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种加工机床行业以全新面貌参加CIMT'99

特种加工机床行业以全新面貌参加CIMT'99

一、特种加工机床行业以全新面貌参加CIMT’99(论文文献综述)

孙新[1](2020)在《新世纪工业叙事研究》文中认为新世纪工业叙事,主要指的是进入21世纪以来,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阶段,那些以现代工业为背景,以产业工人为叙事对象,表现工人生活,反映工业领域内部矛盾和外部问题的小说作品。本文以2000年以来发表出版的具有代表性的工业叙事作品为研究对象,归纳论述了中国新世纪工业叙事的三大主题指向,兼论及新世纪工业叙事的思想艺术价值与局限。绪论部分介绍了进入新世纪后社会时代背景和工业领域发生的全面变化,梳理工业叙事研究的发展脉络及对促进我国工业叙事文学发展繁荣的重要意义和价值。第一章主要论述新世纪工业叙事对我国工业领域计划经济时代的激情岁月、社会转型时期的艰难改革和市场经济时代纷繁现实图景发展状况的重新审视和全景描绘。第二章着重剖析新世纪工业叙事在“文学即人学”思想指引下,对我国社会改革发展过程中工人群体的生存焦虑、认同危机及人道主义光辉的深度发掘。第三章从我国工业文明进程发展的角度,展开讨论新世纪工业叙事文化思考的主题,内容主要涉及当下工业文明发展进程中暴露出的种种问题,如失业/离退休工人对精神家园的眷恋,外来务工群体与城市市民的矛盾冲突以及工业社会中出现的人性异化等等。论文最后一章简要总结了新世纪工业叙事的价值与与局限及其原因。它的主要价值在于题材扩展、人物塑造、叙事艺术探索和记录中国工业发展历程等方面取得的思想艺术成就,同时由于题材特质、社会环境和创作队伍的局限也存在数量质量薄弱、格局立意不高、历史意识和人文关怀缺失等不足。本文对新世纪工业叙事的分析和探究力求为今后的工业叙事文学创作和研究提供经验和借鉴,并对我国工业叙事文学的未来发展寄予热望。

李政[2](2019)在《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价值研究 ——知识论的视角》文中研究表明工业社会后期,尤其是部分西方国家进入后工业社会时期以来,学徒制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开始在发达国家以及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得到广泛运用。我国也于2014年起开始在全国开展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工作。五年的试点工作积累了若干值得推广的宝贵经验,但是也产生了很多思想观念层面与操作层面的问题。其中最为根本的问题则是“中国现阶段为什么要实施现代学徒制”。对这一根本问题的回答,既是我国产业转型阶段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求,也是建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基础理论的需求。现有的关于“现代学徒制”价值的研究主要展示了现代学徒制之于政府、学校、雇主、学徒四个利益相关者的外在价值(如经济价值),但缺乏对现代学徒制实践价值本源的探索,忽视了影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产业,也忽视了对人本身的关注,其中最关键的是缺乏对学徒和企业专家的关注。而“知识论”为我们回答这一问题提供了有益的视角。对知识特征的探索,将允许我们从根本层面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人”的问题。所谓“知识特征”,指的是各类知识的属性及其组织方式。本研究立足哲学、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以制造业、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的“知识特征”为切入点,通过深度剖析各行业从业人员工作过程中表征出的知识特征,并分析这些知识的形成机制,以探索现代学徒制在产业转型背景下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所具有的价值,以及需要完善之处。为了能够分析出三大产业从业人员的知识特征,本研究以“扎根理论”为方法论,以出声思维法和观察法为数据收集方法,根据“产业”、“从业经历”和“典型工作任务”三个维度遴选了11位制造业一线从业人员、16位服务业一线从业人员、12位文化创意类产业一线从业人员,对他们在完成典型工作任务过程中形成的出声思维报告与观察记录信息进行三级编码,并对编码进行情境分析,最终形成了三大产业一线从业人员的知识特征:(1)现代制造业一线从业人员使用的知识主要包括以下八个类型:关于技术原理的知识、关于工艺技术的知识、关于软硬件使用的知识、关于操作技艺的知识、关于生产情境的知识、关于判断决策的知识、关于职业伦理规范的知识以及关于相关岗位的基本知识。这些知识围绕“思考与设计——实施——核实与决策”的工作过程,形成了特殊的组织方式。(2)现代服务业一线从业人员主要使用九类知识:关于服务理论的知识、关于区域性服务的知识、关于软硬件操作与工单使用的知识、关于操作技能的知识、关于判断决策的知识、关于工作情境的知识、关于相关岗位的基本知识、关于行业的知识、关于职业伦理规范的知识。每种类型的知识中又包括不同类型的内容。这些知识围绕“需求识别——方案设计——方案执行——执行结果的判断与决策”的工作过程,形成了特殊的组织方式。(3)文创业一线从业人员主要使用十类知识:关于创意理论的知识、关于个性化创意的知识、关于软硬件使用的知识、关于操作技能的知识、关于判断决策的知识、关于工作情境的知识、关于相关岗位的基本知识、关于行业的知识、关于职业伦理规范的知识与关于素材库的知识。这些知识围绕“创意需求分析——创意设计——创意实现——创意检验”的工作过程,形成了特殊的组织方式。以上分析出的这些知识具有各自的形成机制:(1)服务、创意理论知识和技术原理知识的形成强调要与经验、现象相联系;(2)软硬件与工单使用知识的形成是操作性与认知性共变的结果;(3)操作技能知识或技艺知识的形成是“具身认知”的过程;(4)工作情境知识的形成是员工“组织社会化”的过程;(5)判断决策知识的形成是非良构问题解决的过程;(6)职业伦理规范知识的形成是社会规范与工作场所规范互动的过程;(7)相关岗位基本知识的形成需要借助岗位群职业教育与企业情境学习;(8)行业知识的形成则依靠内生与外生知识的互动;(9)素材库知识的形成是知识的个性编码与长时记忆形成的过程;(10)个性化创意知识的形成是个体、环境与文化的多因素作用过程;(11)工艺技术知识的形成包括经验体系的默会传递与理论体系的编码扩散;(12)区域性服务知识的形成实质上是地方知识“双边缘”获取的过程。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多元主体参与”、“多种情境过渡”、“双身份多导师”、“工学交替运作”、“周期灵活设计”、“教学评结构化”等特点。结合三大产业从业人员知识特征分析的结果,本研究认为,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在培育从业人员各类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以下七大价值:(1)为学习者提供了不同类型知识学习的情境;(2)促进知识的深层次意义建构;(3)促进知识从学校到工作场所的迁移、从工作场所到工作场所的迁移,以及从工作场所到学校的迁移;(4)促进学习者的知识创新;(5)提供了培养知识间联系的环境与要素;(6)促进不同时期学习者知识的迭代与更新;(7)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并培养了学习者的元认知与非认知技能。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现代学徒制终身育人价值的缺失”、“社区、社会作为现代学徒制育人主体的缺失”、“缺少更高层面的质量标准”、“工作任务缺乏典型性及部分知识教学的缺失”、“行业特色不突出”、“较少考虑现代学徒制实施专业的遴选问题”、“师傅的资格遴选与教学方法上存在问题”。这些问题遮蔽了现代学徒制的育人价值。为了进一步拓展现代学徒制在培养现代产业一线技术技能人才上的价值,未来现代学徒制应树立现代学徒制服务个体“经验生长”的育人理念;搭建多主体协作育人机制;在标准建设领域实施关键领域控制下的均权模式;注重基于岗位情境的职业教育核心素养培养;通过多元阶梯式的设计彰显现代学徒制的“终身性”;鼓励基于区域行业特点的模式改进;注重现代学徒制的适用性问题。

