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完善体操教学的我之见

新课标背景下完善体操教学的我之见

一、新课标背景下完善体操教学之我见(论文文献综述)

张楠[1](2021)在《小学校内课外活动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 ——以Q市B小学为例》文中提出在新课标背景下,课外活动早已成为实现小学教育目的的有效途径。近些年来,全国各地的学者及专家关于小学课外活动的研究逐渐增多,其中大部分集中于学科课外活动和体育课外活动的研究上,对于校内课外活动实施整体现状的研究比较少。基于以上不足,笔者在以往研究基础之上,结合在Q市B小学进行教育实习所引发的感悟,从校内课外活动目标、内容、形式、评价、效果各个方面展开调查,通过实际观察和调查发现了当前校内课外活动实施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分析其原因,提出了关于校内课外活动的实施建议。由于当前小学普遍存在这类问题,因此本研究结论也有借鉴意义。笔者在做此研究中,主要采用材料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校内课外活动的目标、内容、形式、评价四个方面的调查了解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又根据小学教育总体目标,为实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能力,结合实地考察对Q市B小学校内课外活动的效果现状进行了调查,其中包括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满意度、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三个方面,力求可以更全面的了解当前实施现状,更好地分析原因、解决问题。笔者通过对调查和访谈结果的深入分析,发现目前Q市B小学校内课外活动实施中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目前已经开展的课外活动种类比较丰富、师生对课外活动的重视已经达成共识。存在的问题有:目标不够明确,目标的主体性不强;内容冗杂、不够连贯;形式陈旧、缺乏协调;评价单一,评价只注重整体不注重细节;整体效果达不到预期,学生得到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并不明显。针对以上问题,结合对于教师的访谈进行了原因分析,提出了:明确课外活动目标,贯彻“以人为本”的活动理念、注重内容选择的科学性和连贯性、体现课外活动形式的新颖性及联系性、体现课外活动评价的的过程性及多元化、形成目标、内容、形式、评价四方合力,共同增强课外活动整体效果。

张三宝[2](2019)在《我国学校体操的发展现状及应对策略》文中提出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实地调查法,对我国学校体操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全方位的调查和分析,提出相对有效的应对策略,为学校体操的发展和普及提供有力的理论保障。

刘世磊[3](2019)在《我国近现代学校体操教学演变特征及其当代启示 ——价值取向的视角》文中研究表明教学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首要和直接途径。本文以体操教学为研究对象,以“历史法研究现实问题”为研究范式,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逻辑分析法、调查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对价值主体的行为具有导向和指引作用的价值取向为视角,梳理我国近现代学校体操教学的发展脉络与演变特征,从中获取有益的启示。然后对接现实,提出目前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价值取向下的学校体操教学改革思路,以期促进我国学校体操教学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的基本思路为历史法的现实问题研究,即以现存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采用历史法研究现实问题。首先,说明过去、解释现在和预测未来:梳理我国近现代学校体操教学的发展脉络,总结其演变特征,获取有益的启示;其次,审视当今、把握现状:深入研究我国目前的学校体操教学状况,发现存在的问题,为改革提供依据;最后,以史为鉴、对接现实、解决问题:吸取历史教训,立足国情,借鉴范例,探索新形势下我国学校体操教学出路。基于上述研究思路展开研究,所得主要结果与结论如下:(一)体操具有独特的动作结构和功能属性,对发展学生的基本运动能力、培养终身体育习惯、促进全面发展、培育健全人格等具有独特的功能价值,是学校体育教育教学中其他运动项目不可替代的。而价值主体的价值取向对人们的价值活动起到定向、引导、规范等作用,体操作为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的一部分,深受学校体操教学价值取向的影响。体操教学价值取向的形成与价值主体的需要、价值客体的功能、价值主体的意识密切相关。体操教学价值取向作为体育课程(教学)、学校体育、学校教育等价值取向的下位概念,与其上位层级的价值取向具有一致性。(二)价值取向视角下的百余年学校体操教学展演特征为:价值取向对学校体操教学的“强制约性”;价值取向影响下体操教学地位的“W”型发展;体操教学功能价值与体操教学价值取向的“对应性”;价值取向的偏颇造成了体操教学内容选择的“片面性”;师资水平决定体操教学既定价值的实现;物质环境是体操教学价值实现的保障。(三)价值取向下的体操教学演变特征给予我们的经验与启示:价值取向立本求实;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师资队伍提质增量;教学地位名位相符;物质环境改善优化。(四)发展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我国目前学校体育课程(教学)和体操教学的价值取向。体操教学独特的功能价值使其能够承担一定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能够为发展学生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做出独特的个性化贡献。而目前的学校体操教学现状令人堪忧,这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以及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极为不利。教学内容开展缺乏全面性、科学性和系统性;安全问题、场地器材、师资状况是制约体操教学的主要因素。(五)国内外学校体操教学的典型经验为改革探索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其中国内:“育人为本”“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体操教学价值取向;学校领导重视保障了体操教学各因素的有效落实;举办学生家长知识讲座得到了家长们的支持配合;“体操版的大课间”很好地补充了体操教学。国外:在培养适应现在与未来社会发展的人的总目标下,以“终身体育”“健康生活方式”“社会化”等为价值取向开展体操教学;体操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时约为体育课时的1/4);器械体操/竞技体操(垫上运动、单杠、双杠、支撑跳跃、平衡木等)为主的体操教学内容。(六)我国学校体操教学的改革建议:确立“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学校体操教学价值取向;构建基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技巧运动和器械体操为主的体操教学内容体系;职前培养、职后培训双管齐下,建设适应“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的体操师资队伍;健全完善“四位一体”、满足“体育学科核心素养”需求的体操教学器材设施;创新适合“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和具有地方特色的“课堂教学+体操大课间”“课堂教学+体育俱乐部”“课堂教学+体育俱乐部+体操大课间”“课堂教学+体校训练”“课堂教学+体校训练+体操大课间”等体操教学发展模式。

