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奥拉山第四纪古冰川遗迹

青海奥拉山第四纪古冰川遗迹

一、青海鄂拉山地区第四纪古冰川遗迹(论文文献综述)

李吉均,周尚哲,潘保田[1](1991)在《青藏高原东部第四纪冰川问题》文中提出本文讨论青藏高原东部地区第四纪古冰川遗迹,根据野外实地调查结合卫星影象和航空照片资料,说明末次冰期及倒数第二次冰期中古冰川从未联成M.Kuhle 等所称的大冰盖。各种证据说明,倒数第二次冰期降温最大,冰川、冰缘及河流加积作用明显,相当于深海氧同位素阶段6。在此之前有过漫长的大间冰期,致使倒数第三次冰期冰碛被侵蚀凌夷,表面发育红色风化壳。

郭鹏飞[2](1982)在《青海鄂拉山地区第四纪古冰川遗迹》文中认为鄂拉山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部,属昆仑山脉东段之布尔汉布达山的东延部分。山体呈北北西或北西向延伸,和主要大构造线的延展方向是一致的。这里,地形切割剧烈,地貌形态有高山、中高山、低山丘陵和山间谷地(盆地)平原(图1),海拔均在4,000—4,500米以上,最高峰5,230米,无常年积雪和现代冰川。

崔航[3](2017)在《祁连山地区古冰川演化序列及其古气候重建研究》文中提出冰川是气候变化灵敏的指示器,第四纪期间气候冷暖交替,在冰川作用区留下了丰富的冰川作用遗迹,是恢复过去冰冻圈环境变化最直接的证据。祁连山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在第四纪中,山体构造运动强烈,与冰期气候相耦合留下了典型、丰富的冰川遗迹。此外,祁连山位于季风边界的边缘,同时受到西风和亚洲季风变化的共同影响。对祁连山第四纪冰川进行数值定年和基于古冰川变化定量重建古气候,不仅可以构建青藏高原东北缘第四纪冰川演化的时间序列,而且对探讨不同环流系统下冰川发育模式的异同及其驱动因素的研究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祁连山西段七一冰川谷地、中段摆浪河和东段老龙湾三个区域的第四纪冰川遗迹进行详细地貌地层学研究的基础上,首先运用10Be暴露定年测定了三个区域冰碛物的暴露年代,建立起了祁连山古冰川演化的绝对年代框架;再基于该框架和保存较好的冰碛地形,应用冰川纵剖线模型重建了七一冰川谷地小冰期(little ice age,LIA)与摆浪河Heinrich1(B-H1)、全球末次冰盛期(global last glacial maximum,LGMG)、MIS3中期及老龙湾Heinrich1(L-H1)、新仙女木事件(Younger Dryas,YD)、全新世早期(early Holocene,eH)的古冰川表面高程,进而应用基于古冰川ELA的气候重建模型(ELA处气温与降水关系模型(P-T模型)、气温递减率模型(LR模型)和能量―物质平衡模型(EMB模型))和基于古冰川物质平衡的气候重建模型(度日模型)模拟了各次冰进时的古气候特征,初步得到以下几个结论:(1)祁连山地区冰碛垄上漂砾的10Be暴露年代结果分别0.23±0.030.40±0.05ka、9.87±1.0210.44±1.07 ka、10.44±1.0712.09±1.05 ka、12.21±1.2014.48±1.42ka、17.85±1.7819.71±1.91 ka、22.09±2.1530.49±3.01 ka、35.25±3.5247.07±4.71ka、42.66±4.62 ka46.50±5.10 ka和>107.27±10.88123.82±12.59 ka。基于地貌地层关系和测年结果,确认祁连山地区第四纪以来至少经历了>MIS6(中梁赣冰期)、MIS6(长沟寺冰期)、MIS3中期、LGMG、H1、YD、全新世早期和小冰期等8次规模较大的冰川作用。七一冰川外围的2套冰碛分别沉积于LIA和MIS3中期;老龙湾存在对应于H、YD和H1的冰进事件,H1冰碛垄外围的两套冰碛垄则可能分别为MIS2(LGMG)和MIS3中期的冰川沉积;摆浪河谷地的5套冰碛分别对应于H1、LGMG、MIS3中期、MIS6和>MIS6,其中中梁赣冰碛因无法进行10Be暴露定年,仅依据沉积的地貌部位确认其应老于MIS6,结合早期的ESR年代数据推断其可能形成于MIS12,是本区也是祁连山迄今为止发现的最老冰川作用。(2)基于七一冰川已有的物质平衡线高度(equilibrium-line altitude,ELA)数据推算其现代ELA(19812010年的平均ELA)为4824 m,依据周边19812010年的平均气象数据及现代ELA处夏季气温与年降水量间关系的经验公式推算出摆浪河和老龙湾的现代ELA分别为4691 m和4642 m。基于冰川纵剖线模型,重建出LIA、eH、YD、B-H1、L-H1、和MIS3中期冰进时古冰川的长度分别为3.6 km、4.9 km、7.3 km、7.3 km、10.8 km、9.3 km和10.6 km。根据重建的古冰川范围及其表面高程,应用末端至冰斗后壁比率法(toe-to headwall altitude ratio,THAR)、积累区面积比率法(accumulation area ratio,AAR)和面积―高程平衡率法(area altitude balance ratio,AABR)法估算了LIA、eH、YD、B-H1、L-H1、LGMG和MIS3中期古冰川的ELA,并考虑到冰后期构造抬升(七一冰川和摆浪河抬升速率为3.09 mm/a,老龙湾抬升速率为1 mm/a)的影响,估算出当时相应的ELA分别为4772 m、4332 m、4240 m、4276 m、4177 m、4026 m和3940 m,较之现代分别降低了52 m、310 m、402 m、423 m、465 m、638 m和751 m。(3)基于P-T模型、LR模型、EMB模型和度日模型,依据已有的研究资料设定LIA、eH、YD、B-H1、L-H1、LGMG和MIS3中期冰进时降水分别为现代降水的0.41、0.81.5、0.51、0.51、0.31和0.51的背景下,相应的气温降低值可达0.15℃、-0.93.8℃、2.56.5℃、2.27℃、3.39.4℃和3.97.4℃。与现代相比,LIA、YD、H1、LGM和MIS3中期气温降低、降水减少,冰进的主要驱动因素为气温的降低,而eH降水较多、气温降低,较低的气温与丰沛的降水相耦合是驱动这次冰进的主要因素。该区域局地末次冰盛期(local last glacial maximum,LGML)出现于MIS3中期而非LGMG时,是由于MIS3中期较低的气温(与现代相比)与较为丰沛的降水(与LGMG相比)相耦合的结果,而LGMG时极少的降水(最低时仅相当于现代的30%)限制了其冰川规模的扩张。