林木[3](2019)在《中国共产党对沈阳城市的接管和改造研究(1948-1952)》文中认为解放战争时期,东北城市先后解放,中国共产党陆续接管和改造这些城市。作为中国共产党城市工作的初次探索,其不仅是巩固革命成果与支援前线战争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实现党的工作重心转移与建立民主政权的关键问题,因而意义重大。沈阳作为东北最大城市,具有政治色彩浓厚、工业经济发达与地理位置优越等优势,自近代以来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而代表性强。因此,论文研究1948-1952年中国共产党对沈阳城市的接管和改造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理论上有助于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城市思想与中国共产党城市工作思想,总结和归纳中国共产党接管和改造城市的一般规律;实践上有助于提高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城市治理能力与水平,解决新时代中国城市发展面临的新问题与新挑战。论文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观点,综合运用历史学、城市学、政治学与经济学等理论及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文献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多学科交叉等研究方法,系统研究中国共产党接管和改造沈阳城市。首先,追溯了中国共产党接管和改造沈阳城市的理论基础与经验借鉴;其次,考察了中国共产党接管和改造沈阳城市的历史背景与条件准备,并梳理其具体过程;最后,阐述了中国共产党接管和改造沈阳城市的成效与经验,并总结其历史作用与现实启示。沈阳城市的接管和改造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成功范例。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城市思想,另一方面结合沈阳具体实际,批判继承已有东北城市接管经验,并吸收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即近代沈阳城市管理经验和苏美城市管理经验。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克服重重困难,按照“各按系统、自上而下、原封不动、先接后分”的原则,对沈阳政权、经济、文化、市政和社会系统分别进行接管和改造,并取得显着成效,为人民带来福祉,证明其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不仅能打破旧世界,还能创造新世界。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其成功经验就在于制定并执行正确的城市政策,派遣纪律严明且训练有素的城市干部,妥善处理城市各阶级阶层之间的关系以及接管城市与经济建设同时并举。沈阳城市接管和改造的顺利完成,为支援解放战争及抗美援朝战争贡献力量,为实现沈阳由消费型向生产型城市转变奠定基础,为推动东北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创造前提,更为接管和改造全国其他城市提供范例;对当前推进中国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样给以启迪。

赵丽佳[4](2018)在《基于东北老工业文脉延续的哈尔滨市劳动公园规划设计研究》文中提出东北老工业文脉延续最直接的思想和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寻根意识,让其中优良文化传统和精华得以发扬。同时,对东北地区工业的关注不仅在于其所在的地理特性,还在于人们对东北地区,东北老工业的生动记忆和可识别的程度。东北老工业的历史性较强,发展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较丰富,整体过程的延续就隐含着文脉的传承,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如今的空间形态。东北老工业文脉主义的作用决定着一切物质要素的面貌,更涌动着东北发展历程中的所有传承。本文以东北老工业文脉的延续为基础,对国内外老工业文脉与后工业公园的现状做出了现状简析,提出了明晰针对的研究框架。具体研究了东北老工业景观、工业文脉延续、场所精神等的相关理论,并结合中山岐江公园、成都东郊记忆园区、意大利多拉公园等实际优秀案例进行总结分析与经验借鉴。以这些基础性研究为前提,以哈尔滨市劳动公园为例,提出了基于东北老工业文脉延续的规划设计,并对公园的背景、现状以及文脉等方面做出客观的总结分析,分别从老工业文脉的载体、表达方式与场所精神做出详细阐述。对“一轴、一带、两环”的总体布局,四大景观分区,植被、雕塑等专项节点等做出了详尽的规划设计与表达。最后以未来发展的角度,对哈尔滨市劳动公园提出了可持续的建议与策略。城市不仅需要完整的外部形态,更加需要内部的文脉加以补充。以此来不断更新城市面貌,吸引市民以及游客的关注力,带动城市经济发展,内外结合地为城市做出积极贡献是本文研究的重要意义。

王海宁[5](2018)在《基于建筑工业化的建造信息化系统研究》文中认为现实需求与政策导向均证明了,我国建筑行业在当前的背景下需要走工业化道路,以改变目前高能耗、高污染、高人工占用和低效率的生产方式,但是建筑工业化的推行过程离不开建筑信息化的建设。本研究以新型建筑学的为立足点,在建筑设计的角度,对手工模式和工业化模式的建筑生产活动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确定了在建设设计阶段需要为后续的建筑全生命周期提供何种的信息支撑。本研究确定了一套完整的基于工业化建筑模式下的产品研发设计流程,对传统意义上的建筑设计带来了大幅度的变革,这不仅体现在设计流程向两端的大幅扩展,还表现在设计生产模式上的巨大变革。在与建筑工业化生产相对应的前提下,将传统的基于具体项目的单一设计过程,分解成为独立的平台研发和项目设计两个阶段,由此能够将建筑设计从短促的设计档期中解脱出来,集中优势研发力量在时间较为充裕的情况下进行全面的研发工作,将主要的压力集中在研发前期而不是设计后期。关于信息输入,即建模系统的具体战术运用方法,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信息嵌套的树状表格式构件建模方法。该建模方法是以构件为核心,将分级生产、柔性定制化生产等思想贯穿于建模过程中,以信息动态嵌套这一理念来具体执行模型生成的过程。将原本杂乱无章的单维度建筑信息,通过动态嵌套这一有力手段重新整合成树状多维层级系统,以更高效的检索处理能力服务建筑系统。最后,通过建筑学与计算机科学这两种不同学科的交叉研究,对于建筑信息数据库的搭建进行了系统性的前端探索,通过研究本建筑工业化系统对于数据处理、存储、整合、上传与下载方面的要求,建立与其相适应的数据库系统,并通过所承接的研究示范项目对该系统进行了验证。

李洪乾[6](2016)在《军语泛化现象的认知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各行业领域之间的交流与渗透日益频繁,跨行业领域的技术开始增多,导致语言跨行业而使用的现象越来越多,词语泛化现象开始引起学者们的关注。从九十年代明确提出词义泛化概念至今,虽然尚未出现词义泛化研究的专着,但是在词语泛化使用的原因、泛化的方式以及泛化的语用效果等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泛化发生最多的专业语词是军事术语。军语泛化现象的研究,对整个专语泛化现象的研究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本文以认知语言学理论为指导,以《现代汉语词典》(共6个版本)所收录的军事术语为研究语料,以北京大学在线语料库、国家语委在线语料库以及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为统计基础,从认知角度对军语泛化现象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研究,旨在通过探讨军事术语的发展变化规律,检验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在汉语军事术语语义变化中的适用性,同时为军语词典以及现汉词典的改进提供有益探索,为泛化军语的翻译提供有效的翻译策略。全文共分七章。第一章是绪论部分,在探讨泛化军语当前的研究现状及尚存问题的基础上,交代研究的对象、范围、主要内容及研究的意义。当前的研究在军语泛化原因、泛化阶段以及语用价值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这些研究大多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也存在不少的问题。而且,有些研究领域例如军语词典中的泛化军语、泛化军语的翻译以及通用语词典中的泛化军语收录等相关问题依然是研究空白。军语泛化现象的认知研究仍然是一块有待开垦的领地。本文在认知语言学理论的指导下,对军语泛化现象及其认知翻译策略展开研究,探讨军事词义的演变规律,以及语言与社会的共变规律。促进军事术语正规化建设、充实并完善相关词典的编撰工作。然后,交代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科学研究必须遵循一定的理论;而研究的过程,同时也是对相关理论的一次检验过程。本文在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指导下展开研究,主要依托其概念隐喻理论、心理空间理论、整合理论,以及象征单位、意象基体与侧面、认知域等相关概念,对军语泛化现象展开研究。认知语言学是在以英语语言为语料的前提下逐步发展起来的,要成为普遍性的语言规律,还有待更多种类的语言检验。本研究对认知语言学理论在汉语领域的适用性是一次有益的检测,具有一定的语言学理论探讨意义。第二章讨论军语泛化的表现与特性。通过对6版《现代汉语词典》的考察,探讨了军语泛化在总量上的表现及变化。2012年最新版《现代汉语词典》共收录泛化军语267条,占其所收军语总数的29.1%,泛化总量相比第一版增长了8%。文章接着对泛化军语的语音分布情况、语法分布情况、军事科目分布情况等几个方面予以考察。最后,对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中政治类栏目共计超过一百四十万篇的文章、“金融”、“证券”、“保险”以及“投资”等栏目共计七百二十八万多篇文章、体育栏目共计超过10万篇文章中的泛化军语进行检索统计,发现泛化军语在语域分布上具有不平衡特性,其在体育领域的分布为最高,其次是政治领域,最后是经济领域。军语泛化在不同历史时期还表现出不同的活跃性。第三章讨论军语泛化的认知触发机制及泛化途径。马克思主义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是事物间相互联系的一种方式,是普遍存在的。本文认为军语泛化的触发机制是建立在体验基础之上的军事概念与其他非军事事物之间的相似性,经过“相似性激活”,到“相似性联系”再到“相似性匹配”,军语概念与目标域概念之间的相关元素得以相互匹配、相互映射,最终触发了以泛化军语表述非军事领域概念。本文将军语泛化的触发机制分为“行为相似触发机制”、“功用相似触发机制”以及“情状相似触发机制”等三种类型进行探讨,然后,按照传统汉语语法有关汉语短语结构类型的分类,将泛化军语按照偏正结构军语、后补结构军语、并列结构军语、主谓结构军语、动宾结构军语等5类,分三个部分来讨论军语泛化的途径。再按比喻修辞阶段、泛指扩展阶段以及义素习化阶段等三个阶段讨论军事术语的泛化演变。第四章讨论军语泛化过程中的概念整合。首先对军语泛化概念整合中的认知域、意象、军语概念表征以及概念压缩等语义描述进行阐述。接着讨论军语泛化过程要涉及的当前话语心理空间,军事术语心理空间以及军事语篇心理空间。从概念整合的角度,军语泛化过程涉及至少4个心理空间:一个军语心理空间(输入空间一)、一个当前话语心理空间(输入空间二)、一个类属空间和一个整合空间。语言使用者运用概念化、假设、推论、类比、隐喻等等手段,进行概念压缩,提取相关概念元素,在整合空间对相关表征进行整合,成功建立起一系列源域(军语概念)与目标域(泛化概念)之间的映射关系,形成特定的层创结构,最终实现以军语概念去认知和描述一些非军事领域概念的目的。最后探讨军语泛化的概念整合模式。本文经考察发现,军语泛化的概念整合基本都是单域型整合模式或者双域型整合模式。第五章分析军语泛化的认知动因及其发展趋势。文章从语言自身的内在属性、人类隐喻认知思维、军事文化因素、群众对军人的社会认知心理等四个方面阐述了军语泛化的动因。促使军语发生泛化的内在属性主要有语言符号的约定俗成性以及语言词汇系统的缺位性。军语泛化是以军语概念去理解和认知非军事领域的目标概念,这是一个隐喻的认知思维过程。军事文艺作品中有关军事与军营生活的渲染是军语泛化的强劲助推力量。对军人的崇拜心理使人们进一步模仿军人的一言一行,这促进了军语在人民群众中的流行,加速了军语在日常生活中的泛化使用。本文从泛化量、泛化域以及泛化频率三个角度探讨了军语泛化的发展趋势,得到了与先前学者的相关研究有着很大出入的研究结论:军语泛化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在人们的各个生活领域呈现出扩大化的发展趋势。第六章从认知的角度探讨泛化军语的翻译策略。首先,从军事情报的获取与分析、军事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国际文化交流的桥梁作用等三个方面分析了军语翻译的认知需求。接着,探讨泛化军语翻译的原则问题。文章通过中英文语篇对比分析,发现英汉两种语言在“军事话”的使用上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在翻译时要特别注意泛化军语“军事维度”的把握。既要将鲜活的日常军事隐喻贴切地嵌入到译文中去,又要注意避免生硬的军事术语在译入语中可能带来的文化误解,使人误认为中国是一个“好战”民族。最后,具体讨论泛化军语的翻译策略,提出了喻体移植法及喻体归化法。第七章是结语部分,首先从军语泛化总体概况及发展趋势、认知语言学对汉语词的解释力、以及泛化军语的翻译策略等几个方面对全文研究进行总结,然后分析了本文的创获、不足之处以及有待继续研究的课题。