李日昌[4](2018)在《新时期高校体操教学最优化策略之我见》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主要分析现阶段高校体操教学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对于高校体操教学问题提出解决思路,从而通过解决思路,改善当前高校体操教学落后问题,适应新时期大学生健康教育需要,为高校在体操教学方面提供建议和意见。

方奇[5](2017)在《论我国学校艺术体育的演进》文中研究说明学校艺术体育是落实当前学校素质教育理念,切实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人文艺术素养,实现我国素质教育目标的关键内容之一。近些年,在我国体育与艺术融合发展的热潮之下,在以学校体育和艺术教育为中国教育工作的重要构成当中,学校艺术体育被看作是一只生力军,能在学校教育实践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核心作用。为具体研究学校体育中与艺术相关的体育项目的问题,特别是研究学校艺术体育的发生形态、演进历史、关联规律、发展趋势以及当代艺术体育流行的衍生现象等综合演进问题时,需要引入“艺术体育”的概念来立论论证分析的逻辑性,这也倒逼出对“艺术体育”概念的重新审视,以及对“学校艺术体育”的学理基础及理论体系的必要探究。本课题旨在以中国学校体育教育改革与发展为背景,以我国学校艺术体育演变发展为主线,通过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成就与经验相结合,系统地研究演进发展的整体问题。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和理论与实证、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逻辑分析方法,运用教育学、体育学和社会生态学等相关学科理论,沿着“是什么?是什么样?为什么?现在什么样?将来会如何?”的研究思路,即回答我国学校艺术体育的演进起点是什么?我国学校艺术体育不同时期演进成什么样?我国学校艺术体育为什么如此演进?当代我国学校艺术体育的演进有哪些实例现象?我国学校艺术体育将来还会如何演进?的五大核心问题来深入展开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重新定义“艺术体育”的概念,认为“艺术体育”的一般化定义是指在以强身健体为主要目的的基础上,以形塑身体之美引发人们产生美感进而激发参与兴趣为直接目标的身体活动。“学校艺术体育”的狭义概念是指在校内外场域环境下,以在校学生为参与主体,为实现发展学生身体能力和美感素质的教育目的,所进行的以视听构式编排手段、姿态动作展示为途径的具有一定鉴赏和审美文化价值的身体活动。2.依据在学校体育健康课程中的作用地位及其开展的难易程度,“学校艺术体育”可分为基础类学校艺术体育、主体类学校艺术体育和外延类学校艺术体育三类;“学校艺术体育”具有健身性、审美性、形象性和教育性的基本特征。3.“舞”在一定程度上能被理解为是学校艺术体育起源的萌发,我国学校艺术体育是基本起源于“舞”(包含有舞体动作、舞蹈样态、舞武式身体训练)的一种萌发状态。其中,乐舞能在一定程度上被认为是开创了我国学校艺术体育发生的最初样式。而我国学校艺术体育生成时的历史现象,主要表现为一种“体操文化兴行”的历史事实。4.基于特定历史时期变化和学校艺术体育各项目形式在国内产生或引入、兴起或流行的时间点,我国学校艺术体育可划分为孕育期(1840-1911年)、生成期(1912-1948年)、形成期(1949-1976年)、外生式发展期(20世纪70年代末-90年代)、内涵式发展期(21世纪至今)五个主要的演进发展阶段。我国学校艺术体育形成的演进形态是一个从原生发展、到次生发展、再到再次生发展的相对自然历史发展过程,表现在:孕育期为专注于“强种保国”使命的原生型演进形态、生成期为受益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启蒙型演进形态、形成期为涵化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次生型演进形态、外生式发展期为立足于解放思想精髓的行动型的演进形态、内涵式发展期为着重于人本关怀理念的成熟型演进形态。5.分析我国学校艺术体育演进过程中的演进关联因素,在演进动因方面,宏观上,社会环境变化是影响演进发展的外部因素;中观上,学校体育的变革要求是主导演进发展的内部因素;微观上,受益主体的本体诉求(学生的个性需要)是推进演进发展的直接因素。在演进模式方面,主要有资源主导型、技术主导型、文化主导型三种演进模式。在演进规律方面,演进历程主要呈现出波浪式向前运动的演进规律,简称“波动”演进规律,表现有历史时间维度上的阶段式演进、个体及个体间质性维度上的互促共进式演进、空间量性维度上的扩散式演进三种形式。在演进关系方面,主要是社会、学校、学校体育、学校艺术体育及学生之间的一种“社会生态依存”关系。6.我国学校艺术体育的演进发展所形成的三种演进模式均能在当代我国学校艺术体育现实演进过程中找到对应的实例,包括:资源主导型演进模式中的我国学校“大体操”协同化发展思想的演进、健美操政府主导制管理和啦啦操半市场化运作管理的演进;技术主导型演进模式中的基于学生主体的健美操和啦啦操联动性竞赛的演进、校园选拔类竞赛的演进;文化主导型演进模式中的体操类项目集约平台活动的演进、校园品牌创建和课程营销的演进。这些演进实例形成了在指导思想、管理经验、赛事活动、品牌宣导、市场营销等方面鲜明的实例实效和积累经验。7.预判我国学校艺术体育的未来演进发展趋势,认为存在“以生为本、以融为纲、宽口径、求质量、重生态”的基本理念。在基本理念的指导下,我国学校艺术体育演进发展的前进方向会主要朝着“回归”、“扩展”和“创新”的三大方向发展。在所昭示的三大前进方向的引领下,我国学校艺术体育演进发展呈现出一种“三叶草”式的发展态势,这种“三叶草”式的发展态势从规范化的学术术语上说,就是一种“三位一体”式的基本发展态势。