徐兴永[4](2004)在《崂山古冰川的形成及其环境效应的研究》文中指出崂山位于山东半岛南侧,海拔 1132.7m,部分山体为黄海所淹没。考察发现,崂山地区保存有典型的第四纪古冰川遗迹。古冰川侵蚀地貌有:拖蚀地貌、古冰斗、刃脊、角峰、垭口、“U”型谷、冰臼等地貌类型;古冰川堆积地貌有终碛堤、侧碛堤、冰碛丘陵、冰碛扇等地貌类型。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崂山保存有我国目前仅有的冰碛海岸、冰碛海滩、海拔最低的古冰舌、冰碛小岛群等大量古冰川遗迹。在山东丘陵其他地区也发现了大量保存完好的古冰川遗迹。更新世期间,崂山地区至少发生过四次古冰川活动,由老到新分别命名为:鲍鱼岛冰期、前凤庵冰期、流清河冰期和束住岭冰期。鲍鱼岛冰期时的雪线高度在崂山东侧只有 6090m(现代海拔),以后三次冰期的雪线高度逐渐升高,末次冰期时雪线的高度大约在 850m。初步勘测,崂山及其周围共发育了六十余条古冰舌,东部的冰舌一直伸入到黄海之中。对崂山冰碛物进行孢粉组合分析,部分样品中冷杉的百分含量超过 13%,反映在冰期时期气候寒冷,具备形成冰川的气候条件;样品的粒度概率曲线都呈双峰或多峰分布,为典型的冰川成因堆积物特征。研究认为:全球不存在统一的雪线,不同冰期和同冰期不同地方的雪线高度各不相同,区域地形特征和当地气候状况是决定雪线高度的关键。冰期时期,寒潮源地迁移和古华北湖的形成,对崂山地区乃至中国东部古冰川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山东丘陵 300m以上的山地都可能发生过第四纪古冰川作用。崂山古冰川遗迹的发现,可以把中国东部古冰川研究推向新的高潮,为东亚地区及中国东部陆架古环境的研究注入新的内容。

戴鹏飞[5](2017)在《内蒙古四子王旗大井坡第四纪冰碛物的发现及古气候意义》文中认为第四纪古冰川遗迹是研究当时气候变动最直观的标志和证据,通过对古冰川遗迹分布位置、年龄和地貌特征的研究,可以反演第四纪期间的气候环境变化,第四纪气候环境的变化与人类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研究第四纪冰川能够使人类更深入地掌握世界气候的演化史和预测未来的气候环境变化,为人类与地球能够建立更加和谐的依存关系做出巨大贡献。本文在四子王旗大井坡地区共识别出三条冰碛垄,采用了统计分析冰碛物组成、光释光(OSL)测年技术、孢粉化石统计分析和对各冰期进行区域对比等研究手段。通过学习和整理地质前辈们的研究成果,本文深入分析四子王旗大井坡地区冰川期次和成因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探讨内蒙古大井坡地区第四纪期间古冰川遗迹的分布情况和成因机制的重要影响因素,综合以上资料论文取得如下认识:1.依据野外资料与实验结果可以认别出研究区内共三条冰碛垄,第一条冰碛垄主要由石英岩砾石组成,其年龄为292.2±16.3ka,当时的气候为针叶林-草原,气候温凉偏干,对应氧同位素MIS8阶段,为故乡冰期第二阶段(倒数第二次冰期);第二条冰碛垄主要由白云母花岗岩砾石组成,其年龄为127.3±6.2ka,当时的气候为针叶林-草原,气候温凉略干,对应氧同位素MIS6阶段,为故乡冰期第三阶段(倒数第二次冰期);第三条冰碛垄主要由灰岩砾石组成,其年龄为70.4±3.7ka,当时的气候为草原,气候温凉略干,对应氧同位素MIS4阶段,为末次冰期。2.综合研究大青山北坡地区的古冰川遗迹年代特征、形态特征以及分布特征,可以证明第四纪大青山北坡发生过规模较大的冰川作用,其冰川性质可能属于大陆型冰川,有着分布面积广、沉积物厚度大的特点,这对于进一步研究第四纪期间的古气候环境及其变化规律有着重大意义。3.论文研究认为,影响中国东部低山丘陵区古冰川活动范围的最主要因素是古寒潮活动,古寒潮活动的影响范围,基本上就是古冰川活动和冰缘环境的分布范围,这可能是近年来许多研究者在我国南方能找到古冰川活动遗迹的原因。不能用简单的雪线高度(西部冰川成因理论)来判定是否存在古冰川遗迹,频繁的寒潮活动使气温保持在有利于冰川发育的条件,是完全可能的。