刘宇[7](2016)在《后工业时代我国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策略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属于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领域中以建筑类型为核心的专题研究,研究的主体是城市发展更新过程中大量出现的旧工业建筑,研究的目的是试图寻找出适应中国国情、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与后工业时代城市发展语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及再利用的途径,系统分析保护与改造过程中的策略与方法。目前,我国城市的整体状态还处在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但是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的主要城市在城市更新进程的冲击下,社会结构正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已逐步进入到后工业时代。在这一转型过程中如何使更多的工业建筑遗产得到妥善的保护与再利用、保留城市发展的印迹、延续城市发展的文脉,这已成为我国遗产保护事业中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的研究课题。特别是伴随着旧城改造与城市更新,工业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的意义与价值尚未形成普遍的共识,虽然已进行了大量的实践项目和操作经验的积累,但仍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对其进行指导。论文在对国外的相关经验进行数据统计和系统比对研究的基础上,以后工业时代发展为背景、建筑、环境和文化的综合理论作为支撑,从工业建筑遗产的综合价值体系为切入点展开系统的分析,通过国内外理论发展与实际项目的比较与研究,探讨我国工业建筑遗产现实存在的问题与差距。同时,从城市功能的调整与优化、建筑功能的调整与置换、综合利益因素的参与与平衡等方面阐述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基本原则,同时构建完整的可实施性的工业遗产评估体系以及普查、定位和管理的相关机制。文章针对工业建筑遗产的再利用模式展开探讨,从工业建筑自身的特点和建筑的内外部空间以及旧工业构件的艺术再造和再利用中的情感补偿五个方面来深入分析再利用的实施策略。通过多样化的技术手段,以实际改造案例为支撑,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去构筑全面系统的改造设计方法。文章立足于后工业时代的属性,从工业建筑遗产不同的核心价值和再利用导向为切入点,以实际案例的形式阐述了不同导向因素对改造方向及结果的影响。文章最后以天津和台北两个不同地域和不同历史背景的城市为研究目标,分别以城市中河道和铁路沿线两种不同的工业遗产廊道为对象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两种不同城市形态下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发展的经验与问题,探讨对工业遗产廊道进行“活化”利用的不同路径,为未来中国主要城市的工业遗产再利用提供更具操作性和推广性的经验。

许晨,李延国[8](2013)在《再生之门》文中研究说明编者的话:本刊本期隆重推出一部长篇报告文学《再生之门——中国式监狱探秘》,作品披露大墙内鲜为人知的罪与罚、刑与法、人生与兽性的博弈、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东西方法律思想之比较。其中有从劳改队到监狱的历史变迁,有监狱人民警察与服刑罪犯斗智斗勇、再铸灵魂的传奇故事,有身为省长、市长的高官沦为"阶下囚"的心路历程,也有外国同行参观中国监狱的感慨。读来惊心动魄、发人深省。两位作家都是国内着名的报告文学作家,其作品《在这片国土上》、《中国农民大趋势》、《人生大舞台》、《居者有其屋》等等,都曾获得过多种文学奖项。

刘寅辉[9](2011)在《基于目的性的既有建筑再利用技术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当前城市发展模式已由大规模开发转向了城市更新,如何延续既有建筑的生命,保护城市的历史面貌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存在着巨大的偏失,“保护型破坏”、“对修复的再修复”现象时有发生,这主要反映出当代再利用技术观念和技术策略的缺失,因此本为拟对再利用技术策略进行梳理分析,总结不同再利用目的下的具体应用策略,以期对我国的既有建筑再利用实践起到推动和借鉴作用。本文从历史学研究角度入手,详细梳理了中、西方既有建筑再利用中技术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从社会、文化、经济的角度来分析各个时期既有建筑再利用技术策略的特征,总结技术运用过程中所反映的再利用思想。本文从哲学分析的角度入手,指出技术运用的合目的性特征。并根据既有建筑再利用的目的性,从历史价值保护、功能转换和性能提升的角度详细分析既有建筑再利用技术的特征性,并对相应的技术策略进行总结。既有建筑再利用往往具有自身的复杂性和独特性,技术的整合和优化是提高技术整体效能的有效途径,本文提出既有建筑再利用过程中在不同层面上的技术整合和优化策略,总结当代参数化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并提出基于开放建筑理论的技术整合优化策略。论文中结合作者参与的具体工程工程实践,分析总结既有建筑再利用策略在实践中的得失,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当前再利用技术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当前在实践中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法。当前我国既有建筑再利用正如火如荼的展开,正确的技术策略是提升既有建筑价值的基础,能够避免实践过程中的盲目性,本文提出的以价值评价为基础,针对不同的再利用目的采用不同的技术策略,并在优化整合过程中提升技术的整体效能的观点,希望对我国的既有建筑再利用实践有所帮助。