潘路路[6](2016)在《北京市“高参小”体操教学实施状况及推广条件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在党的十八大中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改进美学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随后在2015年3月,国家教育部正式列出了7大学校体育项目,体操项目就为其之一。体操项目也一度被称为“运动之父”也可体现出体操的基础性;但目前我国学校体育中体操教学的开展不容乐观,特别是在小学几乎绝迹,甚至最简单的体操器材也因为可能出现安全事故而被撤掉;在2014年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首先发布了关于高等学校社会力量支持中小学体育美育特色发展工作的通知,北京体育大学参与的五所小学把体操教学开发为五所小学的校本课程;随着我国少年儿童身体身体素质连续十年下降的态势下,为什么从党中央、教育部、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都各级教育部门都非常重视学校体育里的体操教学?而新时代背景下的体操教学又有哪些新的理念与组织形式?新理念下的体操教学又可以给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哪些帮助?本研究是以北京市“高参小”体操教学实施状况及推广的条件分析为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调查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通过对新理念下的体操教学的研究与分析中,得出以下结论:1)北京市教委高度重视“高参小”项目的开展,政策、资金的支持及时到位。北京体育大学从人力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与配合。2)“高参小”体操教学师资队伍目前完善,教学大纲、进度等材料齐全:教学组织新颖合理,学生非常喜欢。3)由于小学组织活动、部分学校器械不到位、天气原因直接影响到教学进度。4)体操教学得到小学领导肯定;小学体育教师希望参与;学生家长的认可;体操的价值突出。5)小学体操教学还在试点,师资、器械花费大量资金;非“高参小”学校师资、器械相对匮乏;师资储备不足等因素影响体操教学的推广。

胡玉贤[7](2016)在《新课标背景下襄阳市区小学体育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文中指出襄阳市区小学学生的体质连续多年都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这种情况目前已经引起了政府相关部门、学校、教师和家长的高度重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特别是近几年学生们的体质健康状况。因此,本文针对襄阳市区小学学生体质出现的问题,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背景下对襄阳市区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新课程标准按照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加大了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性,它规定了各水平阶段在5个领域内的学习目标,确立了依据学习目标选择教学内容的原则。襄阳市区各小学的体育教师在制定体育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时可依据课程学习目标,确立依据学习目标选择教学内容的原则,从本地实际出发,选择适当的体育教学内容和方法。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文献研究法、专家访谈法、资料统计法以及面谈等形式,选取襄阳市区的13所小学作为研究样本,获取第一手的研究资料,经过归纳与分析,力图全面了解襄阳市区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今后襄阳市区小学的体育教学提供科学依据。根据调查与分析,初步得出以下结论:1、新课标明确规定小学体育教学要以“健康第一”作为其主要的指导思想,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新课标还指出要建立起更加完整的课程目标体系,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确保所有学生受益。2、襄阳市区13所小学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素质也在不断的下降,而且6-12岁的学生大多数都身体状况一般,身体状况好的和较好的学生所占的比例也相对较少,这些情况都说明现在的小学生在学校没有得到很好的体育锻炼。3、襄阳市区13所小学10-12岁的学生每天坚持锻炼的人数所占的比例最小,其中8-10岁的学生坚持每天锻炼的比例最大,但也只占总人数的8%;每周坚持锻炼3-5次的学生所占的比例也比较小;每周坚持锻炼1-2次的人数所占的比例最高,其中8-10岁的学生每周锻炼1-2次的人数就占总人数的72%;不锻炼的学生也占到了相当大的比例,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不锻炼的学生所占的比例呈上升的趋势,到10-12岁甚至有36%的学生每周一次都不锻炼。4、襄阳市区13所小学的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是以跑步为主,跑步占所有锻炼形式的48%;其次就是跳,通过调查发现,水平一、水平二的学生平时主要以跳绳、立定跳远为主,而水平三的学生平时主要以跳高、急行跳远为主;投掷类、舞蹈类和球类的身体锻炼形式所占的比例都比较小,尤其是舞蹈类的体育锻炼形式,只占所有比例的7%。5、襄阳市区13所小学学生们的年龄小,好奇心强,求知欲强,模仿能力也很棒,尤其对新学的体育技术动作第一印象特别深,在课下也很愿意对学到的技术动作进行练习,并在反复练习的过程中加深对动作的熟练程度。通过调查还发现,女生更喜欢竞争相对不激烈的运动项目,而男生则更喜欢竞争相对激烈的球类运动与跑步类的竞赛项目。6、襄阳市区13所小学60岁以上的体育教师为1人,占总人数的0.01%;50到60岁之间的体育教师13人,占总人数的16%;40到50岁之间的体育教师有28人,占总人数的35%;30到40岁之间的体育教师有10人,占总人数的12.8%;20到30岁之间的体育教师有26人,占总人数的33.3%。总的来说,襄阳市区13所小学40-50岁之间的体育教师人数最多。7、襄阳市区13所小学的男体育教师有32人,占总人数的41%;女体育教师有46人,占总人数的58.9%。由此可见,襄阳市区13所小学中女体育教师要比男体育教师多,特别是近年来几所学校公开招聘的小学体育教师基本都为女性。8、在襄阳市区的13所小学中,体育教师的学历为高中及以下的5人,占总人数的6.4%;其中学历为专科的体育教师42人,占总人数的53.8%;学历为本科及以上的31人,占总人数的39.7%,这些教师都毕业于专业的体育院校,受过专业的体育教育,是学校进行体育教学,组织体育活动,参加体育竞赛的主力军。9、目前襄阳市区的13所小学有塑胶跑道的学校只有8所,而且只有3所学校是标准的400米塑胶跑道,其它5所学校的塑胶跑道都是不标准的,即使有的学校画的有标准的篮球场地、排球场地、羽毛球场地,但由于学校没有规范的管理体育场地与器材,也没有及时的对球网进行修理与保养,因此这些场地都没有配置球网。10、新课标实施以前,襄阳市区的13所小学每周上1-2次体育课,每节课40分钟;新课标实施以后明确规定小学阶段每周3节体育课,每节课40分钟,有12所小学在新课标实施以后体育课的教学实数都为每周3节课,每节课40分钟。11、大部分体育课的教学内容都是以田径和广播操为主,辅助球类、武术和舞蹈的体育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枯燥、形式单一,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身体素质的差异性,教学中也缺乏引导学生进行正确自我锻炼的体育教学内容,还有不少体育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的时候不重视学校的校本化特色。12、新课标实施以前学生的体质情况好的和较好的人数分别占全体学生的10%和13%,体质一般的学生人数占全体学生的47%,学生体质差的和很差的学生人数分别占全体学生的21%和9%;但是在新课标实施以后,学生体质好的和体质较好的学生比例明显得到了提升,体质情况一般的学生比例则由新课标实施以前的47%下降至42%,体质差和很差的学生比例则下降至12%和6%。