任雪萍[6](2021)在《柴达木盆地晚新生代古气候和化学风化研究》文中认为解析构造-气候相互作用过程和机制是当前地球科学领域极富挑战性的科学问题之一。其中,区域/全球气候与青藏高原隆升之间的关系是研究构造-气候相互作用这一科学问题的典型案例。青藏高原隆升不仅对亚洲季风的形成演化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高原隆升能通过增强硅酸盐化学风化,进一步降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导致全球气候变冷。因此,在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获取可靠的长序列气候变化历史和硅酸盐化学风化记录是全面理解上述难题的一个重要途径。柴达木盆地是青藏高原东北缘典型的新生代沉积盆地,既处于构造活跃区,又位于西北内陆干旱区、东亚季风区和青藏高原高寒区的交汇地带。同时,盆地内发育巨厚且基本连续的富含古生物化石的新生代河湖相地层,比较完整的记录了新生代气候变化、构造变形和化学风化信息,是解决上述问题的理想地区。本文选取柴达木盆地东北部出露较好的大红沟剖面,在已有磁性地层年代框架的基础上,运用环境磁学和元素地球化学指标分别进行古气候和硅酸盐化学风化强度研究,利用重矿物组合结合前人发表的碎屑锆石U-Pb年龄谱和古流向证据讨论祁连山构造隆升历史。最后,综合对比分析古气候、化学风化记录和构造隆升历史,探讨晚新生代亚洲古气候演化和硅酸盐化学风化的驱动力,进一步理解构造-气候相互作用过程。通过研究,本文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大红沟剖面环境磁学指标-频率磁化率/高场等温剩磁(χfd/HIRM)记录的柴达木盆地降水在17-14 Ma和11-5 Ma时期发生增强,与黄土高原和南海地区记录的东亚夏季风降水变化相似,说明柴达木盆地在此期间受到东亚夏季风降水影响。(2)通过对大红沟剖面全岩和分粒级(0-5,5-20,20-63和>63μm)元素地球化学研究发现,在17-14 Ma期间,大红沟剖面记录的化学风化强度相对较强,14 Ma以来风化强度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3)利用大红沟剖面重矿物组合,并结合前人的碎屑锆石U-Pb年龄谱和古流向等数据进行物源分析发现,大红沟剖面物源在~19 Ma、~11 Ma和~8 Ma发生了三次转变,表明祁连山可能在~19 Ma发生轻微抬升,在~11 Ma和~8 Ma发生快速抬升。(4)综合对比晚新生代夏季风演化记录、同期构造事件和全球气候记录,发现中中新世暖期(17-14 Ma)夏季风降水增强与全球气候暖期对应,支持高的二氧化碳浓度是该期夏季风降水增强的主要原因;晚中新世时期(~11-5 Ma)和晚上新世时期(4-2.7 Ma)夏季风降水增强与高原东北缘构造活动时间一致,支持夏季风增强可能主要受青藏高原隆升驱动。(5)综合对比晚新生代化学风化强度记录、全球气候(深海δ18O和海表温度)和构造隆升事件,发现中中新世以来硅酸盐化学风化强度与全球变冷记录变化相似,表明全球温度是控制硅酸盐化学风化强度的主要因素。