刘岸冰[10](2011)在《公私合营后中国企业制度的历史性转折 ——上海工业企业的产权、治理结构与经营》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刚刚诞生。受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的影响,并在党和政府强烈的政治权力作用的推动下,中国企业制度以超乎预料的速度完成了它并不艰难的转折。本文试图以公私合营后中国企业制度的历史性转折为主题,主要运用原始档案史料及相关文献资料,以现代企业理论和制度经济学为主要分析工具,选择上海工业企业为个案,从公私合营后企业的产权、治理结构与企业经营三个主要方面进行研究,以此反映公私合营后中国企业制度转折所带来的经济绩效。公私合营企业产权的转移主要从清产核资、企业“高管层”的变动以及股权比例的变化来反映。治理结构方面,在企业外部形成了多层级的由高到低的委托代理关系。企业内部主要分析了公私合营后公私合作共事的形成,同时还建立了独特的激励机制,公私双方共同致力于企业的发展。经营状况方面,从成本与效益的视角探讨了企业的产、供、销管理,同时选取了在经营上有代表性的财务管理和财务监督进行了论述,尤其是银行作为第三方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行监督,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公私合营企业的经营管理。收益分配上主要对工资福利、盈余分配及定息三个方面的变化进行了深入研究,表明了公私合营后企业在收益分配方面的优越性。总之,公私合营后,随着企业制度发生历史性转折,它引起了一系列的变化。新政治架构下公私力量的博弈最终让位于公方,凸显了强大行政权力支配下极度弱化的资本权利。企业制度得以多方位的顺利转型并提高了企业的经济绩效。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发展,使得上海在新的社会政治生态环境下,从此开始了它新一轮的成长与发展。