车新新[8](2015)在《第九套广播体操的推广研究 ——以开封市区为例》文中认为广播体操是适合广大群众练习的既简单又方便,最具中国特色的锻炼方式之一,普及程度较高,激发了人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改善了国民体质健康状况,影响着一代代的中华儿女,被称为“国操”。为全面、认真贯彻《全民健身条例》和新周期的《全民健身计划》,推动全民健身事业的不断发展,把更加科学有效的健身方法提供给广大人民群众,丰富群众体育健身内容。2011年8月8日国家体育总局发布、推行了第九套广播体操,顿时在中国刮起了一场广播体操热风,此时第九套广播体操的推广就显得尤为重要。本论文运用文献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开封市区第九套广播体操的推广现状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找出开封市区第九套广播体操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推广对策,为开封市区第九套广播体操的推广、普及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第九套广播体操在开封市区的推广主要集中在部分市直机关单位、企事业单位以及学校等,很多群众处于听说过不会做或没有听说过的状态。(2)开封市区第九套广播体操的推广与领导的重视程度密切相关。参加培训的人员作为第九套广播体操推广的主干力量,主要是单位工作人员,参加培训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完成比赛,对广播体操更新变化的关注度不高,且培训内容较为单一,以致指导人员的整体实力有待进一步加强。(3)开封市区群众健身意识有待增强,部分市民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第九套广播体操运动量适中、编排相对简单、锻炼效果明显,但由于学习者对其相关知识缺乏了解、学习动机不同、工作忙、没人组织、健身项目多等原因,导致长时间坚持参加练习的人数不多。(4)开封市区第九套广播体操推广形式单一、缺少宣传。市民能够积极参加第九套广播体操的相关活动,但参与的主要活动类型比较单一,以比赛为主。比赛具有很强的激励性,同时也有很强的功利性、竞争性,且比赛也相对较少,群众希望通过政府、爱好者等多种人群,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进行学习和交流。

蒋宏宇[9](2014)在《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教科书历史变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教科书集中体现了国家的主流文化和意识形态,是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工具,教科书文本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通过系统回顾我国近现代以来中小学体育教科书历史变迁的轨迹,审视了小同时期体育教科书的发展特点,总结了体育敦科书变迁演避中的相关规律与经验。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我国近代体育敦科书,是在西学东渐与变法图强的冲击下,伴随着近代体育课程的萌芽与兴起而出现在历史舞台的。近代体育教科书既是体育课程的产物,也是西方体育文化传入我国的表现和载体。(2)我国近代体育教科书从清末到民国时期,内容上经历了从“体操”到“体育”的飞跃。1922新学制颁布前,体育教科书内容上以普通体操和兵式体操为主:新学制后,田径、球炎、体操、游戏和武术等成为了体育教科书的主要内容。(3)新中国体育教科书的发展呈现出丫鲜明的阶段性特征:1949年至1985年为第一代体育课程时期的全国统编体育教科书时代:1986年至1999年体育教科书进入高速发展时期,由“一纲一本”的“国定制”时代转变为“一纲多本”的“审定制”时代:1990年后,体育教科书伴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进入了第三代体育课程时期的深化改革阶段。(4)我国近现代体育教科书的发展演变,足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体育等多种冈豢交互影响和制约的结果,足国家意志的体现。同时,体育教科书的发展又有其自身的相对独立性.会受到教科书自身发展过程中所总结和积累的经验和规律等“内在逻辑性”的影响。(5)我国近现代体育教科书在名称上经历了从“体操”到“体育”,再到“体育与健康”的演变;在发展模式上经历了从“拿来主义”到“本土化探索”,再到“国际化发展”的三阶段模式:在内容选择上经历了努力追求统一性,到高度统一后逐步加大灵活性和多样性的过程;在审查制度上经历了由“审定制”到“国定制”.再同归“审定制”的过程:在学习对象上经历了“以日为师”到“以欧美为师”,再到“以俄为师”,最后进入到以口本、美国等多个囡家先进经验为学习对象的过程。(6)近现代中小学体育教科书总体水平随着时代发展取得了不断进步,表现出了由关注体育教材的社会价值到关心个人发展、由“教材”到“学材”、由“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目标”的转变。