王杰[7](2007)在《西藏东南部第四纪冰川演化序列与宇宙成因核素测年研究》文中指出西藏东南部处于喜马拉雅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和横断山脉的交汇部位。是我国海洋性冰川发育的主要地区之一,其在水分周转中周期短,强度大,变化幅度也较大,对气候波动的响应敏感,因此在冰期—间冰期旋回中雪线就会出现大范围的波动。同时海洋性冰川自身具有的积累量大、消融强、运动速度快、侵蚀搬运能力强等特点,使得本区保存了丰富、规模巨大、轮廓层次清晰的冰川遗迹,特别是末次冰期的冰川堆积出现多套。据此划分的古乡冰期和白玉冰期,是青藏高原迄今划分的第四纪冰期中,具有代表性的两个冰期,它们被广泛看作是高原及周边山地晚第四纪冰期划分的蓝本,但这两次冰川作用年代一直处于推测状态。对这些古冰川遗迹的精确定年,不仅可以建立起西藏东南部晚更新世以来冰川演化的时间序列,而且对研究处于中低纬度的青藏高原晚更新世冰川作用模式与全球变化的异同关系,进而探讨晚更新世亚洲季风和行星风系此消彼长的演变规律等,具有重要意义。在对本区的波堆藏布流域、易贡藏布流域和然乌地区第四纪冰川遗迹详细野外考察的基础上,运用宇宙成因核素10Be、ESR、14C测年技术对波堆藏布谷地的冰期序列进行了定年,运用AAR法确定了冰期时雪线的降低值,并进一步对当时的气温状况进行了推测;根据目前发表的文献资料对南北半球的冰进时代及青藏高原MIS-3阶段冰进原因做了分析,初步得到如下结论:1.古乡冰期冰碛垄上漂砾的宇宙成因10Be暴露年代为112.9±16.7~136.5±5.8ka BP(n=4),代表了古乡冰期晚阶段冰川消退的时间,因此确认古乡冰期对应于MIS-6阶段,这也是本区迄今发现的最老冰期,当时冰川主干长度达100km,冰川规模为现代的6~10倍。2.晚白玉冰期冰碛垄上漂砾的宇宙成因10Be暴露年代为11.1±1.9~18.5±2.2ka BP(n=8),代表了末次冰盛期之后冰川消退的时间,因此确认白玉冰期对应于MIS-2阶段,当时波堆藏布流域从关星冰川伸下的冰川长达80km,最盛时冰川规模为现代的4~7倍;另外冰碛丘陵的形成时间为12.3±1.2ka BP左右,应为Bolling或Allerod暖期的产物,冰川面积从林穷阶段的230km2减小到育仁阶段的166km2。3.初步推算古乡冰期时雪线高度约为3800m,比现代雪线降低了近800m,年平均气温比现在低约7.8℃。白玉冰期时雪线高度约为4000m,比现代雪线降低了近600m,温度比现在低6.6℃左右。而从白玉冰期冰退的林穷阶段至育仁阶段,雪线上升了400m,温度升高了将近2.4℃。4.对全球已发表的第四纪冰川遗迹的宇宙成因核素测年资料(37处地点的1168个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南北半球之间冰进时代是同步的,而中、高与低纬度之间的冰进时代存在明显差异。5.青藏高原地区有MIS-3阶段冰进数据的地点达到了25个,对MIS-3三个亚阶段的水热组合分析后,认为只有MIS-3b阶段的冷湿组合才具备冰进的条件,而其它两个亚阶段降水的增加弥补不了因温度的升高而导致的消融,因此不具备冰进的条件。

崔航[8](2014)在《基于10Be暴露定年的达里加山第四纪冰川演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青藏高原东北缘的达里加山位于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直接过渡的区域,属于季风边缘区。目前,其上无现代冰川发育,但第四纪期间曾经历多次古冰川作用,并留下了丰富的古冰川遗迹。本文选取该区的第四纪冰川遗迹为研究对象,在详细地貌地层学和冰川沉积学工作的基础上,运用10Be暴露定年(22个样品)对其进行了精确系统的定年并构建起古冰川演化的年代序列,再运用各种间接估算方法和模型重建了该区域局地末次冰盛期(local last glacial maximum,LGML)的冰川物质平衡线高度(equilibrium-line altitude,ELA)及相应的温度状况,初步得到以下几个结论:(1)达里加山地区至少经历了 4次规模较大的冰进,其年代由老到新分别为37.14±3.32~52.96±4.70 ka(MIS3 中期)、20.17±1.79~26.18±2.47ka(MIS2)、16.92±1.49~17.24±1.53 ka(MIS2)和 11.56±1.03~1 1.89±1.06 ka(Younger Dryas),都较之早期的研究结果要年轻的多。达里加山的LGML与MIS2的全球末次冰盛期(global last glacial maximum,LGMG)不同步,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多处山地类似都发生于MIS3;同时以该区域的夷平面东北部为中心形成了一个面积约为230 km2的冰帽,占据了几乎整个山顶,并溢入周边的冰川谷中形成溢出冰川。之后,MIS2的两次冰进的规模则要小的多,而最近一次规模较小的冰进可能是对Younger Dryas的响应,但仍需更深一步的研究加以验证。(2)基于该区域已有气象资料和现代ELA处气温与降水关系经验公式,推算出达里加山地区现代理论ELA为4788±100 m。应用侧碛最大高度法(maximum elevation of lateral moraines,MELM)、末端至冰斗后壁比率法(toe-to headwall altitude ratio,THAR)、积累区面积比率法(accumulation area ratio,AAR)和面积—高程平衡率法(area altitude balance ratio,AABR)重建了达里加山 MIS3的 古E LA,发现当时的ELA为4025 m。考虑到后期构造抬升(速率为0.75 m/ka)的影响,MIS3时的ELA为3996 m,因此,其ELA较之现代降低了 792±100m。(3)基于ELA处气温与降水的关系式和度日模型,并考虑到年降水量可达现代53~96%的状况下,推算出MIS3中期的气温降低值为4.3~5.6℃。较之其他古环境指标记录的LGMG气温降低值要小,表明该区域LGML与 LGMG的不同步(MIS3冰进)是低温结合较丰富的降水所致。