二、特种加工机床行业以全新面貌参加CIMT’99(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特种加工机床行业以全新面貌参加CIMT’99(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世纪工业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研究状况简述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一章 时代变迁中的工业图景
    第一节 历史岁月的深情回望
    第二节 改革时期的艰难转型
    第三节 市场经济时代的创业奋斗
第二章 工人群体的生存状态与精神嬗变
    第一节 多变现实的生存焦虑
    第二节 传统身份的认同危机
    第三节 琐屑日常的人道主义光芒
第三章 工业文明进程的文化思考
    第一节 “家园”解体中的眷恋
    第二节 城乡融合中的矛盾
    第三节 工业社会中的人性异化
第四章 新世纪工业叙事的价值与局限
    第一节 新世纪工业叙事的价值
    第二节 新世纪工业叙事的局限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价值研究 ——知识论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现象之问:世界范围内现代学徒制的勃兴现象引起学界关注
        二、现实困惑:我国现代学徒制试点过程中出现亟待解决的基础问题
        三、理论发展:现代学徒制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构建需要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现代学徒制
        二、知识特征
        三、价值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现代学徒制价值的相关研究
        二、知识特征的相关研究
        三、现有研究的述评
    第五节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六节 方法论与技术路线
        一、扎根理论方法论
        二、技术路线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扎根理论研究设计
    第一节 理论基础:对知识与知识类别的认识
        一、实用主义认识论及其对“知识”的界定
        二、知识分类的相关理论
    第二节 基于扎根理论的一线员工知识特征研究的整体设计
        一、数据收集方法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
        三、研究的实施与材料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制造业从业人员的知识特征研究
    第一节 制造业的基本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一、制造与制造业
        二、制造业的发展及现代制造业的特点
    第二节 现代制造业一线从业人员使用的各类知识及其属性
        一、关于技术原理的知识
        二、关于工艺技术的知识
        三、关于软硬件使用的知识
        四、关于操作技艺的知识
        五、关于生产情境的知识
        六、关于判断决策的知识
        七、关于职业伦理规范的知识
        八、关于相关岗位的基本知识
    第三节 各类知识的组织方式
        一、分析框架的建立
        二、制造业从业人员各类知识的作用特性
        三、制造业从业人员各类知识的组织方式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知识特征研究
    第一节 服务业的基本特点
        一、服务与服务业
        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及特点
    第二节 现代服务业一线从业人员使用的各类知识及其属性
        一、关于服务理论的知识
        二、关于区域性服务的知识
        三、关于软硬件与工单使用的知识
        四、关于操作技能的知识
        五、关于判断决策的知识
        六、关于工作情境的知识
        七、关于相关岗位的基本知识
        八、关于行业的知识
        九、关于职业伦理规范的知识
    第三节 各类知识的组织方式
        一、分析框架的建立
        二、服务业从业人员各类知识的作用特性
        三、服务业从业人员各类知识的组织方式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的知识特征研究
    第一节 文化创意产业的基本特点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与发展
        二、文创业的基本特点
    第二节 文化创意产业一线从业人员使用的各类知识及其属性
        一、关于创意理论的知识
        二、关于软硬件使用的知识
        三、关于操作技能的知识
        四、关于工作情境的知识
        五、关于判断决策的知识
        六、关于职业伦理规范的知识
        七、关于相关岗位的基本知识
        八、关于行业的知识
        九、关于素材库的知识
        十、关于个性化创意的知识
    第三节 各类知识的组织方式
        一、分析框架的建立
        二、文创业从业人员各类知识的作用特性
        三、文创业从业人员各类知识的组织方式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产业从业人员各类知识的形成机制
    第一节 三大产业从业人员知识特征的比较
        一、三大产业从业人员知识特征的相同之处
        二、三大产业从业人员知识特征的不同之处
    第二节 不同类型知识的形成机制
        一、服务/创意理论知识和技术原理知识的形成:从know到 know+
        二、软硬件与工单使用知识的形成:操作性与认知性的共变
        三、操作技能知识/技艺知识的形成:从行为主义到具身认知
        四、工作情境知识的形成:员工“组织社会化”的过程
        五、判断决策知识的形成:非良构问题解决的过程
        六、职业伦理规范知识的形成:社会规范与工作场所规范的互动
        七、相关岗位基本知识的形成:岗位群职业教育与企业情境学习
        八、行业知识的形成:内生与外生知识的互动
        九、素材库知识的形成:知识的个性编码与长时记忆的形成
        十、个性化创意知识的形成:个体、环境与文化的多因素作用
        十一、工艺技术知识的形成:经验体系的默会传递与理论体系的编码扩散
        十二、区域性服务知识的形成:地方知识的“双边缘”获取
    第三节 各类知识形成机制的特点
        一、发生空间:正规教育场所、非正规教育场所与非正式教育场所
        二、发展阶段:前职业教育阶段、正规职业教育阶段、在岗工作阶段
        三、形成途径:理论学习、实践操作、情境感知、要素模仿、项目实施
        四、基本介质:文本、言语、行为、影音、氛围
        五、行动主体:学校、企业、行业、地方、家庭、社会、政府
        六、依托载体:身体、大脑(思维)与态度
        七、角色扮演:学生、学徒、从业人员、社会大众、独立个体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育人价值及其拓展
    第一节 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的特点
        一、多元主体参与
        二、多种情境过渡
        三、双身份多导师
        四、工学交替运作
        五、周期灵活设计
        六、教学评结构化
    第二节 知识论视角下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育人价值的表征
        一、知识的学习
        二、知识的意义建构
        三、知识的迁移
        四、知识的创新
        五、知识间的联系
        六、知识的迭代与更新
        七、知识学习兴趣的激发与非认知技能的提升
    第三节 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育人价值的实践与遮蔽
        一、价值实践: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成果的特点
        二、价值遮蔽:知识论视角下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问题
    第四节 知识论视角下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价值拓展
        一、从制度到思想:树立现代学徒制服务个体“经验生长”的育人理念
        二、从学习场所结合到学习共同体的建立:搭建多主体协作育人机制
        三、从地方标准到系统标准:关键领域控制下标准制定的均权模式
        四、从职业能力到核心素养:基于岗位情境的职业教育核心素养培养
        五、从单一阶段设计到多元阶梯设计:彰显现代学徒制的“终身性”
        六、从简单移植到行业特色:鼓励基于区域行业特点的模式改进
        七、从普及到适合:注重现代学徒制的适用性问题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创新点
    第三节 研究不足
    第四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中文文献
    英文文献
附录
    附录1 制造业从业人员知识结构编码表
    附录2 服务业从业人员知识结构编码表
    附录3 文创业从业人员知识结构编码表
后记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3)中国共产党对沈阳城市的接管和改造研究(1948-195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选题意义
    1.2 核心概念阐释
        1.2.1 城市接管
        1.2.2 城市改造
        1.2.3 城市管理
        1.2.4 城市治理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与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中国共产党对沈阳城市接管和改造的理论基础及经验借鉴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城市思想
        2.1.1 马克思恩格斯的城市思想
        2.1.2 列宁的城市思想
    2.2 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的城市工作思想
        2.2.1 毛泽东的城市工作思想
        2.2.2 陈云的城市工作思想
    2.3 中国共产党东北的城市接管经验
        2.3.1 哈尔滨的城市接管经验
        2.3.2 长春的城市接管经验
    2.4 国内外的城市管理经验
        2.4.1 近代沈阳的城市管理经验
        2.4.2 苏联与美国的城市管理经验
3 中国共产党对沈阳城市接管和改造的背景及条件
    3.1 战后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
        3.1.1 美苏对峙格局形成及其在中国的博弈
        3.1.2 国民党财政经济危机与军事政治失败
        3.1.3 共产党革命力量壮大与方针政策正确
    3.2 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掌握战争主动权
        3.2.1 国共军事力量对比发生改变
        3.2.2 夏秋冬季攻势取得胜利
        3.2.3 辽沈战役加速推进沈阳解放
        3.2.4 战争中重视对沈阳的保护
    3.3 沈阳地下党组织采取有效行动
        3.3.1 调查与搜集有关沈阳的情报资料
        3.3.2 宣传中国共产党接管和改造沈阳的方针政策
        3.3.3 组织沈阳各界群众开展护城运动
        3.3.4 保护沈阳党员进步分子与策反国民党军政人员
    3.4 沈阳军事管制委员会正式成立
        3.4.1 明确沈阳军事管制的目的与军管会的使命
        3.4.2 设置沈阳军管会的组织机构及其人员
        3.4.3 调配与培训沈阳军管会所需的干部队伍
4 中国共产党对沈阳城市接管和改造的具体实践
    4.1 沈阳政权系统的接管和改造
        4.1.1 解散反动党团与实行公开建党
        4.1.2 打碎旧政权机构与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4.1.3 留用旧职人员与整顿公职人员思想纪律
        4.1.4 搜集军队遗留资财与加强军工军需生产
    4.2 沈阳经济系统的接管和改造
        4.2.1 没收官僚资本工业企业与建立国营工业企业
        4.2.2 没收官僚资本财政金融机构与稳定金融市场
        4.2.3 保护与引导私营工商业向有益于国计民生方向发展
    4.3 沈阳文化教育卫生系统的接管和改造
        4.3.1 恢复进步报纸广播与加强职工文艺活动
        4.3.2 调整合并学校与实施课程教学改革
        4.3.3 整治环境卫生与开展妇幼保健工作
    4.4 沈阳市政系统的接管和改造
        4.4.1 抢修煤气电力与自来水系统
        4.4.2 抢修邮电通讯系统
        4.4.3 修复铁路交通运输网
    4.5 沈阳社会秩序的接管和改造
        4.5.1 遣散散兵游勇与收容游民乞丐
        4.5.2 开展锄奸肃特斗争与打击盗匪抢劫
        4.5.3 取缔封建会道门与整顿宗教界活动
        4.5.4 封闭妓院与禁绝烟毒
5 中国共产党对沈阳城市接管和改造的成效及经验
    5.1 沈阳城市接管和改造的成效
        5.1.1 政权相对稳定党政领导加强
        5.1.2 经济加快恢复国家财政好转
        5.1.3 文教卫发生变革人民素质提升
        5.1.4 市政设施改善社会风气净化
    5.2 沈阳城市接管和改造的成功经验
        5.2.1 制定并执行正确的城市政策
        5.2.2 派遣纪律严明且训练有素的城市干部
        5.2.3 接管城市与经济建设同时并举
        5.2.4 妥善处理城市各阶级阶层之间的关系
    5.3 沈阳城市接管和改造的不足之处及其原因分析
        5.3.1 思想认识存在偏差
        5.3.2 接管人员与机动兵力准备不足
        5.3.3 城市工作方法过粗
6 中国共产党对沈阳城市接管和改造的作用及启示
    6.1 沈阳城市接管和改造的历史作用
        6.1.1 为支援解放战争及抗美援朝战争贡献力量
        6.1.2 为实现沈阳由消费型向生产型城市转变奠定基础
        6.1.3 为推动东北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创造前提
        6.1.4 为接管和改造全国其他城市提供范例
    6.2 沈阳城市接管和改造的现实启示
        6.2.1 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提升城市治理民主化水平
        6.2.2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升城市治理科学化水平
        6.2.3 运用大众传播媒介提升城市治理信息化水平
        6.2.4 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提升城市治理法治化水平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4)基于东北老工业文脉延续的哈尔滨市劳动公园规划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背景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简析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框架
第2章 相关基础研究
    2.1 东北老工业景观
        2.1.1 东北老工业景观
        2.1.2 东北老工业景观类型与特征
        2.1.3 后工业景观概念
    2.2 工业文脉延续与城市后工业公园
        2.2.1 文脉主义
        2.2.2 东北老工业文脉延续
        2.2.3 城市后工业公园中的工业文脉
    2.3 相关理论
        2.3.1 文脉主义理论
        2.3.2 场所精神理论
    2.4 后工业公园典型案例分析与启示
        2.4.1 中山岐江公园
        2.4.2 成都东郊记忆园区
        2.4.3 意大利多拉公园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地现状分析与设计构成
    3.1 城市特色及区域文脉分析
        3.1.1 城市特色分析
        3.1.2 区域文脉解析
    3.2 基地现状分析
        3.2.1 区位环境
        3.2.2 自然气候
        3.2.3 植物资源
    3.3 老工业文脉要素空间构成
        3.3.1 形式要素
        3.3.2 功能要素
        3.3.3 精神要素
    3.4 老工业文脉的空间载体与表达方式
        3.4.1 空间载体
        3.4.2 表达方式
    3.5 老工业文脉延续的“场所精神”
        3.5.1 恢宏的工业精神
        3.5.2 踏实的劳动精神
        3.5.3 不朽的时代精神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哈尔滨市劳动公园规划设计策略及方法
    4.1 哈尔滨市劳动公园规划设计目标
    4.2 东北老工业文脉在劳动公园规划设计中的原则
        4.2.1 形式原真性原则
        4.2.2 功能持续性原则
        4.2.3 内涵人性化原则
        4.2.4 循环经济性原则
    4.3 公园总体规划
        4.3.1 “一轴、一带、两环”的景观布局
        4.3.2 “机动、游览相结合”的道路系统
        4.3.3 “四区一脉”的景观节点分区
    4.4 文脉空间节点设计
        4.4.1 劳动文明与城市记忆景观区
        4.4.2 劳模及劳模精神景观区
        4.4.3 老工业光荣之环景观区
        4.4.4 劳动及劳动精神之环景观区
    4.5 哈尔滨市劳动公园专项设计
        4.5.1 植被绿化设计
        4.5.2 雕塑小品设计
        4.5.3 公共服务设施
    4.6 哈尔滨市劳动公园发展建议
        4.6.1 完善政策法规体系
        4.6.2 增强全民参与意识
        4.6.3 持续深入相关研究
    4.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基于建筑工业化的建造信息化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研究综述
        1.3.1 建筑信息模型
        1.3.2 信息整合技术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论文构成和章节安排
        1.6.1 论文构成
        1.6.2 章节安排
第二章 基于工业化的建筑产品生产模式
    2.1 建筑生产模式与信息化
        2.1.1 生产活动的发展与生产模式的演变
        2.1.2 我国现阶段的建筑生产模式
        2.1.3 建筑生产中信息的作用
    2.2 当前建筑生产行为与信息化程度
        2.2.1 作品模式指导下的建筑生产
        2.2.2 手工模式下的生产与建造
        2.2.3 当前建造模式下的信息传递
    2.3 工业化模式下的建筑生产
        2.3.1 工业化模式
        2.3.2 产品思维
        2.3.3 柔性生产模式
        2.3.4 模块化思想
        2.3.5 分级生产
    2.4 工业化建筑产品生产建造系统
        2.4.1 一级工厂化——标准件生产阶段
        2.4.2 二级工厂化——组件安装阶段
        2.4.3 三级工厂化——吊件快装阶段
        2.4.4 总装阶段——现场安装阶段
    2.5 工业化建筑生产的特点及与传统建筑生产区别
        2.5.1 生产层级
        2.5.2 生产模式
        2.5.3 质量要求
        2.5.4 精度要求
        2.5.5 信息互联
        2.5.6 加工设备硬件设施
        2.5.7 员工素质
        2.5.8 场内起吊能力
        2.5.9 运输能力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工业化建筑产品研发设计系统
    3.1 研发设计系统设置理念
        3.1.1 平台化设计理念在类似相关领域的应用
        3.1.2 建筑与其领域的相似之处
        3.1.3 研发设计系统的构成
    3.2 产品研发阶段——系统平台设计
        3.2.1 产品战略制定阶段
        3.2.2 技术储备阶段
        3.2.3 原型建筑产品一体化研发阶段
        3.2.4 原型产品宏观‐设计冻结阶段
        3.2.5 构件研发阶段
        3.2.6 总装研发阶段
        3.2.7 系统平台设立阶段
        3.2.8 数据库建立阶段
        3.2.9 更新维护阶段
    3.3 项目设计阶段——具体案例设计
        3.3.1 项目评估阶段
        3.3.2 任务书编制阶段
        3.3.3 构件法组合设计阶段
        3.3.4 构件入库阶段
        3.3.5 生产建造准备阶段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信息嵌套的树状表格式构件建模方法
    4.1 建筑模型的历史与发展
        4.1.1 脑海中的建筑模型
        4.1.2 实体建筑模型
        4.1.3 数字建筑模型
        4.1.4 信息建筑模型
    4.2 建模方法探究
        4.2.1 建模方法的发展
        4.2.2 当前主流建模方法
        4.2.3 当前建模方法存在问题的思考
    4.3 工业化模式下的建模方法
        4.3.1 信息嵌套模式
        4.3.2 树状表格式层级建立
        4.3.3 面向对象的参数化建模方法
    4.4 信息参数设立
        4.4.1 参数设立原则
        4.4.2 数据类型
        4.4.3 参数组别分类
        4.4.4 类型与实例参数
        4.4.5 参数联动与生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共享数据库的建筑信息管理模式
    5.1 信息管理方式的发展
        5.1.1 人工管理阶段
        5.1.2 文件系统阶段
        5.1.3 数据库阶段
    5.2 数据库系统的模式选择
        5.2.1 系统架构选择
        5.2.2 数据库查询方式
        5.2.3 软件架构模式选择
    5.3 建筑编码系统
        5.3.1 纲要码(Master Format)
        5.3.2 元件码(Uni Format)
        5.3.3 总分类码(Omni Class)
        5.3.4 工业化建筑产品复合编码系统
    5.4 外部接口
        5.4.1 参数处理模块
        5.4.2 信息管理及导出模块
    5.5 信息安全
        5.5.1 主动安全
        5.5.2 被动安全
第六章 工业化建筑产品系统平台信息系统研发实例
    6.1 研发实例介绍
    6.2 系统平台建立前期
        6.2.1 产品战略制定阶段
        6.2.2 技术储备阶段
        6.2.3 原型建筑产品一体化研发阶段
        6.2.4 原型产品冻结阶段
        6.2.5 构件研发阶段
        6.2.6 总装研发阶段
    6.3 系统平台设立(系统结构)
    6.4 项目设计阶段
        6.5.1 用户登录
        6.5.2 订单的管理
    6.5 开发及测试环境
        6.5.1 软件环境
        6.5.2 服务器硬件环境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成果
    7.2 创新点总结
        7.2.1 基于工业化建筑产品生产模式的产品研发设计系统的实现方法
        7.2.2 基于信息嵌套的树状表格式构件建模方法
        7.2.3 基于共享数据库的建筑信息管理模式的实现方法
    7.3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6)军语泛化现象的认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对象及研究意义
        1.1 军语的定义
        1.2 军语泛化
        1.3 本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军语泛化的研究现状及尚存问题
        2.1 军语泛化的研究现状
        2.2 尚存问题
    第三节 研究范围及内容
        3.1 语料的采集
        3.2 研究范围
        3.3 研究内容
    第四节 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4.1 认知语法
        4.2 概念隐喻理论
        4.3 概念整合理论
第二章 军语泛化的表现与特性
    第一节 词典考察-泛化量的表现
        1.1 考察内容及考察方法
        1.2 各版《现代汉语词典》中军语的增删情况及分析
        1.3 泛化军语的语音及语法分布情况
        1.4 泛化军语的军事科目分布
        1.5 与现行军语词典的宏观比较
        1.6 现汉词典在收录军语时出现的问题
    第二节 报刊考察-泛化域的表现
        2.1 政治栏目考察
        2.2 经济栏目考察
        2.3 体育栏目考察
        2.4 报刊使用泛化军语情况小结
    第三节 军语泛化的特性表现
        3.1 军语泛化语域分布的不平衡性
        3.2 军语泛化历史时期的不平衡性
        3.3 军语泛化的语义冲突性
        3.4 军语泛化的语法修辞性
第三章 军语泛化的认知触发机制及泛化途径
    第一节 军语泛化的触发机制
        1.1 行为相似触发机制
        1.2 功用相似触发机制
        1.3 情状相似触发机制
    第二节 军语泛化的途径
        2.1 偏正式军语与后补式军语的泛化途径
        2.2 主谓式军语与动宾式军语的泛化途径
        2.3 并列式军语的泛化途径
    第三节 军语泛化的演变阶段
        3.1 比喻修辞阶段
        3.2 泛指扩展阶段
        3.3 义素习化阶段
第四章 军语泛化过程中的概念整合
    第一节 军语泛化概念整合中的语义描述
        1.1 军语泛化概念的认知域
        1.2 军语泛化概念的意象
        1.3 军语概念表征与压缩
    第二节 军语泛化过程的认知心理空间
        2.1 当前话语心理空间
        2.2 军事术语心理空间
        2.3 军事语篇心理空间
    第三节 军语泛化的概念整合模式
        3.1 军语泛化类比机制
        3.2 军语泛化单域型整合模式
        3.3 军语泛化双域型整合模式
        3.4 关于军语泛化整合模式的说明
第五章 军语泛化的认知动因及发展趋势
    第一节 认知视角下军语泛化动因
        1.1 语言自身的内在属性
        1.2 人类的隐喻认知思维
        1.3 军事文化因素
        1.4 群众对军人的社会认知心理因素
    第二节 军语泛化的语用价值
        2.1 词汇系统之补缺填空作用
        2.2 语法系统之修辞创新价值
        2.3 专语泛化之榜样作用
    第三节 军语泛化的发展趋势
        3.1 军事术语泛化量的趋势
        3.2 军事术语泛化域的趋势
        3.3 泛化军语使用趋势的分析
第六章 泛化军语的认知翻译策略
    第一节 军语翻译的认知需求
        1.1 军事情报的获取与分析
        1.2 军事领域的合作与交流
        1.3 国际跨文化交流的桥梁作用
    第二节 泛化军语翻译之原则
        2.1 英汉语言生活中的“军事话”差异
        2.2 泛化军语翻译中“军事维度”的把握
    第三节 泛化军语翻译之喻体移植法
        3.1 喻体移植翻译法
        3.2 泛化军语翻译中的喻体移植
    第四节 泛化军语翻译之喻体归化法
        4.1 喻体归化翻译法
        4.2 泛化军语翻译中的喻体归化
第七章 结语
    第一节 本文的研究结论
        1.1 军语泛化的总体概况及发展趋势
        1.2 认知语言学对汉语词的解释力——泛化军语为例
        1.3 泛化军语的翻译策略
    第二节 本文的创获及有待继续研究的课题
        2.1 本文的创获
        2.2 有待继续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附录 1:各版《现代汉语词典》军语收录情况统计
附录 2:各版《现代汉语词典中》中泛化军语的增删情况
附录 3:新版现汉词典所收军语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对比
后记