王广亨[10](2014)在《新课标视野下甘肃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操教学能力培养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体操是我国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体操教学也是我国中小体育课的重要内容之一。2011年,我国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10后,颁布了最新的基础教育改革《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它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本文在新《课标》的视野下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査、专家访谈、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等方法,以甘肃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操教学能力的培养为研究对象。以西北师范大学、兰州城市学院、天水师院、河西学院、陇东学院、甘南民族师范、西北民族大学的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和体操教师以及甘肃省14个市(洲)的部分中小学体育教师为调查对象,在借鉴前辈们有关体操教学能力的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对甘肃省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学能力培养的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发现制约因素,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争取为甘肃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新课程标准视野下其体操教学能力的培养得到进一步提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得出以下结论:1.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甘肃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师没有太大的影响,甘肃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师和学生对新课程标准的了解程度不够。2.在新课程标准的视野下甘肃省中小学体育教学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有进一步的需求,不仅要有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具备以下体操教学能力:示范能力、讲解能力、创新能力、教学的设计能力、队列队形的组织能力、保护与帮助能力、体育科研能力。对体操教师的教学能力有了更全面的要求。3.甘肃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师教学方法比较传统,学生主要以教学小组为教学单位,小组人数多,教师很难凭一己之力对每位学生做到面面俱到,不能确保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充分锻炼,同样体操教学能力也不能有全面的培养和锻炼。4.甘肃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进行体操教学实习的形式主要分为毕业前集中实习和随堂随机实习两种。随堂随机实习很少安排,且时间较短。毕业前集中实习涉及体操教学时数较少。每位学生实习的时间和次数较少,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体操教学能力,使学生自身教学能力水平的提高受到了限制。5.由于甘肃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考核系统不健全,考核系统不健全对于学生体操教学能力不能进行全面考核,使学生的准备活动能力、讲解能力、示范能力、保护与帮助能力等未能等到提高。而新课程标准更多的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所以目前甘肃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体操考核系统不利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操教学能力质量的培养。

二、新课标背景下完善体操教学之我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课标背景下完善体操教学之我见(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校内课外活动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 ——以Q市B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及研究缘由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缘由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校内课外活动
        1.2.2 校内课外活动效果
    1.3 研究现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6.1 问卷调查法
        1.6.2 案例分析法
        1.6.3 访谈法
第二章 Q市B小学校内课外活动的实施现状
    2.1 样本学校概况
    2.2 调研设计与过程
        2.2.1 调查问卷的设计
        2.2.2 问卷发放情况
    2.3 Q市B小学校内课外活动取得的成效
        2.3.1 种类及内容都比较丰富
        2.3.2 对校内课外活动的重视已经成为学校大部分师生的共识
    2.4 Q市B小学校内课外活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2.4.1 目标确定上存在的问题
        2.4.2 活动内容上存在的问题
        2.4.3 活动形式上存在的问题
        2.4.4 活动评价上存在的问题
        2.4.5 活动整体效果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Q市B小学校内课外活动实施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1 宏观原因分析
        3.1.1 从学校统筹设计的角度
        3.1.2 从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角度来看
        3.1.3 从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
    3.2 具体原因分析
        3.2.1 活动目标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2.2 活动内容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2.3 活动形式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2.4 活动评价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2.5 活动整体效果不佳的原因分析
第四章 Q市B小学校内课外活动实施建议
    4.1 明确课外活动目标,贯彻“以人为本”的活动理念
        4.1.1 明确课外活动的目标
        4.1.2 贯彻“以人为本”活动理念,确定目标的主体是学生
    4.2 提高课外活动内容的科学性和连贯性
        4.2.1 课外活动内容选定的科学性
        4.2.2 课外活动内容选定的连贯性
    4.3 注重课外活动形式的新颖性及联系性
        4.3.1 课外活动形式选择的新颖性
        4.3.2 课外活动形式选择的联系性
    4.4 体现出活动评价的过程性和多样化
        4.4.1 课外活动评价的过程性
        4.4.2 课外活动评价的多样化
    4.5 形成四方合力,共同增强课外活动整体效果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我国学校体操的发展现状及应对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学校体操发展现状
    1.1 学校领导对体操教学的重视程度较低
    1.2 学校体操教学设施配备不完善
    1.3 学校体操师资力量薄弱
    1.4 学生对体操项目的认知态度
2 影响我国学校体操发展的因素
    2.1 体操专项教师的不足
    2.2 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较差
    2.3 体操课程内容难度较大且危险系数高
    2.4 地区教育行政部门缺乏对学校的教学监管
3 针对影响我国学校体操发展因素的应对策略
    3.1 学校要重视招聘体操项目的专业教师
    3.2 加强高等体育院校体操教学的“母机”效应
    3.3 转变传统思想观念
    3.4 优化体操教学内容
    3.5 加强完善学校教育法律法规
    3.6 积极开展体操类的比赛
    3.7 提高体操教师的科研水平