刘蓓蓓[9](2014)在《玛雅雪山第四纪冰川发育及其与气候和构造之间的耦合关系》文中指出玛雅雪山(4447m)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纬度上连接天山、祁连山、太白山和长白山、日本山脉,经度上连接横断山脉以及阿尔泰山和西伯利亚,是探讨冰川发育的气候和耦合机制的理想地点。因此,玛雅雪山冰期系列的准确定位堪称是核心中的核心。对玛雅雪山南北坡进行冰川地貌考察,在海拔3000m以上发育典型冰川侵蚀和堆积地貌,并对北坡见木加沟和马营沟的冰碛物、冰碛垄上层沉积物、泥石流沉积物进行光释光测年(OSL),年代结果分别为:高侧碛垄冰碛物年龄42.6±1.9ka,45.7±3.0ka,冰碛物上层沉积物年龄3.6±0.2ka,判断该冰碛垄属于末次冰期中期,对应深海氧同位素3阶段(MIS3b);低侧碛冰碛物年龄23.2±1.0ka,上覆沉积物年龄2.9±0.3ka,2.3±0.1ka,判断该冰碛垄属于末次冰盛期,对应深海氧同位素2阶段(LGM)。地貌和年代学相结合,确认玛雅雪山末次冰期发育两次冰川作用:末次冰期中期和末次冰盛期。MIS3b的冰川规模较LGM时期冰川规模大,MIS3b时段冰川末端延伸到3000m左右;LGM时期冰川末端延伸到约3300m。根据本文提出的计算雪线公式计算得玛雅雪山现代平衡线4900m,末次冰期雪线4100m。对玛雅雪山土样进行沉积学分析:磁化率值较低,主要与玛雅雪山的母岩岩性为灰岩有关,也间接反映玛雅雪山风化作用较弱,水汽条件差,或者是形成时代较新;地球化学元素分析数据结果指示MIS3b时期,气候环境较为湿润,这与古里雅冰芯记录的古气候环境相吻合;粒度分析显示,玛雅雪山MIS3b时期形成的冰碛物粉砂和粘土的含量均高于LGM时期,而砂的含量较LGM时期低,很可能是由MIS3b时期的气候湿润,化学风化作用强,导致细粒级的颗粒含量相对较高,而LGM时期气温相对较低,且降水少,因此物理风化作用较强,沉积物粒度相对较粗;另一个原因是,MIS3b时期的冰川规模大于LGM时期,冰川的搬运力强,冰碛物的搬运距离远,导致细颗粒含量增加。通过庄浪河阶地确定玛雅雪山的隆升速率,得末次冰期以来玛雅雪山抬升100-140m,利用10Be数据计算玛雅雪山剥蚀速率25mm/ka,末次冰期以来剥蚀2-4m,恢复末次冰期流域高度4150-4100m,达到了末次冰期气候雪线(4100m),在流域平均高度到主峰之间冰川开始积累,发育冰川。因而,玛雅雪山冰川发育是在气候和构造相耦合的背景下发生的。

麻浩男[10](2021)在《川西小相岭晚第四纪冰川规模与古气候定量重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地球历史进入第四纪以来,全球气候冷暖交替成为其最大特征。期间冰期与间冰期反复更替,在冰川作用区留下了丰富的冰川遗迹,这些冰川遗迹不仅对恢复冰川作用区的现代与古代物质平衡线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而且可以为山地冰川的冰川规模与古气候重建提供重要的地貌学支撑。小相岭地处我国四川省西部,横断山脉的东侧,在海拔2300m之上的山地地区确切保存着第四纪冰川遗迹,对其第四纪冰川的地貌分布、冰期系列、古气候特征以及冰川规模等进行深入探讨,不仅有助于研究青藏高原东缘山地尤其是横断山脉第四纪冰川发育的演化历史,而且其进一步丰富了第四纪以来全球气候变化的古气候资料。本文采用野外地貌调查与室内模拟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攀西高原小相岭东坡长海沟为主要研究区重点考察,对小相岭第四纪以来三次冰进时的古气候以及冰川规模进行重建,恢复该地区第四纪冰川的演化历史。主要结论如下:(1)基于综合因子法对小相岭的现代冰川物质平衡线高度进行重建,重建结果为4864.5m。利用CF法、THAR法、AAR法和AABR法对小相岭MIS 6、MIS 4和LGM以来的各次冰进的古冰川物质平衡线高度进行重建,结果分别为:3323m、3532m、3745m。基于P-T模型和LR模型并结合现有的古气候资料,重建小相岭MIS6、MIS 4和LGM阶段冰进时期的气温与降水条件。模拟结果显示:当三次冰期时的降水比例分别为现代的60~80%、50~80%和10~50%时,气温的降低值分别为:8.19~9.66℃、7.11~9.67℃和6.41~16.86℃。(2)基于冰川动力学模型,利用GLa Re工具,对研究区小相岭长海沟三次冰进时的冰川规模进行恢复。其模拟结果显示:长海沟冰川规模从MIS 6阶段到LGM阶段冰川平均厚度分别为:73.16m、72.16m和70.59m;面积分别为9.3km2、5.3km2和5.25km2;体积分别为0.679km3、0.39km3和0.37km3。从冰川规模来看,自MIS 6阶段以来,小相岭各冰进阶段的冰川规模不断缩小,冰川厚度逐渐变薄,冰川面积与体积不断减小。(3)基于重建的古气候资料,小相岭MIS 6阶段冰进的主要驱动因素是受季风作用增强,相应的降水量增加并结合较低的气温共同作用的结果。MIS 4阶段较MIS 6阶段相比全球气温大幅度降低,冰川规模扩张,表明该阶段冰进的主要驱动因素是低温并且结合较多的降水共同作用的结果。LGM阶段与Heinrich2事件相对应,在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区季风势力明显减弱,气候变的异常寒冷且干燥,该阶段冰进的主要驱动因素为弱季风事件所导致的极低的气温。

二、青海鄂拉山地区第四纪古冰川遗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青海鄂拉山地区第四纪古冰川遗迹(论文提纲范文)

(2)青海鄂拉山地区第四纪古冰川遗迹(论文提纲范文)