(7)后工业时代我国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城市发展转型过程中工业建筑遗产所面临的困境与机遇
        1.1.1 产业调整带来的现实问题
        1.1.2 传统工业区的衰退与调整
        1.1.3 后工业时代的显着特点
        1.1.4 城市复兴所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1.2 国内外相关概念及研究背景综述
        1.2.1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1.2.2 国内相关理论的研究综述
    1.3 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指导思想
        1.3.1 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理论
        1.3.2 人居环境科学理论
        1.3.3 城市更新与持续发展的理论
    1.4 研究的内容、方法及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意义
        1.4.3 研究方法
        1.4.4 研究框架
        1.4.5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后工业时代城市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综合价值体系
    2.1 以综合价值为依据的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体系判断
        2.1.1 判断综合价值的因素
        2.1.2 对综合价值的认知过程
    2.2 历史所赋予工业建筑遗产的综合价值体系分析
        2.2.1 工业建筑遗产所体现的历史价值
        2.2.2 工业建筑遗产所体现的城市存在价值
        2.2.3 工业建筑遗产所体现的社会文化价值
        2.2.4 工业建筑遗产所体现的综合经济价值
        2.2.5 工业建筑遗产所体现的科学技术价值
        2.2.6 工业建筑遗产所体现的艺术审美价值
第三章 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实践模式分析
    3.1 国外主要国家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实践的经验与成果
        3.1.1 工业遗产学术文件及数据库资料的建立
        3.1.2 工业遗产相关保护文件的形成
        3.1.3 工业遗产国际保护组织的确立
        3.1.4 主要国家对遗产保护制度与管理模式的完善
    3.2 国外主要国家不同的建筑遗产保护制度
        3.2.1 英国建筑遗产的保护制度
        3.2.2 美国建筑遗产的保护制度
        3.2.3 德国建筑遗产的保护制度
        3.2.4 意大利建筑遗产的保护制度
    3.3 国外优秀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实践
        3.3.1 以工业遗产旅游为依托的再生保护
        3.3.2 以文化与艺术作为驱动力的区域更新
        3.3.3 以城市内港改造为目的的工业区再造
        3.3.4 以民间力量为主导的铁路工业遗产改造
        3.3.5 以单体工业建筑遗产为对象的功能置换
    3.4 我国相关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与探索
        3.4.1 我国工业遗产保护的历史成因
        3.4.2 我国工业遗产的保护历程
    3.5 我国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实践模式分析
        3.5.1 以打造公共艺术中心为主导的实践模式分析
        3.5.2 以商业办公为再利用方向的实践模式分析
        3.5.3 以打造文创园区的综合改造实践模式分析
        3.5.4 以活态遗产保护与利用为主导的实践模式分析
    3.6 我国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问题与差距
        3.6.1 整体观念滞后
        3.6.2 规范制度不健全
        3.6.3 经济投入的单一性
        3.6.4 新兴产业的促进与引导
        3.6.5 社会综合问题的存在
第四章 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评价体系与应用模式研究
    4.1 构建工业建筑遗产的评价体系
        4.1.1 影响工业建筑遗产价值判断的因素
        4.1.2 工业建筑遗产的价值构成与评价标准
        4.1.3 工业建筑遗产的评价原则与评价方法
        4.1.4 工业建筑遗产评价体系的实施机制
    4.2 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基本原则
        4.2.1 城市区域功能的调整与优化
        4.2.2 建筑功能的调整与置换
        4.2.3 综合利益因素的参与与平衡
    4.3 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模式分析
        4.3.1 以保护为目的的开放模式与封闭模式
        4.3.2 以工业设备及生产流程为对象的保护方式
    4.4 工业建筑遗产再利用的模式分析
        4.4.1 工业建筑的自身适宜性
        4.4.2 工业旧址的环境适宜性
第五章 以不同保护与再利用方式为导向的中国主要城市工业建筑遗产设计类型分析
    5.1 主要城市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实践项目比较分析
        5.1.1 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实践项目的区域分布特征
        5.1.2 主要城市工业建筑遗产再利用的类型分析
    5.2 以博物馆式整体保护为导向的改造设计类型分析
        5.2.1 沈阳中国铸造博物馆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
        5.2.2 鞍山中国钢铁博物馆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
    5.3 以发展文创产业为导向的改造设计类型分析
        5.3.1 上海创意产业聚集区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
        5.3.2 北京 798、751 艺术区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
        5.3.3 台北酒工场——华山文创园的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
        5.3.4 深圳华侨城创意产业聚集区旧工业建筑保护与再利用
        5.3.5 北京二通机械厂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
    5.4 以城市滨水区提升为导向的改造设计类型分析
        5.4.1 上海苏州河沿岸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
        5.4.2 广州太古仓码头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
        5.4.3 广东中山歧江公园旧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
    5.5 以重大事件为导向的改造设计类型分析
        5.5.1 上海世博会为契机的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
        5.5.2 北京首钢工业区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
    5.6 以城市文化教育设施为导向的改造设计类型分析
        5.6.1 唐山城市展览馆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
        5.6.2 西安陕西钢厂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
    5.7 以房地产综合开发为导向的改造设计类型分析
        5.7.1 天津棉三旧址的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
        5.7.2 天津拖拉机厂旧址的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
第六章 工业建筑遗产再利用的改造设计方法分析
    6.1 工业建筑遗产的主要建筑类型和应用方式
        6.1.1 按照工业建筑遗产的主要类型划分
        6.1.2 按照工业建筑遗产的美学特征划分
        6.1.3 工业建筑元素的应用方式
    6.2 建筑外部特征的保护与重构方式
        6.2.1 建筑立面的保护与重构
        6.2.2 建筑屋顶的翻新再造
        6.2.3 建筑外部的外向拓展
    6.3 建筑内部空间再利用的保护与重构方式
        6.3.1 建筑内部空间的功能置换与组织形式
        6.3.2 建筑内部空间的重构方式
    6.4 旧工业元素的改造再利用的设计方法
        6.4.1 工业元素范围的界定
        6.4.2 工业元素再利用遵循的原则
        6.4.3 工业元素在环境中的应用
        6.4.4 工业构件的艺术化再造方式
    6.5 工业建筑遗产再利用过程中的情感补偿
        6.5.1 工业建筑遗产情感形成的因素
        6.5.2 工业建筑遗产情感补偿的特征
        6.5.3 工业建筑遗产情感补偿的措施
第七章 基于工业遗产廊道的“活化”再利用实践分析——以台北和天津不同工业遗产廊道为例
    7.1 工业遗产廊道的解析与分类
        7.1.1 工业遗产廊道概念的解析
        7.1.2 工业遗产廊道的分类及特点
    7.2 台北与天津两种工业遗产廊道的成因比较分析
        7.2.1 台北铁路工业遗产廊道形成的发展脉络
        7.2.2 天津海河工业遗产廊道形成的发展脉络
    7.3 台北与天津两种工业遗产廊道遗产点布局及类型分析
        7.3.1 台北工业遗产廊道遗产点布局及类型分析
        7.3.2 天津海河工业遗产廊道产业布局及类型分析
    7.4 台北与天津工业遗产廊道“活化”再利用的策略分析
        7.4.1 台北铁路工业遗产“活化”再利用策略
        7.4.2 天津海河工业遗产“活化”再利用策略
        7.4.3 不同策略指导下改造实践的对比分析
    7.5 工业遗产廊道“活化”再利用的发展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指正录
致谢