(3)我国近现代学校体操教学演变特征及其当代启示 ——价值取向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相关问题说明
        一、相关概念界定
        二、研究范围界定
        三、研究视角界定
    第四节 研究对象、内容、方法和思路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主要内容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
第一章 体操价值及体操教学价值取向辨析
    第一节 体操及其结构、功能和价值
        一、体操及其结构、功能
        二、体操价值
    第二节 体操教学价值取向辨析
        一、主体需要与体操教学价值取向
        二、客体功能与体操教学价值取向
        三、主体意识与体操教学价值取向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我国近代价值取向下的学校体操教学演变
    第一节 “军国民”体操教学价值取向下的学校体操教学
        一、“军国民”体操(体育)价值取向形成与体操课程的引入
        二、“军国民”体操教学价值取向下的学校体操教学发展状况
    第二节 “自然主义”体操教学价值取向下的学校体操教学
        一、“自然主义”体操教学价值取向的形成
        二、“自然主义”体操教学价值取向下学校体操教学发展状况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现代价值取向下的学校体操教学演变
    第一节 “主智主义”体操教学价值取向下的学校体操教学
        一、“主智主义”体操教学价值取向形成与苏联体操模式引入
        二、“主智主义”体操教学价值取向下学校体操教学发展状况
    第二节 “健康第一”体操教学价值取向下的学校体操教学
        一、“健康第一”体操教学价值取向的形成
        二、“健康第一”体操教学价值取向下学校体操教学发展状况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近现代学校体操教学的演变特征
    一、价值取向对学校体操教学的“强制约性”
    二、价值取向影响下体操教学地位的“W”型发展
    三、体操教学功能价值与体操教学价值取向的“对应性”
    四、价值取向的偏颇造成了体操教学内容选择的“片面性”
    五、师资水平决定体操教学既定价值的实现
    六、物质环境是体操教学价值实现的保障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近现代学校体操教学当代启示与改革探索
    第一节 我国近现代学校体操教学演变的当代启示
        一、价值取向立本求实
        二、教学内容科学合理
        三、师资队伍提质增量
        四、教学地位名位相符
        五、物质环境改善优化
    第二节 目前我国学校体操教学价值取向及体操教学应然贡献
        一、目前我国学校体育及学校体操教学价值取向
        二、体操教学对培养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应然贡献
    第三节 我国学校体操教学对培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实然状态
        一、调查结果与分析
        二、调查结论
    第四节 学科核心素养价值取向下我国学校体操教学改革探索
        一、我国学校体操教学的典型案例分析
        二、国外部分教育发达国家学校体操教学成功经验
        三、基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我国学校体操教学改革思路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一、主要结果与结论
    二、主要创新点
    三、研究局限性及今后努力方向
附录1 访谈/咨询专家名单统计表
附录2 我国小学体操教学现状调查问卷(教师问卷)
附录3 我国初中体操教学现状调查问卷(教师问卷)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索引
个人简历

(4)新时期高校体操教学最优化策略之我见(论文提纲范文)

一、现阶段高校体操教学存在问题
二、新时期高校体操教学创新策略
    1. 转变教学思想, 体操教学与人文思想结合
    2. 强化体操教学质量, 培养高素质人才
    3. 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创新教学手段
    4. 体操教学关注学生身体与心理素质培养
总结

(5)论我国学校艺术体育的演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ct
1.导论
    1.1 研究背景、意义及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目的
    1.2 文献综述
        1.2.1 体育与艺术集合性问题的基础概念研究
        1.2.2 体育与艺术集合性问题的基本内容研究
        1.2.3 综合评述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理论基础
        1.4.1 系统演化理论
        1.4.2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1.4.3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假设
    1.7 研究思路
    1.8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2.相关概念
    2.1 学校体育的内涵理解
        2.1.1 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学校体育
        2.1.2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学校体育
    2.2 艺术体育的定义及辨析
        2.2.1 艺术体育现有定义分析
        2.2.2 艺术体育相似概念辨析
        2.2.3 艺术体育概念重新定义
    2.3 学校艺术体育的概念界定及说明
        2.3.1 学校艺术体育的界定
        2.3.2 学校艺术体育的内容与分类
        2.3.3 学校艺术体育的基本特征
    2.4 小结
3.历史与定位:我国学校艺术体育的历史溯源
    3.1 我国学校艺术体育的基本起源
    3.2 我国学校艺术体育的发生样式
    3.3 我国学校艺术体育生成的历史状况
    3.4 小结
4.选择与发展:我国学校艺术体育不同时期的演进形态
    4.1 划分演进不同阶段的依据及确定
        4.1.1 基于特定历史时期变化的边界来划分
        4.1.2 基于学校艺术体育各项目形式在我国的引入及兴起来划分
        4.1.3 我国学校艺术体育演进不同阶段的确定
    4.2 各个时期的具体演进形态
        4.2.1 孕育期(1840-1911 年):专注于“强种保国”使命的原生型演进形态
        4.2.2 生成期(1912-1948 年):受益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启蒙型演进形态
        4.2.3 形成期(1949-1976 年):涵化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次生型演进形态
        4.2.4 外生式发展期(20 世纪70 年代末-90 年代):立足于解放思想精髓的行动型演进形态
        4.2.5 内涵式发展期(21世纪至今):着重于人本关怀理念的成熟型演进形态
    4.3 小结
5.碰撞与交融:我国学校艺术体育的演进关联
    5.1 演进动因
        5.1.1 社会环境变化的外在影响
        5.1.2 学校体育变革的内在主导
        5.1.3 受益主体的本体诉求
    5.2 演进模式
    5.3 演进规律
    5.4 演进关系
    5.5 小结
6.承传与创新:当代我国学校艺术体育现实演进的实例呈现
    6.1 资源主导型演进模式
        6.1.1 实例一:我国学校“大体操”协同化发展思想的演进
        6.1.1.1 西方“大体操”发展思想的资源
        6.1.1.2 我国“大体操”协同化发展思想的形成
        6.1.1.3 我国学校“大体操”协同化发展思想的渗入
        6.1.2 实例二:健美操政府主导制管理和啦啦操半市场化运作管理的演进
        6.1.2.1 政府主导制管理:中国大学生健美操艺术体操分会(CSARA)
        6.1.2.2 半市场化运作管理:全国啦啦操委员会(CCA)
    6.2 技术主导型演进模式
        6.2.1 实例一:基于学生主体的健美操和啦啦操联动性竞赛的演进
        6.2.1.1 健美操国际赛及国内联赛、冠军赛、锦标赛制
        6.2.1.2 啦啦操国内联赛、冠军赛、锦标赛制
        6.2.2 实例二:校园选拔类竞赛的演进
        6.2.2.1 青岛啤酒NBA啦啦操校园选拔
    6.3 文化主导型演进模式
        6.3.1 实例一:体操类项目集约平台活动的演进
        6.3.1.1 中国学生健康活力大赛
        6.3.1.2 湖南省学生阳光体操节
        6.3.2 实例二:校园品牌创建和课程营销的演进
        6.3.2.1 “啦啦操+足球”进校园:“一校一球一操”与“一校一品”
        6.3.2.2 “Adidas Dance”健身操舞校园课程
    6.4 小结
7.关照与展望:我国学校艺术体育的演进趋势
    7.1 基本理念
    7.2 前进方向
    7.3 发展态势
    7.4 小结
8.研究结论与不足之处
    8.1 研究结论
    8.2 不足之处
9.参考文献
10.附录
11.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12.致谢