一、古冰川遗迹
    1. 古冰斗
    2. 古冰槽谷
    3. 冰碛平台及山麓冰碛垅岗
    4. 冰水沉积
二、古冰川类型及冰期初步探讨

(3)祁连山地区古冰川演化序列及其古气候重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第四纪冰川序列的研究进展
    1.2 基于古冰川的气候重建研究进展
    1.3 选题依据、研究意义和内容
        1.3.1 选题依据
        1.3.2 研究意义和内容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的地质地貌概况
    2.2 研究区气候概况
    2.3 研究区现代冰川概况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宇宙成因核素暴露测年
        3.1.1 宇宙成因核素测年方法的产生与发展
        3.1.2 宇宙成因核素暴露测年的原理
        3.1.3 宇宙成因核素在第四纪冰川测年中的应用
        3.1.4 样品的采集、预处理、测试及测年结果
    3.2 基于古冰川的气候重建
        3.2.1 基于古冰川物质平衡线高度的气候重建
        3.2.2 基于古冰川物质平衡的气候重建
第四章 祁连山冰期序列
    4.1 祁连山冰川变化的地质记录
    4.2 祁连山冰期序列
    4.3 青藏高原东北缘冰进序列与全球气候变化和其他区域的对比
    4.4 小结
第五章 祁连山MIS3中期以来的古气候重建
    5.1 古冰川表面重建
    5.2 祁连山MIS3中期冰进以来的ELA重建
    5.3 祁连山MIS3中期冰进以来的古气候重建与其他气候记录对比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崂山古冰川的形成及其环境效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中国东部古冰川问题的研究史
第二章 崂山概况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
        一、 地理位置
        二、 自然环境
        三、 气候特征
    第二节 区域地质概况
        一、 区域构造特征
        二、 地貌特征
    第三节 山东丘陵自然地理概况
第三章 更新世崂山古冰川的形成条件
    第一节 冰川的形成与类型
        一、 冰川的形成过程
        二、 冰川的类型
    第二节 寒潮活动-古季风的形成
        一、 寒潮源地的变化
        二、 东亚寒潮源地和路径
        三、 冰期时期寒潮的影响
    第三节 华北湖的形成
        一、 华北湖的形成
        二、 华北湖的影响
    第四节 最后冰期时温度下降的幅度
第四章 更新世崂山古冰川的地质记录
    第一节 冰川形成的地貌类型
    第二节 崂山古冰川形成的侵蚀地貌
        一、 古冰斗
        二、 古冰坎
        三、 羊背石
        四、 角峰、刃脊、垭口
        五、 “U”型谷
        六、 “桌面”地貌-拖动地貌
        七、 磨光面
        八、 冰臼
    第三节 崂山古冰川形成的堆积地貌
        一、 终碛
        二、 侧碛
        三、 古冰舌
        四、 漂砾
        五、 冰碛扇
        六、 冰碛海岸
    第四节 孢粉组合特征
    第五节 粒度特征
    第六节 山东丘陵古冰川遗迹
        一、 山东丘陵的地质地理环境
        二、 山东丘陵古冰川的地质记录
第五章 崂山古冰期的划分
    第一节 冰期概念的形成
        一、 概述
        二、 第四纪冰期的划分
    第二节 崂山古冰期的划分
        一、 鲍鱼岛冰期
        二、 前凤庵冰期
        三、 流清河冰期
        四、 束住岭冰期
        五、 崂山地区各冰期与其它地区的对应关系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图版说明
图版