(8)再生之门(论文提纲范文)

序章
    人类监狱纵横谈
        第一章杀头不像割韭菜
        1、毛泽东对犯人说话了
        2、劳改队长的传奇
        3、阶级斗争的年代
        4、管人的和被管的
        5、华岗校长的沉浮命运
        6、作家之眸看监狱
        第二章魔鬼之锤敲响了警钟
        1、血光中的壮士
        2、里程碑式的大转折
        3、“三像三心”育新人
        4、“变色龙”表演的悲剧
        5、八千里路云和月
        第三章 文明的求索者
        1、监狱里的特殊学校
        2、化腐朽为神奇的锻造
        3、“一所了不起的监狱”
        4、刻骨铭心的“警醒日”
        5、高高举起的奖牌
        6、与一位老警官的对话
        第四章“适应性”里的人性光辉
        1、监狱新政的探路人
        2、“把犯罪的人当作人”
        3、阳光狱务
        4、监狱长接待日
        5、大墙内的超市
        第五章春风化雨润心田
        1、放下你的屠刀
        2、“脱逃大王”的回家路
        3、三亲工程
        4、三个“卖火柴的小女孩”
        5、电视直播:现代监狱一日
        第六章雕塑灵魂的人
        1、赶“雷锋大集”
        2、点点滴滴都是情
        3、“痴迷者”的觉醒
        4、斗智斗勇战“冥顽”
        5、十一大协会
        第七章升起你的太阳
        1、一个死刑犯的最后回首
        2、把刑期变学期
        3、又到新春团聚时
        4、北大讲坛上的监狱长
        5、属于你的太阳
        尾章法律的表情