(6)北京市“高参小”体操教学实施状况及推广条件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中小学体操教学研究现状
    2.2 对中小学体操教学现状影响因素的分析
    2.3 中小学体操教学的改革现状
    2.4 国内“快乐体操”等幼儿体操的研究现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的对象
    3.2 研究的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调查法
        3.2.4 逻辑分析法
        3.2.5 数据统计法
    3.3 研究的基本流程
4 结果与分析
    4.1 北京市“高参小”体操教学的实施状况
        4.1.1 “高参小”项目介绍
        4.1.2 “高参小”体操课程介绍
        4.1.3 “高参小”体操教学场地、器材的分析
        4.1.4 “高参小”体操教学师资配备情况的分析
        4.1.5 “高参小”体操教学组织形式的分析
        4.1.6 “高参小”体操教学课时实施情况的分析
        4.1.7 “高参小”体操教学内容实施情况的分析
        4.1.8 “高参小”体操教学中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
    4.2 北京市“高参小”体操教学推广条件的分析
        4.2.1 “高参小”体操教学推广的优势条件分析
        4.2.2 “高参小”体操教学推广的劣势及其改进建议
5 结论与研究的不足
    5.1 结论
    5.2 研究的不足
6 致谢
7 参考文献
8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新课标背景下襄阳市区小学体育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内容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现状
    2.2 国内研究现状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调查法
        3.2.3 实地考察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逻辑分析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对新课标中的小学体育教学的理解与分析
        4.1.1 新课标的概念
        4.1.2 新课标的思想理念
        4.1.3 新课标对小学体育课程的设计思路
        4.1.4 新课标对小学体育教学的教学建议
    4.2 襄阳市区13所小学学生基本情况的调查分析
        4.2.1 学生的身体状况分析
        4.2.2 学生在校每周锻炼情况分析
        4.2.3 学生身体锻炼形式的调查分析
        4.2.4 对当前小学生体育学情的分析
    4.3 襄阳市区13所小学体育教师基本情况的调查分析
        4.3.1 体育教师的年龄情况分析
        4.3.2 体育教师的性别情况分析
        4.3.3 体育教师的学历、专业等基本情况分析
    4.4 襄阳市区13所小学体育场地、器材的调查分析
    4.5 襄阳市区13所小学新课标实施前后体育教学实际时数安排的调查分析
    4.6 襄阳市区13所小学体育课中教师选择体育教学内容的调查分析
    4.7 襄阳市区13所小学新课标实施前后学生体质情况变化的调查分析
    4.8 襄阳市区13所小学新课标实施前后对学生开设健康教育课的调查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2.1 重视小学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教学与考核
        5.2.2 根据小学生的不同性别、年龄、心理特点选择教学内容
        5.2.3 及时更新并更好的开发利用学校的场地与器材
        5.2.4 将“学校传统项目”选编为“精教类教学内容”
        5.2.5 将小学体育教学内容与游戏融为一体
        5.2.6 提高小学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5.2.7 在新的体育课程和教学改革中深度挖掘小学体育课程内容资源
        5.2.8 开展有襄阳地方特色的校本化体育教学
参考文献
附录1 襄阳市区小学体育教学现状的调查问卷(教师)
附录2 襄阳市区小学体育教学现状的调查问卷(学生)
致谢

