POD酶活性及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4.3.3 代用基质对新几内亚凤仙根系及叶片微弱发光的影响
        4.3.4 代用基质对新几内亚凤仙形态的影响
        4.3.5 代用基质对植株光合作用、荧光反应的影响
        4.3.6 停肥试验对盆栽新几内亚凤仙生长发育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仙客来在代用基质中的生长适应性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代用基质对仙客来根系活性的影响
        5.2.2 代用基质对仙客来植株形态建成的影响
        5.2.3 代用基质对仙客来生物量的影响
        5.2.4 代用基质对仙客来叶片叶绿素含量及SPAD的影响
        5.2.5 代用基质对仙客来叶片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5.2.6 代用基质对仙客来开花的影响
        5.2.7 代用基质对仙客来花后生长的影响
        5.2.8 仙客来植株形态指标综合评价
    5.3 讨论
    5.4 本章小结
6 一品红在代用基质中的生长适应性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代用基质对一品红根系活性的影响
        6.2.2 代用基质对一品红形态的影响
        6.2.3 代用基质对一品红成品期叶面积的影响
        6.2.4 代用基质对一品红生物量积累的影响
        6.2.5 代用基质对一品红叶片叶绿素含量及SPAD的影响
        6.2.6 代用基质对一品红叶片矿质元素含量影响
        6.2.7 代用基质对一品红花后生长的影响
        6.2.8 一品红植株形态指标综合评价
    6.3 讨论
    6.4 本章小结
7 新几内亚凤仙在混合基质中的适应性研究
    7.1 材料与方法
        7.1.1 试验材料
        7.1.2 试验设计
        7.1.3 混合基质基本物理性状研究
        7.1.4 新几内亚凤仙生长适应性研究
        7.1.5 部分混合基质对新几内亚凤仙光合作用的影响
        7.1.6 数据分析
    7.2 结果与分析
        7.2.1 混合基质基本物理性状
        7.2.2 混合基质对新几内亚凤仙商品品质的影响
        7.2.2.1 椰糠主成分组混合基质对植株商品品质的影响
        7.2.2.2 锯木屑主成分组混合基质对植株商品品质的影响
        7.2.2.3 豆秆粉主成分组混合基质对植株商品品质的影响
        7.2.2.4 玉米芯粉主成分组混合基质对植株商品品质的影响
        7.2.3 混合基质对新几内亚凤仙光合作用的影响
        7.2.3.1 椰糠主成分组混合基质部分配方对植株光合作用的影响
        7.2.3.2 锯木屑主成分组混合基质部分配方对植株光合作用的影响
        7.2.3.3 豆秆粉主成分组混合基质部分配方对植株光合作用的影响
        7.2.3.4 玉米芯粉主成分组混合基质部分配方对植株光合作用的影响..
    7.3 讨论
    7.4 本章小结
8 代用基质成本核算
    8.1 代用基质成本核算中需要计算的费用
    8.2 单一基质价格核算
    8.3 混合基质价格核算
    8.4 讨论
9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导师简介
致谢
博硕士论文同意发表的声明

四、用酸性岩制造岩棉(论文参考文献)

  • [1]赤泥在烧结制品中的材料化属性与环境安全性研究[D]. 李洪达. 山东理工大学, 2021
  • [2]建筑装饰信息化设计与绿色度动态评价研究[D]. 徐刚. 武汉大学, 2018(06)
  • [3]河南省矿产资源整合系统、模式及潜力研究[D]. 汪松. 中国地质大学, 2014(11)
  • [4]无机墙体保温材料的制备与研究[D]. 陈琛. 天津科技大学, 2014(06)
  • [5]高炉渣直接纤维化熔融调质研究[D]. 林文龙. 河北联合大学, 2014(01)
  • [6]火山岩砖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邱文达. 海南大学, 2012(10)
  • [7]240t/h循环流化床锅炉耐磨耐火及保温材料施工工艺探讨(上)[J]. 班云福,倪维利. 小氮肥, 2011(05)
  • [8]宁夏矿产资源产业布局研究[D]. 宋新华.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0(06)
  • [9]基于循环经济的黑龙江省黑河市矿产资源开发战略研究[D]. 时永明.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8(08)
  • [10]三种重要盆栽花卉的有机代用基质研究[D]. 刘庆超. 北京林业大学, 2006(01)

标签:;  ;  ;  ;  

用酸性岩石制造岩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