(5)内蒙古四子王旗大井坡第四纪冰碛物的发现及古气候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古冰川研究史
        1.2.2 中国古冰川研究史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的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理与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位置与交通
    2.2 地貌及水系
    2.3 气候
    2.4 人文经济概况
    2.5 研究区地层
    2.6 研究区区域大地构造位置
第3章 冰碛物地质与年代特征
    3.1 第四纪冰碛物地貌及形态特征
    3.2 第四纪古冰川年代学特征
        3.2.1 释光产生机制
        3.2.2 OSL测年基本原理
        3.2.3 冰碛物的年代测试结果
    3.3 第四纪冰碛物孢粉分析
        3.3.1 孢粉数据计算方法
        3.3.2 孢粉化石的数据结果
第4章 气候环境意义
    4.1 冰碛物的物质环境意义
    4.2 全国第四纪古冰川遗迹分布特征
    4.3 冰期时期的寒潮作用
    4.4 关于中国低海拔地区雪线问题的探讨
        4.4.1 雪线高度的确定
        4.4.2 寒潮对气温的影响
第5章 结论及存在问题
    5.1 结论
    5.2 存在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柴达木盆地晚新生代古气候和化学风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新生代全球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1.2 晚新生代亚洲古气候演化
        1.2.1 高原东北缘沉积盆地记录的古气候演化
        1.2.2 黄土高原地区记录的古气候演化
        1.2.3 南海地区记录的古气候演化
    1.3 新生代硅酸盐化学风化研究进展
        1.3.1 新生代高原隆升风化假说进展和挑战
        1.3.2 青藏高原周边硅酸盐化学风化研究
    1.4 晚新生代青藏高原构造隆升历史研究进展
        1.4.1 青藏高原隆升过程和阶段
        1.4.2 青藏高原古高程研究进展
    1.5 选题背景和意义
    1.6 研究内容和拟解决关键问题
        1.6.1 研究内容
        1.6.2 拟解决关键问题
    1.7 论文工作量和创新点
        1.7.1 论文工作简介
        1.7.2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柴达木盆地自然地理概况
        2.1.2 柴达木盆地区域地质概况
        2.1.3 柴达木盆地大红沟剖面地层和年代
    2.2 研究材料和方法
        2.2.1 样品采集
        2.2.2 磁学指标和粒度指标测试
        2.2.3 化学风化指标测试
        2.2.4 重矿物提取和测试方法
第三章 柴达木盆地磁学、化学风化和重矿物指标意义及结果
    3.1 磁学指标指示意义及结果
        3.1.1 磁学指标的指示意义
        3.1.2 大红沟剖面磁学指标结果
    3.2 粒度指标意义及结果
        3.2.1 粒度指标的指示意义
        3.2.2 大红沟剖面粒度指标结果
    3.3 全样和分粒级化学风化指标意义及结果
        3.3.1 化学风化指标的指示意义
        3.3.2 大红沟剖面全样化学风化指标结果
        3.3.3 大红沟剖面分粒级化学风化指标结果
    3.4 重矿物指标意义及结果
        3.4.1 重矿物指标的指示意义
        3.4.2 大红沟剖面重矿物结果
第四章 柴达木盆地晚新生代气候变化历史
    4.1 柴达木盆地晚新生代气候变化历史
    4.2 东亚夏季风降水演化历史
第五章 柴达木盆地晚新生代硅酸盐化学风化历史重建
    5.1 硅酸盐化学风化指标的评估
        5.1.1 粒度分选效应评估
        5.1.2 成岩作用评估
        5.1.3 化学风化强度和物源效应
    5.2 柴达木盆地晚新生代源区硅酸盐化学风化历史
第六章 物源变化及其对构造事件的响应
    6.1 大红沟剖面物源变化及构造响应
    6.2 青藏高原东北缘中新世以来构造隆升历史
        6.2.1 祁连山隆升过程
        6.2.2 青藏高原东北缘构造隆升过程
第七章 晚新生代夏季风演化和硅酸盐化学风化的驱动机制
    7.1 晚新生代夏季风演化的驱动机制
    7.2 晚新生代硅酸盐化学风化的控制因素
        7.2.1 硅酸盐化学风化强度与全球变冷和构造隆升的关系
        7.2.2 对风化-构造-气候之间关系的启示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存在问题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图目录
附录二 表目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西藏东南部第四纪冰川演化序列与宇宙成因核素测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第四纪冰川的研究意义
    第二节 第四纪冰川的研究进展
    第三节 第四纪冰川研究中测年方法的评估
    第四节 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第一节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第二节 现代冰川及其特征
第三章 研究方法及测年结果
    第一节 宇宙成因核素测年方法的发展与应用
    第二节 宇宙成因核素测年的原理
    第三节 宇宙成因核素技术在第四纪冰川测年中的应用
    第四节 样品的预处理、测试及测年结果
第四章 西藏东南部第四纪冰川序列重建及其与西部冰川演化的对比
    第一节 西藏东南部的冰川地质记录
    第二节 西藏东南部第四纪冰川序列及其环境重建
    第三节 西藏东南部第四冰川序列与西部冰川演化对比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基于10Be暴露定年的达里加山第四纪冰川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第四纪冰川序列的研究进展
    1.2 古冰川物质平衡线的研究进展
    1.3 选题依据
        1.3.1 选题意义
        1.3.2 前人的工作及存在的问题
        1.3.3 拟解决的问题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的自然概况
        2.1.1 地质背景
        2.1.2 气候
    2.2 第四纪冰川遗迹分布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宇宙成因核素暴露测年
        3.1.1 宇宙成因核素暴露测年的原理
        3.1.2 宇宙成因核素样品的采集及预处理
    3.2 冰川ELA重建的方法
        3.2.1 古冰川ELA重建方法
        3.2.2 古ELA重建的潜在的误差来源
    3.3 基于ELA变化的气候重建模型
        3.3.1 ELA处气温与降水关系模型
        3.3.2 度目模型
第四章 达里加山冰期序列
    4.1 测年结果
    4.2 达里加山冰期序列
    4.3 区域对比
第五章 达里加山MIS3时ELA和古温度的重建
    5.1 现代理论ELA
    5.2 MIS3时ELA的重建
    5.3 MIS3时达里加山气温降低值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玛雅雪山第四纪冰川发育及其与气候和构造之间的耦合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第四纪冰川发育与构造抬升之间的关系
    1.3 冰期系列的绝对年代学研究如火如荼
    1.4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1 中国第四纪冰期与深海氧同位素阶段(MIS)对比
        1.4.2 目前中国第四纪冰期与 MIS 曲线对比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1.4.3 冰川发育规模与深海氧同位素记录反映的全球冰量之间的关系
    1.5 选题依据与意义
        1.5.1 选题依据
        1.5.2 选题意义
    1.6 前人工作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7 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8 本论文的特色与创新
    1.9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案
2 研究区自然条件特征
    2.1 地理位置
    2.2 区域水系
    2.3 区域气候
    2.4 区域植被与土壤
    2.5 区域构造与岩性
3 玛雅雪山冰川地貌的分布特征
    3.1 冰川侵蚀地貌
        3.1.1 冰斗和冰坎
        3.1.2 冰川谷(槽谷)
    3.2 冰川堆积地貌
    3.3 相对地貌年代的初步确定
4 冰川沉积物分析
    4.1 冰碛物化学元素分析
        4.1.1 实验原理与方法
        4.1.2 实验结果与常量元素分析
        4.1.3 化学元素综合指标分析
        4.1.4 化学元素的活动与迁移
    4.2 冰碛物磁化率分析
        4.2.1 概述
        4.2.2 定义
        4.2.3 过程和方法
        4.2.4 实验结果
    4.3 冰碛物粒度分析
        4.3.1 粒度测试原理及方法
        4.3.2 粒度组成
        4.3.3 粒度参数和频率曲线
5 玛雅雪山冰期系列的初步确定
    5.1 样品选择与采集
    5.2 样品的制备
    5.3 测量仪器和测试条件
    5.4 实验结果
        5.4.1 等效剂量的测定
        5.4.2 样品环境剂量率的测定
        5.4.3 测年结果
        5.4.4 玛雅雪山的冰期系列
        5.4.5 玛雅雪山冰期系列与邻近山地的对比
6 现代与古冰川平衡线的确定
    6.1 现代平衡线的确定
    6.2 计算方法的选择对计算现代平衡线的影响
        6.2.1 降水量的选取对现代平衡线的影响
        6.2.2 气温对现代平衡线的影响
    6.3 气象站位置对现代平衡线的影响
    6.4 气温垂直递减梯度
    6.5 玛雅雪山现代平衡线
    6.6 古平衡线高度的确定
7 玛雅雪山隆升与剥蚀速率的确定
    7.1 隆升速率
        7.1.1 径迹年龄-地形高差法
        7.1.2 径迹年龄-海拔高程法
    7.2 剥蚀速率
        7.2.1 宇宙成因核素定义及形成机制
        7.2.2 侵蚀速率为零时剥蚀速率的计算
        7.2.3 侵蚀速率不为零情况下的暴露年代及侵蚀速率计算
        7.2.4 玛雅雪山剥蚀速率
8 玛雅雪山第四纪冰川发育与气候和构造之间的耦合
    8.1 逻辑假设
    8.2 玛雅雪山冰川发育的气候与构造耦合
        8.2.1 冰期时段的山体高度
        8.2.2 冰期时的雪线高度
        8.2.3 山体高度与雪线之间的关系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照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10)川西小相岭晚第四纪冰川规模与古气候定量重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冰川规模重建研究
        1.1.2 基于古冰川遗迹的气候重建研究
    1.2 选题依据与意义、研究内容、创新点与技术路线图
        1.2.1 选题依据与意义
        1.2.2 研究内容
        1.2.3 本论文的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1.2.4 技术路线图
2 研究区地理概况
    2.1 地理位置与水系特征
    2.2 区域气候特征
    2.3 区域地质构造与地层岩性
3 小相岭冰川地貌特征
    3.1 冰川侵蚀地貌
        3.1.1 冰斗及其特征
        3.1.2 冰川槽谷
        3.1.3 角锋和刃脊
        3.1.4 冰蚀洼地
    3.2 冰川堆积地貌
    3.3 小相岭第四纪冰川冰期系列
4 研究方法
    4.1 冰川物质平衡线计算
        4.1.1 现代冰川物质平衡线高度计算
        4.1.2 古冰川物质平衡线高度计算
    4.2 基于冰川物质平衡的气候重建方法
        4.2.1 基于ELA处的气温与降水关系模型(P-T模型)
        4.2.2 气温递减率模型(LR模型)
    4.3 基于GLaRe工具冰川规模重建方法
5 川西小相岭晚第四纪气候重建
    5.1 小相岭物质平衡线重建
        5.1.1 小相岭现代冰川物质平衡线高度
        5.1.2 小相岭古物质平衡线高度
    5.2 小相岭古气候定量重建
        5.2.1 P-T模型
        5.2.2 LR模型
    5.3 小相岭晚第四纪冰川规模重建
6 川西小相岭各次冰进时期古气候状况
    6.1 倒数第二次冰期(MIS6 阶段)
    6.2 末次冰期早期(MIS4 阶段)
    6.3 末次冰盛期(LGM阶段)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四、青海鄂拉山地区第四纪古冰川遗迹(论文参考文献)