(8)第九套广播体操的推广研究 ——以开封市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有关广播体操发展历程的研究
        1.3.2 有关广播体操价值的研究
        1.3.3 有关广播体操教学的研究
        1.3.4 有关广播体操开展现状、推广的研究
        1.3.5 有关第九套广播体操的研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法
        2.2.2 调查法
        2.2.3 数理统计法
        2.2.4 逻辑分析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第九套广播体操推广的优势
        3.1.1 群众基础好,生命力顽强
        3.1.2 与时俱进、有时代气息
        3.1.3 简单易学,锻炼价值高
        3.1.4 国家政策支持
        3.1.5 全运会表演,提供契机
    3.2 开封市区第九套广播体操的推广现状
        3.2.1 开封市区第九套广播体操的比赛情况
        3.2.2 对推广过程中指导教师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3.2.3 对推广过程中市民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3.3 开封市区第九套广播体操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3.1 对做第九套广播体操的欲望不强烈
        3.3.2 缺乏专业的指导员队伍
        3.3.3 健身意识薄弱
        3.3.4 领导重视程度不够
        3.3.5 宣传、推广方式单一、且力度不够
    3.4 开封市区第九套广播体操的推广对策
        3.4.1 确认识第九套广播体操
        3.4.2 扩大指导人员队伍,提高指导人员能力
        3.4.3 增强群众的健身意识,营造浓厚锻炼氛围
        3.4.4 提高领导的重视程度
        3.4.5 加大宣传力度,多形式推广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教科书历史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教科书历史研究是深化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时代需要
        1.1.2 体育基础课程改革面临亟需解决课程内容选择的问题
        1.1.3 探寻体育教科书历史变迁规律是建设有中国特色体育课程的必经之途
        1.1.4 体育教科书历史研究是丰富我国近现代教育史、体育史的有益工作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创新
        1.3.1 研究思路
        1.3.2 创新之处
2 文献综述
    2.1 教科书的起源、发展和基本概念的界定
        2.1.1 教科书的起源和发展
        2.1.2 教科书概念界定
    2.2 体育教科书的相关研究
        2.2.1 体育教科书的发展变迁
        2.2.2 体育教科书历史变迁的影响因素
        2.2.3 体育教科书编写
        2.2.4 体育教科书研究的总体评析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4 分析与讨论
    4.1 清朝末期体育教科书的萌芽与兴起
        4.1.1 社会背景
        4.1.2 近代学制建立前体育教科书的起源
        4.1.3 癸卯学制建立后体育教科书的编写与出版
        4.1.4 清末体育教科书内容分析
        4.1.5 教科书使用情况
        4.1.6 清末体育教科书总体评价
    4.2 民国时期体育教科书的演进
        4.2.1 民国初年与北洋政府时期的体育教科书
        4.2.1.1 社会背景
        4.2.1.2 体育教科书的编写与出版
        4.2.1.3 教科书内容分析
        4.2.1.4 教科书使用情况
        4.2.1.5 总体评价
        4.2.2 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体育教科书
        4.2.2.1 社会背景
        4.2.2.2 体育教科书的编写与出版
        4.2.2.3 教科书内容分析
        4.2.2.4 教科书使用情况
        4.2.2.5 总体评价
    4.3 新中国体育教科书的发展与变迁
        4.3.1 新中国第一代体育课程时期的体育教科书
        4.3.1.1 建国初期的体育教科书
        4.3.1.2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的体育教科书
        4.3.1.3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体育教科书
        4.3.1.4 拨乱反正、全面恢复时期的体育教科书
        4.3.2 新中国第二代体育课程时期的体育教科书
        4.3.2.1 社会背景
        4.3.2.2 体育教科书的编写与出版
        4.3.2.3 教科书内容分析
        4.3.2.4 教科书使用情况
        4.3.2.5 总体评价
        4.3.3 新中国第三代体育课程时期的体育教科书
        4.3.3.1 社会背景
        4.3.3.2 体育教科书的编写与出版
        4.3.3.3 教科书内容分析
        4.3.3.4 教科书使用情况
        4.3.3.5 总体评价
    4.4 体育教科书发展变迁的历史规律与经验
        4.4.1 体育教科书发展变迁的外部因素
        4.4.2 体育教科书发展变迁的内部动因
        4.4.3 体育教科书内容的历史变迁
        4.4.4 体育教科书审查制度的历史变迁
5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后续研究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科研成果

(10)新课标视野下甘肃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操教学能力培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表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新课标的研究理论
        2.1.1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基本理论
        2.1.2 新课程标准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的要求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体育教学能力培养现状的研究
        2.2.2 有关体操教学能力培养现状的研究
        2.2.3 新课标下体操教学能力培养现状的研究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专家访谈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逻辑分析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相关概念群的界定
        4.1.1 有关能力的界定
        4.1.2 教学能力概念的现状
        4.1.3 体操教学能力概念的现状
        4.1.4 新课标的界定
    4.2 新课标下甘肃省中小学体育教学对体育教师体操教学能力的需求状况
        4.2.1 新课程标准在甘肃省中小学实施的现状
        4.2.2 甘肃省中小学体育教学对体操项目的实施情况
        4.2.3 甘肃省中小学体育教学对体育教师体操教学能力的需求
    4.3 甘肃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师和学生对新《课标》的认识
        4.3.1 甘肃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师对新《课标》的了解程度
        4.3.2 甘肃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新《课标》的了解程度
    4.4 新《课标》视野下甘肃省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操教学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4.5 新《课标》视野下甘肃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学开展的现状
        4.5.1 体操课的授课形式
        4.5.2 体操学生人数情况
        4.5.3 体操技术教学内容
        4.5.4 体操理论教学内容
    4.6 新《课标》视野下甘肃省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操教学能力培养的调查分析
        4.6.1 甘肃省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操教学能力基本情况的调查
        4.6.2 新《课标》下甘肃省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操教学能力培养的内容
        4.6.3 新《课标》下甘肃省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操教学能力培养的方法
    4.7 新《课标》下提高甘肃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操教学能力培养的主要措施
        4.7.1 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理念的认识37
        4.7.2 增加体操课时,创新教学方法
        4.7.3 加强实践教学,增加学生实习机会
        4.7.4 建立健全的考核制度和评价体系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致谢
硕士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

四、新课标背景下完善体操教学之我见(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校内课外活动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 ——以Q市B小学为例[D]. 张楠.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1(08)
  • [2]我国学校体操的发展现状及应对策略[J]. 张三宝. 体育师友, 2019(06)
  • [3]我国近现代学校体操教学演变特征及其当代启示 ——价值取向的视角[D]. 刘世磊. 福建师范大学, 2019
  • [4]新时期高校体操教学最优化策略之我见[J]. 李日昌. 才智, 2018(26)
  • [5]论我国学校艺术体育的演进[D]. 方奇.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1)
  • [6]北京市“高参小”体操教学实施状况及推广条件的分析[D]. 潘路路. 北京体育大学, 2016(02)
  • [7]新课标背景下襄阳市区小学体育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D]. 胡玉贤. 湖北大学, 2016(05)
  • [8]第九套广播体操的推广研究 ——以开封市区为例[D]. 车新新. 河南大学, 2015(08)
  • [9]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教科书历史变迁研究[D]. 蒋宏宇. 北京体育大学, 2014(04)
  • [10]新课标视野下甘肃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操教学能力培养的研究[D]. 王广亨. 西北师范大学, 2014(06)

标签:;  ;  ;  ;  ;  

新课标背景下完善体操教学的我之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