(9)基于目的性的既有建筑再利用技术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的选题与研究目的
        1.1.1 研究的背景与缘由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论文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
        1.2.1 既有建筑的范畴
        1.2.2 再利用的概念
        1.2.3 技术策略的概念
    1.3 既有建筑更新中技术策略综述
        1.3.1 技术的定义及技术观念
        1.3.2 技术的本质特征——合目的性
        1.3.3 再利用技术策略的基础——既有价值
        1.3.4 既有建筑更新的实践过程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论文结构和研究方法
        1.5.1 论文研究框架
        1.5.2 论文的结构
        1.5.3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中、西方既有建筑更新中的技术策略历史演变研究
    2.1 中国古建筑更新中技术策略演变研究
        2.1.1 中国古代时期(古~1840)
        2.1.2 中国近代时期(1840~1949 年)
        2.1.3 现代时期(1950 年~今)
    2.2 西方既有建筑更新中技术策略演变研究
        2.2.1 古代技术时期(古~18 世纪中叶)
        2.2.2 近代技术时期(18 世纪中叶~20 世纪中叶)
第三章 基于历史价值保护目的的技术策略研究
    3.1 关于既有建筑历史价值认知的演变
        3.1.1 文艺复兴运动前对既有建筑历史价值认知
        3.1.2 文艺复兴时期对既有建筑历史价值的认知
        3.1.3 近代对既有建筑历史价值的认知
    3.2 现代既有建筑历史价值的认知及保护技术原则
        3.2.1 现代既有建筑历史价值的认知
        3.2.2 原真性原则指导下的技术策略
        3.2.3 最小干预的技术策略
        3.2.4 可识别性的技术策略
    3.3 历史价值再现的技术策略
        3.3.1 基于建筑考古学的技术策略
        3.3.2 历史信息的拼贴
        3.3.3 形式的模仿
    3.4 既有建筑再利用中的技艺传承
        3.4.1 静态的技艺保护和传承
        3.4.2 动态的技艺保护和传承
第四章 基于功能转换目的的技术策略研究
    4.1 功能更新技术体系的特征性
        4.1.1 技术体系的发展与演变
        4.1.2 功能更新的技术体系——同质体系与异质体系
        4.1.3 功能更新技术体系的特征性
    4.2 既有建筑再利用的结构体系更新
        4.2.1 当代结构体系的特征与分类
        4.2.2 当代结构体系更新的模式
        4.2.3 当代结构体系更新轻型化趋势
        4.2.4 当代结构体系更新装配化趋势
        4.2.5 当代结构体系更新适配化趋势
    4.3 既有建筑再利用的围护体系更新
        4.3.1 围护体系功能的发展演变
        4.3.2 当代围护体系更新的策略
        4.3.3 玻璃在围护体系中的应用:
第五章 基于性能提升目的的技术策略研究
    5.1 既有建筑再利用中的补强加固
        5.1.1 砖石结构的补强加固
        5.1.2 混凝土结构的补强加固
        5.1.3 木结构的补强加固
    5.2 既有建筑再利用中环境性能的提升
        5.2.1 既有建筑中的保温措施
        5.2.2 既有建筑中天然采光设计
        5.2.3 既有建筑中的自然通风设计
    5.3 既有建筑更新中的生态节能设计
        5.3.1 既有建筑改造中再生能源利用
        5.3.2 既有建筑材料的循环再利用
        5.3.3 既有建筑节能的整体化改造
第六章 既有建筑再利用中技术整合与优化策略
    6.1 技术整合与优化策略概述
        6.1.1 作为手段的技术整合
        6.1.2 作为过程的技术优化
        6.1.3 整合与优化的目的:技术的适宜性
    6.2 既有建筑再利用中技术整合与优化模式
        6.2.1 面向过程的整合
        6.2.2 技术策略的整合
        6.2.3 技术要素之间的整合与优化
    6.3 参数化设计在优化整合中的应用
        6.3.1 当代建筑设计中的数字化转型
        6.3.2 参数化在形态择优中的应用
        6.3.3 参数化在加建适配中的应用
        6.3.4 参数化在生产加工的应用
    6.4 “开放建筑”理论指导下的技术整合
        6.4.1 开放建筑理论基础
        6.4.2 开放建筑理论在既有建筑更新中应用
        6.4.3 开放建筑理论的延续——构件分层理论
第七章 我国当代既有建筑再利用技术策略研究
    7.1 我国当代既有建筑再利用技术策略分析
        7.1.1 再利用建筑类型的多样化
        7.1.2 当代国际保护思想的引入
        7.1.3 政策法规的丰富
        7.1.4 参与人员与技术策略的多样化
    7.2 我国当代既有建筑再利用技术策略的不足
        7.2.1 对历史价值评估的缺失
        7.2.2 历史建筑中保护意识缺失
        7.2.3 技术干预程度上的误区
    7.3 既有建筑再利用技术策略之思考
        7.3.1 再利用资金渠道的多元化
        7.3.2 适当的政策鼓励
        7.3.3 建立更加紧密的学科联系
        7.3.4 关于建筑耐久性之思考
附录 1 利顺德大饭店修缮改造中的技术策略
图片来源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公私合营后中国企业制度的历史性转折 ——上海工业企业的产权、治理结构与经营(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对象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研究对象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一、前人研究状况
        二、理论研究框架
    第三节 框架内容及资料情况
        一、框架简介
        二、文献资料
    第四节 论文创新
        一、研究视角的创新
        二、研究方法的创新
        三、研究观点的创新
第一章 资本主义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节 改造前上海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一、解放前上海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与发展
        二、建国初期上海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调整与发展
    第二节 资本主义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
        一、资本主义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一般政策
        二、公私合营政策
    第三节 资本主义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程
        一、对资本主义工业实行加工订货
        二、有计划地在工业中扩展公私合营
        三、从部分公私合营发展到全行业公私合营
        四、劳资双方的反应
第二章 公私合营后企业产权结构的变迁
    第一节 从清产核资看公私合营企业的产权转移
        一、清产核资
        二、从清产核资看公私合营企业的产权转移
    第二节 从“高管层”的变动看公私合营企业的产权转移
        一、公私合营企业“高管层”的变动与权力的转移
        二、企业权力转移后的管理模式
    第三节 从股权比例看公私合营企业的产权转移
        一、公私合营企业的定股情况
        二、从公私股比例看公私合营企业的产权转移
第三章 公私合营后企业治理结构的变动
    第一节 公私合营企业的委托代理关系
        一、委托代理关系解读
        二、公私合营企业的委托代理关系
    第二节 从劳资关系到公私合作共事
        一、公私合营前的劳资关系
        二、公私合营后的公私共事
    第三节 公私合营企业的激励机制
        一、各级政府主管部门与公私合营企业之间的激励关系
        二、直接主管部门与公私合营企业经营者之间的激励关系
        三、公私合营企业经营者与企业员工之间的激励关系
第四章 公私合营后企业的经营
    第一节 产供销管理
        一、组织管理
        二、供料管理
        三、生产管理
        四、产品销售网络建设
    第二节 公私合营企业的财务管理和财务监督
        一、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逐步推行财务监督
        二、银行对公私合营企业的财务监督
        三、公私合营企业的财务情况分析
    第三节 公私合营后企业的经营效益
第五章 公私合营后企业的收益分配
    第一节 公私合营企业的工资福利
        一、公私合营前企业的工资福利
        二、公私合营后企业的工资福利
    第二节 公私合营企业的盈余分配
        一、公私合营前企业的盈余分配
        二、公私合营后企业的盈余分配
    第三节 定息问题研究
        一、定息政策的施行
        二、定息产生的经济效应
结论: 公私合营后企业制度的历史性转折
    第一节 新政治架构下公私力量的博弈
    第二节 公私合营后企业经济绩效的提高
    第三节 公私合营与企业制度的历史性转折
参考文献
后记

四、特种加工机床行业以全新面貌参加CIMT’99(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世纪工业叙事研究[D]. 孙新. 南昌大学, 2020(01)
  • [2]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价值研究 ——知识论的视角[D]. 李政.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9)
  • [3]中国共产党对沈阳城市的接管和改造研究(1948-1952)[D]. 林木.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1)
  • [4]基于东北老工业文脉延续的哈尔滨市劳动公园规划设计研究[D]. 赵丽佳.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2)
  • [5]基于建筑工业化的建造信息化系统研究[D]. 王海宁. 东南大学, 2018(05)
  • [6]军语泛化现象的认知研究[D]. 李洪乾. 湖南师范大学, 2016(06)
  • [7]后工业时代我国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策略研究[D]. 刘宇. 天津大学, 2016(07)
  • [8]再生之门[J]. 许晨,李延国.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3(05)
  • [9]基于目的性的既有建筑再利用技术策略研究[D]. 刘寅辉. 天津大学, 2011(05)
  • [10]公私合营后中国企业制度的历史性转折 ——上海工业企业的产权、治理结构与经营[D]. 刘岸冰.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1(05)

标签:;  ;  ;  ;  ;  

特种加工机床行业以全新面貌参加CIMT'99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