  • [1]青藏高原东部第四纪冰川问题[J]. 李吉均,周尚哲,潘保田. 第四纪研究, 1991(03)
  • [2]青海鄂拉山地区第四纪古冰川遗迹[J]. 郭鹏飞. 冰川冻土, 1982(04)
  • [3]祁连山地区古冰川演化序列及其古气候重建研究[D]. 崔航. 兰州大学, 2017(01)
  • [4]崂山古冰川的形成及其环境效应的研究[D]. 徐兴永.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04(04)
  • [5]内蒙古四子王旗大井坡第四纪冰碛物的发现及古气候意义[D]. 戴鹏飞.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02)
  • [6]柴达木盆地晚新生代古气候和化学风化研究[D]. 任雪萍. 兰州大学, 2021
  • [7]西藏东南部第四纪冰川演化序列与宇宙成因核素测年研究[D]. 王杰. 兰州大学, 2007(05)
  • [8]基于10Be暴露定年的达里加山第四纪冰川演化研究[D]. 崔航. 兰州大学, 2014(04)
  • [9]玛雅雪山第四纪冰川发育及其与气候和构造之间的耦合关系[D]. 刘蓓蓓. 辽宁师范大学, 2014(02)
  • [10]川西小相岭晚第四纪冰川规模与古气候定量重建研究[D]. 麻浩男.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8)

标签:;  ;  ;  ;  ;  

青海奥拉山第四纪古冰川遗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